《报刘一丈书》文言文及翻译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刘一丈书》文言文及翻译(精选11篇)

《报刘一丈书》文言文及翻译 篇1

作者: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②,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③,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④?书中情意甚殷⑤,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⑥

至以“上下相孚⑦,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⑧。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⑨,门者故不入⑩,则甘言媚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後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灌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於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报刘一丈书》文言文及翻译 篇2

一、答题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基本的语感,断句无从下手,只好凭感觉进行。

第二,文言知识基础薄弱,掌握不熟练。如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0年断句题中的“正色危言”和“谄谀奸恶”两个词就是明显的并列短语,不必分开,但有不少学生将其断开。

第三,翻译实词的积累和迁移能力不强。

例如,2009年和2011年翻译题: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③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这几句中,“向”、“殆”、“过”、“许”、“然”、“壮”、“洵”等词都在课文中学过。

第四,答题表达能力欠佳,词不达意,翻译答案欠通顺,病句较多。

2.问题成因

第一,基础知识未掌握落实,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核的120个实词和常用18个虚词,学生未掌握好。

第二,迁移能力薄弱,不懂得将已掌握的词义迁移到考查的句子上。像上面提及的“洵”、“向”等字均在课文中出现过。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和“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杂然相许”(《愚公移山》),“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洵美且异”(《静女》)等。如果直接考查课文里的语句,可能很多学生能答出来,而一旦面对课文外的文段就束手无策,就是因为不会将已掌握的知识灵活地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做到举一反三。

第三,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从断句情况来看,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感,翻译更是错漏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如(2008年)“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其中“以女妻侃子瞻”,正确译法: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结果考生翻译花样百出,摘录其中几种:①他们两人的孩子结为兄弟或姐妹或夫妻;②他们就指腹为婚;③周访让自己的妻子与侃相好。再如,“主簿”,稍有一点常识,都知道这是官职名,属于专有名词,直译即可,但从阅卷情况看来,不少考生却绞尽脑汁去翻译。看到“陶侃”、“子瞻”字眼竟联想到陶渊明、苏轼。

第四,答题缺乏整体关联意识,表现在不会利用篇末相关注释。2008年卷篇末有“散吏”的注释,学生却视而不见,翻译时要么不译,要么绞尽脑汁译成“懒散”、“无所事事”等。2010年卷篇末有“上”的注释,翻译“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上”又译不出来。这种毛病,与学生做题时不良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系。

二、备考建议

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文言阅读题选自课外,答案却在课内。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文言文阅读素材的“原始积累”。譬如,在学习必修1至必修5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传记》、《短篇小说欣赏》、《论语》等文言文阅读篇目中,要一如既往地巩固各个知识点,把各篇目中主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分类整理,建立“知识库”,进行必要的储备。要强化记忆一些重点考查和容易出错的字词,联系归纳篇与篇之间的字词句,给这些散落在不同篇目中的知识,做一个汇总,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善”一词,在《劝学》“积善成德”中是“好事或好的行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是“擅长或善于”;在《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是“与……友好亲善”;在《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是通“缮”,意为“修治”,引申为“揩拭”。这样将散落在各课的相同的字词,串成一串,更有助于掌握理解。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加强课内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对文言句读的感知能力,也有助于文本的学习和记忆。

2.总结规律,触类旁通

干活苦干不如巧干,学习亦如是。我们要教学生掌握做题规律、方法、技巧。针对断句翻译题中的常见问题,可利用《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文言文翻译十注意》等课件,给学生支招。断句的前提是领会文章大意,其次是抓住一些标志性词语或结构,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普及应有的文言常识,例如虚词“夫、盖、凡、故、岂”等常用在句首,“也、矣、哉、乎、焉、欤、耳”等常用在句末,古人写文章还讲究语句整齐,常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笔者特意让学生背诵断句口诀,以帮助记忆,口诀如下:

“曰”后往往加冒号(:),“哉”字后面跟感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圈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断(,)酌情看。

至于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为了更好答中赋分字眼,避免无谓失分。翻译时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注意保留——表示国名、年号、地名、物名、官职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如2008年考查到的“主簿”。二是注意增补,一些省略句,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如2010年卷“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翻译为: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三是注意活用——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判断它的活用类型。如2009年卷“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诏”,下诏,名词活用为动词;“壮”,意动用法。

至于倒装句、固定句式和较难掌握的使动、意动用法等,笔者特别强调学生要记住典型例句,触类旁通。例如定语后置的三种情况,记住“人马烧溺者甚众”,“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句。两个反问句式“何……为”、“何以……为”,记住“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和“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的意动用法,记住“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句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强化训练,加强积累

传授理论知识好比纸上谈兵,要提高实际解题能力,还需持之以恒的练习。备考经验告诉我们,文言文专题训练可以在复习必修1至必修5的文言文课文时进行,或者穿插在讲授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过程中进行。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既可在早午读教师统一安排,也可由学生在课外自行把握。重在知识点的重现与落实,做到加强训练,天天见面。至于内容方面,选择一些与考纲要求相仿的散文或传记。安排实词、虚词、句式、断句、翻译等专项训练题和整体阅读的能力训练题,通过自主练习,化知识为能力,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应试水平。

4.测验提高,查漏补缺

检测手段形式多样,可以考查文段,也可以考查若干个实词虚词,检查出薄弱之处,深化记忆。真正将课文中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学生做题之后不能只简单地对答案,要加强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反思答题思路或知识落实的问题。

练习与检测可以交叉进行,以过去备考为例,有很多辅助资料配套使用,如系统训练用书《名师领航》,练习用书《早读晚练》、《45分钟训练》,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不要光看不做或走马观花。

文言文断句考查学生能否读懂文言文, 翻译题测试综合能力,其考查的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因而这两个题型是真正体现考生能力的题型,所以,加强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畏难情绪,选择题靠碰运气,断句翻译就束手无策。其实越是这类有难度的题目,越要想方设法解决,否则文言文就像拦路虎,把学生挡在半路,严重影响后面答题。既然连作文这样的硬骨头都可以啃掉,那么,文言文题目,怎么会难以攻克呢?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中学(511500)

文言文翻译试题及答案 篇3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C.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则仆偿前辱之责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藏之名山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①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试题答案:

17、B.A项“俗人”,文中指世俗之人;现在多指庸俗的人。B项,古今都是指不曾。C项古义为到;今义指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D项古义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多指卑鄙龌龊。

18、D.A项“就”,前者指“完成”;后者指“受”。B项“俯仰”,前者指“应付周旋”;后者指“低头和抬头”,“俯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C项“责”,前者通“债”;后者指“责备”。D项“累”,都是指“接连,连续,延续”(后句语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9、A.(A项都是代词,作宾语,“莫之夭阏”是宾语前置。B项“以”,前者表示凭借,译为“用”;后者表原因,当“因为”讲。C项“然”,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D项“为”,前者作动词,可当“写成、成为”讲;后者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观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4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翻译:

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师说文言文及翻译 篇5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教师。教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教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教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教师向教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教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大家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教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教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教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教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教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教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教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教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教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教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文言文翻译三要点 篇6

满分4分。“扶疏”“时”“哺”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扶疏”可译为“茂盛”“繁茂”“茂密”等。“时”可译为“常常”“时常”“时时”“不时”等。“哺”可译为“给……吃”“让……吃”等。

在译出大意方面,要准确理解“植”“糜”的词义,还要注意“于其下”这种状语倒置的句式。

从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这道题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文言基本功不扎实,没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不熟悉评分细则,得分意识不强。因此,增强得分意识,掌握文言翻译技巧,是做好文言翻译题的关键。

一、宏观把握,根据语境推断文意

高考试题中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一般是选文中的重要句子。只有读懂原文,把握文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义,才能准确翻译。

【例1】(2007年高考天津卷)故曰“夔一足也”,非“一足”也。

【译文】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

【解析】选文开篇提出论点“传言不可以不察”,接着通过列举寓言故事、历史事实和生活实例来论证,最后得出只有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的结论。“足”有“足够”和“脚”两个义项,通观全文,这里的前一个“足”是“足够”之意,后一个“足”指“脚”。

【例2】(2007年高考湖北卷)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解析】翻译这句话,关键在准确理解“争”字。前面有“强直奉法,军民赖之”一句,即忠勤公刚强正直,奉公守法,士兵和百姓信赖他。后来他“调洛阳”,承办新建三大殿,百姓感谢他,自然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这个“争”是争先恐后之意。只有瞻前顾后,宏观把握文章内容才能准确推断出词义来。

二、微观入手,仔细揣摩准确表达

文言翻译更重要的是从微观入手,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使译文准确通顺。

1. 联想类比,确定实词的词义

文言文翻译中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都能在课本中找到落脚点。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通过联想类比来确定实词的词义。

【例3】(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契丹以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其中“利”,“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与“父利其然也”(王安石《伤仲永》)中的用法相同。“期”,希望,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用法相同。

【例4】(2007年高考湖北卷)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解析】其中“龀”,“换牙”之意,教材《愚公移山》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一句,教材注释为“刚换牙”,与此处的用法完全相同。

在文言翻译命题中,命题者更多的是选用实词作为采分点,尤其是选择那些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的句子来让考生翻译。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郭异之,持以白王”,应该译为: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异”为意动用法,“白”为古今异义,在这里是动词。再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应该译为: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损坏。“宝”为名词作状语,“损毁”为使动用法。这些都是古汉语的一般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例子。

2. 根据文意,确定虚词的用法

古人使用虚词,是根据文意来选择的,我们翻译文言文,也只能由文意来确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5】(2007年高考浙江卷)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译文】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流落饥寒”“终身不用”与“饭未尝忘君”意义相反,两者之间用“而”连接,“而”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3. 关注特殊的句式

文言文特殊的句式主要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例5 “终身不用”句中,施事者是君王,受事者是杜子美,这里是受事者作主语,属被动句式,应该译为“终身不被重用”。在高考文言翻译题中,这种句式往往作为采分点出现。

【例6】(2007年高考上海卷)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数认为他与众不同。

【解析】这句话的主语“仲长统”承前省略,“青、徐、并、冀之间”前的介词“于”省略,介词“与”的宾语“他”省略,翻译时都要补出来。“(于)青、徐、并、冀之间”这个介词短语在古汉语中是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调整为状语。

三、直译意译结合,追求信达雅

文言翻译的总体要求是信、达、雅。前两者是最基本的要求,后者是更高的要求。考生由于缺少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对古代修辞常识缺乏了解,往往容易出现差错而很难达到“雅”的要求。

【例7】①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②则尽其天年,③人皆得以隶使之,④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如果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寿终正寝,虽然享尽天年,但是人人都能够像奴隶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够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旁表达愤慨的情感,抒发志士的悲叹呢?

【解析】“首领”是偏义复词,单指“首”,这里指性命,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成本体。借代是古汉语表达词义的一种常见方式,如“臣本布衣”,“布衣”指平民,“缙绅而不易其志者”,“ 缙绅”指做官的人等。“户牖”也是借代的手法,指家。“隶”是名词作状语,译成“像奴隶一样”。“扼腕”即表达愤慨的情感,古人激动时才有此动作,应该意译为“表达愤慨的情感”,这样翻译与下文“抒发志士的悲叹”形成对偶句,句式整饬,读起来朗朗上口,达到了“雅”的境界,如果译成“扼住手腕”就令人费解。同时,“扼腕墓道”即“扼腕(于)墓道”,是省略句,翻译时要补上去。又,“(于)墓道”这个介宾短语在古汉语里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作状语,需要调整。最后一个分句是反问句,要译出反问的语气来。

再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是三重复句,层次关系如下:

①∣∣②∣∣∣③∣④

其中第三重是转折关系,应该补上“虽然……但是”这类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使文句通顺流畅。这样,直译处字字落实,意译处合乎情理,译文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例8】(2007年高考辽宁卷)向吾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还可能有用。

【解析】“仓卒”即“仓猝”,“一旦”即“一时”,指“意外、紧急的情况”,在原文中是“用”的定语,翻译时要用意译。在文言文翻译中,直译是主要的,只有在直译不能准确表达文意时才会用到意译,高考文言翻译题也很少用到意译。如果当你拿到一道文言文翻译题考虑用意译时,大概已经真正读懂了文章。另,“不之杀”,是倒装句,在古汉语的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调整为“不杀之”。

在高考文言翻译测试中,采分点和文言考点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翻译好一段文言,必须对采分点胸中有数。平时多读文言文,注重基础训练,并经常进行翻译练习,考试时才能熟能生巧,稳操胜券。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篇7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

(二)通过对课文内容“说、辨、议、想”的合作探究过程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通过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知己”这个词来源的故事(即伯乐在太行山相马的典故)。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

(板书:一、理读 1、读准2、读懂)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 扫除字词障碍。

(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板书:二、解读1、内容 2、主旨)

1.说一说

(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 的千里马,因为……

(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 的饲马者因为……

2. 辨一辨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食马者喻指 。

3.议一议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们来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

(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 共鸣)

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2.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 学生背诵课文

(七) 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教师举例: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1.基础题: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李密《陈情表》文言文及翻译 篇8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e第二声)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yīng)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ai第四声,通“待”,等到)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jī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作者仕途

李密,一名虔,字令伯(224—287年),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xiǎn)马时,他写了这篇表。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xiǎn)马(官名,太子的老师)。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文言文翻译,从文?从史? 篇9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文字结构 史实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中苏轼的《留侯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在新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对“臣妾于吴者”翻译是“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笔者却认为,将之翻译为“到吴国去做奴仆”更为恰当。

两种翻译的不同主要集中在“臣妾”一词的用法上。按照教参的译法,“臣妾”应译为“带着大臣和侍妾”,这是一个介宾短语,介宾短语做状语应修饰谓语动词,因此,“于”就应该当动词“到”讲。但是“于”虽然有“到”的义项,却是作为介词,用来“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也就是说,介词“于”应当和后面的“吴”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的处所,“于吴”作为状语后置,用来修饰动词,所以“臣妾”在这里应该活用为动词,翻译成“做臣妾一样的人”,引申为“做奴仆”。要之,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这句话翻译为“到吴国去做奴仆”更为合理。

而之所以会出现教参上的翻译,是因为有人考证:当年勾践被困会稽投降吴国,并非独自一人前往吴国做人质,而是带着自己的大臣和侍妾,这其中就包括范蠡和文仲两位重臣。也正是在做人质期间,君臣一起制定了复国灭吴的计划,这其中脍炙人口的就是勾践通过带去的侍妾发现吴王好美色的弱点,于是从国内找来西施进献给吴王,最终使吴国灭亡的美人计。因此说,翻译为“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更符合历史事实。

因此,两种翻译的不同看似只是由于对一个词的解释不同,其实体现的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不同观点:文言文翻译,从史,还是从文?

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的发现和考证,我们对以往许多史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是,许多考证出的史实和我们的文学作品内容出现相左之处,这也或多或少影响到我们对一些传统文学作品内容的解读,也必然影响到承载文章内容的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一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过去我们一直翻译为“楚人(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我们也一直认为是项羽烧了阿房宫,因为《史记》中记载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是,近年的考古发现证明,项羽当年烧的是秦咸阳宫的建筑,而不是阿房宫的前殿。如果遵照这一史实,那“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就应该翻译为“楚人一把火,可惜秦咸阳宫成了一片焦土”。《阿房宫赋》前面大部分内容洋洋洒洒渲染了阿房宫的华丽,结尾突然变成“秦咸阳宫成了一片焦土”,让人如何理解?“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句话在《阿房宫赋》中还有何意义?

到底要不要为项羽“翻案”,亲自考证出此结果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毓芬说:“前殿考古资料已经摆在这里了:没烧!应当翻案还是不翻?项羽复仇的烈火已经把秦咸阳宫烧了,用不上给项羽去翻案。”考古学家显然没将考古和文学作品混为一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这句话的翻译也无需生硬地改变。

掌握更多的历史资料对理解文学作品是有帮助的,但我们应该明白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历史讲求真实,而文学作品可以虚构。文学作品不是历史教科书,它不重在真实地记录或还原历史(况且即使是史书也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它是一种文学创作,带有作者鲜明的主观感受,一切材料都是为表达这种感受(观点)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是应该就文章论文章。文言文翻译,也应该从字词句的语法结构分析入手,根据句子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这样的翻译,才能真正做到信、达、雅。

因此,在从语法结构对“臣妾于吴者”进行了分析之后,我们更应该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分析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作为答御试策中的一篇,苏轼写作《留侯论》是为了论证“忍小忿而就大谋”策略的重要性,选取勾践的事例是因为勾践的“能忍”:堂堂一国之君,亲自到吴国去做臣妾一样的奴仆。苏轼说勾践“臣妾于吴者”,显然是为了突出勾践亲自“到吴国做奴仆”这一能忍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强调勾践“带着臣妾到吴国去”这一史实。“到吴国去做奴仆”的翻译显然更符合苏轼的本意,更能有力地证明其观点。

最后,就苏轼的性格和文章风格来看,为人洒脱的苏轼文风豪放,不拘小节。能在科举考场上杜撰典故来证明自己观点、事后还对主考官欧阳修大言不惭的苏轼,恐怕也不一定会认真考证勾践当年是否真是“带着臣妾去吴国”的,更多的可能是取己所需,为我所用,这也形成了苏轼史论雄辩而富有气势、汪洋恣肆的风格。

综上所述,虽然历史考证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史实资料,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但我们对待文学作品,还是应该把握其创作规律,了解其特点内涵,尊重作者及作品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文翻译应该从文。

作者单位:江苏大港中学。

世说新语德行文言文及翻译 篇10

世说新语德行文言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不失雍熙之轨焉。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闇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箸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巾军)邪?”范笑而受之。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闲,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斗生之无愠。时论以此多之。

王仆射在江州,为殷、桓所逐,奔窜豫章,存亡未测。王绥在都,既忧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试守孝子。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时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涟,见者以为真孝子。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世说新语德行翻译

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两天。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

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却是可以学习的。”

太丘县县长陈皇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因为家贫、俭朴,没有仆役侍候,就让长子元方驾车送他,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长文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到了荀家,荀淑让叔慈迎接客人,让慈明劝酒,其馀六个儿子管上菜。孙子文若也还小,就坐在荀淑膝上。这时候太史启奏朝廷说:“有真人往东去了。”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有杰出的才能,他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各自论述自己父亲的事业和品德,两人争执不下,便去问祖父太丘长陈寔。陈寔说:“元方很难当哥哥,季方也很难当弟弟。”

荀巨伯到远处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怕说:“我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您,您却叫我走;损害道义来求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强盗进了郡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汉,竟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强盗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华歆对待子弟很严肃,虽然是在家里,礼仪也像在朝廷上那样庄敬严肃。陈元方兄弟却是尽量实行和睦友爱的办法。但是两个家庭内部,都没有失掉和睦安乐的治家准则。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王朗常常在识见和气度方面推崇华歆。华歆曾经在蜡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他的做法。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因此距离华歆越来越远。”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小心。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李子特别好,后母一直派他看管着。有时风雨忽然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去暗杀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只砍着空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为这事遗憾不止,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后母因此受到感动而醒悟过来,从此就当亲生儿子那样爱他。

晋文王称赞阮嗣宗是最谨慎的,每逢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未曾评论过别人的短长。

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王戎和和峤同时丧母,都因为尽孝得到赞扬。王戎骨瘦如柴,和峤哀痛哭泣,礼仪周到。晋武帝对刘仲雄说道:“你经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过于悲痛,超出了礼法常规,真令人担忧。”仲雄说:“和峤虽然礼仪周到,精神状态没有受到损伤;王戎虽然礼仪不周,可是伤心过度,伤了身体,骨瘦如柴。臣认为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应为和峤担扰,而应该为王戎担忧。”

梁王和赵王是皇帝的近亲,贵极一时。中书令裴楷请求他们两个封国每年拨出赋税钱几百万来周济皇亲国戚中那些贫穷的人。有人指责他说:“为什么向人讨钱来做好事?”裴楷说:“破费有馀的来补助欠缺的,这是天理。”

王戎说:“太保处在正始年代,不属于擅长清谈的那一类人。等到和他谈论起来,原来义理清新深远。他不以能言见称,恐怕是崇高的德行掩盖了他的善谈吧!”

安丰侯王濬冲在服丧期间,哀毁之情超过一般人。中书令裴楷去吊唁后,说道:“如果一次极度的悲哀真能伤害人的身体,那么濬冲一定免不了会被指责为不要命。”

王戎的父亲王浑,很有名望,官职做到凉州刺史。王浑死后,他在各州郡做官时的随从和旧部下,怀念他的恩惠,相继凑了几百万钱送给王戎做丧葬费,王戎一概不收。

刘道真原来是个罚服劳役的罪犯,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来替他赎罪;不久又任用他做从事中郎。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值得称颂的事。

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都以放荡不羁为旷达,有时还有人赤身露体。乐广笑着说:“名教中自有令人快意的境地,为什么偏要这样做呢!”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发现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光禄大夫祖纳少年时死了父亲,家境贫寒,他生性最孝顺,经常亲自给母亲做饭。平北将军王义听到他的好名声,就把两个婢女送给他,并任用他做中郎。有人跟他开玩笑说:“奴仆的身价比婢女多一倍。”祖纳说:“百里奚又何尝比五张羊皮轻贱呢!”

周镇从临川郡解任坐船回到京都,还来不及上岸,船停在青溪渚。丞相王导去看望他。当时正是夏天,突然下起暴雨来,船很狭窄,而且雨漏得厉害,几乎没有可坐的地方。王导说:“胡威的清廉,哪里能超过这种情况呢!”立刻起用他做吴兴郡太守。

当初邓攸躲避永嘉之乱,逃难江南,在半路上扔下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过江以后,娶了一个妾,非常宠爱。一年以后,询问她的身世,她便详细诉说自己是北方人,遭逢战乱,逃难来的;回忆起父母的姓名,原来她竟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一向德行高洁,事业有成就,言谈举止都没有污点,听了这件事,伤心悔恨了一辈子,从此便不再娶妾。

王长豫为人谨慎和顺,侍奉父母神色愉悦,克尽孝道。丞相王导看见长豫就高兴,看见敬豫就生气。长豫和王导谈话,总是以谨慎细密为本。王导要去尚书省,临走,长豫总是送他上车。长豫常常替母亲曹夫人收拾箱笼衣物。长豫死后,王导到尚书省去,上车后,一路哭到官署门口;曹夫人收拾箱笼,一直把长豫收拾过的封好,不忍心再打开。

散骑常侍桓彝听到有人谈论竺法深,就说:“此公素来有名望,而且受到前辈贤达的赏识、赞扬,又和先父是最好的朋友,不该谈论他。”

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叫他把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还要害那个买主,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人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

光禄大夫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经有过一辆很好的车,不管谁向他借车,没有不借的。有个人要葬母亲,心想借车,可是不敢开口。阮裕后来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可是让别人不敢借,还要车子做什么呢!”就把车子烧了。

谢奕做判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醇酒罚他喝,以至醉得很厉害,却还不停罚。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太傅谢安非常敬重褚季野,曾经称颂说:“褚季野虽然口里不说,可是心里明白是非,正像一年四季的气象那样,样样都有。”

丹阳尹刘真长在任内,临终奄奄一息之时,听见供神佛的阁下正在击鼓、舞蹈,举行祭祀,就神色严肃地说:“不得滥行祭祀!”属员请求杀掉驾车的牛来祭神,刘真长回答说:“我早就祷告过了,不要再做烦扰人的事!”

晋简文帝还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床上的灰尘不让擦去,见到老鼠在上面走过的脚印,认为很好看。有个参军看见老鼠白天走出来,就拿手板把老鼠打死,抚军为这很不高兴。他的门客站起来批评,劝告他说:“老鼠给打死了,尚且不能忘怀;现在又为了一只老鼠去损伤人,恐怕不行吧?”

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晋简文帝还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床上的灰尘不让擦去,见到老鼠在上面走过的脚印,认为很好看。有个参军看见老鼠白天走出来,就拿手板把老鼠打死,抚军为这很不高兴。他的门客站起来批评,劝告他说:“老鼠给打死了,尚且不能忘怀;现在又为了一只老鼠去损伤人,恐怕不行吧?”

范宣八岁那年,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中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道:“很痛吗?”他回答说:“不是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呢。”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

王子敬病重,请道家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子敬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子敬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殷仲堪就注荆州刺史以后,正遇上水灾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除外没有其他荤菜;饭粒掉在盘里或坐席上,马上捡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想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的本性质朴。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一个州的长官,就认为我把平素的生活习惯抛弃了,现在我的这种习惯并没有变。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当初,南郡公桓玄和杨广一起去劝说荆州刺史殷仲堪,认为他应该夺取殷觊主管的南蛮地区来建立自己的权力。殷觊也马上明白了他们的意图。一次趁着行散,随随便便地离开了家,便不再回来,里里外外没有人事先知道。他神态悠闲,和古时候的楚国令尹子文一样没有怨恨。当时的舆论界就因为这事赞扬他。

仆射王愉任江州刺史时,被殷仲堪、桓玄起兵驱逐,逃亡到了豫章,生死未知。他的儿子王绥在京都,听到消息,便面容优愁,起居饮食,每一事都有所降低。当时的人把他称为试守孝子。

南郡公桓玄打败荆州刺史殷仲堪以后,逮捕了殷仲堪的将佐十来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里面。桓玄向来待企生很好,当他打算杀掉一些人的时候,先派人去告诉企生说:“如果向我认罪,一定免你一死。”企生回答说:“我是殷荆州的官吏,现在荆州逃亡,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向桓公谢罪!”绑赴刑场以后,桓玄又差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企生答道:“过去晋文王杀了嵇康,可是他儿子嵇绍却做了晋室的忠臣;因此我想请桓公留下我一个弟弟来奉养老母亲。”桓玄也就按他的要求饶恕了他弟弟。桓玄原先曾经送给罗企生母亲胡氏一领羔皮袍子;这时胡氏在豫章,当企生被害的消息传来时,当天就把那领皮袍子烧了。

王恭从会稽回来后,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大走后,王恭就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王大。自己既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席子上。后来王大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问你要呢,”王恭回答说:“你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

仆射孔安国任晋孝武帝的侍中,幸福地得到孝武帝的恩宠礼遇。孝武帝死,当时孔安国任太常,他的身体一向瘦弱,穿着重孝服,一天到晚眼泪鼻涕不断,看见他的人都认为他是真正的孝子。

周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篇11

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周处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注释

1.凶强:凶暴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2.为……所:被……认为。

3.患:认为是祸害。后文的是担心的.意思。

4.又:另外

5.并:一起。

6.暴犯:侵害。

7.三横(hèng):三害。横:祸害。

8,尤剧:更加厉害。

9 .或说(shùi):有的人劝说。或:有的人

10.冀:希望

11.蛟或浮或没:或,有时。

12.始:才

13.为:当作

14.更:轮番。

15.改励:改过自勉。

16.蹉跎(cuō tuó):年岁已大。

17.二陆:指陆机,陆云。陆机曾任平原内史,陆云曾任清河内史。

18.平原:指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

19.清河:指陆云,字士龙,世称陆清河。

20.患:祸害。

21.修改:修,提高修养;改,改正错误。

22.贵:意动用法,以……为贵,认为……是宝贵的。

23.朝闻夕死:早上听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

24.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25.皆:都。

26.彰:显露。

27.竟:最终。

28.朝:在早上

29.夕:在晚上

30.没:沉没

31.谓:认为

32.俱:一起

阅读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并皆暴犯百姓/触风雨,犯寒暑

B.或说处杀虎斩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乃入吴寻二陆/寻向所志

D.为乡里所患/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2分)

答:

(2)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3分)

答:

4.周处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A(A侵害/冒着B有的人 C寻找D祸害、灾祸)

2.(3分)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每处1分)

3.(5分)(1)(2分)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周处最为厉害。(关键词“谓”“剧”)

(2)(3分)再说(况且),人总是担心立不下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关键词“患”“彰”,宾语前置句“志之不立”)

上一篇:竞聘人事演讲稿集合下一篇:清明节领导讲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