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论证报告(精选11篇)
一是用学前教育专业带动招生,扩大职高的生源。没有学生,学校就谈不到发展——社会上对学前教育的热望,可以带动我校的招生工作再上台阶。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带动我校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一个职业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主打品牌,我们想把学前教育专业,创办成皖北地区的一个特色品牌专业。三是发展好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创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的一项措施,它将促进我校成功创建国家级中等职业示范校。
1.专业分析
由于目前幼儿教育远未真正普及,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幼儿师范毕业生需求量将会很大。根据市场调查和专家论证,我校拟开设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又称为“幼儿教育”,其专业特点在于:较早地确定从事学前(幼儿)教育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安排的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关注幼儿的学前教育,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除幼儿教育外,还可向艺术类方向迁移。2.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键盘、舞蹈、游戏、绘画、书法等基本技能娴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3.主干课程
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学前儿童语言教法、学前儿童音乐教法、学前儿童科学教法、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经营与管理、乐理、键盘、美术、舞蹈、书法等。
二、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可行性
1、我校有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良好基础。
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中职生职业意识强、基础理论知识较系统、知识面较宽,有设置该专业的良好基础条件,正符合社会对幼儿教师中间阶段教育的要求。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既适应目前教育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又能进一步推进我校特色中职教育的跨越发展,并且可以为我校顺利创建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蒙城县高级职业中学目前所开设的11个专业都是既实用又具有时代性就业特点的专业,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是我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
我校从1996年开设群艺专业和图书仪器管理专业,此专业课堂上除了文化课教学外,更侧重于学生艺术气质的培养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很多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成为乡镇学校的骨干人才。
2、我校有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基础
蒙城县地处皖北,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展迅速,人口131万,6岁以下儿童近30万,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不愿把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设想,就是在这种社会急需的情况下设置的。
2008年,我校征集学生志愿,调整专业设置,尝试通过国内、外案例,教会学生怎样去掌握孩子的心理、开发孩子的智力,通过舞蹈、声乐、键盘、绘画、手工制作、游戏活动开发训练等课程的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 “全才型”早期教育工作者,2010年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好评。
43、我校有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经验积累
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2009年,我校学生会成立了高级家政服务中心和海天艺苑社,在服务中心,学生可以和家长接触,和孩子接触,通过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自信、阅历、气质、修养及组织交流和谈判能力,将学生的所学知识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从课堂到学生会再到实习单位,这是个“良好的能力成长链”,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勤工俭学,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回到课堂后有学习的动力和明确的目标,同时也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完全为了学生的就业着想,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着想,社会的需求着想。学生毕业后可到幼儿园或各种少儿培训学校就业。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创业,自己办班、代课等。
4、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251人,专职教师223人,“双师型”教师98人;研究生学历12人,本科学历205人;正式聘任的高级职称教师151人;专业课教师118人。
其中音乐教师8人,舞蹈教师7人,体育教师15人,普通话一级乙等教师3人,均为安徽省普通话测试员,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3人,教育管理学专业大学生2人,基本能满足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根本需要。
当然,在蒙城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师资队伍建设也在根据专业的发展需要逐步的引进。同时为了保证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定期
选派部分教师到有关高等校校参加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进修,保证日常教学和今后开办培训的质量;选派部分教师与合作单位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参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系统研发工作,开拓教师的学科视野,保持专业敏感度,提高专业水平,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办好本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相关技能,本校会每年定期特邀多名全国著名艺术家及专家、学者来我校举办讲座、给学生上课。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3、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领导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有语音室、形体室、多媒体室等8个,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在大投入建设实验、实习条件的同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及培训学校签订协议,建立实训基地。如康建勋硬笔书法培训学校、银河双语幼儿园、蓝天幼儿园、金星幼儿园等。在县城里,我们有很多职高生实习单位,如小百灵舞蹈学校、少儿美术学校、乒乓球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大、中、小幼儿园。在职高生实习单位,如果表现好的还可留下在此工作。
三、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为了保证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我校将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开展交流,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师资培训和定单培训的渠道,进一步加强教学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同时,我校将鼓励学校老师创建精品课程,6
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专业更加出色。
四、结论
一、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1.1现代社会发展急需经营管理型社会体育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闲暇时间逐渐充裕, 人门对体育的需求水平日益提升, 体育产业发展迅速, 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体育行业, 如健身、娱乐、休闲业, 运动竞赛表演业, 体育彩票业、体育旅游业、体育经纪业、体育俱乐部、体育电视传媒、体育广告业等等, 这些新兴行业由于起步较晚, 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社会急需体育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同时,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 老年人口比例正逐年增加, 老龄人健康的生活需求将培育银色体育市场, 银色体育市场的开发为社会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4]。
1.2鄂西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增设社会体育专业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地处襄樊。襄樊是鄂西北地区乃至湖北省的大城市, 体育文化辐射川、陕、豫等省, 处于全国的中部, 是东西部的连接点, 政治、经济、文化十分繁荣。襄樊又是秦巴经济走廊的龙头城市, 是南 (阳) 襄 (樊) 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随着西部开发步伐加快, 必定会促进本地区社会体育经济的大发展。根据湖北省十五规划, 武、宜、襄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三角区, 以及襄樊省域副中心的建设, 需要体育专业性管理人才的支撑。为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院申请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 主要培养城镇社会体育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 以适应鄂西北地区和周边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
湖北省有11所高等院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 开办社会体育专业 (本科) 的院校有7所。他们分布在鄂中南地区。襄樊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提出的复合型要求, 于2002年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已增加了体育社会学、医务监督、运动损伤与按摩、体育游戏、2004年又增加了社会体育管理、体育产业营销等课程。但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更希望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襄樊学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 (本科) , 既是贯彻湖北省教育厅有关指示精神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的需要, 又是满足鄂西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要。
1.3襄樊学院自身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增设社会体育专业
襄樊学院是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是在国家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加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学院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立足湖北, 面向全国;保持师范优势, 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围绕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地方教育的需求, 培养与城镇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基础教育需要的各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把学院办成现代化、开放性、教学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具有“城镇”特色, 能为城镇体育文化经营和管理培养急需的人才, 已成为学院增设新专业申办工作中重中之重。
襄樊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创建于1984年, 至今已输送20届毕业生, 有22年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经验, 规模最大时全日制学生达到500多人。从2004年开始筹建社会体育专业, 目标定位在培养城镇社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和经营开发的人才培养上, 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是它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襄樊学院自身学科专业建设也需要增设社会体育专业, 使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相辅相成, 满足社会、学生和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2.1政策的保障是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外在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1995年6月20日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随之原国家体委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 实施“全民健身212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社会体育相关法规和政策出台;1995年10月颁布了《体育法》, 明确了我国社会体育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措施[5]。国家的政策为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 体育院系设置社会体育专业, 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和依据[6]。
2.2社会体育专业生源充足
近年来, 湖北的体育考生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 2003年全省体育考生7000多人, 被高校录取的为1800余人, 录取比例为4:1, 2004年体育考生8000多人, 被高校录取的为1800余人, 2005年体育考生9000余人, 被高校录取的为2000余人, 两年来录取比例远远超过4:1, 2006年, 体育考生增加到10700余人, 高校录取体育考生为2200余人, 录取比例为5:1, 从数据上看社会体育专业的生源是充足的。
2.3襄樊学院已经具备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条件
2.3.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胜任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教师38人, 其中教授1人, 副教授1 7人, 讲师15人, 助教5人, 聘请客座教授2人, 硕士1 0人, 平均年龄35岁, 是一支结构比较合理、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
2.3.2教学场地设备较全
室外场地总面积50220m2, 有400m标准田径场2个 (含塑胶田径场1个) , 足球场1个, 篮球场15个, 排球场10个, 羽毛球场4个, 门球场1个, 网球场2个, 乒乓球区2个 (15张桌台) , 体操器械区2个。
室内场地总面积为4770m2, 有综合体育馆1座 (内设综合健身房1间、体操馆, 田径馆, 乒乓球馆、跆拳道馆、健美操馆、体育舞蹈馆) 、篮球馆1个、信息教室1间。
现有解剖、生理、生化3个实验室, 总面积为1600m2, 有100m2的保健按摩室, 另配有相应的仪器保管室3间, 体育器材固定资产和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为135万元, 近三年来, 体育维持费年均在50万元以上, 能保证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验开出率达100%。
图书资料较丰富, 信息渠道畅通。我校图书馆藏图书133万册, 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图书1万余册, 建有CNKI知识网络二级站和两个电子阅览室, 开通了体育资料网上检索终端, 师生可以自由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3.3教学管理规范
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了课程建设规划, 修订和整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建立了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定期进行教学检查与评估, 及时了解、掌握教学的动态, 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整改;实行值班制度, 从早锻炼到晚自习都有系领导值班、检查、促教风、学风建设;组织教师教学比武, 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互评互学, 提高教学水平;抓教研、科研, 聘请专家讲学, 多次举办体育教学改革研讨会, 以此带动教学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切实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就业率,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体育系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计算机平均通过率为56.5%, 毕业率99%, 考研率为23.3%, 连续两年在我校排名前三, 毕业生就业率达93%。
2.3.4实践基地多样
在襄樊市区体育健身房、俱乐部、健身、健美娱乐场所、学校、街道居委会设有10多个社会体育实践基地。
2.3.5竞赛成绩突出
积极参加全省竞赛活动, 奋力拼搏为校争光。自建系以来, 凡参加的各项省级竞赛活动, 基本上是名列前茅, 大运会田径比赛中两次获同层次团体总分第一, 体育舞蹈比赛排列全省第二、健美操比赛获得团体第五。
2.3.6科研成果喜人
统计到2006年12月, 我校体育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26余篇, 其中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物发表论文59篇, 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67篇。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10项、校级9项, 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市级11项, 院级5项, 主编著作和教材2部、参编专著和教材5部。
2.3.7毕业生社会影响良好
襄樊学院体育系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强, 五年来首次就业率平均在93%以上, 二次就业率可达100%。襄樊学院体育系毕业的学生除在教育战线工作和考研、考公务员的之外, 有5人开有健身房, 11人拥有自己的运动服装专卖店, 30余人在运动俱乐部担任教练。
三、结论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消费结构的演变, 银色体育市场的开发, 城镇小康化趋势, 学科的综合发展为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提供了外部条件;政策的保证, 学生生源充足, 办学基础和条件具备是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实力。襄樊学院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申请增设社会体育专业, 不仅是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 更是适应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Z].1999年颁布.[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Z].1999年颁布.
[2]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Z] (.鄂高教[1999]053号) .[2]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Z] (.鄂高教[1999]053号) .
[3]襄樊学院《.襄樊学院2003-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Z].2003年2月28日.[3]襄樊学院《.襄樊学院2003-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Z].2003年2月28日.
[4]卢元镇。《中国社会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4]卢元镇。《中国社会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5]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5]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音乐教育目的任务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教师到家长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启蒙,满足并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保护和不断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能力
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事培养学前教育师资者与直接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者,都必须对学前音乐予以格外的重视。
一、要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
总地说来,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培养人才要从少儿抓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也要从少儿抓起。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在观念上或理论上还存在不清楚或不承认教育目的性的现象,但实践中并不存在任何无目的的教育。教育的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首先表现在:实施教育之前就对其结果有了一种期望,这种对教育效果的期望就是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它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目标不仅决定着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决定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最终决定儿童的发展。因此,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是进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前提。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美育的重要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明确地提出了“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古希臘的思想家柏拉图也同样把音乐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到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他所说的“美育”,即审美教育,他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他明确地把体、智、德、美四项教育相提并论,这和我国现代教育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提法是一致的,只是四项教育内容之排序略有不同而已。事实上,美育在培养发展的人才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艺术教育又是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以它的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成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对于提高人的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说:“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的世界的审美关系。”
音乐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因为音乐是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这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
二、要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任务
要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任务,具体而言,有以下四项主要任务:
第一,普及音乐知识。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主要是普及音乐的基础知识,如什么是音乐、什么是声乐、什么是器乐;声乐的演唱形式(独唱、合唱、重唱、对唱等);器乐的演奏形式(独奏、合奏、协奏、重奏、齐奏等);声演的演唱流派(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器乐的分类(西洋器乐、中国民族器乐等)。
第二,培养音乐兴趣。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也要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兴趣作为心理要素,主要是指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由兴趣而产生爱好,由爱好而促进学习的热情。
第三,享受音乐快乐。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前儿童享受音乐快乐。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童星”音乐家,而是让儿童们尽享音乐快乐。音乐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给人带来快乐,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是同一个字,这就意味着,音乐就是快乐,快乐就是音乐。所以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必须遵循“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采用游戏娱乐的方式来进行。因为游戏是开发儿童智力、易于被儿童所接受的最佳的教学手段之一。游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放松和自由,在游戏中,人的过剩精力得以发泄,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例如让儿童丢手绢、击鼓传花等游戏,让持手绢者与持花者唱歌或演奏某种小乐器,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音乐教育。
第四,培养音乐能力。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又一个任务是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主要是音乐欣赏能力,能欣赏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等主要元素。在可能的条件和情况下,也可以培养儿童简单的演唱能力与简单的演奏能力,如儿歌的演唱能力,小提琴、二胡的演奏能力,等等。学前幼儿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展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注意力,还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技能,同时可以拨动幼儿美的心弦,增强审美的能力。所以,在学前教育中必须重视音乐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迅猛发展,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学前教育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学前教育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学理论基础,以及熟练地唱、奏、跳、说、写、算、演等实践操作技能,其中,音乐能力的发展在学前教育人才整体能力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前期是幼儿身体和心理继续发展的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学前教育中开设音乐课程,不仅能够奠定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基础,而且对于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
[2]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90.
[3]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0.
我校是自治区化工行业唯一的一所培养化工专业人才的技工学校,办学的目的是为化工行业的各个企业培养合格化工工艺、机器设备维修与操作、电器仪表等专业的技术工人,由于化工行业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深冷等行业特点,化工行业的生产又离不开机器设备和电路的配备和安装,所以企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化工是宁夏工业经济的支柱行业,该行业有宁夏炼油厂、宁夏橡胶厂、宁夏氮肥厂、宁夏磷肥厂、宁夏制钠厂、宁夏精细化工厂、宁夏电化厂等大型化工企业,同时各县市还有小氮肥企业,首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企业的需要,学生不存在没有就业地方的可能性,同时这些企业由于生产的需要也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人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开设将极大的解决化工企业的后顾之忧,也必将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校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现有电学、电器仪表、化工设备等专业老师30多名,这些老师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的学理文凭,很多老师还具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是师资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
在学校硬件方面,我校有电学实验室,有很多供学生实验的机器设备和电学材料,同时化工行业又有很多的实习企业,这样我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就具有了广阔的实验、实习场所,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可以结合实际进行学习,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毕业以后就可以很快适应企业的需要。
贵州省罗甸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87年12月,1995年10月被评为州级合格学校,2000年7月被评为省级重点,2005年11月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校。学校职校位于罗甸县城东面一公里处,主校区占地面积128.30亩(其中87.45亩征地工作正在进行),校园现有建筑面积16954.6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实训楼、科技楼、学生宿舍及体育运动场等,校园内绿树成阴,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乐园。
学校的办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荣获县委、县政府“推动科技进步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州委、州政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教育教学质量奖”,以及全国、全省“培训农民工先进单位”等,学校办学经验先后在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验交流会上交流。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黔南州唯一的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已位居全州一流水平。
学校现有教职工116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中学高级职称教师10人,中级职称教师35人,开设有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农业科技村干、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
等共11个专业。在校生3491人,其中中职学历在校生2978人,成人教育在校生513人(专科410人、本科103人)。
学校实行专业委员会管理制度,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实训科学规范、教研活动丰富多彩、技能考核适用严格,关键能力训练有素,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开展技能大比拼,突出专业建设有特色、培养学生创品牌。在“先做人、后成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谐高效、人才辈出的一流职业教育 品牌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了上万名各级各类专业人才。
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必要性
1、专业分析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指导思想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教育教学或在其他相关机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才。学生通过学习能全面掌握幼儿的保育、教育理论和声乐、琴法、舞蹈、绘画、手工制作等专业技能,使 之具备能在早教机构、托幼机构从事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电脑设计教学;此外专业特别重视学生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英语教学法的学习。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强是本专业毕业生与众不同之处,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前教育”(幼师)专业的优势在于:由于目前幼儿教育远未真正普及,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幼儿教师需求量将会很大。
2.培养目标
幼儿教师必须具有三维能力结构即认知能力、教育活动能力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琴法、声乐、舞蹈、游戏、绘画等基本技能娴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
3.开设课程
绘画、手工制作、舞蹈、声乐、琴法、学前科学语言研究、幼儿计算教学法、儿童文学、幼儿英语口语、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卫生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普通话教程、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学前科学教育研究、计算机基础、体育、阅读等。
二、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可行性
1、基本情况
本专业教师教学理论水平高,深受学生欢迎,在学校组织的多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测评中,均获得学生的好评。本专业专委会定期开展教学自评、学生评价、教学公开课比赛等活动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计划地派教师、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学习,深入幼儿园教育教学第一线,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教学上通过举办课件制作比赛、教学比赛等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专业全部教师均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学校高度重视专业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本专业教师撰写的公开发表的论文有XXX 2
余篇。
本专业有独立的舞蹈室、琴房、画室等,此外,学校非常重视本专业实习实验设备的建设,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更新与充实实训设备,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教学需要。本专业实训室包括声乐实训1间,琴法实训室1间,舞蹈实训室2间,美术实训室1间,学校还建有两个配有舞台的大型演练场地,音响、灯光、乐器等设施设备先进。
本专业实训教学管理严格,每门课程制订了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强化实践环节,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实训。
2、实训教学基地资源丰富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与多家幼儿园及学校签订协议,建立实训基地。如:县机关幼儿园、县第一幼儿园、蓝天幼儿园等。在县里,我们有很多学生实习单位,如县二小学校、县四小学校、以及大、中、小幼儿园。
3、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就是在这种社会急需的情况下设置的。完全为了学生的就业着想,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着想。学生毕业后可到幼儿园或各种少儿培训学校就业。有能力的学生还可 3
以自主创业,自己办班、代课等。(如:07届的同学自己自主创业,在县城开办金宝贝双语幼儿园,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三、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合理的师资配备
本专业拥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能满足本专业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XX人,其中本校在职教师XX人,占全部专业教师XX%;外聘幼儿园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XX人,占专业教师XX%。本科以上学历XX人,占专业教师的XX%,具备双师型专业教师有 XX人,占专业教师的 XX %,本专业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当今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有专职实习指导教师XX人,能满足教学要求,每个教学班实训时除理论课教师外,均配备外聘指导教师。外聘指导教师全部具有XX以上学历,多次参加各种地区的演出排练工作,取得了很多优异成绩,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2、重视教学教研,确保教学质量
本专业教学检查和质量监控措施得力,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定期检查教学进度、任课教师的教案、教学计划、听课记录本等。每学期均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作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到任课教师和专委会,对教 4
师进行有效指导。
学校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专门设立了就业与培训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外培训的相关工作,并制定有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本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100%。
四、结论
我校将从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该专业的建设,努力提高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基于当前的社会状况及就业形势,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
一、开设五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要性:
1、行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伴随工业自动化的提高,机电产品技术日新月异,加之机电产品的普及和科技含量的提高,机电技术应用行业从业人员势必从数量上有很大的增长和素质上有更高的要求,当然机电技术应用行业从业人员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市场呼唤更多高素质的机电技术应用人才。
其次,在人才结构层次上,普通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是侧重理论方面,且初中毕业生还要通过国家高考,大批学生由于文化课薄弱,难以高考成功;中专培养的毕业生是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又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该专业高级应用人才,为目前山东省人才之急需,更是家长与学生的需求。
再次,机电工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它为其它众多行业提供必须的机电装备和相关服务,是其它行业发展的先行官和后勤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不仅服务于机电行业本身,也是各行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人才。
近期,从行业部门公布的劳动力市场的用工数据反映,机电类专业的熟练技术工人缺口很大,尤其是中高级机电技术人才紧缺最为明显,其工资收入已经能和高学历收入相媲美了。据权威部门预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种趋势是较难改变的。
从我校近几年的学生的实习、就业跟踪情况上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和在校生实习的情况是相当良好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
2、生源市场
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随着职业教育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接受职业教育。由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广阔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必然会有大批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选择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同时也为哪些不能顺利通过高考,但是还迫切需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学习机会。
近几年,山东省的职业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潍坊市的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各地市的前列,该专业的生源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家整体规划,环渤海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环渤海经济圈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我校申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可缓解我省尤其是环渤海蓝色经济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压力。潍坊市山东省的较大城市,大小企业星罗棋布。随着科技进步,生产的发展,对机电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明显。我校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并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为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的保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充分保障,其区位优势是很明显的。
二、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我校的前身是中等职业学院,至今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重点,中专、五专教育为两翼,成教、电大、网专教育为辅助的多层次、多模式、多种类的综合性办学模式。既有长期的中职办学经验,又有厚实的高职机电专业办学经验,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的融为一体,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设立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可行的。
1、相近专业建设情况
我校自2001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与机电专业相近的本科专业;课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化工设备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与机电专业相近的专科专业。我校中职、高职、本科等相近、相同专业的办学经验为五年制机电专业的开设创造了条件和做了前期尝试。
在我校开设五年制机电专业一方面可以完善我校机、电类专业专业体系,使我校办学层次更加连贯、更加系统、门类更加齐全,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职教育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压力。
只要我们不断努力,蓄意进取,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充分利用在专业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条件并不断使其发展,定能达到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2、现有师资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6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35人,博士2人,硕士25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生产岗位实践经验,部分教师还有丰富的中职教育经验,还有部分教师是从工厂中选拔来的工程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整个师资队伍是一支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实验设备与图书情况
现有现代电工实验室、现代数字电路实验室、现代模拟电路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实验室、电力拖运实验室、液压气压传动实验室、PLC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机床电气维修实训室、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CAD/CAM实训室、工具车床实训室、电子线路制作实训室、数控编程实训室、数控技术实训中心等30余个实验实训室。另外还具有与其它专业共享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等。以上基本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验时数和开出率的要求。
学院新图书馆投资6700多万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馆内分为借阅大厅、中文图书阅览大厅、外文图书阅览大厅、中外文报刊阅览大厅、电子阅览厅等几个功能厅。有学术报告厅、自习区、研究室等。每个阅览室都在1300平米以上。新图书馆纸质藏书150万册,电子图书20多万册,拥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7149种,报刊合订本2300余册,期刊合订本6000多册。现有6个书库以及2个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音像阅览室,阅览室座位2000多个,并特设名人书屋、名人书架,接受社会各界名人捐献图书,对捐赠者进行宣传介绍。新图书馆重视网络化和现代化建设,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信息平台、电子阅览室,配备了高档次的现代化设备,设微机380台,拥有20T存储器。开通了万方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内容涵盖了学院所有学科专业。在校园内,可通过局域网访问图书馆镜像服务器,也可以进行远程访问,师生能快捷地使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4.实习基地
我校机电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校内实训基地。现已形成了集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展示型和产学研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一部分为校外实训基地。该专业与山东晨鸣集团、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联盟集团、山东滨海纯碱厂、华源凯马集团、泰丰汽车底盘制造有限公司、万龙集团、墨龙集团等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二十多处,利用企业的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和顶岗实训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就业适应能力。
另外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我们在实行管理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现场教学,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现场教学,同时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的讲课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讲课,教师和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备课;
二、强化技能训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上岗实习,学生可根据命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逐步熟练和提高操作技能,以达到规定的培养目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内涵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根据市场需求和本校的办学条件,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机电一体化产品与设备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调试、运行及维护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申办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属于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五年制高职层次不是简单的中职完了上高职,是中职与高职的有机融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与学习层次,制定连贯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解决文化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验课、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合,各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安排在不同的学期中,而是反复的安排在整个教学中,但同时又突出在不同阶段各个环节的持续递进与深入,使学生的情商、知识、技能按照螺旋式的规律不断地提高。
五年制机电专业,在业务规格上既要体现“职业性”特点,在智能结构等其他方面都是结合职业岗位要求而制定其业务规格的。又要体现“熟练性”的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求能熟练地应用这些能力完成工作任务。
总之,无论从五年制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来看,还是从我校独有的专业特色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办好五年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充要条件。我们坚信,在省教育厅、寿光市委市府的共同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依靠我院自身的专业特色,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五年制机电专业办成我省五年制高职一流专业、品牌专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潍坊科技学院汽车工程系
1 社区护理现状
1.1 社区护士短缺
截至2006年底, 全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级市有278个, 市辖区有789个,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 000多个, 社区卫生服务站18 000多个, 相比2005年有大幅度增加[5]。但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社区护理的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美国社区护士中注册护士占34.72%, 而我国却不足10%[6]。
叶文琴等[7]对上海市34所医院的调查表明, 社区一级医院床位使用率最高, 为 (117.50±41.41) %, 但护士缺编最严重 (理论床护比为1∶0.39, 实际床护比为1∶0.25) 。
1.2 社区护士学历较低
我国社区护士中, 中专学历者占68.0~77.1%, 无正规学历者占7.5%~20.5%;小于30岁的护士占80%[8]。说明社区护士普遍学历低, 社区护理可持续发展能力欠佳。
章冬瑛等[9]调查显示, 杭州市635名社区护士中, 中专学历与无学历者分别占76.9%和15.9%, 且均不具备社区护理理论知识, 均为临床护理专业毕业, 上岗后也未接受相关培训。
2 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由护理学校培养专门的卫生保健护士、公共卫生护士和家庭保健护士[10]。目前不少国家已开设本科及以上层次的社区护理专业。
国外社区护士培养方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直接培养, 另一类是医院护士接受公共卫生护理培训[4]。在美国, 社区护士逐渐趋向高学历人才, 2000年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学历者高达11.67%。
3 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3.1 学校教育
近年来, 借鉴西方医学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 我国护理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尤其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但学校护理教育的主导依然是普通护理, 专科护理建设与发展依然不足。社区护理方面, 各层次学校的护理专业普遍开设了社区护理课程, 安排40~120学时不等, 且差异较大。另外, 专门开设社区护理专业的院校极少, 完全不能满足我国卫生服务需要大量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
3.2 社区护理实践
目前, 学校一般安排护生在规模较大的综合医院实习或见习, 绝大多数护生不愿意去社区卫生机构实习。只有少数学校在社区护理授课过程中, 组织护生到社区做一些问卷调查或访谈, 但这种方式不能让护生深入理解社区护理内涵, 了解社区护士工作内容, 致使护生对社区护理存有一定偏见。这就导致护生进入社区卫生机构工作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3.3 论文情况
有数据显示, 1994~2000年有关社区护理教育研究的论文仅有12篇, 2001~2006年相关论文总数增至为99篇。说明近几年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研究有所深入, 这与国家逐步重视社区卫生服务, 强调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息息相关。
4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开设社区护理专业的必要性
4.1 符合社会卫生战略目标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人享受卫生保健”成为全球社会卫生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不断拓展社区护理工作范围, 跨出医院, 迈向社区, 走入家庭。因此, 社区护理是国内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
4.2 顺应国家相关政策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1999年卫生部等10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 提出发展社区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和2010年发展目标, 并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表现, 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政府的主要责任,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济南、太原等一批城市制定了相关政策, 加大了社区卫生服务资金投入。2002年, 卫生部《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 (试行) 》规定了社区护理的工作任务、社区护理人员配备、社区护士条件和职责等。
4.3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 护理教育主体由原来的中专教育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 促使我国护士学历结构有所转变。虽然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有了长足发展, 但护理高职教育也有其自身优势。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强调学校教育与就业零距离, 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缩短其工作适应期, 可在短时间内改变我国社区护士短缺现状。
综上所述,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社区护理专业是满足我国社区护理事业发展需要, 短期内缓解我国社区护士短缺的良好方法。因此,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林菊英.中国社区保健势在必行[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5) :249.
[2]陶慧.我国社区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1) :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EB/OL].http://www.noh.gov.cn/open/uplodafile/2005819308833.doc, 2005-
[4]郭清, 陈雪萍, 章冬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767~1769.
[5]毛群安.在“卫生部就牙防组审计结果等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wfb/content~643892.htm, 2007-06-11.
[6]陈亚梅, 黄金.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12) :42~44.
[7]叶文琴, 杜萍, 徐筱萍.上海市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0) :874~877.
[8]王宗芳, 凌莉, 尤黎明, 等.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03, 13 (10) :69~71.
[9]章冬瑛, 陈雪萍, 许文亮, 等.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设[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21) :1772~1774.
最近几年的“国学热”,一方面是因为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多了起来;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去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传统文化要逐渐进高考。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之下,“国学热”当然就进一步升温。或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就想开办“国学教育”本科专业。
目前,学术界对“国学”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之源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国学应该是“治国平天下之学”。如果是前者,那么意味着国学无所不包——从诸子百家的思想到历朝历代的医学、农学、工学等。而如果是后者,那么国学指的是治国理政的学问。
既然如此,高校要开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前,同样应该厘清“什么是国学”。要是不严格进行这项界定工作,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很不严肃地随意开设本科教育专业的感觉。尤其是在当下,不少高校开设的新专业往往有哗众取宠和浪费财政经费之嫌,高校在“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前必须正面回应公众的不解和舆论的质疑。
在公众的普遍印象中,国学包罗万象,而且精华与糟粕共存,需要深入钻研、仔细分辨、正确扬弃。因此,有资格称之为国学教师的人,他们的国学素养和造诣就一定得名副其实。高校寄希望于四年内把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为一位本科国学教师,这多少让人质疑——要知道,在国学这门复杂而宏阔的学问面前,多少大师毕其一生都不敢自称通识,而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要是能入门,那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来源:《光明日报》 胡乐乐/文)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高考状元?
始自科举考试的“状元崇拜”近年来愈演愈烈,虽有明令禁止却始终无法阻挡这股疯狂。中国两所顶尖高校甚至为了招收“状元”不惜在微博上“互掐”,这其实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视的缩影。
这些年来,每当高考放榜,“状元”便是绕不开的话题。一个高企的分数就使平时挺正常的“同窗”顿时成为神话。在利益的驱使下,媒体、母校、商家、名校则心照不宣地共同营造一个混乱的消费图景,“状元”则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这个图景的焦点。
翻看新闻,呈现在公众眼前的高考状元,往往都是神话一般的人物。许多人不但人缘好还爱看韩剧爱上淘宝,甚至从来不“开夜车”,简直是“十全十美”。回忆起高考和高中生活,他们往往是一副“王者归来”的英雄形象,不但以鸡汤的方式笑谈人生,甚至有人还“最遗憾数学考了149分”。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十七八岁孩子的青春,只有“一出生便风华正茂”,只会懊恼“人比人气死人”。
抛开媒体制造的“幻景”,高考就是一次考试,有较大的偶然性,成为高考状元,也是如此。高分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一定成功,甚至进入大学后也不一定就比其他人优秀。这些道理多数人都会明白,一旦碰上真人真事,还是无法避免地陷入种种误区。
金榜题名曾被古人列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有其现实原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在科举考试取得成功,便可以为官;位列状元、榜眼、探花者,甚至以后可能位极人臣。但现在不一样,高考成功可以让你上个好学校,以后能否“走上人生巅峰”都是未知,甚至能不能找份理想工作都还不一定。
当然,高考状元的优秀毋庸置疑。他们在学习、成长和奋斗中的故事,可以拿来激励99%的后来学子。
但当前,一些人对高考状元的追捧正在偏离正常轨道。相同梯次的高校之间手段百出,互相争夺高分生源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这实际上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视的缩影。一些高校并不在乎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他们争的也并不是优秀学子,而是考核“指标”、某某地区高分考生入学率。
可叹的是,一些高校一方面招收了那么多优秀生源,却不见如何精心培养;另一方面,这些高校在校庆时常常以走出了多少高官、富商校友为荣。
真要树立高考状元的榜样,媒体应该真实地报道他们奋斗的故事,而不是以铺天盖地的神话故事来“包装”他们;真要重视人才,名校应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择优录取”和培养。
如何看待状元,实际上也折射出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你从状元身上看到了奋斗和励志,对待自己的态度必然也是积极向上的;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神话和光环,那么你将无法正视自己。这不是鸡汤,而是人生。 (来源:新华网 白靖利/文)
一、专业申报的必要性
1、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提出:
以扩展领域、扩大总量、提升水平为导向,适应产业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服务业。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加快推进金融创新,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银企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证券、保险机构,加快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地方金融企业。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力争各县(市、区)均建立1-2所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创新金融产品,稳步发展证券、期货、信托、金融租赁等业务。
面对金融业大发展的趋势,与金融创新业务、创新产品的发展和金融网点迅速扩张相对比,**市的金融高职教育事业则严重滞后。
首先,从**市金融教育的供给结构来看,教育结构的失衡使金融应用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断档。**市的全日制金融教育目前还处于一片空白。日益迅速发展的**金融业,一方面需要为数有限的从事金融研究及管理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前者应由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后者即培养金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然应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完成。目前,**市专门性的培养金融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学校还没有,无法满足金融部门对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一线人才的需要。
其次,从**市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来看,金融机构越来越迫切地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金融专门人才,尤其需要的是金融创新产品推广方面和熟练地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各类金融业务,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金融一线人才,而《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培养目标正是为各类新型金融部门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一线人才。随着加快开发进程,外资金融机构将大量涌入**,**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不仅国有独资的金融机构,而且股份制及民营性质的金融机构,外资及中外合资的金融机构,都将对金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
据我们调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新型业态金融机构的出现,在未来的十年,每年可为《金融与证券》专业高职毕业生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所以,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院**系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开设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文秘、物流管理等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42人。经过多年办学实践,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已具备深厚的基础。其中会计电算化已开办9年,专业教师13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6人。为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及为了充分利用我院**系教师资源,申请开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金融与证券”专业。
二、专业申报的可行性
1、**金融改革创新
**“十二五”期间,将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具体包括:丰富完善金融市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安全、高效、健康的金融体系。壮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主体金融业,建立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建设创新型金融机构高地,发展物流产业投资基金,丰富完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开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林权、地权质押贷款等农村金融创新。
以上金融创新推动**金融业发展,将会明显拉动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十二五”规划,金融增加值要达到GDP的*%,这需要许多的金融人才。其中,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占**%以上。这为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因此,开设《金
融与证券》专业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础。
2、政府大力支持金融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将是**市金融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金融发展与创新较快的时期。首先,在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金融创新将日趋活跃。其次,**金融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增强。第三,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全球化进程加快,外资金融机构及服务产品的进入势必加剧国内金融竞争,将极大地推动**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第四,**金融人才队伍将进一步壮大和优化,从业人员素质也将稳步提高。这就产生了对高素质技能型金融管理与实务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开设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3.我院具有开办《金融与证券》专业的条件
我院已开办有**市高职高专院校唯一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该专业教学条件齐备,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已有专业课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助教2人。专业课教师中有研究生6人,形成了合理的老中青结合的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了发挥现在师资和实训条件优势,形成金融投资专业群,很有必要开设《金融与证券》专业。
三、申办条件
1、学院基本情况
**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学院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学生规模6000余人。学院开设高职专业30个,是工、农、文、理兼容的综合性职业院校,现有教职工**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114人,博士、硕士74人;馆藏纸质图书**万余册,各类型载体文献**万余册,有同方知网电子期刊资源和先进电子阅览室;学院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室28个,设有***研究所、现代制造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电子电气实训中心、商贸物流实训中心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
2、优秀的教师队伍
我院**系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现
有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专任教师13人,另外聘10名作兼职教师。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助教2人。专业课教师队伍中金融学及经济学方面的有8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2人。
3、完备的教学设施
为满足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于2012年,学院及政府投资50万元购置专业教学仪器设备和软件,初步建成了开放性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学校**类专业实训基地用房1,200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100余万元,分布在电算会计实训室、证券投资教学软件室,基本能满足金融与投资专业的教学需要;在实验实训的管理方面,各种仪器、设备、设施和场地的购进、使用、维护的各个环节,建立和健全了实验实训室财务账簿和日常使用等级制度等管理规章制度。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依托行业企业,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为培养金融于投资专业的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4、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优势突出
我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市场的指导作用和协调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校企智力资源等形式,拓展办学道路。
(1)校企共建专业与课程体系
学院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学院领导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16个,新增、调整专业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使学院开设的专业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体现了为地方经济和支柱产业服务的特征。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计划、主干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时间、考核方式等,力求体现产学结合的内容。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学院依托企业,构建“教学、培训、岗位实习”三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校企双方共同服务。学院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并以此为平台形成了产学研三结合基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硬件条件,为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找到了出路,达到“双赢”目的。
(3)校企共享智力资源
学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提供技术改造服务;聘请企业、行业专家、能人上讲台,从而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交流,创立和构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学校主动为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出口诸环节全部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涉外旅游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技能,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第一线所需的基层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等职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从行业来说,涉外旅游需要那些既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具备多种技能,善于交际和表达,务实创新,长于推销,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从业人员。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本专业面向旅行社各部门,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牢固掌握现代旅游服务、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服务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能较快适应现代酒店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对学生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方面的培养,并着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
培养目标明确,以培养涉外旅游应用性人才为主,适应行业、地方人才需求。在培养规格上任务目标明确,对本专业的基本素质做出了详细说明,对专业知识做了充分的分解,同时对各项专业能力分解到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涉外旅游专业以培养旅行社、旅游服务企业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校企一体、成果共享、人才互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集团化”办学模式为依托,按照产教研一体化、理实一体化、仿真实景一体化的理念,推进“工学结合、定岗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校外10多家企业合作密切,深度融合,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课程内容共建、实训实习对接等方式开展“校企一体、成果共享、人才互用”培养模式,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本专业构建了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树立了“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实行了“企业化与院校式”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密切了院校与业界的联系,保证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悉的酒店人才的来源与出路通畅;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际、国内横向合作。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涉外专业针对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按照专业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了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相应的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特定能力,涉外专业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以便各模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但同时为了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对于数学及语文的课时数作教学重点的转移,如数学课中教一些会计知识,及成本核算等财务知识;语文学一些怎样导游词创作、写备忘录等应用文写作;而对于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则侧重于酒店方面专业课程的开设,如导游基础知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等。
课程体系设计合理,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设,并且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从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技能课程到实践实训课程的开设,以及学时的分配都比较合理,且体系完整,明显增加了实训课所占比重。另外新增设了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主要培养相关的专业能力。优化了“双证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课程标准,实行双证书制,100%的毕业生持有双证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加不同种类的技能培训和考证,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实践教学环节
从当代职业教育发展来看,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当前旅游企业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接近企业需求;二是能迅速融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专业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项目通过模块化实践教学来完成,并结合本专业特点,开展了整周的职业资格考级综合实训、实景教学等,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
通过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学校与导师共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解决企业常见问题,符合企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最终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使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都受益。
附:专业指导委员会名单
魏向东(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系)李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沈洁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严巍(苏州康辉旅行社欧亚部经理)
黄春勇(苏州夕阳红旅行社总经理)方萍(苏州金桥旅行社总经理)张华明(苏州文化假日旅行社总经理)胡明洋(苏州艺海假期旅行社副经理)
顶点课程的英文为Capstone curriculum。Capstone的原意为压顶石, 是一个建筑学的术语, 意指位于拱桥、拱廊、窗户等的顶端、横跨两边、为增强整体结构力而架设的石头。它源于美国高校为高年级学生, 特别是为临近毕业的学生总结、评估和整合他们的大学经验而开设的, 长度大多为一个学期的, 侧重学术主修领域的一种综合性课程。
迄今为止, 我国高等教育对顶点课程的关注还很少, 学术性的介绍和研究也不多见。在教育部颁布的文件中, 只有2003年6月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将“顶点课程”列为“一般必修课程”, 在说明部分对其进行了如下阐述:“顶点课程指的是为毕业班开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但对如何开设顶点课程的说明完全是空白的, 造成实际中落实该课程的困难, 基本上是空喊口号。我们应该看到开设顶点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体育教育专业在此领域应该抓住机遇, 先行一步。
2、开设顶点课程的必要性
顶点课程出现的一个主要背景就是当年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和学生知识的片段化, 直接起因就是美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批评反思与对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视。开设顶点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要是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顶点课程作为一种以整合知识、连接社会、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课程, 契合了科学、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西方高等教育改革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得到了欧美等国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但是,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与需要相去甚远。往届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反映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工作 (实习) 岗位不知如何运用, 甚至大学4年所学的东西还不及岗前培训3个月的多。实践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 引进开设顶点课程就有其必要性。
3、开设顶点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顶点课程给学生提供一种反思以往所学知识、整合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机会, 有效地帮助他们顺利结束学业, 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员的过渡。通过融合不同课程的内容、适当贴近社会现实以及完成真实任务, 让学生以整体的角度去思考, 以整合的技能去解决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复杂的问题。顶点课程侧重过渡的作用, 迎合了毕业生的特殊需求, 即帮助他们思考大学生活结束的意义与支持他们过渡到职场生活。这种过渡是迫切的也是必须的, 因为各种应用性课程或实际经验都有助于学习者由课堂过渡到更广阔的社会中去。当顶点课程强调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时, 学生获得了对如何将他们在学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相关性问题的理解。
3.1、教 学目标
顶点课程开发的背景决定了其课程目标。作为体育教育专业, 面对着高等教育的诸多问题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任务, 顶点课程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学生知识结构凌乱综合能力下降、难以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现实。换言之, 要体现出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要注重揭示这一过程, 而不是只看其结果。所以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能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其具体目标为:综合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帮助他们积极应对未来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工作要求;致力于学生的专业方向与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帮助学生在工作期望和实际报酬之间达成平衡;让学生面对商业伦理和公民责任等大的哲学问题。
3.2、教 学管理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本身下功夫, 更要高度关注课程背后的管理因素, 从学校实际出发, 确定以“解放教师、减轻压力、激发活力、提高实效”为目标, 教师可以集体参加对毕业班级顶点课程内容的设计,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 弥补各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取长补短, 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 共同提高。首先, 竞争顶点课程的设计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学与实践的基本要求, 提高业务认识;其次, 集体竞争顶点课程的设计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好教案;再次, 集体竞争顶点课程的设计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这种课程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甚至需要建立一支教学团队。
3.3、教 学内容
项目类顶点课程内容设置可以有效地联结前期的学习与专业生涯课程, 其目标是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和融入现实世界做最后的准备。即通过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应用性的项目, 如服务性学习、实习、毕业设计、讲座、培训等, 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世界的机会, 让学生把先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做好准备。这种类型的顶点课程可与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 利用现有师资和学校职业中心的专家以及校外经理人、培训师等;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毕业的转型过渡问题、学生求职就业问题和生活转型规划等;采用讨论、模拟招聘、报告、讲座、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与方法;讨论主要围绕自我评价、理财能力、求职和职后一年、社会关系和多元社会问题展开。进行报告是主要的评价方式。可以设定为1学分。这种类型的顶点课程开设的难度不大, 并应该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3.4、教 学评价效果
基于项目的顶点课程在有效地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 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 有利于大学生正确检验和评估自己。通过综合素质评价, 可以让他们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和个人素质, 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以此扬长避短, 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又可以使他们产生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毕业后的机遇和挑战。第二, 对学校和教师而言, 通过搜集分析评价结果, 不但有助于高校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从而改进教学方式, 同时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 产生成就感, 激发积极性。第三, 对社会而言, 人才市场使大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 实现人尽其才,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第四, 科学合理的评价也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并引导高校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现代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模型将改变传统的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优劣的弊端。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一个关键而重要的环节, 是可行的。
3.5、课程特殊性
我国普通高校在教学课程中, 也多多少少实践着顶点课程的内容, 例如开设大学生涯设计报告会、就业指导课程、毕业生论文设计等, 但是针对毕业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开设的课程是零星的、分散的, 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设置。导致部分学生不能保质保量去完成, 都是单纯的去追求一份高薪工作, 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有所违背。而顶点课程就适应了这个需求。顶点课程从侧重知识掌握的学习目标转移到培养能力的目标;从分科学习、知识点的学习到跨越学科、横贯课程的整体学习。结合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出发, 开设项目类顶点课程是可行的。
3.6、师资配备
目前由于国情的限制, 没有顶点课程的教师, 但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学院的教师中有一些从事体育科研理论研究, 更有一些年轻教师学习愿望强烈, 可塑性也非常强, 可以挑选部分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以加强教师配备力量。而且现在的硕士和博士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 高等人才随处可寻。因此师资配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开设顶点课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小强.关于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鼍建设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1) .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S].教体艺[2003]7号文件.
[3]文永芳.关于构建体育顶点课程模式的思考[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9, (1) .
【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论证报告】推荐阅读:
专业选修课开设方案07-02
开设国家课程情况的自查报告11-22
课程开设情况小结05-26
高中开设生涯规划课程11-04
开设分公司合作协议06-26
校本课程开设新闻报道10-09
开设民办学校申请书10-31
机关幼儿园开设课程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