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通用8篇)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1

(一)客观原因

企业的财务管理处在一个复杂、多样的客观环境中,它对企业财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其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若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很好的适应一个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阻力。

1.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

国家政策调整是一国经济发展所不可避免的行为,政策的变化,对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政策制定、市场评估、筹资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政策变动会带来不稳定性,越不稳定就越会增加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如银行准备金率的提高,使得企业银行贷款受到限制;而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会直接导致企业在一定的资金支持下购买力的下降;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会增加企业负债风险,及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条件的变动,可能会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被银行拒之门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2.市场环境影响

市场环境影响有来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方面的影响。市场环境包括市场容量、市场规则、竞争对手、购买者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市场容量的大小,市场规则的制定,竞争对手的强弱,消费群体的大小等都对企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占有市场份额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绩效、企业利润,而企业盈利状况却与企业所承担财务风险大小有着密切联系;国际市场的影响也是增加企业财务成本的重要因素,如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的增加,进而降低预期收益;在出口贸易中,若世界市场对某类商品规格规定进行了变化,而企业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商品进入不了市场,则会直接导致企业一系列成本的增加,利润低于预期值,甚至会直接导致亏损。因此,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其环境的变化对加大企业财务风险都存在着可能性。

(二)内部原因

1.融资方式的限制

目前在我国,银行信贷融资是多数中小企业的首选,银行信贷在中小企业投资支出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银行和许多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部分企业在银行贷款时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或是企业信用缺失等都会导致不能很好的从银行获得贷款,解决不了企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限制,很多企业并不能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来实现融资的目的,部分企业为了实现企业融资而采取一些其它债权性质的融资方式,这些融资方式都会对企业增加财务风险有着潜在威胁。

2.资金结构的不合理性

资金结构不合理,债务比重过大,偿债压力不堪重荷,企业财务风险加大。负债资金在企业整个资金链条中所占比重的多少,对企业资金结构组成是否合理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资金结构有利于企业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增加投资者利润,促使投资者投入更多资金,若企业税后大部分利润用于偿付外债或利息,企业就面临着过大的债务负担,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的亏损甚至破产。债务负担越重,财务风险就会越大。

3.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健全,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形成正规的财务管理系统,将财务管理归结为最普通的会计记账,更不会有系统的风险识别、评估、分析、控制等意识。财务管理混乱,资金使用率低,资金使用成本增加,财务风险加大,同时也可能会导致财务决策的不合理,决策上的失误,造成资金投入没有回报,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客观存在,然而许多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足够的财务风险意识,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握财务风险的成因,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预见,而仅仅简单的管理好企业资金并不能使企业规避财务风险。

4.盲目的投资行为

一是企业为了扩大自身生产规模,或扩宽经营领域而涉足其他行业,都会使企业产生投资行为,然而一些投资并不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严谨性,只是企业决策层的一些盲目投资行为,他们大多对投资获得的预期效益盲目乐观,并没有对投资项目的可执行性进行客观分析;二是企业投资过于集中,将所有资金投放到一个项目中,对该项目的依赖性过大,所承受的风险也随之增大,而这些不合理的投资行为都会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造成影响。

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对影响财务风险客观环境的适应性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它包括国家相关政策,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环境等,它们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而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是一把双刃剑。面对这些影响财务风险的客观因素,企业必须加强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时了解相关的最新信息,并对其加以分析,将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信息加以利用,对某些不利因素及时防范,并及时调整企业财务管理政策、管理办法,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人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力求将客观环境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后果降到最小。

(二)加强企业信用建设

企业信用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条重要理念。一个企业在社会上拥有良好的信用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诸多有利面,尤其是对企业的融资方面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在加强信用建设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企业经营应做到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遵守法律法规,不偷税漏税,自觉接受,工商、税务、银行等职能部门的监督;其次,企业会计工作做到真实、完整、系统,并不断完善财务预算、财务监督;再次,在企业投资方面认真分析其可执行性、未来前景、发展潜力等,并将投资回报率的高低作为是否进行投资的主要依据,以实现对投资者利润分配的期望;最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从企业原材料购买到企业生产、销售都要严格质量管理,通过提高各项管理业务来提高整个企业的信用度。

(三)完善企业各环节管理

一是建立高水平财务管理部门,引进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明确财务管理的各项任务,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二是对企业资金、资产加强管理,提高财务决策和财务监督水平,加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设,做到事先预测、事中监督、事后总结,并明确企业各部门在企业整体中的经济地位、作用、职责,拥有不同权力的财务岗位,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实现企业投入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三是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做好调查工作,分析投资的可行性,充分了解被投资对象的现实情况、发展潜力及其投资回报率等,提高资金使用率,在获得投资最大回报率的同时减少因投资行为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四是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选择多种投资方式并存,优化投资组合,将投资风险降到最小,若发现进行中的投资出现风险,要认真分析,若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则该项投资活动有继续进行的可能,若恰好相反,则应果断停止,规避投资风险,不能因小失大。

五是利润分配方面要做到公正公平,实现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同时还要兼顾各部门、员工之间的利益,以调动企业各方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六是筹资方面,做到多种筹资方式共存,积极寻找稳定、安全、具有保障性的筹资渠道,合理安排企业资本结构,减少债务在整个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做好资金回收管理。

应收账款是资金回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控制应收账款方面对财务造成的风险,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针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企业只对经济效益好,偿债能力强,商业信誉好的买方进行赊销行为,并将对方赊销金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其次,企业要有完善的收账管理,对于到期账款及时催款,对于到期不还账款,企业要采取合理措施,尽可能减少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七是加强监督,各项活动都要把好监督关,杜绝一切违规现象的发生,使企业各项活动都能有质有量的完成。

(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

财务人员关于企业财务风险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员工在工作实践中真正贯彻实行规避财务风险的相关政策,同时企业合理限定财务人员的工作权限,并规定应履行的义务,使员工在拥有一定工作权力的同时也要履行好应尽的义务;完善规章制度的制定并严格贯彻执行,以达到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的目的;时刻提醒员工财务风险会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员工意识到财务工作对于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员工各司其职,且要充分意识到财务风险的无处不在,某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有可能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而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五)规范企业资本结构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2

一、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举债规模较高

举债是企业融资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适度举债可以弥补企业自身资金不足, 确保企业有充足的资金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 而且从融资成本的角度考虑, 借款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 这就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的资本结构是企业全部资源中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重关系。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还能降低财务风险。由于很多企业融资方式单一, 只能仅仅依靠银行贷款融资, 这样企业的资本结构就会失衡。过高的负债比重将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 一旦企业现金流不足, 难以偿还高额利息, 就会导致企业破产, 因此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投资决策缺乏可行性论证, 导致决策失败

很多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往往盲目投资, 缺乏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 仅仅依靠以往的经验以及领导的主观判断, 这就会导致企业陷入规模扩张的道路不能自拔。企业在引进大型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时, 由于没有详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如果大型设备投资带来的收益没有弥补增加设备带来的成本支出, 就会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很难收回, 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而如果购买大设备是靠银行贷款等非自有资金模式, 那么当设备带来的收益不足, 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就会使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企业赊销比例过大, 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的控制

企业的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为销售货物、提供产品或者劳务而产生的债权, 其本质是企业赊销商品的产物。由于目前我国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导, 很多企业产品滞销现象非常普遍。企业为了扩大销售, 提高市场份额, 往往会对往来客户提供优惠的销售条件, 其中赊销商品就是一种方式, 允许往来客户采购商品而不用马上支付现金, 而是约定一个还款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对方购买商品无需付款。这种方式大大减轻了企业的库存压力, 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但是, 大量的赊销行为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 这部分款项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 而企业的应收账款是要在赊销当期确认当期收入, 这就意味着企业没有收到销售商品的资金, 但却要确认收入, 缴纳税金, 而如果往来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时偿付应收账款, 就会形成呆账坏账,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比重过大, 周转率不高

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是指企业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 用来反映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一般企业的流动资产中, 存货的比重是相当大的, 适量的存货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而如果存货比重过大, 周转率不高, 就会造成大量的产品积压, 不能正常运转, 企业无法获得持续经营所需的资金, 还要承担存货毁损和仓储费用等成本, 而如果市场不景气, 企业还要面临着价格下跌的风险, 这都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了解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就要有针对性的加强财务管理, 降低财务风险, 具体防范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企业要重视财务风险,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比如在会计处理中要采用谨慎性原则, 建立相关的风险基金。比如企业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投资减值准备等, 同时要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 提高流动资金的变现能力, 加速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的周转, 提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其次, 保持适度的举债规模, 采用合适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 可以采用财务管理当中的息税前利润—每股收益分析法, 也即EBIT-EPS分析法, 也被称为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根据这一分析方法可以判断企业在何种息税前利润水平下应该采用权益融资或者负债融资, 保持最佳的资本结构比率, 降低财务风险。

再次, 完善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企业必须系统全面的预测、分析财务风险, 采用科学的防范机制。尤其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决策项目, 一定要实行集体决策制度,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分析项目的可行性, 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的公司帮助企业进行可行性分析, 避免由于主观判断或者领导个人意图导致盲目投资, 给企业带来损失。

最后, 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往来客户的信誉度进行分析, 一旦发现往来客户信用状况出现异常就要果断采取措施, 避免更大的损失, 对于诚信不足的往来客户要加入黑名单, 不再与其合作, 建立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制度, 明确催收重点, 最大限度的回笼企业资金, 降低财务风险。

总之,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并且不能完全避免的, 企业在日常的财务管理过程中, 要充分了解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 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立军.浅谈企业财务风险与规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S2) :165-166.

[2]张文芹.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1) :128.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市场经济;风险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在当今理论界,对财务风险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多观点,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这个定义是得到普通接受的。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的理财活动跟不上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

(二)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偏高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现阶段,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因为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张过快、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时,必然会向银行借入资金。借人的资金将会产生借款费用,这些费用与还款的压力有时就会构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的赊销、垫资比重加大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和产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和垫资的方式销售产品、承揽工程。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此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和垫资,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四)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规范性

企业在不同成长与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股利政策也不同。其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例如,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则说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此时企业经营风险高,有投资需求且融资能力差。另外,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如果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五)企业内部财务监审制度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能更充分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现阶段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六)企业理财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和方法

(一)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设计如何应对方案,否则风险来临时,企业毫无准备,必然会招致失败。因此,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提高企业对生存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制定科学的投资和资金计划

对新项目投资要准确测算项目资金需求,防止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实际资金需求超出预算,项目尚未建成就出现资金缺口。在生产经营中加强现金流量管理,从严控制款项的收支。按订单采购原材料,科学组织生产和经营,以减少库存积压,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同时,企业在年初制定年度预算时,要预测全年现金流量,预算资金缺口,提前准备融资方案,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企业必须立足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和防范,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负债结构要合理

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好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流动比率不低于1:1,最好流动比例保持在2:1的安全区域。流动比率越高,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负债获得清偿能力的机会越大,债权越有保障。因此,企业应根据需要对长期、短期借款合理安排,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应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进行必要的还款计提,以免债务到期日无法偿还,带来连锁反应,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生存。

(五)负债规模要适度

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负债总额和资产负债率,做到适度负债,量力而行,随时衡量自身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等,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对企业所有者来讲,当企业资本收益率大于筹资资本时,资产负债率越高越有利,但资产负债过高,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偿还能力,为筹资带来困难,对债权人来讲,资产负债率越低,风险越小。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最理想是控制在30%-50%左右。

(六)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上还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方法,主

要有以下几种:

1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例如,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它企业。采用发行股票方式筹资时,选择包销方式发行,可以把发行失败的风险转移给承销商。采用举债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可以与其他单位达成相互担保协议,将部分债务风险转移给担保方;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现实的基础上,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企业在选择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性投资时要根据企业自身承受风险得到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一般而言,股权性投资远大于债权性投资的风险。

3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风险较大得到投资项目,避免因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一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以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企业对外投资多元化是将资金投资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

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财务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企业可以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也可以建立风险基金,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4

【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明了未来几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任务、路径及目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风险与挑战。为进一步化解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增量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和融资平台风险,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文章梳理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未来可能存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政府债务风险 新型城镇化 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截至2013年6月底,根据最新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跃升至约17.9万亿元①,债务存量规模巨大。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城镇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②,必然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力度。同时,地方政府将担负更多的投融资重任,但是我国地方政府现有的财政收入,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高额的资金需求,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举债将再所难免。在历史遗留大量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加大举债进行财政扩张,如果把握不好度,很可能带来一系列更严重的债务风险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对可能存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之策,十分必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存量巨大、风险巨大。截止到2013年6月底,根据最新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跃升至约17.9万亿元③,地方政府债务存量规模和总额已经十分庞大,且存在规模风险、结构风险和管理风险。

规模风险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负债总额巨大。根据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第32号公告显示,部分地方政府负债率已远超过60%的国际标准警戒线,少数地方政府甚至已经超过了100%。

结构风险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的借债期限和偿债期限不合理、偿债资金来源不合理和地方政府层级债务结构不合理三个方面。当前,地方政府借款期主要集中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偿债期70%集中于2011年~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30%集中于2016年后④。而地方政府偿债资金的来源主要高度依赖于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一旦土地财政出现任何波动,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引发政府信用危机。地方政府层级债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处于中间的县、市两级政府负债总量明显高于省、乡两级政府,地方政府债务层级结构凸显出明显的不合理性。地方政府债务的借偿债期限不合理、偿债资金来源不合理和层级债务结构不合理,无形中增大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

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不健全,融资平台风险积聚。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更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导致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大肆进行违规举债、担保、融资等,再加上政府与融资平台的关系一直不明晰,导致融资平台风险激增。

增量明显、风险加剧。据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第32号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县、市、省三级政府仅负有偿还债务余额就已达到105789.05亿元,与2010年底的统计数据相比,年均增幅达到19.97%。审计署于2013年7月~2014年3月,对全国18个抽审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审计,结果显示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呈增加之势。在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存量巨大、风险积聚的基础上,地方政府性债务仍呈增加之势,风险将进一步加剧,情况不容乐观。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性债务将会进一步扩大,增量将进一步增加,表现在: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巨额融资需求。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与2002年39.09%的城镇化比率相比增速明显,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距离,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还会继续增速,需要的资金也将激增。另外,根据测算,未来十年将新增约4亿城镇人口⑤。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相应的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⑥。这些资金大部分依然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投资,而地方政府财力非常有限,巨大的融资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凸显,地方政府将不得不举借更多的债务。其次,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需要加大财政扩张力度。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权不断缩小,而事权不断扩大,常常“入不敷出”,地方政府只能不断扩大财政,大量举债。对于偿债,长期以来,地方财政过度倚重“土地融资”、土地财政,但土地财政将越来越难以为继,再加上目前房地产市场并不景气,导致地方政府“土地融资”困难重重,降低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偿债违约风险将上升。再次,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积聚,可能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新的地方政府债务增量。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拉动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与风险。一方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地方政府需要金融机构、政府融资平台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以便发展地区经济,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不规范、不透明、融资渠道单一,难以积极有效地发挥融资功能,且地方融资平台尚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一旦风险发生,只能转嫁给地方政府,从而加大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缺乏债务约束机制。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首先,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还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管机制,尚缺乏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集风险预警、检测、监管于一体的监管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其次,未形成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机制。地方政府自我监督意识还不强,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等监督约束力度欠缺,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民众监督,未形成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机制。再次,缺乏市场约束机制。《预算法》的修改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地方政府发放债券进行适度举债的权力,但是当前只处于试点阶段,相关的配套措施、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政府信用评级机构,更缺乏相关的金融中介机构等,因此相关的市场约束机制,如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机构的约束、投资者的约束、金融中介机构的约束等都还比较匮乏,亟需进一步加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原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财政制度、经济发展、政府行为、管理制度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⑦。

基于财政制度视角的分析。从财政制度的视角分析,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原因在于:分税制财政制度与预算制度存在缺陷。由于分税制财政制度改革不彻底,导致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与享有的财权不匹配,使地方政府需要承担大量的事权,而不断缩小的财权却无力应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求的资金将进一步激增,地方政府出于弥补地方财政赤字、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等,不得不大量举债。同时,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会遏阻正式预算制度的完善,导致政府支出膨胀、债务超常规增长,诱发债务风险。

基于经济发展视角的分析。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合理的地方政府举债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良好发展又为举借债务奠定了较强的债务承载基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作为拥有自我发展目标的“经济实体”,出于实现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将通过举债寻求财政支出不断扩张,以实现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地方政府合理举债时,将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但当地方政府超出本地区经济承受能力,过度举债时,将不利于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甚至容易导致出现债务风险。

基于政府行为视角的分析。从政府行为视角分析,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追求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债务危机出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扮演着“经济人”角色,另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财政“转嫁债务风险”的不负责。同时,地方政府官员出于凸显政绩需要和“GDP锦标赛”压力等,也会大举借债,极力扩大支出,创造设租、寻租。

基于管理制度视角的分析。从管理制度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举债审批、监管、偿还、预警防范、惩戒等管理制度,从而无法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盲目扩张。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中央政府无法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无法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缺乏相关债务管理制度的约束,致使地方政府可以毫无约束地大肆举借债务,从而引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路径

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撑能力、负债承受力程度等适度合理举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带动经济发展,转变“土地城镇化”现状,实现“人的城镇化”⑧。同时,应借鉴国际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宏观上走“治存量,控增量,重防范”的治理路径。微观上从安全性、流动性、营利性三个方面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管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的发生。

第一,治存量,控增量,重防范。“治存量,控增量,重防范”的治理路径主要是采取疏堵相结合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综合治理。

治存量,主要是指对于历史遗留的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治理,进行有序疏导。首先,根据风险的程度将存量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债务危机严重且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第二类为已经爆发债务危机,但不具系统性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第三类为债务相关指标超过警戒线,但未发生债务危机的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对于不同类别的债务风险,应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加以治理。其次,对于存量政府债务,可通过银行资产证券化和地方政府债务证券化两个方向进行盘活,将隐性债务“阳光化”,增强存量债务的流动性,防止银行风险发生,防止地方政府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发生。再次,应适度增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倾斜力度,防止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发展。⑩

控增量,主要是指严格控制新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堵住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缺口。首先,应加快分税制财政制度改革,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来源。同时,支持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负债,严格限制并控制地方政府过度负债,从而抑制地方政府负债过度膨胀。其次,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投融资行为,防范投融资平台风险。再次,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实现地方政府经济自给,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过度负债情况的发生,实现控增量的目的。

重防范,主要是指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首先,应形成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的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一整套包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监测、监管等在内的监管机制,实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有效的监管。其次,应形成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机制。一方面,完善地方政府的自我约束机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自我监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和民众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约束,形成自下而上的监督约束机制。再次,逐步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预算法》修改后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的权力,已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公开举债和融资,将促进相关金融中介机构、政府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金融中介机构、政府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三者于一体的市场约束机制。

第二,地方政府债务安全性管理。总体而言,地方政府债务安全性管理可从理顺融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债务项目评价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债务信息披露制度五个方面着手,实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具体而言,可通过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算法》、《担保法》等,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权,规范举债程序、债务资金用途,强化政府举债责任主体地位,使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合理匹配;建立、健全债务项目评价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监督约束机制,避免随意任意举债、遏止过度举债、加强债务资金“借―管―用―还”四个环节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强化对政府债务的监督约束力度。

第三,地方政府债务流动性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流动性管理,一方面可从化解存量债务风险和控制新增债务规模两个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对于存量债务风险,应做到“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通过财政资金偿还、债务重组偿还、新增债务偿还,通过转移支付、申请减息免息等形式加以化解。对于历史上形成的“坏账”、“呆账”债务,核实后进行上报,在批准后依法予以核销。对于新增债务,应严格控制其规模,做到合理规划,合理举债,同时培育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点,拓宽财政增收的空间,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基层财政予以更多的政策、资金支出,减少地方政府过度负债,防范债务风险发生。

第四,地方政府债务盈利性管理。总体而言,地方政府债务盈利性管理可从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和降低债务资金使用成本两个方面加强。具体而言,可通过优化调整债务结构、合理搭配中长期债务、避免资金闲置、严格审核债务用途、确保资金用于收益稳定项目、带动有效多元性投资、优化机构减少财政压力等方面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从而降低债务资金使用成本。同时,可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订立优惠条款等形式,提高资金盈利性。

(作者分别为河北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③⑤王桂花,许成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动态管理研究―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②⑦成涛林,孙文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④刘雪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思考”,《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5期。

⑥芦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力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9期。

⑧⑨张博:“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成因分析与风险治理”,《求索》,2013年第5期。

⑩王乾筝:“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8月18日。

产生结石的原因 篇5

产生结石的原因有哪些呢?

作为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一、胆结石的导致原因与生育的有关:

妊娠可促进胆结石的导致,并且妊娠次数与胆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这种观点已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所证明。

二、性别差异:

这几年来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性别比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方面,胆囊的胆色素结石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降低胆流、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动力、使胆汁淤滞有关。

三、发病与饮食原因:

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导致的主要原因,进食精制食物、高胆固醇食物者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为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胆结石发病已占胆石病的主要地位,且以胆固醇结石为主。

四、胆结石导致原因与年龄原因有关:

大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 加。本病在儿童期少见,其发生可能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一项调查表明,年龄在40~69岁的5年发病率是低年龄组的4倍,高发与低发的分界线为40岁,各国的报道虽有一定差异,但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这一年龄段。

五、发病与肥胖的关系:

呕吐产生的原因 篇6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病变如胃炎、幽门痉挛、胃粘膜脱垂、球部溃疡、急性肠炎、肠梗阻等疾病;也见于食道疾病如返流性食管炎、贲门失驰缓症以及急性阑尾炎、肝炎和胆道疾病。

2.中枢神经性呕吐

中枢性呕吐诸如精神过度紧张、疲乏、强烈的情绪波动,令人厌恶的气味与景象等,常可引起呕吐,临床称这类呕吐为精神性呕吐或胃神经官能症。脑震荡、脑内肿物、脑积水、颅内出血、脑炎及脑膜炎等,引起颅内压力增高,引起呕吐,这种呕吐称为喷射性呕吐;又如尿毒症、急性肝坏死、糖尿病酸中毒、甲状腺机能亢进及阿狄森氏病危象等新陈代谢紊乱性疾病,亦影响呕吐中枢造成呕吐。

3.反射性呕吐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预防

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 并且其经济和技术条件较弱, 致使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较大的风险, 不利于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继而不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针对这种现象, 我国中小企业用该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以期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因素探讨

1.外部环境变化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较多, 例如经济、市场、政策和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发展机遇, 同时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风险, 如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 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形式, 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适应变化, 将会导致企业的发展滞后, 进而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1]。

2.缺乏完善的信息

在现今的中小企业发展中, 信息的掌握程度决定着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 然而企业永远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继而会使企业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例如企业在发展中, 不能有效地收集到竞争对手的信息, 将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进而会面临着销售迟滞的风险, 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

3.盲目的扩大规模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面临着盲目扩大规模的风险。首先, 部分企业注重市场的行业收益, 未能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分析, 致使企业盲目的扩大规模。其次, 企业盲目的扩大规模, 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和管理分散, 不利于保证企业的集约化经营, 进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4.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首先, 企业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预测, 致使企业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其次, 中小企业不能有效地对市场形式进行分析, 容易导致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败。最后, 企业的财务审计缺乏合理性, 面对企业的风险问题时, 不能有效地处理风险, 进而会影响企业的效益[3]。

5.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 其财务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 难以有效地收集市场信息, 并且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 致使企业决策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 进而不利于保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1.合理运用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政策、经济、文化和市场的影响较大, 致使企业的财务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针对这种现象, 企业应该对外部环境进行精确的调查, 并且要针对性的进行分析, 以期可以及时的了解外部环境变化, 继而可以针对性的调整企业发展策略。在企业的发展中, 只有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 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2.加强对信息的运用

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信息化程度的限制, 如果企业不能掌握有效地信息, 将会导致企业的发展迟滞, 继而会面临较大的风险。针对这种现象,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机制, 以便可以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首先, 企业要及时收集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信息, 以便可以及时的调整发展战略目标。其次, 企业要加强对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 以期可以及时的调整竞争对策, 保证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信息化时代, 中小企业只有掌握完善的信息, 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3.合理的扩大规模

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扩大自身规模, 但是在发展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企业需要对市场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查, 分析自身规模的扩大是否符合市场的发展形式。其次, 中小企业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 要优先发展自身的强势业务, 只有稳固自身的发展, 才可以更好地为扩大规模奠定基础。

4.强化内控制度

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内控制度缺乏完善性, 致使企业的发展缓慢, 不利于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现象, 企业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内控制度, 以期可以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首先,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测制度, 要对市场的风险进行精确的分析。其次, 企业要对投资的风险进行预测, 要保证投资的准确性和收益性。最后,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处理机制, 一旦企业面临风险时, 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风险。由此可见, 只有企业完善内控制度, 才可以在发展中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财务风险。

5.加强风险预测

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和规模的限制, 其财务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 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针对这种现象, 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来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 在财务人员的招聘方面, 企业要适当的提高招聘门槛, 要保证财务人员的素质。其次, 针对在职财务人员, 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使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 继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 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训, 使员工可以在工作中, 及时的发现风险, 并且可以有效地处理风险。在现今的企业发展中, 人才的发展是企业的核心动力, 只有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 才可以保证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三、结语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会受到自身管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人员素质因素的影响, 导致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 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完善自身的管理, 并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以期企业可以合理的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处理, 进而可以保证中小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枫, 张瑞.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市场论坛, 2014, 9 (9) :47-49.

[2]陈君.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 2013, 6 (12) :148-149.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篇8

【关键词】筹资风险;风险意识;风险防范

筹资风险,是指与企业筹资相关的风险,一般是指由于资金供需情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变化,企业筹集借人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负债筹资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二是指负债筹资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1.筹资风险的来源

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1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人资金利息率的不确定性

当企业投资利润率高于借人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一部分借人资金,可以因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当企业投资利润率低于借人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借人资金将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甚至发生亏损,严重的则因资产负债率过高或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

1.2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

负债经营的企业,其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这样就给企业带来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可能使企业信誉受损,不能有效地再去筹集资金,导致企业陷财务风险。

1.3负债结构

借人资金和白有资金比例的确定是否适当,与企业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投资利润高于利息率时,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人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反之,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人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也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

同时,负债规模一定时,债务期限的安排是否合理,也会给企业带来筹资风险。若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合理,还款期限过于集中,就会使企业在债务到期日还债压力过大,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1.4利率变动

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可能面临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双松”政策,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反,当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紧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1.5汇率变动

企业倘若筹借外币,还可能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当借人的外国货币在借款期间升值时,企业到期偿还本息的实际价值就要高于借人时的价值。当汇率发生反方向变化时,即借人的外币变软(贬值)时,可以使借款企业得到“持有收益”,即由于借入外币的贬值、到期仍按借人款归还本金,按原利率支付利息,从而使实际归还本息的价值减少。

2.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内因分析

2.1.1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企业负愤规模大,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2.1.2负债的利息率

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同时,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大有影响,因为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2.1.3负债的期限结构

是指企业所使用的长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

2.2外因分析

2.2.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由股本融资时,筹资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本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2.2预期现金流人量和资产的流动性

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资金流人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到期的现金流人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2.2.3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如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而且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

3.筹资风险的防范

3.1应树立风险意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独立承担风险。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并且有效应付风险。

3.2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

3.3应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

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

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3.4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

根据企业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

3.5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发展趋势,并以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

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在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 [科]

【参考文献】

[1]王化成主编.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高考祝贺短信下一篇:世界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