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标准的通知(精选9篇)
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门,县直机关各党(组)委、党支部:
根据XXX精神,XXX年我县将新建X个党建示范乡镇、X个党建示范村。为有序推进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有效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整体推进基层党的建设,经认真研究,我们制定了乡镇、村党建示范点创建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对照执行。
一、乡镇党建示范点创建标准
(一)领导班子团结务实
1、班子团结,成员分工明确,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领导干部能够带头改进作风,遵守各项工作纪律,认真负责、廉洁高效;
3、领导干部能够带头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办事公道正派;
4、班子成员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办事热情、态度端正,群众满意度高;
5、能够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紧密结合乡镇实际谋划、思考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具有超前性;
6、工作实绩突出,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工作任务等方面力度大、成效显著。
(二)干部队伍精干高效
1、乡镇干部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80%的乡镇干部掌握1—2门与畜牧业相关的实用技术,能够指导和帮助群众发展牧区经济;
2、完善乡镇干部规范化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具有竞争性、公平性的激励机制;
3、乡镇机关建立工作制度和服务规范,乡镇干部为基层服务意识强,服务质量好、效率高;
4、对乡镇干部管理措施得力,有严格的工作纪律和行为规范,群众对干部的公认度和满意较高;
5、制定和落实乡镇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教育学习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
(三)发展路子清晰有序
1、乡镇党委能够立足乡镇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工作目标和中长远期发展规划;
2、立足乡镇实际和资源优势,大力兴办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养畜、合理布局、规模经营,牧民群众收入持续增加,乡镇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县前列;
3、牧业增加值、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各乡镇前列;
4、立足乡镇及各村实际,积极帮助群众增收致富,80%以上的村有经济实体,群众收入渠道多元。
(四)管理机制规范严明
1、认真落实民主决策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党委议事规则,明确议事范围、议事原则和议事程序,重大问题经集体研究决定;
2、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虚心征求党员意见建议,认真梳理问题,具体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
3、坚持三务公开制度,党务、政务、财务做到每季度公开一次,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4、坚持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结合工作目标考核对乡镇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
(五)机关作风民主和谐
1、坚持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包村制度,推行机关干部到村担任党建指导员制度,干部经常深入村社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帮助村级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2、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承诺为民办实事制度,认真落实定期征求群众意见、为群众办实事、联系困难户等制度;
3、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铺张浪费、不大吃大喝,严格控制招待费用;
(六)乡风民俗文明淳厚
1、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乡规民约和各项规范建立健全,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工作规范有序;
2、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势力得到有效控制,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群众对社会治安比较满意;
3、定期排查不安定因素,认真解决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无重大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4、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乡镇党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没有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
二、村级党建示范点创建标准
(一)建设一个团结坚强、为民务实的好班子
1、党组织设臵合理,班子健全,成员分工明确,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村级党组织下设组织体系健全,工作网络顺畅,作用发挥明显;
2、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健全,职能明确,运行规范,运转协调;
3、村“两委”班子中,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至少配备1名女委员。按照1:2的比例建立后备干部库;
4、村两委成员廉洁勤政守法,无违纪违规行为。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
5、村级组织各项工作处于先进行列。
(二)培养一支带头致富、带动致富的好队伍
1、教育管理规范,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1次,及时组织学xxx省、州和县委、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及工作部署;近3年发展的新党员中,35岁以下的达到60%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60%以上;有一定比例的妇女党员;
2、党员干部实行承诺制,年初进行公开承诺,年末对履诺践诺情况进行民主评议;
3、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和救助帮扶制度,每个党员联系帮扶1-2户贫困户;
4、全体党员按时、足额缴纳党费;
(三)、选准一条富民强村、和谐发展的好路子
1、有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或远期规划,并不断总结和创新科学实用、具有有推广价值的党建工作的好方式、好经验;
2、不断改进党组织设臵模式,根据村社实际合理设臵党小组或经济合作组织;
3、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体,西部乡镇的村集体收入一般达到5万元,东部乡镇的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当年全县平均水平;
4、倡导“村风文明”,制定村规民约,牧民群众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浓厚,“两委”班子成员无任何违法违纪行为。
(四)、形成一个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好环境
1、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达到120平方米,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健全,室内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总体布局合理)、美观;村党组织、村委会挂牌齐全,室内办公桌椅等齐全、完好;
2、设有规范的党建专栏及村务公开栏,党务、村务、财务定期公开;
3、建有规范的软件资料。包括党支部会议记录、村委会会议记录、学习记录、学习笔记、学习心得、活动台账等,并分别装订成册。
(五)、健全一套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的好机制
1、党建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工作规范有序;
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严格执行“三议一表决”等工作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3、制订和落实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村“两委” 班子协调议事制度、村干部述职制度、群众民主评议党员、评议村干部制度,每年至少开展1次述职和评议活动。
中共XX县委组织部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为核心,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 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 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实现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增强产业竞争力, 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在全国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优势区域 (含农场) 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 通过创建活动的示范带动, 力争到2015年, 全国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 其中达到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占规模养殖场总量的50%,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排泄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2010年创建500个生猪标准化示范场、400个奶牛标准化示范场 (小区) 、300个蛋鸡标准化示范场、200个肉鸡标准化示范场、50个肉牛标准化示范场 (小区) 和50个肉羊标准化示范场 (小区) 。
三、创建内容
(一) 基本要求
参与创建的规模养殖场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具备养殖场备案登记手续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养殖档案完整, 两年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且无非法添加物使用记录;种畜禽场须具备《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1. 生猪:
能繁母猪存栏300头以上, 育肥猪年出栏5 000头以上 (含5 000头, 下同) 。
2. 奶牛:
存栏奶牛200头以上。配套挤奶站有《生鲜乳收购许可证》, 运送生鲜乳车辆有《生鲜乳准运证明》。
3. 蛋鸡:
产蛋鸡养殖规模 (笼位) 在1万只以上。
4. 肉鸡:
年出栏量不低于10万只, 单栋饲养量不低于5 000只。
5. 肉牛:
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
6. 肉羊:
农区年出栏肉羊500只育肥场或存栏能繁母羊达100只以上的养殖场;牧区年出栏肉羊1 000只育肥场或存栏能繁母羊250只以上的养殖场。
(二) 示范创建内容
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创建的主要内容有:
1. 畜禽良种化。
因地制宜, 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 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
2. 养殖设施化。
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 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3. 生产规范化。
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 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 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4. 防疫制度化。
防疫设施完善, 防疫制度健全, 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5. 粪污无害化。
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 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 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四、重点工作
(一) 开展宣传动员
农业部召开示范创建启动工作会, 统一认识, 统一部署。各省区具体负责本区域内的示范创建工作, 细化工作方案, 成立创建技术专家组;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积极营造示范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 确定创建单位
农业部根据各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核定不同省区不同畜种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数量, 相关省区负责分解到县。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将自愿参与创建的养殖场户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农业部畜牧业司备案。参与创建的养殖场户数量不得超过核定创建数量的20%。
(三) 强化创建培训
全国畜牧总站分期对各省区负责创建的部门和技术专家组进行培训, 各省区负责对本省区创建单位进行集中培训与技术指导, 各创建单位根据要求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对管理措施进行规范。
(四) 实施验收挂牌
农业部制定示范创建验收评分标准,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创建情况, 按照验收评分标准和既定程序, 组织专家评审验收, 并将验收合格的标准化养殖场在当地媒体上公示, 公示无异议后报农业部畜牧业司。我部根据上报结果组织抽查复核, 统一对外发布, 并颁发标牌。
(五) 举行现场观摩
农业部组织召开现场会, 组织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选择有代表性的标准化示范场进行观摩与交流。各地也要结合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 组织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会, 总结示范创建的成效。
(六) 加强监督管理
农业部组织专家开展督导调研, 指导各地开展示范创建活动。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设立监督举报电话, 接受社会监督, 确保活动开展公开、公平、公正;要注重对标准化示范场示范带动过程的监督, 建立健全创建活动考核机制, 对于确实起不到示范带动的标准化示范场取消资格。
各地要加强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的日常监管与指导, 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 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畜禽标识使用实施有效监管, 督促标准化示范场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从源头上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 推进产业化经营
各地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的产业化经营, 鼓励支持标准化示范场打造自主品牌, 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超市等进行合作, 促进产销衔接。
五、保障措施
(一) 强化组织领导
农业部成立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领导小组, 具体工作由畜牧业司牵头, 部内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参加。
(二) 加大政策支持
农业部将整合有关项目, 支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地方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加大项目资金和技术培训投入力度, 提高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 加强宣传报道
在媒体上公开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 引导广大养殖场户积极参与。在报刊上开辟专栏, 报道各地在开展示范创建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引导各地因地制宜,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
附件1:
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时间安排
4月中旬下发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
4月下旬召开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启动会暨第一期培训工作会
4—8月份各地畜牧兽医部门具体实施示范创建活动, 农业部组织专家赴各地进行调研指导。
5月中旬全国畜牧总站召开示范创建第二期培训工作会
6月中旬全国畜牧总站召开示范创建第三期培训工作会
9月中旬农业部召开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现场会暨第一批标准化示范场授牌仪式
旅发〔2017〕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
现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抓好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旅游局 2017年5月17日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 第一章 总 则
1.1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增加旅游有效供给,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指导和规范全域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1.2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1.3 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注重实效、突出示范,宽进严选、统一认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方针,成熟一批、命名一批,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退出机制。
1.4 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地方申报、审核公布、创建实施、评估监测、考核命名、复核督导的程序进行。其中,示范区创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家旅游局推荐申报,国家旅游局审核公布;创建工作日常指导、评估监测、复核督导由国家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委托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考核命名工作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组织实施。
1.5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所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包括相关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
第二章 创建原则
2.1 突出改革创新。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途径,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创建工作的主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针对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等,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2.2 突出党政统筹。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统一规划、统筹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
2.3 突出融合共享。大力推进“旅游+”,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磨合、组合和融合,促进旅游功能全面增强,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让游客能满意、居民得实惠、企业有发展、百业添效益、政府增税收,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2.4 突出创建特色。注重产品、设施与项目特色,不同层级、不同地区要确立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主打产品、主题形象等,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
2.5 突出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底线,合理有序开发,防止破坏环境,杜绝竭泽而渔,摒弃运动式盲目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开辟全域旅游发展新境界。
2.6 突出示范导向。强化创建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省、市、县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努力在推进全域旅游、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方式,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第三章 创建目标
3.1 旅游治理规范化。坚持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推进机制。坚持依法治旅,提升治理效能,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典范。
3.2 旅游发展全域化。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整体营销、全域服务提升,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亲善人文社会环境、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和全域接待海内外游客,成为目的地建设的典范。
3.3 旅游供给品质化。加大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增加创意产品,发展融合业态,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旅游服务,增加有效供给,成为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典范。
3.4 旅游参与全民化。增强全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居民以主人翁态度共同参与旅游建设,营造文明旅游新风尚,健全旅游发展受益机制,出台旅游惠民政策,切实保证居民、企业参与收益分配,成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典范。
3.5 旅游效应最大化。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促协调、扩开放的典范。
第四章 创建任务
4.1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4.1.1 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宣传、组织、政法等党委部门和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政府部门在合力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1.2 探索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如旅游发展委员会,有效承担旅游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旅游规划与产业促进、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旅游营销推广与形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与专项资金管理、旅游数据统计与综合考核等职能。
4.1.3 积极推动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构建管理内容覆盖旅游领域的新机制,切实加强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监督、旅游法庭、旅游质监执法等工作和队伍建设。
4.1.4 积极创新旅游配套机制,建立相应的旅游联席会议、旅游项目联审、旅游投融资、旅游规划公众参与、旅游标准化、文明旅游共创、旅游志愿者组织、旅游人才培养、党政干部培训、旅游工作考核激励等机制。
4.1.5 推动政策创新。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鼓励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建设。对全域旅游重大建设项目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优先安排政府贷款贴息。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推进旅游资产证券化试点,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因地制宜建立旅游资源资产交易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引导各类资金参与全域旅游建设,鼓励开发性金融为全域旅游项目提供支持。强化旅游用地保障,在用地指标中优先支持旅游项目,探索实行重点旅游项目点状供地等用地改革,优化旅游项目用地政策。
4.2 加强规划工作,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
4.2.1 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在实施“多规合一”中充分体现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
4.2.2 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设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可就其旅游影响及相应旅游配套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
4.2.3 完善旅游规划体系。编制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制定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等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或行动方案。形成包含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重大项目设计规划等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
4.2.4 加强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应报请人大或政府批准,提升规划实施的法律效力,并建立旅游规划评估与实施督导机制。
4.3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创造和谐旅游环境
4.3.1 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推进乡村旅游、农家乐厕所整体改造,5A级景区厕所设置第三卫生间,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要实现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实用免费、管理有效。鼓励对外服务场所厕所免费对游客开放。推进市场多元供给和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通过使用能源、材料、生物、信息等新技术,切实解决旱厕、孤厕及其污物处理、厕所信息服务等难题。引导游客爱护设施、文明如厕,营造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4.3.2 构建畅达便捷交通网络。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科学安排支线机场新建和扩建,优化旅游旺季和通重点客源市地航班配置,加强覆盖旅游景区的通用机场建设。改善区域公路通达条件,提升区域可进入性,提高乡村旅游道路的建设等级,推进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形成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游客运输组织能力,开通旅游客运班车、旅游公交车和观光巴士等。推进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交通驿站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路。
4.3.3 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在建好景区游客中心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建立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设立多层级旅游集散网络,因地制宜在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等游客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
4.3.4 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在全域建立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重点涉旅场所规范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4.3.5 合理配套建设旅游停车场。建设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学的生态停车场。鼓励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增设旅游服务区、驿站、观景台、自驾车营地等设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升级。
4.4 提升旅游服务,推进服务人性化品质化
4.4.1 充分发挥标准在全域旅游工作中的服务、指引和规范作用。完善旅游业标准体系,扩大旅游标准覆盖范围,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树立友善好客旅游服务形象。
4.4.2 按照旅游需求个性化要求,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鼓励企业实行旅游服务规范和承诺,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目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4.4.3 推进服务智能化。建立地区旅游服务线上“总入口”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形成集交通、气象、治安、客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游客行前、行中和行后各类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
4.4.4 完善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建立服务工作站,制定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4.5 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有效供给 4.5.1 “旅游+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突出中国元素、体现区域风格,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小镇、风情县城、文化街区、宜游名城以及城市绿道、骑行公园等慢行系统,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利用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历史遗迹等因地制宜开展工业旅游,鼓励发展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完善城市商业区旅游服务功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时尚性、实用性、便携性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
4.5.2 “旅游+农业、林业和水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鼓励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和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因地制宜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鼓励水利设施建设融入旅游元素和标准,充分依托水域和水利工程,开发观光、游憩、休闲度假等水利旅游。
4.5.3 “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积极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发展科技旅游。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展红色旅游,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夏(冬)令营等研学旅游产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推进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开发医疗健康旅游、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健康旅游业态。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产品。
4.5.4 “旅游+交通、环保和国土”。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打造旅游风景道和铁路遗产、大型交通工程等特色交通旅游产品,推广精品旅游公路自驾游线路,支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开发多类型、多功能的低空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生态旅游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以及山地旅游、海洋海岛旅游、避暑旅游等旅游产品。
4.5.5 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含量。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和新科技装备,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无害化处理等生态技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旅游开发的生态含量。
4.5.6 丰富品牌旅游产品。增强要素型旅游产品吸引力,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建设特色餐饮街区,进一步提升星级饭店和绿色旅游饭店品质,发展精品饭店、文化主题饭店、经济型和度假型酒店、旅游民宿、露营、帐篷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园区型旅游产品品质,强化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旅游综合体、城市公园、主题乐园、大型实景演出和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规划馆、展览馆、纪念馆、动植物园等园区型旅游产品设施配套,实现节约、集成和系统化发展,打造整体品牌。发展目的地型产品,按照村、镇、县、市、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地品牌。
4.5.7 推动主体创新。培育和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并购等方式发展知名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支持互联网旅游企业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资源。促进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建设发展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特色涉旅企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提升旅游业创新创意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
4.6 实施整体营销,凸显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4.6.1 制定全域旅游整体营销规划和方案。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树立整体营销和全面营销观念,明确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加强市场推广部门与生产供给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无缝对接。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鼓励制定相应的客源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切实做好入境旅游营销。
4.6.2 拓展营销内容。在做好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等传统产品推介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地区特色,将商贸活动、科技产业、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特色企业、知名院校、城乡社区、乡风民俗、优良生态等拓展为目的地宣传推介的重要内容,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
4.6.3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区域内各类品牌资源,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变旅游产业优势为品牌优势。
4.6.4 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媒体、公众等参与的营销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推广营销中的作用,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方式,建立推广联盟合作平台,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
4.6.5 创新全域旅游营销方式。有效运用高层营销、公众营销、内部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反季营销等多种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提高全域旅游宣传营销的精准度、现代感和亲和力。
4.7 加强旅游监管,切实保障游客权益
4.7.1 加强旅游执法。强化旅游质监执法队伍的市场监督执法功能,严肃查处损害游客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曝光重大违法案件,实现旅游执法检查的常态化。公安、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按照职责加强对涉旅领域执法检查。建立健全旅游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4.7.2 加强旅游投诉举报处理。建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制,积极运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咨询中心等多样化手段,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做到受理热情友好、处理规范公正、反馈及时有效,不断提高旅游投诉的结案率、满意率。
4.7.3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失信行为,并对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行动。扩大旅游“红黑榜”应用,将旅游景区点纳入旅游“红黑榜”评价机制。发挥旅游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积极应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加强对旅行社、导游人员日常监管,保障导游人员合法劳动权益。
4.7.4 加强旅游文明建设。全面推行国内旅游文明公约和出境旅游文明指南,培育文明旅游典型,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和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组织开展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和旅游法庭等工作人员的执法培训,提高旅游执法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
4.8 优化城乡环境,推进共建共享 4.8.1 加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强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保护,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优良性、传统村镇原有肌理和建筑元素。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构筑具有特色的城乡建筑风格。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降低资源消耗,推广节水节能产品、技术和新能源燃料的使用,推进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4.8.2 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开展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在路边、水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在重点旅游村镇实行“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全面优化旅游环境。
4.8.3 强化旅游安全保障。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强化旅游、公安、交通、安监、卫生、食药监等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由安监部门牵头组织景区开业的安全风险评估。加强景点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加大出游安全风险提示,落实旅行社、饭店、景区安全规范。强化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和旅游用车、旅游节庆活动等重点领域及环节的监管。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救援体系。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4.8.4 大力促进旅游创业就业。建设旅游就业需求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加大技术支持,进一步改善传统旅游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环境,切实为新型旅游企业招募员工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引导科技、艺术、创意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跨界参与旅游开发建设。重视发展创业型的个体私营旅游经济和家庭手工业。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发展旅游教育,开设特色旅游专业,提升本地旅游人力资源规模和水平。
4.8.5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增加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以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和直接就业、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和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等各类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通过旅游创业、旅游经营、旅游服务、资产收益等方式促进增收致富。
4.8.6 营造旅游发展良好社会环境。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向目的地居民开展旅游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强化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旅游形象意识、旅游责任意识。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推动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城市休闲公园、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鼓励旅游场所对特定人群实行价格优惠,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旅游服务。
第五章 评估管理
5.1 创建工作应由本地区党委政府统筹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创建工作考核,确保各项工作务实高效推进。
5.2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示范区创建工作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评估监测。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示范区创建工作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评估监测,并向国家旅游局提交评估报告。
5.3 国家旅游局依据本导则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考核命名和管理办法》,示范区考核命名工作由国家旅游局依照本导则和相关办法进行,对符合条件和标准并能发挥示范作用的,予以命名。
5.4 对已命名的示范区适时组织复核,对于复核不达标或发生重大旅游违法案件、重大旅游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严重不文明旅游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示范区,视情况予以警告或撤销。
第六章 附 则
6.1 本导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关于印发《呈坎镇创建全区依法行政示范乡
镇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委会,镇直有关单位:
为加快我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的通知》(徽州区办秘[2009]137号)精神,现就创建依法行政示范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有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个加快”,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二)目标:到2010年底,示范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并力争在依法行政“二五”规划末期率先实现国务院规定的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成立创建工作领导组
组长:蒋爱中
副组长:王博常锋
成员:叶建斌、李银仙、胡乃永、林兰玉、汪树荣、朱国宏、方宇、方宝华。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方宇兼任办公室主任,程似锦为联
络员。
三、创建活动的主要任务
(一)健全落实相关制度,规范政府重大决策行为有新
进展。
1.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范围,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
和程序。
2.建立重大行政决策论证审查制度,开展重大行政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公开听取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及时
公布决策结果以及专家和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
3.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情况后评估制度,2010年评
估不少于1件。
4.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
相统一。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有新
突破。
1.开展城镇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使处罚权调研工作,积
极制造条件,力争启动。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行政审批评估制
度,对行政审批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动态评估、动态调
整。
3.完善行政执法程序,重点规范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或征用等行政执法行为。
4.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管理,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合法性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
(三)依法保障公民知情权,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有新举
措。
1.健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规则和程序,确保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
2.做好重大决策、财政预决策、重大投资建设项目、食
品药品安全、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公众关注的政府信
息的发布工作。
3.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评议制度。
4.探索建立政府与企业、群众信息沟通,协商平台和机
制。
(四)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
廉的处理行政争议的新形式。
1.增添便民措施,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充分发挥行政复
议在预防社会矛盾、化解行政争议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2.提升行政复议能力,探索建立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整合行政复议资源,集中受理、审理行政复议案件。
3.建立健全行政投诉(含信访)处理制度,完善受理和
处理程序、责任制度以及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处理的机
制。
(五)开展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开拓依法行政工作新
领域。
1.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梳理乡镇政府职能,促进乡镇政
府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2.细化、优化工作流程,增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职能。
3.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通过“一站式”服务、办事代理制等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办事。
(六)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建立规范权力运行的新机制。
1.建立规范性文件的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
度和有效期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制度和定期
清理制度。
2.建立制度,每年确定1—2项重点,开展对行政执法
行为的专项检查,强化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3.建立完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重大行政处罚备案、行
政执法评议考核、行政执法人员计分制等制度,深入推进行
政执法责任制。
4.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执法、越权执
法、滥用职权的行为。
四、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稳步推
进实施。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狠抓工作落实。要
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使创建活动有
目的、有标准、有步骤、可操作地开展,全面提高领导干部
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全镇依法行政
工作上新台阶。
(二)司法所要负起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探索在新形势
下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新机制新措施,发挥依法行政在政
府各项工作中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三)创建工作办公室要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建立创
建活动情况、信息沟通交流平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开展
工作调研和理论研究,搞好宣传报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一月九日
垫大石府发〔2011〕 号
大石乡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大石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
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餐饮服务单位、相关部门:
《大石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已经乡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五月九日
大石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餐饮监管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落实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根据《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庆市商业委员会关于下发重庆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渝食药监食监〔2011〕4号)和《垫江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垫江府办发〔2011〕16号)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和合法权益为目的,坚持示范工程建设活动与深化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相结合,不断加强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规范餐饮服务行为,全面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工作目标
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为目标,以创建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和制度,着力构建良好的餐饮
服务监管工作氛围。“十二五”期间,我乡每年创建1个以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以后逐年巩固提高。通过创建活动,促进餐饮服务市场秩序得到规范发展,全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创建标准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应当诚信守法经营,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并有效实施,各项措施符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能够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较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能够全面承担食品安全责任,并达到以下创建标准:
1、建立并执行索证索票制度,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可追溯率达到100%;
2、量化分级管理被列为B级以上;
3、有健全餐厨垃圾处理制度并执行良好;
4、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到100%;
5、积极采用先进自身管理方法;
6、连续3年以上未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四、工作步骤
按照全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部署,我乡创建工
作分动员部署、组织实施、迎接检查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是提升我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深入开展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上报工作方案,对创建工作做出部署,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按照本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全面细化目标,分解任务,组织人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调研,搞好筛选,以点带面,逐步推广。针对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强指导,搞好协调,加以解决。
(三)考核验收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相关部门要及时完成示范创建工作资料整理、归档,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特点和主要成效,按照要求开展自查自评工作。乡创建领导小组将对申请的餐饮单位,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标准对拟创建单位进行考核验收,对达标单位县创建领导小组批准后,授予《垫江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证书和标牌。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政府成立创建垫江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工作领导小组,由刘新乡长任组长,乡武装部部长闵建学任副组长,安监办、食药监办、经发办负责人为成员。领导
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乡综治办),负责日常创建工作。
(二)加强指导协调。乡创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研究创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地予以解决。
(三)加强宣传教育。示范工程建设是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工程,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大力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的“五进”活动,宣传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和社会氛围。
主题词:社会管理餐饮示范单位△方案通知 抄送:县安监局,食药监分局。
党的十八大做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基本方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国发[2013]5号) 把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行动, 通过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 打造城市发展的升级版。为落实这一任务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创建目标
(一) 总体要求
按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 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区域特点, 实施大循环战略, 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普及绿色循环文化, 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 提高城市 (县) 环境友好水平、资源节约效益和新型城镇化质量。
(二) 创建目标
到2015年, 选择100个左右城市 (区、县) 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活动。创建城市 (县) 的循环型生产方式初步形成, 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绿色化, 生产系统与社会生活系统的循环化程度明显提高, 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 形成浓厚的绿色循环文化氛围, 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循环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创建, 各创建城市 (县) 的资源产出水平提高幅度超出国家平均水平, 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优于上级政府分解指标。
二、主要任务
(一) 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农村节肥节药工作力度, 提高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水平, 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 加强信息化管理, 扩大基础设施共享, 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优化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空间布局, 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 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间共生耦合, 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
(二) 形成循环型流通方式
科学规划流通业布局, 减少流通环节, 发展多式联运,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仓储业利用效率和土地集约水平, 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配送体系,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 扩大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规模。发展绿色流通业, 限制高耗能、高耗材产品流通, 鼓励绿色产品采购和销售。加强零售批发业节能环保改造, 倡导开展绿色服务。建立逆向物流体系, 形成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促进分散、难回收、价值低的再生资源回收。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
(三) 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
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 培养公众节水、节纸、节能、节电、节粮的生活习惯, 反对铺张浪费。推广节能节水产品、绿色照明产品、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循环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加大限制过度包装、禁塑、淘汰白炽灯的力度, 完成城市限粘、县城禁实任务。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 扩大绿色采购比例, 政府机构率先垂范。
(四) 推进城市建设的绿色化循环化
在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充分体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完善功能分区,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优化、集成共享。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优先开发空闲、废弃、闲置土地, 加强存量土地再利用, 扩大城区公共绿化面积。新建城区和旧城改造同步建设再生水管网, 实现雨污分流。完善建成区道路衔接度, 发展公共交通, 提高道路的通行速度和便捷程度, 实施道路路灯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落实绿色建筑标准, 大力推进已建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分布式能源, 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
(五) 健全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开展餐厨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典型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深化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企业余能、余热在生活系统的循环利用, 扩大中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应用范围, 鼓励企业生产设施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废弃物, 有条件的城市要科学规划建设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清洁高效的静脉产业基地。
(六) 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动员,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 搭建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强化宣传, 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和绿色学校、社区, 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创新政策机制, 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财税、价格、金融信贷等激励政策, 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的环保监管、市场准入等“倒逼”机制。
(七) 探索转型发展模式
结合自身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和资源环境禀赋, 科学确定适应自身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发挥区域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总结凝炼一批可推广复制的城市 (县) 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开展提高资源产出率自愿行动, 建成一批智能型社区、循环型城区、循环文化示范区以及美丽城镇、美好乡村, 以点带面, 积极探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措施, 切实发挥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申报城市 (县) 可根据各自资源环境特点和循环经济发展基础, 提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任务, 作为创建示范城市 (县) 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三、组织实施
(一) 申报主体
1.设区的市以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辖的行政区可以开展示范城市创建, 县、县级市可以开展示范县创建。暂不接受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整体申请, 设区的市及下辖县 (市) 不能同时申报。
2.开展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资源产出率统计试点的城市 (县) 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申报。
(二) 申报条件
1.正式出台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行动计划或年度推进计划, 有明确的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协调机构或机制;
2.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清晰, 培育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或产业集聚区;
3.申请城市 (县) 属于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中的城市 (县) 或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 实施了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4.“十一五”期间的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完成年度和进度目标任务;
5.近3年未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三) 创建程序
1. 提出申请。
本着自愿的原则, 由城市 (县) 人民政府逐级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创建申请, 经联合初审后确定推荐名单。
2. 编报方案。
被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推荐的城市 (县) 根据《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要求编制实施方案, 创建期限不少于3年且不超过5年。实施方案经各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 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环资司) 。
3. 评审公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各地报送的实施方案进行评审, 必要时进行实地调研与现场核查。对通过评审的城市 (县) 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其实施方案, 并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地区。
4. 开展创建。
各创建城市 (县) 按照批复的创建实施方案开展创建工作, 加快重点工程和项目实施。
5. 验收命名。
实施方案创建期满后2个月内, 创建城市 (县) 应当完成创建总结及自查报告并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报, 经审核通过后, 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 并附省级部门的审核报告。提前完成创建目标且创建时间不少于3年的城市 (县) , 也可提出验收申请, 但应说明理由。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制定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验收程序和标准, 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验收方式包括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核查、问卷调查、社会公示等。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城市 (县) , 将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区)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 (市) ”。验收不通过的, 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整改完善期, 到期仍不合格的, 撤销其创建资格。
6. 定期复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期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进行复查, 并进行不定期抽查, 复查或抽查不合格的, 限期整改, 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 撤消示范城市 (县) 称号。
四、完善政策措施
(一) 加强资金支持
示范城市 (县) 创建实施方案内的建设内容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或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条件的, 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二) 创新金融政策
积极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社会资本设立循环经济产业 (股权) 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支持创建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债券。优先组织开展项目收益债券等债券创新品种试点。优先将创建地区循环经济项目纳入银企合作范围。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实际为示范创建地区制定系统性融资方案,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领域。
(三) 政策先行先试
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创新性政策, 国家将在创建地区率先试点。支持循环经济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与创建地区开展深度合作。优先组织创建地区的循环经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管理水平。各地要同步制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工作的具体办法, 明确相应的支持措施, 一些创新政策也要在创建城市 (县) 先行试点, 集中各类扶持鼓励政策, 发挥政策组合拳效用, 形成合力。
(四) 开展宣传表彰
国家将及时总结凝炼示范创建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采取媒体集中报道, 制作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资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对示范创建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依法进行表彰。
关于印发《三更罗镇开展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转化后进党支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党支部:
经镇党委研究,现将《三更罗镇开展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转化后进党支部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三更罗镇委员会 二0一二年六月四日
三更罗镇开展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
转化后进党支部的实施方案
为扎实、有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强我镇基层党建工作,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结合我镇分类定级情况,针对后进支部存在的问题,镇党委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剖析,特制定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转化后进党支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次党代会的要求,以万宁市在创先争优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围绕的“一个主题”、保证“两个关键”、明确“三个着力”、贯彻“四项要求”、实现“五个目标”为目标,对我镇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原则任务
整顿要坚持六个原则:(1)联系实际、务求实效的原则;(2)边整边改、立整立改的原则;(3)市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原则;(4)正面引导、查找隐患、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原则;(5)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的原则;(6)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科学发展的原则。主要任务是切
实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制定一套务实管用的规章制度,整顿转化后进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赶超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重点整顿转化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硬件达标
后进党支部要结合实际,落实90平方米以上党组织活动阵地,并达到“六有”:
1、有党建阵地牌子。党组织名称、党员活动室等活动阵地牌子要挂在门口或活动阵地的醒目处。
2、有党员活动“两室”。即党员活动室、党员电教室,可一室二用,并配好桌椅等有关办公用品。
3、有“一歌一旗一词”等基本内容。即国歌、党旗和入党誓词,并将党员权利、义务内容制作上墙。
4、有党组织网络。将所属党组织及党组织负责人在网络图中标明,将党员结构制成示意图,设立党员先锋岗或党员示范岗。
5、有电教设备。配备“一机一脑一橱”: 25英寸以上彩色电视机一台,台式电脑一台和电教橱一个,以及电教资料片库。
6、有规范化制度。党建工作制度要制作上墙。
(二)落实台帐齐全
1、落实党组织工作台帐。(1)工作计划,阶段性工作总结等。(2)党组织隶属关系,组织网络(图表),领导班子成员基本情况,支部负责人姓名等。(3)党组织会议
记录(党员大会、支部会会议等)资料。
2、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台帐。(1)党员名册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三簿一册规范。(2)党员活动记录、“三会一课”等记录,党员教育培训记录(主题教育、党课教育、电化教育专题培训等),党员联系群众记录(结对帮扶、走访慰问、民情联系培训等情况)等资料。(3)民主评议党员资料。(4)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
3、落实发展党员工作台帐。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名册、发展对象名册等党员发展资料。
4、整顿转化要求。各基础台帐应分类装订,一年一合订。内容齐全,样式大方,页面整洁,字迹清楚,大小适宜。
(三)制度规范
落实党建制度:主要包括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活动、党员联系群众、流动党员管理、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电化教育等制度。
三、方法步骤
此次整顿,从6月中旬开始,到10月底基本结束,共四个月时间。整顿的范围是供销社和内岭村2个党支部。具体分四个步骤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5月25日——6月20日)相关基层支部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于6月20前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将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个党员。
2、排查问题阶段(6月20日——7月10日)
7月10日前,相关支部都要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开展自查,下乡住村干部要抓住这个时机,深入农户,广泛接触群众,掌握村情民意,切实把问题找准,对排查出的突出问题要建立台帐并逐级上报。
3、集中整顿阶段(7月10日——9月30日)整顿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突出问题,整顿思想作风,建立长效机制。相关支部要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通过召开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支部组织生活会,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和整改时限,集中进行整改。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党员和干部的执政意识、宗旨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巩固和提高集中整顿成果。
4、总结验收阶段(9月30日——10月31日)相关支部要对集中整顿情况进行认真总结。镇党委要派出验收小组,验收整顿成效,客观评价整顿效果,并纳入支部目标责任制考核。10月20日,相关支部都要将整顿工作总结材料报送镇委,镇委汇总上报市委组织部。
四、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镇党委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各党委委员和相关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党支部
书记要高度重视,亲自安排部署,抓好工作落实。广大党员特别是支委成员,要积极参与,带头排查、解决问题,确保集中整顿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2、精心组织,认真整顿。相关支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整顿上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专题研究部署,认真扎实地做好组织、指导、协调和落实工作。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对情况特殊的单位时间可适当延长。要建立集中整顿报告制度,相关支部在集中整顿的每个阶段都要向镇委报送工作总结。
3、严格督查,确保质量。相关支部要及时了解整顿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好经验好做法。镇委将以明查暗访的形式,加强对相关支部的整顿情况进行督查,必要时将派出专项督查组进行重点督查。对暗访和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将予以公开;对工作敷衍,避重就轻,整顿效果不明显的,要通报批评;对不严格按要求开展整改工作,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要责令重新整改,并对支部主要负责人诫勉谈话。
附件:三更罗镇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转化后进党支部领导小组名单
主题词:
党组织范点
实施方案 通知 抄 送:市委组织部
中共三更罗镇委员会 2012年6月4日印发
(共印21份)
三更罗镇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顿转化
后进党支部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欧俊宁
副组长:卓 琼 冯小虎
成 员:黄成岗 黄亿荣蔡亲来蔡扬波黄 昭8
一、创建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乡镇(街道)标准
1.组织机构。有完善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有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2.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健全,每年至少举行1—2次综合性应急演练,演练方案和影视资料健全完备。
3.制度建设。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制度(包括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应急处置、档案管理等制度上墙)。
4.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安排有值班人员,有固定的应急管理信息员,能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值班工作制度健全,信息报送及时、客观、准确。
5.应急物资。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器械,建成应急避难场所,有明显的标识指引。
6.科普宣教。制定培训与宣传教育方案,每年对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干部进行至少1次以上的培训。加强应急知识宣教工作,每年举行2次以上宣传咨询活动。乡镇主要街道和行政村(社区)都设有宣传栏。
7.队伍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全部建立,并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培训演练计划得到落实。
8.风险隐患排查整改。深入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坚决落实风险隐患整改措施,遏制发生较大以上突发事件。
9.应急处置。信息报告迅速、畅通,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生态势,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力量,形成合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紧急救援、控制事态发展。
三、创建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企业标准
1.组织机构。有完善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有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2.应急预案。有各类相关专项应急预案,每年至少进行1次应急演练。
3.制度建设。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制度(包括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应急处置、档案管理等制度上墙)。
4.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有值班室和视频监控室,有人员负责值班,值班工作制度健全;有固定的应急管理信息员负责信息报送,信息报送及时、客观、准确。
5.应急物资。配备一定的应急物资和器械;在厂区合适位置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有明显的标识指引;各类紧急通道畅通,有明显的标识指引。
6.科普宣教。设有宣传栏;制定培训与宣传教育方案,加强对企业员工、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信息报告员的培训,每年至少举行1次培训。
7.队伍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信息报告员队伍全部建立,并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培训计划得到落实。
8.风险隐患排查整改。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坚决落实整改措施,突出治理重大隐患,没有发生人员死亡的各类突发事件。
9.应急处置。信息报告迅速、畅通,及时掌握、准确判断突发事件发生态势,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并按照分级标准向上级报告;根据实际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紧急救援、控制事态发展。
五、创建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医疗机构标准
1.组织机构。有完善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有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2.应急预案。有相关应急预案,针对易发多发事故及其危害程度,每年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
3.制度建设。应急管理各项制度,包括办文、值守应急、信息报送、应急处置、档案管理等制度健全,并上墙。
4.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有值班室或视频监控室,有固定的人员负责信息报送,信息报送及时、客观、准确。
5.科普宣教。加强应急知识宣教工作,设有宣传栏,每年举行1次以上宣传咨询活动。
6.队伍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建立,并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培训计划得到落实。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681
更新时间:2004-6-7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教育局、绿化委员会,各地、州、市教育局(委)、绿化委员会,乌鲁木齐铁路局教育中心、绿化委员会,直属学校:
现将《创建“花园式学校”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1、创建“花园式学校”实施意见
2、创建“花园式学校”标准
二00三年九月九日
附件1:
创建“花园式学校”实施意见
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教育环境,服务素质教育,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创建自治区园林城市实施办法>、<自治区园林城市标准>、<争创“绿化合格单位”及“花园式单位”活动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实际,充分利用勤工俭学校办产业成果,积极开展创建“花园式学校”活动,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创建“花园式学校”活动以教书育人、环境育人为宗旨,以“学校规划科学化、校园环境花园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条件现代化”为目标,以大力发展勤工俭学校办产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大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工作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二、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绿化委员会联合成立“花园式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创建办公室设在各级勤工俭学办公室,负责创建“花园式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创建与管理
全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积极参加“花园式学校”创建活动。
“花园式学校”实行自治区审查挂牌和各地州市审查挂牌的方式进行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先行申报地州市级“花园式学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申报自治区级“花园式学校”。
四、申报条件
创建活动实行申报制,具备下列条件的学校可以申报“花园式学校”:
(一)学校已提出创建“花园式学校”实施方案和实施工作计划,并已严格按照计划实施1年以上。
(二)对照《花园式学校标准条件》自检自查,确实达到“花园式学校”标准条件要求的学校。
五、申报程序
(一)“花园式学校”的评选每年开展一次。申报时间为每年的六月份前。
(二)申报学校向所在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绿化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抄报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绿化委员会。
(三)所在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绿化委员会联合组织对申报学校进行初审。根据审查结果,向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绿化委员会提出审查意见和表彰命名申请。
六、申报材料
(一)所在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绿化委员会的评审意见。
(二)申报学校关于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创建“花园式学校”实施情况的汇报。
(三)申报学校依照“花园式学校”标准对应该创建工作的文字说明(附图片说明)。
(四)申报学校建设、发展概况。
(五)申报学校《学校总体规划》、《学校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说明、图册和规划实施情况。
(六)申报学校园林绿化美化建设情况的说明(校园绿地建设与养护管理、校园环境建设与管理、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绿化机构与队伍建设、勤工俭学活动对校园绿化美化建设投资情况、师生绿化美化校园活动开展情况及创建工作有关的资料)。
七、考核办法
地、州、市“花园式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对申报学校的申报材料进行全面审核。对符合创建标准要求的申报学校,联合组成考核验收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核查。
八、命名表彰
经核查符合“花园式学校”标准条件要求的申报学校,由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绿化委员会联合命名为地州市级“花园式学校”,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同时上报自治区“花园式学校”创建办公室。
九、复查与升级申报
创建“花园式学校”活动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复查一次。由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绿化委员会对已获得“花园式学校”荣誉称号的学校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保留其荣誉称号,复查不合格者,给予警告,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期限内整改仍不合格者,撤销其“花园式学校”的荣誉称号,并在所在地(州)进行通报。
自治区“花园式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开展创建“花园式学校”情况进行抽查,每三年进行一次。并在抽查合格的地州市级“花园式学校”中甄选出先进学校,授予“自治区花园式学校”奖牌和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十、工作要求
开展“花园式学校”创建活动,绿化美化的不仅是校园,更重要的是美化了全体师生的心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是教育和培养新一代具有社会主义高素质、新观念、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优秀思想品德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绿化委员会要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和协助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花园式学校”创建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强管理。要量力而行,防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切实提高校园绿化美化水平。
附件2:
创建“花园式学校”标准
一、组织管理(20分)
(一)学校领导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工作,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保障,资金落实,实施措施有力。
(二)学校设立了绿化专职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完善的绿化美化建设和管理制度,配备有专职管护、管理人员。
(三)学校绿化美化建设资料、档案齐全完备,有完善的《学校绿地系统规划》及配套实施方案。
(四)结合开展创建“花园式学校”活动,善于总结积极有效经验,对本地区的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工作有示范、推动作用。
(五)管护、管理措施有效,无乱砍滥伐、人为损害园林设施和建筑小品现象,无重大病虫害事故发生。
二、规划设计(20分)
(一)已编制好《学校绿地系统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一年以上。
(二)校园园林绿化美化设计新颖独特,绿地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了有机的完整体系。
三、景观建设(20分)
(一)校园建设注重所在地域历史、民族文化特色和绿色校园文化特色,能充分展示校园文化风貌。
(二)校园总体布局协调、科学、合理,体现出“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校园内配置总体比例适当的园林设施及建筑、艺术小品。公益性标语、广告布置合理、内容积极健康。建筑小品、园林雕塑美观大方,与校园环境协调。
(四)绿化美化建设突出植物景观,植物配置合理,乔、灌、花、草立体组合,层次感较强。
四、绿化建设(30分)
(一)学校绿化美化建设工作成果达到区域先进水平,各项园林绿化建设指标近三年逐年增长。
(二)经实地考察核实,学校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2%,绿地率不低于30%。
(三)校园中可绿化地域及零散空地均有花、草、树木覆盖,建筑、构筑物周围均有花、木相衬。
(四)主、次干道和支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
(五)积极开展垂直绿化,拆墙透绿,景观效果好。
五、环境保护(10分)
【关于印发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标准的通知】推荐阅读:
关于印发《2012年党建工作要点》的通知10-12
关于印发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标准的通知07-23
关于印发2011年工作目标考评办法的通知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