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共9篇)
1、网络文化的冲击: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普及,使当今社会尤其是大学校园中几乎“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为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是,网络文化也在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模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同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紊乱和价值观倾斜。网络构筑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缺失与现实中老师、同学、朋友以及家人的交往与沟通,会使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大大降低。网络的虚拟性强、自由度高,容易使大学生萌生似乎完全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地约束的意识。这些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教育成果毁于一旦。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挑战:
大学生的特点是追求新知识、有理想、积极上进、注重时尚、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性、充满好奇心,他们在网络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寻找、选择信息。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环境比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要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这一崭新的育人环境之间还存在很多不相吻合的地方。比如,教育内容相对空乏,缺少特色和感情,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把握不够准确,尤其是对他们政治上具有批判性、心理上具有逆反性、思维上具有求异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再如,教育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不同认知水平和心智特点来加以设计,既缺乏鲜明的梯次性,也缺乏必要的超前性。解决方法:(1)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启发大学生乐于接受和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摒弃那些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大力发展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加快实现被动到主动、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交流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手段向复合手段的转变。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的开放性、自主性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受到冲击
网络高度的开放性, 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同时, 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全球性、自主性的特征, 使我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受到冲击。各种思潮纷至沓来, 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交织汇聚, 相互激荡。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 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和思想文化渗透, 冲击着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迷惘, 甚至动摇其理想信念。据统计, 互联网信息中, 使用英语的内容占90%;信息流量上,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95%, 而我国则不足1%。美国利用网络向世界全方位、全时段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 形成了以美国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所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 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 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 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 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美国文化的强势渗透, 甚至使同属西方文化圈的法国也感到危机,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提出:要确保莫里哀和卡缪的语言不要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漏掉。从某种意义上说, 互联网上的竞争, 实质就是意识形态和捍卫民族文化的斗争。因此, 如何提高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如何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保持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 如何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2.网络的交互性、虚拟性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冲击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由于教育者在知识、信息量的占有上具有优势, 因此, 教育过程, 主要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单向传播的过程。通过上政治理论课、学习文件、座谈讨论、个别谈心等方式, 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 目标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师居于主动地位, 教育对象则居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而网络时代, 教育者原有的优势受到挑战。网络的高效快捷, 使教育对象通过网络快速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 其速度甚至超过教育者, 这对教师的教育内容和知识结构是个严峻的挑战。网络的交互性, 使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 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教育者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也不再固定。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学生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他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 而无须直接面对教师的压力。网络的交互性、隐蔽性、开放性, 使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者的权威都受到挑战。教育工作者难于对受教育实施有效的监控, 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 这也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同时, 网络的发展, 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对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既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 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利用网络,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积极宣传, 打好信息交流的主动仗, 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
1.树立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网络环境下, 教育者的权威和作用不再建立于受教育者的被动与无知基础上, 教育者也不可能对教育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强制性的信息灌输。因此, 要树立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大力倡导民主、平等、互动、正面疏导的教育原则, 在教育方式上实现四个转变:由平面转为立体、由灌输转为交互、由堵转为导、由封闭转为开放。教师要实现从“独奏者”到“伴奏者”的角色转变, 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正确选择信息。网络既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又是他们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 更是他们熏陶心灵、转化行为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亲和力强的特点, 运用BBS、E—mail等网上交往方式,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实现教育目的。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 用先进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目前, 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 绝大多数院校也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或网页, 但其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网站的主办或管理部门不统一, 分别隶属于学校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或思想政治教学部等。分散建设和管理, 造成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内容交叉重复、主题特色不鲜明的弊端;二是网站的信息量不够丰富, 形式单一, 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 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敏感话题往往采取回避态度;三是交互性差, 设置互动栏目的少, 在线交流的更少;四是网页制作不美观科学, 栏目的设计和链接不规范, 网站的信息没有及时更新, 内容陈旧。凡此种种, 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功能的发挥。
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育人功能, 关键是增强网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首先, 加强规划, 整合资源。高校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组织力量, 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规划部署。学校要加强各网站资源的整合协作, 组织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网络技术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有关部门和人员, 集中力量, 精心设计制作出一个统一的、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避免自各为政的“小而全”的现象。要努力建设一批精品栏目和板块, 使网站真正成为大学生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
其次, 不断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以育人为本, 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要充分运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的特点, 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 实现教育与服务的结合。网站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达到服务学生、凝聚人心、教育学生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可以设置以下栏目:时事传真、党建之窗、学习园地、社团活动、心理热线、考研就业、生活服务、在线交流等。学习园地中, 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经典文库:含马列经典著作及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党史文献资料、伟人风采、红色记忆等, 以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影音资料, 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伟人;二是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大纲、重点难点、教案、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 教学参考资料、网上习题、热点讨论、在线交流等,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视频传递的及时交互功能, 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拓展教育的空间, 教师通过网络答疑释难、与学生真诚交流, 同时力争实现高校之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交流及互选, 这一切将极大地增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三是网上社会实践:即网上参观实习、网上考察访问、网上活动模拟等;四是学术报告:包括名家讲坛、理论热点、学术动态等, 追踪理论前沿, 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辐射面广、受众者多、交互性强等功能特点,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立体化。建立生动形象, 融思想性、理论性、服务性、交互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3.加强管理, 规范学生网络行为
首先, 高校要在技术上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控制信息源头, 杜绝信息污染, 努力打造“绿色网络”,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其次,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 这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曾制定了“计算机十戒”: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不应用计算机去偷窃;不应用计算机去作假证;不应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不应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 除非你得到了许可或作出了补偿;不应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应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应始终注意, 你使用计算机是在进一步加强与同胞的理解和尊敬等。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国情, 制定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大力开展文明上网的教育宣传,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创作出品位高雅、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品, 开展网络道德评议活动, 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档案, 并将之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 使管理、教育和引导相结合,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其道德鉴别能力和信息选择能力。要有意识地组织一批“红色网民”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以形成网上正确的舆论导向, 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影响力。
4.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工作内容和形式与过去发生很大变化。高校是网络化的前沿阵地, 大学生是网上最活跃的群体。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素质, 建立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尽快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可以聘请具有一定网络技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有一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网络辅导员、网上评论员, 鼓励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优秀学生建立博客等网上互动平台, 促进师生交流。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增强网络意识, 成为驾驭网络的能手, 牢牢掌握网络信息交流的主动权, 打好信息交流的主动仗。要善于运用网络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通过聊天室、网上心理咨询热线等,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摘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是新形势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提出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465.
【关键词】网络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一、前言
人类跨入21世纪,正迈入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新世纪。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当今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以其即时性、开放性影响着人们对事情的接受态度,网络舆论又引导和强化着这种态度的转变。人们在开放自我思想的同时,也受网络事件的各种影响。在网络世界,各种论坛、新闻所争议的现实问题,往往与传统的评价标准,人们的认知习惯有所区分,因此导致人们更不容易做出客观评判,容易对观点和事物产生盲目和盲从,从众心理更是驱使着人们价值态度的多变。
二、网络背景下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
1.网络时代下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
首先,在网络时代,网络资源的共享部分消解了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网络的平等性造就了教师的去权威化和泛权威化的并存。在网络背景下,电子图书的文本化和信息的海量式发展,让大量图文并茂的图情信息在网上得以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很多知识,传统教师的权威部分来自于教师对知识的占有,网络时代师生之间知识拥有量的不平衡被打破。在很多领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和数据库资源自主地获取相关知识。其次,在网络时代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的操控水平远远不够。一些资历颇深,教育经验丰富,理论素养极高的教师、教授对网络的运用能力不强;而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年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不足。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普及,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让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更加多元丰富,可变性增大,稳定性降低。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过人的理论素养,更要求教育者加强对网络工具的操控性、对网络信息发展的前瞻性。
2.网络时代下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受到挑战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仍然是延续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都过于单一,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缺乏超前性和预防性。所谓的课堂教学创新也只不过是增加了新鲜的案例说明,或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在本质上并没有结合当代学生已有的视野与思维方式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与授课方式,没有挖掘教学的新内涵,也没有很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机制。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对于每日都耳濡目染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网络世界的学生来说,的确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论坛、博客、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等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者双方可以以一种自由、平等的身份进行互动交流;在教育过程中,双方不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是一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而更像一种朋友关系。这种情况下,学生无论是对现行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可缺失和接受困难。
3.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挑战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的滞后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远远滞后于信息的传播速度,滞后于经济的迅速发展。面对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却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无法适应网络时代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速度。与之相比,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生活,具有十分鲜明的即时性与交互性。在网络是,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拒绝接受某种反感信息。而且网络传播方便、快捷、互动性强,不仅使得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也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非常广,社会影响力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高的时效性。学生获取信息速度的迅速更新使得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挑战。
三、网络时代下强化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运用网络手段,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
思想政治工作要广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从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转变为分散的多样化形式;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从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并用、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从工作周期较长、效果反馈较慢,转变为跨越时空障碍,即时性较强,周期短,见效快。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以及管理含量都有明显增强。要利用学生几乎经常上网的现象,结合学校资源,创建一个高质量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同时加强对老师的业务水平和网络素质的培养,使之在坚实的人文知识修养上,以通俗的形式、新颖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2.利用网络资源,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主要依靠课本、杂志等工具,收集速度慢,资料零乱分散,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而这些问题在网络时代则可迎刃而解。因为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它打破了地域和空间限制,检索方便快捷,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丰富的知识内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有效保障,我们应善于开发利用网上资源,运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制作、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内容,使每个学生在网络上接受思想教育。借助网络传播的形象性、趣味性、直观性的优点,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和吸引力。
3.优化网络环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形成积极的理想信念。网络的兴起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现实环境,还包括虚拟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的优化,就是用先进的文化去引导,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去充实,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去表现。加强对学生网络生活的教育引导,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网络伦理素养,能科学转换角色,学会正确处理好网络与现实世界的各种关系。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大众近民的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改变学生因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而过分在网络世界寻求归宿感的现象,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和使用网络;学校应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多开设思想性和可读性强的中文网站,努力将具有中国特色思想政治的信息资料传上互联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引导、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朱玉泉.接受理论视域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5).
[2]王艳等.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的构建.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陈成文,高小枚.回顾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进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6(2).
[4]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作者简介:
马柴锦,女,(1987.1.10—),职称职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1、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其次,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的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大型的交互式多媒体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它有效的将分散在各地的通信系统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大容量、高速度的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广为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上优势明显。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了丰富资料的来源。
2、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使德育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点,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以往,德育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长谈,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和少数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也只能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所以覆盖面也有限,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中“深入”、“细致”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采用课堂讲课的方式,德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波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4、网络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大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二、网络浪潮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德育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了新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来的太迅猛,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滋养
至今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精神富矿并没有很好地借助网络文化整体充分地展示,也没有很好地统摄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传统文化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首先,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
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对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多渠道的渗入,还?quot;网络文化“带来的浓厚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就网络文化而言,它的多元性尚处于”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发生”文化人办网络“的质变,”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仍处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而少量活跃在网上、”IT“业的”小网络文化人“亦不能改变网络缺乏文化的基本面貌。
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本、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并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传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之一。2.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给现有德育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
互联网是开放的,聊天室里,你可以不动声色地”呼风唤雨“,公告板下,你可以从容不迫,甚至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挥斥方酋。其次,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个上网者可以与大学教授交流也可能与罪犯沟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张扬个性也可以纵扬激情;既不担心无人喝彩,也不担心骂声如潮。面对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传统德育教育的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针对这种情况,尽管部分高校已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普遍性的高技术少文化、重宣传轻知识、多简介少深入的缺陷。导致了高校网站只成为高校自我宣传的窗口,没能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引导学生成才的重要思想阵地。所以大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二。
3、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
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因为网络是创新的产物,是创新的形势,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时间变得界限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识方式不知不觉的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quot;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再者,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甚至人在网络上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成为一个符号。在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阶层、职业等通常倍受关注的特征都被掩盖了,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正如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所说:网络虚拟性的危险在于,它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它利用所有人类交流的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
然而,面对着网络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重要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其次,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如何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如何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大学德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关注网络,弘扬东方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
(1)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建章立制。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构?quot;网上防线“,保护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2)针对网络文化中的”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东方文化,重建东方文化的优越感,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维护自己民族一己利益,而是要在摈弃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用我们伟大的文化遗产去匡扶正义,用深层次、稳定的文明,支撑浅层次、脆弱的文明。在大学德育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和倡导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
(3)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这种嬗变最可能引发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所以,高校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特别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课“教育是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
三、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
四、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三观三德教育活动、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
(4)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高校可邀请相关的网络负责人来校,就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主题进行讲座。另外,在德育教学中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1)建立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阵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阵地。我们除了需要有一批像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样的网络宣传主阵地以外,高校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即要有像清华红色网站那样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站。
办好高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在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的贴政治标签。
(2)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权威性、指导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高校网站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求快求新的特点又使网络新闻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高校办思想类网站,就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经营好五?quot;拳头产品”即:新闻快递、时事消息、时代焦点、专家评论、时代论坛。以体现网络的特色和水平。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强项专业和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我们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需从传统媒体?quot;我办你看“到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转变,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校和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3)高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发布,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其次,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开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具有超时空、迅速的特点,因此这种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库的超信息量、立体化的特点,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此,一是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德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解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4、高校德育教育要在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1)要确立终身德育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展,知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一次性教育已经过时,与终生教育理念相适应,高校德育应树立终生德育理念。高校德育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心理教育,由这一主题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德育目标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需要教育对象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升华、实践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在时空上它不仅需要小学、中学、大学道德教育的相互衔接,而且还会贯穿德育主体的人生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新的德育问题会不断的出现。所以,高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
(2)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其次,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同社会的接触增多。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必须进行创新,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将德育教育向社会延伸,可以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可以与工厂、企业和街道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和实践中学会道德交往与实践,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
(3)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还要倡导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引“和”参与"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我们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文风表现出来,并且利用多媒体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也可以在校园网络的信息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学习马列课程的学生在网上提供各种参考资料,让学生参与教育。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目前影响少年儿童道德认识的意识形态主要有三组冲突。
(一)东、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碰撞。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方以个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在中国影响非常大,而影响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与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较量。我们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需要真实地把这种信念贯穿到下一代的灵魂中去。中学的政治课改革,长期以来并没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既抓住理想信念的实质和内核,又真正和现实紧密结合,用孩子真能理解的话表达出来,是今后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科学民主精神与封建传统的斗争。民主是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是法律制度的建设,而且是运行机制的建设,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建设,这是关乎到全体人民的社会建设,需要从未成年人抓起。
二、市场运行规则的社会制约力。市场化对少年儿童道德价值的发展带来三个倾向。
(一)忽视精神的现实化倾向。青少年中普遍的缺失信仰,是引发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重要源头。这是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带有普遍性问题。
(二)金钱第一的物质化倾向。在相当大的范畴内,金钱成为社会事物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杠杆,这种价值观念强烈地影响了下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三)权利义务明晰的契约化倾向。在市场体制下,不再无条件地否定人的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的追求,而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个人与他人之间需要有制度、程序、契约等来规范和约束,这也挑战社会道德体系和诚信规范的建立。青少年对这样一种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有着天然的认同和接纳,我们不能再重复原有的、简单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体系的说教,应该代之以实事求是的、更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规则和诚信的教育。
三、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变革。有六个重要的教育变革会影响到少年儿童道德教育。
(一)教育目标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以社会为本的,后者以人为本的。这实际上改变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处于学生的对立面;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站在被教育者一方,带领孩子们去寻找真理。
(二)教育的使命从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到使人学会学习,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前是简单地把人类积累流传下来得道德信条用强势话语灌输的形式强加给被教育者,现在是要教会孩子们道德的自我发展能力,教会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自我选择的能力。
(三)教育的特征从集体化、标准化到个别化、个体化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是工业经济的产物,讲究的是标准化和批量生产,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青少年的多样化发展,而知识经济的崛起更对个体的创造性、个性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教育的组织从以课堂学科为基本体系到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传统教育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学术体系,更多地将知识当成学问来做,而现代教育讲究培养实践能力,以问题为中心不仅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直接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被教育者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推动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实现。
(五)教育的思想基础从一般性的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到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真正实现三个平等,特别是过程平等的实现,需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实施教育改革。
(六)教育的途
径从以传授、读书为主到强调实践性过程、创造性过程。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网络教学 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present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eaching of political course, this article brings forward some detailed approaches and method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and how to combine political course with network teaching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al teaching of network education and improve actual effect of political course:(1)make use of multimedia assist teaching , promote the study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2)make use of network termly to carry through political education on current events at abroad and home;(3)make use of network termly to develop discussion about social hot spot problems and difficult problems;(4)make use of network termly to open the reading-room.Key words Ideological political course Network teaching Information quant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许多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应用愈加普遍。华山中学通过近几年的教育信息设备的安装、更新,已具备利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基础。结合华山中学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初步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构筑“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新型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充分扩展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作者认为教师应将Internet教育与多媒体教学合理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习,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传授新课或系统复习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是以电脑为指挥中心,将摄像机、数码影相机、录像机、录音机、实物投影机、影碟机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政治学科涉及面广,新闻性强,加之教材本身有很多事例或材料,这就要求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创作和广泛收集为我所用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精心制作或巧妙利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只有教师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就可以在教学中形成一种直接刺激,深深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现代教育再也不是封闭式教育,面对外面的精彩世界,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表现欲,总是尽其所能地表现自己。教师如能把学生所熟悉的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收集下来,并与书本上的有关知识相结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兴趣浓、容量大、负担轻、效果佳的作用。一是教师可将“课题”、“框题”、“目题”、“知识点”的制作成可以拆拼的图板;或者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演绎、归纳成若干知识板快,通过图表、声像等配合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学生一下子抓住知识的脉络,便于增强直观教学;二是教师可将课堂练习题按学科升中考题型编成一定量的题库,每种题型又按难易程度分为较难、适中和基础三级知识梯度,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更有利于分层次教学;三是教师可将有关教育信息网上的学科练习题下载并且合理组合加以使用,加强“双基”训练;四是教师可将材料分析题制成图文并茂的画面,增强直观教学效果,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利用定期上网进行国内外时事政治教育,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负面影响,树立崇高的理想,培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革课堂教学,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上好思想政治课。这是加强时事政策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前卫的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影响。对此,我们只能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时事政策教育来解决中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首先,我们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要充分用好国家有关部门出版的时事政治等;其次,每周安排一课时的时事政策信息上网阅读与查找[如:通过查阅央视国际网http://],配合教师定期和不定期的时事专题讲座、时事广播、课前十分钟学生讲时事、时事黑板报、时事竞赛、期末思想政治课时事政治考试等,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再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在实践提高认识,培养能力。
三、利用定期上网开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是非分辨能力和唯物辩证法,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信息素质”
当代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对新知识和新事物尤感好奇。老师们应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一些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能结合并且运用课本既学知识点充分展开讨论,甚至通过“短兵相接”的思想碰撞,使认识得到提高。学生在展开讨、辩论时,教师引导要深入浅出,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从课本知识到提出思考问题、从网上查阅到讨(辩)论,注意点拨和机动,保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主动性与新颖性,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热、难点问题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了。同时又可让同学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利用定期上网开放“网络阅览室”,拓展学生知识面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素质教育的实际落实
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国际互连网、宽带网、局域网、校园网等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国各类网站已超过三万个,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料。但是据有关调查数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对此,我们应该每周专设一节“网络阅览室”课,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查阅政策法规、新闻快讯、招生与考试指导、各学科教学资料库,特别是查阅各学科教师答疑、各科学习资料与复习指导、各学校的练习题、学生习作交流、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讨论等,了解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研究设想、方法、步骤,以博取精华、开拓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与探索,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研究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网络交往,思想教育,大学教育,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 网络交往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网络中也存在许多不好的因素, 对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网络交往的问题, 它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慎重对待的问题之一。
一网络交往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多变性
网络交往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和规则, 也正是由于这种全凭个人喜好的自由的交往方式才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然而作为大学生, 由于年龄的限制, 社会阅历还不是很广, 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全面, 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然而,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很难理解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动态情况, 并不能对其在网络交往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引导和解惑。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普及, 网络交往对于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这也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向网络交往的方向倾斜, 积极关注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动态, 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引导。
2. 网络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差距过大
大学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网络交往是在虚拟的条件下进行的, 虚幻的世界给了大学生虚拟的身份, 而这些身份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相差较大, 甚至截然相反, 这就使得学生经常面临各种矛盾与冲突, 影响正常的心理健康。有些同学甚至沉迷在虚拟世界中, 本身性格都发生巨大改变, 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不同的。
3. 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人们在其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身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以匿名、虚拟的形式展开, 而且现代人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很强, 在网络交往中, “怀疑”这种情绪无时无刻都存在着。这种“怀疑”情绪对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很大的影响, 严重的甚至会丧失诚信、责任等道德底线。当今由于受到网络交往的影响而采用欺骗亲友达到目的的现象早就屡见不鲜。显然网络交往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在网络交往下完善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1. 明确交往原则与秩序
“无规矩, 不成方圆。”这个道理在网络世界中依然成立。所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于是网络交往中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行为, 对于促建网络交往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 思想政治老师应当加强对于校园中网络设置的管理工作,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 确保网络的安全, 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进行限制和监督。同时也应当发动社会各界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督, 举报不健康的网络资源, 共同建立文明的网络环境。在技术上, 还应当建立可靠的网络技术防空体系, 为文明网络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只有制定全方位的规则, 才能将多变的网络交往规范起来, 去除其不确定性, 保证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健康, 促进大学校园的思想政治建设。
2. 树立适应网络交往的思想政治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的进步, 网络早就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中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适应潮流, 树立适应网络交往的新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能够适应网络交往带来的挑战, 营造出合适的教育氛围。在学生教育中, 无论是辅导员、任课老师, 还是校领导, 都应当将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网络及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改变了教学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滋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 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各种情况, 多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 从而提供有效的帮助。思想政治教师应当明确网络交往的优势与不足, 引导学生汲取精华, 拒绝垃圾, 将网络作为教育的手段之一,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结束语
大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当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法, 积极发现大学在网络交往中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 为社会培育出有思想、有知识、有道德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牮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43~46
[2]李巍.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52~5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小说;策略
一、网络小说的特点
1.方便阅读且费用低
传统的小说只是纸质形式,只能购买或借读,长期消耗费用比较高。同时传统纸质的书刊不方便携带,对于传阅也不利。同时对阅读资源的获取纸质书刊有一定局限性。而网络小说无论是从费用或是方便程度及传播效果方面,均和纸质小说有所不同。费用低、获取方便、阅读方便均是优点,这也是智能手机普及和网络小说可在大学生群体间较为流行的原因。
2.小说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
网络小说的运营方式是依靠读者的点击率获取盈利。因此网络小说的作者为了可以提升作品的关注度,会对情节进行夸张处理,让主人公变得过于“玛丽苏”、“汤姆苏”,人物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大量的穿越、修仙、玄幻、恐怖小说出现,在内容方面一些作者为博取点击率,甚至通过对性及暴力有了更加直接的描写,让人的感官受到了刺激。此外,网络小说人生了大众化,这让很多作者在创作时心态不成熟、缺少经验,大量小说与现实脱轨,变得没有营养。
3.质量低、语言粗
娱乐至上、缺少审核、追求速度第一等造成网络小说整体质量低,文章构思不紧密,情节发展缺少逻辑性,模式化严重。网络自由、隐蔽性等,让作者的责任感极低,而且写作功底差,多数只沉迷多媒体技术操练,对作品没有修改、润色。而且有的作品为萍踪作者发泄心理,语言粗糙。还有很多网络小说有头无尾,创作者只是在于尝试或是一时激情而开始写文,在写作中激情耗尽也就停止更新。
二、大学生群体阅读网络小说原因
实例:XX同学是大一新生,女性,来自南方大城市,在刚入大学中的第一个学期末考试,成绩在年级中排到倒数第十,有三科挂科,甚至有一门功课只考了28分,此成绩只能重修。这位同学在大家眼里是一名乖乖女,按照上课,从来缺课,空闲时间也只是在宿舍里,却没有想到她的成绩如此之差。通过教师和她的谈心,对她没有考好的原因发现,她的观念、想法让教师吃惊,她谈论最多的是不建新股份在网络小说中流行的一种“耽美”类型。因为过于这类网络小说,在考试、复习时还常常忍不住拿出手机来阅读,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学习并造成科目重修。“耽美”小说更多是在网上进行传播的。主要描写的是两个美男妇间唯美、纯粹的爱,并且融入了一些参杂、唯美的场景以及极尽文字的描写,所强调的是“沉溺”于美,所有一切基于“美”为基础。这种网络小说有华丽宏大的场景,更有符合大批少男少女各种幻想及好奇心。这位同学日常行为和普通女生是一样的,只是网络小说对她产生了太大的影响。
1.网络小说中现实不存在的世界满足了很多学生的精神需求
由于网络小说的不现实性,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另一种满足。更让很多学生本身对学校的课程就不感兴趣,而为了可以打发时间而变得更加痴迷于网络小说阅读。网络小说在大学生间迅速传播的扩大。但网络小说主张却未给学生带来正确指导、引导,网络小说更是一种文艺的范围。但是,对于道德风尚、行为指导、思想政治等方面较为缺少。且还有还会带来反向影响。这给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在影响。
2.对大学生价值观、思想形成方面的影响
一般来说,传统教学起到主导学生思想价值教育作用。教育者对学生引导极为重要。社会对大学生所具有的思想品行、素质要求也慢慢提升。而且网络小说对阅读教育常常和迎合大学生部分消极情绪、思想精神需求。这让大学生思想、价值观、行为发生了倾斜。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传统教育效果是完完全全的挑战。
3.时间的影响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影响,网络小说批量生产已不是难事。更新周期快、种类多均是传统小说所不可比拟的。而且网络小说适应时代、环境能力极强、新鲜感对大学生也是极具诱惑力的。形式上网络小说主要是以连载形式居多,而且字数常有10-100万这均是觉,这让学生阅读需要消耗大量的、宝贵的时间。对他们日常计划、教学规划均有一定的影响。
三、应对方法
1.学生要自律、学会管理时间
大学生作为网络小说的一种主要阅读群体。对网络小说不良影响要有相应认知及对策。对于自己的阅读情况要学会合理、科学的控制。同时对上网时间也要进行掌握。最大限度避免沉迷于网络小说中不可自己控制。同时要选择优秀的、有营养的小说阅读,提升自己阅读质量,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综合素质。
2.高校应创新教育法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要坚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阵地。
第一,开展丰富的、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并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耗费在网络小说的精力、时间。
第二,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关注的热点问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与方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例如,可以根据热点问题,让学生自己写小说,在校内举行比赛,规定题材,让好的思想融入学生生活。
第三,加大学校硬件设施的构建,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元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轻松、开放的氛围中去学会辨别事非,增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
3.对学生浏览网络小说进行科学指导
目前,网络小说在大学生中蔓延已是事实,阅读网络小说也成为了大学生上网时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因此,我们不能一味采用“堵”,而要是进行科学指导。
第一,学校可以选择一些好的网络小说作品进行推荐,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阅读行为。
第二,利用学校论坛,组织学生对网络小说中不良思想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可以自主认识到不良网络小说的危害,自觉远离不良的网络小说。
四、结语
阅读网络小说作为大学生课外时间的一种主要选择,不重视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不科学的。网络小说与传统的纸质小说有明显区别,因此不能以传统纸质小说视角去审视。所以针对网络小说重点、网络小说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提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艳华,王立荣.网络小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S1:168-170.
[2]王平,吴维.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6,19:226.
摘要: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意见和会议均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90后的大学生身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一代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早,网络正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取向等,了解和掌握90后学生的网络生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强其教育效果的实效性、有利于增强与受教育者沟通的有效性、有利于拓展思政教育范围的广阔性,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性。
1、“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2008年以后,“90后”的学生陆续进入大学校园,成为高校中的主导力量。这一代人正处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其中大部分人物质生活条件良好,从小就备受家长的宠爱。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的普及,这些人从很小就开始接触网络。大量的网络信息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网络等各种渠道接触的信息使得他们思想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自我意识较强,不容易被他人左右。这就形成了他们自信、个性、叛逆的心理特征。另外,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身处网络时代背景下,他们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特别快,造就了他们心态开放、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的特点。但是,这样一个群体普遍没有坎坷的人生遭遇,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挫折就觉得眼前一片黑暗,更容易走极端。“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表现,表现欲望强烈。随着周围社会的国际化、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充塞着他们的眼球,街舞、轮滑、极限运动、嘻哈非主流音乐是他们所喜好的。他们能迅速接受并表演出来。“90后”大学生渴望独立,希望有自己的思维空间、生活空间和交际空间,但由于经济独立能力差,生活费经常超支,出现渴望独立却无法真正独立的现象。更为普遍的是“90后”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明显的欠缺,主要表现过于考虑自己的形象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言行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不懂宽容,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固执、任性有时甚至偏激,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1]。
2、“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
“90后”的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现今,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吸引了无数的年轻好奇、喜欢探索的 “90后”大学生,他们非常的依赖网络。网络使得他们思想早熟,意识更加自主,视野更加开阔,在讨论问题时的观点较为深刻,他们对待互联网的态度是:网络更多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平台。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把网络作为抒发情感、缓解压力、消磨
时间的工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肆意的彰显个性和表达自我,通过各种手段发出声音、显示力量、争取地位、赢得尊重。也正因如此,网络使得部分“90后”出现了一些具有“叛逆”、“ 非主流”色彩的非理性行为。而在人际交往中这些学生则显得愈发局限,电话、短信、QQ成为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而传统的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他们青睐。有些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有时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与家长的“代沟”也越来越严重,长期网络交流、交友的也导致部分人临场表达、表现能力降低。
3、如何利用网络阵地做好“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
“90后” 大学生有个性,应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因人施教,换位思考,采用他们喜欢的交流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利用他们熟悉的QQ、飞信、博客等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初步的接触,在彼此建立了一定信任的基础后,再进行面对面沟通。要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 神,积极引导他们面对社会,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尽量多提供给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使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有积极正面的认识,同时学校应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施行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以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互联网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占据网络阵地,提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3.1与时俱进,创建专门网站,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破除旧的观念,充分重视互联网这一重要阵地,积极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大力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工作。在网络和网站的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主要是政府建网站,新闻媒体建网站,教育科研机构建网站和个人建商业性网站,其立足点多半以政策宣传,新闻传播、科研交流和商业运作为主。可以说,现有的网站均较少考虑人们在精神生活中对思想修养、道德规范、人格升华、情操陶冶等方面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还是网站建设的盲点,因此,必须从社会公众利益出发,主动出击,加快网站建设,大力扩建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
建立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和特点的网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的立足点。建立集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交互性为一体的、具有教育特色的网站系统,以鲜明的教育观点、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受教育者、说服受教育者、凝聚受教育者。
2.创新思想,弘扬主导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建立高素质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首先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端正、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他们可以随时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以便有效地防止网络中错误思想和信息的传播。我国上网的群
体主要是青少年,但是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跟上来,其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不够,这不是说理论上、学识上,而是从对新技术的接触和掌握上来看的,很多人只会一点简单的技术,更不用说制作网页、开发软件。因此,有两个方面的工作我们必须当作重点来抓,其一是对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其二是吸收一些在电脑技术上有特长的人加入到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中来,充分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技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3.利用网络,悉心提供服务,营建新型教育关系
集文字、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无穷的乐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变得轻松起来,使学习更愉快、更自主。互联网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具有交互性,它分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两种,即人——机——人交互、人——机交互,前者指人们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双向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后者则是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非实时交互,是指人们通过E-mail、万维网、电子公告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更容易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民主交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能更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完善规章,宣传网络文明,加强自律教育
在因特网变成现实之前,世界各国的人们想要了解国外的信息,几乎只能经由本国的大众传媒。而大众传媒通常都要对原始信息进行过滤。这样,一般公众所接受的关于国外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的。进入网络社会后,各种信息赤裸裸地摆在网民面前,它能突破大众传媒的地域界限,覆盖全球。因此,网络在全世界开通后,地球上的风云变幻无所不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角落,哪怕是高度神秘的禁区,也会及时在网上找到相关资料。因为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正面、反面的报道都会呈现在群众面前,需要人们去分析、判断。这样,就会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引导人们去辨别真假、去伪存真。
传统的传播学有一个理论叫“守门人理论”,意思是信息的输出要经过特定的过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文明网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政府依法严格管理,要采取监控措施,对网络犯罪进行打击;二是网站的自律,加强管理和教育;三是网民增强文明意识,把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5.社会支持,提供物质保障,鼓励探索创新
从总体上来说,网络技术人员不一定具备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水平也较低。两者兼备的人才比较缺乏,要适应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必须坚持两手抓,提供网络培训、开发、研究和活动经费,一手抓网络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的培训,一手抓政工人员的电脑网络技术的培训,不断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动态,确立新观念。社会为参与网络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提供学习经费、研究经费、设备经费等,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形成合力,大胆创新,这套机制的建立和形成将有助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四、结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推荐阅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07-13
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档05-24
计算机网络实验思想总结11-24
三结合的教育网络07-25
网络教育学生的自我鉴定12-09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12-30
网络环境大专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论文09-12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论文10-26
网络教育、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的区别12-27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