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鉴赏(共8篇)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书体例: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从全书编排可以看出,本册教材诗歌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几个基本特点。三个单元分别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处在诗歌之部与散文之部的衔接点上,还肩负着从诗歌学习向散文学习的过渡和区分诗歌、散文特点的重任。
1.了解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有助于从宏观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衡量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他们的教学价值,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所以,“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2.了解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1)文体对象方面
本单元所选作品,文体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寓言式的哲理型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庖丁解牛》;既有气势磅礴的赋体史论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阿房宫赋》;也有人物传记类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项羽之死》和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与《大铁椎传》。
(2)文体内容方面
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精湛鲜活的故事场面的精彩叙述。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述。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学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从中可以看出,具体到古代散文的教学,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层面。
1.积累、整合层面。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名篇。学习古代散文体裁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思考、领悟和感受、鉴赏层面。
阅读古代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古代散文的艺术特性。
3.发现、创新层面。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课程目标对于选修散文教学的几个层面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1.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积累相应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知识。
2.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使学生体会到古代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古人的观点看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1.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
首先,相比刚刚结束的诗歌之部,本单元每篇作品的容量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其次,本单元七篇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文体多种多样,不易把握;另有,高二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但由于文言毕竟不是现代人常态的语言形式,他们的文言语感并不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并不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不够。
2.学习兴趣可能不够浓厚。
文章所写的内容毕竟与现代生活相距较远,而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学生都很不熟悉,再加上语言文字的障碍,很可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才不至使整个教学流于简单枯燥的语言文字的简单梳理。
基于上述学情分析,结合教材特点,我们确定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疏通文句、梳理文言文语法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诗歌、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不同。
(四)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拟用7课时:《过小孤山大孤山》2课时,《庖丁解牛》1课时,《项羽之死》2课时,《阿房宫赋》2课时。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指导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整体把握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也是一篇游记散文,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洛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沉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全文共3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手法上,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所以,作者注意了景点之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形成了多样性的统一之美;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另一方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文章主旨: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二、教学指导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预习:对照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疏通文意。标记有疑问的地方,等待课上交流。
2.课堂学习。
⑴先请学生提出预习时存在的语言困难(翻译不一致或不懂的地方)讨论解决。预设:
①杰然特起特:特别起:突起突出。
②如宝装屏风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宝石。
③但祠宇极于荒残于:语助词,不译。
④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状语后置,若稍以楼观亭榭饰
⑤不与江水相乱乱:混杂、混淆
⑥岸土赤而壁立壁: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⑵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游记,移步换景,时间顺序;内容:记游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所见所想。
(二)突破重点难点——游记散文形象性的体现
(一)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二段并概括小孤山的形象特征。(要求:概括的特征要说明依据,找出原文语句并直译,落实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准确翻译)
预设:
1.峭拔秀丽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2.巉然孤起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3.祠宇荒残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总结:游记散文的形象性体现在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上。
(三)思考探究——在形象的创造方面,诗文之别体现在何处?
陆游笔下的小孤山孤立峭拔、秀丽却荒残,这孤立峭拔会不会就是孤山得名的原因之一呢?无独有偶,苏轼也有一首写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教材P70)——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可以就同一内容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1.齐读《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江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画中的长江绝岛恰好就是小孤山和大孤山。题画诗中的大小孤山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请概括诗中小孤山的形象特点,并说明依据。
预设:
特点①孤立峭拔依据:处于江中央(孤立),崖崩路绝、乔木搀天(峭拔)特点②秀丽依据: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像新妆的女子一般秀丽)
3.这两篇诗文不约而同都表现了小孤山大孤山的孤立峭拔和秀丽的形象特征,创造形象的手法和艺术效果有何不同?可以请同桌同学交换意见,谈谈看法。
预设:
⑴创造形象的手法
散文:
①对比烘托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②具体描绘
/碧峰巉然孤起,??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诗歌:
①夸张/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②比喻拟人/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⑵艺术效果
散文:形象丰富除孤立峭拔、秀丽外还有荒残,描绘真实客观。
诗歌:形象突出,运用比喻拟人,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总结
诗文同写小孤山大孤山,创造形象的不同表现为:
文诗
语言形式舒展自由凝练工整
形象特点丰富形象逼真精炼传神
创造手段对比烘托比喻拟人
一、语言的品味
中国古代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那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而一些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的需要,就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需要详加分辨。例如:王昌龄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活用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所谓的关键语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二、意境的展现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中、高考可能考到的一种题型。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含问话的方法,精简为20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也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得是“明月”“清风”这样熟悉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整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对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在文字阐述中有各种说法。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就是意境。除了辛弃疾的这首诗外,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更能体现这个特点,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就是些单个意象,而这些意象又有机地组成了一副凄清苍凉画面,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境界,带有凄凉色彩的大的境界意境。这样一解释学生就很清楚了,很容易地掌握住这一特点。
有时意境其实也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所以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赏析时也要学会从多角度仔细品味。
三、真情的流露
借境抒情、情景交融,则是古诗的另一大特点,其中真情的流露则是必不可少的,而大多诗人写诗也是为了表达他的思想情感。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就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感的抒发,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其中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其中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揉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一次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却未从正面涉及一字,透过诗人的追忆慨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
(一)问形象——分析诗歌形象
1.景物形象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模板】
①调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图景: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步骤一)
②用四字结构的词语概括意境特点: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雄浑壮美的景象。(步骤二)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雄浑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步骤三)
【温馨贴士】
景物形象中描写意境的常见术语:
雄浑壮阔生机勃勃恬静优美清新明丽
安谧美好高远深邃虚幻飘渺孤寂冷清
萧瑟凄凉苍凉悲壮
2.事物形象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题模板】
① 概括诗中所咏物象: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一)
② 分析所咏物象特点:“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二)
③剖析诗人所托之情: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步骤三)
【温馨贴士】
咏物诗常见意象寓意口诀:
松竹岁寒见坚贞梅兰傲雪显高洁
柳絮飘飞遣离愁蝉鸣高洁感身世
牡丹富贵菊隐逸梧桐凄苦黍黎悲
鸿雁双鲤传书信望月托雁尽怀远
乌鸦燕子系兴衰空城落花人事迁
杜鹃鹧鸪话凄凉沙鸥孤鸿总飘零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以物喻人、象征。
常用修辞:
比喻、拟人、对比。
3. 人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
①概括诗词展现的人物形象: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 (步骤一)
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关注艺术手法):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二)
③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温馨贴士】
常见人物形象: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建功立业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反对征伐热爱山川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身世飘零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爱恨情长
常用方法:
比兴手法、细节刻画、烘托渲染、对比衬托。
二、问构思——词领全诗型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模板】
①点明该字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步骤一)
②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步骤二)
③指出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使诗歌内容多而集中。(步骤三)
【温馨贴士】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解答此类鉴赏题,要从两方面考虑: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以小见大、表情达意、凸显主旨),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之“怨”字、“江枫渔火对愁眠”之“愁”字,可谓一字关情;
②该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总领全诗、承上启下、一字为纲)。
三、问手法——分析表现技巧型
望月有感(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第三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题模板】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妙在使用比喻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把手足离散天各一方,比作纷飞千里的孤雁;把辞别故乡四处流离,比作深秋断根随风驱驰的蓬草。
③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形象而传神地写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温馨贴士】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借物咏怀 白描精绘 映衬对比 抑扬结合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叙议结合 虚实结合
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 承上启下 伏笔照应
铺垫悬念 卒章显志 借古讽今 以小见大
巧用典故 象征寄托 侧面渲染 比兴手法
四、问风格——分析语言特色型
壬戌清明作(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答题模板】
① 点明语言特色: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步骤一)。
② 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步骤二)
③ 指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颔联——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尾联——将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步骤三)
【温馨贴士】
诗歌鉴赏常用语言特色术语:
热烈奔放 大气磅礴 浑厚雄壮 雄健高峻
悲凉慷慨 豪放洒脱 缠绵悱恻 凄婉动人
清新飘逸 简洁洗练 淡远闲静 沉郁顿挫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朴素自然 平易浅显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五、问语言——分析炼字型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满”字在本句中是铺满的意思。(步骤一)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步骤二)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步骤三)
【温馨贴士】
炼字型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化静为动 以动衬静
绘景摹状 绘声绘色
情景交融 主客移位
一语双关 形成对比
以小见大 突出主旨
增强韵律 富有理趣
生动传情 具体形象
精炼传神
六、问主题——分析情感主旨
采桑子(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分析这阕词的内容主旨。
【答题模板】
①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和谐、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步骤一)
②揭示主旨,揭示情感: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步骤二)
【温馨贴士】
鉴赏诗歌情感主旨常见术语:
忧国伤时 黍离之悲 昔盛今衰 怀古伤今
离愁别绪 人事变迁 惜春悲秋 仕途失意
宦海沉浮 寄情山水 思慕田园 借古讽今
宫怨闺怨 行役戍边 登高览胜 孤标傲世
愤世嫉俗 建功立业 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参禅说理 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七.问妙处——前人评价类
流莺(李商隐)
流莺漂泊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潦倒终生;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金圣叹称此诗为“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则称之为“寄托深而措辞婉”,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题模板】
① 解析评价语中概括的艺术特点:本诗妙在使用托物言志手法,明写黄莺,暗寓身世。(步骤一)
② 结合诗句分析该艺术特点在诗中的表现:首联借流莺的漂泊无依写自己的辗转流徙(飘零身世),借流莺的“不自持”写自己的难以掌控命运;颔联借流莺的美妙啼唱写自己的才华横溢;颈联借流莺啼唱的执著写自己的求索的坚执(希望得到赏识);尾联用流莺无枝可栖写自己的年华虚度、抱负成空。通过对流莺形象的刻画,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遭受冷遇、终生潦倒的愁苦和无奈。(步骤二)
【温馨贴士】
前人评价类诗歌鉴赏类型:
①直接列出前人对某首诗词的评价,让考生根据这个评价去分析印证。
②列出前人的看法,先让考生表态赞同哪种看法,再根据要求分析答题。
答题要点:
明确角度(弄清前人评论是哪方面设题)、概括特点(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阐述理由(立足原诗,有理有据)。
常见设题角度:
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
八、问异同——比较类诗歌鉴赏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阅读上面两首诗,它们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
①点明两者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都写到了重阳佳节的思乡之情。(步骤一)
②点明两者所抒发的不同感情: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第二首表现了诗人对故园遭受战乱的痛苦之情,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步骤二)
【温馨贴士】
古代诗歌比较类鉴赏常见比较点: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寻读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景物:月、松、泉、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
2、意象解读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能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总结归纳。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 ——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 ——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3、融入体验,再现诗境: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学生分四个组,每组描绘一句诗。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晚归图 月夜归舟图)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已经为人们所家喻户晓,而水浒中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点。比如人们对宋江归降朝廷叹惋,对林冲处处受高俅压迫感到不平,对吴用神机妙算称奇······到那时很少有人会记得在水浒中另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托塔天王晁盖。
晁盖,是一位脱离于一百零八将之外的梁山好汉。在水浒中,一百零八将是一百零八个天上星宿下凡而成,晁盖注定在水浒传中不是主角。但是,晁盖对于梁山泊的建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晁盖第一回出场是在水浒传中第十四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中“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资助他起身。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体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通过这段描写可以看出晁盖与宋江一样都喜爱结识好汉,这也为后来晁盖拉拢了一大批的梁山好汉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看出梁山好汉都具有的一个特点------善舞刀弄枪,不近女色。当时的大男子主义以及崇尚武力的思想可见一斑。
一上场,就有”赤发鬼”刘唐慕名而来,却被朱仝和雷横误会成盗贼,晁盖用计谋救了刘唐,这让我们对一出场就体现江湖义气的晁天王有了好感。这种气概也奠定了晁盖在梁山泊好汉中领导的地位。
又在下一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中,拉来了三阮兄弟以及公孙胜,当吴用问他们是否识得晁盖时,“阮小七道“虽然与我们只隔得百十里路程,缘分浅薄,闻名不曾相会。””,可见晁盖的名声确实很大,在江湖好汉中的口碑也很好。就这样在上梁山之前所干的最大的一件事“智取生辰纲”的参与人员就基本到齐了。
后来事情泄露时为押司的宋江因为与晁盖是其“心腹兄弟”便提前泄密,让晁盖等人逃跑,晁盖等人便商议投奔当时掌控梁山泊的王伦。但是,当王伦见了晁盖等人,听了他们的遭遇后,“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作声不得,自己沉吟,虚应答筵席。”宴席后,“晁盖心中欢喜,对吴用等六人说道:“我们造下这等迷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吴用只是冷笑。晁盖道:“先生何故只是冷笑?有事可以通知。”吴用道:“兄长性直。你道王伦肯收留我们?兄长不看他的心,只观他的颜色动静规模。”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晁盖此人虽然有领导的才干,但是也可以看出晁盖性子直爽,不能够很好的察言观色,勇猛有余,智力不足。
后来,吴用智激林冲火并王伦众人推举晁盖坐了梁山第一把交椅,自此梁山泊已经有了雏形,后来“晁盖再与吴用道:“俺们弟兄七人的性命皆出於宋押司,朱都头两个。古人道∶“知恩不报,非为人也。”今日富贵安乐从何而来?早晚将些金银,可使人亲到郓城县走一遭。此是第一件要紧的事务。再有白胜陷在济州大牢里,我们必须要去救他出来。”吴用道:“兄长不必忧心,小生自有摆划;宋押司是个仁义之人,紧地不望我们酬谢。虽然如此,礼不可缺,早晚待山寨粗安,必用一个兄弟自去。白胜的事,可教蓦生人去那里使钱,买上嘱下,松宽他,便可脱身。我等且商量屯粮造船,制办军器,安排寨栅城垣,添造房屋,整顿衣袍铠甲,打造枪刀弓箭;防备迎敌官军。”晁盖道:“既然如此,全仗军师妙策指教。””这也为宋江后来被逼上梁山产生了祸根,后世有的评论家说这是晁盖狡诈,故意用此举希望将宋江拉入伙。但是凭借前面对晁盖的描写,晁盖并不是一个狡诈,善用谋略的人,但是,送金银确实是晁盖所提出,可以看出,宋江被阎婆惜发现要么是巧合,要么就是被吴用算计。以晁盖的性情也不会愿意陷害宋江,这只能体现晁盖的江湖仗义。
在晁盖等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救了宋江之后,第四十二回中“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宋江确立了自己的星主地位,由此也可以推断晁盖以后的命运,注定不是梁山的首领。
在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中晁盖为乱箭射中头部,留下了“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的遗嘱。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得出晁盖与宋江两人微妙的关系,晁盖去世未将梁山头领的位置交给宋江,而是希望让捉得住射死晁盖的人的那个人做梁山泊之主。可以看出晁盖,虽然为人比较直爽,但是可能对于宋江有投降朝廷的心思感到不满,故出此言。
实际上,在宋江加入梁山之后,梁山的大权都旁落到宋江的手中,梁山好汉也大都愿意跟从宋江,宋江已经隐隐成为了梁山泊的实际之主,可以从晁盖刚刚死后,“宋江每日领众举哀,无心管理山寨事务。林冲与吴用,公孙胜并众头领商议立宋公明为梁山泊主,诸人拱听号令。次日清晨,香花灯烛,林冲为首,与众等请出宋公明在聚义厅上坐定。林冲开话道:哥哥听禀;国一日可无君,家一日不可无主。晁头领是归天去了,山寨中事业,岂可无主?四海之内,皆闻哥哥大名;来日吉日良辰,请哥哥为山寨之主,诸人拱听号令。”看得出来。晁盖,虽然没有对此明确的表现出不满,但是可以想象,不论宋江与晁盖的关系有多么的好,自己的权利被莫名的架空,任何人都会感到不满。但是晁盖并没有掩饰,晁盖知道,在自己死后,必然是宋江接梁山泊之主,晁盖首先对宋江说:贤弟莫怪我,然后提出一些要求。而宋江如果真正的希望得到梁山泊全部好汉的认可,就必须完成晁盖的遗愿。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晁盖此人虽然胸无城府,为人直爽,但还是有知人之能的。
总观晁盖此人,为人仗义疏财,在江湖上颇有名气。但是,晁盖也是一个胸无城府之人,对任何人都没有防备,以致后来晁盖在梁山泊中没有实际权力。同时晁盖为人直爽,快人快语,毫不虚伪,也正是他的这些性格,使得晁盖能够领导梁山好汉创出一片天地。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梁山泊好汉在晁盖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繁荣。后来,宋江接受招安,梁山好汉才真正开始没落。
可以说晁盖在《水浒传》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晁盖将梁山泊带入繁荣之后,才将接力棒交给了宋江。晁盖此人虽然不是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一员,但也为《水浒传》书写了重重的一笔。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宜昌市夷陵区一中 陈文 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古诗鉴赏的切入点,理解形象、意象、意境等文体知识。能力目标:探讨归纳古诗鉴赏炼情、会神、悟境的方法,培养鉴赏能力。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教学重点:鉴赏古诗方法。教学难点:形象、意象、意境的文体知识理解。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竞赛教学过程:一、导入1、激趣导入,出示课题。2、明示目标,明确考纲。二、新授:(一) 鉴赏杜甫的《登岳阳楼》归纳炼情的方法。1、 配乐朗诵由《登岳阳楼》改写的散文,看文中有哪些景物,并幻化成电影画面。听后猜一猜是哪一首古诗。2、 领读《登岳阳楼》3、 理解7个词:吴楚、坼、乾坤、字、戎马、轩、涕泗4、 你绘出了几幅什么样的画?(用主谓短语、偏正短语描述文中的景物)5、 颔联这两幅画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其特点,这使你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些类似本联景物特点的句子?6、 优秀的诗歌是作者内心深处涌出的吟唱,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7、 你是如何读出作者感情的?请告诉同学你的发现。A了解处境,知人论世(杜甫写这诗时是什么处境?)B 抓住形象,组合画面(什么是形象,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板书: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C 抓住情词、情事D 抓住文化意象(人孤乎,舟孤乎)8、 男生齐背本诗9、 什么是意象?(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如意象是具体化的感觉,是诗人用感觉拥抱材料,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也是读者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桥梁,是解读作者思想感情的代码等)10、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文化意象?11、男女生竞答一些常用文化意象的内在含义:月、云、燕、东篱、梅花、松、莲、梧桐、杜娟鸟、蝉、大雁12、用以上炼情的方法完成《山居秋暝》的导学练习。(二) 鉴赏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归纳会神的方法1、 男女生轮读,并准备口头改写成散文2、 楚山孤:山孤乎,人孤乎?楚山何以孤?冰玉的特点是什么?(洁白无瑕)比喻什么情怀?3、 你是如何领悟出本诗表达的.是作者屡遭贬官而坚守信念的志向的?A 联想(冰心玉壶DD高洁)B 想象(楚山孤峙DD坚韧)C 卒章显志4、 什么是联想与想象?(个性化答案:联想是由此及彼,是复活生活的体验,是唤醒尘封的记忆,是经验的一唱一和,是穿越时间,跨越空间;想象是根据已知的形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如历历在目,如身临其境)5、 女生齐背《芙蓉楼送辛渐》6、 用以上会神的方法完成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导学练习(先独立答题,后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三) 鉴赏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归纳悟境的方法1、 小组诵读接龙2、 理解词语:之、广陵、故人、烟花3、 诗中有哪些景物,景物特征如何?(繁花似锦、草长莺飞)的季节 (逐渐远去,消失在无际)的帆船(湛蓝明净)的天空 (滚滚东逝)的长江特征:迷蒙、幽远、明丽、广阔4、 环境即心境,景语即情语,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你是如何读出的?(抓住烟花、孤帆、碧空、江水等景物的特征,即意境。其中的孤帆,帆孤乎,人孤乎?)5、 什么是意境?(个性化答案:意境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和鸣,是诗人对情景的起兴,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碰撞而迸发的火花。板书:意境=景+情+意)6、 用把握意境来领悟主旨的方法鉴赏唐.刘禹锡《乌衣巷》的导学练习7、 女生齐背第一首,男生齐背第二首,全班齐背第三首。8、 这三首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上高楼的一种孤独的情感,孤独是怎样产生的,你对孤独如何看?孤独的讨论据时间而定)三、结语:古诗的鉴赏就是通过语词找形象,通过形象找画面,通过画面找意境,通过悟境来炼情、会神。生活中不是没有诗,而是缺乏发现诗的眼睛。读诗吧,让我们诗意的栖息在这蓝色的星球上!四、作业:完成导学练习中的扩展练习。附板书:知人论世 K 联想、想象 组合画面 K J 炼情 会神 抓住情词 J K 捕捉意象 J 卒章显志 I J 悟境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诗歌 (诗词曲) 鉴赏, 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必考类型。 鉴赏, 顾名思义就是鉴定和欣赏, 鉴定和欣赏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鉴赏的过程是鉴别、分析与审美的过程, 往往是鉴中有赏, 赏中有鉴。
诗歌鉴赏常考的对象主要包括: (1) 字词的品评。 诗歌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当属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和形容词, 有时并不只是表现动作和形态, 更是一种思想心理的反映, 远远超过字词本身的内涵。 因此, 品评字词, 首先要把握字词本身的含义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其次要领会它的表达效果和感情色彩。 (2) 语句的品评。一首诗歌, 因为有了一个或一联佳句, 就能为整首诗歌增色不少。 好的语句一定是凝练的, 即用简练的文字, 勾勒艺术形象, 表达思想情感。 容量大, 意味深, 是好句的共同特点。 (3) 意境的品评。 所谓意境, 即情景交融, 或由景而生情, 或融情于写景, 依托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传递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意境, 涉及描写和抒情, 最能反映诗歌特征。 (4)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 就表达方式而言, 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就表现手法而言, 有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渲染象征、起兴用典、借古讽今、想象联想、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有些方面是兼容的, 比如表现手法中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等是表达方式中抒情的细化, 而表现手法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描、由远至近、从上到下、 动静结合和虚实相生等则是表达方式中描写的细化。 就修辞手法而言, 有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反问、设问、顶真、回环和互文等。 就篇章结构手法而言, 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和首尾呼应等。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鉴赏, 可以是一个角度, 也可以是多种角度。 (5) 人物形象、线索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品评。 诗歌同样可以塑造人物形象, 也有线索结构, 以此展现作者的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语言风格有质朴和绮丽, 或简练或繁复, 或豪放或婉约, 其本身无优劣之分, 运用得当, 都能展现艺术感染力。 需要强调的是, 艺术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 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的目的, 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诗歌所要表现的主题及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的形式有一首诗歌的鉴赏和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诗歌鉴赏中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1) 没有读懂原文, 或者是理解错了。 没有读懂原文, 有些是因为对相关时代背景、社会习俗、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等不甚了解造成的, 理解错了则是对某些字句的意思和寓意弄错了, 因此如果试卷中有相关的注释就不应放过, 则必须予以关注。 读不懂, 理解误, 感受也会错, 越鉴赏, 结果越糟。 (2) 只是复述大意和内容介绍, 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评判, 达不到鉴赏的要求。在诗歌阅读过程中, 有什么想象和联想, 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才是鉴赏。 从某种意义上说, 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3) 要么泛泛而谈, 要么评价过高。 泛泛而谈, 有的言之无物, 有的离开本文, 随意发挥;评价过高, 则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 自湖北漕移湖南,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注] (1) 长门事:汉武帝时, 陈皇后失宠, 别居长门宫。 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 奉黄金百斤, 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 武帝阅后深为感动, 陈皇后复得宠幸。 (2) 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的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 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 (美貌女性) 遭妒。
题目要求是对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作鉴赏。鉴赏对象是语句的品评。 鉴赏步骤:1.“玉环飞燕皆尘土”中有用典。“玉环”指杨玉环, “飞燕”指赵飞燕。杨玉环、赵飞燕, 一个是唐明皇的妃子, 一个是汉成帝的皇后, 她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 皆专宠惑主, 最后因此败亡。 2.借助注释联想:作者实际上是用杨玉环和赵飞燕这两个人, 比拟他心目中那些当权得势的小人, 既然骄横一时的杨玉环、赵飞燕都没有好下场, 那么那些像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的当权得势的小人也不会有好下场。 3.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 (或:奸臣小人) 没有好下场。 词中“愁”是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因而报国无门的情绪,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辛弃疾是用典的高手。 用典的主要作用有二, 一是增加诗歌的容量, 二是能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往往能够起到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的作用。
案例分析2:《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题目要求是任选一个角度对这首词作鉴赏。 鉴赏步骤: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鉴赏。 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人生中的三幅画面:“歌楼听夜雨”———风流正少年;“江舟听秋雨”———飘零过中年;“僧庐听时雨”———孤冷到晚年。 表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芜的过程。 形象清晰惟妙惟肖。 2.从线索的角度鉴赏。 本词的词眼便是“听雨”, 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情感的跳动紧随“听雨”展开。 少年时期, 春风得意, 听雨是一件乐事。 人到壮年, 历经悲苦, 听雨之后, 陡增惆怅。 而今听雨, 百感交集, 难以言传。 3.从结构的角度鉴赏。这首词采用时空跨度的结构, 简练概括。上片写少年到壮年, 只是形象描绘, 无一议论;下片单写老年, 夹叙夹议, 增加了悲怆情感的力度。 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本词语言简练, 少年、壮年和老年, 阅尽人间沧桑, 历经悲欢离合, 一生坎坷, 只浓缩在四十个字中。 词中写年老在僧庐下听雨, 只用“鬓已星星也”点明如今岁月, 花白鬓发, 含蓄地表明愁苦满怀亦满头。 5.从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角度鉴赏。 (1) 对比角度的鉴赏。 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和如今愁苦满怀的对比, 构成了对人生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就是“悲欢离合总无情”。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 心情愉悦的时候, 听雨是一件乐事, 增添美感。 情绪消沉的时候, 听雨便有了一种苦味, 益增愁思。 (2) 以实寓虚角度的鉴赏。 如写少年在歌楼听雨时, 只用“红烛昏罗帐”五个字写尽温馨、 欢怡和缠绵的情怀, 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 “红烛”“罗帐”和具有喜庆甜蜜气氛的 “昏”字组成一个境界, 展示了当时的生活情景。 (3) 情景交融角度的鉴赏。如用江阔、云低和断雁 (孤雁) 构成背景, 渲染气氛, 突出在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湖的悲凉心境。
案例分析3:甲:《从军行七首 (其五) 》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乙:《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
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的不同描写手法。 鉴赏步骤:1.两首诗都是写夜战。 2.甲诗用了侧面描写。 它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 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 从侧面进行烘托, 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 3.乙诗用了细节描写。 比如写战袍, 只突出“金带连环”这一细节, 便显现出将士们的俊逸丰姿。 “冲”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战士们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情感。再如“缺”这一细节描写好, 用宝刀砍杀, 砍到缺了刀口, 其肉搏拼杀之烈, 战斗时间之长, 最后胜利夺得之不易, 都在此一字中传出。 正是因为细节描写, 使得整首诗雄壮夺目, 激情飞扬。
鉴赏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古代诗歌, 虽然不一定要像古代散文那样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但大致的意思还是需要了解的。 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认识误区, 比如所考诗歌的主题一定是政治性的或社会性的, 或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或反映民生疾苦, 等等, 其实不少诗歌反映的是个人的生活意趣;作家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豪放派词人的词总体是豪放风格的, 但也会有个别或部分是婉约风格的。
三、鉴赏举隅
(一) 一首诗歌的鉴赏
1.字词的品评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
鉴赏:对这首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是否用得好,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用得很好:“着一‘闹 ’字, 而境界全出。 ”也有人认为用得不好:“闹字极粗极俗。”字词的品评其实也是对炼字的评价。有人认为“闹”字用得粗俗, 是因为他只是从字的本身意思 “吵闹”这一层考量, 然而这里的“闹”并没有停留在“吵闹”这一层面, 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新的意义, “吵闹”看似纷扰无序, 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景象, 这是春意盎然的真实写照, 怎不让人喜悦高兴呢? 用一“闹”字, 把春花开放的无声姿态描摹成了有声音的活动, 春花在此仿佛有了知觉, 不仅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 而且引发了读者共鸣。 如此看来, 字词用得好不好, 一是所用字词是否贴切。 二是所用字词能否出新。 三是所用字词有无感染力。
2.语句的品评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 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
鉴赏:语句的品评实际上是对炼句的评价。 结尾三句“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使这首词成为名作, 其中的道理是:他人言愁, 或以山喻, 如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 未抵闲愁一倍多”;或以水喻, 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都只限于用一个比喻。“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却连设三个比喻, 而且这三个比喻, 又都不是单纯的事物如山如水, 而是复合的景色。“一川”:即满川;“烟草”:谓如烟那样茂盛的草, 满川像烟那样茂盛的草, 就是指多, 而且是多得没法数;“风絮”:风吹柳絮, 团团相逐, 也是多得没法数;“梅雨”:旧历四五月间, 梅子成熟时色黄, 其时多雨, 而且是蒙蒙细雨, 那雨点是多得不可能数得清的, 也是形容闲愁之多。
语句是否有新意, 通过比较就能感知。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 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 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 司空为优。”应该讲三人所写的诗句都很好, 司空曙这一联之所以“为优”, 只是比韦应物和白居易的诗句多了“雨”和“灯”, 大大增强了悲凉的气氛。
3.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头盔。 这儿指士兵。
鉴赏:本词有用典也有对比。 “生子当如孙仲谋”原是曹操把孙权与刘表的儿子刘琮作出比较之后, 称赞孙权的话。 孙权抗曹, 最终保卫了吴国;刘琮投曹, 结果为曹操所杀。 其实孙权在历史上并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成吉思汗相比, 不知差了多少。 赞扬他, 只是因为他肯抵抗曹魏, 因此保住了江南小朝廷;赞扬他, 也是为了和辛弃疾所在时候的主政者比较, 如今的宋朝, 也占有东南半壁, 然而在当权者中, 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
4.人物、线索、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的品评 (人物与语言风格)
《清平乐·晚春》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吹过蔷薇。 ”
鉴赏: (1)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鉴赏。 全词塑造了一个惜春人的形象, 痴情到春可问、可追和可同住, 简直到了忘我的地步。 “春归何处”, 爱春者在晚春时节, 见春色凋零, 春将过去, 因而茫然发问。 然而一找, 却没有一点向何处去的痕迹。找不到更着急, 于是痴情地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因为要唤取归来同住, 就更急于找春, 问黄鹂, 黄鹂的回答之声无解, 又被风吹到蔷薇花那儿去了, 蔷薇开了, 才知夏天来临, 春不可能回来了。 问春、找春与追春, 抒写了爱春人惜春的心情。 (2)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这首词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象, 把惜春之情和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如“问取黄鹂”, 设想新奇, “百啭”答而不解, 是以有答代无答。 “因风吹过蔷薇”, 引人看到蔷薇, 因看到蔷薇, 表示夏已来春不可回, 委婉而又含蓄。 语言典雅优美, 具有婉约的特质, 不同于作者那些豪放旷达之作, 意象之中, 充满了静穆而柔和的美感。
5.人物、线索、结构和风格等的品评 (结构)
“余尝谓柳子厚 ‘渔翁夜傍西岩宿’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一首, 末二句蛇足, 删作绝句乃佳。 东坡论此诗亦曰:‘末二句可不必。 ’” ([清]王士祯《分甘余话》)
鉴赏:柳宗元《渔翁》的诗末二句是否应该删除, 其实删与不删, 都是好诗。删, 人在景中淡出, 突出的是景, 景象的静穆之美意味深长。 不删, 景于渔翁眼中显现, 突出的是人, 景象之中蕴含着哲理, 嚼之余味不尽。
(二) 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1.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描写)
甲:《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乙:《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
鉴赏:甲、乙两首诗选择不同的角度描写春天, 甲诗从大处着眼, 诗的一开头, 就写出了辽阔的江南春色, 不是某处园林名胜, 仅限于一个角落, 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千里”江南的春天景色,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色调错综, 层次丰富, 具有立体感, 再加上掩映于迷蒙烟雨之中的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 使得这幅“江南春”的画面变得恢宏庞大。乙诗却是从细小的景物入手, 竹子、桃花、蒌蒿、芦苇及鸭子戏水显示了早春的到来, 特别是以鸭子对水暖的感知, 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气息。
2.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想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鉴赏: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甲: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 现在变成了能了解诗人和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她能够并且愿意接受诗人的要求, 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交给那不幸的迁谪人。 乙:想象诗人把朋友送上船后, 船已扬帆远去, 但他仍然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直至帆影逐渐模糊,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展现在眼前的只是一江春水, 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3.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反衬)
甲《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乙《早梅》 (道源) “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 影落野人家。 ”
鉴赏:甲诗中, “为有暗香来”中的“暗香”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 两首诗用了相同的反衬手法, 王安石诗以“凌寒”反衬梅花的“独自开”;道源诗则是以“万树寒无色”反衬“南枝独有花”。两首诗都意在说明梅花凌寒怒放, 笑傲霜雪的精神, 并有高洁的品格。
4.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的品评 (结构)
甲:《[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其一) 》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 金谷名园 (1) 起玉楼, 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 东风还又, 野花开暮春时候。 ”[注] (1) 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乙:《[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其二) 》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2) 。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2) 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鉴赏:甲曲的结尾一句“野花开暮春时候”, 看似写景, 实是抒情, 只是抒情比较含蓄, 它是全曲画龙点睛的一笔, 和“不堪回首, 东风还又”两句相连, 旨在表明曾经代表穷奢极欲的阿房宫、金谷名园和隋堤, 如同他们的主人, 都已消亡, 留下的是发人深省的感慨。 乙曲的最后一句“读书人一声长叹”, 则是直接抒情, 接应“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两句, 是卒章显志, 揭示了全曲的中心意思, 迸发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
5.意境的品评
甲:《送梧州王使君》 (张籍) “楚江亭上秋风起, 看发苍梧太守船。 千里同行从此别, 相逢又隔几多年。 ”
乙:《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
鉴赏:前一首诗虽有景有情, 只是直叙情事, 缺乏意蕴, 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没有写出意境。 后一首诗通过江头春色, 杨花柳絮, 离亭宴饯, 暮霭风笛, 写出了离情别绪, 最后一句, 内涵丰富, 离别的伤魂, 各奔天涯的愁思, 漫长旅途的无边寂寞, 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表达, 令人浮想联翩, 回味无穷。 诗歌的形象美, 主要表现为意境美,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其次是意蕴深长, 启人遐思。
比较往往是要比较出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异, 可以大处着眼。 同, 则需小处着手。 既可以评判思想境界的高低, 又可以分辨艺术手法的优劣。
四、诗歌鉴赏应考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 题目虽然不多, 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除了有关诗词曲的基本知识之外, 还包括对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传统文化习俗和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等的了解和运用, 所以在备考中, 要让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作者。 如果作者是学生不太熟悉的, 一般来说,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等不会对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作者是学生应该熟知的, 则应联系其生平和创作解读诗歌。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 南归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 因此他的作品, 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及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风格豪放悲慨。
二是审清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 如《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送别诗, 表达的是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这类词是怀古词, 常常表达忧国忧民和建功立业的主旨或是在昔盛今衰的对比之中借古讽今。
三是读懂注释。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 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 对于这些注释, 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而应仔细阅读, 从中揣摩诗歌中隐含的信息, 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评价诗歌做准备。 2003年高考语文 (全国卷) 中诗歌鉴赏的试题是王维的《过香积寺》, 其中两个注释, 一是“安禅”:佛家语, 指闭目静座, 不生杂念;二是 “毒龙”:指世俗欲念。 通过注解我们可以读出诗人超脱世俗杂念, 向往清净隐居生活的内心思想。 2008年高考语文 (上海卷) 中诗歌鉴赏的试题是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其中对“寒食”作了注释:清明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 如果说对寒食节有所了解的话, 就会对作品的寓意有正确分析和评价。 一般来说, 不到万不得已, 是不会有注释的, 因为注释是一种提示, 所以在分析和评价诗歌的时候, 一定要用到注释中的内容。
四是弄清概念。 如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既有区分又有联系。 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 在诗词曲的鉴赏中运用的主要是后两种, 即描写与抒情。 描写的细分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和白描细描等;抒情的细分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等。 表现手法有很多, 在诗词曲的鉴赏中主要运用的有象征、烘托 (衬托) 、托物言志等, 大多时候, 描写与抒情的细分也当做是表现手法。
五是文字整理。 对于鉴赏题, 无论是说明理由还是分析评价, 文字不会超过百字, 但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叙述清楚颇为不易, 这里面应该注意的是, 首先是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分析, 应整体把握, 联系全诗 (词曲) 评论, 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力求准确、合理和有理有据, 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 术语表述要正确, 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其次是要透过一字一句, 揭示隐含在诗歌当中或背后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再次是抓住重点, 即抓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中的某一项或几项 (根据题目要求而定) 进行鉴赏。需要指出的是, 鉴赏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更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 (如果是课文中所学典故的运用, 则须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不作字面上的解释;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最后是文字组织应有条理性与逻辑性, 也就是能自圆其说。
综合说来, 诗歌赏鉴的重要几个方面是: (1) 琢磨重点字词。 (2) 读懂关键语句。 (3) 体味意境氛围。 (4) 理解情感主旨。 (5) 区分语言特点。 (6) 分析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
摘要:诗歌 (诗词曲) 鉴赏, 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必考类型。本文就诗歌鉴赏的常考对象、案例分析、鉴赏举隅和诗歌鉴赏应考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诗歌鉴赏,艺术手法,应考策略
参考文献
[1]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2]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对于中考冲刺来说,怎样进行古代诗歌的阅读呢?首先,应明确古代诗词赏析要建立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之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要注意有意识的、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地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其次,要明确古代诗词赏析解题要点——读、知、看、找、辨、评。学习一些鉴赏方法,巧借“他山之石”,为赏析服务。下面,就如何进行具体的赏析作些例解。
一、读题目
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内容或事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如,《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学生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境中去顺利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歌行体”,写咏白雪和送别的内容,题目既交代了时间节令(冬季),又表明了事情、情感(送别、惜别),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友人),让学生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相互勉励、慰藉。
二、知背景
一看诗前“小序”,往往诗人的写作缘由和背景尽在其中。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看注释就知诗人被元军所俘,路经零丁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而杜甫的《石壕吏》,则以“我”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百姓造成的不得安宁、民不聊生的巨大灾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
三、辨技法
古典诗歌的意境、主旨常借助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学生在赏析时要通过诗歌的写作技巧来读懂“诗言志”。分析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例如,从抒情方式分直接和间接抒情,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反问、拟人、借代等。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梦言志,抒发豪迈之情,尤其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将“言志”和“记梦”相辅相成,因“志”而入“梦”,以“梦”而写“志”,集中体现了诗人感情的飞跃。再如,杜牧的《赤壁》,吊古伤今,情景交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凭吊古迹,遥想当年一干英雄人物意气风发,在战场上大显身手,而今国势衰弱,英雄何在?诗人不禁吊古伤今,感慨万分。
四、挖意境
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赏析诗歌时,要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需要说明的是,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体现思想的景或物。例如,望月怀远,闻笛思乡,鸿雁作信使表示思念亲人,杜鹃哀惋、至诚代表薄命佳人、忧国志士,鹧鸪的凄情之音表怀乡之情,东篱意寓隐居山乡的脱俗之境,竹子虚心而富有气节,菊花傲霜高洁在战地芬芳,杨柳寓指离别怀思的家人盼归之情,等等。“折柳”二字,如果学生了解了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那么此题就可迎刃而解。
五、评语言
【古代散文鉴赏】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07-01
古代诗歌鉴赏详解07-18
76古代诗歌阅读鉴赏06-19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07-07
古代诗歌鉴赏分类指导12-04
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12-07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美06-17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06-15
古代散文概述阅读训练09-30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括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