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措施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措施(共9篇)

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措施 篇1

本节导引】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事件回放】

石嘴山市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近年来,石嘴山市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全面开展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和综治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4%。民生服务中心设置6大类55项为民服务项目,2015年为基层群众服务办事50多万人次。综治服务中心整合力量,设置6大类13项公共维权服务体系。2015年受理群众初信初访、开展维权服务和法治教育4万多人次,成为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全科门诊”。【主体内容】

一、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参保人权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二)鼓励和支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三)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延伸阅读】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分为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四个部分。《纲要》阐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纲要》还提出,我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该文件指出,2014年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各项改革任务有效推进,取得积极进展。2015年深化医改要全面落实“十二五”医改规划,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造健康中国。

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措施 篇2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和目的

这里的社会管理, 是指广义的社会治理, 即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各利益群体参与式社会管理。当前, 绝大多数人对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无可置疑, 但在创新什么, 如何创新, 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等问题上, 存在认识模糊与分歧。如在社会管理模式上, 是以新的社会控制模式为主, 还是以新的社会发展基础建设为主;是以发展新的社会自我服务能力为主, 还是一种综合的模式?在创新社会管理本质和目的问题上, 有的认为要适度恢复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的能力;有的认为,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行政管理由控制转向服务;有人说是以参与式和协作式的模式形成政府管理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适度分工协作, 使社会更具有自我完善和发展活力。在如何创新上, 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社会管理要赋予更多的社会话语权, 尊重和发挥公众参与作用, 加强基层自治, 不能把社区行政化。有的认为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形成社会群体与政府沟通桥梁, 创新政府与社会有效合作机制, 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互联、互动、互补的有效合作机制, 有效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利益等。要明确如何创新, 首先要明确创新目的, 那么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 解决问题只是创新的直接动因, 创新社会管理的深层目的和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 使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社会结构更适应生产关系发展需要, 进而更好地服务和满足不同层面群众的多样化需要, 更好地适应新情势, 开辟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更好地服务民众的路径, 找到更好的化解而不是激化矛盾, 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的方法, 促进社会更加公正、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更有力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安全。一切社会管理创新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方向

(一) 实事求是是创新的基础。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社会管理难题, 促进社会关系协调发展, 运用已知的信息, 不断突破常规, 形成新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管理理念、新的管理主体、内容和方式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 但这个突破的依据是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规律。因此, 创新本身内含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所以, 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 站在人民利益和社会和谐的立场而不是单纯个人利益立场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真心实意改革创新, 不是走过场、摆姿势;要深入实际, 实事求是地研究社会自身发展规律, 认识传统的社会管理的弊端和原因, 系统谋划, 从体制机制到精神培育等源头抓起, 创新管理主体, 发挥社会、政府等不同管理主体的管理和服务作用。在我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 结合地域文化特点、生产力水平,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 促进社会公正、平衡、稳定发展。

1、尊重规律、突出服务。要尊重作为区别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自身的运行规律, 结合本地实际, 开辟发挥社会自身的管理、服务和教育功能的路径, 增强社会治理自身问题的能力, 政府作为重要社会管理主体有义务管理和协助管理社会自身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更好地服务本地社会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比如, 创新社区养老保障服务的路径, 有养老保险, 但不一定有养老保障;有养老院但不一定进得去, 所以要开辟新的养老路径, 如在社区组织家庭式空巢老人养老模式, 或安排较为专业的人员照顾与服务的社区养老模式等。同时, 创新社会管理要站在人民和公正立场上, 才能平衡各方利益, 防止矛盾激化, 平稳、有序地实现其维护人民合法利益, 服务社会和人民的目的和目标。

2、创新管理主体, 转变管理方式。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转型, 以及社会交往陌生人化, 使原有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必需根据变化和现状, 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探求有效管理之路径, 创新社会管理主体, 转变管理方式。首先, 创新社会管理主体, 进一步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管理主体由原来以政府管理为主, 转变为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体共同参与为主, 以动员和发挥社会各种力量, 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构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公众互联、互动、互补的有效合作机制, 加强不同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沟通、衔接和协作。党和政府通过社区资讯、社区巡访和调研, 了解基层社区现状和问题, 指导社区工作, 及时解决相关问题;社会组织如基金会可通过政府或社区了解实情, 实施资金救助和服务;社区可通过建立服务中心, 自行协商决定本社区的重大事情。如组织民主选举社区服务中心领导者;组织相关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残疾人、儿童提供定期和即时服务等;组织培训,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主体的自身素质、管理水平与合作能力, 全方位服务社会, 满足社会多元需要。同时, 也离不开公安、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保障与协助;其次, 赋予社区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如把社会养老保险与社区老人保障相结合, 构建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保障和义工服务制相结合的新的养老模式, 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养老保障, 社区提供老人安全、卫生、日常生活需要等服务, 把政府养老保障、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方式相结合, 化解养老难题, 提高保障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再次, 由原来的命令式、通知式为主的管理, 转变为参与式、协商式、合作式、互助式相结合, 公共服务与自我服务结合的管理模式。社会管理处理的一般是人民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因此强制或命令式管理不利于平等、有效沟通与服务;没有有效沟通, 就没有优质服务, 就没有社会信任, 没有社会信任, 沟通和管理就无效, 隔阂矛盾加深, 无法形成共识与合力, 任何制度的优越性都难以发挥, 都会被架空。因此, 社会管理方式需要由强力控制为主, 转变为以平等尊重为前提的参与式、协商式、合作式、服务式为主。

(二) 服务社会和人民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和方向。

社会管理行政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社会管理的目的和核心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国家权力的控制型管理来实现社会秩序。事实证明, 权力控制型管理只能控制显性行为, 而控制不了思想、人心和隐性行为, 且易激化矛盾, 形成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对立, 使管理简单化、无效化、穷途化。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改革传统管理弊端, 一方面需要由国家控制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平等沟通协商方式了解广大人民的需要, 通过服务的形式满足人们需要, 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减少和化解作为现阶段主要矛盾的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社会无序, 因此服务社会和人民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和方向。坚持这一方向意义重大。第一, 要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 就需要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为核心来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更好地维护公民权益和人的尊严, 促进人们安心、舒心、快乐地生活, 促进人与人团结友好, 自主互助;第二, 有利于突出多元社会管理主体的服务性, 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功能的不可替代性;第三, 有利于健全和加强不同主体之间服务的衔接机制。在利益、需求多元划时代, 关注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衔接性, 健全服务衔接机制是更好地满足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必然需求。

1、建立有效沟通和形成共识机制。要更好地坚持社会管理服务社会和人民的方向, 发挥其功能, 就必须建立有效沟通和形成共识机制。即建立和完善公民有效的利益表达、良性的社会沟通、信任与形成共识的机制。首先, 加强基层群众与党和政府基层组织的沟通, 主要方式是加强公民有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务参与和构建网络交流平台。如建立党政领导、两会代表社区调研制、两会设立社区代表制等;其次, 建立和加强民众与所在单位或共同体的沟通和服务机制, 如社区设立议事会、服务中心、建立社区教育培训机制等;再次, 加强社会管理主体的衔接和社会组织内部管理者、被管理者以及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助。如建立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网络联系和信息发布平台、楼事协商制。通过有效沟通, 全面了解社会成员多层面的、不能自足的正当需要, 有的放矢地创新社会管理主体和方法, 以满足和平衡各方面需要;各个层面的定期充分沟通, 有利于相互了解、理解和协商解决问题与互助, 化解不同阶层和个体的利益争端和矛盾;通过沟通建立价值共识激发公民能动性、创造性发挥, 增强生活归属感和幸福感, 凝聚向前的力量。

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措施 篇3

一、全会指明了当前我国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目标、原则与重点

1.明确了当前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问题所在

我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与大变革的历史阶段,党与政府面临的国情世情不断发生变化,从达赖喇嘛到藏独事件,从热比娅到疆独事件,国外势力不断影响着国内社会局势。从瓮安事件到乌坎事件,从屌丝到土豪,从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到养老难,充分反映了社会矛盾的突发难控,反映了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与收入差距的拉大,反映了老百姓对改善民生热切期待。国内外形势决定了我们无法固守老旧的办法处理新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和提高能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有为有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抓住了社会事业管理能力这个关键问题,指明了我们社会事业管理与服务方面的问题所在。

2.确定了当前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创新,地方的改革创新虽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地方各做一套的创新方式致使具有全国性的社会福利政策出现了差别化与碎片化特征,各地之间的社会政策难以对接转换,社会事业政策的全国通盘战略计划难以实现。另外由差别政策带来国民社会福利享受不均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长期分割的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式不利于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用于指导今后的改革创新,这指明了我国今后的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3.提出了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

社会事业包括很多方面,有轻重缓急之分,改革创新首先要抓住关键问题。当前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教育、就业、就医、社保与收入分配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医疗是民生之急,社保是民生之依,分配是民生之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则明确指出了今后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当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就该敢啃硬骨头,紧抓“牛鼻子”,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之下,提升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

二、治理理论下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要求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和范式,其提出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主体合作管理公共事务,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主题,用于指导和深化全方位的改革,这无疑赋予了治理理论很高的期待。从治理理论的角度看中国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体系、体制与机制建设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必要条件

个人与结构是相互构建的两级,但相对于个人素质与道德水平来言,体制与制度则具有稳定性的约束指导性,良好的制度可以提高公共事务的效率,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性。因此,在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中,要坚持体系、体制与机制建设先行原则,以完善的体制机制规范人、引导人和激励人,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解决社会事业发展中出现的紧迫问题。以医改为例,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基础性公共医疗体系,还要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需求医疗体系,既要改变“以药养医”的医院运行机制,还要建立科学的公立医院投入机制,既要建立保护患者权益的就医制度,还要建立保护医生人身安全的管理制度,这些体系、体制与制度建设不可偏废,不可厚此薄彼。

2.分权与政府角色转换是社会事业合作治理的关键

治理理论强调主体多元化,这要求政府在社会事业管理中进行分权、放权与授权,要求政府角色要从领导者向参与者角、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分权、放权和授权意味着政府部分权力的减少,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固化利益。因此,来自于体制内的传统观念与固化利益则成为当前社会事业合作治理的主要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让政府解放思想,克服部门利益,积极主动提出改革举措。在社会事业管理与服务中,要实现权力观的转变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可行办法有这样几条,一是完善法制,要完善立法听证制度,防止其流于形式,要加强自主立法而减少部门立法立规,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性,防止权力腐败。二是推进大部门改革,合并业务相关但长期推诿扯皮的部门。三是推进是行政审批改革,应减就减,能放就放,推动备案制改革,强化规范快速审批,减少微观干预。

3.责任界定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与合作治理的重大问题

从公司治理发展出来的治理理论,继承了企业责任回应和追求效率的优秀品质。但当引入合作这一机制后,责任界定成为现实中的一个模糊问题。因此,在当前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合作治理中,必须明确两个责任界定。第一,政府和市场的责任,政府是国家意志的代表,其天生有责承担教育、医疗与社保等社会事业的责任,其不能以合作治理为由推卸责任,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是通过购买机制与企业捐助等机制实现的,不能以合作治理而采取行政手段,加重企业负担,推卸政府责任。第二,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社会组织是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的组织形式,合作治理中,政府要引导鼓励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但政府依然是全国性社会事务的直接责任者,不得以合作治理为由向社会组织摊派责任。

4.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与合作治理中要注意竞争与质量问题

治理理论强调透明、参与、民主、分权与合作,强调通力合作与共建共享,通过这些形式可以提高社会事务管理的效率,以达到善治的目的。但是治理理论缺乏对社会竞争和冲突的关注,虽然我们不能对这种理论范式责备求全,但现实的社会事业管理与服务中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容忍冲突。在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无论政府选择企业还是选择社会组织作为其合作伙伴,或者两者皆选,政府都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效率,降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成本,通过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来减少社会事务外包过程中的寻租和腐败。在具体的合作治理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允许不同意见,要对不同意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不能因为提高效率而降低治理的质量与水平。

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措施 篇4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一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财务管理观念落后、预算管理薄弱、国有资产管理不严、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这都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开展,降低了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所应起到的社会价值性。本文结合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差,理财观念落后

从我国现阶段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来分析,其财务管理存在着普遍的管理意识差、管理念落后的现状。有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财务管理不予重视,导致财力管理监督机制未能发挥其实际效能,单位内部人员的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单位内部缺少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员,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难以引入到单位内部,员工缺乏财务管理创新意识,使得财务管理长期停留与表面,财务管理负责人员难以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两者之间脱节现象严重,使得单位的业务开展能力低下,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二)预算管理薄弱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且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法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为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提供活力。然而目前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却十分薄弱,单位预算管理不系统、不科学,存在着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定制模糊的开支标准,预算审批制度不规范,资金的转移与挪用没有受到严谨的制约与管控。一些单位将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一并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导致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预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预算编著与财务管理执行的分离,资金的用途被随意的分配,使得单位的财务决算不真实,不少单位年终决算与预算脱节,无法体现出预算管理的财务使用规划与管控作用。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固定资产的管理占很大比重。部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予以重视。财产的清查制度不严谨,甚至存在多年不进行实物盘点,无法及时的把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纰漏问题,导致固定资产丢失、损坏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责任制不健全,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的进行解决,财务管理权责分化不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资产挪用未经审批便擅自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报废和变卖不按照财务管理流程操作,不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

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不少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流于形式,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此外,在人力资源分配上,财务与审计职务不分离,导致财务监督与管控效能弱化。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详细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管理约束体系,财务监督力度不够,使的财务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

二、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努力推进财务组织变革,创建新型财务组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开展做到统一化,并且要根据市场形势的转变来革新管理形式和管理理念。当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转变时,财务管理就应该

做出相应的适应性改革以满足单位业务开展的实际需求,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僵化管理方式。现代社会大环境的转变要求事业单位必须以现代组织理念为指导对其内部的财务会计组织结构进行革新和升级,引入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念,并创新单位内部的会计组织架构:一是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会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现代组织理论为指导进行会计层级结构的优化和重组,精简不必要的层次结构,疏离财务管理上报审批和内部操作的工作流程,以此提供整个财务组织的工作效率和预算执行力度。

二是对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会计工作开展方式进行重新分配。首先,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组织结构进行重新审查,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任务分配。对不符合工作实际需求的工作岗位重新调配,并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流程,以适应财政改革管理的要求。

三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来促使管理内容的创新并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采用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制定单位内部的人员培训与评估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罚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以此来激发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也是预算管理的首要工作环节。预算编制应遵循精细化和严谨化,并且要规划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程序。第一,要对单位内部历年来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分类整理,形成可存储、检索的信息数据库;第二,结合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单位业务开展需求这对公共经费、项目经费、人力经费进行详细的预算管理,严格区分资金的支出项目类别。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1.建立系统、完整的资产管理责任制度。每一项固定资产项目,都要设置严格的人员管理和使用制度,每个部分分配一名资产管理员,并制定职责细则和责任追究政策,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具体到个人,并明确划分单位领导、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之间的职权分配制度,并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

2.定期实行资产盘点制度。需要定期盘点的实物资产包括登记在册的固定资产、没有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一般性资产。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经常对账,做到财务的资产账与实物资产账相符,实物资产账与实物相符。

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措施 篇5

(一)、保障社会稳定大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要立足于昌吉州社会稳定大局,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要不断加强改进保险服务工作,降低灾害、疾病事故等给各族人民群众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障社会经济平稳运行。

一、严格落实执行保监会相关制度规定,切实保障被保险人和投保人利益。通过加强销售管理、理赔服务、加大理赔回访频次、信息披露力度等一些列手段,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的监控。

二、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生产事故、灾害、社会事件等,一律按照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启动应急救援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保险赔付,确保人民生活和财产得到最快保障,及时恢复生产生活。

二、发展责任保险是保险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要灵活运用差别费率和价格杠杆,培育投保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引导社会各方遵纪守法,提高全社会防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要利用保险机制丰富社会管理手段,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减少不安定因素,减轻公共管理压力。

一是积极发展各类事关人民生产生活的责任保险。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的方式,巩固校园责任保险和旅行社责任保险试点成果,加快发展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努力扩大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高危行业等领域责任保险覆盖面;

二是进一步深入参与平安交通建设。建立和完善车险信息平台,把车险费率与交通事故、交通违法行为挂钩,促使驾驶人增强安全行车意识,养成良好驾驶习惯。积极推行城市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继续完善交强险制度,落实好救助基金管理办法。

三是加强风险管理。要发挥保险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加强与气象、卫生、防疫、安监等部门合作,做好风险的监测预警,强化和规范防灾防损工作,有效预防安全生产事故,降低灾害事故损失,提高全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的保险创新和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保险是市场化的社会互助机制,通过商业保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减轻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

一,提供养老保险服务,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保险业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保险业与各类具备企业年金运作资格的金融机构加强合作,积极发展企业年金业务。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保持企业长期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通过团体养老保险合同,为有条件的企业提供团体养老保险服务,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保险业还以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寿险等方式提供储蓄性的保险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作用。

四,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州保险业要积极参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把发展“三农”保险作为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子女教育保险等业务,为农业发展、农民保障和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服务。

五、提供健康保险服务,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保险业提供的健康保险服务包括医疗、疾病、失能收入损失和长期护理在内的健康保险产品等。

六、为低保人群、弱势群体提供保险保障。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与劳务输出部门合作,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医疗、意外伤害等保险,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意外伤害保障,积极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促进“平安昌吉”建设。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发挥协会的组织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我州保险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点优势、技术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与综合治理部门合作,积极参与“大调解”工作。共同研究探讨保险业工作方向、思路。加强与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成立具有行业特色、专业性强的保险纠纷调解机构,完善制度机制,努力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化解保险矛盾纠纷。另一方面要发展有利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业务。推进各种形式的治安保险,完善产品种类,提高保障水平,参与构建完善“防、打、保”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以社区、行政村和保险公司为主体,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群防群治工作的长效保障机制。

(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安排下岗待岗人员就业。

在重视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把企业的发展融入到社会之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加大向社会捐款、捐物、赠送保险的力度;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从而加大保险的社会渗透和宣传工作,促进保险业社会管理功能的更好发展。

(六)加强领导,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昌吉州保险业能否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取得工作实绩,关键在于是否有求真务实的举措。这需要我们切实加强领导建设,逐步推进社会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一、单位领导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则。要把推动昌吉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放在首位,加强人力、物力投入;明确责任,严格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全面发挥公众舆论沟通、监督作用,由公众对保险业的产品、营销服务、理赔服务进行全面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积极营造创平安、保稳定、促和谐的良好舆论氛围。

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措施 篇6

昨天上午,设立汕头经济特区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签字仪式后,民政部、省民政厅、市政府共同召开落实综合观察点协议座谈会,为汕头如何更好落实合作协议,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创新把脉支招。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副省长刘昆、市长郑人豪出席会议并讲话。

窦玉沛在讲话中指出,民政部将从方向把关,加强政策指导与倾斜,加强资金项目扶持,推进工作经验总结和信息交流,建立直通互动机制等五个方面加强对汕头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的支持。希望汕头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努力把观察点建设成为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的试验点、示范点,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省、全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刘昆希望汕头着力突破重点难点、着力推进先行先试、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突出地方特色、着力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逐项抓好协议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取得实效,为全省和全国民政工作改革创新探索更多新鲜经验。

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措施 篇7

现阶段的劳动工资在现阶段有以下特点:

1、工资统计原则不同。近年我国的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发生了变化, 原来是工资的发放方进行统计, 现在是劳动力的使用方进行统计, 这就涉及到一些行业的劳动派遣等问题, 因为一旦有劳务派遣问题, 就会出现工资的发放方与工资的使用方不同的问题, 在一些特殊行业, 比如建筑业、金融业和服务业, 这种用工形式比较多, 所以在这种新的工资统计原则下, 会造成很大的不同。因为在新的原则下, 如果有劳务派遣, 国家将其和在职员工合并起来计算平均工资, 这对计算平均工资产生影响, 平均工资发生变化。

2、工资统计依托的技术在更新。以往的工资统计多是手工, 时效性差, 不便于统计, 而现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工资统计也在发生变化, 工资统计信息化的发展针对情况复杂、时效性差的特点予以克服。原来的事业单位人事工作人员多是一些老同志, 他们在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方面有着一定的困难, 所以对统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技能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有以下问题:

没有建立统计的机制和规范。目前有些事业单位的工资等原始数据刻录不清晰,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的是记录项目模糊, 有的是没有建立规范的台账, 还有就是记录的口径和项目不一致, 导致统计数据的不真实, 账目有问题, 统计指标不完善, 给后期的分析带来困难, 另外基层的劳动人事部门由于人员的更迭, 所以劳动工资信息等不完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建立不健全, 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流程和考核、激励机制。

劳动工资数据利用不充分。大家传统理解的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的统计多局限于一些浅层面的问题, 而没有深层次的分析, 而如果这些深层次的分析, 则不能真正地将工资数据信息有效利用起来。同时在基础劳动工资数据的采集方面力量也比较薄弱, 造成基层数据的统计不专业, 工作开展起来不顺畅,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领导层面要高度重视劳动工资统计事宜。对于事业单位而言, 其劳动工资的统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 做好劳动工资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工作, 数据的管理、储存要有严密的规定和系统的程序, 将劳动工资统计的工作规范化。要对相关的统计制度、统计方式和分析工具、分析指标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只有领导的重视, 才能更多的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务资源对相关的资源来完善劳动工资统计。

通过完善的绩效激励和考核来明确责任。只有将劳动工资记录、存档和统计等工作的职责落实到人, 才能更好地激励人事工作人员, 使其有责任意识, 更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要明确责任, 将劳动工资等基础人事信息的记录和维护明确到人, 而且与其考核挂钩, 这样才能从长期保证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人员有流动的情况下, 要做好交接工作, 保证有效人事信息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人员的培训也是保证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必要措施,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要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 提高劳动人事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强化其网络知识, 完善培训技能。

另外, 要规范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质量保证体系。基础工作是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重点, 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统计数据的质量, 因此企业在日常统计工作中, 对基础工作要实行规范化管理, 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建立并完善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相关的原始数据记录。统计数据的形成涉及较多部门和单位, 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保障体系, 将有关统计工作的各环节都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之内。

因此, 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必须克服新形势下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不断健全自身机制, 扎扎实实搞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领导重视, 为劳资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加快基础资料建设, 为提高劳动工资统计的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提高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素质, 才能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不断积累经验中实现创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冬根.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存在问题及对策.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5 (6)

[2]成国强.对统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5)

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新跨越 篇8

坚持改革方向,明确思路。推动教育发展,破解难题,需要转变思想,创新机制,迎难而上。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纲要,还是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都是其核心价值取向。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最大的教育民生。教育规划纲要设计得好,但能不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看解决了多少个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坚持先行先试,有序推进。教育改革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先行先试,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十大改革试点,既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强大内生动力。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和试点单位。目前,425个改革试点项目全部启动。这些改革大多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我们攻坚克难。教育部加强对试点项目的分类指导,同时对地方申请的政策突破或政策支持,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

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教育改革必须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实效,增强改革信心。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化解“择校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以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国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措施 篇9

xx镇党委政府为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力度,推出七项措施:

1、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点抓好落实重大社会决策和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以容易引发矛盾的领域为重点,明确风险评估责任主体、评估内容、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应对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2、设立政企共建和谐基金。企业的入驻和崛起助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地区的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风险。为更好的促进企地的和谐发展,镇党委政府协商由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镇党委政府配置相应资金共同组成政企共建和谐基金,以企业的名义为企业所在地邻近的村子做好各类公益事业,全力营造企地和谐共建的良好社会氛围。

3、设立维稳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奖励基金。镇党委政府从办公经费中压缩出5万元作为维稳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奖励基金。对村级综治维稳成员,每排查并成功调处一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事件,经核实后即对个人奖励人民币50元。以奖励的形式,充分调动村级广大综治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综治队伍的的战斗力,促进群防群治,维护社会稳定。

4、构建多方联动的基层社会矛盾调解工作体系。加强基层社会矛盾调解工作,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专业性调解组织,完善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5、建立信访工作三级下访工作新格局。重点抓好制定落实我镇信访工作三级下访工作制度,即镇入村、村入组、组入户的信访格局,畅通镇、村、组三级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渠道,真心实意办实事、解难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6、全面推进镇综治服务中心建设。加快镇综治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村综治服务站建设,健全制度,落实人员,完善保障,有效整合司法、信访、公安、综治等力量,形成综合治理的大平台。

7、深化村级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服务管理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组织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上一篇:闯祸的作文下一篇:圣诞结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