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选题策划书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图书选题策划书(通用8篇)

图书选题策划书 篇1

图书选题策划书(样本)

选题的六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题目、作者、出版意图、读者对象、基本内容、写作要求,勾画出了一部新的精神产品的未来蓝图,但确定选题还只是整个选题工作最基本的一部分,不是具体的实施方案。

《选题策划论证报告书》,内容不仅要详细列出出版成本预测和盈亏预测,还须包括出版物内容介绍、特色分析、读者定位、读者需求市场调研及分析。

附K68的图书选题策划书

一、图书题目:

《挑战网络—在线工作成员漫谈K68》

二、性质及提要:

《在线工作成员漫谈K68》,为K68的朋友和客户提供更好地服务,为更多的人带来从K68获得的快乐和价值,主要为网络工作类指导性图书。

K68是一个在线工作社区,只要能上Internet,就可以进入社区承接工作任务,内容包括平面设计、网站设计、文章评论等等,这给许多人提供了一个兼职工作的机会。

三、作者:

管理层(如阿康、阿男以及各版版主等人)

客户层(如象山东砭石之类的老客户)

绍他们的有关背景材料,如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研究或创作成果、写作能力和风格等内容。

四、本书优势:

最近几年我国网络发展很快,上网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和受人关注的活动。但我国对网络的利用仅停留在很肤浅的表层,而没有将它的工作、学习作用发挥到极致,在网络工作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的今天,图书市场并没有一本全面介绍或者帮助网民了解网络工作的图书,而我只是在国外的图书市场上能够见到,本书将填补这项空白。况且本书是国内第一个,相信也是全球第一个在线完成的图书。

因而从与同类出版物的比较上就远远超过一般参照意义,从读者需求情况上来看也不难想象它的市场空间之大。

K68作为全国在线工作平台的成功倡导者,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这本《在线工作成员漫谈K68》对有志的网民应该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五、读者定位:

参加K68的所有工作成员及K68的新老客户;

社会中主要从事设计行业的各种大中型广告公司和工作室;

具有素质拓展等学生科研支持的各类学校的设计团体;

想要在网络时代创出自己事业的各级大中专学生和其他在职网民。

六、主要内容:

挑战网络—K68的介绍。

图书选题策划书 篇2

关键词:信息采集,重要性,手段

1 概述

目前, 我国出版机构正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变。在市场经济中, 题目新颖、内容独特的图书, 愈加受到读者青睐;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图书则是出版社追求的目标。这都离不开图书的选题策划。

图书的产生, 要经过一个生产流程, 流程的最开始就是信息采集。策划编辑想要策划一个好的选题 (双效益都好的选题) , 信息采集是否充分、是否

之初。长期以来, “西窗烛”倡扬“文史之美”, 温故知新, 传承文化。自2009年起, 我们以“西窗烛”为“深度阅读”的核心版面, 特别是将第24版 (封底) 作为“西窗烛”的打头版, 每期策划选题, 将文史与新闻有机结合, 使“西窗烛”这个老品牌焕发出新的光辉。其稿件多次为《报刊文摘》、《作家文摘》、“新浪”、“网易”等报刊、网站转载, 扩大了《周末》的影响。此外, 我们还不断改版, 调整报纸结构, 不断推出新的版面和栏目, 不断改进封面设计, 精益求精, 优化新闻产品的生产。

思维变革, 带来工作节奏、新闻意识和执行力的改变, 新闻产品的质量不断得到了提升, 出现了一次又一次酣畅饱满的新闻策划, 产生了一批好的新闻作品, 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4品牌导向, 培养一支好的队伍

培养名记者、名编辑一直是所有新闻院校、大众传媒所倡导的方向, 也是广大记者编辑的职业愿景。在知识经济时代, 大众传媒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准确有效, 既关系到选题本身的质量, 也关系到图书的销售。可以说, 信息采集也是图书生产前期的重要步骤, 是选题策划的开始。

2 信息采集

2.1 信息采集范围

主要包括社会信息、学科信息、出版信息、作者信息、读者信息采集。对于策划编辑, 上述五方面的信息关注范围可大可小、可宏观可微观。

2.2 信息采集的作用和重要性

之一, 以人为中心已然成为共识, 并上升到媒体经营管理的战略层面。作为新闻部的负责人, 笔者的目标是让每一位有新闻理想与追求的同事“亮”出自己的品牌, 成为像左元这样的名记者、名编辑。

《周末》曾经是一所新闻学校, 在老总编龚惠民的培养下, 才人备出, 各领风骚……在新总编金莉萍的带领下, 坚守在《周末》采编阵地的同事, 认真学习新闻业务知识, 通过每一次策划、每一期报纸的出版, 逐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形成自己的文字特色, 打响属于自己的品牌栏目。多出作品, 多出成果, “我就是名记者、名编辑”成为每一个周末人的追求。

5以身作则, 示范一名好的领导

围绕“深度新闻”与“文史之美”的定位, 作为部门负责人笔者除与同事们一起谋划报社和部门发展, 认真策划和开好每周的新闻例会, 做好每一期的选题、策划之外, 还与新闻部采编团队团结合作, 充分自己发挥多年的专业积淀, 加班写稿编稿, 不断提升稿件的采

一般先有信息采集后有选题策划。但更多时候, 策划编辑可能先在头脑中有某个模糊的“选题” (概念) , 再重新经过信息采集, 对头脑中的“选题”进行预估, 并判断该题目是否可行, 此时, 信息采集的重要性就完全体现了。

信息采集的作用:可以通过它发现和寻找合适的选题或者对已有选题进行预验证。

2.3 信息采集的手段

2.3.1 社会信息

写水平与版面质量。

从业二十年余年来, 从一线记者、编辑到报纸的经营管理, 新闻策划水平、采编能力, 以及熟知周报的运作规律, 自担任新闻部负责人起, 笔者一直坚持负责多个版面的编辑写作, 坚持不离开采编第一线。如, 笔者一直担任着“看天下”“西窗烛”“地理志”等版面的编稿任务, 负责国际新闻报道已有十年。坚持为“连连看”版写专栏文字, 如“诗词中的历史故事”、“读书生涯”等, 其中, “诗词中的历史故事”被评为第19届江苏省副刊好作品二等奖。近年来, 笔者还采写了《野人山中, 那座遥远的纪念碑——戴澄东眼中的父亲戴安澜将军》、《昆曲里的男欢女爱》等重头稿件。

以身作则, 勇担责任, 不揽功于己, 也不会诿过于人, 是笔者的一贯追求, 也是做人、做新闻的原则。相信, 这也是很多依然坚持奋战在一线的新闻老兵、经营管理人员的内心准则。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周末》报, 南京210002)

笔者认为, 社会信息采集比较宏观。策划编辑主要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或者协会信息, 当然也包括舆论对于本专业的认识。

新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 旧有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废止, 新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异同, 都是策划编辑应关注的。专业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对此应有足够的敏感性。

选题首先应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允许范围之内策划。新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可以启发编辑, 策划选题, 也能对已有选题进行佐证。比如, 建筑专业中, 由于各地方已经出台了关于淘汰落后建筑材料的规定, 那么再策划此类选题的图书就不合适了。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社会信息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的网站获得。而且, 用此种方法获得信息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广播、电视中的新闻节目也是获得社会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 它的时效性较互联网差, 但是权威性高。

社会信息的采集为本专业未来宏观走向指明方向。

2.3.2 学科信息

专业出版社的策划编辑, 要重点关注它。专业出版社的出版物时刻体现了“专业”二字。因为出版物可以按照学科进行分类, 专业的出版物, 由专业的作者创作, 由专业的读者阅读。那么作者、读者也可以按照学科分类。作者和读者都会关注相关学科信息, 那么图书策划编辑必然要时刻追踪、掌握这些信息。

学科信息比社会信息要微观, 也更容易把握。编辑人员只要知道该学科的主要内容概要;目前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国内、国际该学科目前发展状况;国内该学科主要领军人物;甚至对于该学科的争论和褒奖等信息。

专业学科信息采集的手段种类繁多。编辑人员阅读专业期刊、学报, 参加专业学科会议、论坛, 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了解学科动态。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对于专业信息采集有了很大帮助。编辑们应该熟练应用与专业学科中的参与者直接交流是较为彻底和可直接获得最新专业信息的手段。

2.3.3 出版信息

各种出版机构已经出版或者将要出版的各类出版物的信息称为出版信息, 出版信息以出版物为核心。策划编辑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了解。

内, 某选题, 本社是否已经出版过图书, 出过多少品种的书, 销售状况如何, 图书性质如何。是否有其他编辑申报过该选题或类似选题。

外, 某选题, 外社是否已经出版过图书, 出过多少品种的书, 销售状况如何, 作者的背景是什么, 该领域外社是否已经出版完全, 他们的图书封面设计有什么有点等。通过这些信息, 编辑策划类似选题就可以学习借鉴对方的优点, 避开对方的不足, 使自己的选题策划少走弯路, 为未来获得更好地销售业绩打下基础。

出版信息可以通过本社内部选题数据库查询、网络搜索和阅读专业图书出版分析报告获得, 也可以由编辑亲自去书店调研获取。

2.3.4 作者信息

编辑只坐在出版社内, 等作者上门投稿的情况, 越来越少。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出版社更希望编辑发挥个人的主动性, 外出与作者约稿。但是, 与作者约稿又不能盲目, 带着目的约稿, 选题谈成的几率会很大。这要求编辑首先要了解作者信息。

除了对作者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职务职称、主要工作业绩了解外, 最好再了解作者的著作情况。, 作者写过什么著作, 在哪个出版社出版, 目前是否正在写专著等。编辑掌握了上述信息, 与作者交流时, 会更加“专业”和自信。编辑希望与专业的作者谈选题, 同样, 作者也希望与专业编辑谈稿件。对作者信息掌握充足和充分, 在交谈时才能获得对方尊重。

作者信息可以通过专业刊物获得;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可以通过参加学科交流会获得;可以通过与其他作者交流获得, 倾听同学科的人对某作者的评价对于编辑策划选题很有帮助;不过, 以上做法不如与作者面谈最直接, 通过面对面交流, 可以了解作者脾气秉性、行事作风, 有助于编辑的选题策划, 毕竟从作者本人那里得到的信息是最真实的。

2.3.5 读者信息

读者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群体, 编辑们必须关注, 出版物最终要由读者检验。读者具有个性和特性, 每个人受教育背景、从事行业、地域分布、收入水平不同;因此, 他们对出版物价格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对出版物装帧印制的要求, 对出版物品牌的要求也会不同。如何将选题变成出版物满足读者, 事先了解读者的信息是首要的。

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 往往有这种情况, 即:依据某群特定读者的需要而为他们策划选题。这时, 需要对这群读者进行信息采集、整理、分析, 找出共性特点。使选题具有此特点而被读者普遍接受。

读者信息采集,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 也可以通过与读者当面交流, 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交谈进行, 方式多种多样。与作者相比读者的数量更多, 信息采集中要有足够的样本数量, 这样获得的信息准确性才高。笔者亲身参与了本单位《建筑施工手册 (第五版) 》的读者问卷调查, 在该书编写之前, 编辑通过对回收的几百份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整理, 了解到众多施工从业人员对于《建筑施工手册 (第五版) 》的差异化和共性需求, 从而在后续修订过程中我们满足他们共性需求, 使得该手册品牌书的地位很好延续, 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

3 结语

虽然信息采集是图书生产流程的第一步但它仍是为选题策划服务。信息采集的顺序、方式、手段也是灵活多变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信息采集主要由策划编辑完成, 采集过程中多与人打交道, 因此信息采集亦相应灵活。

总之, 信息是选题之源, 编辑要策划、组织好选题, 必须重视信息的充分收集、认真整理和分析, 这样才能保证选题的质量。

参考文献

浅析图书选题策划 篇3

[关键词] 图书 选题策划 编辑

图书选题策划是一个优秀出版人的必修课,也是第一课。在整个出版流程中,选题是流程的开始,只有有了有价值、可现实的选题,才能由下一步的编辑、设计产生实物图书,才有可能进入下一步的营销推广。因此,掌握一些选题策划的技巧和方法,懂得一些选题策划的素质要求,就成为一个编辑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

什么是图书选题,是我们第一个应该搞清楚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事件或者文字材料都能成为图书选题,例如对于一个事件的记录和报道有可能会成为一篇新闻报道,但却不是图书选题。从概念上讲,“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通俗一点讲,就是关于图书从创意到具体实施的一系列构想,是关于风格、主题、题目、作者、板式、营销方式等要素的总体设计。选题策划同其他项目策划一样,只不过项目的标的是图书。

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最核心的东西是创意。创意是选题的灵魂,没有创意的选题只能是亦步亦趋,在市场上占据不了先机。创意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即包括内容上的,也包括载体上的、流程上的、功能上的。随着我国图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还只停留在这种低层次的竞争水平上,只能造成总体发展水平的停滞不前。创意是保证选题“独特”的前提,看似普通的社会事件和机遇,如果编辑人员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能成为视角独特、令人过目不忘的选题来源。除了创意之外,策划的选题还需要有价值,所谓的价值就是“卖点”。有创意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形成卖点,因为一些天才式的创意并不见得就能被大众接受,又或者创意难与市场因素相结合,图书最终要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所以它必须要具有被消费者接受的理由,也就是价值。再次,还要具有与选题类型相匹配的体裁和结构。

图书选题策划是一项系统工作,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因素,除了考虑到上面所提到的因素外,作者、市场、政治原则也是应该注意的因素。同时还应注意到,选题策划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一个灵活性的问题。

任何一门职业都需要特定的职业素养,这些职业素养是特定职业的规范和内在要求,狭义一点讲,重点就是所谓的职业技能。编辑出版行业也如此,对于一个编辑人员来讲,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既表现为政治洞察力、市场敏感力,又表现为文字运用力、审美力,还表现为人际交往力和市场操作能力。如果只针对选题策划来讲,以下几种素质是值得我们注意并应加强培养的。

首先是热爱力。对于任何行业来讲,这个定律都成立,只有热爱行业工作,把工作当生活,使工作融入生活,把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当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样才有可能在行业中取得骄人成绩。一个优秀的编辑人员首先必须热爱编辑行业,热爱图书这种文化产品,只有兴趣在这上面,才有可能使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之相关联,才有可能进行琢磨、联想,才有可能激发灵感。这个热爱还可以更进一步细分,如兴趣点是在政治类的,还是在文艺类的,或是社科类、儿童类等等。

其次是政治敏感力。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是重要的文化舆论阵地,是舆论的喉舌,肩负重要的宣传、引导功能,具有重要的政治职能。因此,对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要有一个起码的敏感和是非的判断,政治事件一直都是选题策划的重中之重,这类选题不但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作为一个编辑人员,不能认为政治无关己事,其实很多商机都存在“政治”之中。

再次是广博的知识面和阅读兴趣。优秀编辑人员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杂家,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只有知识面宽了,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交叉综合,广泛联想,对于是否构成有价值的选题才能有一个综合的判断。

此外还有人际交往能力。选题的实现,不仅要求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还要求有人际交往能力。选题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物色作者,寻求约稿,不同类型的选题要求不同风格的作者,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具有与不同风格作者打交道的能力。选题阶段不同于编辑加工阶段,它所考量的不单单是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整体人格上的“情商”。

再者是自信力。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选题资源是如此,作者资源也是如此。如果有好的选题想法出现在脑海中,那么就应当努力去实现它,如果所约稿的作者是名人大家,也要敢于联系邀约,否则,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当然这样的自信是建立在深思熟虑之上的,不是盲目的自信。所有的作者都希望能与编辑形成一种互动,能有真诚的交流和启发,这是编辑的“内功”所在,也是自信的来源。

其他的素质还包括对市场的判断力和预测力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是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而存在的,编辑人员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这根弦任何时候都得绷紧。

对于一个新晋的编辑人员,选题策划最难的不仅仅是没有作者资源,也难在没有选题的源路,即不知道优秀的选题从何而来。选题来源问题是选题策划中最基础的、最先的,同时也是最难的问题。选题的来源问题不考虑清楚,一切都是无米之炊。

选题的来源更多时候考察的是一个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敏感力,是经过多年积累的一种对问题的反应力和把握力,所谓的选题灵感,往往都是综合素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必然。但对于新手编辑人员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路径可循的,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应多加注意,再加上自身的悟性,优秀的选题就可能涌现。一是从社会趋势上着眼,即社会热点、趋势、重要纪念日、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潮等,例如现代人健康的问题,职场类问题,又或者今年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十八大等。二是从阅读中找寻,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有知识面的积累,才能在纵横联系中慧眼识珠,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从容把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纵向和横向的发散性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能发现选题的线索,还能发现好的作者线索。三是从市场中发现,市场是最好的炼金炉,多关注市场,从市场上学习别人的经验,因为市场是检验选题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即可以选择市场热点作为切入点,又可以选择市场盲点作为切入点。四是在交流中捕捉,这种交流即包括和作者的交流、同行的交流、市场人员的交流,也包括和其他非相关人员的交流。很多选题想法的产生都是在不经意间的交流中取得,作为编辑人员,脑中始终应该绷紧选题之弦,瞬间的碰擦就有可能迸发出选题的火花。五是在来稿中挖掘加工,出版工作是编辑人员的一种精神再创造活动,来稿中的很多资源都需要我们经过创造再加工,方能成为优秀的选题资源。大多时候,选题的出现是以上几种源路交叉作用的结果。发现优秀的选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磨炼积累的结果,但以上提到的几点是起码的方法和路径,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选题就会源源不断出现。

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成为衡量图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都要与市场效益挂钩,都要考虑到市场因素。即使有一个好的选题,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宣传和推广,最后恐怕也不会被市场所认可。反过来讲,一些看似平平的选题,如果配合了好的营销推广方案,倒是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可以这么讲,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选题的市场命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推广的好坏和力度。因此,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要把它纳入整个营销系统中统筹加以考虑。

在选题推广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选题的卖点,或放大或省略,在卖点上做文章,用卖点吸引读者眼球。对于一个选题来讲,可能有一个卖点,也可能同时有几个卖点,在不同的条件下,就要放大某些卖点,或者隐去某些卖点,争取使卖点即引人注目又符合市场需求。在提炼出合适的卖点之后,就要尽可能地将卖点展示在读者面前,其中封面是重中之重。封面要切合图书主题,卖点尽可能在封面上一目了然,形成一种“眼球经济”。其他的一些推广手段,如新闻发布会、签售会、研讨会,以及书摘、书评、作者专访等,都是在选题推广策划中应加以考虑的事情。

在选题推广的过程中,有几个误区应加以注意。一是认为推广是发行的事,与选题无关。选题是出版活动的龙头,是营销活动的开始,营销活动贯穿于整个生产活动的始末,随时随处都要有营销的观念在。二是认为推广就是炒作。推广在某种程度是要适度夸大,但这与恶炒有根本区别,对于没有卖点、没有价值的选题,言过其实、不负责任的虚假宣传,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欺骗和不负责,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信誉的丧失。三是认为推广就是花钱,要么大肆花要么舍不得花。推广肯定要花钱,它是图书销售成本的一项,但在市场条件下,就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要有合理的预算和预期,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作者简介

刘向辉(1983-- ),男,河南宜阳人,哲学硕士,现供职于贵州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图书选题策划报告 篇4

一、选题书名 《成佛之路》

二、选题意图

佛教文化伴随着历史长河流淌至今,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被世界所认可,它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但普通大众对佛教文化知其颇少,佛教类相关图书占图书市场的比例并不大。目前佛教文化类的丛书多为学术研究类的书籍,诸如此类的书籍却普及不到大众读者之中去,都被束之高阁。所有优秀的文化都应广而传之,佛教文化也应如此。佛教文化之中有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宗旨、禅宗等及佛教宏观世界观,还有佛教修行的三目标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等等诸多高深的佛理佛言,这些都是佛文化历史浓汇的精华,但始终与大众读者似有瓶颈阻隔,无法被我们所触及。本书将把脉大众读者对佛教文化所容易涉猎部分---众佛的成佛由来,用通俗的语言风格,再有陕西书画家创作的书画作品作为文中插图(陕西书画家加入该书创作将成为一大亮点,也是特点之一),用图文并茂的特点告诉读者他们了解的却不被深知的各个佛陀的成佛经历,从各佛成佛的经历故事使每位读者能或多或少的有所感悟,从最浅处去开启读者对佛教文化的探究兴趣。该书将从具有可读性的各个故事之中为弘扬佛家文化的精神做之点滴。

三、同类书的比较

图书市场上的佛教文化书籍内容多为阐述佛教文化的产生、发展

等,如: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佛教文化》图书(该书内容为佛教产生、辉煌、衰落,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妙法莲华经》(该书内容为阐述《莲华经》),还如《觉悟之路》、《正信的佛教》、《金刚经说什么》等等的内容都是用学者的角度阐释佛文化。经我了解市场上却没有一本汇聚多佛由来的故事性读物,网络上也只是对早已耳熟的如:弥勒佛、观音等少有的神佛由来有点滴的介绍。本书如果出版面向市场将是第一本融汇众佛由来的可读性、欣赏性(章节中将配有陕西著名书画家为本书书画的插图)为一体的书籍。

四、宣传工作和营销建议

图书出版之后,要想在市场上取得较好的销售成绩,相关的宣传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宣传工作计划有如下安排:首先在分析借鉴的基础上综合启动媒介资源,深入读者群体,借助电台、网络,印刷品等多样化渠道进行宣传。《成佛之路》销售亮点

该图书创作完成因有陕西著名书画家的给力加入(如:杨晓阳、王西京、贾平凹等等)将成为最大点睛之处,各书画名家已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影响力,这将为该书面向市场及宣传加码增分。

图书在出版销售之前的宣传就将启动——书画名家为图书所创作的插图或书法作品原稿可通过面向社会拍卖的方式委托拍卖公司进行拍卖。通过拍卖可为图书面向市场先期做个反向宣传推介的作用,以拍卖活动做到前期亮点宣传提升增加图书的墨香文化。

前期,交由出版社做宣传,可以选用以下方式:

1.书讯方式,以出书信息的方式进行宣传,争取吸引发行商和读者的注意。

2.在知名读书和经管类网站上,做前期广告宣传,引起读者的期待。

3.在相关期刊杂志上分别为图书做小部分连载宣传。

后期图书上市之后,协同作者,出版社,传媒的力量一同做宣传,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上网站做书讯宣传,由知名网站如当当、91读书网、新浪读书频道等做新书推荐。

2.图书上市不久后,可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在大型图书市场(如西单图书大厦)或图书馆做专题讲座,借此宣传本书。

3.出版社参加订货会,做图书宣传。

4.与媒体合作,在一些知名媒体上(例如《华商报》《陕西日报》等)刊登书画名家为图书创作书画插图,再由专人撰写书评,进一步扩大该书在读者心中的影响。

5.从市场角度,以文化道德和现今处事态度定位方式进行宣传,在各大书城、书店进行海报宣传。另外,根据此书的特点和定位,还可动用关系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有企业等部门宣传和销售。

6.在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其他新书上为该书做宣传,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7.可以创作一定数量的佛陀泥塑作品以礼品的方式附带销售,或作为赠品赠送相关人士以到达影响宣传的作用。

五、目标读者

本书是一本具有可读性、观赏性和收藏性的书籍,它所面向的受众人群为各个年龄层,市场前景广阔。本书购买者有渴望了解佛教文化的读者(该读者年龄层不限);有喜欢书画爱好的读者;还有潜在读者的存在。

六、版式及开本

(以下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总字数:本书约 页,按照 余字/页,总字数约为 万(字)定价: 元; 纸张:彩页

要求纸张精美,印刷优秀,制作精良。

七、图书生命周期及印量

图书选题策划(写写帮整理) 篇5

一 .书名《七彩童年》

二.该选题的缘起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远大的梦想与追求,因而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中国拥有3.167亿少年儿童,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显然这是一个巨大的图书市场。有关人士曾预言,继IT图书、财经图书、励志图书热之后,图书市场下一轮大比拼的就是少儿类图书。

在国内书市上,少儿读物在各类出版物中,以其漂亮的装帧、优美的文字、多变的形象、不衰的市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以后,利用儿童读物对其进行心理学的帮助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特别是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总数的逐年增长,家长们对孩子的图书投资也日益增加。总之,无论从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看,还是从学校、家庭及社会有关部门对少年儿童实施教育的角度看,少儿图书的出版,无疑都会拥有广阔的市场。

因此,我们决定出版一本内容丰富,视角新颖,富有深刻寓意的儿童图书。

三.出版宗旨

中国的父母无不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铺垫子女成功之路,但满意的父母少,失望的父母多。为什么会如此呢?无数个失败父母的个案告诉我们:中国的父母大多仅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在教育孩子。一旦为人父母,从没有意识到应主动去学习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医学与营养学等知识,结果,一起步就使孩子输在了自己的无知上。

在成人既定的生活观之外,思考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景致,对大多数父母而言,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能尝试以孩子的角度来认识世界,除了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更能帮助孩子智力及创造力的成长。

总的来说,我们是想向世界展示孩子的纯洁无暇和童年生活的美好与重要,同时为父母提供一个了解孩子真实内心的机会,引导他们更好的培养孩子。《七彩童年》是一套能给年轻父母提供实际运用的教子育儿指导性丛书,阅读它,就会改变自己,去成就儿女的梦想。

四.主要内容

(一)黑柳彻子自序。谈谈创作这本书的心情和关于这本书的各方面问题,以及对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教育的看法。

(二)由七个不同孩子的生活故事组成的主体:

1.红的骄傲

2.橙的温暖

3.黄的开朗

4.绿的自由

5.青的孤独

6.蓝的幻想

7.紫的迷惑

有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的七个孩子在各自的世界中正经历着属于自己的童年,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惊奇的未知的,初识酸甜苦辣的他们用自己纯真的想法和做法去认识世界,感受生活,这其中他们与自己父母的相处也渐渐复杂起来了。在每一个故事结束后,都附有一段作者对于该类型儿童心理问题的简单分析,和科学合理的建议。

(三)写给孩子们的信

作者给予孩子们的赞美、建议、和祝福

(四)写给父母们的信

根据自己与孩子相处的经验,和对儿童心理问题的了解认识,给予父母科学的,客观的,有效的建议,希望父母根据自身情况找到最适合的教育子女的方法。

五.主要特点

(一)故事全部以第一人称讲述,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讲生活。语言朴实简单又不失天真浪漫,非常适合儿童阅读。感情真挚,全书语句充满关爱和美好。

(二)用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代表七个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想法新颖,充满童趣和幻想。七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整合在一起是一个完美的,能满足所有想象的童年。

(三)这不仅仅是一本送给所有家长的书,也是送给所有孩子们的礼物。作品表现了孩子的纯真无暇,体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和重要,并给予所有孩子最真诚的赞美和祝愿。同时,此书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给予他们科学合理的建议,使孩子能在家长正确的引导教育下健康成长。

六.作者选择

我们认为选择黑柳彻子作为《七彩童年》的作者最合适。

黑柳彻子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演员、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社会福利法人小豆豆基金”理事长、“社会福利法人 小步的箱子”理事、“日本文学俱乐部”会员、“世界自然保护基金”日本理事、“岩崎画册美术馆”馆长她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该书已被译成了33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时,《纽约时报》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这一“殊荣”,不仅在她之前没有人获得过,在此之后也再无第二人。该书的英文版仅日本国内销量就达70多万册,至今无人超越。

1984年,联合国的官员在读完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后,认为“这个人这

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也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人选了”,因而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继著名国际影星奥黛莉·赫本之后第7位、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她访问了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通过媒体的力量,来向外界介绍这些地区的现状,并进行募捐。并利用《窗边的小豆豆》日语版的版税创立了“社会福利法人--小豆豆基金”,建立了小豆豆文化馆,在培养专业的聋人演员、开办手语教室等方面倾注了很多心血。

她对儿童的了解,她在儿童慈善与儿童文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决定了她在儿童世界里的发言权。《窗边的小豆豆》、《小时候就在想的事》、《丢三落四的小豆豆》、《小豆豆频道》、《小豆豆动物剧场》、《不可思议国的小豆豆》、《小豆豆的万花筒》《我的朋友们》、《小豆豆(黑柳彻子的日志)》、《小豆豆的未知篇》、《我的美食日记》、《小豆豆和小豆豆们》一系列作品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相信,由她来写《七彩童年》,此书定会引起很大的关注,赢得火爆道德销售量。

七.市场分析与相关宣传

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在我国的573家出版社中,有130家出版社设有专门的儿童读物编辑室,年出版品种达1万多种,年总印数近6亿册。其中,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单位共用14种外文出版950种儿童图书,共计出版200多万册,分别发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儿童图书种类繁多,但市场空白依然很多,像儿童科幻小说、儿童侦探小说、儿童惊险小说、儿童武侠小说,等等,仍有极为乐观的开拓前景。正因为国内市场尚存空白,国外的同类作品,如《鸡皮疙瘩》、《冒险小虎队》等才能趁虚而入,占据了好大一片国内的少儿图书市场。因此,儿童图书的选题应该从市场需求出发,增强儿童图书的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如此,中国的儿童图书才能真正发展和繁荣起来。

我们的《七彩童年》虽然不是上面所说的“市场空白”的作品,但是它拥有符合儿童心理和想象丰富内容,新颖的体裁结构,以及深刻实用的教育指导意义,儿童和家长都是我们的推荐群体。

图书选题策划书 篇6

摘要:图书是否符合孩子的读书趣味、真正满足孩子当前的读书心理需求与图书的选题策划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以选题策划、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少儿图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选题策划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选题策划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儿童图书选题;图书选题策划;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时期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选择符合该阶段儿童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的读物,不仅能够迅速提升孩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其阅读能力,还能为孩子的身心成长指明正确的方向。因此,充分迎合儿童各阶段心理特征的正确图书选题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图书选题策划的定义及少儿图书特点

1、图书选题策划的定义

在整个图书出版过程中,图书的选题策划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图书出版的质量、后期工作的进程以及图书最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一般来说,图书选题策划是指为确保图书的顺利销售,在图书出版之前编辑人员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工作。

2、少儿图书选题内容的特点归纳

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汲取要求出发,我国少儿图书的内容特征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从生理上讲,少年儿童正处于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同时对各类知识的需求也是最大的,基于这一特点,少儿图书在内容的选择上都比较广泛。第二,由于较之文字,图画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更为直观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从内容上看,少儿图书往往图文并茂,且越偏向低龄其图画占据的比例也就越大。为了迎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少儿图书的文字描述则大多偏于浅显。第三,儿童的好奇心和个性特点浓烈,其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非常强,因而少儿图书往往从开本、材质、颜色搭配等方面不断追求外观上的创新以吸引孩子的眼球。

二、儿童阶段心理特征及图书阅读倾向分析

1、想象力丰富,思维多有超现实特征

与成人多利用理性思维来认知世界不同,孩子在儿童阶段往往是通过感性思维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描述的,因此儿童的思维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他们非常乐于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进行各种假想,而这种假想往往是超现实的,即儿童会将各类因果关系或客观存在通过独特的感受力进行加工,形成与客观世界相背离的主观思维世界。

孩子常利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认知世界,良好的少儿图书能够利用这一特征对其思想进行引导,使孩子在自由发挥想象空间的基础上得到充足的精神养分。以当前较受儿童群体欢迎的科幻读物《哈利・波特》为例,书中主角会利用魔法与恶势力进行战斗,这种超现实的夸张英雄形象在儿童眼中是非常合乎逻辑和真实的,他们会将自己想象成哈利・波特,用自己的方式在脑中形成正确的善恶之分和价值观取向。

2、思想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同化性和泛灵性

儿童思维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同化性和泛灵性。所谓同化性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即儿童在对世界进行认识和解释的过程中通常会脱离客观分析环节,主观地将自我意愿强加于客观事物,并认为自身是周遭事物的主宰体。这种思维模式通常使得儿童无法将主观与客观、现实与幻想进行区分。这为儿童思维泛灵性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这里说的泛灵性是指孩子会将所有事物视为具有思维能力的生命体,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这是孩子在儿童阶段为与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特殊思维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同化性与泛灵性在一般情况下是同时出现并作用于儿童思维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孩子将椅子当马骑、把木棍当作刀剑舞动玩耍等现象都是同化性与泛灵性的表现。而当同化性和泛灵性体现在阅读上,就表现为孩子本能地将自己与书中主角进行同化,同时给予书中事物以主观意识与灵魂。目前儿童图书通过利用多篇幅的精美图画对故事内容进行诠释和解读来顺应儿童思维的同化性与泛灵性,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图书为孩子带去了更多的欢乐。

三、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少儿图书选题定位及策划重点分析

只有充分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少儿图书选题才能切实做到服务于少儿群体,在满足其阅读需求的同时提供优质的理论知识来源。

1、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少儿图书选题定位

(1)图书选题应贴近儿童的心理偏好

对孩子在儿童阶段的阅读心理及习惯的掌握是儿童图书策划方案合理确定的基本前提,因此编辑在图书出版前根据儿童心理和阅读需求确定图书内容、版面、开页等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上文对儿童心理特征的描述我们知道,孩子在儿童阶段不仅想象力非常丰富且具有超现实性,而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去解释和认识世界,因而此阶段的孩子在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时通常不会主动利用理性思维对事物进行科学解释,而是会本能地通过同化性和泛灵性使其与自身主观意识融合。这一特点虽然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容纳新事物的能力,但同时也容易使孩子对现实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

基于此,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必须考虑在利用儿童特有思维模式的同时向其灌输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用传说、童话、寓言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文体帮助其理解客观世界。例如,儿童往往存在英雄情结,对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形象都存在较强的崇拜心理,少儿图书出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倾向,通过对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的描述来提升少年儿童的思想境界,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2)少儿图书选题内容应切实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

儿童阶段是孩子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因此少儿图书的选题内容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内涵,以满足孩子的学习要求。从该阶段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来看,他们大多数喜欢更为直观的学习方式,而对纯理论的阐述式教学缺乏兴趣。基于这一点,少儿图书在策划选题时还应多吸纳新鲜事物,尽量使图书表现方式多元化。例如,较之文字,孩子对图画更为敏感,因此少儿图书的版面设定就应着重突显图画的重要位置,用精美多彩的图画加深孩子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再者,少儿图书还应选择孩子较为关注的内容,同时在文字表达上增加更多的幽默元素,以增加孩子阅读时的愉悦感,继而使他们顺利地接收相关知识内容。

2、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图书选题策划重点

(1)明确受众群体的阅读心理

从年龄的划分来看,0―16岁的年龄段我们统称为儿童阶段。由于年龄跨度过大,因此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少儿图书策划必须从读者出发、从特定阶段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求出发,明确出版内容和受众群体。在孩子的整个少儿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不断积累,其心理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只存在相对的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因此,在策划少儿图书选题时,必须严格区分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综合考虑其理解力、认知力以及学习力,从而确定图书结构和内容。

(2)少儿图书选题开发应该适应儿童各阶段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阅读能力是与其心理成长相对应的,即心智越成熟、阅历与所掌握的理性知识越多,孩子相应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越强。因此,少儿图书的选题也应以此为借鉴,做到内容上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根据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笔者对其图书需求取向做了简单的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儿童不同成长阶段图书内容选题倾向

成长

阶段 年龄段 图书选题倾向

幼儿期 新生儿 该阶段图书更注重语言节奏以及图书触觉认识

1岁 图书多采用硬纸板,适合翻页,图案易于辨认和切入

2岁 图书开始使用文字,有图解,使用重复和变化来建立对意义的理解

3岁 使用故事、音乐,运用节奏、韵律和重复,调整注意力的扩展

儿童期 4―6岁 选择好的故事、神话故事、短篇故事,要求有一定的视觉效果

5―7岁 需要好的故事,文字和插图都要有意义和趣味性

6―8岁 有值得讨论的好故事,同样主题的延伸,在视觉和语言上有灵巧的展示

9―10岁 与体育、音乐、探险、神话、动物等相关的所有图书,具有情节和图片,阅读兴趣开始多样化

少年期 11―16岁 以故事为主,逐渐在阅读内容中加入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哲学道理

本文以选题策划、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少儿图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选题策划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选题策划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希望能为图书出版业工作的推进带来一定的理论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学斌. 幻想的游戏[J]. 儿童文学研究,2009(9).

[2]罗紫初. 图书发行教程[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3]伍传平. 选题风险及其控制[J]. 大学出版,2000(7).

[4]要力石. 实用图书策划学[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图书选题策划与策划编辑的文化力 篇7

关键词:文化力,图书选题策划,文化理性,文化产业

一、编辑文化的内涵

出版选题策划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应当是当代文化与出版传播研究中的古老命题。而在这一命题的研究中怎样提高策划编辑的文化力, 提高图书选题策划对文化产业的贡献, 可谓是老瓶装新酒。

策划编辑的文化力包括文化责任感、民族文化保护力、先进文化洞察力以及文化理性。

(一) 编辑应该有强大的文化责任感

尽管图书是一种商品, 编辑在做图书选题策划时要考虑到经济效益。但是它不是普通的商品, 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和物质价值的特殊商品。它有着强烈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品位与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因此, 在策划图书时, 既要考虑图书出版的经济效益, 也要考虑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

在图书出版的流程中, 策划活动是基础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当以文化责任作为图书编辑活动的本位责任, 坚持文化传播、文化建设、文化引导的基本方向和目标。”[1]因此, 策划编辑在图书选题活动中的文化责任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成果进行选择和传播的同时注意积累。策划编辑在对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先进的学术成果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分辨什么样的文化成果是为大众所需要的, 什么样的文化成果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有帮助等等。这些能力都需要编辑的日常积累, 形成一种文化积累。文化成果经过策划编辑的选择和编辑的案头加工后面向大众, 经过传播后的文化成果得到认可, 不仅反过来会获得经济上的利润, 也对文化体系的建设有了一定贡献。二是参与社会文化体系的建构。图书策划编辑是文化的策划者, 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要多考虑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问题。这需要学习国家文化建设相关文件, 学习优秀案例。三是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服务, 传播主导价值观。策划的图书不应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 应向读者传达正确的文化取向。

(二) 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和先进文化的洞察力

要想世界认同中国, 不仅仅只看GDP的发展, 还需注意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但是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所知的民族文化已经所剩不多。在我们欣赏美国大片时, 当我们对美国强势文化无限向往时, 奥巴马以一句“山径之蹊间, 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 则茅塞之矣”与我们对话时, 大部分的中国人却不知其所出, 更别说知其意。对于我们为之骄傲的民族传统文化, 身为传统传媒人的编辑, 应当担负起保护与传承它的责任, 去开发、发掘那些被人们遗忘和误读的文化瑰宝。

当然, 我国要想成为文化强国还需要在自身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新的更加适应时代的文化。作为传统媒介, 我们也可以通过选题策划来找出那些先进文化。我国十几亿人口, 每年出版几十万册书, 可是在这些书中有较高学术含量、文化价值、创新精神的却很少。在我国出版业中总有跟风现象, 如果有一本文化价值与创新精神高的图书, 被广大读者接受成为畅销书, 就会有许多出版社借着这股风潮策划出与之类似或者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书名相关的图书, 往往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带来经济效益, 反而是出版了许多内容与质量都很差的产品。同时, 也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因此, 图书策划人应当有着高度敏锐的先进文化洞察力。如策划学术类图书的编辑应对相应的学术领域有一定的研究, 多多学习。出版一个领域学习一个领域, 学习一个领域掌握一个领域, 通过学术图书出版实践培养起厚实的学术素养。比如策划文学类图书的编辑, 则应了解读者的精神需求, 策划出能反映并影响当代人精神生活的作品。

(三) 文化理性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在第十四届国际出版学会中提出了应重视“文化理性”。对于出版从业人员也就是编辑应当具有的文化理性是“要有文学的感性 (喜爱文学, 善于借助文学贴近生活、发现生活和洞察生活) , 艺术的灵性 (未必有艺术的创造力, 但至少要有对艺术的消费习惯和鉴赏力) , 哲学的悟性 (能领会基本哲学命题的意旨, 理解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大思想家的核心观念, 具备辩证思维能力) , 史学的智性 (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对历史现象的复杂性、历史运动的规律性有冷静、清晰的认知和客观、公允的评断) , 科学的真性 (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及科学精神) , 伦理的德性 (比如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恪守职业道德, 保护他人成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2]这“六性”是总结了很多编辑大家的经验之谈。策划编辑虽然与案头编辑在工作内容与性质上有一定差别, 但是二者在身份上可以相互转化, 这六性也应当注意培养。

二、编辑文化力在选题策划中的意义

图书选题策划就是出版社对于准备出版的图书的一种设想或构想。它是一种起始性的工作, 是整个编辑工作中的基础工作。一个好的选题能成产出一本好书, 能为出版社带来名与利的双丰收;能促进整个出版业的繁荣;能实现编辑与图书的个人与社会价值。

(一) 提高图书质量, 促进文化产业繁荣

“所谓文化产业, 是指通过工业化和商品化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和传播。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 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目标。”[3]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也是内容产业。内容也是一本图书的核心, 只有在内容上做足了功夫, 一个好的选题策划才可能产生一本好书, 一本好书能带动与之相关、相连、相类似的一群好的选题的诞生。从而繁荣了出版业, 繁荣了文化产业。经过编辑们不断策划, 当一本比一本更好、更优秀的图书漫山遍野的时候, 也是优秀文化的遍地开花。

(二) 图书社会价值的实现

图书的社会价值, 就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编辑们承担着现代文明精神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任, 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起到了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三) 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编辑在策划图书时多结合社会焦点问题, 对社会心理与流行趋势有敏锐的观察力。而一本图书又很容易制造成许多流行话题, 如《步步惊心》引发了“穿越”等话题的热议。这些话题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 而一些消极的话题更是容易造成大众心理恐慌, 就如电影《2012》所造成的地球毁灭效应一样, 使人们对现存生活环境产生了怀疑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编辑在策划图书时, 一方面对现存的敏感问题进行思考的同时, 还肩负着将社会舆论向好的方面引导。

(四) 促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图书出版一方面能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传统文化流传;另一方面也宣传西方文化, 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在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 还应汲取其它民族的精华。将优秀的外国图书引进, 促进文化多样性, 有利于文化交流, 思想的碰撞。就如五四时期, 李大钊等人将外国先进思想文化引进中国大陆, 造成了文化思想的大碰撞, 从而促进先进文化的产生。近来《IQ84》、《窗边的小豆豆》等引进版图书在畅销榜单上久居不下也能说明我国大众对外国文化的一种需要, 同时, 引进外国优秀图书也是编辑学习积累的一种方式。

(五) 有利于塑造出版社企业文化

适应市场需要, 许多出版社经过重组与整合后形成了出版集团, 大部分出版社是以企业化形式来经营出版社。作为文化产业的生产者, 出版企业在出版战略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通过积极推进企业文化, 为企业构建起和谐、高效、顺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实现做强做大的战略定位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应为广大员工所认同, 是一种共性体现, 代表着集团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指导下, 出版社成员不断延伸并丰富各自的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也可以是一个出版社的品牌形象, 如三联的沉静, 商务的严肃, 中华书局的厚重, 就是很好的例子。策划编辑应对自身的出版企业文化有很深入的了解与思考, 策划的图书能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 每一本书都应是企业文化品牌的名片。

三、提高文化力与图书出版质量的途径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充分表明,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纳入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而且在‘十二五’时期将迈入快速发展的大通道。”[4]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主阵地, 这对于编辑来说是机遇———策划出一本优质图书能使个人经济社会双重价值迅速提升;同样也是挑战——如何策划一本优质图书, 在满足国人精神需求的同时, 还能使其走出国门, 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不仅仅有优秀的古代文明, 也有先进的现代文化, 同时也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一) 编辑应有较高的文化追求

从编辑自身来说, 就需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感与文化追求。要清楚地认识到出版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经济活动, 编辑无形的文化精神追求是附着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上的。“一个出版人有没有社会责任与担当, 有没有文化追求, 有没有出版家的胸襟, 在出版实践中, 则是有高下之分的。”[5]如中国近代的一些知识分子将出版作为传播新思想和振兴中华的阵地, 也因此当时的出版成为了开启民智的重要工具。“如汪孟邹创办的亚东图书馆, 出版发行了陈独秀、胡适之等主办的《新青年》杂志。《新青年》高举科学与民主的两面旗帜, 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革命的策源地, 整整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6]编辑应当努力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四个方面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为。以及用科学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理性认知, 并且能用科学手段收集整理选题, 计算选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 出版社营造较强的文化氛围

从出版社来说, 则可以从自身出版社企业文化建设和编辑文化力引导两个方面着手。出版企业文化的树立不仅仅是一种企业品牌形象, 好的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在优秀的出版社企业文化的熏陶下, 编辑们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好的出版社企业文化能为编辑文化力的提高起到一个好的引导作用。出版社也应从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方面来陶冶编辑的文化修养;从编辑擅长的专业领域给予培养与重视;从出版专业知识方面培养编辑的专业素养等。另外, 出版社还应更多地培养编辑的创新能力, 多在精神与物质上给予创新方面的奖励, 才能激发出编辑在策划图书的潜力。

(三)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虽然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需要文化产业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关于“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 国家与出版社要做好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要注重其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其内容质量。其质量的保障需要政府制定好相关政策引导。编辑文化力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编辑个人、出版社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只有做好了内容产业的“内容”, 才能使其成为真正能受益的“产业”。

“从国家层面来说, ‘十二五’时期, 国家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部署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 即: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到科学发展、共享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型;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到依靠内需市场的转型;从强国向富民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转型。”[7]想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先让文化繁荣起来。而作为文化产业的主阵地———出版业, 只有从基础的图书选题策划工作着手, 不断地策划出优秀的高质量图书, 才能为出版业走出一条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瑛论.图书出版的文化责任[J].电影评介, 2007 (10) :98-99.

[2]郝振省.重视对出版文化理性问题的研究[J].中国编辑, 2010 (4) :14-16.

[3]蔡尚伟, 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6.

[4][7]钟边.编辑应自觉参与新闻出版转型[J].中国编辑, 2011 (1) :1.

图书选题策划的实践和思考 篇8

一、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社会热点

当前信息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商品,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作为策划编辑,应不断培育和提高把握时代脉搏,洞察时代信息对图书影响力的职业敏感性。随着“海峡西岸”概念写进国家“十一五”纲要以及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全面推进,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的经济区,已呈现出越来越强势的发展效应,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2011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颁行,规划提出,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同年,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加强文化产业建设,为两岸茶产业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国各级政府和茶企纷纷建立有关茶产业的研究机构,档次有所提升,有利于茶文化的整理和出版。目前,福建正充分利用独特的“五缘”优势先行先试,图书出版业如何把握这个时代契机呢?笔者把视角投向了闽台文化交流圈,这个圈内茶文化正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福建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地区最近的省份,最早开通对台出版交流,近年来两岸出版交流频繁,定期举行两岸图书交易会、金门书展、印刷技术展览会、版权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出版论坛等,大大促进了两岸出版业的对接。

福建是我国产茶大省,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台湾茶源于福建,闽台两岸同祖,族同史,语同音,习同俗,茶同根,种同源。在茶文化交流方面,两岸已经具有深度合作的基础。比如,笔者编辑的《海峡茶产业报告》就是立足福建与台湾茶产业发展现状,以助推两岸茶业合作深入为目标,以广泛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首次对闽台茶业合作展开盘点,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两岸茶产业在发展以及交流合作方面的情况,并就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是一部研究海峡两岸茶产业的优秀著作,对两岸茶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前期的组稿过程中,我们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政府、高校、产业各界通力协作,为两岸携手推进中国茶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茶香飘两岸,茶人一家亲,福建与台湾都具有厚重的茶文化底蕴,在茶产业发展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系统整理出版两岸的茶企创业之道、茶艺茶道、茶养生、茶科技、茶创意、茶营销、茶企经营管理和品牌打造模式等图书对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有现实意义,对推动中国茶产业大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有利于促进两岸和谐统一共谋发展。当前,文化兴茶,但系统挖掘两岸茶文化的读物较少,弘扬两岸茶文化大有文章可做,笔者对策划“海峡两岸茶文化书系”的构想逐渐明晰起来。

二、強化竞争优势,打造出版品牌

对中小型出版社来说,产品线、产品群是建立在市场利基的主要手段。市场利基是指市场利基者通过专业化的经营而获取的更多利润。中小出版社的竞争,不可能全面占领市场,其增长的方向,是开拓自己的利基市场,主要手段是靠自己的产品线、产品群。在对自有品牌图书的选题策划上,主要依靠出版社自身资源和实力,通过市场的细分,集中力量于某个特定市场,走差异化、特色化、分众化的策略路线。

近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把对台图书交流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特色品牌和优势板块,在业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从现有条件来看,福建人民出版社近年已陆续出版了《闽茶说》《武夷茶说》《茶翅高飞——中国茶业快速崛起之道》《恋恋红茶》《海峡茶产业发展报告》《乌龙悠韵》《红茶雅颂》《福鼎白茶》等茶读物,广受两岸读者好评,具有拓展图书产品线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海峡两岸的作者资源。

上述的固有优势为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海峡两岸茶文化书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塑造其茶文化版块的品牌形象,增强其在茶文化领域中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笔者认为,“海峡两岸茶文化书系”应该充分利用出版社对台出版的优势和发展战略设想,充分发挥出版社多年积累的茶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两岸茶文化的渊源和茶文化的深厚积淀,尽可能满足两岸茶人和大众对茶文化的阅读需求。

三、立足市场调研,做好选题策划

出版物市场是高度细分的,读者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类型十分丰富,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图书产品要得到读者的认可就必须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国内有关茶的图书品种不断增多,笔者对2011年北京西单书店在售的50多种、卓越网搜寻的80余种、开卷公司监控的(2007—2011)茶图书近300种及其他渠道了解的茶类图书市场情况分析如下:根据内容分类,大约是茶基础知识,茶鉴茶艺茶道,红茶、绿茶、乌龙茶等茶大类,普洱、大红袍、铁观音、龙井等茶品种类,品茶感悟,茶与养生,茶具茶器,茶大典等。从市场销售来看,大致情况是这样的:1.鉴茶、学泡茶的图书牢牢占据销售榜首席,例如《新手鉴茶泡茶专书——鉴茶泡茶一本通》《汉方茶疗——为健康自制药茶》等。2.茶时尚,如茶与健康、茶与美容、奶茶等图书广受欢迎,如《时尚饮品馆——花式营养奶茶独家配方》《美容养生茶饮——美容养颜茶》《老杨说茶:鉴茶泡茶茶疗入门》等。3.茶文化的图书,如《古籍经典一茶经》《图说中国茶典》《茶经续茶经(插图本)》《国学今读大书院一茶经》等。4.细分的茶类图书,如《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乌龙茶鉴赏与冲泡》《家庭茶艺——轻松品饮乌龙茶》《名优绿茶鉴赏与冲泡》等。5.茶树栽培图书,如(《茶树栽培基础知识与技术问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一万个为什么——种茶技术100问》等。6.茶具的图书,如《精典茶文化系列丛书——茶具鉴赏》《中国现代茶具图鉴》等。

对市场调研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茶文化图书尚未形成垄断的品牌社,这个市场犹如春秋战国阶段,中国轻工、湖南美术、安徽教育、科学、中国农业、三联、世界图书等出版社具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世纪悦然、读图时代等民营图书公司也有一定竞争力。欲进军茶文化图书领域,只要找准市场定位深耕细作,仍然可以一展身手。

2.系统反映两岸茶文化的书系还是空白。虽然当前有关茶文化的图书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也有一些涉及闽台茶文化的图书,但是系统整理两岸茶文化及其特点的图书较少,有相当的市场需求。

从市场调研结果来看,海峡两岸茶企对具有闽台地方特色的茶书需求迫切。所以,笔者策划“海峡两岸茶文化书系”旨在为福建茶产业发展服务,为海峡两岸茶交流服务,为海峡两岸茶文化共同携手走向世界服务。书系应时而需地邀请全国茶学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系统挖掘、整理海峡两岸茶文化典籍,既有古代、当代茶文化和茶事,又有当代最新茶业科技成果,融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衍生成—套具有海峡两岸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茶文化书系。根据两岸茶产业、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在茶产业、文化领域的研究状况,“书系”以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发掘两岸茶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进一步延伸产品线,力争成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茶书品牌。

上一篇:大学招收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下一篇:居民建房规划审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