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优美的散文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过年优美的散文(通用11篇)

过年优美的散文 篇1

大家常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地自己就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品味着人生,对这句话慢慢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年到头,大家在外忙于工作,年关的时候,做父母的总是盼望子女回家过年团聚,其实真的跟有没有钱,跟钱多钱少没有关系。今年,我又回家陪养母过了年。

每年快过春节的时候,我总有许些纠结。讨生活,我和老婆常年在外地打工,儿子放在老家念书,老婆和我工作性质又不一样,年年春运大迁徙,火车票一票难求,两人假期又短,想同一时间赶回去很困难,叫养母到外面来过春节不现实,她住惯了乡下大房子,就连我在县城的房子她都住不习惯,更不用说在外租住的房子了,曾经跟她有过商量,她认为在外过年更加不方便,后来也就打消了这念头。

有一年,我把养母接到县城里过春节,刚过完春节,她就吵着要回乡下,说放不心乡下的鸡和猪,说城里的蔬菜太硬,煮都煮不烂,地板太滑,走不稳……我养母算是习惯了勤劳生活的那代人,虽年事已高,国家对农村老年人有补贴加上我对她的照顾,但她至今仍不辍劳作,在院子里种些时令蔬菜。我权当她这是在适量的运动,也就没有阻拦和干涉她,平时,只叫她在高处要注意安全,要多留心身体的健康状况。

今年我用了折中法,一天过两个年,不,一天过了三个年。先在上海跟老婆儿子吃完早饭,下车后到县城斌弟过了年,然后赶回乡下又陪养母吃年夜饭。

我记事起,老家就有早晨过年的习俗,并且越早越好,甚至有的人家天没有亮就过完年了。听长辈讲,早晨过年,没有人打扰,这样来年家里一切顺利,种田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做生意的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小孩健康成长,少病痛。我把这习俗加以一些杜撰,让老婆听起来高兴,儿子感觉好奇。这些年,不管在乡下,县城,还是在外地过春节,我家都沿用这习俗。

年三十,一大早,老婆就做好年饭,我们一起过完年,我就匆匆地往老家赶。

傍晚时,我就回到了乡下,养母早就烧好一桌饭菜等着我。她怕自己烧得慢,怕烧得不合我的口味,叫她的姨侄女(嫁到我一个村)过来帮忙烧菜。养母!无论何时,我其实都喜欢吃您烧的饭菜,也忘记不了家乡年的味道。我们吃饭的时候,她还把我当未长大的孩儿,一直往我碗里夹着菜,说自己牙齿不好,这些她都嚼不动,叫我们快点吃,不然菜又凉了。

吃完晚饭,养母安排我初一要去哪些亲戚家去拜年,她说她日常生活目前还能完全自理,叫我在外要安心工作,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写文章要用脑筋,晚上不要写得太晚,也不要睡得太晚了,不然会影响到第二天的正常工作。

我回县城的时候,养母送我到了村口,叫我路上开车一定要慢点,她还让我把装着大包小包的南瓜子、红豆、干笋带上,说带到外面吃,这些家里有,不用花钱买。听邻居说,去年老家天气不好,老下雨。南瓜子是养母用锅慢慢烘干的,她知道我最爱吃南瓜子,平时自己啥不得吃,舍不得拿南瓜子招待客人,把所有的南瓜子都要留给我。

元宵节过了就算年过了。元宵节那天,我跟同事发祝福,他回我:大家疯狂过完这个年的最后一天吧。其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我却还一直沉浸在年的气氛里,陶醉于亲情的温暖中。

斌弟听说我年三十要回乡下过年,年前就说好到时会去火车站接我。我是临时买的票,我只告诉他我上车的时间,半路他问我到哪里了,我说还有两站就到了,按我说的,他预计我快到时,又打来了电话,我说还有四十分钟到。其实还有三站,只是春运期间,我不知道中间有站没有停。接到我时,斌弟已经在火车站等我足足一个多小时了。

斌弟是我初中同学,这么多年我们亲如兄弟。斌弟豁达,广结善缘,在一家公司拿年薪;弟媳贤惠能干,在县城开了一家公司,去年就卖了六七十辆矿车。但是从来没有嫌弃过这么个穷兄弟,家里大小事都是斌弟和弟媳帮忙。

回到家,弟媳烧了一大桌子全是我爱吃的菜。吃饭的时候,弟媳说:“您先尝尝今年肉糕,应该不错的,听你弟说您要回,也帮您用真空包装留了一块,放在冰箱里,这样可以多保存一段时间。”

我回到乡下还有近一百多公里路,不是随时都有班车。斌弟去接我,主要是让我把车开回乡下,他说我在家待的时间短,拜年的地方多,乡下交通不便,没有车就跑不了那么多地方。我说:“最后一天,您们要到处收账的。”他说自己要用车的话再想办法,车的`后备箱里有帮我卖好了带回乡下的礼物。

初二,他到岳丈家拜完年,马上就打电话我,让我一个人不烧晚饭,到他家里吃饭。走的时候,弟媳装了自己做的糖果,家乡特产鱼面,肉糕等满满一大袋,还送上亲人的祝福:今年挣一百万……靠拿薪水过日子的人,其实挣不到一百万的,在我们当地,这是对外出打工的最好的祝福语,意思是在外平安、顺利、多挣一些钱。

在车上,斌弟跟我说,我写的文章素材都是身边之事,有的文章很朴实感人,这样的业余爱好一定要好好坚持下去;k歌尽量改改当地普通话。每次送我到家,尽管停车场到我家还有五十米远,哪怕我家没有打扫干净,哪怕他家里还有客人等着他,哪怕他还有事情没有处理完,他总是要进我家看一眼再走。

大运河的优美篇首(散文) 篇2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栈官署都会有。一排高树挤出了一条通道,落叶发出苍然的声响,车辚马萧一般。尽头一堵巨石,石上有字,再看一个牌坊,上书:漕运码头。是了。急走几步,不顾鞋子踩进水洼,眼前已然出现一条气宇轩昂的大河。禁不住喊出了声,那声音,连自己都吃惊,似乎在村口见到了倚望的亲人。我呆愣着,这就是大运河?那个京杭大运河的北首?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交响的序曲,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大运河首来得这么突然,横江断河一般,置你于无准备的惊叹之中。

河首像个大口,万里旷风都顺到了这里。水面蒸腾着雾气,像河在呼吸。大运河,你老有千岁,同自然的河流相比,却仍是一条年轻的河。你那么平静,平静得只有轻波微澜,越是如此,越显端肃。你那么宽阔,比我想象的宽多了。看不清你流去的地方,那里已烟锁雾罩。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雄浑壮阔、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身背肩扛的急步,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祈望。一条大船刚刚离港,一批船舶又小心靠岸。漕运发达时,仅从天津每年过来的漕船就有两万艘,更别说还有商船。

大运河,一个运字,让水的实用功能活泛起来。运河不仅输去一条通衢大道,还输去了大河的文明之波,广袤的土地变得丰沃,并催发了农耕经济向商旅经济的转变,码头带动着一个个集镇和城市迅速膨胀。水道的开通已使直沽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运河沿岸呢?淮阴、镇江、常州、无锡无不得益大运河的润泽,还有苏州、嘉兴、杭州呢。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更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运河的时候,不由得惊叹万分,并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马可·波罗当时把浙江称为蛮子省,他没有想到,那个蛮子省,后来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说起来,应该庆幸一次次从皇宫里发出的疏浚运河的圣谕,不仅是从隋文帝开始,在他之前早已有过,隋炀帝之后更是接续不断。那些声音越过道道森严壁垒的高墙,低徊于运河之上。

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不妨碍对他们深怀敬意。从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无疑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进程。声声号子里,多少生命在蠕动,他们淌洒着汗水和血水,也淌洒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奋争史,而最终,低沉的号子变成了水边清丽的歌声。

运河首先表现出了民族对自身环境的挑战,它是一种群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价值取向和生命观念的飞升。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有了横向交流,运河身上汇通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的血脉。一个数字难掩心中的自豪,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运河能与之比肩。

站立运河源首,想着她不同于其他河流的地方,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母亲般大气、淳厚、秀美、沉静。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是很窄的河道,也能见到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那种繁忙有序而无声,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声笛和躲闪。即使是目前,京杭运河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我知道,北京的很多河流都归入了大运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首先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带来了好運,以至于不少帝王从这里一次次乘舟巡访。乾隆是在哪里下船的呢?“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这是乾隆登舟时的心情。李白早从白帝城出发,乾隆从北京而去,同是烟花三月,到了扬州也相差千年。不过李白站在运河边说了:“齐功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乾隆的毎次出行都有收获,不是考察的收获,就是私访的收获,或是文思的收获。乾隆十次到泰山,六次下江南,借助大运河,他走得比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勤。

不能简单说这些帝王都是游山玩水,包括隋炀帝在内,他们还是要做些事情的。出行起码比坐在金銮殿听汇报强,比在位48年有25年躲在深宫不理国事的朱翊钧强。也许杨广修好了运河,一激动排场搞过了头,史上这种一激动的事情不算少,因而杨广挖运河的功劳被骂名掩盖。皮日休倒是给了个公道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过这样也好,提醒有些人做点事别忘乎所以。

大运河既已完成,就不是哪个人的了,而是整个中华甚至整个人类的。隋炀帝早已销声,乾隆帝也随波匿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帝王更是淹没在浪沙之中。多少年后一声锤响,中国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见了燃灯塔,它高高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凭着“一支塔影”,顶风沐雨的船工就知道通州河首到了,心境立时开阔起来。

在燃灯寺的外面,见有从运河挖出的巨木,那从南方运来的宫廷用品,不知哪一次事件,使它们水下沉睡400年。塔前还遇一老者,81了,十分健谈,他说中学就在运河边上的,前面坐的同学是刘绍棠。立时想起那个善写河淖的通州人,运河水波托举出多少人物?可是灿若星辰了。

将目光放远,运河不远处,还有一个同样由人工修造的工程——万里长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线条,长城和运河的一撇一捺,构成中华版图上的“人”字。是的,那是历史最能代表人类活动的标志。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了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有力又有益的一捺。一防一疏,总是后者被视为经验。想起河首所在通州的名字,这名字那么名副其实。古时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通州有着“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通而百通,不说其他,光一条运河就够了。

雪花弥漫。大运河,久久看着你的时候,就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宗教色彩,原以为你很难抵达,真到了跟前又似乎在虚幻中,是因为心中久存的景仰吗?

想有一段清闲时日,乘一叶扁舟,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带给的感知与兴奋。而后望着燃灯塔,在通州源首靠岸。

责任编辑 黑 丰

关于回家过年的优美句子 篇3

2、在外漂泊一年,奋斗一年,拚搏一年,辛苦一年,买张票,一路顺风!回家团圆几天,相聚几天,开心几天,欢笑几天,过个节,十分幸福!

3、鸟飞得再远,也会飞回旧巢;鱼游得再远,也会游回故渊;人走到天涯海角,也会牵挂故乡亲人!春节临近,赶快回家!

4、买上一张客票,开始一段旅程,满怀一腔思念,期盼一次重逢,回忆一段往事,憧憬一个场景,看见一家亲人,心里一阵激动,表达一种喜悦,幸福一下来袭!

5、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走出多远,也走不出家的牵挂,今天,出门在外的你们就要返回这日思夜想的家乡,祝愿你们一路顺风!

6、用回家的心情,抹平奋斗的磨难;用回家的心绪,抛去失意的苦难;用回家的心态,扫除打拼的艰难;愿春节回家的你,旅途平安相伴,顺利美好缠绵,心情愉悦不断!

7、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相聚,是为着对根的牵挂......无论这一年里我们赚钱多少,回家的愿望都不曾改变,是对家的热爱,支撑着我们在外奋斗的日日夜夜,今天,就要回家了,载满思念之情,回到这熟悉的山山水水,我们......回来了!

8、有一种思念,叫做思乡;有一种感情,叫做亲情;有一种回归,叫做回家,有一辆列车,驶向家的方向......家,我回来了,你可好?

9、铃声一响是为你的奋斗吹响号角,震动一颤是为你创造未来抖擞精神,短信一到是告诉你不是孤身一人独力作战,祝福一来是告诉你功成之后别忘回家团圆!朋友,春节到了,祝福你出门在外一切都好,事事平安!

过年优美的散文 篇4

在晴朗的冬日里,于简洁的房间中享受闲暇,

一室阳光半壁书,一杯清茶几块点心。

翻翻书,可以看看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听听歌,可以品味刀郎《去伊犁的路上》,

在那略带苍茫的歌声里,

深深地融入这片土地。

/

此时正好记起诗人李瑛的诗句:

“伊宁打开它的百叶窗

满街是冲天的白杨

白杨是绿色的堤岸

堤岸里流水喧响

白杨是高耸的走廊

走廊间歌声飞扬……

/

不过现在还是立春,

寒流刚刚走过,留下一地的冰雕玉琢。

街上的白杨还是银色的栅栏,

栅栏里只见车来人往。

/

我也许远远地嗅到了春的气息,

但飞花细雨依旧遥遥无期,

毛衣秋裤还是日常标配,

大家会说:想着草长莺飞的日子,等过完年吧。

/

悄悄的,

新年的气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进了伊犁的空气里,

西大桥的菜市场,

煮马肉马肠的铁锅堆起山尖。

市中心的超市里,

年货装的糖果瓜子透着喜气。

小区的门口已经挂上了红红的大灯笼,

公园街的路边开始有彩旗在飘扬。

/

“腊酒自盈樽,

金炉兽炭温。

大寒宜近火,

无事莫开门”。

/

大寒过后,

冬日暖暖的阳光里,

老人们已经开始打扫房子、备好腊鱼腊肉。

/

2月8日是小年,

也是俗语里“二十三,糖瓜粘”的日子,

接下来扫房子、糊窗户、炖肉,

就要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新年的脚步如此匆匆,带着我们不敢稍做停留。

/

春运拉开帷幕,数亿人踏上回家的归途。

回想起远在湖北的老家,

此时想必也热闹异常。

一年不见的左邻右舍们会一边围着火炉说闲话,

一边整理房子、收拾年货,

热热闹闹地感慨着又是一年过去。

/

再回忆一下小时候自己腌腊肉腊鱼,

炒炒面米子白薯干,

挂糖稀做米子糖黄酥糖,

打豆腐、推糍粑的日子,

年味儿越发地浓厚了。

/

而自己留在伊犁的新年,

虽然还是重复着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也不妨静下心来过成琴棋书画诗酒花。

在一片冰溜子上轻快的滑过,

可以暗暗欣喜身手不减当年;

在洁白无垠的雪原上留下行走的足迹,

顺便在朋友圈发一张天地苍茫萧瑟孤独的背影;

冰箱里放不下的年货全部堆在窗台上,

可以吃到春天而不担心化冻变质……

更可以赏雪景、烫火锅、煲电话、读小说、发微信、看直播,

岁月静好、时光依旧。

/

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

柔和的落在肩上;

新年的脚步穿过雪原,轻盈地走在路上。

/

等待新年的时候总是最美好的日子,

不论是在火车里、办公室里,

还是自己的家里,

我们追随着新年的脚步,

尽情享受一年辛勤后丰收的喜悦,

同时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乔炎

过年情思的散文 篇5

总算盼到过年了,我心里甭提有多兴奋了,欢呼雀跃,神气十足。在我心里,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了。这一天,早饭吃完一年都很少吃上的酸菜馅饺子后,我就喊着爸妈快点赶集去。赶集是不让小孩子去的,爸妈说集市上人多,怕伤到我或是怕我走丢了。我只好呆在家里,等着爸妈回来了,其实我是很想去的。

午后阳光温暖了许多,爸妈赶集终于回来了,袋子里装得满满的。看着爸妈在屋地上清点着年货,我心里乐呀,眼睛直直地盯着,也帮着爸妈一起安置年货。我看着冻梨呀、冻柿子呀、糖果呀、鲤鱼呀、猪肉呀、粉条呀、鞭炮呀、对联福字呀……真情不自禁,喜出望外,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那么美好,一股美滋滋的味道,填满了心胸。

爆竹声声中,真真正正的大年来了,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幸福快乐的氛围里。我穿上一身新衣服,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放鞭炮,一起享受新年的美丽时刻。到了晚上,提着爸爸手工制作的红灯笼,和爸爸一起到各家串门。那盏红灯笼为我们照亮了大年夜的路,到现在我看见红灯笼也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大年夜,吃是最美的事了。夜帷初上,啃冻梨,吃柿子,磕瓜子,吃水果糖块,此时此刻,我的一张嘴忙碌不停,爸妈很怕我吃多了撑着,不时提醒我。那时也不知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胃口,咋吃也不知道啥叫撑着,可能是因为一年也吃不上几回好吃的原因吧。午夜接神后,年夜饭是最丰富的,饺子啊,鱼肉啊,花生啊,鸡肉啊……一桌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笑着,守岁过年,这个夜晚,是家里一年中最难忘的一次家人聚会了!

时间飞逝,岁月更迭,一转眼自己慢慢地长大。年,也一年年有滋有味过着,在过年里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也见证了人们生活的改变。清晰的记忆里,每一次过年都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幸福与温馨,日子里的风风雨雨都会在过年时让人忘记,那些劳累,那些伤痛,都会被过年欢庆快乐的气氛与祥和甜美的笑声给予抚平,给予慰藉,一切的美好充满了年的怀抱里。过年,给了人们憧憬,给了人们未来,给了人们生活的享受!

如今,我已人过中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不再是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了,过日子不愁吃不愁穿,甚至每天的生活都要比过去过年时还要好上不知几倍,但是每到过年的时候,我心里还是倍感欣喜,浓浓的年味还会充盈着我的心扉。过年时,我和爱人一起购置年货,和女儿一起帖春联,和家里人一起包饺子,一起看春晚过除夕迎新春,还要亲手做几个拿手小菜,和家人一起举杯共饮庆祝新年,我感觉这样的过年才是最好的,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幸幸福福、开开心心,享受生活享受新年享受天伦之乐,一起为新的一年加油,多美呀!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在人们心里,年味不知不觉地淡了。很多人对于过年好像没有了感觉,甚至会说过年一点意思都没有。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盼着过年了,就连我也是如此。我认为这是好事啊,这说明了人们的生活幸福了,每一天都过着像过年一样的日子,你说,谁还会盼望着过年呢?年味,能不淡吗?如果我们真的想找回从前的年味,恐怕难了,除非日月倒转,光阴回流,可是那时候贫穷苦难的日子,谁还愿意过呢?即使有了年味,你愿意吗?

现在过年,虽然不像以往那样有年味了,但是过年毕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富有中国精神文化的传承,也是华夏最重大的节日,所以过年,不管咋说,这个节日在中国人心里还是最重要的!

过年的气息散文 篇6

进入腊月,人们都开始为过年忙碌了,腊月的第一个节日是腊八。腊八节的早上,奶奶就会熬上一锅粥,粥里加入黑豆,黄豆,豇豆等五谷蔬菜,做成色彩斑斓的腊八粥,看一眼,馋虫都好像要从喉咙里爬出来一般。晌午,会做上一顿玉米面搅团,一锅菜汤,灿黄灿黄的搅团蘸着用蒜泥辣椒油做成的汁子,既有玉米的清香,又有油泼辣子蒜泥的香辣,再喝一碗豆芽白菜红白萝卜做成的菜汤,吃得肚子溜圆溜圆才出门找伙伴玩耍。

过腊八节,其实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到了腊月十几,一般都是腊月十六左右,也叫“打牙祭”,这时候,每家每户开始杀过年猪,而猪们的各种嚎叫声就会钻进你的耳蜗,听起来心里悲戚戚的。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村子里杀过多少猪,听到过多少种猪撕心裂肺的哀叫声,可年年如是,猪总是会和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农村人很实在,即使第二天杀猪,先天晚上也得给猪吃顿饱饭,每当这个时刻,我就会看着猪问自己,猪是不是知道这顿饭是它一生中最后的晚餐,是不是知道明天自己的归宿。猪好像从不理会这些,自顾自地狼吞虎咽,吃得吧唧吧唧作响,临了还把食槽舔个干干净净。

一大早,家里大人就开始忙乎了。屠夫是一个年龄五十左右的汉子,黝黑的脸膛,头上像久旱欠收的谷子,稀稀疏疏几根,一只眼眶嵌着一颗玻璃球,灰蒙蒙的,另一只眼珠子看人像是斜着,无论你站在哪里,好像都在盯着你。说话的时候,露出左面一颗金牙,一闪一闪地发光。据说他的眼球是抗美援朝的时候在战场上被炸掉了。屠夫长我一辈,我得叫他杰叔,他的杀猪手艺在村子里算是排第一把交椅。吃过奶奶擀的面,坐在屋里吧嗒吧嗒地抽上几锅旱烟,等烧好了开水,村子里过来帮忙的几个小伙子就开始从猪圈里往外拉猪,猪似乎感觉到了什么,畏缩在猪圈的角落,哼哼唧唧挣扎着,躲闪着,不过总是抵不住几个人的手脚,还是被拉了出来。猪开始大声地嚎叫,像是在给谁传达什么信息,可是没有谁理会这些,人们都兴高采烈地欢笑着,吆喝着,把猪四蹄一捆,抬到事先准备好的台案上,杰叔早就准备好了锋利的尖刀,在猪脖子下面只几下就刮干净了毛发,挥手之间,一尺多长的尖刀捅进猪的脖子,血哗哗哗地顺着刀把涌了出来,猪的嚎叫声从大到小渐渐地声音沙哑,直到灵魂出窍一动不动,即刻被丢入盛满开水的木桶里上下翻滚。一会儿工夫,杰叔开膛破肚,一切收拾停当,猪脖子那里的肉被割下来两份,一份是给杰叔顶了工钱的,另一份即刻下锅煮熟了,和上白菜、豆腐、粉条什么的,每人一大碗,直吃得人们嘴角流油,面目发红,插科打诨的胡言乱语一通,才恋恋不舍得离开。

到了临近年关,家家都要熬油。那个时候农村没有榨油机,家家户户都得自己制作麻油,先用石磨把稔子麻子等油料磨成糊状,然后在一口大铁锅里加上水,放入磨好的稔子麻子糊开始熬,随着水温升高,袅袅的白气漫过,水面上就飘起一层层黄瑟瑟的麻油,奶奶用一只铁勺,一勺一勺地把油撇出来,装在罐子里。熬制麻油是个慢工活,一点都急不得,一勺一勺上见功夫,每一勺下去都要撇出水面上的那层黄油,不能参进去一点水分。几个小时下来,我们小孩子都趴在窗口上看着奶奶和妈妈两个人忙乎着。熬制麻油的时候,奶奶总是不叫我们大声说话,也不能有人进入厨房,按农村人迷信的说法生怕油会随着人的说话声和进出跑掉。

年前最让人烦恼的.是磨面。连续几个晚上,我和三叔姑姑就会被奶奶叫到磨坊磨面,几个小时里,我们就像一头头小毛驴一样抱着磨杆围着石磨不停地转圈。小麦一点一点地进入磨眼,从两扇石磨中间淌出白白的面粉,头餐二餐面粉最白,收在一起,过年蒸馍擀面吃,后来的越来越黑,放在平时吃。我小时候最不情愿的就是磨面,一个晚上不停地围着石磨转呀转,转得汗流浃背眼冒金星头上冒气。每当磨面的时候,我总要找些理由躲避一会,不是说肚子疼就是要上厕所,直到现在说起,都成为孩子们的笑料。

腊月二十三,是民俗气氛特别浓厚的祭灶日。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的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这天就要上天向玉帝回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以酒果、糕饼、纸帛设祭,叫送灶,并备纸马以供灶神升天之用。祭灶那天,每家每户,富人穷人家家一样,吃过晚饭,将灶上锅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灶前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点上香烛,摆上糖果祭灶。烛光摇曳、香烟袅袅的祭灶仪式显得有几分神秘,但在我们小孩子的眼中,灶神的形像和有关的传说毕竟有些距离,而实实在在惦记的是等祭祀仪式完毕后那些糖果早早成为我们的口中美味,大人们那种希冀平安、幸福的美好心愿则与我们无关。

除夕到了,一家人围在火炕上吃团圆饭,炕的中间置一饭桌,大红色的油漆盘子里堆满各种食物,中间必定有暖锅,暖锅是旧时用沙土做成的沙器,银色的,外面泛点黑,中间是空心的,里面烧起木炭,火会从暖锅的中间冒出来,火苗舔着每个人的脸庞,照得红彤彤的。砂锅里炖上各种菜蔬肉片,一家人吃着,说着,笑着,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除夕之夜,大人小孩都围拢在火炕上,开始守夜,吃菜吃肉喝酒。讲究的是九道小菜,其实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丰富的蔬菜,基本都是土豆丝,萝卜丝,豆芽,茄莲丝,煮熟的带骨猪肉,小麦面,玉米面,豆面和在一起自制的点心是必不可少的,屋内地上生着火盆,米酒是用专门作烧酒的锡壶烧开曳好,我们那里叫“曳酒”,然后端上桌来,先敬爷爷,后敬父辈,最后才让我们小孩子品尝一点。奶奶做的米酒是淡黄色的,清清的,打开酒缸,屋子院子的角落里都会充满米酒淡淡的清香,味道直钻鼻孔,喝到嘴里香甜甘醇。一家人说说笑笑,我们小孩子放着炮仗,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直到吃累了,玩累了才爬到炕上不知不觉得睡去,大人们拉着家常一直到天亮。

睡眼朦胧中,我们会被叫起来放开门炮,随着一声声炮响,屋子的门,院子的门都被打开,直到晚上才会关掉。

这样的除夕过了许多年,伴随着我长大,直到我来到父亲身边。随着家境一天天殷实,生活一天天好转,年年的除夕夜里都是堆满各种水果点心食物,可总是越来越没了胃口,越来越少了欢笑,年年都是围着电视看春晚,看完春晚就睡觉,有时候一家人连个炮仗都懒得有人放。大街上银光闪闪,灯火阑珊,街道里缺少了行人踪迹,寂静得如同北风刮过一般。

过年的味道现代散文 篇7

母亲加班加点缝制好一家人的新衣后,在腊月二十六七便开始着手发面蒸白面馒头。馒头刚刚蒸到锅里,我们便迫不及待的问母亲啥时候出锅。当第一锅馒头出锅的时候,满屋便飘荡起一股香气,那是我们平日所不曾闻到过的。这时一向贪玩的我们是绝不会走出家门的,我们等着吃热腾腾,香喷喷的白面馒头。当馒头刚一出锅,我们便顾不得烫手,抓起一个便狼吞虎咽起来。往往还没尝到馒头的味道,馒头已经到了肚子里,于是抓起第二个,也是三口两口下了肚,似乎已经吃出点味道了,当第三个馒头拿到手里后,忽然想起“油泼辣子夹馍”会更香,于是到厨房找到辣子,狠狠的咬了一大口,那叫个香啊,久久舍不得下咽。这个时候,一向家教甚严的爷爷和母亲也不多说我们,只要我们尽兴就行。

由于有初一不干活的习俗,母亲在蒸好两锅馒头,一锅包子后便开始做甜饭,炸各种面食和果子,做肉,腊月二十九赶完最后一个“穷人集”,捡点便宜东西,大年三十傍晚开始炸麻叶。这时我们小孩子是不允许到油锅跟前的,只能安分的坐在厨房隔壁的炕上,等待麻叶炸好母亲给我们端来,这往往要等到夜晚,但麻叶的香味招引着我们,我们都没有睡意。当香脆油酥的麻叶端进来的时候,我们的馋虫一下子被勾引出来,肚子咕咕直叫,于是一哄而上,洗劫一空,虽然没有解馋,但母亲也不会发善心再端一盘,这可是过年待客的吃食啊。在等待无望后,只好舔舔手上的油钻进被窝,在对大年初一穿新衣走亲戚的期待中慢慢进入了梦乡。

初一早上,天刚麻麻亮,两个弟弟便迫不及待的响起了鞭炮,村里其他人家的孩子的鞭炮也已经响成了一片。我和姐姐还未及起床,伙伴们已经穿着新衣服来找我们了。我们匆忙起床,穿好新衣服,胡乱洗一把脸便出门到别的伙伴家。待大家都到齐后,大家便不顾寒冷聚集在村里的大路上,比较谁的衣服好看,谁的鞋子漂亮。不知不觉天明了,男孩子在放完自家的鞭炮后,又开始东奔西跑找别人没响过的零星炮,整个早上村道里都是此起彼伏的“叭叭”。我的小弟弟很顽皮,他会总是点一个小炮仗突然扔到正兴高采烈谈论的我们这些女孩堆里,听到我们因害怕而尖叫,他却带着胜利的大笑迅速跑开了。由于他年龄小,我们也只是笑着骂他一句,又继续我们的谈话,及至母亲喊我们吃饭。

按照习俗,初二开始走亲戚或者在家待客。我们家在初二这天显得特别热闹,三个姑姑姑父以及他们的孩子都来了。一大家子人谈笑打闹,其乐融融。我们姐弟四个也最喜欢这一天。这天,姑姑们不但带了白面馒头和好多糕点,而且会给我们发压岁钱,虽然一人只有一块钱,但这也足以使我们炫耀高兴好几天!这一天,我们也能跟客人们坐在桌上吃好吃的。期间,大多蔬菜我都忘记了,唯独记得一道被姑父称作“蜜饯”的菜——其实就是红薯切条后在油锅里炸的,出来后撒点白糖而已。我却感到又酥又甜,是从没吃过的美味。以至于烙在记忆深处,从此,每当吃饭时,总会想起这道“菜”,但当我工作成家后,想起来做了一大碗时,却觉得干涩难咽,再也没有了香甜的味道!

“破五”后,传统中的年虽然还没过完,但母亲所蒸的数量不多的白面馍已被我们蚕食得差不多了,剩余的是留给爷爷的。我们都知道规矩,但爷爷会把姑姑带来的他不舍得吃的糕点给我们吃。而姑姑们带来的白面大馍,母亲却藏起来了,母亲另外还藏了少许的肉和菜。这也是习俗,正月十五吃大馍,预示着吃了大馍能成大事。

日思夜想中,正月十五终于来了。正月十五是点灯笼的日子,下午吃完大白馍后,我们便盼望天快点黑吧。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和姐姐一人端一小块砖头,上边点着蜡烛——是爷爷和父亲怕蜡油留下来烧了我们的手特意做的,我们一手端蜡烛,一只手护着小心翼翼的走出家门。伙伴们已经在村道上来回行走了,有的直接用手握着蜡烛,有的打着灯笼。打灯笼的都是虚岁十三“完灯”时舅家送的。她们总是显得很得意,我们在嫉妒她们的同时,心里却暗暗期盼自己点灯笼的日子快点来吧。我的小弟弟这天晚上更顽皮了,他不点蜡烛,却点一根废三角带,边走边抡,看见谁打着灯笼,猛然就把三角带伸过去,有的孩子避让不及灯笼便被烧着了。当那个被欺负的女孩哭着回家告状时,却由于有十五烧灯笼的习俗,她的平日节俭的父母也不会骂弟弟,只是安慰孩子一番完事。

回家过年的经典散文 篇8

还记得刚到北京来的那一年的春节,我和老乡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买到回家的车票。尽管是临时加班车,但是总算可以踏上回家的路。

上了车后,我们才知道这趟临时列车供暖不好,在车厢里越坐越冷。行程过半,又下起了大雪,越发的寒冷。老乡打开行李箱,把能穿衣服的全都穿上。我坚持了一会,也坚持不了,打开行李箱,拿出又长又厚的羽绒服穿上了。这样就不冷了,我就踱步到窗前,欣赏漫天飞雪,想到快要到家了,忘了刚遭遇的寒冷

第二年回家过春节,我遭遇的是拥挤。在上车检票时,我被前挤后拥的,像汉堡里夹的一块肉,被人群裹挟,涌进了车厢。我坐定之后才发现我装有证件的提包不见,心想一定是检票时 被挤掉了。于是,匆忙回检票口寻找。幸好工作人员捡到,交还给我了。

重新坐定之后,放眼都是密密麻麻的旅客。两边过道站满了人。车厢与车厢接头的地方站满人,甚至是公用洗手间里也站着人。卖快餐盒饭的乘务员,推不动餐车,嗓子喊哑了,也动不了。

到了晚上,那些没有座位的旅客就很辛苦了,有的依墙眯盹,有的在人堆里站着打瞌睡。

这些还不是最惨的。头几年外出打工时,火车少,人多,很多人都坐不上车。记得有这样一个场景:很多人怕坐不上回家的火车,疯拥而上,火车马上人满为患,只好关了车门。一位没能上车的抱孩子的妇女,敏捷的把孩子塞进了开着的车窗里,自己也想从窗户爬进去,可是因为有点胖,被卡住了,半个身体在车里,半个身体在外。那妇女发出痛苦的喊声,那声音穿过人声鼎沸,依然刺耳。幸亏车里有好心人,把那位妇人拽了进去。我理解妇人急切回家的心情,但这样很危险。

看电视新闻里说,去广州打工的游子,没有买到回家车票,就骑摩托车回家。那一路的寒风也没有阻挡他们回家的热情。有的人甚至徒步回家。每走一步就离家近一步,是什么支撑着这坚定的回家脚步?是孩子开心的笑,是爸爸,妈妈一句:“你可回来了,我们盼了好久”。是的,是亲人的殷殷期盼,是游子日日夜夜的思念

回家过年是亲人的期盼,是游子的心愿。每年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有多少心酸血泪在其中。

我们像候鸟一样迁徙,从一个地方到向往的故乡,我们裹挟在汹涌的人潮里,不畏艰辛,不怕寒冷,不在乎拥挤,只为那盏守候我们的温暖灯光。

回到家,我们待不了几天就要重新踏上起程的列车。新闻里有位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早上三点多起来,给儿子做煎饼。做了厚厚一沓,有十几斤重。如果可以,她甚至想把儿子一年要吃的煎饼都做出来。那是多么沉甸甸的爱呀

那年回家过年,我要出发时,妈妈让我带上她养的老母鸡,说我身子弱,多补补。我笑了说:“妈,火车上是不让带动物的。”妈妈就把鸡蛋藏在半袋米里让我带上。

如果可以,亲人们愿意把所有的对我们有用的都带走,我们虽然只是在故乡短暂停留几天,到可以温暖我们一年的生活。

回家过年的现代散文 篇9

我们家兄弟六个,以前过年从来都是非常热闹的。在学生时代,只有过年时兄弟们才能完全聚到一起,志趣相投的我们有着说不完的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诸子百家,无所不谈,无所不论。经常能组织一场家庭象棋比赛,几个臭棋篓子杀得天昏地暗、难分难解。三十晚上年夜饭后,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边包饺子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对节目、演员评头论足、嬉笑怒骂,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我的中学是在离家十多里路的一所学校上的。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背负着跳出农门的梦想,在书山题海中度过了三年艰苦单调的时光。那时候每年寒假都急切地盼着回家过年。对我来说,过年意味着一种精神的极大放松和调整,是向父母兄弟展示自己一年来学业上取得的成绩和辉煌,如果期末考试成绩不好,那么整个年都会过得很不开心。记得初三上学期学习异常紧张,经过一个学期的艰苦学习,我的成绩取得明显进步,有望创造中学时代的顶峰辉煌。那时一个最简单的想法就是:考出最好成绩回家见父母,过年好好吃一顿肉(我已经一个学期未闻到肉味了)。临近期末考试时值隆冬季节,每天晚上上自习从六点到十二点,整整六个小时几乎一动不动。由于长期受冻加上不运动,导致腿部血液循环不畅,就在考试前夕我却病倒了,不仅错过了考试,治病还花了70多块钱,着实让我心疼了很长一段时间。

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流动,环境的变迁,“回家过年”,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电话、网络、短信这些先进的通讯手段,正在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取代着回家过年。二哥首先成家了,过年开始要到丈母娘家过了;四哥在广州工作,离家太远,工作太忙买不到车票,也很难回家了。回家后感觉家里突然显得冷清了许多,从父母失望的眼神里,我读到了没有实现全家大团圆的.深深遗憾。父母最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汇款,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话问候,他们想看到的是活生生的我们,想知道孩子是胖了还是瘦了?工作怎么样了?啥时候结婚?啥时候生孩子?对于长大后的我们来说,老家不再是避风的港湾,父母不再是温暖的怀抱,需要我们为这个家承担更多的职责,关心父母的生活,关注父母的健康,关问父母的心情!经过多年的奋斗和积累之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逐渐都开始成家立业了,可就在这个时候,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不可抗拒地进入了人生的暮年,疾病缠身、日渐虚弱。如果说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回家的话,那么回家过年就是表达孝心的最好方式了。哪怕只是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哪怕只是给爸爸捶捶胳膊、揉揉肩,在有生之年多孝敬父母一些,“子欲养而亲不在”,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

家在肥东,距离淮南不是很远,却一晃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2005年正值U203A检修进入关键阶段,担当5303线路改造工作负责人的我精神压力非常大,为了不影响工作,不得不遗憾地放弃了回家的打算。好在有未婚妻陪伴,总算没有太孤单。大年初一清晨,踏着新年的第一场雪,我走上了工作的岗位。

2006年春节,是我新婚后的第一年春节,本来早就已经做好了回家的打算。但春节前夕,刚刚从天津监理回来的我,接到了U208C检修担当#2发变组保护大修的工作任务。#2发变组保护是刚刚更换后的第一次大修,公司上下相当重视。面对不熟悉的装置和艰巨的工作任务,“想说回家不容易”啊,加上班组战斗在外的同事又比较多,我又一次选择了春节坚守工作岗位,在工作单位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终于搬新家了。房子够大,带跃层的,150多平方。快过年了,想回家了。听说第一年过年必须在新房子里面过,否则会不吉利。考虑再三,还是把父母接过来过年吧。儿子成了家,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和父母一起过新年,父母该多高兴啊!和妻子一起准备好丰富的年货,然后打电话给父母,让他们把小孩子们的压岁钱提前给发了,把家里收拾收拾就过来了。小弟还没有成家,一个人在外孤孤单单的,打电话让他也一起过来过年吧。

过年幸福的抒情散文 篇10

幸福不是得到了多少,而是谁把你的心弦拨动,感动了多少。

初三那天,小妹夫打电话说已经出发,先到弟弟处,次日能来。我便早早准备起来。晚上弟弟微信:明天中午能够到达。我列出了迎接他们午餐的菜谱。我合计,大妹二妹家各来一位,弟弟全家,加小妹一家,八九个人吧。吃的没问题。住也没问题,找单位招待所。还有进出场区的通行,该找找小张了,她爱人是警卫营的教导员。

一早就紧张地准备进来。菜是现成的,过节前做了充分准备,加之之前弟弟妹妹处带来的牛羊猪肉,丰盛得不能再丰盛了。考虑到现在大家吃的油厚肉多,特别地多弄了些开胃素菜。这只能用我的感受代替别人的感受。打电话找小张,把车号要过来发过去;再电话问招待所所长有没有住的地方,预定了两到三间房子。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心里就踏实下来。虽然弟弟打电话说差不多1点才能到达,但那一早的时间过得尤其快。几乎还没顾得上歇一下,他们通过检查站的电话已经打来了。

他们一路平安,一路顺利。听到他们摁响门铃的声音,迎着他们络绎不绝进门的.身影,我的心被拨动着,感动着。

弟弟和他高大的儿子,小妹全家和驾车的小杨师傅,二妹和她的小儿子,大妹的小女儿和大女婿。他们集合着队伍来看望我,给我拜年,怎么能不让我感动?!

很紧凑地吃饭、喝酒。饭后联系他们去参观载人航天发射场。抓紧准备晚饭,听妹妹妹夫跟在一群孩子后边喊着好冷回家来,坐在一起看电视玩手机吃干果水果吵吵嚷嚷,就回到曾经过年的氛围里。

这多像是父母还在时候,我们都团聚在家里的景象!我和弟弟围着父亲玩牌,孩子们你呼我嚷地打闹,妹妹们跟母亲弄了这个吃的弄那个。父亲去世后,母亲跟我到小城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妹妹和弟弟就来了,就这样团聚过。母亲逝世后,这样的大团聚,是五年来的第一次,我怎么能不非常高兴呢?

快吃晚饭了,弟弟要返回,带走了侄儿还有大妹的女儿女婿,说到大妹处再吃晚饭,就告别他们。晚饭后一起玩会儿扑克牌,听外甥和儿子在一起说学习工作恋爱的事情。次日早餐后他们到弱水河边看冰,快十一点回来一起包了饺子。巧的是,破五不少人讲究的正是饺子。午饭后他们辞别,我给妹妹弟弟们带了我自己加工的食品,眼看着他们绝尘而去。

我觉得这个年过得尤其幸福,这个幸福是由妹妹弟弟们一起来团聚中得来的,是我精心为他们做的每一顿饭里得来的。看着他们把菜吃得干干净净,我尤其高兴。我想,过去,父母也是这样看我们回家吃东西,返回时再拿着各种吃食走的吧。

我高兴没到饭馆去。开始爱人说,是不是到饭馆定一桌,显得正式一些。我说不用了,啥东西都有,自己做的又安全放心,何必要去破费?再说,过年讲究在家,自己做饭就显出家的味道来。做的好孬都不重要,重要的这是我的心意,让他们能感觉到家的味道。

假若跑饭馆里吃一顿,吃完了浸入到寒风里走回家来,刚刚升腾的热情便会全部冷却。轻松是轻松了,省事是省事了,但过年团聚的氛围将大不一样。现在感觉,在家里把冰柜里的食物腾空一些,把我觉得好吃的东西奉献出来给他们吃了,特别地快乐幸福。这是在饭馆里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感受,也是完全无法让弟妹们找到家的意思的。

这个年获得的幸福当然不止于此,还有儿子给我们带来的冲锋衣,我们让儿子穿的羊毛衫;以及儿子坦然地讲他的工作、找朋友的各种情况。儿子显然长大了些,能够开诚布公而不是缄默不语,有自己的想法标准而不是人云亦云。孩子一年有一年的进步,这是做父母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大年收到的最好礼物。

还有一家人的健康平安。无论我们工作生活里有多少曲折复杂,过年能得来团圆健康平安和睦,就是最值得庆幸、值得珍重的。哪怕我们的日子极其平淡,工作平凡收入不高,但我们有健康,知足长乐,懂得感恩,就能感觉出前所未有的幸福来。现在,无论我的小家庭还是我们兄弟姊妹亲戚朋友中,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家家和睦,人人健康,个个平安,难道不是最幸福的么!

还有得到的一些特别祝福。那些文友们、那些圈友们的真诚祝福祝愿,都成为这个春节感人至深的幸福时刻。一句话的事情,绝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这是人与人最近的距离,这是人与人间最无私的赠予,怎么能不令人感动不已!

过年的幸福,标志着生命中付出与获得的价值。感受幸福越多,说明获得越多,曾经付出也多。今天,我越来越相信,付出是多么美好,获得是多么幸福。

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篇11

一、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快过年了,一年又要到头了。时光飞速……真的好快啊,生活的一点一点。经历的积淀让我发现生活的"空白,平凡的记忆,我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会显的非常微不足道的,时间总是在一点点的流逝;

在寂寞中等待,但留给我的只是空虚,我受不住冬季的寒冷。在寒风中我转身离去,走了很远,我回头张望,却看见雪花在风中飞舞着,我躲在人群里,去寻找一点空隙。虽然有点落寞,一个人傻傻的生活了很久,不长不短,二十多年过去了,恐怕只能是能够让自己不断回忆自己所有的经历,不会觉得苦,每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总是有种莫名的伤感。这段路途里,我终于想明白那种莫名的伤感与自嘲的振奋源于什么,我不期望成功,亦不渴望拥有多少财富。能够建立自己的家,能过上平平淡淡的日子也就足以了。

再看那时的样子,竟或多或少觉出一丝历史尘味,虽不久远,却也有种不近然的莫名与陌生。那是自己么?那是自己什么样的一种状态?那时的内心世界是些什么样的微妙?……

有许多时侯,也有许多人,并不容易知晓自己的某些瞬间,印涵着什么样的史韵。或许,这样的生活记录,倒为这样的寻迹或寻味,更有着强内心世界和善于思考的头脑。让我看到了生命中从未出现过的界域。

但我却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看清自己思虑念想、言行举止于这自然万象中延伸出去的好坏区别!

人生就是样,应该脚踏实地的活着: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我们有最好的办法来解决所有的难处。路漫漫有时走得并不潇洒。人总是一个个体,最终是要自转的,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落于尘之中,嘈杂的人群里,总会结交不少的好友,来互帮互助的。我对自己或别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永远让自己爬起的次数比跌倒多一次。

没曾想起一个人的时候总觉得心中有个洞,却无法弥补。以前错过的并不是一件坏事。错过的也许不会重新再来。

时间不断向前,其实平淡的日子才是最踏实的生活,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总之心里是乱七八糟的,也不知道想说些什么!好了就写到这吧。

或许亦该为自己改换点更可深寻的字句了。

二、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过年是个永恒的话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仿佛是弹指间的事,又是一个年末岁首,不经意间又长了一岁。昔日的时光里不管你是喜悦是收获还是失败,一切都得再来。过年,是一双无形的手,把人生书卷的一页翻过去,新的一页摆在你面前,等待你写下新的人生履历。如今人至中年,“年”的感觉依然尚存,滋味没有往昔的耐人品咂,回味。儿时的“年”,之所以在记忆中是那般的深刻和隆重,是因为它承载了人生的万般寄托。那时的日子,精神生活虽谈不上富有,但物质上的匮乏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异常的深刻。一般说来,父母都会在这个神圣的节日里,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让孩子们尽享节日所赐予的快乐和好运。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忙乎起来,置办年货。主要是食品、衣物、家中装饰品和节庆用品。为除旧迎新,家家户户都要扫房,从住房到院落都要清扫整理一番。到了腊月二十三还要开始制作面饼、肉食、放鞭炮、烧香点纸“送灶王爷上天”。这时,农村就要杀猪、宰羊、杀鸡,制作各种面食,如炸油果子、烧烧壳子,蒸大贡样,用来招待客人。

现在过年时,人来客往,走亲戚串朋友,饭食的味道更是讲究。不仅要鸡鱼肉蛋……品种齐全,还要葱姜油盐醋、花椒茴香等佐料一样不差,制作方法更是精细。这些过年食品几乎家家常备,天天都可以吃到,许多人家还增添了不少山珍海味,味道不但浓郁了许多,而且多样化了。

拜年是最普遍、也是年味最浓的一项重要活动。“拜年不隔门”这是农村的习俗,就是要挨门去拜,不能隔过任何一家。“一拜解千愁(仇)”,就是通过拜年,互相祝福,自然形成“你乐我乐他也乐,大家快快乐乐,共同奔小康。”即使谁和谁有点过节,自然而然就消除了。不仅体现出过年的味道,而且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美。

或许在这平常的年味中觉察到了不平常,于是我们发现了社会的许多细节,发现了许多细节组成了社会。社会的广大精微悄然展开,以一种朴素的美展现朴素,以许多新方式展现着现在的生少,于是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生活,不尊重生活。

古人说:“万人丛中一握手,至今衣袖犹觉香。”“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就缥缈着一种香气,并不断地被超凡脱俗的人格、道德所牵动、所提拔,人自然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出生命的真香,这种味道才是真正可贵的。佛教把最高的境界称为“香界”:十方世界的中心——高高的须尔山上,有仙女散花,有拈花微笑,处处蔓延着氤氲祥和的天人之香。其实,香的“味道”只起到“引”的作用,真香的味道是潜伏在每个人心中的。

时光如流水,岁月之河负载着我们一路走来的足迹,悄然无声地匆匆流去。经历多了,阅历丰富了,宽裕的日子置身久了,“年”的味道便显得越来越淡,感觉也越来越迟钝,越来越淡薄。岁月对每一个“年”的每一次提纯和发酵,收获也常常止步于聊胜于无的境地了,因为光阴皱起的一缕风,仅仅一缕,便可使刚刚转去身后的“年”的那份感觉,杳如黄鹤一般,几乎不着一丝痕迹地飘然而逝。现在有时候发现,童年的快乐,几乎已经没有了,却有点淡淡的感伤。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永远是过年的主题。过年,过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悠闲;过年,是一份团聚,更是一份幸福、一份甜蜜!

三、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儿时的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那心情,有点像猫儿爪子抓心似的,既痒痒,又痛快。因为过年,就可以玩了,有大肉骨头啃了,还有压岁钱呢!从记事起,只有伯父、母亲,还有干妈给过压岁钱,两角、伍角、一元、两元、伍元不等,到手的压岁钱,不要多长时间,还是被大人们收回去了。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钱相当值钱,一元钱能治多少事呢!伍元钱就可过一个年了。年龄稍许大一点时懂得钱的用堂了,自己却不知道存私房钱,记得当兵时身无分文的无奈。就是当了五年兵到退伍时,也是将平时积累的点钱,卖成了两子弹箱的书。

乡下的年味真浓。从腊月二十开始,家家户户忙着做馒头,杀猪、宰羊。整个空气里弥漫着年味。做馒头,需要蒸笼。可庄上只有一扇蒸笼,怎么办?各家各户就要向笼主预订时间,我家的馒头大致都在二十五夜做。发酵、和面、做馅、馒头成型、上笼、出笼、点红印,一整套程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做的事,我们做不来,就点点红印吧,给馒头做记号,如甜味的馒头,用筷端圆头印,象征着团团圆圆;咸味的馒头,用花瓣印,象征着锦上添花。这天,是不煮饭的,因为每出一次笼,就品尝一次馒头,肚子还有不饱之理。在乡下,还有年饱之说,意思就是不吃不喝也感到饱饱的。其实未必,说年饱,是因为闻年味闻饱的。

除夕之夜,虽没有什么城市模样的灯红酒绿,但家家户户忙碌的姿态和情景不比城里差。按风俗,大年初一是不干活的,所有的活儿,如洗菜、淘米、煨汤、红烧鱼肉等活计,还有大扫除、贴对子、长喜钱,都得在除夕前做好。大年初一这一天,尤其是大清早,是不着将洗脸水倒在外面的。我小时候的目光里,全是洋火、煤油灯,家庭稍好一点的有罩子灯。整个庄上,我家算是好一点的人家了,还能用上罩子灯。父亲擦灯可讲究了,用手伸进罩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呵着气,擦拭着,不擦亮净不肯罢休。他把罩子灯擦亮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纸牌友们打纸牌时用得上、看得见。庄上的人除夕或正月初头打牌来点钱,也给过年增加了色彩。

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一般人家,要先敬菩萨,再吃饭。我们家从文革那时起,就破了“四旧”,连敬菩萨的事也给破了,认为是迷信。年夜饭,就是团圆饭。一家老小,在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守岁,同欢乐,共贺年。乡下的年夜饭,并不复杂,庄户人家烧一大锅子的红烧肉。一到开饭的时候,就大盆大碗地铲上桌来,大家大筷大筷地夹着大块大块的肉往嘴里去,没吃几块也就有点够了,平时说到过年时要吃多少多少,其实不然,真让你吃的时候,就不想吃了。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用大人的话说是作嚎啕。有红烧鱼的人家,除夕年夜饭是不肯动筷子的,谐音叫连年有鱼(余)。年夜饭一结束,就是小孩向长辈要压岁钱了,这个节目是最精彩的。小孩在这之前,对准了会给压岁钱的长辈,千方百计地讨好他(她),让他(她)欢喜,给的时候,往往大人们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崭新的钞票,托至手心,让小字辈去争去抢,气氛达到了高潮。像在我家,小字辈五个人,不一定每个人的压岁钱都是一样的,男孩和女孩的份额也不一样,大孩子肯定比小孩多,小孩反正好骗好哄;男孩肯定比女孩多,重男轻女的意识决定了这样做。发压岁钱时,大人们都反复叮嘱正月初一要好好恭喜长辈。发了压岁钱后,就是分糖果了,人手一份,这叫甜甜蜜蜜。再就是“抢头响”了,正常的人家都要守岁,直到大年初一的钟声响过,才肯入睡。等着新年钟声的人们,一个个都想大年初一放第一个响炮仗,预示着吉祥如意、平平安安、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对小朋友们来说,是最忙的时候。我们小字辈一早就起床给长辈们贺年,从西边的爷爷奶奶,到东头的伯父母、父母,一个一个地恭喜。之后,就是放炮仗了。吃过红枣茶、馒头后,我们和堂兄弟们一起,到北空处、南空处、东空处贺年恭喜人去了。贺年恭喜人是一家不拉的,一家一家地都要跑到位。而长辈们一般都坐在家里,等人家贺年恭喜,下午才可出去交流。那年,我们跑到南空处时,河西的蜡桂成冲着刘友昌家里没有人,大声喊叫:“生儿(刘友昌的小名)家里没得人噢!”成了一句笑话,流传至今。风俗说,大年初一是不着叫喊没有人的,这样,被喊叫的人家会倒霉的。时隔三、四十年之后,这户人家的母亲跳河自杀、父亲喝老鼠药走了,是不是蜡桂成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也是后来听说而已。写进来,也只是说一个故事消闲消闲罢了。

大年初一是小孩玩耍的最佳日子。我所在的生产队,有一个四、五百平方米的大操场,平时是供打粮收粮用的,到了过年,它就成了小孩玩耍的天堂,打响儿的、滚铁环的、捉迷藏的,就像小孩比赛的盛会,同天安门广场没有多少差别。做这些游戏,也可以来钱的。但我不肯来,原因很简单,一是大人们没有给赌本,二是我对来钱不感兴趣,三是谁输谁赢都可能生疏人意,四是更关键的是从小养成了不赌的习惯,否则就会贻误事业,断送自己的前程。因此,我从小对赌博就十分反感。大年初一,我要么与不爱赌的小孩一起玩,要么就翻翻学过的书,要么就陪爷爷说说话,拉拉家常。

过了正月初一这一天,年也就过去了十万八千里了。再往后,就是走亲戚、访朋友了。正月初五是个财神日子,仅次于正月初一。这一天放的炮仗,不一定比正月初一少。农家和商家一样,都有“抢财神”的风俗。正月初五的零点,就是“抢财神”的起跑线。再穷再苦的人家也会节衣缩食,买点炮仗回来放一放,以求财神光临。即使我家东边的哑婶,也会比划着,手捧着财神,笑微微地展示出她心灵的祈祷和愿望。

当人们喜迎财神之后,正月半闹元宵的时刻更加让人兴奋。乡俗称,正月半是小正月初一,乡下人把正月半当作初一过,气氛热烈。每逢正月半的早上,庄上的人吃过汤团圆之后,都纷纷来到我家秤体重,秤完之后,从小喊叫“国春大大”的人,就发动大家“把仁兰绑起来”,拉她到我家后园,闹着玩。仁兰是我的伯母,一生无后,因为我不懂,还用小手打过绑伯母的人。后来,才知道,他们不是真绑,而是以此逗笑伯母这个“不会生蛋的母鸡”的。

放洋灯,是正月半的“保留节目”,也是大人小孩最喜欢的。洋灯,又称孔明灯,是智慧、吉祥、平安的象征。我十几岁时,看大林堂叔扎过洋灯。大一点的洋灯,要十几张白纸,小一点的洋灯,要四五张白纸。洋灯扎成像高帽子一样的形状,圆口、尖顶,在圆口的半径处扎上小钢丝,以挂油条用,油条是用卫生纸浸泡香油而成。放洋灯时,也是有讲究的。气候正常时,如晴天、阴天不能有雨,风不能太大,需看风向,在上风放,还要估算能飞多高多远、好接。草把要干,放之前,烧火的人要控制火头,火达到不旺不小,火旺了,会把洋灯烧着了,火小了,气上不去,洋灯鼓不起来。等洋灯气足了,扶洋灯者的手上就会慢慢地感到有一股往上飞的劲,这时候,你只要轻轻地往上一送,洋灯自然地飞上天空。接洋灯的人,就加快步伐往前冲去,逢沟过沟,逢港过港,直到接上洋灯为止。说是接洋灯,其实,十有八九是接不到的。洋灯上天,越飞越高,那星星点点的灯就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连着的是一片片放灯人的欢笑声、接灯的人喝彩声、看灯人的嘻闹声,热闹的气息里,充满了情趣、童趣和意趣。

四、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1快过年了,我又想起了慈爱的妈妈。

每逢过年,我总要提前几天备好年货,带上大包小包,带着妻子,牵着女儿,达乘班车,回家过年。天很冷,但心里暖和和的。

而今,妈妈走了,老家也就没了。过年回家,成为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2每到腊月,妈妈就开始盼望儿子过年回家。常常在半坡洼上搂柴的时侯,总要张望对面的山梁。

吱扭响的碾子,早巳碾好了黄米面,专等儿子回家过年炸油糕,吃油馍。老家的院子,也被爸爸清扫的干干净净。

可是过完正月初六,我就要离开老家上班。妈妈念叨说才住了几天,又要走了。我离开家门,妈妈总要瞭望到照不见我的背影。回头遥看风里依旧站立着的妈妈的身影,我由不得心头酸楚,满眼噙泪。

3回老家过年,虽然没有城里一样烟花满天,人声鼎沸,但宁静的乡村,依然充满了喜庆。

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窗花,红红的灯笼,凝聚起了老家过年时的吉庆,响亮的鞭炮声,打破了除夕夜的宁静。

年夜里,总要打上几柱香,祈求人寿年丰。炒几碟好菜,喝一壶老酒,与爸妈拉一阵家常。

初一早,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包饺子,吃饺子。妈妈说,谁能吃出包硬币的饺子,谁一年有钱花。一家人都吃的欢欢喜喜。

4而今,妈妈走了。带着她合眼时未见到儿子遗憾,带着她对尘世的留恋,走了。

去年正月,我跪在妈妈坟头,为妈妈焚烧冥国纸币,献上奠酒果品,含泪无语。妈妈,天堂的您不会再气喘胸闷了,也不会在吃饭时就胃酸肚疼了。

今年,又快过年了。我呆呆的拿起电话,想起您接电话时亲切熟悉的声音。妈妈,儿子好想您!可是,电话的那头,您能听到儿子叫妈妈的声音吗?泪水由不得模糊了我的眼睛。

5人们都说,娘在,家就在。妈妈走了,我才理解了这句让心流血的话。

每次回家,妈妈总要忙着搂柴为儿子做饭。儿子吃饱了,您也就高兴了。儿子站在老家干干净净的院子里,看那一排四孔砖窑,看那贴缀着十二生肖的门帘,看那家门口旺旺叫的狗儿,看那满院子跑的鸡儿,看那圈槽头吃草料的驴儿,看那热炕头呼呼大睡的猫儿,看那周围的果树桃树,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这就是我的老家。

可是,妈妈走了,老家的一切也就没了。家乡成为故乡。站在荒芜了的老家院子,心头阵阵凄凉,有老妈在时温暖的家在那里?我的妈妈!

6告别妈妈,背上行囊,出发。蹒跚在老家的小路,泪眼回望。

妈妈,您就含笑九泉吧。我们虽然阴阳两隔,但妈妈的脐带永远连着我的脐带。我是妈妈身上连着的婴儿吊下的肉。下辈子,我还要做您的儿子,报答妈妈未了情。

又是腊八年味香,可是我再也回不了老家。妈妈,如果在天有灵,您知道我在想您,在想家吗?好想再熟睡在老家的热炕头,听妈妈生火做饭的声音,等妈妈叫醒我起床吃饭,感受冬天满窑洞的热气腾腾。可是,这一切都成了妄想。

7让我再次焚香磕头,祈祝天堂的妈妈平安健康幸福!

让我再次告诉远走的妈妈,不要担心挂念您的娃娃,我们都生活的很好。

让我再次给妈妈说,也不要担心爸爸,我们会更加孝顺,让爸爸开心不孤独。

五、关于过年的散文随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多年前看这句话也没什么感觉,如今看来却包含了不同的人对其不同的理解,这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和心境有关。“岁岁年年人不同”或许就是很多的人被岁月的风霜染白了鬓角,很多的人远去了……很多的人来了,很多的人走了……真的是有的人越走越近,有的人渐行渐远了……好一个“年年岁岁人不同”!

又要过年了,它或许有着与往日不同的气息,令人回味。走在大街上,看那一处处年货小摊,真的感受到了年的气息,渐渐有了年的味道。说不出的为什么,越是临近过年了,心情却是复杂了,有着说不出的感觉。人到中年以后,心境与心情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有意无意的就会想起许多,有用的没有的,过往的,未来的,都会翻腾起来!这也许与一路走来,历经的诸多人生风雨不无关系吧?!

记得童年时,一进腊月们,就开始盼望着盼望着过年,真的是一天天的数,一天天的盼,那是一年中最大的期盼了!过年了,就可以吃好吃的,穿新的衣服,还有压岁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尽情的浑洒童趣与童乐,真的好幸福,是那么的满足与快乐,年的味道永远是那么温馨。

上一篇:自考公共关系学第一章下一篇:9月份幼儿园后勤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