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翻译阅读答案(通用10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境的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地逃跑进入胡人的领地。人们都对他的不幸表示安慰。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祝贺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死了十分之九(绝大部分)。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注释
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亡:逃跑.。
而:连词,表承接。
胡:古代少数民族。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其父: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父,老汉(老人),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读第三声)。
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遽,就。
福:好事。
居:这里指经过的意思
数月:几个月。
将[读一声]:带领。
胡马: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马。
贺:表示祝贺。
富:形容词用作动词,有许多。
良马:好马。
好:爱好,喜欢。
堕:掉下来,摔下来。
髀[bì]:大腿。
丁壮:壮年男子。
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跛善:擅长。
近塞:靠近长城。
启示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问题及答案:
1.本文选自 西汉 (朝代)淮南王 刘安 编著的 《淮南子》 ,此书又名《淮南鸿烈》。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 ⑤、故时有物外之趣 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
答: 马无故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
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写出文章的寓意: 祸福得失在一定下可以转化。
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答: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相倚因祸得福
1.班超翻译的阅读答案
2.卖酒者传阅读答案翻译
3.女娲补天阅读答案及翻译
4.高山流水翻译阅读答案
5.《目不见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6.《朱敬则,字少连》阅读答案及翻译
7.王翦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8.师旷劝学阅读答案及翻译
9.《陶侃惜谷》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译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注释
①塞上:长城一带
②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③亡:逃跑
④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⑥居:经过
⑦将:带领
⑧富:多
⑨髀:(bì)大腿
赏析
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本站还有更多关于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的资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A.遂而则 B.乃而故
C.乃以则 D.遂以故
解析:选B。乃:竟然;而:连词,表承接关系;故:所以。
(2)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句③是助词“的”。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释之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解析:选D。A.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B.三个“于”均为介词“在”之意。C.两个“也”均为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D.“释之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
参考译文: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①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刘秀复徇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颍川郡掾冯异监五县,为汉兵所获。异曰:“异有老母在父城,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秀许之。异归,遂与萌率五县以降。
新市、平林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②除之。秀谓縯曰:“事欲不善。”縯笑曰:“常如是耳。”更始大会诸将,取縯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更始不敢发。李轶初与縯兄弟善,后更谄事新贵;秀戒縯曰:“此人不可复信!”縯不从。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注】①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
②更始:指汉更始帝刘玄。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部共乘之 乘:趁着
B. 汉兵乘锐崩之 崩:使……溃散
C.更始不敢发 发:发动
D.未尝自伐昆阳之功 伐:夸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 ②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B.① 士卒奔走,各还其郡 ② 而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 据五城以效功报德 ② 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D.① 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 ② 吾欲因之梦吴越
1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的汉军)亦鼓噪而出
B.旬月之间,(这种形势)遍于天下
C.遂与萌率五县(之地)以降
D.秀不与(司徒官属)交私语
12.下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与王寻、王邑的军作战时,刘秀带兵冲杀,斩敌数十人,其勇气鼓舞了将士们冲锋陷阵,接连获胜。
B.文中描写战争的句子,写人与写物结合,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突出汉军大胜莽军大败的情势,很有感染力。
C.刘秀曾经提醒刘縯注意刘玄心怀恶意,可是刘縯却毫不在意,结果因为他的部将出事而一起被刘玄杀掉。
D.刘秀不但不与刘玄计较兄长被害一事,反而饮食言笑如平常,赢得刘玄的信任,可见他对兄长是冷酷无情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3分)
(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4分)
(3)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3)
9.A(掩袭,追逐。)(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注意B项的使动用法。)
10.A(A副词,就。B代词,自己的;语气词,表祈使 C连词,来;介词,因为 D介词,趁着;介词,依据)
11.C(应指人,即“军民”。)(考查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注意语境。C项有“降”,加“之地”不对。)
12.D(“可见他对兄长是冷酷无情的”不正确,从上文刘秀多次提醒兄长,见出他对兄长是有情有意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他隐忍精明的个性。)(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表达技巧和文学作品形象的鉴赏。要注意整体把握刘秀的性格特点。)
13.(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
(2)虎豹都吓得腿发抖,掉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
(3)刘秀不与他们谈一句私话,唯有深自责备而已,不曾自己夸耀保卫昆阳的战功。
【参考译文】
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兵士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将领们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让我们协助将军!”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退却;汉军各部一同冲杀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刘秀就和敢于牺牲的三千人从城西水岸边攻击王莽军的主将营垒。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而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王莽军大溃,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值迅雷、大风,屋瓦全都被风刮得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灌下来,水暴涨,虎豹都吓得腿发抖,掉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王莽军的士兵奔跑,各自回到自己的故乡。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自称将军;一个月之内,这种形势遍于天下。
刘秀再向颍川一带夺取土地,进攻父城,未能攻克,大军驻扎巾车乡。颍川郡掾冯异督察五县,被汉兵生擒。冯异说:“我有老母在父城,我愿意回去,献上这五座县城,来报答恩德。”刘秀许诺。冯异回去后,就和苗萌一起率领五县军民投降。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①,绿阴照人②,置一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④,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⑤,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⑥,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释:①新篁(hu ng)初放:新竹刚刚长高。②绿阴照人:绿色的竹荫照上人身。阴,同“荫”。③窗棂(l ng):窗上雕花的窗格。④冻蝇:秋冬受凉的苍蝇。⑤于时:那时,当时。⑥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二)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③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④哉!
导读:《题画二则》用两篇小短文将作画的真谛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注释:①勃勃:旺盛貌。这里解作情感冲动,画意突发。②倏(sh ):忽然,迅速地。变相:样子改变。③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之前先立意,先构思。④云乎:语末助词。
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置一榻其中( ) 2.无所师承( )
3.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 4.趣在法外者( )
二、翻译
1.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三、第二则短文谈到了“眼中之竹”、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四、作者通过这两则短文告诉我们“师承”并不是最重要的,______更重要。
参考答案:
一、1.放 2.没有什么 3.都 4.情趣
二、1.这时窗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
2.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
三、“胸中之竹” “笔中之竹”。
秋水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澹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X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辩:通“辨”,辨别
B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小看
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懒惰
D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语:读yù,告诉或谈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B吾非至于子之门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秋水?庄子》阅读答案(附翻译)《秋水?庄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望洋向若而叹曰
1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不然,籍何以至此也?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中有两个“于是焉”,第一个“于是焉”的“是”指代“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埃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第二个“于是焉”的“是”指代“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第二个“于是焉”与第一个呼应,使文章结构缜密。
B庄子以寓言的形式,塑造了河伯和海神若两个形象,通过两个人的对话,流露出作者“凡事无涯”的思想。
C作者引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的目的是让河伯自我批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D作者塑造的河伯和海神若两个形象,是对立面,作者对海神若持肯定态度,对河伯持完全否定态度。
16.将下列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答: 。
(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
答: 。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答:
参考答案:
12.C(殆:危险。)
13.D(A前者为介词,表被动,后者介词,表比较。B前者助词,“的”,后者代词,大海。C前者动词,认为,后者介词,“把”。D均为连词,表修饰。)
14.B(B为宾语前置,其它为被动句。)
15.D(“完全否定”不妥,河伯虽然开始狂妄自大,但很快觉察到自己的丑陋,说明其还有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16.(1)于是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2)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3)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参考译文】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2、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清”既指环境的清,又指心境的清。(2分)月透疏帘而入,如同邀来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同被奇妙地纳入枕函之中,借清凉的月影、溪声写出了环境之清静;诗人注目于这些光景物态,于枕上感受月影、溪声,表现了清闲的心境。(2分)颈联动静结合,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是静景,溪水潺潺是动景,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夏夜的清静。(2分)
2、(1)表现了诗人对清静、悠闲的生活的喜爱之情。诗歌通过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飞舞,蜘蛛织网,风吹帘动,溪声嘈嘈,表现乡村清幽的生活环境和诗人清闲的心境(3分)。(2)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不愿与世相争的高洁情怀。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念头。(2分)
[参考译文]
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
赏析: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首联、颔联诗歌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动景: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这里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
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的景象,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尾联直抒胸臆: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完这一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由衷赞许。诗人喜欢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进而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后两联抒情。“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可诗人不尝“诗穷”,“难将梦到家”则更是难堪,而酒也不尝“薄”,诗人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美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一场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真是“酒无通夜力”,“梦短不到家”。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其故国之思抒发得十分深沉。
个人资料: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字词解释:
孤贞:挺立坚贞;孤直忠贞。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翻译:
是谁在衙中种下这几百竿萧萧绿竹呢?陪伴这些透明澄澈的绿竹吟诗最适合我这做闲职的。她们不与妖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的来临。竹声萧萧拂过我的琴,顿生雅致的情趣;竹影映在棋坪上,更增加了我下棋的兴致。第二年纵然我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今年的冬天我还能在雪中看见你高洁的`清影夭艳:异常艳丽而端庄。
试题:
(1)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中的“”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3分)
答案:
(1)“拂”和“侵”。(1分)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1分)“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
(2)这首诗中的“”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答对三点才给1分)诗人托物言志,(1分)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1分)
创作背景:
王禹偁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赏析:
作者因谪居而倍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一日临窗而观,忽见一片透 明澄澈的碧色,带着丝丝凉意,仿佛要染绿人的鬓发须眉,作者顿觉耳目清爽,心旷神怡, 诗 意在心中荡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读了这首咏竹诗后,不禁联想起郑板桥的《竹石》。岁寒四友之一的竹,“依依似君子”,“志在干青云”,诗人看似在咏竹,实际上是在自咏。 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其实也不用回答,不是和自己一样喜欢竹子的人,不是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谁又会在这里种它呢?商州团练副使这个闲官,面对“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而且“峻节可临戎”的数百竿竹子,怎不诗兴顿发呢?怎不抒发一下“老夫欲寄精诚去,凭仗高风达紫宸”那样感慨呢?
两联对仗和前一首一样工整。颔联写竹子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气节。颈联写竹子和自己一起弹琴、下棋。你看,它“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你看,“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你听,“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你听,“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你听,我正在和竹子说:“诗书弹琴聊自娱,古来哲士能贫贱”。特别是颈联写得有声有色,饶有雅趣,多有风韵,是这首诗最精彩的的一联,堪称名句。
尾联以想象作结。诗人有《雪夜看竹》诗云:“梦断闲窗酒半醺,月华薄薄雪纷纷。莫言官散无拘束,一夜披衣见此君。”是对这一境界的最好注释。同时,尾联还表现出诗人和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一样的愤慨。
作者曾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从他的作品看,并非虚言。
个人资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译: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府舒城人。年轻时是舒城桐乡的农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做事本着对人慈爱和有利的原则,从不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抚恤慰问老人和孤寡无依的人,凡遇到他的都得到很好的对待,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后提拔为太守卒史,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升任为北海太守,因考核他的政绩和德行第一而成为大司农。为人淳朴厚道,和故旧的关系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心和他结交。天子很看重他,朝廷官员也很敬重他。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②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③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译: 这时,张敞做胶东相,给朱邑写信说道:“贤明的君主内心里学习远古的圣君,广泛地招纳贤才,这的确是忠臣竭尽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只不过我守在这僻远难治的.郡县,被规矩所束缚,胸怀短狭,原本没什么奇才。即使有,又向哪里施展?您凭着清明的德行,掌管着国家的农业,就好象灾荒之年吃糟糠都是甜的,丰年的时候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为什么呢?有和没有的情况是不同的。过去陈平虽然有才干,但也需要魏倩的帮助才能被提拔重用,韩信虽然是奇才,也依靠萧何才能被信任。考察过去各个朝代的英俊之才,如果一定非得是像伊尹、吕望那样的人才推荐,那么这个人其实不用您就会崭露头角的。”朱邑很感激他这番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有很多人是得到他帮助的。他虽然身在高位,但生活节俭,自己的俸禄用来给族人和乡亲们使用,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译: 他于神爵元年去世。皇帝非常爱惜同情他,下诏书称赞他:“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义,缩减自己的饭食以示节操,在外面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自己也不接受别人送的礼物,称得上是贤人君子。现在遭到凶难,我非常同情他,赐给他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他的父亲。”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译:当初朱邑病重弥留之际,嘱咐他的儿子:“我原来做桐乡的官吏,那里的百姓爱戴我。死后一定要将我埋葬在桐乡。后代子孙供奉我,也不如桐乡的百姓。”等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埋在桐乡的城西,老百姓果然一起为他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他,至今没有中断。
(选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①啬夫:务农之人。②匈:同“胸”。③周稷:古代传承下来的农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 存:抚恤
B.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 延:招纳
C.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 直:正直
D.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 穰:丰年
答案:C(只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朱邑廉平不苛的一组是(3分)
① 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
②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③ 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
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
⑤ 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⑥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A(②朱邑的政绩④朱邑举荐贤才⑥百姓祭奠朱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邑年轻时是舒城桐乡的农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
B.张敞写信给朱邑劝他举荐贤才,朱邑很感激他的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同时自己也得到很多人的帮助。
C.朱邑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升任为北海太守,因考核他的政绩和德行第一而成为大司农。
D.朱邑去世,皇帝非常爱惜同情他,下诏书称赞他廉洁有节义,并赐给他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其父亲。
答案:B(有很多人得到朱邑的帮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5分)
答案: (1)(5分)为人淳朴厚道,和故旧的关系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心(或私事)和他结交。(评分点:笃:深厚;但:然而、但是;以:介词,拿。每点1分,句意正确通畅2分)
(2)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5分)
【塞翁失马翻译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塞翁失马》古文阅读答案12-29
塞翁失马的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11-01
塞翁失马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11-20
塞翁失马文言文10-26
《梅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9-22
《华佗治病》阅读答案附翻译12-03
中国寓言故事:塞翁失马11-16
《游钓台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9-23
清代古文《梅》的阅读答案及翻译12-09
《新唐书·李承传》阅读答案及翻译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