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污染措施(精选8篇)
[摘要]化肥的出现给农业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不合理利用和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现而今化肥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化肥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化肥污染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化肥污染;现状;危害;防治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产量,化肥的使用量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了土壤,大气和水体等方面的污染,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1.我国化肥的使用现状
有调查表明,我国的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214万吨,占世界的35%,平均施用水平为368 kg/hm2,大大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料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化肥利用率极低,氮肥平均利用率只有30%一40%、磷肥只有10%一20%、钾肥只有35%一50%,可见我国每年有2500一2800万t的肥料养分流失[1]。这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同时流失的肥料会进入到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着对人体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2.化肥污染的危害
2.1.化肥污染对土壤的危害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有隐蔽性的特点,土壤质量的下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故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不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
制造化肥的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会随着施肥的过程进入到土壤中,并且重金属元素不能够通过微生物降解,会随着植物的吸收进入生物链,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重金属元素进入生物体后,难以消除,危害健康。
过量施用化肥还会导致土壤酸化,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于生物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易造成土壤酸化[2]。氮肥在土壤中会发生硝化反应产生硝酸盐,这个过程会产生交换性氢离子,土壤吸附性复合体接受了一定数量的这种交换性氢离子,使土壤中的碱性离子淋失,我国北方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出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以吸收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化肥还会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少蚯蚓等有益生物,土壤微生物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并且富含腐殖质的蚓粪是植物生长的极好肥料,我国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氮肥的施用量高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这会减少土壤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减少。
过量施用化肥,可使土壤中的一些离子数量发生改变至使土壤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进一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化肥无法补偿有机质的缺乏,造成有机质含量下降,建国初期,我国大部分土地有机质含量为7%,现在下降至3%~4%,流失速度是美国的5倍。2.2.化肥污染对水体的危害
未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随水下渗或流失,造成水体污染。从全国来看,化肥氮平均损失率约为45%,有资料显示,南方有90%以上的地面水、耕地和100%的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氮肥一旦进入地表水,会使地表水中的营养物质增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植物及藻类大量繁殖,消耗大量的氧,致使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有时候严重的话还会造成鱼类死亡,破坏水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化肥施用在农田后,会发生解离,从而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一般的阴离子是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这些阴离子随淋失而进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磷酸盐含量增高。硝氮、亚硝氮的含量是反映地下水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含量过高则会对人畜直接造成危害,使人类发生病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2.3.化肥污染对大气的危害
化肥容易发生分解挥发,再加上不合理的施用化肥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氮肥在施用于农田的时候,会发生氨的气态损失;施用后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氨气和氮氧化物进入到大气中,大气中氨质量浓度的本底值为2μg/m3,这是动植物能正常代谢吸收和释放的浓度。大气中氨的浓度过量,会危害人和动植物健康[3]。氮氧化物在近地面通过阳光的作用会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臭氧,产生光化学烟雾,并刺激人畜的呼吸器官。氧化亚氮进入到臭氧层后,会与臭氧发生反应,消耗掉臭氧,使臭氧层遭到迫坏,就不能够阻挡紫外线穿透大气,强烈的紫外线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比如增加皮肤癌的患者。2.4.化肥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氮肥施用过多的蔬菜,其硝酸盐含量比正常情况高出很多,人畜食用这种蔬菜后,硝酸盐在人体内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方面与体内胺类结合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导致肠癌、胃癌、直肠癌等;另一方面,与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导致高铁血红素蛋白症,使人出现行为反应障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危及生命。3.防治措施和对策
3.1.加大化肥污染的宣传力度,提倡使用农家肥有机肥
目前,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意识到化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故而,要加大化肥污染的宣传力度,完善农村环保农技科普机制,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提倡使用农家肥、有机肥,以农作物的秸秆,动物的粪便以及各种植物为原料,利用沼气池产生沼液制作高质量的农家有机肥,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以及自净能力,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豆科绿肥,比如实行引草入田、草田轮作、粮草经济作物带状间作和根茬肥田等形式种植[4]。因为豆科植物在生长时会有固氮菌进行固氮,豆科植物的秸秆含有吩咐的氮。这种利用生态固氮的方式应该加以推广。3.2.改进施肥方式,正确施肥
正确施肥首先要使化肥的施用量合理,化肥的挥发、随径流的损失、渗漏淋失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施肥量正相关,所以减少化肥流失的关键是源头控制,即减少化肥用量。要综合考虑作物种类、目标产量、土壤养分状况、其他养分输入情 况、环境敏感程度,确定施肥量,以保证作物高产,收获后土壤基本无残留。
深层施氮,肥效长而稳,后劲足,既可减少直接挥发损失、随水淋失及反硝
化脱氮,还可减少杂草、稻田藻类对氮肥的消耗,而且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育。氮肥在稻田深施,利用率一般在50%以上。3.3.施用硝化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又称氮肥增效剂,能够抑制土壤中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土壤污染。由于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铵态氮的硝化变缓,使氮素较常时间以铵的形式存在,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3.4.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
注重管理,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防止化肥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制定有关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用法律法规来防治化肥污染。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污染而设置的氮肥施用量安全上限为每年N 225 kg/hm2,作物收获后1 m土层的氮素残留量不超过50 kg/hm2。欧洲国家近年来每季作物的施氮量普遍降低到120 kg/hm2左右。3.5.选择适宜的耕作措施和灌溉方式
在坡度大的地区,容易发生侵蚀和径流,应采取保护耕地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和化肥随径流的流失;在平原地区,渗漏是化肥的主要流失方式,要控制排水保持土壤湿度。采用喷灌、滴灌、雾灌技术是节水保肥的重要途径。在旱作上提倡采用滴灌、喷灌,尽量减少大水漫灌,减少径流和渗漏。
过度施用化肥已成一种掠夺性开发, 不仅难以推动粮食增产, 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 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其造成的的污染绝不亚于农药。建国初期, 我国大部分土地有机质含量为7%, 现在下降至3%~4%, 流失速度是美国的5倍。
过度施用化肥是造成土壤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它能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 导致土壤硝酸盐积累, 破坏土壤结构, 加速土壤酸化, 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也可通过食物链的作用, 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为此, 提出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和管理, 增施有机肥,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施用硝化抑制剂, 改进施肥方法的防治措施, 以便更好地保护土壤。
1 大连市土壤中化肥污染现状
在施用的化肥中, 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 1/3进入大气, 1/3沉留在土壤中。化肥污染已成为影响大连市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生产安全的重要隐患。
大连市1996—1998年化肥使用情况, 主要是尿素, 其他化肥包括二铵、硫酸钾、氯化钾、碳酸氢铵等。大连市化肥施用情况统计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 化肥的使用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在化肥的施用过程有1/3沉留在土壤中, 大连市沉留在土壤中化肥量统计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土壤中化肥污染的现状。
2 过量施用化肥对土壤的不良影响
化肥对土壤污染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强、实效性长, 由于单位面积上的污染负荷小, 人们往往忽视其宏观效应, 但积累到一定临界点, 释放时会产生巨大的累加效应, 使农业环境质量下降。
2.1 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含量
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 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 它们随施肥过程进入土壤后不仅不能被微生物降解, 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 甚至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 最终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土壤环境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难以彻底消除。
2.2 引起土壤酸度变化
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生物酸性肥料, 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 土壤中氢离子增多, 易造成土壤酸化。长期大量施用化肥, 尤其是连续施用单一品种化肥时, 在短期内即可出现这种情况, 土壤酸化后会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 或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强, 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土壤酸化还能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 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 向下渗透补给地下水, 使得营养成分流失, 造成土壤贫瘠化, 影响作物的生长。
2.3 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微生物是个体小而能量大的活体, 它们既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执行者, 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 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当长期大量施用以氮肥为主, 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少时, 就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2.4 导致土壤板结, 肥力下降
过量使用化肥, 可使大量的NH4+、K+和土壤胶体吸附的Ca2+、Mg2+等阳离子发生交换, 使土壤结构被破坏, 导致土壤板结;进一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 化肥无法补偿有机质的缺乏,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不仅破坏了土壤肥力结构, 而且还降低了肥效。
3 土壤中化肥污染的防治措施
当前, 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化肥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为此, 就要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并积极防治土壤化肥污染[1]。
3.1 加强监测管理
加强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 防止化肥将过量的有害物质带入土壤。制订有关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 尽快出台农用化肥施用规范及土壤污染防治法, 采用法律手段来防治化肥污染[2]。
3.2 合理施肥, 施用硝化抑制剂
推广配方施肥, 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 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 减少化肥的浪费, 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3]。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既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又为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减少化肥施用量, 广泛施用有机肥, 推广微生物肥料和垃圾堆肥[4]。硝化抑制剂又称氮肥增效剂, 能够抑制土壤中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 从而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土壤污染。
3.3 改进施肥方法
氮肥深施, 主要是指铵态氮肥和尿素肥料。磷肥按照旱重水轻的原则集中施用。对于施肥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可采取施用石灰、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等方法降低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积累, 还可以采用翻耕、客土深翻和换土等方法减少土壤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同时, 还应合理灌溉, 减少化肥流失。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 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 以减少化肥使用量。
参考文献
[1]李培香.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34-36, 39-40.
[2]哈丽丹·买买提, 阿不利米提.化肥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方法探讨[J].新疆农业科学, 2005 (S1) :136-138.
[3]姚彦芳.国外的环境型农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85-86.
“化学有害论”风靡全球。在科学昌盛的美国,也有许多人谈化学色变。其实,绝大多数具有化学名称的物质都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比如盐,盐的化学名称叫氯化钠,能说盐是有害的吗?
化肥亦然。化肥分为氮肥、磷肥和钾肥,含氮、磷、钾之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的化肥称为复合肥。化肥施到土壤里要分解成氮离子、磷离子、钾离子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就像人吃的是盐,吸收的是氯离子、钠离子一样。氯和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氮、磷、钾却是作物必需的大量元素,若氮、磷、钾充足,作物便长得快。农业生产表明,化肥对增产的贡献率为50%左右。假设全国农民都不施化肥,我们肯定要饿肚子。
但是,用化肥种出来的农产品确实没有用农家肥种出来的好吃,比如西瓜,施化肥的就不如施饼肥的甜。其中的原因在于施氮肥多了,施磷肥、钾肥少了,若氮、磷、钾按比例达到平衡,种出来的西瓜同样是很甜的。现在有一种无土栽培,不需要土壤,把西瓜种在容器里的营养液里,因为各种肥料元素均衡,种出来的西瓜,比施农家肥的地里的西瓜更甜。农家肥所含各种元素是均衡的,但是这种均衡却是低水平的均衡。所以,只施农家肥,产量是上不去的。
崇尚绿色生活的人可能不知道,所有绿色食品都是允许施用化肥的,否则,产量上不去,不挣钱,谁也不愿种。不施化肥的所谓的有机食品,在市场上难觅踪影,只生长在自给自足的小菜园里。
不过,化肥应当适量施用,氮、磷、钾要平衡,否则农产品只是高产,却品质下降。如,粮食的蛋白质含量降低,瓜果的含糖量降低,吃起来没味。但是,这绝不是污染。
据有关资料介绍,华盛顿的白宫、北京的中南海吃的都是施化肥的水果、蔬菜和粮食。
针对本工程特点,开工伊始,首选识别施工生产中将要出现的各种环境因素(主要是水、电、气、声、渣)及其会造成的影响,针对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指标。编制环境管理方案,详见《项目重大环境影响因素及管理方案一览表》(下图)项目经理部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在运行控制中加强培训教育,增强全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能力,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检查、监督和指导,保证环境管理方案的贯彻落实并持续改进。
项目重大环境因素及管理方案一览表
序号 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目标、指标 环境保护管理方案
1噪声 影响人身健康、社区居民休息 施工现场场界噪声:结构施工,昼间<70dB,夜间<55dB;装修施工,昼间<65 dB,夜间<55dB。1.工程外采用木目安全网实行全封闭;
2.现场搅拌机、木工房使用之前完成封闭,封闭率达到100%;
3.解各施工阶段,尽量选用低噪音环保混凝土振捣棒和有效声降噪的施工机械。4.现场拌匀材料、模板脚手架的拆除,针对才智采取措施,轻拿轻放。5.购置噪音监测仪,专人定期监测,发现超标立即整改。
2粉尘 污染大气应向居民身体健康 现场目标无扬尘。现场主要运输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1.现场主要运输道路进行硬化,厂区内进行绿化.覆盖易扬尘地面;2.成立文明施工保洁队,配备洒水设备,做好压尘,降尘工作;3.建筑垃圾分类存放,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降低扬尘.4.现场食堂和供暖采用清洁燃料.5.各专业班组下班前必须保持作业面清洁,做到“工完料清”.6.搅拌机和木工房必须封闭施工,减少粉尘污染.3污水 污染水体污水排放符合所在地的环保规定 1.现场厕所设置化粪池;食堂设置隔油池;2.现场洗车槽、混凝土拖式泵和搅拌机处设置沉淀池。3.设雨水排放管、沟,实现雨水和污水分别排放。
4废弃物和建筑垃圾 污染土体、水体、大气 分类管理,合理处置各类废弃物,有毒有害物回收率100%
1.施工前,向城市环卫部门申报建筑垃圾处理计划填报建筑垃圾 种类、数量、运输路线及处置场地。
2.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及时清理;有毒有害废弃物及回收,回收率达100%;工程竣工5日内,将工地剩余垃圾处理干净。
5运输遗洒 污染路面,影响居民生活 运输无遗洒现象
1.道路出入口设清洗槽,车辆离开现场前应清洗轮胎和底盘的泥尘; 2.车辆不超载,并覆盖严密,严防遗洒,一旦发现遗洒,及时组织人力清扫。3.混凝土罐车出场前清洗下料斗。6化学危险品、油品的泄露及挥发
污染土体、水体施工现场的化学品(如油漆、涂料等)和含有化学成分的特殊材料一律 实行封闭式、容器式管理和使用,杜绝泄露、遗洒。
1.编制化学品及有毒有害物品的使用及管理作业环保指导书,并对操作者进行培训。2.易燃、易爆物品和化学品存放设专用仓库,存放地面先硬化或铺垫。3.施工机械设备设置接油盘。4.配备沙土、铲等以备泄漏时使用。
其他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市有关法规和规定,减少环境污染,营造绿色建筑。
根据《**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防止扬尘污染治理暂行规定》为了控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环境,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工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措施。1 保证体系
项目不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环境保护体系,明确体系中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规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对所有参与体系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2 工作制度
(1)、每周召开一次“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2)、建立并执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检查制度、奖罚制度。3 管理规定
(1)实行封闭式施工。工地实行围挡封闭施工,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临主干道路围挡不低于2.5米)。围挡要坚固、稳定、整洁、规范、美观。建筑工地脚手架外侧必须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封闭高度要高出作业面1.5米以上,并定期清洗保洁。
(2)施工现场出入口地面实行硬化,厂内道路和作业场按规定进行硬化处理。
(3)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物、细颗粒散体材料,安排在库内存放或严密遮盖,运输时要防止遗洒、飞扬,卸运时采取码放措施,减少污染。
(5)场烟尘控制。
建筑材料、构件、料具应按照施工总平面图划定的区域堆放,堆放要整齐,要挂定型化的标牌。水泥、石灰粉必须在库内存放或着严密覆盖。沙、石等散体材料和土方要采取表面固化、覆盖等防治扬尘措施。多余土方及时清运出厂。
a)施工现场建立保洁制度,有专人负责保洁工作,做到工完场清,配备洒水设备及时洒水清扫,喷淋压尘、降尘。
b)严禁在施工现场排放有毒烟尘和气体,不得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工地生活燃料以电和气为主,符合环保要求。c)施工现场设置密闭式垃圾站分类存放施工垃圾,施工垃圾按照有关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管理规定及时清运到指定地点。清理高空建筑施工垃圾时,采用容器吊运,严禁凌空抛洒。清理垃圾过程中适量洒水。
(6)加强施工现场运输车辆管理。工地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排水设施。驶入建筑工地的运输车辆必须车身整洁,装载车厢完好,装载货物堆码整齐,不得污染道路;运输车辆经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建筑工地。车辆严禁带泥土上路,严禁超载,必须有遮盖和防护措施,防止建筑材料、垃圾和尘土分杨、洒落和溢流。
(7)现场设计排水网络,每隔一定距离设沉淀池,废水、与水、生活污水经沉淀后排入城市排水系统。沉淀淤泥及时清除并集中存放。4 不扰民措施
(1)现场成立专门小组,办公区设立来访接待室,及时掌握和处理居民的有关意见和建议。负责解决因施工造成的扰民问题。
(2)及时办理齐全有效合法的施工证件和手续,依法施工。
(3)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可能减少一些高噪音的工序夜间作业。配置和使用低噪音以及符合环保要求的施工工具和设备。在学生高考等特殊时期,夜间不安排高噪音施工。5 减少扰民,降低环境污染和噪音的措施
我公司在该工程施工中,为了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使工程能得以顺利建设,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及**市有关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法律,切实做到符合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主要措施有:
(1)因建筑工程的需要,出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各种机械、设备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对噪声较大的机械设备尽量不同时开启或尽量避开夜间和午休时间,尽可能地将噪声污染控制在国家规定之内。
一、管理措施:
1、本工地有噪声防治领导小组,由公司周经理任组长,并有专人具体负责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污染的防治管理工作。
2、本工地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施工技术规范中关于噪声防治的建设要求。
3、本工地工程概算中有专项的噪声污染防治的费用。
二、降噪措施
1、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噪声较强的机具施工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施工,夜间加班严禁使用噪声较大的设备,如:风镐,大型镐头机。
2、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使其正常运转,降低噪声。
3、进出工地的施工车辆限速慢行,禁止怠速,禁止鸣号。
4、材料撤除和搬运时轻拿轻放,装卸材料时轻装轻放,现场混凝土振捣采用低噪音振动棒,并做到快插慢拔。
5、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工作,采取有力的措施控制人为的施工噪音,严格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噪声扰民。
施工单位日期
监理单位日期
论文题目: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2013级 环境科学 白杨 20133250 邹金龙
2015年 6月18日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摘要:
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生态环境健康、良性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研究进展、监测评价模型及农业政策和经济等控制措施,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的现状,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策略、法律法规、政策和农业管理体系。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监测评估、技术支撑、行政管理和资金保障五大体系,这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关键词:污染控制,环境保护,源头控制,途径控制,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前言
水是地球和人类的生命之源,水污染是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全球范围内,30%~50%的地球表面已受面源污染的影响,全世界内不同程度退化的12亿hm2耕地中,约12%是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多年以来,环境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生产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田间地表径流中的盐分、养分、农药、病原体及其它污染物进入地表水,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和水生物,危害饮用水安全,损害人畜健康,影响经济发展。本文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的理论体系,探讨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监测、评估、法律法规、政策、控制措施等内容,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第一章 面源污染
1.1面源污染的定义
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定义很多,其中有3个定义很科学,下面分别从法律、环境和分类等角度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阐述。
1.1.1法规定义
农业面源污染是必须进行合理规范的,却是国家法律允许的。它表明农业面源污染的存在是法律许可的,不可能进行根除和禁止,但农业面源污染却是对人类生态环境有害的,必须进行规范和控制,把环境风险降到最小。这体现了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客观性,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存在而客观存在的。该定义不仅科学地描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含义,还明确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政策,显然不同于点源污段为主。
1.1.2分类定义
凡是通过特定的、连续的管网进行集中收集、统一排放的污染,称之为点源污染,反之,称为面源污染。也就是说,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水及地下水,称之为农业面源污染。这种定义明确指出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的分类依据,即污染源输移途径和环境受体的不同。点源污染具有特定的排污管道、排污地点和环境受体,末端控制措施有效控制了点源污染问题。但是在农业面源污染中,具有污染源的多样性、输移途径的非特定性、排放地点的地域性的特点,这些都决定我们无法将农业面源污染源进行集中收集、统一排放,末端控制措施也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源头控制和途径控制就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首要举措。
1.1.3环境定义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经过地表径流、淋溶、渗漏等方式,从非特定区域进入受纳水体,形成的水环境问题。首先,农业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重要组成,其环境受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体是受纳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又分为淡水和海水,其中淡水的一般江、河、湖等地表径流。其次,农业面源污染源大多本身是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等)和可再生、再利用的农业资源(秸秆、粪便等),在农区内是可用的投入品,只有进入水环境时,造成水污染时,它们才是污染源,这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途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农业面源污染的“非特定区域”体现了污染量大面广、扩散性的特点。同时也意味着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的复杂性和随机性,简单的点位监测和评价并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农业面源污染的真实状况。因为在农业面源污染形成过程中,受到土壤类型、农业生产方式、作物品种、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径流特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物理过程。
1.2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
现代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打破了传统的农业部门之间物质和能量循环,农业系统“高投入、高产出、高废物”的“三高”生产模式,导致大量废物产生,它们和过量投入一起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四类:①农田化肥污染。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农业发展对化学品的依赖性还很大,农业产量至少有四分之一是靠化肥等化学物品取得的。200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到了4 766.2万t,占全世界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化肥施用强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施用量过高,再加上施用结构不合理,加剧了日益严重的地表水富营养化趋势,还导致了地下水硝酸盐超标。②畜禽养殖污染。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但同时畜禽粪尿排泄量日益增多,2005年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倍,预计2015年达到60亿t。③农田固体废物污染。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生产量约为7亿t,而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还不足15%。农作物秸秆四处堆放现象非常普遍,更有甚者将堆放于沿河沿湖岸,在雨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渗滤液排入水体,从而形成更直接、危害更大的面源污染。④农村生活污染。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并且居住分散,农村生活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农村生活污染主要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和人粪尿流失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日益显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淡水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的大面积暴发,敲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警钟。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粮食安全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农业面源污染和点源进行分类监测和控制,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纳入国家“绿色支出”,坚持“源头控制”和“途径控制”的策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从生产源上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因此,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问题上,需要从农业面源产生、发生和发展的源头和过程着手,同时兼顾农业经济效益以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第二章 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发生受到降雨影响,具有间歇性。污染强度受发生地点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旱季径流少、雨季径流大,污水都无法集中收集处理,这些都决定了末端控制技术很难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但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只是因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的发生机制,对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实行分类监测与控制达成了一致共识。对于农业面源污染,按其来源不同,分为农田面源、畜禽养殖面源、农村生活面源、矿山面源等,不同类型面源污染形成机制不同,也需采用不同的控制技术和对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主要分为政 策措施、农业措施和经济措施3大类。
2.1农业措施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一般采用源头控制和途径控制对策。首先,科学配置农业资源,规范农业行政管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新技术,整体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和生产废弃物产生。核心措施是研究和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落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自愿或政府奖惩措施,推动农民采用新的替代技术,在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流域等农业面源污染高风险区,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减少农田、畜禽养殖业和农村生活中的氮、磷等营养盐的流失。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欧盟的“良性畜禽养殖措施”、中国的平衡施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措施都属于源头控制措施。其次,完善农区水利设施,健全农区水土保持系统,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发展循环农业,建设农区植物缓冲带和生态湿地,减少农区水土流失,截留土壤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削减废弃物排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源进入受纳水体。我国的生态果园、清洁小流域、乡村清洁工程、水土保护工程等都属于途径控制措施。
2.2政策措施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是涉及多地域、多部门、多学科的环境问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政府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法律法规体系,是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按章办事”的基础。在美国,控制地表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有《清洁水法》、《海岸管理条例》《安全饮用水法》;控制地下水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法律有《资源保护和可再生法》、《环境风险、赔偿和责任综合法》、《农药使用联邦法》。同时,各州颁布了很多相关的地方法规。在欧盟,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法律法规有《饮用水导则》和《农业环境条例》。
我国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专项立法,目前还是空白。但全国有22个省(市)出台了《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相关的地方法规,个别省份正在着手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促进办法》专项法规,这都将为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2.3经济措施
点源污染的控制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总量控制。但对面源污染控制经济措施分两大类。一类是奖励性经济措施,坚持“绿箱政策”,把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纳入政府的“绿色支出”。美国和欧盟部分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限定性农业生产措施和最佳管理措施的农场或农户进行财政补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类就是惩罚性经济措施,还是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税收、排污费等经济杠杆控制农区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排放。荷兰通过对超量使用有机肥的农场收取排污费,瑞典通过农药使用税来减少农药的使用等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国内,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还没有明确的经济措施,然而近年来,国家筹集大量的资金,推广普及农村户用沼气、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工程和平衡施肥等,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级的资金补偿。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的命运。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还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实施“绿箱政策”,把农业面源污染纳入国家的“绿色支出”,对农业生产进行生态补偿,提升农业生产力,不仅可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还可以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结论
农业面源污染的日益显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淡水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的大面积暴发,敲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警钟。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农业面源污染和点源进行分类监测和控制,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纳入国家“绿色支出”,坚持“源头控制”和“途径控制”的策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从生产源上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这不仅顺应我国的国情,也符合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特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我们须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五大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法律法规体系,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二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体系,有章可循,科学评价;三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管理体系,有人专管,真抓实干;四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有技术可用,创新技术;五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资金保障体系,有钱可投,保证工作开展。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兆良,David Norse,孙波。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 2003 年环境状况公报[J]。环境保护,2004,7:3-17.[3] 杨林章、胡正义。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现状与控制思路和技术[C]//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中国环境学会水环境分会主办,1-7,2007 年 11 月 12-16日,南京。
[4] Van de Graf f A A,Kuenen J G.Anaerobic oxidation o f ammonium is a bio logically mediated proces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5.61(4):1246-1251.[5 夏立忠,杨林章,吴春加,等。太湖地区典型小城镇降雨径流 N、P 负荷空间分布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3):267-270。
Xia Lizhong, Yang Linzhang, Wu Chunjia, et al.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ads in runoff in a representative town in tailake region[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03,22(3):267-27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6]张维理,徐爱国,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III。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26-1103。.[7] 杨林章,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863 项目“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第二子课题“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编号 2002AA601012)技术报告[Z],2005。
[8]朱兆良,诺斯,孙波。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Zhu Zhaoliang,Norse,Sun Bo.AlleviatingStrategie of Agricultur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ina[M].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6.] [9]陈敏鹏,陈吉宁,等.中国农业和农村污染的清单分析与空间特征识别[J].中国环境科学。2006,(6):751-755。[Chen Minpeng,ChenJining,et al.Inventory Analysi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Agricultural and Rural Pollution.[J]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6):751-755.] [10]赖斯芸,杜鹏飞,陈吉宁.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
面源污染的产生机制与污染控制措施
关键词:农药化肥,环境污染,生态保护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 现今农村的变化翻天覆地, 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都大幅提高, 但随之而来巨量农药化肥的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愈发突出。过量施用化肥农药, 主要会导致耕地盐碱化和板结;过量的氮磷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 水环境受到污染;氨的排放污染大气, 氮氧化物的排放助长温室效应。农村农药化肥使用的现状, 一是农民不懂得如何科学施肥, 缺乏相应的知识技术, 全凭主观感觉, 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二是化肥农药制造厂家, 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进行偏颇不科学的广告宣传, 使农民买到的肥料结构不合理, 最终导致不合理的化肥施用;三是某些磷肥的生产不合格, 含有重金属, 而重金属易在施用后积累在土壤中进而被农作物吸收, 而后经食用进入人体, 损害生命健康。
农村耕地面积较广, 农药化肥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同时存在、同时作用, 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加强农药化肥施用及污染的控制迫在眉睫。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糜滩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 东南以黄河为界与东湾镇、乌兰镇相邻, 西南部与刘川镇、北湾镇相接, 北与三滩乡接壤。糜滩乡土地总面积153.1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400亩,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是靖远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但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开始突出, 其中黄河水体污染和土壤盐碱化问题最严重。本次共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收回195份, 深入地了解了糜滩乡村民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 当地环境污染的类型, 污染程度, 污染防范与治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以及村民的农药化肥施用常识和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态度。文中运用IBM SPSS Statastics数据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 农药化肥使用状况
由图1-图3可知, 在回收的195份问卷中有66人选择对农药封口保存, 49人选择对农药高处放置, 40人选择对农药干燥放置, 40人选择对农药用多少买多少;有117人选择集中处理使用后的农药瓶, 78人选择乱扔使用后的农药瓶;有184人认为由于化肥的使用给土地带来盐碱化, 有7人认为由于化肥的使用给土地带来板结, 有4人认为是其它原因;说明当地人对剩余农药的保存方法欠妥, 对使用后的农药瓶的处理方法不当, 如此, 发生因农药引起的事故的概率会非常高, 现阶段, 县、乡级政府工作人员应组织当地农民, 积极开展农药使用及处置方面的相关培训, 让农民牢固树立这方面的意识。
(二) 农药认知程度
由图4和图5可知, 在回收的195份问卷中有156人知道农药的功效, 39人不知道农药的功效;165人不知道哪些是国家禁用的农药, 30人知道哪些是国家禁用的农药, 说明当地人对化肥的了解不够全面, 现阶段我们应该向当地人广泛宣传国家禁用的农药及其相关功效。
图6-图8表明, 绝大多数人由于长期种田致使其使用农药、化肥经验丰富, 但是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的时间、量把握不准还存有缺陷。在回收的195份问卷中有124人种田时会选择使用复合肥, 有43人种田时会选择使用二胺, 有22人种田时会选择使用尿素, 有6人种田时会选择使用磷肥;有190人通过乡村商店购买化肥, 5人通过城镇专卖购买化肥;购买化肥时经常听销售商建议的135人。说明当地人购买化肥渠道单一、对化肥的功效了解不够全面, 其次近年农业发展迅速但其带来的污染已愈发严重, 政府应该在当地组织关于如何高效使用化肥的宣讲会, 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二、农村农药化肥污染调查结论
农村粮食种植过程中, 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的现象非常普遍, 且施用量不断增多, 导致耕地出现盐碱化、板结沙化、营养成分下降等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现在化肥投入量所带来的粮食增产量比例越来越低, 而农民的施肥措施还是粗放型的, 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很低, 所带来的危害很大。根据调查, 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对农药化肥使用量掌控不到位。近年来我国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 农民不懂得合理有序地安排施肥, 往往盲目地一次性施用过量化肥, 超出了农作物的需求, 造成种粮成本上升和土壤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 对地下水和湖泊的影响很大。
二是对农药化肥使用方法不清楚。农民的施肥方式比较粗放, 基本不按照农作物的合理需求, 而是希望省时省力的“一炮轰”。部分企业缺乏职业责任感, 在生产化肥时也不顾不同农作物的需要, 所产化肥在营养结构上都不科学, 直接导致农民施肥的不科学。
三是对农药化肥的功效认识不清。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40%左右, 剩余的化肥均成为污染的重要源头, 主要原因是农民对农药化肥的功效认识不清, 不能正确的根据农业问题进行合理施肥, 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农药化肥污染问题建议
要实现土地的增产高产和农民的增收, 只凭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不可能, 农业生产必须实现作物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用肥科学化。需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
一是全面监测耕地质量, 从源头抓粮食安全。人们对待饮食, 愈发注重安全, 土地是饮食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 需加大土地监测的人员设备投入力度, 严控进入耕地的化肥农药等施用物, 把握好耕地质量关。
二是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的法律法规。我国肥料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旧空白, 需从保护耕地质量方面立法, 加大农药、化肥、农膜、灌溉等的管理, 合理管控对耕地的利用, 做到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 让农民学会科学用肥。目前的测土配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问题在于市场上没有适应于测土配方的肥料, 使得科学施肥技术较难推广应用。因此, 一方面要指导农民掌握测土配方技术, 另一方面还要鼓励企业积极生产科学配方的肥料, 保证科学施肥技术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农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 而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否做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一直以来在产业化规模化上较为落后, 提高农作物产量基本依赖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由此导致的农村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农业生产必须改变盲目的耕作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保护耕地质量, 提高粮食安全。这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农村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曼芮, 李翠兰, 邱友凤.连云港市郊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05) .
[2]马志超, 杨勤元, 刘宗院.浅谈农药安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家畜生态, 2004 (04) .
[3]李宝刚, 谭超, 何容信.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04) .
[4]张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措施[J].辽宁化工, 2010 (05) .
关键词:化肥;农药;污染;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143.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26-1
1 化肥对农田的污染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化肥的作用是有机肥不可取代的,化肥使用的基点是农田,作物通过根系从农田土壤吸收化肥中的有效营养成份。化肥施用到农田后首先被农田土壤接纳,后经过溶解、淋溶下渗,部分被土壤离子吸附,部分通过径流、淋失、流入地表水中。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对于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土壤肥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量施用化肥或施用不当会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积累和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对农田土壤结构等造成影响。化肥对农田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造成土壤重金属的积累
化肥的原料开采到加工生产总是给化肥产品带进一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元素,混有重金属的最主要矿质肥料为磷肥以及利用磷酸制成的一些复合肥料多数磷矿石含镉5~100mg/kg,大部分都进入肥料之中,普通过磷酸钙是矿质肥料中镉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公主岭市农民多使用复合肥,复合肥中的磷素原料多为磷矿粉和过磷酸钙,这样重金属镉就会随施肥进入土壤。由于镉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淋失少,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在种植作物的条件下常会向耕层集中,长期施用就有可能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危害生态环境。
1.2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对农作物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化肥的施用量也逐年加大。施入的大量无机肥料除了部分为作物吸收外,相当部分肥料未被充分吸收利用,容易造成土壤有效磷的累积,导致土壤酸化,不仅使土壤的物理性状恶化,造成土壤板结,还有可能导致交换态铝和交换态锰数量的增加,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3 对水体的影响
过量施肥或施肥方法不合理会增加磷、氮等养分的流失,造成地表水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是如土壤中的化肥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一方面会造成化肥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体硝酸盐污染等。
2 农药对农田的影响
农药是防治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病虫草害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和蔬菜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主岭市蔬菜面积逐年增加,农药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对公主岭市大田和菜田土壤样点的检测结果表明,菜田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田,可见农药对农田的影响问题不容忽视。农药对农田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药对农田土壤的污染
土壤生物的丰度是沃土的重要标志,农药在土壤中的长期残留积累会对土壤生物产生影响,导致土壤环境发生改变和农作物产品中出现农药残留。残存于土壤中的农药将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研究表明,乐果施用后10天能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有機磷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土壤生物的种类及数量明显减少。
2.2 农药对灌溉水的污染
施入农田的农药,只有少量在作物上发生效用,大部分则残留在土壤或漂浮于大气中,少部分通过降雨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或淋洗进入地下水而污染水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施药时散落在田间的农药随灌溉水或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海洋而造成水环境受污染。
2.3 农药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农药直接喷施在作物和蔬菜上,一部分被分解,一部分仍然残留在农产品中,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人吃了超标或施用禁用高毒农药的蔬菜等食品,会产生很大副作用或引起中毒。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高防治效益
以县级系统监测点为中心,乡镇测报点为基础,认真组织开展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和指导防治工作,并编印植保简报印发到各乡(镇)、村,指导农户根据防治指标适时施药防治。
3.2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经营者和广大农户农药、化肥安全合理使用的技术和水平
经常组织全市农药销售人员参加市级举办的上岗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采取深入基层举办科技培训班、散发科普材料、到田间地头咨询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知识宣传、培训和咨询指导。
3.3 加强农药、肥料市场专项检查执法工作
通过检查执法手段,减少假冒伪劣农药、肥料坑农害农、高毒高残留农药误用滥用。
3.4 加强频振式杀虫灯、生物防治等植保新器械、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
大力示范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等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农药对环境、人畜的危害。
3.5 组织开展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
积极启动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做好冷库、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样品的检测服务工作。
3.6 积极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立项申报及中心示范样板的建设工作
通过认证基地的标准化生产,辐射带动全市走无公害生产的路子,从而有效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3.7 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和平衡施肥技术,降低化肥施用量
开发有机肥资源,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通过使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可大大提高肥料,从而降低化肥的施用量。
【化肥污染措施】推荐阅读:
化肥农药污染课件01-31
化肥买卖合同09-27
农药化肥种子购销合同07-27
化肥农药使用情况报告11-24
农药化肥销售工作总结05-30
化肥购销合同书范本07-14
化肥厂规章制度07-17
化肥厂实习报告07-22
化肥市场现状及营销策略09-19
化肥经销代理协议书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