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高中读后感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半生缘》高中读后感(精选10篇)

《半生缘》高中读后感 篇1

《半生缘》是典型的张爱玲式的小说:基调是建立于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所有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了生活的一幕或一角,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成了生命的底蕴。

并不大喜大悲的文字承载着大喜大悲的感情。蓦然回首,18年间所有的爱恨喜悲都悄悄地溜走了,曾经爱过的人都只是站在记忆里远远地望着你。18年前是如此的相爱,都已是逝去的云烟,所有的曲折遗憾就像玻璃盒里的鲜花,变得不再真实了。生命,一点点磨蚀;灵魂,一天天萎缩。——“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能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的如此透彻明白,恐怕也只有张爱玲了。

外柔内刚的曼桢,优雅含蓄的世钧,沧桑、自私却又凄凉的曼璐,“既像老鼠又像猫的”的祝鸿才。不论曼桢的遭遇究竟是谁造成的,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物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更没有“爱”——或者说,曾经有过但终又逝去。

人的本质始终是自私的,这也许是张爱玲的观点。因为一个个人物总是那么寒冷、荒凉。一颗一颗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

当我合上《半生缘》最后的那一页,久久地陷入忧郁,绵长而不绝,铭心而无法自已。我明白,它是笼罩着作品的挥之不去的雾霭,也是重重划过作家心灵的刀锋。

半生缘读后感 篇2

(一):棱角

总觉得很多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年轻时曾怎样张扬肆意过,渐渐都会被岁月磨平棱角,融在人群中,成为他们最鄙夷的样子。

张爱玲的小说结局总是悲哀的,连着将她的全集读完,便也大抵对她故事的结束有了预测,即便早已料到必是个凄凉的结果,还是无法停止读下去。《半生缘》前几日读到一半,一切都突然急转直下,我对着曼璐与鸿才咬牙切齿,看着曼桢和世钧生生错过,一时放下书竟不敢再拿起。固然作为上世纪的作品,其中的桥段已不算新奇,然而每一个转折还是牵动着我的心。张爱玲笔下的主人公基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物,生活在琐碎的日常中,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怀着这样那样难以启齿的心思。

那时的曼桢和世钧还是处于他们最好的时间里——人生比起仅有的十年青春是那样漫长,仿佛人活一世也只有那短短十年是为自己而活——他们有未来,有彼此,哪怕家累重重,他们都并不觉得灰心。曼桢是坚强、有活力、有新思想的那样一个讨人喜欢的典型的人物,最终也失去了眼睛中的亮光。她身边的亲人加之于她的伤害成了把利剑,砍掉她所有的尖角,与世钧误会的分离加之生活艰难将她打磨成一个普通的麻木的中年人。她攒了那十几年的想要告诉世钧的话,到了可以倾诉的那一天,也就成了两人自此之后清楚明白的永别。

他们再也回不去了。想想十几年前的彼此,仿佛伸手便可触及,却已隔了一道鸿沟。小半生过去了,他们也终成了对生活妥协的中年人。

对时间,我常抱有一种未知的恐惧,因为它太过庞大,太过神秘,没有人知道它会带给我们什么。我不知道,等到数十年后,我是不是也会成为庸碌生活的人们中的一个。我现在还这样年轻,很容易对世事忿忿不平,希望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起码是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总忍不住有些怜悯被时代落下的人们。多少人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年轻过,未经历多少生活的艰辛,抱着激昂的梦想,又归于平静。我怕我会失去对事物的敏感,每天牢骚满腹。

张爱玲的小说读完,便有凄凉的情绪在胸中扩散。看着他们一点点被生活吞噬,将恶循环加至下一代身上,我觉得恨又无可奈何。《半生缘》中的人物最后都因为他们的妥协而错位了,那些错过的都成了念想,身上却一辈子都套着枷锁。

半生缘读后感

(二):一世惘然半生缘

夏小燕

喜欢张爱玲的大气,对生离死别的大气眼光。昨天还耳鬓厮磨的小情人,转眼遭遇罪恶的磨难几乎永世不得相见,他们茫然、挣扎,妥协退让,他们满怀希望,顺其自然,得过且过。他们不知道竟然遭遇了这样那样的生活,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去。终于,后来他们又相见了,哭又何妨?那份爱变了吗?就算那爱变成了撕心裂肺的惋惜和悔恨,那还是爱。回不去了又能如何?难道他们回去了,人生就会顺风顺水一辈子吗?

生命再是比死可怕,也比死可爱。即便生命变得那么糟那么糟,即便每个生命有那么多无法释然的事,有那么多血淋淋的伤痕,活下去的,那份坚强和沧桑,总是美丽的。

小时候听长辈讲故事,索命的恶鬼叫无常,却一直没想过问一下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回忆起来,这两个字还真是让人恐惧。倘若在前面再加上世事两字,就更是有了一种绝望的力量。

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却终究未能一起。这算是个悲剧。可张爱玲那样温情而冷漠的笔触,却每每在绝境里给人希望。慕瑾是爱着曼桢的,曼桢对于他,似乎也并不单单的是对兄长的敬重,两个人在最后的结合可能让很多人叹息,可也未必不幸福。这也是我重读了许多次才得出的感觉,犹疑的在文字间找寻证据却并没发觉,可还是固执的相信。

初读时觉着沈世钧很可怜,又觉得有些可爱,带着些懦弱的书生意气。人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总显得特别苛刻,好像是害怕被他们重新粘到身上似的。而这次重读,对这个男主角却是无话可说,倘若真的从文字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我也只能像曼桢似的,用最平淡的口吻去问好,询问他们这些年来的故事。

顾曼桢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女性形象,自强,坚定,即使在嫁了祝鸿才之后消沉了一段时间,可是马上又振奋起来,总是在努力寻找和验证着生命的价值。这样的女孩子爱上沈世钧那样的男人,甚至让我有些觉着不平。不过事情好像还真是这个样子,活泼的女孩子大多挎着一个稳重的大叔,而那些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女孩,却大多喜欢和许叔惠这样的男性交往。这样也不错,有些互补的样子。倘若爱情真的是神创造的话,也一定花了不少心思来琢磨。

和主角的暗淡相比,小说里的其他人物,虽然很多只是寥寥的几笔,形象却既真实又丰满。譬如沈啸桐,寥寥的几句话,便勾勒出一个旧时代商人的形象,说起来,现在的很多父辈还是如此。()大谈时局的见解,拙于表达感情等等。

曼璐和祝鸿才,应该算是小说里的反面人物,祝鸿才自不必说,作者已经给定性了是坏人。可是曼璐,张爱玲在她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细细的描绘了心理,最后借曼桢的口把她的罪孽归结于时代。虽然她所做的事情不可原谅,可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的人,应该也都有让人可怜的地方吧。

世钧惘然地笑了,他是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祝福。

看完这句话,我也是惘然的笑,可是笑了也是惘然,大时代里几个年轻人的故事到此为止,三十万字,二十年的岁月,上海,南京,末尾到了沈阳。大部分小说里,政治都是作为一样污秽的背景存在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几个人的生活却是因为政治的变革而出现转机。张爱玲用这样带着点讥诮的笔锋,把自己那些女性独有的冷漠和温情包容在故事里面。

看的时候感触颇多,可是这样的写下来,却觉得很多感想不免牵强。或者这就是名著的魅力,虽然故事依附于三十年代的上海,但是其中却自有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时间,地域,人种,都不会成为障碍。

半生缘读后感

(三):奈何一世情,半生缘

《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1950以笔名“梁京”发表。后来张爱玲对其结局进行删改,改名为《半生缘》。从《十八春》到《半生缘》,历时十八年,张爱玲已经由中年老妇变成了花甲老人。

《半生缘》讲述的是旧上海贫苦家庭的小姐顾曼桢和南京大户人家少爷沈世钧为首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其中还包括世钧的发小石翠芝和曼桢世钧两人的好友叔惠,曼桢的姐姐曼璐和初恋情人张豫瑾的爱情悲剧。这三对年轻情侣都曾是有缘人,到最后却只能各奔东西。小说的结尾曼桢最后对世钧说的“我们已经回不去了”道尽了世事的沧桑与悲凉,和几对人对被命运捉弄的无可奈何。

《半生缘》诞生的背景,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离婚的第二年,婚姻的失败和胡兰成的背叛令张爱玲对爱情充满了怀疑与不确定。张爱玲对爱情的这种怀疑和不确定使她对爱更加吝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变得更加尖锐。

曼璐因为嫉妒曼桢受千人宠爱而自己却遭无数人嫌弃的现状感到不满,于是狠下心设计自己的妹妹,让自己的丈夫祝鸿才强奸了曼桢并怀上了孩子,直接造成了世钧和曼桢的爱情悲剧。而世钧因为性格上的懦弱再加上母亲和曼璐的欺瞒,让他误以为曼桢和豫瑾结了婚。而另一边,因为家庭地位悬殊的原因,翠芝也迟迟等不到叔惠的追求和表示,心灰意冷的世钧和翠芝回到南京后莫名其妙地就结了婚,成为门当户对的一对儿。谁料即使有了孩子的祝鸿才依旧死性不改,整日红灯绿酒四处嫖娼,曼璐最后也不过落到一个惨死的结局。而曼桢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也只好委屈嫁给了祝鸿才。

总之,每个人都是悲剧的制造者和后果的承担者。当然,悲剧里面透露着的也是作者张爱玲内心对爱情的真实折射。

《半生缘》里描述的普通热内之间的再平常不过了的爱情悲剧故事正是这部小说最独特的地方之一。

寻遍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心经》里女儿对父亲的畸恋,《红玫瑰与白玫瑰》佟振葆对热情似火的王娇蕊的迷恋,甚至是以倾覆了整座香港才得以成全的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倾城之恋》,在这些看似让人如痴如醉,迷离恍惚的爱情故事中,唯独缺少的就是真正的爱情。都市繁华背后的山盟海誓,红男绿女的爱情传奇背后却是真爱的永久缺席。

张爱玲曾在一篇名为《爱》的小小说中说:“千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千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云淡风轻,这就是《半生缘》里的爱情。同时,这种爱情又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如同她在《一别一辈子》中写的:“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一世情,半生缘。瞬间即永恒,刹那就是一生。

“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这是流传甚广的张爱玲的美学宣言,被称为“苍凉美学”.《半生缘》里的爱情悲剧就是张爱玲“苍凉美学”的使然。

《半生缘》采用倒叙的书法,张爱玲在开篇就说:“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这是对悲剧的总结。世钧和曼桢错过了,叔惠和翠芝错过了,豫瑾和曼璐错过了。等到十四年后,时过境迁,当世钧同曼桢,叔惠同翠芝再见面时,四人恍如隔世。

“她(曼桢)一直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世钧)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这么迷茫,他是跟时间挣扎。以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出去了,是永别了,清清楚楚的,就跟死了一样。”“两人(指叔惠和翠芝)看着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虚度之感……在一片笑声中,翠芝却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小说就这样遗憾地结尾了。

重逢时的回望,想来应该是充满激动和不平的,却终究在岁月的沉淀之下,酝酿出了讲述它时最疲惫也最平静的语气。曼桢自遭遇了姐姐和姐夫的设计之后曾无数次想要告诉世钧,让他来解救自己。怎料想十四年后,当他们再次重逢时,她竟是用了如此平静的语气去讲述这段多么令她痛苦的经历。这半生的缘分,终于在重逢之日,戛然而止。花开花落又一季,缘聚缘散注一生。怎奈何一世情,半生缘,这就是张爱玲的“苍凉美学”的优美之处。

正如张爱玲在《留情》中所说的:“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半生缘》中的爱情就是如此,既不疯狂也不壮烈,它有的只是那种爱不成的不尽的无奈和苍凉。故事的主人公只能沉默着听候命运的差遣,束手看年华似水流。奈何一生情,半生缘。世钧同曼桢,叔惠同翠芝,彼此都惦念了对方一生,就如张爱玲惦念了胡兰成一辈子……

曼桢曾对世钧说过:“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世钧也曾对曼桢许诺:“我要知道你要我抢,我一定是会抢的。”怎奈何一世情,半生缘。很多事情你只能猜到开头,却看不见结局。

《半生缘》读后感 篇3

十几年的天各一方,两个相爱的人,最初的爱早已不复存在,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不仅仅是各自的家庭、孩子、更是各自的经历和岁月,难以逾越。曼桢那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饱含着多少心酸和无奈啊!

总是愈相爱的两个人,愈难以走到一起去。越是爱的纯粹,爱也愈脆弱。当初,世钧也曾经因为曼桢的突然失踪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真也不能说就是竭尽了全力吧。尤其是,他最后仅仅是在怀疑曼桢和豫槿结婚的情况下,就开始结交翠芝了,他始终没有(在当时说也算是没敢)真正去做过核实。光凭这一个细节,就很是佩服作者,把人物的行为与其性格贴切、吻合到了极致。以世钧白开水似的人物性格来看,结局也只能是这个样子了,若再多做一点什么,那也就不是世钧了吧。

曼桢也是因为听说世钧已经结婚,又为了自己的孩子着想,也是对感情的心灰意冷,她最终嫁给了鸿才,过了一段麻木的日子。直到后来发现鸿才另外还有一个女人,这对曼桢来说,反倒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吧,曼桢又打定了离婚的主意。整个故事中间还穿插着翠芝与淑惠的感情,就像曼桢与世钧两个人感情线上的枝枝叉叉,但是每一笔,每一个细节,又都是主干上必不可少的点饰,累而不赘,条缕分明。这里体现出的不仅是作者构思、写法上的高妙,更是她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和熟练把握。

每个人物在感情的处理方式上,都淋漓尽致的表现着其性格特征。就拿曼璐来说,细细分析一下,她虽然做出了伤害妹妹的不可饶恕的事情,但其实她也是命运最最悲惨的一个,也很值得同情。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早早的牺牲自己去做舞女是一方面,另外她在感情上的遭遇也是一方面。她嫁给祝鸿才,祝鸿才却惦记上了自己的亲妹妹曼桢,就连早年和她有过婚约的豫槿,后来也喜欢上了曼桢。而她自己呢,却因为早年的遭遇,连一个自己的孩子都无法生育了。甚至曼璐对鸿才前妻的女儿,她原本也是想要对她好一些的,可是祝鸿才反倒一味的责难她。种种生活的不幸逼迫着她,让她的心里和行为不断扭曲,最后至极端的爆发,完全合情合理,让人恨,也让人同情。

总之还是要说,作者对人性认识的深度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可能亦和作者的人生阅历相关,但更重要的,我想还是在于一个人对生活感受力的强弱。聪慧,阅历,文采,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成就一部丰厚的文学作品。

半生缘读后感 篇4

所有人中曼祯是最让人心疼的人也是最好的人。

就像豫瑾后来回想曼祯的那样:“她是最有朝气的,她的个性也有它的沉毅的一面,一门老幼都倚赖着她生活,她好像还余勇可贾似的,保留着一种闲静的风度。”曼祯的家庭特殊且困难,姐姐早年为了支撑起一家人无奈进入风尘之地。曼祯长大后很快也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在与世钧相恋之后,一天还打好几份的工来补贴家用,想在结婚前把家里的难题解决一些。照说如此沉重的负担,常人难免有抱怨或愤恨的,至少会在这尖刀利刃般的生活里折磨得多少有些形神萧索吧。可是曼祯没有,她向来总是很有朝气的那个,会做事,会照顾人,对人总是热情周到,她敬佩肯去穷苦地方做医生的豫瑾,敬佩他的这种精神,所以豫瑾后来去上海在她家借住的那些天,她总是喜欢拉着世钧到豫瑾房里和他交谈很多。她和其他人的志趣不一样,她对什么都有兴趣。她的生活明明像那咕噜噜烧开了的沸水常常滚烫迫人,可她却始终充沛饱满地承担起一家人的生存。我爱这样的曼祯,也敬这样的曼祯。

曼祯对爱情,对世钧呢。

那句把我们所有人的心都深深柔软过的话说: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所以她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对世钧变过心,也从来没有因为世钧不明就里的放弃就委于他人,她在人生最幽暗如坠黑洞的时候也是抱着宁死不屈的心要出逃去找世钧的。“反正不能糊里糊涂的死在这里,死也不伏这口气。”“房间里只要有一盒火柴,她真会放火,乘乱里也许可以逃出去。”谁知道逃出去以后,外面却早已物是人非,天地变色。给世钧写信无果,后来从叔惠那里得知世钧已经结婚,此后她生命里唯一鲜活热烈的就是那份关于世钧的痛苦。“她自己也以为她的痛苦久已钝化了。但是那痛苦似乎是她身体里面唯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永远是新鲜强烈的,一发作起来就不给她片刻的休息。”

多年之后在叔惠家里与世钧偶然重逢,曼祯对世钧说了那句最让人心疼的话:“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是啊回不去了。念念不忘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重逢的一天,可即使他们都把心里最深最深的位置留给了对方,又有什么用呢,还是回不去啊,回不去。

整部小说里,唯一让曼祯牺牲了自己的意志的,只有荣宝。母亲总是割舍不了自己的孩子的。说实话刚看到张爱玲写曼祯同意嫁给卑鄙之徒祝鸿才时,我是有生气的。我不明白曼祯这样的性子怎么会屈服姓祝的,在她最虚弱破碎的软禁时光里都没有妥协,怎么会在自己好不容易逃出升天重回自由的时候妥协了呢。而在张爱玲解释曼祯当初退让的原因,以及最终曼祯成功赢得荣宝的抚养权离婚并后悔自己当初不该结婚的那刻,我还是理解了一个母亲的为难和牺牲。好在最后她还是从泥沼里淌了出来,带着她的荣宝。最后她还是抓住了自己的意志,没有妥协。

而张爱玲借世钧之口说出的那句名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我赞同这句话,可我根本看不上由世钧来说这句话。他的年深月久的生活是什么?无非是在感情里怯懦自卑之后自我慰藉的妥协之举。

没错从始至终我都没有喜欢过世钧甚至有点讨厌,我总觉得她配不上那么好的曼祯。那时曼祯被曼璐和祝鸿才做局软禁在家,尽管里面有曼璐和她母亲恶意欺瞒的原因,可是既然心里那样爱着曼祯,何至于在没有亲眼见到曼祯,没有亲耳听她说一句确认的话,转头就回南京,为了所谓的自我慰藉很快就和翠芝好上了??以前不是厌恶翠芝的嘛?怎么就那样不相信曼祯,认为她看上了豫瑾?世钧这个男人终究太懦弱自卑了些。虽说曼祯的悲剧,直接原因是她的姐姐姐夫和母亲。可是世钧要是多坚定一点曼祯对他的爱,多给曼祯一点时间,也多给他们的感情一点时间,曼祯出逃后,他们不是没有可能重新好好在一起的。是他过早地放弃了他的爱情,并且不明真相。

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 篇5

我总是说某一刻在你手上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要看缘分的。我不喜欢有计划的去找书来读,去到图书馆,碰到顺心的就借回宿舍,或者刷豆瓣的时候看到某一本书突然很想要了就去卓越当当或者京东买了来。

前几日读完《半生缘》,读得磕磕绊绊难受异常,有好几次合上书页想要就此作罢,却又总是深深叹一口气之后从新拾起。我从前一直未认真的读过张爱玲,总觉得这个女子太过悲伤,看事情又太过透彻,但是女人一旦遇到爱情就会变得不理智,会失去自我。不知道看过多少人感叹她和胡兰成的爱情,我总是觉得她错在遇上一个不对的人,大约是命定的劫难,每个人都逃不掉的罢。所以对于她的作品总是怀着一种莫明的情绪,似乎一直没有准备好。那日在图书馆,想来如果不是因为快到上课时间,而我眼前正好出现一本《半生缘》我也是不会这么草率的借出来的吧,所以我才说一切都是要靠缘分的,读书亦如是。

这两日心境平和下来,翻了翻写下的读书笔记,不免又有一番愁绪。

我记得合上书页之后我给李小稳打了个电话,语气极其不好,他在电话的彼端小心翼翼的问“你又不开心了么?又到情绪倦怠期了么?还是我又做了什么莫名其妙的事情让你不高兴了?”我声音哽咽顾左右而言他的闹了半天的小情绪后才说是因为看了《半生缘》,觉得难受。觉得人世无常,未知的以后让我惶惑。他终于舒了一口气说“小说都是虚构的嘛,让你少看点言情小说你不听,每次都哭得一塌糊涂的,让我在这边担心得要死。”

似乎只有他能够这样忍受我的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缘由的小脾气。

是因为太感性,每每看到动人的小说或者电影都会忍不住流下泪来。

《半生缘》让我难过的地方并不是最后结局,而是那些人生中所经历的种种无能为力的事情。生老病死、聚散别离一一经历过方才是人生。张爱玲一直笔调冷漠,没有对任何一个人物有一丝的偏爱,大约是因为她一直是一个悲伤的女子,所以她写的这些小人物,最后都归于寂静悲哀之中。

李碧华曾说过好看的小说无非八个字“痴男怨女、悲欢离合”。想来《半生缘》真是一字不差的应了这八字箴言。

世钧与曼桢、叔惠与翠芝,都被命运捉弄,大约很多时候我们做太多努力都抵不过人世无常。况且沈世钧与许淑惠并未做过太多的挣扎与努力。我始终都觉得这两个男人有些软弱,免去不了旧时知识分子身上的酸腐之气,若然再坚决一点,不去顾虑那许多,或许结局就不一样,至少许叔惠与石翠芝能成一对佳偶也说不定。然他们处在那样的时代,性格难免被环境所影响,这也是无可奈何事情。

感叹于张爱玲总是用看似简单的话语来构建一个充满透骨凉意的世界,你看她那样轻描淡写的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带着多么深重的叹息,仿佛以前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一切带着多少无可奈何的愁绪,而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又是怎样一颗波涛汹涌的心?

张爱玲是多么吝啬,她写曼桢与世钧的爱情一直是那么平淡,没有什么小浪漫连甜蜜在今天看来都算不上,前半部分尽是生活的琐碎,后半部分虽然跌宕起伏两人却已经相隔甚远了。彼时两人的世界早就翻天覆地,一切人事早已面目全非了。她写他们的生活,客观而直接的描绘,写人性的软弱也只是点到即止,写战争亦是笔墨简单。就连她笔下的坏人亦可敬可爱之处,如曼璐之前为家庭所做的牺牲,着实让人钦佩,如祝鸿才对着曼桢时的那种小小的害怕的心情,总是让我一联想到那样的场景就轻轻的哂笑出声来。她从来不把感情渲染到极致,但是就是这样吝啬的表达总能在读者心中掀起轩然大波。

然而她又是何其残忍,开篇就给人闷头一棒,沈世钧多年以后回顾自己曾经的岁月,也许记得的只是当时的那份心情,是多么简单的一份感情,在他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估计早就忘却很多的细枝末节,现下想来倒觉得无所谓了,他可还记得有那么一个坚定执着的女子曾经写过“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年少时的爱情,总是带着未知的因素,谁不曾渴望天长地久,但是谁又能做到如沈世钧多年以后回忆起来只当一切云淡风轻?恍惚中那些年的记忆不过可有可无,而与曼桢的相守也不过惊鸿一瞥。不过是究竟是张爱玲太残忍了罢,你看小情侣去看电影,是多么能表达情绪的一件温柔的事情,可是她写豫瑾看电影,写翠芝和叔恵看电影,偏偏就是不写曼桢与世钧看过电影,他们两个一直是这样不咸不淡的,直到最后在许家重逢“她往后让了让,好看得见他,看了一会又吻他的脸,吻他耳朵底下那点暖意…….”然而曼桢最主动表达情感的这一次,过后就是诀别了。

我始终觉得沈世钧不够爱顾曼桢,或许他爱她,只是完全没有了解她,所以爱得不深。不然他不会在豫瑾一出现就满心猜测醋意横生,也不会在曼桢如坠地狱般的那段时间里对她一直心生怨恨,总归是他不够了解她,对她坚定执着的心意不了解罢了。若真爱一个人到骨子里又如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哪怕一个轻微的眼神也应该知道对方的想法才是。如深爱一个人到骨子里,对他应该充满信任才是吧。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篇6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我想书的魅力总是这样,初读时还未进入状态,总是觉得看不进去,就像你还没有融入进一个集体,所以受到排挤。渐渐地进入状态,也领会到了故事的精彩,就像你和他们已打成一片。随着页数的减少,我知道,这个故事快结束了。难免会有不舍,毕竟它陪我走过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其实我读书的速度很快,可是这一次,却想慢下来,慢慢的走进世钧和曼桢的爱情,不曾想,结局会是这般。世钧和曼桢已经决定共度一生,作走向未来的伴侣,也许是误会、是曼桢对姐姐的信任、是当时社会之下的无奈、是世钧的不够勇敢、是曼桢的不够小心,使这对原本相爱的人越走越远。

当我读到曼璐病危,爱姐心切的曼桢随母亲前去看望,她不知,正因为这次探望,使她今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她和世钧就此再见。曼桢怎么也不会想到曼璐是装病,而装病的原因却是为了把曼桢送给祝鸿才,让祝鸿才可以收收心,回归家庭。可是这种做法未免太残忍,对于自己的亲妹妹,那个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此毁了曼桢的一生。曼璐的本性是好的,当初为了养家走上了当舞女、妓女的道路,现下好不容易安定,想好好过日子,结果却害了妹妹,从此变成了个恶人。我得感谢我不是旧时代的女性,不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用每天被养在深闺之中,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就此过完一生。好了,对于曼桢的遭遇深感遗憾,也很可惜他们没能走到最后,也许只差一点点勇气,但我很是敬佩曼桢的勇敢,遭遇了那种事之后也很冷静,想好了今后的路,却迫于现实没能实现。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星期,于今晚读完,我只能说张爱玲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惊喜、感动、惋惜。她是我和喜欢的一个作家。这里结尾了,但故事仍在继续,愿曼桢、世钧都能在那个年代生活的幸福。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篇7

作品中的基色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上。她善于写人的细节动作,一个小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张爱玲小说总是悲惨的结局。《半生缘》也不另外。男女主人公终究是怀着将错就错的心情各自组建了家庭。怀着“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的心过下半生的日子。真叫人叹惋。叫人不禁叹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 ? 倘若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始终充满信心,始终都在等待她,想必额不会是这样的悲剧收场。

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物命运似乎是很坎坷。女主人公曼祯的亲姐姐曼璐尤其是这样。政党花容月貌时,背叛自己的肉体,背叛自己的心灵,被判自己的爱人,只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弟妹的美好未来,为了给母亲减轻负担。多么伟大啊!如此替他人着想,如此善良体贴,却没有得到家人的应当给她的亲情,没有得到爱人的谅解,一颗善良的心换来的却是陌生人、朋友、家人的另眼相看甚至抛弃。她是个牺牲品。这样情况下,促使她变得暴躁,自私。其实她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爱人。就是因为这样深刻的爱让她变得麻木,对她身边的女人充满嫉恨,包括她的亲妹妹。所以有了后来故事的发生。她是个绝对悲剧的人物。带给读者无限的反思,伴随着悲凉油然而生。

张爱玲小说不论是描述爱情、亲情还是友情。总会发人深省。感叹世间的悲哀。她笔下的任务总是那么寒冷、悲凉。一颗一颗的心总是迷失的,孤单的。但她的故事真值得我们深思。

张爱玲《半生缘》简介及读后感 篇8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1920-1995),中国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2年离开上海,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已出版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以及长篇小说《十八春》、《赤地之恋》等。

★ 一生情半生缘散文欣赏

★ 张爱玲经典作品赏析

★ 汪曾祺作品《徒》简介

★ 余秋雨简介以及相关作品

★ 摄影作品赏析

★ 莫奈作品赏析

★ 《琵琶行》作品赏析及结构

★ 《围城》读书笔记及作品赏析

★ 顾城诗歌作品《别》赏析

《半生缘》高中读后感 篇9

巧合是《半生缘》的结构基础。在外部,他们决定情节,提取这些部分,小说立刻分崩离析;在内,他们决定情节,提取这部分,小说分崩离析;就内在层面而言,它直接影响着作者对人生悲剧的解读。

没有这些巧合,作者的悲剧风格和不圆满式的结局就无法实现。

因此,沈、顾二人的悲剧可以说是巧合与误解的结果。沈、顾二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有误会。

叔惠的母亲以为曼桢是她儿子的女朋友,误以为世钧抢走了叔惠的女朋友,而顾太太也以为叔惠是她女儿的男朋友。所以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有点坎坷。

但这只是小误会,真正要害的误会是世钧怀疑曼桢和豫瑾的感情,进一步发展误会二人成婚。

然而,这些误解是巧合。这一巧合应该归功于曼璐和豫瑾,因为曼璐是巧合与阴谋的策划者,而豫瑾则是巧合的触发者。这是巧合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自身的素质并非以美德和正义著称,他们所以陷入悲剧的罗网,也并非邪德败行,而是取决于人在实践行为中的过失和弱点以及由此导致的由“泰运转入否运”的悲剧性结局。

二性格悲剧论还认为悲剧人格的缺陷使其自身陷入可怕的深渊。

因此,要欣赏作品的价值,还要学会分析人物的性格。

对于沈世钧来说,就应该看到他懦弱和自卑。叔惠说他“刚巧是那种唱滑稽的充下手的人材”“常常给人用扇子骨在他头上敲一下”。

所以他一辈子只能是庸庸碌碌,没多大出息,即使14年后再见面,他决心挽救局面。但他也知道:今天从这里走出去,那就是永别。

曼桢则与世钧不同,她过于天真,同时又坚强,自立,勇敢,不顾世俗观念。她不愿世钧养两个家,就打算晚几年结婚。可她不知道这一晚就是一生。

她的这种坚强,自立,为以后事态的发展留出了空间。因此,他们二人性格上的差异及弱点,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犯了无心的过失,终至产生悲剧。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篇10

我喜欢亦舒小说中的女主角,虽然形貌性格各不相同,却都一样有着一双黑漆漆,清澈透亮的眼睛,直直的看透人心,看穿世情,内心是火热的,表面是冰冷的,看似出世而无情,为了保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却将一股热肠隐藏在世故的外表之下,爱自己首当其冲,绝对的冰雪聪明,绝对的一颗七窍玲珑比干心。却独独摆脱不了爱情的困扰,对爱的需求是强烈的,然而一切的一切又都掩藏着,对爱情有着深到骨子里的无奈犹豫渴求怀疑冲动理智。 她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希望 读亦舒的感受就是一切自己把握,没有什么感情之事是严重到要放弃自己放弃生命的,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今日看到一篇关于她的小说《我的前半生》的感想,很是欣赏,恰巧我前几天才读过,于是在这里摘抄下来。

《我的前半生》 的简介是“一天早上,丈夫涓生突然提出离婚,一直满足于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子君尤如大梦初醒。在以后的生活中,子君自食其力,不断战胜软弱与自卑,并发誓不再结婚。就在她开始适应离异后的生活并有所成就时,一位成熟的男子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许是受鲁迅《伤逝》的影响,丈夫和妻子取名为涓生和子君。周末又重温此篇,看罢想起纳兰的“织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亦舒用文字描绘出我们也能碰到的常景,前路布满荆棘,崎岖难行,走去时难免头 破血流,但又非走不可。女孩再如何也不能放弃自己,即使遇上个好男孩,跟了他却也要有自己一番天地拥有自己的天空,不然有一天他倦了,要和她分开,我想对任何女孩来说都是一种悲彻心胸的痛,仿佛世界末日降临,一切都结束了,其实没有了感情可以,万万不可的是找不到自己的感觉。面对现今变化万千的世界,花心 变得容易非常,但是内心却是渴望真情常在,文中女主人公子君有语:“我其实不想结婚,我只希望身边有一个支持我、爱护我的男人,我们相依为命,但互不侵犯,永远维持朋友及爱侣之间的一层关系。“我相信女子应该独立,人格独立的女子,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幸福,如果你把自己全交给了一个男子,一旦失去他就失去了一片天空,就此没有了自己的天地,那样的女子是不会有真正的幸福的。我坚信真的感情,就是天长地久的。 我想无论如何,还需保有自我,珍藏一颗最真的心,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梦。愿天下每个人都能如意找到珍爱自己且自己亦爱之人。我坚信真的感情,就是天长地久。有情人终成眷属,我愿。如赵咏华有歌――<最真的期待>

是谁说好花不常开 我要把心藏起来 藏好我的思念 交给你的未来 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是谁说好景不常在 我要把梦留下来 留到海角天涯 都是你的色彩 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曾几何时星辰特别灿烂

紧握的手永远不会更改

有你陪我走出黑暗

带我飞进一片蔚蓝

不再问潮去潮又来

倦尽多少情和爱

守住我的誓言

换走你的悲哀

你是我最真的期待

【《半生缘》高中读后感】推荐阅读:

半生缘的读后感09-28

观《我的前半生》有感06-10

读我的前半生有感700字09-14

上一篇:铭记历史主题班会下一篇:《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