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公式(精选8篇)
1.直径=半径×2 半径=直径÷2 2.圆周长= 2×π×半径 圆周长=π×直径 3.直径=周长÷π 半径=周长÷π÷2 4.圆面积=π×半径2
圆面积=π×(直径÷2)2
圆面积=π×(周长÷π÷2)2
5.314×1 = 314 314×2 = 628 314314×4 = 1256 314×5 = 1570 314314×7 =2198 314×8 = 2512 314长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公式:
1.长方体棱长和=(长+宽+高)×4 正方体棱长和=棱长×12 2.上(或下)面=长×宽 前(或后)面=长×高 左(或右)面=宽×高
3.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长×宽)×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4.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5.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 = 942
×6 = 1884 ×9 =2826 2 面积单位:
①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② 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
③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
④ 1公顷=10000平方米
⑤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体积单位:
① 1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 ② 1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 可以说数学的学习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逻辑思维。但是小学同学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并不严谨, 有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 这些同学感觉有些数学知识很抽象难懂, 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这一节, 很多同学感觉这一章节的习题难度非常大。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等等, 这些都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1.在新课改背景下, 有很多小学教师并没有得到专业的训练, 而且在一些乡镇地区, 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明显不高。很多教师对新课改标准也知之甚少, 这就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甚至有些资历比较深的教师, 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教学只为了学生能够考高分,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教学的本意, 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训练。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做题不懂变通,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机器,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2.教学设备达不到教学要求。一些小学, 特别是乡镇小学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教师只能利用一些简易设备制作一些教学模型, 帮助学习理解, 但是这种教学收效甚微。在信息化背景下, 多媒体设备并没有在大多数小学教学中普及, 再加上小学数学本身就属于比较抽象的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 简易的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点来看,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形式运算是从学生的11岁开始发展, 这时候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 再加上小学生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学习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感觉难上加难。
另外, 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严密性, 而且数学的学习也具有频繁性, 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小学数学的教学难度。和其他学科相比, 数学的学习需要充分考虑数量、空间等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数学的学习也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演绎结构, 显然, 这并不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做到的。另外, 数学这门学科是小学教学中的主要课程, 数学的课程安排比较多, 然而苦涩的教学内容并不能留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 数学的学习是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 而不是一种乐于完成的活动,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特点研究
在小学教学中, 苏教版的教材编制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制定的, 可以说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在新课程改革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苏教版的教材特点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1.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体现了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苏教版教材中, 教材内容的选择会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联想生活实际, 这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2.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制过程中会将单一的教材结构多元化。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中, 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框架结构, 苏教版教材的编制就做到了这一点, 苏教版教材在编制中会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 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苏教版教材在编制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为教师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学生的自主式学习都提供了平台,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理念。
另外, 苏教版教材的编制还为教师、学生总结了科学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还有助于深入开发学生的思维。苏教版教材的编制和人教版类似, 它们都从一定角度上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这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深入落实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应该侧重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型的关键时期, 所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理论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晶, 也是后来人思维发展的工具,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联系起来, 两者同时进行。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1.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基础知识出发, 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 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
2.小学数学的学习还应该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苏教版教材虽然帮助学生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演绎结构, 但是学生依然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关联,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帮助学生联系前后知识, 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还不成熟,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也比较差, 这就需要借助于教师的帮助, 建立前后知识的衔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学习的知识。
3.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式教学的方法, 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同时, 由于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比较差, 通过教师的示范、提问等方式可以帮助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突破认识瓶颈走进教材,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采用五读法,真正走进小学数学教材。
一、一读教材说明
通过教材说明思考教材中教什么,重建数学知识的结构。在新课程中明确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实际运用中怎样才能用好教材呢?前提是教师必须要走进教材,弄清楚数学教什么。如果教师连教什么都没弄清楚,又怎么去教呢?实施上,教材说明中对需要思考的问题做出了很恰当的注解。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78页中“认识11—20各数”,教材上明确表示:当学生认识10以内数并积累一些数学经验时,采用读数、数数活动来认识计数单位“+”与“-”,理解十个一和一个十相等,从直观上去感知11—20各数的顺序与大小。和后续教材说明联系起来,就能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1)认识10以内的数(昨天),数数与读数(今天),写数、数的组成(明天),计算10加几(后天)。(2)通过数数与读数等各种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与“-”。让学生数10根小棒捆成一个小捆,从操作中认识到十个一就是一个十,就能够直观感受到11—20间各个数的大小与顺序。通过这种活动能够解决“数”和“形”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低年级学生也易接受。
二、二读教学建议
通过读教学建议,就能够思考怎样做,进而构建出教学思路。事实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构建教学思路不仅仅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还要遵循数学知识存在的逻辑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有效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依然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78页中“认识11—20各数”为例,教材中教学建议写着:对例题教学时,在人数活动上组织成三个层次,第一层要认识十个一就是一个十;第二层次要认识十二;第三层次要认读11—20各个数。这就在宏观上提出了教学思路。
三、三读教学情境
通过教学情境思考怎样指导学生观察,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新课程苏教版小学数学编写教材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样的思路编排的。其中创设问题情境成为了新课程中的一大亮点。怎样才能够创设情境,笔者认为:其一要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其二要思考怎样指导学生观察。
本文就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39页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为例。书上有一幅图,教师应该这样引导学生:(1)图上都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2)从图中能够获取哪些数学信息?第一个问题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明白图中情境是两位小朋友到玩具店购买玩具。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将思维回归到数学信息上。该图中显示了小汽车、小火车及面包车的单价,是显性数学信息,隐蔽的条件就是男学生和女学生买玩具,这些都给学生提问埋下了信息基础。怎样才能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依据这些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只要遵循了开放信息、封闭式引导、开放式引导原则,做到引导得法、收放自如,就能够增强提问质量,实施有效教学。
四、四读教参
苏教版教材都配套了相应的教学用书,该书不仅仅从微观上进一步解读了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为构建教学思路提出构思,同时还指出教学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给数学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对于上面认识11—20各数,教参书就明确提出:(1)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小棒”与“捆小棒”过程,亲身感受十个一就是一个十。(2)将12根小棒摆出来,让学生知道左边1捆小棒与右边2根小棒合成12根小棒,1捆即为一个十,而2根即为二个一,二个一和一个十合在一起成为12。通过教参提示给教学指明方向,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该教师讲就必须让教师讲,该学生操作就必须让学生操作。这样才能够实现教与学的整合,增强教学质量。
五、五读练习
对于苏教版数学教材而言,并没有将应用题独立安排成一个章节进行教学,将解决问题和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问题情境之中引入计算问题,从计算学习中形成解决数学问题模型,最后利用模型解决疑难问题,实现从解决问题中掌握计算,从计算中学会解决问题。比如,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71页的“8的乘法口诀与用乘法口诀求商”中,总共安排12道题,1—3题目的在于巩固8的乘法口诀,8—11题是为了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所设计的练习。
总之,教材是数学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一定要注重对教材的解读。对于苏教版而言,教师只要从教材说明、教学建议、教学情境、教学参考及练习几个方面入手,高度重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2016年5月,我校老师有幸参加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培训,使老师们受益颇多。通过本次培训学习,经过对教材的疏理,让老师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次学习不仅澄清了老师对一些数学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而且对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还认识到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尽量选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结合孩子们身边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从而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孩子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好动、自制力差,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学习效率则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想办法吸引住孩子。我在教学中习惯用孩子们身边最简单、最常用的情景来教学,孩子们不但接受起来容易、兴趣高涨,孩子们很容易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们还要要注重榜样的作用。孩子们天真活泼好胜心强,针对这一点我注意树立榜样对学生及时科学的评价。在班内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小学阶段中孩子的每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老师的细心、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而且需要所有的任课老师一起共努力效果才更好。
首先,我觉得这次学习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一套好的教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到现在我们的课堂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苏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本精神,在内容、结构、体系以及教法上都作了大量的调整和改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有过课堂中的意外收获,有过为探究真理而教学内容失败告终的苦涩,有过为不能很好创设情景的迷茫,有过面对新思想、新理念、新设计而无能为力的困惑。这次的教材培训对我们教师来说很有必要。
其次,主讲指点名经,让我重新认识了新教材。
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学生计算研究、分析策略、探究价值的培养,它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再为应付应试盲目机械训练,应该科学有效设计练习内容,让学生有目的有价值的去探究。在聆听主任的教材解读和分析中,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这套教材,使我对如何创造使用和把握这套教材、怎样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主任对小学五年级的整册教材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有效地教学建议,并对全册教材的各单元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他说明了本册教材与以前有所不同:在较大的单元后面安排了一些整理练习。如: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最后安排了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着四项内容。再如:《整理与复习》与以前有了变化,它划分成四个内容复习:数的世界、图形王国、应用广角、统计天地。本次培训时我在内心深处对新课程在课堂中如何贯穿新的课程理念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总之,这次培训扎实有效,犹如及时的春雨洒进我的心田,使我在迷惑彷徨的教学道路上,学到了新的理念和方法。经过这次心灵的洗礼,使我在聆听中有了进一步的收获和感悟。
现具体谈一下个人体会:
一、疏理教材,认知结构与目标体系
通过学习,对青岛版版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全套教材的知识结构是串串相接,环环紧扣,哪一个环节做不好,下一环节就难以实现,所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抓好衔接,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感知教材,结合实际应用教材
新的课程标准由“情景串”引出“问题串”,倡导数学课堂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采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尽量创设生活化的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主要让学生感受如何学习,实现了数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特点。应该说,教材色彩丰富、贴近生活、编排有新意,深受小学生喜爱。但总体看新增加了不少知识点,原有的内容也并未减少,课时数也增加不少。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到底应该讲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难度。
三、要认真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在数与代数领域,新教材更注重从实物直观抽象出图形直观再抽象出数字,而后返回到生活中去理解,教学要求层次清楚、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解释生活现象。在空间与图形单元要让孩子自己去实践、猜测、操作、验证,试着在相似中发现差异,在不同中寻找关联。在统计与概率领域要领会例题意图,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去收集数据,使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数据的分布情况,知道数据的整体水平。在综合与实践领域要让孩子充分地动手操作,从而培养孩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新教材重视“动手做”的训练
“动手做”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听讲、阅读、解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有趣的和富有数学味的操作中逐步增强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更为学生提供更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这种形式更具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也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五、新教材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关于解决问题增加了两个能力要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数学思维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再根据所学知识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
六、新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比如在“比多”“比少”问题的教学时,先安排了求“相差数”的拓展,使孩子形成一定的几何直观印象。丰富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知,也使学生感知到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例如,有余数除法的认识的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分、比、说、思,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也让他经历了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
1、感受面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生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但是在公主16岁的时候被一名巫师施了法术,从此昏迷不醒,国王非常的着急。后来有两位兄弟打败了巫师解救了公主。国王为了表示感谢,赐给兄弟两人每人一根绳子,让他们各自去圈土地,被谁的绳子圈住的地就归谁所有。哥哥是这样圈的。(电脑出示),弟弟是这样圈的。(电脑出示)
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弟弟圈的地面大
师:弟弟圈的地面比哥哥圈的地面“大”,看来研究“面”的大小是很有价值的。板书:面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关于“面”的知识。
2.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师:其实,每个物体上都有面,比如(媒体出示:篮板的面,乒乓球桌的面,荷叶的面,美丽的湖面),你还能在教室里找一找其他物体的面吗?
师: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物体的面,你们想摸一摸它们吗?请挑选一个你课桌上的物体,摸一摸它的面。像老师这样五指并拢,认真的摸这个面的全部,静静的感受它的大小。
交流:谁来说说你摸了什么物体的面?再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摸的?(3个)评价:真不错,你把()面的每个地方都摸到了。
问:刚才3个同学摸得面,哪个面比较大?那个面比较小? 师:这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各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
小结:每个面都有自己确定的大小,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称为它们的面积。板书:认识面积 3.感受面积的大小
(1)师:刚才我们所说的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那么黑板表面的大小呢?
生: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
媒体出示,生读一读。
师:你还能像这样说一说吗?先同桌互相说说看。(3个)如:课桌桌面的大小是课桌桌面的面积,文具盒盖面的大小是文具盒盖面的面积。评价:虽然你说的不怎么流利,但老师佩服你的勇气;再试试,相信你一定行;这位同学说的很完整,声音也响亮,为大家树立了好榜样,我们向他学习。(2)师:那你会比较这两个面积的大小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师: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一起说。师:能在教室里找两个物体的面,比比它们的面积吗?(2个)
二. 理解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1.复习近平面图形
我们班的同学真善于观察和思考,想一想如果我们把数学书的封面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呢?
2.感知平面图形的面积 那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吗?
老师给你一支粉笔,你能表示他的大小吗?
指名上台画。其余的同学请看黑板,看看他的想法和你的想法是否一样,方法是否准确?
同意吗?
那涂色部分的大小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那刚才老师画的这一圈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课件出示
在这个长方形中,蓝色的边线表示它的什么呢?教师操作,红色部分的大小表示的是它的„„
正方形,圆呢?
出示:这两个图形他们有面积吗? 这样呢?
师:只有封闭的平面图形才有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平面图形的面积。
3.加强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片段,如果它是与周长有关,还是与面积有关?自己读题。
(1)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2)工人师傅在足球场上铺上了草坪,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3)放学以后,几个爱劳动的小朋友把教室地面全都打扫了一遍。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
(4)为了使这幅画更加美观、坚固,我在它的四周装上了木框。这件事情与什么有关?再给它装上一层玻璃,这件事与什么有关?
三、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1.比较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大小明显)第2题
同学们学的真棒,都答对了。接下来我们来看副地图。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们中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出示)今天老师从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和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再看看整幅地图,观察一下,比我们江苏面积大的省份,多吗?
我们江苏省的面积虽然比较小,但是我们经济发达,你知道去年我们江苏的财政收入在全国排第几名吗?是全国第一名,厉害吧?
刚才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比较四个省份的面积大小的?(看)好,我们接着来。
2.比较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语言要规范)
第一组:面积大小明显 下面3个图形,让你选一个参加涂色比赛,你选哪个?为什么?最不愿意选的就是„„因为„„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看来观察法确实很不错。
第二组: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例2)师:观察法继续。现在有刚才那么确定吗?为什么?
师:是啊,当图形面积相差明显时,观察法很方便,但当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差不明显时,使用观察法就有可能不太准确了,那么还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地进行比较呢?
给大家一个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醒三点:1.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个图形,你可以再上面写写画画,做做记号。2.为了给大家提供帮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透明方格纸和小纸条,如果你觉得有用,可以用它。3.如果你暂时不会,同桌之间可以商量一下。看看你能找到几种不同的方法。
小组合作,比较大小。教师巡视。
学生活动,师提醒学生要做好记号,表示你怎么做的。同桌交流:我的结论是谁的面积比谁的面积怎么样。指名交流,请把你比较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分享一下。指名上台交流。
师:其余的同学请仔细看,观察他的方法和你的是否相同。这是什么方法?(重叠)和你的方法一样吗?有不一样的方法吗?数格子其实就是以一个格子的面积为标准进行测量。这小纸片到底怎么用,想到的请举手。(如果学生没想到,那就老师直接展示)
指名上台交流。师:就是以小纸片的面积大小为标准进行测量,测量下来1号图形有这样的几个?2号图形呢?说明„„(结合课件演示)
以一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为标准进行测量,这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板书:测量法)
3.小结方法 师:(借助课件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面积,物体表面都有自己特定的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还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我们找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常用三种方法,分别是„„
交流汇报: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
带着这些知识和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题
四、巩固练习
1.我会想(试一试第1题)
师: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你选哪种方法,为什么?交流时可以趁机比较方法的多样。
同桌合作,指名交流。(重叠、测量)
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证明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 2.我会数 再来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能一眼就观察出来吗?请谁来帮忙?(出示网格)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6页第三题,小方格已经帮你画好了,请你数数每个图形的面积各占这样的几格,并做好记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队。重点交流第4副图。课件展示。
通过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整格,我们把一个提醒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方法真不错。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3.估计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个小方格。谈话:看,这片树叶你能估计一下大约有几个小方格?你说说你怎么估计的?评价语: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我们数不规则图形的时候,一般先数满格的,再数不满格的,2个不满格的算作1格,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小方格的作用还真大,不仅可以量规则的图形,还能估计不规则图形呀。
四、拓展延伸。
谈话:最后老师和大家玩个游戏“谁的面积大”,老师先让你们猜猜,有2个图形,一个是4格,一个是16格,你猜猜谁的面积大呢?
来看看。为什么4格的图形比16格的图形面积大呢?
看来,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这种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3.思考题(机动)
最后,老师还准备了一道挑战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这里有两块空地,用方砖铺满下面的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 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自己尝试一下。
指名交流。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但是,数学活动不是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更不是 “作秀”。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认识角”这一内容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也就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的P64—68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针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角的图形形状、顶点、边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扇形、剪刀和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 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他们能够对角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教材中, 联系教学重点提供了“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题, 巩固学生新知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在生活实物表面和平面图形中找出角的顶点与边;能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关系, 区分角的大小。
2.技能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获得角的认识, 能够掌握到角大小比较的方法, 增强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认识角、感受角, 获得平面图形中角的意义, 能将形象化抽象,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 理解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分别准备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图形, 带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运用趣味引入, 激发学习思维
以“尖长嘴, 铁刺骨, 咬一口, 走一步”猜谜语导入, 在黑板画出剪刀图形。指出剪刀的角, 引导学习教学重点之一“认识角的含义”。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能够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感知表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角”的特征和含义。
二、生成学习情境, 推进问题探讨
1.我们同学见过剪刀, 也用剪刀做过一些手工, 我们看看课本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说说你从他们的活动中看到了哪些啊? (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 手里拿的五角星)
2.我们数数图片上有哪些地方是角呢?它们有些什么相同点呢?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认识角构成要素, 对角的概念自主理解掌握。
3.开展比赛, 让学生画画角, 写出角的顶点、边, 并且提醒他们标出角。
4.完成P65—66的1、2题。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获得角的认识, 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观察角这一图形, 通过分析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 认识与理解角概念, 学会画角。
三、开展自主实践, 提升操作能力
1.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拿出自己带的学具, 讨论学具上的角, 让他们自主合作用两根小棒搭角, 说说自己搭的角和同桌以及小组其他成员搭的角的异同, 相互考一考对角的顶点、两条边的指认。
2.小组合作汇报, 开展对角的区别、判断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做活动角, 学习P65上角大小的比较认识, 让学生形成比较角大小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顶点对齐, 对齐其中的一条边, 通过另一条边的移动确定角的大小。 (板书:角的大小———两边叉开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角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他们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之间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一教学重点的认识和把握。
四、想想做做练练, 及时巩固提升
当堂巩固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效果,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检验所学知识。
1.分析第3题, 让学生观察, 说出两幅图角的大小, 想象折扇、剪刀的开合, 强化角有大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引导学生掌握角的分类。 (板书:直角、锐角、钝角)
2.研究第4题, 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老师将示范角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观察、思考折法, 并能在自主折叠之后, 交流互动, 获得对角的深入认识。
3.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如何让自己做的角变小, 让学生上讲台展示,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对折扇、剪刀的开合观察, 让他们形成角的大小的变化认识, 再通过折角比大小的动手实践, 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 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五、发挥主动性, 提高小结能力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认识角”的学习中的收获? (注重课堂学习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感受。 (注重知识的延伸与应用)
【课后反思】
“认识角”内容虽简单, 但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数学思考能力不足, 该内容相对还是比较抽象。因此, 重视观察, 透过表象把握角的特征,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反复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 获得对角大小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75-02
[作者简介]乐培霞(1979—),女,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义丰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的不单单只是其中遇到的题目,而是这个类型的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于这种策略的实质以及过程进行思考,并能切实地感受到策略带来解题的便捷性,从而开始学策略、懂策略。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定义
“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对各类型的问题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其深层意思是抽丝剥茧地把其学习材料上一层层“表皮”进行再加工,让其原形毕露。随之对其内容、问题展开解决方法的寻找优化过程,同时也要搞清楚那层“表皮”里的条件层次结构。首先应该分析好题意,抓住题目要求,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做好解题步骤,按解题步骤依次展开计算。这也是解题问题的策略,其目的是减少解题的时间,令解题过程就像一个模式,从而应用这种策略应对此类型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育价值
虽然小学生在日常做题中也会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那也只是一个数字概念的转化,并不具有一定的策略意识。而策略意识是为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进行意识化解决,简单来说就是转化成整个题型的问题。因此,策略意识在教育价值方面具有一定效用,对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敏性和学习能力都有显著效率。由此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加入在教学中有一定作用。
(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造力
这种解题的高效性会让小学生觉得学习很容易很有趣味,对小学生整个学习发展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而在不断尝试更多难题更多策略时,小学生也在脑子里储存了关于怎样学习怎样思考的策略性知识。而传授了更多解决的策略给学生,也必然为其创造力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编排以及呈现
(一)内容选择和编排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里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是多种多样,如表1:
这些策略大多数是数学上的思维方法。这样的选择以及编排主要是有几个因素:都是一些小学生日常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但在未来的学习中也经常遇到。例如说“转化法”,很多低年级小学生从小就掌握了加减法,如“1+1=2”“2-1=1”的方法就是一种转化。到了更高年级的等值交互,函数求和之中都能应用到这种思维方法。从小就打好思维方法的基础,以后在学习方面就相对轻松,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这种“转化法”同时亦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这些策略充分表现了数学的特性。数学教学内容中最难的就是它的抽象性,各种条件都在它的“表皮”下,其重要内要也需要抽丝剥茧的具体化解决。而在学习当中,选择正确的策略便能够应对这些“表皮”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说“枚举以及还原”方面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性,方便学生在审题以及解题中比较直观地理解。其实这类策略对于数学化的要求还比较高,通过实例进行一个逻辑思维的整理、还原本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让问题中的不必要条件都被筛选了出来。这种解题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具体化思维,把一些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这也正是数学解题中的要点、难点。又比如说“画图以及列表”能让学生切实地把握问题中的数学条件,因为整个图表较为直观清楚地把数据相应的关系表示出来了。图示也让整个问题简单、易懂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将起到重大作用。
除此之外的假设以及替换法,也是日后高等数学中的前身思维。代数思维的启蒙就是在假设以及替换法中实现的。把策略应用在生活中,在抽象的数学学习中寻求具体的逻辑思维,其目的还是为了学生能够培养好这些策略所带来的优良性,从而在生活之中更好地应用,让他们习惯于观察、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透过外表看清本质。例如,寻根查底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事物的发生追究各方面因素的内在联系,即从事物的发生到结束,整个过程是否受到外在影响。如果没有受到外在影响,其结果就是本质,可能是方向、时间的变化导致事物发生问题。研究这类生活问题,只要把相应的策略应用进去,自然让生活变得很有条理性、清晰性。而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学策略还是分析策略以及综合策略。
(二)内容呈现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呈现,大多数是以每一个大单元结束后对其进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也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整合,把丰富的图片以及经典的例题相融合,整体变得很轻松、很简易,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很拘谨很难写。不同于以往别的教材,苏教版的数学例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把问题与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从问题引导到方法呈现让学生列出公式自己计算,在这个解题过程中思考以及体验方法。教师随机抽取几个学生的答案并在课堂上讨论分析,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总结其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策略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问题。最后,通过多次反复试一试、练一练以及单元测试,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内容,加深“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的感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按照策略学习的总体流程结构来设置,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认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一些陈述性知识;第二阶段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已知知识进行学习;第三阶段是把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进行策略认知。这三个阶段的策略认知为学生在日后的教材学习中提供了更好的策略,并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活学活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充分表明“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对了当今社会小学生“读题难、做题难”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直观清晰地面对问题,抽丝剥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提高创造力做出了成效,为学生日后的学业打下了稳定的学习基础。苏教版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展示了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多样性以及全面性,教材内容更多与生活中的数学思维结合,有利于为培养全面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3]庞维国.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苏教版小学数学公式】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11-21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6-04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10-03
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11-20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上第一单元测试11-24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教案06-08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1-30
苏教版小学科学下册06-07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上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