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历史相关内容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龚自珍历史相关内容(精选6篇)

龚自珍历史相关内容 篇1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二.主要成就

政治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盐铁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再如《己亥杂诗》中第八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表达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文学

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

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

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

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

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股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有些 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诗别开生面,开创了诗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不同于唐宋诗,实开近代诗的新风貌。龚诗在当时欣赏的人不多,它的影响始大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与思想政治内容结合,又不落于以文字、学问、议论为诗。

作为古文大家,龚自珍更为有名。其散文也与其诗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经术作政论”,或直接批判揭露现实,或借题发挥,或通过论文、论事、记物、记名胜形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作批判讽刺,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

龚文的表现方法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谭献认为词“绵丽沈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二)。实际上,他的词没有摆脱传统词的影响,偏重于词的言情本性。

梁启超曰:“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盦全集》,若受电然。”(《清代学术概论》)

三.人物评价

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

龚自珍历史相关内容 篇2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专题比较,评价建议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 正式出台, 根据课标要求, 2004年人民教育版、人民版、岳麓版的新教科书获得了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现行版本的教科书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统编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各有各的特色。

一、现行版本本专题编写特点

(一) 人教版的特点

l、结构:在严格遵照课标要求的基础上, 进行适度的创新, 把本专题放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后面, 而且单独设一专题, 便于学生归纳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从单元结构到课文结构再到辅助系统, 体系比较完整, 并日益趋向“学本”化。设有相关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 主题明确, 便于活动的开展, 其中的史学指导是一大优点。不足之一是缺少单元小结。2、教学内容:严格依据课标的要求编排, 能联系现实, 简洁明了, 叙述比较准确, 历史评价客观。文字叙述简单概括,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不足之处:史实叙述太概括, 习俗部分介绍相对少。3、辅助系统:单元引导有学习建议, 课后有本课要旨, 使教科书利教利学。“学思之窗”穿插于正文便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 人民版的特点

1.结构:严格按照课标要求编排, 把本专题单独设专题。导言与单元小结相结合, 形成完整的学习过程, 导言设学习建议, 单元小结设“问题研讨”和“收获与存疑”两个栏目, 注重从三维目标角度考查学生学习情况, 教材“学本”化趋向更明显。设活动课 (《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 , 通过学生亲身调查, 培养其观察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2、教学内容:基本上按照课标要求编写, 联系现实, 简单明了, 有一定广度。子目标题新颖, 突出主题, 注意引用最新研究成果。对历史史实叙述进行了一定的整合。3、辅助系统:课文设置适合的栏目 (课前提要、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 于页边和课后, 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与巩固。

(三) 岳麓版的特点

1.结构:把知识分编在两个单元中, 且放在世界史之后, 这是一大创新, 便于学生归纳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但时间跨度大, 学生不容易掌握。设置活动课 (《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 通过学生调查活动, 培养其观察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不足之一:缺少单元小结。2、教学内容:对知识进行了大的整合, 并拓展了部分知识, 如第21课, 增加了从数据看沧桑巨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两子目, 范围广而深度大。选取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新颖的观点。有大量阅读文, 对知识进行补充说明, 但容量过多, 容易加重学生负担。3、辅助系统:单元导语介绍了单元历史线索和背景, 有不少专业术语。设有课文提要、阅读文、“知识链接”等栏目, 史料丰富、文字较多。

二、教科书修订及教学实施建议

如上所述, 现行版本对本专题的编写各具特色。根据以上特色, 作者对教科书的修订与教学实施上, 提出如下建议:

(一) 教科书方面

1.结构体系:可以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 进行系统合理编排, 不必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就整个单元来说, 除教学课文外, 应有单元导语、单元小结, 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如人民版有启发性的课前导语 (课前提示) , 如人教版有课后小结。2、教学内容:一方面应加大社会生活史内容, 因为长期以来, 教科书主要以政治史和经济史为主, 附带一点科技史和思想史, 很少有社会生活史。另一方面, 要符合课标要求, 表述合理、突出重点, 不能因教科书的多样化, 而对同一史实表述相差太远。建议扩充习俗部分, 增加一点少数民族生活变迁史。3、辅助系统: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 做到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注重教科书“学本”化。

(二) 教师方面

首先, 认真研读课标

在新课改下,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 不同版本有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和学术观点, 因此呈现不同特点。所以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 深刻领会理念, 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其次, 合理整合教学资源, 搞好教学设计

对现行版本教科书都要有所了解, 吸取各版本的优点, 在教学中相互参考。要把教科书整合处理, 对教科书使用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而不必严格按照教科书安排处理。同时还要注意收集和开发其它课程资源, 根据教学情况提供给学生了解。

第三, 加强对社会生活史的学习

社会生活史是历史学界新开拓的一个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历史学界对其特别关注, 并把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联系起来, 力图真正恢复历史的原貌。与历史研究成果相适应, 实验教科书虽然对社会生活史的阐述增加了不少内容, 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许多老师没有系统学习, 所以应加强对社会生活史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标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

[2]李稚勇, 王铎全编著.比较历史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试论龚自珍散文中的“大人才观” 篇3

一、官员队伍年轻化

他敏锐地捕捉到官场存在的严重问题:官员队伍老龄化, 论资排辈普遍化。一般的人从做官到当上一品官差不多都超过六十岁了, 这些朝廷大员本应该是年富力强, 奋发有为的。众所周知, “人到七十古来稀”, 年纪大了“虽有耆寿之德, 老成之典型, 亦足以示新进;然而因阅历而审顾, 因审顾而退葸, 因退葸而尸玩, 仕久而恋其籍, 年高而顾其子孙, 傫然终日, 不肯自请去。”这种凭资格“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的作祟, 导致整个官场死气沉沉。可想而知, 没有新鲜政治血液的官场, 年轻有为者的信心和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 其激昂感慨的精神受到挫压, 也会给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隐患。因此他的思维是:打破论资排辈, 破格及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按照实际工作来考核和替补官吏, 以“任人唯贤”来真正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以期改变官场“一限以资格, 此士大夫所以尽奄然而无有生气者也”的局面。

二、人才结构多元化

在龚氏看来, 人才是千差万别的, 并非同一模式的复制“人才如其面, 岂不然, 岂不然, 此正人才所以绝胜” (《与人笺五》) 。他敏锐地洞察到社会的多元化必然是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并以绝妙的比喻描绘了“人尽其才”的美好的社会图景。他所秉承的多元意识实质上就是“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新的理念。他对人才的贤德标榜很高并且对“缚草为形, 实之腐肉”的“人才”给予有力抨击, 而且他的时代和客观环境造就人才的思想其实质就是重视实践的观点:“龚氏对‘实践’的要求是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 他反感于当时那些‘有以经义请质难者, 有发史事见闻者, 有就询京师近事者, 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者, 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 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 有求书册手、书扇者。以为这些人所做的事与时势不符, 对国家豪无益处, 实际上是他们逃避现实的行为”。龚氏对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极其愤慨, 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或曰:梅以曲为美, 直则无姿;以欹为美, 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 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 未可明诏大号, 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 斫直、删密、锄正,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 明告鬻梅者, 斫其正, 养其旁条, 删其密, 夭其稚枝, 锄其正, 遏其生气, 以求重价, 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人才本来是各种各样的, 是顺乎时代发展要求而呈现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的, 用一种“尺度”来衡量和束缚人才, 其结果必然是病态的“心理感召”下的一大批病态人才。而他却力图“疗梅”:“予购三百盆, 皆病者, 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 乃誓疗之, 纵之, 顺之”。充分反映出他顺应人才成长规律, 要求解放人才、挽救人才和坚持人才结构多元化的“大人才观”。

三、改革科举考试制度, 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

毫无疑问, 科举以其大众参与的广泛性、精英治国的权威性和为士子铺就的美好前途以及本身所呈示的“生态健旺”而得以延续千年。而“由于受考试科目与考试方法的影响, 它也限制了士人的学术视野和思想发展, 对于学术风气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他在《对策》中批判道:“疲精神耗日力于无用之学”, “之人也, 少壮之心力, 早耗于禄利之筌蹄”。在《与人笺》中, 更是“声讨之”:

五事, 今世科场之文, , 万喙相因, 词可猎而取, 貌可拟而肖。坊间刻本, 如山如海。四书文禄士, 五百年矣;士禄于四书文, 数万辈矣;既穷既极, 阁下何不及今天下大有为之初, 上书乞改功令, 以收真才。

他看到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考试方式所带来的弊端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因而发出改革的呐喊。在《述思古子议》中, 他针对八股文取士利诱青少年读死书、读死书, 钳制读书人思想的状况提出用汉朝“讽书射策” (即以本朝的政事问题为考试取士的主要内容) 的制度, 虽然未必适用, 但其培养革新人才, 为国家选拔出真正人才的主张却令人感动。

总之, 龚自珍的散文针对现实, 寓意深刻, 揭露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开创了以古文针砭时政, 诋诽专制的新风气。在今天, 重建文学话语的道德力量, 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批判功能, 无疑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3][5][6][9][10]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 .

[4]汪渊之.剑气箫心亦儒生-从龚自珍的散文看其对原始儒家的回归[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 (18) .

龚自珍历史相关内容 篇4

一、复习阶段为什么要整合教材

1.整合教材是优化复习内容的需要

通过整合舍弃教材的枝节内容, 保留教材的骨干内容, 使教学内容变得简约而集中。这样既有利于教, 也有利于学, 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复习效率, 又有利于师生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 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重点突破。

整合可以使复习内容变得有序、完整而系统, 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历史, 便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

2.整合是提高复习效果的迫切需要

整合教材使复习的角度和内容有别于新授课, 可以有效避免雷同与重复, 可以产生对学生的“新异刺激”, 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整合, 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纳入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中,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记忆保持;整合把对教材内容的平面叙述变成对教材内容的立体分析, 而从不同的角度组合教材内容, 又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 整合特别有助于发展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3.整合教材是提高应试水平的现实需要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非常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过程, 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宏观历史的认识, 要求学生从整体上、结构上把握知识内涵, 认识历史知识的价值, 即使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低层次要求, 也不仅仅是再认、再现孤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而是强调了再认、再现的系统性、完整性、透彻性。高层次的“历史阐述”和“文字表达”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整合教材的要求。教材本身是平铺直叙的平行系统, 而中考命题思路则是专题形式的立体系统, 因而复习过程中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就无法适应考试要求。分析近几年的中考问答题, 对整合知识的具体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要有比较精巧的、有别于原教材的整合角度;

(2) 要有鲜明的历史基本主题;

(3) 要对整合教材进行深入的思维加工, 即概括内涵、揭示特点、说明原因、分析影响、比较异同、得出结论。

整合教材是教师应该钻研的基本功。整合得好, 复习内容就精而准;整合得不好, 复习内容就散而废。所谓整合得好, 是指抓住了基本主题, 揭示了历史知识内在联系, 反映了历史知识的核心内容。整合水平的高低, 反映了教师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而要整合好教材, 教师必须做到深刻理解各章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深刻把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学生而言, 必须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指导接受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

二、整合的原则及方法

1.联系原则

历史知识有着前后相承的因果性、左右交织的关联性;历史知识的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整合的依据, 发现并揭示联系是整合的任务。因此, 不能离开联系搞“拉郎配”。

2.主题原则

能否提炼出覆盖教材的核心内容、体现中考能力要求的鲜明主题, 是决定整合质量的关键所在。复习课必须用鲜明的主题来贯串、归纳、组合历史材料。

3.复合原则

对教材的整合是对教材内容的立体分析, 处于教材支配地位的核心知识必须放在多维结构体系中反复考察, 这样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其内涵, 认识其价值。如“新经济政策”既可以放在一国范围内看苏俄经济政策是怎样根据本国实际而调整的, 也可以放在世界范围内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政策作比较, 以揭示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巩固新政权的。总之, 对重要的历史材料, 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左顾右盼”, 反复利用, 对它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4.层次原则

这是指整合内容可以是多层面的, 师生可以根据复习要求分层次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可以先从史实角度, 再从理论角度整合;可以先整合单一历史现象, 再整合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总之, 整合要遵循由史实到史论, 有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5.思维原则

思维原则要求师生带着思维要求去整合。整合不是简单地对历史知识的堆砌和罗列。要使整合的内容具有内聚力和生成力, 离不开用思维主线贯串材料, 离不开对历史材料的归类、概括。思维原则还要求师生带着观点去整合, 以求使整合内容涵盖知识、观点、历史思维方法三方面要求。如整合“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就必须带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观点, 概括历次调整的核心内容, 分析调整原因, 说明政策调整的历史影响。带着观点和思维要求去整合, 可以使整合的内容更深刻, 更有力量, 更能说明问题。

依据上述原则, 整合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为核心

第一, 把涵盖众多章节的重要历史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如“国民大革命”涵盖4节内容, 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复习, 可以重点考察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大革命的含义、大革命的过程、结果、历史影响 以及各阶层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态度、政治活动, 可以分析产生大革命最终结果的原因。

第二, 抓住重要历史现象产生背景条件来聚合内容, 或者抓住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来发散内容。如复习1931—1937年的历史, 可以抓住“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四件大事分别考察共产党、国民党亲英美派、国民党爱国将领、工人农民、学生、英美等各种政治力量对待四大事变的政治态度、政治活动及政治影响。

(2) 以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思想为核心

第一, 综合历史人物的活动, 概括历史人物核心思想, 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并作出正确评价。

第二, 分析、比较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 说明其历史影响。

(3) 以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

可以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去整合。如整合“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等。

(4) 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核心

如19世纪晚期到“一战”前夕是特定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 经济上垄断, 政治上逐步民主化, 对外扩张增强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 抓住这一特点, 可以概括、串联若干历史材料。

(5) 以历史观点或者历史结论为核心

可以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 用史实来说明结论。如抓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观点, 就可以把各个时期资

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有关史实串联起来;复习1919~1927年的历史, 抓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一历史结论, 就可以把1921~1927年有关史实串联起来, 以解释“新”在何处。

总之, 要想整合好教材, 关键在于根据复习的目标, 选准角度, 选好主题, 运用好思维手段。

摘要:历史教材内容的整合就是指打乱教材内容原有的编排顺序和知识体系, 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 依据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 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组合, 使之序列化、系统化, 并形成新的复习内容体系的过程。整合教材本质上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序的归纳、概括和综合。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内容的探讨 篇5

一、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一) 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

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遵循购建、价值转移与补偿、实物更新的顺序进行循环。固定资产取得后, 实行分口分级管理, 即归属使用部门管理, 并同会计部门依其类别及会计科目统驭关系, 予以分类编号并粘贴样签。各子公司、职能部门预算购置的固定资产, 必须先向总公司上报, 经总公司预算委员会批复后, 方可购置。总公司职能部门购置统一由行政事务部进行。国内购置的固定资产, 按实际支付的买价、运杂费 (包括保险费) 、包装费、安装调试费及增殖税计价;国外进口的固定资产, 以CIF价为基础, 加上进口环节缴纳的各项税金、港杂费及国内包装费、运杂费和安装调试费计价;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 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接受或捐赠的固定资产, 按所附单据加运保费、安装费及缴纳的各项税金计价, 未附单据的, 按同类固定资产市场价值估计计价;盘盈的固定资产, 按同类的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计价。固定资产在取得后根据购入价格登入成本账目, 且由专人进行固定资产登记簿台账管理, 并建立固定资产履历卡制度, 按照固定资产类别、使用部门和每项固定资产进行明细核算。

(二) 固定资产增置、转移、闲置及减损的管理

财务部门按月登记“财产目录”整体反映固定资产状况。财务部门按月编制“固定资产增减表”, 应于次月送管理部门核对 (见表1) 。

一式三联: (1) 管理部门, (2) 会计部门, (3) 使用部门。

土地、房屋及建筑物、运输设备、机械设备、机电设备等固定资产在购置验收后, 使用部门应立即填写固定资产增加单一式三联经管理部门签章后, 送会计部门填注购置金额、耐用年限、月折旧额, 第一联送管理部门转记入固定资产登记卡, 第二联由财务部门自存入账并转记入固定资产登记簿, 第三联送使用部门留存。财务部门应每月与管理部门核对固定资产登记卡的记载事项, 如有缺漏事项应立即通知补正。

土地、房屋及建筑物、运输设备、机械设备、机电设备等固定资产因减损拟报废者, 应由使用部门填具固定资产残损单一式四联, 注明减损原因, 送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签注处理意见后呈报总经理核准。

土地、房屋及建筑物、运输设备、机械设备、机电设备等固定资产在企定资产转移单一式四联, 由管理部门签章后, 送移入部门签认。

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至少每三个月应将经营上认为无利用价值的闲置固定资产予以整理, 填具闲置固定资产明细表, 拟定处理意见后呈报总经理核准。

固定资产出租或外借, 管理部门应先会同财务部门呈总经理核准后, 后续工作才能办理, 并应签订契约, 副本送财务部门以备核对, 契约内容应包括修缮保养及税款负担、租金、运费、归还期限、保持原状、附属设备明细表。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 如果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 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是生产产品的成本实质性降低等, 应将所发生的支出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可资本化的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 应记入“在建工程”等科目。不能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后续支出的部分, 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减少当期收益。

提供抵押借款的固定资产如有发生减损、出租或外借时, 财务部门应事先备函写明抵押编号及资产名称、数量, 向财务部门报备, 由财务部门向贷款及抵押权登记机关办理标的物增减变更手续。

(三) 固定资产折旧管理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 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和净残值, 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不提折旧。对于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 如果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 应按估计价值暂估入账, 并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 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 同时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企业需分清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 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 当月不计提折旧, 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 当月仍提折旧, 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 不管能否继续使用, 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 也不再补提折旧。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改良后, 应当根据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成本, 并根据本企业的使用情况合理估计折旧年限和净残值, 提取折旧。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采用视同自有应计折旧的固定资产一致的折旧政策。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预期数与原来的估计数有重大差异, 则应当相应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如果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 则应当相应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选择折旧方法, 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快速折旧方法。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采用快速折旧方法适合:早期新的生产设备效率高, 企业收益多, 应多提折旧;后期设备陈旧效率低, 企业收益少, 应少提折旧;固定资产使用前几年可以尽快回收原投资的大部分, 以便用收回的资金, 再尽快采用新技术, 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资金的时间价值来看, 早收回投资比晚收回投资价值更高;可以避免无形损耗带来的风险和由于意外事故提前报废所造成的损失。

(四) 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直接反映在产品销售的经济效益上, 它的日常维护修理, 能使企业确保产品质量。所以应建立严密的固定资产维护保养制度。固定资产的各个构成部分的物质结构、负荷程度、工作条件不同, 使用以后损耗的快慢也不一样。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性能, 保证生产能力, 就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和修理, 以防止其因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受损失, 并应建立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制度;建立固定资产保管使用责任制, 实行设备定号、保管定人、管理定户, 以班组为单位建立设备卡片, 以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且对贯彻国家标准, 实行法定计量, 规范计量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财务部门在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中还应做好:新增固定资产的验收、移交、登记入账工作;固定资产在企业内部转移时, 要及时记录掌握情况;固定资产报废、调出, 要参加鉴定, 办理手续, 注销账目;对租出、租入的固定资产要做好记录, 加强管理。

(五) 固定资产定期盘点控制管理

企业对固定资产应当会同财务部门至少每年实地盘点一次, 企业的管理、人事、财务、工会等核心部门应抽出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加强领导和协调。并对每次盘盈、盘亏、毁损的固定资产, 需查明原因, 写出书面报告, 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 经管理部门批准后, 在期末计价控制。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当在期末按照账目价值与回收金额孰低计价, 对可回收金额低于面值的差额,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在固定资产清查中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 按规定应经过一定的程序后方能处理。在尚未处理前, 为使固定资产的账面数额与实存数保持一致, 应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核算, 处理时, 再转入有关科目。对于在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 应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 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金额,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盘盈的固定资产报经批准后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盈”科目。

企业发生固定资产盘亏时, 应按盘亏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 按已提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该项固定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按固定资产的原价,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盘亏的固定资产报经批准转销时, 借记“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亏”科目, 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

(六) 固定资产业务的主要凭证管理

固定资产主要凭证和文件有:交付使用财产明细表、固定资产请购单、工程竣工验收决算报告、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情况表、固定资产报废单、固定资产出售审批单、固定资产毁损报告单、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与固定资产折旧汇总表、大维修费用提存计算表、固定资产经常性修理申请单、固定资产盘点表和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等。

(七) 固定资产保险制度管理

固定资产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占重要的地位, 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的保险制度。由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投保事项, 以避免由于自然灾害、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对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人员的管理

1. 加强对使用者上岗培训。

对涉及安全隐患的固定资产做到附好操作说明书, 张贴在醒目处, 了解使用操作。同时教育现场使用人员, 提高计量器具 (设备) 使用者的测试水平。选定本部门内计量器具 (设备) 自身管理检查仪器, 并对使用者进行教育。

2. 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专管员的管理。

计量器具 (设备) 管理担当是在该部门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 并接受过计量器具 (设备) 基本教育的人员, 定期举办培训班、积极参加有关计量器具 (设备) 的各种教育及研讨会, 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参与固定资产管理规则的制订、修改及作废。并确认各使用部门检定情况, 同时建立公司内部 (计量器具、设备) 总台账及计量周期检定表的状态。定期收集后由部门领导裁决。计量器具 (设备) 管理担当及使用者应正确选用计量器具 (设备) , 对不同的测量任务所要求的准确度、精密度选用不同的测试仪器 (设备) , 并保证测试仪器 (设备) 在适宜的环境下工作。增强固定资产管理的信心, 对于责任心强, 资产保全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总公司将对其进行表扬, 对于玩忽职守造成物品丢失、无故损毁的, 将进行批评, 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保管和维修工作, 使之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合理利用, 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从而减少固定资金占用, 节省固定资产寿命周期的费用支出。

(二) 加强固定资产的分级管理

分级管理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分级别管理, 管理者及使用者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操作。通常这样表示:

1. 合格。

表示由国家、部门和地方检定系统, 按检定规程检定通过。合格分三个等级:A、B、C类。A类由国家规定需强制检定的。B类不需强制检定, 但是生产过程和检验中必需的、经常使用的, 并粘贴B类合格证标志表示的仪器。C类辅助仪器、生产过程中只是一般监视作用的并粘贴C类合格证标志表示的仪器。

2. 准用。

表示生产中无检定系统、检定规程、量值传递计量的仪器, 可以由本企业自我管理, 并粘贴准用证标志。

3. 禁用。对国家规定淘汰和超过检定周期或抽检不合格等计量器具应粘贴禁用标志并禁止使用。

4. 封存。

在生产或流转中暂时不投入使用的计量器具, 应粘贴封存标志, 不流入生产和管理中使用, 进行封存处理。

在管好、用好固定资产的基础上, 必须做好固定资产的收入、发出和保管工作, 正确、全面、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三、小结

综上所述, 由于使用中的固定资产存在价值的双重性、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与分散性, 因此, 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应分别进行。因此,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 要保证固定资产完整无缺, 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程度和利用效果, 正确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 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 需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 研究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效益性, 这样就可以利用一定数量的资金获得更多的固定资产, 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能。Z

参考文献

[1].周斌.企业固定资产核算探析[J].商业经济, 2009, (10) .

[2].王桂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 2010, (2) .

龚自珍历史相关内容 篇6

一、教材(文本)因素

语文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选文”的集合,教师对课文在所属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认识、对课文的文体特点的把握不同,都会影响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对课文在所属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的认识

我们现行的教材,无论是必修苏教版还是选修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单元或模块形式构建教材,而构成单元或模块的要件又以选文的形式呈现,因此,单元或模块中的选文至少要承担相应单元或模块的教学任务。对此,大家都没有异议,无论是《山羊兹拉特》的执教者还是评课教师都一致认为,这篇小说应该承担小说知识中有关“情感”的教学任务,以此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实施这一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仍然会存在分歧。

有的评课教师认为,教师应该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带着学生从文本的具体描写当中,体验小说的内容,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主张在教学中强化对“咩”字含义以及最后对“咩”背后思想的理解的教学环节,意在突出对文本人文内涵的体验理解。有的教师则认为,这篇小说在模块中编在“情感”单元,承担着“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的教学任务,那么,关注小说的叙事艺术就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课堂教学应欣赏和研究情感对情节的推动作用(情感怎样推动情节的,怎样决定了情节的发展和结局的,而不是情感本身是怎样的),这样处理的实质是将“情感”作为小说知识来教授的。由此来看,即使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内容也是可以有所不同的。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处理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在贯彻教材编者设计思路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单元或模块对本课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以此来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并把它作为课文教学的重点。具体到《山羊兹拉特》的教学,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情感”对小说叙事的作用。因为如果我们不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了解“情感对于情节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整个模块中再也找不到更适合的载体来教学这一知识。当然,可能存在选文跟单元或模块教学内容不太相符的情况,但这绝不应该是撇开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的理由。

(二)对选文文体特点的把握

以《山羊兹拉特》为例,评课老师建议,执教者可以考虑如下因素。(1)写作背景。《山羊兹拉特》大约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在美国是后工业时代,辛格写这么一篇浅显的作品,背后是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物化”的思考。那么教学当中就不应该只是涉及人与羊之间的情感,而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考虑其背后的意义。(2)叙事艺术特色。如小说情节的“节制”,这篇小说没有直接写对人性的挖掘、对人性的拷问,而是通过兹拉特这只羊来表现。人要把它卖掉,而课文中有“兹拉特对主人充满信任”“又恢复了对人的信任”这样两句话,作者的感情一直在羊的背后、在故事的背后渗透着。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3)虚构特质。小说中人羊之间的关系,虽是虚构,却寄托着辛格的理想。那么,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以及虚构的意义在哪里。

这些建议都能启发执教者更好地选择乃至开发本课的教学内容,但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任何一种选择或开发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变化。

二、活动内容因素

这里所指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处理的形式等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行为。

(一)课文内容处理的方式不同,课堂具体教学内容会有所不同

教学目标确定了,是不是课堂教学内容也就随之确定了呢?关于“情感”内容的教学,评课教师谈到了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是探讨小说情感内容;情感探讨应结合小说主旨的教学;应让学生进一步探讨第五、第六种情感,从山羊的角度来谈“情感问题”;应引导学生发现爱心、良知,提高道德水平。产生如此众多的课文内容处理形式,与教师的已有的教学经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其教师个性等有关。那么,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对确定所指的是教学目标的相对确定还是具体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或者是对具体教学内容处理方式的相对规定呢?从与会评课教师的发言来看,对课文基本教学目标的认同较容易趋于统一认识,但对课文内容具体处理的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与做法。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二)课堂授课形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胡勤老师在评课时谈到《山羊兹拉特》采取的实际上是师生问答的课堂授课形式,这是当下流行的尤其是公开课上常见的授课形式。胡老师通过对中美教师教授《沙之书》一课的比较发现,两个国家的教师对课文的内容关注点是差不多的,都是关于时空关系、沙之书的隐喻等。但是课堂教学形式却有极大的区别:美国教师上课前是将所有教学研究资料和问题放在一个讲义夹中,课堂中围绕资料讨论问题,采取的阅读策略是分享阅读,合作学习;而我们的语文课似乎没有这样的学习模式。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还有以下差异。教师承担的任务不同:中国教师至少承担两个任务———课文内容的组织与分析,课堂流程的调控和进展;美国教师则承担与课文有关资料的收集和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的任务。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不同:中国学生是接受经过教师选择过或分析过的教学内容,或者说是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美国学生是自主学习《沙之书》及其与之有关的资料,《沙之书》内容只是他们所学知识的一部分。可见,当课堂授课形式发生变化的时候,课堂教学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确定教学内容还受到课堂45分钟的限制,选择这些好的、合适的教学内容,必然要舍弃另一些同样好的、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研究教学内容确定的时候,也必须把教学时间的规定性考虑进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

针对这篇课文有关“咩”字内容的教学,不同的教师提出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有的认为,不必让学生“说出”,只要引导学生“批注”就行;有的则认为要将“咩”字背后潜藏的东西补出来,再让学生跟教材比较;还有的认为要增加有感情的朗读环节。这里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读—悟;写—说;思—读。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呈现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必然是不同的:“读—悟”,表现为学生对这个词所表达意义的内在体验和领悟,呈现内隐状况;“写—说”,表现为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字表达形式说出自己的认识,重点在“说”;“思—读”形式,重点则在“读”。再如,关于小说情感的体验,有的教师认为要加强语言品味来体验小说情感,也有的认为应通过感受情景来体验情感。同样是体验情感,采取不同的方法(一个注重语言品味,一个注重场景描述),课堂教学内容自然也会不同。从方法本身而言,两者并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关键是其生成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否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切合学生的学情。

那么,如何来认识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关系呢?正如G.J.波斯纳所指出的:“要这样全面地解释教学,还必须至少看到教学活动的两项维量,也就是活动顺序的两项维量。课堂活动可以指师生的课堂活动,也可以指活动的内容。因此,教学活动顺序既可以从师生活动相互作用的形式(指他们在课堂上做什么)来描述,也可以从活动的实质内容来描述。前者一般称为‘教学方法’或‘方式’,后者称做‘学科内容’‘课程’或‘教学内容’。”[1]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课堂教学活动的阐述。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而这又会引发一系列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选择课文内容的处理形式、课堂授课形式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依据应该是什么?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又会选择怎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其依据又是什么?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究竟指什么?应该怎样处理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关系呢?等等。

三、教学主体因素

(一)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

针对本节课将课文中所体现的山羊与人的四种情感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这一教学环节,评课教师取得了基本共识:这部分是应该有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而是在于合不合适。有的教师认为应加深文本解读的深度,要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而不是直接交到学生的手里。这提示我们,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在于其合宜性,因为学生不同课堂教学内容也定然不同。

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学”的活动。

(二)教师知识背景的作用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统一,那么根据这一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该相对确定。但是,从评课教师的意见来看,情况却并非如此。有的教师提出小说创作背景知识应该体现在整个教学流程当中,应该让学生懂得,辛格写这篇小说是在美国后工业时代;同时要根据现代小说的叙事特点,从“摇摆”与“节制”的角度来确定这篇小说的教学内容。也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当中有关情感的表述应该点出景物描写对情感是有推动作用的,因为小说是由三要素构成的:环境、人物、情节。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采用这两种不同的小说知识来解读小说,并以此来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效应是截然不同的。可见,教师的知识背景影响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即使在教学目标确定后,课堂教学内容也会因教师的知识背景而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其所涉因素颇为复杂。因此,笔者提出三点看法:教学基本目标要明确,在此前提下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具有相对性,它受到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师生因素的限制,但不管怎样都应立足于“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具有灵活性,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与之相适应,并关注课堂的教学生成。

参考文献

上一篇:深圳语文期中试卷下一篇:吧台人事成本控制及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