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共7篇)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并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的要求,将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报送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下达监测任务的部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人员采集样品、收集相关数据,可以进入相关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或者餐饮服务场所。采集样品,应当按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进行抽样检验。抽样检验购买样品所需费用和检验费等,由同级财政列支。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篇2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 ,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职责;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 整合、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和食品检验等技术资源的共享。

第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采取有效管理措施, 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 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承担社会责任。

第四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为公众咨询、投诉、举报提供方便;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五条食品安全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 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制定。

第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同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 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一条的规定, 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备案情况向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通报。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作出调整外, 必要时, 还应当依据医疗机构报告的有关疾病信息调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作出调整后,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 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作出相应调整。

第八条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食物中毒病人, 或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人、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 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疾病信息。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汇总、分析有关疾病信息, 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 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九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确定的技术机构承担。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 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 并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的要求, 将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报送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下达监测任务的部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人员采集样品、收集相关数据, 可以进入相关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或者餐饮服务场所。采集样品, 应当按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

第十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本行政区域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并向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通报。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一) 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二) 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三) 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的;

(四) 需要判断某一因素是否构成食品安全隐患的;

(五)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五条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议, 应当提供下列信息和资料:

(一) 风险的来源和性质;

(二) 相关检验数据和结论;

(三) 风险涉及范围;

(四) 其他有关信息和资料。

县级以上地方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协助收集前款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资料。

第十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相关信息。

国务院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等相关信息。

第三章 食品安全标准

第十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以及国务院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及其实施计划, 应当公开征求意见。

第十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选择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单位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提倡由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单位, 共同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布, 公开征求意见。

第十七条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负责审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内容。

第十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报送备案的企业标准, 向同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通报。

第十九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 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分别进行跟踪评价, 并应当根据评价结果适时组织修订食品安全标准。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发现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 应当立即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

第二十条设立食品生产企业, 应当预先核准企业名称, 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后, 办理工商登记。县级以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审核相关资料、核查生产场所、检验相关产品;对相关资料、场所符合规定要求以及相关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 应当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

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依法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后, 办理工商登记。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的有效期为3年。

第二十一条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 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的,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 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并向所在地县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 应当依法办理。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情形的, 应当责令立即纠正, 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生产经营许可条件的, 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

第二十二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 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二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 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进行健康检查, 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如实记录法律规定记录的事项, 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或者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五条实行集中统一采购原料的集团性食品生产企业, 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进行进货查验记录;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 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第二十六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保证食品安全。

第二十七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 保证出厂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一) 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二) 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三) 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

(四) 运输、交付控制。

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情形的,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

第二十八条食品生产企业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进行进货查验记录和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外, 还应当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九条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 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 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三十条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先进技术手段, 记录食品安全法和本条例要求记录的事项。

第三十一条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实施原料采购控制要求, 确保所购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 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 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第三十二条餐饮服务提供企业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等设施、设备;定期清洗、校验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 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具、饮具。

第三十三条对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被召回的食品, 食品生产者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 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 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食品生产者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情况, 以及食品经营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情况, 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篇3

2016年10月19日,为落实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晰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报送国务院。于2016年11月19日前向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公开征求意见。

食药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的说明

1修订的必要性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已不适应新时期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需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新食品安全法的各项规定,明晰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义务和责任,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细化自由裁量权,进一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有必要对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行修订。2修订过程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工作,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列入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牵头组织起草。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食品安全工作“四个最严”的要求,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问题导向、制度创新,制定了修订工作方案,成立了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广泛听取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基层监管部门、食品行业协会、生产经营企业、专家学者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站公开征求意见达6000多条;会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国际研讨会,广泛借鉴国际食品安全治理经验;针对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多次进行实地调研和研讨论证;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修订草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共10章,208条。3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积极构建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一是强化地方政府落实“四有两责”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承担属地管理责任,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经费、技术支撑等落实到位,对发生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依法承担责任(第4条)。

二是构建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国家建立食品安全检查员制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立专职食品安全检查员队伍,重点对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第135条)。

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标准,明确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人员、设施设备等能力建设要求(第152条)。此外,还细化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职责。

(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一是强化较大规模和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和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在较大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和肉制品、乳制品等食品生产企业中推行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第46条)。

二是强化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因涉嫌食品安全犯罪被立案侦查或者提起公诉,因食品安全犯罪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拘留或者予以其他治安管理处罚,被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依法作出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等处罚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向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第66条)。

三是强化特殊食品监管。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对出厂产品进行逐批检验(第93条)。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按照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对进口婴幼儿配方食品进行全部项目逐批检验(第112条)。此外,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控制、食品追溯、食品召回等方面的义务。

(三)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落实。一是明确乡镇政府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区域的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执法协助、宣传教育等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第5条)。

二是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能力建设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生产经营行政许可、风险监测评估、食品安全标准修订、监督检查、抽样检验、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就应急处置、案件查办、举报奖励、重大活动保障等设置专项经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车辆纳入特种用途车辆管理(第152条)。此外,还明确了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职责。

(四)强化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严格监管。一是强化了非标准检验方法的使用。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可以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分析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第98条)。

二是强化企业非法添加物排除合理怀疑的举证责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采用技术手段检出食品中含有非食用物质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排除合理怀疑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第143条)。

三是明确制定临时限量值和临时限量方法的情形。对于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毒素、污染物质以及掺杂使假、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尚未制定残留限量值和检验方法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临时限量值和临时检验方法,向社会公布,作为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的依据(第144条)。

四是在强化双随机检查的基础上,增加食品安全飞行检查。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可能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者重大社会影响的;投诉举报反映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严重违法行为或者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等情形的,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实施飞行检查(第155条)。

五是强化案件办理中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公安机关在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公安机关公布食品安全刑事案件信息,涉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前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必要时共同公布,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解释、说明(第164条)。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涉嫌构成食品安全刑事犯罪的,在案件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期间,为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可以依法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第173条)。

六是明确行政执法与行政拘留衔接程序。对尚不构成犯罪,依法需要移送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的案件,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移送至公安机关(第169条)。公安机关对发现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经审查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立案侦查后认为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拘留的,应当依法作出予以行政拘留的处罚(第171条)。

(五)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一是强化食品安全素质教育。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课程,强化食品安全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新闻媒体应当按照主管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规定开展食品安全公益宣传(第6条)。

二是强化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律师协会、新闻媒体等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第20条)。三是引入食品安全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食品安全治理。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食品安全第三方专业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检查评价能力,并对其出具的检查评价结论的真实性负责(第45条)。

(六)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一是强化刑事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管、质量监督等部门发现食品在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等情形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案件线索和证据移送公安机关。对涉嫌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立案侦查(第162条)。

二是明确证据衔接机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移送给公安机关的证据,可以留存电子数据、书面证据复印件并加盖印章等,作为相关行政处罚的依据。公安机关对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移送的证据,经核实认为符合刑事证据标准的,可以作为刑事案件的证据使用(第170条)。

三是细化食品安全法的责任制度。明晰了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中的“情节严重”、“严重后果”的具体情形;列举“拒绝、阻挠、干涉”的具体情形;细化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

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简答题 篇4

简答题

一、在什么情况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答:

1、为制定或者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2、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3、发现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的;

4、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十五条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议,应当提供那些信息和资料?

答:

1、风险的来源和性质

2、相关检验数据和结论

3、风险涉及范围

4、其他有关信息和资料

三、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对那些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出厂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答:

1、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2、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3、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

4、运输、交付控制。

食品生产过程中又不符合控制要求情形的,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

四、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包括哪些内容?

答:

1、依照食品安全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

2、责令停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录;

3、查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情况;

4、专项检查整治工作的情况;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五、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答:

1、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

2、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3、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4、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5、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六、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的那些职责? 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七、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那些内容? 答:

(一)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八、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哪些要求:

答、1、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2、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3、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4、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5、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6、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7、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8、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9、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0、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九、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2、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3、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4、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5、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6、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7、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8、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9、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10、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11、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十、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的标签应当标明哪些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十一、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有关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一)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对因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人身伤害的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救治;

(二)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及其原料,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依照本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召回、停止经营并销毁;

(三)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四)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依法对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情况进行发布,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十二、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哪些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十三、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哪些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

(一)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

(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

(四)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二)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的制品;

(六)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八)生产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九)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

(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三)食品生产者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药品。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未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

(二)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三)制定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未依照本法规定备案;

(四)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

(五)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

(六)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七)安排患有本法第三十四条所列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事故单位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臵、报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八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篇5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三十八条 机动车信号灯和非机动车信号灯表示:

(一)绿灯亮时,准许车辆通行,但转弯的车辆不得妨碍被放行的直行车辆、行人通行;

(二)黄灯亮时,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

(三)红灯亮时,禁止车辆通行。

在未设置非机动车信号灯和人行横道信号灯的路口,非机动车和行人应当按照机动车信号灯的表示通行。

红灯亮时,右转弯的车辆在不妨碍被放行的车辆、行人通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行。

第三十九条 人行横道信号灯表示:

(一)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

(二)红灯亮时,禁止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是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过或者在道路中心线处停留等候。

第四十条 车道信号灯表示:

(一)绿色箭头灯亮时,准许本车道车辆按指示方向通行;

(二)红色叉形灯或者箭头灯亮时,禁止本车道车辆通行。

第四十一条 方向指示信号灯的箭头方向向左、向上、向右分别表示左转、直行、右转。

第四十二条 闪光警告信号灯为持续闪烁的黄灯,提示车辆、行人通行时注意瞭望,确认安全后通过。

第四十三条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有两个红灯交替闪烁或者一个红灯亮时,表示禁止车辆、行人通行;红灯熄灭时,表示允许车辆、行人通行。

第二节 机动车通行规定

第四十四条 在道路同方向划有2条以上机动车道的,左侧为快速车道,右侧为慢速车道。在快速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应当按照快速车道规定的速度行驶,未达到快速车道规定的行驶速度的,应当在慢速车道行驶。摩托车应当在最右侧车道行驶。有交通标志标明行驶速度的,按照标明的行驶速度行驶。慢速车道内的机动车超越前车时,可以借用快速车道行驶。

在道路同方向划有2条以上机动车道的,变更车道的机动车不得影响相关车道内行驶的机动车的正常行驶。

第四十五条 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线标明的速度。在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道路上,机动车不得超过下列最高行驶速度:

(一)没有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3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40公里;

(二)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城市道路为每小时50公里,公路为每小时70公里。

第四十六条 机动车行驶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30公里,其中拖拉机、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不得超过每小时15公里:

(一)进出非机动车道,通过铁路道口、急弯路、窄路、窄桥时;

(二)掉头、转弯、下陡坡时;

(三)遇雾、雨、雪、沙尘、冰雹,能见度在50米以内时;

(四)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行驶时;

(五)牵引发生故障的机动车时。

第四十七条 机动车超车时,应当提前开启左转向灯、变换使用远、近光灯或者鸣喇叭。在没有道路中心线或者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前车遇后车发出超车信号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降低速度、靠右让路。后车应当在确认有充足的安全距离后,从前车的左侧超越,在与被超车辆拉开必要的安全距离后,开启右转向灯,驶回原车道。

第四十八条 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机动车遇相对方向来车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减速靠右行驶,并与其他车辆、行人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二)在有障碍的路段,无障碍的一方先行;但有障碍的一方已驶入障碍路段而无障碍的一方未驶入时,有障碍的一方先行;

(三)在狭窄的坡路,上坡的一方先行;但下坡的一方已行至中途而上坡的一方未上坡时,下坡的一方先行;

(四)在狭窄的山路,不靠山体的一方先行;

(五)夜间会车应当在距相对方向来车150米以外改用近光灯,在窄路、窄桥与非机动车会车时应当使用近光灯。

第四十九条 机动车在有禁止掉头或者禁止左转弯标志、标线的地点以及在铁路道口、人行横道、桥梁、急弯、陡坡、隧道或者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不得掉头。

机动车在没有禁止掉头或者没有禁止左转弯标志、标线的地点可以掉头,但不得妨碍正常行驶的其他车辆和行人的通行。

第五十条 机动车倒车时,应当察明车后情况,确认安全后倒车。不得在铁路道口、交叉路口、单行路、桥梁、急弯、陡坡或者隧道中倒车。

第五十一条 机动车通过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通行:

(一)在划有导向车道的路口,按所需行进方向驶入导向车道;

(二)准备进入环形路口的让已在路口内的机动车先行;

(三)向左转弯时,靠路口中心点左侧转弯。转弯时开启转向灯,夜间行驶开启近光灯;

(四)遇放行信号时,依次通过;

(五)遇停止信号时,依次停在停止线以外。没有停止线的,停在路口以外;

(六)向右转弯遇有同车道前车正在等候放行信号时,依次停车等候;

(七)在没有方向指示信号灯的交叉路口,转弯的机动车让直行的车辆、行人先行。相对方向行驶的右转弯机动车让左转弯车辆先行。

第五十二条 机动车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也没有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除应当遵守第五十一条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有交通标志、标线控制的,让优先通行的一方先行;

(二)没有交通标志、标线控制的,在进入路口前停车瞭望,让右方道路的来车先行;

(三)转弯的机动车让直行的车辆先行;

(四)相对方向行驶的右转弯的机动车让左转弯的车辆先行。

第五十三条 机动车遇有前方交叉路口交通阻塞时,应当依次停在路口以外等候,不得进入路口。

机动车在遇有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时,应当依次排队,不得从前方车辆两侧穿插或者超越行驶,不得在人行横道、网状线区域内停车等候。

机动车在车道减少的路口、路段,遇有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者缓慢行驶的,应当每车道一辆依次交替驶入车道减少后的路口、路段。

第五十四条 机动车载物不得超过机动车行驶证上核定的载质量,装载长度、宽度不得超出车厢,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重型、中型载货汽车,半挂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4米,载运集装箱的车辆不得超过4.2米;

(二)其他载货的机动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2.5米;

(三)摩托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长度不得超出车身0.2米。两轮摩托车载物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把0.15米;三轮摩托车载物宽度不得超过车身。

载客汽车除车身外部的行李架和内置的行李箱外,不得载货。载客汽车行李架载货,从车顶起高度不得超过0.5米,从地面起高度不得超过4米。

第五十五条 机动车载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路载客汽车不得超过核定的载客人数,但按照规定免票的儿童除外,在载客人数已满的情况下,按照规定免票的儿童不得超过核定载客人数的10%;

(二)载货汽车车厢不得载客。在城市道路上,货运机动车在留有安全位置的情况下,车厢内可以附载临时作业人员1人至5人;载物高度超过车厢栏板时,货物上不得载人;

(三)摩托车后座不得乘坐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轻便摩托车不得载人。

第五十六条 机动车牵引挂车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拖拉机只允许牵引1辆挂车。挂车的灯光信号、制动、连接、安全防护等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标准;

(二)小型载客汽车只允许牵引旅居挂车或者总质量700千克以下的挂车。挂车不得载人;

(三)载货汽车所牵引挂车的载质量不得超过载货汽车本身的载质量。

大型、中型载客汽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以及其他机动车不得牵引挂车。

第五十七条 机动车应当按照下列规定使用转向灯:

(一)向左转弯、向左变更车道、准备超车、驶离停车地点或者掉头时,应当提前开启左转向灯;

(二)向右转弯、向右变更车道、超车完毕驶回原车道、靠路边停车时,应当提前开启右转向灯。

第五十八条 机动车在夜间没有路灯、照明不良或者遇有雾、雨、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情况下行驶时,应当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但同方向行驶的后车与前车近距离行驶时,不得使用远光灯。机动车雾天行驶应当开启雾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

第五十九条 机动车在夜间通过急弯、坡路、拱桥、人行横道或者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时,应当交替使用远近光灯示意。

机动车驶近急弯、坡道顶端等影响安全视距的路段以及超车或者遇有紧急情况时,应当减速慢行,并鸣喇叭示意。

第六十条 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或者发生交通事故,妨碍交通又难以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车后50米至100米处设置警告标志,夜间还应当同时开启示廓灯和后位灯。

第六十一条 牵引故障机动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被牵引的机动车除驾驶人外不得载人,不得拖带挂车;

(二)被牵引的机动车宽度不得大于牵引机动车的宽度;

(三)使用软连接牵引装置时,牵引车与被牵引车之间的距离应当大于4米小于10米;

(四)对制动失效的被牵引车,应当使用硬连接牵引装置牵引;

(五)牵引车和被牵引车均应当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

汽车吊车和轮式专用机械车不得牵引车辆。摩托车不得牵引车辆或者被其他车辆牵引。

转向或者照明、信号装置失效的故障机动车,应当使用专用清障车拖曳。

第六十二条 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车门、车厢没有关好时行车;

(二)在机动车驾驶室的前后窗范围内悬挂、放置妨碍驾驶人视线的物品;

(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四)下陡坡时熄火或者空挡滑行;

(五)向道路上抛撒物品;

(六)驾驶摩托车手离车把或者在车把上悬挂物品;

(七)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

(八)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

第六十三条 机动车在道路上临时停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设有禁停标志、标线的路段,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之间设有隔离设施的路段以及人行横道、施工地段,不得停车;

(二)交叉路口、铁路道口、急弯路、宽度不足4米的窄路、桥梁、陡坡、隧道以及距离上述地点50米以内的路段,不得停车;

(三)公共汽车站、急救站、加油站、消防栓或者消防队(站)门前以及距离上述地点30米以内的路段,除使用上述设施的以外,不得停车;

(四)车辆停稳前不得开车门和上下人员,开关车门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五)路边停车应当紧靠道路右侧,机动车驾驶人不得离车,上下人员或者装卸物品后,立即驶离;

(六)城市公共汽车不得在站点以外的路段停车上下乘客。

第六十四条 机动车行经漫水路或者漫水桥时,应当停车察明水情,确认安全后,低速通过。

第六十五条 机动车载运超限物品行经铁路道口的,应当按照当地铁路部门指定的铁路道口、时间通过。

机动车行经渡口,应当服从渡口管理人员指挥,按照指定地点依次待渡。机动车上下渡船时,应当低速慢行。

第六十六条 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在执行紧急任务遇交通受阻时,可以断续使用警报器,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在禁止使用警报器的区域或者路段使用警报器;

(二)夜间在市区不得使用警报器;

(三)列队行驶时,前车已经使用警报器的,后车不再使用警报器。

第六十七条 在单位院内、居民居住区内,机动车应当低速行驶,避让行人;有限速标志的,按照限速标志行驶。

第三节 非机动车通行规定

第六十八条 非机动车通过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通行:

(一)转弯的非机动车让直行的车辆、行人优先通行;

(二)遇有前方路口交通阻塞时,不得进入路口;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篇6

一、《食品安全法》概述

(一) 《食品安全法》重新修订并出台的背景概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的恶性化。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效益或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惜以身试法。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在食品原材料上面不按国家法律规定违规使用具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原材料。诸如我国近年来的毒奶粉、地沟油等“食物”不断冲击着人民的眼球和耳朵以及危害着人们的身体。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这些重大问题, 不仅仅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损害, 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政府公信力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提高。在《食品安全法》之前,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食品卫生法》, 该法在食品安全问题监管上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在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还不够, 没有一个完整规范的食品检验制度。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说明, 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鉴于很多国家在食品安全领域内颁布的法律规定都沿用《食品安全法》的命名, 我国也为新修订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律定名为《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立法过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饮食方面的安全问题。立法过程中, 对于食品卫生的关注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确立, 再到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的举动都是国家下定决心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好体现。在历经两年时间, 若干次调研活动, 对全国范围内的法律机关及相关法律专业人士征求意见, 并于法律出台前一年召开专题讨论会讨论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最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情况下, 颁布了《食品安全法》。无论是从法律的制定过程还是法律的内容方面来看, 《食品安全法》制定的目的都在于规范食品企业的经营活动, 为我国人民食品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二) 《食品安全法》核心解读

通过《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卫生法》的比较可以知道, 我国在法制理念和监管模式上实现了巨大的转变。通过两部法律的名字比较就不难发现, “安全”和“卫生”相比, “安全”在内涵上将“卫生”深化了, “卫生”的外延比“安全”就少了许多。《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提高了食品安全监控力度, 强化了食品安全制度的建设。

综合来看, 《食品安全法》在立法宗旨上面, 坚持以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立法第一位, 展现了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的管理理念。《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推动了食品安全领域中食品安全制度建设的开启。《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有利于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制度, 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强化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增强食品安全事故处理能力。为我国食品安全建筑起了一套长期管理机制和法律长城。

《食品安全法》还有效推动了我国制度创新的进程。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与后续检查制度等整合到一起实现制度之间的无缝连接。明确规定了政府将会在食品企业出现问题产品后介入企业的召回工作, 并且由政府主导强制执行食品召回方案。这样规定, 有利于推动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 对于食品检查制度也重新开始, 废除了之前实施的食品免检制度。基于安全考虑, 在权衡再三之后, 将保健类食品也纳入了法律管理体系范围内实行监管。同样, 为了引起全社会进一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对于明星代言食品产品的现象, 明星需承担食品产品出现问题的连带责任。

二、《食品安全法》在我市贯彻执行取得的效果

(一) 我市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结合本市的特点, 我市在原有的食品安全制度上通过补充和修改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1.根据国家相关条例规定, 我市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上, 首先是明确落实了企业在食品安全上为第一责任人, 指导我市食品企业在事先预防和生产经营过程上强化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同时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可追溯机制, 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之后, 能够迅速追溯到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其次, 在我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中, 将《食品安全法》中原则化的规定具体化, 从而使我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在执行中便于操作。最后, 从制度上强化我市各级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职能, 推动我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统一指挥下, 协调配合对食品安全问题实现动态、立体和全方位的监管。

2.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印发的相关管理办法, 结合我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印发了相应文书规范我市餐饮服务及食品安全工作。

3.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管理, 同时也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法》在我市的顺利施行, 制定了食品在流通环节安全监管的具体规定。从食品流通环节上加强了本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监控力度。同时, 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要求下严格执行工商总局制定的食品市场准入、食品市场巡查、食品抽样检验等相关制度。

4.同时, 我市也根据国家卫生部以及国家质检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强化了我市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我市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其中,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强化了对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 不仅仅是指导餐饮企业完善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验票索票制度, 还定时对餐饮企业近两年的采购票证进行检查。根据质监部门要求, 制定了规范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活动的意见。通过对食品加工企业的食品加工活动的规范, 有效提高了我市企业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极大减少了加工企业随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

5.根据《食品安全法》以及国家相关部、委的联合文件, 我市开始建设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并且, 在体系建设上初步取得效果。为了构建我市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我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 结合我市自身特点, 召开了全省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 工作会议在我省相关部门主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上对食品企业就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省特别是我市的食品行业大型企业纷纷在会上作了行业自律发言, 最后还签署了能够加快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的诚信宣言。

(二) 我市建立相关机构体系

卫生部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 根据相关规定成立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 委员会主要成员是我国在医学、食品、营养以及农业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是参与食品安全风险的检测和评估工作规划, 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相关的标准。我市也根据相关规定, 组织我市相关专家成立了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发布的评判标准, 对我市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检测。同时, 为了促进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 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保持紧密联系, 加强沟通, 从而有效提高了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效果。

(三) 我市开展了食品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除了加强政府的管理监督以及企业的自律以外。作为消费者的人民群众还需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因此, 我市在鼓楼广场举办开展了南京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该活动旨在推动我省和我市食品安全工作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 将我市打造成食品最安全地区。通过本次活动, 有效的提高了我市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从消费者方面推动了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其中, 我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多次召开食品安全问题座谈会, 在食品安全宣传月中设置固定地点进行定点宣传, 采取派发宣传资料和派遣流动宣传车等方式进行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宣传。

同时, 对于广大企业, 特别是食品企业要加强《食品安全法》的法律宣传普及工作, 帮助食品企业进一步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其中要注意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 使执法人员深入了解和正确运用《食品安全法》。在提高普法工作效率的同时, 能够更好的帮助人民群众学习《食品安全法》, 树立起牢固的食品安全意识。整个教育宣传工作都贯彻执行了《食品安全法》, 使得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在我市得到了落实开展。

(四) 我市对违规食品企业加强打击力度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 我市开展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整顿工作。对于食品添加剂、食品流通、餐饮消费和保健食品等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 对于违法企业采取坚决打击的手段。在之前我市出现的“问题奶粉”上, 行政管理部门介入企业召回工作, 督促企业在第一时间召回相关奶粉产品。对于“问题奶粉”中的不法分子严惩不贷, 进而监督企业进行彻底整顿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做出相应惩罚。在食品安全检查工作中, 我市行政管理部门对重点场所的重点部位进行清查, 在食品生产和食品加工中进行了重点环节的排查, 采用严格的手段对市场进行净化。在食品加工添加剂问题方面, 还组织成立了打击小组, 对敢于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的食品企业进行打击和专项整治。在我市大力度的清查下, 很多食品违法案件浮出水面, 同时对于违法企业的惩罚和整顿也对我市食品企业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三、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缺漏与不足

随着我市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时间推移, 在贯彻执行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市执行《食品安全法》的难度。当然, 只有找到了问题所在, 才能根据问题研究出对策。经过总结可以发现, 在贯彻执行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种种原因, 在实行机构改革之后, 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上面, 由药监局、公安部、商务部、国家质监局等多个部委根据职能的不同进行分阶段管理。在新的《食品安全法》里, 其主要精神就在于构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同样, 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大前提就是建设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国, 之所以没有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统一到一两个部门中去, 是因为食品领域所涉及产业链过长, 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针对此, 《食品安全法》确定了由政府统一领导, 多部门进行分段监管的政策。在我市, 为了更好地履行《食品安全法》所赋予的义务, 我市市政府对相关部门进行了较大的职能调整。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 我市强化了质监部门在食品生产环节的监控职能, 提高了工商管理部门在食品流通环节的检查力度。

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面按照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形成了现行的“无缝对接”式监管。但是, 在我市食品安全具体工作中, 由于《食品安全法》与现行的其他法律法规也存在着交叉和重复, 因此各个部门职能交叉的情况依然不少。我市某些监管部门在工作中出现过以下问题, 如各个部门之间缺少配合, 各自为政。对于自己部门有益的监管工作抢着进行管理, 没有益的工作则不予理会。从而导致管理脱节, 互相推脱以及管理错位和越位的现象。

(二) 制度规范有待进一步提高

《食品安全法》自从颁布之日起到现在, 贯彻执行时间还不长。现阶段与之匹配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都落后于《食品安全法》, 不能很好地配合《食品安全法》开展食品监管工作, 无法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完全贯彻执行。其中, 核心就是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 导致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没有一个准确的依据来进行执法。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总体水平较低, 国家、地方、行业标准过多重复和交叉, 甚至有些标准出现矛盾。体系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食品标准缺失, 某些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低于同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很多企业在标准的实施上也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对于我国强制的标准也没有很好的执行。体系的不成熟造成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和发达国家及估计组织相比有很大差距, 无法很好地实现与国际接轨, 也造成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在世界舞台上的可信度不高。

由于我市分管食品安全问题的部门较多, 同时这些部门都有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权力。因此, 在我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里, 有太多重复交叉的标准规定, 甚至有些标准基于不同的考虑而产生对立。标准制定的泛滥是缺乏有效统一的协调机制, 迟迟没有解决的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问题使得食品生产加工等相关企业在生产上有诸多困扰。同时, 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仅影响了企业生产, 还给市政府相关部门在食品监管工作上带来不少尴尬。

(三) 执法监管工作程序和方法不规范

我市相关部门在执法工作中为了一己私利或者人为减轻执法工作强度, 没有对食品企业进行认真监督和抽查, 造成了监督抽查工作混乱。为了完成任务胡乱发布食品安全监测信息, 为了能从食品安全问题中捞取个人私利而巧立名目多收检验费。法律法规地完善, 还需要人地执行。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不能严格遵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执法, 根本无法达到食品安全监管应有的效果。我市在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时候, 某些单位的某些个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至于在执法过程中, 往往会碍于各方情面或者种种原因而徇私。

(四) 缺乏健全的问责机制

我市在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时候, 没有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问责机制。一定程度上, 《食品安全法》对于违法处罚标准有所提高但是还不算足够严格。对于违法企业而言, 制假售假的目的就在于追逐非法的高额经济利润, 对于《食品安全法》里规定的最高罚款10万元而言, 其高额经济利润也足够吸引违法者铤而走险。其次, 在我市贯彻执法过程中, 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并没有确切的规定食品问题管理人员失职的惩罚措施。对于我市食品安全问题中出现问题的监管机关和工作人员, 并没有可供遵守的相关规定, 只能按照一般做法进行相关处罚。

四、进一步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办法举要

根据我市长期以来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市《食品安全法》的贯彻执行和提高我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明确划分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

首先, 要正确协调好分段管理。为了避免各部门管理陷入错位的境地, 需要通过加强协调组织, 实现部门的联合管理,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形成合力。在制度上确保食品安全工作能够在统一的组织下连续进行。同时, 还要积极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防止职能交叉。明确分段监管的各阶段监管任务能落实到各个部门, 发挥各自的监管优势, 确保食品安全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其次, 处理好上下级监管工作的关系。在我市以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 要注意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加强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管理。

(二) 推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各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准确了解自己的法定职能, 提高责任意识。用积极的态度开展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活动, 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情况, 明确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从而研究出更好的监管措施。对于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要进行清理工作, 对于本市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要加快整理, 修订的工作。另外也还要根据在法律法规建设上采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在科学的调研基础上, 审时度势, 积极推动监管工作实现科学化。

(三) 加强我市执法能力, 规范执法手段

一部法律的贯彻实行, 需要人来进行遵照执行。因此, 我市要加强对食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法律培训。将食品安全执法落实到执法人员上去, 同时要完善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对食品安全执法人员的管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 不仅仅要对违法食品企业加大惩处力度, 还要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违法监管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五、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辉煌成就的同时,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问题, 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市也根据《食品安全法》制定了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以期有效治理我市食品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薇.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 (04) .

[2]本刊编辑部.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写在《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之际[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0 (06) .

[3]肖岚, 何江红, 周凌洁, 王熙.浅谈《食品安全法》在快餐业中的应用[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1) .

[4]张立华, 郭晓宇.解读《食品安全法》关注八大亮点[J].中国食品, 2009 (06) .

[5]李远碧, 李李, 张晓丽等.政府在处理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作用——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J].卫生软科学, 2013 (04) .

[6]高向群.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的若干思考[J].江苏卫生保健, 2010 (03) .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篇7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已于 2011年 7月 29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 2011年 12月 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 7月 29日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 食品安全法》办法

(2011年 7月 29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品安全标准 第三章 生产经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 第三节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第四节 食品摊贩 第五节 餐饮具集中消毒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称 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结合本省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制定有关食用农 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方标准、公布本省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 例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 行政监管、生产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 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工作 目标考核;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经费、人员等保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机构和人员,根据本办法和上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做好食品安全 监督管理相关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一分析本地区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二提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政策措施;

(三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综合监督管理制度;(四督促检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落实情况;(五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履行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并承担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 生行政部门规定的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 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农业、林业、渔业、出入境检验检疫、商务、经济和信息化、粮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公安、教育、旅游、城市管理等部 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城市社区、农村等聘请食品安全群众监督员,开展 食品安全社会监督。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及时报告本村(社区 内的食品安全违法情况。

第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进行业诚信建设,促进本行业食 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 宣传教育,并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纳入普法、科普以及中小学校安全教育内容。

消费者组织等社会团体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宣传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科学 的饮食方式,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客观报道食品安全状况,加 强舆论监督。

第八条 鼓励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提供违法行为线索并 查证属实和其他协助案件查办的有功人员,应当予以奖励。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品安全标准

第九条 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省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经济和信息化 等部门, 根据国家和本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需要, 制定和实施本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规划, 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第十条 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省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经济和信息化 等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本省实际,制定和实施本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省有关部门获知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后,应当及时向省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 对信息进行核实后,应当及时调整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或者制订临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实施情况的督查,并会同省有关部门定期对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和考核。

第十一条 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需要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统一食品安全要求的,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 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编号由省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草案应当 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意见。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经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由省卫生 行政部门组织医学、农业、林业、渔业、食品、营养、食品检验、化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十二条 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制定企业标准。企 业标准应当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发生变化的,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对备案的企业标 准及时进行复审,并在修订后重新备案。

第十三条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供公众免费查 阅。

第十四条 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省农业、林业、渔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应当根据评价结果适时组 织修订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市、县(市、区农业、林业、渔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经济和信息 化等部门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标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 门通报。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省卫生行政部门。

第三章 生产经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依法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 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再办理工商登记。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适用本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的规定。

第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应 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具有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名录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公开、公平、择优、便民的原则确定 并公布。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项目等事项由省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规定并公布。第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组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有关食 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第十八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一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食品;(二用非食用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处理的食品;(三以废弃食用油脂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食用油以及以此类食用油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四使用食品添加剂超过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范围和用量的食品;(五以有毒有害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六省人民政府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其他食品。

第十九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食品出厂 检验、不合格产品管理、不合格食品召回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原料、生产关键环节、检验、运输和交 付等事项制定和实施控制要求,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保证食品安全。

第二十条 食品经营者在定期检查库存和待销售食品过程中,发现食品已经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应当 立即下架,停止销售,及时销毁,不得退回供货商或者生产者,并建立销毁记录台账。有条件的经营者应 当以拍照、摄像等方式记录销毁情况。销毁记录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临近保质期食品的销售管理制度,根据食品特性设立相对独立的销售区,并设置醒目 标志告知消费者。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过期变质食品销毁及记录情况进行检查。第二十一条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和批发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 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和进货(销售日期等内容,或 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销售票据。记录台账、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二十二条 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提供者应当对通过网络交易平台经营食品的经营者加强管理,明确经营 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发现有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要时应当停止对其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提供者应当协助、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调查处理消费者或者相关权利人有关食 品安全的投诉、举报。

第二十三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保证其制作加工过程、经营 场所、设备、设施与工具、餐饮具等符合规定的要求。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

第二十四条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依法实行许可制度。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添加 剂生产活动。

第二十五条 食品添加剂销售者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 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 信息的进货(销售票据。记录台账、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食品添加剂销售者不得销售无生产许可证、标签不规范或者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

第二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采购、使用和保管食品添加剂,并遵 守下列规定:(一不得采购或者使用无生产许可证、标签不规范或者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二不得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超出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 添加剂;(三不得在食品生产经营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制度, 如实记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日期等事项。记录台账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保管制度,将其存放于橱柜等专用仓储设施,并标示“食品添加剂” 字样,妥善保管。

第三节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进生产经营条件, 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改造为食品生产企业。

第二十八条 设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与生产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生产、包装、贮存 等固定场所;(二生产加工区和生活区按照保障食品安全的要求相隔离;(三生产加工设施、设备和生产流程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和条件;(四具有确保食品安全的传统工艺技术或者其他技术;

(五具有保证食品安全的管理规范。

第二十九条 设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预先核准名称后,向县级质量监督部门 申请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凭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未取得食品 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活动。

县级质量监督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审核,对符合 规定条件的,决定准予许可;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三年。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由省质量监督部门制定。第三十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活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食品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二食品包装采用食品用包装材料;(三使用的清洗剂、消毒产品等物品符合相关标准;(四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五从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第三十一条 允许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实行目录管理,具体食品品种目录由设区的市质量 监督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禁止将下列食品列入允许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品种目录:(一乳制品、罐头制品、果冻等高风险食品;

(二专供婴幼儿、老年人、病人、孕产妇等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三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第三十二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设立食品生产和销售台账。记录台账的保 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三十三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对其生产的食品自行进行检验或者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食品检验机 构进行检验。经检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不得销售,并如实记 录。

第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应当附有标签,标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名称、配料、生产者、生产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基本信息。标注的内容应当清晰、易于识别。第三十五条 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日常监督检查,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 的食品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检。现场检查或者抽检不合格的,应当依法处理。

第四节 食品摊贩

第三十六条 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方便群众生活、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规划, 确定相应的临时经营场所, 供食品摊贩从事经营。鼓励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第三十七条 食品摊贩的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在当地人民政府允许或者指定的场所、区域、时间内经营;(二有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销售、加工和废弃物收集设施;(三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采购时查验供货者的生产经营许可 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四用于食品经营的工具、用具、容器、设施等符合卫生要求,防止污染,并不得与其他用具混用;

(五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六销售散装直接入口食品的,配备防蝇、防尘、保洁设施;(七食品经营人员保持个人卫生,制作、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八按照要求对餐饮具进行清洗、消毒或者使用集中消毒餐饮具;(九从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第三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规划确定的临时经营场所内食品摊 贩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城市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对食品摊贩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食品摊贩违反食品安 全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及时告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城市管理部门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摊贩的日常管 理。

社区可以组织食品安全群众监督员开展经常性的巡查,对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劝诫,协助做 好食品摊贩基本信息的收集工作,及时向城市管理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管理需要,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食 品摊贩管理模式。

鼓励采取提升改造、联合经营等方式改进食品摊贩经营水平。鼓励、支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发展集中生产、统一配送、定点定时、连锁经营的饮食供应模式。

第五节 餐饮具集中消毒

第四十条 设立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生产场所距离垃圾堆放处、污水池等可能污染餐饮具的污染源三十米以上,且不得建于居民楼内, 面积不得小于三百平方米;(二具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清洗、消毒、包装设备,并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规定;(三生产场所布局合理,按清洗消毒工艺流程设置回收粗洗区、清洗消毒间、包装间、成品间、包装材 料间,消毒工艺流程不得存在逆向或者交叉。

第四十一条 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并在开业前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卫生监督审核。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根据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规范和本办 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核发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监督合格证;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 核发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监督合格证并书面说明理由。未经卫生监督审核或者经审核不符合要求的,不得 开业。

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规范和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监督合格证管理办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二条 从事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活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洗涤剂、包装材料,以及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规范的消毒产品;(二用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三集中消毒餐饮具应当检验合格,并在其独立包装上标注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电话、消毒日 期及保质期限等内容;(四从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五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规范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四十三条 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经营者的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餐饮具集中消毒条件的,餐饮具集 中消毒服务经营者应当采取整改措施,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经营者的日常卫生监督检查, 对集中消毒餐饮具进行定期抽检;现场检查或者抽检不合格的,应当依法查处,并及时通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 门对使用不合格集中消毒餐饮具的餐饮服务提供者依法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使用集中消毒餐饮具的,应当查验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经营者的营业执照、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监督合格证和产品消毒合格证明,并留存其复印件。对未能提供营业执照、餐饮具集 中消毒卫生监督合格证或者未能出具产品消毒合格证明的集中消毒餐饮具,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使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餐饮服务提供者使用集中消毒餐饮具情况的监督检查, 发现不按照本 办法规定使用集中消毒餐饮具的,应当依法查处,并及时通报卫生行政部门,由卫生行政部门对提供不合 格集中消毒餐饮具的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经营者依法进行处理。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有关食品安全 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对专供婴幼儿、老年人、病人、孕产妇等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以及消费者反映问题较多和本地区消费量 大的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应当重点加强抽样检验。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其生产经营场所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由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 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面包糕饼、卤味烤禽等现场制售形式的食品经营活动,以及在歌舞厅、网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内提供餐 饮服务及现场制售活动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

督管理;商场、超市的现场制售活动以及食品 交易市场中的现场制售活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性质难以明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监督管理部门,有 关部门应当按照分工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履行本办法规定的 监督管理职责时,有权采取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各项措施。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 全日常监督检查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制定分类监管措施,采用行政指导、示范引导等方式,督促食品生 产经营者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提高执法监管效能。

省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在食品生 产经营企业推行建立电子信息追溯系统,逐步实现食品安全全过程的电子化监管。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发布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行业诚信体 系建设的指导。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建立 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 有不良信用记录的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必要时可以向社会公布生产经营者不良行为信息。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实现食品 安全检验检测设备、设施、信息互通共享,建设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公共平台,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品 安全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应用快速检 测方法对食品进行初步筛查;对初步筛查结果表明可能

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停止 生产或者销售。生产经营者对快速检测结果有异议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委托有法定资质的 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不符合 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的食品,应当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和同级食品安全委员 会办公室。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可以对同一食品生产企业的同类食品予以公告。

第五十二条 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并公布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举报电话。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公布本部门的举报电话、电子邮箱,为公众投诉、举报提供 方便。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可以通过统一举报电话进行投诉、举报,也可以向食品安全监 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应当实行首问负责制,不得推诿、拒绝;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 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核实、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书面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 处理并告知投诉人、举报人。有关部门对接到的投诉、举报和核实、处理的情况应当予以记录、保存。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 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食品安全事 故应急预案,分别制定本部门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大型社会活动等的主办者应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安全工作方案或者应急预案,建立、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制度,确定食品安全责任人,明确食品安全措施,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第五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应当立即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的规定进行处置, 并立即停止生产经营;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应当立即采取封存、召回等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扩大。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时起二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 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也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 门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的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 依照法律、法规和预案的规定进行处置。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准确、及时、客观地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下列食品安全信息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一本省食品安全总体情况;(二本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修订情况和企业标准备案情况;(三本省首次出现的,已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四影响限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五本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六省人民政府确定需要统一公布的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职责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日 常监督管理信息。

第五十七条 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涉嫌构成食品安全犯罪的案件,应当 及时将案件按照有关规定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公安机关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移送的案件应当及时审 查,对符合立案标准的,应当及时立案侦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五十九条 生产经营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项至第六项规定食品,或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 项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 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 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 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一食品经营者未依照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执行过期变质食品销毁制度并保存销毁记录台账的;(二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者未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记录、保存进货(销售信息或者保 留进货(销售票据的;

(三食品添加剂销售者未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记录、保存进货(销售记录或者保留进货(销售票据的;(四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记录和保存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或 者保管食品添加剂的。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采购或者使用无生产许可证、标签不规范或者 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的,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 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 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经营活动的,由 质量监督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的食 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 罚款。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活动的,由质量监督 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食品生产加工小 作坊生产许可证。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至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由质量监督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一 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三条 食品摊贩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 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食品摊贩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二项至第八项规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 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

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违法经 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第六十四条 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下列 规定给予处罚:(一未取得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监督合格证,擅自开业的,责令停止生产,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罚款;(二洗涤剂、消毒产品、包装材料、洗涤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规范的,责令改正,并处一千元 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吊销其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监督合格证;(三集中消毒后的餐饮具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者独立包装不符合本办法第四十二条第三项要求的,责令改 正,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吊销其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监督合格证;(四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采取整改措施的,责令改正,并处二千元 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吊销其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监督合格证。

第六十五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未依照本办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执行集中消毒餐饮具使用查验制度,或 者使用无合法来源和无消毒合格证明的集中消毒餐饮具的, 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严重:(一连续十二个月内受到两次以上较大数额罚款处罚或者已受到一次以上责令停产停业行政处罚的;(二侵害婴幼儿、老年人、病人、孕产妇等特定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

(三拒绝、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者擅自动用查封、扣押物品的;(四 明知或者应知其所经营的食品不合格, 不主动退市或者销毁, 或者退市后又以其他方式继续销售的;(五隐匿、销毁、伪造证据的;(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七条 食品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行为,消费者 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一销售已过保质期的食品,或者为了延长食品的销售期更改食品的生产日期或者保质期的;(二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或者散装食品的容器外未标示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 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的;(三销售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等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的;(四销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食品的;(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依法查封、扣押的易腐烂、变质等不宜保管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可 以在留存证据后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先行处理。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本行政区域出现重 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 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违反本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及其他有关部门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

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 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一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的;(二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的;(三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已经上市销售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实际情况, 或者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四不及时移送涉嫌构成犯罪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五越权发布食品安全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六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行为的。第六章 附 则

第七十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从事 传统、低风险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个体生产者。

食品摊贩,是指在集中交易市场或者固定店铺以外,临时占用道路、广场及其他室外公共场所设摊、搭棚 等从事食品销售或者现场制售的食品经营者。

第七十一条 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已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卫生许可证在有效 期内继续有效,期满后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申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在本办法实施前已有的 其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六个月内申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在本办法实施前已取得营业执照的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经营者,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六个月内申请卫 生监督审核。

上一篇:三务公开制度下一篇:青岛日照三日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