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调查论文
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姓名:邢宜朋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1班
学号:2010020200
32指导老师:崔玉斌
2011-11-11
当前中国正处于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下面是对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制造业业飞速是发展,与此相伴随的便是就业岗位的增加,不过与毕业大学生的增长速度相比而言仍然相距甚远。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更高,特别是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但是大学生在大学中并不能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大学生对用人单位要求太高,极大多数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
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
由网上对以往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知:有14%的人选择考研,选择出国的人数占到4%,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大多数,约占总体的36%,想考公务员的人有18%,占总体28%的人想直接上岗就业。从数据上看近几年来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人越来越多,相比以往直接就业的人减少了。通过实际调查知道,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中,选择国有大企业的人占到12%左右,选择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的人数占总体的62%,选择国家机关单位的人占到24%,无所谓顺其自然的人只占2%,数据显示现在的大学生把就业单位的重点放在了更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体现了大学生就业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的转变。
在当今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中,党政机关仍被列为第一。这与近年来公务员的待遇不断提高、工作较稳定、工作压力相对其他行业小有关系。因此,这一职业在大学中成为热门专业,由此同时非公有企业也是大学生的热门去处。此外,医生、教师、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也被不少的大学生认为是最理想职业。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前途好”,其次是“收入高”,第三是“工作稳定”,当今的大学生更看重从事行业的稳定性,这与当前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密切相关。
三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分析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认识和工作搜寻努力程度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生毕业的职业认知能力较低。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个性和职业能力的认识,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努力不足。从大学生的求职费用上看,求职费用在500元以下的占51.9%,500—1000元的占23.8%,在搜寻工作“联系的单位”上,有13%的没有做出任何努力(联系了0个单位),29.1%的联系了1-3个单位。27.5%的联系了4-6个单位,30.4%的联系了7个单位以上。在搜寻工作“到过的城市”问题上,有54.9%的到过1个城市,8.9%的到过4个以上城市。由此看来,部分毕业生的搜寻费偏低,搜寻工作的空间较小,表明工作努力不足。由于工作搜寻努力不够,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信心不足,有30%的大学生的回答是“一般”和“没有信心”的。由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职业能力认知能力较低,工作努力搜寻程度不足,不利于大学生顺利毕业。不同就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人才素质,把人才招聘作为实现本单位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这说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知识和能力。其中包括基础知识、道德修养、问题解决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转型期用人单位尽管也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和测试等外在的评价指标,但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第二,与学生单方面能力相比,用人单位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具体的标准调查中,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第三,不但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等“硬素质”标准受到重视,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中的能动性和进取性等体现学生“软素质”的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评价的标准。第四,与学生个人能力相比,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更受重视,只有把个人的才能的发挥与用人单位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单位发展。第五,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评价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学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当今的大学生在校园内得不到如此多的锻炼,相反,在大学校园内,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面对,陷入了迷茫之中,对专业知识掌握更加不足,实践能力更得不到提高。
四面对就业大学生和学校应做的准备
学生应对方法
首先,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转变。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未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矛盾心理、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里、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去趋向于去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仅仅是就业心理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是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几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哟啊有良好心理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表达目标需要体力和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大社会学生鼻息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利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敢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免费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
——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去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是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高校的应对方法
第一,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影响着大学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而工作搜
寻又进一步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结果。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一方面,高校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对自身职业的兴趣,职业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识,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还要帮助毕业生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种职业,把握国家几个省市就业改革的动向和具体就业政策,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应该包括美一个年级的大学生,由于良好的职业
认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大学生在长期生活学习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人乃至能力离不开以前的经历和教育,所以高校就业指导不仅要针对大学毕业生也要针对其他年级的学生。
一、调查和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性难题, 涉及千家万户, 如果解决不好, 将对社会良性运转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既是维护广大高校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必然之举, 更是保障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当今的严峻就业形势下, 高等教育工作者如何及时掌握就业信息, 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态势, 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是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因此, 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变化, 对我们有的放矢地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 地域与就业分析。
从区域角度看, 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多, 吸引力相对较强, 仍是毕业生争相涌入的热门城市。而中西部省区和中小城市尽管也有很大的人才缺口, 但由于条件相对艰苦、发展前途受限等因素影响, 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在初次择业时就定位于此类地区。因此, 大量需要毕业生补给的地区, 往往招不到所需人才, 形成了“有地方没人去, 有人没地方去”的就业怪圈。
2. 人口与就业分析。
总体看, 1999年全国招收160万大学新生, 大学入学率为48%。经过12年的扩招政策, 2010年657万人考入大学, 入学率上升为69.4%。到2014年, 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27万人规模, 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 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 毕业生就业观念亟需进一步转变 (图1) 。
实际看, 虽然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原因, 从2009年开始到今后一个时期, 适龄高中毕业生人数逐步小幅下降。但依据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看,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增加, 加之前些年就业率不高造成的潜在就业人群累积影响, 可预见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
3. 学历与就业分析。
从学历方面看, 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 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 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 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 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 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 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 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 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 截至2014年9月, 已就业人数3528人, 总体就业率92%。其中, 协议就业1851人, 占48%;升学495人, 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 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 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简言之, 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
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 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 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 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 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 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 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 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 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 知识结构合理, 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 确立发展方向, 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 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 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 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 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先有大目标, 再完善小目标。其次, 在做职业规划时, 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 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 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一旦遇到风险, 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 保持就业渠道畅通, 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
目前, 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 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 工作较为稳定, 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 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 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 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 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 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 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 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 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 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 先就业再择业, 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 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
过去, 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 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 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 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 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 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 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 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 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 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 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 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 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 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 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
在激烈的竞争下, 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 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 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 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 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
在自我认知方面, 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 在谈到欠缺因素时, 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 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 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 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 不断克服缺点不足, 提高综合能力。
5. 适应社会需求, 就业理念多元化。
过去, 有很多生源地为县域或农村的大学生, 不愿意去基层或回家乡。如今, 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紧张, 大学生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才是最好的就业出路。此次调研中, 学生的选择多种多样, 普遍愿意从点滴做起, 用知识和双手去开创未来。
一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在较长时期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是我国的一项全局性重要工作。云南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基层农村贫困度深面广、待就业人口持续增长、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工作面临许多困难,任务艰巨,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但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
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事关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及其家庭的幸福,事关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就业率的高低,对学校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深刻领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
1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才强国的百年大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我国刚达到15%,特别是从业人口中具有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不到5%,这反映出我国劳动者素质偏低。目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正往纵深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建设急需大批人才。高校毕业生不是供大于求,而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树立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目标,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的历史责任。
2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普通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如果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业可就,家长的教育投资就得不到回报,其“望子成龙”的愿望就无法实现,他们将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对扩招的感激就会变成“抱怨”,这不仅影响高校的形象,还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能否让毕业生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扩招成果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因此,尽最大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体现,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3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国家的一件政治大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就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影响力大,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给毕业生以满腔热情的人文关怀,全面审视我们的各项工作,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工作,让毕业生充分就业,以稳定改革发展的大局。
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对策
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面对市场,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龙头是毕业生的就业,关键是要进行制度创新。下面从就业的角度,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做如下思考。
1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高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人才观。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并不意味着学生走出校门就是人才。要成为人才,就要使毕业生能就业、能创业,并且有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才的价值。高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发展观。学校要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积极推进科研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高校的职能作用。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今后推动高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只有转变观念,面向市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充分体现应有的竞争力,学校才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2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每年我们提供的就业职位数与毕业生的比例均在4:1以上,但在离校前落实就业单位的只有10%。“有业不就”则是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让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利用“两课”教学、学生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及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就业形势,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非公有制企业、走向艰苦行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与服务人民结合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强创业教育,就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准确地把握创业机遇和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择业、勤奋立业、艰苦创业和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大力倡导并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毕业教育,就是通过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坚定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意识和责任感。引导毕业生树立“今天以母校为荣,明天以工作业绩为母校增添光彩”的集体荣誉感。严格按照毕业教育程序开展工作,认真组织毕业生完成教学实践、论文答辩、毕业鉴定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安排好毕业典礼,通过庄严而神圣的仪式,使学生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走向社会。
3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以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
“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以及自主创业个体。从我国的社会实际来看,吸纳社会劳动力最多的是基层,这一点不可否认。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日益成为社会普通的劳动者,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也必然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地方。基层天地广阔,打开这一空间需要时间,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抓紧时间开展工作,力争短期内形成积极导向,工作抓出实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以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切实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让学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
首先,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立业与创业的关系。其次,要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宣传各级政府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就业信心。高校要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收集人才需求情况,让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有计划地邀请地方党政负责同志、知名学者、企业家、成功校友等来学校举办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和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了解就业形势,把握相关政策精神。
5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学生在考虑到就业问题时,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决策,很多工作需要自己去做,在理不清头绪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压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可以先考虑的事先考虑,可以先做的事情先做,尽早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帮助学生处理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活动等,缓解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切实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6建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我们要通过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场地建设和一系列制度建设形成毕业生就业的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建设,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积极作用,从新生进校开始,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把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计划,统一落实。要加强就业指导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高效、准确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随时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不断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队伍,通过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7加强就业统计,落实就业评估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打破旧的思想,就不能跳出思想误区,树立新的就业思想。现在,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已经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学生上大学已不是未来求职的保障,而只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2、敢于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竞争是必然的,逃避竞争、脱离竞争是不现实的。不管你是否愿意去竞争,竞争都会伴你同行。当代大学生,应当勇于竞争,敢于竞争,要在竞争中增加才干,锻炼自己,提高素质,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学会竞争,把握竞争主动权,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否则你将会在竞争中被时代所淘汰。
3、立足发展。大学毕业生刚离开校门,即将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如何去寻求发展,开拓未来,这是择业中首先遇到问题。这个问题处理的恰当与否,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和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着眼未来,立足发展,也就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要站的高一点,看的远一点,无论是选择单位还是行业都要不仅仅看当前,还要注重它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对自己的发展更需要从自己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特别是要从自己的发展趋势、方向去考虑,去定位。
4、勇于创新。现在许多人认为,在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才算是就业,而在合资、合营、股份公司、个体企业中工作不能视为就业,理由是没有保障。这种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和更新,未来很难保证谁终身只干一种职业或在一个单位工作,就业观念要创新,要与时俱进,没有创新的就业观念就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5、“先就业、再择业”。首先要正确把握好择业理想和就业现实、择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看清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都需要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应届大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把尽快就业、补上社会实践课作为当务之急,其次才是择业。切莫自我定位过高,或择业期望值偏高而错失良机。
6、面向基层。大学生求职择业,还必须做好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当今大学生要做一番事业,在基层正大有用武之地。这些地方不但是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大学生最容易现实自己的特长,做出成绩的地方。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诚然,大学生在基层创业是比较艰苦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大学生只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当中,扎扎实实地工作,肯定会有大收获。
又到一年毕业时,高校校园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求职大战。诸多即将毕业的“90后”大学生已不再将“北上广”为代表的“人才高地”视为他们寄托梦想的惟一,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1.“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王丽丽是兰州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她学的是新闻学专业。3月甘肃农业大学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王丽丽签好了工作。王丽丽说,她找工作首先关注与自己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要求之后,觉得自己基本符合要求,就递上简历。
毕业前,王丽丽一直执着于找工作。她相对于周围的同学年长些,而家里的两个弟弟都到了结婚的年龄,父母身体一直不好,想到这些,她便会鼓足劲头,开始努力。她跑了三四场招聘会,只要听到周围的高校有招聘会,她就会尽量挤出时间去看看。
“虽然用人单位没有明文规定要男生还是女生,但显然更偏重要男生,说法是,新闻工作机动性很强,女生不方便。”参加了多场招聘会后,王丽丽如此总结,“用人单位在很多时候不会有具体的要求,主要是专业对口。但一旦涉及到要签工作,他们便会有很多理由等着应聘者,尤其是女生。”
王丽丽一直留意新疆那边的用人单位。“我有新疆情结。也不知道什么力量在吸引着自己,在高中的时候,从一本书上看到有关天山的一张图片,觉得那个地方很神圣,就偷偷剪下来,夹在书里,现在还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说话中,她从随身携带的书中拿出来那张剪下来的图片,看着那张图片,又开始回到自己的世界。“想去新疆,还有一些原因是,小时候妈妈在新疆那边打工,想自己去感受一下母亲生活过的地方。有些人就适合一些地方,虽然对那个地方一无所知,对我而言,觉得新疆适合自己。以后想在新疆租几亩地,自己种种菜,然后把家里人接到新疆,家里环境不好,山大沟深。而且有亲戚在新疆那边,去了也有人照应。”
“在那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王丽丽幽幽地说出了隐藏在她内心的大胆想法。王丽丽的同学们找工作,眼睛只盯着薪水、福利,就业期望值过高,可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他们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些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面对一些小企业,他们觉得发挥不出自己的“真材实料”,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现在工作是签订了,可心情焦虑,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而用人单位却选择了自己。”面对工作,她流露出些许的不自信,这也许是毕业生的通病,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只是在学校时,读了几本书而已,对于工作,自己一无所知。
2.“一万名,风险小,投资少”
“一万名,风险小,投资少。”苏霞笑着说,“这听起来像理财产品的广告,但是这的确是我最现实的选择。”即将毕业的苏霞,来自于甘肃状元县会宁,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找工作,就想好好复习考取“一万名”考试,“对我来说,考‘一万名’是比较好的选择,相对也保险一点。”在他们看来,“一万名”相对于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来说比较容易,没有那么大的竞争,与此同时未来获得一份稳定工作的可能性却比较大。
选拔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包括到基层学校任教、乡镇卫生院工作、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等等。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尤其是农村毕业生,更多地倾向于考取省“一万名”来解决工作的问题。
苏霞说,她毕业后想回到家乡,鉴于自身的条件,她觉得自己在大城市找份稳定的工作不容易,便选择了通过考“一万名”来得到一份自己眼中的稳定工作。苏霞说:“回到家乡没有什么不好,在那里成长,学习,熟悉那里的一切,就算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家在哪里,可在大城市就不一样。在我现在看来,呆在老家,相对大城市的工作单位比较悠闲,没有那么忙碌。考取这些岗位,相比较其他工作更稳定,而且家乡那边消费低,工资可以满足自己的消费。另外,和家乡人打交道,感觉很亲切,做工作也比较得心应手。”
苏霞不得不承认,她做出这样的选择受到了自己同学的影响。苏霞的同学中已经有考取“一万名”工作的,听他们描述,“工作很稳定,每天朝九晚五,只要不出错就不用担忧哪一天会丢掉工作,而且还有正常节假日。”这在他们这些来自农村孩子的眼中,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
“因为是熟悉的人,同学可以提供详细的信息,他们会将自己真实的体会毫无保留地告诉自己,,诸如每天具体到要干什么,即使还未接触到这份工作,但已经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份工作。”苏霞说,“她总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此刻她会更坚定自己去生源地考取‘一万名’。”
在面对充满诱惑的世界,苏霞也有过犹豫。“有时候,会不甘心,也想去外面闯闯,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这仅限于冲动、头脑发热时候的想法,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要是自己折腾,苦的是父母。”苏霞说她没有很大的抱负,她只想安稳地生活。
3.在家乡寻求发展
晓莹是地地道道的兰州姑娘,在兰州生活了23年的她连上大学都没有走出兰州。
207月就毕业的晓莹一向开朗,学习成绩也不错,毕业后想出去闯一闯。但谈起就业,晓莹却是满腹牢骚。
“你是个女孩子,到外面去人生地不熟的,怎么吃穿,怎么住宿,遇到困难怎么办,我们离你又很远。”晓莹父母说。在晓莹看来,父母的话不无道理,但对自己的选择,她也有自己的打算,思虑良久后,晓莹试图劝服父母,听从自己的想法。但父母和亲友的一番话,将她从美好的理想中拉到残酷的现实里。
晓莹的表哥五年前大学毕业,由于这位表哥从大二开始就做兼职,自己供自己上学。所以在一次次的打工过程中,他觉得做生意可以赚大钱,将来就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状况,所以毕业之后就直奔南方继续从事销售工作。晓莹的表哥和伙伴一起来到了广州,从小百货做起,试图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转眼五年时间过去了,晓莹的表哥才发现在学校做兼职和真正在商场上真刀实枪地拼完全是两码事。每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至今尚未成功。现在表哥已年届三十,仍然只身在广州闯荡。晓莹说自从进入大四之后,每次去姨妈家,姨妈都要问自己毕业后打算干什么,每次照例都会把表哥搬出来给自己当反面教材,临了还不忘强调“况且你还是一个姑娘”。
晓莹父母认为,发展还是在家乡好,外面的困难和艰辛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有亲切感,做事情比较容易、轻松。
“父母认为,在兰州发展,可以用他们的社会关系来支持我。”晓莹小声地说道。
与此同时,在学校忙活了一个多月的晓莹,也无意中知道很多学长学姐最后都回家乡发展的消息。看到学姐的选择,晓莹也想,自己一个瘦弱的`女生,从未单独在外面生活过,将来的生活怎么过呢?最终,经过再三考虑,晓莹决定就在兰州发展,还方便将来照顾父母。
其实,像晓莹这样的学生很多,开始都想着自己年轻,有的是青春拼。但是,在毕业当头,才发现现实远比理想更重要,最终放弃现在还看不到的未来,选择留在自己家乡,依靠近缘优势求发展。
4.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从最初参与公益项目,到后来逐渐自己带公益项目,大学四年,沈竹除了学习之外,主要的心思基本上都在公益事业上,几乎每周有几天都在公益组织办公室忙活。
现在,她和其他同学一样,准备毕业的事情,而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谈起就业去向,沈竹倒是显得比较淡定。
“我自己做公益这么久了,也渐渐地喜欢上了公益这条道路,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沈竹现在已经和服务的公益组织续约了,虽然包括他的父母在内,都反对她将自己未来的工作寄望于公益。沈竹说:“不得不承认公益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正式工作,在薪酬、福利以及前景上都没法比,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份有前景的事业。”沈竹不愿意把公益看成是一份单纯的工作,她更愿意强调这是一份事业。
4月13日,招聘会,现场企业都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岗位,试用期工资达1800元-3000元,转正后不仅提高工资,还办理五险一金。记者注意到,与过去相比,“90后”们在就业时更注重自身的兴趣以及职位的发展提升空间,多数毕业生反而对薪水待遇要求并不高。
在一家公司招聘台前,兰州商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于晓正在填写求职表,他应聘仓管岗位。“学计算机专业应聘仓管?”听到记者的询问,于晓说,仓管岗位很重要,不仅是企业的总后方,还是联系企业内外的枢纽。“我对这个很感兴趣,这家企业发展空间也挺好。”
该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崔先生明显感觉到,企业平台、发展空间、文化氛围怎样等似乎更受到大学生的关注。而且“90后”大学生比前几年的学生更务实,愿意从基层起步,慢慢积累经验。
1、调查报告主题
对当前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变化新趋势的调查研究
2、社会调查实施要求:
(1)以个人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每个人独立写一篇调查报告论文,内容要正确,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得雷同。
(2)调查形式:调查的形式不限,可实地调查,也可采用问卷调查、面谈调查、书信调查、电话调查、网上调查等多种形式,辅助于查阅,翻阅相关资料等形式。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和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了解和认识社会、了解所处地区、部门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生了巨变的具体情况,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社会性质,科学地、辩证地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3)调研要求: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思考。实践过程必须实事求是,报告内容要言之有物,反映真情实感,禁止抄袭现象;禁止虚假行为。
3调查报告的要求
(1)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获得的材料要真实,客观。
(2)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以确定的社会调查题目为主题,用马克
思主义者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地、客观地、历史地、科学地分析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
(3)主题明确,立论正确,观点准确。
(4)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阐述问题要紧密结合本课程相关内容,做到有理有据。
(5)调查报告论文字数要求至少三千字或以上。
我国每一年大学生和高职学生毕业总数都在不断的上涨, 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为沉重。其中, 需要特别注重的就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 因为并不是十分良好的就业形势, 会导致学生的就业思想发生一定的转变, 甚至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重要手段, 在高职教育中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消除学生内心存在的消极就业心理。
1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的积极作用
人的思想观念驱使着人的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引导, 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价值所在, 同时, 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需要承担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坚持本心, 不会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影响, 为自身树立正确的职业梦想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使得学生的就业观念变得更加的积极。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能够具有非常健康的心态, 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满足我国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1.1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的步入社会, 很多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高职院校的众多课程中, 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应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将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选择和我国发展需求相结合, 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全面性的了解, 使得高职学生能够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 并且为自身标定一个远大的就业梦想, 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对于高职学生就业思想的束缚。
1.2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名社会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的素质, 很多人都说每一个工作人员就像是社会中的一颗螺丝钉, 你在哪里就需要锁紧哪里, 为自身的工作负责。在社会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高职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 他们的社会经验还十分的缺乏, 对于许多不懂的事物, 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甚至很多高职学生步入自身的岗位以后, 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 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和职业道德的底线。追求其根本原因是高职学生在校阶段没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步入社会后对于自身的职业没有太多的热情, 也不懂得什么是奉献, 对于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都有着苛刻的要求, 但是却没有实际的看清自己。对于不良诱惑的抵抗力很低, 自身的工作不能够讲究诚信, 这些都是需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使得学生具有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1]。
2 高职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对策
我国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越来越为重视, 并且对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思想观念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 并且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符合自身的就业理想,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成为一名社会需要, 并且对社会发展奉献力量的人才。
2.1 将就业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载体
我国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不能够只是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且将其工作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所以,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应当将就业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中心, 以及相关知识传授的媒介。不仅需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教育, 同时, 还要帮助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工作进行良好的规划,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学生走出校园步入岗位后, 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底线。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所在, 要学生深刻的体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 使得学生的就业、择业态度变得更加的积极, 不再对岗位工作有着太多苛刻的需求, 使得学生具有的就业观念进行良好的转变, 帮助学生创建合理的、科学的就业观念。
2.2 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和提升学生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 使得学生能够进行就业观念转变, 单单依靠高职院校的教育力量还是不够的。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的步入社会, 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 对于一些事物学生具有的抵抗力很低, 很容易导致学生走向人生的误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引导, 不仅仅需要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 同时还需要凝聚社会以及家庭具有的教育力量, 使得三者能够形成一股合力, 促进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转变, 增强学生具有的综合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并且在校园内部建立“就业指导学生联合会”, 学校还可以应用新媒体QQ、微信等,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使得学生家长积极的参与到对于学生就业思想教育中去。学校还要与众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 有所收获, 有所体会, 使得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为学生的教育工作负责[2]。
3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每年毕业总人数逐渐上涨, 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为沉重。所以我国的高职院校不能只是重视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也给予高度的重视。将就业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载体, 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其具有的就业思想观念进行转变,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摘要: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众多, 每一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总量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就业问题, 但是随着毕业生总量的逐渐上涨, 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渐的增加。这种不良状况会对高职院校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使得学生具有不良的就业思想观念, 我国的各个高职院校必须要对此进行反思。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观的作用和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希望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思想压力,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学生,就业思想
参考文献
[1]肖永霞, 张玉伟.高职学生就业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1 (6) .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是大几的学生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3.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你会
A考研 B就业 C出国留学 D其它
4.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什么(选择3项)
A、学校就业指导不够B、信息最少 C、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D、能力不足 E、优势难以发挥 F、其他
5.你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是(选1-2项)
A、提高技能 B、调整择业期望值C、提高职业素质D、职业培训 E、调整心态F、就业渠道G、提高自身求职技巧
6.请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其它
7.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多选题)
A专业知识 B专业技能 C综合能力 D学校名气E社会经验
8.请问您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了大学文凭外,哪些证书比较重要(选1-3项)
A、英语四、六级证B、计算机等级证 C、奖学金证书D、其他
9.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A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B沟通协调能力 C承受压力、客服困难的能力 D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 E专业知识和技能F其它
10.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A很有前途 B较有前途 C无所谓D较无前途 E很无前途
11.请问择业前您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什么?
A经济收入 B个人发展机会 C专业知识的应用 D、其它
12.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 B先就业,后择业C不就业,继续深造 D自主创业
13.请问您对自己从事何方面、何种工作的态度是什么?
A没有特定的目标B待遇好稳定C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
14.请问您将通过何种方式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选1-3项)
A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 B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 C由学校推荐介绍 D招聘会现场
15.你欲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选1-3项)
A国有企业 B民营企业 C外资企业 D合资企业 E政府部门
F自主创业G其它
16.您对未来的薪酬要求
A、1000—3000 B、3000—5000 C、5000—8000 D、10000或以上
17.你对2010年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是
A、提高技术B、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C、现在就业困难很大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对就业单位性质的取向发生了变化。相关调查表明,在今年沪上应届毕业生最希望进入的单位中,“央企、大中型国企”所占人数最多,其次为“外资或合资企业”,再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民营企业”所占比例最低。这是昨天在东华大学举行的 “你离外企有多远”大学生就业论坛透露的信息。
与去年同期的调查数据相比,今年上海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向往的单位由外企变为国企,首选国企者比例从25.05%升至39.84%,而选择外企者减少了 10.15个百分点,比例降至36.29%;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比例也明显下降10.58个百分点,至16.2%;选择民营企业的只占7.67%。
据悉,去年只有1.73%的`受访应届生愿意去民企,但今年这一比例已大幅攀升。上海外服总经理严裕民表示,去民营企业寻找就业机会,正被越来越多的应届生接受,这种就业观念的转变有助于个人发展,也符合经济发展趋势。
从表1可以得出毕业生供给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数量需求不能完全匹配。再加上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本身社会有效需求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回流的农民工,失业的劳动者,以及大学毕业生这三股力量都冲击着我国就业市场,让大学生增强就业观念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了当前就业人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做就业工作及担任就业指导课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 早动手,多宣传,正确引导就业观念,保证就业工作全覆盖
坚持从新生入学抓起,把就业工作覆盖到各年级、各系、各专业、各班,开展不同阶段的就业思想教育,邀请各学科带头人以及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做专业就业方向报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当前就业形势报告,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前景,了解就业趋势,解读就业政策,疏导心理压力,积极引导毕业生去中小城市、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进行就业准备。
2 调动协会积极主动性,搭建就业工作桥梁纽带
第一,组织了在校生与优秀毕业生开展职业对话,畅谈就业与理想的活动。这种跨年级、跨专业的同学之间进行的互动,不仅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也是对毕业生一种感恩的教育。第二,搭建拓展训练平台,利用协会的特点及优势,在特定模拟的情景下,以学生为主体在压力下挑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活动的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想象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 开展一系列精品活动,全方位辅导学生顺利进入职场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学院为在校学生搞了一系列就业相关精品活动。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到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从优秀毕业生访谈,到企业老总看职教;从礼仪规范指导培训,到模拟招聘现场,体现了我们对学生从内到外全方位辅导学生能够顺利进入职场的态度。
4 全院动员,齐抓共管,拓展就业工作新平台
我们从学院领导班子到专业教师,都非常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把书记直属负责就业工作,学院设立了就业指导处负责就业市场开拓,学生就业指导课讲授及就业心理疏导,各系部也设立单独的就业办公室,有专人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等工作。专业课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前景解读和辅导,并且积极利用自身条件为学生进行相关专业辅导,及时提供各类就业信息。
同时学院新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拓展校企合作方式,研究校企合作办学,同时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起互惠共赢的校企共担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起市场导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建立起校企相互联通的双师培养工作机制,搭建校企资源共享的互助服务平台。
5 特色模块设计,提升学生素质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们一种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力和执行能力,我们开设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从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能力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职场。同时为有需求的学生,开设了创业培训课程,加入了创业模拟实训,学生们通过组建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构架,分析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以及完成各岗位和各商业环节的实际业务,体验到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在实训中通过不断地改正错误降低了未来的创业风险,有效地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
6 让专业知识应用于技能中,毕业取得双证书
随着市场普遍认为“拥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拥有相对应的技术”这一问题,我院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就是孕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我们考察了多个专业的就业市场,对入职资格证书进行了调查研究,分专业地加入培训和实训课程,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相应的证书,并将某些专业的毕业门槛推高,提高了毕业生的专业质量水平。
7 设计多层次为就业服务的教学环节
在全国各地铺面而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我院下大力量抓住三点: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合作企业选派出的技术骨干和培训教师与我院的专业指导教师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展开实践中教学和承担实习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有指导性地带领学生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8 氛围培养——学生与企业多种形式见面会
合作企业有计划地入校进行宣讲,大一新生可观摩高年级学生的招聘会,学院请知名企业家介绍成功经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就业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及企业介绍,企业兼职教师的任课,系部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以及教学课程中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在与企业多种形式的见面会的氛围中,带动学生对就业前景和方向等问题的思考,为学生们提前拉开就业的序幕。
在就业观念意识的培养上,我们在不断地摸索中积淀与成长,尽全力地探索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与手段,将整个过程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与生活。我们相信“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现将这句话献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祝你们的毕业之旅一帆风顺。同时我们也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付出总会有回报,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陶新南.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李红岩,陈鹏.论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发展[J].高教高职研究,2009(9):230.
[3]施永进,施永强.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化教育研究[J].中国产业,2011(11):75-77.
[4]郑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发展研究,2008(5).
摘 要:文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考察了广东大学生 就业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并从社会保 障、高校建设和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 基本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 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就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 到和谐校园的建设,更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党的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 盾和问题之一。
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一直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吸 纳区域,省内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在珠三角地区愈演愈烈。广东 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统计数据表明,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由过去 的投资拉动为主,转向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 型发展轨道。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广东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 严峻。从2006年广东省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矛盾越来越尖锐,影响着我 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业矛盾包括:新增大学毕业人数与就业岗位供 给不足的矛盾、大学生就业预期与现实落差之间的矛盾、地区和行业就 业状况不均衡的矛盾。本文拟从广东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大学生 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对策及建 议,逐步达到大学生和谐就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一、广东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广东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较完善的地区,就业岗
位较多,大学生就业平台相对比较齐全。但即使如此,广东省内大学生 的就业仍存在愈来愈紧张的趋势。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基数增多与岗位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广东省劳动和社会 保障厅的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广东省内的高校毕业生已超过27万 人,比2006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再加上外省院校来广东就业 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2007年在 广东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超过了40万人。①许多毕业生未能在学校或 人才市场找到工作,只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机会。广东2007年前3 个月登记失业人员增加,说明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这种局面如果没 有根本扭转,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
2.大学生的预期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当前的主要情况是:大学生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一方面,大学生即将踏入 社会,对将来的期望较高,却逐渐意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例如,从 要求工作地点上看,根据广东省学联在广东高校中的调研显示,希望在 广州、深圳的占76.9%,而该地区企业的用人需求只占总需求的 38.3%。因此,很多大学生没法在广州、深圳找到合适的工作。此外,毕业生对工资薪水预期也随着现实的残酷不断降低。
另一方面,企业对毕业生素质表示不满意。首先是部分大学生的态度不务实,既希望得到丰厚的工作回报,却又不愿承受工作的困难和 劳累;其次,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专业素质下降。由于读书期间对自 己缺乏严格要求,有些同学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娱乐、恋爱、课外活 动等方面,导致工作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某些岗位要求。此外,有些学 生的诚信度不够高,希望借企业作为跳板,工作一段时间就跳去更大的 企业中工作。
3.就业状况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大学生的对薪酬、地点、专业对口
率、发展空间预期等满意度较低,这些都是导致广东大学生就业中的不 稳定因素。2006年广东大学生就业率虽然达96.18%,但据统计,灵活
就业者和暂缓就业者占了就业率的62%,②已成为就业中的不稳定因素。许多毕业生就业质量
不高,满意度与原期望值相去甚远。部分毕业
生虽然已落实工作,却仍认为是“短期的”“、暂
时的”,不算真正的就业。这些毕业生实际上已
加入“未就业”行列,加大了“就业难”的队伍。
综上所述,广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
因素组成的。不管如何,我们都必须予以正视
和重视,既要看到“难”的暂时性和可克服性,不
要过分渲染;又要看到“难”的真实状况及其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 解决。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经过深入分析,笔者以为当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
1.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经济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空间的不同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建国以来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造
成了诸多的社会不公,表现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前高考的不平等、毕业后 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的不平等等。生活在不发达的地区,将面临收入
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的问题,相对发展空间较小。③常言道:“人往高 处走,水往地处流”,大学生就业趋向大中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是可以 理解的。因此,如何解决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差异,引导大学生 就业走向基层就业,已成为解决大学生难的根本途径。
2.教育成本的上升和经济结构调整,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
整,就业结构性矛盾也随之凸显。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收费制度,培 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很高,保守估计每年也有2万元左右,靠借债和贷 款来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很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与一般资本的 性质相同之处是通过投资支出期望将来能持续地获得收益,即能给受 教育者本人和家庭带来较高的回报。”④因此,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 的很多,结构性失业严重。
3.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够。很多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错位,造成冷门专业毕业生多,就业率却很低的局
面。高校为毕业生的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不够,我国《高
等教育法》第59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 指导和服务。”就业指导部门比较差的服务意识和较低的工作效率,使 学生的就业权受到损害。
4.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招聘时对性别、地区、语言、年龄、专业、工作经验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用人单位盲目 提高用人标准也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例如,女研究生面试时,一 般都被招聘单位问及结婚生子问题。据悉,女研究生求职的种种艰难 已受到社会关注。中国社科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呼 吁,国家尽早针对性别和年龄歧视问题立法。⑤
三、实现大学生和谐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
身等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基于上述所分析的原因,现提 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保证。由
于政府掌握了社会各种资源和信息,所以政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难的核心力量。其一,政府要在解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实行全民社会保 障、消除区域交流壁垒等制度层面下功夫,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各个区 域的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机会与控制失业率并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 就业乃至社会各层面的就业问题。⑥其二,为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配套 的公共就业及人事代理等方面的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形式实现就 业。其三,进一步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的社 保补贴、税费减免以及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措施。
2.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
效方式。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在加 快课程配置的同时,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 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
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院校要建立健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和困难,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充分发挥人才市场、招聘会的作用,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渠道。我国各级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利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 两块阵地,积极为大专院校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提供对接 服务。要定期为大学毕业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组织行业专场招聘活动, 为供求双方搭建对接平台。要建立公用的高层次人才、实用人才、高技 能人才信息库,加大人才网的建设力度,实现信息在大学毕业生、企事业 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的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配套、高效的公共就业 服务。
4.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工欲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学生要在学习好自身专业的同时,更要广泛涉 猎相关知识,把知识的学习与自己的工作理想结合起来,并为之努力奋 斗,达到精通本专业、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的目的。同时,大学生要努力培
养自主创业意识,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参加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 验。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就业过程中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5.转变大学生思想、积极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
业难的理性回归。从趋势来看,大型外资企业、国有垄断企业、国家事业 单位以及公务员的人才需求变化不大,但是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却越来越 旺盛。⑦中小民营企业是招聘单位的主力,平均有85%以上的单位和超
过90%职位由中小企业提供。显然,大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是这种就业形势的客观要求。对于大学生去基层也是有政策支持的,我国
在2005年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中办发(2005)18号],大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 就业。
四、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广东大学生就
业难的现象只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缩影。为此,一方面,我们需 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把深化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 构和扩大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大学生能力与素质 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只有从内因和外 因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彻底解决好。
注释:
①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2007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
供求状况分析,2007.7.31
②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06年省内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
业率,2006.9.25
③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④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R],2005.12.8
⑤张车伟.当前就业新趋势与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06
(9)
⑥崔宏.提升就业率是政府的责任.人民论坛,2007(3)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和培养要求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杨合意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4期
为使高职院校机电专业适应高职教育强化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以之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推动机电专业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为重点的专业改革,笔者和同事组成调查组到企业进行调研工作,从了解本专业对应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培养要求入手,了解各企业实际生产的工作流程及工作任务,调查、研究、分析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从而促使该专业高职教育及教学改革缩小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的距离,为教学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做好准备工作。
一、调研方式与对象
1.调研的主要方式
通过现场交流,与企业技术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座谈及走访笔者所在学院毕业生等形式,了解企业的现状、各职业岗位的人才结构及需求、培养要求等情况,包括企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企业对学校教学及教育改革的建议等。
2.调研的主要对象
调研的主要对象是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大中型企业及其人力资源管理开发部门、已在岗位的毕业生。笔者所在调研组实地走访了一些大中型企业和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科研单位,主要有中软公司、兆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兆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北京卷烟厂、十一研究所、十一研究所技术制造部、十二研究所、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七一八友盛电子有限公司、航空恒星公司(原航天部503所)、SMC(第三制造厂)等企业及其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并与在其相应岗位就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与交流。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微电子和微软、数控机床、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等主导产业,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机电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要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其人才、要求对机电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调研内容及基本分类
此次调研内容主要是机电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及岗位适应性情况。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需求、培养要求和人才培养及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的教育教学建议等,就从业者知识、素质、能力角度看主要有两类:
1.该专业从业岗位一般知识、素质、能力要求及教育培养建议
具体内容主要是:抓毕业生在岗位就业的总体素质、人文素质、从业态度、团队意识等;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岗位就业的知识面和能力要求等。
2.该专业从业岗位专业知识、素质、能力要求及教育培养培训建议
具体内容主要是: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能力,机械基础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能力,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能力,工艺规程制定能力,机械基础能力培训,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综合实验能力,机构传动方案与结构设计综合实验能力,机电系统结构分析与控制综合实验能力,移动车式、履带式、行走式等模块化产品机器人使用能力,设备维修人员典型工作任务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应用性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从业范围内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所学知识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实用性情况等,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等。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整理,发现相关企业机电专业毕业生情况及对该专业岗位的要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目前毕业生在企业中主要的职业岗位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企业适合机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有:钳工、电工装配和测量;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数控加工,包括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一线技能型操作工。
2.企业对毕业生的基本评价
走访过的企业及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部门认为:大部分学生素质较高,有工作热情;比较活跃,爱好体育活动,能够较快地融入工作团体。但与前几届学生比,现在的学生工作主动性差得很远,师傅讲一下才动一下,眼里没有活,不踏实;对自己的工作性质不清楚,缺乏办事能力,怕吃苦;不能准确定位,认为自己应当作技术工作,不愿从基层做起;对待遇比较看重,同事之间相互攀比,与其他企业攀比,导致思想不稳定;基础知识较差,看不懂机械设备零件图和装配图纸,缺乏电路分析的基本常识,不能胜任设备维修;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连常用的办公软件都不会。
3.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希望和要求
在调查中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企业很愿意培养大、中专毕业生成为生产线上的技术主管或维修主管;企业非常看重毕业生的读书能力(即学习能力),如会查找资料、会查看
资料的能力;看重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如是否有积极的责任心、是否肯努力学习,是否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希望在教学活动中能为学生提供多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训,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证书和操作证书。
因此用人单位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自学和读书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有很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对自己有明确的社会定位,不要与其他人攀比,工作踏实,作风严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企业对学校专业教学的建议
通过调查,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培养目标定位的针对性,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
(2)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加强计算机应用、机械制图、金属材料、设备结构、机械传动、公差配合与测量、加工工艺、数控编程、CAD/CAM、电工基础及实用电路等知识的教学。
(3)在专业技能方面,应加强机床操作、零件精度测量、数控编程和操作、机械设备拆装、安装调试、电工基本操作等方面的训练。
四、该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以上调查和分析,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相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人才的要求,体现该专业高职教育强化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以之为导向,加大力度促使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对缩小与用人单位就业岗位要求的距离,对该专业进行强化学生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及相关课程“项目任务驱动性”的教学改革,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具有许多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1.办学理念、格局应调整
在专业办学理念上,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要求为基准;在办学格局上,应加强学校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实践的合作,即学岗合作,把专业课堂平移到企业相应岗位,使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既降低学校单独建设实训基地的办学成本,又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新资源,开创毕业即就业的办学新局面。
2.专业教育教学理念、格局应调整
要打破传统的机电专业作为工科应用学科只重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的片面观念,加强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的培养;加强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如数学、制图、工艺、机械结构、机械制造、电子电路分析等基础知识;必要时在学生上岗之前组织其进行对基本知识综合复习,并通过养成教育和相应的教学
格局设置予以强化。就是能力培养,也不能仅仅是专业技术、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而是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教法改革方面要切实推进就业岗位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应是对社会高技能职业、企业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群和岗位群所需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种科学编码,应是一种以突出行业特色,以企业高技能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建立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的教育、教学载体。必须在教法上进行彻底改革,打破课堂教学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的模式,变为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式,通过各阶段的项目课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达到强化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路。具体说,就是要根据就业岗位要求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选择典型项目作为教学课题,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要切实增加一定强度的教学训练以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尤其是办公软件、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加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岗位技能证书和上岗操作证书。
4.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切实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教师为本。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样也必须以教师为本,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切实从相应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破除传统的“三尺讲台”观念,树立以学生就业岗位为主的岗位教学平台观念,把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讲台移到学生就业岗位平台,使就业岗位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式落到实处。
(2)不断调整、更新、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不但不滞后于生产实际,而且要引领学生就业岗位要求,符合科技和企业飞速发展的趋势,切实促进、加强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不断增加新知识,增强岗位工作创新能力的知识基础。
(3)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岗位知识转化为实践专业岗位技能实操能力。增强学生实训、实践能力的前提是,专业教师首先要增强岗位专业知识的实训操作等实践能力。作为专业课教师,不能天桥把式光说不练,或教师自己光说只让学生操练,而必须应是专业知识技能实践方面的行家里手。
【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推荐阅读: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11-04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调查06-15
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的研究07-01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10-04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11-13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之就业心理调查报告07-02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9-21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10-02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13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