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动员会讲话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省长动员会讲话(共7篇)

省长动员会讲话 篇1

XX省副省长XX

尊敬的XX副局长,XX书记,XX市长,同志们:

今天,大连市委、市政府在这里隆重举行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动员大会,希钦同志代表国家旅游局亲临大会指导,这充分说明国家旅游局对我省和大连市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这次国家旅游局从全国24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选定大连作为三个试点城市之一,这不仅是大连的光荣,也是辽宁的光荣,更是对大连、对辽宁旅游工作的鞭策和鼓励。下面,我讲两点:

第一,要充分认识大连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

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国家旅游局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大连市作为试点城市,深入开展创佳活动,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用“三个有利于”来概括。

一是有利于提升大连的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多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绩。2005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1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3%,相当于GDP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7.6%提高到9.8%。可以说,大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拉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品位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要求,此次开展创佳

工作,将重点考察城市旅游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两大方面,这将进一步为大连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二是有利于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辽宁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十五”时期,全省旅游业累计收入突破2500个亿,比“九五”增长了178%。目前,在全省14个省辖市中,已经有11个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完成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大连作为全省旅游业的领头雁,2005年接待海外游客和旅游创汇两项指标分别占全省的46%和54%,可以说占据了全省的半壁江山,处于东北地区的龙头地位。我们就是要发挥好大连这个领头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创佳过程中,注意加强大连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合作,既要动员其他城市支持大连创佳工作,也要把大连创佳的经验,尽快应用到其他城市的创建工作中,争取尽早在辽宁建成第二个、第三个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以加快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有利于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体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40.5%,其中,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9.2%。可以说,旅游业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旅游业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次大连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无疑将成为优化我省产业结构,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确保创佳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按照国家旅游局关于试点工作的总体安排,9月份就要进行初审,应该说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确保高标准、高效率地做好创佳工作,在此,我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要抓住重点。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繁杂的系统工程,重中之重的任务是要吃透国家旅游局印发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指南》,紧紧围绕《创建指南》,开展创佳工作。应该说,我们大连前一段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组织了一系列的学习研讨、调查摸底、名家咨询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市旅游工作进行了很多改进和提高,为创佳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下一步,我们仍然要围绕这个重点,把《创佳实施方案》尽快付诸实施。

二是要突出特色。特色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大连市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拥有了“浪漫之都”的美誉,并以此作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在创佳过程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浪漫之都”来做文章。要通过创佳活动,使“浪漫之都”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使“浪漫之都”的品牌得到进一步培育和打造,使“浪漫之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如果我们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大连的城市品位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大连的特色也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是要务求实效。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因此,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踏踏实实地抓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群策群力,通过创佳工作的开展,真正使城市的软、硬件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使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使城市的特色化得到真正体现。这样,才能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创佳的成果,享受到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带给他们的满足和快乐。

四是要勇于探索。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特别是对于试点城市来说,没有成型的样本做参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而且还要为后来的城市提供样板和标杆。应该说,这项任务既十分光荣,也非常艰巨。所以,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高标准、严要求,跳出大连看大连,跳出旅游看旅游,开阔视野,兼收并蓄,认真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努力树立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形象,使创佳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实践检验,不辜负国家旅游局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同志们,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是大连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省的一件大事,省政府将给予全力支持,特别是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推进东北无障碍旅游等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对大连的支持力度。前几天,省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大连创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我坚信,在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大连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工作,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省长动员会讲话 篇2

2010年4月2日,山西省质监系统召开“作风整顿月”活动动员大会,对全系统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作风整顿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副省长张建欣出席会议并指出,要结合质监部门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和性质特点,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和质监干部队伍建设上,充分认识开展作风整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三个提高、四个明显、三个新形象”的总体目标。

目前,山西省质监系统在省、市、县三级都设有行政机构,同时,还有180多个稽查机构和技术机构,现有人员8 000余名。质监部门是通过技术手段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这是质监部门区别于其他执法部门最重要的特点。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是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建设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质监工作才能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才能在深化行政管理改革上把握先机,才能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占据主动,才能实现质监事业的长远发展。

会上,张建欣指出,质监工作具有支撑性、源头性、群众性。也就是说,质量监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无论是质量安全监管,还是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都是从生产环节抓起,从源头上、本质上抓起,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通过整顿提高行政效能、提高服务质量、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整顿使全系统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组织纪律明显严明、群众观念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明显改观;通过整顿使领导班子树立起政治坚定、廉洁勤政、团结进取、务实为民的新形象,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政治清醒、勇于负责、清正廉洁、率先垂范的新形象,使质监干部队伍树立起执法公正、办事高效、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的新形象。

张建欣强调,开展“作风整顿月”活动是一项事关全省质监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要从质监部门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和性质特点上,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上,从全省质监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上,充分认识开展作风整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围绕工作目标,结合重点内容,着力抓好“学、查、改、评、建”五个重点环节的工作,即抓好学习教育,搞好自查自纠,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认真搞好民主评议和群众评议工作,认真搞好建章立制工作。全省各级质监部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采取切实措施,着力解决好一些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大局意识不强、学习不深入、理论素质和法律素养不高的问题,解决好个别窗口单位和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群众意识不强、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解决好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解决好个别干部利用“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检验检定权”等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问题,努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湛、履职到位的质监队伍,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省长动员会讲话 篇3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很不平凡、很不寻常的一年。从年初的低温冰雪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再到9月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一系列难以预料的严重困难,使我们经历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令人振奋的成就。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6800亿元左右,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1100亿元,增长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0亿元,增长32%。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八大工程共投入资金330多亿元,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市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廉租房、农民安居工程、农村饮水、农村供养服务机构、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入村、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十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使我省公共服务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广大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成绩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永远铭记。

一年来,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大力推动改革,积极促进发展,着力保障民生,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实行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的审计,加大对民生八大工程专项资金的审计,特别是及时对抗震救灾款物和恢复重建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注重发现和揭示管理体制机制及政策、制度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向各级政府提交了一批有价值、有份量的综合性审计报告,在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对审计工作是满意的。借此机会,向全体与会同志,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审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亲切问候。

二、充分认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省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既要清醒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又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深入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信心,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扬长补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全有条件把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新的发展形势,对全省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卫士,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找准工作定位,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预警、揭示、反馈和查弊纠错功能,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一)继续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推动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以多年来少有的力度加大项目投入。去年年底前中央财政投入的1000多亿元中我省争取到了近50亿,由此可带动几百亿元的资金投入。随着我国4万亿元投资大盘子的实施,我省还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6300亿元。省委、省政府对用好这些资金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也十分关注。去年,省审计厅在对两个较大型建设项目审计中,核减投资两亿多,核减率达到20%多,不仅节省了大量宝贵的建设资金,而且揭示了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我们进一步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要继续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严禁财政资金用于兴建楼堂馆所和非公益性的城市建设。要严肃查处借上项目为名违规乱占耕地、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严查铺张浪费等挥霍国家资财的行为。同时,注重研究分析各项资金的投向以及效益,真实反映政策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审计在帮助政府决策中的作用。

(二)深入开展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和科学行政。财政预算和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体现着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国家宏观政策,体现着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预算收支逐年加大,去年全省财政支出突破1435亿元,今年还会有所增加。各级审计机关必须把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审计作为重中之重,从源头上把好财政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关口,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揭露和查处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滞留欠拨财政专项资金、以及违背产业政策盲目举债搞建设等严重问题。要关注各级政府的财力和债务负担情况,督促各项资金专款专用,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规范预算管理。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财政减收因素增加,必须加大对财政组织收入和税收工作的审计力度,确保应收尽收,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

(三)对“三农”和民生类项目、资金进行全面审计,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广大群众。省审计厅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执审为民”、“民本审计”等理念,要根据这些理念,进一步强化对全省各类涉及民生项目的资金和民生八大工程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民生八大工程今年计划投资400亿元,比上年增加70亿元,再加上其它方面用于“三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资金,投资力度很大。要通过审计,坚决揭露和查处贪污挪用、弄虚作假、胡花乱支等各类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及破坏生态环境、危害资源环境安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使这些资金真正惠及于民。同时,继续坚持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及其效果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及时公布审计结果,确保重建资金专款专用,阳光操作,严禁侵占挪用,暗箱操作。

(四)高度重视对国有企业和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努力降低金融资金风险。经过努力,我省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但一些企业内部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今年,利用东部产业转移时机,省内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可能比较活跃。要通过审计监督,进一步摸清国有企业、困难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重点发现和查处因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问题,关注企业节能减排、升级改造等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近几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加大对农村信用联社和地方保险、证券、投资公司的等金融单位的审计力度,促进这些机构加强管理,严格内控,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目前,我省正在积极筹建长安银行,并在原有四大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再组建交通、城镇基础设施、旅游等投资公司,地方金融机构的整合步伐也在加快,审计机关在这方面的审计对象会更多,任务会更重,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督促它们认真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领导,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审计监督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动民主法治的手段,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审计机关的工作,保障经济健康运行。

要关心和支持审计工作。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分管审计工作,及时听取审计机关的汇报,认真研究解决审计报告反映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大力支持审计机关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大案要案线索。各级政府在向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前,要专题听取和研究审计部门的报告。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正确对待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抓好纠正和整改工作。要逐步把财政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等审计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挂钩,根据审计结果实行问责。监察、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要认真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为审计部门配好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选人用人要充分考虑审计的特殊性、专业性要求,注重任用德才兼备的干部。要采取切实措施,着力解决基层审计机关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去年全省审计工作会上,我要求县区审计机关实行外勤经费自理的必须达到70%以上,据省审计厅统计,目前绝大多数县区已经不同程度实现了自理,但仍有部分县区得不到保证,希望有关县区要尽快予以保证,这也是确保审计机关严格依法公正审计的关键。审计所需经费必须从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或专项事业费中解决,不得给审计机关下达收缴任务并从收缴资金中解决审计经费,更不允许在各种专项建设资金中解决审计经费,一经发现,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刘省长讲话 篇4

2011年7月25日,甘肃省政府举办全省“两基”迎国检市县长培训班,主会场设在省政府综合楼一楼会议厅,各市州分管副市长、67个未达到“两基”迎国检有关指标要求县市区的县市区长、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省政府督学参加了主会场培训。各市州、县区在政府视频会议室设立分会场,各市州、县市区”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乡镇主要领导参加分会场培训。培训班由副省长、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郝远主持。培训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伟平在培训班上做了重要讲话,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富贵就两基迎国检主要指标情况做了辅导报告、省财政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张勤和做了落实教育经费情况做了辅导报告。专门邀请国家督学靳伟才从不同角度就如何迎国检工作进行了全面辅导培训,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政府做了表态发言。

刘伟平要求:要严格落实市县长责任,限期解决问题,力争全省“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检。指出,“两基”国检是对我省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全面检查和考核,能否顺利通过是对我省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评判。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检查组对我省“两基”及迎检工作的“预检”反馈,我省“两基”工作存在五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市县初中阶段学生

入学率、辍学率不达标。二是部分县(市、区)教师编制不足,结构性短缺问题比较突出,普遍存在占教师编制但不从事教育工作的现象。三是D级危房消除工作进展缓慢。四是农村学校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图书严重不足。五是教育经费投入欠账较多。刘伟平指出,针对上述问题,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会议已经专题研究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工作措施和办法。但要实施好领导小组提出的工作措施,做好“两基”和迎国检的各项工作,责任主体在县区,关键是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举办此次培训班,主要任务就是落实市县长责任,限期解决问题。

刘伟平强调,各市县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结合贯彻国家和省上的《规划纲要》,真正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开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能否落实到位,“两基”工作抓得好不好,实际上反映的是执政观念、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问题。各市县“一把手”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起“两基”和迎国检的责任。牢固树立“不等、不靠、不松懈”的思想,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把工作落实到基层,对存在的问题要逐项进行分析,对涉及的每一个数据要到户、到人进行核实,对于不实的数字要按照程序进行及时修正。省政府将严格执行“两基”国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对积极进取、工作扎实、成绩显著的市县,给予

支持并实行以奖代补;对消极等待、工作不力、进展迟缓的,予以通报批评;对弄虚作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以及因工作不到位影响到全省通过“国检”的,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两基”迎国检工作还要与今年市县换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哪个市县的“两基”迎国检工作拖了全省的后腿,纪检、组织部门就要和这个市县的负责同志进行约谈,通不过的县区,县区长主动提出辞职。

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公共财政对教育发展的保障能力有限。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对于教育的法定投入,必须千方百计予以保证。各市县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投入欠账补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有D级危房的市县,要把今年“校安工程”的资金主要用在彻底消除这些危房上。各级政府都要严格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的要求,将新增财力着力向教育倾斜。

刘伟平强调:全省上下要协调一致,各部门要齐抓共管,打响“两基”迎国检“百日会战”。要抓紧时间做好“两基”档案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严禁随意更改、弄虚作假。要大力开展迎检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积极参与“两基”迎国检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为迎检奠定坚实基础。

张勤和表示: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二是提前预拨专项资金。三是安排专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四是鼓励督促市县落实“两基”经费投入。五是摸清底数,查漏补缺,确保三个增长,两个比例达到国检要求。六是调整支出,增加投入,对2008年地震以前的危房进行优先保证,并和发改委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抓,保重点。

政高省长讲话20080319 篇5

省长 陈政高

(初稿)

同志们:

刚才,李佳同志对全省环保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和动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我都同意。沈阳等四个市以、省发改委等三个省直部门也做了很好的表态发言。环境保护部领导也十分关注辽宁的环保工作,今天×××部长亲自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为我们今后的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第一,务必把解决好环境问题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以来,我省的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历史欠账多的双重压力下,去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首次实现“双下降”,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平均达到326天,13个市超过300天,等等,这些都是我省环保史上的重大突破。但是,当前我省的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求,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都还有一定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各部门统一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把各项工作、各

了,就会促进全面振兴,否则就会阻碍全面振兴的步伐。我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上长期沿用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虽经多年调整改造,但一些长期积累的资源环境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较高的资源、能源消耗作为支撑的。2006年,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每万元1.77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但仍是浙江、广东的2倍多,比山东也高出40%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发达地区高×××倍。这说明辽宁同其他地区相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也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同步”的关系,将老工业基地发展成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新型基地。特别是,近期大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我们一定要把好项目的准入关,同时要加快建设一批环境基础设施、集中整治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切实做到“增产减污”。

有效解决重点环境问题,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也是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对外形象的重要内容。环保是民心所向,我们要顺应民意,以解决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来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环保工作做好了,环境就变美了,就会具有强大的魅力,自然就会产生吸引力,这种积聚效应是其他任何方式都

见的开发性能源工业城市群。我省辽河流域的经济贡献非常大,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700多亿元,占全省的62%;城市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流域内总人口2800多万,占全省的67%。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流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到全省排放总量的60%左右,特别是水污染的季节性、结构性、复合型污染特征十分突出。可以说,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辽河,治理好辽河不仅能带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也将为其他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借鉴经验,这就是我们选择辽河治理作为抓环保工作突破口的主要原因。

长期的高强度区域开发导致辽河水污染现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工业密集,城市集中,大宗工业废物持续排放,污染物成分复杂;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居全国之首,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质低下,去年全流域26个监测断面中仍有8个是劣五类,监测的43条一级支流中27条为劣五类水质,污染程度在全国七大流域中仅次于海河;严重缺少生态用水,去年西辽河连续断流200多天,枯水期,很多河段已经成为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沟;中下游农区种养殖业发展迅速,导致非点源污染逐年加重,等等。辽河流域的污染现状迫使我们加快治理步伐,这既是环保的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难点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我们就是要把辽河治理作为污染减排的突破口、改善民生的切入点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着眼点,以此有选择、有重点地

经有了沈阳治理浑河的经验和范本,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能治理好辽河。会后,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立即启动辽河治理工作,污水处理厂一个一个地建,支流一条一条地治,直排口一个一个地砍,落后工艺一个一个地关,污染企业限期治理达标。在辽河治理上,全省一盘棋,统一部署,全面推进。但更要强调责任落实,在各河段实行河长制,分兵把手,分步实施,分段治理。同时,要加大生态水调控力度,通过水库放水、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恢复流域内湿地等举措,提高河流径流量和自净能力,确保水质目标实现。在治理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既然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就要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件一件事做,一步一步往前走,既不贪多,也不求大,我们就有希望,就能走向未来。

第三,务必举全省之力实现环保工作的攻坚目标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单靠行政手段,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我们一定要举全省之力,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埋头苦干,才能实现我们既定目标,才能兑现我们对全省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要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守土有

需要大量资金做保障的,仅全省污水处理厂建设一项,今后三年就需要资金100多亿,这就需要我们多渠道筹措资金。

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把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所需资金列为各级财政支出的重点,设立专项资金,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集中财力物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企业要加大污染治理投入,新改扩建项目要保证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和同时投产运行,防止出现新建一个项目,新增一个排污大户的现象。现有企业要不断提高污染治理水平,要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同时要结合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工艺水平,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一经发现超排、偷排现象,要严肃查处,要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

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制定出台一批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以及国外资金进入环保领域,满足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需要。同时,也要积极对上争取,向国家有关部门多汇报、多争取,请国家给我省以更多的支持。

要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思路决定出路。环保工作要在政府调控的基础上,加紧形成以市场引导为主的运行机制。

要逐步建立有关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

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带动我省环境科技整体能力的提升,要尽快组建若干个国家级“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强化环境标准制定与完善,特别是要按照辽河流域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和长远规划,组织制定严于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及跨界断面水质标准。

科技要发挥治污效益,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立足自主创新,加大合资合作力度,建设环保产业强省。抓好省级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发挥引导作用,加快扶持发展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依托重大环境整治工程,开发一批市场急需、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重点技术和产品。加快发展环境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环保服务机构。通过5年的努力,逐步把环保产业发展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全省环保产业产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6%以上,同时为污染治理提供技术和装备。

要全民参与,形成合力。环保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部门形成统一共识,构建一条坚不可催、意不可回的“环保统一战线”,才能全面推进环保工作。

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篇6

今年7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刚才,会议隆重表彰了全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会上奇葆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组织实施《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 年)》,以改革创新推动四川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实现从缴费到免费的重大跨越;职教攻坚大力推进,职普招生比例超过1 ︰1 ;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迅速迈进大众化阶段。各级各类学生总规模居全国第4 位,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9 年,其中新增劳动力达到11 年,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更高更优教育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推广。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深入实施,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各级政府分级管理教育的体制逐步完善。以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逐步建立。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依法治教等积极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四)教育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不断增强。2009 年全省教育经费投入达到901.1 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从2000 年的87.2 亿元增加到631.3 亿元。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区域、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高校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增至21 名,长江学者13 名。

(五)民族教育取得显著进步。扎实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先后有44 个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51 个县(市)全部普及小学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00 年的19.83% 提高到100% 。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各类学校3853 所,在校学生128 万余人,在校生规模比2000 年净增40 余万人。培训民族地区学校干部和教师10 万余人次,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深入实施藏区“9+3 ”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每年组织万名左右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今年将实施范围扩大到彝区。

(六)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大。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取得明显效果。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10 年来,高校分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奖69 项和821 项,均占全省1 /3 以上。仅20xx年推广转化科研成果近600 项,产生经济效益超过40 个亿。高校已经成为我省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生力军。

教育的跨越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教育系统奋起危难,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学校重建任务基本完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省近100 万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在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丰富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谱写了教育发展的辉煌 篇章。实践证明,我省广大教师是一支值得信赖、经得起考验的队伍,无愧于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二、科学确立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前,我省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组织制定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整体谋划、超前部署今后10 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省委、省政府对制定《规划纲要》高度重视,省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进行研究和审议。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采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方式,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力求抓住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教育理念、发展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总的来看,《规划纲要》贯彻了中央的决策部署,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一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纲要》,准确把握《规划纲要》提出的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

第一,面向未来,坚持优先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10 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西部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两基本”,是四川现代化进程加快和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两建成”是实现我省进入创新型社会、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提高我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个目标既体现了四川跨越发展的定位,又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标杆。把跨越发展作为战略定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赶上全国步伐的跨越。国家规划纲要提出,全国到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四川经过过去10 年的跨越,教育发展已经全面接近全国水平,有基础、有能力、有必要实现第二次跨越并达到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一个是引领全省发展的跨越。强省必先强教,基本实现现代化必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两个加快”首先要有教育的跨越。

第二,注重内涵,坚持提高质量。当前,四川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紧紧抓住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规划纲要》立足于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发展转型,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质量作出了部署,重点体现在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六个推进”上。

第三,抓住关键,坚持改革创新。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领域的改革还相对滞后。为此,《规划纲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既把改革创新的思想贯穿全文,又对体制改革作了重点表述。同时,根据国家要求和我省实际,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规划设计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等十大方面改革试点,基本覆盖了四川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第四,强化贡献,坚持服务社会。实践证明,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家纲要基础上,我省把“服务社会”增列为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既强调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又强调拓展教育功能、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尤其强调从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促进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和我省“7+3” 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适应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全面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四川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未来10 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不动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以及如何动员全社会参与兴办教育事业等方面的问题,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教育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在全省工作大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必须首先做到“三优先”。一是规划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教育发展作为重点领域;二是教育投入优先,财政预算和重大投入项目优先考虑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性转移支付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三是资源配置优先,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贯彻落实的体制和机制,将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问责制,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全局、关系未来的百年大计。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创业、勇于创新、善于创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人才,为2020 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一要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创新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德育内容既坚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基点,又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吸收现代化营养。创新德育方法,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二要坚持能力为重,创新人才模式。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上来,放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上来,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上来。三要坚持全面发展,健全素质教育的合力推进机制。尽快完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紧密结合为手段,合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让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创新招生考试和用人制度,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正确导向。

(三)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但在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狠抓学校办学的关键环节,努力办出更多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校。一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办学。重点围绕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两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符合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二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能办出好的学校。我们要把师资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职业院校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高校着力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要完善准入退出制度,对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要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形成以教学实绩为首要内容的考核导向,对农村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三要遵循教学规律,大力支持教育家办学。认真实施教育名家培养计划,努力营造有利于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家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造就一批教育家并通过他们办好一批风格鲜明的知名学校。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在各级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灾区学校重建基本完成,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提升,要倍加珍惜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管理好、维护好、运营好地震灾区的学校和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

(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重点要围绕解决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还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公共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一是以完善机制保障教育质量提高。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解决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使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良好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攻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统筹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二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在全省范围内,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倾斜。在同一城市和县域范围内,教育资源要向薄弱学校倾斜,推行校长、教师一定年限合理流动制度,努力缓解“择校”矛盾。三是以推进新一轮十年行动计划加快民族教育发展。巩固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改扩建、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实施民族地区“9+3 ”免费教育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支持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四是以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强化教育服务。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加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及部门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

(五)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着力形成多元化教育投入体制。要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力度。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按照事权职责和财政体制,构建“分级负责、相互匹配、统筹协调”的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三个确保”的要求,确保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在2012 年达到18% ,以后年度随着财力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各市县都要按照这一要求,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和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时保证落实到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集中财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和提高生均经费标准,使增加的教育投入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相适应。坚持勤俭办教育、集约办教育,严格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控制公办学校的债务负担。完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不断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效益。二是继续加大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三是非义务教育要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助学制度。

大力推进多元办学,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8200 多所,在校生193 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12.3% ,成为社会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看到,对民办教育如何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如何加强扶持和激励,形成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教育品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坚持放手发展。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或捐资办学,鼓励社会力量独立或共同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断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二是坚持政策扶持。重点是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和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三是坚持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推动民办学校规范办学。鼓励民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努力办成一流的优质品牌学校。

四、全力保障教育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今年是国家和我省《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国、我省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动之年,意义十分重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共同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

一要全面落实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作为一项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扎实抓好各项工作。

二要抓好项目实施。《规划纲要》以加强薄弱环节和重要领域建设为重点,提出了“八九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重要环节,涵盖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部重点领域,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扎实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要以项目为载体,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落实举措、加快推进,力争5 年初见成效、10 年面貌根本改变。对改革试点项目,要把握重点领域和政策导向,选准工作路径和着力点,坚持试点先行,鼓励大胆探索;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调研,找准目标,系统推进;要加强分类指导,动态调控、推广典型,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积累经验。

三要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配套、符合我省实际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大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力度,切实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保障各方合法权益。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类学校要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管理职责。要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特别要加强对《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四要营造良好环境。要加强宣传引导, 在全社会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互动。要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讲工作,让社会公众了解纲要并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支持教育改革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资助学,营造重教兴教和积极参与、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加快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建设、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城市管理省长讲话

★ 省长经济工作讲话材料

★ 工作会议讲话简短

★ 学省长讲话发言与心得

★ 环保工作会议讲话

★ 人防工作会议讲话

★ 信息员工作会议讲话

★ 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讲话材料

★ 幼儿园工作会议讲话

省长动员会讲话 篇7

省委、省政府做出振兴全省畜牧业这样一个重要的决策, 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 振兴畜牧业是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 其中农民收入翻番是最为艰巨的任务, 也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2011年以来, 围绕农民收入翻番, 各地都在大胆探索, 包括理论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在内的各个方面还展开了热烈的研究讨论。省委、省政府集中各方的意见, 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 要实现农民收入翻番, 必须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大以工补农的同时, 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 依靠产业翻番实现农民收入翻番。落实省委、省政府这一重要决策, 实现产业翻番, 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现在看来, 畜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三个最明显的作用。一是见效快, 相对于第二、三产业及种植业项目, 畜牧业比较容易做大, 一两年就可能培育成较大规模的产业;二是带动力强, 畜牧业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能够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三是效益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畜牧业在较长时间内还处于一个成长期, 山西省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畜牧业具有比较长期稳定的收益。从去年情况看, 山西省畜牧业产值仅有295.7亿元, 占整个农业的比重仅为24.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约6个百分点。畜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仅为11%。加快振兴全省畜牧业, 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 已经成为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紧迫要求。

第二, 振兴畜牧业是尊重农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从其一般规律来讲,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 特别是随着人们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 肉蛋奶等畜禽产品在食品消费结构中必然呈增长的态势。反映到农业结构内部, 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比例关系必然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粮食生产相当部分是将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现在, 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是否发达, 一个关键性的衡量指标就是畜牧业占整个农业的比重。据统计, 现阶段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多;西欧各国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大都超过1/2, 如德国、英国占60%以上, 法国占70%以上;北欧则以畜牧业为主, 丹麦、瑞典是欧洲肉奶及其制品的供应基地,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和80%;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目前, 世界一半以上的粮食都被用作饲料, 转化成了肉蛋奶类。从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看, 畜牧业从总体上已到了加快发展的阶段, 全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周边省份河北是33.5%、河南是31.5%、陕西是26.1%。应当讲, 山西省也到了畜牧业加快发展的阶段, 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畜产品需求必将持续增长;其二, 粮食转化为畜牧生产的能力已初步形成, 特别是玉米产量达80多亿kg, 而且品质尚好, 大部分可以转化为畜牧业生产的原料。可以说, 畜牧业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前连种植业, 后接加工业、食品业, 畜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 就是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比较效益提高的过程, 这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趋势和规律。我们必须很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 把振兴畜牧业作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第三, 振兴畜牧业是发挥山西省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山西畜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概括起来讲, 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具有毗邻京津高端市场的区位优势。京津地区是中国的三大经济区之一, 我省是京津地区的近邻, 特别是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距离京津不到400 km、大约3~4个小时的车程, 物流运距较短, 区位优势突出。而且京津地区是国内畜牧产品的高端市场, 产品价位高、需求量大。在现阶段, 肉类产品除猪肉价格上下波动外, 其余畜禽产品价格仍处在上升趋势。据了解, 仅北京每年就需要调入42.4×104 t猪肉, 50.3×104 t牛奶等畜产品, 市场空间非常大。二是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我省还有许多不适宜种粮的丘陵地带、盐碱地, 非常适宜发展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养殖模式, 而且牛羊等草食畜, 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 只有运用牧场、草场相结合的饲喂方式, 才能生产出品质优良、味道鲜美的肉品。这是其他粮食主产省不具备的一个优势。三是具有饲草饲料优势。山西省是全国13个牧区半牧区省份之一, 草地面积大约有400×104 hm2, 和耕地面积相当, 牧草资源相当丰富。除了羊、还有牛, 特别是奶牛, 是需要牧草的。山西省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世界三大玉米生产黄金带上, 玉米种植面积大, 品质好, 蛋白、淀粉、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高, 正常年景产量在80×108~90×108 kg。把这些玉米加工成饲料, 还可以实现玉米就地转化增值, 解决销路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此外, 还有黑豆、豌豆等杂粮产量大、品质好, 这些优质饲草饲料都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四是具有阶段后发优势。后发优势这一条非常重要。畜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多数以家庭分散或小规模养殖为主, 许多统一防疫措施、标准化生产模式、质量保证措施等无法推行, 生产成本较高, 规模效益低, 也带来了缺乏品牌、食品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目前, 山西省畜牧业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传统阶段、初级阶段, 比如作为全国13个奶牛重点省, 2011年我们奶牛的规模化养殖率是57%, 而河北是95%、河南是87%, 天津市已达到100%。振兴畜牧业, 我们可以越过初级发展阶段, 高起点、高标准起步, 直接进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阶段, 这样, 落后就变成了优势。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 虽然我们发展滞后了一些, 但我们却避免了牧区土壤、大气污染, 比如土壤中农药、化肥、地膜等有害物残留少, 污染程度低, 为发展绿色环保畜牧业创造了条件。五是基本突破了水资源瓶颈制约。过去我们发展畜牧业受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 现在引黄北干工程的通水、大水网的建设以及各地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 已经基本突破了水资源瓶颈制约, 畜牧业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

振兴畜牧业, 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强化畜牧业对农民收入翻番的支撑作用, 必须制定一个好的规划, 谋划一批好的项目, 制定一些好的政策。在这三个方面, 省里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初步提出了一个发展规划和产业指导意见。各地要在工作推进过程中, 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 大胆实践, 大胆创造。这里我就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意见。

一、关于产业布局问题。

在一个区域布局一个产业, 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发展环境等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 全省畜牧业已基本形成以猪鸡牛羊为主体的产业格局。目前主要问题是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 形不成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规模效益。现在, 随着一批大企业的进入, 必将对全省畜牧业产业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把大企业的进入和区域比较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全省畜牧业产业布局做一个比较科学的规划。总的讲, 就是进一步加快雁门关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 担当起产业翻番的主要任务。初步考虑, 第一, 在雁门关地区, 要加快建设以牛羊为重点的生态畜牧经济区。经过十年的发展,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引进了像中粮、正大、小肥羊、雨润、顺鑫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下一步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上一批主要面向京津地区规模较大、品牌高端的产业化项目。同时要发挥这一地区土地资源广阔、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规划建设一批成规模的大草场和大牧场, 通过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方式, 既解决林牧矛盾, 又解决牛羊的品质问题。这样, 通过大公司和大农场的发展, 尽快把雁门关地区建成京津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第二, 要重点依托新希望、正大、大象等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 尽快形成鸡的产业化布局。全省鸡的出栏量目前只有1亿多只, 通过大象和新希望近一年的合作, 已在孝义、闻喜、武乡、沁水、壶关等地布局了一批鸡产业项目, 鸡出栏量有望在三年内突破4亿只, 再加上粟海、潞宝等鸡产业项目, 全省鸡产业有望翻两番以上。这几大项目即可基本形成全省的鸡产业总体布局, 各企业一定要很好地抓好这些项目。第三, 要重点依托鑫四海、雨润等龙头企业, 尽快形成猪的产业化布局。现在猪的养殖规模普遍过小, 随着鑫四海、雨润等一批龙头企业项目的上马建设, 有望在较短时间内改变这种局面。通过以上三个方面, 全省就会基本形成猪鸡牛羊四大重点产业布局。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强调产业布局, 不是机械地、片面地、形而上学地要求一个地方必须发展什么, 不能发展什么, 而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导。最终的产业布局是在发展中形成的, 而不是纸上规划出来的。有的地方发展猪鸡牛羊以外的特种养殖有优势, 就可以大力发展特种养殖;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内的天镇、阳高畜饲草相结合发展养猪有基础和优势, 就可以大力发展养猪;太行山地区受土地和生态的限制, 发展肉羊可能不适应, 可以大力发展绒山羊。各地情况千差万变, 资源禀赋各具特业”、“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和总体规划, 发展符合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

二、关于市场主体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发展的历史,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 在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形势下, 畜牧业发展主要以家庭养殖为主;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 公司化养殖开始起步发展, “公司+农户”成为一种重要的养殖生产方式。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小规模的养殖在生产过程中品种选择、质量监控、疫病防治、规模效益等方面的缺陷和弊端开始暴露出来, 全国很多地方开始进入养殖生产方式的第三阶段, 即公司化生产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大量农民由过去的直接生产者转为主要为公司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产业工人。从我省目前情况看, 畜牧业散养比例还相当高, 多数地方还是公司加农户的粗放发展阶段, 难以支撑现代产业发展。因此, 当下强调的就是公司化运作, 不主张以家庭散养为主, 要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 推行以大企业、大集团运作为主、辅之以家庭牧场的养殖发展模式, 逐步改变以农户家庭小规模散养为主的传统初级发展方式, 超越粗放式的小农经济, 加快步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公司化发展阶段。鸡猪牛三个畜种已经具备公司化生产的条件, 今后支持鸡猪牛的发展, 主要是支持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羊目前还处于粗放分散饲养向集约圈养转变的阶段, 公司化运作的条件还不很成熟, 要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尽可能地扩大养殖规模, 逐步向公司化养殖生产过度。

三、关于延伸产业链条问题。

畜牧业上联种植业, 下联加工业, 涉及医药、食品、毛纺、包装、物流等行业, 产业链延伸空间很大, 产业带动性很强。振兴畜牧业, 既要做前端, 也要做后端, 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和产品, 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从山西省目前情况看, 主要是产业链的延伸不够, 还停留在卖原料、卖初加工产品阶段, 产品深度开发不够。即使有一些好的产品, 也没有形成大的市场占有率。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我们引导企业积极发展精加工、深加工, 打造高端化、品牌化的产品, 特别是引进的一些知名企业和省内转产企业, 从一开始就要鼓励支持他们做高端品牌产品, 要敢于向现有的龙头企业挑战, 向名牌企业挑战, 敢于争一席之地。从山西省农业的比较优势出发, 我们正在积极谋划集中打造山西杂粮和雁门关生态畜牧两个高端农业品牌。我们已制定了杂粮产业振兴规划, 前不久, 召开了全省杂粮产业振兴大会, 做了安排部署。关于雁门关生态畜牧品牌的初步考虑是, 发挥区位优势, 按照全国先进、循环生态、畜饲蔬结合的理念, 在同朔地区抓紧布局一批高标准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项目, 首先把同朔地区建设成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已多次和京津有关方面沟通协调, 并策划了一批畜牧业基地建设和加工流通项目, 准备近期主要面向京津地区招商引资。

四、关于招商引资问题。

山西农业要做大做强, 必须走出去, 引进来。不仅要引进省外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 也要引进省内转型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这既是山西农业的一个特点和优势, 也是山西农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从2011年以来, 我们在招商引资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1年农博会, 招商引资项目达到159个, 招商引资达到398.6亿元。出台了农业产业化产业支撑项目指导意见和项目指南, 成功举办了政银企项目洽谈会, 首批获得金融界对龙头企业近300亿元的信贷支持。还和北京有关方面就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项目进行了有效对接。最近, 正在组织银团对省外来晋企业、省内转型企业、省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授信活动, 六月份将在北京组织农产品展销周和招商引资活动, 八月份还将在首届世界晋商大会上推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调动了省内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 更重要的是引进了新希望、正大、中农、中粮、首农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来我省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这批知名企业的进入,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带动我省畜牧业的发展。下一步, 我们抓农业生产, 特别是抓以公司化运作为主要形式的畜牧业生产, 要继续把主要精力放在跑市场、引要素上, 下更大的力气招商引资。各地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弘扬晋商诚信为本精神, 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环境和氛围。要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比如在土地、环评、工商、税务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加快有关手续的办理速度;要根据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等, 谋划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来招商引资。要瞄准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省内转产企业进行招商。

五、关于支持政策和措施问题。

我们已初步拿出了振兴畜牧业的意见、方案及有关配套政策措施, 并印发这次会议供大家讨论。政府的支持和工作抓手主要体现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等方面。最近, 省里召开了几次协调会, 帮助大象、紫团、鑫四海、怡园、裕源、裕吉、潞宝等一批企业协调解决了土地、贷款、供水、供电、环评等一系列问题。下一步,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特别是解决企业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省里对各地特别是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将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已经统筹农业、扶贫、农发、水利、林业、发改等各方面的资金, 并将在财政超收部分中安排一定比例, 按照省市1:1配套的办法, 给予企业贷款贴息支持。再一个就是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 项目就是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就是发展, 没有大项目, 就没有大企业, 支撑不起大产业, 因此, 一定要谋划大项目, 上马大项目, 引进大项目, 支持大项目, 取得大突破, 实现大发展。

上一篇:春晚主持人结束语下一篇:资产评估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