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精选6篇)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74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是乘法单元的第三课时,第73页的例题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第7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前两题加强对“倍”的理解,是第一个层次。这两题的练习重点要放在“几个几”到“几倍”的推理上,用看到或摆出的“几个几”解释“几倍”。第二个层次是第3题,列式计算“是几倍”。先在图上连线,体会每几个一份地平均分,推理得到“是几倍”;再列式求得有关的倍数。这道题的练习重点是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的含义,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第三个层次是第4题,在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直接用除法解决问题,体会这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是在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能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表内除法,具备了认识“倍”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定位

1、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黄、蓝花片若干

学生准备:红、黄、蓝色学具各10个,小棒20根,白纸一张。

二、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因此通过创设“小朋友种花”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比较方法。

2、练习巩固法。在应用知识环节中设计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能使学生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结归纳法。通过最后总结归纳教学内容揭示课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小朋友热爱劳动着手,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题目的有用信息: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根据这些已知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每种花的朵数,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揭示“倍”的`概念。

(二)活动尝试、教学例题

1、认识“倍”

根据题目的已知信息,教材呈现分行排列的蓝花和黄花,把它们2朵2朵地圈在一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蓝花有1个2朵,黄花有3个2朵,由此告诉学生: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

2、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前面一步完成的基础上,教材又呈现了分行排列的蓝花和红花,要求学生照上面的样子先2朵2朵地圈一圈,再填一填,进一步明确:由于红花有4个2朵,所以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至此,学生不仅初步认识了倍的含义,而且也能自主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算”,并给出了相应的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建立倍的概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情境图和动手操作实践,突破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完成第1~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其中,第1题以看图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把一段长度看作1份,相应的5份的长度就是它的5倍。第2题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分小棒的操作,进一步明确:大数里面如果包含了几个小数,大数就是小数的几倍。第3题先让学照样子在图中连一连,再完成相应的填空,并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除法运算的含义是一致的。第4题先让学生测量给出的两条线段的长度,再让学生列除法算式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线段的几倍”。

[设计意图:上述几道题从观察、操作到填空、计算,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思考,教学要求逐步提高,体现了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不断加深认识、掌握方法的明确意图。而且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确保作业的正确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四)全课总结,揭示课题

在全课结束之前,通过回顾所学内容,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习内容,从而归纳出本节课的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一句话概括学习内容,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相关文章: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评课稿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反思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设计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6.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评课稿范文

7.《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

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 篇2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0 页例3。

【教材分析】

教材上求“7 只鹅是10 只鸭的几分之几”, 是根据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行获得的“鹅的只数是鸭的十分之七”这个分数结果, 再依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得出求“7 只鹅是10 只鸭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对此, 笔者认为由十分之七这个结果推出列式为除法还是比较别扭的。

用张奠宙教授文章中的观点来看,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大多回避这一定义, 只是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分数是分子除以分母’这样不着边际的话蒙混过去”。“人教版教材在用黑体字写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 马上给出分数的比定义, 所用例题是:小新家养鹅7 只, 养鸭10 只, 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这个弯子绕得很大, 恐怕要多做些铺垫才好”。

其实张教授谈到的例题是实验稿时的编排, 现在的修订版例题变为:小新家养鹅7 只, 养鸭10只, 养鸡20 只。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我们不难发现, 修订教材已经试图通过对比, 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者几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例题所附除法由来还是与实验稿相同。

【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我们对2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

问题一: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又买了 () 个梨,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 。

问题二:下面这个图形你看出了什么分数?

1.学生真的理解吗?

2.要出现假分数吗?

学生之所以出现上面的疑问, 是因为人教版教材在编写本课时, 回避了假分数, 把假分数和真分数的认识放到了下一课时。而另外版本的教材, 都是把假分数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放在一起的, 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相比, 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假分数。因此, 本节课有必要出现假分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 经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 渗透类比推理的数学方法。

(3) 初步感知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 激活经验, 唤醒对分数的原认知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已经吃了3 个, 已经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 () 。

生 (齐答) :四分之三。

师:这里的四分之三你是怎么理解的? (根据学生回答, 师逐步完善上图, 最终得到下图)

生:把4 个苹果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4 份, 已经吃的个数表示这样的3 份, 所以用四分之三表示。

(反思:通过这样的学习材料能有效激活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已有认知, 即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后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四种分数定义中“份数定义”的理解, 为后面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奠定了基础。)

(二) 类比推理, 实现对分数的再认识

教师边说边画在大黑板上:现在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又买了12 个梨,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 。

师:怎样列算式? (板书:12衣4=3) 这里把谁看作了标准?

生:把4 个苹果看作了标准。

师:从图中你看到3 倍了吗?谁上来圈一圈?

师启发: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3 个苹果是4 个苹果的四分之三, 现在可是3 个梨呀, 不一样的哦, 3 个梨怎么也是4 个苹果的四分之三呢?这是什么道理?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其中的缘由。谁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生:这里比的是个数, 即在个数上, 3 个梨相当于3 个苹果。

师:什么意思?谁听懂了?

生:在这里大家都是在比个数, 都是3 个对3个, 不是比什么重量、形状等等。

师:谁听懂了? (指名复述)

师小结:同学们, 现在黑板上有6 个算式, 上面三个算式的商都是整数, 都是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后面三个算式的商都是几分之几,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

(三) 夯实模型, 巩固对分数的再认识

师:根据屏幕上提供的信息,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吗?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 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说说你提的是哪个数学问题?

生答师板书:篮球的个数是排球的几分之几?

师:请说说你写的算式, 让其他同学猜猜你解决的是哪一个数学问题。 (生答师板书算式)

生答师板书每个算式相对应的问题。

师:黑板上哪个分数你有点看不太明白?

生:把7 个篮球看作单位“1”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 先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然后再集体交流所提的问题和相应的算式, 通过丰富的、相类似的问题与算式, 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对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还可以表示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而不仅仅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 假分数的出现变得不那么突然, 不那么难以接受。)

(四) 拓展延伸, 深化对分数的再认识

从形到数, 完善意义。

师:请一起看屏幕 (见下图) , 从图中你看到分数了吗?

师:你能看懂哪个分数?能说说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吗?

2援从数到形, 延伸意义。

师:你能用一幅图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动手画图, 教师巡视, 收集材料。

反馈交流:有位同学这样画, 你看得懂吗?

教师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图表示的, 谁看懂了?

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师:根据这个线段图, 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启发:都是相差的1 份, 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单位“1”不同。

(反思:这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对分数的认识, 即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第三种定义, 即比定义:它是“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比”, 另一部分可以是整体, 也可以是部分, 把一部分当作新的整体。同时, 还力图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比是一个有序概念, 颠倒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的比较顺序, 就得到另一个比。)

(五) 课堂小结, 梳理对分数的再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分数不一定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是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

生:分数不一定都是分子比分母小, 也有可能分子比分母大。

生:同一个图,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分数。

(反思:通过课堂小结、梳理, 使学生对分数有了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 即分数不仅仅表示同一类数量之间的比, 也可以表示不同类数量之间的比;分数不一定都是分子比分母小, 也有可能分子和分母一样大, 甚至分子比分母大;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随着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的比较顺序的颠倒而交换位置;等等。这对将来灵活地运用分数大有裨益。)

【总体思考】

整节课, 在厘清份数定义显示过程, 商定义表示结果的基础上, 旨在着力解决如何妥善实现由算式到结果这一教学难题, 同时深入思考与之有相同本质的已有数学知识, 并最终确认应该是“如修订版教材中所要体现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综观两个数 (或数量) 相比, 既可比较相差多少即差比, 又可比较两者的倍数关系即倍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其实质就是倍比, 所以整节课的新授部分先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入, 后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展开教学, 最终由商定义得出商是整数时我们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当商不是整数时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自然地获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用除法计算的思考方法。

另外, 在细细解读张奠宙教授的观点“已经学过比和比例之后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仍然有缺乏用比和比例的眼光去审视分数的缺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讲比和比例的时候, 应该补充‘分数的再认识’, 这对将来灵活地运用分数很有好处”等之后, 更加坚定了笔者对此例题的定位, 那就是此例题既是“解决问题”, 更是“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因此, 教师在练习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比定义的认知, 力图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体会到部分与部分之比、部分与和之比、差与部分之比、差与和之比等等, 有的问题即使不能当堂解决, 但对学生六年级学习分数 (或百分数) 解决问题时应该会有不少的帮助。

总之, 作为数学教师既要读懂知识发展的思维轨迹, 又要读懂学生学习的思维轨迹, 两者同样重要, 缺一不可, 只有让知识发展的思维轨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轨迹和谐共振, 课堂才会更有张力、更有魅力、更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既是“解决问题”, 更是“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基于此, 本课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是两个整数之比, 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它是分数意义教学的延续和递进, 可以通过迁移、类推达成理解。

关键词:解决问题,再认识,迁移,类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分数”教学中需要澄清的几个数学问题[J].小学教学 (数学版) , 2010 (1) .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 篇3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倍”与“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3.在含义理解与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的兴趣与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除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情境: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小朋友在花园里观赏美丽的花朵。(出示例题图一:2朵红花,6朵黄花)

谈话: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花,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交流:用加法可以求出红花和黄花的总数,还可以用减法求它们的相差数。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设疑:你知道这两个条件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吗?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预设:学生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可以据此直接引出本课问题: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

[设计意图:课始便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从求总量和求相差量切入,然后再进一步关注两量相比的新型关系(即倍数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倍”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找准落脚点。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尝试探究,主动建构

(一)具体感知,初步认识

1.尝试探究。

谈话: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呢?你有自己的想法吗?可以想想并在图上圈圈画画,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一下。

2.交流沟通。

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你是怎么想的?

预计:有学生画画圈圈,有学生列式计算6÷2=3。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即求6里面有几个2)

指出:“倍”不是单位名称,只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明确: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就是把红花2朵看成一份,6朵黄花按照红花的朵数,每2朵一份分一分。黄花能分出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6里面有36"2,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3,反恩内化。

提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4.小结提炼。

要求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倍,只要想6里面有()个2,我们可以圈一圈、分一分,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倍”虽然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但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对“倍”的概念并非是空白的,一些学生对于“倍”在脑海里已有了一个雏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努力呈现、解说他们所认识的“倍”的含义,再适时提炼和引领,沟通了“倍”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逐步把握

1.出示图二:红花2朵,黄花8朵。

图三:红花4朵,黄花8朵。

2.提问:这两幅图上,黄花的朵数还是红花的3倍吗?同学们先拿出作业纸,自己独立地想一想、做一做,好吗?做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3.交流:说说你的发现,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理清思路,灵活把握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策略。]

(三)对比归纳,深刻领悟

质疑1:对比图一和图二,这两幅图上红花都是2朵,第一幅图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第二幅图上为什么是4倍呢?你有什么发现吗?

质疑2:对比图二和图三,这两幅图上黄花都是8朵,为什么第二幅图上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第三幅图上是2倍呢?你有什么发现吗?

归纳:看来,同学们在比较它们的倍数关系的时候,既耍看清是和谁比,是把几看成一份,还要看清能分出这样的几份就表示“××是××的×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如果一倍数不变,几倍数变了。倍数会随之变化;如果几倍数不变,一倍数变了,倍数也随着变化。从而使学生对“倍”的含义理解更加深入,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问题反思,梳理总结

提问反思:刚才我们从三幅图上找出了黄花和红花之间的倍数关系,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归纳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比较两个数量,找到了两个量之间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一个数是男一个数的几倍”。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思考?

交流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想这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不仅可以来圈一圈、分一分,还可以用除法来算一算。

四、分层练习,提升思维

1.开放思考——想想、写写、猜猜。

出图提问:在水果拼盘中看到了什么?(西瓜1个、樱桃2个、苹果3个、菠萝3个、橘子4个、芒果6个、草莓8个)

活动要求:哪两种水果的个数之间有倍数关系呢?哪种水果的个数是另一种水果的几倍?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请你写出相应的算式,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得多!最后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写的这些算式表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水果拼盘的趣味练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开放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用算式表示两种水果之间的倍数关系,内化知识,并进一步训练语言模式“()的个数是()的()倍”,提升学生用数学语言外化内部思维过程的表达水平,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从多角度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

2.猜想验证——猜猜、量量、算算。

第一条线段:____________

第二条线段:____________

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倍。

(学生先估计猜测,再主动想办法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尊重教材,还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使学生经历估计猜测的过程,并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测量计算以验证估计结果的探究活动,让外加于学生的测量计算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内在的学习需求。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探究空间,也激励并提升了学生后续学习的情感与能力。]

3,生活拓展——年龄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在两条线段之间也找到了倍数关系。其实,倍数关系在生活中很常见呢!小朋友今年几岁了?丁老师的年龄正好是36岁,我的年龄和我们班9岁的小朋友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试说)

激励:看来,同学们只要做个有心人,带着你今天

学到的知识,用“倍”的眼光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一定还能找到很多像这样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4.书面练习:独立完成书上第74~75页“想想做做”第1、第3、第4题。

总体意图: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学生学习“倍”概念的初始阶段,不仅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概念,还要根据“倍”的意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正确解题。本课设计以生为本。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发现、质疑、创造……实现“彼此尊重、互助共进、智慧分享”的理念,形成“全面关注、平等对话、资源共享”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巧设变式,以“薄”见“厚”,辩证理解概念。

二年级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课本例题是以“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分别展开对“倍”的研究,我适当地进行了取舍,以“红花有2朵,黄花有6朵”的信息展开“倍”的例题教学,然后在不改变花的种类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变式练习”。首先让学生自主研究“黄花分别是红花的几倍”,巩固对“倍”的理解,然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后发现:一倍数不变,几倍数变化,倍数也发生变化;几倍数不变,一倍数变化,倍数也发生变化。这样的处理防止了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式,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让学生能辩证地、深刻地认识“倍”概念,理解“倍”概念。

2.主动迁移,以“点”带“面”,理性解释应用。

例题的教学,从常态至变式比较,促进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而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与拓展,不仅尊重教材,还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第一层次开放思考,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的意识与语言能力。第二层次猜想验证,让学生通过猜猜、量量、算算的思考与实践活动,将围绕直观数量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了半直观、半抽象的“形”(即线段长度的倍数关系)。这样激发了学生主动进行测量计算以验证估计结果的探究活动。增强了问题的挑战性,拓展了学生的探究空间。课尾,教师结合师生熟悉的年龄素材,引发了生活中有关“倍”的问题,把学生的观察视线从课堂引向课外,养成善于应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和尝试从“倍”的角度解释生活中数量间关系的意识习惯。

3.尝试创造,由“外”促“内”,积极提升能力。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操作活动和积极思考,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小棒、学生每人准备 20 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列式计算

2的5倍是多少?

把2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6里面有几个2? 12里面有几个4?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方法

1、师指导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2、问:摆两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8根小棒是4根小棒的几倍? 引导学生讨论,并说一说:(1)谁和谁比?

1(2)8根小棒里面有几个4根?(3)8根小棒是4根小棒的几倍?

3、加深认识:12根小棒是4根小棒的几倍?(方法同上)

4、强调:倍是一种数量关系,并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式子后面不用写上。

(二)、动眼观察,学习例2 1.摆2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几根火柴?(5根)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请大家拿出10根火柴,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10根火柴能摆几架小飞机?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火柴摆几架小飞机。生:我用10根火柴能摆2架小飞机。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的想法:(多指名说一说)

用5根火柴摆一架飞机,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根火柴能摆2架小飞机。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师:10根火柴能摆几架小飞机,就要看看10里面有几个5,该怎样计算呢? 生:10÷5 = 2

师:10里面有2个5,我们还可以说成10是5的2倍。求10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那么求10是5的几倍也要用除法计算。也用10÷5 = 2.2、摆3小飞机,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解决问题

师:如果用15根火柴,我们能摆出几架小飞机?先仔细想一想,然后再动手摆一摆,摆完后和同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师:谁来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一架飞机用5根火柴,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根火柴能摆3架小飞机。

师:谁还想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观点? 学生充分的说。师:那么谁能说说你摆3架小飞机所用的火柴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学生:我用了15根火柴,老师用了5根火柴,15里面有3个5,15是5的3倍。

学生:我用了15根火柴,老师用了5根火柴,15÷5=3,15就是5的3倍。师:你的发言很有条理,也很有见解。真棒。其实求你用的火柴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是看看15里面有几个5,15就是5的几倍。要用除法计算。

小结:求通过自己动手摆小飞机,我们知道了10里面有2个5,10就是5的2倍,用除法计算; 15里面有3个5,15就是5的3倍,也用除法计算。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这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这样的问题都要用除法计算。(板书完成课题)6.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师:我们能用刚刚学过的有关“倍”的知识帮小精灵解决这个问题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第一行有16个红色△,第二行有4个蓝色△,小精灵在问我们,红色△是蓝色△的几倍?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谁还能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再说一说

师:谁想来帮帮小精灵,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多指名说一说。

教师:看来想解决红△是蓝△的几倍的问题,要先知道红△有几个,蓝△有几个,然后再想16里面有几个4,16就是4的几倍,用除法列式就是16÷4=4,7、练习:看谁说得又对又快。里面有()个 4,8 是 4 的()倍。12 里面有()个 3,12 是 3 的()倍。24 里面有()个 6,24 是 6 的()倍。42 里面有()个 7,42 是 7 的()倍。

三、巩固深化

1、森林的一角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帮小动物解决问题: A、回答下面的问题:

狮子大王给得奖小动物进行颁奖,受奖的动物中有12只大象、10只老虎、3只小羊、2只小兔、5只小猴、6只小狗。

1、老虎的只数是小猴的()倍。

2、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算式是()。3、12÷3=4表示()是()的()倍。

4、大象的只数是()的倍。B、你知道吗?

2只小兔,4只小狗,8只老虎。

()的只数是()的只数的()倍。

四、总结评价: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了解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样的问题都要用除法计算。其实像这样的倍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同学们都能做有心的好孩子,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好这节课先上到这。

五、作业:

观察你家里的物体,并说说谁是谁的几倍?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 篇5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年级 数学)

宜安镇西鲍庄小学 姜金霞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教学准备:主题图 实物投影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口算 15里有()个3。15是3的()倍。14里面有()个7。14是7的()倍。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 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教学例2.(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4)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5)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6)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1.教学例3.(1)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4)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在学习例2 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

三 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 2 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两个例题:例2是通过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感受与除法的联系。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除法解决该类问题,并且能够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第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第二个数,进而理解该类问题的实质。例3是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复习导入。采用练习的形式,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1)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2)用竖式计算。(练习二第2题)

37×2=73×2=329×3=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四、作业:

练习二第4题。

第10课时:练习二(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8题。

30×2=4×20=30×3=

32×2=4×21=31×3=

34×2=4×22=33×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口答。

2、练习二第9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10题。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先说一说每道算式积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交流,指名回答,互相补充。这里让学生知道把其中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进行估算就行了。

(3)分组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3、练习二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总结提高。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是什么?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上一篇:关于中学生“文明之星”评比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的归档文件的整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