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共8篇)
河南省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屈伟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是地球上自然结构最壮观、最奇特的地区, 也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宝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高大奇绝的地形地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 使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大容量、多样性、原始性、神秘性、独特性、垄断性强的特征。其中不少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虽然西部地区绝大多数旅游资源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开发程度较低, 人为破坏相对较少, 但由于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加之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及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 造成了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这将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其生态环境退化超过了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和发展的水平。按照国家“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研究成果显示, 在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西北干旱区、华北平原地区、南方丘陵山地区、西南山地区、西南石灰岩山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区等生态脆弱区, 就有2/3以上的面积在西部地区。中国四大生态脆弱带 (即高寒、沙漠、黄土、喀斯特) 多分布在西部地区, 其中西北干旱区、西南石灰岩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完全位于西部地区, 而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和西南石灰岩山地区部分属于西部地区, 可见整个西部地区即是一个生态脆弱区。
2.水资源环境恶化。
水体是生态旅游中不可或缺的构景要素。然而在我国西部地区除了四川盆地外, 大部分地区缺水严重, 尤其是西北地区干旱少雨, 年降雨量大都在400毫米以下, 有的仅为100毫米, 而年均蒸发量高达1200毫米以上, 且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西北地区在中等干旱年, 缺水率为8.7%, [1]其中, 陕西关中地区、新疆绿洲地区和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缺水程度较高。在气候干旱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 湖泊水位降低, 水面缩小, 河流断流干涸。西南地区尽管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 水资源丰富, 但由于下垫面主要是山地丘陵, 岩溶广布, 土壤涵蓄水分能力低, 降水多蓄水少, 加之山高谷深的地形特征, 修建水利设施难度大, 使丰富的径流资源难于利用。同时, 西部内陆湖泊不断碱化、干涸, 其恶果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水资源短缺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 一些以水为主的旅游景点逐渐消失;不少景区、景点因缺水而影响旅游接待, 从而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甘肃敦煌著名的旅游点鸣沙山月牙泉, 由于湖水面积持续萎缩, 使月牙泉这一著名自然景观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四川九寨沟景区内湖泊水位每年下降6~30厘米, 黄龙钙化堤开始退化、变色。
3.植被退化严重。
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陕西) 。特别青海森林覆盖率只有0.35%, 新疆为0.79%。同时草原退化率 (除新疆) 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宁夏草原退化率高达97.37%, 西藏为30.36%。[2]全国84%以上的草原位于西部地区, 随着乱开滥垦、超载放牧, 使得草地面积逐年缩小, 草地质量逐渐下降。西藏自治区1/3的草地退化, 其中重度退化占50%左右, 还有10% 的草地明显沙化。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的重度退化草场也已达28.5万公顷, 占草场总面积的14.8%;中度退化占21.8%。宁夏回族自治区退化的草场面积已占草地总面积的72%。[3]
4.水土流失难遏。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 80%分布在西部地区。而全国土壤侵蚀面积为492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51.6%, 其中有410万平方公里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水力侵蚀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省区有7个, 除山西外即为西部的四川、内蒙古、云南、陕西、新疆和甘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5万平方公里, 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0%, 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陕西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 到20世纪末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省总面积的2/3, 年均输入黄河与长江且以前者为主的泥沙达9.2亿吨, 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1/5。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55万平方公里, 占流域总面积的35%。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为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 冻融侵蚀面积104万平方公里。[4]
5.环境污染严重。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度监测评价, 世界10大污染城市, 中国就有8个, 其中西部的贵阳、重庆、兰州分别列第一、第二和第四位。四川是我国酸雨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 仅在乐山周围地区酸雨检出率为70%, 酸雨已对乐山大佛及两边栈道上已被磨蚀石刻的古迹造成了一定的侵蚀。昆明市的滇池湖水水质处于污染和富营养化状态, 导致湖中水草和藻类以几何数递增。由于江河水系普遍污染, 众多泔泊淤积萎缩和富营养化, 酸雨危害范围扩大, 空气质量下降, 使旅游区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而且游客游览的兴致也因环境质量的恶化而降低。
6.资源价值衰减。
目前, 西部旅游的快速发展存在着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以及保护不利的现象, 导致了旅游资源实体破坏和价值衰减。原因既有旅游开发不当, 也有来自外部方面的因素。应该清楚地看到,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破坏更多地表现在内在价值的衰减乃至丧失, 包括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民俗风情的原真性等。如大量进入敦煌石窟游客呼出的水气和二氧化碳改变了石窟内的大气环境, 加速了雕塑、壁画的变质;大批外地商人进入和原纳西居民的迁出导致丽江古城 (大研镇) 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 原有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淡;一些世界遗产地修建的载人索道受到专家的质疑;一些古镇随意的“打造”等。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旅游生态系统出现失衡和旅游环境质量出现下降等情况。如在每年的“黄金周”期间, 西部地区一些著名景区接待人次逐年增长, 景区为了增加收入而没有控制游客人次。游客的环境影响已经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泸沽湖接待服务设施大量建在湖边甚至填湖建设, 上百吨的生活垃圾堆放在离湖不远的山谷内, 大大影响了景区环境质量。
二、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贫困导致恶性循环。
由于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保护不利, 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基础不稳定, 经济落后而发展后劲不足。如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草原载畜能力下降, 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极易因灾返贫或贫困加重。迫于眼前的生存的压力, 毁林开荒、陡坡种植,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大量存在。而脆弱的生态状况和有限的环境容量, 因人类活动极易遭受破坏, 自然灾害更加频繁, 危及人们的生存基础, 反过来大大制约了西部人民的脱贫致富。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西部一些地方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农业生产, 片面追求粮食当地自给率, 不仅造成种植业的比例过大, 而且造成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趋同。西部地区的土地, 有很大一部分更适宜林、牧业发展, 但林、牧业的产值比重甚至还低于中东部, 而种植业比重却高于中东部地区。农业生产偏离比较优势发展的结果就是大面积的毁林开荒、陡坡种植, 广种薄收。不但农业生产陷入“愈穷愈垦, 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 而且造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管理制度与措施不到位。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采取工程的和非工程的多项措施, 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 需要根据具体区情和生态问题特点, 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但是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生态建设规划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生态建设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不能有机结合, 有限的资金被分散使用, 大大降低了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西部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对策
1.广泛开展生态素质教育。
目前, 我国旅游业发展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过快, 旅游者和旅游经营管理者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大部分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者环境意识薄弱, 破坏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比比皆是。因此, 在西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者和居民的生态伦理教育、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形成与现代工业、现代文明和科技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生态环境伦理观, 变每个人都是环境污染源”为“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卫士, 有效地改善和保护旅游生态环境。
2.提升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西部旅游开发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建立旅游与西部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放在首位, 根据开发地的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及资源状况, 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对旅游开发的承受力和对旅游活动的承载力, 预先估计开发后的变化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以实现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消费形式的选择上, 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旅游资源, 做到在满足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时, 不损害子孙后代旅游需要的能力。
3.树立保护绝对第一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在旅游开发中, 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此, 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加大对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保护力度, 努力维护生态平衡,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 合理适度的开发, 特别是有些独特的旅游资源, 旅游环境, 一旦遭到破坏, 就难以恢复, 甚至会永远消失, 不复存在。要树立新的资源观、环境观, 强化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忧患意识。在开发中不但要注意发挥旅游开发对环境保护的正面效应, 更要重视和防止不合理开发同步进行, 切不可以浪费旅游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重蹈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4.恢复与建设生态环境。
要实现西部旅游可持续发展, 必须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大众旅游, 发展既能保护环境, 又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 使当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是符合这种发展的最佳选择。因为今天的生态旅游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山玩水, 它更强调的是在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对自然保护做出贡献, 使浏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不至于因为旅游的开发导致当地人文、生态、地理环境的破坏。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三者皆备, 适时适地地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既可以保护自然环境, 又可以发展西部经济, 改善群众生活, 还有利于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为了造福子孙后代, 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旅游开发应以生态旅游为主线, 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生态旅游开发标准, 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开发方案, 精心保护好森林、湖泊, 草原, 动植物资源、原始地貌以及当地的人文生态环境, 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不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的、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旅游形式来发展。
5.形成旅游循环经济模式。
再造旅游资源开发流程, 提升旅游产品质量。通过增加旅游环境监测环节, 将传统的直线型旅游资源开发过程, 转换成循环型的开发过程。以环境监测获取的资源、环境问题信息为依据, 加强旅游开发与经营的过程调整、优化与控制, 贯彻旅游循环经济理念, 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的科学性,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提升旅游形象和产品质量。一是要优化旅游业的行业和空问结构, 促进旅游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当集中相关联的旅游企业, 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产生集聚效应, 形成旅游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产业集群内, 调整旅游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档次和布局, 与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业发展速度相协调, 实现不同旅游产品类型的互补;实行旅游“景区内游览, 景区外住宿”;实现旅游线路的生态化和多元化;实现对基础设施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的共享与高效利用。二是要延伸旅游产业链, 实现再循环和资源化。旅游产业链是与旅游火的同部门、产业之间的动态关联, 是旅游产业内部分工的结果。目前, 旅游产业链只是处在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的层次上, 而缺失旅游经营、旅游者活动生成废物的处理环节。为此可以通过加大对旅游产品、副产品的开发深度与力度, 增加旅游产品的有效使用, 减少资源闲置、浪费;或调整旅游产品结构, 以废弃物的处理作为切入点, 建立废物再利用及资源化企业, 进行旅游产业链的延伸。
6.加强法律与制度管理。
旅游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但是, 任何项目在开发之前, 都必须由社会学、环境学、经济学, 文化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全面、科学的学、经济学, 文化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 做出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 并报有关部门审批以后方可实施。这一点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尤为重要.因为西部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 但它同时又是我国的贫穷落后地区, 资金相当匮乏, 在当前旅游开发的热潮中, 这些落后地区急于想利用其资源优势脱贫致富,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粗放、野蛮, 掠夺式的开发。为了实现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 严格旅游开发审批制度, 切实加强旅游开发管理, 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摘要:经过多年的建设, 西部生态环境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以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对象的西部旅游, 必须为生态环境为己任, 为生态环境的构建贡献行业的力量。文章对西部生态环境的问题作了一些具体的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西部,生态环境,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庆雷等, 旅游循环经济:西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3) .
(2) 朱孔山.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08) .
(3) 方一平等.四川循环经济建设思路及重点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05) .
(4) 陆晓清等.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
(5) 张琼霓.对西部旅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商业研究, 2003, (09) .
(6) 张丽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实现西部环境与经济建设“双赢”[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4, (01) .
关键词:金属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环保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9-0071-03
金属矿山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矿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为我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非煤矿山94753座,其中金属矿山8395座。但由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和生态破坏问题。据不完全估算,至2008年底全国因矿业开采导致的土地被占用和破坏的面积达332.5万hm2;固体废弃物的累计积存量353.3亿t;矿山废水排放量达48.9亿t。总的来看,我国矿山生态与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治理与环保管理任务十分艰巨与繁重。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直是党中央、各级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有色金属矿业活动是重金属释放进入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铅、锌生产和消费大国,截至2007年底,在我国大陆铅、锌累计采出量分别为6.69和12.59Mt。通过采矿、选矿和冶炼3种方式进入周围环境的铅、锌通量分别达1.62和3.32Mt,约分别占铅、锌累计采出量的24.39%和26.36%。
福建尤溪铅锌矿山(1181227~1181653;261330~261613)位于尤溪县梅仙镇,面积约2214km2。该地区铅锌矿产资源丰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个体业主和地方企业进入该区矿山,着手开采铅锌矿产资源。由于矿山的地质环境复杂以及开发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已对矿山及其周边的地质与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并引发多种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有必要对该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以采取相应的环保对策与措施。
1 金属矿山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金属矿山开采会产生重金属和酸性废水等污染物质,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重金属污染
通过选矿和冶炼,使地下深处矿物中的砷、铅、镉、汞、铜、锌等重金属元素向生态环境释放和迁移,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引发一系列疾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1.2 酸性废水
每逢雨季,金属矿山的废石、尾矿等固体废物流失,并导致矿山水体酸化。酸性废水溶解有大量可溶性的铁锰钙镁铝硫酸根离子,导致重金属铅铜锌镍砷镉溶解。酸性废水还使水体变色、变浑,下渗污染地下水质,造成水生态环境恶化。
1.3 生态破坏
金属矿山开采产生的固体废物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破坏许多地表植被,致使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景观遭到破坏。
此外,井下开采还可造成地表塌陷,地下水系破坏,金属矿山尾矿库有较大安全隐患,易引发地质环境灾
害等。
2 福建尤溪铅锌矿山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
尤溪县境内目前查明的铅锌D+E级地质储存金属量超过2.0×106t,但铅锌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采富弃贫、资源浪费等不合理现象。许多铅锌采矿业主将开采未达利用品位的矿石乱放,直接或间接污染了土地与水源,破坏了植被,引发了水土流失,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2.1 景观破坏
采矿区以及周边选矿厂与尾矿库的修建中,将树木砍光,草地铲除,破坏了植被和地貌景观。据调查统计,矿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矿山开采中已经形成了几十处的废石渣土堆,导致约有17万m2的植被遭到破坏。还有一些退役期矿山闭坑后,尤其那些个体矿硐,未进行土地复垦与重新绿化工作,影响了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
2.2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山区矿产开发所必须关注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铅锌矿在选矿及加工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尾矿渣,但尤溪地区铅锌矿山所建的大多数尾矿库都比较简单,且许多尾矿坝与拦渣坝堤已毁坏坍塌,引起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对下游村镇、农田及水利设施等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危害。据相关资料统计,尤溪矿区水土流失量约达56万t/a,相当于200hm2土地表层约20cm厚的耕作层土壤的损失量。水土流失已造成尤溪地区部分河床淤积,塘库湮废,圳渠堵塞,对当地生态环境及居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2.3 水体污染
铅锌采矿废水含有Cl-、SO42-、HCO3-、Na+、K+、Ca2+、Mg2+等许多离子以及重金属元素等。由于铅锌矿中含有较高的硫分,易氧化分解,形成酸性水溶液,因此采矿废水一般为酸性水,pH在2~5之间,在降雨期间形成酸性水外排。据监测资料显示,某些企业采矿废水总铅浓度严重超标,最高可达2.7mg/L,废水均排入尤溪河,对该河水质和水生态以及地下水源产生了严重影响。
2.4 水系干扰
铅锌矿开采过程中需要疏排干地下水,有时还要采取深降强排措施,这样就会极大地改变原有的地质地貌条件,使地下水枯竭和转移以及储水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同时地下水的补、排条件也因之发生改变,致使地下水平衡失调。同时还会引起地表水系的变化,使水源枯竭、河库淤塞,防洪功能丧失。
2.5 地质灾害
尤溪铅锌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矿渣和尾矿任意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与导致了严重的土壤污染,而且在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条件下,不稳定的废石渣土堆容易发生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下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大约有100多万m3的废石渣土堆处于不稳定状态,直接威胁着梅仙等村镇居民的安全和600多hm2农田的耕种。
3 金属矿山环保管理对策与建议
3.1 国外矿山环保管理政策简介
3.1.1 制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保证采矿破坏的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恢复,许多国家的矿业部门与环保部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例。如美国颁布《露天采矿管理与复垦法》,在全美建立统一的露天矿管理和复垦标准;澳大利亚制定了《澳大利亚矿山环境管理规范》,要求各矿山企业对所有开展的活动承担环境责任等七项原则,并规定矿山企业在两年的登记时间内编写出年度公共环境报告;德国有《联邦采矿法》、《矿产资源法》,要求各采矿企业在申报开矿计划的同时必须把采矿后的复垦规划等一并报批,否则不允许开矿;加拿大通过《领取土地法》和《加拿大采矿条例》对国有土地的矿产开发活动进行管理,各省区还分别就各自领区内的采矿活动制定相关法律法
规等。
3.1.2 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大多国家都设立了相应的矿山修复管理机构。如加拿大各省分别有独立的环境部,澳大利亚规定矿山环境管理主要归各个州地方政府管理。对不遵守规定的企业和个人,管理部门有权终止、吊销或撤销开采许可证;矿业公司申请采矿活动,管理部门要对其生产能力、资金、生产规模、矿产品的销售、职业卫生及采矿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严格的审查;管理机构还要依法负责组织矿山修复验收工作等。
3.1.3 规定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各国规定的复垦资金来源一般有四种渠道:私有企业由企业自己提供复垦经费,采矿公司出资存入银行作复垦费用,国有企业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拨给复垦资金,地方集资或社会捐赠一些资金。此外,还施行恢复保证金制度,即要求采矿企业按政府规定的数量和时间缴纳保证金,如果企业按规定履行了土地复垦义务并达到政府规定的恢复标准,政府将退还该保证金,否则政府将动用这笔资金进行土地复垦工作。
3.1.4 制定了严格的矿山环境恢复标准。矿山治理验收遵循“原样复垦”的基本原则,按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验收标准进行,如复绿后地形地貌整理的科学性、生物的数量和生物的多样性、废石堆场形态和自然景观接近,坡度应有弯曲,接近自然。还要防止矿山废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预防和处理酸性或有害污水;必须对填充物进行处理,并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矿山矸石和其他固体废物要堆放在适当位置,并要进行技术处理等。
3.2 我国矿山生态环保管理政策
3.2.1 环保管理法律法规。我国目前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如《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条例》、《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为使开发环保并重,提高利用率,必须编制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矿区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矿区开发利用的“三废”处理、矿区土地复垦与土地保护利用、矿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及矿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进行统筹规划并保障
实施。
3.2.2 环保管理制度。与矿山环保管理有关的制度有《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污染物集中处置制度》、《污染防治制度》、《资源税费制度》、《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等。这一系列的制度确保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3.3 尤溪铅锌矿山生态环保管理对策
根据尤溪铅锌矿山开采现状及存在问题,遵循国家矿山环保管理政策与法规,借鉴国外矿山管理经验与做法,参考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下尤溪铅锌矿山生态环保管理对策与建议:
3.3.1 工程措施。对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尾矿库坝及其截洪系统,应进一步加固坝体以及采取相应的支护及截排水措施,防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确保下游村镇、农田和水利设施的安全。为增加废渣土堆的稳定性,可采取多梯级台阶式坡面减荷治理措施,有效减少坡度,防止产生滑塌和泥石流。为防止因疏排地下水而引起矿山水系平衡的破坏,保护地下水资源,并消除或减轻因疏排地下水引起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渗工程措施。
3.3.2 生态措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了工程措施外,还要加强生态绿化工作。比如对废矿石集中堆放的地方,要用石砌围栏予以挡护,并重新加以绿化;对退役期矿山进行闭坑复垦与重新绿化;对退役期尾矿库及其周围区域也认真实施绿化。需注意的是在采用生物工程措施进行复垦绿化时,应对土壤结构、地形地貌、景观生态进行优化设计,对物种选择、配置及种植方式进行优化整合,优先考虑选择种植耐重金属的树种或草种。
3.3.3 严格管理与监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切实加强尤溪铅锌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对正在开采的矿山、进行生产的采选厂,要严格监控其对环境的影响,只要发现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应立即责令其停产整顿;对新建矿山要严格审批,特别是要严格审查对矿山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所有新、扩、改建设项目都必须严格施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通过执行排污收费制度、污染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铅锌选矿企业污染源治理,力争清洁生产。认真监督尾矿库的运行情况,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及时掌握尤溪河水质状况、流域内地下水水质状况及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变化,为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3.3.4 建立多元化的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筹措机制。矿山生态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必须多元化筹措资金以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第一,全面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即当采矿者申请铅锌矿开采权时要求其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并缴纳预期治理费用保证金,作为矿山今后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费用。第二,建立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制度,即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与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后新增土地的增值收益作为矿山生态修复的专项资金。第三,积极申请环保、林业、水土保持等专项资金,集中财力、物力,开展矿山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第四,积极探索矿山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鼓励与吸收民间资金参与矿山环境治理,多途径、多渠道解决矿山生态环境修复资金难题。
3.3.5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矿山生态保护水平。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更新、改造旧设备,以减少矿山采、选、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采用采(选)矿-排土(尾)-造地-复垦一体化技术。认真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着重研究开发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防治技术、矿业“三废”的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切实提高矿山生态保护
水平。
3.3.6 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大量的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环保法规的宣传教育等活动,不断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矿业开发者和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节约矿产资源、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是关系到矿区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福祉的大事,要时刻关注矿山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
4 结语
矿山开采对山区景观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破坏与环境问题,诸如景观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水系干扰、地质灾害等。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的持续增长,矿山开采活动也越发频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发艰巨。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完善制度,严格监管,多元投入,加强治理,切实保护,努力将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矿区生态修复要以重建景观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矿区自然条件,以实现矿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建,蒋一军,吴健生,等.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
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J].地理科学进展,
2005,24(2):38-48.
[2] ZHANG Xiu-wu,YANG Lin-sheng,LI Yong-hua,
et al.Estimation of lead and zinc emissions from mineral
exploitation based oncharacteristics of lead/zinc deposits
in China[J]. ScienceDirect,2011:2513-2519.
[3] 谢东兵.尤溪县铅锌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策[J].
福建环境,2003,20(1):37-38.
[4] 陈文坚.尤溪县矿山环境保护的思考[J].海峡科学,
2010,42(6):71-73.
[5] 赖荣福.福建尤溪梅仙铅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
建议[J].福建地质,2007,26(1):47-51.
[6] 谢辉.有关生态矿山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
2009,35(5):348-349.
[7] 张业智,何绍福.三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矿
山生态环境保护刍议[J].三明学院学报,2009,26
(2):213-217.
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怀远县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 作者姓名:王浩然 导师姓名:李典友 作者学号: 2011011817 怀远县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
姓名:王浩然学号:2011011817 指导教师:李典友
摘要:为切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改善我县城乡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结合当前开展的“三线三边”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对我县进行一系列的环境治理。由于怀远位于淮河旁,故水资源丰富,但随之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也是很多。因此重点介绍水这一生命资源的问题。
关键词:怀远县;水资源问题;生态保护;淮河;1.引言
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平衡。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1.怀远县生态现状概述 1.1 自然资源条件
怀远县位于皖北、淮河中游,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396平方公里,总人口127.7万人。怀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水陆交通发达。县城坐落于荆山、涂山脚下,涡河、淮河汇合处,距蚌埠机场仅10余公里。津浦铁路从东侧经过,206国道、307与225省道和合徐、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淮河、涡河等九条河流并列其间,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现存水资源利用问题 2.1 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突出
淮河|、涡河是怀远县城市饮用水水源,以粪大肠菌群超标为表征的水质问题突出,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监测表明,饮用水源地的超标因子主要集中在氨氮,溶解氧粪大肠菌群三项指标。虽然随着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的推进,近几年饮用水源地水质明显改善,但目前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普遍存在问题,特别在丰水期上游污水下泄对水源地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1.1受上游支流污染物汇入影响 2.1.2缺乏联动管理机制
怀远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口均位于取水口下游,因此饮用水源地水质主要受上游淮河淮南段几涡河,茨淮新河水质影响。因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的水域管理涉及多个单位,属于多头管理,造成管理不明确,难以有效管理。因此,需要上下游水环境管理协调控制,更需要多个部门协同管理,建立水源地联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2.1.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较低
怀远,淮南乡镇生活污水,农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不完善,村庄排水多是地表漫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未处理的污水就近排入沟渠,河道,最终流入淮河及主要支流,对水源地水质影响较大。
2.2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巨大挑战
2.2.1工业污染防治压力加大
根据“十二五”的经济预期年均增长,工业主导地位将进一步突出,这必定将给工业污染控制带来较大压力。如何实现工业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将成为重要问题。
2.2.2城镇,乡镇生活污水快速增长
怀远加快城镇化进程,现有打的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不能适应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部分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其相应的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急需投入建设,有些减排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配套需要进一步完善。
2.2.3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居住环境有待改善。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基本空白,乡镇生活污水多通过暗渠,排水沟直接排放,大量没经过处理的废水排入稻田和沟渠。污染水源和农田,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较大,而且利用率较低。大量农药随地表渗入地下,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
3.怀远县水污染整治措施
从2014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对全县城乡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有效解决脏乱差问题,力争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使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治理机制逐步健全,长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城乡环境整洁、风貌品位提升、日常管理有序、居民素质提升的良好局面。
3.1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
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得生产国家明令禁止的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限制类工业和产品。禁止转移或引入重污染项目,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立节水型工业。
3.2 治理工业和生活污水,有效削减排污总量
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设施,以及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所有的污水处理厂要配套脱氮工艺,确保达到一级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供水,用水,节水与再生水利用统筹考虑。鼓励企业集中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
3.3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水质达标率
全面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核查,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区,严格依法执行排污口的关停,垃圾清运处理,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3.4修复河流生态系统
协调林业,水利等部门,保护好区域内的植被林草,湿地,减少水土流失。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处理好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的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增强生态功能。并有计划的开展河道清淤。
3.5有效利用水利工程,增加淮河水环境容量,改善水污染状况
水资源短缺导致环境容量不足和生态环境用水无法得到基本保证是淮河流域怀远段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利用,湖泊洼地在汛期蓄水,缓解干旱年份水压力,针对闸坝众多的现状,积极开展流域内水质水量联合模拟与闸坝调控技术研究。
4.污水治理总结
坚持县级统筹、因地制宜,结合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强水设施建设,鼓励引导乡镇采用纳管处理、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等多种污水处理方式,确保污水有效处理,力争到2016年底,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以上,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以上。加强污水设施建设,重点加快龙亢经济开发区、涡北新城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及乡镇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污水管网的系统性和净化处理能力;加强已建成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进
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和排放标准。(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县财政局,责任主体:各乡镇(区
完善公路穿集镇路段的排水系统建设。(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交通局、县公路局、县水利局、县环保局、县财政局
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中心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美好办、县环保局、县农委、县财政局,责任主体:各乡镇(区稳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到2016年底前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其中农业利用率56%、工业利用率16%、能源化利用率13%。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应用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牵头单位:县农委,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县财政局,责任主体:各乡镇(区
5.水环境治理
推进通航河道、县域内河综合治理,改善河岸环境和水环境,努力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集中清理淮河、涡河、茨淮新河、芡河、北淝河、怀洪新河等干流和城区内市 政排涝沟、农村河渠沟塘垃圾杂物、漂浮物、淤塞物;清理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违法建筑物,杜绝在堤防管理范围内埋设坟墓、构筑建筑物、架设杆线等乱象行为。清理城区段河道内停靠的破旧船只,规范砂堆场统一管理;清理围湖拦河养殖、加强日常保洁与管理,到2014实现河道内无违法违章阻水障碍物、河岸无垃圾、垃圾不入河,堤防管理范围内无违法违章搭建。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采砂船只必须在县政府指定的停靠点集中统一停靠,拆除采砂船只上一切采砂机具,并由县政府派专人负责看管。取缔非法砂场,经批准设置的砂场,由县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日常管理,有序堆放。(牵头单位:县水利局,责任单位:淮河河道管理局、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县农委、海事处、各乡镇(区
整顿穿城河段无序停船,由政府划定停泊区域,保持集中停靠的船只整洁有序。清理长期滞留的非蚌埠籍船只,加强对短期停靠过往营运船只管理,做到合法营运、有序停靠。(牵头单位:海事处,配合单位: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委、县公安局、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省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责任主体:各县区。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扎实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到到2016年底完成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依托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推进改厨、改圈工作。(牵头单位:县水利局,配合单位: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省怀洪新河河道管理局、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县环保局、县农委、县卫生局、团县委,责任主体:各乡镇(区
结合农田水利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美好乡村建设,加大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探索建立轮浚机制,到2016年底前,全县农村河渠沟塘基本疏浚一遍。(牵头单位:县水利局,配合单位:县美好办、县农委、县财政局,责任主体:各乡镇(区
7.结语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与人类息息相关,没有水就不会有人类,现在,水资源如此紧张,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不受污染是非常重要,故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去保护。这也是保护自己,保护家乡。
参考文献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与金融支持问题探析
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和历史背景,决定了生态环境重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大意义.生态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资金短缺成为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瓶颈”.针对西部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金融组织投入、资本市场培育、区域间经济补偿机制和私人环境资本运营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作 者:王信 罗剑朝 WANG Xin LUO Jian-chao 作者单位:王信,WANG Xin(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厦门,361021)罗剑朝,LUO Jian-chao(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6(3) 分类号:F832.1 关键词: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 金融支持、银行和企业之间要尽量避免较大的利益冲突,逐步形成一种政银企互动发展的格局,兼顾政银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当前##市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再是一些简单的表象问题,而是涉及到制度安排、法制建设、行政干预等深层次问题,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努力解决的问题重点。1、银行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银行作为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生存主体,其法人治理结构和金融服务状况成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目前银行的一些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如地方金融机构产权不明晰,经营中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信贷管理中重风险约束轻绩效激励,争抢大企业信贷忽视小企业市场等等,严重影响到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建议各级政府积极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进程,建立并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各银行要加快内部制度改革,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适时调整信贷营销策略,在大企业信贷竞争成本上升和资金集中风险加大的状况下,尽可能将营销重点向中小企业转移,不断提升对地方经济的服务水平。2、司法部门执法的独立性问题。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司法部门执法过程中独立性较差、效率不高,在涉及金融问题上表现为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主要是由于法院执行力量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问题所致。建议各级法院进一步提高案件审理独立性和公正性,合理调集人员组成金融案件专门执行机构,定期组织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活动,切实提高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尽快转变行政理念,兼顾银企案件纠纷中双方面利益,消除司法干预和地方保护思想,有效保护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3、市场规律约束的外在性问题。经济的外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无关者的影响,外在性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失灵,如银行无法通过市场约束来对企业逃债进行惩罚就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是一种负的外在性,而赖以消除市场失灵的制度建设又尚不完善,如对逃债企业不能有效实施严厉惩罚,对诚实守信者又不能带来相应利益,这易引导其他企业的逃债预期,亟需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来消除这种负的外在性。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权威性的企业信用评级,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着力改善区域内的社会信用状况,强化社会信用对企业的约束;研究完善《破产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使破产起诉成为强制企业还贷的“杀手锏”,依靠法制建设来强化市场约束。4、中介机构从业的公正性问题。银行经营中的许多业务与中介机构具有密切关系,如对企业评级授信、发放抵押贷款、接收抵贷资产等都需要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的公正程度将对银行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目前法律和行规约束软化的现实情况下,中介机构在利益、人情和权力等影响下可能会做出对企业有利的评估,如高估企业资产来骗贷或抵贷、低估银行准备处置的抵贷资产等,人为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和资产处置成本。建议政府加大对中介机构行业的整顿规范,严格行业准入和行业监管,对作假者坚决清出资产评估市场;注重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发展,打破评估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增强行业竞争性和行业自律性,促进中介机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诚信水平。5、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性问题。市场经济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行为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市场失灵时政府调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行为(如政府出资成立贷款担保机构)就显现出行政干预的积极性,而市场正常运行中政府破坏市场规则对经济主体进行约束的行为(如政府剥夺银行抵押优先受偿权)就暴露出行政干预的消极性。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往往把握得不到位甚至错了位,需要调控引导时政府反而缺位了,不该插手干涉时政府却又越位了,损害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行政效率。建议政府切实从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金融视作辖内一种产业来扶持发展,正确处理政银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关系,在对银企进行行政干预时以是否有利于推动二者的合作发展为标准,杜绝以损害银行利益来发展地方经济的短期行为。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在成立担保机构、构建征信体系、改善融资软环境等方面进行积极干预。
1 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方式, 对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科学实践证明,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的利用率, 而且对改善土地的质量, 提高农产业的生产量, 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所以将会改变生态环境原有的生态系统的格局以及组成, 因此, 土地开发整理不仅会带来有利的一面, 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活动中, 水利水电、坡地垦殖、农田灌溉工程以及梯田建设中很容易对地表水系结构造成影响, 因此对原有的水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而且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矿的开发、建设、村镇以及城镇的建设都会带来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 从而造成水环境收到污染。
1.2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耕
地垦殖的利用率, 荒地开发以及村镇的迁并等, 将会导致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等对策
码:A文章编号:1672-3791 (大面积植被退化或者减少, 并且很多植被被农作物代替, 景观减少, 并且荒地开发、道路的修建等将会对原有的植被格局造成变化, 从而使植被的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对地表的植被造成很大的影响
1.3 对土壤以及生态的影响
由于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 对土地的调配以及平整将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对地表的扰动将会造成地表土层结构的变化, 并且开发整理后的耕地也会对土壤造成改变, 而且由于农作物需要长期的耕作、灌溉、施肥等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和危害, 并且还会导致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在耕地休耕或者撂荒的期间, 地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 从而也会造成气候发生变化。
2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 促进生态环境平衡的对策
2.1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影响, 并制定相应的评价规程, 从而使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项目决策项目验收以及规划设计等。并且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应把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目标, 并坚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
2.2 采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使用土地时, 应该根据土壤、地形、地质以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进行确定土地利用形式, 比如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带, 不能进行改造水田, 或者将土地开开发整理成水田, 对地下水位较高的或者有盐碱化危害的地区, 应该采取基塘台田的形式。
2.3 保护好水资源的平衡性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中不能只考虑开发地带对水资源的需求, 还应该水资源的平衡性进行分析, 不仅应该分析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 还应该考虑过境水的引用, 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用水和下游生产用水的需求。
2.4 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 应该采取平整
的方案进行设计, 从而可以减少对耕地层的影响, 并且应该针对不同耕作田块和地形选择不同的平整方案, 并且还应该做好表土回填和剥离, 从而可以有效保证耕地土壤不被破坏, 保证农田的地力, 并且对于一些新耕地, 应该加强土壤的改良, 从而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2.5 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出发, 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 并且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的方法, 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 应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徐翠兰, 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7) :3837~3839.
[2]王秀茹, 韩兴, 朱国平, 等.关于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 (3) :152~153.
关键词: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7-0070-0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通过,《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责任的专章规定, 特别是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立法理念、基础手段、监管手段、监督参与、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突破和创新。以恩施州为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
一、环境权未被确认,环境法律体系不完备
环境权未被确认。我国宪法第26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但在公民基本权利章节中却没有设计公民环境权的条款。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虽然专门设立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并且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从实践上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诉讼权。仍然没有明确承认和宣告公民的环境权。可见,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环境权在我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环境法律体系尚不完备。我国作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具有指导意义的《环境保护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而非全国人大制定,在立法层级上与其他单行法如《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的法律层级一样。没有上升为大环境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基本法,难以起到统帅这些环境资源专门领域法律的作用。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部门立法色彩浓厚,所扮演的角色依然倾向于一部污染防治法而非环境保护基本法。
二、立法缺乏统一性和明确性
在新的《水污染防治法》中对于某些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与《水法》中的规定不同。例如,对于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行为,根据《水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恢复原状,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而新的《水污染防治法》则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整顿。即《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一旦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排污口,既要拆除,又要罚款;而《水法》只要求其先拆除并恢复原状,且只有在逾期拆除时才会遭致罚款,而且两部法律规定的罚款数额也有不同。虽然根据《立法法》对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但这种不一致的规定无疑会给涉水法律的实施带来困扰。
三、立法内容亟待修改
立法内容重复,虽然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少,但大部分都是简单的重复。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对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没有做出具体的变通规定,而是简单重复了《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二是自治条例严重不合时宜。仅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保护条例》为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保护条例》有效地保护了清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沿清江流域无序开发现象时有发生,清江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布垭库区的建成,库区地质灾害频发,清江防洪安全凸显;清江航运管理亟待加强,保护清江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压力。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从法律上规范清江保护与开发行为。
【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推荐阅读:
矿业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09-26
盘锦湿地主要生态问题分析及保护对策09-07
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生态补偿问题探讨05-26
“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中存在问题及对策01-02
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30
开封城市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09
农业生产的生态学问题及解决方案11-07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01-03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6-23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问题的分析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