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认识线段教案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认识线段教案(精选10篇)

二年级上认识线段教案 篇1

俞垛学校 张明娥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毛线、直尺、长方形纸、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欢迎小朋友们来到40分钟的数学乐园,首先我给大家准备了一道谜语,请大家先读一读,再猜一猜。(多媒体出示谜语)

2.小朋友们真聪明。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的成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二、直观比较,感知特征

1.(投影出示一根弯曲的线)老师这儿有一根线,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说得真好,现在老师把这根线这样轻轻地拉紧了,谁能说说这根线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直的)

3.你能像老师这样,用手捏住线的两头,轻轻把线拉直吗? 4.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多媒体出示)并板书(线段)

5.我们这两只手捏住的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叫做线段的端点。(将线贴在黑板上,并在两端板书端点)

6.仔细观察,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7.请小朋友们互相指一指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师提醒一定要将线拉直)8.就在我们手中的线段在纸上如何表示呢?请看大屏幕。9.我们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线段。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10.大家看明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比比谁的眼睛亮?(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三、走进生活,学折法和画法。

1.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原来必须是直的,而且要有两个端点的才是线段。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有……(直直的,两个端点)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藏着好多线段呢!(多媒体展示)比如:直尺的每一条边我们都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数学书的这条边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们知道它的端点在哪儿吗?你能指一指吗?

3.你们还能找出生活中藏着的其他线段吗?比比谁找的多。(学生汇报)

4.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他们的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都有…….(直直的,两个端点)

5.老师刚才也找了一些线段,请看这张长方形纸,它的这条边我们可以看成是

一条线段,这条也可以……

6.你知道一个长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吗?

7.(多媒体展示)下面的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

8.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当我把一张长方形纸这样对折后,这里的折痕我们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儿是它的两个端点。

9.请小朋友们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照样子折一折。

10.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呢?

11.刚才我们认识了线段,我们还动手折出了一些线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线段。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请看(师示范)我们可以先画好两个端点,然后连起线来。再仔细观察一遍。(多媒体)

12.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纸上画一条线段。比比谁画得好。13.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一下。(张贴在黑板上)除了用直尺,你还能利用其它的工具来画线段吗?为什么?

四、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你真棒!线段的学问可大了,不信,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体验一下!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小朋友,时间过得真快,40分钟转眼就要过去了,今天我们在数学乐园里,认识了线段这位新朋友,知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指黑板上的线段图)。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年级上认识线段教案 篇2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5、6页 例

6、例7。【课程标准描述】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上台动手实践向两边拉线的两头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2.通过小组讨论如何画出3厘米,从各小组展示中比较出最规范的画法,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会用尺子量出线段的长度。

3.初步认识线段,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学习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学习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学生动手捏住线的两端,比较拉前后线的弯曲变化的活动及练习题判断线段的正确率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各小组对3厘米的画法是否规范上来评价学习目标2。3.通过课堂目标检测第4题的正确率来评价学习目标3。【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优美的线条,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简单的线条。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评价目标1)1.感受线段的“直”

(1)看:(拿起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一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出示线段示意图,说明线段可以用“两手拉直的一段”表示。(多媒体出示)4.练习。(做一做第1题稍作改动)多媒体出示: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评价目标1、2)

5.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评价目标2)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评价目标1、2)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 么办呢?(用尺)设想: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评价目标2、3)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并评价哪位同学画的规范。学生操作后汇报。

4.折线段。(评价目标1)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看,并指出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短的呢?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 里闯关吧!

1.第一关:数线段。(评价目标1)

(1)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书上。(2)指名交流

2.第二关:连线段。(评价目标1)

出示两个点,提问: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画一画然后检查。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独立完成。数一数,交流 五个点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3.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学习目标检测】

1.判断线段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3.填一填(评价目标1)

(1)线段是()的,有()个端点。(2)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3)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4)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5)线段有长短吗?()4.画一画(评价目标3)

二年级上认识线段教案 篇3

二年级《线段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表征系统。

2、使学生在折、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完善对线段的认识,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从“线段”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数学中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线段与图形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线段的基本特征,会用直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在折折痕中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准备:毛线、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唤醒旧知

想一想,在一年级时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示意图。

二、认识线段,感知特征

1、初步感知

每个学生把准备的毛线,随意地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把它拉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比较这根毛线拉直前后的样子,说说各有什么特点。

引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可以用(图)表示。引出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完成第60页的想想做做1。

2、形成表象

(1)找线段

说明: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教师拿着直尺、课本示范着指一指,指名直直的、两个端点。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学生举例。

重点指出两个端点,直直的部分,用手势表示出所说的线段。

(3)完成想想做做2。

(4)感知线段有长短

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教师边折边指出折痕,指名学生说为什么折痕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学生照样子折,找到折痕。

引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短的折痕呢?

小结:用同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折出不同长短的线段,可见,线段是有长短的。

3、体验特点

过渡:我们可以吧物体的边看成线段,也可以用纸折出线段,那你能画出线段吗?准备怎么画?

指名学生说说准备怎么画线段?

【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有长短的,因而我们画出的线段也应该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沿着物体直的边画线段,比较方便。】

引出: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直尺的边是直的)

学生尝试用直尺画线段。说说在用直尺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范画线段,学生再次用直尺画线段。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3(两个点)

用直尺把下面的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

明确: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4(三个点)

在两个点的基础上再添一个点。

要求: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交流:像这样,三个点能画几条线段?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完成想想做做5(四个点)

在三个点的基础上再添一个点。

猜测:像这样,四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画一画,交流并评价自己的猜测情况,明确“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含义。

小结:像这样,四个点可以画6条线段,画出的是四边形。

4、思考:再添一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形成什么图形?先猜测再验证。

四、回顾整理,内化认识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说说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知道了什么?下课后还想做什么?

板书设计: 线段的初步认识

直直的

线段图 有两个端点

二年级上认识线段教案 篇4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2.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

用直观、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二、新授与操练

1.问:谁来说说,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还见过线段?(桌子的任意一条边,都是一条线段;我们数学书的任意一条边也都是一条线段;生活中许多直的物体的边都是线段.)

2.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的线段,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量一量数学书上P14最上面的三条线段的长度.

3.练习

①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一个是线段.

②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4.师:大家已经认识了线段,会测量线段了,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会吗?

5.讲解画线段的方法:

在尺子的0刻度上点一个点,要画的线段是几厘米,就再在几厘米的刻度上点一个点,然后再把两个点用一条直直的线连起来.

6.练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练习四1,2)

(1)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2)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2.操作性练习

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做.

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3.思考性练习

右面给出五个点,在两个点之间画线段.

你能画出几种不同的图形?每种图形画了几条线段?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年级上认识线段教案 篇5

第一课时:分一分(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并能够几个几个地分,通过动手作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分,分成几份。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2. 使学生通过操作,分析,综合。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二. 新授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只桃子。

提问:这里有几只桃子?如果要把它们分成2堆,你会分吗?

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指名演示。

(2)请同学们把6个分成3堆,指名演示。

(3)请学生们观察:通过刚才的分圆片,几种不同的分法的情况下,左边每份圆片的个数同样多吗?右边呢?

(4)指示:像右边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试一试。

(1)请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如何把8个桃平均分,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每四人一小组,学生们将自己分的过程,结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一下自己分的情况,并演示。

(4)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平均分了呢?

(5)练习:课本第32页例题。

A.幻灯出示。学生分别说说图意

B.学生判断,并说明为什么是平均分。

C.小结: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称作“平均分”?

3.教学例2。

(1)出示幻灯。提问:你在图上找到了什么?有几只小猴子,几只桃子?

教师边叙述,边出示题目。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我们怎样分?几个几个地分?

(1) 教师演示:

A.把2只桃子分给一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再拿几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

B.再把2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怎么分?

C拿最后2只桃子分给第3只小猴。提问:结果分给了几只小猴?

(3)6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想一想,老师刚才是怎样分的?

请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

(4)提问: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为什么?

4。试一试。

(1)教师示范操作分小棒: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先拿出2根放一堆,再拿2根又放一堆``````一共分成6堆。

说明:每2根放一堆,就叫“每2根一份”。

提问: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几个几?这说明12里面有几个2?

(2)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

(3)学生填书。

(4)提问:刚刚在分小棒,分桃子时,我们都是几个几个的分的,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1)第一幅图是什么?

说明:把5块饼干作为一份,就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饼干每5块一份,圈一圈,再填一填。提问:这些饼干我们是怎样去分的?

(2)生独立完成第2幅图。

(3)提问“我们在分这些物品时是怎样分的?属不属于“平均分”?

2。操作练习。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份,12里面有()个2。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分成了()份,12里面有()个6。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1)请学生看图,了解意。

(2)请学生用小棒,或直接在图上圈圈,画画的方法来分一分。

(3)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叫做平均分?几个几个地分属不属于平均分?

第二课时:分一分(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行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知道每份是多少。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学具准备

12根小棒,1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均分的含义。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2页例题。

提问:树上结了几只桃子?要分给几只小猴子?要怎样去分?要求什么?

“平均分给2只小猴”是什么意思?

(2)教师示范分法,每只小猴1个。

提问“现在2只小猴手中桃子的个数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请学生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按老师分桃子的方法,先试着分一分。

(4)引导学生们看书例3的桃子图。

提问:我们刚才是几个几个去分桃子的?

请学生说说分桃的过程。

(5)小结:当我们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去分,直到分完,最后分完,最后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2。教学课本第32页“试一试”。

(1)出示第(1)题。

A学生读题。

B提问:要怎样分?平均分成几堆?

C。学生动手分一分。

D。指名说说分的过程,填写括号。

(2)出示第(2)题。

A学生读题。

B。指名板演,学生分小棒,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C。分完后看图,说一说:把几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每堆几根;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3)出示第(3)题。

A。学生读题。

B。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内交流,并说说图意。

(4)小结: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要按堆数一根一根地分,分的结果是每堆几根,表示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3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要怎样分这堆胡萝卜?要分给几只小白免也就是要把它们分成几份?

(2)请学生用学具代替分一分,或用连线的方法连一连,圈一圈。

(3)填写括号。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小结。

当我们要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去分,直到分得每份个数同样多。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动手分一分,讨论,交流分的方法。

(2)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另一种分法,也就是要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最终分得发结果还是每份同样多。分的时候,要一个一个地分,结果才与每份的个数相同。

第三课时:分一分(三)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为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异,但分的结果每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本第34页教学情境图。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12枝铅笔,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2。操作练习。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把10根小棒,每2根分成1份,分成了几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课本第34页例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34页教学情境挂图。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所提的问题。

(2)自主探索。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想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典型的思考方法。

(3)全班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分法和想法。

2。小结。

让学生观察分法,议一议:通过观察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4~35页“想想做做”第2~6题。

1。“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共同核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4。“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先想一想合起来是多少本,再想一想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完成填空。

5。“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想想兔子和鸡是怎样分的,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总结。

2.除法

第一课时:除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融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可以用除法计算,对除法的实际含义有所体会。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及除号的讲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当我们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最终每份还是同样多,因此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将在“平均分”的基础,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6页例题。

(1)出示挂图。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只有坐几个小朋友?

(2)出示题目,请学生们读题。

(3)给予时间,请学生们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借助手边的学具来分一分。

(4)提问:每辆车坐2人,你是怎样理解的?

根据这个题意,这题应怎样来解答?

2、介绍除法。

说明:像刚才这样,把6个小朋友,每2人坐一辆车,看看要坐几辆车,实际上就是把6个小朋友每2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这时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3、介绍算式的写法和讲法。说明:这种分法的结果是每辆车的人数一样,也就是平均分,因此可以列成一道除法算式。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除法算式。算式中“÷”叫除号。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提问:根据这幅图意,想一想:除法算式中的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说明:有3个2人是6人,就说明要坐3辆车,因此这里的算式也就表示6里面有3个2。

请学生们说说算式的含义。

提问:算式6÷2表示什么?

5、小结。

通过这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计算。

6、教学课本第36页“试一试”。

(1)出示小熊图,请学生们口述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提问:这里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在算式中12表示什么意思?3呢?12÷3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算式:

28÷4=79÷1=98÷2=4

2、数一数,分一分。(猫头鹰图)

四、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你还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2、请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和今天学到的知识,摆出一幅图,请学生们互相看图,并列出一道除法算式。

第二课时:除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并结合情境,从中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2、知道除法版式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铺垫

请学生们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分一分。

1、学生们分完后提问:你是怎样分的?每份几根?

2、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根。

求每份几根,就是把8平均分成()份,求每份是()。

3、学生们齐读。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7页例题。

(1)情境引入。

有3个小朋友数学学得非常好,而且还在最近的一次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准备了6枝铅笔,如果把它们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多少枝?

提出要求: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请学生装们用小棒分一分。

(3)提问:“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4)通过刚才分小棒,实际就是把6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6÷3=2

提问:在算式中,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说明:这道算式结合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就是: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指名学生说说算式含义。

2、教学除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称。

边讲边把“被除数”“除数”“商”写在算式相应的数下。

练习: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3、小结。

通过例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图,请学生们口述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1、2题。

可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再填空。

2、要求:用圆片摆一摆,并出示题目。

(1)学生们动手操作,指名板演。

提问:分好了之后说说几个几是10?

(2)学生填写算式,每填一个算式都说说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分别要求我们怎么分的?得出的两道算式在含义上有什么区别?在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每几个一份,求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都用什么方法计算?想一想除法算式可以表示哪两种意思?

3、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请学生结合今天的学习,说说题中各个算式的含义。

第三课时: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要求,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9~41页“练习四”第1~10题。

1、“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进行操作和思考,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和得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3、“练习四”第3题。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画一画,分一分后再列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练习四”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

5、“练习四”第5题。

可引导学生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完成填空。学生完成填空练习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如果部分学生列式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用学具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6、“练习四”第6题。

要求学生根据抽象的数学语言写出除法算式。由于学生还不会计算除法,所以这里给出结果。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订正。

7、“练习四”第7题。

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填空。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再组织讨论、体会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

8、“练习四”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9、“练习四”第9题。

这题是应用乘、除法的实际意义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说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情境图说出计算结果。

10、“练习四”第10题。

这里提供了三组索材,要引导学生先仔细看懂图意,再选择其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分别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并结合图意说说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练习时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总结

认识线段教案及说课稿范文 篇6

五一路学校:申雪萍

教材解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线段时,特别注重用直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促使学生获得丰富而正确的表象。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会线段的两个特征。

2、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教具:毛线、直尺、正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手里的毛线是什么样子的?(弯弯曲曲的)你有什么办法把它变直?

拿出你的毛线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二、认线段:

谁说指一指,老师手里的毛线是从哪儿到哪儿的?(抽生指出)互相指指你同桌手里的毛线的两端。

师:像这样子,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出示图形)请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生总结)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线段?

三、找线段。

生活中处处都有线段,只要你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它。师示范指出黑板的边,数学书的边等等,请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出示大千世界里的线段。

四、数线段。

数出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五、折线段。

请你折一条比老师折的这条长的线段,再折一条比老师的这条短的线段。

通过折线段总结出线段的第三个特点。

六、画线段。

1、生自己先画。

2、组织交流、纠错。

3、师示范正确的画线段的方法。

4、生用尺子画一条线段。

七、练习。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申 雪 萍

五一路学校

《认识线段》说课稿

申 雪 萍

2013.11

五一路学校

1.说教材:

《认识线段》说课稿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和画线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两根吸管(一直一弯),和跳绳与拔河时绳子的不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感受曲和直在生活中的存在。再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在数学王国中有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指一指:组织同桌一人把毛线拉直,一人说说哪里是线段,并指指端点。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用手摸一摸,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1、闯关“画线段”。

2、魔术“变线段”。

线段不仅可以画出来,还可以变出来,你们会变吗?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二年级数学认识路线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行驶站到友谊宾馆,再向行驶站到百货大楼,再向行驶站到西一路,再向行驶站到三道街,再向行驶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习。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培智二年级数字认识8教案 篇8

知识技能:

A组:能够正确的认识并书写数字“8”,能熟练地找出8个物体,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物体匹配。

B组:能够认识数字8,学会书写数字“8”,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8个物体。

C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认识数字“8”,会读数字8。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数数,动手比划等,让学生能认识数字8,通过数出指定数目的物体,让学生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物体匹配。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动手数数的习惯,在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能理解数字8的含义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认识数字8并且能数出8个物体。学生分析:

我班现有19名学生,有的学生轻度智障,也有中、重度智障,还伴有其他障碍,如多动症、语言障碍、肢体不协调等。这些学生的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数的概念,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又遗忘快等特点。学好数学难度很大。但是学生仍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等孩子的共性,我就从此处入手,通过实物、游戏等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PPT、《数字歌》、《葫芦娃》、数字卡片、动物磁贴,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请一个小朋友帮老师点名。(一是为了清点学生人数,二是锻炼学生胆量,帮助其正确发音,三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告诉学生要回答积极,声音洪亮的小朋友老师才请他当小老师帮着点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运用歌曲《数字歌》创造学习氛围。

用PPT通过数小鸡只数,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7以内的数字,让学生能了解7后面的数字是8,为这节课学习8作好充分准备。板书课题《认识8》。

(三)数字8的认识

教读8,抽读,一个个教读。

我们来看看8像什么呢?出示图片:1.像葫芦。2.像发卡。3.像雪娃娃。4.像眼镜。5.像花生。现在你能认识数字8了吗?

从众多的数字磁贴片中找出8来;变换顺序,抽学生上黑板上来找。分小组,每组发若干数字小卡片,比赛看哪组最快找出8,贴在黑板上。

(四)用手比划:出示图片展示,教师教,再个别纠正。

(五)练一练: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圆;几只猫,几朵花,几只鸟。

2、从实物(铅笔、本子、小朋友)中数出8个

3、举例教室里有可以用8表示的物体吗?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字8,你会读了吗?会用小手比划8吗?会用8表示物体的个数了吗?

二年级上认识线段教案 篇9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1)教学内容:认识图形(1)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图形(2)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2)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4、4。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图形(3)教学内容:认识图形(3)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四年级数学二《认识三角形》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1和“试一试”,76页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1,2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且对三角形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例1时选择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特点,逐步总结出三角形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例2,也是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测量人字梁高度,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由此抽象出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从实例到抽象概念,使学生获得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初步的感知,这种感知往往来自于生活,所以教学时例题的选择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抽象。画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在比较中区分,从而正确的对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三角形概念。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直角三角尺,学生每人一张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大桥夜景,提问:同学们,你能从这幅图中看到什么?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

多媒体展示存在于生活中的三角形。

揭题:生活中我们在许多地方见到过三角形,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跟随老师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概念、特征

1.画三角形

提出要求: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的三角形,你能画出来一个吗?

生尝试画三角形,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存在的错误案例。

2.展示交流,抽象概念

师提问: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

指名展示,并介绍所画三角形特点。

(1)

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师追问这三条边是什么线?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2)

出示反例,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吗?这三条线段应该是什么关系?板书:围成(3)

三条线段围在一起就是三角形了吗?出示反例。这三条线段应该怎样围在一起呢?板书:首尾相接

抽象概念:根据我们刚才的交流不难发现,这些是三角形共同的特点。所以,我们把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完整。

师:同位之间看着手中的图形互相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自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师: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书本75页。

组织交流:这是三角形的什么(边)?有几条边?顶点(有几个顶点)?角,有几个角?

4.试一试

提问:如果给你顶点让你画出一个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嘛?

出示题目,自行阅读理解题目意思。学生绘制。

交流展示,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所画的三角形?

提问:任选3个作为顶点,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下面3个点不能画出一个三角形。交流(找2名学生说)

小结: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所以三角形的顶点能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认识高和底

1.教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

师: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用处,出示屋顶图。从这几幅图中你又能看到什么?知道这是什么吗?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则师简单介绍人字梁。

师:同学们手中也有一张人字梁图,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

学生尝试。

展示交流,指名演示度量过程并提问

(1)

你量的是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引导学生说出从人字梁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

(2)

我们所量的这条线段和人字梁的底边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3)

你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指名演示验证过程。

(4)

师小结:通过刚才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人字梁的高度,其实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出示顶点)到对边所做的垂直线段的长度(边指边说)。

抽象概念: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字梁所在的三角形画出来,那么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板书,画出高,和直角标志),而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标出底)。

回忆刚才过程,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2.教学画高

(1)

提问: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底,怎样画出底边上的高呢?

(2)

学生尝试画底边上的高。

(3)

指名演示画高,总结画高的方法和注意点。

(4)

对比画三角形底边上高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直线的方法。寻找相同和不同点。

三、练习巩固

同学们这节课收获可不少,不仅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也知道如何画底边上的高。接下来就是要检验你们的时刻了。做好准备了吗?

1.练一练第1题。

(1)

学生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

(2)

指名说一说哪些是,哪些不是,为什么?

2.练一练第2题。

(1)

说一说题目有哪些要求。注意取整厘米。

(2)

学生独立完成。

(3)

反馈交流。注意让学生表达清楚:第一个图形底边上的高为2cm。

3.下图中底边上的高画的对吗?

(1)

投影出示,先观察,思考如何改正?

(2)

指名用直角三角尺把正确的画图方法摆出来。

(3)

说说在画高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练习十二第1题。

(1)

独立完成,指名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说说画高的方法。

(2)

改变第一个三角形的底,提问:这时该如何画高。指名演示。再改变底边,又该如何画?观察图1,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有几条高?

(3)

讨论直角三角形的的高。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你能指出它的两条直角边吗?如果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老师用手指),怎样画三角形的高?指名摆三角尺。你有什么发现?如果以另一条直角边为底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4)

小结:直角三角形中以一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高。

(5)

提问:你能画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第三条高吗?以哪条边为底?

5.练习十二第2题。

(1)

学生按要求画出三角形。

(2)

同桌互相检查所画的三角形是否满足要求,交流是怎样画的。

(3)

展示学生作业,并提问:问什么条件相同,所画的三角形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发现?

(4)

如果用同一条底边,你能画出多少个等高的三角形?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首位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上一篇:小王子读后感小学生20下一篇:廉洁从政民主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