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卜算子咏梅全诗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陆游卜算子咏梅全诗(精选12篇)

陆游卜算子咏梅全诗 篇1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注释:

1、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2、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3、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4、寂寞:孤单冷清。

5、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6、更:副词,又,再。着(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着:又遭到。

7、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8、苦:尽力,竭力。

9、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10、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11、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12、妒(dù):嫉妒。

13、零落:凋谢,陨落。

14、碾(niǎn):轧烂,压碎。

15、作尘:化作灰土。

16、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翻译:

驿站外断桥旁。

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

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

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

它花开在百花之首。

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

只任凭百花去总妒。

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

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赏析:

陆游卜算子咏梅全诗 篇2

一、用有关“梅花”的诗词引入

首先学生回忆背诵有关“梅”的诗句, 如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等, 然后说说梅花的形象特点 (不畏严寒, 洁白美丽, 香气袭人) , 再过渡到《卜算子·咏梅》的学习。

本词的引入方法有多种, 为什么选用这一种呢?其一, 可以唤起学生关于“梅”的阅读体验, 消除《卜算子·咏梅》学习的生疏感;其二, 活跃思维, 营造积极的学习状态;其三, 与本词、与“拓展练习”环节将学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课外阅读的梅花诗词可以形成“梅”的系列, 使学生树立“分类积累”的意识, 从而认识多种“物象”。

二、理解词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抽查学生个别读, 注意“卜、著”等字的读音, 辨析“已是黄昏独自愁”的朗读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学生默读, 结合注释思考每句的意思;组内沟通理解疑问;全班交流整首词的意思;教师展示整理好的词意, 学生对应朗读。

“理解词句意思”是解读诗词的基础,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只有扎扎实实过了这一关, 学生才有可能向文本的更深处迈进。

朗读停顿影响着对诗词的理解。比如“已是黄昏独自愁”惯常停顿是“已是黄昏/独自愁”, 那意思就是“已经是黄昏了, 梅花独自愁苦”;但联系下句会发现, “已是”和“更著”是递进关系, 表示它们引出的状况是逐步加深的, 所以较好的停顿应是“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那句子意思就是“已经是在暮色沉沉的黄昏里独自愁苦了, 还要经受风吹雨打”。这样停顿, 也自然就会将“已是”“更著”作为朗读重音处理, 使学生对梅花的不幸际遇进一步理解。

“直译”和“意译”也影响着对诗词的理解。比如“寂寞开无主”, 学生直译为“梅花寂寞地开放, 没有主人”, 解释到这里词意还不够透彻, 可引导学生思考:“无主”的梅是怎样的处境呢?那就是无人管理、无人欣赏。所以这句词适合意译成“梅花寂寞地开放, 无人问津, 无人欣赏”。

诗词在表达上往往是跳跃的, 如果能将省略的内容补充上, 就能促进学生理解。如“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可让学生思考:梅的什么行为表明它不想“争春”, 但依然惹“群芳妒”呢?当然是“凌寒独自开”了。所以解释这句时就可适当补充:梅花早早地凌寒独放, 就是不想与别的花苦苦争春斗艳, 但这样还是招来百花的怨恨、妒忌, 那就听任它们吧!

读懂句子, 准确理解作者对“物”的描述, 是学习咏物诗的第一步。

三、分析内容, 把握形象

1.研读诗词, 完成下面的填空。

(1) 上片从______ (角度) 来写梅花。通过________等意象, 烘托出梅花______的境况。

(温馨提示: (1) 咏物诗要写物的“形”, “形”往往从“形态、色泽”的特征和“环境、际遇”等方面写。这里是哪个角度呢? (2) “意象”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那作为“意象”的词该是什么词性呢?盂文中有直接写梅花“境况”的词吗?再想想表示“境况”的词该是什么词性呢?)

(2) 下片侧重从_____ (角度) 来写梅花。赞扬梅花______的特点。

(温馨提示:咏物诗还要“传神”, 作者眼中梅花的精神是什么呢?可从“无意”“一任”“碾”“只有香如故”等词句入手啊!)

2.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花呢?结合填空概括一下。

3.有感情诵读, 争取用声音传达情感, 用朗读促进理解。

通过内容分析, 概括出“物”的形象, 是学习咏物诗的第二步, 这是重点, 也是难点。主要学习方法是“披文入情”。教学环节1 先从“整体”入手, 概括写作内容, 然后教给学生从具体词句入手, 触摸作者情绪, 一步步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 抓住情感核心。

环节1 设计的填空题还有一个隐性作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咏物诗的阅读知识。学生知道咏物诗要“绘形传神”, 阅读就要“析形悟神”。并且通过练习, 学生学习到“意象分析法”“重点字词分析法”。

环节2“概括形象”是对填空的梳理、总结, 基本上水到渠成。

四、探究主旨, 学习手法

1.作者仅仅是在写梅花吗?

(友情推送———作者介绍: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 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 被排挤压迫, 志不得伸。)

2.“托物言志”是本词的手法, 为了让“物”“志”契合, 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技巧?

3.限时练, 准确背诵本词。

“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特点 (也有的仅表现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 , 这应该让学生懂得, 但对“志”的感悟最好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 所以本词的学习没有在上课之始进行作者介绍, 以免先入为主, 形成暗示。这里的“作者介绍”也是在学生谈完看法之后再出示, 用“知人论世”法辅助理解。

本词运用拟人的修辞使“物”“志”融合, 引发读者联想, 达到“言志”目的。这表达上的技巧也应让学生略知一二。

五、拓展练习

诵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思考: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 反其意而用之”, 对比两词, 说说这句话怎么理解。

同题同调的两首词进行“比较学习”, 可以深化理解, 相得益彰, 提升各自的辨识度。陆词中, “花容”是“愁”, 风雨等是强加于身的苦难;“花质”是“香”, 是孤寂、排挤下展现出的高洁、坚贞。毛词中, “花容”是“俏”, 飞雪、百丈冰等是它美丽的映衬;“花质”是“笑”, 是报春的奉献、谦逊。两词描绘的场景不同, 抒发的情感不同。

这一拓展练习可加深学生对咏物诗的认识: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 同一事物, 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六、课下作业

综合十首以上关于梅花的诗词, 写一篇题目为《古诗词中梅的形象与精神》的文章。

推荐篇目:《梅花绝句》 (陆游) 《山园小梅》 (林逋) 《早梅》 (柳宗元、张谓、齐己、李公明各一篇) 《岭上红梅》 (范成大) 《梅花》 (庚信) 《白梅》 (王冕)

单背一首诗积累的是“点”, 背诵一类诗积累的是“线”, 如果将一类诗分析、归纳、提炼出见解观点, 就能形成“知识板块”, 认识会得到升华, 也有利于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的相关要求:“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 沟通课堂内外, 沟通听说读写,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 讨论分析问题,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我们经常称赞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学生的学习能力, 羡慕他们小学生就能写论文, 那我们为什么不落实“课标”精神, 也给学生机会呢?

统观整个教学设计, 它体现了咏物诗的应有的教学过程:知意思———知形象———知情志———知手法;也体现了诗词学习的特点———“读”贯穿始终, 不同形式的读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步步推进教学, 使课堂上书声琅琅;也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 以课文为点, 沟通课堂内外, 进行专题学习。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设计意图:

《卜算子·咏梅》这篇课文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和超凡脱俗的气质。作品语言通俗,画面感强,耐人寻味。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知识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教学这首词,要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联系写作背景,对比陆游的词,进一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毛主席在创作这首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首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关注这一点。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以上的考虑,我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结合搜集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能力目标:能够处理和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导入。

2.以“多彩的梅花”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反思: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给予评价,可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学生相互交流,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二、结合资料,自读自悟,理解词意

1.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反思: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加深理解,感情读背

1.指名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 )的梅花

2.从搜集的资料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同学,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导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设问:同样是描写梅花,两首词有什么不同吗?

二、由疑而入,自主研读,感悟作者情怀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板书: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及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不同之处,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提醒学生注意:学习古诗文,第一要凭借注释,第二要结合时代背景。)

2.学生自主研读。

反思: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就是认真阅读,深入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受,丰富的体验才能源源不断地生成。教给学生批注及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不仅能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整体感悟,还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交流研讨,深入探究

1.学生结合本组课文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及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表达上的不同。

师:通过听别人的朗读和自己的思考,谁能说一说“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

生:“用之”,就是毛主席用“卜算子”的词牌,写的也是梅花。

生: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题目和陆游的题目相同,写的也都是梅花,可是这两首词表达的意思却相反!

师: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究竟毛泽东写的和陆游写的《咏梅》有什么不同?(提醒学生在关键的字词句上做个记号,结合注释思考)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有点凄惨。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让人感觉悲哀、悲伤,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正如朝廷里没有人欣赏陆游一样。

生:我觉得陆游笔下的梅花比较孤独、悲观。

生;我从“驿外断桥边”中,看到陆游笔下的梅花无依无靠。

生:陆游这首《咏梅》,是用凄苦抑郁的调子来写的,梅花虽然已经凋零了,但是它的香味仍然存在。

师:陆游借梅花表达了一种骨气,也表达了一种无奈。无奈中自己还坚持,尽管你攻击我,打击我,但是我决不和你们同流合污。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特别是在敌人面前,在反对者面前。再看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和陆游笔下的梅花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毛泽东写出了梅花的勇敢和坚强。

生:从最后几句可以看出梅花的大方。

生:这是一种默默无闻,为别人奉献的精神。

生:我觉得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十分勇敢,有大无畏的精神。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一句可以看出,尽管天气已经是十分寒冷了,但是梅花依然开放得很俊俏。

生:我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形容毛主席笔下的梅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师: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坚强的,是无畏的,是默默奉献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谁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无私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一句生动地写出梅花并不是跟别人争奇斗艳,而是默默地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了。

师:是的,只是告诉人们,告诉其他的花: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分享春天的温暖。

生:我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看出,毛泽东好像把自己比作那朵梅花,把山花比作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他就会在人民之中,十分地开心。

师:说得非常好!咱们通过自己的读和思,看出了这两位作者笔下的梅花的不同点。读古诗文,第一要借助注释;第二,有些古诗文还要知道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这首词、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蕴意。

2.出示两首词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两位诗人通过《咏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的北伐主张受挫,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他陷入孤立,感到悲凉寂寞,因此作词抒发自己的情感。

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国家很困难;美国大肆反华,苏联也背信弃义,撤走援助中国的专家,逼中国还债。毛主席写这首词来鼓励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增强自信心,奋发图强,战胜一切困难。

师:这就是两位诗人写《咏梅》的背景。古人说“诗言志”,诗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大家说说这两首词究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先说说陆游的,请讲。

生:表达了陆游当时不受皇帝的信任,投降派也在排挤他,但他并不动摇,坚持自己的主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孤芳自赏的一面。

师:孤芳自赏是陆游在当时处境下的一种无奈,他的这首词不仅表达了一种无奈,而且表达了一种骨气,表明自己爱国的思想是永远不变的。陆游活了85岁,他的诗《示儿》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

师:大家再看,毛泽东在特殊背景下写《咏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在鼓励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像梅花一样坚强无畏。

师:毛泽东的性格是坚强不屈的,什么困难他都不怕,什么敌人他都能战胜。他一心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当我们的人民生活富裕了,他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反思: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多形式的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这一点对教师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这两首词用的都是“卜算子”这个词牌,写的都是梅花,但是两位作者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抒发的情感也不一样。请同学们各自练习诵读,看谁能表达出两位词人不同的情感。(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参与其中。(写作、绘画、背诵均可。)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学生可以在创作中深刻地体会词句的妙用,理解文章的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反思:

1.使“读”有深度。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三个层次的“读”,第一层次是感知性的读,通过自学第一首词,了解毛泽东赞美的是什么,经历初步的情感体验。第二层次是理解性的读,通过两首词的对比赏析,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时代背景,作者创作诗词的目的也不同。第三层次是品味性的读,读出意蕴,读出两首词所表现的不同风格。

2.让“讲”启发心灵。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的点拨,理解不一定深入,只让学生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评,学生的见解可能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本课教学的安排,着力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自悟,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适时出现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巧妙整合资源。新课程要求教学应有效地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提倡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教学时教师巧妙地将两首诗词写作的背景,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揣摩想像,品味、体会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

作者单位

曲靖市麒麟区新生小学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 篇4

陆游以现存诗作9000多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创造了一项诗歌中国之最。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书法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陆游《苦寒帖》,纸本,纵31.8厘米,横48.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于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时陆游44岁,适值被贬后居家。信中内容对研究陆游生平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同时又是一件珍贵的书法作出。其用笔方圆兼备,自然流畅。曾经清内府收藏,刻入《三希堂法帖》。

藏书大家

嘉泰二年(1202),以孝宗、光宗两朝及三朝史未修,诏他参与修国史,兼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文翰等,不久即迁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以诗文著名,藏书之富亦见称一时。父陆宰,为越中三大藏书家之一。他承父藏书之志,由蜀归家时,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回归。越中藏书三家,石氏、诸葛氏藏书已散,唯独陆氏藏书不衰。有藏书楼曰“高斋”、“书巢”、“双清堂”。作有《书巢记》,载于《渭南文集》中。人问他藏书楼何为“书巢”,他回答说:“吾室之内,书藉或置于架上,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皆书也。饮食起居,病疾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耶?’”又建有“老学庵”,为读书之所。写有“泽笠老翁病苏醒,欣然起理西斋书。十年灯前手自校,行间颠倒黄与朱。区区朴学老自信,要与万卷归林庐”诗句。所作诗文和著述多有题记,记其家藏书、校勘之事。喜刊刻图书,先后刻有《刘宾客集》、《江谏议奏议》、《岑嘉州集》、《世说》、《南史》、《陆氏续集验方》等。著有《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渭南文集》、《放翁词》等。子陆子遹,亦能守先祖和父所遗书,并有增加。刊刻图书有20余种。

美术

陆游卜算子咏梅全诗 篇5

作品简介: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和他那不畏强权的精神。

作品原文:

卜算子·咏梅①

陆游

驿外②断桥③边,寂寞④开无主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⑥风和雨。

无意⑦苦⑧争春⑨,一任⑩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品注释:

①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②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③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④寂寞:孤单冷清。

⑤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⑥更:副词,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⑦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⑧苦:尽力,竭力。

⑨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⑩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作品译文:

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总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

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不久随家人开始动荡不安的逃亡生涯,“儿时万死避胡兵”是当时的写照,也使他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的种子。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试,因其出色的才华被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被排在陆游之后,触怒了秦桧,第二年礼部考试时居然被黝免。秦桧黝免陆游的原因,一方面是挟私报复,一方面也是因其“喜论恢复”,引起这一投降派首脑的嫉恨。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开始步入仕途。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他曾到过抗金前线,身着戎装投身火热的战斗生活,从而体会到了“诗家三昧”。从此那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成为其诗歌中最为动听的主旋律。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对眼前的剩水残山颇为满足,并不真正想要恢复。即使有时不得不作出些姿态,也是掩人耳目,心不在焉。因此,陆游曾两次被罢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作品鉴赏: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作者简介:

关于陆游卜算子咏梅课件的介绍 篇6

画川高级中学语文组苏阳生

本课文本教学的设计核心:情感熏陶,思考拓展。

陆游《卜算子。咏梅》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十一‚ ‘极其工’ ‘极其变’的南宋词‛中的一篇课文。

课堂教学分为

1、创设情境,2、解题,3、文本研读,4、比较阅读

5、总结拓展,6、巩固练习。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共有幻灯片五十四张,第二张为主菜单页面,教学各板块均采用超级链接,实际教学可灵活运用采取随机的链接操作,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者课堂效果自行确定先后顺序。

本课件的构思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共运用了18张幻灯片,选取梅花的图片与诗文,配以恰当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和意境。自动播放的设置,方便老师暂时离开操作台,全体学生可全神贯注沉入课件创设的氛围中,有较好的效果。

二、朗读作品,强调体悟。这一部分有示范读、(p24张)配乐朗读环节(p25张),示范朗读有mp3的声音文件,陆游的作品)有FLASH的视频朗读,(p34张,毛泽东的作品)学生朗读时配有与作品内容相应的背景乐曲。力求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给学生多方面的感官熏陶。

三、文本研读过程的解析文字,简明醒目有层次。紧扣诗歌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图片、简明文字、多种字体、色彩和动画设计,方便识记和抄写,有力辅助了课堂教学。

以上的三大特点,一是根据教学的作品为古典诗歌这一对象,二是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来设计,力求达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将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对它的鉴赏学习优化到最佳的程度。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朗读背诵中领略诗歌意境美;

2、在理解分析中品味诗歌语言美;

3、在比较品读中体会诗歌情感美。

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味语言,领略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坚贞自守、物傲高洁的人品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展示画面(四君子——梅兰竹菊)共同特征:气节高洁。因此,南京市1982年把梅花立为市花。自古以来,梅,一直以它的独特气质,引起诗人的喜爱。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也对梅花充满了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首《卜算子·咏梅》。(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学生背诵所学的陆游的作品。

由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陆游一生的坎坷,这,与这首词有什么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诗歌。(三)初读,理解词句意思

1、范读(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

2、学生在配乐画面下朗读。

3、全体(个体)朗读。

4、根据注释口译全词。(同桌成立互助小组)

(四)再读,把握词的内容、意境

1、上下片内容的概括:上片——环境描写,下片——精神展示。

2、重点词、句的分析

刚刚的朗读,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为什么?

例:“寂寞”、“争”、“愁”、“妒”、“香如故”等。(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把握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3、作者笔下的梅花是什么样的形象?抓住了梅花的什么特征?(讨论,把握主旨)

4、作者仅仅是赞美了梅花吗?还表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高洁的人品,并延伸至社会上有相同气质品格的人)

5、写花赞花而又暗赞人的品格,这是什么写法?我们还学过什么诗文用了这种手法?(讨论,举例)

除此之外,能否再补充描写梅花的诗句?

(学生补充,教师展示课外诗词,学生逐一快速品味分析)(五)三读,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1)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同题词的比较。

(2)《咏梅》、《青松》比较。

2、梅花香自苦寒来,根据词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把词改写成现代散文,注意语言准确、优美。

3、仿写(片断练习或拟写提纲)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你最喜爱的某一花草树木的特征以及所蕴含或体现的精神(不超过300字)。

(六)总结

1、概括全课内容:

作者以 手法描写了梅花 形象,表达了自己 的情怀。

《卜算子咏梅》教学反思 篇8

《卜算子咏梅》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的21课,本课计划使用两课时完成。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时,我采用的是两课分讲再进行对比的形式。我将词的相关知识、陆游的生平和背景作为学生理解词内容的基础。在使用读和讨论的方法理解词的内容。上阕写一株生在野外的孤苦伶仃的梅花,没有主人,独自开放也无人观赏,而且还要遭受风雨的侵袭。作者选取了“驿外、断桥”这样特定的生活环境,让人想到漂泊的游子,在外如浮萍一样无依无*,不由不起凄楚伤怀的旅愁之感和仿佛感同身受的同情之慨。同时“黄昏”,让人想到垂暮之年,“寂寞、无主、独自”等表达孤独凄凉的词语,加一个“愁”字,真的让人好压抑,更不要说“更着风和雨”了。这种悲凉的气氛,色调是黑暗低沉的,节奏是凝重迟滞的。但为后文表达自己粉身碎骨保持节操,做了反差准备,是感情的落差储备。下阕阐明了自己的志向品节:不想争功名利禄,不理睬群丑的忌妒,就是粉身碎骨也保持自己的品节操守。“无意苦争、一任”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夷,对“群芳”妒忌的不屑。最后的“零落、碾”表示了自己的至死不渝,也表示了自己的被动和无奈。

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不熟悉并没有给学生预习的机会,所以学生在上课出现了反应不及时等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本课属于两首词应对比学习,但是我将他们割裂,不利于学生整体体会词的写作特点。所以一堂课的成败并非是只看教师备课是否认真全面,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只有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于是在第二次讲课时,我总结上节课的不足,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变。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于是我便以这句话作为本课的中心问题,吸引学生一直思考两首词之间的异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毛泽东的词,上阕写了初春来临时的一株傲雪寒梅,在冰天雪地的百丈冰中正开着艳丽的花。一个“送”一个“迎”一个“归”一个“到”,把春天来临时的喜气洋洋表达的非常生动。而一个“俏”字,把在冰天雪地中一枝独秀、傲雪迎霜的万里白中一点红的寒梅的乐观精神表露无遗。为下阕作了很自然的铺垫,所以陆词的上下阕关系在意思上有转折的意思,而毛词的上下阕意思上是顺承的关系。陆词是极力压抑,提高感情水位,增大落差;毛词是尽力疏通,使感情自然流畅。下阕,虽说梅美丽,但不去争春,只报春。等到山花烂漫时,她在花丛里偷偷地乐。把一个不为自己,只为大众的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献身精神轻松地表达出来了。全词显得欢快、乐观、无畏(这种无畏与陆游的不同,她是连考虑都不考虑,也就是置之度外的那种,而陆游的说是不在意不在意其实往往是很在意的。)、轻松惬意。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一般都是气势恢宏、大气磅礴,要么指点江山,要么一览众山小,象这首词这样欢快、轻松甚至有点儿俏皮的很少,显出领袖也有天真烂漫的童真的一面。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我认为他主要表达的是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的愿望。既然已经志得意满,当然那语气会显得踌躇满志。而且这首词写在六十年代,正是自然灾害和苏联压制之后,鼓舞士气相当重要。

总之,学生认为这两首词除了内容之外,在风格上的不同是:毛词明亮欢快、乐观向上、天真烂漫、豁达大度;陆词却是凝重阴郁、沉闷感伤、慷慨悲壮。在思想境界上:毛词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达则兼济天下;陆词克己保节、洁身自爱、为保志节不惜粉身碎骨,是穷则独善其身。

《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 篇9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试题】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 的处境,下阕写梅花 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参考答案】

1、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高洁坚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

2、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4、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周敦颐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所表明的一样,作者也是以梅花自喻。

5、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6、 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7、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8、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阅读练习三

⑴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⑵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寂寞、苦闷、凄清(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

(2)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2分)

【解析】

第(1)小题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梅花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渲染了一种寂寞的氛围。已是黄昏独自愁描写的是苦闷而凄清的氛围。

第(2)小题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译文】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陆游卜算子咏梅全诗 篇10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卜算子 咏梅》是一首咏物词,学生在第四单元“诵读欣赏”中曾经学过3首咏物诗《蝉》、《孤雁》、《鹧鸪》,对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手法有所认识,所以在学习这首咏梅词时稍加引导,学生就能体会出梅花只是作者抒情言志的所托之物。

这一课有两首《卜算子 咏梅》,它们文学成就都非常高,内涵都非常丰富,每首词都可以单独用一课时加以分析。学习本课以毛泽东的咏梅词为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衬托手法的作用,理解梅花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陆游词主要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词小序中的“反其意”。

毛泽东咏梅词共8句。上阕写梅的生长环境,将梅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形象对于学生不难理解;下阕写梅的内在品质,主要体现在“不争春”、“报春”、“笑”等语句上,学生能体会到这是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但是不容易说出个所以然,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安排多诵读,同时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而衬托手法的运用上下阙都有,学生能读出其中的味儿,却不能明确地说出这一手法叫什么,所以课前特地设计了问题2——用梅恶劣的生存环境来衬托梅凌寒开放、坚忍不拔的品格。那么下阕中出现的衬托手法学生就会较容易的理解和发现了,这也正解决了问题4——“山花烂漫”对于表现梅有什么作用?

总的来说,这堂课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语文知识来理解咏梅词,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表达的感情、运用的手法,以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一、实践过程

1、通过学生背诵在第四单元“诵读欣赏”中曾经学过3首咏物诗《蝉》、《孤雁》、《鹧鸪》,回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手法。

2、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毛泽东咏梅词,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题目、小序的意思。指导学生用好课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诗词形成自己初步的解读。

3、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情感,同时也是引领学生进入诵读的氛围。

4、学生边读边体会诗词的内容,学会扣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加以理解。使学生明白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方法。

5、从词的内容推想作者当时可能是怎样的处境,这是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反过来,透过诗歌我们也是能捕捉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的。告诉学生要学会和文本“同呼吸,共命运”。鼓励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

6、体会陆游咏梅词的情感,主要是学生自己诵读体会,是以毛泽东词里的“反其意”为衔接点。让学生学以致用,实践一下刚刚用过的诵读、推敲法。

7、初步比较这两首词中梅的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是课堂内容的小结。学生会在比较、鉴别中加深对这两首词的理解。

8、家庭作业:仿写“诗人笔下的梅是……”,“这是一枝()的梅,……”。这是课堂情感的高潮,是学生对2首词梅的形象的集中的理解、概括。可以在课堂上先做一些表达上的训练,再回去写下来。

二、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通过朗诵达成了各项目标,课堂气氛热烈,最终学生用慷慨激昂的集体朗诵表达了对毛泽东咏梅词的理解。陆游咏梅词,学生通过诵读、推敲的方法体会到情感上的低沉,悲苦,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读出了“只有香如故”的坚守与无奈,可以说是课堂知识的活学活用。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朗诵教学是学习诗歌的极好的方法,能融通语言和精神内涵,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动情地朗诵陶醉了学生,激活了课堂,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文学的殿堂,爱上语文。

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于学生解决一些较难的问题是有帮助的,比如关键词语的理解“犹”、“也”这样的副词,学生在理解上是能意会却不会言传。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彼此说服,有的自然提出了换个词比比看的方法。这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问题与建议

诗词背诵是积累的主要手段,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在课堂上能背诵,而且是有感情的背诵。这需要老师动情的演绎,也需要课堂放手给学生表现。

卜算子。咏梅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荐人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六、作业: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卜算子·咏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2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

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评价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读罢此诗,我们也不禁会生出“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感慨来。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很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爱国之志,二十九岁时,他以状元秀的身份登上仕途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更面对着苟且偏安的昏帝王。因此面对积贫积弱的现实,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南宋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破亡之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排挤、贬谪,使诗人不得不发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浩然长叹了。尽管如此,但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从俗媚的节操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便到了“食且不继”,因为没钱,药也停了吃;因为省灯油,书也没的读,甚至不得不连自己常用的酒杯都忍痛卖掉的地步,他仍然足迹不踏权门,他依旧胸怀杜稷,心系百姓。我们从中仿佛听到了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那“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的抑郁与沉重。真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有这样的思想根基,使我们在品读《咏梅》时,更能清楚地看到诗人那至死不渝的追求。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象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创作背景

上一篇:四年级想象作文:一个机器人拜访我家下一篇:承包合同:重点公益林管护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