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细节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作文指导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细节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作文指导(共13篇)

让细节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作文指导 篇1

让细节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猜猜她是谁?】

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眼珠,小小的鼻子,两个鼻孔,两个耳朵。皮肤白里透红,她长着洁白的牙齿,还长着一头又黑又密的头发。她长着两只胳膊,两条腿,一个脑袋,每天都穿着衣服上学。

白白的小脸,油油的分头,跟牛犊子舔了似的,一双小耗子眉配一双小耗子眼,小鼻子,薄嘴唇,小嘴儿一歪:“哎呀妈呀,这是为什么呢?”摇曳着身姿, 斜挎着环保布袋。走路、说话总带一个语气助词HAO? 尽管梳着分头,带着红色发卡,穿着苏格兰格子的偏腿裙裤,但他却说:“我可是纯爷们。”除了逗贫,他的高音也了得, 刘欢、张雨生、阿宝、刀郎,他都能模仿惟妙惟肖。

【模拟情景】 描写打篮球的动作。

把这一瞬间分解一下,用上几个描述动词,则会很生动。

他()着腰,两眼死死地()着前方,寻找“突围”的机会。一会左(),一会右(),()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他(),双手像钳子一样紧紧地()住球,然后身子(),()对方球员,脚尖(),轻快(),同时手(),球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一头钻进篮筐。场外爆出一阵喝彩声。

[实战演练] 他修着车子。

发挥你的想象力,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场景等描写,使这句话的内容丰富起来。【场景描写】

繁华街区的一处拐角处,有一间破旧的门面,门口竖着一块小黑板,歪歪扭扭地写着“修车”两个字,随身的工具箱上五个红色的大字在夕阳的光辉中熠熠生辉——“为人民服务”。店内光线昏暗,每样东西上都有厚厚的油渍,还有一股刺鼻的重金属味。

我来试试:

。【外貌描写】

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戴了一副厚得像历史书的老花镜,背也伛偻了不少,像一只小小的虾米缩在墙角里。脸上刻满了岁月深深的烙印,豆大的汗珠也悄悄钻上了额头。衣服被汗水湿透了,上面还打了几个蓝色的补丁。一条裤管已经脱了线,布鞋破了一个洞,露出了半个脚趾。那双被车油弄得黑乎乎的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老茧。由于忙着修车,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嘴唇微微龟裂。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的广袤天空自由翱翔!我来试试:。

【语言描写】

我走到他跟前,说:“师傅,能帮我修一下车吗?”“哦,小兄弟赶时间上学啊,好好好!”他一边热情的回答我一边对其他人说:“他赶着上学,我先帮他修,大家体谅一下啊!” 他把爆了的轮子拆下,仔细检查了一遍,说:“你往轮胎里打气打得太足了,内胎上爆了两个乒乓球大小的洞,真危险。以后记住,天气热了,自行车轮胎里的气可以少打一点。”他修好了,我发现钱没带够,也不好意思开口,愣在那边,老伯笑了笑说:“没关系,快去上学吧,别迟到,下次来给吧。”

我来试试:。

【动作描写】

他将车子翻过来,轻轻地放在地上,把车轮一转,用手指一扣,外轮胎被轻而易举地卸下来,把内胎按在水盆里,仔细得查找漏气的部位,接着他用一样不知名的工具对扎破的地方进行打磨,再抹上胶水,打上补丁。把原来漏气的地方按在水里测试确保不再漏气后,再把轮胎安装好,充满气。然后又很有耐心地将车身刮“伤”的地方用一张砂纸磨平,直到很难发现刮痕为止。最后从身后拿出几个喷筒,将刮去色的地方喷上颜色。

我来试试:。

让细节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作文指导 篇2

这是江苏省一位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教授之语。这位教授提到的关于作文评价的观点很明确—作文需要有闪光点!实际上, 在具体的高考作文阅卷中也是如此。纵观高考中的优秀作文, 每一篇都具有各自的亮点, 或真情动人, 或见解深刻, 或文采斐然。这些亮点能让阅卷教师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拿高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一高中生作文现状分析

为什么有亮点的作文容易拿高分呢?道理很简单, 这些亮点是学生作文非常匮乏的。找到根源方能治病救“文”,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现代高中生的作文现状。从总体上讲, 现在的高中生真正喜欢作文的并不多见, 文章写得好的自然就更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虽进入高中学习, 但写作水平还停滞在初中:习惯于写记叙文, 对生活对社会缺少观察和体悟, 写人叙事, 绘景状物往往浮在表面, 文章自然缺乏深度和高度。这种状况与高考作文要求的深刻、丰富等相距甚远, “亮点”又从何谈起呢?

二细节描写的“用武之地”

要走出以上写作困境, 提升作文的品位, 笔者曾作了不少的尝试。笔者认为, 在文章中深入运用细节描写未必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或许能给文章增加一两个“萤火虫”式的亮点。我们不妨先来看两个例子:

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 态度尤加来得美妙: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 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 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 的”两响, 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 同时头也帮着微微地一侧, 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 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 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这吃法不但“的, 的”的声音清脆可听, 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 有些儿妩媚动人, 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 有如朵朵兰花。 (丰子恺《嗑瓜子》)

这个描写嗑瓜子的语段笔触细腻, 形神并茂, 让读者看了必然记忆深刻, 不愧为大家手笔。

相隔不过几米, 奶奶过几分钟, 便会放下活儿, “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 奶奶便急, 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 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道:“这个死老头子, 人家喊了也不睬。” (2008年江苏卷满分作文《好奇心》)

奶奶的言行, 确实让孙女好奇, 于是, 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 结果“侦察”到了“人间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 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它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景, 能在“尺水”中“兴波”, 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 读来意味无穷。

三细节描写的教学尝试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成功的细节描写, 可以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 使形象从模糊走向真实, 使主题从平淡走向深刻。能使读者如临其境, 感同身受。令人过目不忘, 回味无穷。那么怎样才能把细节描写内化到学生的写作中, 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呢?

1. 课堂品味与课外鉴赏相结合

教材是课堂品味的最好范本。这些选文基本上是大家手笔, 师生共同品味经典细节, 一定会受益匪浅。如鲁迅《祝福》中对祥林嫂肖像的细节描写:

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

此时的祥林嫂刚遭受了丧夫之痛, 从婆家逃出来做工,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点出了她的简朴勤劳;“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是她新寡之后残留的悲伤;“但两颊还是红的”表明她还有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简洁的几句话让祥林嫂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 孙犁的《荷花淀》中一段描写水生嫂的语句: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里一个细微的动作“手指震动”细腻地传达出了她的复杂心理——对丈夫的嗔怒、对家庭重担的忧虑以及对丈夫的依恋。在品读时, 可引导学生多加思考, 加深印象。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使人刻骨铭心、回味无穷,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精彩的细节描写。

除了让学生品味教材之外, 还应该让他们摄取课外的养分。历届的高考优秀作文、平时的学生佳作都是学生增加文学素养、提高鉴赏能力的大餐。正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更何况是“他山之玉”呢?通过这些品味、鉴赏, 才能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写作技能。

2. 关注生活与实地训练相结合

一切佳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 文章等同于无源之水。因此, 必须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 留意身边的一花一草, 一人一事;从小处着眼, 挖掘深度;从生活中获取丰富感人的写作素材, 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在平时的作文随笔训练中, 笔者特意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题材, 如“运动会的感人动人场景”、“校园早晨一刻钟”、“周六回家时妈妈的心情”等, 尝试着让学生仔细去观察去体会, 并付诸笔端。这些训练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运用细节描写一定会使学生作文发出熠熠光彩。当然, 细节描写的运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 让学生多留意生活, 学会思考和感悟, 主动去捕捉写作素材, 学生作文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让细节成为精彩课堂的亮点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细节 精彩课堂

新课改下,多媒体的使用、小组合作、互动课堂、教学评价等是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们乐此不疲的永久话题,也是英语课堂上常见的被大家所尊崇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但在这些体现课改理念的方式和模式的背后,存在着多媒体使用的无效、小组合作的低效等。教学中,如果教师们不能力避这些不足,高效课堂、精彩课堂会大打折扣。因此,关注这些细节,为高效课堂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注多媒体使用的实效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英语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多彩的动漫、生动的画面、各种声音的切换的确令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更不说课堂容量的加大,教学方式的变化了。可是,也就是在多媒体成为教师们爱不释手的同时,多媒体使用的弊端不断显露出来,如多媒体使用的浪费现象、无效现象,甚至对媒体课件的“拿来主义”等,都为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的优越性披上了形式主义的外纱。因此,多媒体的使用这一细节值得关注。

如学习“虚拟语气”时,教师力避什么叫虚拟语气,虚拟语气的用法等等的说教和讲解,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们来说难免能凑效,或收效甚微。而以多媒体展示一个学生面对一大堆作业而愁眉不展、心烦不安时,窗前飞来一只小鸟,这只鸟儿对着这个学生歌唱,此时学生由衷发出感慨I wish I were you,little bird.How happy you are,but I…学生们会对I wish I were you的用法和含义不说自明。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图示法比语言文字效果要好得多,因此,一个镜头铸就了高效课堂的创建。如果接下来的每一例句都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每一个句子都配一副或几幅图片,再辅之以文字注解,就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教学中多媒体使用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学习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时,如果用多媒体出示What is the story about?Where did Polly live?Who helped Polly?等问题的话,就造成多媒体使用的浪费,因为课本上有,且学生在预习时就会关注到,此时再用多媒体展示,就有流于形式、疏于实效之感。

二、关注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所谓关注小组合作活动、合作学习的细节,包括小组的划分和规模:一般以4-6人一组为宜,组际间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应基本相当,利于组际间的平均竞争;每一个小组应注意成绩有层次性,按成绩的优劣规定在小组里的学习号数;在激励性积分上,不能一刀切,如果在默写5个单词上,1号学生全部默写正确记10分,2号默写对4个也可以记满分,而5号学生每次对一个就加分,这样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争取都进步,都给他们进步的空间和进步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形式主义。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更多地关注表面的互动,气氛的活跃。课堂上,教师满足于学生的一呼百应的热闹非凡,满足于教师的问题一给出,学生立刻站起来,或讨论或交流或组长讲组员听的动起来的形式,但忽略了在小组中,多数学生的坐而不乱,或静坐不语,或静听优秀学生的发言,此时的小组合作没有真正合作,表面的小组合作实则是优秀学生的表现的舞台,将教师的一言堂演绎为优秀生的一言堂,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

三、教学活动的细节

教学活动的细节也不容忽视。这个话题里可谓包罗万象,包括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如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应该以什么方式呈现最好,采用什么方法最利于学生接受......这也都是教学的细节。

1.注重导入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忽略课之伊始的几分钟的导入部分,多数教师喜欢单刀直入、直入主题。如教学reading时,大多数教师是检查一下单词的预习后直接进入阅读教学,少了些课前的warming-up.其实,warming-up的短短的几分钟,如用背景的介绍、故事介绍等方式可以牢牢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检查单词默写、检查对话、课文的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2.作业布置的细节。实际教学中,作业的布置常带有随意性,如记记单词、背背课文、预习预习新课、处理处理练习等,这些作业显然不容易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没离开应试教学的束缚。其实,作业和课外作业的布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作业的设计更是需要教师对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分析和把握,针对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教学中的细节很多,可以说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无数个细节,在这里不能一一赘述。这因为这无数个细节,铸就了英语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打造了精彩课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莫忽视一个小小的细节,在细节上做出华丽的篇章,让细节成为英语教学的亮点,打造精彩课堂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刘艳.关注教学细节 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基础教育论坛.2011(12).

让错误成为教学亮点 篇4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由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原本在脑海中早已准备好的一份标准答案,却突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插曲,教师会如何处理呢? 案例1:曾经一节“减数分裂”的公开课,课堂上教师提问:如何区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图像?学生非常配合,纷纷在座位上说了起来,但大多数人说的答案是“有丝分裂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有同源染色体”,面对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错误答案,授课教师直接公布了自己的正确答案。

种现象在日常教学中也比较常见,很多教师认为与其花时间纠正一个个错误认识,不如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答案,这样就能节约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殊不知,对于教师直接给出的答案,学生往往是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退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下降。

案例2:在一节“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公开课中,授课教师借班上课,也许是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这位教师每一次提问后,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他都会说“很好”、“很有道理”、“不错”之类的话。

这种情况可能在一些公开课上会出现得比较多,教师言不由衷的鼓励充斥了整个课堂,名义上是运用赏识教育,进行激励性评价,可实际上这种对学生的错误缺乏具体指导的随意性表扬,学生都不以为然,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案例3:一节“呼吸作用”的常规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有氧呼吸的图解,自己总结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变化,结果连喊两个学生都回答错了。于是这位教师非常气愤,批评学生看图不仔细、上课不认真,再喊到第三个学生时,虽然这位学生总算回答对了,但听得出她的声音在微微颤抖。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似乎难以容忍,动辄呵斥学生。甚至侮辱学生,导致学生非常害怕在教师面前出错。其实,学生在出现错误时,迫切想得到的是宽容、理解和帮助,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粗暴的批评只会阻碍学生的进步。

可见,面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有些教师视为无物,有些教师视为猛兽,没有变“错”为宝,加以利用。而教师之所以没有有效地利用好学生的“错误”,首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正确看待这些“错误”,对学生的“错误”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 2.1“错误”是一种学习常态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室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真实的课堂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动对话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仅仅反映了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某个阶段的水平,并不代表其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也恰恰就是在学生出错、纠错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呈螺旋式上升。同时,也正因为有了学生的“错误”,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

所以,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学习常态。正因为如此,作为教师完全没必要谈“错”色变,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应该是宽容而不纵容,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脆弱的情感,又要帮助他们找到错误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求真的态度引导学生更正自己的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迅速成长。

2.2“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困惑、错误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就“错误”而言,一方面,这些错误直接反映出了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据此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对教学预设做出及时地调整,将课堂打造成动态流动的课堂;另一方面,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体验,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学生的错误不是教师上课的“绊脚石”,而是学生“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正因为如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说“错”,乐于说“错”。此外,面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凭借其智慧和经验有效地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呢? 3 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3.1以错引入,激发求知

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特别当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时,出错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在上课开始阶段巧设“误区”,让学生从“错误”中启航,一路探索,在与错误的不断碰撞中获取新知、增长才干。例如:教师在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课的教学时,一开始与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如花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开展问题探讨:如果你不幸流落到一个荒岛上,身边只有一只母鸡和一些玉米,你会“先吃鸡,再吃玉米”,还是“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呢?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第二种生存策略,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鼓励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等到学生课堂上掌握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后,自然会豁然开朗,于是学生兴奋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体验成功的快乐。

可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能让学生产生认知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知识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最终自己改正错误。这种教学方式比教师直接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更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效果自然也好得多。

3.2将错就错,内化知识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突然冒出一个错误答案时,教师有时也可以打破常规,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根据错误答案巧妙改编题目,使错误答案变为正确答案,从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加深理解,教师给出了一道题让学生思考:一条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控制其合成的DNA分子中至少有多少个碱基?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500个”。立即就引来一片反对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题目并说出正确,答案,刚才答错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教师说:“你能把这道题改编一下,让你的答案成为正确答案吗?”听说让他改编题目,学生一下子就来劲了,积极地思考起来,最后还想出了两种改法:一种是把题目中的“DNA”改成“mRNA”,还有一种是把“DNA”改成“DNA的模板链”。回答完毕,全班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

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可以利用的“错误”,将错就错,鼓励学生通过自行修改题目从而保留“错误”答案。用这种方式处理学生的“错误”,一方面可以保护出错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独特的变式训练可以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错误”中内化知识。

3.3诱错纠错,攻坚克难

教师非但不能惧怕学生犯错,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引诱”学生出错。课前教师不妨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提前预见,并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诱使学生犯错,充分暴露其知识漏洞和思维偏差。然后教师对症下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历来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中教师故意这样问学生:“二倍体的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多倍体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那么单倍体的体细胞中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呢?”不出所料,多数学生都认为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暴露出学生对单倍体的来源理解得不够透彻。然后,教就引导学生从单倍体的概念中分析出单倍体的来源,并组织学生讨论二倍体、四倍体、八倍体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各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通过这些过程,最后水到渠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是不确定的。

所以,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认知中的易错点,创设问题情景,诱使学生出错。待学生出现错误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己改正错误,让学生在出错、纠错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4以错为媒,激发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而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错误”。这时候教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如果能够将“错误”资源化,使之成为探究活动的“生长点”。课堂就会因为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记得有一次,学生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材中要求将滤纸条减去两角,结果笔者发现有一桌粗心的学生忘了剪角就直接做起了实验,直到看了邻桌同学的操作,方才意识到自己发生了错误,赶紧把滤纸条从层析液中拿了出来。教师指出:“想知道为什么滤纸条要减去两角吗?”“想知道答案就自己探究吧!”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点燃,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取6张滤纸条平均分成两组,一组剪角,一组不剪,其余操作均相同,最后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现象差异自己分析出了滤纸条减角的原因。

由此可见,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以错为媒,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让细节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作文指导 篇5

陈建辉,福建省漳州一中分校,363000 把数学史纳入高中数学选修课中成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教学内容处理上的一大亮点,《标准》指出要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虽然在初中还没有开设“数学史”课程,但是在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中都有一定的数学史料,研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让数学史的渗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亮点.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意义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知数学的未来,最适合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因此数学教学中,把一些重要的数学史料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思想,感受数学发展的曲折,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获得真知的同时获得顽强学习的勇气,进而塑造完美的人格. 1.1.展示祖国传统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介绍我国数学的光辉成就以及数学家在数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漫长的数学发展历史和令人感叹的杰出成就.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渗透数学史,使教学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如:在有理数教学时,介绍我国早在约二千年前就有“正负术”,而国外最早引入负数的印度,大约在公元628年;在指导学生阅读《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还可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圆周率等的研究过程和成就.我国在近代、现代数学发展中也取得丰硕成果,在数论、微分几何等领域的研究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陈景润成功地证明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等„„通过这些数学史实和事例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超越世界数学先进水平的胆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优良个性品质.1.2.介绍富有启迪作用的数学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脍灸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一个精彩的故事总是能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引导他们进入数学的殿堂.”

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从清康熙帝微服南巡时,处理“公差与卖马牛伙计之争”的故事引入;讲“位置的确定”时,可介绍笛卡儿睡醒观察天花板苍蝇的爬动,受其启发发明了解析几何的故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使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数学的发展很少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每前进一步,都充满斗争和挫折,特别在重大突破的关键时刻,不仅会遇到世俗观念的阻碍,还会遭到数学界传统观念的排挤,数学家本人也会犯错误.第一个发现无理数的希帕金斯(Hippasus)被毕[1][2]达哥拉斯的忠实信徒们抛进大海;哈密顿也曾为“四色问题”冥思苦想13年而不得其果.但是数学家们并没有被困难、挫折、诽谤所吓倒,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推动数学向前发展.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内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强数学的吸引力,数学学习也许就不再是被迫无奈的.1.3.展示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还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都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历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挖掘.如:在数与代数部分,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有关正负数和无理数的历史与方程及其解法有关的材料、函数概念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等内容.介绍勾股定理的几个著名证法及其有关的一些著名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简要介绍圆周率π的历史,使学生领略与π有关的方法、数值、公式、性质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古希腊及中国古代的割圆术,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逼近思想,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历史上的许多数学发现都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习中的人都有很大的推动和启发作用.比如欧拉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成一笔画问题中所使用的一般化方法,同时也使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善于使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正是数学家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数学家们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直至把它转化为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现在不少学生只知道做题,而不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当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便束手无策.而学习前人在面对未知领域所用的思想方法,对我们解决问题很有帮助.类似这样的数学史知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在探索数学问题时应冲破思维的局限,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4.挖掘数学史中的美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

[3]弦„„,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通过数学史渗透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美.例如: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非常简洁而深刻的定理.两千多年来,它激起了无数人对数学的兴趣,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印度国王Bhaskara、美国总统Carfield等都给出过它的证明.“1940年,美国数

学家卢米斯在所著《毕达哥拉斯命题艺术》的第二版中收集了它的370种证明,充分展现了这个定理的无穷魅力.”

此外,像黄金分割、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多阶幻方等给人以美的欢乐,让学生在学习中觉得心旷神怡.同时,在感叹和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尺规作图的简单美等时,可以形成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提高数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更热爱数学这门学科,执迷于对数学的探索. 1.5.再现历史数学名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数学选修活动课的开展,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加强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模型的训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尤其是差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使学生更加重视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性,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数学训练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和解决与大数学家有关,让学生感到他本人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曾难住过许多有名的人物,学生会感到一种智力的挑战,也会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享受;同时,历史名题往往可以提供生动的人文背景.《四库全书》中的“庄氏算学”,介绍我市清代数学家庄亨阳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不怕困难、为官清廉、献身事业的感人事迹.在徐州治水、清理淤沙、扩建水闸、加固堤岸中,他都进行精确测量绘制图表,他注意西算中用,把数学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并编写《算法书》、《河防书》等普及读物.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2.1教育性.渗透的数学史知识必须是正确的.不可随意编造,特别是在介绍我国数学史时,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2.2趣味性.渗透的数学史知识要有趣.在数学史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选材恰当,表达合乎情节,知识与趣味共在. 2.3.广泛性.渗透的数学史知识要不分年代、区域.数学是几千年来全人类不断探索、历尽千辛万苦共同取得的财富,是各地数学家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结果.因此在进行数学史渗透时要注意选择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史料,不能只局限于我国数学史.这样才能全面地、准确地展示数学史的全貌.

2.4.灵活性.渗透数学史知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及将来工作都有作用.限于授课时间安排,只能有所侧重.数学史知识应穿插在授课内容中自然引出的,要把握时机、适时介绍,不应过分渲染、喧宾夺主,要正确把握数学史渗透和数学知识生成的主次.

2.5拓展性.除课堂教学外,可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阅读课外读物,继而进行自学,使学生终生受益.

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四点建议

3.1.明确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数学史的意义和作用,并借鉴高中课改区开展“数学史选修”的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初中校可以利用选修、活动课开设“数学史”选修,介绍数学史,开展乡土数学史教育.3.2.在教材“阅读材料、附录”的修订中,适当增加与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匹配的数学史料,提供给学生阅读.或出版一些有关数学史的科普读物,充分利用科普读物的传播功能.

3.3.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成立数学史研究小组,做好数学史的渗透研究;让学生编辑数学小报《数苑撷英》,介绍数学家事迹、选登历史名题,乃至编辑校本课程《数学史》普及读本.3.4.数学教研组可以与学校图书馆(室)联合开展数学史专题的读书活动等,如:组织专门的数学晚会、出数学板报、开数学史专题讲座以及伟大数学家生忌纪念会等.参考文献:

[1].庄瓦金,数学思想史教程[M].悉尼:国际华文出版社,2002.4 [2].张奠宙,20世纪数学经纬[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3 [3].[美]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M].北大数学系数学史翻译组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4].陈慧玲,浅谈数学史教学的教育功能[J].全国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4年年会交流论文

电子信箱:zzyzcjh@163.com或 cjh@zzyz.net 备注:本文发表于《数学教学研究》(兰州)2008年第1期

让细节描写丰富你的文章 篇6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见精神”,由此可见细节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写作中,如果能恰当安排好细节描写,就可以让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问:什么叫细节描写?(点拨、归纳)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细小的事物或人物的某些细微动作、神态等的具体、细致入微的描写。

1、火眼金睛辨身份

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4、她又看见了一只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蝴蝶上下飞舞,她目不转睛盯着蝴蝶,终于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躬着背,手中间隔着点空隙,脚尖小心翼翼踮着,汗珠从她的脸上滴落下来,她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一弯腰,双手把花朵上的蝴蝶一捧。又小心地把双手露出点缝,把头靠在手缝上看,一不小心让蝴蝶飞出了双手,她又急又气撅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水池象是一面镜子,圆圆的月亮映在池面。池子附近树旁的几盏路灯,那圆圆的灯光映在水里,就象是一个小月亮似的,围绕着池中的月亮。一片一片臃肿的白云缓缓地移过池面,仿佛是一群老妇,弯着背,一步一步吃力地从月亮前面走过,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却透过云片的空隙倾泻下皎洁的光芒。一片白云和一片白云连起,如同一条宽大的不规则的带子,给澄澄的天空分成两半。白云移过,逐渐消逝在远方。天空碧澄澄的,月亮显得分外皎洁。

夜雾

有一回从滑雪会走回松雪楼,忽然察觉路上有一层雾,一下子浓了过来,一下子又散了开去,那真是一种奇妙的经验,仿佛走进一个雾帐,雾自发边流过,自耳际流过,自指间流过,都感觉得到;又仿佛行舟在一条雾河,两旁的松涛声鸣不住,轻舟一转,已过了万重山,回首再望,已看不见有雾来过,看不见雾曾在此驻留了。

细致描写。

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因此我们作文时应注重从细处着手,为文章增添神韵。

出示课题:让细节丰富你的文章

二、明确定义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三、回顾我们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片段)

(一)《一面》中对鲁迅的外貌描写

(二)《童年的朋友》中对外祖母的描写

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四、明晰方法,感受细节

(一)具体人物——抓特征 显个性

肖像包括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如五官等)、身材(高、矮、胖、瘦)、衣着(穿着打扮)和表情(喜、怒、哀、乐)。

具体形象:步步追问+想像延伸+局部细写。

例: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试用 “细写公式”修改。)

1.步步追问:

⑴“小”到什么程度?⑵怎么个“瘦”法?⑶穿得怎么个“差”法?

2.想像延伸、局部描写(略)。

3.用“细写公式”把句子改为: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竹枝似的手臂,竹竿一样的腿.。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二)抽象感情——动用感官

害怕、高兴、惭愧、伤心等等情绪,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这是抽象的。写抽象的文章,可从看、听、感、想、做五个方面,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借助肖像、动作、神态、语言各个方面的描写,写准写活人、景、物的形、声、味、质、感等要素。

例:《我的烦恼》——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一人在家,实在可怕,非常 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可怕了,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那时侯:

1.我的眼睛看到什么﹖(看)

2.我的耳朵听到什么﹖(听)

3.我的心里感到什么﹖(感)

4.我的脑里想到什么﹖(想)

5.我有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做)

修改后: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看),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听),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感)。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想)。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做),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想)!

(三)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

例: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的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方法小结:

一、具体人物——抓特征,显个性

二、抽象感情——动用感官

三、巧用修辞

五、课堂练习

(一)病文诊治:

昨天英语考试,我几次想拿出来看,由于老师看的紧,都没有成功,最后还是被老师看见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温馨提示:

发挥你的想象,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可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场景等。

可怕的英语考试开始了,平时上英语课挺潇洒我,一时慌了手脚,于是想起了救命稻草——英语课本。(想)但此时,严肃的老英的两只眼睛正像激光似地在教室内扫射呢!(看)我的心怦怦直跳。(感)“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想)我一咬牙,慢慢地将英语课本从课桌里拖了出来(做)。“某某,干什么?”只听老英一声断喝,(听)我羞得差点钻到老鼠洞里去。(感)

(二)小试牛刀:

1.描写我班一位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2.考试成绩出来了,老师发放试卷时我的紧张心理。

六、小结

不是只要写得“细”就好,也不是所有生活上的细节都具有价值。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它必须为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深化文章的主题服务,它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必须真实,应最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七、布置作业

让细节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作文指导 篇7

一、巧用错误,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 是克服困难和激发兴趣的源泉。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斥责, 不挖苦, 反而巧用学生的错误激发其学习兴趣。

如, 执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 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组纸条, 即 (1) 5cm、6cm、7cm; (2) 4cm、5cm、9cm; (3) 3cm、6cm、10cm;自己动手拼摆三角形。反馈时, 当老师问及只摆出一个三角形的学生有什么困难时, 他们以为自己错了, 回答说:“可能剪的纸条长度不标准。”老师让他们拿出尺子重新量自己带的纸条长度, 测量证明他们带的纸条的长度是合乎要求的。那为什么会出现三组纸条只有一组能拼成三角形呢?老师让全班学生反思拼摆过程, 并回忆三角形的概念。再根据三角形的概念, 四人一组合作拼摆, 学生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课堂中掀起了讨论的高潮, 纷纷汇报说:只有第一组可以拼摆出三角形, 其他两组都不行, 因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是相连的, 第二组和第三组中相邻两条纸条的端点都连不到一起。

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中不但感知、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深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同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二、活用错误, 培养问题意识

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是培养发现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学生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获得数学知识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方法各有特点, 出现偏差和错误亦是正常的,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借用错误这一宝贵资源, 有针对性地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

在教完“小数乘除法 (二) ”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选择题:0.97÷0.12=8…… () , 三个选项为A.1;B.0.1;C.0.01。大部分学生选择“A.”。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 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究, 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再思考“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和“余数是几?”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找到判断错误的多种方法:

(1) 余数1与除数0.12比, 余数比除数大, 说明选“1”是错误的。

(2) 余数1与被除数0.97比, 余数比被除数大, 说明选“1”是错误的。

(3) 验算:8×0.12+1≠0.97, 说明选“1”是错误的。

紧接着,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 找出正确的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 虽然商不变, 但余数是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 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 正确的余数应把余数1缩小100倍, 是0.01。

这样, 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 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自主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三、善用错误, 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 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灵活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 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 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 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 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

例如:“一种织布机5台2小时织布160米, 某车间有20台同样的织布机, 8小时一共织布多少米?”大多数同学都根据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式解答, 算式为160÷5÷2×20×8=2560 (米) 。有一位同学却列出了如下算式:160÷5×8× (20÷5) =1024米, 从结果看, 显然是错误的。但这与众不同的算式中又明显含有“创新”的成分, 老师喜形于色却又不露声色地请该同学大胆说出他的想法。他说:“这个车间织布机的台数是原有台数的 (20÷5) 倍, 前两步表示5台机器8小时加工的米数。”说到这儿, 该同学迟疑了一会:“老师, 不是160÷5, 而应该是160÷2, 整个算式为160÷2×8× (20÷5) 。”并口算出结果是2560米。全班掌声雷动, 共同体验了创新求异成功带来的快乐。同学们不再局限于“常规思路”, 而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思考, 探索出160÷5×20× (8÷2) ;160× (20÷5) × (8÷2) 等新颖的解法。

一位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应该让学生真实地坦诚自己的想法, 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 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 学生才会“放下包袱, 开动机器”;课堂才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也只有这样, 每个学生才能自始至终, 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感受到学有所得的快乐。

让细节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作文指导 篇8

通过细节描写内容的讲解、感受和写作实践,使学生的作文改变过去那种像一潭死水的局面。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3、通过学习细节描写,学生能写出具体生动的作文。

过程与方法:

1、讲解细节描写的有关知识。

2、用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事例,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作用。

3、通过具体的写作实践,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在写作中如何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有这种感觉,作文总是写得干巴巴的,没有活气,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写作也是如此。作文中不能缺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让你的作文活起来。

二、内容讲解

1、细节描写的定义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渗透在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2、细节描写的作用

写人,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写物,能使景物具体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是场面描写中一个个点,没有它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描写中的一粒粒珠子,没有它情节就不会连贯。可以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没有细节就没有生活。

3、细节描写的分类

细节描写按照所写的内容和对象划分,一般可分为:语言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场面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神态细节描写等。

4、感受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有很多类,下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举几类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①学生回顾课文;

②教师补充。

动作细节描写

(1)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吴敬梓《范进中举》)。

(2)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同上)

(1)句中一个“横”字,一个“腆”字把胡屠户在女婿考中秀才时骄横托大、粗鲁鄙俗的嘴脸活脱脱地画了出来。(2)句通过胡屠户在女婿考中举人后给他扯衣服的细节,影射出了胡屠户趋炎附势的心态。

心理细节描写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魏巍《我的老师》)

上句通过心理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对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和崇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到了极点。

此外,教材中还有很多经典的细节,望同学们下去多加体会。

5、如何写好细节描写

首先,要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

要使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即“五官开放”),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对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对物来说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然后把它积累起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其次要选用细节典型。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要能抓住典型细节,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中心的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主题。

再次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最后细节描写必须真实。

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的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孩子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的表达。

三、写作实践

1、现在请同学们以“考试”为题写一片断作文。要求:写出同学们在考场上的表现细节,并体会从细节中体现出来的意义。

2、请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点评交流,教师指导。

四、总结

亲情细节描写的作文 篇9

这是一个男孩和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残酷的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哑巴青铜爱妹妹胜过爱自己,当他发现妹妹借着月光艰难地写作业,上舞台没有银项链时,他想尽办法给她做南瓜花灯、冰凌项链……

现在的我们丰衣足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也时常陪在我们的身边。和青铜葵花相比,我感觉自己真的太幸福了:我不必去卖芦花鞋挣学费,也不必在南瓜灯下写作业,更不必为填不饱肚子而苦恼。但我们有些人还在嫌这嫌那,吃饭要挑,穿衣要挑,整天觉得父母欠他们似的,父母被他们折腾得叫苦连天,他们还不知足。与青铜葵花比比,我们不觉得惭愧吗?青铜葵花不仅自己挣学费,还帮奶奶挣医药费。和青铜葵花相比,我感觉自己真的太脆弱了,青铜葵花面对各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乐观正是我缺少的,我无论学习和生活中,只要遇到了一丁点儿困难,我都要向别人寻求帮助。青铜和葵花哪有这样的条件呀,他们有很好的学校吗?他们有一件件漂亮的衣裳吗?他们有可以填饱肚子的一天吗?

通过看这本书我觉得青铜一家人是那么的纯朴、善良,充满爱心。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像青铜一家人那样关心别人,那么这个世界该会有多么美好呀!

母爱细节描写的作文 篇10

第一次过生日,我感受到了母爱是多么的伟大,为了生下我,母亲这天要忍受多少痛苦,流下了多少汗,多少血,忍受了多少的痛苦,才把我生下我是无法想象的,妈妈是剖腹产,这不是更痛苦吗,还要在肚子上缝线。每当我看到妈妈肚子上的疤痕,觉得母亲真的很伟大,这一切的一切是为了我,当我诞生了的时候,当我哇哇大哭的时候,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我相信,这个时候不管母亲流了多少血,多少汗,当听到我的哭声的时候,自己的一切努力不算什么,也感到无比福。小时候的事情我差不多。忘记了,只不过还模糊记着几件事,有的还是妈妈告诉我的,有一次妈妈在给我织毛衣,我坐在床上看电视,可能是看到一个狠心的母亲抛弃孩子的事吧我跑到另一个房间放声大哭了起来。妈妈一听到我哭急急忙忙的跑过来满脸疑惑问我:“怎么哭了?”我哭哭啼啼的说:“妈妈,你以后是不是不要我了,把我卖给别人。”妈妈这才松了一口气,又笑了笑,帮我擦干眼泪说:“怎么会不要你了呢?听完了这番话,我紧紧地搂住了妈妈,妈妈去哪我去哪,不离不弃。

妈妈从小教我做家务,我从五岁很独立,会自己洗澡,叠衣服,做家务了。

有一次,过春节回老家,在火车上上的人摩肩接踵,连一个座位也没有,我跟妈妈只好很无奈地站着,妈妈怕我站不稳背着我,妈妈的背很宽大也很温暖,很有安全感。渐渐地我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几乎不敢呼吸,因为我看到妈妈趴在座位后背上睡,我生怕我的呼吸声会吵醒妈妈。看看已经累的满头大汗的妈妈,真是心疼。现在我会做作业直到很晚,但妈妈还是会等到我写完之后再睡。

让细节描写成为作文的亮点 作文指导 篇11

一、形象导入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从表象开始的。对于形象可感的事物他们更容易认识, 更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因此, 在设计导入时,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要充分运用实物、图片、模型等, 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使学生获取感性认识, 达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1. 运用实物。

实物形象直观, 大多为学生所熟悉, 将实物带入课堂, 更能够给学生以熟悉感、亲切感, 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亲切性, 使教学处于一种情感融洽和谐的氛围中, 使学生产生参与的主观意愿。

2. 运用插图。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插图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图片往往含有语言所难以描绘的情感与意境, 与抽象的文字相比, 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更有吸引力,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 学生也更容易从这些图片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来描绘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

3. 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这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趋向于声情并茂。运用多媒体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但传统教学手段又难以展现的图片、视频等再现于课堂, 这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 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 引发学生的思考, 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与生活体验。

二、情感导入

加强教学的情感性既是语文学科的特殊要求, 又是进行互动教学的基础。首先, 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在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的爱与憎、喜与恶, 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就需要来渲染氛围, 创设情境,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使学生走进文本,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其次, 教学需要情感的沟通。成功的教学包含知识的互动、情感的沟通与心灵的交汇。没有情感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与教师成为机器, 彼此都会疲惫不堪。情感是教学的润滑剂, 可以产生互动效应, 教师积极的情感会带动学生的学习行为, 而学生积极的情感反馈会也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 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导入既可以将学生顺利带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 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 音乐导入。

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更能渲染气氛, 打动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激发人的情感, 具有语言所不能取得的效果。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来导入新课,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为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如在学习《月光曲》一文时, 我为学生播放了乐曲《月光曲》, 使得学生被清新的旋律、优美的曲调所吸引, 陶醉其中。此时, 我顺势导入文本的学习,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视频导入。

对于一些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的作品, 学生在理解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多媒体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 将与文本相关的影视剧、历史资料等呈现于学生面前, 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如在学习《火烧圆明园》一课时,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历史史实摆在学生面前, 通过强烈的对比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三、启思导入

新课改提倡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与主动思考的空间, 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构建者。因此, 在导入阶段,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的氛围。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可以引发思考、开启智力、激活思维, 可以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 从而能促进学生整体能力与教学效果的提高。

1. 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是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提出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主动求知。在导入阶段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 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 我提问:“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 便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诸葛亮。他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期间, 周瑜设置重重障碍来为难诸葛亮, 就是要让诸葛亮无法完成, 以惩治诸葛亮。如果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来造箭, 这根本是无法完成的, 但是诸葛亮却做到了。那么, 他有何‘高招’呢?”这样的问题便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阅读文本。

2. 引导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而不仅仅是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思考与思维的过程。在导入阶段, 我们可以对本节内容作简述,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样会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如在学习《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时,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提出学习要领, 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非常高, 提出了许多问题。然后, 我根据学生的问题总结出了如下几个问题:你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

除了以上论述的几种导入方法, 还有直接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联系旧知导入等。

描写人物细节的作文 篇12

当她装了一些西红柿递给小商贩后,商贩说:“八元吧!”那妇人听了不乐意起来道:“你抢劫吗?这么贵?就这点西红柿,我看你就是个黑商。”她怒瞪着双眼,嘴巴不停张开闭合。商人也不乐意了,黑了脸不耐烦地说:“我这就这个价,你要是不愿买,就快点离开,别耽误我做生意。”那妇人听了,气得脸色涨红,身上的赘肉也跟着抖动起来,说:“你不知道顾客就是真理吗?你又不缺这点西红柿卖的钱,六块!就六块!”那商人见她如此难缠又蛮不讲理,收了六块,就赶走了那位妇人,她低着头看着西红柿,笑眯眯地离去了。

★ 人物细节描写片段

★ 人物细节描写的范文600字

★ 人物细节描写的优美句子

★ 细节描写作文

★ 描写人物

★ 初中作文细节描写

★ 友谊作文细节描写

★ 细节描写的作文

★ 织毛衣作文细节描写

作文中的细节描写 篇13

一、导入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那在我们的写作中,什么是那一滴中的太阳?什么是能呈现肃杀清秋的一片枯叶呢?

板书:一滴水中的太阳——作文中的细节描写

二、指导点拨:

1、什么是细节?(赏析古诗两首,明确细节内涵)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闺中生活真是无忧无虑,充满了开心与欢乐。这首词的上片描写少女李清照荡秋千尽情嬉戏的场面。自由自在的少女宛如一支快乐的小鸟,在“露浓花瘦”的暮春季节,气候冷暖适宜,着“轻衣”而荡秋千,以至浑身“薄汗”,玩得酣畅淋漓。下片写外客来访、李清照匆忙躲入闺中这样一个忙乱的小场面。“蹴罢秋千”,稍作休息,却正好碰上了客人来访。为了躲避外客,慌张不知所措到“袜刬金钗溜”。象李清照这样大胆、真率、任性的少女,有如此过度的害羞与紧张,暗示着来客与她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毕竟不同一般少女,临进闺房之门的一刹那,她寻找借口“倚门回首”,峰回路转,佯装“却把青梅嗅”,暗地里端详来客。“青梅”的细节描写则将李清照如此忙乱慌张的原因点破,原来客人就是她“青梅竹马”的未来夫君。这一“回首”,再次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与众不同。赵明诚是李清照的同乡,两人从小不一定玩耍长大,“青梅”的典故是一种诗意夸张的运用。但这里典故用得天真、俏皮,闺中少女的羞怯、活泼与对未来夫婿的心仪,尽在这一“回首”中。

细节的内涵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细节描写是功不可没的。

2、细节描写的方法

(1)动态造型。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做动态展示,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例子: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2)对比展示

即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 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鲜明对照。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或者同一个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例子1《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离开范家的情形

中举前: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中举后::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揭示胡屠户的市侩心理,揭露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习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例子2

阳光依旧灿烂,它不会因为我的心情沮丧而失去光茫;天空依旧湛蓝,它也不会因为我的情绪暗淡而去黯然神伤。突然想到,我不应该这么悲观,我要向前看。

这段文字,通过“阳光灿烂”“天空湛蓝”的对比,使文字均衡,节奏感强。

例子3

生活是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

生活是美酒,会喝的说它甜,不会喝的说它苦;

生活是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

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欢乐。

这组句子就通过形象思维,巧妙的表达了对生活的看法,并且意蕴深厚,耐人品味,堪称警句,使文章顿生光彩。

例子4

诚信不是金钱,但千金难买季布一诺;

诚信不是美貌,但它使狡诈的郑秀黯然失色;

诚信不是知识,但胜过张仪的学富五车

这样写又比说“诚信是最宝贵的人生品格,它比什么都重要”要高出一筹

(3)运用修辞。

巧妙的运用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修辞是雕饰语言是常用手段。作为中学生,修辞是再熟悉不过了。作文中能适时用上几处,一定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例子1:

——只有极为偶然的机会,看到几本《儿童画报》,让我的梦不至于枯萎。

——同学们将手插进衣袋木偶般的坐着。

——幸福并不是老天爷牙缝里落下的肉屑。

——罗纳尔多就像一辆老汽车,这一次发动机坏了,下一次是减震器,接下来是刹车、油箱!

例子2: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析: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想想:还能联想一些例子吗?

(4)善用描写

描写也有三段论——清楚、具体、形象

描写是记叙文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描写,就不能算是记叙文。中学生常常因为不会描写而头痛。文章写不长,写不精彩,写不生动,都与不会描写有关。

逻辑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判断推理的三段论,比如这样一句话:“我们班级的同学都是好学生,我是班级的一员,所以,我也是好学生。”一个判断分三个句子,第一句叫“大前提”,第二句叫“小前提”,最后一句叫“结论”。人们通常称它为逻辑推理的“三段论”。三段论其实是逻辑推理的三个步骤,有了这三个步骤,一个判断就成立了。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作

文的描写句子也有三个步骤,借用逻辑学的概念,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描写三段论”。例如这样一个普通的描写句子:“操场上有一根旗杆,静静地竖立着,就像一位忠于职守的哨兵。”第一句话是叙述,第二句话是形容,第三句话是比喻。三个句子合起来,完成对一件物体的完整描写。

“叙述”主要负责介绍人、物、事件的基本事实、大体经过以及重要背景,让人们认清事物大体的轮廓,它回答的是“有什么”的问题。叙述的写作要求是“写清楚”,比如,“学校对面是一排高层楼房”这个简短的句子,清楚地介绍了描写对象的方位——学校对面,数量,一排;性质,高楼房,这就把对象介绍得十分清楚。

“形容”主要是描绘人、物、景、故事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细更清晰地了解它,它所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比如“这些楼房有一百多米宽,全部是银白色墙面,金色屋顶”。这样一写,读者的印象就更清晰了。

“比喻”负责把描写对象的某一部分特征同常见的某种事物进行比较,让人们更形象更直观地去把握此物,它回答的是“像什么”的问题。比如前面的句子,可以加上“远远看去,像一排身披铠甲的巨人”。这样一写,读者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一般来说,有了这三个步骤,你对某样东西的介绍就比较清楚,也比较生动,也比较感人了。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样的句子:

西边天空有一道彩虹,弯弯的,长长的,像架在半空的一座七彩天桥。

教室的东边是学校的操场,平坦,宽阔,长满绿绿的青草,(远远望去)像一块巨大的地毯。

公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你追我赶)地飞驰,就像在进行一场没有终点的比赛。天空飘着雪花,密密麻麻,纷纷扬扬,就像成千上万只蝴蝶一起从天外飞落下来。三段论的每一个单句,也可以分别增加修饰成分,变为一组复杂的描写,如:

乘飞机飞越内蒙,坦荡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绵延千里,一望无垠,牧民的帐篷零零星星地闪现在眼前,白白的,圆圆的,就像刚经过雨水冲刷的草地上钻出的无数颗小蘑菇。

三、实践训练

读一读,改一改,写一写。

儿时,我们总是盼望着桑叶一夜之间长大,盼着那桑葚像电影中的镜头一样,一下子由青变成淡红,由淡红变成深红,由深红变成黑紫。好不容易等到这一天,我和小龙一头钻进了徐老伯承包的桑林。多诱人的桑葚啊!我和小龙东攀西摘,弄得满头大汗,有时用手擦一把汗,竟成了大花脸。我俩相视而笑。“饱餐”一顿之后,我俩匆匆钻出桑林。哟,徐老伯正

在池塘边放鸭子,怎么办?心虚的我俩只好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过去。徐老伯用放鸭的竹竿拦住我们,“吃了我的桑葚吧?“没,没有哇……”没有?你们的脸上是什么?”咽,对了,我们的“大花脸”都没有擦干净呢!我俩只是搓着手,不知说什么好。“记住,桑葚可以吃但要洗干净,上面说不准还有农药残液呢!吃坏了肚子上不了学可就坏了……”多好的徐老伯呀,我们担心的事没有发生,却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注入了一股暖流,徐老伯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我们看到的仿佛不是古铜色,而是一种可贵的生活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找出文章中描写成功的句子,并反复朗读。

(2)从描写是否得当的角度,用简要的语言评一评画横线的句子。

(3)展开想象,描写出当时的情景,写在横线上。

四 实践练笔

运用细节描写方法展现生活中的场面,写片断作文。

五、点评修改

“可怕的英语考试开始了,平时上英语课挺“潇洒”的我,一时毛了手脚,这时突然想起了救命稻草——英语课本。但此时,严肃的“老英”的两只眼正像激光似地在教室内扫射呢!我的心怦怦直跳。“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一咬牙,慢慢地将英语课本从课桌里拖了出来。“某某,干什么?!”只听“老英”一声断喝,我羞得差点钻到老鼠洞里去。”

这段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对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等都做了恰如其分的描写。读起来栩栩如生,如亲临其境又不失幽默。

如何让细节描写具体、生动起来?

(1)细致观察感悟;

(2)精心锤炼词语;

(3)巧妙运用修辞。

进行成功的细节描写有什么方法呢?我归纳为以几点。

(1

如“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我们就可以问“是怎样的银元?”“谁的银元?”“银元是谁弄掉的?”“银元怎样掉到地上?”“掉下地以后发生什么事情?”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范句: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时,你不可能凡事都能亲自演示一番,实际状态只能联想和想像,使其合情合理,这个过程我们又给它取名为想像延伸法。的,比如,描写人物肖像时,还得对人的某一部位、某个方面进行精细描绘,我们又把这种方法叫做局部细写法。

我们将以上三点归纳为:具体形象=步步追问+想像延伸+局部细写。

例句:他抱住娘,在娘的脸颊上亲了一下。

范句:他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跑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再有,我们在进行细节描写时还须注意运用注意点:

1.看、听、感、想、做;

2.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3.局部细写应选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象声词;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

同时细节描写还必须遵循以下的三条原则:

a、真实。b、典型。c、细致。

上一篇:教育部:确保符合条件随迁子女都能在流入地高下一篇:绵延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