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用人能进能出(精选3篇)
解读人: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人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日前公布,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了解到,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二是聘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终止,各地做法不统一;三是奖惩等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四是人事争议处理依据不够明确。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干部人事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坚持和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党对事业单位干部人事人才工作的领导,制定干部人事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二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推荐、使用和管理好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三是指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四是加强对干部人事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履行牵头抓总、综合管理、监督检查职责。
分类设置岗位
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分类设置岗位有利于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对工作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006年原人事部发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开始试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一般分为5个等级。
2011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审批编制内设岗,规范人事管理,搞活内部用人机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备案编制内设岗,赋予单位灵活的人事管理权”。
据此,条例规定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同时条例还规定了岗位类别、等级和设置程序等内容。
公开招聘、竞聘上岗
2005年原人事部发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要求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在此基础上,条例明确规定,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涉密岗位等人员外,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同时考虑到事业单位种类多、行业差别大,公开招聘的具体办法不宜一刀切,条例仅对公开招聘的范围和基本程序作了规定。
竞聘上岗是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实现人员能上能下的一种竞争性选拔方式。考虑到竞聘上岗只是事业单位的用人方式之一,条例仅对需要竞聘上岗的程序作了原则规定。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还将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的办法,对竞聘上岗的条件、程序等内容作具体规定。
规定聘用合同期限,列明合同解除情形
2002年国办转发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将聘用制确定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聘用合同签订率逐步提高,目前已超过90%。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
根据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条例规定了聘用合同的期限、初次就业人员的试用期,明确了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条件,列明了聘用合同解除的情形以及合同解除、终止后人事关系的终止。条例未作规定的,依照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执行。
明确奖励和处分种类
参照公务员法有关奖励的规定,根据事业单位奖励的实际情况,条例规定了奖励的情形,确立了奖励的原则,明确了奖励种类。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还将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的具体办法。
2012年8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察部印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对处分的适用范围、种类、权限和程序作了规定。在总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条例规定了处分的情形,明确了处分种类,提出了处分的工作要求,确立了处分解除制度。
对考核结果处分决定不服,可提出申诉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作为平等主体发生的争议,与劳动争议性质相同,可以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据此,条例原则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与劳动争议不同的是,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还包括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发生的争议,这类争议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争议,不适用调解、仲裁程序。为此,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可以申请复核、提出申诉。
关键词:人事档案,人的选用,服务功能,与单位工作接轨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活动中形成的, 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的, 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表格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它为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职工提供了重要依据, 也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上可以通过查阅人事档案, 不仅可以了解其独特的经历、德才和工作业绩, 还可以了解其个性特点、专长爱好等客观面貌, 以便安置在最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岗位上工作, 这不仅会提升其个人的幸福指数、有助于其安居乐业, 也利于小到单位大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另外, 在单位日常生活工作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如: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考研等相关证明, 出境、计算工龄、工作流动、考公务员、办理各种社会保险以及升学等都需要个人档案。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管理单位的人事档案, 做到其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以便更好的为组织、人事工作提供信息服务。
人事档案应当客观地反映一个人的历史面貌, 达到“阅卷见人”或“档若其人”的要求, 但是如果其中存在涂改造假, 重要原始依据材料不齐全, 前后不一致, 甚至出现所谓“学历越填越高、参加工作时间越填越早、工龄越填越长”等“整容”失真档案, 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事档案的公信力, 也从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条件, 有损社会的诚信和谐。
那么由谁来为人事档案把关呢?其中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很多, 但就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而言, 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人, 这一点恐怕每个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都清楚。所以在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 如果把握好人的因素就会最大限度的避免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下面就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与用人的关系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的看法。
其实,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在相关制度中是有一些具体要求的, 比如起码得是干部身份、学历高中 (中专) 以上、中共党员, 热爱本职工作, 具备工作所需的业务素质, 政治素养。此外还要经过相应的业务培训。如果是兼职做的话, 也要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为主等等。
然而现实工作中, 常常出于这样那样原因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制度选人。例如让一个工作量本来就很繁重的干部, 兼职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那么无论他本人有多么优秀, 客观上可投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时间却是十分有限的, 使得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开展各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成了纸上谈兵的事。因此说, 只看优秀与否而忽略了工作负荷的选人方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况且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搜集上来档案大都不能及时归档, 通常只能在上级组织要进行检查时, 才不得不请示领导临时抽调3~5人组成临时团队一起会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加上工作台面有限, 好几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 同时进行审查、装订、录入、归档等工作。大量纸张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面频繁流动, 难免会有张冠李戴现象。由于临时组合对业务也是边做边熟悉, 结果归档质量肯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出现横竖颠倒, 正反倒订等也不足为奇, 这些都给以后人事档案的利用埋下了隐患, 而且也有悖于人事档案保密性和安全性要求。
按照有关规定, 每管理1000人的档案配备一名专职干部, 依据这个标准, 对大部单位而言, 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也都是兼职做的。由于这部分兼职很少会被计入工作量, 所以通常被投入的时间也是十分有限的, 加上有关人员缺乏培训, 难免会有因审查不严而在档案中出现该签名的没有签名, 该盖章的没有盖章, 有的档案甚至没有填写形成时间。还有的档案材料收集不够完整, 随着时间的流逝, 人员的流动, 完整收集成了难题, 甚至成了不可能。由于时间问题, 在进出档案登记方面也有记录不规范、借出档案追回不及时等, 这些势必增加了档案丢失、失密的风险。另外, 档案管理人员得不到及时消防培训, 甚至没有配备相关设备, 一旦发生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有的单位对人事档案管理干部更换过于频繁, 而且交接工作存在漏洞, 通常只大面上对交接档案份数进行登记交接, 对其它细节的交接不够重视, 当出现问题时, 责任根本理不清。
在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用人中,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对人事档案管理干部必须是中共党员的要求。我们知道,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工作, 它不仅是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每个党员都知道, 从一个普通自然人到成为中共党员起码要有多年的组织培养和自身努力进步的过程,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 还锻炼造就了严明的组织纪律, 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因此忽略了这一点, 从客观上就削弱了人事档案工作的严肃性, 举个例子, 这就好比没给上岗警察配备防弹背心。
那么如何处理好用人问题, 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的呢?
首先, 单位领导要对人事档案工作给以高度重视, 了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和相关要求规定, 选好合适的档案管理干部, 同时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职称等个人问题, 对于作出成绩的要给以表彰, 使其安心本职工作, 同时还要对其工作给出明确的考核标准, 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干好干坏不能一个样。另外, 作为人事档案管理干部, 也要做足宣传工作, 加强与单位领导、人事、党办、工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 及时收集有关材料归档。同时也要定期向领导、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与单位的日常生活工作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归根结底就是要把人事档案的作用发挥出来, 与本单位的工作接轨。作为一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干部, 要树立服务意识, 只有服务跟上了, 才能实现其价值, 有了价值才能得到重视, 才能使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结束语
1 我国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意义和社会保险基金征收统筹模式
1.1 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意义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保护器,是治国安民的大计和推进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工程,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之一。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它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是具有保障性、福利性、强制性和社会性的公共产物,为社会构建了一张安全网。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过程当中,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特定情况下仅为劳动者)按照规定的数额和期限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缴纳费用,费用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特定情况下仅为劳动者)共同负担,兼顾国家、用人单位(集体)、劳动者(个人)3者利益。随着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的日益改革,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面临社保费全责征缴的重大机遇,也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2 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模式
当前,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模式主要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确立社会保险关系,核定人员、险种、缴费基数,下达征收计划,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税务机关组织征收。
1.3 社会保险基金统筹模式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现状是实施部分积累制,即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相结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社会统筹实行现收现付制,用于发放已经退休的老年人退休金,但由于部分已退休的老年人没有个人积累,所以社会统筹基金正在弥补这一部分缺口。
2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现状及用人单位欠缴原因
中国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指出,1997年至2011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补贴金额达12 526亿元,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 272亿元。201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中,超过64%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若剔除财政补贴,2010年上海、江苏、湖北、湖南等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征缴收入均低于支出。《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我国养老金一方面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收支缺口问题,缺口额由2010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767亿元;另一方面,养老金的“空账”运行问题也越加严重,“空账”额已由2007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后,到2011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这些信息突显出,一方面,我国社会养老金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收支缺口问题,如果这一状况未来不能逐渐得到改善,养老金的足额支付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在各省份努力多年做实个人账户宣告失败的背景下,个人账户巨大的“空账”额又遭遇到中国老龄化步伐逐年加快的现实窘境,势必会威胁到养老金制度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增加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运行风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年5项社会保险(不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28 909亿元,比上年增长4 866亿元,增长率为20.2%。基金支出合计22 182亿元,比上年增长4 127亿元,增长率为22.9%;2013年全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32 900.9亿元,同比增长13.8%,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为26 521亿元,同比增长19.6%。近年来,由于逐年调整社会保险待遇和社会保险公共管理服务滞后等原因,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增长比例大于收入增长比例的现象已日趋明显。造成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原因很多,例如我国从国家到地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失,全民参加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保险欠费执法不严,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感不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经营不善,个别现象是劳动者本人不愿意或不及时主动参加社会保险等。
3 社会保险中的相关权利与关系
3.1 社会保险与劳动的关系
3.1.1 社会保险权与劳动权
社会保险权是指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所享有的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公民社会保障权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社会权即社会保险权,属于生存权的范畴。社会保险权和劳动权都属于社会权的范畴,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普遍性权利。2种权力相互关联,特别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构建中,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权是以就业权的实现为基础的。但是,这2项权利也存在着差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方产生的背景存在差异。二是劳动权构成劳动者主体理论基石,社会保险权构成公民社会保险理论基石。三是作为具体的权利,劳动权可具体化为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权、职业安全权、职业培训权等权利,而社会保险权可具体化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权利。四是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劳动权的实现往往是基于劳动合同的建立及其履行而实现的,劳动权是通过法定形式在劳雇双方的劳动者一方分配,以提升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政府的干预只是以第三者的形式出现的;而社会保险权的实现在企业中虽以劳动关系为基础,但法律关系并不完全与劳动关系对应,体现的是用人单位、劳动者与国家之间的公法关系。国家对社会保险关系进行干预是以第三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介入,由此决定了社会保险权在公共管理和法律途径上当事人的差异及法律程序的区别。
3.1.2 社会保险关系与劳动关系
在法治社会中,各个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因此在研究各个主体的法律行为时应当首先从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出发。法律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关系,即依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表国家)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在社会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包括养老保险关系、医疗保险关系、失业保险关系,工伤保险关系和生育保险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社会保险关系是指社会保险当事人之间(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社会保险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联系;从广义上讲,社会保险关系除了上述含义之外,还包括社会保险同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的关系以及同商业性人身保险的关系。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社会保险关系。社会保险法律关系反映的是国家和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应当认定为是公法关系而不仅仅是像劳动关系(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产生)那样的私法关系。分析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之前应当首先弄清社会保险关系与劳动关系之间的异同。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相同点如下:一是社会保险法与劳动法保护的对象都涉及劳动者,保障权利和诉讼的原则同时适用于这2个领域;二是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是基于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并在履行劳动义务之后。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不同点如下:一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对劳动者实施保障的目的不同,如劳动法中的工资问题属于分配领域,而社会保险法中的给付属于再分配领域;二是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缴费人的关系,用人单位与职工的缴费关系,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职工。
3.2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3.2.1 主体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
3.2.1. 1 保险人
保险人,又称承保人,即国家,在我国是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代表国家行使社会保险权利履行社会保险义务,具体负责社会保险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依据国家和地方各级颁布实施的各类社会保险政策,在规定的基金统筹范围内统一筹集、调剂和使用社会保险基金,以保证统筹范围内参保劳动者能够度过各类收入损失时期,保证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性或者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稳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机构。
3.2.1. 2 投保人
投保人也称要保人,指为了被保险人利益而向保险人申报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的主体,一般指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劳动者本人也可以成为投保人。在这里面,用人单位不仅仅是劳动关系中履行劳动合同层面的合同义务方,更是一个涉及社会保障公共关系的社会责任人。
3.2.1. 3 被保险人
被保险人也称受保人,是对社会保险标的直接享有保险利益的主体,一般指已由用人单位为其申报并已办理社会保险手续或者已由本人申请并已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的劳动者。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可以享受社会保险的对象范围非常广泛,涵盖社会上不同行业和不同身份的各类劳动者。
3.2.1. 4 受益人
受益人是基于同被保险人的法定关系而享有一定保险利益的主体。作为受益人的人员,一般只限于被保险人法定范围内的亲属,通常限于直系血亲和配偶、有时也包括特定条件的旁系血亲。
3.2.2 客体
当出现社会保险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律事由时,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作出的给付行为。
3.2.3 内容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中各个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即社会保险法律权利和社会保险法律义务。
4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简称《社保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主体,这样立法的目的是加强政府的相关责任,保障社会保险费的按时足额征收,从而为确保社会保险待遇发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是具体负责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机构,征收可以分为“核定”和“征缴”2部分工作。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简称《条例》)第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由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供缴费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以及缴费申报的情况。”和《社会保险申报缴纳管理规定》(简称《规定》)第三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缴费申报、核定等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依法征收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规定,目前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为税务机关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1999年《条例》实施以来,目前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已有2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税务机关负责征缴社会保险费,其余省级行政区域(除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外)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虽然在不同省级行政区域由不同的机构征收,但无论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还是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都属于政府管辖之下,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不仅关系到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也关系到政府是否能够很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社会保险费的征收。
5 追缴社会保险费的法律依据和程序
多年来,由于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的依据仅有《条例》等法规规章,而《条例》中关于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时,由原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并加收滞纳金的规定强制力不够,实践中难以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不能保证社会保险费的按时足额征收。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基础流派,它的七大原则之一是责任并不是单一的,即新公共服务要求公共组织及其管理人员不应当仅仅关注市场,他们也应该关注宪法和法令,关注社会价值、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新公共服务理论意识到了这些责任的现实性和复杂性。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在《社保法》和《规定》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之后,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有权根据有关规定向已经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但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依法追缴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对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采取了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措施后,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提出采取进一步的强制措施。
5.1 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为《社保法》第六十三条和《规定》第十六条到第二十六条等法律法规。
5.2 具体程序(如图1所示)
5.2.1 前提条件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实施追缴社会保险费行为的前提是用人单位已经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按月在规定期限内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缴费单位不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暂按该单位上月缴费数额的百分之一百一十确定应缴数额;没有上月缴费数额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暂按该单位的经营状况、职工人数等有关情况确定应缴数额),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后,但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并按核定数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结算。
5.2.2 发《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通知》
当用人单位出现“未按规定申报且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申报后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因瞒报、漏报职工人数、缴费基数等事项而少缴社会保险费。”以上情形之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于查明欠缴事实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发出《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通知》(简称《通知》),责令用人单位在收到《通知》后5个工作日内补缴。《通知》中应当明确告知逾期仍未缴纳的,将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第八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5.2.3 查询账户,申请划拨
用人单位未按《通知》规定期限补缴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向用人单位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根据查询结果向所属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
5.2.4 作出划拨决定,予以划拨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接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划拨申请后,及时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决定,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予以划拨。划拨社会保险费决定应当送达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5.2.5 要求提供担保
经查询,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或者划拨后用人单位仍未足额清偿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以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担保。
5.2.6 签订《抵押合同》或《质押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可的评估机构对其抵押财产或者质押财产进行评估,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对能够足额清偿社会保险费的,双方依法签订抵押合同或者质押合同;需要办理登记的,应当依法办理抵押登记或者质押登记。
5.2.7 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抵押合同或者质押合同后,应当签订延期缴费协议,并约定协议期满用人单位仍未足额清偿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参照协议期满时的市场价格,以抵押财产、质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延期缴费协议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5.2.8 申请扣押、查封、拍卖用人单位财产
当用人单位经责令仍未补缴且出现“经查询,用人单位开户银行账户余额少于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且未签订担保合同;经划拨,用人单位仍未足额清偿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且未签订担保合同;延期缴费协议期满,因担保财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权利状况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仍未足额清偿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以上情形之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扣押、查封、拍卖用人单位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滞纳金。
6 结语
现阶段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建立科学的社保费征缴机制,保证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顺利开展,对于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在立法和公共管理实践中已经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例如用人单位以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担保时的抵押率、质押率无上下限要求,仅需“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对能够足额清偿社会保险费的,双方依法签订抵押合同或者质押合同”,这种情况存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因此有待出台更多的实施细则来加以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改变以往被动征缴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政策武器主动出击,承担起应有的公共管理责任,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和公民权利的实现作出应有贡献。特别是在《社保法》和《规定》(2013年11月1日施行)相继出台以后,社会保险费征缴问题才有了法律支撑和操作依据,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肩负起法律赋予的使命,为我国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应收尽收”的工作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征收社会保险费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保障制度能否顺利实现的前提。在现实社会中,用人单位瞒报、漏报职工人数、缴费基数,未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常常出现。如何解决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困难的现状,一直以来困扰着社会保险公共管理机构。文章从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现状出发,研究在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在社会保险费征收环节,当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时,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遵循的公共管理方式和可以采取的法律途径。
关键词:社会保险费,欠缴,征收管理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李珍,孙立勇,张昭华.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选择——以国际比较为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王昕明.浅谈提升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水平的意义和办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5).
[4]刘钰桃.我国城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杨仁君.中国社会保障风险研究[J].技术经济,2004(6).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用人能进能出】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及建议要点07-28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09-21
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工作09-24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政策问答(人事部)10-3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总结06-18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策略09-18
事业单位印鉴管理制度07-07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办法07-21
事业单位宿舍管理办法09-17
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改革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