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写老师的作文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写老师的作文(共12篇)

四年级写老师的作文 篇1

张老师说话可幽默呢!记得她给我们上完第一节课后,就笑着对我说:“思翰,老师放学带你去跑步减肥,好不好?”我愣住了,张老师怎么会这么说呢?我真想不明白。后来,我想了一会儿,说:“请让我考虑一下吧!”张老师哈哈大笑,笑声可大了,甚至连隔壁班都可以听见。我也偷偷地笑了。心想,这老师太幽默了,就因为我的身材和她的相似,就开了这个玩笑。我对眼前的这位新老师的陌生畏惧感,顿时消失了。

张老师对我很好,还选我当了班长呢!记得有一次,张老师在开学初,报名注册,要求我们带一本字典、一本螺旋型笔记本、一本作业本、一支红笔和一把尺子,由于,我没来学校,她交代和她同事的我妈妈告诉我,可是妈妈忙得忘了,没告诉我。我去上课的第一天,同学们都带了这几样东西,而我却感到莫名其妙。我想,这下s定了,这个新老师一定会大发雷霆的,我该怎么办呢?都怪我妈妈。

上课了,张老师来了,我的心情顿时紧张起来,生怕她怎么处罚我这个教师子女?张老师心平气和地问:“你们谁没带应该带的东西呀?”我和几个同学乖乖地举起了手。张老师的目光集中到我身上,我不敢抬头看她。她和蔼地对我们说:“下次要记得带哦!不要再忘记了!”这时,我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地,轻松多了。心想,总算不用挨批了,这新还挺不错呢!要是别的老师,肯定是唾沫四溅,把我们臭骂一顿的。

由于,刚开学,还没选班干部。张老师一本正经地宣布:“班长暂时由思翰来当,副班长暂时由思忆和淑婷当,中队长……”我一听,感到很奇怪,想,我从一年级到现在,只当过一次班长,就与班长失之交臂了。现在怎么,这个新老师要委以重任呢?难道是她认识我妈的缘故吗?还是我妈走后门?不不不!不会的,我妈妈才不会那么做的。当就当吧!反正,我也轻车熟路了,也要向新老师展示一下我的领导才能。

从当上班长之后,我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我的任务,配合老师管理好班级。张老师也对我的进步表示赞赏,还不时鼓励我呢!

四年级写老师的作文 篇2

一、语文表达教学的现状反思

1.说写分离, 重写轻说

语言和文字是两条腿走路的, 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与文字并举的, 也就是说, 文字的教学应该从语言出发, 又反过来影响语言, 提高语言。”可是, 在我们的教学中, 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是两个分立的内容。

在长期的教学中,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更多地关注了习作训练, 而忽视了口语交际的教学。阅读与习作也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 而面对教材中的口语交际, 很多老师缩短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时间, 甚至忽略口语交际的教学, 更谈不上理解编者意图, 精心预设教学, 注重生活运用等要求了。

就是在习作教学中, 不少老师也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写作前的指导, 给予学生说的时间不够充分, 不够到位。因为不说或少说, 会造成学生言语实践和写话训练的脱节。

其实口语交际就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说”又是“写”的预热, 是“写”的基础。叶圣陶说:“话怎么说, 文章就怎么写。”先说后写是习作的方法, 同时怎么说就怎么写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2.脱离生活, 机械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老师还容易被考试牵着鼻子走。试卷上的写作占有大的比分, 因此, 老师们为了应试而进行大量的写作训练, 甚至是一种机械的、模式化的训练。所以, 尽管我们如此重视写作, 但还是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啊, 又要写作文了! ”“老师, 要写多少字呀? ”每次习作时, 这样阵阵的叹息总让人觉得作文是件无比痛苦的事情。而对于口语交际, 只要能把试卷上的问题用几句话写出来就可以了, 因此, 忽略口语交际的其他功能, 轻视了口语交际的训练, 缺失了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 也就更谈不上与习作教学的相辅相成了。

其实, 这种无意义的机械训练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在生活的口语交际过程中, 每一个言说者, 面对面的言说对象, 有明确的言说主题, 有强烈的言说目标, 有敏感的现场关注意识, 充分利用语气、神态、体态语向别人传达一种自己内心的情感。在生活的作文中, 每一个作文者其实就是一个有意义的言说者, 只不过要把语气、神态、体态等现场对话情态因素融入文字之中, 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

基于以上原因, 我在所教的四年级中, 尝试开发了语文表达综合课程, 说写联动, 打通教学与生活,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表达课程的开发

1.立 足 教 材 , 寻找说 写 综 合的结 合点

教材是教学立足点。我们不难发现, 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内容和习作内容是有相似性的, 比如:四年级下册教材《练习1》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推荐或自我推荐, 而《习作2》的内容正巧就是要学生写一篇推荐文章:推荐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

由此可见:在学生已经进行过的口语交际的练习中, 有许多与习作具有内在联系的, 口语交际中的许多经验是可以迁移到习作中来的, 我们完全可以寻找它们之间的结合点, 说写联动, 促进从口语交际向习作的正向迁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系列式的训练, 凸显“表达课”的真正价值。

2.立 足 生 活 , 进行 表 达 课程 的 综 合建构

生活是表达的源泉, 离开生活的表达是毫无意义的无病呻吟与矫揉造作。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表达教学, 就应该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激活学生真切的表达需求, 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 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所以, 我在打通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的基础上, 努力在生活中寻找与之融通的生发点, 将原有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建构表达课程的教学主题。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四下练习一) 、“介绍我的朋友” (四上练习二) 与习作教材“我真棒” (四上习作二) ”“推荐他人” (四下习作二) 都是“通过说写的方式介绍自己或他人”,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每学期都要进行班级服务岗位的推荐与竞选, 每个月都要进行班级之星的评选, 推荐与评选的过程, 就是说话与习作的内容, 所以我把这些内容加以整合形成“人物风采”的表达课程主题。

三、语文表达课程的实施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儿童本位, 立足于儿童生活。那么表达课程的实施也同样要体现儿童文化与生态。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会不断出现他们感兴趣的、 触动他们心弦的、符合他们心理特征的话题, 以此开展说写联动, 就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实践案例一:热点话题

我以小组为单位, 从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开始调查, 整理出学生关心的“网络的利与弊”“垃圾食品想说放弃不容易”“小学生该不该有零花钱” 等十多个话题, 然后开始分组调查、采访、讨论等一系列活动, 接着老师也作为一个参与者加入到学生合作小组中, 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平等、民主交流的氛围, 另一方面, 能及时而全面发现学生说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病, 并立即进行提醒、点拨和纠正, 最后再写出体验作文。这样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就能提高“表达”能力。

比如, 针对学生最关心的上网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

(1) 开展调查活动 , 了解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利与弊, 收集准确的资料, 并且对此进行整理统计, 做好调查笔记。 (调查的方式包括观察、访谈、问卷、读资料、实际使用等)

(2) 谈谈自己的上网体会 , 说说自己上网的故事。

(3) 举行小型辩论会 :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4) 学生撰写此次活动的感受, 谈谈自己在活动后对网络的新的认识。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在儿童的心理世界,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语) 给了孩子感受生活的机会, 让“表达”有了生活的味道, 他们就不再畏惧“表达”, 而是乐于“表达”。

生活在这里成了源泉, 成了动力, 成了内容, 成了过程, 学生便在这种语文生活中发展表达能力, 发展精神人格, 实现双语的锻炼。他们用机敏的眼睛, 发现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学会倾听他人的话语, 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 用睿智的大脑, 思考值得我们关注的事;用一颗灵动的心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他们“心里有什么, 笔下写什么, 此时此地只有我……只能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 自由奔放, 从头脑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 微笑也好, 深愁也好, 洒洒落落, 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 (冰心语) 言语作为心声, 从心启程, 以言传递他人, 实现“心灵的历程”。表达, 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训练。

实践案例二:人物风采

我是以班级服务岗位选举活动展开, 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的。

新学期开始了, 我们班要选出新一届的班级服务团队, 这一次选举我们历时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中, 我把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贯穿其中。

(1) 自我推荐。这次说的要求为: ①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爱好作一个自我介绍, 让别人更深刻地了解你, 认识你。②表述要富有个性, 充分展现自我风采, 并说清自己准备怎么做。可选用图片、照片、影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③限时三分 钟, 上台的同学要注意说话的礼仪, 介绍时要声音响亮、内容清楚、表情自然。

这样, 在独白式的过程中发挥人与人的交互和思维对话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倾听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表达 (说清楚推荐的理由) 和应对 (现场发表的适应) 能力。

(2) 推荐同学。说起我身边的同学, 他们身上有各种闪光点, 你们愿意向大家推荐一下吗? 要求:①只要这个同学在一个方面突出, 你都可推荐。②在说推荐理由时, 实事求是, 选取具体的事例, 如果事例太多, 要做到有详有略。③如果觉得说的事例不够典型, 不够具体, 还可以通过采访他人或被推荐的同学的方式来获取最详细的资料。④要有礼貌, 学会倾听。心态要积极平和, 能为别人喝彩。

这样, 在前面口语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在通过独白式和对白式的两种形式中进行说的训练和体验, 尤其通过采访这样对白式的形式对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培养得到提升, 也是一种交际素养的培养, 同时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书面表达内容。

(3) 书面推荐。前面的口头推荐活动中, 我们了解更多同学的另一面, 大家都非常出色! 到底哪些同学是你们心目中的优秀服务人员呢, 我们要进行一下民意测评。我们要把这些同学的优秀一面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放在我们的班级博客中由大家投票选举。

在前面的语境之下, 在活动“交流”与“评析”中, 那么“这就是我”“一个特别的我”“推荐一个人”“××之位非他莫属”等为题的书面推荐就有了铺垫, 同时写也成了一个对说的内容的提炼, 从而水到渠成。

寻到源头, 方有清冽甘甜的水。这些教学内容是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件, 同时也是生活需要, 它们是语文活动的语境, 也是儿童表达活动的话题。

当然, 一般生活中的表达大多是随机、即兴的, 与课堂表达训练有一定区别。像安慰、鼓励等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教学, 如果简单地搬移日常生活, 容易导致学生将课堂里所表演的口语交际与自己真实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割裂开来, 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为了让学生丰富生命体验, 有机会进行多层次的交流表达, 我们开展了多元实践活动, 强化表达过程, 如晨会中的故事讲述, 并以小老师身份引导学生讨论, 写心得。同时我们努力搭建实践平台, 体验角色, 如主持一次班会、向客人介绍我的学校、当一次家乡小导游、 表演一次课本剧等。从生活中撷取精彩内容, 学生乐于表达, 善于表达。

我的老师四年级写人作文 篇3

付老师高高的,瘦瘦的,戴着一副眼镜。以前在氏族们班教英语,爱和同学们做游戏,让出我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记得有一次:

我们正在读书,付老师走进来,温和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怎么样?”一个同学兴奋地说道:“太好了,那是什么游戏呢?好不好玩啊?”

“当然好玩了!这次的游戏就是‘翻译单词大比拼’。这个游戏要两队各派 名队员来抢答,看哪一组翻译得又对又快。”在老师的一声令下,游戏开始了, 队先夺得了一分,B队也不甘示弱,连续回答对了两题,反超了 队,双方毫不轻敌,死死咬住对方,比分以螺旋式的交替上升;四比五,六比五,十比十一……。“暂停!”这时付老师喊了一声,全场安静了下来,付老师继续说道:“就剩下最后三道了,紧要关头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听题。”比赛到了关键时刻,空气都仿佛凝结在了一起。只听老师又出了一个题:熊猫的单词如何拼写?我平时只会认读单词,老师也没要求我们拼写啊,这下可把我们难到了,这时我想起,初学英语时,付老师曾经说过,其实英语就像我们的汉语中的拼音一样,只要会读,就能很轻松地写出来,我试着在稿纸上写了下,P ND ,咦,好像是这样的,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举起了手,“王静文,你回答!”我大声地念出了熊猫的单词拼写,全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呀,我对了,我为我们 组又赢得了一分,比分锁定为十三比十一,我们 队赢了,全场一片欢呼……

四年级写人作文:我敬佩的老师 篇4

顾老师留着短发,两条又粗又浓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长着一张大嘴巴。

别看顾老师年纪大,他在工作方面却总是一丝不苟,从来没有马虎过。记得有一次,我吃过午饭刚到校,突然,一个同学对我说:“顾老师叫你去。”我听后,心想:顾老师为什么要我去呢?我带着这个疑问走到了办公室门口,刚想走进去时,突然心里“咯噔”一跳,我看见顾老师的办公桌上有几个同学正在纠正数学作业。我又害怕又害羞地走进办公室,问顾老师有什么事,只见他拿出我的数学课堂本,对我说:“你这道题做得不对。”然后给我仔细讲解。开始我还是搞不懂,心里很怕,怕顾老师会骂我,可事实却超出了我的想象。顾老师见我还不懂,就用笔在书上画出来,反复给我讲解,我才把这道题弄明白了。走出办公室时,我才知道顾老师是带病坚持给我们上课的,校长让他回去休息几天他都不肯,生怕耽误了我们的学业。

四年级写人作文:我最爱的老师 篇5

我至今还记得您刚来我们班的情景,当时您穿着一件粉红色的上衣,微笑着走进来说,同学们好!我姓李,大家以后可以叫我李老师。出于好奇,我仔细打量着您:一头乌黑油亮的秀发,下面是一张胖嘟嘟的脸蛋,弯弯的眉毛下面长着一双秋水般清澈的眼睛,个子不算太高,长得也不算漂亮,但眼睛中却透露出温柔和友善。

老师,不知道您还记得当时的我们吗?当时的我们似乎是“与世隔绝”了好久,竟然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是您、是您一遍又一遍的耐心地教我们,您教我们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教我们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虽然在学的过程中并不怎么顺利——习惯了家乡话的我们当然会一时之间改不过来,但您总是用您的耐心、沉稳与细致来抚慰我们的焦躁,我们只要取得一点点成绩,您就会夸奖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在您那微笑中一丝丝的找到自信。

老师,您还记得五年级的《火烧圆明园》这一课吗?当时您给我们讲了好多关于这方面的历史知识,还给我们放关于这件事的电影。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如此新颖的课堂教学,所以大家都学得很起劲。您说让我们看电影并不是让我们凑热闹,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记住这段屈辱历史,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并且告诫我们要更加发愤图强,不要再让这悲痛历史重演。当时的我们还小,听不懂您说的话,但我们依稀理解了您那坚毅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悲伤和希望。

事到如今,我仍记得离别时悲伤的情景,那时您高兴的告诉我们,说照片洗出来了,那个洗照片的人还夸我们班的孩子长的好看呢,一会儿就拿给我们。可是您装的再怎么高兴也无法掩饰你眼中的那一丝落寞。

四年级写老师的作文 篇6

师:春秋时期, 鲁国有一位大名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记录了他的言行, 他就是——

生: (争先恐后) 孔子!

师:对, 他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孔子不仅是教育家和思想家, 还是著名的音乐家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孔子学琴》。这个故事选自西汉时期司马迁写的《史记》。《史记》是一本历史书, 内容真实可信。读了这篇课文后, 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孔子, 还要学习孔子, 变成孔子。 (师朗读课文, 穿插讲解)

师:读了第一自然段, 你们认为孔子向师襄学弹琴之前, 他会不会弹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孔子已经会弹琴了, 因为文中说他“弹得一手好琴”。

师:兴许这“一手好琴”就是他跟师襄学的呢!

生:孔子已经会弹琴了, 我是从“孔子从不满足”这句话看出来的, 他向师襄学弹琴, 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平。

师:说得好!我们读文章就该这么细心, 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50岁的孔子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已经很有名气了, 有许多弟子追随着他。可是, 他依然不放弃学习, 拜音乐家师襄为师。你们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呀?

生: (纷纷回答) 学无止境!刻苦努力!虚心!……

师:孔子学习弹奏一首曲子, 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写得非常精彩, 大家一定要细心体会。 (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是孔子最初学琴的阶段, 师襄来检验学习成果。你们说一说, 孔子是怎么做的?

生:他见到老师后, 特别有礼貌, 连忙站起来。虽然老师说他弹得挺好, 但是孔子却说, 他还没有掌握弹奏的技巧。

师:老师都认为孔子会弹这首曲子了, 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可是, 他却仍不满足, 还要让自己的手指更灵活。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 这样的学生真少见。 (朗读第三自然段) 上次, 师襄是“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 注意, 只是“琴声”而已, 可是, 这次的感受就不同了, 他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他感受到孔子把“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师:如果孔子弹的是钢琴, 已经可以获得十级证书了, 可他还是不满足, 说自己并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 他要演奏得使人感动。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 肯定有学琴的吧?同学们在学琴时, 练习一个曲子, 如果能达到第一阶段的程度, 就会学习新的曲子, 很少有人想过音乐还有思想内容。其实,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 都有它的思想含义。音乐也是一样的, 所以, 孔子并不满足于掌握了弹奏技巧, 他有更高的追求。

师: (朗读第四自然段) 现在已经进入了孔子学琴的第三阶段。从这段描写中, 你们能不能发现, 此时孔子弹奏这首乐曲的水平是否超过了老师?

生:超过了。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刚一进门, 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师襄听得如醉如痴, 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

师:答案就在这段话里, 你能不能把范围缩小一些?

生: (迟疑) 嗯……“刚一进门, 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

师:学生弹琴弹得好, 老师也被迷住了, 是很正常的, 老师不一定达不到学生的水平呀, 你再想想看。

生:“师襄听得如醉如痴, 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

师:如果我让你选半句话, 你认为是前半句话还是后半句话?

生:哦, 我知道啦!是“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师襄从未到过的境地, 说明他自己弹琴时, 他也没有弹出孔子演奏的感觉。

师:是啊, 老师“从未到过的境地”, 孔子已经到达了, 这回可以学习新的乐曲了吧?孔子却说:“不行啊, 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继续朗读第五自然段) “琴声戛然而止, 孔子激动地站起来”, 他终于站起来了, 不仅身体站起来了, 思想也站起来了, 他说:“我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他就是体恤百姓、胸怀博大的周文王。”嘿, 孔子真的把作曲者“弹”出来了!

生:真的能把作曲者“弹”出来吗?

师:孔子生活在周朝末年, 战乱的春秋时期, 他非常怀念老国王周文王在世的时候那和平幸福的生活。这首乐曲激起了他心中的渴望, 让他与周文王的心贴在了一起, 所以, 他想到了周文王。在《史记》的原文中, 孔子不光猜到了作曲者是周文王, 还猜到了他的相貌, “此人魁梧的身躯, 黝黑的脸庞, 两眼仰望天空, 一心要感化四方。”在改编课文时, 这句话被编者删掉了。可能是编者觉得孔子有点儿太神了, 透过一首乐曲怎么可能看到作曲者的长相呢?我倒是觉得不该去掉这句外貌描写。当一个人深入地理解了一首乐曲, 通过乐曲的节奏和思想感情, 的确能够想象出作者的容貌来。我听贝多芬的交响乐, 多半是雄浑激昂的, 曲子中还常常流露出悲怆的情感。贝多芬的形象, 就是蓬松的卷发, 紧锁的眉头, 圆睁的怒目, 与他的乐曲风格十分相似。这种感觉, 只有经常听音乐的人才能体会到。所以, 最后师襄对孔子说:“你的琴艺真是炉火纯青啊!我听老师讲过, 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文王操》。”

生:老师, 什么叫“文王操”啊?

师:你该不会以为是文王做广播体操吧?“操”字在古代当品行、德行讲。这是周文王在抒发自己的道德情操的曲子, 所以叫做《文王操》。现在, 我们已经认真阅读了这篇文章, 仿佛孔子就站在我们面前, 那么, 大家眼里的孔子,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 (纷纷回答) 认真、细心、谦虚、努力……

师:这些词语虽然都差不多, 不过用来形容本文中的孔子, 都不太准确。他一遍又一遍地弹同一首曲子, 真的只是认真这么简单吗?

生:投入!

师:我们弹琴时, 通常只要求自己练熟就行了, 可孔子却一次次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先是琢磨弹琴的技巧, 后来又研究中心思想, 最后把作者是谁都悟出来了, 这样的孔子, 说明他已经——

生:入迷了, 入迷!

师:投入、入迷, 你们都说到了一个重要的词儿——“入”。我给你们一个提示 (板书:深入______) , 孔子不断地练习, 一次次追求更高的层次, 大家想一想, 横线上可以填一个什么词?

生:深入思考。

师:他是在学习、研究, 还有一个准确的词 (板书:钻研) 。深入钻研, 这就是孔子学琴的态度。还可以用了另外一个词形容孔子 (板书:精益求精) , 这两个词都能很好地概括孔子学琴的态度。正因为孔子具有深入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他才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两千五百多年了, 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

学习孔子, 在音乐中与孔子心连心

师:分析了这么长时间的课文, 现在就请同学们也学一学孔子, 在音乐中畅想。我要给大家放一段音乐, 请同学们认真听这段音乐, 然后想一想这首乐曲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播放民乐组曲《清明上河图》之“商队图”, 节奏欢快, 时长4分钟)

师:请同学们把你联想到的景象写成一句话。

生:人们高高兴兴地去集市买东西。

师:你听出了高兴的情绪, 还体会到了逛集市的感觉, 真了不起!

生:老人在公园里晨练, 有的唱歌, 有的打太极拳。

师:这就是幸福的生活。

生:农民在田地里快乐地劳作, 牛的脖子上挂着铃铛, 在耕地。

师:你说得真好!还听到了铃铛声, 真细心!其实, 每个同学的回答都是正确的, 因为你们感受到了乐曲传递给我们的欢快的、乡村的、幸福的信息。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写到了电视剧《乡村爱情》, 写到了农村娶媳妇的场面, 你们的艺术感觉都很敏锐。这首乐曲是根据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改编的, 表现的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刚刚听到的这一小段, 表现的是商贩们有的骑马, 有的推车, 有的挑担, 正在赶往城里做生意。有人把音乐比作世界语,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无论在哪里演奏, 人们都能理解。同学们喜欢听这样的音乐吗?

生:很喜欢, 音乐很美。

师:对, 音乐的美、文章的美以及生活的美, 都需要我们用心感悟。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多听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 你们会变得更聪明, 你们写出的文章也会更有节奏感, 更有想象力。我想, 大家通过自己努力, 感悟出乐曲或者文章背后隐藏的秘密, 你们的心里一定很自豪吧?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 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善于学习的人, 学会认真, 学会钻研, 学会感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 看到别人永远看不到的奇妙故事, 听到别人永远听不到的美妙旋律。

备课笔记

幸福课

语文课就是幸福课。当一颗幼小的心灵在故事中接触了快乐, 在语言中认识了智慧, 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节奏, 幼小的心灵就变成了充实的心灵、高贵的心灵、幸福的心灵。阅读, 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无限开阔。“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因为书中的世界比天地还要广阔。静静的书桌前, 当一双手捧起一本书的时候, 就像捧起整个宇宙, 上承远古, 下启未来, 高抵星辰, 深入熔岩, 我们怎么会被窗外的琐事搅乱了心性呢?

四年级写人作文:小老师 篇7

那天,数学老师上课时突然告诉我们:她明天要去当评委,剩下的数学课就由我们学生自己来上。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完全忘了还在上课,老师表情不断变化,老师又生气了。

下课了,老师找到我,给了我一张数学老师体验卡,让我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担任小老师。我心里非常开心,因为这是老师对我的信任,同时又有点焦虑,是否可以很好地完成老师给我的任务。

我们几位小老师的数学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首先是电脑授课软件用不了,我们只好把数学课当自习课上。同学们的欢呼让我感觉事情并不简单,终于软件弄好了,我们一致推荐学习委员当开路先锋。其他小老师观摩学习委员模仿老师的上课方式,但收效甚微。总是有一些调皮的同学开始玩闹、讲小话。当学习委员管理那些不听话的同学时,她总是笑场把自己先给逗笑,于是同学们更不服她管理,讲话的声音越来越大。

班长见苗头不对,起身管理,并把我派上去。我吸取了学习委员的教训,严肃管理,并警告他们:只要打闹不听劝的,一律拉起来锻炼身体,班上人立刻静了许多,但有些同学仍然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当我讲了如何去括号的计算的方法后,就抽人起来回答问题。大家都挺积极,就是有几个同学问什么都不会,讲了几遍也听不懂,还在下面嘻嘻哈哈的,我真想破口大骂,再给他几个拳头,可他们并不着急,仍然在下面玩闹,忍无可忍的我送给了他们一份“马步套餐”,让他们好好反省。看着他们郑重其事地蹲马步,心里面掠过些许不舍,或许老师在管理我们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矛盾吧!

做小老师有苦也有乐,当学习委员想再试一次的时候,同学们坚定地选择了我继续讲,这时候我就有了一丝成就感。晚上老师给我们再次巩固的时候,她的语气温柔了许多,脸上的皱纹似乎也舒展了不少,当她评价我们白天表现不错的时候,我心里美滋滋的。

四年级写人作文:好老师 篇8

如果有人没写作业,杨老师会很生气地批评他们,还要他们尽快把作业补写上。只要谁的作业有错题,杨老师都会认真耐心地讲解。因为杨老师批作业很认真,所以我们做作业从来都不敢马虎。

杨老师有时候对我们也很亲切。有一次,我的语文作业写错了位置,语文老师罚我重写,被杨老师看见了,她不但没有批评我,还夸我的字写的很漂亮,并把出黑板报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

因为有杨老师这样严格的班主任,我们班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经常都会取得很好的成绩,我们也因此感到骄傲。杨老师还给我们班创建了qq群,让我们同学之间增加了沟通的机会。

《藤野先生》是如何写老师的 篇9

《藤野先生》是中学语文的一篇传统课文, 我在五十年代初读中学时, 就读过。因此, 再要讲出新意, 恐怕并不容易。

我想从人教版教材的“研讨和练习”所出的一个题目说起———

“关于课文, 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 讨论一下,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 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 主要表现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 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 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在我看来, 《藤野先生》就是写自己的恩师的, 是《朝花夕拾》里“人物系列” (《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等) 中的一篇, 这一点不应有什么怀疑。之所以产生岐义, 是因为文章开头五段写的是自己从东京到仙台读书的经历, 当中又插入幻灯事件的叙述。且不说这些叙述都是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别必有的交代, 更重要的是, 这正是鲁迅行文的特点:总是有许多的所谓“闲文”, 他的文笔有时荡得很开, 又能适时的收拢, 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还有一点, 则涉及本文的写法, 本文是通过自己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来写老师的;因此, 文章中显然有两个关注点, 一是“藤野先生”, 二是“我”, 更准确地说, 是在“我”和“藤野先生”的关系中来写他的这位老师的。

开头五段写“我”与中国留学生的格格不入, 写我在仙台生活的不适应, 都揭示了我生存状态的困境。而藤野先生正是在“我”无法摆脱困境的绝望的情况下出现的, 他对“我”的毫不经意中的关怀, 对我孤寂的心灵无疑是巨大的慰藉。

而围绕所谓“漏题”事件, 以及“幻灯”事件所引起的风波, 则揭示了“我”的另一个困境:作为一个“弱国”的知识分子在日俄战争以后日本的民族主义的狂潮中, 所受到的屈辱, 所感到的巨大压力, 所激发起的反省。藤野先生又再一次地用他“为中国”、“为学术”的大心, 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让“我”看到了另一类型的日本人, 另一类型的知识分子, 这对再次处于绝望的黑洞里的“我”, 无疑是一线光明的曙光。

我们读者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我”的这样的生存的、精神的困境以后, 才能理解藤野先生对于“我”的意义。有意思的是, 所有“我”的这些困境, 藤野先生都不知道, 他也无法了然, 他仅仅是凭借着一个教师的职业责任感, 以及一个医学研究者对学术的热情、忠诚, 做他应该做的事, 他也并没有特别看上这位中国的留学生。但越是平常, 越是不经意, 就越是珍贵。这也是藤野先生绝对没有想到的:他的这些自然表现, 却在“我”的心灵中引起巨大波澜, 并且引发出崇高的敬意———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每当夜间疲倦, 正想偷懒时, 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 而且增加勇气了”。

如果熟读鲁迅的文字, 就会注意到, 这样的严正的文字, 这样的崇高的评价, 在鲁迅文章中是并不多见的。鲁迅多次说过, 黑暗的现实, 常常“增长了我的坏脾气, ———老实说, 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因此, 他总要努力地去挖掘、寻找“理想的人性”, “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 “教我惭愧, 催我自新, 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件小事》) 。在某种程度上, 鲁迅在“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时, 要写这篇《藤野先生》, 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 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 也和自己内心的“坏脾气”对抗。

但有些读者仍会隐隐地感到, 这样的评价似乎有些“小题大做”:我们已经说过, 藤野不过是做了他的本分的工作。但如果放在“藤野先生”和“我”的关系, 在“我”的精神成长史中的作用来看, 就会懂得这些严正和崇高的评价的深意:“我”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精神困境, 是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困境的。

这样, 我们也终于懂得, 鲁迅的那些似乎与文章主题无关的“闲文”, 其实是并非无关紧要的。

而且我们还因此而发现了这篇《藤野先生》的两种叙述语调:在写自己的生存境遇时, 用的是调侃的语调;而在写到藤野先生时, 如上文所说, 用笔就严正起来。我在上中学第一次读《藤野先生》时, 就记住而且至今不忘的, 除了前文所引述的对藤野先生的那几句评价 (老实说, 我当时并不理解) , 就是这样的调侃味十足的句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文章怎么这样没头没脑的开头;“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顺手牵来的奇特的比喻, 在我的感觉中, 真是神来之笔;“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这实在是妙极了, 让我这个中学生好生羡慕!

应该说, 这样的两种叙述语调的交替使用, 就形成了文章审美趣味上的丰富性。———我们甚至可以感到鲁迅先生笔端流泻出这些妙语时, 他自己也是得意极了的。

这里也还提供了一个写作经验:一篇文章, 总是要有几处让读者一读就记住的“亮点”。鲁迅的《藤野先生》, 除了上文引述的几句外, 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 还有对藤野先生“黑瘦”的外貌, “抑扬顿挫”的声调的描写和强调 (在文章中前后两次出现) 。这是表现了小说家的鲁迅的才华的:他总是能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用最简括的笔触, 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形象, 这种笔法, 有些近似于画家的“速写”。

(二)

在人教版的“研讨与练习”里, 还出了一道题———

“对于自己的老师, 鲁迅只写过三个人, 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 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中的章太炎, 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应该说, 这是很好的一道题, 这样的“扩展式的比较阅读”, 是值得提倡的。不过, 提示要求学生通过比较, 认识三位老师的不同特点, 着重点显然在作者“写什么”:这或许还有可斟酌之处。在我看来,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 应放在“怎么写”上, 更准确地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琢磨作者“怎么写”来把握作者要“写什么”。

如上文所分析的, 我们是从琢磨《藤野先生》的特殊写法入手来读这篇文章的:当我们把握了鲁迅“怎么写”———在“我”的生存、精神困境与“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的对照中来展开他的描写的用心时, 我们也就同时理解了鲁迅要“写什么”———他要通过藤野先生在自己精神成长中的作用来表示他对这位老师的永远的敬意。

我们也应以这样的方法来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的描写。因为我已另写有专文, 这里只作简要说明。总体来说, 用的还是对比的写法, 具体运用则完全不同。首先是全篇结构上的对比:将寿老师任塾师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相对照:“百草园”是“我”儿童时代的“乐园”, 而“三味书屋”却是一个“只要读书”的地方, “我”是怀着恐惧、不安的心情来到三味书屋, 并且和寿老先生见面的。因此, 描述一开始用的就是调侃的语调:“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 第二次算是拜先生。”而首先进入记忆的, 却是因为“怪哉”一问, 而引得寿先生“很不高兴”:第一印象中的面带“怒色”的这位三味书屋里的老师, 是可畏的。但到了文章快结束时, 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概可以称得上语文教育史上最后的师塾教育的经典场面:“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 “人声鼎沸”以后, “我们的声音低下去, 静下去”的时候, 老师却还在独自“大声朗读”———

“铁如意, 指挥倜傥, 一座皆惊呢;金叵罗, 颠倒淋漓噫, 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因为读到这里, 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

有研究者查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原稿发现, 这里所使用的几个拟声词, 最初用的是“呢”、“呢”和“嗳嗳”, 后来改为“呢”、“噫”、“嗬”, 又加上了表示声音颤动的波纹线, 这就更加传神地还原了老先生读书的声韵。而对其朗读时的神态的描述里, 最初只有“仰起”, 修改时, 又加上了“摇着”的动作, 那就更把先生读书时的陶醉之态写尽了。 (参看朱正:《跟鲁迅学改文章》)

而且我们发现了叙述语调的变化:由无情的调侃变为有情的幽默。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精心书写的一笔, 寿老先生的形象, 在“我”, 也在我们读者的心目中, 发生了一个逆转:由“可畏”变成“可爱”, 而且还有些“可笑”, 而可爱与可笑正是一块钱币的两面。

我们再来读《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此文写于1936年10月9日, 写完以后, 鲁迅仍觉意犹未尽, 又于八天以后, 即1936年10月17日, 着手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但文章未写完, 就突然病倒, 二日之后,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遽然离世。因此, 我们可以说, 鲁迅一生的写作, 是结束在对老师的追怀上的。这一点, 我们大家都要永远记住。

鲁迅如此追怀章太炎先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些年随着鲁迅研究的深入, 章太炎对鲁迅人生道路和思想的深刻影响, 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当然也同时注意到,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 鲁迅和他的老师之间的分歧, 即文章所说, 太炎先生“退居于宁静的学者, 用自己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 和时代隔绝了”, 并且不免被一些封建复古势力所利用, 这就自然和坚持五四传统的鲁迅、周作人这些老学生发生冲突。但值得注意的, 却是周氏兄弟的不同反应方式。周作人写了《谢本师》一文, 指责章太炎“好作不大高明的政治活动”, “先生现在似乎已将四十余年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了”, “这样的也就不是我的师”。这其实也是模仿章太炎的, 当年他因参加革命而被自己的老师俞樾逐出时, 也是写了一篇《谢本师》。而鲁迅却以沉默对之, 多年以后,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 如此谈到自己的“师弟之道”:“古之师道, 实在也太尊, 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 不妨叛之, 但师如非罪而遭冤, 却不可乘机下石, 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 后来因为我主张白话, 不敢再去见他了。后来他主张投壶, 心窃非之, 但当国民党要没收他几间破屋, 我实不能向当局作媚笑。以后若相见, 仍当执礼甚恭 (而太炎先生对于弟子, 向来也绝无傲态, 和蔼若朋友然) , 自以为师弟之道, 如此已可以矣” (1933年6月18日《致曹聚仁书》) 。而在写此信时, 周作人因自己也“退居于宁静的学者”, 而与老师重新接近, 章太炎也重新接纳了他, 因此, 鲁迅在本文中提到的, 太炎先生“粹然成为儒宗, 执贽愿为弟子者綦众, 至于仓皇制《同门录》成册”时, 《同门录》中周作人“大名赫然在焉, 但并无鲁迅……诸人” (见钱玄同致周作人书, 收录于《知堂回忆录》) 。这或许说明, 章太炎仍不忘鲁迅的反叛, 并未接纳他。

弄清以上复杂的关系, 我们就会懂得, 鲁迅写这篇《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必然具有某种诘难辩驳的性质, 从题目看, 似乎应是一篇叙事文, 但他的实际写法却更近于一篇杂文。这是和我们前面讨论的, 关于藤野先生和寿老先生的回忆完全不同的写法。

而鲁迅首先要面对的, 是章太炎这位他最尊敬的老师的追悼会“在寂寞中闭幕”的现实。他的杂文式的悼念文也就由此而发。他敏锐地注意到, 太炎先生的追悼会是由“上海的官绅”主持的, 他们其实并不, 也不可能懂得太炎先生的真价值;而先生后来和时代的“隔绝”, 也注定了他“将为大多数所忘却”。这样, 鲁迅在文章一开始, 就写出了他所最敬爱的老师“寂寞”的, 可悲的命运。

作为一个深知老师的真价值的学生, 鲁迅必须为章太炎先生辩诬, 正名。他首先要和社会舆论论战。因而一论“先生的业绩, 留在革命史上的, 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 二辩先生后来“既离民众, 渐入颓唐”, “不过白圭之玷, 并非晚节不终”。由此而引出对其师的崇高评价:“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 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 后生的楷模”, 一切奚落, 攻击, 不过是“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但鲁迅的真正困难之处, 还在他的这一认识与评价并不为章太炎先生自己所认同, 因此, 他还需要和老师论战。太炎先生整理《章氏丛书》, 让学生选辑《章氏丛书续编》, 均“自藏其锋芒”, 不收“战斗的文章”。这是鲁迅最感痛心而又无可奈何的, 文章以“呜呼”一语戛然而止, 其中自有无限的感慨和悲凉。和自己最尊敬的老师之间的这种既相通又相隔的心灵的, 情感的纠缠, 正是鲁迅一生中最后一个老师的记忆, 所具有的震撼力所在。

鲁迅也就此完成了他的教师记忆和书写———

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寿老先生, 是可畏, 又可爱、可笑的。

他的第一个外国老师藤野先生, 是可敬的。———其实, 他也有可爱、可笑的一面, 包括他的“抑扬顿挫”的声调, 他的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许多逸闻趣事, 以及总想知道中国缠脚女人“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的执拗———

真正影响他、纠缠他一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 则是最可敬, 也最可悲的。

这样的可敬, 可畏, 可爱, 可笑与可悲, 几乎是概括了“教师”的全部精神特质和他们给学生留下的印象的。

而在鲁迅的笔下, 这一个个教师, 又是具体的, 活生生的;既有主导性的方面 (如寿老先生的可爱, 藤野先生的可敬, 太炎先生的可悲) , 因而形象鲜明, 又和其他精神特质相纠缠, 因而显得丰厚。

而且我们终于发现, 自己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可敬、可畏、可爱、可笑、可悲的老师。因此, 鲁迅的师弟观, 他的教师观察、记忆, 以及他书写教师所用的笔法, 都值得我们琢磨与借鉴, 并激发起我们“写写自己的老师”的冲动。

最后, 还有一点“闲笔”。除了这些回忆教师的实写的文章外, 鲁迅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写了几个虚构的教师形象。比如, 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里的“秃先生”, 就有这样的神来之笔:“先生又近视, 故唇几触书, 作欲啮状”;“字为鼻影所遮, 余也不之见, 但见《论语》之上, 载先生秃头, 灿然有光, 可照我面目”。“秃先生”可能有寿老先生的某些影子, 但鲁迅笔下已毫无敬意, 而有更多的嘲讽, 以至嘲弄的成分。

《野草》里的《立论》, 鲁迅也是用一个细节勾勒出一个教师的形象:“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 看着我, 说”, 但这位老师的“阿唷!哈哈!”, 就道出了他的圆滑, 世故, 这样的“人之师”是鲁迅所厌恶, 并要嘲讽、鞭挞的。

四年级写老师的作文 篇10

人人都夸我是“数学王子”,每次数学考试我都能考高分,其实,我优秀的数学成绩背后,张老师是功不可没的。我从二年级就跟张老师学习奥数,他的奥数课就像最强大脑的舞台。每次课上,他都会让我们做一张试卷,我们边做,他就在边上唠唠叨叨:“×××已经做对5道题了,×××做对7道题了……”在老师的刺激之下,我们一个个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努力开动大脑做题。做好了,他也不会逐题讲解,总是让我们自己提出来,哪一道需要他讲,他才会“勉为其难”地提示几句,然后又让我们思考再思考。起初,我总觉得他懒,后来才懂得他的良苦用心。“不奋不发,不悱不启”,学会思考,学会深究,老师希望我们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这就是张老师的奥数课。你心里一定在想,这么有趣的老师,一定是个年轻小伙子吧!其实,他已经是一个雪鬓霜鬟七十多岁的退休老师了。可是只要一站上讲台,他就像返老还童似的,激情飞扬,精力充沛。每次一上课,他在讲台上一站就是3个小时,却从不喘息,还经常舍不得下课,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折服。

金华有名的奥数老师数不胜数,但知道张老师的却寥寥无几。不过他的学生可是鼎鼎有名的,比如初二就收到清华大学邀请函的周航瑞同学,还比如金师附小能力测试第一名的王晨宇同学……

四年级写人作文我的老师450字 篇11

我的老师——是一位园丁,他们哺育了一颗又一颗稚嫩的幼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之下,我们健康、活泼的成长。在那么多的老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教了我们快两年的语文老师——王老师。

王老师椭圆的脸上镶嵌着一双不大也不小的眼睛;黑黑的头发,不大也不小的嘴巴,正是这张不大也不小的嘴巴,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快乐。

在课堂上,老师会用嘴巴绘声绘色地讲解课文,让你听得如醉如痴,身临其境,会让你投入身心,不会顾及别的与学习无关的事。这样,在考试时,你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记得有一次,班里有几个同学考的不是太好,十分不开心,老师看见了,走向前去,跟那个同学说:“没事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相信你在下一次次测验中一定能取到优异的成绩,加油。同学在听了老师的话以后,充满了信心,果真,在这次的测验中拿到了满意的成绩。

遇上难题时,谢老师总会和我们一起走,切磋研究,绝不自恃有学问而摆出傲慢的态度,这一来,恰恰使我们在讨论中获益不少,因此有人曾打趣说:“谢老师头上的白头发,相信一定是认真换来的。

谢老师循循善诱教导,有如春风化雨一般,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将来一定全力以赴,做一个社会有益的人,除了报答父母,还感谢您的悉心栽培。

四年级写老师的作文 篇12

我的数学老师是李老师,说起她的特点啊,那可多了。接下来我带你们认识认识吧!

“照相机”老师

李老师就是活脱脱一个照相机,上课的时候,若有谁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讲话的,只要李老师那眼睛咔嚓一闪,手就拿起粉笔朝你扔去。啧啧,砸了之后可痛了。很多人被砸到之后,dou一脸懵,但是李老师还是若无其事的继续讲课,看都不看他一眼。

“冰雪女王”老师

李老师的气场可比冰雪女王都强大。上课的时候,只要谁不认真听讲,突然讲课声音就停止了,老师那眼神直勾勾的盯着你,太可怕了!有多可怕呢?让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吧。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的把课外书放在抽屉里看。看着看着,突然整个教室里那仅有的老师讲课的声音停止了,我意识到老师肯定发现了,连忙放下书,把课外书扔进抽屉里,端起数学书,装出一副什么都没干的样子。李老师用她冰冷的眼神看着我,说:“你刚刚在干嘛?”我头上直冒冷汗,好像她要把我吃掉一样。这时我突然感觉背后有出气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李老师已经闪转腾挪来到了我身后,一把抽出抽屉里的课外书,说:“没收,放学找你家长过来拿。”便又回到讲台上继续讲课。

“变色龙”老师

李老师虽然很凶,但是翻脸比翻书都快,有时凶巴巴的,有时非常慈爱。当我们考试没考好,老师会安慰大家。她还会从自己家带来零食发给大家。而且她上课的时候非常认真,知识点讲的非常详细。

上一篇:版权登记建议函下一篇:大班下礼仪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