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助力生态农业建设论文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助力生态农业建设论文(共12篇)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助力生态农业建设论文 篇1

摘 要:农村居民生活污染,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投入品的污染,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农业废弃物的污染,这一系列的农业面源污染途径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此,本文从农业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入手,探讨了普兰店市的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业环境;农业废弃物;清洁生产;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农药的安全使用

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及时向农民发布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信息,对玉米螟、灰飞虱、粘虫等13个重大病虫害发生进行监测,共设立59个监测点。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建立二支专业化机防队,进行药剂和药械扶持,统防统治。指导农民及时有效的施药,并大力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危害。在全市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推广水果套纸袋和特制微膜袋技术、推广性诱剂应用技术。在全市推广玉米田新型化学除草剂,改传统播后苗前土壤封闭为苗后茎叶处理,使玉米田除草更合理、安全、生态,为消除“老三样”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提供了有效途径。加强降污平衡施肥技术推广

指导农民运用充分发酵好的农家肥料做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坚持有机化肥与无机化肥相互结合使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指导农民按各地块不同地力和养分含量科学、有效施用肥料。在全市推广各类测土配方施肥96715万m2,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8337.5万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3335万m2,增施有机肥等。发放设施农业配方施肥推荐卡、配方施肥指南,并建立百千万亩示范区。加强农业环保监测力度

提高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思想认识,强化对农业环境的监管,成立了农业环保监测站,通过市农业中心、乡农科站、村技术员为主力的三级结构,设立农业面源监测点。在全市范围内的全部2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展了国家级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共采土样3400个,其样品检测砷(As)、汞(Hg)、铅(Pb)、镉(Cd)、铬(Cr)等5种污染物总量,同时测定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这为摸清我区(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布、特征等基础信息,为开展产地安全区划和等级划分、为科学设置国控点、开展动态预警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重点可疑地区的水、土加强监测,科学评价,及时通报农业执法大队及环保部门进行处理。针对目前农村乡镇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污染逐步加重的这种情况,对工矿企业周边地区进行重点监控,有效实施其对农业资源环境影响的监察。科学处理农村垃圾,遏制污染

杜绝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结合农村清洁工程示范项目在广大农村积极建设家园清洁设施、田园清洁设施、村级公共清洁设施。清洁种植、清洁养殖以及清洁庭院的建设为手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减轻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作物秸杆、农资包装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程度。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堆集、及时清理、合理处置,达到田园清洁生产,家园生活环境净化。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力度

结合“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 三大培训项目对全市4410名农民学员进行了培训。宣传农药使用常识,提高科学使用农药水平,加强农村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知识、技术的培训。并在“大连电视台”和“普湾电视台”制作节目,进行电视技术讲座。与此同时,发行“农业科技月历””、“农家富””、“推广简报”、“病虫简报”等,这一系列措施对宣传农村清洁生产,使农民更确切的了解农业环境保护知识,认清农业污染危害,从而增强农民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意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在广大农村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和普及沼气池建设,利用人畜粪便和作物秸杆等废弃物资源,生产沼气燃料和沼液沼渣等高效的有机肥料,带动养殖业和绿色、无公害种植业的发展。在全市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整合无公害农产品、工厂化育苗和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推广“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重点在15个大区进行示范推广,并建立了4个百亩连片示范方。免费发放菌剂、补贴蔬菜苗、技术资料等。推广“日光温室果菜高效节能栽培”技术,免费为部分示范户安装滑道式运输车,提供“PO”棚膜,发放“利凉”夏季遮阳降温产品及樱桃番茄“丽粉”示范用种。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技术,积极实施秸杆颗粒燃料,病虫草鼠害统防统治技术,多措并举,控制好农业面源污染,减少重金属及其它农用化学物质对农业资源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助力生态农业建设论文 篇2

一、朝阳县设施农业信息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 朝阳县设施农业发展迅猛, 仅2010年新增保护地20万亩, 实现了户均一栋棚, 朝阳市百万亩设施农业完成后, 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 年产蔬菜300万吨, 产值40亿元。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蔬菜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 蔬菜市场体系有待完善, 蔬菜产品销售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朝阳县蔬菜产业发展和菜农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 蔬菜批发市场建设跟不上保护地发展的快节奏。

朝阳县设施农业是在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 建设与管理不同步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作为设施农业生产大县, 却没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仅有3家农产品市场。一个完整的批发市场应具有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传输三大基本功能。而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在价格发现和信息传输方面的表现很微弱, 因此我们在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及其功能的完善。

2. 技术信息网络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全市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的实施, 将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带入了快车道。但是, 新建小区农户严重缺乏科技知识和生产管理技术, 阻碍了本县设施农业生产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2010年进一步完“120”技术服务网络。技术人员通过“农信通”技术平台向农民发送农业信息, 使得农户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但农产品信息服务及相关网络建设还是处于萌芽状态, 只有一少部分农户与金农网等农产品专业网站有零星接触, 信息覆盖面狭隘。切实加强设施农业产品信息体系建设, 尽快完善设施农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 将为朝阳县设施农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设施农业产品信息体系建设建议

1. 健全市场体系, 完善市场功能, 搞活蔬菜流通。

农产品交易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挥着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递信息和调节供需的功能, 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中心环节。因此, 应立足保护地资源, 充分发挥朝阳地区资源优势, 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产品物流体系, 已成为我县设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创建信息网络平台, 提高信息流通质量。

强化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播体系, 尤其是强化信息入户工程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信息收集能力、市场意识。

3. 进一步完善乡镇蔬菜技术服务体系。

在培训、指导农户过程中, 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方面的知识, 引导其参与并利用高效的电子商务技术等现代市场流通方式, 以网络为媒介,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软件平台、采集方式等进行生产、需求和价格等信息发布与收集。

4. 培育壮大农村蔬菜销售经纪人队伍。

在农村不断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证等服务。提高中介流通组织的销售作用, 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设施农业产品信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结合朝阳县设施农业目前发展状况, 在设施农业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工作中, 主要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1. 建立和完善批发市场的功能。

按照规划把批发市场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增加投入, 加大重视力度, 搞好场地、道路、通讯等公用设施建设。在抓紧巩固和完善现有的柳城、木头城子蔬菜批发市场, 使其加快成为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大型批发市场的同时, 新规划批发市场3处, 使蔬菜批发市场在全县合理布局, 并且建设高标准高起点, 均设立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显示屏, 为经纪人和农民服务。

2. 建立市、县、乡三级服务网络, 提供设施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等服务。

全县招聘农业技术人员32名, 加上原有人员组成142人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 做到每乡都有3~5人。加强技术服务, 县、乡技术人员实行包乡、包村、包小区责任制, 走进大棚, 面对面的指导棚农生产, 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3. 创建信息网络平台, 提高信息流通质量。

在28个乡镇分别设立一个农村标准化农业信息服务站, 负责信息的收集和汇总, 进一步改进蔬菜价格信息服务工作, 抓紧建立“菜篮子”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 引导蔬菜生产和产品流通。

4. 利用政府的网络信息优势, 实施网上营销。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助力生态农业建设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机推广;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17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不仅能普及新机具、新技术,更能直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科研、农机推广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1 农机推广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1.1 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能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善生产工具、推广农机具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推广农机技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改善农村的生产环境,增强农民的幸福指数。

1.2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加强农机推广工作,能有效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状况,使一部分农村生产力被先进机械替代,不仅可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还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如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不仅可以打工赚钱,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解决城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城市发展作贡献。

1.3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通过耕种粮食作物以保证农民生活,是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势在必行。对农民来说,先进农机具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可促使单位土地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1.4 促进农机技术周边产业发展

先进农机技术的推广,最直接的作用即是有效带动农业机械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促进农机技术的普及和更新,农村可以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建设农业机械生产厂。而且即使没有条件自己建厂,农机技术的推广也可有效带动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 加强农机推广,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提高

鉴于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各级农机部门应加强重视,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具体体现为:

2.1 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机推广体制,使之为农村经济的繁荣作贡献。首先,各级农机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积极为农机工作的开展创作条件;其次,各地政府也应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农民、农机户、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部门等组织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正确的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创收。

2.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近几年来,国家逐步颁布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部分农民享受到实惠。如采取中央及省级财政购机补贴、农机专项资金购机补贴、农机贷款等政策,提高了农民购机的热情,推动了农机业的发展。此外,各地政府还应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机械质量,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使更多农民享受到实惠。

2.3 建设高素质的农机推广队伍

科技是生产力,而新科技的实施则由人才来推动,因此各地农机部门应积极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逐步建立一群素质超群、有干劲的推广队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招聘时积极吸引高校农业、机械等相关专业懂技术的大学生,方便工作的开展;二是定期举办农机业务培训班,鼓励农机推广人员学习新技术;三是不定期聘请农业、农机专家进行专业授课;四是积极鼓励农机人员深入农村实地考察,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相信通过上述措施,一定会逐步提高农机推广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2.4 建立农机推广的试点基地

各地农机部门,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地理情况及农作物种植情况,建立多层次的农机推广试点基地,积极发挥各种先进机械设备的作用。此外,农机部门还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强化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让当地农民对农用机械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新型机械的推广与应用范围,最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机推广工作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立足三农,加大农机推广和扶持力度,拓宽农机应用范围,因势利导地做好“三农”服务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红,李建军,倪景涛.农民科技信息协会对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补充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6.

[2]李江涛.农机推广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及存在问题[J].农机推广与安全,2005,(6)

[3]石永志.农机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3.

[4]尹梅俊.农机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4.

农业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意见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关精神,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现就农业部门“*”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大明确“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届六中全会进一步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时期重要议事日程。“*”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发布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使信息发布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发布日历”的安排,及时发布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发布制度,开辟发布窗口,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发布(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发布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央资金要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对服务效果好的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要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

(二十四)建立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激励机制,推动农业信息化有序发展。对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地区、单位,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助力生态农业建设论文 篇5

发展农村沼气是一项生态工程,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构筑人与自然和谐,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充分认识发展沼气的重大意义

1、促进农民增收节支。沼气是一种优质燃料,其热值为21800~27700千焦/ m,燃烧后可产生大量热能,最高温度可达1400℃。据测算,在农村建一个8~10m沼气池,基本可满足一户3~5口农家的生活燃料,平均每年可节约原煤1吨多或12瓶煤气、约1200多元燃料费。此外,每年还能为5亩农田提供肥料,可节约农药、化肥支出400多元。总体而言,每口沼气池一年可为农户节省能源、增加效益1600多元。

2、保护生态环境。以沼气为能源,能有效解决农村因

烧柴而毁树伐木割草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沼气,能较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并相应地起到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保护水资源的作用。另外,长期使用沼肥,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减轻化肥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对保护耕地土质起着重要作用。据实际测试,连续施用沼肥3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39%,全氮增加0.05%,土壤容重减少0.2克/立方厘米,孔隙度增加6.6%,土壤微生物活跃,保水抗旱性33

1能提高;沼渣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可以松土,腐殖酸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团粒结构的形成。

3、提供大量优质沼肥。沼渣中含有有机质30~50%、腐殖酸10~20%、氮0.8~2.0%、磷0.4~1.2%、钾0.6~20.%;每亩地施用1吨湿沼渣,可给土壤补充氮3~4㎏、磷1.5~

2.5㎏、钾2~4㎏。沼液和沼渣是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饲料添加剂或营养饵料,可用于作基肥、追肥、叶面肥和浸种,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猪-沼-果(茶、菜、草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既充分积聚农业废弃物、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又利用了沼肥种果(茶、菜、草等),不仅病虫害少,而且果(茶、菜、草等)长势强,果品糖分高,外观和口感都好;沼液还是很好的饲料添加剂或营养饵料、作物病虫害防治剂。

4、优化生活环境质量。人畜粪便、生活污水与畜禽粪便等直接流入沼气池作为发酵原料,既回收了能量、减少了疾病的传播,改变了农村粪便、垃圾任意堆放的习惯与解决养殖场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了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而且可以消灭蚊蝇的孳生场地,减少有害病菌的传播途径,净化环境;同时,使废弃物达到无害化程度,避免对地下水源的污染。因此,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对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我县沼气建设基本情况

2006年以来,我县把推广沼气池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重点,积极实施农村沼气工程,落实国家优惠政策,农村沼气建设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农村使用沼气达到8000多户,遍

布22个乡镇、137个行政村;沼气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户用型沼气、联户型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按照“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榜样模范”的思路,建立了10个沼气建设示范村,50个联户沼气试点,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完成三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积极推广统一建池、集中供气、综合利用的建设模式,三个养殖场利用沼液种植果树及经济林600多亩,向周边400多户农户供应沼气。设有1个县级沼气服务中心、20个村级沼气服务站,为沼气用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服务。同时,把沼气建设与果、菜、粮等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广“一池三改”、“四位一体”沼气工程,利用沼液喂猪、沼渣肥田等,形成“猪-沼-果”、“猪-沼-茶”等生态农业模式,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逐步成为我县农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增加收入的一个新亮点。

三、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村干部对沼气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认识不到位,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调动农户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不少建池农户依然保持就能源说沼气的旧观念,以为建沼气池只是煮饭和照明,没有认识沼气、沼液、沼渣的新用途,效益未能充分的发挥和展现。

2、沼气池建设与“一池三改”的标准仍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县一些户用沼气池虽挖好、建好、但对于配套做好改建卫生厕所、改建清洁厨房、改建干净猪舍的标准要求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安全意识比较淡薄。部分沼气的使用者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安全防护知识了解不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未完全落实。

四、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组织参观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沼气建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和认识沼气在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引导农民走节约能源、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促进增收之路。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使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增强发展新型能源,建设生态家园意识,激发群众建设沼气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政府的号召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积极的浓厚氛围。

2、加大扶持,增加投入。积极向上级争取立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争取立项。积极组织申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和省级项目,争取立项以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二是财政扶持。我县“猪-沼-果(茶、菜、草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发展起步较晚,为能更快的发展,需整合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对刚起步发展的农户采取用料补助、资金补助等多种方式给予扶持,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三是群众主体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是受益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在宣传发动推广“猪-沼-果(茶、菜、草等)”生态农业模式时,把相当精力放在与群众沟通交流,特别是帮群众算好经济账,才能真正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3、加强培训,完善服务。沼气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

农户建池的积极性。当前,高质量沼气池的建池技术已相当成熟,培训一支技术过硬的技工队伍是关键。对建池技工必须进行考核,持证上岗,保证建池质量。另外,要让农户掌握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不但要培训专门的技工队伍,而且在建池前还要向农户传授沼气安装使用和故障排除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建立和完善沼气服务体系,制定服务条约和承诺,建立用户档案,定期检查,保证用户的正常和安全使用,确保沼气的正常发展。

孙政才加强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 篇6

当前,迫切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全面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良好的作风、更加出色的本领、更加得力的措施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推动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11月22日至23日,农业部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全国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孙政才在会上强调,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全面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良好的作风、更加出色的本领、更加得力的措施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孙政才指出,全面加强政风行风建设,首先要着力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认真解决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问题。要准确、全面、严格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到“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登记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二是切实纠正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在规范操作、加强监管上下功夫,把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三是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完善并严格落实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五项制度。四是严厉打击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制售伪劣农资和哄抬农资价格等坑农害农行为和大案要案。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农资打假工作机制,集中力量重点整治群众反映多、社会反映强烈、市场秩序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地区。五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加强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控,加强食用农产品污染物监控,做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强化对认证农产品的监督管理。

孙政才强调,推进政风行风建设,要突出重点,抓住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这个关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这对农业系统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行风,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准确地而不是模糊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真正学懂弄通,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研究问题、指导工作,切实做到思想认识有新提高、解决突出问题有新进展、创新体制机制有新突破、促进科学发展有新成效。要求真务实,提高工作效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资料。要规范行为,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统筹协调农业执法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完善配套制度和措施,增强执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整合现有执法资源,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尽快扩大综合执法覆盖范围,争取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农业县(市、区)农业部门全面实行综合执法。要创新形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面向基层,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要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加强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篇7

1农业资源概念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 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设备, 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

2影响农业资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 农业生态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 农业资源和已经呈退化的趋势,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现象十分严重, 很多时候,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耕地过度利用, 破坏其原有的生存环境, 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等对农业的泥土和用水都造成严重的损害, 近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的急剧增长, 都打破了农业资源原有的生长环境, 因此, 要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就要重新规划农业的发展模式。

2.1在浪费资源方面

在农业生产方面, 资源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 例如:玉米的秸秆就是很好的饲料和有机肥料, 但是在收割后为了方便清地, 采取直接在田地焚烧秸秆的措施, 不仅浪费了农业资源, 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还会影响生态环境;在农田灌溉时, 很多农民为了方便直接把水管放在田地无人看管, 造成大水漫灌的现象, 这样不仅破坏了田地的收成, 还促使水土流失, 影响土地的二次耕种。

2.2资源与环境被污染方面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污染浪费的现象, 比如:在饲养牲畜时产生的粪便都直接投入排水池中, 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农作物的农药含量大大升高, 进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导致藻类的异常繁殖, 引发水质发生恶化。这些污染现象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3合理开发资源与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农业资源的保护就是要运用法律、经济、政治等手段, 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 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要正确认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在农业生产建设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环境的规律, 不要只追求利益最大化, 要着眼于全局, 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3.2改善当前的发展模式,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 用自然光的光合作用代替饲料化肥, 这样可以减少对土地的伤害, 增加耕种的次数, 提高产量, 合理规划更重的密度, 采取高杆作物和低杆作物交叉种植的方式, 既节省耕地又可以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获得更多的能量, 近而提高作物产量。

3.3在浇灌农田时要节约用水, 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 在农田浇灌的方式上也发生很大变化, 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水资源的浪费,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浇灌方式,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4大力开发再生能源。近几年随着农业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 很多资源已经逐渐减少面临枯竭, 因此, 开发可再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有效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能源, 这样既起到了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效果, 又有效地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 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5要坚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统筹、外源污染防控与内源污染治理相协同、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以“两个持续提高”为工作目标, 重点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 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工作, 探索建立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 抓好示范建设,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力度, 全面推进秸秆循环利用, 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 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步伐;加强地膜监管, 加大推动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力度, 启动可降解地膜示范和推广, 推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探索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新机制, 推进农业物种资源保护工作再提升;力争实现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管理工作制度化、监测预警信息化、防治工作长效化、防控管理分类化;实施现代生态农业重点工程, 加强标准化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树立不同地区美丽乡村典型, 推动形成农业农村环境联动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3.6要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目标,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为前提, 以保护农业资源、减少投入品使用、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农业生态为手段,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产地 (资源环境) 安全的三个安全以及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 确保资源环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支撑能力, 不断提升农业生态文明程度。

3.7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要想真正地实现环境保护, 就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预警机制, 避免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造成对农作物的伤害, 导致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退化, 影响土地的耕种能力, 建立预警系统, 就可以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的发展变化, 针对出现的问题状况及时解决, 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结束语

环境监测预警是环境管理职责最基础、最基本的一支力量。因此, 建立支撑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列行监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监测能力和信息技术系统的农业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十分重要。对农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改善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障农业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笔者通过分析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夏晖.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进展问题与对策[J].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助力生态农业建设论文 篇8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体制;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17

尽管农机推广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在农机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机推广工作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是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农机推广体制,是保证我国农机化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笔者总结完善农机推广体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农机推广工作重要地位的宣传,为顺利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加大农机技术培训宣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三是确定农机推广中农民对农机需求的主体地位,是完善农机推广体制的关键;四是构建农机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农机技术推广体制趋于完善化;五是增加农机推广财政投入,为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做保证;六是改革农机推广队伍管理体制,提高农机推广工作效率。

1 加大农机推广工作重要地位的宣传,为顺利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奠定基础

农机推广工作在农机化工作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开展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部分地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一是农机推广部门本身没有以身作则,工作积极性差,部门整体工作热情不高;二是地方农民对农机推广工作不重视,不配合当地农机推广部门开展工作。所以要加大个别地区的农机推广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从农机推广部门本身做起,农机推广部门要定期开展动员大会,鼓舞大家的热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建立规章制度,奖罚分明。在当地要经常举行活动,到农村去调研,了解百姓心声,和百姓交朋友。可以在村里召开现场会、座谈会等,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以及媒体的舆论作用,广泛宣传,提高农机推广工作在当地重要性认识。大力宣传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不但为以后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做好农机推广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

2 加大农机技术培训宣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机推广工作关系到农户的根本利益,在开展农机推广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协调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方便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机推广方面的优惠政策及法律、法规,尤其要做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工作,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更要广泛宣传,精心组织,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要做好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的宣传工作,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只有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民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要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往往还要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农机推广人员要深入基层,加大对先进、适用新机具的宣传力度。只有将农机技术培训落到实处,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机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可以定期举办农民培训班或者结合农机推广开展一些比赛,将先进实用的科技传到农民手中。除了对农民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机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营造人才的客观条件,提供均等的机会,形成人才竞争,这样才能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

3 确定农机推广中农民对农机需求的主体地位,是完善农机推广体制的关键

农民对于农机的需求极为明显,其在农业生产方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需要接触的农机种类和数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农民在农机需求方面占据着主体地位,在确定这个概念后,农民对于这方面的学习以及运用的热情就会增长,这对于农机的推广会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同时也会使得农民相互之间进行各类新型农机技术的交流以及推广,这能够使得农机技术推广体制得到有利改善。

4 构建农机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机技术推广体制趋于完善化

扩大农机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方法是对市场需求以及市场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广方式,尽量做到与多元化的市场接轨。掌握关于农机方面有用的信息,及时做好调整,对信息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同时可以使用网络加强与其它机构的联系,以此来扩大其服务平台。这能够增加农机推广的范围,减少相对局限性,从而使得农机技术推广体制趋于完善化。

5 增加农机推广财政投入,为开展农机推广工作做保证

资金不足是导致农机推广无法有效展开的一个最直接原因,这就需要国家对此引起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得农机推广有效化,从而增加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可能性。

6 创新农机推广队伍管理体制,提高农机推广工作效率

农机推广队伍中存在着一些素质、能力等方面欠缺的问题,这使得农机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降低,为了使农机推广的质量以及水平上升,就需要对农机推广队伍管理体制进行创新。首先要对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加强其对于农机方面知识的累积。创新工作原则以及录取体制,以公平为主要原则,提出奖罚制度,从而增加整体能力以及水平。

7 结语

要想实现农机技术推广体制的完善化、实用化,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以及分析,了解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问题进行剖析,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实际运用起来,从而对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实现预期目标。但现今,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使得这些方案进行缓慢,只有不断的进行探讨研究,才能不断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助力生态农业建设论文 篇9

因,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人才越来越少,这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了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充分认识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前提。但是,我们有些人对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而农业人口就占了8亿,人才资源必然十分丰富。须知人口与人才是不同的概念,人口多,说明人力的数量多;人才多,说明高素质的人才力多。事实上,我国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正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这个矛盾在农村尤为明显。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而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学院。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400人就有一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同时也给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突显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国际粮油价格自2002年以来开始温和上涨,而近年来涨势明显加快。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国际粮价的大幅飚升,不仅增加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还可能引发局部或全球性粮食危机,导致部分地区政治动荡。而粮油生产的工作就需要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去努力工作,才能促进其生产发展,这就更加体现了农业科技人才在社会上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二、目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层次较低,体现不出应有的活力。首先,从学历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相当少,大多数人员是中专及以下的;其次,从年龄结构看,普遍年龄偏大,大多数是35岁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第三,从职称结构看,大多数是初级职称的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强,整个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专业素质较强的只占少数,有相当部门人员都是本土人才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成长起来。因此,近年来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层次越来越低,即使有些层次的也都跳槽到不是农业的部门去了,导致农业部门的人员力量有限。

(二)总量偏少,严重影响发展的后劲。一是一线力量少。整个社会中直接在乡村一线工作的只有少数部分,特别是在乡(镇)中是农业科技的人员就更少了。二是引进人才少。近些年来,由于编制问题和机构精简,一批优秀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被拒之门外,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干部因所学专业是涉农专业无法进入基层工作,只能去外地企业打工,从事一些与农业无关的工作。三是留守人员少。现在在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待遇差而外出打工或者另谋发展,真正服务农村的人才就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的速度。

(三)经费不足,严重阻滞技术的更新。一方面,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许多乡(镇)农技站人员只能象征性地拿很少的工资,农技推广基本上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有相当部分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还比不上在外打工的普通员工,少数地方基层连养兵的钱也没有,导致许多农技推广人员不再安心本职工作,纷纷另谋出路,即使在正常上班的人员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加高,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基本处于很低的层次状态,致使农业技术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现在在岗农业科技人员素质的提高,更阻碍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扩散推广。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篇10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达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高度统一为目标,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内容,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

我镇将始终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现阶段及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已及时成立了永阳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一把手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城建、环保的副镇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开发区南区、企业服务中心、水务站、农业服务中心、村建办、市容办、三产办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层层发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责任到人,进一步强化环保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力度。

二、迅速行动,落实措施

结合我镇实际,进一步落实有效措施,由分管镇长带队,采取包片包企业的做法,对辖区内所有企业进行了一次拉网式巡查,重点围绕走访企业污染源的产生及污染源的治理,形成永阳镇辖区内有污染源企业的第一手台帐资料,并及时上报给县环保局,作为下步整改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有污染源的企业,实施定人、定时、定责、跟踪督查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企业,及时下达整改通知,确保不发生环境污染事件。

三、突出重点,认真落实环保“三同时”验收工作 坚持把环保“三同时”验收工作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及时召开环保“三同时”验收会议,对符合环保验收初步条件的辖区内企业,及时邀请县环保局监测中心专业人员,现场提供咨询服务,对符合验收条件的企业,及时申请验收,其他企业待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后,尽快申请验收。对拒不申请验收又不整改的企业,将联合县环保部门严格执法,对污染严重又不能通过验收的企业,将坚决实行关停。同时对排污严重的企业,将实行严厉整顿,从根本上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的污染行为。

四、吸取教训,提高企业落户门槛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助力生态农业建设论文 篇11

【关键词】 农机 维修 网点建设

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加强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满足农民对农机维修工作的需求,是农机管理部门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短缺,分布不均匀

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匀, 交通便利的村,一个村有3~4家农机维修网点;交通不方便的边远区村,尽管有各种农机具上千台,却没有农机维修点,农机出现故障,农民要跑到几十里外的城镇修理。由于沒有农机维修点,造成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的局面。

1.2修理技术差,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有的村农机维修点,修理设备简单,又缺乏修理技术,有的农机维修点没有营业执照、没有修理资格证书、修理工具简陋,工作内容仅是拆换零件修理,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2.加强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农机维修业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购买、使用农机的数量不断增加, 原有的农业机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使用中不断出现故障,新购置的农业机械,也有需要修理、保养。如果不及时维修,农机将会停止工作,活机变死机,浪费投资,耽误生产,造成损失,这样就会挫伤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有了农机维修业作后盾,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2.2农机维修业是农机连续进行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农机出现故障,农机维修人员就会及时帮助修复,使之及时投入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实践证明,农机维修业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是农机连续进行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2.3机手需要农机维修点为其服务

目前农村中农机手存在三种情况:农机出了小故障,农机手自己动手修复;农机手觉得农机维修业苦、累、脏,农机出了故障,需要修理时,自己不愿动手,直接送到农机维修点去修理;农机手缺乏农机技术知识,一点小毛病也不会排除,而是送到农机维修点进行修理。

3.加快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措施

3.1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与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制订农机化发展规划时,应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规划,使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工作制度化。

3.2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同等重视。每年的培训应有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目标任务。在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的形式应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部分国家培训经费,解决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使学员取得技能资格,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3.3农机维修网点应合理布局

在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上,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考虑农机维修人员的经济效益。每搞一个维修网点建设,都应根据农业机械分布状况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成本估算和盈亏分析,应保证维修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一个村级农机维修点服务辐射范围方圆在5~10km比较合适。

3.4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农机维修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一条指出:“国家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根据农村的实际,目前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标准,以提高维修质量,防止维修质量界定不清引起的纠纷,更好地维护农民或农机维修人员的合法权益。

3.5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

试论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 篇12

和谐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实际上就是农业机械化, 这种农业形势可以在繁重的农业劳动中适当解放农民, 享受现代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效果。农业机械化对于快速发展农村、增加农业收入具有很大意义。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缩短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具有很大作用, 保障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不断应用和推广节水灌溉、秸秆综合利用、高效种植、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为建设友好型和节约型社会提供保障和支持, 是促进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基础。应用农业的载体实际上就是农业机械化, 减低成本和增加效益最主要的就是科学技术, 实施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1]。此外, 农业生产中的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都需要依据农业机械化技术完成。这种技术对于改变品质和增加产量具有很大作用。

2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农村经济和农村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求就是农业机械化, 是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设和发展农业机械化。

2.1 提高法律法规政策建设力度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根本就是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了保证能够充分满足农业发展实际需求, 需要依据农业机械化立法, 进一步促进发展农业机械化, 尤其是在建设方式上, 需要适当进行宏观调控, 提高建设和扶持农业发展的力度, 从而带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民的热情和积极性, 建立和完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长久机制[2]。

2.2 提高购置农业设备补贴力度

农业机械属于投资回收期长、一次性投入大的技术。仅仅只依靠农民本身购买新设备、新技术、新机具是不行的。国务院、党中央提出的支惠农政策三补贴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农机购置补贴, 是促进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所以, 中央财政和国家应该增加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 以便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 保证具有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

2.3 提高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力度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实际上就是创新技术,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分符合农业生产对于农业设备的实际需求, 建立积极的相应引导政策, 探索创新有效的长久机制, 提高科学技术投入力度, 增加创新农业机械化的能力, 保证能够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 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和不足, 提供相关设备和技术, 确保在玉米收获、水稻栽植、牧草生产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等方面突破现有的技术, 合理的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薄弱技术环节, 为进行农业生产提供保证和支持, 此外, 各区域都需要不断扩大保护性耕作的力度, 提高研究关键技术的能力, 加大推广成熟技术的力度, 增加示范技术区域和规模, 尽可能找到最有效的应用和推广方式。

2.4 提高农业发展服务产业化力度

农业服务产业化主要就是通过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经营方式, 需要在双层经济模式的前提下实施, 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的主要构成, 能带动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和进步[3],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和建立服务社会的农业机械化体系, 大力扶持和鼓动农民使用和购买农业机械化设备, 依据提高放活经营职能、公益性职能的基本规范, 扩大建设和改革农业机械化农机体系的应用, 形成以国家为应用和推广基础建立的农机主导机构, 基础就是农机服务组织, 广泛应用教育、农机科研等企业, 充分划分和协调工作。

2.5 提高开发人力资源力度

充分利用目前现有的农机系统培训资源, 积极开展培训农民工的技能和使用技术, 利用多种方式, 分批分期对农业机械化专业户、技术人员以及基层管理机械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 以及专业技能培训。依据目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通过专业方式来培养专业技术操作人员, 以便于能够不断发展和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 努力打造和培养一支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团队[4]。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构成部分就是农业机械化, 是发展现代农业重要保证和物质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效率, 提高农民收入和劳动者素质, 为国民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和支持, 提高建设现代化农业步伐, 现阶段, 国内发展农业水平还不是很高, 物质技术和基础设施都比较差, 粗放式经营管理, 所以, 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 保证能够促进农业发展, 能够提升综合农业生产力,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

摘要: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现代农业建设, 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就是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保障,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现阶段, 农业从传统模式变为现代农业模式, 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 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及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晓英.略论新时期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7) :12-13.

[2]丁生福, 何金凤.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节约型社会[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 (9) :65-66.

[3]"广东省贫困地区'科教兴村'工程研究"课题组.论广东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企业经济, 2010, (2) :139-141.

上一篇:行政单位食堂管理规定下一篇:我和新年七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