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节选文言文阅读

2025-0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宋史》节选文言文阅读(推荐10篇)

《宋史》节选文言文阅读 篇1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

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揵,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

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又请益漕江、淮米百万,自河阳、河阴东下以赈贷之。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陛下不听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时上章懿皇后谥,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

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B.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C.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D.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封建时代由于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免罪的权利。“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也可以泛指高级执政者。

C.右: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右有“上”之意,如“位在廉颇之右”。

D.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凭信。类似后代的委任状。“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讽有治理之才。黄河决口后,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他办事有主见,属吏不敢欺骗他;他严厉打击欺压贫弱百姓的富豪。

B.范讽敢于担当。他在淄州任职,发生蝗灾,百姓想种蝗虫不吃的豆类,却没有种子,他不顾县令反对,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

C.范讽体恤百姓。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不分贫富,数量相同,他予以批评并纠正;他调宰相家的粮食救济百姓。

D.范讽勇于直谏不惧权贵。他请求罢免钱惟演,皇帝不同意,他以不任御史中丞迫使皇帝接受他的意见;他敢于弹劾不守规矩的权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5分)

(2)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5分)

参考答案

4.C

5.A

宋史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篇2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漓,遂为眉州人。

扬休少孤力学,进士高第,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改秘书丞,为秘阁校理、开封而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顷之,召入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扬休奏:“史官记言动,当立以侍。”从其言。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初,内出香祠温成庙,帝误书名称臣,扬休言:“此奉宗庙礼,有司承误不以闻。”帝嘉之。兼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卒。

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与家人言,未尝及朝廷事。及卒,发楮中所得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请增谏官以广言路,置五经博士使学者专其业,出御史按察诸道以防壅蔽,复齿胄之礼以强宗室,择守令,重农桑,禁奢侈,皆有补于时者。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至于诰命,尤非所长。

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昌言来,必我矣。”扬休卒不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B.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C.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D.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数”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学官名。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扬休,进士考试高等及第,入仕后能体察民生疾苦,因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被追究,由开封府推官外调担任宿州知府。

B.石扬休上奏称记注官应当站立陪侍天子,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时,他对官员的失职也提出了批评,这些都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C.石扬休性喜悠闲,和家人谈话从不涉及朝廷事务,也不以草拟诰命文书见长,但他关心朝政,所上奏章对时政均有补益。

D.石扬休早年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出仕后历任地方及朝中多职,十八年后才因病暂得归乡,却遍受乡里富人的钱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

(2)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吕言来,必我矣。”

参考答案

4.B

5.A(“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6.A(不是从开封府任上调任宿州,原文为:“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7.(1)(5分)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译出大意给2分;“慎默”“未尝”“能言”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石扬休)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译出大意给2分;“畴昔”“贫窭”“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石扬休,字昌言,他的祖先是江都人。唐朝兵部郎中石仲览的后代,后来迁至京兆。七代祖石藏用,为右羽林大将军,通晓历数,曾对家人说:“天下将有大事发生,蜀地最为安全。”就去投靠亲戚眉州刺史李滴,成为眉州人。

扬休幼年丧父而勤勉学习,进士考试高等及第,任同州观察推官,升著作佐郎、中牟县知县。该县是国都西边门户,缙绅往来必经之地,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在太常寺为乐工,侥幸投机免役的共六十多家。扬休申请全部取消。改授秘书丞,任秘阁校理、开封府推官,多次升迁后担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任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因以前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出朝任宿州知州。

不久,召入朝中任度支判官,修起居注。起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都可陪伴皇帝坐在迩英阁。扬休奏称:“史官记录言行,应站立陪伴。”朝廷同意他的说法。任为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起初,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皇帝误写名称臣,扬休说:“这是奉宗庙礼,主管官员发现错误却没有禀报。”皇帝嘉许他。兼任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升工部郎中,未及任职,去世。

扬休喜欢悠闲随性,平时在家中养猿鹤,玩赏图书,咏诗自娱,和家人谈话,不曾涉及朝廷事。等到去世时,人们打开箱子找到十多件密封奏事,大致内容是:请增加谏官拓宽言路,设五经博士使学生专心学业,派遣御史巡察各路以防蒙蔽,恢复齿胄之礼以加强宗室,挑选知州县令,重视耕织,禁止奢侈,都是对时政有所补益的。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至于起草诰命,尤为不擅长。

《宋史》节选文言文阅读 篇3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悼,曰:悼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著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悼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灌、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宋史·列传一O四》)

[注]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易束,故急捆之,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京师者护以出 趣:去、往。

B.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 谠:正直。

C.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贷:宽恕。

D.何为只若是行遣 遣:遣送。

9.下列各句均能表现任伯雨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①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 ②伯雨首击章惇 ③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 ④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⑤伯雨不听,抗论愈力 ⑥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伯雨年少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担任雍丘县令,政绩突出,尤其表现在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境这件事情上。

B.徽宗即位不久,任伯雨首先揭发长期把持朝政的章惇。他在做谏官的半年时间 里,上奏疏108份,表现出刚直不阿、敢于斗争的精神。

C.任伯雨秉公直谏,使大臣们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而担忧,密谕让他少谏或不谏,可他仍然忠心直谏,最后终因党事而被革除官职。

D.任伯雨因直谏遭奸臣陷害,而使自己被革职,二儿子申先受牵连下狱,妻子被逼 死,但他处之如常,无所畏惧,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

《新唐书》节选文言文阅读 篇4

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听,字正思,七岁以荫为协律郎。吐突承璀讨王承宗,以听为神策行营兵马使。既战,斩贼骁将,宪宗壮之,诏图状以献。承璀数问听计,卒缚卢从史。迁左骁卫将军,出为蔚州刺史。州有铜冶,自天宝后废不治,民盗铸不禁。听乃开五炉,官铸钱日五万,人无犯者。徙安州。会观察使柳公绰方讨蔡,以听典军,一二咨之,声振贼中。

帝讨李师道,出听楚州刺史。淮南兵绵弱,郓人素易之。听日整勒,士皆奋,即掩贼不虞,降之。以功兼御史大夫。徙灵盐。部有光禄渠,久废,听始复屯田以省转饷,即引渠溉塞下地千顷,后赖其饶。

穆宗初立,幽、镇反,择名臣节度太原者代裴度,使统兵北讨。始听为羽林时,有骏马,帝在东宫,使左右讽取之,听自以身宿卫,不敢献。于是帝曰:“李听往在军中,不与朕马,是必可任。”乃授检校兵部尚书,充河东节度使。以功封凉国公。

王廷凑之乱,诏听悉兵屯贝州,史宪诚惧听因取道袭之,衷甲候诸郊。听敕士櫜[注]兵野次,魏人乃安。宪诚既请朝,魏人怨,诏听兼帅魏博。听迁延不即赴,魏遂乱,杀宪诚。于是御史中丞温造等劾奏魏州乱,宪诚死,职由于听,请论如法。天子不罪也,罢为太子少师。

拜邠宁节度使。邠署相传不利治垣舍,前刺史视其坏,莫敢葺。听曰:“将出凿凶门,何避治署邪?”亟使完新之,卒无异。以疾求还。卒,年六十一。

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櫜(gāo):收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B.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C.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D.听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羽林:即羽林军,又称羽林卫,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帝禁军。

C.公: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的封赐。在周代,爵位主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论:衡量,评定的意思。在此文中是判罪的意思,即根据事实或证据判定罪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听有计谋,懂军事。承璀和柳公绰都多次听取了李听的计谋,或活捉了卢从史,或声威震动叛军;李听打败敌人,因战功升官。

B.李听不迎合皇帝,得到赏识。穆宗认为李听值得重任,这是因为以前穆宗想占用一匹骏马,李听没有因为穆宗是皇帝就把骏马献给他。

C.李听是个武将,但也善于治理地方。他任蔚州刺史,采取措施,制止了民众私自铸铜钱的行为;他在灵盐任职时,疏通废弃水渠,百姓便利。

D.李听敢于破除迷信。他在邠宁任职时,官署相传修房屋不利,不敢修理损坏了的房子,而李听不信这个邪,派人修缮,最终没有发生什么灾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战,斩贼骁将,宪宗壮之,诏图状以献。(5分)

(2)听日整勒,士皆奋,即掩贼不虞,降之。(5分)

参考答案:

4、A(原文标点:听治官苛细,急擎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或诫之,听曰:“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 功之效,吾欲夸而劝之也。)

5、C(封赐的对象除了“贵戚”,还包括功臣。从文中“以功封凉国公”一句可推断出)

6 、B(“李听没有因为穆宗是皇帝就把骏马献给他”错,皇帝当时是太子)

7⑴交战以后,杀了敌军勇将,宪宗认为他雄壮,命令军中画他的.图像献给朝廷。(得分点:既、壮、图各1分, 句意2分)

(2)李听每天整顿训练,士兵全都振作起来,随即趁敌人不备(发动攻击),使敌人投降。(得分点:奋、虞、降各1 分, 句意2 分)

参考译文:

李听,字正思,七岁时因为祖上功劳被授任协律郎。吐突承璀征讨王承宗,任用李听为神策军行营兵马使。 交战以后,杀了敌军勇将,宪宗认为他雄壮,命令军中画他的图像献给朝廷。承璀多次向李听询问

破敌的谋略, 终于活捉了叛贼卢从史。升任左骁卫将军,出任蔚州刺史。蔚州有炼铜的作坊,自天宝年间就荒废不炼铜铸钱 了,百姓偷着炼铜铸钱不能禁止。李听就开了五个炼铜炉,官府每天铸五万钱,没有谁敢犯法私铸。调安州。 碰上观察使柳公绰正征讨蔡州的叛贼,用李听主持军务,时常向李听询问计谋,声威震动叛军。

皇帝讨伐李师道,李听出朝任楚州刺史。淮南的军队软弱,郓人一向轻视他们。李听每天整顿训练,士兵 全都振作起来,随即趁敌人不备(发动攻击),使敌人投降。因功劳兼任御史大夫。调任灵盐。境内有光禄渠, 长时间废弃,李听重新开始恢复屯田用来节省转运的费用,随即疏通水渠灌溉塞下土地达千顷,后来此地依靠这个富饶。

穆宗刚继位,幽、镇两地反叛,朝廷挑选名臣任太原节度使代替裴度,使该节度使统兵向北讨伐。当初,李听做羽林军时,有一匹駿马,穆宗当时是东宫太子,让身边的人向李听暗示索要,李听自己认为身负警卫皇宫的 重任,不敢献给太子。到这时穆宗说*李听以前在羽林军中,不送我駿马,这一定能胜任。”于是任命他为检校 兵部尚书,担任河东节度使。因功劳封为凉国公。

王廷凑叛乱,朝廷命令李听的全部兵力驻扎贝州,史宪诚惧怕李听趁上路时袭击他,就内穿甲衣在郊外迎候。李听命令士兵收起武器在野外驻扎,魏州人才安定下来。史宪诚后来请求回朝廷,魏州人怨恨,朝廷命令 李听兼任魏博镇统帅。李听拖延着不立即去魏州上任,

魏州于是发生了叛乱,杀死了史宪诚。于是御史中丞温 造等人弹劾说魏州叛乱,史宪诚被杀死,是因为李听失职造成的,请求皇帝按法律治罪。天子没有治罪,罢免了 他的节度使等职,降为太子少师。

授任为邠宁节度使。州衙门相传修房屋不利,前任刺史看到房屋损坏了也不敢修缮。李听说*将帅都能 穿过凶门而出,何须避讳修缮官署?”很快将官署修缮一新,结果没有什么灾异发生。因病请求回家。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文言文阅读论语节选题目及答案 篇5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20. 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杀人,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3分) (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治家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华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6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①,面赤不食。佗脉之曰: “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②,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 “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注:①[烦懑]:烦躁郁闷 ②[内疽]:腹内一种肿胀坚硬的毒疮。

(节选自《华佗传》)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2分)

A.斯须尽服之。 之:

B.遇良医乃可济救。 乃:

23.请你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A.华佗看了陈登的面相和为他切脉后,就判定他胃中有虫数升,并告诉他生虫的.原因。

B.华佗给陈登服药很有讲究,先服一升,过一会儿再服一升,效果很好,说明华佗很懂药理。

C.陈登服药后,吐出三升左右的红头虫子,虫子半身就是他平常吃下去的生鱼片。

D.陈登病好后,华佗预言三年后又会复发,遇良医才可得救。后来果如华佗所言,说明华佗真是神医。

参考答案:

22.A代“药汤”评分标准:2分。每题1分

林嗣环口技文言文节选阅读及答案 篇7

阅读片段,完成小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小题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4分)

中间( )两股( )奋袖( )妇亦( )起大呼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

小题3:写出文中对口技进行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3分)

小题4:本文选自 ,它是清代 编的一部 。全文以“ ”字统领全文,突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夹杂大腿扬起 也

小题1: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小题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侧面衬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小题1:《虞初新志》 涨潮 笔记体小说 善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结合句子作具体分析即可。

《宋史》节选文言文阅读 篇8

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扬子《太玄》、《法言》,昌黎④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文贵变。《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又曰:“物相杂,故曰文。”故文者,变之谓也。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唐人宗汉,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人文渐薄处。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21、引用“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下列句子编成四组,都属于正面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 )(3分)

(1)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2)物相杂,故曰文。

(3)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4)故文者,变之谓也。

(5)《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6)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

A.(1)(3)(5)(6) B.(1)(3)(4)(6)

C.(2)(3)(4)(6) D.(1)(2)(5)(6)

23.文章是怎样说明实词和虚词的辩证关系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7)段强调诵读要(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分)

25.根据“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选择其中一例加以简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用虎和豹的毛色随季节而变化出美丽的色彩,形象生动地比喻文章唯“变”,才是珍贵的为文之道。(2分)(形象生动或比喻1分,作用答到作文要变1分)

22.B(3分)

23.作者肯定虚词的作用:虚词用得充分,能够精神情态完全显现出来;而古人用实词,倒也另显出古朴厚重和简洁。故合理运用两者各有其利,反之则过犹不及。(3分)(虚词的作用1分,诗词的作用1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1分)

答题示例:文章必备了虚词而有神态,因实词而具有厚重之气,应当是两者兼备,不可偏于一方,才能做到情韵并美,文采照耀。(3分)

24.①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得古人之神气,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神气)(2分)②诵读之烂熟(1分)(3分)

25.(《庄子秋水》:“物以明理”;《史记廉蔺列传》、《鸿门宴》《李将军列传》:“事以寓情”。)(4分)

秋水:通过寓言阐明哲理;史记:在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孕育褒贬之情。

答题示例:1、《史记》事以寓情,如《李将军列传》之中,通过大将军李广曲解误作叛国之例,运用含蓄克制的笔法,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深刻表现了作者对于李将军为人的赞扬和其砸去偶遇的不平,寄托他深刻地情感。(4分)

2、《史记》之文体现了“事以寓情”太史公以其凝练成文的笔触记叙了《鸿门宴》各个人物项羽、刘邦、张良的特点。以一场暗流汹涌的宴会来表达了对于前人为人处世的智慧的敬佩赞美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史事来寄托对历史的敬畏之情。(3分)

翻译:

写文章的方法,以精神为主,以气韵补充。曹丕、苏辙品评文章,以气韵为主,正是这样的。但是气韵随着精神变换,精神浑厚则气韵充盈,精神悠远则气韵飘逸,精神雄伟则气韵高洁,精神变幻则气韵奇异,精神深沉则气韵平静,所以精神是气韵的主导。至于写专门的论文以讲道理为主,则不能全部展现文章的奥妙。如果人不熟读经书洞彻道理,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浅陋空荡。人如果没有组织文字的才能,则文字纵然再多,都不适用。所以道理、书籍、组织文字的能力,是写文章的要素。

文以奇为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最珍贵最喜爱的东西,必定不是平平常常的物件”之意。然而,有的文章奇在字句上,有的奇在内容上,有的奇在行文上,有的奇在构思上,有的奇在深远的意境上。有的奇在气韵,有的奇在精神。仅仅是字句奇,不足以称奇,气韵奇特才是真的奇特;精神奇特是自古以来很少见到的。各种所谓奇特的等次地位虽然是这样的,但字句也不可平淡无奇。扬雄的《太玄》、《法言》,韩愈非常喜欢它,所以韩愈的文章就很奇特。文章的奇特的气韵是最难认识和掌握的,大体说来,就是要忽起忽落,气之来也没有端绪,气之去也没有痕迹。读古人的文章,在起落转接的地方,觉得有难以探测、不可捉摸之处,便是奇特的气韵。

文章贵在简洁。凡是文章,笔法老练就可以简洁,感情真挚则可以简洁,言辞确切则可以简洁,事理精当则可以简洁。

文章贵在讲究变化。《易》中说:“老虎随季节而换毛则毛色更加光亮,豹子随季节而换毛则毛色更加鲜丽。”又说:“事物相互交杂,所以才称之为文章。”因此所谓文者,说的就是变啊。一本集子中的文章篇篇变,一篇文章中的章节段段变,一段文字中的语言句句变,精神在变,气韵在变,境界在变,音节在变,字句在变,这只有韩愈能做得到。

行文的方法有平实有奇特,应该是兼而有之,才能充分显示写文章的本领。上古时代,文字刚产生,实字多,虚字少。《尚书》的《典》、《谟》《训》、《诰》,文字十分简朴古奥,这样是(由于)当时的文法还不完备。到孔子的时候,虚字已经详细而完备,于是写文章的人就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神气形态全部描绘出来。《左传》的情致和韵味都很美,文章光彩耀眼。到了先秦战国时代,就更加疏荡恣肆。汉朝人有所收敛,稍微走向了刚劲质朴,只有司马迁能集其大成。唐朝人宗法汉人,然多数趋于峭拔硬挺。宋朝人宗法先秦,得到了先秦文章疏荡恣肆的一面,但却有失于浑厚丰赡,情气韵味也显得有些淡薄。写文章必须虚字用得充分而后方能使精神情态全部显现出来,怎么可以随便节制减损呢?然而枝蔓敷展软弱无力,缺少古人那种浑厚沉郁的情气,就是后人的文章越来越浅薄的地方。司马迁文章的句法看起来似乎累赘重拙,而实际上那正是它古朴厚重可爱之处。

道理不能够直接表达,因此文人依据事实阐明道理;感情不能够直白地表达,因此文人凭借外物寄托情感。依据事实阐明道理,是《庄子》的文法;凭借外物寄托情感,是《史记》的文法。

《宋史》节选文言文阅读 篇9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人也。交趾太守士燮卒,权以燮子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以校尉陈时代燮。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遣良与时南入,而徽不承帝,举兵戍海口以拒良等。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或谓岱曰:“徽藉累世之恩,为一州所附,未易轻也。”岱曰:“今徽虽怀逆计,未虞吾之卒至,若我潜军轻举,掩其无备,破之必也。稽留不速,使得生心,婴城固守,七郡百蛮,云合响应,虽有智者,谁能图之?”遂行,过合浦,与良俱进。徽闻岱至,果大震怖,不知所出,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岱皆斩送其首。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大将军。

岱清身奉公,所在可述。初在交州,历年不饷家,妻子饥乏。权闻之叹息,以让群臣曰:“吕岱投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于是加赐钱米布绢,岁有常限。

宋史王纶传文言文翻译 篇10

宋史王纶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王纶传 原文:

王纶,字德言,建康人。幼颖悟,十岁能属文。历镇江府、婺州、临安府教授,权.国子正。

时初建太学亡旧规凭吏省记吏缘为奸纶厘正之其弊稍革。迁敕令所删定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权兵部郎官。言:“孔门弟子与后世诸儒有功斯文者,皆得从祀先圣,今辟庠序,修礼乐,宜以其式颁诸郡县。“

二十四年,以御史中丞魏师逊荐,为监察御史,与秦桧论事,忤其意,师逊遂劾纶,且言:“智识浅昧,不能知纶。“由此罢去。逾年,知.兴国军。桧死,召为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说书,寻兼权礼部侍郎。

二十六年,试中书舍人。高宗躬亲政事,收揽威柄,召诸贤于散地,诏命填委,多纶所草。纶奏守臣裕民事,乞毋拘五条,从之。兼侍讲。上喜读《春秋左氏传》,纶进讲,与上意合。尝同讲读官荐兴化军郑樵学行,召对命官,且给笔札,录其所著史。兼直学士院,迁工部侍郎,仍兼直院。撰《吴d神道碑》,称上旨,赐宸翰褒宠。

二十九年六月,朝论欲遣大臣为泛使觇.敌,且坚盟好。纶请行,乃以为称谢使,曹勋副之。至金,馆礼甚隆。一日,急召使入,金主御便殿,惟一执政在焉,连发数问,纶条对,金主不能屈。九月,还朝入见,言:“邻国恭顺和好,皆陛下威德所致。“宰臣汤思退等皆贺。然当时金已谋犯江,特以善意绐.纶尔。

纶旧疾作,力丐外,除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上解所御犀带赐之。明年,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敌犯江,纶每以守御利害驿闻,上多从之。三十一年八月,卒。赠左光禄大夫,谥章敏。

(选自《宋史王纶传》,有删节)

译文:

王纶字德言,建康人。小时候聪明,十岁就能写文章。绍兴五年进士及第,授平江府山县主簿,历任镇江府、婺州、临安府教授,权国子正。

当时刚立太学,旧的规章丢失,靠官吏回忆,官吏趁机作弊。王纶加以改正,弊病稍有革除。升任敕令所删定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权兵部郎官。他h:“孔门弟子与后世有功的儒者们,都可以陪祭先圣,现在建学校,修礼乐,应该把这种格式推广到各州县。”

二十四年,由御史中丞魏师逊推荐,任监察御史,与秦桧商量事情,和他的意见不一,魏师逊便弹劾王纶,并且h:“我智识浅薄,不能认清王纶。”因此罢职离去。过了一年,兴国军知军。秦桧死后,召入任起居舍人兼崇政殿h书,很快兼权礼部侍郎。

二十六年,试任中书舍人。高宗亲自过问政事,收揽大权,把分散各地的贤人召回,诏令任命堆积如山,多由王纶起草。王纶上奏守臣如何优待百姓一事,请求不要拘限于五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兼任侍讲。皇上爱读《春秋左氏传》,王纶进宫讲解,与皇上的意思相合。曾同讲读官推荐兴化军郑樵的学问与操行,把他召入对答任命官,并供给笔札,着h他编着的史书。兼任直学士院,升任工部侍郎,仍兼直学士院。撰写《吴d神道碑》,符合皇上旨意,赏赐皇上的墨迹以示嘉奖。

二十九年六月,朝廷商议想派大臣任泛使侦察敌情,并且巩固盟约。王纶请求前往,就任命他称谢使,曹兹嗡的副使。到了金,宾馆礼遇很隆重。一天,急召使者,金主在便殿接见,仅有一名执政在场,连发数问,王纶逐条对答,金主难不住他。九月,回朝入见皇上,h:“邻国恭顺和好,都是因陛下的威望和德行。”宰相汤思煺等都表示祝贺。然而当时金已图谋进犯长江,不过是以善意来骗王纶罢了。

上一篇:某电力公司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下一篇:金秋十月高中生的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