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发展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克强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发展

李克强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发展 篇1

把压力变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发展

张高丽出席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 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

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装备制造、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围绕经济运行和今后宏观政策发表了看法。大家认为,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困难增多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虽然今年以来增速比去年有所放缓,但全年仍会在7.5%左右的合理区间,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等呈现不少亮点,成绩来之不易。李克强与大家就下一步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及应对下行压力和诸多挑战等,深入讨论交流。

李克强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要善于从纷繁多变的经济现象中把准运行的主脉、更要看清发展的大势,尊重客观规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判断,基于经济增长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在发展中使居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改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们要更加注重用着眼长远的办法解决现实难题,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汇聚新的动能,更多把劲使在提质增效和民生改善上,推动科学发展、升级发展。

李克强强调,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打好发展“持久战”。发展不仅要保持合理的速度、继续做大,更要提高质量效益、着力做强,说到底就是要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根本的还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推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进一步措施,做实行政审批、市场壁垒和各种“路障”的“减法”,做好市场空间、创业天地的“加法”,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更多机遇,让13亿人民的聪明智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充分涌流、大展身手,不仅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而且使千千万万的人在公平规范竞争中实现人生价值。

李克强指出,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必须着眼提质增效,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打造升级版。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为它们“培土施肥”,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挖潜开荒”,推动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进“老树发新芽”。着力提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竞争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用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托举发展跃上新台阶。

李克强强调,我们最在乎的是发展背后的民生。持续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也是扩大需求、支撑发展的潜力所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一系列举措带来小微企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有力地带动了就业的增加。我们还要围绕促进收入正常增长、健全社保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研究推进涉及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和发展举措,用改善民生的新成果,兑现发展为民的理念和承诺。

李克强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发展 篇2

根据官方公开信息, 7月10日的座谈会不仅邀请了连平、刘元春、张军、祝宝良等熟悉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专家, 更邀请了苏宁云商、奇虎360、潍柴动力、大疆创新、科大讯飞等在创新、环保和互联网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负责人参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表示, 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和下行压力并存, 要通过多举措实现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环保多重目标协调发展, 也为各类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有熟悉经济形势的人士7月13日透露, 近几次总理座谈会邀请的“座上宾”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市场化趋势, 不仅多了许多市场专家的面孔, 民营企业家占比更是超过国企。代表“互联网+”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较快的企业也越来越被重视。

“如此之多年轻的企业和企业家走进中南海在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上述人士说, 总理提出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作为经济新引擎符合中国转型的需要, 此前, 国家政策已经显示出对创业创新的扶持和倾斜, 预计下半年这一力度将会加大。

精准发力稳经济

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传统数据的疲软让中国经济持续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一名参会学者7月13日透露, 总理十分重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发言者反映的问题他会时不时进一步仔细询问, 而对与会者提出的建议, 他时而低头记录, 时而插话讨论。

上述学者表示, 大家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判断都是好的, 对未来都是充满信心的, 但从各自擅长的领域也提出了很多较为严重的问题, 整个座谈会气氛比较热烈。

李克强在会上说, 虽然一些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 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能够支撑中高速增长, 关键要遵循发展规律, 坚定发展信心, 掌握发展主动权, 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力来推动。

从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来看, 对中国经济发展稳定并趋向好转的判断较为普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谈及经济数据时指出, 7%的经济增长速度符合预期, 对于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来讲, 这个速度“还是可以的”。他还认为, 7%的增速也是中国正处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反应。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则认为, 中国宏观经济当前正处于低迷与繁荣、萧条与泡沫并存的状态中。经过2015年至2016年全面培育新的增长源和新的动力机制, 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7年出现稳定的反弹, 逐步步入中高速的稳态增长轨道之中。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近日对我国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一系列预测。他表示, 经济增长存在两大不确定性因素:一是房地产市场成交回暖能否持续以及能否在年内带动房地产投资回升;二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债务置换和推广PPP项目能否解决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

对此, 他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务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有效落地;三是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消费环境;四是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率;五是货币政策重在进一步疏通传导渠道, 降低融资成本;六是建议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债务拖累中国经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7月7日早上接到电话, 要参加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是“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的经济政策”, 围绕这一主题, 张军选择了自己最近正在深入研究的债务问题作为发言内容。

张军在座谈会上表示,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 主要原因不是潜在增长率下降, 而是债务拖累。“我用的是‘拉力’这个词。”张军说, 2008年以后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导致债务膨胀, 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下行的“拉力”, 债务规模太大以后, 制约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需求。

此外, 张军认为, 当前投资不旺, 或者说投资机会匮乏, 很大程度上是投资下降本身造成的。所以经济需求乏力, 其实是因为投资下降快, 而没有投资需求, 是因为债务拖累,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债务拖累问题。

而要解决债务拖累, 张军给出的建议是必须要用好中央政府的信用, 中央政府可以发行大量的长期债券, 来核销大规模的债务。“我当时建议说, 如果可以用2~3年的时间, 核销掉目前1/3的债务, 那么中国经济又会回到比较快的8%左右的增长。”张军说, 自己非常支持当前的债务置换。

当张军谈到这里的时候, 总理插话说, “这是我们目前必须要加大力度的, 这个也是动用我们国家的信用了。”

此外, 张军还谈到, 从中长期来看, 中国转型的核心是金融转型, 金融转型当务之急是发展债券市场。

2008年以后, 社会融资规模越来越大, 社会融资规模基本上是GDP的2.5倍, 这么大规模的融资, 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张军觉得这是对中国最大的挑战, 所以他建议, 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发展好了, 也有助于稳定中国的资本市场。

在讨论中, 张军说, 大家也谈到机构投资者比较理性, 如果有更多的机构投资者的话, 一定会投到债券市场。这时候总理也有插话, 说明他对此表示认同。

继续大力“挺”创新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 苏宁云商张近东、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等市场“风云人物”就企业经营和创业创新等谈了看法。

据悉, 本次参会的几家企业主要涉及互联网、无人机、环保、电商等新兴领域, 与过去“国企云集”、“重工扎堆”的景况大不相同。开篇所述人士透露, 总理不仅每次调研都要亲自到创业创新的一线企业去与小微企业人士交流, 日常办公和开会也经常强调要多听他们的声音。张军表示, 总理比较认同靠改革推进转型, 靠转型扩大增量的观点。上述这些企业参会表明, 中国经济转型中新的增长点,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量。

周鸿祎穿着他标志性的红色T恤出席了经济形势座谈会。“李总理说, 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支持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 让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让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接创新需求, 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企业飞向新高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了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这一席话让我们很激动。”周鸿祎说。

李克强在会上强调, 中国经济升级发展根本靠改革创新。企业是市场主体, 也是创新主体, 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抓住国家推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和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机遇, 面向市场, 贴近需求, 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他说, 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支持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 让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让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接创新需求, 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企业飞向新高度。

“好几个企业家都谈到, 制造业的附加值会越来越低, 要从单纯的制造, 往生产性服务业上转。这个理念也是总理比较关心的。”张军说。

以改革创新打造中国动漫升级版 篇3

目前,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动漫生产大国行列,在影视动画创作播映和漫画创作出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全国制作完成国产电视动画片约340部22万分钟(约合3716小时),81部优秀国产动画片获得广电总局推荐播出,全国各级电视频道播出动画片近30万小时;全年制作完成动画电影33部,票房收入近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与进口动画电影大片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以新浪、腾讯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大举进军网络动漫传播领域,动画片正在成为视频网站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业务板块,国产动漫在网络媒体上日渐发力,在百度搜索中占到了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随着国产动漫生产数量、创作水平、艺术质量和市场影响的不断提高,作为动漫市场主体的动漫企业也在快速成长壮大,整合行业优质资源,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国动漫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但是从民众的需求、时代的要求和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追求来看,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动漫作品数量还是偏少。尽管中国动漫产量很高,但整体质量水平和产值规模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国产动漫的粗放式发展问题较为突出,在粗制滥造、抄袭模仿、胡编乱改的心态之下,难以高瞻远瞩,用心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商业性兼具的精品佳作。

动漫强国建设离不开改革创新。对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动漫产业扶持政策和行业管理政策,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动漫文化、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持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动漫制作、发行、传播、营销等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和竞争能力,进而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内生动力,着力打造中国动漫升级版。

无论是动漫强国的实现,还是动漫企业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大批精品佳作和优质品牌作为坚实的基石。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倍加注重动漫创意与品质质量,以此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推动动漫产业价值链的深度开发。中国动漫产业的未来长足发展,重中之重当是狠抓动漫精品创作,打造中国动漫的优质品牌。当务之急是要正确地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质量、多出精品佳作。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开展动漫产业理论研究工作是有力推进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础需要和先导条件。

李克强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发展 篇4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举措;必须坚定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破解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结构性失衡,必须摒弃单纯依靠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从供给侧想办法,通过去除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新平衡。

●供给侧是指与需求侧相对应的生产端、供给端;结构性是指供给结构的配置组合;改革是指对原有的扭曲资源要素配置、束缚资源要素供给以及供给结构调整的制度进行革新。这三方面有机统一,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整内涵。

●落实重点任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下一步,要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动“一提一创一培”(提质量、创品牌和培育新动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力争经过5年努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创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同时,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支撑和组织保障。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决胜阶段。这一时期,我省经济发展步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

换”的新常态,即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逐渐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逐渐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具体到我省的经济发展现实来看,目前已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的高增长逐步过渡到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当中既有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更与经济运行中长期积淀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失衡密切相关。

当前经济运行主要面临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的结构性供需失衡,现有供给体系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出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居民消费外流并存局面。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增加的货币很多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三是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投机需求旺盛,房地产高收益进一步诱惑资金脱实向虚,并推高

实体经济成本。

这“三大失衡”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其中,实体经济的供需结构性失衡起着主导性作用。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做法将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加剧经济结构失衡。因此,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破解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结构性失衡,就必须摒弃单纯依靠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从供给侧想办法,通过去除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新平衡。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中央对新常态下“怎么干”的具体要求和精准施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理解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应的生产端、供给端,与提供产品和服务相关联,包括对劳动力、土地、资

本等要素的投入方式和投入结构的安排,以及对促进要素有效供给、质量提升的制度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宏观管理,它也重视适度扩大总需求,但更强调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所谓结构性,是指供给结构的配置组合。改革是指对原有的扭曲资源要素配置、束缚资源要素供给以及供给结构调整的制度进行革新,用改革的办法,调整供给结构,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三方面有机统一,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整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样、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

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加快推进基础性和关键性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同时通过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落实重点任务是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注重加减并重、增存并举,将化解过剩产能、减少无效供给与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有机结合,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下一步,要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为“主战场”、强

化创新驱动为“主引擎”、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遵循“市场主体、政府引导”“供需衔接、双侧发力”“增存并举、有破有立”“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的原则,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动“一提一创一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经过5年努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创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三去一降一补”“一提一创一培”取得明显成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互促进的格局基本形成,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与各类需求相匹配的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率供给体系日趋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和坚实的经济基础。

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

手段,持续用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因城施策解决商业地产和部分市县商品房库存过多等问题,降低企业杠杆率,推动企业降本增效,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短板。应该讲,我省“三去一降一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下一步任务更加艰巨,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的进展。

分类推进去产能。过剩产能挤占信贷、土地、劳动等资源,却不能提供有效供给,客观上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效率,应持续化解过剩产能。下一步,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采取市场化手段化解其他过剩产能。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环保、能耗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创造条件推动钢铁等行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省实现工业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基本退出,僵尸企业处置基本完成,过剩产能

市场化退出机制基本建立。

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房地产业既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又是满足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住房需求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更好满足新市民居住需求,实现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下一步,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加强土地供应分类管控,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契机,鼓励农民工等新市民在城镇购房,把棚户区改造和去库存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商业房地产库存。

积极稳妥去杠杆。过度加杠杆不仅拖累企业发展,控制不好还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当前,部分实体企业高杠杆制约了其盈利能力的提升,蕴藏了一定的债务违约风险。应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稳妥有序推进实体经济降杠杆。下一步,要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

为重点,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发展股权融资、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到2020年,全省直接融资将突破3000亿元,在融资中的占比超过35%,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和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得到进一步降低。

多策并举降成本。企业综合成本直接关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高成本既不利于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又不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失去企业、失去投资最终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保持我省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应打出“组合拳”,切实降低实体企业综合成本。下一步,要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电力油气等能源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发展多式联运等现代物流运输组织形式,降低物流成本。力争到2020年,全省实体经济企业要素成本明显降低,涉企税费逐步下降,经济效益处于西部先

进水平。

全力以赴补短板。补短板作用于供需两侧,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补短板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做加法,精准对接发展需要,提供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补短板本身也会增加投资、扩大需求,起到稳增长的作用。当前,无论从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从稳定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来讲,都需要加快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下一步,要以“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为重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剩余83个县摘帽、9064个贫困村退出、27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以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和出川大通道建设为重点,优化省域综合交通网络,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8000公里;要

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要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着力推进“一提一创一培”。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减法,更要做好创新驱动、新动能培育的加法,通过“提质量、创品牌和培育新动能”,打造我省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全面提升质量。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把质量的要求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质量先行赢得发展主动。要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企业全员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提升质量行为能力。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重点产品质量对标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企业按照高标准加快推进技术改造,以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为重点,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到2020年,全省质量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保持在全国前10,基本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全力创建品牌。推动品牌建设有助于企业产品价值提升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创品牌要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推进、部门监管、行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品牌工作机制,严格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天府质量奖等评选和认定标准,加强“四川造”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提高“川字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商标注册、管理和使用、保护水平。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开区、高新区等为主体,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到2020年,力争培育四川制造品牌企业100家以上、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20个、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10个以上、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6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大力培育新动能。下一步,要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攻坚战,加快国家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和“9张清单”落地落实,着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夯实创新平台、创新产业、创新人

才“三个支撑”。扎实推进创新创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着力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产业,发展分享经济、数字经济。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实施“创业四川行动”,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川籍企业家、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高端人才、大学生、民间能人在川创业。加强产权保护,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以上,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农业大省这个金字招牌不能丢。省第十

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分区,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川酒、川茶、川菜、川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助农增收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村改革示范区、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和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优化农业产品体系。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积极供应特色农产品,探索发展功能农产品,做优“川字号”品牌。完

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规范和标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优化农业经营体系。落实“三权分置”政策,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和治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与治理修复,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

造成当前经济运行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不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导致要素自由流动受阻、资源配置扭曲。有效破解上述问题,必须深化基础性关键性改革。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行公平竞争审查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引导国有资本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推行契约化管理,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国资监管体制,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由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

单和负面清单制度,着力破解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的“玻璃门”“旋转门”和“弹簧门”。深化政府投资管理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参与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建设。高标准推进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大服务业、制造业开放力度,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

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和组织保障。下一步,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通过制定和落实财税、金融、土地、产业、人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破解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瓶颈,通过落实“清

李克强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发展 篇5

一、立足拓市场、活流通,靠市场牵动产业化升级。所说拓市场、活流通,就是要在切实加强载体建设、培育市场体系、增强辐射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畜产品消费市场,全面搞活畜禽产品流通。一要加强载体建设,培育市场。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多方兴建、滚动发展、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快畜禽及其产品的专业市场建设,尽快形成连结产销、功能完善、内外通达、成龙配套的市场体系。要在现有15个牲畜交易市场和18个村级交易大集的基础上,把通达等四个镇建成集工商管理、检疫、加工、运输、托管于一体,省内外知名的畜禽产品交易集散地。二是采取现代营销手段,抢占市场。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生产社会化,流通专业化的需要,立足搞活本地市场,积极抢占外埠市场。既要面向国有流通企业,又要面向个体批发或代理商,既要培育中介组织、经纪人和贩运队伍,又要积极推行总经销,既要巩固区内,进军全国,又要努力打入国际市场,不断延伸经营触角,重点要在哈市、大庆、辽宁、上海等地建立起稳固的经营网点,实行多方位销售。从而搞活畜产品流通。三是塑造高品位产品,开拓市场。要在深入研究市场,科学预测市场的基础上,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并通过塑造品牌,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靠高品位的产品开拓新的销售市场,从而牢牢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四是发展专业协会,打进市场。要把分散的生产者组织起来,建立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养殖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真正把农民引向市场。

二、突出兴龙头、促增值,靠龙头拉动产业化升级。我们要尽快扭转加工滞后的现状,千方百计上项目,多措并举兴龙头,提高加工层次,拉长增值链条。一是加大投入建龙头。坚持农民自筹与财政投入相结合,社会融资与贷款倾斜相结合,自力更生与联合引进相结合,全方位拓展资金渠道和投入来源,把资金重点向建设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特别是要抓住国家政策调整、大上畜牧业的良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产项争得国家支持,力争在二三年内新上一至两个产值超千万元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扩大引联上龙头。要把招商引资、引进联合作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与外埠大公司、大财团、个体大户的联姻,上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回报率高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继续加强与山东客商的合作,要扩大大鹅孵化场的规模,使孵化能力由原来30万只提高到80万只。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实施奶业振兴计划的有利契机,积极与外埠大型乳品企业和奶业集团进行协商洽谈,力争促成合作,从而实现我县奶业的振兴。三是强化改造壮龙头。要坚持“改中搞活,改中搞强,改中搞优”的原则,加大技改资金投入,更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搞好技术创新,提高资金利用率,投产达产率,投入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明年,全县要上畜产品加工改造项目2个,大鹅屠宰加工生产线的加工规模由100万只扩大为200万只,县冷库冷藏容量由300吨扩大到450吨,同时引进保鲜技术,实现由单一冷藏到冷藏、保鲜并举的技术飞跃。四是主动挂靠借龙头。龙头企业是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当前我县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我们主动出击、寻找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挂靠,甘当他们的生产基地,第一车间,实现借力兴业。因此,我们要积极与大庆金锣等知名企业进行全作,力争把我县建成金锣的生猪生产基地。

三、注重建基地、扩规模,靠基地推动产业化升级。为了迅速壮大畜牧业基地建设规模,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打牢基地建设基础,增强基地支撑能力,我们要遵循统一规划、区域布局、专业生产、集约经营的原则,加快由小群体、小规模向大群体、大规模的飞跃。在基地建设上,要走好四条路子。一是走规模推进的路子。全民普养增规模。就是要全民发动,实行村村养、屯屯养、户户养,消灭空槽户,靠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形成全县的大群体。打牢基础上规模。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区、街、场设施,狠抓牲畜入栏,通过优先包给机动地,优先提供贷款和优先防疫灭病等政策鼓励,使区、街、场的入栏率均达到85%以上。大户带动促规模。就是通过领导包扶大户,政策扶持大户,~宣传大户,培养发育一批养殖大户,从而形成群体优势、集中优势和规模优势。~年,各类养殖大户要达到1000户以上,养殖专业户群体发展到10000户以上。二是走特种养殖的路子。我们要在突出发展牛、羊、鹅的同时,把特种养殖作为突破措施来抓,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气候”。要建好特种养殖区,大力发展獭兔、莱茵鹅、肉狗、绒山羊、蓝狐等优良畜禽品种,提高产品品位和市场竞争力。三是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要不断增加养殖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质量和产出效益。重点搞好品种改良、秸秆饲料利用和舍饲育肥技术,广泛应用“三贮、三化”技术,品种改良面要达到85%以上,秸秆利用率达到70%以上,舍饲育肥率达到80%以上,提高相对效益和比较效益。四是走生态型畜牧业的路子。要大力推广人工种草,浅翻轻耙,封区育草,星星草补播等有效措施,遏制“三化”发生。同时,要缩小放牧区,扩大采草区,加大退耕还草力度,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促进草源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着眼强机制、促落实,靠机制保障产业化升级。在战略地位上,要把畜牧业由从属产业上

李克强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发展 篇6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全市中心工作,立足于发挥政务督查及考核的激励约束效用,通过建立健全政务督查考核工作体系,以政务督查狠抓工作进度,以绩效考核衡量工作质量,有效地将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到工作措施中来、体现到工作实效中去。

一、健全目标责任体系,突出目标的导向作用

我局建立了包括处室重点工作目标、日常工作督查和民主评议三项内容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将主要财政业务和机关建设工作都纳入了督查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实现了对各项工作目标不遗不漏。

一是在业务职能目标设置上,注重市委市政府决策与财政工作目标的对接。在全局层面上,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全年主要任务,将《市委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财政的事项逐个落实为我局的业务职能目标。在处室层面上,将全年年度业务职能目标分解细化为115项重点工作目标,落实到各处室、单位,做到责任落实到位,措施细化到位,并对各项目标进行全过程督查。

二是在日常工作考核中,注重政务督查与内部管理的衔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细节。为此,我局将日常政务督查考核覆盖了政令畅通、政务公开、机关建设、预算执行等各个工作环节。其中,政令畅通包括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文件精神情况、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情况和落实市领导批示、局党委确定事项等内容。预算管理包括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监管、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及财政审计监督等内容。通过对日常工作的督查考核,既实现了对全局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也有力保障了上级部署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全面提升决策执行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局长主抓的督查考核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设立了局考核办公室,具体负责目标考核和政务督查工作,综合运用立项督办、预警催办、追踪督查、协调督导等形式,充分发挥出政务督查在决策执行体系中的枢纽作用、内部考核在目标推进过程的督导作用。

二是完善制度建设。我局先后出台了《市财政局目标绩效考核实施意见》、《市财政局工作人员日常考核办法》、《市财政局政务督查考核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督查考核机制,为重点工作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制度支撑。

三是实施灵活有效的考核方法。坚持将重点工作目标和处室建设考核相结合,对二者实行联动考核管理,将机关建设、处室建设有关内容和财政业务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坚持年终考核与季度考核相结合,对重点工作目标采取季度考核监控、半年预考核和年终总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坚持部门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采取量化计分的方式,按季度对局机关各处室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处室按照岗位职责将重点目标分解到处内工作人员,参照局对处室的考核加分办法对所有干部进行综合评定考核。

三、丰富督查考核形式,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一是建立目标考核与政务督查的联动机制。实行“督、办、考、评”一体化,将政务督查作为落实目标考核的推手,把目标考核作为辅助政务督查的抓手,通过政务督查促进工作落实,又以目标考核增强政务督查的权威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创新和完善政务督查方式。今年以来,我局建立健全了三项督查制度。首先是创新“上会”材料协调督导制度,对提交市政府会议的议题实行调研“订单”管理,督导有关处室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及时将调研课题形成汇报材料和工作建议。强化会签约束,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由专人负责跟踪,及时督促责任处室按规定时限和流程提交会签办理结果,确保有关材料及时准确上会。今年1-7月份我局共有16项议题通过了市长办

公会议研究批准。其次是完善资金拨付“台账”督查制度,进一步延伸督办工作链条,对涉及资金的市领导批示件实行台帐管理,全程跟踪资金拨付落实情况,编制《市领导批示经费情况汇总表》,按季度向市领导汇报资金落实情况。第三是健全督办件办理及工作目标的督查通报机制。每月编发《公文办理督查通报》,每季度编发《重点工作目标进展督查通报》,在全局范围内通报督办件的办理情况和重点工作目标进展情况,确保领导交办事项“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注重督查考核结果的运用。在考核方式上,由重年底考核转向日常考核,改变过去考评年底“一票定结果”的模式,实行过程管理,突出日常考核,提高日常考核分值,使考核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对处级干部,将个人考核与部门绩效紧密结合,所在部门不是优秀处室的,取消处室负责人本年度评优资格,处室排名在本小组达不到前四名的,处级干部不能作为优秀等次推荐。对一般干部,将个人考核与公务员激励机制紧密衔接。季度排名体现日常考核的结果,年度考核反映各季度的考核排名,结合年度考核和民主推荐情况,确定年度考核等次。

四、发挥督查考核的“助推器”作用

通过创新政务督查和目标考核机制,我局有效加大了对市委、市政府决策的落实力度,促进了财政工作全面提速。

一是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全局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干事创业的氛围。今年上半年我局主办重要决策事项16件均已完成,并代政府拟稿正式出台了《关于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扶持的意见》等8个文件。按照市政府第48次市长办公会议确定意见,我局牵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清理规范收费检查工作。在检查时间要求紧、检查单位范围广、涉及收费项目多的情况下,我局高效组织了30个检查工作组,在市直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中开展了清理规范收费行为专项检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市当前各类收费的现状,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清理规范的工作措施,对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作用。

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篇7

关键词:产业创新;县域经济;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52-02

“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县域是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政策最直接的操作平台。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标志着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时代的到来。

一、对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理论研究

(一)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内涵

自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以来,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县域经济的内涵進行界定。综合研究后,我赞同如下的定义: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这一定义表明县域经济是行政区域功能、自然区域功能和经济区域功能的交集所形成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行政区域中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二)从县域发展规律的研究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切入点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一种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赖以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客观基础,它包括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中人的主导性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客观基础的差异性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中产生了许多个性化问题。如县域资源禀赋条件有好有坏、地理区位条件有优有劣、经济规模有大有小、县域经济系统中的人文素质有高有低,进而使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但是,无论是发达县(市)还是不发达县(市)在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带有共性问题,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人才、技术、投资融资等方面存在瓶颈式限制,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

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就是具有规律性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弥补突出的劣势结合起来的过程。江苏昆山始终立足于新经济背景,着力寻找产业生长点的发展模式是这方面最成功的范例之一。(2)把特点和重点双突出的过程。云南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原则,成功塑造云南“三神”形象的成功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之一。(3)以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县、高新技术农业兴县、外向型农业兴县、生态农业兴县发展模式的成功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4)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激活经济发展活力的过程。温州模式是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之一。(5)以招商引资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增强县域发展后劲的过程。“江阴板块”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6)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县域吸引力的过程。我国百强县在这方面都是成功者。

从这一实践取得成功的过程来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过程也就是培植新型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强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这也使我们找到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即壮大县域产业经济。

(三)从县域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中找到发展壮大县域产业的依赖路径

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是农业经济时代三次产业按其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排序为一二三;工业经济时代的这一排序为二、一、三或二、三、一;新经济时代这一排序为三、二、一。当然,产业演进也有特殊规律,如产业跨越式发展、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等。因此,县域产业发展规律是在一定时期,不同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若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并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入,将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依据这一规律从我国百强县成功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主导产业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选择县域主导产业的三项原则:一是资源优势得到发挥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引进技术与产业关联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市场容量与需求收入弹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上述三结合原则才能实现既发挥资源优势又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延长产业链又获得推动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保证市场有足够发展空间又获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断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所依赖的路径是产业创新。

二、对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主体动力分析

熊彼特指出,发展不是基于人口、财富的积累性增加而造成的规模扩大,而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整个经济社会不断实现的“新组合”,“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合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可见,熊彼特所谓的发展也就是创新。在研究引起经济发展的原因时,熊彼特写道:“在排除了引起危机的全部外部原因之后,我们还可以找到具有纯经济特征的原因,这些原因在资本主义体系内产生”。“甚至在缺少外部因素时,仍然会有经济变化,换个说法,除去作用于商业状况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引起经济自动变化”。这表明,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关键因素仍然是内部因素,而内部因素中最关键的是产业创新的主体动力——它们才是产业创新这一运动的最重要力量。

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创新主体是指参与创新过程,并在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包括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个体工商户和农民等。

县级政府作为产业创新的主体,它既是宏观产业政策的实施者,也是本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县级政府若真正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它就会以全球眼光综观国内外经济、科技走势、市场走势,深察县情、区情,看清自身的优势、劣势,体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县域实际的产业创新战略和规划,使县域产业创新获得政策的支持和政府推动。尤其是在当地人没有经商的历史传统的县域,把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培养成具有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支柱产业的过程,政府强大的引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协

调能力是形成稳定市场的最重要的力量。

除政府外,县域产业创新的主体还包括企业——因其具有投资、实施研发和将创新技术商业化的功能,又具有追求利润的巨大内在动力,通常被称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创新的最重要的行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因其为县域产业创新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持,被视为推动县域产业创新的原动力。农户和个体工商户——被视为重要的产业创新主体。中介机构——被视为县域产业创新的联系者,因其具有催化新技术商品化的功能,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这一主体在推动县域产业创新中的动力作用将越来越得以显现。

从县域产业创新的运行过程来看,县域产业创新有这样两条渠道: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二是自下而上的企业行为。无论哪条渠道,各主体动力的强弱及各主体动力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合动力大小,对县域产业创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强大的动力不但使每个主体在县域产业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使每个主体自觉地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县域产业创新以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三、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解放思想,走出误区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这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区域化”。在谋求县域产业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进行设计和运作,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与协作。走出“县级政府经济圈”误区。

县域产业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其自身规律性,不是领导创政绩的需要。在县域产业创新中,领导干部要管好市场、管好服务、管好规划,推动县域产业创新,走出“干部经济”误区。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在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要坚持特色原则,并在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经济”,走出“全能经济”误区。

(二)牢记根本点、找准出发点,培育和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

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是县域产业创新的根本点。不断发展壮大的县域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才有强大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同政府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是构成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件。牢记根本点,就要培育和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从战略上研究和抉择本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和怎样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是县域产业创新的出发点。在确定主导产业的过程中,要根据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发展阶段、战略目标、吸收消化能力、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选择,要围绕特色形成优势选择带动力强的项目。同时,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要注重发展本地的教育事业。使县域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和强大的人才支撑。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县域产业创新是为了谋求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应该是全面健康、协调有序、优质高效、可持續的发展壮大。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技创新推动人工林产业升级发展 篇8

在此背景下,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于2009年11月8日至10日在南宁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林学会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2000多名中国林业领域权威专家学者,是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一次高规格、高层次、综合性的林业学术盛会。本次大会以“引领现代林业”为主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当代林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和交叉问题、现代林业建设的特点和需求,以及社会日益关注的生态建设热点问题进行交流。APP(中国)林务外宣部总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蒋伏利先生,在本次大会上同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APP(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的心得和体会。

作为我国林浆纸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的实践者金光集团APP通过科学发展人工林,将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努力提高速生丰产林的多种效益。回顾金光集团APP十几年来在国内科学发展人工林的历程,做到了“四个加快”:

一是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发展人工林高效经济。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以“创新,引领现代林业”为主题。会议上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着力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发展,为促进现代林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金光集团APP(中国)作为科学发展人工林的实践者,运用基地林业新思维即低水平资源消耗型的“用面积换产量”转换成资源高效利用型的“产量换面积”的发展新思路发展现代人工林,开发出了一套“高效营林体系”,建立了桉树人工林产业高效经济。这一体系包括先进的机械整地技术、高产优质品系、组培、先进造林及高效抚育等领先技术,使产量提升30%以上。

二是加快推进碳汇林业研究,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桉树人工林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了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亮点。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以上。根据APP(中国)林务采用IPCC(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林地生物量碳储量变化计算方法对所有林业资源进行的全面清查结果显示,2008年APP中国现有人工林平均年固碳217万吨,或平均年吸收二氧化碳7967Yl屯;年平均氧气释放约579万吨;年平均吸收二氧化碳当量价值:0.796亿欧元,为使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森林吸碳能力明显增强的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加快人工林产业发展,保持人工林产业发展势头。APP(中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打造林浆纸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资料显示,2006年N2008年间,广西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连续三年同比增长超过25%,2008年达到670亿元,居全国第九位,全区人工林面积、速生丰产林面积、经济林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金光集团APP2009年第二季度绿色承诺报告指出,2009年4至6月,APP(中国)林务通过造林、林地管护、林木施肥抚育、林木采伐、林木运输等,为农村地区提供了27000多个用工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支付林地租金和土地费用,使上千户农村家庭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有效促进了经济稳定和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

四是加快推进人工林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APP(中国)将科学发展速生丰产浆纸林作为当前企业发展人工林工作的重点。在人工林基地规划和发展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积极发展多树种混交人工林,尤其是人工林与生物多样保护方面的研究。在营林过程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将保留原生植被、保护动物迁徙通道、需求替代树种、混交营林等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上一篇:教师节表彰大会先进工作者代表发言稿下一篇:《球场进化论》阅读答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