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课程案例
一、单项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1、阐述法人治理结构的功能与要点。
参考答案:
(1)法人治理结构包括四大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
(2)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经理层属于执行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
(3)股东大会的功能:①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资金计划;②选择和更换董事;③选举和更换股东代表出任董事;④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⑤对公司发行债券作出决议等;
(4)董事会的功能: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等;
(5)经理的功能:①组织公司经营管理;②执行董事会有关决议;③组织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的实施;④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的方案;④批准公司的内部管理机构制度的有关设置;
(6)监事会的功能:①检查公司的财务对管理高级人员进行监督;②核对拟提交股东大会的财务报告;③与董事会交涉或起诉;④章程规定的其它职权;⑤报告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等。
2、该公司对中小股东权益采取了何种保护措施?为何要提出此问题?
参考答案:
为了保护少数股东遭欺诈或压制,《公司章程》对中小股东权益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制定了一系列的投资者服务计划,提高公司的透明度;
(2)认真作好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遵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完整性、真实性、确定性等;
(3)规范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
(4)通过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监事会制度、内部监控制度等办法,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
案例二:
1、从案例出发,评价改制上市对国有企业的必要性、迫切性和主要难点。
参考答案:
改制上市对国有企业的迫切性,体制原因是传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各种弊端的根源,特征是政企不分,经营低效。国企改革的目的是使传统的公有制企业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必要性:国企通过正当的程序或手段对企业自身进行改造设计,达到上市要求,并依托逐渐完善的资本市场改进公司的运营机制。
改制上市有六大方面的问题:
(1)满足改制上市的条件限制。改制上市的条件是企业必须依靠自身的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设计达到。贵州仙酒公司属后种情况,本身成立时间不足三年,不符合连续盈利三年的要求,但它联合其它控股股东,按《公司法》规定,可以连续计算经营时间,贵州仙酒公司以99年组建的公司为会计主体,以98年编制的模拟报表向外披露,进而满足上市发行条件;
(2)改制上市的股本规模设计和股权结构安排。①注意问题:如何确定合适的股本规模;股权性质设计问题;充分考虑主发起人的控股地位,合理安排股权结构、国有股的界定和管理。②贵州仙发行后总股本低于4亿股,其公众股所占比例为28.6%;③贵州仙没有国家股和外资股,其七家发起人都属于国有法人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72.4%,这种国有股权过度集中,属绝对控股性质,极度不合理;
(3)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模式选择。贵州仙的改制重组属于串联分解方式,优点是提高上市公司日后的竞争力,把非生产经营系统留在集团公司。利于“企业办社会”实体按市场经济走向市场。缺点:改组难度大,容易产生职工对改组的抵触,管理体制不规范,难以摆脱体制约束;
(4)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贵州仙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通过《老酒供应协议》,但有效期仅2年,但2年以
后,谁来确保老酒供应按何种方式等;
(5)募集资金与投资战略。贵州仙募集的资金与投资战略基本配匹,投资立项与时间也配匹,主要是关注募集资金是否能够足额运用到投资计划上;
(6)盈利预测。贵州仙的盈利主要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和成本费用下降,由于税收政策的改变,加重了税负。其二是受加入WTO的影响,销量增加受制约,因此,投资者应谨慎分析后再进行投资决策。
2、上市发行定价的基本方法有那些?
参考答案:
根据世界各国和中国的新股定价的经验,目前上市发行定价的基本方法有:议价法和竞价法。
议价法是指由股票发行人与主承销商协商确定发行价格。议价法一般有两种方法:固定价格方式和市场询价方式。
(1)固定价格方式基本做法是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新股公开发行前商定一个固定价格,然后根据这个价格进行公开发售。
(2)市场询价方式当新股销售采用包销方式时,一般采用市场询价方式,这种方式确定新股发行价格一般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根据新股的价值(一般用现金流量贴现法等方法确定),股票发行时的大盘走势,流通盘大小,公司所处行业股票的市场表现等因素,确定新股发行的价格区间。第二,主承销商协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向投资者介绍和推荐该股票,并向投资者发送预订邀请文件,征集在各个价位上的需求量,通过对反馈回来的投资者的预订股份单进行统计,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对最初的发行价格进行修正,最后确定新股发行价格。
竞价法是指由各股票承销商或者投资源者以投标方式相互竞争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竞价法在具本实施过程中,又有下面三种形式:
(1)网上竞价。指通过证券交易所电脑交易系统按集中竞价原则确定新股发行价格。
(2)机构投资者(法人)竞价。新股发行时,采取对法人配售和对一般投资者上网发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法人投资者竞价来确定股票发行价格。
(3)券商竞价。在新股发行时,发行人事先通知股票承销商,说明发行新股的计划。发行条件和对新股承销的要求,各股票承销商根据自己的情况拟定各自的标书,以投标方式相互竞争股票承销业务,中标标书中的价格就是股票发行价格。
案例三:
1、与股票融资比较,发行债券队公司的利弊何在?
参考答案:
有利之处:
(1)债券的发行费用较低;
(2)可以锁定成本;
(3)不会削弱公司现有股东的相对平衡权力结构;
(4)可提高股东的收益。
存在的弊端:
(1)会增加公司的财务费用和财务风险;
(2)会影响公司的再筹资能力。
2、影响公司债券利率的因素有那些?
参考答案: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确定债券利率后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现行银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水平;
(2)国家关于债券筹资利率的规定;
(3)发行公司的承受能力。为了保证债务能到期还本付息和公司的筹资资信,需要测算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量入为出;
(4)市场利率水平与走势;
(5)债券筹资的其他条件。如果发行的债券附有抵押、担保等保证条款,利率可适当降低,反之,则应适
当提高。
案例四:
1、可转换债券筹资与发行普通股或普通债券筹资有何不同?
从可转换债券自身特性看,发行可转换债券无疑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较佳选择。
(1)可转换债券一旦转换成股票,依照可获得资本供给,具有融资的灵活性;
(2)是一种低成本的融资工具,可转换公司的债券的利率不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和普通债券利率;
(3)可转换债券转股有一个过程,可以延续股本的直接计入,从而缓解对业绩的稀释;
(4)发行可转换债券可以获得比直接发行股票更高的股票发行价格,可以募集更多资金。
2、何项条款对投资者和发行人双方的利益保护作了规定?赎回条款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发行人设置赎回条款和回售条款就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和发行人双方的利益所作出的规定;
(2)赎回条款是为了保护发行人而设立的,旨在迫使持有可转换债券的投资者提前将其转换债券转换成股票,从而达到增加股本,降低负债的目的,也避免利率下调造成的损失;
(3)回售条款是指发行人股票价格在一段时间连续低于转股价格后达到一定的幅度时,可转换债券持有人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将持有的债券卖给发行人。投资者应特别关注这一条款,设置的目的在于有效的控制投资者一旦转股不成带来的收益风险,同时也可以降低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
二、综合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从案例可知,这案例讲述的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一个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首先绝不是技术优势,也不是资金或人才优势,而是制度优势。
法人治理结构包括四大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经理层属于执行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理论上讲,公司的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根本任务在于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和监事会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相互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
根据董事会的职责,董事会拥有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投资方案的权力,它提出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的方案,并报请股东大会批准,并授权董事会具体实施,这是符合董事会职责。
该决策程序也是合法的,因为该投委会下属董事会管理,其投委会的决策程序是:
(1)调查研究,尽可能多掌握情况;
(2)提出方案及可行性论证;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及与同仁交流后的情况来看,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多数停留于老师课堂上讲解原理,举例题,课后布置少量作业,再做答疑的模式。这种方式如同走程序,老师照本宣科,如此下来,深感枯燥无味,学生上课也兴趣全无。所以,我们可以稍做创新,引入案例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优势
《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性决定了在《中级财务会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可行的。笔者认为,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势:
1.1 开展案例教学利于活跃课堂,有利于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是从具体实例分析入手,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从而阐明某个会计准则的基本原理。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格局, 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这样, 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 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笔者在电大任教,电大的学生多数是社会在职人员。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多数抱有希望毕业后能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想法,而目前的企业更愿意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员工。如果我们的教学仅限于讲授几本会计理论教材是难以让学生以后胜任工作的。另外, 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 水平良莠不齐,极少部分有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多数学生的会计知识也仅限于几本专业教材。而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学的理论知识与案例中的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尝试将理论放到实践中去运用,缩短其以后的工作磨合期。
1.3 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首先,老师要能成功的上一堂案例课既要求其对案例本身相当熟悉,又要求对案例所涉及的会计理论理解透彻。其次,老师对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要有所了解(比如企业所关注的涉税事项、公司管理的流程设计、外汇结算等)。最后,还要求教师能把握学生的心理找到其感兴趣的例子,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地加以引导, 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得实践上更贴切的知识。整个过程下来,教师的业务素质可以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2 案例教学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时间不充裕
按照相关规定,《中级财务会计》一学期总共排60个学时。一方面要求老师系统讲解会计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解答疑难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要求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和模拟实验。这样算来,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能用于案例教学的时间并不充裕。况且,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精心准备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所以如果经常开展案例教学,教学的进度肯定是跟不上的,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不了。这样局面就有点尴尬了:开展案例教学效果是好,但不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2.2 目前的教学形式不适合案例教学
《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较强的课程,需要运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目前我们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多数老师仅限于在课堂上讲解文字教材,课后批改作业。案例教学比起传统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但案例教学的实施也需要有多种形式。比如,有时需要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或者录像来介绍案例的一些相关背景;有时需要通过模拟或者重现一些实务场景,把学生纳入案例当中;有时甚至需要带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当中去观察具体的实务操作;有条件的学校, 教师还应安排学生进行会计实务模拟。
2.3 案例的选取有较大难度
案例的选择必须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贴近,做到有的放矢。案例来源于实践,则对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直观的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案例要高于实践则要求教师对第一手资料精心提炼和整理,将现实中的例子化繁为简, 这样既可以使案例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学生学习起来也有极大的兴趣。
但目前的情况看来,有丰富会计实务经验的老师不多,选取教师亲身经历过的案例有难度。网络的信息虽然海量,但其真伪难辩,许多案例也支离破碎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案例的选取已经成为案例教学的一大瓶颈。
2.4 案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常遭受学生冷遇
教师能成功的开展一堂案例教学课是由多种因素促成,比如在教学上我们要求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希望有活跃气氛,但有时案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偏偏受到学生的冷遇。原因比较复杂,比如由于知识本身比较深奥,又与以前的内容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学生对那些相关联的知识掌握并不牢靠的情况下就很难做到教学互动的。另外,许多电大学生来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文凭”,在思想上他们可能认为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是一种“瞎折腾”,所以配合起来不积极。
3 案例教学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运用的建议
3.1 大胆创新,科学设置课程
从2009年开始中央电大规定将《中级财务会计》教材分两个学期学完,课时的延长为案例教学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实施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但即便这样也只能部分解决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时间受限的问题。由于前面所述原因, 老师既想讲解会计理论又能实施案例教学也是很困难的。在此,笔者建议中央电大不妨考虑单独设置一门中级财务会计的案例教学课程。该门课时的按排可以通过压缩其他文化课时甚至减少如《管理会计》、《审计》等学科的课时来实现,并不会造成学生的额外负担。
3.2 搭建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案例来源的贫乏,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工作的耗时费力是案例教学实施的俩大瓶颈。笔者设想假如有一个由中央电大或省级电大搭建的交流平台则以上的难题可以得以解决。在这个平台上各校的科任教师可以自愿将在教学实践中效果不错的案例拿来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中央电大或省级电大甚至可以细划案例教学的任务,分派到各校的骨干教师完成,最后形成一个标准式案例教学的参考样本。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省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工作时间, 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发挥团队力量解决案例来源贫乏的问题。
3.3 加强师资培训,引进优秀人才
案例教学能否成功实施其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能力,笔者建议可以从俩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校门到各企事单位去参观,去实践甚至去兼职,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如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的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4 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理念、切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操作性、实践性、理论性的特点,决定了在该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可行的,也值得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百度文献http://baike.baidu.com/view/703601.htm.
[2]中级财务会计大纲说明.中央电大网站:http://www.openedu.com.cn/Pages/Index.html.
【关键词】情境案例法;会计课程教学;中职学生
一、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企业、工厂对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是实干性强的技能型人才,否则将遭到市场无情的淘汰。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中职教学中普遍仍然沿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材也大多以理论阐释为主。如果仍沿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照本宣科,那么,课程学习必定是味同嚼蜡,枯燥至极,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必然难以得到有效锻炼,且与专业实际工作相去甚远,教学也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对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中职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体会和掌握基本原理和工作技巧,理想的途径应该是在仿真的工作情景中,产生“自己在做事情”的感觉,从而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和实实在在的本领。这种仿真的工作情景可以通过模拟情景或者工作案例来实现。
情境案例教学法是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产物。它以案例为基础,教师依照教学目的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与工作处境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良好发展。
二、情境案例法的优点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因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而情境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点拔者,引导所有学生融入一定的模拟场景中或针对实际工作案例开展讨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认识思想的交流,从而可相互启迪。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授学生结论、规律的教学方法。而情境案例教学则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课科书中的例题偏向传授学生计算公式、理论结论等,而情境、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要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依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总结相关规律以运用到更多领域的学习。一系列的综合训练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本质是讲解员,教师的任务在于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师生之间互动少,讲授面也相对较窄,同时也被教师个人的学识能力、专业素养所限制。而情境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导演整个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课前要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或精选案例,在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引导学生遵循指定方向去进行讨论,并去解决学生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评价。因此在情境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彰显教学相长。
三、情景案例法在会计学中的应用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相对强的应用型专业。从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来看,理论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实践教育环节相对薄弱,加之中职学生的基本知识较差,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理论教学轻实训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单项技能教学与综合技能教学相脱节;忽略了人文素养类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如今,情境案例法大量运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特别是实操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下面谈谈情境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资金进入企业的核算的应用。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分为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企业三个部分,而资金筹集既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开始,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的起点。运用情境案例法讲授该课,创设工业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贴切情境,有利于学生运用已学会的知识,正确运用会计科目,编制会计分录,同时更好了解工业企业的运营。实施流程:
1.明确教学目标、任务
学生讨论工业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分析资金进入企业的途径;就分析的途径确定所设置的账户及基本账户处理。
2.列举工作案例
A公司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国家投入新设备折合为5000000元,B公司投入资本10000元,李明以个人知识产权折价70000元投资,英国商人投资8900美元,同时向银行机构借入82000元款项。请分析:筹集资本金的方式有哪些?按投资主体划分和按投入的方式划分有哪些类型?
3.创设情境
将全班同学分成4组,分别设为A1、A2、A3、A4公司,假设你们的公司要创设公司开展生产活动了,以上面的工作案例和分析出的问题结果为基础,作出接受投资和借入资金两种方式的会计分录,并归纳出两种方式的基本账务处理。
4.总结案例分析与情境运用
预留时间,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与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总结。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智慧的交流碰撞往往能擦出更美的火花,并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疑惑和不足,教师给予点拔启发。通过给出案例进而创设情境的任务驱动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又产生新的任务,这样循序渐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四、总结
总之,情境案例法的有机结合、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的严密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更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提高综合技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玉荣.试论案例教学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1)
[2]王红妹.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3]周美容.浅谈基础会计情景教学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
补充案例1:四川新希望的董事会中的战略发展委员会功能
一、[要求] 根据下面的案例分析:
1.该专业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与教材案例一有何差异?
2.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二、案例背景资料
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股东大会决议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1、人员组成:战略发展委员会由七名董事组成,其中应至少包括一名独立董事。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由董事长、二分之一以上独立董事或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一提名,并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战略发展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由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选举产生,若公司董事长当选为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则由董事长担任。战略发展委员会任期与董事会任期一致,委员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期间如有委员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职务,自动失去委员资格,并由委员会根据上述第三至第五条规定补足委员人数。战略发展委员会下设投资评审小组,由公司总经理任投资评审小组组长,另设副组长1-2名。
2、职责权限:(1)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2)对《公司章程》规定须经董事会批准的重大投资方案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3)对《公司章程》规定须经董事会批准的重大资本运作、资产经营项目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4)对其他影响公司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5)对以上事项的实施进行检查;(6)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宜。战略发展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委员会的提案提交董事会审议决定。
3、决策程序:投资评审小组负责做好战略发展委员会决策的前期准备工作,提供公司有关方面的资料:(1)由公司有关部门或控股(参股)企业的负责人上报重大投资融资、资本运作、资产经营项目的意向、初步可行性报告以及合作方的基本情况等资料;(2)由投资评审小组进行初审,签发立项意见书,并报战略委员会备案;(3)公司有关部门或者控股(参股)企业对外进行协议、合同、章程及可行性报告等洽谈并上报投资评审小组;(4)由投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签发书面意见,并向战略委员会提交正式提案。战略委员会根据投资评审小组的提案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将讨论结果提交董事会,同时反馈给投资评审小组。
三、参考答案
1.该专业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与教材案例一有何差异?
四川新希望 案例一(华南石化)
委员会成员 均是董事 未明确
职责范围 小于华南石化 宽
决策程序 董事会→委员会→评审小组→公司有关部门或子公司 董事会→委员会
决策过程及层次 多(四层)少(二层)
2.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答: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该公司委员会的成员均是董事,其成员来源单一,缺乏广泛性,无来自基层第一线的成员。
2、该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涉及重大投资方案、资本动作、资产经营方面,未明确包括资源战略、创新战略、营销战略等。而企业发展战备是全局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因此,该委员会作出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令人怀疑。
3、该委员会的决策过程涉及的层次多,管理操作难度加大,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 1
性有待考查。
补充案例2: 浙江金鹰股份公司内部资金控制
一、[要求] 利用所学理论,针对浙江金鹰股份公司内部资金控制机制的下面问题进行分析:
1. 根据案例分析一个企业建立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应该如何入手?
2.从财务的角度如何进行授权控制?
3.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你对浙江金鹰股份公司内部资金控制机制的改进建议。
二、案例背景资料
企业内控机制的建立,必须以资金控制为重心。浙江金鹰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金鹰股份)在加强内部资金控制机制方面有这样一些好的经验:
1、建立完整的内控管理制度
金鹰股份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和发展前景,实行集中统一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公司本部为资金管理中心和投资中心,实行“五个统一”:统一资金调配、统一对外投资、统一购建固定资产、统一利润分配和统一内部结算价格;所属子公司和分公司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管理目标是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增加收入。
公司以财务管理为主线,建立一套层次分明、责任明确的目标计划体系,制定从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从物流到资金流、从经济核算到内部控制等涉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管理制度。在划分内控职责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位员工,员工既是责任者,又是管理者,通过自控、互控和专控形式,布防设卡、环环相扣,形成严密的控制系统。
在制度建设中,公司重点抓好“四查四建”:一是查历史上决策情况,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二是查应收帐款及赊销情况,建立完整的应收帐款(货款)管理办法;三是查存货资金的占用,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储存管理制度,积极实施ABC管理法。有条件时实行“零点库存”制;四是查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水平,建立以标准成本、定额费用为内容的管理办法。
2、实行资金全面预算管理
一定时期的资金预算体现了企业最高权力机关在这一时期的经营思想、经营目标和经营决策。它的核心功能在于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进行全面的整合和规划,并按照职责范围落实到相应的责任单位或个人。
为了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公司成立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委员会要对整个预算编制、审核的过程,进行认真调查、调整、反复计算分析;围绕总体目标,找差距、提建议、想办法,解决矛盾,制定切实有效的预算编制、执行、调控、考核以及各项预算资料收集运用制度。
全面预算由公司本部综合预算和分公司预算构成。综合预算包括(1)以公司经营成果为核心的盈利预测,(2)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收支预算,(3)以公司技术改造、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投资预算。分公司预算是公司各分公司的生产经营及经营成果的预测和计划。预算编制程序采取“二下一上”的办法,要求细化到可以具体操作,并能定量考核,列出各项财务指标的明细表。例如在销售预算中,要分析预算经济形势和市场供求变化,分析竞争对手,自身产品的先进性和准备采取的对策,制定出分季、分月的销售计划和货款回收进度表,落实到每一位销售人员。每一项措施都列示详细的数据和说明来支持、季度及月度的目标。其他预算也是如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公司上下充分交流信息,统一认识,使各级责任人明确责任和目标,避免决策疏漏和使用上的浪费,从根本上杜绝经营决策的随意性。
3、制定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
综合预算的批准权集中在公司本部,如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变更预算项目或金额,按审批权限逐级调整。调整额在5万元以下的由总经理授权财务部审定;5万元以上的由财务
部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对单位土建工程投资的预算调整,每增加1万元以上的需报财务部审定,总经理批准;1万元以下由各分(子)公司报财务部审定、批准。月度财务收支预算在每月的15日调整一次,各分(子)公司的预算调整资料必须提交财务部审核,财务部根据各部门的用款计划进行检查、分析,结合上月实际和本月的销售,往来款清理和银行短期货款等情况,平衡后报总经理批准执行。预算在每年的6月调整一次。授权的额度大小反映了被授权者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深浅程度,解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协调关系。
4、重点加强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生产与成本三大环节的资金控制
采购过程主要控制请购、订购、合同审计、验收和付款五个环节。控制措施主要有:(1)设专职采购员,生产、销售部门不能自行采购,采购员不能兼办类似销售、会计等其他业务。物资的请购、订购、合同审计、验收和付款由各个部门明确分工,各负其责。(2)采购必须有计划,有合同,采购费用也要有计划。(3)严把验收入库关与付款结算关,出纳部门依据经公司验收部门签字、审计部门审计核实、财务部长审批后的各种原始单据承付货款,缺一不可。
销售过程主要控制订立销售合同、编制发货单、开票收款等环节,控制措施主要有:(1)公司设销售部专门负责销售业务,各分(子)公司与采购合设供销科办理有办销售业务,其他人员不能自行销售。(2)销售业务合同签订、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的选择等各个环节,都要经过批准。(3)严密登记分期收款销售、委托代销、移库代销或受托代销,严格销售检查。
(4)建立销售退回的控制制度。(5)针对不同的销售单位采用不同的结算方式。如本地的转账支票、小额现金,外地的银行汇票、异地托收及出口信用证等,均根据不同的资信等级选用。财务部门设立分地区、分用户性质的来款结算明细账,专人详细登记,每月结账后编制大额往来结算户余额表分送总经理及有关责任部门。各有关责任部门建立相应的客户往来款台账,每月与财务部门核对,在合同履行期内及时清理,对超期未收回的须将案卷移送合同办公室,报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派专人前往清理和催讨,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失去诉讼时效的,要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责任。货款回收进度,与责任人的奖惩挂钩。
根据生产经营环节和组织结构合理设置成本中心,确定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强调成本中心负责人承担的责任。
每年修订一次原材料消耗、机物料消耗及各项费用定额。财务部门监督成本定额执行情况,按月、季、年及时分析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建立各项费用归口管理制度、费用支出奖罚制度和费用分析制度。
5、健全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程序
公司重大投资决策均吸收财务人员参与,由财务部门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市场形势,分析公司经营的优势和不足,预测该投资的动态投资回收期,估算经济增加值,报董事会审议决定。已开始的投资项目,进行密切跟踪。同时,建立在建工程项目责任制。不论项目大小,均需立项,进行可行性论证、经济评估,明确项目负责人、工程负责人、签订项目责任制。
6、强化资金预算的执行分析
根据资金流转各环节和经营特点,由各部门按月归口分析各项指标,如供应部门负责机物料储备和消耗的分析;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计划完成、能源消耗、原料储备分析;动力部门负责设备利用率、完好率分析;销售部负责产品、合同履行率分析;财务部负责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分析。所有分析都要写成书面报告。财务部重点分析现金流量执行情况。按纵向分析各分(子)公司的收支完成额,按横向分析收支结构:从材料采购、投资、归还借款、工资性支出、其他各类经营管理费用
等分析支出结构;从营业收入、劳务收入、应收款回收、短期借款额度、投资收益等方面分析收入结构,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三、参考答案
答:一个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是预算监控,即预算管理;二是授权控制;三是职责分离;四是信息记录;五是责任制度;六是定额标准控制;七是实物控制;八是财务总监委派制。
责任授权的目的在于通过授权控制对公司的相关运作予以调控。其方法是通过授权通知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
金的限额。授权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授权通知书除授权人持有外,还必须下达给公司的相关部门,并指令这些部门严格地按授权的范围进行操作。
对浙江金鹰股份公司内部资金控制机制的改进建议:
1、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较完整,包括全面预算管理、授权控制、信息汇录、责任制度、定额控制等。但是,其缺出资者财务对公司的监控。可考虑采用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投资人对公司的监控。
2、母子公司控制体制:该公司是母子公司,作为母子公司控制体系,其有集权控制的思想(如实行“五统一”),但存在一些不足,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
(1)有序分权,合理明确地将一些权力下放给子公司。
(2)规范法人治理结构。①财务分层管理;②母子公司关系是产权纽带关系;③在体制上保障总部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A、集权制决不是“独裁制”“一支笔制度;B、法人治理结构中,各机构应充分发挥监督、约束、激励机制。
(3)规范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和内部转移价格。
(4)可采用财务公司内部结算中心,对公司内部资金往来等进行结算管理。
补充案例3:仪征化纤的理财之道
一、[要求]利用所学的原理和有关政策,对下列案例进行点评:
二、案例背景资料
仪征化纤坚持以资金集中为前提,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对资金流入流出实行全过程的监控。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主要从事生产及销售聚酯切片和涤纶纤维业务。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根据公司的财务管理基础与实际情况,仪征化纤提出了“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牢牢牵住成本这个牛鼻子,开源节流,生财聚财”的理财观念。坚持以资金集中为前提,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对资金流入流出实行全过程的监控,收到了较好效果。
1.成立内部结算中心 对资金实行全过程的监控。
公司于1987年起,建立内部银行,在此基础上演变成目前的内部结算中心,负责内部转账和资金收付等业务。内部结算中心的主要职能是统一对口专业银行,办理对外所有本外币结算业务。对公司的资金实行集中归口管理,统借统还,统一平衡调度,实行结算监督。经过十几年努力,内部结算中心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收支监控体制,其表现是:公司的产品销售收入、劳务销售收入等一切收入项,直接回笼到内部结算中心在银行统一开立的结算账户,各二级单位做缴款处理。公司的原材料、工资奖金发放、对外支付的劳务和费用,在各二级单位审核确认的基础上,统一由内部结算中心审核支付。
2.财务人员集中管理对资金集中和全面监控起保证作用。公司从1997年7月实行二级单位财务委派制,从公司财务人员中选聘166名财务人员,派驻到18个二级单位,实现了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在构筑新的理财机制方面迈出了一步。仪化理财机制如果用三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你的钱,我看着你花;你的账,我替你记;你的财务,我帮你管。其核心就是财权上收,财务高度集中。财务人员的委派制,是从体制上对资金集中和全面监控起保证作用。
3.推行全面预算制度完善公司授权制度。首先,加强资金的收支预算管理。财务部要求
各二级单位在生产计划和成本费用预算的基础上,编制年底资金收支预算,在资金预算计划确定的基础上,编制季度、月度的资金使用计划,做到年计划、月平衡、周安排。其次,实行现金流量周报制度,及时反映企业的营运、投资和融资状况。再次,完善成本核算体制,强化目标成本管理。以目标利润倒推成本,对成本发生要做到心中有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最后,在建立预算管理制度的同时,建立各项费用的授权管理制度。内部结算中心严把对外付款审批权限,即:10万元以上的开支项目,需附合同,合同要有二级单位的分管厂长或分管经理会签;10万元—50万元的开支项目,需附合同,合同要有二级单位的主管厂长或主管经理会签;50万元以上的开支项目,需附合同,合同除要有二级单位的主管厂长或主管经理会签外,必须有公司分管副总经理会签(或授权),经内部结算中心的审核,财务部的分管经理确认;100万元以上的开支项目,由公司总会计师确认;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开支项目,由付款单位提出申请,经财务部经理初审,总会计师审核后报公司总经理确认等。
4.资金运作上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资金运作的基本战略是:密切注视国内国外金融动态和政策导向,充分调动中外多家商业银行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资金成本最低化、服务质量最优化。公司调整资金结构的基本做法有:(1)调整贷款的本外币结构,规避了潜在的汇率风险。(2).调整贷款长短期结构,减少财务费用。(3).建立贷款能上能下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沉淀,降低资金成本。(4)研究政策,用足政策,降低财务费用。
三、参考答案
答:
(一)本公司的理财原则:
1、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2、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3、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对资金流入流出实行全过程监控。
(二)采取的措施:
1、成立内部结算中心,对资金实行全过程监控。
2、实行二级单位财务委派制,财务人员集中管理对资产集中和全面监控起保护作用。
3、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4、完善公司授权控制。
5、资金运作采用一系列有效措施。(1)资金运作的基本战略。(2)公司调整资金结构的基本做法。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课程类型:选修 教学目标:
(一)预期学习结果: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增长知识见闻,扩大知识面,了解中国的丰富文化。
(二)操作化和作业化:具体安排课程的小组作业及活动在课内外相结合完成1.学生课前搜集关于本节课所授内容的资料2.在课上小组间进行交流3.教师根据学生所搜集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概括4.在遇到所讲授的传统节日时,学生与同学家人一起来实践体验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
(三)全人化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
情感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魅力,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能力目标: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表达的能力 内容设计:
(一)主要依据:课程、文化及学生的需要
(二)资源:1.教材:选用相关的文章,书籍编印成讲义:2.教学参考资料。3.文献和刊物。4.网络。
(三)内容载体:多媒体(计算机,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提出话题引入课题,如“同学们都喜欢过年吗?你们知道过年还叫什么吗?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等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学生们随机分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内推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同时也引起了同学们对本课的兴趣。各小组可以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知道得多。组织活动,要求同学们回家查询资料,搜集更多有关课题的知识,仍以小组间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完成作业,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调查哪些问题?需查找哪些资料?怎样找?可到哪些网址,图书馆查阅文献、书刊,或要访问哪些人?这些教师都要提点到。让学生们有不懂的可以及时询问老师,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均可。(2课时)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讲授课程,通过幻灯片、视频、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8课时)
第三阶段:在教学内容适逢传统节日时,组织学生们收集该节日的习俗资料,并在家中与家长共同实践,遵循节日风俗过一次最传统地道的中国节,从而真正体验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2课时)
第四阶段:以书面或电子稿形式,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何认识,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圣诞节等一系列外国节日在我国逐渐盛行起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2课时)最后进行作业展示,讨论交流,同学之间及教师对此次活动进行评价。(2课时)
文献资料:
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岁节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伉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元旦民俗
桃符:
亦名“桃板”。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故农历元旦,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此俗起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神像。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或听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元方回《乙未岁除》诗:“诸公富贵新桃版,我是春前旧土牛。”版,同板。
小挂千:
旧时北京等地过春节时,店铺门前所粘刻有吉祥语的小红纸或小黄纸。清富察敦崇《燕亦岁时记.挂千》:“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其物民户多用之,世家大族鲜用之者。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
闹嚷嚷:
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饰物。以纸做成,缠于铜丝之上。为古代“人胜”、宋代“闹蛾”之遗。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岁时元旦拜年......戴闹嚷嚷。”原注:“以乌金纸为飞蛾、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元日闹嚷嚷》引《北京岁华记》:“元旦人家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
年糕:
江南地区,用糯米或粘性较大的米,加水磨成粉,蒸制而成的糕。因是过农历年的食品,故称。又称“水磨年糕”。各地式样不一,以江浙一带最为重视。冬腊水制成,可存贮数月之久。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糕》:“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稍阔者,曰条半糕。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买诸市。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按:吴人所制“糕元宝”,黄者代表黄金,白者代表白银,清代诗人吴锡麒曾作诗嘲讽之。
五辛盘:
亦称“辛盘”。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作为凉菜食用。魏晋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盘的风俗。意在尝新。源于汉代立春日食生菜。唐宋以下,演变为立春日之“春盘”。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原注引晋周处《风士记》:“元日制五辛盘。”原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唐韩鄂《岁华纪丽.元日》:“肴列辛盘,觞称椒酒。”
糯花米:
用糯米淘净晒干,在锅中拌炒爆而成,南方作为新年食品,并有用来占卜之俗。起于宋以前。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撚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注:“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见吴郡、姑苏二志,张司直寅《太仓志》因之。范志云:亦曰米花。李戒庵《漫笔》有《米花》诗:春入吴城千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栗,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天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髡斜。《姑苏志》云:„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
拜年:
正月初一起,由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等热情款待之。亦有士大夫之族,不亲自登门,仅遣子弟或仆役持帖代拜者,宋时已成风气,相沿至近代,改用贺年片。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宋《嘉泰会稽志》:“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曰岁假,凡五日而毕。”宋周辉《清波杂志》:“至正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人持名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贺年帖)以表到......吕荥阳公言:„送门状习以成风,既劳于作 3 伪,且疏拙露见。‟司马温公在台阁时,不送门状,曰:„不诚之事,不可为也!‟”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拜年》:“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簿,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服,飞轿生风,幽巷静坊,动成哄市。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江苏风物志.岁时风俗.新春贺年》:“接待贺年客人,除茶烟外,还有一茶生、瓜子、糖果、糕点等品。扬州、仪征一带,有一种漆器„桌盒‟,盒为圆形或方形,有盖。盒内分九个格档,中间一格放一枚大福橘周围八格分别装着各色糖饵。主人从桌盒内取出果饵奉客时,每样都说点吉利的话,如花生谓„长生不老‟,瓜子谓„瓜瓞绵绵‟,糖块谓„甜甜密密‟,黑枣谓„早早发财‟(或„早娶新娘‟、„早生贵子‟)橘子谓„走大局‟等等。客人们略为尝食,但很少动那橘子。”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正月初,阳历的二月四日或五日。为冬至后的第四十六日。是一年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日,标志春节的肇始。自先秦以来,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历代统治者都在这天出东郊,举行盛大的迎春典礼,以祈求丰年,奖励农耕。先秦至汉,此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至东郊迎春,祭春神青帝句芒,车旗幡帻皆为青色。郡国亦如之,并陈列土牛以示民节令早晚,寓重农之意。晋代以下,更有食春盘、帖“宜春”字,剪彩燕、宫中赐群臣彩胜、鞭春牛、咬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立春民俗
打春牛:
亦称“鞭春”、“打春”。自汉代始,立春之日,最高统治者除举行盛大迎春典礼外,有陈列土牛模型,以示时令的习俗。汉以下各代沿之。宋代时,自京都至各州县,于立春日,俱于衙前陈列土牛、耕犁,设坛以祭先农神。主管官吏,届时皆各持彩杖鞭牛三下,表示奖劝农耕之意,称为“吏春”。此俗大约起于南朝。后世大略相同,迄于清末。某些地方,所打春牛也有用黍杆为骨架,而以纸糊成,施以彩绘者。此风习表示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与对丰收的祈望。《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隋书.礼仪志二》:“后齐五郊迎气......立春前五日,于州大门外之东,造青土牛两头、耕夫犁具。立春,有司迎春于东郊,竖青幡于青牛之旁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立春》:“[通州]太守迎春于东邻,老幼聚观,土牛过,则争撒麻麦米豆,以中牛为得岁。[永丰县]鞭土牛将散,则诸人蜂拥,争拾其碎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打春》:“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部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云宜田事。蔡云《吴歈》云:“春恰轮当六九头,新花巧样赠春球。芒神脚色牢牢记,共诣黄堂看打牛。”
春饼:
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饼。与数种生菜同食,则号为春盘。江南所制,不同于北方。清代时,春饼用白面为外皮,圆薄平匀,内包菜丝,卷成圆筒形,以油炸成黄脆,食之。今其俗犹普遍存在,称为“春卷”,有甜、咸等不同馅心。《类腋.天部.正月》引孙国敉《燕都游览志》:“立 4 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清顾录《清嘉录.正月.春饼》:“春前一月,门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餽贶。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又引蒋耀宗、范来宗《咏春饼联句》:“十月琼肌贵,吴侬制不同......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馋嚼味融融......”
春盘:
唐宋以后,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之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源于汉代,与六朝元旦之五辛盘也有一定联系。故春盘或亦称辛盘。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罗卜,谓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汉崔寔《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唐岑参《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唐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宋周密《武林旧事.立春》:“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宋史.礼志》:“立春赐春盘。”《类腋.天部.正月》引《四时宝镜》:“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相馈贶。”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罗卜,名曰咬春。”
春幡:
也称“春幡胜”、“幡胜”。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汉,至唐、宋时,春幡之制作更为精巧。《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亦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前蜀牛峤《菩萨蛮》词:“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宋周密《武林旧事.立春》:“是日赐百官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岁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入谢。人日及彩胜
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名“人日”,原因不可考。或传说这一天为人类的诞生日,故称。旧时有登山、饮酒、剪贴彩胜,食菜羮和煎饼的风俗。民间又传说这一天“老鼠娶亲”,晚上禁点灯烛。据记载,此节日当起于晋代以前。晋董勋《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南朝梁宗懔《荆禁岁时记》:“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注“剪彩人者,人人新年,形容改从新也......春日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天‟,未知所出。”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注引《寿阳记》:“越伯会为豫州刺史,立义楼,每至元日、人日......乃于楼上作乐,楼下男女盛饰,游看作乐。”宋苏辙《踏青》诗序:“眉州之东门十数里,有山曰蟆颐,山上有亭榭松竹,下临大江,每正月人日,士女相与游嬉,饮酒于其上,谓之踏青。”《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人日》:“七日,俗谓„人七‟日。民间忌点灯,为鼠娶妇。”又“人日采七种菜,和米粉食之,曰七宝羮。”
彩胜:
亦称“华(花)胜”、“彩花”。古代立春日和人日(正月初七),用有色岁绢或纸,剪成的双燕、小幡、人形、花朵等头饰,统称“彩胜”。胜,妇女头饰。剪成小包括通草和红绒的制品。妇女与儿童插在发上迎春,并互相馈送。此俗肇端于汉、晋。至唐宋时,皇帝于节日颁赐臣下,以示庆贺。此后遂成为装点节气令的一般饰物。晋傅咸《燕赋》:“四气代王,敬逆其始,彼应运而方臻,乃设象以迎止。翬轻翼之岐岐,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工巧,信仪形之有似。”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注:“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夫人《典诫》。”又:“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元张宪《端午词》:“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元宵
汉代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宋元话本、小说及文人诗词中极纪其盛。《新唐书.严挺之传》:“睿宗好音律,每听忘倦。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望夜,胡人婆请然百千灯,因驰门禁,又追赐元年酻,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相传宋时止三夜,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两夜。”《水浒传》第三二回:“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之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天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起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呈赛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吴自牧《梦梁录.元宵》。
元宵民俗
灯市:
唐代始,正月十五夜张灯,至宋代臻于极盛。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称为“灯市”。后世相同,直至近代。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腊后春前,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出售各色华灯。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槴子、葡萄、杨梅、柿橘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虾、走马之属,其奇巧则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璃瓶之属。而豪家富室,则有料丝、鱼鲩、彩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品目万殊,难以枚举。”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清符曾《上元竹枝词》:”珠络流苏照宝灯,星球佳制出时兴。游人齐集琉璃厂,巧样争夸见未曾。”参阅《清嘉录.正月.灯市》。
闹蛾:
亦称“夜蛾”、“蛾儿”。用纸做成的灯蛾儿。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至明代,仍很流行,“闹嚷嚷”即其遗制。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宋康与之《瑞鹤仙》词:“花影乱,笑声喧。闹蛾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玉梅:
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宋代元宵节,节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以为应时的头饰。届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此风习延续至宋以后。宋晁冲之《传言玉女》词:“娇波向人,手然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宋李邴《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
走百病: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谓可健身却病,称为“走百病”,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团:
本写作“糰”等。一种以糯米粉做成的食品。入水煮者,称水团或汤团,多于新年及元宵日食之。亦有蒸熟者。多有馅。唐代为端午节食品。今称大而干的为团,小而汤煮的为圆子。团,盖取其形圆之义。唐韦巨源《食谱》中有“玉露团”、“如意团”。至宋代杭州水团、糍团等名色。后世沿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盆中。”宋吴氏《中馈录》:“煮沙团方:沙糖入赤豆或绿豆沙,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或滚汤内煮亦可。”清袁枚《随园食单》:“罗卜汤团,水粉汤团。”清顾禄《清嘉录.三月.青团烤熟藕》:“市上卖青团、烤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
汤圆:
民间食品。唐代叫牢丸(清俞正燮说)。宋代叫圆子(又写作“元子”)。因在元宵节煮食,后又称作元宵。今或称汤团。南宋都城杭州已有专卖圆子的店铺,张家元子铺最有名。系以糯米粉包以甜或咸的馅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亦有不包馅,如今之酒酿圆子等。宋朱淑真《圆子》诗:“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宋吴自枚《梦梁录.荤素从食店》:“又为粉食店,专卖山药元子、真珠元子。”清袁枚《随园食单.点心.水粉汤团》:“用水粉和作汤团,滑腻异常。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作馅亦可。作水粉法:以糯米浸水中一日夜,带水磨之,用布盛接,布下加灰,以去其渣,取细粉晒干用。”清薛宝辰《素食说略.汤圆》:“周必大朋《元宵浮圆子》诗,朱淑真有《圆子》诗,是元宵汤圆之名,古已有之矣。今人捏馅作小块,入糯米粉滚之,再湿再滚,大小合宜而止,曰元宵。以水和糯米粉,擘块,实以馅包之,曰汤圆。古人作此,当亦不外此二法也。”清 7 王誉昌《崇祯宫词》:“饮醇食德宽如海,那为牢丸计一丝。”自注:“段成式(记)食品,有„汤中牢丸‟。一日帝谕买元宵来,即粉团也。所司随进一碗,帝问其价,一曰„一贯钱‟。帝笑曰:„朕在藩时,每以三十文买一碗,今算一贯耶?‟仍谕准给一贯,所司凛凛者累日。” 送穷,社日,挑菜,花朝
送穷: 农历正月的最后一日(二十九或三十日),夜无月,称为晦日。民间相传,于此日,弃破衣于巷,祭“穷神”,号曰“送穷”。表示了古代人民希望摆脱贫困,生活富裕的愿望。此俗产生于唐以前。《天中记》卷四引《岁时记》:“高阳氏(即传说中的帝王颛顼)子瘦约,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唐韩愈《送穷文》注引唐《四时宝鉴》:“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唐姚合《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社日: 古代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以祈谷,秋以谢神。汉以前,仅有春社,汉以后才有春、秋二社日。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社神。相传为古代共工氏之子,名曰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其俗起于先秦。《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又《礼记.月令》:“择元日,命民社。”郑玄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神其农业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注引郑玄曰:“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社综,即共立之社也。”《北史.李士谦传》:“士谦宗族豪盛,二社会宴,饮醉喧哗。”参见“春社”、“秋社 “
春社: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然此后又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下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官社日期不变,其祭祀为国家祀典,在社稷坛举行。古代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里中有饮酒、分肉、赛会、妇女停针线之俗。《礼记.明堂位》:“是故夏勺、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蜡,天子之祭也。”唐张籍《吴楚歌词》:“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唐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元方太古《社日出游》诗:“村村社鼓隔溪闻,赛祀归来客半醺。”
挑菜:
宋代风俗。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发,青年妇女多至郊外挖取野菜,以应时节,供制春盘,称为挑菜,当时并以二月初二日为挑菜节。宋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宋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词:“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宋周密《武林旧事.挑菜》:“[二月]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用此以资戏笑。王宫贵邸,亦多效之。”清端木国湖《沙湾放船》诗:“时节刚逢挑菜好,女儿多见采茶忙。”
花朝:
亦称“百花生日”。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一船士民,于花朝日俱各至郊外看花游春,这是中 8 国人民最富诗意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宋吴自枚《梦梁录.二月望》:“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玩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渝勤劬,奉行虔恪。天庆观递年设老君诞会,燃万盏华灯,供圣修斋,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来无数。崇新门外长明寺及诸教院僧尼,建佛涅槃胜会,罗列幡幢,种种香花异果供养,挂名贤书画,设珍异玩具,庄严道场,观乾纷集,竟日不绝。”清顾禄《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诚斋诗话》:„南京亦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宣府志》:„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昆新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又:“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蔡云《吴歈》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锈,尚劳点缀贺花神。‟” 上巳及民俗
上巳:
古代节日。因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故称。起于上古,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日子。于祓禊外,并进行曲水流觞的活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流觞,亦称“流杯”,即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其酒。唐时此风犹盛,至宋渐稀。后世上巳日,民间有戴荠菜花、挑荠、听蛙鸣等习俗。《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于絜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火为大絜。”刘昭注:“谓之禊也。”《续齐谐记》:“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晋潘尼《三日洛水作》诗:“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晋王羲之《兰亭诗序》:“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北齐刑邵《三日华林园公宴诗》:“方筵罗玉俎,激水漾金巵。”宋吴自枚《梦梁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形容此景,至今令人爱慕。”后亦有不用三日,仍用巳日者。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清顾禄《清嘉录.三月.田鸡报》:“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曰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参见“祓禊”。
祓禊:
古代于春秋两季,有至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发习俗。源于上古。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日,称为祓禊。《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汉应劭《风俗通》:“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汉张衡《南都赋》:“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刘孝标注引晋王羲之《临河叙》:“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汉至唐代,赋咏极多,如东汉笃、《祓禊赋》、晋张协《洛禊赋》、隋卢思道《上巳禊饮诗》、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皆写此事。
挑荠: 挑摘野地生长的荠菜。多由妇女儿童进行,城市家庭食此尝新,农家以此节省园蔬和卖钱。一般在春季上巳(三月初三)日前后挑取。民间又流传此日为荠菜花生日。有在社台上放荠菜花,谓可驱虫蚁,及戴荠菜花之俗。源于宋代。宋周密《武林旧事.挑菜》:“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清顾禄《清嘉录.三月.9 野菜花》:“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社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称亮眼花。”南京民谚:“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 寒食及民俗
寒食:
自古山西太原、雁门一带,从冬至起有断火一百五日之俗(亦有断火一月者),在此期内,民间只吃冷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臣介子推被焚死之事。至东汉时,周举、曹操明令禁止,乃改为三日。魏晋以下,“寒食”遍及于各地,指清明前一日、二日或三日,因不举火,故又称“禁烟节”,并与清明日相卸接。民间在节期内有食饧粥、折柳插门、上墓、斗鸡、打球、秋千、拔河等习俗与活动。《后汉书.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李贤注:“《新序》曰:„晋文公反国,谷子推遂不出而之介子之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其山,子推遂不出而焚死。‟......俗传云子推以此日被焚而死。”《艺文类聚》卷四引陆翙《邺中记》:“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弱,今之糗是也。”又:“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唐王昌龄《寒食即事》诗:“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西见子推庙,空为人所怜。”宋吴自牧《梦梁录.清明节》:“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亦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宋周密《武林旧事.祭扫》:“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詹,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餶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枣餶,用面粉制成的一种点心,串于柳枝,插在门楣之上,称为“子推燕”。
饧粥:
饧,麦芽糖稀。自古寒食节有食粥的风俗,唐宋以后,人们喜在杏仁粥内浇以糖稀,杏仁饧粥乃成为一种普遍的节令食品。旧时清明前后,街头巷尾皆有小贩吹箫卖饧。《玉烛宝典》卷二引晋陆翙《邺中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有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糗也,中国以为寒食。又作醴酪,醴者,火粳米或大麦作之;酪,捣杏子仁,煮作粥。”原注:“今世悉作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别者,一饧沃之也。”唐佺期《岭表逢寒食》诗:“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唐李商隐《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诗:“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宋王易简《齐天乐.客长安赋》词:“柳色初分,饧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
桃花粥:
唐代民间岁时食品。寒食节前后,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清明及民俗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三月初,阳历的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寒食节的后一天。唐时开始重视此节,因与寒食相联系,宫中于此日赐榆柳之火给近臣,民间也“改火”。此外,又有 10 拔河、斗鸡、抛球、秋千等活动,试新茶、上坟、食饧粥等习俗。自宋以下,民间更于这天插柳条于门,出郊游园饮酒,以贺佳节。《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清明节,令蚕妾理蚕室。是日也,杏花盛,种百谷。”《渊鉴类函.岁时.清明》引《岁时记》:“唐朝于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顺阳气也。”又引上《会要》曰:“禁火乃周之旧制,唐宋清明日赐新火,亦周人出火之义。”又引唐《辇下岁时记》:“长安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天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都人聚门外以观。”唐张说《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诗:“今日清明宴,佳景惜芳菲。......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宋苏轼《东坡志林》:“黄州俗,清明陶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填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袞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餶、饮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宋吴自枚《梦梁录.清明节》:“至日......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踏青: 初春时,芳草始生,杨柳泛绿,至郊外野游,谓之踏青。唯踏青的日期,因时地而异,或于二月初二,或于三月上巳,或于清明节前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清李稷勋《都门竹枝词》:“山花押鬓踏青行,儿女相逢各问名。”
扫墓:
清明前后,士庶并出郊,持牲、醴、纸钱祭扫祖先坟墓,谓之“扫墓”,又叫“上坟”。每至扫墓之日,路远者则泛舟具馔而往,近者则提壶担盒而出。至坟前,则挑新土、烧纸钱,祭山神、奠坟邻,哭泣尽哀而去。除祭祖先外,亦有女婿祭岳父母墓,族人祭无祀孤冢者。相传,先秦已有祭墓,是望墓为坛而祭,后渐变为直接祭于坟前。汉魏时已很重视上坟之礼,但其时尚未成为正式礼制。至隋唐时,寒食上墓,民间已相沿成俗。唐开元二十年朝廷始下诏,令将寒食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因清明距寒食仅一二日,故宋时扫墓多在清明。至清,上墓日期规定更不严格,清明前一日直至立夏日,皆是扫墓之日。立夏,浴佛节,药王生日
立夏: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四月初,阳历的五月五日或六日。为夏了的开始。古代此日天子亲率公卿出南郊,举行迎夏之礼,众皆穿赤衣,以符夏神赤帝之意。至明清时,江南一带有烹新茶、尝新、供祖先、秤人诸风俗。《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齐(斋)。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失说。”古代诗文中,“初夏”、“孟夏”、“首夏“夏首”亦指立夏。唐太宗《初夏》诗:“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家以侈丽相竞,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鲜艳夺目。”清顾禄《清嘉录.四月.立夏见三新》:“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供神享先,名曰夏见三新。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狮、馒头、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等品 11 为佐,蚕豆亦于是日尝新。”又《四月.秤人》:“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秤之,以验夏中之肥瘠。”
浴佛节: 民间宗教节日。在农历四月初八日。相传为释迦牟尼诞辰。寺院至此日以香汤浴佛,并煮乌米饭,施与信众,民间有放生活动,店肆中亦作乌米糕,居民皆买归供佛。起于六朝,后世沿之。《高僧传》:“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隆香为白色水,附子香为黄色水,安息香为黑色水,以灌,以求施利。是日西湖作放生会,舟楫甚盛,略如春时小舟,竞买龟鱼螺蚌放生。”清顾禄《清嘉录.四月浴佛》:“僧尼香花灯烛,置铜佛于水盆,妇女争舍钱财,曰浴佛。居人持斋礼忏,结众为放生会,或小舟买龟鱼螺蚌,口诵《往生咒》放之,竟日不绝。”又《四月.阿弥饭》:“市肆煮青精饭为糕式,居人买以供佛,名曰阿弥饭,亦名乌米糕。”又引《吴县志》:“僧家以乌叶染米,作黑饭赠人。”龙佩芳《脉药联珠》:“取天南烛叶,煮法渍炊之,名黑饭,故俗又名乌米饭。”
药王生日: 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以间于此日祭祀药王。药王指春秋时大医学家扁鹊,民受其惠,除了其家鄚县外,各地多有立庙祀之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为医或在齐,敬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裴骃集解:“郑,当为鄚。鄚,县名,今属河间。”司马贞索引:“勃海无郑县,当作鄚县,音莫,今属河间。”清吴梅村《过鄚州》诗:“香火年年赛药王。”清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药王庙,专祀扁鹊。四月二十八日,贺药王生日。”《清一统志》:“药王庙在任丘县鄚州城东北,祀扁鹊。”清顾禄《清嘉录.四月.药王生日》:“二十八日药王生日。医士备分烧香,骈集于(苏州)洙泗巷之三皇庙,即医这也。郡县医学官司香火。卢家巷亦有药王庙,诞日,药市中人击牲设醴以祝嘏。或集众为会,有为首者掌之,醵金演剧,谓之药王会。”按:鄚,唐代县名。故城在今河北省任丘市北。端午
端午:
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端午民俗
粽子:
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 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挂钟馗:
传说唐玄宗因病昼卧。梦一大鬼破帽蓝包、角带朝靴,捉小鬼啖之。自称终南进士钟馗,应举不第,触阶而死。玄宗梦觉而疾愈,命画家吴道子图其象。其说自唐时始传,时翰林院例于岁末进钟馗像,皇帝并以之赐大臣。民间亦是悬像于门首,谓可驱邪逐鬼。唐、宋时挂钟馗像多在岁首,其后则改在端午。唐张说有《谢赐钟馗画表》刘禹锡有《代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新五代史.吴越世家》:“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宋沈括《补笔谈》:“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模搨吴道子钟馗像镌版。除夜,遣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清顾禄《清嘉录.五月.挂钟馗图》:“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
端午景:
亦称“端午节物”。指端午节供养玩赏吃用诸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清顾禄《清嘉录.五月.端五》:“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又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
赤口白舌帖子:
宋代民间于端午节时书写的一种帖子,谓能免除因口舌引起的纠纷灾祸。宋吴自牧《梦梁录.五月》:“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宋周密《武林旧事.端午》:“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襘。”《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按,唐、宋时端午节又称天中节。
女儿节:
明清两代端午节的别称。其时,小姑娘簪戴榴花,已嫁之女则回娘家省亲。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儿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时日为女儿节。”《宛平县志》:“五月五日......幼女佩纸符,簪榴花,曰女儿节。”《张北县志》:“各家赶节前,搬请出嫁之女吃粽子,节后再送回。”
悬艾:
亦名“插艾”。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众药草之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代空气的作用,艾绒可用于针灸。菖蒲作用类似,民间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为“蒲龙艾虎”。京有以艾束为人形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注:“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 13 虎,粘艾叶以戴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宋吴自牧《楚梁录.五月》:“家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明张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槴花插瓶中,谓之端五,辟除不祥。”清光绪《左云县志稿》:“五月初五日,天中节。插艾,食角黍,饮雄黄酒。”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朋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
长命缕:
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等。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以其天气炎蒸,疾病易于流行,自汉以来,即于此月重五前后,以彩色丝线系于臂,谓可保平安健康,又谓能避刀兵之灾,故称。《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五彩,辟五兵也。”清顾禄《清嘉录.五月.长寿线》:“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结五彩索系小儿臂上,即古之长命缕也。”诗曰:“编成杂组费功深,络索轻于臂缠金。笑语玉郎还忆否?年时五彩结同心。”
天师符:
民间端午节期贴在门上的符。为禳镇之一种。上绘天师或钟馗像,意在驱除疫病毒虫,保佑全家健康。亦称“灵符”、“五雷符”等。其俗源于汉代。《后汉书.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符,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宋吴自牧《梦梁录.五月》:“杭都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家家买桃、柳......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物》:“插门以艾......家各悬五雷符。”清顾禄《清嘉录.五月.贴天师符》:“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贻天师符,贴厅事以镇恶,肃拜烧香,至六月朔,始焚而送之。有贻自梵氏者,亦多以红、黄、白纸,用朱墨画韦陀镇凶,则非天师符矣。而小户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每描画姜太公、财神及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受符者必至院观拈香,答以钱文,谓之符金。”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道家于端午送符,必署天师二字,以见其神。受者皆答以钱米。”诗云:“研将朱墨任鸦涂,春蚓秋蛇认得无?但乞人施五斗米,全家饱食仗灵符。”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月朔,家家悬灵符。”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天师符》:“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
五毒:
指蝎子、蜈蚣、蛇、蟾蜍、晰蜴等五种有害于人的毒虫。端午节,民间有挂五毒图于门户及在儿童手臂或身上佩戴五毒形象饰物的习俗,其意在禳避病害,以求平安。源于宋代,五毒后世名目不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进入夏季时除害灭病的愿望。宋周密《武林旧事.端午》:“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晰蜴等,谓之„毒虫‟。”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簪佩各小纸符,或五毒、五瑞花草。”清顾禄《清嘉录.五月.五毒符》:“尼庵剪五色彩线,状蟾蜍、晰蜴、蜘蛛、蛇蟀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魇毒虫,谓之五毒符。”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午日扇上画蛇、虎之属,数必以五,小儿用之。” 六月六,伏日,立秋
六月六: 14 民间节日。北宋时为天贶节,谓乃神人降天书之日,出于真宗及王钦若的伪托。天贶,即天赐之意。至南宋时,将此日作为崔府君诞辰。崔府君,东汉时人,宋高宗谓其曾有磁州“护驾”,乃建宫观于临安崇奉香火,也出于统治者的假托。当时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每逢此日,宫廷差使臣降香设醮,都人士女除至观献香,以求护佑外,则多为避暑之游。至明、清时,又有晒衣晒书、浴猫狗等习俗。宋吴自牧《梦梁录.六月》:“六月初六日,敕封护国显应兴福普佑真君诞辰,乃磁州崔府君......此日内庭差天使降香设醮,贵戚士庶,多有献香化纸。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为玩,姑借此以行乐耳。”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六月六日,晒鸾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緼,反覆勤日光,晡乃收。”清顾禄《清嘉录.六月.狗饋浴》:“谚云:六月六,狗饋浴。谓六月六日牵猫犬浴于河,可避虱蛀。”清郭麟《浴猫犬词》:“六月六,家家猫犬水中浴。不知此语从何来,展转流传竟成俗。”又:《六月.晒书》:“六日,故事:人家曝书籍图画于庭,云蠹鱼不生。”
伏日: 又称伏天。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春秋时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为设伏日之始。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故人于伏日有避暑之举。汉魏时,伏日有酒食之会。汉和帝曾令伏日尽日闭门,不干他事。唐时,长安人伏日多于风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罢,富家子或植画柱,搭凉棚,召客聚坐,作纳凉盛会。此外,自三国魏时,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又引晋程晓诗:“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宋吴自牧《梦梁录.六月》:“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以解暑气。”清顾良《清嘉录.六月.三伏天》:“旧传有夏九九,今已不传。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花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苧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
洗象:
明清时,皇宫中例于三伏日为畜养之象洗浴,届时遣官以鼓乐引导,监浴。往往河两岸观者万众,其情形多于诗人吟咏见之。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纠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索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时两岸各万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洗象》:“銮仪卫则驯象所,于三伏日,仪官具履服,设仪仗鼓吹,导象出宣武门西牐水滨浴之。城下结彩棚,设仪官公廨监浴,都人于两岸观望,环聚如堵。”又,明徐渭有《宣武门河看洗象》,清王士祯有《洗象行》咏其事。
乘风凉:
吴地夏夜纳凉消暑之称。清顾禄《清嘉录.六月.乘风凉》:“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榭,随意留连。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暑计者,白堤青舫,争相斗典,夜以继日,谓之曲局。或招盲女、瞽男弹唱新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消遣,借乘凉为行乐也。”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苏州》:“六月二十四日,画般箫鼓竞于荷花荡,观荷纳凉。”
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七月初,阳历的八月七或八日。古代至此日,天子亲率公卿大夫迎秋于西郊。汉代,于郊礼之后,皇帝并须射死一牲,荐于宗庙。后代立秋之日,有插戴楸叶、食豆水、西瓜、饮烧酒诸俗。又俗传此日若雷鸣及有虹,则有害农稼。《后汉书.礼仪志》:“立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皂领缘中衣,迎气于白郊:礼毕,皆衣绛,至立冬。立秋之日,白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斩牲之礼,名曰驱刘。”宋范成大《立秋》诗:“析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宋吴自牧《梦梁录.七月》:“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侵城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清顾禄《清嘉录.七月.秋毂碌收粃谷》:“立秋日雷鸣,主稻秀不实。谚云:„秋毂碌,收粃谷。‟......范《志》又云:„立秋后虹见,为天收,虽大稔亦减分数。‟“范《志》,指宋范成大《吴郡志》。又《七月.立秋西瓜》:“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担卖西瓜,至是居人始荐于祖祢,并以之相馈贶,俗称立秋西瓜。或食瓜饮烧酒,以迎新爽......盖本《豳风》„七月食瓜‟之意。” 七夕
亦称“乞巧节”、“女儿节”。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自东汉以来,即传说牛郎与织女二星于此夕在天河相会,民间有“乞愿”、晒衣等活动。至南朝,七夕有穿针乞巧之俗,从此乃成为妇女的一个节日。唐宋以下,除乞巧外,更有拜祀牛、女双星、卖巧果、丢巧针、染红指甲、种五生等活动内容。诗人亦多吟咏其事。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酻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曜五色,以此为徵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艺文类聚》卷四引《竹林七贤论》:“阮咸,字仲容,籍兄子也。诸阮前世皆儒学,内足于财......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莫非绨锦。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摽大布犊鼻于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复尔尔。‟”又引《世说新语》:“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曝晒衣物,隆乃仰卧出腹,云晒书。”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弟问曰:„织女何事渡何!‟答曰:„织女暂诣牵牛。‟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牵牛也。”南宋梁刘孝威《咏织女》诗:“金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俗待黄昏至,含娇渡浅河。”
七夕民俗
乞巧:
古代传说,七夕(七月初七)为天上牛郎、织女相会之期。自东汉至南朝,有向织女乞求智巧之俗,称为“乞巧。”每年至此夕,妇女穿七孔针,设瓜果于庭,礼拜双星。齐武帝并曾起穿什楼,令宫人于七夕登楼穿针。至宋代,除传统的活动外,七夕前,市上竞卖乞巧物品,如魔喝乐、榖板、花瓜、五生盆等精致玩意及食物,民间往往铺陈于门首,以奇巧侈丽相尚。至明代,又有“丢巧针”等习俗。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以乞巧。”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渭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灸、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16 谓之„得巧‟。”
七夕节物:
古代七夕节期妇女、儿童所吃的和玩的物品。宋代时,有油炸的果食(后世称为巧果)、雕有图案的花瓜、水蜜木瓜、双头莲花、泥孩儿“磨喝乐”(也写作“摩喉罗”)、笔砚、针线、蜡制袅雁水禽、田舍人家模型“谷板”及“五生盆”等。“磨喝乐”一般为泥娃娃,宫廷中也有用象牙、香木制造的,受到妇女的喜爱,大约与向神乞求生子有关。笔砚、针线,则为男女幼童乞巧之物。当时,街市上均有出售,以供居民度节。北宋时的东京(开封)、南宋时的临安(杭州),由于经济的繁荣,人民的文化生活发达,在七夕期间,均极一时之盛。明、清时之节物,大体承袭宋代。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妇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值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袅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镂,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栗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宋周密《武林旧事.乞巧》:“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喉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并以蜡印袅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喉罗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蒌金纱橱。”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据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引《阿弥陀经疏》一磨喝乐(摩喉罗)当作罗喉罗,为佛所生子,佛出家六岁,罗喉罗乃生。宋代民间七夕所制磨喝乐,乃受佛经故事的影响而创造的形象。
种五生:
宋代以来,民间岁时风俗,于农历七月初七前,将绿豆,小豆(赤豆)、小麦五谷之属,用水浸于磁器中,待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线束之,置小盆内,七夕供祀牵牛星,谓之“种生”。此类以彩线所系之物,称“五生”。其盆名“生花盆”或“五生盆”。街市上并有出售。培种五生,同时也成了妇女、儿童的一种巧艺,此俗至近代犹存。元白朴《梧桐雨》第一折:“龙麝焚金鼎,花萼插银瓶,小小金盆种五生。供养着鹊桥会,丹青帧。”帧,指画幅。明陶宗仪《辍耕录.绿窗遗稿》引元孙淑诗:“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五生。”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陈元靓《岁时广记.七夕.生花盆》、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夕》。
卖巧果:
旧时七夕,市上卖油炸面食,因用来供祀双星,故称“巧果”。源于北宋,当时称为“果食”。今已成为传统食品,不限于七夕。用油、面、糖、蜜等制成。宋孟元老《东市梦华录.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甲胄者,如门神之像......谓之„果食将军‟。”清顾禄《清嘉录.七月.巧果》:“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和白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汆令脆者,俗呼为„苎结‟。”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七夕设时果祀双星。”谓之巧果。或以花俪之,为闺房韵事。”诗云:“乞巧谁从贷聘饯,瓜花谷板献初筵。阿侬采得同心果,不为双星证夙缘。”
染红指甲:
妇女采摘凤仙花(又名金凤花),捣碎取汁,以染指甲成红色。唐时已有之一,一般多于七夕前后进行。元杨维桢《美人红指甲》诗:“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清赵翼《陔余丛考.金凤染指》:“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直至退甲方渐失之,回回妇人多喜此云云。今俗则不特回回妇人也。”清朱象贤《闻见偶录》:“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琥珀可爱。张祐《听筝》诗去年„十指纤纤玉筝红,雁行斜遏翠弦中‟盖谓此。” 秋社,中元节
秋社:
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妳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吴自枚《梦梁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糰、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案:韩昌黎诗:„共向田头乐社神。‟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停针线:
古代岁时风俗。唐宋时,每逢春秋社日,妇女们不做针线活计,称为“停针线”。这一天,她们游玩和进行其他的活动。传说这一天如果不工作,人就会不聪明。唐张藉《吴楚歌词》:“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今人家闺房,遇春秋社日,不作组紃,谓之忌作。”宋史达祖《玉楼春.社前一日》词:“忌拈针线还逢社,斗草赢多裙欲御。”清姚培谦《类腋.天部》引明谢肇淛《五杂徂》:“社日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
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民间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十五。起于南北朝间,本于道教三元(正月半为上元,七月半为中元,十月半为下元)之说,又受到佛教《盂兰盆经》目莲救母故事的影响,遂成为超度亡魂之节。此日民间普遍祭祀祖先,有能力者且敛钱纠会,延请僧众,设坛追荐死者,以为善举,称为盂兰盆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盂兰盆经》:“佛言:„汝(指目连)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危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是时日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若。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佛言:„大善‟”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原注:“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先数日,市井买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买......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18 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城外有新坟者,即在拜扫。禁中亦出车观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清顾禄《清嘉录.七月.盂兰盆会》:“好事之徒,敛钱纠会,集僧众,设坛礼忏诵经,摄孤判斛,施放焰口,纸糊方相长丈余,纸镪累数百万,香亭幡盖,击鼓鸣锣,杂以盂兰盆冥器之属,于街头城隅焚化,名曰盂兰盆会。或剪红纸灯,状莲花,焚于郊原水次者,名曰水旱灯,谓照幽冥之苦。” 中秋节及民俗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以此日为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赏月之事,唐以前并未盛行。相传唐玄宗与方士叶法善夜游月宫,此说系神说,而民间盛传,影响所及,赏月遂成风气。至宋代愈盛。每至中秋之夕,人家或登楼临轩,或安排家宴,赏玩月色,留连达旦。虽贫若之人,亦解衣沾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明代至中秋夜不祭月之俗:家家置月宫符像。男女肃拜烧香,至旦而焚之。至清代,又有烧斗香之俗:香肆以线香作斗,纳香屑于其中,僧俗皆买之,焚于月下。中秋又有月饼,为应时唯一食物,亦用于祭月及作馈赠之礼《太平广记》卷七七《叶法善》:“法善又尝引上游于月宫,因聆其天乐。上自晓音律,默记其曲,而妆传之,遂为《霓裳羽衣曲》。”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中秋节前,诸店争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春场》:“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跌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亲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清顾禄《清嘉录.八月.斋月宫》:“比户瓶花,香蜡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糊纸为斗,炷香其中,高者可二尺许,中秋夜祀月则设之。”
食月饼:
中秋节食月饼,取合家团圆之意。至南宋尚无此习俗。周密《武林旧事.蒸作从食》所记各种饼中,虽有“月饼”之名,并非节日食品。民间传说,元代末年,人民为反抗残暴统治,以饼子互相赠送,饼内附有字条,相约于八月十五日一同起义。此后,中秋食月饼并以饼祭月,遂成全国性的风俗。其饼以面制外皮,内馅有荤、素、五仁、百果、椒盐各种。近以来,以苏州及广州所制最为有名。乡村农户,则以面纳馅自制圆饼,烘烙而成。或称“烧饼”,实即最初之“月饼”。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顾初《清嘉录.八月.月饼》:“人家馈贻月饼为中秋节物。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又《吴县志》:“中秋卖饼,谓之月饼。......冯慕冈《月令广义》亦云:燕都士庶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中秋食月饼,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刻饼分瓜几案陈,团团同拜月光神。”参阅邓去乡《燕京风土记.饮食风尚录》。
兔儿爷:
清代北京中秋节供祀和玩赏的一种泥俑。最初京师祀月,有“月光纸”,上绘月光遍照菩萨像,19 趺坐莲花之上,花下月轮桂殿,有玉兔执杵而人立,捣药臼中。明后期有人照其形象,用泥模塑为像,供儿童们中秋祀拜。至清初,已普遍流行,受到大人孩子的欢迎。至清后期,其形象为一人兔脸,头上双耳,银枪金甲红袍的坐像,制作考究的面部贴泥金,背后插彩绸护背旗,如同戏曲舞台上扎靠的武将,很是神气威风。因而尊称为“兔儿爷”。后来,除戏装的兔儿爷外,又有取材于社会生活的兔儿爷及模仿妇女的兔儿爷等,形形色色,体现了艺人的巧思及其自身所蕴含的童趣,成为一种离开神话内容而戏剧化、风俗化、人物化的民间艺术品。旧时兔儿爷之上市,大约在每年中秋节前一月。邓云乡《燕京乡土记.岁时风物略下.中秋》引明纪坤《花王阁胜稿》:“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彩兔》:“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京而易之。”清蒋士铨《京师乐府词.兔儿爷》:“月中不闻杵臼声,捣药使者功暂停。酬庸特许享时祭,抟泥范作千万形。居然人身兔斯首,士农工入市儿喧哗,担头争买兔儿爷。长须缺口供玩弄,可惜官人无角牙。”清富察敦崇《燕京刚时记.兔儿爷摊子》:“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谱谑而虐矣。”夏仁虎《旧京秋词》:“银枪金甲巧装排,扑朔迷离总费猜。泥塑纸糊儿戏物,西者曰兔儿奶奶。识者所嗤,然愚民或高供以祈福焉。”参阅翁偶虹《北京话旧.漫话中秋节》。重阳节及民俗
重阳:
亦称“重九”、“九日”。古代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代《易学》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九为“极阳”而九月九日更是两个“极阳”之数相遇,认为必有灾厄,故《西厢杂记》谓西汉武帝时已有佩茱萸、食糕饵、饮菊酒诸俗,以为禳避之术。至东汉时,又产生方士费长房指点桓景于九日避厄的传说,因而,至迟在汉魏之际已形成此节。此后,重阳登高游赏、佩萸泛菊、食糕成为自宫廷至民间的普遍风俗《晋书.孟嘉传》:“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史并著戎服,有风至,吹良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嘉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晋陶潜《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所开之花,指菊。元张养浩《九日》诗:“一行作吏废欢游,九日登临拟尽酬。”参见“菊花酒”、“登高”等条。
登高:
古代岁时民俗。即在节日登上山岭高处。其初多与避灾除厄的迷信传说关,后乃成为游览健身活动的一种。多在人日、正月十五日或其他节日举行。至魏晋后,因费长房、桓景传说,相率于九月九日(重九)进行,遂以为俗。较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第六至九日,登山饮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茱萸,传有避疫之效。《南齐书.礼志》:“宋武帝在彭城时,九日上项羽戏马台登高。”唐五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炉、食榼,曰登高。香山诸山,高山也;法藏寺,高塔也;显灵宫、报国寺,高阁也,释不登。凭园亭,闯坊曲为娱耳。”清顾禄《清嘉录.九月.登高》:“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羊赌彩,为摊钱之戏。今吴山顶机 20 王殿,犹有鼓乐酬神,喧阗终日者。或借登高之名,遨游虎阜,箫鼓画船,更深乃返。”
菊花酒:
自汉代以来,即有在重阳日饮菊花酒之俗,古人认为能使人长寿。历代尚之。至其日,人多提壶携食品,出郭登高,至明胜处饮酒赏节。《艺文类聚》卷四引三国魏曹丕《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辅体延年,莫斯(指菊花)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较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东篱下菊丛中,采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豹,醉而后归。”唐李群玉《九日》诗:“玉醴泛金菊,云亭敞玳筵。”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阳》:“九日重阳,都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重九日......登高燕饮者,必簪萸泛菊,犹古人遗俗也。”
赏菊 :
自汉魏以来,重阳(九月初九)有登山、佩茱萸、饮菊花酒之俗。晋代诗人渊明尤爱菊花。至唐宋时,重阳赏菊成为风俗。宋代,菊之名种培植繁多,盛况逾越前代,成为当时城市居民的一大活动。明、清继之,有堆菊花山等项目,实际即是菊花品种展览,其名目多至千种。北京、苏州等地皆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三国魏曹丕《与钟繇书》:“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唐李群玉《九日》诗:“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宋吴自牧《梦梁录.九月》:“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作重九久。”宋周密《武林旧事.重九》:“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清顾禄《清嘉录.菊花山》:“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千盎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抬......或于广庭大厦,堆叠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清潘荣陛《帝京梦时纪胜.赏菊》:“秋日家家胜栽黄菊,采自丰台,品类极多。椎黄金带、白玉团、旧玉团、旧朝衣、老僧衲为最雅。酒炉茶设,亦多栽黄菊,于街巷贴市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重阳糕:
亦称“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以来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为普遍的习俗。糕的制作,品种各目繁多,其上并插彩旗,极受儿童的喜爱。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渊鉴类函.岁时.九月九日》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九日餐饵,其时黍秫并收,因此粘米加味尝新。”又《岁时杂记》:“重阳尚食糕,......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此字,辄不复为。宋子京以为不然,故《九日食糕》诗: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影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家一代豪。遂为古今绝唱。”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之肉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宋吴自牧《梦梁录.九月》:“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21 插小彩旗,各日重阳糕。”宋周密《武林旧事.重九》:“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九月九日......饼面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准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明谢肇浙《五杂俎》引吕公忌曰:“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十月朝,立冬,冬至
十月朝: 亦称“十月朔”。在农历十月初一日。秦代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为首,夏历的十月一日相当于秦之元旦。宋代于立冬日外,更重视此节。本《诗经.豳风.七月》:“九月授衣”之义,朝廷在此日有赐衣之制,士民祭扫祖先坟茔,多烧纸剪冥衣,故明清时又称“烧衣节”。北方天寒,以此日始用炉火,称“开炉”。南朝宋宗懔《荆楚岁时记》:“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今北人此日设麻羮、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宋吴自牧《梦梁录.十月》:“十月孟冬......朔日,朝廷赐宰执以下锦,名曰授衣,其赐锦花色,依品从效扫松,祭祀坟茔。内廷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有司进暧炉炭。太庙享新,以告冬朔。诸大刹寺院,设开炉斋供贵家。新装暖阁,低垂绣幕。老稚团圆,浅斟低唱,以应开炉之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朔,纸坊剪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奠焚于门,曰送寒衣。”明由汝成《西胡游览志余.熙朝乐事》:“十月朔日,人家祭奠于祖考,或有举扫松、浇墓之礼者。”清顾禄《清嘉录.十月.十月朝》:“月朔,俗称十月朝......人无贫富,皆祀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或延僧道作功德,荐拔新亡,至亲亦往拜灵座,谓之新十月朝。”隋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添火》:“京师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设煤火,二月初一日撤火。”
立冬: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月,阳历的十一月七日或八日。我国以这一天作为冬季的开始。仅以前,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冬至: 亦称长至、长日、大冬、冬节。二十四节气之一。以此后白日渐长,故称。在农历的十一月,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汉代视冬至为重要节日,仅次于元旦。此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当时朝贺、享神情,皆如元旦之仪。魏晋时始稍次于元旦。至宋,仍视冬至如元旦,百官上朝进贺,皆衣朝服,如大礼祭祀。民间虽至贫者,至此日亦更易新衣,备粉饮食,享祀祖先,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吴俗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受到特殊重视,与周代以冬至所在之月为首有关,当时冬至即是元旦,故天子有迎岁(新年)之礼。此风至清犹然,每到冬至日,士大夫家皆拜贺尊长,并交相立谒,平民百姓,亦必衣新衣相揖,谓之“拜冬”。古时又有向尊长进献履袜之俗,表示祝源“长履景福”,后世则成为冬至日子妇进舅姑的一种节物。此外,并有作赤豆粥,粉糰祭祖等俗。《渊鉴类函.岁时部.冬至》引《易通卦验》:“冬至之始,人主与群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 22 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又引《玉烛宝典》:“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极景极长,阴阳日月万物之始,律当黄钟,其管最长,故有履长之贺。”又:“沈约《宋书》曰,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又进履袜。”《淮南子.天文训》:“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卸迎新岁。”汉崔寔《四民月令》:“冬至荐黍糕于祖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共二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宋周密《武林旧事.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清顾禄《清嘉录.十一月.冬至大如年》:“郡(指苏州)人阳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心市食物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谚。蔡云《吴歈》:„有几人家挂喜神,匆匆拜节趁清晨。冬服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姬家,指周朝,姬姓。
消寒会: 旧时冬至以后,富贵之家邀集亲朋饮酒,轮流作东举行宴会,以消磨冬日。其俗始于唐末。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贵事.扫雪迎宾》:“王元宝每至冬月大雪之际......扫雪为径路......迎接宾客,就本家具酒灸宴乐之,为暖寒之会。”《红楼梦》第九二回:“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刘打伙儿坐下,赐酒说笑。”
消寒图:
亦称“九九消寒图”。明清时流行一的一种图画。画梅花八十一瓣,或为八十一圈。自冬至次日起,日染一瓣或涂一圈,作记号以志阴晴雨雪,每九日为一九,至第九个九日为八十一日,冬尽春来。是一种有趣的冬天日历。梅可自己画。圈有刻印售卖者。明刘侗、天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歌曰: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夜口中泗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吃蚤出。”按,歌谣所叙,为明代北京情况。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九九消寒图》:“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按《帝京景物略》: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此事予儿时曾为 之,不谓与古暗合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消寒图》:“九九消寒之图,旁一联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 大傩,腊日,腊八粥
大傩:
秦汉时,于腊日前一日,民间击鼓驱除疫鬼,称为“逐除”。宫禁之中,则集童子百余人为伥子,以中黄门装扮方相及十二兽,张大声势以驱除之,称为“大傩”。又称“逐疫”。《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高秀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伥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以恶鬼于禁中......因作方相氏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李贤注引《汉旧仪》:“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虐鬼;一居若水,是为罔两域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又“方相帅百 23 隶及童子,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酒之。”方相,驱疫辟邪之神。
腊日:
古代岁祭祀祖先众神之日。周时腊与大蜡同日而异祭,民间行腊祭,天子诸侯行蜡祭,秦汉时蜡礼亡、通行腊。周以今农历十月为岁终,故腊日在孟冬;汉以后行夏历,以十二月为岁终,故腊日在十二月。腊虽在岁终,但古时日期无定。汉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魏曾以辰日为腊,晋以丑日为腊。至六朝,曾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因此恰为佛之生日,故宋时即恢复汉制。清时十二月择日祭百神,可知其时腊祭已不复定在戌日。古时腊日除祭神祭先外,尚有其他活动。如汉时曾规定腊日以猪羊祠社稷,此日纵吏民宴饮。晋时腊日饮祭后老人儿童为藏钩之戏。六朝时每逢腊日,村人击鼓,戴假面扮傩以逐疫。唐时腊日召群臣赐食加口脂、腊脂、谓之“赐腊”。宋熙宁以后亦有腊日赐群臣口脂、面药之礼。汉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也。”《后汉书.礼仪志》:“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汉应劭《风俗通》:“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猪也,因猪取兽祭先祖也。”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谓之„君王腊‟。”
腊八粥:
亦称“佛粥”、“五味粥”等。农历十二月八日,俗称腊八,相传乃释迦牟尼成道日。宋代至此日,各僧寺俱以果、菜等及米煮粥馈送信徒,称为“腊八粥”。民间仿为之,遂成风习,直至现代。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腊八粥》:“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者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各家布施斗和升,化米都将腊八称。铙鼓喧阗人络绎,一群道士一群僧。”原注:十二月初,僧道各率其众上街化米,谓之“腊八米”。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腊八》:“家家煮果粥,皆于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粥煮成,祀家堂门灶陇亩,合家聚食,馈送亲邻。”
唐花 :
亦作“堂花”。北方天寒,腊月所卖鲜花供新年所用者,出于暖室,称为唐花。《日下旧闻考》:“京师腊月即卖牡丹、梅花、绯桃、探春诸花,皆贮暖室,以火烘之。所谓唐花,又名堂花也。其法自汉即有之。汉世大官园冬葱韭菜茹覆以屋庑,尽夜然煴火得温气,诸菜皆生......唐人诗曰:„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亦是此法。”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唐花》:“凡卖花者,谓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故又谓之堂花也。”
送历本:
历本,古称“时宪书”、“宪书”。俗称“皇历”。记载一年节气、月令、农事、宜忌等,古代由国家统一颁卖,为民间农家所必备。至清代苏州一带,下一年之新历本,则例由当地任保者分送,籍以获利。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送历本》:“各图地保,以新历逐户分送,人家必酬以钱文,如市价而倍之,号为„送历本。‟”又:“吾乡新历,在阊、胥一带书坊悬卖。有官板私板之别:官板,例由理问厅署刊行;所谓私板,民间依样梓印,印成,仍由理问厅署铃 24 印,然后出售。闻诸父老云,里正(指地保)送新历,始行于乡村,后沿于城中。张渔川有《咏时宪书庆清朝》词云:„珠殿颁初,书棚悬后,行行墨翠朱殷。须省数时探节,趋避多端。纵不识丁也买,开编春早又冬阑。随年换,糊窗帖绣,故纸抛残。闲儿女,多拘泥,为上头穿耳,撰日偷看。那得此身重见,花甲循环?却笑虫鱼草木,厕名《月令》管暄寒。闻郎返,检逢归忌,又蹙眉山。” 祀灶及民俗
祀灶:
亦称“祭灶”、“送灶”。本为古代“五祀”之一。汉代祀灶日在夏初,至晋代乃定于腊月二十四日,此后则普遍于二十三或二十四日送灶。迷信认为,灶神于此日上天,故向天帝禀报一家善恶之事,民间有请灶神、供灶糖、焚轿马灶疏、食糯米饭等习俗。接灶在除夕表示灶神已由上天返回本宅。又,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礼记.月令》:“孟夏祀灶。”汉班固《白虎通》:“祭五祀,天子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一说户以羊,灶以雉......井以豚。”《后汉书.阴识传》:“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至识(阴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晋周处《风土记》:“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买五色米食、花盯、胶牙饧、萁豆,叫声鼐沸。”清潘荣陛《京帝岁时纪胜.十二月.祀灶》:“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桂天灯。祭品则羮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说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曰挂袍,燃灯默拜。”清筱延《成都年景竹枝词.卖灶马》:“涂烟黄纸卖盈城,到处喧呼灶马名。祭灶人家都来买,一张送去一张迎。”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比户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糖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谢灶糰,祭时妇女不得预。先期,僧尼分贻檀越灶经,至是,填写姓氏,焚氏禳灾。篝灶载灶马,穿竹筋作杠,为灶神之轿,舁神上天,焚送门外,火光如昼。拨灰中篝盘未烬者,还纳灶中,谓之接元宝。稻草寸断,和青豆,为神秣马,具撒屋顶,俗呼马米豆。”又引冯应京《月令广义》:“燕俗,镌神于木,以纸印之,曰灶马......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合家少长罗拜,祝:辛甘臭辣,灶君莫言。”
扫尘:
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旧时至农历二十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宋吴自牧《梦梁录.除夜》:“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苏州》:“二十七日扫屋尘,曰除残。”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指历本)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清蔡云《吴歈》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又引《岁时琐事》:“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乱丝日。”又《月令精钞》:“二十四日为无忌日。”
小年夜:
宋代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宋文天祥《二十四日》诗题注:“俗云小年夜。”清叶名沣《桥 25 西杂记.小年》:“[文天]祥作此诗,在祥兴二年己卯。其年以十二月二十六日立春也。此风始于宋时禁中,大中祥符元年,以是日为降圣节,至乾淳时为小节夜。”明陈士元《俚言解.小尽大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后以旧历除夕为大年夜,前一日为小年夜。清顾禄《清嘉录.小年夜大年夜》:“祀先之礼......或有用除夕前一夕者,谓之小年夜。” 除夕及民俗
除夕:
亦称除夜、大年夜。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古时于腊日或腊前一日有击鼓驱疫之俗,谓之“逐除”,除夕之称,盖由此来。汉以后,逐除之俗改在除日谓之“驱傩”。举行驱傩仪式时,驱傩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谓如此便可驱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参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纸裹火药的爆竹,始于宋。此夜红烛高烧,爆竹声不绝于耳,民间与宫廷,并无例外。除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此俗于时已有。又,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亦始于晋。后世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之俗,由此而来。此外,民间除夕有于门上贴门神之俗,每至夜半,辄除旧门神,易新门神,至于门上帖春耿,则源于古时的桃符。以红纸书写联语,帖于门上,明以后才普遍流行。除夕夜或岁首,长辈给儿女钱物,谓之压岁钱,盖源于宋时宫廷于岁除,赐钱物于后妃之礼。
年夜饭:
农历除夕晚饭,吴地称为“年夜饭”。因一家团聚共餐,又称“合家欢”。其俗源于晋代以前之“分岁”。晋周处《风土记》:“蜀之风俗......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夜饭》:“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筯频听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
接灶:
亦称“迎灶”。多在除夕之日,也有在元旦或迟至正月十五者。接灶,表示灶神自天上返回。此日,民间将新的灶神像安置于灶的神龛上,并敬以酒果点心。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接灶》:“安灶神马于灶陉之龛,祭以酒果糕饵,谓之接灶。谓自念四夜上天,至是始下降也,或有迟至上元夜接乾。”又引冯应京《月令广义》:“燕俗,元旦合家少长罗拜灶神以祝,曰迎灶。”又:“长、元、吴《志》皆云„接灶,多以除夕。‟《昆新合志》则于„上元夜,煎油饨,烤糊涂,接灶。‟《常昭合志》亦云:„上元日,家和米粉为丸以接灶。‟吴榖人《接灶诗》自序云:„抗俗,元旦接灶,其神号曰东厨司命。‟”参见“祀灶”。
将军碳: 用红箩炭末塑制成将军形,岁暮植于门之两旁,为旧时北京风俗。亦名“彩妆”。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三十日岁暮......门旁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岁暮杂务》:“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贴春联挂钱,悬门神对,插脂麻秕,立将军炭,各家团拜。”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下:“凡宫中所用红箩炭,皆易州山中硬木烧成。运至红罗炭,每根长尺许,圆径二三寸不一。又用炭末塑造将军或仙童、钟馗,各成对,高三尺,金装彩画如门神,黑面黑手,以存炭制,名曰„彩妆‟。”
挂喜神:
喜神指祖先画像。旧时人家多于除夕悬挂,以香烛果品茶点供奉,并率家人以拜,称为“挂喜神”。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挂喜神》:“比户悬挂祖先画象,具香蜡茶果粉丸糍糕,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而收者。至戚相贺、或有展拜尊亲遗像者,谓之拜喜神。”又:“厉樊榭《可庵遗像记》„古者人子之于亲亡也,至汉氏以来,乃有画像。虽非古制,实寓生存,遂相沿不能废‟......《月令事宜》:„除夕祭飨,即悬真(画像)于家庭,供奉以拜节。‟”
欢乐图:
亦省称“欢乐”。一种上有人物故事的大红剪纸。由汉晋时春幡变化而来。长江南北一带,农户及居民于新年前买自市上,贴其上端于各处门楣,三五张一排,下垂于空,以取吉祥欢乐之意。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欢乐图》:“门厅之楣,或贴欢乐图。图皆买自杭郡,以五纸为一堂,剪楮堆绢,为人物故事,皆取谶于欢乐,以迎祥祉。”又:“马如龙《杭州府志》谓之合家欢乐图。吴榖人诗云:„披图春色好,欢乐相相兼。自妙青红意,无烦笔墨添。紫衫仙乐部,翠烛美人帘。隔岁痕犹在,房栊一例粘。”又姚春漪诗自注:“欢乐图上贴福、乐、寿、喜四字,旁粘小春联,谓之欢乐对。”
守岁:
旧时民间于除夕之夜,一家团坐,饮酒笑乐,通夜不眠,称为“守岁”。源于晋以前,至今犹然。晋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唐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诗:“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袁文《瓮牖闲详》:“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宋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守岁》引席振起《守岁》诗:“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压岁果子压岁钱:
旧时除夕,家中长辈以红绳穿铜钱与橘、荔、糕、枣(谐“吉”、“利”、“高”等)之类果点、一同置于小儿枕下,俟其元旦一早醒来得之,称为“压岁钱”,果子则称为“压岁果子”。或曰起于宋代宫中赏赐之制。至清初已普遍行之。宋周密《武林旧事.岁除》:“后妃诸阁,又各进岁轴儿及珠翠百事、吉利市袋儿、小样金银器皿,并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旋亦分赐亲王贵邸、宰臣巨珰。”清郭麟《淮阴岁除.咏压岁钱》诗:“红索青铜贯。”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压岁钱压岁果子》:“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赍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来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徵。”休,美好。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诗去:百十一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守岁烛:
一、课程目标编制实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面五星红旗》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全文描述了一位中国学生在国外旅游时遇到了危险,宁愿忍受寒冷和饥寒也不肯用国旗换面包,从而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重。
应该说,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体会还是较为表面的,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老板的态度变化和“我”对国旗的热爱两条主线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言语实践、朗读感悟、自由写作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浓浓的爱国情谊。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感受我对国旗的尊重以及面包店老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面包店老板的变化以及我对国旗的尊重。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朗读。
2、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3、播放升国旗的画面,谈谈你的感受。
4、是啊,在每个星期一早上的升旗仪式中,在雄壮的天安门广场前,在我国奥运健儿登上冠军领奖台的时候……五星红旗都会伴随着我们高高升起,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位中国留学生和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4——12段
1、上节课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留学生在漂流过程中落入了激流之中,生命受到了威胁,当他醒来的时候,陷入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大山之中,直到三天之后的中午,他才走进了一家面包店,当他向面包店的老板说明处境之后,老板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2、请你划出描写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3、交流:
(1)出示句子:老板听懂了我的话……你能给我什么呢?
①抓住“双手一摊”、“一脸无奈”等词语体会老板的态度非常冷漠。②演示老板的动作、语言,体会老板的态度。③指导感情朗读。
④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向老板交易呢?(2)出示句子:他见我醒了……由我来付。①抓住“竖起大拇指”等词体会老板的大方。②动作演示,指导感情朗读。
4、是呀,老板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是因为什么昵?
5、默读课文第4——10段,找一找描写对待五星红旗的句子。
6、交流:
(1)我犹豫了一下……依然那么鲜艳。
①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我对国旗的爱护。
②这是一面怎样的国旗?(理解“依然”的意思,体会我对国旗的骄傲。)
③说话练习:用“依然”说一说话。(2)出示句子:我愣了一下……五星红旗。
①抓住“愣了一下”、“久久”、“凝视”等词语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②面对老板的要求,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位留学生,你会想些什么呢?
③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句子:我摇摇头……向外走去。
①抓住一系列动词,体会我坚决交换国旗的态度。
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趔趔趄趄”的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③教师引读:
A是啊,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啊,我是多么渴望着这块面包呀!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唤着这块救命的面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最后的决定就是——齐读 B三天时间,我忍着伤痛,忍着饥饿,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面包店,当老板要求用五星红旗与我交换的时候,我选择了五星红旗,此时的我已无力说话,于是——齐读
C虽然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但在心中衡量了五星红旗与面包之后,毅然选择了五星红旗,坚决放弃了面包,于是我——齐读
(4)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为什么老板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变化的原因吗?
(学生自由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我对国旗的热爱赢得外国朋友的尊重)(5)此时此刻,当我们看到老板竖起的大拇指,看到那面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依然插在花丛中时,你想对面包店的老板或者这位中国学生说些什么呢?
7、小练笔:我想对那个面包店的老板说……
我想对这位中国留学生说……
8、小结:同学们,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爱护它,尊重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五星红旗在世界各地升起的场面吧!
9、欣赏图片,聆听歌曲《红旗飘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小练笔。
2、课上交流修改。附板书:
一面五星红旗
“我”
老板
手举国旗
平等交易
脖系国旗
主动帮助
拒换国旗
热爱—————————尊重
二、对本课教学内容而编制的教学目标的讨论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是否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本课教学目标能否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3)本课教学目标能否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4)本课教学目标能否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三、小组讨论后总结:
《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基本符合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内容,而且符合当前学生的学生起点,较为成功,特别是最后的画面欣赏,更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可适当修改,添加表现性目标,如:
(1)可以引导学生给文中的留学青年或面包店老板写一封信,讲一讲读了这个故事之后的感受。
(2)朗读的指导应当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要关注语言文字的实践,又要注重情感的熏陶。
四、小组讨论情况:
本组成员针对四个讨论要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本课教学目标中以行为目标为主,教学目标能够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也能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实施、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但是课程目标中缺少表现性目标。
五、自己吸收到的观点:
教学目标的层次不同,指导的范围就不同,目标的类型不一样,针对的对象也各异,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目标的都应该具备相同的功能,就是通过明确教育活动的目标,提示旨在达到目标的最优的过程和方法,并且成为评价教育活动结果的一种标准。
六、自己对讨论中焦点问题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后,我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标准的深刻意义:
(1)课程标准持有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本。对不同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在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教科书须要改变原有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或者说,它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知识结构,而应当具备新的含义。
(3)对学生而言,教科书是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亦即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决定
财务管理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综合应用型管理学科。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教学既要重视理论也要重视实践。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施能力,也要求在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使用上符合其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举例论证或者辅以课堂讨论。整个教学过程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记忆。教学过程缺乏师生双方的互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财务管理课程本身内容复杂、理论性强、难度大,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畏难心理,严重阻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1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既能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同时,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理论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弥补和加强,促进理论的学习。
2 案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充当企业财务决策者的角色,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课堂讨论发言、撰写案例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3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1]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完成案例的选择和设计、教学中的组织与引导、案例讨论后的点评与总结等任务。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练就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必须深入企业进行理财实践,搜集案例资料并科学地加工整理。另外,还要努力提高案例教学实施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上途径,可以促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案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有限,教学效率低
财务管理课程涵盖的知识量大,而安排的课时有限。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并且需要占用大量课时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得本身就有限的课时显得更加不足。而且对于一些基础理论,通过传统讲授就可以高效率地学习,反而使用案例教学会降低教学效率和效果,导致耗费课时多却收效甚微。另外,尽管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但是不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宏观掌握。
(二)案例资源匮乏
合适的案例对于案例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国外开展案例研究的时间较长,案例丰富且较为系统,所以很多学校在教学中更多地借鉴国外的案例资料。但国外的案例与我国的实际国情有很大的差异,使得很多资料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国内的财务案例教材少,其内容以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居多,适合高职学生的中小企业的案例十分有限。若由教师自行编写,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获取公司真实的数据和具体的运作过程。但是我国企业、公司的会计信息大都处于保密状态,使得该方式在现实中很难操作。如此一来,建立财务管理案例就比较困难,成为阻碍广泛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一大难题。
(三)案例教学过于形式
目前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应用案例教学法,但是由于对案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案例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举例教学,仅仅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用以说明较难理解的原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依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双方的地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教师依然占据课堂主角的位置。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互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实现案例教学所期望的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四)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由于高职财务管理教师大都毕业后直接任教,很少或基本没有在企业实践过,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得教师很难驾驭案例教学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由于案例教学的应用在国内起步晚,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教学实践模式和培训体系,也就无法对授课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之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施技巧。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缺乏,造成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
(五)学生缺乏积极配合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准备、课堂积极发言、课后认真撰写分析报告,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然而由于学生习惯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习惯于教师在课上唱主角,自己甘愿当听众。学生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主动参与讨论,致使课堂气氛沉闷,造成案例教学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另外,由于目前的考核方式大都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比重小,没有科学地考查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认真进行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在课堂讨论和发言中表现消极被动,出现“搭便车”的现象。
三改进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案例教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周密的实施计划,包括教学安排的章节、课时、教学手段、学生可能的提问以及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等。教师提前将案例和相关问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就仔细阅读并熟悉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做好课堂讨论和发言的准备。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及时进行总结和启发,防止漫无边际地讨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另外,要认识到案例教学与举例的区别。案例教学是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举例则是辅助教师阐述问题的一种手段,随意性很强。最后,要明确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引导。
(二)加强案例库的建设
建立典型、真实并且具有启发性和实效性的案例是高职案例教学开展的首要任务。学校应出台鼓励政策,促使教师重视收集和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全面提升案例教学效果。可以从多种途径进行收集[2]:(1)教师通过参加企业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到企业一线收集案例材料;(2)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参考相关资料自行设计;(3)使用国内外的案例教材和案例库。对于国外的资料,由于法律法规和国情的不同,应慎重选择,在使用之前要进行“本土化”处理,以适应国内的实际情况;(4)校内或校际间互通有无,建立开放、共享的案例库;(5)学校加大投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而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的案例。在收集案例过程中,要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多选用关于中小企业的案例,既要有成功案例,也要有失败的案例。案例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三)正确处理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
案例教学固然优势明显,但也不能替代其他教学方法。传统讲授方法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使用传统方法反而有助于学生打下理论功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当然,讲授教学应该是启发式,而不是“灌输式”的。在案例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对案例涉及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重点讲授,然后在案例教学中去检验和应用理论,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所以,传统讲授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应该认识到,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只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手段,还要同其他实践教学配合进行。比如校内模拟实验、校外实训等,都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首先,高职院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在案例教学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或者进修,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业务能力。作为教师,要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深入企业从事财务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进行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教师还要重视案例教学实施能力的训练,掌握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技能,提高课堂组织和引导能力,增加案例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务专家参与财务管理教学,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或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有感性的认识。
(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成功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首先,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畅所欲言,敢于对不同观点展开辩论。另外,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学生在案例讨论课前的准备情况、案例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和课后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纳入考核范围,按照合适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最后,要改革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3],变单一的闭卷考试为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变单纯的知识型考试为能力型考试。实行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理论测试与实践能力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适当增加案例讨论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多维的考核机制能够使学生重视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有益于师生的共同提高,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施效率,发挥案例教学的真正作用,促进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所以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财务管理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文莉菲.关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7)
[2]刘涛.对财务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15)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程 案例研究
【分类号】G633.6
小学生特征就是爱动、爱玩,因为“玩”是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天性,在新课改革的提倡下,我们应注重发挥儿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而不能一味用应试教育来束缚学生的天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实现教学的最大价值。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适应了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更好地在实际生活在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一、数学教学课程案例研究的含义
数学教学课程案例是一些案例在特定的数学教学背景下以一定方式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质的反映,教学案例是指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在所开展数学活动中取得的显著效果以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学案例。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是对数学课堂特定的教学背景下产生的教学案例的研究,是对数学教学桂林路的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实用的研究方法。一个教师要想取得成果必须具备典型的教學案例来支持。
二、数学教学课程案例开发的思想和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主要采取描述的手法,即可用第一人称,又可采用第三人称,描述要生动具体,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案例研究是一个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不仅要将优秀案例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还需要自己不断去开发和研究新的案例,使新的案例成为解释特定数学内容的经典案例。那么该如何开发新的数学教学课程的案例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案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思想“立足实践,勇于创新”,合理地组织教材和运用教材
教师在课程案例开发中应立足于教学实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并勇于创新,使案例与时代相结合,便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时代相结合,便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新课程改革倡导“双边教学”,即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案例实际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案例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
2.数学教学课程案例开发时应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知识框架
数学知识不仅高深而且庞杂,小学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只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冰山一角,但是涉及的方面并不少,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课程案例的开发中应考虑到数学知识的庞杂性,在案例中要贯穿系统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数学教学课程案例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小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程案例的设计中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例如教学中长方形、正文形面积计算,可让学生观察家里哪个地方的形状,例如屋子、院子等度量长和宽是多少米,面积多少。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
4.数学教学课程案例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人体悟,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而不是被迫接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数学课程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配合者,课程教学案例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独立地学习数学知识,并学会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三、学生发展需求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这三个子过程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反思力.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反思性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益.要实现“发展学生”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我们的课堂.
四、数学教学课程案例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数学教学课程案例的研究可以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选择更合理、更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小学数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也就是求知欲。数学教学课程案例研究可以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课程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反思,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便发现不足及时弥补。
通过对数学教学课程案例的研究,教师的教学技能可以获得提升,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
小结:通过对数学教学课程案例研究概念、方法以及意义的阐述,使我们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有了全面的认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对课程案例进行研究,不断推陈出新,更好地帮助学生来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余春梅;例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J];科技视界;2013年26期
[2]陈钱勇;追求技巧还是发展能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价值思考[J];成才之路;2009年01期
[3] 王宗情;合理运用多种感官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年11期
[4] 陈敏婷;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