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2025-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东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精选8篇)

山东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篇1

鲁人〔1997〕21号

各市、地、县(市区)委组织部,各市、地、县(市区)人事局,省直各部门、各高等院校、各大企业人事(干部)处: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为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了保证。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现将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印发〈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情况提出以下意见,望一并贯彻执行。

一、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一律由县以上(含县)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已经承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要按照本通知规定,将其管理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党委组织部门或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

二、各级人才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干部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工作。人才服务机构凭流动人员辞职、辞退证明书或其它符合国家规定的证明材料,向流动人员原单位开具调档函,其原单位要按规定整理好档案,及时转交人才服务机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转递,必须由各级组织通过机要交通或专人送取,对流动人员本人自带的人事档案,人才服务机构不予办理;查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者,必须是中共党员干部,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本人或亲属的档案。各级人才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

三、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要配备党性强、作风正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党员干部专门从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抓好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要抓好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监督、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各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情况,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将在年内进行一次检查。

四、省内以往制定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本规定执行。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八日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事部

关于印发《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人发〔1996〕1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和人民政府人事(人事劳动)厅(局),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人事局,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和各人民团体干部(人事)部门:

现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规定,对本地区、本部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做一次检查,纠正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将在明年适当时候,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请及

时将执行中的有关情况和问题告诉我们。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日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指:

(一)辞职或被辞退的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二)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三)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

(四)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人事档案;

(五)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区街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六)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中方雇员的人事档案;

(七)其它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

第三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第四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含县)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严禁个人保管他人人事档案。

第五条 跨地区流动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可由其户籍所在地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也可由其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

第六条 尚未建立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地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仍由原人事档案管理单位管理。

第七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认真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等管理工作,认真做好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有关的流动人员身份认定、档案工资记载、出国(出境)政审工作,经授权做好相关的职称资格考评、合同鉴证、社会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第三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转递

第八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凭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人员流动的有效文书,向流动人员原单位开具调档函,原单位接到调档函十五天内,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随档案转递通知单转交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转递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经审核无误后,及时将档案转递通知单回执退回原单位。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发现转来的档案材料不齐全或不清楚的,应要求原单位补齐或查清楚。

第九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转递,应通过机要交通或派专人送取,不得邮寄或交流动人员本人自带。对流动人员本人自带的人事档案,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不得接收。

第十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接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须由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办理委托存档手续。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与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签订档案管理合同书,合同书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

第十一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开具的转档手续,与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具的转档手续具有相同效力。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必须凭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开具的转档手续,方可接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第四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第十二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加强与流动人员及其现所在工作单位的联系,做好流动人员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不断充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内容。收集的材料,必须经过认真的鉴别。需经单位盖章或本人签字的,签字盖章后方能归入档案。

第十三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按照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流动人员档案材料的整理工作。在整理档案过程中,要防止丢失档案材料和擅自泄露档案内容,不得擅自涂改、抽取、销毁或伪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

第十四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查阅、借阅工作制度和注意事项。

(一)查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应办理审批手续。查阅单位应申明查阅理由,管档单位根据规定和需要确定需提供的档案材料。

(二)查阅单位应派中共党员到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查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查阅单位介绍被查阅人的有关情况。

(三)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涉及国家秘密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要严格保管,严格查阅手续。

(四)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五)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

规定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查阅者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

第五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保管

第十五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具备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物质条件,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配备铁质的档案柜;经常检查库房的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和安全措施;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人员办公室应三室分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档案的保管方法和保护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实行目标管理,不断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十七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应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是党性强、作风正、忠于职守、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共产党员。

第六章 监督与处罚

第十八条 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的,由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一)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单位或个人;

(二)擅自涂改档案内容或伪造档案材料的;

(三)擅自向外公布、泄露档案内容的;

(四)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等管理工作中,出现违反本规定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对前款所列情形负有责任的单位或直接责任者,要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九 条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应本着“服务为主,适当收费”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收取服务费,但不得以赢利为目的。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或工作细则,并报人事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人事部负责解释。

山东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篇2

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导向作用

中央高度重视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十六大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要“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央企领导人员管理工作, 制定出台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规定。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立以来, 按照中央要求和现实需要, 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各企业在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 出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定《管理规定》, 及时将这些做法和经验上升为规章制度, 对于推进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体系, 全面提高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水平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也将对各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管理规定》是经过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形成的。

在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评价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各地各有关单位和各中央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实践中, 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特点, 干部考评与业绩考核“双轨运行”, 考核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考核评价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 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因此, 出台《考评办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引导企业注重提升“软实力”

制定《管理规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中央企业实际出发, 着眼于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设“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班子, 以完善领导体制、健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 规范程序, 明确要求, 建立制度,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保证中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研究起草《管理规定》过程中, 我们按照“反映现实、大胆创新、留有余地、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 力求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管理规定》始终贯穿了这一原则。同时, 注意把党管干部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相衔接, 注意把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聘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 把组织选拔与竞争选聘结合起来, 使《管理规定》符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管理规定》注重把近年来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做法, 加以归纳、总结和完善, 同时注重吸收借鉴党政干部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 以及国外在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方面好的做法, 积极探索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三是坚持可操作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管理规定》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主要环节从内容、程序到方式方法, 都尽可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 对尚处于探索中的一些做法, 从原则上提出要求, 为今后的实践和改革留有空间。

在制定《考评办法》过程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树立导向、改革创新、体现特点、简便易行”的总体思路, 强调以业绩为基础, 全面考评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能力素质、履职行为和履职结果, 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班子团结、企业党建、科学管理等“软实力”提升, 与现行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互为补充, 形成了综合考评与培养使用挂钩、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挂钩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考评方式上形成了多维度、全方位、开放式考评, 实现了考评制度的创新突破。

提出公开招聘、任期制等新举措

《管理规定》分为9章共66条。第一章总则, 主要明确了制定文件的目的、适用范围以及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二章资格条件, 规定了中央企业领导人员任职的基本条件和资格;第三章职数和任期, 主要对中央企业董事会、经理班子、党委 (党组) 班子的职数以及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等作出了规定;第四章到第八章, 主要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职业发展、退出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作出规定;第九章附则, 明确了参照执行的范围, 以及《管理规定》的解释权和实施时间等。

《考评办法》分为5章共35条。第一章总则, 主要明确了制定办法的目的、原则、主要方法, 并对考评对象进行了界定;第二章综合考核评价内容, 对考评内容、指标和要点作了具体说明;第三章综合考核评价方式, 确定了考核评价的组织实施方式和具体程序;第四章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及运用, 提出了考评结果的确定方法、标准和奖惩措施;第五章附则, 主要明确了参照执行的范围, 以及《办法》的解释权和实施时间等。

这两个文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规定》将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融入到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资格条件、考核评价、问责之中。《考评办法》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等科学发展内容作为考核要点及标准, 增加了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考核指标或要点, 引导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管理规定》积极吸收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改革的新成果, 提出了公开招聘、任期制、任期考核、多维度测评等多项新举措。《考评办法》借鉴国际通用的企业考评方法, 吸收360度考核的理念, 形成了多维度的立体评价, 探索建立了综合考核评价的量化评分体系, 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测评有机结合。三是体现了中央企业特点。《管理规定》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原则、资格条件、职数、任期、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职业发展、退出等方面都赋予了有别于党政干部管理的鲜明企业特点。《考评办法》突出业绩导向, 在考评内容中赋予业绩50%的权重, 将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和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直接运用到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评中。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一是进一步扩大职工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管理规定》要求, 在本企业内部选拔领导人员应当经过民主推荐, 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民主推荐情况, 实行差额考察制度、任前公示制度、职工代表对领导人员的民主评议制度, 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要接受职工民主监督。《考评办法》强调, 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规定职代会测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并赋予较高的权重;未成立职代会的, 参加企业内部民主测评的职工代表比例不小于10%。二是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 把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要方式。去年, 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首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总经理, 实现了中央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突破。《管理规定》明确提出, 对经理班子成员的选拔应逐步加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力度。三是全方位开展民主测评, 在更大范围听取群众意见。《考评办法》借鉴国际通用的企业考评方法, 吸收360度考核的理念, 建立了由企业领导班子、中层管理人员、职工代表、上级管理部门、监事会共同参与的多维度测评, 并结合个别谈话、听取意见、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等方法, 综合运用多维度测评、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考核评价。

真正实现负责人“能上能下”

目前在一些企业, 确实存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上来后, 除了到达退休年龄或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等情况, 才能“下”来, 否则, 即使工作平庸, 业绩平平也不会“下”来。为解决这个问题, 《管理规定》和《考评办法》作了如下规定:一是实行任期制。《管理规定》对董事、总经理、党委的任期作了明确规定。二是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 将考核评价与任免、奖惩挂钩。三是健全退出机制。《管理规定》提出, 完善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免职 (解聘) 、辞职、退休制度, 并规定了免职 (解聘) 的五种情形和应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的三种情形, 明确了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四种辞职形式。同时规定“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达到任职年龄界限、不再担任企业领导职务的, 其在下属企业所兼任的其他职务也应当一并免除”。上述规定有助于建立企业领导人员的正常退出机制, 真正实现领导人员的“能上能下”。

职务消费接受职工监督

中央高度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管理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 目前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已经形成了以业绩考核为基础, 薪酬水平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薪酬制度。为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 《管理规定》作出了以下规定:一是严格执行《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二是明确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方案审核、批复的程序。中央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在企业领取薪酬方案所列收入以外的其他任何收入, 不得在兼职单位领取薪酬、奖金等任何报酬。三是按照依法合规、从严从俭和公开透明的原则, 建立健全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制度。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讯、业务招待、差旅、考察培训等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消费项目, 应当明确标准, 制订预算方案报国务院国资委审核、批复后实施, 年终将情况报国务院国资委, 并接受职工民主监督。

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

山东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篇3

关键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网格

一、引言

人事档案是个人身份,工作、学历、人事关系等最真、最直接的记载,是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人、使用人的重要载体和依据,直接关系到人事安全和人才利益。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人事档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的20年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对人才合理的配置和有序的流动做出得很大的贡献,但传统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而基于网格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网格的相关理论

(一)网格的含义

网格(grid)是科学家针对当今的一些科学难题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尚无精确定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网格是一个一致、开放、标准的计算环境的信息基础设施,它作为虚拟的整体而使在地理上分散的异构计算资源以达到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等目的。

(二)网格的特征

1、集成性与异构性。网格把地理位置上分布的各种资源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使用者。

2、共享性和协商性。网格中的任何资源都能够被共享协商使用,资源请求者和提供者通过协商可以得到不同的服务,满足不同的需要。

3、自治性与统一性。网格资源的拥有者对该资源具有最高管理权限,网格允许资源拥有者对它的资源有自主的管理能力,同时它又需要接受网格统一管理。

(三)网格的系统结构

常见的网格体系结构主要有五种,但目前较为重要的是五层沙漏结构和在五层沙漏的基础上结合Web Service提出的开放网格服务结构。五层沙漏体系结构是一种以“协议”为中心的结构,它从底层开始分别为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聚层和应用层。开放网格服务结构与五层沙漏体系结构一致,但是它符合标准的Web Service框架,是强调以服务为中心的“服务结构”。

三、网格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一)网格技术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可行性分析

1、技术上的可行性。网格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如今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技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国际上涌现了大批网格研究项目,许多IT企业也积极行动参与相关的技术研究,推出相关支持网格的软、硬件产品。网格标准、网格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以及网格操作平台的出现证明网格的应用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

2、实践上的可行性。网格计算在全球有了许多应用的案例,尤其是企业网格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我国网格技术也已经在生物医药、铁路运输、电子政务、资源勘探以及农、林、水利、航空、金融等行业得到应用。另外,目前我国的人才机构大部分已经拥有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其原有的内部技术为网格的应用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

3、经济效应上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各地的人才机构虽都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与标准,造成重复建设严重,许多资源无法合理的运用,而网格技术能把已有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有效、高效地使用现有资源,提高服务性能,这在经济效益上为网格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二)网格技术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必要性分析

1、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网格技术。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各个部门的应用软件系统在平台、数据库、网络、接口等各方面千差万别,相对孤立的应用软件体系无法适应需整体协作的管理运作体系,隔离的档案网络形成了档案资源流通的障碍,造成个管理部门档案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而网格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新的管理模式与发展趋势需要网格技术。传统人事档案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本质所体现的是个人对国家机关、企业单位的依赖关系,而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正逐步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个人诚信体系的建立也将是大势所趋,而相对的人事档案需要整合的资源、服务的种类和需要处理的数据也会急剧增加,由于各机构地理分布广泛,管理域不同,管理策略和安全需求的不同,这就需要一种技术能很好的协调和解决这些问题而网格技术是其最好的选择,它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趋势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技术基础和标准平台。

(三)网格技术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

1、引发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更深层次的变革。传统经济的人事档案是以手工与纸介质管理为主的,档案的更新、传递、查阅都很不方便,而网格环境下档案管理是协作的、开放的,能够方便单位、个人对档案进行及时更新、查阅、适用流动人员的发展趋势,而这必将引发管理模式更深层次地变革。

2、有利于档案资源共享,实现“一点受理,多点服务”。目前由于管理政策不统一、平台系统不统一和数据库结构不统一等造成档案资源难以共享,而网格的共享性、异构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流动人员的档案委托中心或工作站保管,并可以就近地在任何分中心或工作站开展相关档案的后续服务。

3、有利于管理部门、单位、个人的协作互动、促进人事档案的更新。动态的业绩更新是人事档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档案价值的所在,网格技术能够使地理位置不同区域的管理部门、单位、个人拥有不同的权限通过不同的入口对档案进行查阅、及时更新等。

4、有利于档案的利用和开发及个人诚信体系的建立。利用网格技术可实现流动人才的人事代理服务的跟踪和辐射,拓展档案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如公安、银行等)的信息交换,实现个人诚信档案的建立与更新。

四、基于网格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实现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网格的整体模式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拥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等连成一个逻辑整体,然后像一台超級计算机一样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人事档案信息应用服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的建设可以与流动人员区域性人事档案建设的结构相同,如图1所示。

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以行政区域为主,辅以地理区域相结合。但从整体上看,它存在一种层级递进的关系,县级联入市级,市级联入省级,最后构成国家级。各级之间以及各隶属关系之间的资源是共享的,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因此,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建设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试点示范工作逐渐铺开。

通过建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基础,整合和管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灵活的、富有弹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复投资。

(二)分层的一体化网格信息平台结构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网格建设是一个广域、长时的动态建设过程,它需要将不同地域、形式各异的资源进行整合,需要兼容各种产品的更新换代。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是这一建设中最基础的部分,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事档案各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协同操作,实现任何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数据交换和程序连接,进而集成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这种基于网格技术的分层一体化信息平台体系结构由六个部分组成:

1、数据网格与计算网格。它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平台的基础组成部分。数据网格集成多种异构、分布的数据源,进而为海量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与融合提供基础框架。计算网格由多个服务器集群构成,通过集群技术将各企业的服务器融合成为一台透明的、强大的高性能计算机,用于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

2、信息资源网格。该层基于数据网格和计算网格构建,对来自数据网格和计算网格的数据与结果进行处理形成信息资源并将信息资源提供给服务网格层。

3、服务网格。提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所支持的各种服务,同时对于各人才机构的应用系统提供支持,这种服务支持包括信息服务、计算服务和智能信息服务等。

4、系统建模与应用模板。根据来自应用系统和个性化服务访问接口的不同要求,相应地生成专有的系统模型和应用模板。服务网格根据其生成的系统模型和应用模板,向应用系统或用户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

5、个性化服务访问接口。针对各企业和个人的不同应用要求,人事档案各个应用系统通过该接口可以很好地与人事档案信息平台进行交互,进而获取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是信息平台通用性、交互性、实用性的重要表现部分。

6、开发规范与控制平台。它是信息服务平台的中央控制中单元,通过该平台的集中统一控制,使得新建的服务网格、信息资源网格、数据网格和计算网格等各个子系统符合统一规范。利用实现系统的互通、互联相互操作,进而在管理控制平台的统一控制、协调下发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最大优势。

五、结束语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正逐步走向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网格技术作为一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化、开放化、标准化,并逐步进入实际生产应用阶段。将网格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它不但能弥补由因特网的不足而带来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档案的查阅、异地更新以及单位、部门间的互动,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环境和广阔的前景,为其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对促成新的管理模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闰静.网格技术应用于档案工作的设想[J].湖北档案,2005(2).

2、陶碧云.档案异构数据库与网格技术[J].档案与建设,2006(9).

3、裴友泉,马仁杰.运用网格技术解决电子档案关联利用问题的构想[J].档案学通讯,2005(6).

4、许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探析[J].兰台世界,2006(12).

5、黄霄羽,曹建峰.人事文件中心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迫切性[J].北京档案,2002(7).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4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校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使我校流动党员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党内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

本规定所称流动党员,是指行政或户籍关系仍在所在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但因下列情形或原因流出、流入的党员:

1、党员出国出境的;

2、毕业生党员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组织关系尚在学校的;

3、离退休党员异地居住的;

4、党员因学习进修、从事科技咨询、合作研究或其它正当职业等原因流动的。

(一)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

1、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2、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

3、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二、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

(一)党员外出时间在3至6个月,有固定地点的,应持党员证明信,到所在地党组织过组织生活;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应将组织关系转至当地党组织。组织关系难以落实或无固定地点的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外出所在地相应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

(二)凡未转出党员组织关系的党员,在外期间要主动与党支部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组织生活情况,并按期交纳党费。遇有重要情况必须及时向党组织报告,接到党组织有重要活动的通知后,应按时返回。党员外出返回后,应主动向党组织如实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并将相关证明、鉴定材料交党组织查验。

(三)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的,流出地党组织应在他们中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由流出地党组织指定负责人,定期联系。党支部或党小组负责人应每季度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一次组织生活和党员的思想、工作等情况。条件许可的,也可将组织关系转至流入地党组织,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管理。

(四)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来的党员,应按规定接收他们的党员组织关系、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并及时将他们编入相应党支部、党小组,妥善安排他们参加党听组织生活和其他党内活动。对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入地党组织要认真填写《流动党员活动证》内的有关内容。流入地党组织不得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外来党员。

(五)党员流动期间,凡因单位未建立党组织或有关单位党组织不接收等原因,造成党员隶属关系不能明确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党组织或流入地的党组织负责协调解决。党员应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请求解决组织关系隶属问题,并按要求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或与流出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由流出单位党组织出面协调解决。党员不得以此为借口,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六)党员在流动过程中,应主动向流入地党组织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党员身份。故意隐瞒党员身份,长期脱离于党组织之外的,应按有关规定作出严肃处理。凡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交纳党费,或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的,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应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七)预备党员在流动过程中,预备期满应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流出地党组织要重视对流动中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及时明确其组织关系的隶属,认真考察其流动期间的表现,按期讨论其转正问题。

已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其转正,讨论转正前应书面征求流出地党组织的意见;未转出党员组织关系的,由流出地党组织负责其转正,讨论转达正前应书面征求流入地党组织的意见。

延期提出转正申请的,经流出地党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并报上级组织批准,可对其作出延长预备期的处理或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八)流动党员要按规定及时足额交纳党费。如因特殊情况,本人不能按时交纳党费的,经流出地党组织同意,可以邮寄、由他人代交、或持所在单位证明补交党费,但不能少交或不交。

三、出国、出境党员的管理

(一)因公出国出境工作学习,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党员不向国外境外转移组织关系;时间超过6个月,但工作流动性大的党员也可不向国外境外转移组织关系。如工作需要证明党员身份的,由党委组织部出具党员证明信,再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公派出国出境人员中的党员工作学习期满回国时,已转出组织关系的,应持党支部鉴定,及时向党委组织部报到,由原党组织接受其参加组织生活。

(三)出国出境留学或学习的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根据本人申请和汇报材料,可由原所在党组织讨论转正问题。如党员在外无法讨论转正的,待学习或劳务期满后,根据本人表现和在外组织鉴定,回原单位办理转正手续,具备条件的可以转为正式党员。

四、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党员的管理

(一)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党员,如无特殊原因,其组织关系原则上转移到本人或父母居住地的党组织,也可以转到县以上人才服务机构的党组织。特殊情况下,经本人申请,所在系党总支同意,党委组织部批准后,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可以保留在学校,但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二)毕业生党员离开学校外出时间连续6个月以上的,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发给《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按要求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生活。

(三)流动党员至少每半年一次向组织关系所在党总支汇报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并书面递交一份思想汇报和工作总结。

(四)各党总支要定期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摸底排查,对不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或违反党纪的,按党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异地居住和被返聘的离退休党员的管理

(一)异地居住的离退休党员,其党员组织关系应转移到接受居住地的党组织。

(二)离退休党员如仍被原单位返聘担任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其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

(三)离退休党员如被民办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聘请担任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入聘用单位,聘用期满后再转回原单位。

山东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篇5

第一章 总则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人事档案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提高工作效率各管理水平。根据中央组织部、国家档案局所发布的《干部档案工资条例》及《高等学校档案工资规范》(国家教委6号令)有关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人事干部档案包括全校教职工(含获得准出国、退休、死亡以及正在商调的人事档案)的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干部、工人档案式组织、人事等部门按照党的有关政策,在培养、选拔各任用(招聘)干部、工人等工作形成的记载个人经历、政治思想、思想品德、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

第二条

在人事干部档案管理工作钟,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保密的法规和制度,严密保管,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第三条

全校教职工的人事档案由人事处统一管理。人事档案室的主要职责包括:

(1)按国家关于档案管理的法规严格保管人事档案;(2)收集、鉴别和整理人事档案材料;

(3)接收新进档案材料并完成人事信息收集和查档补漏工作;(4)办理干部档案的借阅、借用和转递;

(5)做好库存统计,每年全面检查核对一次档案;(6)调查研究档案工作的情况,积极开发档案的信息资源;(7)办理其他相关事宜。

第二章 人事档案的收集范围与鉴别归档

第四条 人事干部档案材料具体范围按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的要求执行。工人档案参照此规定执行。我校档案材料来源按形成部门划分,主要包括:

1. 组织统战部工作形成的材料;(1)考察、任免干部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民主评议干部的综合材料,干部任免审批表(附有组织审定的表现情况、综合考察材料等)。

(2)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转正申请书、自传、综合性政审材料及有关的证明、考察材料;党员登记表;加入民主党派的有关材料。

(3)奖励材料: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等审批(呈报)表。2. 纪检委工作形成材料:

(1)纪检检查、监察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处分决定,免予处分的意见,上级批复,核实(调查)报告,本人检查、交待、对处分决定的意见,撤销处分的有关材料,学校通报批评等材料。

(2)审计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干部个人的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材料,离任审计考核材料。

3. 科研处工作形成材料:

(1)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科技奖(含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材料。

(2)鉴定材料,各种著作、译著和在重要刊物发表的获奖论文或由重大影响的论文等目录。

4. 人事外事工作形成材料:

(1)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材料:干部履历表;考核登记表;退(离)休审批表等材料。

(2)评审(考试)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表,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登记表,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套改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审批表等材料。

(3)办理工资、待遇等工资中形成的材料:转正定级审批表、定级定工资材料、各种工资变动审批表、登记表、提职晋级和奖励工资审批表;享受专家特殊津贴的呈报表;解决各种待遇问题的审批表、批复材料等。

(4)聘用干部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录用审批表,事业单位补充人员审批表和有关证明材料,考核材料,续聘解聘和辞退材料,辞职审批材料等。

(5)办理出国(出境)审批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因公出国(出境)审批表、备案表,在国外表现情况材料或鉴定材料,因私出国(出境)审批表等材料。

(6)表彰奖励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材料:先进事迹材料。先进事迹登记表,立功、受勋、嘉奖、通报表扬等以及在其他工作中形成的表彰材料。

5. 其他部门工作(个人)形成的材料;(1)干部更改个人信息(更改姓名、民族、出生日期、国籍、参加工作时间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个人申请、组织审查报告及所依据的证明材料、上级批复等材料。

(2)干部培训结业成绩登记表。

(3)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代表会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材料:代表登记表、委员简历、政绩材料等。

(4)其他可供组织参考的材料。

第五条 各单位应主动在一个月内将形成的归档材料,送交人事处审定、鉴别归档,确保人事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和便于提供利用。

第六条 归档材料必须是办理完毕的正式材料。材料应完整、齐全、真实,文字清楚(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红色及纯蓝墨水和复写纸填写)对象明确,写清承办单位(规定盖章需加盖组织印章)。干部任免审批表必须注明批准的机关名称、时间和文号、第七条 档案材料一般不使用复印件。特殊原因需存入复印件,须交原件至人事审核,并加盖公章,才能归档。

第三章 档案的提供各利用

第八条

因工作需要借阅和借用干部档案,需遵守下列规定:(1)查阅档案的人员必须是中共党员,并携带专用的笔记本。查阅者不得泄漏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

(2)查(借)阅单位必须填写《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查(借)阅人事档案审批表》,按照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3)凡外单位来函需查阅干部,人事档案的,须过人事处领导批准,不得仅凭调查证明材料介绍信查阅干部人事档案。

(4)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档案及其直系亲属档案。(5)干部、工人档案一般不外借。因工作特殊情况,需借出使用,应严格履行审批和登记手续,借用不得超过15天,若需延长使用时间,应及时办理续借手续。借用者应严守保密制度,不得转借他人或复制留底。

(6)查阅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复制(拍摄)档案内容。因工作需取证或报考硕士、博士需提供学历材料的,经人事处领导审批后才能复制(拍摄)。

第四章

档案的转递

第十条 转递档案须遵守以下规定:

(1)转递档案必须经过人事处领导同意才能转递。

(2)转递档案必须按规定认真填写“干部档案转递通知单”的项目,详细登记,严密保封。

(3)人事档案应通过机要交通转递或档案管理人员送取,不准邮寄或交干部本人自带。

(4)转出的材料必须完整安全,并按规定经过整理装订,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一条 积极开发档案现代化建设,加强档案计算机管理,树立档案工作的信息意识。

山东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篇6

【发布日期】1989-12-03 【生效日期】1989-12-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

(1989年12月3日苏政发〔1989〕117号)

一、一、为加强我省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特制订本暂行规定。

二、二、本规定适用于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异地从业、生活的已婚育龄人口。

三、三、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计划生育、公安、工商行政管理、交通运输、劳动、人事、民政、卫生、城乡建设、乡镇企业、房产管理等部门应当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四、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由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共同管理,纳入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范围。

五、五、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节制,按户籍所在地的规定执行。

六、六、流动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时,应向当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申请领取《计划生育证明》。以单位组织建筑队或其他团体外出时,必须与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签订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

七、七、有关部门对申请领取营业、工作等证件的已婚育龄人口,必须检查其户籍所在地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符合规定的方可予以办理;公安部门在办理《暂住证》时,应协助计划生育部门查验《计划生育证明》。

八、八、用工单位在招用外来的已婚育龄人口时,必须把遵守计划生育有关规定作为劳务合同的一项内容,并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用工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做好外来已婚育龄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九、九、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违反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规定而怀孕的,应中止妊娠,手术费用由用工单位承担,无用工单位的,由户籍所在地的计划生育部门负责。

十、十、流动人口伪造、骗取《计划生育证明》的,或者为流动人口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及其主管部门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或行政处分。十一、十一、对于因放松管理而导致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用工单位,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视情节给予该单位负责人以经济处罚或行政处分。十二、十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故意为躲避计划生育管理的人提供住宿,违反者由当地人民政府视情节给予处罚。十三、十三、对流动人口中违反生育节制规定超计划生育的,由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以罚款。有关部门和单位可视情节给予停止聘用合同、停止营业、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理。十四、十四、流动人口中实行晚婚、晚育的,育龄夫妇按有关规定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应给予奖励,奖励费用由用工单位负担。个体工商户的奖励费用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解决。十五、十五、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十六、十六、各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十七、十七、本规定由省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十八、十八、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改善 篇7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从某些地方对流动人员建档的项目来看, 内容较为全面, 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1、信息资料的完整收集整理较难

对于流动人员而言, 档案的不完整主要体现在建档时的疏忽, 主要是录入信息的残缺, 以及农民工在异地再就业时, 由于地域跨越较大, 使得新建档案不能成为原有档案的补充和延续, 从而造成档案信息的残缺不全, 随意性大。另外档案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 有些人擅自修改、伪造个人档案。由于流动人员工作流动性较大, 这在客观上给档案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使得一部分流动人员的档案材料不仅残缺不全, 而且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这就使得人事档案的可信度收到严峻威胁。

2、档案传递不规范, 人档分离问题严重

目前流动人员的档案转递混乱、不及时移交或不移交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组织和单位在转递档案的过程中, 未按照流动人员转递的程序和要求进行, 采取随意邮寄、自带档案等形式转递档案, 造成档案的遗失。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接管流动人员的档案材料, 需由本人或其所在单位办理委托存档手续, 而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因为手续不全而出现“人档分离”的现象。

3、管理混乱, 人员配备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 某些民办企业、人才开发中心等不具备独立人事权的机构擅自接收和管理流动人员的档案, 严重扰乱了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秩序。在某些基层人才服务中心, 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或没有专人负责, 造成档案管理混乱的现象。

二、改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管理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 保障人事档案材料的实体安全, 更关键的是实现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实现档案库管理现代化、档案资料电子化和档案服务网络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工作的主体, 在整个工作中起了主导作用。为了提高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还要加强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建设, 不仅要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设施, 还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关键。

2、完善收集工作, 确保档案真实完整

由于流动人员的工作地点分散, 流动性较大, 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所以笔者认为要优化调整档案材料的内容, 确保档案真实完整。我们要创建能力档案、业绩档案和诚信档案, 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得以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当头档案”的产生。

3、处理好个人隐私保护和档案利用的关系

个人档案中的部分内容是属于个人隐私, 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但又要发挥档案的价值, 因此处理好个人隐私保护和档案利用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在做好个人隐私受到保护的同时, 要加强档案材料中飞隐私部分的合理利用。我们要建立流动人员档案与本人见面制度, 还要做好流动人员档案中非个人隐私部分的合理利用。在不损害流动人员的利益和所公开的信息有利用价值这两个前提下, 将非个人隐私的档案信息合理分布在人才市场以及相关部分的计算机互联网上, 形成人事档案的数据库, 便于单位和个人查询利用。

4、拓展新的档案管理方式

人事代理是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新方式, 是人事管理最终成为一种公众服务的制度。在人事代理制度的基础上可以拓展新的服务形式, 目前一些人才服务中心已经实行了“人才派遣”制度。这样一来, 用人单位可以打破人事关系和劳动关系一体管理的局面, 能够准确选人, 实行人力资源共享。

显然, 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问题, 当然一些档案工作中的实际工作问题目前难以合理解决, 希望本文的探索对我国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徐一珍、徐一群:《如何规范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 《浙江档案》, 2005 (10) 。

[2]张金雨:《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应合法化》, 《人才瞪望》, 2003 (3) 。

山东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篇8

关键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26-2

1 概述

人事档案也叫干部档案,它是记录个人社会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业务能力等情况的文件材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具有凭证、依据和参考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以及开具出国等相关证明时,都会用到人事档案。

流动人员不同于流动人口的概念,它是指所在单位无权保管人事档案或者没有人事档案接收单位的个人。流动人员主要包括待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自费出国人员、非国有单位员工以及辞职或被辞退的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从干部档案派生出来的一种人事档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私营、合资、股份制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很多人在私企等企业工作,按规定,这些企业不具有人事管理权限,其员工的人事档案就需要委托给正规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事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因为个人利益与人事档案直接挂钩,如果人事档案不能挂靠妥当,长期得不到托管,个人的相关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

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有效管理能够促进人才在不同行业、地区之间实现无障碍流动、合理流动和配置,提高人才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员随意处理个人人事档案将影响个人国家公职的保留、档案工资的调整、工龄的计算以及其他应受到保障的个人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如果没有人事档案就不能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即使随工作单位入了社会保险,将来如果没有人事档案也无法享受待遇,不能办理退休手续,会直接影响年老以后的生存问题。因此,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不容忽视。

2 当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国家出台相关文件规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但实际工作中,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流动人员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档案材料难以收集

一些流动人员对人事制度和人事档案缺乏了解,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对于人事档案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清,档案管理意识淡薄。面对人事档案复杂繁琐的调动程序,有的人为了免去麻烦,选择自己揣着档案,导致弃档、档案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受用人单位不重视档案以及档案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有的人觉得档案没有用,找到工作后就把档案忘在了脑后,完全不考虑给档案找个可靠的“归宿”;还有一部分人把档案转到人才交流中心后,在高薪工作的诱惑下选择“弃档走人”,导致“人档分离”。虽然“人档分离”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种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档案制度会取消,也不代表档案是能够随便丢弃、可以置之不理的“身外之物”,对自己的人事档案不闻不问将很可能在今后遇到麻烦。这些做法都容易导致档案信息难以汇集,造成流动人员档案不完整。如果人事档案直接丢失,流动人员就失去了学籍、身份、工龄等,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社会保障。

2.2 多头管理,影响人才流动

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应交由县级以上(含县)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但实际工作中,除了人才交流机构外,社会上很多部门都在公开或私自管理人事档案,比如失业管理部门、社会保险机构、私企、民办中介机构等,都在以各种名目接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甚至把保管档案作为谋利和限制人才流动的手段,不仅制约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2.3 流动人员档案真实性不高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以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档案居多,档案中包括入学材料、学籍记录和毕业生登记表等学生阶段的有关材料。但毕业生工作后由于人员流动,进入用人单位后,用人单位对聘用人员在工作期形成的材料并不做收集、归档,工作单位与档案管理部门相脱节,流动人员的真实表现无法被记录下来。当用到档案时,一些人甚至会为了个人私利擅自涂改档案信息,导致档案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2.4 管理水平差,档案调动流转不规范

一些管理单位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手段落后,仍在采用原始粗放的管理手段,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程度不高,而且硬件环境参差不齐,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档案缺乏责任感,管理不够规范。此外,一些单位接管了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但是在人员流动过程中,不能及时移交收取的人事档案材料;一些单位不按照规定采用机要信件的方式传递档案,而是直接将档案交给当事人保管、传递,或者交由快递公司进行投递,导致档案缺损、遗失。在一些高校,学生毕业后,学校不对其人事档案进行规范传递,而是直接把人事档案交给学生自己保管、传递,容易造成档案遗失。有学生违规将档案拆封,甚至对档案内容进行修改,使档案材料失去真实性。

3 解决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去解决,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才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1 强化档案意识,加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宣传力度

人事档案在现实生活中容易被流动人员忽略,一部分原因是相关部门对人事档案的宣传力度不够。强化流动人员的档案意识,相关部门应该紧随时代发展,利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介,深入到企业、学校等流动人员集中的场所,主动向流动人员宣传人事档案的内容、意义、管理办法、转递程序等相关的档案管理知识。而且宣传要有针对性,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要让他们认识到人事档案的重要性,认识到私存档案、不按规定移交档案是违法行为。促使他们在毕业后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把档案转入政府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保存,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应有的社会、政治待遇得到保障。

3.2 调整档案内容,增强档案使用价值。

人事档案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对内容进行调整。以前的档案内容侧重于记录个人的思想觉悟、奖励和惩罚情况,而现在一些企业更注重员工的业绩,这也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被忽视的原因。基于这一点,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文件,调整档案内容,提高档案的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以在档案中补充流动人员的业绩考核、职称考评、继续教育等内容和个人在社会活动和经济方面的诚信记录等,促使流动人员和用人单位提高对档案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3.3 完善相关法律,约束“重新建档”

“重新建档”是人事档案缺失的补救方法,是一种非常措施。但是“重新建档”容易导致“人档不统一”和“一人多党”,使人事档案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失去保证。因而完善档案法律法规,对“重新建档”和违反规定“重新建档”进行约束限制很有必要,这样不仅能让流动人员以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事档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事管理的成效,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更加规范。

3.4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把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建立信息收集、反馈和跟踪系统,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实施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可以把档案和户籍管理结合起来,建成一个信息化系统,把流动人员的所有信息资料,包括户籍、家庭情况,收入情况,信用记录等都输入信息系统,有条件地查询和使用。

4 结语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需要人才服务机构、流动人员、用人单位多方努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事档案价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管理水平让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焕发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为人才流动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魏群.探析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J].兰台世界,2015(07).

[2] 李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如何加强[J].档案与建设,2006(03).

[3] 肖文建,杨彩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对策[J].北京档案,2003(05).

[4] 朱玉媛,张煜.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立法与执法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0(02).

[5] 吴正朋.浅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J].华章,2013(13).

上一篇:学校疫情防控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一年级数学学科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