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等量代换-人教新课标(精选11篇)
xiaoxue.xuekeedu.com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的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1、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曹冲称象引出等量可以替换,由直接替换到间接替换,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水果在天平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
3、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所有的替换过程用电脑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形象地感知等量替换。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个学习的难点。
4、练习的层次安排合理。由一个开放题为综合练习,第一层次为找中间量,第二层次放开学生,给学生8只羊让学生到市场里去自由的替换,可能换到一种物品,也可能换到多种物品。然后逐渐把等量替换各替换消元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等量替换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广泛运用。
但整节课由于只有20分钟,所以上的时候在时间上没有处理得很好,由于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步骤二:利用课文特点, 训练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品读。
1.“说”这个词在本文多次用, 有时在句子中间, 有时在句子后面。如: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 “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 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 我感到羞耻, 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 “总有一天, 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哟, 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2.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如:
“住嘴!”铁罐恼怒了,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 要不了几天, 你就会破成碎片, 我却永远在这里, 什么也不怕。”
3.用其它词代替的“说”, 并在前面加上“态度”修饰。如: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 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4.用“神情”表示“说”, 或在“说”字前后加上“神情”。如:
“住嘴!”铁罐恼怒了,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 要不了几天, 你就会变成碎片, 我却永远在这里, 什么也不怕。”
“哟, 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 懦弱的东西!”铁罐说, 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教学步骤三:根据下面的对话, 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1)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___。
“不敢, 铁罐兄弟。”陶罐___。
(2) “我就知道你不敢, 懦弱的东西!”铁罐说, ___。
“我确实不敢碰你, 但并不是懦弱的。”陶罐___说, “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 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 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3) “喂, 小溪流!这么高兴, 到哪儿去呀?”枯树桩看着活泼愉快的小溪流奔流过来, ___。
“到前面去, 自然是到前面去呀。”小溪___。
评析
本节课从语文实际出发, 从小处着眼, 从语言表达的方式着眼, 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出一个“语言训练点”, 那就是千姿百态表示“说”。根据学生的能力, 进行有的放矢的突破, 教给学生一点有用的知识。
这种教学是艺术的, 然而又是朴实的。从深处看, 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 固然是一种知识, 一种语言表达的模式, 但同时也是一把钥匙。教师所开启的不仅仅只是“千姿百态表示‘说’”这把锁, 他还会让学生想到千姿百态表示“喜”, 千姿百态表示“怒”, 千姿百态表示“哀”, 千姿百态表示“乐”……
一、教学内容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是第四次学习“统计”的内容,如图:
一下:第九单元 P93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二上:第七单元 P94 以一当二的统计图
二下:第八单元 P106 复式统计表
以一当多的统计图
三下:第三单元 P38 简单的数据分析
求平均数
本单元学习的“统计” 分为两小节,具体内容结构如下:
二、教材编写特点及重难点
1、简单的数据分析。
关于“统计”,学生已经认识了1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甚至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本单元将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能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体现统计图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关于“统计”,教师们也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来分析教材、组织教学活动,本人就提几个建议:
(1)、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学习。
(2)、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条形统计图。
如纵向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以一当一、以一当多及本单元学习的内容等。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图表在生活中的作用。(预测)
2、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它是一个应用最普遍的表示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的本质是以有限的样本来推断总体情况。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不能代表个体,如例[1]里小红收集了14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矿泉水瓶,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里的“13”就是一个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并不表示每个个体刚好都是收集了13个瓶子。同时平均数不超过这组数据里的最大值,也不会小于这组数据里的最小值。
教学时的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但由于其不是一个“真实”的值,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讨论: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小刚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3厘米,能判断小明比小刚高吗?讨论过程中可以请两组同学,每组三位量出身高,再计算出平均数并比一比,使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小明班的135厘米只反应了小明班的总体情况,而不是小明的身高情况,小刚班的133厘米也是反应了小刚班的总体情况,因此在只知道平均身高的前提下,小明和小刚谁高是无法正确判断的。能比的,是两班学生身高的总体情况。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已经知道利用统计的结果来对事物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本单元的教学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如教室里的日光灯质量是否合格,能工作多少时间等,工人不可能把全部的灯管都拿来做实验,于是从里面抽出一小部分通过实验产生数据,再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能对全部的日光灯质量作出评价,这就是统计上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1、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可以划分为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例[1]、练习十第1题 [P38]
第二课时:例[2]、练习十第2---4题 [P39]
第三课时:例[1]、例[2]、练习十一 [P42、43]
第四课时:练习十一 [44、45P]
(教学时也可以把例[1]与例[2]合为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进行巩固练习。)
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1]、练习十第1题[P38]
2、教材建议及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横向条形统计图”,教材展示了矿泉水一周的销售情况,和根据销售情况绘成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如对品牌的分类、对数量的计数等;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后,让学生对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还可以根据数据进行预测和计划调整。
横向统计图与纵向统计图的绘制是同样的原理,对学生而言并不会存在困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从统计的意义上来说,学生在学会纵向统计图后还要让学生学会横向统计图,其实际意义并不大,横向统计图能体现的纵向统计图都能体现,因此,它的应用要考虑生活的实际需要。如在作统计图时,在页面上绘一个长方形的图比较美观,我们就可以选择横向统计图。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
4、教学建议
横向条形统计图与纵向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没有很大的必要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创造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教学时可以直接呈现横向条形统计图,把重点放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预测能力,以及横向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上。
第二课时
1、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 例[2]、练习十第2---4题[P39]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2]展示的统计图有别于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前学习的统计图中每一格都表示相同的量,而本课中统计图中的起始格也就是第一格表示的量与其他格表示的量不同。如图,身高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137,体重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28,其他格都表示1,为什么要在统计图中这样表示呢?教学时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其中的奥妙,从而认识这种“锯齿形”的统计图;教学时也可以创设另一种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在某些情况下已有知识无法很好的解决目前的问题,于是探求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如例[2]的数据: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让学生把它绘制成统计图,按已有知识学生会采用“以一当多”的办法,如图。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间的“差异量”并不明显,不符合统计图“简洁”、“明了”的特点,怎么办呢?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索或教师帮助,发现“锯齿形”统计图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理解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的不一致。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学会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教学设计建议
(一)收集信息
通过测量得到学生的身高数据、体重数据,如下表: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二)探索新知
1、根据这组学生的身高情况,制作身高情统计图。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力,画统计图的方法有两种:(1)以一当多的统计图,如以一当十。(2)每一格都表示1的统计图。可以发现,第一种方法画出的统计图中同学的身高差异并不明显,与画统计图的目标不符合;而第二种方法画出的统计图则显得苗条,操作并不方便。怎么办?
2、讨论,探索新方法。
学生在交流探究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拔:两种统计图可否取长补短,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学生可能会想到统计图的下面部分以一当十,上面部分一格表示1等。
3、统一方法,学习新知
可以把下面部分以一当多的部分全合并到一个格子里,由于这个格子与其它格表示的数不一样,就用“锯齿”的形状来表示。请学生画一画。
4、小结
说一说新统计图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根据这组学生的体重情况,制作体重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了解关于这组学生体重的信息。
(四)总结
第三课时
1、教学内容:平均数 [P42、43]
2、教材分析、建议及重难点
本课例[1]展示了四位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或通过借助平均分的意义再计算得出平均数,着重教学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反应的是整组数据的情况,并非与个体完全相同。
例[2]通过两个球队“欢乐队”和“开心队”比平均身高,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
(2)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求总数再平均分。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4、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情境导入,体验产生背景
出示跳绳比赛的两组同学的成绩,思考:哪一个组的成绩好呢?
姓名 A B C D
成绩(个) 93 95 90 86
姓名 E F G
成绩(个) 94 91 91
学生回答,争论,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在众多的方法对比、优化中引出平均数的教学。
(二)展开教学,自主探索新知
1、师生互动,理解含义
(1)平均数在生活中很有一些用处,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
(2)同学们的身高不一样,谁能说一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
2、动手操作,探求方法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摆小正方体,第一排2个,第二排摆7个,第三排摆3个。要使每排的小正方体同样多,该怎么办?
(2)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方法。
(3)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移一移的方法。
(4)归纳小结:“移多补少”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平均数。如2、7、3的平均数是4,实际上原来每排小正方体都不是4个,因此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
(5)计算方法的探究
除了移多补少还有什么办法?谁在没移前就知道平均数了?
(三)内化认识,学会应用
1、比较方法,优化计算。
课本例[2],哪个队的身高高一些呢?
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引导: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实践检验,合情推理。
(练习)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第四课时
1、教学内容:练习十一 [P44、45]
2、教材分析
第3题是让学生记录小组内同学的跳远成绩,再算出小组的平均成绩。可以在组内比较谁跳得远,也可以组与组之间比较哪组的成绩比较好。
第4题是两种饼干的销售量统计图,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两个统计图,得到相应饼干的信息,再根据信息进行分析、预测。
第5题是王叔叔三天的行走路线及每天的路程,计算平均每天行多少路程。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4、教学建议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遇到了将灰雀捉去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设计理念
以情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潜心涵泳,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诵读体味,感受男孩的善良诚实和列宁对儿童的尊重、关爱。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的高贵品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在一棵白桦树上原本住着三只灰雀,两只胸脯粉红色的,一只胸脯深红色的,它们每天一起玩耍嬉戏,可快乐了,可有一天那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知到哪儿去了,两只粉红色胸脯的灰雀很着急,它们很想找回那只深红色胸脯的伙伴,于是其中一只灰雀就写了一则寻友启事,想看看吗?
生:(急切地)“想看!”
(师出示寻友启事,并指一生读。)
寻友启事
大家好!我是一只粉红色胸脯的灰雀,我的朋友──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当我看到同学们课间一起玩耍时,我多么羡慕啊!我好想它,帮我找找吧,聪明的小同学。
粉红色灰雀
2019年9月
师:“同学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师:“怎么帮呢?总得有点线索才行呀!让我们先到《灰雀》这篇课文中去找一找吧。”
二、初读感悟,认读生字新词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引出板书(列宁、灰雀、小男孩)
2、简要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列宁的资料。
师: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3、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4、检查生字: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注意“诚”、“蹦”等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三、感受灰雀的可爱,积累优美的词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2、书空课题,注意笔顺:“灰雀”;
3、交流灰雀: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只灰雀的?(画出相应句子)
4、背诵:这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再加加油,把它印在脑子里,怎么样?
四、感悟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1、看得出大家非常喜欢灰雀,你知道还有谁也喜欢他吗?从哪看出来的?
第一自然段:借助比较句子理解重点词语“每次……都”“经常”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指导朗读“找遍了”体会列宁急切的心情。
第3-10自然段:从对话中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惋惜,达到体会助读的目的。
2、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喜爱!
五、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二、感受孩子爱灰雀,比较列宁爱鸟和小男孩爱鸟有什么不同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男孩捉回家去了!)
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他喜欢灰雀。)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三、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再来一次。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列宁)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2.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
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3)师: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学生起来邀请伙伴同读。
4)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四、体会列宁爱孩子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注意看列宁的表情,列宁为什么微笑?为什么说孩子是诚实的?
列宁为什么不问孩子,而问灰雀?
师: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体验、升华
1、(课件演示)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如果现在你就是树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你会对(列宁或男孩)说些什么呢?请在我们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六、扩展延伸,交流诚实的故事
1、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也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说说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2、个别交流。
板书设计
灰 雀
爱
欣赏《森林水车》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并说出乐曲欢快的情绪。
2.能哼唱A主题和C主题,体验人们愉快劳动的心情,并联想水车车轮滚动的形象。
3.能分辨乐曲“引子A B A C 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1)播放水车的视频,简单介绍水车的形状与用途。
(2)有许多音乐作品都表现了欢快的水车形象。老师范唱或播放日本歌曲《森林水车》,引导学生听出形容水车车轮转动的象声词是“咕噜咕噜咕隆”,并唱一唱。
(3)老师小结:这首歌曲前奏的旋律就是从管弦乐曲《森林水车》中借鉴来的。
2.初听乐曲
(1)《森林水车》和《钟表店》《森林中的铁匠》是世界上三首最著名的描绘性的标题乐曲。从《森林水车》中我们好像就听到了水车车轮“咕噜咕噜咕隆”转动的声音。
(2)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听辨音乐中表现水车车轮转动的形象。3.分段欣赏(1)引子
①播放引子部分,引导学生从力度、速度和弦乐器的音色中感受引子优美、安静的情绪,从声效模仿中分辨鸟叫和水车车轮转动的形象,联想到安静、优美的森林早晨景象。
②复听乐曲,引导学生随音乐八六拍的韵律轻轻晃动身体。(注意:八六拍要按二拍子的韵律晃动身体)
(2)“水车”主题(A)
①播放第一主题。引导学生听辨出“水车”主题,通过轻快活泼、跳进的旋律,以及连音与顿音的结合使人联想起水车车轮的飞速旋转和人们愉快劳动的心情。
②用la哼唱“水车”主题。(3)第一插部(B)
①播放第一插部(B),引导学生听辨这段旋律是由长笛演奏的。
②复听,引导学生听辨节奏更加紧密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o|好像水车车轮越转越快。
(4)第二插部(C)
①播放第二插部(C),引导学生听辨音乐的节奏型是 X X x x|x x x x x|以及随着音乐力度的增强,音乐情绪更加热烈。
②师生共同哼唱第二插部(C),老师弹奏学生演唱,进一步感受水车车轮的飞速旋转以及人们欢快的情绪。
4.完整欣赏
(1)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分辨“水车”主题出现的次数。(三次)(2)复听乐曲,引导学生用字母卡片随音乐排序。(引子A B A C A尾声)5.表演小结
xiaoxue.xuekeedu.com
《搭石》石一篇很美的课文,在平白朴实的语言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何作者对家乡的无比依恋,选编这篇课文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美之外更重要是要让学生学会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去发现美。
怎样让课文走进学生的心中,激起他们心中的涟漪激撞出美丽的浪花,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在上课前我想到在南京的语文素养大赛上佟雅坤老师在进行朗读点评时提到的朗读就是要把文字读成画面,才能把语意表达得很清楚,那《搭石》石一篇画面感非常强的文字,只要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学生的学习就会主动、有效了。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思路,接下来的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首先用“什么是搭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很快就用书上的原话回答出来了,配合插图学生很快就弄懂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课文二到五自然段的内容的学习,我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引导“家乡的搭石究竟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到五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看看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看到了一些什么画面?”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自学之后,我又安排了小组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充分发表意见。学生的讨论比较热烈,从巡视中我指导很多学生都看到了其中的一、两个画面。在指名汇报的环节中,学生最先汇报的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行人走搭石”的图画,他们还读出“一行人走搭石”的特点是协调有序。顺着学生的思路,我用情景体验何朗读指导等方法深入学习了第三自然段,“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难理解的词在想象画面、情景体验的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xiaoxue.xuekeedu.com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强化感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从而,得出面积的完整结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 xiaoxue.xuekeedu.com
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我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示中的面积——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积”的空间观念。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课标要求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长度和面积的教学中同样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是以往老教材中没有过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让学生估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结果有半数同学出现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渗透和训练面积的估算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此类的错误。
2、教学过后,发现部分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还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平方米,部分学生的回答很不靠边。如果新课后能够增加一些相应的练习,就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2月2日,我们鲸园学区以“多种媒体对培养学生 合作精神与能力的研究”这一实验课题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学区教研活动。会上共展示了三节课,其中一节课对我的触动非常大,那是一节二年级“倍的认识”一课,由于所用班级已经上过,执教的老师只好临时把新授课改为复习课。“倍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目的是为后面学习应用题做铺垫。课堂上授课教师也是不断地问学生为什么8是2的几倍?要用除法计算,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一个模板“想二四得八,所以8除以2等于4。”尽管老师重复了很多遍算理,学生依然回答如故,看来前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根深蒂固。这节课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不难看出他们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教给学生知识,并没有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他们的学生也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想而知今后接触应用题时,这批学生怎么办呢?
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中就包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青岛版三年级的数学教材已经开始出现这方面的内容,如教给学生旋转、平移的方法,渗透转化思想等。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的“行为”;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数学知识没有了“行为”和“灵魂”,它将是死的知识。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和考试的评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我们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这固然在短时间内会受到好的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看,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题型一变,学生就一片茫然。如在教学稍复杂分数应用题,举例:养鸭1200只,养的鸡比鸭多,鸡有多少只?在教学此类题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第一步找单位1,判断知道了用乘法不知道用除法,第二步多就(1+)少就(1-),这种方法包准在考试的时候对题率为100%。而我在教学此题时,除了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外,还渗透给学生转化的思想,把“养的鸡比鸭多”这个条件转化成“养的鸡是鸭的”也就是把两步计算的第 1 页 稍复杂分数应用题转化成前面学过的一步分数应用题。这样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以后遇到稍复杂的题,学生就会根据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培养智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教师从事的是人的事业,而不是制造产品,不能只想学生的一时,而要为学生的一世着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xiaoxue.xuekeedu.com
这堂课时我一直在想着一点:相信学生的能力。于是这堂课上,我一直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张单式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中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统计图,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然而,对于这节课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轻易解决的。比如说,如何同时表示两个项目,如何区分两个项目的直条。这节课我自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有: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教学前我翻阅了第一学段所有有关统计的教学内容,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生能做好的事我们不必手把手地教,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是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鼓励他。相信我,孩子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
二、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有强制学生要怎样去做,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能不能在一张图上既能够表示城镇又能够表示乡村呢?”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尊重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性关怀
尊重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整节课,我以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句话。同时,我也教会其他的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给孩子以更多的人性关怀,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自信与自尊。
xiaoxue.xuekeedu.com
然而这节课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后半堂课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反思其原因,只要有: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应变能力不够强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原来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单式统计图,引起认知冲突,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先介绍图例,再尝试绘制。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握好自己的环节,当学生讨论解决方法时,说出“城镇和乡村画一块”“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城镇和乡村”这一方法时,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作正面强化讨论,也没有介绍图例,而是急于让学生尝试绘制,这一教学处理的失误原本也是可以弥补的,比如通过绘制后评价也可以指出纠正。然而当时我心一慌,不禁乱了方寸。看到孩子们出错是,硬生生地请他们停下来,评价一位学生的“半成品”来学习图例的表示方法。学生大乱,有的画,有的听,有的在讨论,浪费的时间较多,以致于最后没能统计班级同学自我得分的情况。有练习不够的缺憾。
二、主观情绪较重,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教学中最忌的是心乱。由于上述的失误,我方寸大乱,又没能及时调整好心态,不知不觉中不这种慌乱情绪传递给学生,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语言魅力不够
其一,表现在请学生停止绘制,观察评价其他同学作品时,我只强调“请看到老师这里来好吗?”学生当然不情愿。语言缺乏感染力,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二,表现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我今后一定要强加练习。
教学目的: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拼图导入 感知等量代换
1、运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
让学生利用课前老师准备的三角形和正方形卡片进行拼长方形。
2、请学生展示拼摆的作品。
请学生说说分别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的?并展示学生的拼图作品。(①、2个正方形拼;②、1个正方形和2个三角形拼;③、4个三角形拼)
3、观察、交流并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学生通过观察三种拼法并思考如果把1个正方形拿掉,换上三角形,需要换几个呢?拿掉2个正方形,又需要几个呢?
(2)、学生小组内活动,动手操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3)、学生汇报自己的换法,把一个正方形拿掉换上2个三角形,用4个三角形换2个正方形。
4、揭示课题
同学们,像我们刚才所玩的拼图游戏是用2个三角形来替换1个正方形,这种替换过程在我们的数学当中叫做等量代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学生所熟悉的拼图游戏来揭示等量代换的课题,学生通过拼摆图形,在自己亲身动手实践中感知等大小的图形可以替换,从而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自主建构知识模型。】
二、探索新知 体验等量代换
1、例题:出示例2
(1)、理解题意。
①、我们先去水果店里看看,从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直接出示两幅图)让学生从中去搜集数学信息。
②、(介绍天平及天平的作用)这个叫做天平称,天平右边上是1千克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师提问:这个西瓜到底有多重?(课件的图1,生答并板书:1个西瓜的重量=4千克);
③、再出示图2,生观察回答并板书:4个苹果的重量=1千克;
④、学生观察第三个天平称并提出问题: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2)、理解操作
①、提问:要解决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这两个已知条件,同学们看,西瓜与苹果有没有直接的联系?
②、让学生说出西瓜与砝码有关系,苹果与砝码有关系,明白砝码是它们的中间量,并产生要把砝码换成苹果的思想。
③、请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利用信封里面的学具在纸上画的天平动手摆一摆,摆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生进行操作活动)
(3)、方法交流
①、全班学生一起分享想法。
提问: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个砝码可以换4个苹果,4个砝码就一共可以换成16个苹果,也就是4个4,所以一个西瓜与16个苹果同样重)
②、说完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生上台展示)
提问:你能说说你是用谁去代换谁?(16个苹果去换4个砝码)
再提问:为什么它可以代换?
(因为它相等,每个砝码可以换4个苹果,四个砝码就可以换16个苹果,也就是4个4,所以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板书:4×4=16(个))
③、小结:同学们,像刚才我们用把4个砝码换成16个苹果的过程,就是等量代换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过程中,并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初步能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根据三个天平图自己获取有关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三、应用创新,激发学生思维。
师:接下来黄老师给你们设置了三关的练习,只要你们能智闯三关,你们肯定是最棒的。
1、闯第一关:动物乐园露一手
①、观察图并说出从画面中知道了什么?(1只熊猫的重量=3只猴子的重量、1只猴子的重量=2只兔子的重量)
②、提问: 1只熊猫的重量=?只兔子的重量
③、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课件展示)
2、做一做
提问: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
2只养的重量=1头猪的重量
4头猪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
2头牛的重量=?只羊的重量
(1)、生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一起交流
方法1:1头猪的重量=2只羊的重量
4头猪的重量=8只羊的重量
8只羊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
16只羊的重量=2头牛的重量
方法2:4头猪的重量=1头牛的重量
8头猪的重量=2头牛的重量
1头猪的重量=2只羊的重量,二八十六,所以2头牛的重量=16只羊的重量
2、再闯第二关:肯德基店亮小脸
(1)观察图并说出数学信息:1个汉堡可以换2个鸡腿,1个鸡腿可以换3个冰淇凌。那么2个汉堡可以换()个冰淇凌。
(2)生先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并说出自己代换的过程(1个汉堡可以换2个鸡腿,1个鸡腿可以换3个冰淇凌那么2个汉堡可以换4个鸡腿,4个鸡腿可以换12个冰淇凌,所以2个汉堡可以换(12)个冰淇凌)
3、最后闯第三关:数学天地展风采
求出△和○所代表的数
△+△+○=30
○=△+△+△
△=? ○=?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交心得。
(2)、学生汇报。
提问:你是先算出哪个图形?为什么?(先算出△,再算出○,因为可以把○换成△+△+△,这样△+△+○=30就变成△+△+△+△+△=30)
△+□=240
△=□+□+□
△=?□ =?
(1)、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可以把1个△换成□+□+□,然后240除以4等于60就是□所代表的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动物比体重,也适合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让学生尝试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来决绝简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利用闯关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数学回归于我们的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通过观察、讨论,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将枯燥的练习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学生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等量代换的思想。】
四、总结提升,分享学习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量代换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把在自己本节课所学收获到的和大家分享,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xiaoxue.xuekeedu.com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对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
教学重难点:养成自觉验算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
1、出示一个加法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5+3=8
2、计算并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3= 3+5= 学生口算后,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将下面的加法,改写成减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5+3=8 8-5=3 8-3=5 改写后,发现:和一其中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板书)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过东西吗?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xiaoxue.xuekeedu.com
师:(出示课本27页情境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如:①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②妈妈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③运动服比运动鞋贵多少元?„„学生提出这些数学问题老师都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计算第一个问题。
3.选择问题,独立解决。
让学生独立计算、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板书:135+48=183(元)
3 5
+
8
8 3 4.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师:我们刚才的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法的验算方法。(板书:加法的验算)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
xiaoxue.xuekeedu.com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之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合作交流作好思想准备,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学情预设:学生的讨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服的钱数就是运动鞋的钱数,如果不是运动鞋的钱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②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鞋的钱数就是运动服的钱数,如果不是运动服的钱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③运动服的钱数加运动鞋的钱数一定等于运动鞋的钱数加上运动服的钱数,如果这两种计算答案不同,说明至少有个计算是错的。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可以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验算方法,能够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全班交流,反馈方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真聪明,验算方法这么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7页,看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
(交换加数的方法学生不容易想到,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如果有的学生提出重新算一遍,这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种检验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
5.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师:大家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xiaoxue.xuekeedu.com
将三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否相同;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学生可能无法很完整地表达验算的两种情况,因此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746+219=
84+307=
(这是几道基础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自由选择验算方法。)
2.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们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1 7 5
2 9
5 9+
2
+ 4 6 4
+
4 8 3 7
4 3
0 7(让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判断计算是否正确,进一步巩固加法的验算方法。)
3、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xiaoxue.xuekeedu.com
463+584= 245+557= 786+156= 96+426=
五、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六、实践作业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等量代换-人教新课标】推荐阅读: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7的乘法口诀-人教新课标20110-22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07-2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新课标解读05-31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十几减09-29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 平均分10-15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