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税务处理

2025-03-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出口税务处理(共8篇)

出口税务处理 篇1

多练会计 作为一名会计工作人员要对出口退税的相关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大家不清楚怎么退税?为什么要出口退税?,小编提醒大家要仔细阅读下文,希望能够帮到你。

听罗胖的《罗辑思维》,收获颇多,但最大的收获还是罗胖反复念叨的,“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忽然又想起那个造锤子手记的罗永浩来,贼喜欢老罗的那句话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虽然最近,老罗为了他的锤子手记向大家解释了一次又一次,但还是很佩服他,人生不妨活的壮烈一些,没用成为烈士的勇气,哪有成为勇士的可能!

从周一到现在,和出口退税死磕了几天,都快崩溃了,觉得自己真是学不好这么高大上的东西,突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让我瞬间顿悟了退税公式的原理,特意批注下;

“任何努力都不会白白浪费,这是要爽到爆的节奏啊”

忽然又想起来一句话,那个在知乎匿名的人是这样说的 任何知识,请尽量在30岁以前学会它,如果30岁以后,你还在花时间学习,代价将是惨重的,不解释,说多了都是泪啊。

看到这个,我压力很大啊,马上奔三的人了,我还这么不争气,唯有奋起直追了,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还没言归正传说出口退税,充分说明我是一个普文二啊(普通青年中的文艺青年,文艺青年中的二逼青年)

(听从一位素未谋面的读者建议,为了便于在手记上阅读,多分些行,虽然您看完前言,不一定往下看业务了,但我还是要来写写我的痛并快乐着学习出口退税的过程)

一、为什么要出口退税?

那还用说吗,为了薄利多销,为了挣洋鬼子的钱,为了攒更多的外汇,要把出口货物的价格压低一点嘛,出口就不征增值税、消费税了,之前征过的,也退给你吧,就当是党和政府对你的关怀补贴,货出了国,物美价廉,让国货占领世界吧。

So,国家要给你退税

“都给我出口,多给国家换点儿刀回来”

二、怎么退税?

第一层次 纯出口企业

假如一个纯出口的生产企业,花了117块钱,买了价值100元的原材料,剩下17元的进项税,出口外销时,价格200元(相当于收美元33刀),出口的时候,国家不征你的税,本来你应该交200*17%的销项税,国家说,出口免税,税率是0,所以不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退给你吧,于是企业很happy的收到了出口的美元,也收到了国家的出口退税17元。

“这样的生意,当然可以做了,出口有得赚,国家还给退税,先感谢党啊”

当然,花三五个点钱买价进项票,骗国家的出口退税款,早就有人前赴后继了(下回单写一篇文章很大家分享怎样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

第二层次 有出口有内销的企业

国家一想,装进我口袋里的钱,我真是不舍得啊,这样吧,用你的出口退税去抵顶你内销部分应该交的增值税吧,剩下如果还有余额,再退给你吧。(国家最喜欢干这事儿了,给人家优惠,自己不出钱,比如所得税的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不给人家残疾人直接发钱,却让企业加计扣除,反正国家没出钱,你自己减去吧,这是不是不太厚道,不太负责任,你直接给残疾人补钱不就得了吗)

假设某企业外购原材料100万(进项税额17万),其中40%部分用于生产内销产品,60%部分用于生产出口产品。产品全部销售,其中,内销销售额60万,外销销售额(出口离岸价格)120万。假设企业适用的退税率为15%,上期无进项税余额。

那么按照退税的原理,我想的计算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内销应纳增值税=60×17%-100×40%×17%=3.4万

出口应退增值税=100×60%×15%=9万

用退税抵内销部分的进项,3.4-9=5.6万

征、退差额进企业成本:100×60%×(17%-15%)=1.2万

国家应该退企业5.6万元

但实际上,书本上的计算过程却是这样的总结起来就是

免 剔 抵 退

但是过程真的好复杂,我直接跪了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一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适用税率一出口货物退税率)一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退税率一当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当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当期应退税额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当期免抵退税额”中的较小者。

看完这个我真的崩溃了

“虽有一身蛮力,也无计可施啊,太高大上了”

后来,咨询一个干出口退税的哥们,再加上网上文章的解读,大概了解了以下几点:

1.国家不相信企业核算的原材料成本,因为被无良企业搞假进项搞拍了,所以国家只相信出口货物离岸价格

2.因为出口退税率不都是17%,一般都比17%低,所以意味着出口货物用的原材料的进项,国家不可能都退给你,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不得抵扣的进项

3.国家闹不清楚,你这个月的进项,到底有多少用在了这个月出口的货物上,所以,只好限定了退市的限额,不可能你这个月100万的进料,20万的出口,就按100万的进项17万给你退,太天真了吧,少年。

但是,依据上述理由,只是帮助我理解了这一堆公式,作为一个二逼青年,我想自己推导出公式,这样以后再也不会忘了,问了几个人,他们告诉我,政策不是你这样学的,立法的时候,哪有那么多说得通的道理,也许写文件的人只是灵感突发吧,好吧,灵感突发

“我勒个去,一万头神兽从心头奔涌而过”

终于,在高大上的注册会计师课本上,看到了这样牛逼的一段话,这句话,是如此的重要,让我瞬间明白了公式的精髓,网上一堆乱七八糟的解释,我觉得都是为了解释公式而想出各种理由,只是为了帮助别人记住公式,经不起推敲和质疑。

因为出口退税率低于出口货物原本要征的征税率,所以出口货物并不是免税的,而是要征税的,实际征税率就是征退税率之差

假设某企业外购原材料100万(进项税额17万),其中40%部分用于生产内销产品,60%部分用于生产出口产品。产品全部销售,其中,内销销售额60万,外销销售额(出口离岸价格)120万。企业为生产出口货物还外购免税辅料40万(无进项税)。假设企业适用的退税率为15%,上期无进项税余额。

出口货物应该交的税=(120-40)*(17%-15%)=1.6万元

内销货物应该交的税=60×17%-17=-6.8万

出口和内销一共应该交的税=1.6-6.8=-5.2万

退税的上限=(120-40)×15%=12万

5.2万比12万低,那就退了吧

“我来解释一下,争取让武夫也能明白”

其实,一个理论正确与否,关键是能否自圆其说,出口货物应该交的税=(120-40)*(17%-15%)=1.6万元

这个很好理解,应为退税率不是17%,国家留了一手,该征还得征啊,为嘛减掉40呢,因为他是免税原材料好吧,购进的时候不交税,销售的时候也不交税,国家也闹不清楚,免税原材料到底做成了出口产品的哪一部分,售价是多少,那就参考原价吧,于是就减掉40吧

内销货物应该交的税=60×17%-17=-6.8万

内销有销项税的票,好计算,好控制,至于进项,国家信不过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不想搞清楚企业本月购进的原材料,有多少本月已经用了,有多少本月还没用,更搞不清楚,本月的原材料,有多少用到了出口货物,多少用到了内销货物,虽然本题目中都说清楚了内销出口所占的比率,但是少年,不要死读书好不好,企业要是都和题目一样,条件清楚,答案唯一,还要税务局干嘛呀,so,不管你怎么核算,我进项都让你扣,虽然算出来是个负数又如何

出口和内销一共应该交的税=1.6-6.8=-5.2万

把内销和出口应该交的税合到一起,是个负数5.2万元

退税的上限额=(120-40)×15%=12万

为什么会有限额呢,因为我搞不清楚你的成本,搞不清楚出口货物到底用了多少进项,不能让你这个月购进的进项敞开了退,不然国家该哭了,于是就应该有一个限额,因为我只相信出口离岸价格,所以,用出口离岸价格,减掉免税原材料,乘以退税率,得到名义上退税额的上限

5.2万比12万低,那就退了吧

有了上限,两相比较,取其低者,政府最喜欢这样得啦,如果算出来应退的税比上限还高,只能退上限啦,说明你的进项太多了,这个月用不完,你就留抵吧

“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耶!”

出口税务处理 篇2

在实际出口贸易操作中, 当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发生退关退运时, 原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 规定, 本年度的采用负数冲减、跨年度的采用追回已退 (免) 税款方式, 并按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调整。由于此规定涉及企业的利益太大, 对此税企双方颇具争议。因此, 2013年国家税务总局又出台补充调整政策, 12号公告规定, 已申报免抵退税的出口货物发生退运, 及需改为免税或征税的, 应在上述情形发生的次月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用负数申报冲减原免抵退税申报数据, 并按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调整。之后又出台30号公告规定, 如果出口企业当期免抵退税额 (外贸企业为退税额) 不足冲减的, 应补缴差额部分的税款。出口企业如果未按上述规定申报冲减的, 一经主管税务机关发现, 除按规定补缴已办理的退 (免) 税额, 对出口货物增值税实行免税或征税外, 还应接受主管税务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做出的处罚。另外,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2006) 规定, 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 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销售退回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2006) 第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因此, 如果生产企业已经确认出口货物收入的发生退关退运, 应冲减退回当期的收入及免抵退税额;若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及以前出口的, 在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退关退运, 应当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处理, 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项目。

二、出口货物退关退运及免抵退税的会计核算

根据上述规定, 对于生产企业发生退关退运的, 应根据不同情况做相应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一) 未申报免抵退税出口货物发生退关退运

生产企业未申报免抵退税发生退关退运的, 其会计处理及免抵退税处理较为简单。首先在发生退关退运次月的账务中冲减当期外销收入, 同时调整已结转退关退运货物的成本。其次如果是跨年度的, 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在账务和财务报表中进行损益调整。根据61号公告规定, 企业出口货物劳务及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应税服务, 在正式申报出口退 (免) 税之前, 应按现行申报办法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预申报, 在主管税务机关确认申报凭证的内容与对应的管理部门电子信息无误后, 方可提供规定的申报退 (免) 税凭证、资料及正式申报电子数据, 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正式申报。因此, 未正式申报免抵退税发生退关退运的货物, 不用在现行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申报系统中进行相应的免抵退税冲减, 外销收入已做会计处理的只调整相关账表。

(二) 已申报免抵退税出口货物发生退关退运

生产企业已申报免抵退税发生退关退运的, 应在此情形发生的次月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用负数申报冲减原免抵退税申报数据, 按现行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应调整, 并以冲减后当期《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中第25栏“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第32栏“免抵退税额”、第36栏“当期应退税额”、第37栏“当期免抵税额”上的净额进行账务处理。如果有当期免抵退税不足冲减时, 其不足冲减部分应补缴差额税款。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出口企业下期还有业务发生, 并能产生免税退税额的。生产企业当期不足冲减时, 免抵退税汇总表第25栏“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第32栏“免抵退税额”冲减至0为限, 形成26栏“结转下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和33栏“结转下期免抵退税抵减额”, 并自动结转到下期参与免抵退税计算, 调整下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免抵退税额”, 当期无需做账务处理。在下期按调整后的当期《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第25栏“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第32栏“免抵退税额”、第36栏“当期应退税额”、第37栏“当期免抵税额”上的净额进行账务处理。当产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时,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当税务机关已审批免抵退税时, 凭《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 (增值税)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出口退税) ”。二是出口企业以后再无出口业务发生, 不可能产生免抵退税额的, 应补缴差额部分的免抵退税款, 同时在账务中冲减差额税款原计提的出口退税额, 并对不足冲减部分的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红字冲回。如果是跨年度的,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调整。另外, 补交已退税款时, 企业会计处理应附征税机关开具的缴款书。

(三) 退关退运货物出口转内销

生产企业在海关办理退关退运前, 已申报免抵退税的应在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申报系统中冲减免抵退税额并进行会计调整 (具体操作参照上述“已申报免抵退税发生出口货物退关退运”步骤) , 再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 (未退税) 证明》, 并向海关办理退关退运相关手续。如果退回的出口货物需转作内销处理的, 生产企业还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出具《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 并按有关会计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应冲减外销收入转为内销收入, 同时调整库存商品从出口商品转为内销商品, 并按内销产品规定缴纳相应的税费。

三、结语

出口税务处理 篇3

(一)公益性捐赠含义它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

(二)公益性捐赠认定在捐赠的同时,企业也会收到相应的票据作为纳税抵扣的凭证。接受捐赠或办理捐赠的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应按照财务隶属关系分别使用由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捐赠票据,并加盖受赠或转赠单位的财务专用章。由此税务机关才可以对捐赠企业进行税前扣除。

(三)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目前我国实行限额扣除和全额扣除两种方法,现归纳如下:

(四)公益性捐赠类型公益性捐赠包括货币捐赠和非货币捐赠。

(1)以货币资金对外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企业以货币资金对外捐赠应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核算。企业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须据此对当期的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即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和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应将捐赠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应交纳的流转税等相关税费,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按照税法规定,若捐赠支出为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且金额在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以内,可在税前扣除。在此情况下,分解后形成的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业务中确认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应作为永久性差异对当期的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同时实物捐赠也涉及到不同税种的税务处理:

涉及增值税的税务处理。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应视同销售,征收增值税;

涉及消费税的税务处理。企业将自产的应税消费品无偿赠送他人的视同销售,征收相应的消费税;

涉及营业税的税务处理。新营业税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均视同发生应税行为缴纳营业税。

(3)劳务捐赠。《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公益性劳务捐赠应视同提供劳务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其收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但是会计上不予确认,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这三项视同销售与流转税的关系即是:企业将自产货物用于捐赠,按公允价值交纳增值税;视同对外销售交纳所得税;但会计上不确认收入和利润。对于三种捐赠方式的比较,仅仅从纳税角度来看,劳务捐赠的资金流出最小,所得税可以全免的货币捐赠次之,所得税限免的货币捐赠和非货币性资产捐赠资金流出最大。

(五)政府税收与企业捐赠利益平衡在公益性捐赠全额和限额扣除的问题上,对于政府而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平衡国家与纳税人利益的理性选择。允许扣除一定比例的捐赠额,有三大优点:

(1)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公益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实现企业局部利益与社会大环境下的整体利益,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相统一的重要渠道,是企业维持自身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

(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是另外一种打广告的方式。

(3)减小国家经济压力,提升社会整体福利。而限制扣除则是政府让渡了部分税收利益,以减少财政收入为代价激励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政府对于企业给予全额扣减的税收优惠,表面上看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实际上是由企业出面弥补了政府公共职能缺位的行为。

二、企业公益性捐赠税务筹划

(一)实例说明企业在捐赠过程中需要进行税务筹划,是对捐赠方式、类型和数额的计划,才能获得双赢的局面。下面举个例子进行说明:如某企业当年“年度利润总额”为100万元(指当年实现利润120万元,列支公益性捐赠支出20万元),也即当年公益性捐赠允许税前扣除限额为12万元(100×12%),则应调增计税所得额为8万元(20-12),应相对多缴纳企业所得税2万元(假设该企业适用税率25%,8×25%=2万元);若当年实现利润仍为120万元,公益性捐赠额增加至80万元(其它项目不变,下同),当年税前扣除限额就为:(120-80)×12%=4.8万元,应调增计税所得额为75.2万元(80-4.8),则相对应多缴纳企业所得税18.8万元(75.2×25%=18.8万元);若当年捐赠额再增加120万元(也即当年利润全部用于捐赠),则税前扣除限额为“0”,则意味着这120万元捐赠就要全部进行纳税调增,相对应多缴纳企业所得税30万元(120×25%)。显然,出现了企业多捐赠税前扣除限额越小,直至为“0”的情况。那么,企业当年实现盈利情况下,公益性捐赠列支多少,才能获得最大化的税前扣除限额?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从计算公式中分析。捐赠额税前扣除限额=“年度利润总额”×12%=捐赠总额-税后列支捐赠额,则(捐赠总额-税后列支捐赠额)=(捐赠前利润总额-捐赠总额)×12%。通过转换,税后列支捐赠额=捐赠总额(1+12%)-捐赠前利润总额×12%。显然,仅从税收筹划角度考虑,当税后列支捐赠额=0时,为可全额扣除捐赠额度(即均可税前列支)。即:可全额扣除捐赠额度=捐赠前利润总额×12%÷(1+12%)。

(二)捐贈途径主要有三种:

(1)直接捐赠。即企业直接将捐赠物捐赠给灾区或者贫困地区的某些慈善项目和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没有通过税法规定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部门,那么企业的捐赠将不被税务机关认可,不能获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被誉为“中国首善”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光标,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捐赠了1亿元的钱物,全部都是面对面捐给灾民的,又于2009年的春节来到四川地震灾区,发放现金3100万元和将近4000万元的物资,像这一类型的捐赠不可能获得相应的捐赠票据来取得税前抵扣的优惠,产生了巨大的纳税差异。实际上这是一种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捐赠途径,面对面捐助,理应获得政府的相关支持和鼓励,所以目前政府对公益性捐赠的扣除范围还是比较狭窄的。

(2)间接捐赠。即企业通过各类社会慈善机构实施捐赠,由慈善机构用于各种或指定的慈善项目。通过慈善组织基金会等,一般都能取得税法认可的捐赠票据和凭证,部分或者全额在所得税前扣除。

(3)企业自设基金会。把钱捐给基金会,并不一定能保证钱都用在自己希望支持和扶助的领域,同时也不便于对资金进行追踪。如果企业有实力自己成立基金会,由企业内部人士或者聘请专业人士管理基金会,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也利于追踪资金去向。同时,设立基金会也会增加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带来合理避税。避税并不等同于逃税,避税是合法的。著名影星李连杰设立“壹基金”之初,就表明自己成立的是一个社会企业,将会用企业运作的模式来管理该基金会。社会企业家的第一目标是公众利益,然后想方法高效率地做慈善,是“用善款100万,做300万的事,达到500万的效应”。当然涉及到设立基金会的程序以及之后的资金运作管理,都需要政府出台更合理更具第三方监督作用的政策出来,而不能让一些别有居心的企业假借慈善之名为自己的企业开辟一条逃税的捷径。

参考文献:

[1]杜剑、曾山:《企业捐赠业务会计与税务处理浅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12期。

出口税务处理 篇4

国税发〔2006〕1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

为规范出口企业出口货物远期收汇的退(免)税管理,经研究,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对出口企业出口货物远期收汇申报出口退(免)税实行备案证明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出口企业报关出口货物属于远期收汇而未超过在外汇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外汇局)远期收汇备案的预计收汇日期的(以下简称远期收汇且未逾期),出口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时,可提供其所在地外汇局出具的《远期收汇备案证明》(格式见附件,以下简称《远期证明》),无须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以下简称核销单退税专用联)。税务机关受理后,按现行出口退税规定审核、审批出口货物退(免)税。

远期收汇是指按现行外汇管理规定预计收汇日期超过报关日期180天以上(含180天)的出口收汇。

二、对属于本通知第一条所述远期收汇且未逾期的出口货物,出口企业应按照《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汇发〔2003〕91号)第十九条及《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汇发〔2003〕107号)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远期收汇备案手续。

外汇局可依据出口企业的申请,为其出具加盖了“出口收汇核销监管业务章”《远期证明》。

三、出口企业货物出口并在外汇局办理远期收汇备案手续后,应按照《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在预计收汇日期内收(结)汇,并在预计收汇日期起30天内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

四、税务机关应建立出口企业提供《远期证明》的台帐管理制度。对于出口企业超过预计收汇日期30天仍未向税务机关提供核销单退税专用联的(对于试行出口企业申报出口退税免于提供核销单退税专用联的,以税务机关收到外汇局传输的收汇核销电子数据的“核销日期”为准),税务机关不再办理相关出口货物的退(免)税,已办理退(免)税的由税务机关按有关规定追回已退(免)税款,并视同内销补税。

五、外汇局应按照出口收汇核销数据传输的有关规定,定期向当地税务机关传输出口逾期未核销电子数据。

六、本通知自2006年12月1日起执行(以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出口货物退(免)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4〕031号)第十四条第四款第三项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

附件:远期收汇备案证明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

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附件

编 号:

远期收汇备案证明

企业名称:

组织机构代码: 单位:美元

项号

出口收汇核销单编号 出口报关单

编号

出口合同(协议)编号 预计收汇日期 出口金额折美元 备注

经办人(签字): 外汇管理局

(章)

出口税务处理 篇5

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适用地区:苏州

发文时间:2007年03月12日

发文字号:苏州国税发【2007】第31号

各市、区国家税务局(不发常熟)、外汇管理局,市区各分局: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出口货物远期收汇出口退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68号)层转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三月十二日

苏国税发〔2007〕10号

关于转发《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出口货物远期收汇出口退税有关问题的通

知》的通知

各省辖市国税局、常熟市国税局、张家港保税区国税局、苏州工业园区国税局;各省辖市外汇管理局: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出口货物远期收汇出口退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68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七年一月九日

国税发〔2006〕168号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远期收汇出口货物出口退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

为规范出口企业出口货物远期收汇的退(免)税管理,经研究,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对出口企业出口货物远期收汇申报出口退(免)税实行备案证明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出口企业报关出口货物属于远期收汇而未超过在外汇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外汇局)远期收汇备案的预计收汇日期的(以下简称远期收汇且未逾期),出口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时,可提供其所在地外汇局出具的《远期收汇备案证明》(格式见附件,以下简称《远期证明》),无须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以下简称核销单退税专用联)。税务机关受理后,按现行出口退税规定审核、审批出口货物退(免)税。

远期收汇是指按现行外汇管理规定预计收汇日期超过报关日期180天以上(含180天)的出口收汇。

二、对属于本通知第一条所述远期收汇且未逾期的出口货物,出口企业应按照《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汇发〔2003〕91号)第十九条及《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汇发〔2003〕107号)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远期收汇备案手续。

外汇局可依据出口企业的申请,为其出具加盖了“出口收汇核销监管业务章”《远期证明》。

三、出口企业货物出口并在外汇局办理远期收汇备案手续后,应按照《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在预计收汇日期内收(结)汇,并在预计收汇日期起30天内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

四、税务机关应建立出口企业提供《远期证明》的台帐管理制度。对于出口企业超过预计收汇日期30天仍未向税务机关提供核销单退税专用联的(对于试行出口企业申报出口退税免于提供核销单退税专用联的,以税务机关收到外汇局传输的收汇核销电子数据的“核销日期”为准),税务机关不再办理相关出口货物的退(免)税,已办理退(免)税的由税务机关按有关规定追回已退(免)税款,并视同内销补税。

五、外汇局应按照出口收汇核销数据传输的有关规定,定期向当地税务机关传输出口逾期未核销电子数据。

六、本通知自2006年12月1日起执行(以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出口货物退(免)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4〕031号)第十四条第四款第三项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

附件:远期收汇备案证明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

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附件

编 号:

远期收汇备案证明

企业名称:

出口税务处理 篇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3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工作的通知

(国税函[2003]第1303号 2003年12月8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加强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做好2003出口货物退(免)税工作,经研究,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3月31日期间,开展2003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03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工作恰逢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做好此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国发〔2003〕24号)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关系到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各级税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做好2003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清算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清算任务。

二、2003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工作涉及到陈欠退(免)税款的确定以及贴息等工作。各级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把关,层层负责,确保清算上报数字的准确性,要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对上报数据不实的,一经发现,总局将追究有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

三、2003年结转2004年的应退(免)未退(免)税款即截至2003年底累计陈欠退(免)税款,是指:出口企业2003年12月31日前(以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上所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报关出口货物中应退(免)未退(免)税款。

2003年底累计陈欠退(免)税款需经退税部门审核通过。已审核通过的“陈欠退(免)税款”暂不办理退库、调库手续,具体办理办法另行通知。

四、出口企业应于2004年3月31日之前将收齐退税单证(含暂未收齐出口收汇核销单部分)的2003出口货物向所辖退税部门申报,逾期退税部门不再受理申报。

各级退税部门应在2004年4月15日以前完成2003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审核、审批工作。对出口企业在2004年3月31日前暂未收齐2003年当年出口货物的出口收汇核销单(不含远期结汇证明,下同)的,退税部门可在其他纸质单证和电子信息审核无误的情况下,将该笔出口货物退(免)税款列入“已审核暂不办理退(免)税额”,待补齐单证审核通过后按本通知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2004年6月30日出口企业仍未补齐出口收汇核销单的,一律不再办理退(免)税。

五、对2003生产企业 “免、抵、退”税的清算实行以下办法:

(一)2004年1月15日前,生产企业应将其2003年退(免)税单证收齐部分但未申报“免、抵、退”税的出口货物,向退税部门申报“免、抵、退”税,税务机关按照现行规定的程序办理“免、抵、退”税的审核、审批。

(二)2004年1月15日前,生产企业应将2003年所有退(免)税单证不齐部分的货物,填具《生产企业“免抵退”税清算备案明细表》(附件6),由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予以备案。对未按规定备案的上年出口货物,征税机关按内销货物予以补税。

(三)对生产企业已备案的、2004年3月31日前收齐单证的出口货物,税务机关按免抵退税总额审批免抵税额。计算公式如下:

应免抵税额=免抵退税总额;

免抵退税总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退税率-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出口退税率。

对在2004年3月31日前仍未收齐单证及有关电子信息核对不上的出口货物,征税机关按内销货物予以补税。

对生产企业到2004年3月31日未收齐出口收汇核销单的,按照本通知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办理,2004年6月30日出口企业仍未补齐出口收汇核销单的,按内销货物补税。

六、各级税务机关应对出口企业申报的结转2004年的应退(免)未退(免)税款和2004年1月1日以后出口货物发生的退(免)税款分别审核、审批,分别统计,不得混淆。

七、清算报表及清算报告上报要求:

(一)为及时掌握2003年的出口退(免)税情况,出口企业应认真填具《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清算表》(附件8)或《生产企业退(免)税清算表》(附件9),于2004年1月15日前上报主管税务机关。各地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在经过初步逻辑分析、汇总后,应在尽可能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基础上,于2004年1月20日前将本地区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快报表》(附件1)上报国家税务总局(路径:总局进出口税司通讯服务器/各地上传/总局布置工作栏 /2003清算快报)。

(二)2004年3月31日清算工作结束后,各省级税务机关应于2004年4月20前,将本地区《截至2003年底累计陈欠退(免)税情况统计表》(附件2)、清算报表(附件3至附件6)及清算报告正式上报国家税务总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司)。

(三)附件7至附件11所列各表仅供各地退税部门参考。在清算工作中,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是否使用或对内容进行增改。

附件:1.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快报表(略)

2.截至2003年底累计陈欠退(免)税情况统计表(略)

3.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汇总表(略)

4.特定企业退(免)税清算表(略)

5.出口卷烟免税情况统计年报表(略)

6.进料加工复出口业务清算汇总表(略)

7.生产企业“免抵退”税清算备案明细表(略)

8.外(工)贸企业出口退税清算表(略)

9.生产企业退(免)税清算表(略)

10.卷烟出口企业清算表(略)

11.出口企业进料加工复出口业务清算表(略)

出口税务处理 篇7

2012年6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对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管理规定进行了清理、完善。2013年3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又发布了《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2号)对管理办法进行了补充,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各地税务机关和出口企业仍然反映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因此,为进一步规范出口退税管理,严格执行出口货物劳务税收政策,国家税务总局于2013年11月13日制定发布了《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65号,以下简称“65号公告”),对管理办法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完善。65号公告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

◆明确关于注销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的两种情况

1.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申请注销退(免)税资格认定,如向主管税务机关声明放弃未申报或已申报但尚未办理的出口退(免)税并按规定申报免税的,视同已结清出口退税税款。

2.因合并、分立、改制重组等原因申请注销退(免)税资格认定的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以下简称注销企业),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申请注销退(免)税资格认定企业未结清退(免)税确认书》,提供合并、分立、改制重组企业决议、章程、相关部门批件及承继注销企业权利和义务的企业(以下简称承继企业)在注销企业所在地的开户银行、账号,经主管税务机关确认无误后,可在注销企业结清出口退(免)税款前办理退(免)税资格认定注销手续。注销后,注销企业的应退税款由其主管税务机关退还至承继企业账户,如发生需要追缴多退税款的向承继企业追缴。

◆明确两种情况下进料加工计划分配率的确定方法

1.从事进料加工业务的生产企业,因上年度无海关已核销手(账)册不能确定本年度进料加工业务计划分配率的,应使用最近一次确定的“上年度已核销手(账)册综合实际分配率”作为本年度的计划分配率。

2.生产企业在办理年度进料加工业务核销后,如认为《生产企业进料加工业务免抵退税核销表》中的“上年度已核销手(账)册综合实际分配率”与企业当年度实际情况差别较大的,可在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当年度预计的进料加工计划分配率及书面合理理由后,将预计的进料加工计划分配率作为该年度的计划分配率。

◆补充了合法有效的进货凭证的种类

针对一些特殊业务的实际情况,65号公告对适用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留存企业备查的资料中的“合法有效的进货凭证”进行了补充:一是从依法拍卖单位购买的货物,为与拍卖人签署的成交确认书;二是通过资产重组方式设立的出口企业重组前企业无偿划转的货物,为资产重组文件、无偿划转的证明材料。

◆规定了申请退(免)税申报延期与申报免税的衔接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2号规定,出口企业由于特殊原因导致不能按期进行退(免)税申报的,可按规定申请延期申报,应在申报期限截止之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并逐级上报至省级国家税务局批准。考虑到如果省级国家税务局在免税申报截止之日后批复不予延期,可能会出现本可以按免税申报但又过了免税申报期的情况。

因此,65号公告规定,如省级税务机关在免税申报截止之日后批复不予延期,若该出口货物符合其他免税条件,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应在批复的次月申报免税。次月未申报免税的,适用增值税征税政策。

◆进一步简化申报手续

1.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申报对外援助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不需要提供商务部批准使用援外优惠贷款的批文(“援外任务书”)复印件和商务部批准使用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的批文(“援外任务书”)复印件。

2.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出口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的货物劳务,在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消费税免税申报时,不再报送《免税出口货物劳务明细表》及其电子数据。

◆65号公告增加的规定

1.增加了放弃全部适用退(免)税政策的规定。规定出口企业可以放弃全部适用退(免)税政策出口货物劳务的退(免)税,并选择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或征税政策,一旦放弃36个月内不得更改。

2.完善了加工贸易委托加工费的退(免)税管理。规定委托加工的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申报退(免)税,如提供的加工费发票不是由加工贸易手(账)册上注明的加工单位开具的,出口企业须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说明,并提供主管海关出具的书面证明;否则,其对应的加工费不得抵扣或申报退(免)税。

3.明确了经报关进入或销售给特殊区域的货物按规定提供收汇凭证时可以提供收取人民币的凭证。

4.加强了《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的开具管理。受托企业申请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时,应补充提供委托方主管税务机关签章的《委托出口货物证明》。

5.加强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征税货物的管理。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征税的货物,申请开具《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时,需提供规定的凭证资料及计提销项税的记账凭证复印件,同时规定了税务机关不得出具《出口货物转内销证明》的情形。

个人所得税会计及税务处理例解 篇8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工资薪金所得 会计及税务处理

Personal income tax accountant and the tax affairs processes the example solution

Li Wenkui

Abstract:With the example solution method which four burden ways which obtained to same month the wages,the salary idea drafts when personal income tax appears to make the relative property analysis.Introduced simply the whole year once-only award obtained,the interior retires obtained,relieves when the work relations the disposable compensation obtained personal income tax computational method.

Keywords:Personal income taxWages salary obtainedAccountant and the tax affairs processes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49-02

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控制,由支付人履行代扣代缴的义务,《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下列所得,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①工资、薪金所得;②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③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④劳务报酬所得;⑤稿酬所得;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⑦利息、股息、红利所得;⑧财产租赁所得;⑨财产转让所得;⑩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本文主要讨论单位经常遇到的几种职工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款及账务处理。

1.当月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1.1 职工个人全额负担税款。

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每月取得工资收入后,先减去个人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按省级政府规定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再减去费用扣除额2000元/月,为应纳税所得额,按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

应纳税所得额=3100+600-1000-2000=7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700×10%-25=45元。

计提代付职工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 45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45

缴纳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45

贷:银行存款 45

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统一由支付人负责代扣代缴,但支付人(用工单位)为职工承担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也普遍存在,通常是其自愿行为,主要分为:代职工全额负担税款、定额负担税款、定率负担税款。

1.2 用工单位代职工全额负担税款。

由于个人所得税是对取得应税收入的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其税款本应由个人负担,单位代纳税人负担税款属于与单位经营活动无关的支出,应记入“利润分配”或“营业外支出”科目。(与之相适应,在年终申报单位所得税时,代付的个人所得税也不得在单位所得税前扣除。)

应纳税所得额=(职工个人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1-税率)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单位为其全额负担个人所得税。

职工个人不含税收入额=3100+600-1000=2700元

应纳税所得额=(2700-2000-25)÷(1-10%)=750元

应纳税额=750×10%-25=50元

计提代付职工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营业外支出(利润分配—代付个人所得税)50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50

缴纳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50

贷:银行存款 50

1.3 用工单位为职工定额负担税款。

应纳税所得额=职工收入额+单位负担的税款-费用扣除标准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单位为其定额负担个人所得税30元。

应纳税所得额=(3100+600-1000)+30-2000=73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730×10%-25=48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 2700

贷:银行存款 2682

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18(48-30)

借:营业外支出(利润分配—代付个人所得税) 30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30

1.4 用工单位为职工定率负担税款。

应纳税所得额=(未含单位负担税款的职工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负担比例)÷(1-税率×负担比例)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業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单位为其负担80%的个人所得税。

未含单位负担税款的职工收入额=3100+600-1000=2700元

应纳税所得额=(2700-2000-25×80%)÷(1-10%×80%)=739.13元

应纳税额=739.13×10%-25=48.91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2700

贷:银行存款 2690.22

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9.78(48.91×20%)

借:营业外支出(利润分配—代付个人所得税)39.13(48.91×80%)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39.13

2.年终时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所得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的,应分两种情况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1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时用全年一次性奖金总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分别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2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时用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去“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由于上述计算纳税方法是一种优惠办法,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人,该计算纳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对于全年考核,分次发放奖金的,该办法也只能采用一次。

3.内部退养(或提前离岗)人员取得的所得

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提前离岗)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减去当月费用扣除标准后,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然后再将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去费用扣除标准,按照已确定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一次性内部退养收入) - 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4.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所得

2008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劳动法》,2007年底时有部分用工单位解除了与职工的劳动关系。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一次性補偿收入、退职费所得按以下方法计算个人所得税。

4.1 一次性补偿收入: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其收入在当地(所在省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计算个人所得税。

用个人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减去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用此余额除以个人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出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然后再乘以年限数,就是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在该单位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

例:张某在某公司工作16年,因与用工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了一次性补偿金6万元,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为1.8万元。

免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18,000×3=54,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60,000-54,000=6,000元

将张某应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进行分摊,张某虽然在该单位工作16年,但最多只能按12年分摊,60,000÷12-2000=3000元,对应税率为15%,速算扣除数为125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3000×15%-125)×12=3900元。

4.2 退职费收入:个人取得的退职费收入,可按照一次性补偿收入的办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715号

上一篇:活动整改报告下一篇: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