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调研报告(精选10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调解纠纷不再是法院一家的工作,多元化解决纠纷问题的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法院在审判工作中更加注重调解工作的多元化,本文仅以**县人民法院为例,就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浅析如下:
一、坚持党委领导,构建法院为主,各部门联动的“大调解”格局。
“大调解”工作调和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大调解”工作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综治部门牵头,法院主导,各行政部门、社会团体、自治组织参与的大调解网络,形成人员联动、设施联用、信息联享、机制联通、矛盾联调的全面覆盖城乡每个角落的大调解体系,更好地发挥调解合力的作用。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把制度建设作为有力支撑,不断促进大调解体系规范化运行。对大调解体系中各调解主体的职能分工、诉讼与非诉调解机制的对接、非诉调解结果的司法确认、大调解工作的监督考核等内容,应在对本地实际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缜密、实用的操作制度,要明确回答纠纷发生后由谁负责调处、怎么调处、调处后怎么办、调解体系发展的持续性等问题,做到落实有部署、推进有保障。三是监督支持到位,大调解全面覆盖。首先,建立健全调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党委要把“大调解”体系建设和开展工作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考核中,非诉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奖惩依据之一,奖优罚劣。法院要将各庭室、各族法官调解工作纳入审判绩效考核,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作为创先争优的考核指标之一,不断鞭策其加强调解工作。其次,强化调解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法院要落实法官分片包干制度,指导人民调解组织有效开展调解工作;加大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点评调解文书、现场指导、邀请旁听案件审理等多种形式,讲解法律法规,交流工作经验,提高调解员水平;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调解工作经费、调解员的补贴等列入财政预算,解除广大调解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调解工作中。
二、坚持内外联动,构建依靠综治合力化解纠纷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人民法院在发挥大调解体系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调解主体的沟通协调和联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主动性,全力化解各类纠纷。一是建立健全诉前调解与信访维稳的联动机制。法院应加强与信访部门的沟通协调,在调处涉诉涉法纠纷的同时,共同做好突发性事件的稳控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联动机制。法院应加强与司法局和各乡镇的沟通协调,将法官下派人民调解组织,加强对乡镇人民调解指导站和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和规范,根据乡镇所辖区域,分工负责,定点联系并指导调解员的工作,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以具体案件成功调解为落实的措施,积极推动建立覆盖全县的诉讼调解与非诉讼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格局。三是建立健全诉讼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机制。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纠纷或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纠纷,法院应加强与行政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群团维权组织的联动配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独特地位优势,实行委托调解、邀请调解、联席会商等方式,建起一条矛盾纠纷专业化调处的快捷通道。
三、完善调解制度,构建科学规范、效果良好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健全和完善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调解协议确认等工作制度,使调解衔接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更具可操作性。一是完善诉前调解机制,对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纠纷等,当事人要求诉讼立案的,由法院主动向他们宣传非诉讼调解的特点,鼓励、引导他们先由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行业协会调解。二是完善协助调解,法院在诉讼调解过程中,根据案件审判需要,吸收特邀调解员、当事人亲友或有关组织的人员等协助法官一并进行调解。三是完善委托调解,对已经立案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经当事人同意,直接将案件委托上述单位或聘任、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四是强化效力确认,对经特邀调解员或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协会等诉讼外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法院经审查后,依法确认其效力,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不履行协议,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四、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通报制度,构建运转有序、信息通畅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近年来,五里沟街道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思路,整合基层维稳资源,积极探索新时期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方法,着力构建联调联动的“大调解”格局。“法官工作室”就是街道构建大调解格局的举措之一,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有效的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化解了矛盾纠纷,促进了文明、和谐社区的建设,为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创新理念,确立“联调联动”的工作思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棚户区改造的逐步推进,社区内居民的成份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社区,大量离、退休人员归入社区管理;因拆迁安臵、征地补偿、物业纠纷、医患纠纷、劳资纠纷等引发的矛盾纠纷高居不下,且呈现多元化、群体化、复杂化的趋势。居民群众涉法问题大幅增加,单靠社区内部调解难以满足需求,社区群众渴望用法律武器解决矛盾纠纷的需求与日俱增。此外,社区里的矛盾纠纷很多时候因为缺乏及时和专业的调解,小事变大,甚至演变为上访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在这样的背景下,街道党工委创新工作理念,积极探索新时期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方法,确立了“加大工作力度、延伸工作内容、加强部门联动、调解预防并重”的工作思路。
二、整合资源,形成化解矛盾整体合力
2010年,街道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打造了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以此服务中心为依托,一是建立了社区警务室,由派出所派驻民警轮流值班,在社区内接待群众来访,了解人口动态,进行治安巡查和开展矛盾摸排。二是成立了“法官工作室”,由槐荫区法院选派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法官长期进驻社区,让法官走到社区群众身边与社区群众零距离接触,了解社情民意,向社区居民提供普法宣传教育、法律咨询以及现场起诉受理等工作,实现法庭向社区延伸。与此配
套的“赵平恳谈室”、“温情调解室”、“和解吧”一并投入使用,为居民调解各种矛盾纠纷。三是开展了律师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结合各居实际,打造了一居一特色的品牌。在顺祥街居委会成立了迎春律师老年维权岗,在公祥街社区成立了残疾人法律维权岗,在和平里社区成立了下岗失业人员法律维权岗,在平安里社区成立了妇女法律维权岗,在发祥巷社区建立了和声调解工作室。五个社区品牌各居特色,而又共建共享,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四是成立了一支社区信访工作联络员(社区法官)队伍,打造一支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信访工作联络队伍。要求他们做好“四大员”,即成为排查矛盾的“侦查员”、化解矛盾的“调解员”、社会稳定的“保卫员”、政策法律的“宣传员”。
三、完善机制,新工作模式强保障
一是成立街道联合调解委员会,在前期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一支专业化、专职化的调解队伍。依法将人民调解员、信访工作联络员、民警、律师、法官等力量有机联合起来,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调互动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的调解力量注意不同的侧重点开展工作。二是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街道联合调解委员会成员每月15日定期召开会议,通报上月情况,共同协商处理矛盾纠纷,排查矛盾隐患。三是建立社区访谈制度。针对有关问题邀请辖区大单位、涉案单位、群众代表等进行集体协商,未雨绸缪,对于带有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提前介入、超前预防;对于积攒多年的疑难问题,召开听证会,多方共同诊断,提出解决方案,切实有效的解决疑难问题。通过这些机制,积极构建强势的社会矛盾排查调解合力及工作网络,形成化解、排查矛盾纠纷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四、丰富载体,打造“零距离” 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一是组建了律师法律服务QQ群,面向辖区居民开放,针对居民提出的问题,由专业律师在线为其答疑解惑,自开通以来,共接到居民咨询 152次,受理案件7 起。二是印制了法官便民服务卡,卡片上印有法官的照片和联系方式,方便群众与法官及时沟通,并开通服务热线,随时接听群众咨询。三是开设“法官讲堂”,培训指导进社区,针对居民关心的婚姻法、劳动法、继承法等问题,每月一次为社区居民集中授课,进行普法教育。四是成立了“街访驿站”,对来访居民实行温情接访,针对居民提出的问题,由联合调解委员会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直到彻底解决为止;五是实施“普法宣传”工程。在5个社区显著位臵设臵了50块法律宣传栏,内容涉及酒驾、养老、继承、拆迁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
五、联调联动,“大调解”格局成效初显
矛盾发生在哪里,法官就出现在哪里。前不久,发祥巷社区的一个户外广告牌被大风刮倒,将停放在附近的一辆轿
车砸坏。为此,车主与广告牌“主人”济南某广告公司发生争执,并把事情反映到社区居委会,信访联络员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与“法官工作室”取得联系。在“法官工作室”的调解下,车主与广告公司达成协议,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近年来,xx县按照‚大调解‛保‚大和谐、促‚大发展‛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协调,司法行政、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大调解‛组织网络,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促进了和谐平安xx建设。2010年,全县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25起,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和新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一、落实“三项措施” 强化党政主导
1、强化认识定位。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纳入全局工作,作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长远之计,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促进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列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2、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大调解‛
工作,召开全县会议部署,制定有关工作意见。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均成立了‚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强有力的‚大调解‛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举办‚大调解‛工作培训班,对乡镇场(街道)、村(社区)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3、落实工作保障。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大调解‛工作,全县‚大调解‛工作涉及的组织机构、办公设施、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全部由县乡两级财政统筹安排,全力保障。县、乡两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均落实了专门办公室,配备了专兼职干部97人,2010年,县、乡两级财政共安排‚大调解‛工作专项资金220多万元,做到了‚有人干事、有地做事、有钱办事‛。
二、健全“三个机制” 严格工作运行
1、健全协作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把矛盾纠纷调处的责任落实到乡镇、部门、单位,实行‚双线排查、三级负责、一线处置‛。同时,根据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这三种调解方式针对的对象各有不同、化解办法各有所长 的特点,合理配置三种调解方式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利用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左右联动作用,加强与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的协作配合,形成调解合力,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
2、健全责任机制。‚大调解‛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由‚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综治办负责。人民调解由司法局牵头,主体为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办牵头,主体为政府行政部门;司法调解由人民法院负责。各牵头部门和工作主体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履职尽责,有机衔接。同时,严格落实调解工作首问责任制,对未履职尽责的,严格责任查究。
3、健全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大调解‛工作纳入党政目标管理,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评重要内容,记入领导干部政绩档案,作为晋职晋级、评先受奖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化解矛盾纠纷‚一把手‛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县‚大调解‛工作办公室和县综治办加大督查力度,实行每月一督查,每季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对因工作不落实导致矛盾纠纷激化,或引发其它重大事件发生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提出问责建议。
三、完善“三个网络” 加强基础建设
1、完善组织管理网络。成立了县、乡(部门)‚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加强本地区、本部门(行业)‚大调解‛工作组织领导。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主任由分管政法领导兼任,配备一名专职副主任;县直单位调解室主任由分管综治领导兼任,配备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并设立一名维稳信息员。县综治办担负全县‚大调解‛工作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职责,推动‚大调解‛工作机制规范、高效运行。
2、完善指导协作网络。县司法局设立人民调解指导中心,负责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督查、考核和培训;县政府法制办设立行政调解指导中心,负责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督查、考核、培训和重大矛盾综合协调;县人民法院设立司法调解指导中心,负责管辖范围案件的调解,同时负责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的业务指导。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定期听取‚大调解‛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大调解‛工作深入推进。
3、完善矛盾调处网络。县、乡两级建立矛盾纠纷调
解中心,县直单位、村(社区)建立调解工作室,组设立调解员,形成了纵向延伸县、乡、村、组四级,横向覆盖各区域、各行业以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大调解‛组织网络。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调解组织875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053人,基本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四、实行“三个调解” 强化科学调处
1、深化人民调解。建立山林水利矿产权属纠纷、医患纠纷、征地拆迁、交通事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专业调解组织,扩展了人民调解覆盖面。一批由各行各业专家和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特邀调解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调解志愿者,充实到人民调解组织,改善了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促进了由单纯的矛盾纠纷调解员向矛盾纠纷调解员、维稳信息员和社情民意调查员‚三合一‛角色转变。
2、创新行政调解。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建立了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办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新体制,既将行政调解由过去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又
将政府行为落实到了相关部门。28个县直部门制定了指导本部门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行政调解领导小组,设立了行政调解指导室,目前,全县共建立行政调解组织212个,配备行政调解员305人,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整体推进的行政调解工作体系。同时,延伸行政调解范围,将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争议以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纠纷均纳入行政调解的范围,具体包括七类案件,即行政不合理的案件,行政不作为的案件,行政行为存在瑕疵的案件,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件,法律法规不明确的案件,证据无法查实的案件,涉及面广、范围大、影响重大的案件。
3、提升司法调解。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制度,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进一步拓展司法调解工作范围,把调解工作从处理民事案件向处理行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等延伸,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立案、审判、申请再审阶段的调解制度,大力推行立
树立服务新理念构建调解新格局
积极打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更加和谐”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我市而言,整个城市已经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各种社会矛盾的逐渐
累积和无序因素的不断增加,必然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因此,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能否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格局和新的机制,正确把握社会无序因素的新特点,化解不断产生的新矛盾,处理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对___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___“四位一体”城市建设,对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现实作用。
一、推进理论创新,树立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新理念
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享有“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美誉,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势下,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工作定位赋予人民调解工作以新的内涵,预示着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必将成为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重要保障,必将成为化解社会无序因素、解决社会诸多矛盾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维护社会持续稳定的重要防线。
(一)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能不能把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好,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能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的大问题。人民调解工作依据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使纠纷当事人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在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前提下,好范文 wenmi114.com把大量的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为群众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调解工作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同时,以和谐为基本特质的思维方式及“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文化观的基本内容,有助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人民调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利用调解的方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维护纠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关心和维护群众利益的执政理念。
(二)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时代要求。当今社会,从国际看,世界处在国际化或全球化的历史变革时期;从国内看,正处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快速转型时期。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入,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因素逐渐增长,积聚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起来也越来越困难。因此,逐步消除或努力减缓各种不和谐因素,是战略机遇期要达到的“社会更加和谐”目标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工作作为疏导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法人、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冲突的重要手段,注重以人为本,力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赢,有效地化解了农村体制改革、税费改革和在实行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纠纷,以及在城市建设、企业转制、职工下岗等方面引发的多发性、群体性、易激化的矛盾,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的基本走势,符合先进的诉讼理念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维护社会持续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提高城市法治化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生活规则化、社会生活法治化”是我市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创建法治诚信城市和安全城市,提高城市法治化管理水平,是我市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因此,加快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法制化,不但是推进“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法治诚信城市、提高城市法治化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特别是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司法部也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范围、组织形式、调解行为和程序等做出了新的规定,为强化人民调解工作的调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标志着人民调解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发展契机,大力加强和深化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把工作理念由维护社会稳定转变为打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上来,加快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程,提高人民调解制度的社会公信力,使之适应“三化”建设和提高城市法治化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四)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强化公民法律素质的客观要求。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需要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还需要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特别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全民普法教育,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人民调解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坚持依法调解,并注重从法律的角度对当事人进行解释和劝导,促使当事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其合法权益,履行法定义务,自觉依法办事,使社会主义法律在基层得以贯彻实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的鲜明特色。人民调解组织还通过调解纠纷,运用具体案例在基层和群众中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提高群众的法律素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这对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推进实践创新,总结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新经验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和重大举措,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维护社会稳定,加速改革开放,促进和谐发展,实现长治久安,推进人民调解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进程,我市开展了具有创新性的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创新。
(一)建立高标准的工作目标,引领人民调解工作迈上新台阶。高起点的工作体系、高素质的调解员队伍、高效率的工作程序、高标准的工作载体和高质量的考评指标,是我市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五高”工作目标。在此目标下,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按照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计划从2003年起,在三年内分步骤地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庭”,在街道设立“司法信访综合法律服务窗口”,在社区设立“调解室”,使人民调解工作的受理、调处具有专门的场所和服务的平台,保证全市60%的街道和80%的社区达到“四无”(无自杀、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械斗、无群体上访)。从实践来看,高标准的工作目标激发了广大人民调解员和各级调解组织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使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在工作体系建立、队伍素质提高、工作程序规范、工作载体创新和考核指标量化上都上了新档次,有了新发展。
(二)建立多层面的责任体系,确定各部门人民调解工作新分工。人民调解是一项多层面、多角度、多元化的工作,其责任分工也涉及到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人民法院和街道办事处等多个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所需,我市对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的各部门分工进行了重新确定:市、区司法行政机关主要负责制定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人民调解员的培训以及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调解工作等;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定期听取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汇报,组织协调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共同做好重大疑难纠纷和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调处工作等;区人民法院负责配合区司法局共同搞好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的调解协议依法确认其性质和效力,大力推进人民调解制度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有效衔接等;街道办事处负责抓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场所建设,在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调解疑难纠纷、重大纠纷以及包含权利义务争议的民事纠纷,对于涉及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在司法所的指导下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等。人民调解工作任务的重新划分,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责任分工,有效保证了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和开展。
(三)强化全方位的保障措施,促进人民调解工作新发展。针对人民调解队伍庞大、分布广,工作开展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状况,我市采取了五项保障措施,使人民调解工作在人、财、物和内部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有力推进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发展。一是领导保障。各单位、各部门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通过不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和协调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二是机制保障。建立联动保障机制,强调在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进行细化落实的同时,要统一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相互配合,通力协作,确保信息畅通,行动统一,力量集中。三是制度保障。通过制定《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重大纠纷的受理和调解工作程序》、《人民调解协议书审核确认制度》和《人民调解员培训制度》等,实行人民调解工作的制度化管理,做到依法调解,按章办事。四是人员保障。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人民调解工作能够得以有效开展和逐步推进。五是经费保障。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用于人民调解工作场所硬件建设及人民调解员的教育培训、表彰奖励和工作补贴。
三、推进机制创新,构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新格局
现时期的社会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尖锐性、复杂性,社会矛盾纠纷的类型、程度发生了质变,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纠纷呈高发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以往强硬的行政手段容易令人生厌,单兵作战的调解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形势所需,社会的更加和谐稳定也迫切需要推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因此,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民间矛盾纠纷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推进机制创新,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和手段,建立起“大调解”格局,已是大势所趋。
(一)积极整合各部门调解职能,建立联动机制,实现组织机构网络化。“大调解”作为一种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是将民间调解、治安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有机结合,对涉及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矛盾或重大、疑难纠纷,在区、县(市)中心统一组织下,由各单位共同参与、协同作战、多管齐下、联动调处,实现信息联网、部门联手、上下联动、条块联合的工作格局。“大调解”一方面强调和整合相关部门的调解职能,优化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凸显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司法部门依法调解的重要性。“大调解”不是司法部门的大包大揽,也不是相关部门调解职能的简单合并,而是强调资源整合与部门联动。资源整合是手段的整合、措施的整合、力量的整合;部门联动是依靠于调解工作网络的健全、调解工作触角的延伸以及调解职能的充分发挥。调解网络健全能够及时获取社会矛盾纠纷信息,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进行多层面调处,保证将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工作触角延伸能够对矛盾纠纷进行有效预防,实现调解工作的“以防为主、调防结合、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战略预期;网络的健全、触角的延伸又都依赖于各相关部门调解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全面建立调处服务中心,协调服务机制,实现工作运行法制化。在区、县(市)及街道两级成立社会矛盾调处服务中心,以信访办的矛盾纠纷接访、综治办和司法局的矛盾纠纷排查、司法局的矛盾纠纷调处三大职能为基础,实行公安、检察、法院、综治、信访联合办公办事接访调处,政府主要部门包括涉案单位、驻区大型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动办公办事接访调处的方式,全面负责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的受理、调解和指导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各项配套管理制度,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级办理、限期处理的原则,由区、县(市)和街道两级矛盾调处中心统一受理各类矛盾纠纷,并及时梳理,根据案件性质、涉及范围、难易程度和轻重缓急等情况,或由中心直接调处,或分流处理。特别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对因经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人民调解协议而产生纠纷的,要依法予以受理,并尽可能多做调解工作,以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尊重;对合法有效的人民调解协议,要依法予以维持,树立人民调解协议的公信力;在依法纠正无效的或可撤销的调解协议的同时,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切实帮助人民调解组织提高依法调解的水平。
(三)大力加快司法所基础建设,落实保障机制,实现指导管理规范化。司法所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管理和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因此,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建设,是落实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定职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基础性工作。按照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加强“两所一庭”建设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司法所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财力、物力及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要努力解决司法所的立户列编问题。在人员配置上要严把“用人关”和“进人关”,严格按照用人标准、考录程序以及审核、审批、任免权限规范运作,加强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廉政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尽快达到组织健全、业务规范、人员充实、队伍稳定、设施完备的工作目标,努力建设组织机构、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和基础设施规范化的司法所,为其全面履行工作职责创造良好条件。
(四)不断充实排查调处内容,健全防范机制,实现纠纷排查经常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很大变化,民间纠纷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民间纠纷的主体由公民与公民转化为公民与经济组织、与企业、与基层干部、与基层政府及管理部门;民间纠纷的内容由婚姻、家庭、邻里、继承、赡养等简单的涉及人身利益、财产权益方面的纠纷,发展为经济合同纠纷、干群关系纠纷、下岗待岗职工与企业的纠纷、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纠纷、城市建设噪音扰民纠纷、拆迁征地纠纷、物业管理纠纷等;民间纠纷的表现形式由当事人之间、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家族之间转向群众与集体、与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纠纷。因此,在民间纠纷出现许多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趋势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充实民间纠纷调处内容,使排查调处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而要真正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现新矛盾,掌握新变化,预见新发展,解决新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纠纷大排查的预防功能,主动介入社会难点、热点纠纷排查,主动参与涉及村务管理、农民负担、计划生育、土地承包及流转、征地拆迁、噪音扰民、下岗待岗等社会难点、热点纠纷的调解,防止矛盾纠纷激化,防止群体性上访;必须开展经常性的民间纠纷大排查活动,要根据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及时掌握新矛盾的产生,赋予排查工作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要在广泛、深入、经常性地开展民间纠纷大排查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矛盾产生规律,科学划分矛盾纠纷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化解矛盾,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广泛利用法律人才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实现调解队伍专业化。在社会矛盾快速发展变化的同时,人民调解队伍素质建设显得相对滞后。这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工作方式方法陈旧,司法助理员队伍不稳定,缺乏相应的奖励制度、补贴办法限制和影响调解工作发展等方面。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并加强其后续力量的发展。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在广大人民调解员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及时解决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事务中产生的矛盾纠纷,耐心细致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二要加强人民调解员与基层人民法院的联系,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培训。通过邀请法官任教授课,讲解法律、案例,传授调解方法和技巧,使人民调解工作能随时得到人民法院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三要鼓励优秀的法律人才加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去,积极培养“专家型”人民调解员,积极利用有效的法律人才资源,大力充实兼职人民调解队伍,充分发挥法律在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作用。四要大力表彰和宣传人民调解员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考核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做人民调解工作光荣、化解矛盾纠纷有功的良好氛围。
在2015年中,本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按照要求,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念,不断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
加强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领会及贯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工作中,不讲价钱,不谈条件,不计报酬,为了化解矛盾纠纷多次下村调查了解情况,努力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干部责任重千斤。
二、坚持不懈工作,大胆探索、求真务实,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一)大调解工作:“大调解”工作是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者的结合,在乡镇,我们接触最多的还是人民调解这块工作,对于我们调解员来说,要有“三勤”、“四得”,即是口勤、手勤、脚勤,二是头要痛得、耳要听得、嘴要说得、手要写得,做到了这些,我们的调解共组偶就能顺利开展。我们做到了这几方面:一是建好镇、村(社区)调解室,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网络体系,实现组织全覆盖,哪里有人群,哪里就与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调解员。二是健全了两项制度:社会矛盾风险评估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超前预防,源头治理,减少不稳定因素。三是扎实开展了社会矛盾集中化解活动和“三无”乡镇创建活动。四是分门别类,建档立案,做到每一件矛盾纠纷有登记、有调查、有调处、有回访。
2、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分析制度。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职责,落实措施,着眼于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把预防工作作为关键环节来抓,重点落实好三排查:即落实区和村(居)每半月的定期排查分析制度;落实特殊时期以及重大节假日其间的重点排查;落实对矛盾纠纷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行业的重点排查。在做好正常排查调处工作的同时,特别要组织好重大事件的集中专项排查活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3、坚持报告制度。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定期上报每月调解报表和双周排查情况,重、特大矛盾和紧急事件要做到特事特办,不得因工作失误造成无法换回的影响和损失。
4、坚持每月一次的人民调解工作例会制度,通过会议及时传达新的调解工作精神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学习和交流新的工作经验。
5、指导村(居)人民调解工作。认真履行指导村(居)人民调解工作的义务,在档案、资料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的规范管理模式。遵照调解组织建设标准和要求,狠抓“硬件和软件”,同时,继续开展规范化调委会检查、整改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依法调解。以防激化为重点,做到业务规范化,努力实现“四无”;不断提高村(居)调解组织调解场所、调解程序、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依法调解的水平。进一步优化调解队伍结构,从群众威信、法律政策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选任调解员。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各调解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排查问题的能力、化解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6、完善对接机制。进一步完善公调、劳调、诉调、信调等机制的对接工作,加强对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和民工讨薪、土地承包流转等涉及民生问题的新型矛盾纠纷的调处,按照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三全”(全领域、全方位、全封闭)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区大调解组织网络。整合资源、整体联动,不断加大与区有关单位、基层组织的协作配合力度。通力调处、通力合作,加大对重大纠纷、重点问题、重点人员的调处化解工作,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力量。
同时,不断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的防范能力、调解能力和处置能力,努力创出人民调解的特色和品牌。
7、认真完成省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综合考评和年终考评工作。
1、加强领导,切实提高县、镇调处中心实体运作水平,工作计划《大调解工作计划》。进一步规范大调解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规范县、镇调处中心工作流程,促进大调解人员、经费和办公设施等保障措施落实,形成全县统一的机构设置和工作体系。认真履行县调解办的职责,加强组织、指导、检查和考核。通过县、镇(开发区)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形式,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分析会和专门性问题调处协调会。3月份召开全县基层调处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4月份举办全县社会矛盾纠纷调解骨干业务培训班。把县、镇调处中心建成基层维稳工作实体运作的一线实战机构。
2、认真组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统计考核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全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统计考核工作,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增强调解能力,提高调解水平。
3、积极推进诉调、检调、公调对接机制。指导和督促各镇(开发区)积极落实全市大调解工作推进会的各项要求,在全县普遍开展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和公调对接工作,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二季度,会同有关部门对各镇落实“三调”衔接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加强行政调解工作,健全县调处中心设立专业调解小组制度,促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相互配合。形成多种形式、多方联动、高效运行的调解模式。
4、突出重点纠纷专业调解,打造调解工作特色品牌。加强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等重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深入探索和完善建立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创新发展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热点难点纠纷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落实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积极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对接工作,抓好试点,加强研究,规范工作程序,扎实推进工作开展。
5、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和分析汇报,提升调解工作组织水平。针对国庆60周年、金融危机、春节和两会等形势任务和季节特征,积极组织开展社会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县、镇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重点,责任到人,切实解决受人力所限、纠纷排不出来或调解不了的情形,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维稳工作部署和全县政法工作要求,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制定社会矛盾纠纷工作计划,加强社会矛盾纠纷预测预防。坚持每月、每季度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工作,既有全面的基础性情况,又突出当前重点,对重点问题和一些疑难复杂问题注重研究,明确法律法规和政策界限,为县、镇党委政府掌握纠纷全局情况,采取化解措施提供准确性意见和建议。
6、加强大调解工作制度建设。以把大调解机制建设成基层基础扎实、实战能力突出、工作特点和经验鲜明、机制完善、效能显著为总体目标,不断加强排查调处、分析汇报、通报、受理登记分流、检查督办、教育培训、组织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考核与责任追究等制度建设。强化信息报告、接待受理、分流指派、分析汇报、领导小组办公会议制度建设和调处化解窗口服务工作。为规范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7、积极探索和建立“专职调解员与兼职调解员、调解志愿者相结合”、“ 专业调解小组和人民调解工作室相结合”的调处工作格局。在县有关单位、部门征聘一些懂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影响力的调解专门人才,建立指导、参与调处疑难矛盾纠纷的专门调解员人才库,积极协助、参与某些领域、某些类型、某些地方的热点难点纠纷的化解。在调解人员配备上,重点实现二个结合:“兼职型”调解员和“专职型”调解员相结合,“专业型”调解员和“综合型”调解
员相结合,县、镇调处中心专职调解员确保不少于2名,有效解决调解人员挂名、业务能力不强、协调水平不适应形势发展等问题,确保中间环节不脱节。
8、抓基础工作规范流程,夯实人民调解工作基础。落实标准化调委会建设要求,完善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度,健全新型城市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加强调解员培训工作,落实三级培训任务,提高调解员基本素质和工作水平。实行调解员证书制度和调解奖励制度,增强基层调解工作活力。积极落实人民调解指导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调解员补贴经费和专业性调委会运行经费、专职调解员聘用经费,提升人民调解工作保障水平。
“该纠纷当事人主体适格,代理人代理权限明确,纠纷事实客观存在,建议受理调解。” “本协议内容适用的法律规范如下:1.XXX;2.XXX。”
“为保证公平自愿、合法合理、勤勉高效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声明如下:1.XXX;2.XXX。”
翻看如皋市调处中心2015年的调解卷宗,细心的人会发现种种变化,案件受理、调解、归档等工作流程中增加了法治内审员审查把关环节,调解协议书后均备注了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政策规范、道德规范,调解员调解纠纷之前须签署声明书并当庭向当事人宣读,„„
据介绍,如皋“大调解法治化”建设分“基础建设、过程管控、效能提升”三步走。2015年为如皋“大调解法治化”基础建设年。
这一年,如皋市调处中心为策应“365”工程,以推进法治建设、提升法治效能为总目标,以大调解的法治化引领、社会化参与、满意度评价为抓手,通过创新四大体系(考评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覆盖,致力推进大调解法治化建设进程,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如皋创造了安定和谐的环境。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全年共排查受理调处矛盾纠纷59326件,调处成功率98.6%,如皋大调解法治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如皋市调处中心常务副主任卢延林作为江苏唯一代表参加了第七届海峡论坛-两岸基层调解员联谊座谈会,并作交流发言。
坚持法治导向,统一执业标准,规范的法治化考评体系初步建立 “自从出台了《如皋市人民调解员职业行为规范》,我们调解工作也变得有“规”可循,现在每个调解员都自觉地将9个“应当”、6个“不得”行为准则落实到具体的调解过程和日常接待受理全过程。”如皋市如城街道调处中心专职调解员小冒介绍说。
2015年以来,市调处中心运用法治思维,着力完善了对镇、村综合性调解组织及专业对接调解组织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法治化考评引领组织建设规范化,提高调解组织法治化运行质态。
“为促进调解工作有序开展,我们对内部分工进一步细化,实现调委会主任、调解员、法治内审员、信息平台操作员考核指标项目化、清单化,构建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如皋市调处中心副主任陈皞如是说。
以法治化考评推进调解队伍职业化,2015年8月,专职人民调解员“三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如皋召开。为全市镇以上调解员统一配备调解小马甲和“八个一”装备,通过装备规范引领业务建设,促进队伍正规化。编印下发的《如皋市专职调解员“三化”建设文件汇编》修订整理了21个规范性文件,成为全省样本。如皋市专职调解员“三化”建设经验被在全省司法行政队伍“三化”建设现场会上推广。
注重操作应用,提高法治水平,简便的法治化实施体系发挥效用
2015年10月,长江镇调处中心在开展涉企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中,排查发现如皋港区某管桩企业运作异常。
经调查了解,该企业因与部分老员工改订劳动合同发生纠纷,并导致公司停产,纠纷涉及职工总人数260多人,其中长江镇区工人有30多人。
“调解员敏锐察觉到该起纠纷焦点集中且涉及人数多,易抱团引发群体性事件。经向镇领导汇报,成立了专门的调解工作组,由综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企业调委会联动调解,化解纠纷。”长江镇政法综治中心主任施国建告诉记者。
最终,经过十多天的磋商,公司宣布废止新合同、职工待遇维持不变,职工权益得到保障均复工上班,一场群体性事件被成功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如皋市调处中心在敏感时期、特殊时点实行“日排查、零报告”制度,对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重要信息,定期开展分析研判。2015年,如皋先后开展“元旦、春节、两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期间、“大调解宣传月”等专项排查活动5次,形成分析研判报告19份,预防群体性事件23起982人,防民转刑案件4件5人、防越级上访事件45件86人,防纠纷激化2569起。
“如皋“三步走”调处模式很好。”2015年12月16日,省司法厅柳厅长在《如皋市“三步走”开展调处工作 年内无一例涉企矛盾纠纷激化》信息上对如皋批示表扬。
“如皋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真是越来越高了。”常熟司法局领导参观学习如皋大调解工作时,翻阅到如皋出台的《矛盾纠纷受理审查程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程序规范》、《调解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办法》及镇村调解工作台帐和卷宗样本等文件,竖起了大拇指。
加强制度建设,注重法治效果,立体的法治化监督体系业已形成
调解就是执法。如皋把调解工作纳入年度执法质量考评范畴,构建起人大监督、法律监督、内审监督、层级监督、舆论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并创新建立法治内审员制度,加强过程性法治审核。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共选聘法治内审员36名。
63岁的农民工老周在某纺织厂上班。某日夜班过程中,因浆纱机烘筒发生爆炸,老周严重受伤。事故发生后,厂方当即送伤者至医院医治。一个月后,老周虽伤愈出院,但因其受伤严重,生活仍然无法自理,老周家人来到纺织厂要求赔偿。厂方以老周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为由,只承认按照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核算赔偿金额。老周家人无法接受厂方给出的赔偿标准,双方僵持不下,来到镇调处中心申请调解。
经受理审查,镇调处中心调解员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很快抓住了纠纷争议的焦点,老周的赔偿金额是应该按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还是工伤赔偿标准。
法治内审员小丁在调解环节审核时向大家解释:“根据最近的司法解释,进城务工的农民,即使已经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只要与企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符合工伤认定的情形,也要按照工伤赔偿的标准执行。”
镇调处中心调解员按照这一法律规定,分头做厂方和老周家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厂方同意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给予赔偿,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适应时代需求,加强法治保障,有力的法治化保障体系深入人心
2015年5月28日,如皋市安定广场,“大调解宣传月”街面服务活动火热进行。市调处中心调解员小杨在现场热情地为市民提供咨询服务:“如果您遇到矛盾纠纷,可以找大调解帮忙,我们在市镇村企事业单位均设有人民调解组织为您提供免费调解服务。”
如皋市调处中心注重强化生态保障,改善大调解法治化建设的生态环境。2015以来,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了“法润雉水•2015春风行动”、“德法同行”和大调解“宣传月”活动,通过张挂标语、街面宣传、入户走访等方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进行法律宣传。活动中,共发放调解服务一卡通等宣传资料30000余份,现场接待群众1700人次,深受广大群众好评。“有警情打110,有纠纷找大调解”理念在如皋市各地已被群众广泛接受。
2015年10月,如皋市人民调解协会成立大会成功召开,大调解法治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如皋还创新推行了调解员专业知识学分制考核和职称评聘制度,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全市1971名调解员持证上岗,77名调解员经调解专业职业水平考试和评价委员会审查评价后获得初级调解师资格。
为强化经费保障,激发大调解法治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如皋全面构建专职调解员基础补贴+个案补贴+奖励的职业保障机制,推动政府购买调解服务,落实个案补贴。
**镇位于会泽县西北部,系滇川两省,会泽、会东、巧家、东川三县一区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全镇总面积 264.9km 2,辖18个村(居)委会,其中12个村处于半山区和山区,有348个自然村,18821户68834人,2008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96元。近年来,我镇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
作新路子,有效整合信访、行政、司法、民间等人民内部矛盾调处工作资源,实现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种调解方式“无缝对接、横向到边”的联合调处机制,筑牢了综治维稳“第一防线”,化解了大量民间纠纷。今年1-5月共接待上访群众 人(次),同比下降 %;全镇发生 起矛盾纠纷,成功调处 起,有效促进了全镇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开展中,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组织建设。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余班子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中心,由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担任调解服务中心主任,法庭、司法、信访、综治、交警、民政、扶贫、移民、水务、农科、林业、计生等涉农部门分别明确一名群众工作能力突出,懂法的干部职工长期担任调解员,每天在调解服务中心坐镇,接受群众的咨询及来信来访。同时,在各村设立了民调工作站,由村党总支书记担任站长,并成立了专门的调解室,明确2-3名人员担任调解员,为百姓说事、论事、搭建起在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的平台。
二、抓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大调解五项制度,规范调解程序。一是建立调解例会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和安排部署矛盾纠纷调解相关工作,通报部门对中心分流指派案件的调处情况。二是建立首问责任制,调解服务中心人员在接待来访群众时,对每起案件、每个问题都要登记清楚,做出承诺,认真调查,及时反馈,及时解决问题。三是建立办结报告制,对分流调处的一般民事纠纷,办结后要及时向调解中心报告;对不能按时办结的重大复杂的民事纠纷,要报告原因。四是建立责任倒查追究制,对因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不力,致使矛盾激化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党委、政府将实行逐级责任倒查,严肃追究责任。五是建立督查回访制,对分流指派给有关部门的案件进行跟踪了解,提出调处意见。走访当事人,了解调解协议履行情况,听取群众对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抓队伍建设。在大调解工作中,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调解队伍素质的提升,以加强学习培训、开展互帮工作等五项措施,有效提高了调解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矛盾纠纷得到及时调处,有力促进了娜姑的和谐平安建设。一是配齐调解人员。镇调解中心明确了12名干部职工担任调解员,在18个村(居)委会配备2-3名调解员,并将年纪轻、有魄力、热心公益事业、品行良好、具有法律知识的离、退休干部及教师进入调解队伍中,充分发挥其在村民中的作用,切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调解组织网络机制。二是加强自身学习。调解中心工作人员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每周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并发放相关学习资料,使其掌握做好调解工作应具有的基本法律知识和业务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调解工作。三是开展业务培训。每季度组织镇级调解员和村组调解员对调解知识进行业务培训一次,并邀请法官辅导、观摩庭审等,进一步提高调解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基层调解人员处置疑难纠纷、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和水平。四是注重作风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为契机,抓好调解队伍的作风建设,提升纪律意识,要求调解干部牢固树立服务为民、服务大局的意识。在调解过程中不偏不倚,做到合情合法合理。五是实行激励机制,对工作出色、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员进行奖励,并组织开展“明星调解员”创建活动,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四、抓效能建设。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级办理、限期处理的原则,调解中心着力推进由小调解向大调解转变,由随意调解向规范调解转变,由单一调解向综合服务转变,逐步形成民事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协调发展的“大调解”机制,实现调解资源大整合、调解机制大联动、调解职能大提升、服务体系大健全的目标。有效避免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群众投诉无门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先解决信访“有序”问题,再解决“有理”问题,规范了信访秩序,切实提高了办事效率。在调解中做到有案必受、有受必处、有处必果、有果必公。调处成功的结案登记,调处不成的及时向调解中心主任汇报,并负责“约访”和“领访”,对需要到其他部门才能办理的,由首问责任人员负责将上访群众亲自带到相关部门办理。同时倡导“一杯茶水问好,一把椅子让座,一声祝愿告别”,真正做到以真心、爱心、实心、诚心解决矛盾纠纷,体现了以人为
本、亲情服务的理念。
通过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我镇的大调解工作实现了“三不出、四提高、五下降”的目标。“三不出”:即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四提高”:即人民调解成功率提高,民商事诉讼案件调解(撤诉)占总结案的比例逐年提高,行政案件调解成功率提高,人民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五下降”:即群体性事件
下降,民转刑案件下降,民事诉讼案件下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集体越级上访数量下降。
目前我镇的大调解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一是存在调解周期长与办案任务重的矛盾。调解工作经常占用大量的精力,有时需要“拖”时间。调解有时不如判决结案的周期短、效率高。二是有的代理人对诉讼调解不够配合。三是运作不够规范。有些调解员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存在重结果、重口头、轻程序等问题,有的口头调解没有笔录,也没有制作调解协议书或登记造册,无法作为诉讼的证据。四是现行诉讼调解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各位领导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操作程序,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全力维护全镇社会平安稳定。
工作总结
按照县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的安排,乡党委、政府认真研究落实,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领导小组,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综治办主任郭洁、财政所所长、民政助理、司法助理员、派出所负责人、劳保所所长、安办主任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
二、成立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建立健全调解矛盾的各项制度。制度按要求上墙,落实工作措施,落实经费保障,乡财政安排1.5万元资金作为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工作经费,对个案实行补贴,按照案件的情况分别给予一件50元、100元、150元、200元的补贴,激励矛盾纠纷及时调处机制。各村成立矛盾纠纷大调解领导小组,由村委会主任担任调解小组组长,其余村三职干部为成员,各村落实调解室,有吊牌,制度上墙,记录完整。
三、2009年共发生矛盾纠纷73起,乡村共受理73起,73起矛盾纠纷通过乡、村调解人员的努力,反复做工作的情况下,全乡73起纠纷全面成功调解,调解成功率达100%没有因矛盾纠纷引起上访,没有因矛盾纠纷造成群体性事件,没有因矛盾纠纷造成社会不稳定。调解矛盾纠纷实行三三制的原则,由经济社首
先调处,经过三次调处不好的由经济社向村调解委员会申请,再由村调解委员会调处,村调解委员会经过三次调处不好的,又再向乡调解协调中心申请,再由乡调解委员会调解,最终达到调解的目的。
四、在大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由村一级调解委员会反映,按照大调解的要求程序和要求材料多,不适宜基层调解,应该简化一些程序和材料。
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
2015年,我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政法工作部署,紧密结合我乡实际,始终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着力发挥“大调解”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力精心构筑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努力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大调解”活动中,排查矛盾纠纷45起(其中村25起、乡20起),调处45起,调处率为100%,调处成功率100/%。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整体稳定,有效地保障了我乡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网络,明确职责
今年,我乡着力巩固和整顿了10个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个调委会都选聘了1名专职调解员,在村(居)民小组建立维护稳定群众自治协会组织,发挥“五老”余热作用,深入排查基层群众中的各种不稳定信息,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从而形成“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党员)群众代表-调解员”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同时,明确了各级组织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严格实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管辖责任制,坚持分工负责和联合调处相结合,属地管理和集中调处相结合,做到了信息联通、纠纷联排、力量联动、矛盾联调。对本地区、本单位的重大矛盾纠纷,明确责任主体,实行定领导责任、定单位(部门)责任、定调处时限的工作制度,努力做到纠纷矛盾调处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反馈,重大案件有报告,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大调解”机制的正常运行。
二、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
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每个村建立健全了预警机制,形成信息员、村(居)民小组、村(居)、乡乡四级预警网络。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指导村调处中心、村调委会每月进行一次纠纷排查,重大节日和敏感期必须及时排查,并将排查结果报乡调处中心。预警信息员、调解员发现重大纠纷和集访苗头,随时上报,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调处,并及时通过信息渠道向上级报告,切实防止民转刑案件和集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二是健全检查考评机制。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明确了主要考评考核标准,把大调解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进行量化考评考核。三是落实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各单位对属于本辖部门调处的矛盾纠纷,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化解,不得把矛盾纠纷推向上级、推向社会,达到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大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乡。四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对群众上门要求调处的矛盾纠纷,实行首问责任制,不管找到那个部门都应热情接待、主动受理,然后转交责任部门调处,切实防止矛盾激化。五是建立领导接待、包案制度。乡、村两级都确定了领导接待日。乡定期安排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村每月排出处理纠纷值班表,党政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对重要信访来访、重大纠纷和上访案件,特别是久拖未决的问题,实行包案处理,负责包案的领导要一包到底,亲自处理,直至息诉停访。
三、统一标准,确保质量 一是统一制度建设标准。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及人民调解委会统一建立了重大纠纷快报、重大纠纷(社情)汇总分析;重大纠纷协调调解、纠纷排查专项治理、重大纠纷管辖督办等制度;各调委会统一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例会、学习、考评、业务登记、培训、统计、档案管理等八项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了大调解工作业务台帐。二是统一业务建设标准。在“大调解”工作整个过程中,从纠纷调处申请、受理、告知、调查、调解、制作协议书,到协议履行及回访等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并严格运作程序,克服工作中随意性,坚决做到既重视实体上的合法规范,又重视程序上的合法规范。三是统一队伍建设标准。各调委会组成人员实行选举与聘用相结合,并报司法所审查、备案;司法所负责培训调委会主任,年初举办了全乡基层调解员培训班,参训人员10名;同时对基层调解员进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严格按标准落实奖惩。四是统一协调中心和调解室建设标准。协调中心具备了有办公室、调解室、档案室。调解室且要在20平方米以上,并有明显标志;全乡统一了上墙公示栏。从而使乡、村两级协调中心规范化建设得到了加强,使调处中心成为整合力量、联动各方的调处机构和工作平台。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个别村对大调解机制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差距比较明显;二是村调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资金的投入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大调解工作向更高层次拓展;三是部分社区调解室没有达标,基层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尚需进一步规范,四是我乡矛盾纠纷面宽量大,“大调解”协调中心配备人员太少,无法全面负担起我乡全面协调工作。
五、明年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健全大调解体系。调处服务中心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人员到位,切实保障大调解各级组织网络管理规范,运行有效。加强组织协调,继续加大对大调解工作的指导、督促和考核。根据制定的大调解量化考核标准,对大调解工作开展情况实施检查考核,确保大调解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大调解信息预警机制。按照县局关于加强信息预警机制建设意见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大调解信息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加强纠纷排查工作,提高矛盾纠纷预警能力。三是严格落实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矛盾纠纷调处的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单位,实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在当地发生命案时,司法所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属于因民事纠纷引发的命案,要实行责任倒查。四是进一步加强街道居委会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基础建设。规范公示内容,健全基础台帐,完善工作制度,严格考核奖惩。五是大力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按照为人公正、办事公道、有群众威望、懂政策法律的要求,选好配强调解队伍。加强调解员教育培训和管理,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威信高的高素质调处队伍。积极推行首席调解员制度,坚持调解员持证上岗,努力提高调解质量。
【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观阁镇大调解工作总结10-08
乡镇年度基层大调解工作总结11-25
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06-19
大调研大排查工作报告07-22
生活大调查10-27
大走访大调研07-10
大调研汇报材料10-08
大调研活动总结11-25
大调研大讨论心得体会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