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下学期工作总结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下学期工作总结(精选12篇)

初中语文下学期工作总结 篇1

除教研活动集体组织学习外,大多数教师坚持读了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二、除互相听课外(本学期语文组教师平均听课50余节,多的达70余节),每人都举行了一次年级或校级公开课,有的达多次。

三、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很多公开课中都较好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许多教师利用微机备课,做语文课件。在教案评选中语文组也取得了好成绩。

本学期在学校及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初一I部语文组各位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刻苦钻研新教材,团结协作,共同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热爱教育事业,注重品德修养

本组各位教师能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初思想政治觉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严格要求自己,每位教师都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工作量大,但大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基本没有迟到旷课现象。

二、开展教学研究,提初业务素质

本学期初一使用新教材,加之新教师较多,在级部和大语文组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开展了教研活动,实行单元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实行了“三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每单元先由主备人说课,提出授课方案,其他人共同讨论,最后形成统一要求,说课人整理出授课思路。这样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效果明显。为此语文组长曾在级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受到一致好评。

各位老师除自己钻研业务外,还注重相互学习,本学期听课节数最多,有的50多节,平均也在50节左右,通过听课、评课、分析研究,找到不足,研究对策,很好地提初了课堂效率。在集体备课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本组推出的两节校级公开课受到了各位领导老师的好评。同时,大家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每位教师都制作了一个或多个教学课件,有力地配合了语文教学。

三、组织各种活动,配合语文教学

针对初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本着“扎扎实实打基础”的原则,我们 I部的老师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各班成立了小小图书馆,自带书籍互相传阅,解决学校图书不足的问题;为培养写作兴趣,通过演讲竞选成立了文学社,初步开展了工作;为提初书写能力,有的班级组织了书法比赛。再如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等,都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下学期工作总结 篇2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及策略

想要开展好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评价工作, 就要真正地理解课堂评价, 懂得课堂评价的类型以及策略。

1. 从类型上来看, 大致可以将语文课堂评价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书面交流形式的评价。教师采用这种评价形式的话就需要借助于学生的日记、作文以及其他类似于思想汇报的纸质材料, 通过这些书面文字形式的传递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状态。当然了, 教师需要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实际情况对学生作出相应的答复, 如积极鼓励、诚恳建议、殷切希望以及善意批评, 通过这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另一种是口头交流形式的评价, 采用这种口头交流形式能够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温和的氛围下与教师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情况介绍与情况反馈, 与书面交流形式相比, 这种口头交流形式的评价往往更加直接, 也更加有针对性,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及时反馈能够开得更加有效。

2. 从策略上看, 语文课堂评价要坚持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策略:

一是自主性与发展性策略, 这项策略主要是强调学生的自我调控, 让学生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二是及时反馈策略, 这种策略侧重于实时性, 要求教师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情况做好有效的评判;三是访谈评价, 这一点则是强调作为教师一方的评价要以访谈的形式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状况, 如态度、看法、兴趣以及价值观等内容;四是两次测试法, 该策略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不稳定因素时所采用的一种有效手段;五是评价服务教育策略, 这项策略指的是作为给出评价的教师一方, 要熟练掌握评价的目的、方法等内容, 使课堂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六是合作性评价策略, 该策略主要是强调师生之间相互评价, 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开展评价活动。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种教育理念直接导致了许多教师在开展课堂评价活动时顾虑重重, 甚至出现一些违反教育原则的事件发生。经过总结, 我认为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 慷慨式评价。

在学生主体地位需要充分肯定的教学理念中, 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误区:即激励教育胜过批评教育。受这一思想的误导, 部分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都会很慷慨地给予奖励, 即使是一个很简单、很普通的问题, 也会大力叫好。采用这种评价方式, 不仅无法真正地激励学生, 反而会起到让学生故步自封、满足于现状的效果。

2. 习惯性评价。

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是每个任课教师的通病, 确实, 每一个任课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去习惯性夸奖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但是, 受自身因素的影响, 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优秀的。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更应该摆脱传统的习惯性评价, 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价学生。

3. 一言堂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主要发生在一些班主任本身也是语文教师的课堂上, 作为一名中学生, 班主任在心理上必定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威慑。在这种形势下开展的评价很难是客观的、公正的, 语文课堂评价完全变成了教师的个人观点秀, 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学生命运, 是名副其实的一言堂式的评价。

三、解决方法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为一名一线教学老师, 又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尊重事实、适当调整。

对于课堂教学评价, 我认为原则上来讲应该本着尊重事实的态度去执行, 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 对于具体问题还要区别对待, 如在评价一些后进生的时候, 由于他们以前的学习程度就比较差, 每一次进步都要比别的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 教师可以在他们取得进步时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2. 认真对待、细致区分。

作为一名教师, 虽然从个人感情上来讲都喜欢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 但也不能因此就对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予以肯定, 而对学习成绩相对不好的学生予以否定。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区分, 不能一概而论, 更不能习惯性地想当然。

3. 民主互评、合理延缓。

一言堂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即时评价方式发生的, 且以教师的单向评价为主, 想要改变这种评价形式, 可以合理地引入师生互评以及延缓评价机制, 即允许学生对教师作出评价, 延缓评价的时间, 让师生双方的评价能够更加客观、真实。

四、评价的艺术化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改进, 现行的课堂评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学生情况反馈, 更是向着艺术化的方式发展开来。如最常见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表扬或是批评, 如果评价得不得体, 有时可能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评价走上艺术化的道路呢?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 注重评价语言的艺术化。

语言的交流是课堂评价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教师在对学生作出评价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既要指出问题, 又不能过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 还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 注意评价形式的艺术化。

课堂评价的主要形式是有书面评价或是口头评价,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两种形式可供使用。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 教师可以应用多种评价形式, 从而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如建立“成长档案袋”、发放“奖励卡”以及“定期目标回头看”等形式都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方式。

五、结论

初中语文下学期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评价;误区;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评价,又被称之为语文教学评价,它指的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状态所做出的一種语言以及态度反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评价工作与原来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之处。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才能做好课堂评价工作呢?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及策略

想要开展好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评价工作,就要真正地理解课堂评价,懂得课堂评价的类型以及策略。

1.从类型上来看,大致可以将语文课堂评价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书面交流形式的评价。教师采用这种评价形式的话就需要借助于学生的日记、作文以及其他类似于思想汇报的纸质材料,通过这些书面文字形式的传递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状态。当然了,教师需要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实际情况对学生作出相应的答复,如积极鼓励、诚恳建议、殷切希望以及善意批评,通过这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另一种是口头交流形式的评价,采用这种口头交流形式能够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温和的氛围下与教师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情况介绍与情况反馈,与书面交流形式相比,这种口头交流形式的评价往往更加直接,也更加有针对性,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及时反馈能够开得更加有效。

2.从策略上看,语文课堂评价要坚持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策略:一是自主性与发展性策略,这项策略主要是强调学生的自我调控,让学生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二是及时反馈策略,这种策略侧重于实时性,要求教师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情况做好有效的评判;三是访谈评价,这一点则是强调作为教师一方的评价要以访谈的形式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状况,如态度、看法、兴趣以及价值观等内容;四是两次测试法,该策略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不稳定因素时所采用的一种有效手段;五是评价服务教育策略,这项策略指的是作为给出评价的教师一方,要熟练掌握评价的目的、方法等内容,使课堂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六是合作性评价策略,该策略主要是强调师生之间相互评价,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开展评价活动。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教育理念直接导致了许多教师在开展课堂评价活动时顾虑重重,甚至出现一些违反教育原则的事件发生。经过总结,我认为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慷慨式评价。在学生主体地位需要充分肯定的教学理念中,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误区:即激励教育胜过批评教育。受这一思想的误导,部分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都会很慷慨地给予奖励,即使是一个很简单、很普通的问题,也会大力叫好。采用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无法真正地激励学生,反而会起到让学生故步自封、满足于现状的效果。

2.习惯性评价。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是每个任课教师的通病,确实,每一个任课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去习惯性夸奖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但是,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优秀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摆脱传统的习惯性评价,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价学生。

3.一言堂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主要发生在一些班主任本身也是语文教师的课堂上,作为一名中学生,班主任在心理上必定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威慑。在这种形势下开展的评价很难是客观的、公正的,语文课堂评价完全变成了教师的个人观点秀,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学生命运,是名副其实的一言堂式的评价。

三、解决方法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学老师,又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尊重事实、适当调整。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我认为原则上来讲应该本着尊重事实的态度去执行,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对于具体问题还要区别对待,如在评价一些后进生的时候,由于他们以前的学习程度就比较差,每一次进步都要比别的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教师可以在他们取得进步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2.认真对待、细致区分。作为一名教师,虽然从个人感情上来讲都喜欢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但也不能因此就对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予以肯定,而对学习成绩相对不好的学生予以否定。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区分,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习惯性地想当然。

3.民主互评、合理延缓。一言堂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即时评价方式发生的,且以教师的单向评价为主,想要改变这种评价形式,可以合理地引入师生互评以及延缓评价机制,即允许学生对教师作出评价,延缓评价的时间,让师生双方的评价能够更加客观、真实。

四、评价的艺术化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改进,现行的课堂评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学生情况反馈,更是向着艺术化的方式发展开来。如最常见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表扬或是批评,如果评价得不得体,有时可能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评价走上艺术化的道路呢?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注重评价语言的艺术化。语言的交流是课堂评价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在对学生作出评价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既要指出问题,又不能过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注意评价形式的艺术化。课堂评价的主要形式是有书面评价或是口头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两种形式可供使用。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多种评价形式,从而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如建立“成长档案袋”、 发放“奖励卡”以及“定期目标回头看”等形式都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方式。

五、结论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正处在一个转型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语文一线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通过建立良好的课堂评价机制,丰富语文内涵,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篇4

这一学期,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加倍注重课堂效果,为了达到最高效率,我往往会花一个半天的时间准备那么一节课。事实证明,当我精心准备了一堂课,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也特别认真,你能真切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上那两眼放光给你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相反的,如果哪一天,我只是随便应付一下,备的课很粗糙的话,那一堂课上了之后,我们师生的表情同样都是如同被霜打了一样,毫无生气。记忆中这一学期上的《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香菱学诗》等等的课是最有感觉的。

这一学期,在外出学习方面,我是一改过去只是听一些语文普通课的形式。除了听各种类型的语文课,我更乐于参加那种大阅读形式的活动。如“新阅读”南方论坛,见识了全国级别的大师们的精彩论述,受益匪浅。尤其是听了窦桂梅的讲座,让人心潮澎湃啊。又比如参加瑞安语文年会,碰到了多年不见的师友们,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收获。还有温州市的文学社团的年会,听了郑老师的讲座,真的佩服她的那份读书意志。还有张文质老师的精彩讲座,让人真切体会到是不虚此行。

这一学期,在写作方面,我是下了一番心思的。就自己个人而言,每次学习培训回来,我总是会写写体会感受或者是反思收获,虽然粗糙,也是一种积累。这一学期,也在《瑞安教育》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上,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尽自己最大所能给他们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这一学期,学生们在我的鼓动之下,积极参加各类写作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学区作文现场赛,虞纯纯夺得初三段最高分的桂冠,荣获学区一等奖的好成绩。又如刚公布不久的第十届暑假读好书的征文比赛也有好几个学生获奖。获奖不是目的,但是不可否认,作品的获奖甚至是发表,绝对是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

初中语文下学期工作总结 篇5

杨俊平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贯彻义务教育理念,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所有学生顺利升学。

二、具体工作

(一)以阅读教学为主,共完成6个单元共30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每个单元一个主题,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二)完成了六次综合性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指导学生进行了升学考前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

三、坚持上好阅读课。

读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好办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由原来的不想看书发展到阅读兴趣渐浓,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坚持不懈,学生主动提出要看书,并且坚持做好读书笔记。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面得到了大大的拓展,课外知识几乎由原来的一无所知到略知其二,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对学生学会做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学期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6

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复杂而深沉的爱。

教学方法:诵读与品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北方”这两个字,你马上会联想到什么?(启发:你也许会想到某个物体,也许是某个景观,也许是北方某种特定的情感)

学生发言,如:

想到黄河——(那一泻千里,“奔腾到海不复回”的黄河)

想到长城——(那巍峨起伏,不到那里非好汉的长城)

想到大漠——(那“沙如雪”,“孤烟直”的大漠)

想到羊群——(那风吹草低中的羊群)……

师:这是你们心中的“北方”(充满诗意的、富有现代感的北方)。其实,你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架构了一座通向诗歌的桥梁,因为联想和想象正是诗歌最美丽的翅膀。现在让我们把时光推至1938年,当年轻的诗人艾青在面对广阔的北方时,他又会有想些什么?他对北方有怀有怎样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要求:放出声音,自由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北方 艾青)

问:诵读时,你了解到北方是一个怎样的所在?体会到诗人对北方怀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诗人热爱北方。令人悲哀的北方,却点燃了诗人心中爱的火焰。

三、研习前三节问题:

(一)第一、二节

教师过渡:艾青既是位诗人,又是位画家。他认为诗人“应该有如画家一样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在这首诗中,诗人就通过“情感的构图”来描绘悲哀的北方。

1、听教师朗读前两节(配乐),要求:这两节中有哪个“情感的构图”( 哪个画面)让你最有感触?

2、师读毕,引导:这些构图就像一个个电影镜头那样向我们展现了悲哀的北方。读诗还要充分展开自己的创造性想象,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画面,读一读,品一品,品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品赏过程中,师简洁点拨并指导朗读,再全班跟读或生领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注意:第一生讲到的片段一定要点拨朗读到位,起示范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分三步:画面想象或评析——语言点拨与把握情感——指导朗读)

[准备]

(1)行人——细节:上身俯前,一步一步地。(行走姿势)

路上行人的困苦情状,所以在读时要把一步一步挣扎着前进读出吧。(师示范读后生跟读:语速要放慢,语调要低沉)

(2)驴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摹在痛苦的重压下驴子的神态)

载负了痛苦的重压/厌倦的脚步/徐缓/修长寂寞。(让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把作者的悲哀情感读出来。)

(3)雁群——(写出它的形、声、色)

雁群为何要迁徙逃亡,因为这里荒凉寒冷、无法在生存下去了。全部流离到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诗人在这里强调的是“不安”,是“悲苦”,是“逃亡”,让我们感到诗人沉重的心情。

师出示材料帮助理解雁群画面:(幻灯片)

1937年11月7日,第一架日本轰炸机呼啸着扑向潼关街头行走着的中国平民,开始了疯狂的轰炸。八年抗战,潼关遭到七年的轰炸,遭受了莫大灾难,“房屋十室九家空”。

问:联系时代背景,这个惶乱的雁群让你有何联想?

明确:写雁群,实写人民的流离逃亡,生活难以为继。故要读出大雁逃亡时惶急、凄凉、忙乱的情状,相对于读驴子画面时的疏缓语气,这里要急促。

师总结:北方是如此的暗淡、荒凉、阴郁、破败,生活在北方的人民是那样的多灾多难。总之,北方是悲哀的。

(二)学生齐读第三节。

请一生谈朗读时特别关注这一节中的哪些词语。

“灾难与不幸”、“ 贫穷与饥饿”——这一节是对两节的概括。

“汹涌”,“倾泻”——说明灾难与不幸的的深广;刻画,说明贫穷与饥饿的长久。

四、引导鉴赏第四节诗:

1、品读前两句,体会诗人感情的逆转:诗人由悲哀转而“爱这悲哀的北国”。读好“爱”“而”两字。师范读一次。

2、北方——北国——国土

师:诗人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强烈,以至于在诗的最后一节反复咏叹。请找一找一共有几次?

明确:四次。

问:文题是《北方》,而这里却反复申明“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能否将它改为“我爱这悲哀的北方”?

明确:不能,因为这里的北方只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从“北方”到“北国”再到“国土”,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爱北方,其实就是爱祖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

3、爱的理由

师:请再仔细读一读,说一说作者爱的理由。

讨论后明确:

(1)这土地他们开垦过,这土地,他们生存过,这土地,他们保卫过。现在,遗留给了我们,故要爱它。

(2)人类的文化由语言来传递,语言是文化的根,淳朴的言语之的是古老的文化;宽阔的姿态指的是兼容并蓄的胸怀或博大的胸怀。

(3)这是最艰苦的种族,艰苦中孕育着坚韧的精神;这是最古老的民族,悠久的历史带来了灿烂的文化。

师总结:因为这片土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片土地有我们灿烂的文明,这片土地曾经孕育着我们古老而艰苦的民族,所以艾青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4、拓展感悟。

问:能不能把这首诗定位为一首悲歌?

生讨论:

(1)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使人读到伤痕累累的祖国,也是曾经让骄傲和自豪的祖国。(2)我们从“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这些诗句里读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看到了民族坚毅的精神,给人以振奋和鼓舞的作用。

老师明确:是颂歌。本板块是颂歌的变奏。变奏是音乐上的术语,所谓变奏,就是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得到多方面的发挥.现在移植到文学中,指的是主题变形。

情感的“变奏”:——在苦难中坚信,在悲哀中热爱。(不再是纯粹的“圣歌”式赞颂,而是对黑暗现实的悲愤,是反思,透露出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因此,这是一曲颂歌的变奏。

诗人曾说:“我们是担戴着历史的多种使命的……我们写诗,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艾青(《诗论?诗与宣传》)正是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使他成为“时代的歌手”。这位时代的歌手,如果生活在新时代,看到崭新的北方,他一定会唱出新的时代变奏曲。

5、生听艺术配乐朗读最后一节,要体会出诗人对国土的热爱和信念!

五、结束语: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 篇7

一、努力实现三个创新

1.教师内涵的创新

敢于角色创新, 由“教师向教育家转变”。“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 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 学生学”的误区。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 大运动“孜孜乐教”, 教师照本宣科, 架空教材, 成了教材的奴隶, 为教而教的机器, 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 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 是严重违背教育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 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 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 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械型的教师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创新。

2.教学模式的创新

由“课堂讲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利用好定向、自学、答疑、检测、自信, “五环”教学模式。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 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不放心”。大到篇章, 小到字词, 全是老师说了算, “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 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 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 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 课上谈味道, 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影, 随课成形”, 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 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 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 当然准备必须充分, 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创新

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 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 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 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 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 让他们下水自己游, 告诉要领, 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 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 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完善

1.完善教学系统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 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和“后进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坚决摒弃“大锅饭”平均主义,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 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 个个有动力, 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吗,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 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 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 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 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 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 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 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 由看谁的课讲得好, 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的透, 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最完善。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落实

语文学科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 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思、动手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 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有机结合, 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 精心设计,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 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 洋洋洒洒口干舌燥, 学生听课埋头笔录, 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 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得到落实。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做好一个”导”字, 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 做一个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 做一名出色鲜活的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 这是老师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 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 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摘要:从努力实现三个创新、进一步做好两个完善、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落实三个方面, 就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进行探讨。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篇8

一、 (24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发酵(xiào)佝偻(lǒu)

富饶(ráo)百舸争流(kě)

B. 剽悍(biāo) 酝酿(yùn)

绯红(fēi)日薄西山(báo)

C. 宁谧(mì)兑现(duì)

胚胎(pēi)松柏常青(bǎi)

D. 琴弦(xuán)花蕊(ruǐ)

哀悼(dào)雕栏玉砌(qiè)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显赫 灰烬 斑斓 名列前茅

B. 辨别 潦倒 树阴 变幻无常

C. 狼藉 天籁 隧道 妇孺皆知

D. 喧闹 端祥 花瓣 心悦臣服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欢迎2009年《教育科研通讯》,全年6期,共24元,也可破月订购。

② 刘师傅决定把珍藏多年的家谱贡献出来,为县史的研究献上一份的力量。

③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A. 订阅 绵薄 点破

B. 征订 浅薄 点破

C. 订阅 绵薄 打破

D. 征订 浅薄 打破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类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才能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发展自身,创造美好的未来。

B. 我们思考问题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并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权衡各种利弊作出综合判断。

C. 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味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

D. 这些文明成就积淀在文化中,又通过教育传授给新的一代,从而使新一代获得比前代更高的新的起点。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卢医生的医学知识丰富至极,别说小手术,再大再复杂的手术,他也游刃有余。

B. 光新二小的老教师们一谈起那段坚守在乡村小学的峥嵘岁月,个个激动不已。

C. 目前制假者使用了高科技手段,造假水平蒸蒸日上,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打击力度。

D. 他们两人婚前信誓旦旦,婚后却同床异梦,变化真快,该不是网恋惹的祸?

6.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本杂志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B. 中央美术学院的每一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美术家。

C. 星期六下午,我用了整整一小时左右,才写完了老师布置的这篇作文。

D. 由于厂家众多,且质量不能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小家电市场很难形成大名牌优势。

7.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我带着千里奔波的饥渴,带着长年思慕的饥渴,读着浪花,读着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文字,开始领略其中。

① 汹涌的内容② 伟大而深邃的哲理

③ 澎湃的情思

A. ①②③B. ①③②

C. ③①②D. ③②①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兴起较晚,内容也颇为驳杂。记人记物,记亭台楼阁,记游山玩水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如《丰乐亭记》、《喜雨亭记》等。

B. 古代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号、谥号等,当古人行文中对某人官名、地名、姓名、字、号等几项谦称时,先称字,后姓名。

C.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词又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人称作豪放派的代表作。

D. 类比是鲁迅散文常用的手法,他经常从日常生活、历史传说谈起,然后针对现实,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春末闲谈》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二、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①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即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9.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静”、“悲凉”三个词语既写了故都秋景的特点,也写了内心的感受。

B. 这是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概括和精描细绘,把故都之秋写得细腻逼真。

C. 如改成“来得清、静和悲凉”,意思未变,情味却大变,抒情色彩大减。

D. 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统领全篇,下文即由此而写景抒情。

10. 对于第三节的描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碧绿的天空,色彩淡雅的牵牛花,一两只驯鸽,整个画面疏密得体,浓淡相宜。

B. 捧茶碗,望碧空,对蓝朵,听鸽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

C.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是因为蓝白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D. 描写北国之秋的景物,多用象征性描写,以小见大,读来寓意深刻。

11. 对槐树的描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选择的事物具有诗意,铺得满地的落蕊,无声无味,是秋的点缀。

B. 写脚踏落蕊细微柔软,细腻地传达出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的特点。

C. 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让作者潜意识中有一丝悲凉,感到秋的深沉。

D. 一丝落蕊即能牵动心魄,这是白色恐怖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凄凉沉沦心境的反映。

12. 在艺术表现上,节选部分很有特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写到了江南之秋,构成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色深味浓。

B. 不写故都名景,只写“破屋”院子里的见闻,最平常的景物也能表现出北国的秋景、秋味。

C. 明写北国秋景,实写作者心情,选段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

D. 这几段文字句式上长短相间,整散结合,语言既典雅又洒脱。

三、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7题。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而大渴喘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轩裳珪组[注]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而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注]轩裳珪组:官员的车马服饰,这里指官场应酬。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走:散步

B. 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喻:说明

C. 一日天子恻然而哀之,赐其骸骨 哀:怜悯

D. 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幸:幸而

14.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一日天子恻然而哀之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吾为此名,以志吾之乐尔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A. 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 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C. 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 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15. 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B.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

C.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D.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

B.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C.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D. 客曰:“其乐如何?”

17.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人认为醉翁“屡易其号”是为逃名,逃名者徒然自累;醉翁自己则自得其乐。

B. 天子哀怜醉翁憔悴病衰,准许他的退休请求,醉翁终于回归园田,偿其夙愿。

C. 醉翁想沉醉于“五一”之乐,可惜他常“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乃因世事太累。

D. 官场上的内忧外患劳顿人心;沉迷于琴棋书画则能放松心情,欧阳修选择了后者。

第Ⅱ卷

四、 (19分)

1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译文:

19.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题1分)

(1) 春水碧于天,。(韦庄《菩萨蛮》)

(2),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浣溪沙》)

(3) 别时容易见时难。 ,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4),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5) 是处红衰翠减,。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6)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7) ,因风吹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

(8)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

(9) ,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10) 念桥边红药, 。(姜夔《扬州慢》)

20.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题。(6分)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这首诗以 再现了时间的遥远,以再现了空间的辽远。(2分)

(2) 诗中用飞将军李广这则典故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五、 (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21~24题。

一片树叶

东山魁夷

① 我经常旅行,远的曾经飞越北极圈,在拉普兰欣赏过夜半不落的太阳。那景色实在神秘,完全把人类排斥在外的荒凉旷寂的世界有一种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我的心。但是,我在北欧的旅途中,是在瑞典波的尼亚湾的海岸和芬兰的湖沼地上描绘白夜的。那是绵延不断、一望无际的针叶林与湖泊,是人类可以居住生息的处所。

② 我并不喜欢描绘阒无人迹的风景,所以我的作品多是(1)飘逸散发着人的气息的景色。但是,其中大抵是没有人物的,因为我描绘的是象征着人的心灵的风景,它自身叙述着人的心声。

③ 我喜爱古老的小镇,家家户户的的墙壁都渗透着几代人的体温,人们的生活依然保留着闲情逸致的情趣。在德国的古都,可以看到所有的窗边都盛开着姹紫嫣红的鲜花。那是向过路人亲切问候的语言。从屋里看,花朵一律朝外,不及街上观赏的那么娇艳动人。每个窗户都结构奇巧,别具一格。

④ 我作品的主题、随笔的内容,往往是有感于澄湛的自然和淳朴的人性而发。我经常回忆起在战后狂飙突进的时代,我却走着(2)偏离时代潮流的另一条路。但今天看来,这条路还是走对了,而且决心今后继续走下去。

⑤ 因为现代文明突飞猛进的发展破坏了自然与人类,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地球上一切物质的存在意义及其尊严迷失丢落的危惧性与日俱增。不言而喻,恢复平衡感是至关重要的。而珍惜清澄的自然、淳朴的人性不正是抑制人类疯狂般疾奔迅跑的一种力量吗?!人们应当更加谦逊地对待自然与风景。在这里,出门旅行,接触大自然固然必要,兴味浓郁地体会风俗迥异的人的生活亦有裨益。但我以为,近在我们身旁,例如庭院的一株树木、一片叶子,如果潜心细腻地观察,可能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

⑥ 我观望着庭院的树木,不,是凝视着枝柯上的一片树叶。这片叶子绿得莹洁可爱,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烁,这不禁使我想起第一次看到嫩芽初吐的时节。

⑦ 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绿叶生长的地方,还挂着一片褐色的枯叶。当它凋零飘落,你诞生了。坚挺硬实的幼芽饱孕着青春秀润的生命力。

⑧ 尽管有风欺雪凌的日子,你总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的力量。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珠散落在枝头,婷妍交辉,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嫩稚的尖芽。我感到绿意萌动膨胀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

⑨ 春天终于来了。嫩芽欢欣地绽开了笑靥。那片落叶化为腐殖质回到土壤里去了。

21. 根据文意,解释文中加线句子的含义。(4分)

(1)

(2)

22. 文章第⑤段说“近在我们身旁,例如庭院的一株树木、一片叶子,如果潜心细腻地观察,可能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这句话中“生命的根本含义”指的是什么内容?根据下文回答。(4分)

答:

23. 第⑦段与最后一段中写到的“嫩芽”,在倒数第二、三段中用“你”来称呼,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答:

2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谦逊地对待风景,并不是要出门旅行,或者体会风俗迥异的人的生活,关键是要观察体验身边的一草一木。

B. 文章在内容上层层推进,语言清新淡雅,写景中充满理趣,令人掩卷深思。

C. “珍惜清澄的自然、淳朴的人性不正是抑制人类疯狂般疾奔迅跑的一种力量吗?!”作者以强烈的反问说明了恢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平衡的必要。

D. 文章在选材上很有特点,作家选择富有启示性的自然与风景,并由此引出对生命的感悟。

E. 本文标题为《一片树叶》,可文章前四段却没有写到“一片树叶”,这几段尽管与下文没有必然联系,可是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六、 (4分)

25. 依照画横线的句子,补写下句,使之与上文成为一段完整的话。

对待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主动迎接磨难的人,在忍受磨难的苦痛时,内心是坦然的,磨难使他好像刀剑愈见锋芒;

七、 (70分)

26. 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作为一个英雄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在征战的疆场上没有一个可以与之一试高低的对手。给自己找对手,就如同刀寻找剑,歌词寻找旋律。

给自己找个对手,不是盲目地寻找“敌手”,把对手打倒在地,决出胜负,而是不断地锤炼自己。我们是普通人,也有一个强烈的渴望,给自己找个对手,让平淡的生活激荡出一些清亮亮的浪波。

你不也曾有这样的渴望吗?请以“对手”为话题,自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 C (A组“酵”、“舸”,B组“剽”、“薄”,D组“弦”、“砌”不对)

2. D (“端祥”应为“端详”,“心悦臣服”应为“心悦诚服”)

3. A (“征订”是从杂志社的角度说,此处是从读者角度说,因此应该用“订阅”;“浅薄”有贬义,应该用“绵薄”;“点破”与上下文意境相符合)

4. B (“从”改为“以”)

5. C (“蒸蒸日上”是褒义词,此处属误用)

6. D (A项句式杂糅,B项语序错误,C项“整整”与“左右”矛盾)

7. B (内容—情思—哲理,按逻辑顺序)

8. B (先官名,次地名,后姓名、字号)

9. B (不是“客观概括”,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10. D (不是“象征性描写”,而是“白描”)

11. D (“白色恐怖”、“凄凉沉沦”是牵强附会)

12. C (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

13. A (走:快跑)

14. D (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转折;第一个“以”是用来,第二个“以”是因为)

15. C (C是意动,其余都是使动)

16. D (A.虽然:即使这样。B.成立:长大成人,成家立业。C.得意:从……中得到快乐)

17. B (“醉翁终于回归园田,偿其夙愿”不对,文章开始说的是“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18. (3分)你是个想要逃脱名声的人吗?(这样)多次改变自己的名号。

19.(10分)(1)画船听雨眠 (2)细雨梦回鸡塞远 (3)水落花春去也 (4)泪眼问花花不语 (5)苒苒物华休 (6)也无风雨也无晴 (7)百啭无人能解 (8)人比黄花瘦 (9)零落成泥碾作尘 (10)年年知为谁生

20. (6分)(1)秦汉明月 万里出征(每空1分)

(2)批评边将腐败无能;作者期盼朝廷重用良将,保卫边疆。(每小点2分)

21. (4分)(1)象征着人的心灵,叙述着人的心声的风景。(从画线句子后面的一句话提炼,“象征着人的心灵”、“叙述着人的心声”各1分)

(2)创作有感于澄湛的自然和淳朴的人性的作品。(从画线句子前面的一句话提炼。2分)

22.(4分)充满活力的新生命在困境中积聚力量,取代旧的生命获得成长。(“生命的根本含义”根据原文第⑥~⑨段内容提炼,“困境中积聚力量”2分,“新的生命取代腐朽的生命”2分。意思对即可)

23. (4分)拟人。(2分)用第二人称“你”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抒发对树叶的赞美之情。(2分)

24. (4分) A、E (A. 作者并不反对出门旅行。E中前几段是为下文铺垫。对一项得2分)

25. 例:被动承爱磨难的人,在经受磨难的打击时,内心是惶恐的,磨难使他仿佛落花日渐凋零。(从句式、句意、表达几个方面判分)

四年级下学期语文工作总结 篇9

针对上学期本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本人在本学期对语文教学工作做了些调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作出总结。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显示出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写潦草的现象,我一提醒二重做,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于热点等事件,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虽然学生的论点还不够充分,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则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做好转差工作

本班极需帮助的差生大约有七八名,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师徒结对”的方法,每天让优生帮助他们掌握和巩固,随时监督学习情况。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创造安静的看书环境,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每周完成两篇读书卡,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原创得意句段的展示。

4、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讨论会、故事比赛、才艺表演、母亲节设计礼物、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和学习的基本技能有较大的提高,对学习增强了信心。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工作总结 篇10

时光荏苒,这学期即将过去,忙碌中感到了生活的充实,享受到了班主任的苦和乐。下面就这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科学管理,爱导航。

进入六年级,这班学生懂事了很多,我彻底放权让学生自我管理。以前,其中一个很少写作业,组长找他要作业,他总是强词夺理:要么“忘家里了”,要么“把课本忘教室了”,要么“我写了,不知道哪去了”等一大堆理由,后来,我找他谈话,并在班里公开的讲:“‘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何况我们同学还是未成年的小孩子,做错了不要紧,重要的是知错就改。”孩子们听了很受启发,从此,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少了,损坏公物,自觉主动找老师的多了,随地扔垃圾的少了,捡了东西交公的多了„„孩子们的意识变了,素质提高了。

二、快乐成长,超自我。

这学期,我和孩子们一起商榷的主题是:快乐成长,超越自我。我的目的是:在完全确保孩子们安全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根据学校每周的主题班队会的要求,加强班级管理、思想教育,充分发挥班级自管小组的作用和德育积分的方法,在室内墙壁评比栏内通过形象的大树,实施奖优促差,榜样示范。所以,通过这学期的努力,真正做到了班训中提到的:静,净,敬,竞,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文雅清静、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学优补缺,共帮扶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来,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小组内的六个孩子有的数学优秀,有的语文出色,所以不管课堂、课下都认真负责,耐心帮助其他人,班里的学困生不断转化,课堂纪律也好了,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篇11

一、进入“角色”,升华情感

这并不是简单地指“有表情地朗读”之类的教学方法,而是深一层地贯穿在导读课文、指导写作等教学全过程中对情感的充分调遣,使形象立体起来的方法,从而以情动人。作为教学典范的课文,篇篇可感性都很强,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更是“有血有肉,有情有味。”怎样使学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关键是教师要先进入“角色”,然后作为“导游”带领学生进作品的优美意境,品尝风情韵味,把学生和课文形象沟通起来,由景入情,以情观景,让他们同悲欢共离合,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不但如此,还能“激思”“励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这样做,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以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为例,这一课文字浅显易懂,如果教师不能够开辟新径,还是照本宣科,将故事情节,说人物塑造,析人物性格,课堂气氛必将是一潭死水,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经过深思熟虑,布置了一道这样的预习题:假如我是贾雨村,我该如何断案?题目一布置,就立即激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第二天上课,同学们争相发言,各抒已见,从不同角度指出贾雨村的性格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指出封建的腐朽和黑暗之处。这节课可算是一箭多雕,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一次非常有效的训练。这说明,一节好课,教师得当好导演,“点缀”之笔也功不可没。

实践告诉我们,如此“点缀”定能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使他们感情得以熏陶,思想得到美化,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也获得提高,并自然地产生“文章不厌百回读”的胜境。导读课文如此“点缀”,指导写作能不能“异曲同工”呢?

二、诱发情感,自然而发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及难题之多不断地引起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并闯出一条又一条的新路子。但是由于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教学千头万绪,是一项结构复杂的工程,所以,往往刚走出一个低谷又徘徊在另一个十字路口,困惑不断,在困惑中又感慨万千:作文教学的土壤不肥沃;学生谈“文”色变,老师无所适从。

应该说学生谈“文”色变的主要症结在于先天不足而激发不起写作兴趣,他们只觉得“苦,涩”,而不到“香,甜”。因而,激发学生的情思,使他们觉得写作象咀嚼青橄榄一样一先苦后甜,余味无穷。在写作兴趣之火还没燃旺之前,不能也无从奢谈从作文难中解放出来,因为那样反而会在学生心头笼上一层消极的阴影。而应先钻进作文里,从中发现每个学生每篇习作的闪光点,以激起他们的兴趣。

平时,我们总以为希望要求学生能带着激情去写作,写出真情实感来。的确,激情洋溢,往往是灵魂勃发,驾驭自如。但是,我们在“激情”上作过多少文章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把它提到应有的理论高度上来认识。作文教学时,我们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分认识到这“思考的一代”思考的是什么,揣摩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然后按大纲规定的“程序”进行。无论是命题,指导写作,还是评改,讲析习作,都应进入“角色”,走进学生生活,透视他们的心迹。即或是选择范文,朗读范文,也要出奇入胜,在情感世界里游戈。只有这样,才能在心里上接近他们,不断激荡他们吐露真情实感。

以下面一题作文题为例,略证作文教学进入“角色”的重要性。这道作文题是:

初三年级多数人已到十六岁。面对十六岁。该思考什么呢?

请你自行命题写篇叙议结合文章。

十六岁是“如诗如画的年华”,是“霍霍燃烧的季节”,他们贞洁但不单纯------“弱小的身躯十六岁的心”,而对人生,社会,他们有着独特而又未脱稚气的见解;伴着诗意“跨进三点一线的校园”,但在寻找“自我”途中又渴求充实,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咏叹“外面世界多美好”,但又朦朦胧胧地走不出那片“困惑”,疑是“热情与现实相去得如此之远”;异性的诱惑,流连忘返,探寻另一种充实;更有“千军万马进重点高中”的现实,一颗红心,多种抉择。但又不乏理智的分析,他们认为,“从困惑桩上解缆,一切都将生动起来”。面对这样多彩多姿的年华,我们应冷静地加以分析,不要老说“我十六岁的时候……”,这样只能设置一重又一重的“隔热层”。于是从命题到指导写作,从评改作文到讲析习作,教师都要进入十六岁的“角色”,去点燃那“霍霍燃烧”的激情,让学生萌发十六岁的绿洲,使之得到升华。我想,这样的作文教学必将受到学生的欢迎,并能欣慰地看到一篇篇“杰作”。

三、摄取趣闻,内外渗透

一堂堂成功的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纵横千里,浮想联翩;上古,今朝,天文,地理,历法,轶事,趣闻……无所不至,只要得体,便可信手拈来,既能扩宽学生视野,又能“打诨插科”,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以本为本”的课往往无动于衷,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倦心理;即使是硬着头皮“求知”,效果也不佳。因而,我们上每节课都可以在进入课文的同时超越课文,摄取古今趣闻轶事,蜻蜓点水,让每节课生动活跃,情趣盎然。

还是以赏析《醉翁亭记》“喝酒”这一细节描写为例吧!我们在评价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时,可以有所选择地拈来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纵酒谈玄,佯狂放荡,以避祸患;李白的“杯酒诗百首”如此类的“诗酒人生”。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电视片《中国酒文化》录像的有关章集。这样既拓宽学生对“酒”的认识,又加深他们对课文中“喝酒”这一细节的理解。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走向社会,深入实际的重要性逐步为人们所认同,但又往往停留在语文教学与未来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意义上,而对课堂上结合教学即兴联系实际重视不够,值得注意的是,要走向社会,深入实际,首先要对社会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但课本上少有这样的“时文”,即使有,那也只是管中窥豹,不知全豹。而且由于受客观实际的制约,学生无法尽可能多地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不是吗?不少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被困在题海里“闭门造车”,连世界经济危机这样爆发性的重大新闻也所知不多。因此,我认为语文课里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摄取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新闻焦点,风云人物,经济动态,科技信息,文化生活,街谈巷议〕,或让事实说话,或稍加润色,让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液”。如此“点缀”,即可造成抑扬顿挫的课堂氛围,又能课内课外互相渗透,更会提供线索正视社会,把握人生的洞察力。

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将学生引入所学习的内容之中,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和学习的内容进行对话。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由此可见,无论你采取何种方式,在课堂教学还未开始之前都得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最为重要。而且从目前我国总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其实很多教师都没有注重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光注重在学生进入状态后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有部分学生在上课刚开始的几分钟内就很难以平静下来听课,甚至经常迟到,这就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应给予充分的准备,当然,无论你采取哪种方式,都应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才能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那么对于语文课来说,无论是学习何种体裁的课文,课堂上一定要读,如果一堂语文课中连读书的声音都听不到,那我认为就不是一堂合格的语文课。读不但可以培养语感,而且还可以能增强视觉、记忆和听觉的能力。不过,在读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品味、情感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如在学习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狱中年欢》。这主要讲的是一批革命者在监狱里同敌人巧妙地斗争的一个故事。,我就采用了自读、跟读、分角色读这几个教学环节上课,学生很喜欢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度 篇12

一、训练有度

长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片面强调训练, 一方面过度训练、机械地掠夺式训练使学生精疲力竭,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另一方面它能使学生在考试中得到不错的成绩。“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个“分”作为指挥棒, 让广大师生的精力都耗费在苦海无边的题海之中难以自拔。它最主要的教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 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根据刺激———反应公式, 耗费大量精力获得较高的分数, 较高的分数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过度训练的教学方式, 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 新课改淡化训练意识, 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手、大脑、时间、空间, 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去自主学习。但由于《新课程标准》淡化了训练这个问题, 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许多教师谈“训练”色变, 认为进行“训练”就不是搞新课改了。相当多的教师从过度训练的极端走到回避训练的极端。事实上, 由于缺少必要的“双基”训练, 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经典名篇也不会背, 学生头脑变成不能贮存信息、不能分析问题的空壳。鉴于此, 笔者认为, 新课改应呼唤适度训练的回归。“过”与“不及”都会对教学造成很坏的影响。

适度训练是指适量、合理、科学的训练, 训练量适中, 训练内容合理, 训练形式科学系统化。适度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其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训练”, 也有不少教师把“双基训练”与“科学训练”对立起来, 认为科学训练就是抛弃双基训练, 还有人认为科学训练就是创新训练, 有人甚至认为科学训练就是少训练。

科学训练主张用科学方法来训练, 训练内容要科学, 方法与内容要符合学科特点, 也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科学训练要摒弃以前大搞题海的做法, 把完整的语文肢解成大量的知识点, 围绕知识点设计了大量机械重复的模拟训练, 降低了学生兴趣, 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 它有自己的两大基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它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 只有熟练掌握双基, 才能熟练运用这个工具。熟练掌握双基就要经过科学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要精做精练, 优化作业设计, 重视作业的前后衔接, 要科学化系统化, 克服求多求巧求偏的不良倾向, 要夯实基础, 回归生活。

二、拓展有度

自新课改以来, 拓展练习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老师的青睐, 把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 巩固了课内知识,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综合分析能力。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语文老师从过去无拓展走向了拓展泛滥的极端。目前拓展无度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过密, 节节有延伸, 课课有拓展;拓展无方向, 抛开课内文本, 随意拓展;拓展无语文味, 抛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滑向其他学科;拓展难度太大, 超出学生认知规律与知识积累;拓展喧宾夺主, 过分重视课外拓展学习, 弱化了课内文本学习;拓展范围过广, 学生无力完成。

学习课文《陈涉世家》, 有的老师布置了拓展学习:课外阅读《史记》全书, 这大大超出了中学生知识积累和理解力, 没有深厚的文史知识功底, 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 是无法完成的。学习徐霞客的《游恒山记》, 有的老师布置了拓展题:查阅相关地图, 我们从家乡出发去游览恒山, 请您设计二条游览路线。这样的拓展题与其说是语文练习, 倒不如说是地理习题。

学习语文版廖承志的《致蒋经国先生信》, 有的老师布置了拓展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这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怎样处理台湾问题的?驳斥“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谬论, 搜集资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语文被异化为政治, 冲淡了对课内文本的学习。从语文学科工具性来讲, 应指导学习书信的写法, 微言大义, 以情动人, 规劝之言、情真意切、发人深思、感人肺腑, 还要体会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从人文性上来讲, 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 学习不计前嫌以民族大业为重的宽广胸怀。学习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怎样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不能滑向政治, 不能用政治拓展来代替文本的阅读。

教学《醉翁亭记》, 有的老师布置了拓展题:1、写一篇短文谈谈对醉翁亭旅游资源的开发。2、根据课本醉翁亭插图, 设计一句旅游景点的广告词。这样的拓展学习与语文又有多少联系?本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情景交融, 写景、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以及古人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宽大胸襟。

拓展有度, 不能为拓展而拓展, 拓展要有基础课内文本, 抛开或弱化课内文本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抛开文本会迷失方向, 弱化文本会削弱对课内文本的理解, 拓展要有方向, 要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 要符合课内文本的教学目标, 课内为主, 拓展为辅, 课内是基础, 拓展是延伸与深化。拓展要有语文味, 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 即工具性和人文性, 积累知识, 积淀民族文化, 弘扬文化传统, 增强人文关怀, 陶冶情操。否则会削弱语文学科的独立性。

拓展范围不能过广, 适可而止。要不要拓展?拓展什么?怎样拓展?从教材、学情出发, 要尊重教材,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综合教材、学生、方式方法等因素, 让学生在拓展中情感得到优化, 情操得到陶冶, 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三、开放有度

以前的语文作业绝大多数都是教师设计的,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 许多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也更新了教学方法, 让学生参与作业的开发, 作业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 加强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 不仅作业成品向全班学生开放, 而且要求学生开放作业过程。这些尝试是有益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片面追求开放, 让学生成为作业开发的主体, 学生往往因为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吃透教材, 也不能深入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 设计的作业或偏离文本, 或脱离学生的认知图式。开放写作过程, 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 但一味开放, 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也会走上求伪的岔道。

有老师主张在网络时代没必要再写日记, 主张用博客代替日记, 设置教室博客, 全班学生建立博客网, 学生写作的心态比较自由, 减少写作的神秘感, 自由抒写少年情怀, 通过同学的在线留言可及时反馈信息, 学生有话可写, 乐意去写, 也可自由评论同学文章, 写作过程及评价全程开放, 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这些可以作为作文的辅助形式, 但不能代替平时的作文、日记训练, 就日记来说有些内容能开放, 有些内容不能开放, 学生有自己的隐私。作文仅仅率性而作而是不够的, 虽然来自生活, 但它高于生活, 它是艺术真实, 需要加工锤炼。

四、创新有度

以前的语文作业多是机械的练习, 注重知识, 忽视能力, 对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重视不够。新课改以来, 许多教师意识到以前的流弊, 在作业设计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也有不少教师矫枉过正, 为创新而创新, 一味求新求异求奇, 抛开教材脱离实际。

学习《孔乙己》, 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你同情孔乙己吗?请你为他写一张诉状打官司。这样的练习从形式上看很有新意, 既能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又能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然而实际上它冲淡了课内文本主题理解, 在那世态炎凉的社会, 孔乙己被当成多余的人, 只不过是众人的笑料而已, 他的生与死人们根本不屑一顾, 在那个社会无官司可打。

上《愚公移山》一课, 有教师设计这样的练习:请你从环保角度谈谈愚公移山有哪些危害?如果不移山, 你还有哪些更好的方式?这个练习从一定程度上说开阔了人们视野, 丰富了人们思维, 但也暴露了其误读文本的弊端, 否定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中的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创新不应否定民族传统精神, 不能误读文本主题。

上《扁鹊见蔡恒公》, 有的教师布置这样的练习:蔡恒公之死, 扁鹊之过。请你说明理由。这道题拓宽了学生思路, 变换视角, 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但也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 蔡恒公之死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自身讳疾忌医是主要原因, 扁鹊不能成功劝说他是次要原因。这个练习因求异求新而陷入以偏概全片面看问题的弊端。

一些教师在作业设计时, 对表演类练习很重视, 认为这种方法很有创意, 让学生参与课本内容的表演活动, 符合学生好动、好表现、好新鲜的心理特点,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设计了角色表演、情境表演、模仿表演等形式作业。一些教师在表演类作业中对课本剧情有独钟, 只要是写事写人的文章就让学生改写成课本剧在班上演出。但有些文章尽管有情节, 但情节简单, 时间跨度大, 空间变化快, 又没有突出的矛盾冲突, 并不适宜改写成课本剧。表演不是万能的。

创新要有方向, 要有底线, 创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创新不能走极端, 不能偏离文本, 不能歪曲文本的主题精神, 不能丢掉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创新不能追求表面时髦, 要能真正优化思维丰富视角;要深入文本的情感、意义世界, 体会文本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领悟文本的意义。

五、渗透有度

新课改前,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够, 学科间壁垒森严, 在语文学科内部也过于强调知识的条块, 这很容易造成对本来完整知识的割裂, 脱离了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对的是完整的复杂的问题, 一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是不能解决的, 多学科协作, 完善知识结构, 克服单科突进的弊端, 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新课改以来,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许多教师加强了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间的渗透, 弥补了分科课程的缺陷,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把学科渗透泛化, 使语文学科在渗透中迷失了自我。如学习《爱莲说》时, 有老师布置学生开展一个关于“莲文化魅力”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将学生分别分为探索莲的历史、莲叶防水和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莲生长繁殖之谜、千年古莲发芽之谜五个大组, 分别查找、筛选五个主题的资料, 将查找资料制成图书并茂的PPT演示文稿。我以为这样的渗透与语文学科几乎没什么联系,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没得到什么体现, 只不过是锻炼学生查找筛选资料与制图能力, 既没有锻炼听说读写能力, 也没有高尚情操的熏陶。没有充足的资料, 没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这次活动是很难深入下去的。作为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要渗透, 渗透要离不开语文, 也应以语文为龙头。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也是一个新型的作业形式, 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 打破壁垒, 把多学科知识有效整合在一起, 不要大杂烩。学科渗透, 必须考虑到渗透的可能性, 多学科在进度上能否协调, 与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否协调等。

上一篇:元宵节猜灯谜日记350字下一篇:职级晋升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