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医药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精选9篇)

我国医药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1

国经10-2班

郑伟 10160102

21我国医药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在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中国医药物流技术却相对落后,医药商业企业对未来的定位与发展感到困惑。物流是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重要桥梁。因此在医药行业进行信息化改革,提高物流的应急性和运输质量,完善其客户管理是刻不容缓的事。

关键词:医药;信息化;物流网络规划

一、背景介绍

医药商品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健康及安全问题,医药物流因而具有一些其他行业物流所不具有的特点。不仅要要针对品种多,批量少的要求实现高效并准时的配送,减少差错率,还要对物流过程中各项信息进行追踪管理。我国现代商业医药物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通过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及大型企业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我国商业医药物流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参与医药物流的公司企业众多,水平参差不齐,且多以小企业为主,所以从保障我国药品安全角度出发,国家对医药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体系的逐步完善,但现行的商业医药物流体系已不能与企业日益扩大的业务规模相适应,这主要表现在,物流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正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药品市场关于运输质量的竞争悄然兴起;针对近年来灾害频发,关于提高医药物流的应急性成为当代物流一大发展趋势;传统的通过关系或人际的、宗派的的网络进行营销的手段也在越来越多被用来建设和维持盈利性客户关系。

二、问题分析

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还处于在从部分信息化向全面信息化水平发展的阶段。根据2009年中国物流管理信息化调研报告,企业对自身网站在企业宣传上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调查,拥有网站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6%,拥有邮箱的企业更是占到总数的80%。60%以上的企业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有专人对自身进行信息系统维护的企业达到总数的70%。有74%以上已建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拥有企业内部网络,大约67.2%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仓储管理、运输管理、ERP、跟踪定位、信息查询、订单系统等系统进行全部集成或部分集成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67.8%没有进行的的企业只有11.6%

数据显示,实施或部分实施信息化的医药商业物流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在整个行业的供应链中,因为很多物流企业信息建设层次较低,造成信息不畅,流通渠道过长,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同时,大多数企业拓展自身业务中,没有适应时代潮流,信息收集、传输以及信息分析模式固化,使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是不能

快速反应,并且随着企业业务扩大,这种落后的模式反而会逐渐增加企业内耗,直接导致“规模不经济”。

从运输的质量和应急性的角度来说,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处于相对比较原始低级的发展阶段。从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到西南大旱、玉树以及舟曲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医药物流的应急性和安全性受到了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事实上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但多数时候药品还是难于在第一时间送达现场,满足需要,原因就在与应急物流系统建设欠缺,物流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医药物流领域属于冷链物流领域。根据具体的药品的不同性质,以及重要性,准确性来衡量我国医药商业物流企业的运输,还有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设备不足。应急物流强调调运的及时有效,强调整个冷链的无缝衔接,但我国能够用于野外应急条件下的冷藏设备不足;冷藏保温汽车占有率极低,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而美国占1%,英国占2.6%,德国更是达到3%。

第二、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虽有冷链物流方面的标准,但对应急方面的要求体现不够明显。如应急物资包装与标识尚处于空白阶段,应当加以完善,实之既要满足冷链运输的要求,又能降低投送中的损毁率,并可能提高投送中的拣获率。

第三、分布不均衡。一般来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冷链物流基础优于农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生鲜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集中地区优于其他地区。

由此可见,社会对医药企业物流水平的要求与实际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为应对近年来气候异常、地质结构变动所可能带来的后果,提高医药物流水平是大势所趋。

从客户关系管理的角度来说,每个现代企业都意识到了建立良好客户关系的重要性。但在用传统观念经营的企业中,由于观念落后以及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这一客观事实,建立良好的、持久的客户关系,让客户体验个性化的服务是十分困难的。比如企业难以保证自身的售后服务使大多数消费者满意;销售人员所掌控的消费者的信息很难完全共享;同时,由于工作流程设计不恰当使得一些重要客户的信息在企业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使用,使得客户信息丢失的风险加剧。更重要的是,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低,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较少,使得他们回答消费者的疑问很难有统一标准,这会加剧消费者对企业的不信任。这些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面对的,否则企业如果只重视眼前利润,虽在短期可以获得巨大收益,但却牺牲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最终会得不偿失。

三、提出建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医药商业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随着企业间并购、合作等方式的频繁进行,其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出现了跨区域跨国界经营的趋势。为适应这些变化,企业配送中心的数量也在增长。同时在运输质量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的医药商业物流企业应该在提高信息化、运输的准确度与质量、逐步完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上下足功夫。另外,企业发展程度还比较低而且实际资源是相对有限的,所以构建中国的商业医药物流的信息化平台与应急性系统,是将来商业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

具体来说,企业应在信息化、应急性与运输质量,完善客户关系三方面努力:

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说,中国医药商业物流企业已经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上面的分析也可看出,中国医药物流实现了部分信息化,但信息集中程度不强,在具体运营中的的具体环节上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还处于薄弱环节,因此,针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要从数据的集中部署和实现自动识别技术与信息系统的组合两方面入手。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条件实现数据的集中架构部署,以较低的成本对企业客户提供信息服务。具体做法是将所有数据集中于企业总部服务器,企业各部门及其分支机构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或其他方式直接向企业总部的服务器进行具体信息查询。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B/S、A/S技术等加快企业的数据处理速度,提高企业面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程度,使得企业对自身产品都能有着详细的了解,并通过信息的快速分析,掌握市场主动权。

在现代医药商业的物流领域中,企业针对自身特点,对自动识别技术和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对其提高管理水平会产生巨大的效果。这种整合不单单是技术上的整合,还是企业运作流程上的整合。在收货、验收、入库、分拣、集货、盘点、出货和退货处理各个环节进行条码化改造将提高整个作业的效率,缩短了各个作业环节的时间。此外,这项技术可以为企业服务的门店提供优化收货管理的解决方案。条形码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对企业而言,这个过程本身又是一个客户化的过程,是一个体现双方技术、观点融合、互动和合作的过程。同时,在物联网技术带来的第三波技术浪潮中,RFID技术的引入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比如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实时监控库存和分拣情况等。虽然RFID技术的应用还没有一个切实的投资回报模型,但这种技术的应用趋势应是逐步发展的。在未来,这种交互式的运营和信息收集模式会成为现代医药商业企业的物流管理与运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看出,商业医药物流企业在初步实现信息化的进程后,要把自身运营的各个环节逐步细化、信息化、标准化从而打造真正的信息化医药物流企业,对自身运营的产品实现全天的实时监控。企业不一定做大,但要做强,在实现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后应重点搭建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仅可以方便信息交流,而且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投资,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具有弹性。从而提高整体物流水平。所以构建信息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从运输质量和应急性上来说,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有一个完善的运输标准与较完备的运输体系。同时,国家也应把提高医药物流的应急性和运输质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

具体上来说,要从建立标准规范与出台政策法规、发展技术装备和合理布局三方面加以努力。

在提高医药物流的应急性和运输质量方面具有投入高,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就国情来看,政府应该占主导地位,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同时通过必要的立法和行政手段,优化配置市场资源,鼓励引导应急医药物流的健康发展,实现应急医药物流的法制化。健全组织机制,从纵向和横向加强沟通,提高组织效率。参照国际标准和我国物流企业的意见,尽快建立我国医药物流的运输标准。物资调配方面应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医药物流系统,并将物资集中管理。

针对医药的质量轻,产品包装较薄,体积较小而价值较大的特点,医药的运输还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冷链物流,航空运输因其迅速,及时,安全的特点应成为

我国医药物流的重点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我国自身航空业的逐渐发展,未来的航空运输会越来越方便。而对于航空运输的冷藏技术的研制现在应率先成为少数几家实力雄厚的医药运输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相信随着我国医药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的航空运输会逐步打开局面。对于医药原材料的大宗运输等,我国其他冷链运输方式(如冷藏车冷藏船等)也应不断发展,因一步实现技术改造,提高运输的质量。同时国家和企业应构建专门的应急医药物流部门,以适应未来的挑战。

国家应首先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医药物流企业合作,在全国各个区域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奠定我国医药物流应急体系的基础,促进东中西应急体系的交叉互补,并以系统的观点,逐步向中小企业开放,搭建我国政府主导的,广泛医药物流企业参与的医药物流平台,确保灾害发生时医药运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物流保障能力。

在完善客户关系管理上,核心思想就是提供客户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并使客户保持忠诚,其中的关键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物流营销精英团队。因此,实现优秀的客户关系管理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参与,同时,在实施客户管理中请专业的企业咨询管理师针对企业实际,进行企业文化的重塑,使之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医药物流企业人员的培训,使之能够在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能够驾驭新技术,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

四、结论

制约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原因是信息化发展不足、运输的及时性和运输质量不高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不完善,企业必须要对此加以重视。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保证医药物流能满足紧急情况下对药品的需求,用应急性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同时将信息化带来的新技术用于提高医药运输的质量水平上,使医药物流的信息化、应急性以及运输的高质量相结合,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客户管理水平。国家也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财政帮助,使医药物流网络真正覆盖到每一个需要它的人。

参考文献:

[1]江宏《京卫树立中小医药企业物流建设典范》《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年第4期

[2]刘兆国《医药商业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年第4期

[3]陶倩《应急物流标准畅想》《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年09期

[4]张莹《医药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集中部署》《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年第4期

[5]《现代物流与自动化识别技术融为一体》《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年第4期

[6]陈鸿《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结构与条码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龙江《物流成长于创新》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我国医药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2

在120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骗车”, 在我国没有追究这种浪费公共资源的相应法律, 一些紧急的患者有时会这种行为所耽误。

其次在地区急救中心结构上, 无论是北京模式也好, 还是上海模式也罢, 结构上都不尽合理, 大家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收入支出, 机构运作收支成本等问题才是决定结构的根本, 这样势必造成我们的院前急救工作不全是为了患者, 目前急救中心车辆分急救车和非急救车两种, 急救车辆远超过非急救车辆数量, 但就笔者多年的经验, 实际120工作中心脑血管及大出血性外伤等仅占1/3左右, 其余大部分则是喝酒、打架、纠纷、出入院等非急救任务, 急救的患者却叫不到车需要排队等候。

再次120调度中心这个环节被急救工作所忽略, 调度中心第一时间接触患者或家属, 有时他们正确的指导常比救护车赶到现场更有效, 笔者从业时曾获120调度成功解救儿童吸入异物窒息的病例。

然后就是医护人员, 技术上不过硬, 我们知道抢救1位猝死患者最关键的就是心肺复苏 (CPR) , 及早除颤和气管插管是成功的关键, 但是插管术熟练掌握和经常应用的人应在少数, 插管术和吸痰器的配合使用有多少人在救护车和现场使用。

最后就是患者和家属的问题, 120现在是有偿服务, 虽然老百姓已经接受了这一事实, 但他们对此服务业缺乏理解, 骗车、拒付费用、酒后滋事殴打120人员的事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 针对我国院前急救工作, 提出以下建议, 希望能改善我国的急救事业。 (1) 国家颁布具体法令, 严格惩处占用绿色通道的车辆和个人, 对骗车的公民追究法律责任。 (2) 加大非急救车辆的投入, 由调度分诊辅助患者和家属选择不同类型的车辆。 (3) 调度中心的人员接受特殊病例的院前急救辅导指导一些患者的自救。 (4) 把插管术和吸引术作为重要的培训项目, 作为上车的重要考核项目。 (5) 提高120工作人员的待遇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才能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 提供更多的法律保护才能有安全感。

摘要:国际上目前有两种院前急救模式, 一种是英美国家的先送后救, 一种是法国的先救后送的欧洲模式, 我国则是边治边送的中间型模式, 表面上看我国的模式比较合理, 但在实际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院前急救,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我国医药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其中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相关工程建设项目的参与和实地调研,笔者对建设工程质量管理问题作了一些简要归纳,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设计单位方面的问题

现在的工程质量问题,设计因素所占比例也很大。现在很多设计单位采用的运作模式是谁能承揽工程设计任务谁设计。这样的结果是,大家的积极性全花在找工程上,一旦接了活,就在设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几个人搭配,快速完成设计任务,即使是承接不熟悉的工程,也是自己这几个人完成设计,而其他优秀设计人员则不能参与其中,这样就会影响设计质量。同时,在设计行业还存在一个问题,即设计质量监督站对设计质量的监督管理方法是每年抽验,其结果是很多建设项目设计得不到及时检测,为设计质量事故埋下隐患。

2.施工单位方面的问题

(1)目前建筑市场上无证或越等级承包、非法挂靠、转包或非法分包现象十分严重。

(2)采用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如陪标现象十分普遍。

(3)在验收过程中弄虚作假,掩盖工程质量缺陷,提供虚假质量保证资料。

(4)临时私招乱雇,一线工人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十分低下。

3.建设单位方面的问题

(1)没有太多自主权,受上级主管单位影响较大,无法承担相应责任。

(2)缺乏应用的市场意识,一味打压施工单位,片面追求低造价,短工期,尤其在房地产开发方面比较明显。

(3)不重视工程监理,在管理上大量使用甲方工地代表,而监理方面,只要求派驻一两个监理人员签字即可。

4.工程质量监督,监理系统方面

目前,我国对工程质量的监督采用的是委托地方建设主管单位的质量监督站进行管理的方法,这导致了不少问题:

(1)质监站人员有限,需要管理的项目很多,造成管理效率、效果大幅降低。

(2)由于是国家权力机关,官僚主义及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3)为了追求利益,权力机关下设实验检测机构,强制所管辖工程项目相关实验到自己下属实验室检测,否则竣工验收不合格,严重干扰当地工程建设公平公证性。

5.劳动力方面

据统计,目前我国近7000万工程从业人员中有近5000万是农民工,且大多数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没经岗前培训,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

二、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对策:建立完整的工程质量素质体系

1.明确项目业主的质量责任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即,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对工程质量负责。项目业主要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按有关规定选择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在合同中必须有质量条款,明确质量责任,并真实、准确、齐全地提供与建筑工程有关的原始资料。凡建筑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建筑工程建设有关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均实行招标,依法确定程序和方法,择优选定中标者。建筑工程项目业主对其自行选择的设计、施工单位发生的质量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2.强调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责任

勘察、设计单位必须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相应的勘察设计任务,不许承揽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以外的任务,不得将承揽的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也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业务或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业务。

3.严格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

施工单位必须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相应的施工任务,不许承揽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以外的任务,不得将承接的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也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接工程或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接工程。施工单位对所承包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负责,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确定建筑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

4.明确工程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

工程监理单位应按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担工程监理业务,不许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以其他工程监理单位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不得转让监理业务,不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工程监理单位应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与项目业主签订监理合同,代表项目业主对建筑工程质量实施监理,并对建筑工程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5.推进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政府应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使之尽快成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储备库,这是工程行业振兴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笔者认为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有限度地开发劳动力资源,整个工程产业的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要求工程领域的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度”的限制。

(2)政府应建立必要的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农民工的进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工人的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三、结 语

6S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4

我们经过讨论后决定推行6S管理,开始因为考虑在人力方面投入未设置专人负责,因此,我们首先是从6S要点方面进行推行,通过反复实践后逐步推行整个6S管理体系。

一、办公室方面

经过6S管理体系的推行,无论是办公室卫生、文件的整理、办公用品的摆放、物品的节约,还是办公室内物品的清理、分类、标识等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办公环境和工作意识的改善提高了每位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员工宿舍方面

6S开展之前,员工宿舍只能用一个“惨”字形容。满地烟头、鞋子满地乱扔、脏衣服堆满床铺,甚至有的宿舍一个星期都不打扫卫生。自从开展6S以来,宿舍明显改观。宿舍内物品摆放整齐、被褥码放规整、室内卫生清洁、不存在室内喝酒吸烟情况、熏人的气味已不存在。宿舍环境的改善给了员工们一个舒适、清爽的休息空间。

三、车间、库房方面

原来车间和库房混乱不堪的现象不存在了,整体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物、料摆放标准,分类清晰,标识明确;设备、工具责任人明确,及时清理保养,及时归位;垃圾分类明确,及时清理,地面保持清洁;每位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了,安全事故大大降低;各班组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激励,形成了一种赶、超、比的氛围。

将近一年的推行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现阶段不再有更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各个部门不仅没有更主动的去推动工作,而且是增加了挫败感,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想法。存在这样的现状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部分管理者对6S认识不够深刻。

经过将近一年的6S管理实施,部分管理者没有看到真正的实质,看到的只是表面。例如:6S就是搞卫生、6S就是浪费时间、6S就是劳民伤财、6S对工作没有一定用处等等,这些质疑的声音导致了6S工作无法进一步的实施和开展。

二、部分员工不配合6S工作的开展。

从6S工作的开始阶段就存在这样的员工,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有的员工把一切6S工作全部推给部门6S专员,检查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张口就是“有什么问题找6S专员,我不知道,不是我负责。”;有的员工在卫生大清扫时托大,好像一切事情跟他没有任何关联似的;有的员工根本就不理解不去学习,一直认为6S工作的开展跟自己毫无关系;有的员工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去关心任何事情。

三、部分部门对存在的问题不加以整改,仍停留在原始阶段。

这个问题在6S开展初始阶段不明显,工作开展不断深入这一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现阶段问题达到了顶峰。往往检查完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阶段时,部门人员甚至部门主管就会以工作忙、人手不够、工作环境条件差等等为借口推脱不加以整改。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使6S工作进展无法继续,最终导致停滞不前。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做出整改,让6S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下面谈一下我对存在问题的几点整改方式:

一、公司全体员工(包括高层管理)加强6S管理体系的学习与认识,让其真正了解熟悉6S管理体系的内涵,真正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面对6S管理体系,真正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按照6S管理体系文件去做,真正明白做好6S工作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些不是单单的培训就能够解决的,只有每位员工真正的了解它、熟悉它、支持它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存在。

二、每位员工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共同做好6S管理工作。6S管理体系的开展不单单是6S小组的责任,也不单单是部门6S专员的责任,更不单单是高层领导的责任,而是我们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因此在6S开展过程中每位员工树立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极为重要。做到每个人都支持、熟悉、去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界。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部分员工不负责、托大、懒散的现象,才能够促进6S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步。

三、6S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的去整改,而不要推脱。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部门主管副总和主管领导在推进6S管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考核点标准化、公平化、制度化,并分项分类分点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通过有效手段确保标准的实现,并不断改善。

(一)要以人为本。6S管理来源于日常生活,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让人在清洁、安全的环境下工作,不断提升素养。推进6S管理,要遵循效率化、持久化和美观的原则。

1、坚持效率化原则

坚持效率化原则,一是要有一个工作标准,而这个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把定置的位置是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先决条件。定置管理因人而异,大同小异。总之,便于操作,得心应手,是提高效率的标准。凡事总得有个标准,随意性不可太强。标准一旦确立,就拟定一个确认书加以认定。二是要明确责任。

2、持久性原则

6S管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见到效果,要持久推进6S工作,一要靠制度,二要靠激励,三要靠人性化。

(1)要靠制度。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检查考核问责制度、奖罚制度、培训制度、问题整改制度、确认制度等等,以制度约束人,逼人为。落实制度一定要克服“会吵的小孩有糖吃”的管理上最忌讳的弊端。

(2)要靠激励。实施一套新的管理模式,意味着对原来的一些习惯的否定,总会有一个不适期。6S工作,不是某个人、某个领导的事,而是需要全员参与、动手动脑的事,需要不断激励,给予动力支持。

(3)靠人性化。促使6S工作持久推进,关键在于整顿这个环节,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使用拿取更加人性化,更加便于遵守和维持。6S管理是尊重人的管理,推进过程不但要照顾人的共性,而且要尊重人的个性,各种标准的制定和修改都应充分征求当事者的意见,要坚决克服管理上的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反之成了我们最大的浪费,这与6S精神格格不入。管理既是一门遵循规律、照章办事的科学,同时也是讲究方法、注重情感的艺术。

3、坚持美观原则

我们要通过生产、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景向世人来表达、展现我们健康乐观的理念,我们要塑造一个给人舒适、温馨、感动、奋进的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所以,为了善待自己、善待事业、善待他人,别忘记美化环境。

(二)要心动要行动

1、心动

要通过会议、文件、刊物、刊栏、简报等途径有声有色地宣传6S管理的有关知识及内容,使全体人员了解、理解6S管理模式,实施6S管理能给每个人带来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好处。一定要让全员心动。因为行动要由思想作指导,心动影响行动。6S管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场考试。我们应该争取中个状元。

2、行动

(1)目标一致。6S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员行动,因此必须目标一致,步调一致。我们推行6S管理的远景目标就是要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协调,因此不能各唱各的调,更不能像市场买菜一样,卖菜的缺斤少两,买菜的讨价还价,只有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2)培训到位。6S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细枝末节,6S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的打扫卫生、牌面整理、化装等有所区别。因此必须分类别、分层次进行全员培训。

(3)循序渐进:我们通过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氛围,统一了目标,通过培训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就该齐心协力按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目视管理、精益求精、维持改善的顺序推进6S工作。

以上是我在这一年的6S管理过程产生的一点想法。

我国医药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5

采油厂建立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长庆油田采油三厂HSE管理体系经过两年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如何有效应用到生产管理的每个环节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缺乏安全专业技术人才

现代安全工作已经演变成了一套科学体系,即安全科学体系。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①安全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方法;②安全工程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等;③卫生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

过去对安全管理工作强调的很多,制定了大量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同时却忽略了安全生产中的技术因素。作为一种全新的石油行业安全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是以现代安全科学管理体系为依托的,因此在它的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最先进的安全技术。这里面既有管理方法,也有安全专业技术。笔者认为管理方法相对较容易学习和理解,但安全专业技术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屏障。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危险源点识别和风险评估,其优越性在于能用具体的数据说明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在风险评估中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如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危险指数评价法、概率危险评价技术、成本效益分析等。要想真正掌握好这些技术,无疑需要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虽然现场单位可以骋请有专业资格的人员对重点站、库进行风险评估,但并不能弥补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的缺陷。因为要更好地理解评

估报告并且加以应用,必须依靠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所以人的因素是推行HSE管理体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没有养成按文件工作的习惯

按文件执行是HSE管理体系建设中最具有特色的方面,但这正是国内企业欠缺的。虽然企业早就有按设计施工的要求,但生产工作紧张后,这一点就很容易被忽视。施工设计中安全防范内容不全或不具体更是极为普遍,但有了设计而不按设计实施是现场中最突出的问题。例如:HSE作业指导书是专门用于指导基层生产的专业性文件,它是HSE管理体系在基层的支撑。按作业指导书作业,无疑是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关键。为此,以靖二联合站为试点,仔细调查后制定了《靖二联作业指导书》。然后又结合油田公司其它单位的经验,完善了《靖二联作业指导书》的内容。最后以它做样本,在全厂开展了基层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工作。应该说,编制的作业指导书其具有较高的质量,基本达到了HSE体系的要求。但经过检查后发现:作业指导书并没有被很好的使用,反而变成了基层安全生产资料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职工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些关键内容,如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对于已制定出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等管理性文件,真正按上面程序做的就更少了。这与制定文件的初衷可谓大相径庭。

3·对HSE的认识不清楚,本位主义严重HSE是一套管理体系,虽然它是以安全部门为主,但实际上涵盖采油厂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作为一套强化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无论是前线生产还是后勤指挥,都要按体系文件的规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推进HSE管理体系的过程,就是一个执行标准的过程。因此各部门的各项工作都应遵循HSE管理模式和规定。而现在许多人一提HSE管理体系,就把它当成了安全系统一家

的部门行为。在文件制定中,不认真编写;在执行过程中,不按体系文件的规定实施。这也使HSE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受到了限制。

4·没有找到HSE管理体系与现场工作结合的切入点虽然对HSE管理体系的好处喊了很多,但即使对于采油厂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来说,也很少有人知道怎样在实际工作中运用HSE管理方法以及怎样体现它的优越性。HSE工作更多的停留在了书面上和口号上,没有真正与生产相结合。体系文件建设好后,下步的工作怎样开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一个新事物如果不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它必然不会被广泛接受。因此必须及早找出将HSE管理体系应用于生产的可行方法。5·没有理顺HSE管理体系与旧的管理体系的关系

HSE工作涵盖了旧的安全工作的所有方面。这就使得经营管理生疑惑:到底是按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运行,还是直接跨入到HSE的管理模式?HSE管理体系在目前的安全工作中处于怎样的地位?鉴于HSE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应用HSE管理方法的能力还需提高,所以虽然在安全工作许多方面的提法换成了HSE,但安全管理方法并没有真正改变,这就给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造成了HSE管理体系被作为一种政策行为产生的东西孤立了。因此必须尽快完成新旧体系接替的过渡期,明确HSE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位置。针对以上所列问题,从管理学角度提出以下6个方面的操作策略:(1)从强化HSE培训入手,分层面培养一批安全管理人才。虽然一开始就十分重视HSE培训,但由于没有重点,使培训没有深化,所以取得效果也不明显。笔者认为应将培训人员分为普及层、技术层和管理层。普及层只要了解HSE体系结构、运行模式及其相关知识即可。培训的目标是使他们了解体系相关知识,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因此对于他

们仅进行短期培训即可。对于技术层人员的培训目标是不仅能够满足编写采油厂体系文件和内部审核的需要,而且要能够掌握风险评估技术。在现场能够自觉应用量化方法进行风险评估。这个层面的人员是HSE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也是将体系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的锲入点,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对这类人员的培养。采油厂可选派一到两名素质较高的人员,进行系统中长期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HSE方面的专门人才。对这些人,还应提供较多机会安排“走出去”学习、考察,借鉴其它同行的成功做法,吸取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缺陷。管理层的培训目标是使企业管理者很好的了解HSE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理解其工作方法,从而更有效的支持企业健康、安全、环保工作的开展。

(2)将整章建制与HSE体系建设结合起来。HSE体系文件是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基础。在建立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的同时,应该要考虑已经存在的规章制度。避免制定出的HSE文件与现有文件不兼容。各级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要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依据体系文件编制实施作业文件,实事求是“写我们所做的、做我们所写的”。对于已经编制好的体系文件,可按PDCA(戴明模式)循环继续修订、完善,从而使文件的符合性达到更高的水平。

(3)在对老站进行风险评估的同时,更应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系统以及新工艺的预先评价。风险评估是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内大多数采油厂工作主要还停留在对老站、大站的评估上。但实际上,许多被识别出的危险源点由于设计上的缺陷或改造资金投入太大,已经很难被整改。因此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系统以及新工艺的预先评价显得十分重要。预先辩识、分析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针对主要危险提出预防或削减风险的措施,使系统危险性在项目设计阶

段就得以消除或控制。这与一直要求的“三同时”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但需要强调的是预评价单位应采用先进、合理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分析新建项目中潜在的危险、危害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提出明确的预防措施。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后期安全改造资金,而且直接减少了生产场所的危险源点。对于正处在发展时期的油田,这一点显得十分重要。

(4)加强安全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HSE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可以用数据说明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这些量化结果没有基础数据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其除包括常见的污水外排量、水质成分、交通事故等数据外,企业还应建立职业病伤害记录、人员出入危害源点频率记录、各站每年消防设备失灵记录等以前忽视的原始记录。目前由于这些原始记录的欠缺,已严重阻碍了进行更深一层的安全分析。因此,建议应根据危险源点所需数据的需要,专门重新制定一套统一的HSE基础数据录取标准,以解决该问题。此外,加强对已录取数据的真实性管理也是数据管理的重要环节。过去企业对生产数据相对较为重视,而对安全数据的录取抓的不严,致使许多基础数据失真,这就为将来的安全分析造成了缺陷。因此必须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5)提高安全管理的技术含量。以前的安全工作主要以管理为主。例如: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实施现场检查等。但由于现在安全管理与安全专业技术已经密不可分,良好的安全专业技术将是控制事故发生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引进先进的安全分析技术,尤其应重视计算机科学在安全管理上的使用。许多分析方法如果从头开始研究是十分烦琐和复杂的,应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克服该问题。只要输入基础数据,便可直接得到分析结果,而且软件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也比较高。当然这仅

是安全分析技术的一个方面,对专业技术学习也不能忽视。提高安全工作的技术含量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6)加强现场人员对标准的学习。建立HSE管理体系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遵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过程。平时在安全检查时,也是以标准为依据的。HSE管理体系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了解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标准。但目前基层的许多员工,甚至基层生产管理人员对设备、设施安全标准也知之甚少,因此也就谈不上执行标准。这显然达不到HSE管理体系的要求。所以必须重视对基层人员进行标准的宣贯,使其知道标准,并严格按标准工作。

我国医药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6

关键词:物流配送;配送模式;电子商务;配送中心

一、引言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发展物流产业,这也为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而物流配送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与物流发展同步,甚至要超前一步。但是当前我国的专业配送中心很少,物流配送缺乏社会化和专业化,配送技术落后,严重的影响了配送的效率,而这也影响了整个物流的效率。在配送及时性和低成本方面,当前我国不完善的配送体系也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当前我国的连锁企业大多配送规模小、统一配送率不高、现行的配送方式相对落后、设备设施落,功能不全、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缺乏专业化的物流配送管理人才,这些都给连锁企业的配送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所以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是物流企业和连锁经营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我国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二、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配送中心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物流配送存在很多问题。皱辉霞(2001)认为:物流配送体系薄弱,主要问题在物流平台构筑落后,物流配送效率低和物流装备标准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人才短缺。除此之外,吴静旦(2007)认为:物流配送的主要问题有物流配送模式选择不当,配送中心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等。李兴国、顾峰(2008)等认为:国内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在于存在多渠道的配送模式,统一配送效率低和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大部分连锁企业多采用自营配送却没有实现完善的配送作业,物流配送的标准化水平低。张亚娟、杜永刚、胡海英(2007)等认为: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在于未能实现集中采购和进货,未能实现统一的存货和库存管理,标准化程度低,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张卫星和王欣(2008)特别提到:由于缺乏对选址决策重要性的认识,只简单地考虑仓储租金,很少结合配送成本、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来分析使得配送中心选址不科学,由于没有合适的装卸平台、足够的车辆和设备以及技术而使得配送中心建设不规范。秦瑛、陈竹君、陈丹晔(2008)等人认为: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在于经营管理理念的不合理,配送中心发展不合理,配送中心机械化不高,配送的比率不合理。

对于物流配送至关重要的配送中心来说,除了上述的一些问题外,还存在以下的问题。张丽华(2009)认为:配送中心基础设施薄弱,利用率低,物流服务质量不高,配送中心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物流的一些思想和意识。徐贤浩(2008)认为: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障碍,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的各部门之间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的战略思想。而物流以及配送基础设施呈现“瓶颈”现象,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存在物流配送技术和物流综合协调能力的约束。

三、物流配送模式

下面就简要的介绍一下国内学者认同的几种典型的配送模式,主要举几个学者的例子。

曹宝亚(2008):我国的配送模式分为配送中心配送模式;自营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就是各物流企业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而建立的一种功能联合体;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就是指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就是总部集中控制和集中采购,进而通过供应商配送到连锁店的一种高效的配送模式。多数学者采用的都是这几种配送模式,虽然在说法上可能有区别,但是其内容是一样的,如秦瑛、陈竹君、陈丹晔等论述的集团配送和供应商配送就指的是配送中心配送模式和连锁企业配送模式。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20世纪90年代依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获得了快速发展,由此电子商务成为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新机遇。而电子商务对物流特别是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从电子商务的基础上论述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采取物流配送新技术,加强配送信息化建设

陈子侠(2001)认为物流配送新技术有条码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Bar Code(条码技术)、射频技术RF(Radio Frequency)等。而曹宝亚(2008)认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技术有:交叉配送技术、准时制配送和ABC配送。

其次需要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皱辉霞(2001)认为包括五个子系统:需求管理信息系统,采购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配送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朱鼎勋、沐林英、张丽辉(2008)认为: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物流配送新技术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吴静旦(2007)也认为要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升信息技术管理,做好技术开发和引进,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张卫星和王欣(2008):通过采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构造一个现代化的管理平台,改进配送调度、进行动态库存管理、实现在线交易处理,真正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到一起。

(二)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

吴静旦(2007)认为:当前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逐步尝试将本企业的物流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这种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连锁零售企业应当根据连锁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和规模选择适当的物流模式。

秦瑛、陈竹君、陈丹晔(2008)认为:通过对五种典型的配送模式的SWOT分析,自营模式和配送中心配送模式适合那些实力比较强、资金比较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发展自身物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商配送模式主要适用于店铺规模大、采购规模大的大卖场及综合超市公司,在我国多数连锁氽业采用这种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这种模式要求物流市场比较成熟,且连锁企、信息化程度较高;共同配送模式可以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比较适合规模小、资金紧张的中小型连锁企业。

李兴国、顾峰(2008)根据现阶段我国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和物流配送水平可以将

连锁企业分为四个等级,从两个维度——企业的规模、经营管理能力、配送能力;企业对配送业务水平的要求程度来划分,通过二维坐标轴,得出四种类型的连锁零售企业或者物流企业,为各类连锁零售企业做出与之适合的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策略。

(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现代物流理念

物流配送中人才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荣凤英(2001):“发展物流,要有高度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体制作保证,要拥有系统的现代管理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作支撑。而所有这一切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人,现存的赖以发展物流的人员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因此着力培养物流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吴静旦(2007)认为:配送中心可以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或轮训,了解各自岗位的要求及其在整个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集中组织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现代化物流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另外也可以依靠大专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联合培养、引进高素质的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人才。培养现代物流理念是很重要的,国内许多学者也有相关的论述,这里不再一一论述。

(四)配送中心的建设

配送中心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冯文龙(2008)认为:通过建立配送中心,连锁企业能统一购货,统一库存,统一配送,使得商品配送的时间缩短,物流配送中心运作成本下降,与商场前店后库的分散储存相比,大大降低库存,加快商品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费用,提高厂家、批发商的送货业务效率,降低送交货成本,使企业在未来更为惨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对于配送中心建设具体的步骤,张卫星和王欣(2008)认为:一是按标准化建设配送中心,就是配送中心要逐渐实现装卸搬运机械化,适当推进配送中心的配车计划与车辆调度计算机管理软件的使用,缩短配车计划编制时间,更合理地安排配送区域和路线,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并减少等候时间。二是科学选择配送中心地点和规模,这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和节省流通费用,并且影响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零售连锁企业而言,需要采用根据区域成片开发的战略,实施构筑以重点区域为核心的配送中心,采用扇形辐射面、步步为营、向前推进的配送网络体系。

但是当前我国的物流发展比较滞后,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吴静旦(2007)认为: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完全自动化的配送中心在我国不合适,条码、包装、员工素质等因素都制约着其正常运行。但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化还是必要的,有利于改善工作条件、加快作业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货损货差。但是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趋势,这也是国内学者的共识。下面就论述国内一些学者对配送中心的详细规划。

对于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流程,徐贤浩(2008)认为:可以分为项目规划、物流中心规划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工程施工设计、工程建设。确定这些方面之后,进行规划分析,具体有设计物流配送中心功能模组,进行顾客需求分析,物流作业流程分析,作业区域布局分析。而周盛世(2008)认为:配送中心的规划要素包括配送的对象和客户(E),配送的货品种类(I),货品的配送数量或者是库存量(Q),物流通路(R),物流的服务水平(S),物流的交货时间(T),配送货品的价值或者建造的预算(C)。

五、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当前我国的物流配送发展还是相当滞后的,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阻碍我们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发展物流配送的重点是建设标准化的配送中心,加强配送中心的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以及柔性化。

齐德好信管091

我国医药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7

1 医药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每一家企业都力图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一家企业愿意陷入危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社会里, 危机的发生带有一定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必然性。面对危机, 如果企业不预先制定完善的危机防范策略, 并在危机的最初阶段对其态势加以控制的话, 危机造成的连锁反应将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从初始的经济损失, 直至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毁于一旦。尤其是后者, 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和最致命的打击。相反, 如果企业以危机为契机, 抓住危机并从中找寻生机, 危机就会变为企业的一个转折点, 并为企业建立富有竞争力的声誉, 树立企业的形象和处理企业的重大问题创造机会。企业越早认识到存在的威胁, 越早采取适当的行动就越可能控制住问题的发展。平时多一些危机意识, 设想种种危机可能, 制定种种危机策略, 提高危机管理水平, 在危机来临时能够镇定从容, 就已经赢得了第一步。美国著名咨询顾问史蒂文·芬克 (Steven Fink) 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指出, 企业主管“都应当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难以避免一样, 必须为危机做好计划: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 才能与命运周旋”。对于医药企业来说, 由于其产品是涉及人类身体健康的, 稍有不慎便会给企业带来灾难, 强化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

2 中国药品企业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德国500家最优秀的中、小企业平均年龄为64岁, 其中1/4已存在了上百年[2]而世界医药行业中的佼佼者美国辉瑞公司已有了150年的历史, 正是因为多年的积累, 辉瑞才逐渐成为医药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但在我国医药行业, 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8年[3], 其中民营企业的寿命更短, 只有2~3年。主要原因是,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 而且布局分散, 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水平, 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4]。因此, 中国药品企业危机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2.1 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经过多年发展, 目前, 我国医药企业已经能够高度重视其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但其在其经营管理的新领域—危机管理上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危机管理概念界定

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理的问题”, 其实不然, 危机管理重在预防, 不在处理。据有关资料显示, 如果企业不预先制定完善的危机防范计划, 且在没能够在危机的最初阶段加以控制, 危机造成的连锁反应将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 严重者可导致企业破产。

2.1.2 危机管理责任意识不强

据有关调查显示, 许多人认为:“企业危机管理仅仅是企业领导人的事情”。这种思想是很危险的, 企业领导人固然在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危机管理并非只是领导人或某个部门的特定问题, 企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导致危机的发生。所以, 员工的危机意识也是必备的, 任何矛盾的积累都是从底层蔓延到高层的。从底层员工抓起, 切实落实好每一层面的工作, 不仅可以降低危机带来的危害, 甚至还能从根本上规避危机。危机管理应是企业各职能部门和每一个员工所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2.1.3 对危机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处于发展期和转型期阶段, 建品牌、树信誉、求生存是他们的首要重任。其实,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下, 每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企业都可能遇到危机, 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危机的困扰与袭击, 如果你不按危机管理的原则办事, 危机就会使你举步维艰, 越陷越深, 直至破产倒闭。

2.1.4 危机管理态度不积极

目前有许多企业在面对危机时, 不是及时做出反应, 积极应对, 而是采取听之任之, 对企业员工、对社会、对媒体都采取回避, 甚至“掩盖”的态度, 使企业的声誉在这种危机淡薄的意识中受到严重的打击。

2.2 危机管理缺乏系统培训, 危机管理者胜任力欠缺

我国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由于缺乏危机管理系统知识, 对危机管理的理解与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 缺乏对危机事件处理的快速、专业的应对能力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企业领导人危机识别能力低下

据资料显示:在全国前500强的企业老总中, 有95%以上的总裁都认为危机不可避免。但他们危机识别能力普遍较低, 如据零点调查公告显示:在国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 有72%的被访者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 9%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 仅有18%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

2.2.2 危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

企业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具有胜任能力的危机管理者, 要求危机管理者要有遇事不乱、严谨细致、沉着冷静、善于沟通、精于创新、自信亲和等很高的综合业务素质, 但从我国目前很多医药企业危机处理失败的事例看, 达到这样要求的危机管理者很少, 整体危机管理者处理危机的综合能力普遍较低, 有的甚至于不顾企业自身特点, 简单复制、模仿、生搬硬套别人处理危机的经验, 结果导致情况越来越糟。

2.3 危机防范措施不到位, 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

2.3.1 没有缜密的危机处理计划

目前, 虽然大多数国内企业老总口头上相信企业危机不可避免, 但在实际行动上, 很多企业都没有危机处理的事先计划, 且通常的做法都是在感到企业事态不妙的危急关头, 往往采取临时的应急的处理办法, 而这种缺乏周密考虑的粗线条方案是要企业以付出高昂成本为代价的。

2.3.2 没有科学的危机信息监测系统

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尚没有成立危机信息监测部门, 更谈不上对危机信息的监测与预警, 导致企业危机预警能力严重丧失, 危机预测反馈严重滞后, 不能把企业危机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延后了危机处理的及时陛。

2.3.3 没有将企业危机管理制度化

我国目前许多企业尚没有将企业危机管理提到日常议事日程上, 更不要说将危机管理列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工作制度中去, 从而形成制度缺失, 不利于企业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危机隐患, 从而找出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2.3.4 没有建立企业危机管理的专门性机构或危机工作领导小组

由于这些机构的缺失, 导致企业从产生危机到危机的爆发缺乏有效的预警和控制, 从而形成“控制者缺位”的严重现象。

2.3.5 没有建立各级危机管理责任制

企业危机可能产生于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 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的人和物, 故其责任的划分非常必要, 而我国目前许多企业尚没有建立企业危机管理责任制, 导致出现危机, 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普遍存在。

2.4 缺乏预见性, 逃避责任

企业由于平时不愿在危机管理上投入过多, 导致企业常常因没有健全的危机预警系统, 而使其缺乏预见性, 在危机面前脆弱不堪。在危机事件出现后也不知道如何应对, 结果往往导致临危而乱。

3 医药企业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

3.1 公众健康至上原则

医药企业在危机管理时, 应当把公众的健康放在首位[5]。保障了公众健康, 就等于保障了企业的经营安全, 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 为企业从危机中走出打下了基础。

3.2 快速反应原则

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危机信息是一种瞬时信息, 企业要获得及时, 准确, 有用的信息, 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跟踪分析、综合整理, 有效地利用A B C分类法来指导信息的实施过程。所有这些都需要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和方法。而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处理的手段和方法还相当落后。据统计, 我国现有的约16000家大中型企业只有10%初步建成了信息化网络框架, 1000万家中小企业约有5%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手段[6]。危机信息的收集、危机信息的加工、对危机信息的校正核对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 公正性原则, 避免使用带有倾向性的或经过“修饰”的不真实数据; (2) 时效性原则; (3) 适用性原则; (4) 可靠性原则[7]。

3.3 公开透明原则

医药企业在危机中应迅速树立起信息来源者的形象危机爆发后, 企业应迅速地找出与危机有关的当事人, 如员工、竞争者、利益相关者、监管者、新闻媒体等, 制定内部和外部公关计划。不同的当事人所关心的信息重点有所不同, 比如说消费者会关心这个药品是否真的有问题、是否危及了人们身体健康, 新闻媒体可能会关心企业将以什么姿态面对危机、采取什么措施, 监管者则会关心企业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因此企业应针对不同的受众准备不同的沟通信息, 设定不同的沟通目标。

4 医药企业处理危机的方法

由于我国多数医药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有加上外资医药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无论是在产品竞争还是在人才竞争上都比我国国有医药企业更有优势, 国家对其又有保护和扶持政策, 使得我国国有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减弱。国有医药企业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同时, 企业管理者专业素养缺乏, 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乏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 不能考虑员工的需求, 使员工没有归属和忠诚度, 员工满意度下降, 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要求医药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4.1 预防——企业危机的事前管理[4]

(1) 危机管理首先是对危机成因的识别。对每一个危机成因要素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危机预警机制, 以便为将来危机防范、准备、应对过程提供指引, 这样才能在危机发生时做到有条不紊、急中有序。

(2) 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 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 包括对企业内部诱因、外部诱因、客户链各种相关信息的分析, 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内通外达, 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建立自检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监测, 第一时间发现薄弱环节, 及时采取措施, 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危机的诱因。

(3) 识别危机, 正确地分析监测系统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找出危机产生的根源所在。

(4) 及时将危机及其成因上报到危机管理指挥中心。上报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快和准。

4.2 处理——建立危机管理指挥中心

企业管理

(1) 决策指挥中心:能果断地作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 指导企业成功地处理信誉危机, 抑制危机事件蔓延。在尽力控制危机的发展之后, 最重要的就是从危机反应状态进入积极处理状态, 以求迅速平息危机, 弱化负面影响, 尽快重塑企业信誉及企业的良好形象。

(2) 对外公关中心:引导舆论, 要真诚、坦率地面对媒体和消费者。以保证企业的信誉。

4.3 善后——危机处理的事后管理

在危机进入恢复期后, 要对此次危机事件进行总结。吸取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以防范下次信誉危机的发生。要对危机进行跟踪和反馈。事物总是动态发展的, 在环境和改革的发展变化中, 总会有新矛盾、新的情况, “管理决策-实践结果-管理决策-实践结果”是一个认识不断升华、循环往复的过程。

5 结语

总之, 危机管理是现代企业必修课, 只要企业存在, 危机就不可避免, 但并非不可控的。只有加强信息管理, 及时地收集有关危机的信息, 企业才能在危机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信息部门更应积极开展对信息的研究, 并加以有效利用, 使其产生应有的效用。因此, 企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系统, 提升其危机管理能力。最大程度上减少危机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 也是企业能够在危机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药品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商品, 在给药品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 也把医药企业摆在了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位置。作为医药企业, 只有建立自己的危机管理机制, 才能够经得起市场风云的变换, 立于不败之地, 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医药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医药企业,危机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余正.医药企业的危机管理[J].上海医药, 2004, 25 (2) :57~59.

[2]张继焦, 帅建淮.成功的品牌管理. (第1版) [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42.

[3]饶静文.康恩贝发展战略分析[N].医药经济报, 2003, 12, 24 (4) .

[4]曹敏, 邱家学.医药企业信誉危机管理[J].药学论坛, 2008, 17 (22) :14~15.

[5]李国英.中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决策管理, 2007.13:32~35.

[6]杨艳萍.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J].经济师, 2003, 18 (2) :145.

我国医药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8

关键词:消费税;课税要素;课征范围;纳税义务

一、消费税的含义与特点

消费税是对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和委托加工以及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与个人以及国务院确定的销售条例规定的消费品的其他单位和个人。我国的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条例规定的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或销售数量所征收的一种税,其目的是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消费税也属于一种流转税,和其他的流转税同样都具有调节经济跟组织收入的职能,除此以外,具有以下方面特点:

①消费税有政策调整的灵活性和征税范围的可选择性。对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税能够调整产业结构、指导生产消费方向。②消费税计税方法和征收方式具有多样性。税率能够根据消费品种类、档次、或者消费品某一物质的成份含量、消费品的市场供求情况、消费税的计税方法采用从价定率、从量定额或从价定率从量定额相结合的方式,计税准确方便。③消费税纳税环节有征税环节单一,税负具有可转嫁性的特点。消费税只能够在消费品的生产流通或消费的某一个环节进行一次性征收,而不能够在消费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进行多次征收。④消费税是价内税。消费税的税金包含在计税价格中,计算简便,易于征收。

二、消费税的法定课税要素的范围和内容

从消费税征收的范围发现,消费税征收范围的选择性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①流转税制改变以后税收负担降低幅度较大的产品。②非生活必需品中的某些奢侈品。③以身体健康、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为出发点,不适宜过度消费的某些产品。④某些特殊性资源消费产品。

三、我国现行消费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率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在的消费税制度自开始以来经过了几次调整,在某些层次上提高了耗能高污染大的产品税率。但是有些应税对象的税率结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不尽一致。比如,对日常用的木制的一次性筷子开征百分之五的消费税,节能环保的作用远远大于实际意义。由于税率太低,再加上这一类产品的价格普遍不是很高,导致计算税率的价格包含的税款太少,所以很难实际地起到调控生产、节省资源的征税的最初目的。

(二)计税价格模式不尽合理

我国消费税计税价格方式是价内税模式,也就是消费税的税额包含在价格之中作为价格组成的一部分。和价外税相比较而言,价内税是一种隐蔽性非常强的税收征收的形式,那是因为这种计税方式将税额全部加在了应税对象价格之内,而且并不标明其所含税款。此种计税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征收简便,对于积极提高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而缺点就是隐蔽性很强透明度很低。在这样一种价内税的征税方式下,消费者完全是在不知情情形下进行被动承担税收的,因此他们无法确切知道自己是否负担了税款或者说是到底负担了多少税款,因而也无法知晓政府所制定的政策的目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样属于流转税,增值税采用的是价外计税的方式,税款由消费者自己负担,而消费税采用价内计税的方式,税款也是由消费者自己负担,但是却很容易造成是由销售方负担的表象。

(三)税收优惠太少,很难发挥税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由税收的宏观经济效益,可知要想最大限度发挥税收对于经济的宏观调节意义,必须要把税收征收与税收优惠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我国消费税的税收优惠条款中,只有对符合环保标准的汽车才能减少百分之三十的税额规定,对于生产和使用污染小、耗能少的消費品并没有做出适当的税收优惠措施。而且在消费税的出口税制度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购买出口耗能高、污染大的消费品和对于环境有害产品不能够免税或者不能出口退税的制度。这种现状大大抑制了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四)征收监管不利

因为消费税的征收环节在生产环节,所以,一些企业千方百计地转移生产环节的价值,达到避免消费税征收的目的。我们在实际征管中,发现了几种消费税避税手段:①建立销售分公司。生产企业将产品以低价销售给分公司,分公司再以市场价销售,从而少交消费税。②返利方式销售。销售之前签订协议,确定返利比例,生产企业将产品以低价销售给商家,商家通过返利返回差价,这样,返利一块就少交了消费税。③成套商品由商业企业组装。成套商品的税率比其中部分商品税率高,有些企业就通过分别销售,再由商家组装成套,以逃避成套商品的纳税义务。

四、完善消费税制的建议

(一)完善税率结构

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要征收重税。对类似于一次性筷子等可以采用部分行政命令进行束缚,就如对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政策一样。当然最好还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以达到保护环境,发展可持续经济的目的。

(二)优化计税价格的模式

应该将消费税计税价格模式由现在的价内税改变为价外税,也就是消费税计税依据即为该应税消费品或者服务不包含增值税与消费税的销售额。这样调整就让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税基和计算方式完全相同,可以将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扩展到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内,从而形成增值税消费税专用发票一体化的制度。运用这种措施既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时又有税收制度方面的可操作性,而且也符合发展健康绿色经济的要求。这种计税的方式和价内税的方式相比较而言,消费者自己掌握自己所负担的税款详细数额,它的税收归属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是价内税模式所无法相媲美的。运用价外税的方式征收消费税,消费者就能具体了解到征税对其自己的经济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相应地减少应税消费品的需求,进而实现消费税的税收杠杆作用。

(三)适当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公众的消费行为

对于节能电子消费品、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和包装物、充电型电池、用天然植物为主要原料制造的洗衣粉、生物型肥料、生物型柴油等一些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消费品实行免税制度;对于以清洁能源作为动力与低污染机动车船给予财政性补贴或减少税收,对于在生产经营中采用环保节能措施或者先进技术的企业,可以给予税收减免政策。

(四)改革征收方式,加强监管力度

在征收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其他的一些逃避消费税的手段,政府要及时发现并作出适当的决策来避免消费税征收中的漏洞,从而增加财政收入,更好地发挥税收对我国经济的调节作用。此外,我国早已经加入了WTO,伴随着国际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品与劳务在成员国相互之间进行自由流转,因此要求对各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课税制度即间接消费税制度进行协调,进而来消除各成员国相互之间贸易自由的税收阻碍。所以我们的国内消费税税种与税基、税率等应尽量与国际相协调,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甄立敏《税法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

[2]杨冬梅《我国消费税的调整与完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报,2008(2)

[3]黄朝晓《试论消费税改革》,税务研究,2010(8)

我国医药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9

现代电子档案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应用于办公自动化和自动化工程设计,己产生了大量的cad或公文性电子文件。由此引起的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电子文件被广泛地认识和应用,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为缩小档案保存空间,快捷传递交流信息,搞好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共享,无疑将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现代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转变

(一)档案载体的转变

在电子档案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文进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电子图纸也以手工制作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出现。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使产品图纸的设计、存储、查询和修改变得快捷又方便。例如生产或开发一项较大项目的产品就需产生上万份的图纸,而其中许多又要承袭老产品的大部分成果,因此电子图纸显示了其比纸质图纸更旺盛的生命力,保存电子图纸要比保存底图方便、省时、省力并且有意义得多。

(二)企业档案的分类变化

旧有的关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电子档案管理thldl.org.cn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各企业档案信息的分类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分类更能贴近管理的需要,分类也将更详细、更科学、更规范。

(三)档案接收和保管上也有所改变

在电子环境中,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文件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者提供利用。这就是说档案人员如果不进入到信息集成系统中去,则很难掌握到信息的核心部分甚至接收不到档案。

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的电子文件、电子图纸使档案工作者再也无法坐等档案的最后形成与归档了。他们必须在产生电子文件的源头就行使档案的监督指导职能。参照国家有关文件制定出本单位的《电子文件管理办法》,提请信息集成系统的编制人员在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加入电子档案文件的鉴定、归档、保存、利用等电子档案管理内容。档案工作者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会运用专门的档案信息接收管理平台,要懂得如何控制和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时性,掌握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

此时企业档案的保管也不再只以卷盒和柜架为装具,更多的经过档案人员鉴定归档的企业档案信息将存入“虚拟库房”。

二、电子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电子档案原件的真实性问题

电子文件很容易被删改,且改后不留任何痕迹。在使用计算机形成文件材料的过程中,拟稿者无法留下自己的笔迹,单位负责人也无法在形成的文件材料磁盘上签发,日后难以确定该份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即使有人出于自己的目的将软盘中存的内容进行了删改,也难以发现和确定。

(二)电子档案内容的保密性问题

用网络的任何终端设备都能索取到存储在网络某一个设备上的电子文件。另一方面,一个终端上的电子文件也可同时发给若干个网络终端。这对于在一段时间需保密的内容或限制提供利用的内容的安全保密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三)电子档案保笛的长久性问题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不断深人,好多单位将会实现无纸办公,所有的.情况、决策、信息存储在网络中,人们只要操作一下键盘就可以得到所需的信息。这种方法确实为档案的归档存储简化了程序,也方便了利用,但是一旦网络突然瘫痪或被毁,如出现“黑客”问题,遇到病毒问题或其它方面的故障,电子文件可能会在一瞬间同时消失,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四)档案管理软件的统一性问题

计算机软件研制大大落后于硬件的发展,远不适应各方面存储的需要。档案系统各地区之间、单位之间不使用统一的软件,势必会影响到互相之间的利用以及全国的联网。

三、建议采取的对策

(一)尽快培养精通计算机技术的档案专业人才

培养一批既懂档案业务又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已是档案部门的当务之急。当前要在加强全员计算机知识培训的同时,通过招考、送出去深造等渠道选拔、培养高、精、尖的电子档案管理应用人才,使他们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而且熟悉档案业务,热爱档案事业;不仅会操作而且会设计程序,能够开发软件。

(二)建立健全维护电子文件真实和安全的法规

在电子文件的形成、处理、归档,电子档案的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信息都有被更改、丢失的可能性,即使拥有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措施来保证其得以实施。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保证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通过法律形式将电子档案管理和利用标准规定下来,使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守这些规定。同时要通过立法确认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作用,确保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管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

(三)制定科学、合理、严密的电子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

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电子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将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整理、鉴定、归档工作和分类、排列、保存方式,用标准和规范确定下来,使电子档案从诞生之初就得以科学、有序、规范地管理,这是摆在档案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工作。

(四)研制开发数据格式标准统一、可以互相兼容的档案管理软件

上一篇:运动会稿件100字下一篇:2024年黄店镇中学阳光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