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分析(精选6篇)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1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

(2012年版)

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全年共收治病人13人次,按照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无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二)疗效分析及总结

2012外科共收治了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13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临床治愈11例。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效果明显。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

部分患者成脓期切开排脓后易形成乳瘘,影响局部治疗,使切口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愈合缓慢。

四、优化措施

中医药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具有悠久的历史,效果显著。借鉴中医葱管导尿术,置管引流。行乳房脓肿置管引流术,减少换药次数,可以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愈合时间。同时方便医生观察引流量和引流物性质,使切口愈合加快,瘢痕减小,防止乳瘘形成。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

(2012年版)

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全年共收治病人21人次,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

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不明显。

(二)疗效分析

2012外科共收治了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患者21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临床治愈20例。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效果明显。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患者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症状,伴随腹胀、呕吐,影响中药汤剂的口服,使中医中药干预的方案受到限制。

四、优化措施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2

关键词:中医优势病种,中医元素,理法方药,软件设计

中医承载着我国古代人民几千年同疾病进行斗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总结, 是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但目前大众对中医认识并不清楚, 一部分人认为中医的优势仅仅是副作用小、绿色无污染等方面;还有一部分人认为, 中医是几千年智慧的沉淀, 是完美的医学, 其所出现的问题是医生自身的问题, 与中医本身无关。此外, 更有少部分人认为中医治疗效果差, 且无任何科学依据, 远比不上西医[1]。

1 中医优势病种简介

侯占元教授[2]指出:“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祖国医药学遗产的态度, 从表面上看, 它们似乎各持一端、相互对立, 实质上则都是在反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祖国医药学遗产, 既要肯定它是伟大宝库, 也要看到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要有批判的继承, 绝不能不辨真假地兼收并蓄。所谓批判, 确切地说就是进行科学分析, 就是进行研究整理工作。进行批判也正是为了更好的继承, 继承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发展我国医药科学, 使它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推进中医的科学研究, 号召各地医院进行中医优势病种研究。根据中医优势病种协作组第一批和第三批结果可知, 中医优势病种超过338种, 如中风、腰痛、项痹、眩晕、胸痹心痛、面瘫、消渴等[3]。明确中医优势病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定其疗效, 但现在中医院医生工作站多根据西医医生工作站设计而成, 缺乏搜集整理中医诊疗信息、辅助中医诊疗等中医特色功能。

2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软件设计思路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信息化与现阶段根据西医医生工作站设计的中医医生工作站有所不同。中医优势病种诊疗信息化不仅仅要实现信息化, 更要具有中医特色, 可提供中医医生所需的功能、记录和量化中医所需信息和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进程等作用。

中医优势病种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完整记录中医诊疗信息, 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电子病历;提供中医科学研究资料;便于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技术发展和推广;为编写中医教科书、知识宣传册等提供资料;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现状分析等研究提供大数据支持[4]。

2.1 中医元素

46个中医元素对中医知识进行细化, 形成互不相交的基本元素。细分依据源于“因、位、性、势”理论, 即从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进行辨证论治。其中, 证的病位为心、肝、胆、脾、胃、肠、肺、肾、膀胱、胞宫、冲任、精室、表, 既可作为病位, 又可作为病性的发病趋势;证的病因、病性、病势包括:表、腑实、不调、热、虚热、血热、津亏、毒、脓、积聚、寒、暑、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不固、心烦、神昏 (神志异常) 、血瘀、络阻、出血、气滞、咳喘、气逆、阳亢、风、动风、燥、湿、水、痰、食、虫[5,6]。

根据中医思维, 对46个中医元素赋予中医疾病和药物不同的权值, 用于表达其性质, 实现量化性味归经和因位性势, 为智能辨证论治核心算法打下基础。智能辨证论治软件核心算法是根据症状和药物的46个元素编码进一步得到病症和处方的46位编码, 通过比较病症和处方的46位编码实现推荐处方和辅助中医开具处方等功能。病症“因位性势”和处方“性味归经”46位编码对比, 其结果见图1。

2.2 中医优势病种知识库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优势病种协作组中的病种名单, 中医优势病种资料内容包括病种名称、病种所有证候、各证候临床症状、治法和对应处方等内容。以中医优势病种月经过少为例, 其知识库内容见表1。

该软件根据中医优势病种知识库, 采用辨证论治核心算法, 通过数据查询和整理技术可实现以患者信息推荐处方提供依据、医生查询中医优势病种信息、整理中医优势病种知识等功能。知识库内容及功能见图2。

2.3 实现中医优势病种理法方药一线贯通

理法方药即指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医理论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 包括诊疗四个基本内容:理, 指中医理论;法, 指诊法治法;方, 指方剂;药, 指药物。整体而言即明确病因病机, 确定预防措施或治则治法, 组方遣药。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软件工作流程是根据中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理论设计而成, 理即指软件根据辨证论治核心算法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并形成疾病的因位性势编码;法即指软件根据编码模拟中医思维得出合适治法 (医生可采纳或修改) ;方即指将现有处方的性味归经编码同疾病因位性势编码对比, 将切合度最好的处方作为推荐处方 (医生可完全采纳或修改) , 性味归经编码会根据医生修改而动态变化辅助医生开处方;药即指系统根据药品功效推荐加减。软件实现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流程见图3。

根据理法方药对应的工作流程为:患者挂号;中医四诊仪器采集数据;等待就医;医生检查, 确保四诊仪器采集数据准确;医生查看系统的推荐治法和处方, 可直接采纳系统推荐治疗方案或修改;患者根据中医处方疗效回馈信息。工作流程见图4。

3 讨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 信息不仅是财富, 更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器。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软件利用软件开发技术, 并根据中医优势病种诊疗的具体要求设计而成。软件可规范和辅助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流程, 记录和提取中医优势病种诊疗信息。规范和辅助中医诊疗可减少中医诊疗失误事件的发生, 辅助中医医生的成长, 中医诊疗信息一键获取降低了中医科学研究资料准备难度和中医优势病种资料整理难度等, 为中医科学发展和中医优势发挥扫清障碍, 对推进中医科学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7,8]。

参考文献

[1]马勇, 郭杨, 范竞, 等.大学生对中医文化认识的问卷调查与分析[C].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论文集, 2013:5.

[2]谢克庆.哲人虽逝遗泽永存[N].中国中医药报, 2004-10-25.

[3]杨海丰, 崔志伟, 王茂, 等.我国中医优势病种分布状况及特点[J].中医杂志, 2012, 53 (4) :285-287.

[4]江凌圳, 王英.试论文献整理在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中的作用[J].中医文献杂志, 2012 (4) :18-19.

[5]彭明超, 杨殿兴, 温川飙, 等.中医数字化辅助辨证论治方法:中国[P].CN103366093A, 2013-10-23.

[6]杨殿兴, 彭明德, 林红.高智能化中医辨证论治软件的测试与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 2 (3) :25-28.

[7]闫朝升, 李丹, 马俊.中医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设计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3) :406-407.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3

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里外痔(混合痔)

2012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就混合痔的中医诊疗方案进一步完善,并发症的发生率进一步下降。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分析、总结和评估

1.混合痔临床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坠胀、异物感、疼痛、肛周潮湿瘙痒,专科检查指诊和镜检可见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诊断依据操作性强。

2012年收治混合痔患者50例,临床上诊断率100%。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辩证,分为,4型:风伤肠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中气下陷。直接明了,2012年收治病例大部分为湿热下注型。

2.痔疮术式在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术式变化多。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分段切除结扎术、套扎术,pph等术式,各有利弊。经过我科手术后长期观察及参考外院科研资料,诊疗方案中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传统经典术式,疗效肯定;消痔灵注射术采用中医“收敛固托”治则,使痔块周围产生无菌炎性反应,促进痔块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将脱垂的痔变组织粘连固定于肠壁的肌层,从而达到止血及防止脱垂的目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消痔灵注射术在防止创面水肿,保护齿线、肛管皮肤、肛门括约肌方面较优于其他术式。

3.中医根据痔疮多属于湿热下注,以致肠癖为痔,术后根据不同时期病情的变化,以采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固脱的具体治则。熏洗法、栓剂、药物涂敷疗法是中医外治代表方法。熏洗法(亦称坐浴法)是以中药煎汤熏洗肛门会阴部,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达到肿消痛减的目的。2012年混合痔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4.混合痔术后疼痛、术后尿潴留、排便困难、创面延迟愈合是临床中常见并发症,是困扰临床难题。

2012年我科采用术后针刺关元、阴凌泉、水道、气海等穴位对术后尿潴留 的预防起到一定的疗效;术后换药,创面外敷生肌散加利多卡因凝胶对术后止痛有良好地效果。但仍不理想。

二、目前需解决的难题: 1.难点

1)痔术后肛门疼痛坠肿。2)排尿障碍 3)创面愈合延迟 4)出血问题 5)复发问题 2.难点分析

(1)部分患者在痔疮手术康复后期常常出现肛门坠胀、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每次排便量少、排便不尽感等不适。这是由于肛门排便功能与肛门括约肌、肛门直肠感觉、直肠抑制反射、直肠顺应性等密切相关,是一个复杂精细的过程。齿线、肛管皮肤有排便感受器,肛门括约肌有控便功能,而痔疮手术易损伤齿线、肛管皮肤和肛门括约肌,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如何将损伤降到最小,关键在于术者采取的术式和实施手术的细致程度。

中医认为,术后损伤肛门局部血脉,气血运行不畅,肛门局部经脉不通,则有坠胀;气机不畅则肠腑推动无力,故排便不畅,有里急后重感。

(2)术后患者排便困难努挣用力,增加了手术创口的牵拉,引起术后肛门疼痛。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则水分过量吸收便质坚硬,排便时易损伤创面,引起继发性出血,甚至大量出血。若粪便滞留肠道越久,那么排便困难、伤口疼痛加剧。而越痛患者就越怕排大便,粪便在肠道滞留过久,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粪便嵌顿的发生。术后便秘或粪便嵌顿压迫直肠下部、排便时间延长、努挣用力,都会刺激肛门括约肌痉挛,影响血液循环,易引起肛门伤口的瘀血水肿发生,延缓伤口愈合。

(3)麻醉方式的改变,因患者惧怕疼痛,常常需要腰麻,硬膜外麻醉,易导致尿储留,三、优化、难点解决办法

1)对照标准,针对混合痔不同分期,Ⅰ-Ⅱ痔需要采取针对痔核本身的治疗方法,而硬化剂注射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近期疗效好的恃点,对部分分期为Ⅱ、Ⅲ期,甚至Ⅳ期的混合痔可作为选用。对经常脱垂在肛 外,难以还纳的Ⅲ期,甚至Ⅳ期混合痔,当选用远期疗效较好的分段外切内扎,配合消痔灵注射以提高疗效。

2)针对术后小便难解我科加强宣教,突出服务流程,增加耳穴压子通络止痛,有利小便解出。

3)针对术后复发问题结合部分患者粘膜内脱垂,积极改进手术方法,引进微创PPH手术方法,以及消痔灵直肠粘膜柱状注射以提高效果;

4)针对疼痛问题 加强术后镇痛治疗局部注射长效麻醉的基础上,配合耳穴压子镇痛等。

5)出血预防及改进措施加强专科中医技能培训;局部外用止血药的研究。6)创面愈合延迟改进措施及时扩创引流;清除异物;及时去除病理性肉芽;红外线照射;生肌散药物的应用。充分发挥我科自制药品的优势。

7)针对便秘 积极购进大肠水疗机以提高临床疗效。

钩肠痔(肛裂)

2012年收治的肛裂病人17例,6例未住院。严格按照遵凤县中医医院肛肠科2012年修订的优势病种肛裂的诊疗方案实施,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1)临床疗效

2012年共收治肛裂病人17例,其中6例未住院,但实行临床追踪观察治疗。辩证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分为3型: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型、气滞血瘀型,其中以血热肠燥及阴虚津亏为主。

全部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率100%。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17例,治愈率100%。

(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肛裂主要是应用用中医的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突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2.并发症的分析

肛裂术后容易造成术便时疼痛、尿潴溜、排便困难、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我科不 断总结经验,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11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3.优化

对于肛裂,我们认为治未病是临床难点之一。因此诊疗方案可以从如何预防肛裂发病及早期肛裂非手术治疗方面进行优化。现代人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运动量的减少,使便秘病人增多,从而导致肛裂病人较前增加。而防患于未然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体现,所以如何使便秘患者增加肛裂病防治意识,也是临床上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考虑加大疾病宣传,对便秘病人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增加对肛裂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的介绍,以及如何预防的介绍。早期肛裂的中医药治疗,因患者饮食、便秘、排便习惯等问题,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疗效,如何在早期肛裂的非手术、中医药治疗上运用有效手段达到治愈目的,防止反复发作。中医重在整体调节,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肛裂主要因阴虚津亏,热结肠燥,大便干结,努挣排便致肛管撕伤,因此在治疗上应重在润肠软便,活血化瘀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淋巴回流及营养代谢,解除内括约肌痉挛,达到治愈目的。今后要进一步总结本科特色治疗方案,经验治疗,在细节方面完善,要体现出本科室治疗的特色优势,根据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不断更新完善诊疗方案。

4.总结

早期肛裂应避免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配合扩肛、局部封闭疗法。早期肛裂的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软化大便、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等方面,以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同时发挥中医学理论特色,加强中药的临床应用,配合非药物中医诊疗项目的开展。该方案的实施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部分诊疗方案落实不到位,今后加大中医特色治疗项目绩效考核力度。

肛漏(肛瘘)

2012年收治的肛漏病人10人,严格按照凤县中医医院肛肠科2012年修订的优势病种肛漏的诊疗方案实施,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1)临床疗效 2012年共收治肛漏病人10 例,其中高位肛漏病人6例,低位肛漏 4例。8例病人合并感染肛痈,中医辩证属火毒蕴结证1例,热毒炽盛证7例,合并症中医辩证湿热下注证3例。

全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治疗10例,高位挂线6例,一次切除4例。术前术后辩证治疗,中药熏洗坐浴10例。中医药治疗率100%。治愈10例,治愈率100%。

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肛漏主要是用中医的肛漏一次性根治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突出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2.并发症的分析

肛漏 尤其是肛漏术后容易造成术后尿潴溜、排便困难、便时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我科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11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降低肛漏术后尿潴溜发生率,除积极与麻醉师协商,改善服务流程,另外采用术后臀部肌注或足三里穴注射新斯的明。以通利小便。同时结合相应的穴位针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难点分析: 1.难点

1)内口的定位及复发率 2)创面的愈合缓慢问题。2.难点分析

1)中医认为肛漏内口是肛漏形成及反复发作的病根,临床上采用拔根塞源的治疗方法彻底处理内口。临床手术中如果没有处理内口过感染源可形成肛瘘,需再次手术治疗。正确找到和处理好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手术治疗的难点。肛瘘是由肛腺感染所致,肛腺借肛腺导管开口于肛窦,原发感染病灶多在肛窦处即内口。肛内指诊、肛镜检查、探针检查是确定内口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按压瘘管部位,肛内指诊结合肛门镜检查如见到黏膜有脓液溢出处即为内口。术中切开瘘管,以探针自切口插入,沿管腔底部轻柔而仔细的探查,同时以食指伸入肛内,针指配合,如探针无阻力由黏膜穿出处即是内口;若探不出,根据经验可在针指最薄弱处穿出人造内口。手术中很容易遗留内口。内口 正确找到后,处理不彻底也可导致前功尽弃。上述三点都可导致肛瘘的形成,导致分次手术,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2).中医认为腐肉不脱,新肉不生,创面局部气血亏虚可导致创面久不愈合。肛瘘术后创面一般为开放创面,让新生肉芽组织从创面底部慢慢向上生长,填平伤口,愈合时间相对较长。临床上创面不愈合,创面桥形愈合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治疗中的又一个难点。创面不愈合形成因素分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多是患者原有基础疾病影响到机体营养代谢,常见于糖尿病,慢性肠炎等。局部因素见于切口设计不合理,创面引流不畅,换药不到位。3).对于高位肛漏,由于不可避免要损伤到肛门部肌肉,对肛门功能或多或少有影响,甚至导致肛门失禁的可能。

二、优化、难点解决办法

1.对于常规肛内指诊、肛镜检查、探针检查无法确定内口者考虑染色剂注入法。最常用美兰染色法,术中放置一洁净纱布于肛门内,美兰溶液自外口带些压力注入,观察肛门内纱布美兰染色情况,不仅有助于寻找内口,而且对于复杂性肛瘘有示踪作用;疑似内口,如内口不清,可将探针弯曲成钩状,从可疑内口处探入,若轻易进入0.3厘米以上者常为内口。术中对于高位肛瘘寻找内口一定要耐心,需要探查,边探边切,操作切忌暴力,防止形成假性内口。因内口处反复感染,造成区域性感染,要彻底清除内口周围的感染坏死组织;内口在直肠环处或直肠环以上处,必须挂线。

2.控制患者基础疾病,控制血糖,治疗肠炎等,对促进创面愈合有积极作用,同时,对血糖较高经内科会诊需要专科或难以控制的及时办理专科,待病情平稳再给以手术治疗为上。

3.切口设计呈辐射状,根据肛周结缔组织分布和皮肤纹理,于肛周皮肤作切口时,应以肛门为中心,切开呈辐射状。长宽比要适合,这样的切口,引流通畅。注意愈合过程中的创面情况,要排除潜在病灶的可能,对影响愈合的弛缓性肉芽、水肿性肉芽给予相应及早处理。换药要到位,对管腔较深的,采用多切口开窗引流,并用0.9%生理盐水注射液冲洗,引流纱条既要到位又不能填塞过紧,要留有生长的空间。

4.创面局部应用中医药可促进创面愈合,中医祛腐生肌药物疗法是中医外科治疗慢性创面的治疗大法之一,生肌玉红膏、康复新液局部应用有较好效果。

5.充分使用中医挂线疗法,“药线自下,肠肌随长,水逐线流,鹅管自消”

加强宣教,注意肛门清洁卫生是预防复发的一个重要措施。

凤县中医医院肛肠科

2013.1.19 7 成功解决了术后可能发生的肛门失禁问题。6.2012年肛肠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评估、优化

凤县中医医院肛肠科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4

心衰病诊疗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一、病名:

1、中医病名:心衰病

2、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中有关标准执行。

(二)西医诊断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辨证使用中成药:

生脉饮口服液;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生脉注射液。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味。

人参10g、制附子10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0g、丹参30g、降香12g、赤芍15g、益母草30g、葶苈子15g、砂仁10g、大腹皮15g、大枣12g、车前子15g、泽泻12g、猪苓15g

加减法:气虚重者加黄芪、五味子;阳虚重者加巴戟天、肉桂、葫芦巴; 辨证使用中成药:

麝香保心丸;心宝丸;

(3)心肺气虚、痰瘀饮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理气化饮

方药:益气健心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

人参10g、黄芪30g、半夏10g、瓜蒌20g、枳壳10g、厚朴10g、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5g、砂仁6g、毛冬青15g、云苓20g、葶苈子15g、泽泻15g、白术10g、香附10g。

加减法:兼见心肾阳虚去半夏、瓜蒌、毛冬青,加制附子、葫芦巴、桂枝;兼见阴津亏虚加生地、麦冬、玉竹;瘀血重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兼肝气郁结加柴胡、合欢皮、郁金;大便秘结加大黄、郁李仁;兼睡眠差加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心悸明显加龙骨、牡蛎、紫石英;兼有痰热内阻者加浙贝、竹茹、黄芩、鱼腥草。

本院制剂:通脉健心丸,6g,Tid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

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或夜高卧。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治法:填精化气,益阴通阳

方药:左、右归丸合生脉散加减

阴虚甚者,左归丸合生脉散

生地黄2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猪苓12g、茯苓12g、泽泻12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阳虚甚者,右归丸合生脉散

制附子1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肉桂9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二)中成药应用

根据心衰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1.参附注射液20-4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偏于气阳

不足者。

2.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40ml +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偏于气阴不足者。

3.黄芪注射液20-4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气虚明显者。

4.丹参注射液2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兼有血瘀者。

5.心通口服液,1-2支,TID。适用于心衰病者。

6.通心络,4片,TID。适用于心衰病者。

(三)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足浴

2、养生调摄:调情志、节饮食、避风寒、适劳逸。

四、疗效评价

(一)疗效标准

1.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1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2.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明显改善。

3.有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有所改善。

4.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心衰疗效评价。心功能评价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五、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心衰病的中医药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生存质量问题: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多病因的慢性疾病,医疗干预的有效性除反映在患病率或者死亡率及实验室的理化指标之外,还反映在病人自身的感觉、功能状态和生存质量。生存质量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中医界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基本上都是照搬西医的做法,着眼于实验室指标和症状改善等方面,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缺乏关注,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从病死率,生存时间等远期指标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但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自我感受却仍然关注不够。

2.依从性问题:在心衰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药针剂的运用,在住院期间,患者可以得到这三方面的完整治疗;但出院后,中药针剂难以应用,中药汤剂虽然疗效较好,但要求病人每天熬中药的话,却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坚持,单纯只是靠中成药,疗效就大打折扣了。心衰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否坚持用药,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虽然有不少患者都能每天坚持服用中药汤剂,但如何能让更多的病人能坚持中医药治疗,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取得中医药疗效的重要基础。

3.尚未取得有统计意义的确切的数据支持:西医治疗心衰病,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作为依据,在大量病人的基础上取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而结果明确,也很有说服力。我院回顾既往的病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要拿出准确的数据说明中医药的确切疗效,比如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间多长,每年的死亡率是多少,每年的平均住院次数是多少等等,现在还未能做到。

中医药治疗心衰病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心衰病病人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心衰病急性发作的情况,由于中医药起效缓慢,此时宜中西医结合、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抢救治疗。

(一)、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

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我们拟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1.生存质量问题:通过建立病人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及时提醒病人回院复诊,从而追踪心衰病人的生存质量。

2.针对依从性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

1)改进剂型:我院引进三九制药的颗粒剂及康仁堂制药的全成分配方颗粒,颗粒剂应用方便,便于携带,而且尽可能的保留了中药的原药成分,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中药的疗效,可为原汁原味。在中国,民间常有中药材打成粉,每日服用以作保健的习惯,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易于接受。

2)建立病人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及时提醒病人回院复诊,从而督促病人服药,特别是中药汤剂的服用,尽量使病人能够坚持服药,从而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5

科室: 外科 年度:2015年度 病种名称:混合痔

一、优势病种实施情况 :

全年共收治混合痔病人202人次,按照混合痔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进行诊治,202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有效的202例;中医治疗总有效率100%,出现不良反应的0例,病人满意度达100%。

二、中医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 1.疗效分析 年度 2015 收治人数 202

住院天数

显效 7%

有效 93%

总有效率 100%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有效性评价。

2.总结评估:患者治愈率高,症状消失,术后并发症少,预后非常满意,住院时间短,总费用较低。

三、难点分析

(混合痔术后易出现肛缘水肿、出血、肛门狭窄等并发症。)

四、解决思路及措施

(把握好手术的切口大小、长短、方位,术时注意张力及原发疾病特别是血液疾病,尽量多保留肛管皮肤)

五、方案优化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6

2010年关于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 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的调研分析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提高中医药特色优势文件精神,强化我院中医特色办院方向,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今年初以来,我院对此很下功夫,作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不足,现分析如下:

一、中医药后备人才队伍不足,中药传承受限

原因分析:

造就一支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需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形成学历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人才布局,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但人才建设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组织保障不齐全,经费投入不全面,后备支撑力量不够。

针对性措施:

1、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保障和经费投入。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医院发展总体规划,成立和完善了绵阳市骨科医院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管理上保障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设立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切实增加经费投入,用于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奖励和引进。

2、根据不同人才结构特点,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进行规划,制订和实施系列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具有潜质的中医苗子,给予重点培育,夯实中医人才基础;实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选派高素质青年中医人才到成都、广州、北京多所医院重点专科(专病)进修,不断提高自身中医临床处置各种疑难病、多发病的实际能力;针对医院现有副主任以上职称中医人员偏少,2010年开始,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3、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中医药学历教育,开展“西学中”培训。2010年开始,针对关键岗位西医人才进行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

4、开展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带教工作,实施“师带徒”计划。每位名中医每3年带教1-2名师承人员,对指导老师和考核合格的师承人员给予适当必要奖励。

二、中药特色指标不达标,临床疗效受限

原因分析:

中医和西医的比较,典型的特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某些疾病上中医能弥补西医的不足,甚至超过西医。但由于中医核心价值体系不明确,病区西医医师偏多,医师比例失调,特色护理开展不深入,一些特色指标难以达标。

针对性措施:

1、逐年引进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医师,力争建设期末占临床医师比例﹥60%;

2、广泛应用中药饮片、自制中药制剂和传统中医推拿按摩、艾灸、耳穴埋豆、拔罐、刮痧、手法正骨、骨折牵引、小夹板、小针刀技术、闭合穿针等非药物治疗方法,门诊病人中医药处方量达到要求,门诊病人中医参与治疗﹥90%,住院病人中接受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服务病人占住院病人总数比例﹥60%;

3、每周出门诊的中级以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40人次;

4、具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专科、专病≥8个,5年内简称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3个;

5、每年开展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并不断优化;

6、加强科室西医人员“西学中”培训。2010年开始,针对关键岗位西医人才进行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

7、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各科开展中医药特色护理至少3项以上。并根据临床业务发展,逐步开展专科(专病)护理,延伸整体护理服务模式。

三、重点专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特色优势发挥受限

原因分析:

尽管我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重点专科的发展倾斜政策,但在政策落实中却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有力度的具体规定。有些科室由于中医药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政策在贯彻中未能很好落到实处,中医机构建设缺少具体的倾斜措施,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针对性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对当前国家中医药政策、法律、法规要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形成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对我院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塑造白衣天使形象;对我院名科、名医、名方、名药及其名医、名科建设情况进行宣传,以提高群众声誉;对中医药在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中的作用进行宣传,鼓励群众使用中医药、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治疗疾病。

2、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增设具有中医药治疗特色优势的足踝与儿童骨科等。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进行科室命名。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3、加强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集人力、物力、财力于一体,搞好重点专科的科室设置、病房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临床诊疗规范建设。重点专科专病人员重点配备,设备重点投入、条件重点改善、分配重点倾斜,真正做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治、治有专方。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单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持续改进,中医骨伤单病种每科不少于2个。

4、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医正骨、按摩、熏蒸等中医非手术、非药物治疗技术简、便、廉、验的优势。实施中医药特色优势项目建设。开展中医骨伤“三期辨证”治疗原则,充分利用院内制剂的优势,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应占60%以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应占30%以上。

四、中医药后勤保障基地面积较小,多种药物研制受限

原因分析:

根据我院目前的的发展变化,医疗服务市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的要求 是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明确目标的药物治疗的责任性服务规范,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药学工作新形式。为了适应医院药学工作新模式,面临市场经济改革的竞争机制,医院中药制剂不仅需生产为临床常用的治疗药品,而且还需要生产非处方药品,我院中药制剂室建成较早,面积较小,因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发展受限,一些特色制剂难以完成,制剂水平难以提高。

针对性措施:

1、我院积极构建中药制剂室,购置先进的设备,引进中医药制剂的先进人才,并与绵阳市中医院,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诸方面建立全面的对口协作关系。借助上级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新机制基地的利用率。

2、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加强规划建设工作。在门诊楼和病房楼的设计上,装饰装潢等方面体现传统的中国元素和中医药元素,整体体现中国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建筑风格。完善基础设施和新院环境建设,完善医院新一代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业务发展,逐步添置必要的、先进的仪器设备。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的原则把我院绵州南路新院区逐步建设成为“环境园林化、病房宾馆化、设备现代化、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价格平民化、资讯数字化”,专科技术优良、中医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三级中医骨伤专科医院。

绵阳市骨科医院

上一篇:旅游市场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下一篇:诚信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