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英文翻译(共8篇)
New Year’s Day(1月1日)元旦
World Religion Day(2月16日)世界宗教日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3月15日)世界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Water Day(3月22日)世界水日
World Health Day(4月7日)世界健康日
World Earth Day(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World Book Day(4月23日)世界图书日
International Secretary Day(4月25日)国际秘书节
International Labor Day(5月1日)国际劳动节
World Press Fress Day(5月3日)世界出版自由日
International Firefighters’ Day(5月4日)国际消防队员日 International Red-cross Day(5月8日)国际红十字日
International Nurse Day(5月12日)国际护士节
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5月17日)世界电信日
International Migratory Bird Day(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国际候鸟日 World No Tobacco Day(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6月1日)国际儿童节
World Environment Day(6月5日)世界环境日
World Peace & Prayer Day(6月21日)世界和平祈祷日 World Population Day(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Day(8月1日)国际友好日
World Tourism Day(9月27日)世界旅游日
International Internet Day(10月1日)国际因特网日
World Post Day(10月9日)世界邮政日
World Housing Day(10月的第1个星期一)世界住房日
World Rural Women’s Day(10月15日)世界农村妇女节 World Grain Day(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United Nations Day(10月24日)联合国日
World Run Day(11月11日)世界跑步日
World Hello Day(11月21日)世界问候日
World AIDS Day(12月1日)世界爱滋病日
World Disabled Day(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
世界其他主要节日、纪念日
元旦(1月1日)—–NEW YEAR’S DAY
成人节(日本,1月15日)—–ADULTS DAY
情人节(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VALENTINE’S DAY)
元宵节(阴历1月15日)—–LANTERN FESTIVAL
狂欢节(巴西,二月中、下旬)—–CARNIVAL
桃花节(日本女孩节,3月3日)—–PEACH FLOWER FESTIVAL(DOLL’S FESTIVAL)圣帕特里克节(爱尔兰,3月17日)—–ST.PATRICK’S DAY
枫糖节(加拿大,3-4月)—–MAPLE SUGAR FESTIVAL
愚人节(4月1日)—–FOOL’S DAY
复活节(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EASTER
宋干节(泰国新年4月13日)—–SONGKRAN FESTIVAL DAY
食品节(新加坡,4月17日)—–FOOD FESTIVAL
男孩节(日本,5月5日)—–BOY’S DAY
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MOTHER’S DAY
把斋节—–BAMADAN
开斋节(4月或5月,回历十月一日)—–LESSER BAIRAM
银行休假日(英国, 5月31日)—–BANK HOLIDAY
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FATHER’S DAY
端午节(阴历5月5日)—–DRAGON BOAT FESTIVAL
仲夏节(北欧6月)—–MID-SUMMER DAY
古尔邦节(伊斯兰节,7月下旬)—–CORBAN
筷子节(日本,8月4日)—–CHOPSTICS DAY
中秋节(阴历8月15日)—–MOON FESTIVAL
教师节(中国,9月10日)—–TEACHER’S DAY
敬老节(日本,9月15日)—–OLD PEOPLE’S DAY
啤酒节(德国十月节,10月10日)—–OKTOBERFEST
南瓜节(北美10月31日)—–PUMPKIN DAY
鬼节(万圣节除夕,10月31日夜)—–HALLOWEEN
万圣节(11月1日)—–HALLOWMAS
感恩节(美国,11月最后一个星期4)—–THANKSGIVING
护士节(12月12日)—–NRUSE DAY
圣诞除夕(12月24日)—–CHRISTMAS EVE
圣诞节(12月25日)—–CHRISTMAS DAD
节礼日(12月26日)—–BOXING DAY
据报道,2011年8月,北京风味小吃将打包申遗,申遗工作和“北京小吃现状”调查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北京小吃技艺精湛,风味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宝贵的民族自主品牌,但其品牌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日前,“北京风味小吃”申遗项目已通过区级有关部门审核,传统美食的保护与传承受到政府的重视。
2011年8月1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中国,在美国新任驻华大使的陪同下,品尝老北京传统小吃。有人对此发表评论,认为拜登此举属“亲民”行为,美国政治家很善于塑造公众形象,美国使馆很会做公关传播,值得借鉴。事实表明,中国的传统美食不仅吸引着外国贵宾前来品尝,而且已成为中国特有的符号与象征,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目前中国美食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在武汉,热闹繁华的小吃街——“户部巷”里韩国料理、日本料理比比皆是。而武汉另一以夜市闻名的美食街——“吉庆街”也已繁华不再。传统小吃正在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也已刻不容缓。因此,挖掘我国传统美食的文化价值有助于传播中国食文化,而探究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更有助于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中式菜肴、传统小吃品种繁多,烹饪技法丰富,命名讲究且具文化内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各方面的合作日益频繁。中国的餐饮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而现行美食的汉英翻译极不规范,这不仅有损坏中华文化的形象,影响外国友人在中国的饮食消费,还阻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因此,探究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 中国传统美食的英译问题
1.1 拼写混乱
1)单词拼写错误;
2)大小写误用;英文菜名应当遵循实义词首字母要大写,虚词(如介词、连词等)首字母小写的原则。
3)英译名称冗长繁杂且缺乏统一标准
1.2 语法不规范
1)乱用冠词;在菜名的翻译中常出现漏用或错用冠词的情况,冠词为英语独有,汉语中没有冠词,通常菜名的翻译是不需要加“the”的。如,“武陵甲鱼”译成The Wuling Soft-shelled Tur-tle.
2)语序错误;很多菜名的翻译由于语序的排列不正确,而导致译语不符合目的语的规范,一般表示口味重的形容词结构应置于菜名之首。如,“酸辣海鲜羹”Seafood Soup with Hot and Sour应改为Hot and Sour Seafood Soup;
3)名词单复数问题;现行的美食翻译中单复数乱用现象较为普遍。一般根据可数名词使用复数,不可数名词使用单数的原则进行翻译。
1.3 语意模糊
中式菜肴的用料、烹饪技法和国外区别很大,因此,很多汉语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由于用词不准确,漏译、错译而导致语意模糊,如:“红烧狮子头”有人将其译为Braised Lion Head。而“狮子”是英国的象征,对于这些菜名仅从字面上一对一地翻译,这种纯中国式的英语不仅没有体现汉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而且让食客不知所云何物,甚至引起文化误解。
1.4 忽略文化差异
传统观念认为,翻译就是语言间的转换,却忽略了翻译的文化问题。由于社会风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不同,中外友人在文化认同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在应用翻译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如:“龙风配”这道名菜就有人将其直译为Dragon and Phoenix,这显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恶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国的神话里,西方人对此毫无感性认识。某些美食名称本身寓意深刻,其背后往往包含着某个特定的历史典故或动人故事,蕴涵着美妙的意境,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而一般翻译只是按照一定模式机械地进行翻译,难以传达美食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上美食的英译问题不仅有损城市和国家的形象,更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美食的对外推介作用。在全球化的文化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国美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性,保证中国美食身份的清晰度就显得尤为迫切。目前,中国的美食文化身份还很模糊,在汉英互译中识别其文化身份,可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同时也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发展。
2 菜名翻译基本公式的解析与运用
2.1 公式解析
笔者通过对菜名翻译方法的学习与借鉴,总结了基本的翻译公式:人名/地名+形状+口感+烹制方法+主料+with+配料+in+汤汁+in+食器。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菜名都需将烹制方法和主料译出。烹制方法和主料一般都需出现在译语中,因为外国食客得先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这是最基本的信息。特殊情况除需特殊处理,例如,在美式英语中“炒蛋”是scrambled egg不译成fried egg。而其它元素如形状、口感、配料、食器有时可以视情况忽略不译。
2)译语顺序排列要灵活,便于食客理解。例如:“云林鹅”Yun Lin Steamed Goose和“贵妃鸡”Boiled Kwei-fei Chicken.云林鹅是由我国元代画家倪瓒创作,而贵妃鸡源于20年代末,借京剧《贵妃醉酒》创制。因此翻译时前者姓名置前,后者姓名居中,从朗读习惯上方便食客确认人名与主料的关系。
3)地名,特色地名所有字母都要大写,便于与人名区分。例如:管渡泥鳅GUAN DU Braised Loach
4)口感名词翻译时特殊情况需要改译。“香酥”“、“脆”一般用crisp、crunchy,“辣”用spicy.然而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并不翻译为stinking/smelly toufu.因为stinking/smelly都有“恶臭”的意思,听起来不雅,因此,为避免文化误解在口感名词上实行转换,译为pungent tofu较前者更能让外国食客接受。
5)汤汁一词的翻译需突破局限。“羹”与“汤“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统一翻译成Soup.例如,“鸡蛋羹”Egg Custard和“鸡蛋汤”Egg Soup.
菜名翻译如前所述,只要知道菜的做法与主料,利用公式即可将其译出,然而中国传统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本身寓意深刻,婉转动听,美食背后的典故源远流长,耐人寻味。此外,传统美食的食疗功效也不可忽视。因此,菜名翻译不仅要告诉食客吃的是什么,还必须译出其文化特色。
2.2 特色菜名的英译原则1)典故类
典故类需译出菜名本身的含义及出处,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推广中国的美食文化。例如,
油鹏自远方来Crisp Fried Locust with Spinach;
Isn't it an enjoyment that your friends come from far away?—A famous sentence comes from《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此菜名与《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谐音,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
2)药膳型
最近,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世界上80%的人依靠草药获得医疗保健。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由于公众对药物花费的不满以及对天然药物的兴趣导致草药的广泛应用,如今,草药再度在美国兴起。几乎50%的美国人把草药用于食疗以提高健康水平。而中国的很多传统美食都具有食疗功效。
翻译药膳型菜名时需注意采用一般现在时,坚持“医学名词粗略化,功能名词精确化,食器名词具体化”的原则。据调查,尽管很多外国人将草药用于饮食,但他们对于药往往望而生畏,由于没有生病,心理上会对“药”说“不”,在国外,某些“中药店”的英译名不是”Medicinal Food”而是“Healthy Food”,即健康食品店。同时,专业的医学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因此,翻译专业医学名词时,要删繁就简。
例如,黄精鳝鱼片Fried Eel Slice;
Keeps your skin smooth and is good for the weak
该美食有助于皮肤光滑、健美,还具有补虚神的功效。而黄精(Polygonti Powder)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此处略去不译,它的功效(medicinal properties)后文意译。
此外,食疗的作用最终是“预防”还是“治疗”,是“缓解”还是“根除”,翻译时要精确,否则就有欺骗食客之嫌。同时,食器名词一般不省略而且要具体化。
例如,樱桃肉Steawed Pork with Cherry in an Earthenwear Jar;
Wards off throat disease and cures rheumatism
它是慈禧晚年比较喜欢的一道菜,富含丰富的磷、铁,常食有利于祛风湿、疏通血脉、预防喉症,它类似于瓦罐煨汤,食器在此类类美食的烹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将食器名词译出。
3)寓意型
某些菜名寓意深刻,如阳春白雪、双龙戏珠、月映仙兔、一帆风顺等充满诗情画意。显然,若仅仅采用公式翻译或按字面翻译不能传达其深刻的寓意。笔者顺应英语受众的信息需求,先告诉食客吃的是什么,再表达我们的美好祝愿,将其寓意意译而出。例如,一帆风顺Steamed Sea Cucumber Stuffed with pork(plain sailing)此处以目的语为中心,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再如,龙凤呈祥Stewed Shrimp with Shredded Chicken in Assorted Sauce(Good Fortune)。“虾”和“鸡”分别代表“龙”和“凤”,象征吉祥,然而“龙”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如,“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为了传达出“吉祥如意”的寓意,用Good Fortune即可,言简意赅。
3 我国传统小吃英译示例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程度逐步提高,然而,由于西方经济强势的影响以及其强大的排他性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的冲击。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宣传,如今,在消费理念中已日益淡化并且在严重流失。因此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商业、文化价值刻不容缓。传统小吃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对外推介价值尤为重要,英译时可将菜名的翻译方法运用于此,不同的是,小吃的译语更简洁而且极具文化特色。
3.1 传统节日特定小吃需体现传统文化元素
我国传统节日根植于农耕文化土壤中,是人们借以表达文化情怀的载体,笔者对于传统节日特定小吃的英译总结出以下原则:
节日相同但美食名称不同的首先要标明Chinese以便区分。如:年糕Chinese New Year Cake。中国的某些传统节日由于内涵相对单一,使人们容易接受并且可以被填充进不同的新的异质文化内容,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可移植性,在英译过程中则须坚持归化的翻译策略,迎合外国食客的消费心理,有利于外国食客对小吃名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乞巧饼Pancake for Chinese Valentine’s Day,七夕节本可以在此处译为Chinese Valentine’s Day而不用the double-seventh festival是为了将中西方的情人节相联系,让其在外国食客的消费理念中强化;
具有浓郁中国节日特色小吃在英译时要将异化与归化的策略相结合,为推广中国特有的节日文化,其后的节日名称应采取异化的原则,同时为了便于使外国食客接受则要将小吃本身归化。例如:粽子翻译成Sticky Rice fo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而在澳大利亚,人们把粽子称作Sticky Rice.事实上粽子可译为Steamed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为避免英译的冗长累赘,笔者舍弃此译名,便于记忆;
3.2 普遍常见的小吃采用音译
饺子Jiaozi.馒头Mantou等全国普遍常见的小吃采用音译以传播汉语文化,保留、推介自身文化特色。对于食客不太熟悉的需后加解释,例如烧卖,Shaomai(Sticky rice balls);
然而,早点在中西方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Breakfast”让外国食客联想到的是面包、牛奶、布丁、三明治等,而中国人则会联想到包子、馒头、豆浆等等,因此,一些饮品的英译可中西结合,不仅独具特色而且易于让外国食客接受,例如,豆浆Soy Milk;豆花Tofu Pudding.
3.3 特色小吃英译时需标明地名
对于译语简单的小吃名,直接将地名置前,较复杂的则将地名置后。例如,天津麻花Tian Jin Mahua(Twisted cookies).担担面Dan Dan Noodles,Sichuan style.
4 成果举例
5 结束语
我国传统美食集“音美、形美、意美、味美”于一体,若译员仅从美食本身探究翻译策略而忽视其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利于保持传统美食固有的个性。由于专业知识有限,笔者仅浅显地对其翻译策略作出探究,希望专业译员做出权威翻译,以强化我国传统美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促进世界文化多元性。
参考文献
[1]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9-122.
[3]吴伟雄,吴庆雯.新编英汉翻译速通[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61-273.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工作坊传统翻译教学
近年来,翻译研究视野拓宽,翻译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对翻译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翻译工作坊是翻译教学探索过程中一门兴起的课程。该课程采用工作坊的模式,通过课堂交互探讨学习,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在当今翻译市场高效率流水作业的影响下,该课程的开设无疑为翻译专业和翻译学专业学生日后从事翻译活动,承接翻译项目提前做好准备,并与传统翻译教学形成了对比,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翻译工作坊简介
工作坊是美国风景园林师、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在都市规划中引入的一个概念,用以指代提供各种不同立场和不同族群的人们进行思考、探讨及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该种方式将由一个特定的领域群体参与,对某个创造性项目或课题等深入调查、研究,分享经验和知识,是一种简短而高强度的课程、专门的研讨会或者系列会议。(李明,2010:32)
翻译工作坊正是基于工作坊的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推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多人参与的过程中,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讨论,相互间不断协商,最终确定出所有成员均可接受的译文。
二、传统翻译教学
传统翻译教学伴随着翻译学科不断发展,成熟,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翻译教学视为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能力等同于语言能力。在此种指导思想下,翻译课堂围绕翻译技巧的讲解与練习展开,并且多以词、句、段的翻译练习为主,篇章练习较少。第二阶段:随着对翻译的认识不断深化,翻译课不再被简单地当作语言课或翻译技能课,该课程具有独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内容包括双语能力、跨文化能力和翻译转换能力。翻译教学的基本单位也逐步从字、词转向了篇章。第三阶段: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兴起,翻译研究开始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结果的影响。翻译教学练习中,在篇章翻译练习和讨论的基础上,加入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并探讨不同译文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传统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思路在不断提升,但仍然有不少不足之处。首先,传统翻译教学偏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整课堂主要是在教师对翻译技巧的讲解,分析过程中完成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积极主动地对翻译进行开放性地思考、探讨,翻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传统翻译教学看重翻译的最终译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纠正学生翻译存在的问题上。学生一旦被过多纠错,自然会逐渐散失信心和兴趣,陷入消极状态,并且不再愿意动笔,对参考译文形成依赖。再次,传统翻译教学没有培养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学生在传统翻译课堂里绝大多数充当着听者的角色,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机会不多,高强度、高效率翻译市场中所需的译者协作能力得不到培养,其翻译问题识别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翻译工作坊教学
翻译工作坊作为一种全新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其设计是为了培养适应当代翻译市场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当前,翻译市场发展迅速,语言服务的市场需求量和发展潜力巨大。2013年全球154个国家或地区共有27668家语言服务企业,当年语言服务业总产值预计为347.78亿美元。仅2011年一年,我国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出版物、影视节目的进出口总额就达到76.7亿美元。另外,我国举办的各类跨国交流活动,都需要大量翻译人才。然而,语言服务业出现的服务分工多样化、精细化趋势促使语言服务人才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本地化服务、翻译项目管理、文化及科技产品外译、会议口译(同声传译)等则供不应求,翻译项目经理、高级译审、专家级翻译已经成为我国语言服务业的急需人才!①
由于我国急需大量能够胜任当前翻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很多MTI(翻译口笔译硕士)培养单位设立了翻译工作坊这门课程,尽可能让学生提前感受翻译市场的工作模式,培养新形势下的翻译专业能力,以解决翻译市场中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翻译工作坊是一种以学生研讨为中心的实践翻译教学。在其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将在课前将笔译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取得小组满意译文;课上教师从各小组中抽出一组向全班陈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翻译思路、翻译理念或困惑,教师针对小组所陈述内容引导大家探讨译文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对翻译中涉及的语言问题、语篇问题、翻译理念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所译文本的特点,注意事项和全班翻译情况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课的翻译任务。总之,翻译工作坊教学的组织方式相对灵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但负责主持课堂各项活动展开,协助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共同参与,共同探讨的方式解决翻译问题。有时甚至可以承接翻译市场中的实际任务,让学生从实际翻译操作过程中感受翻译该如何进行,体验翻译市场上笔译任务的整个运作流程。(刘和平,2009: 40)
结语
翻译工作坊作为一种新型的交互式、合作式翻译实践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翻译实践机会,并创造了翻译学习小组组内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这种学生充分参与翻译过程的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翻译教学思路,更有利于思考翻
译问题,领悟翻译真谛,了解当代翻译行业的专业精神。紧密结合蓬勃发展的翻译市场对翻译专业人才提出的能力要求,翻译工作坊将在开放式的教学思路下进一步成熟起来,必为培养当前时代所需的翻译应用型人才发挥积极的教学效用!
注释:
①参见 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4-04/11/content_6811984.htm.
参考文献:
[1]李明.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北京:中国翻译,2010,(4):32.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unique and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It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The spring festival is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People working away from home will travel a long distance to come back to join their parents.Every household will paste up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and Chinese New Year pictures.Around 12 o’clock at night, every family will set off 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s to greet the new days and send off the old ones, hoping to cast away bad luck and bring forth good luck.On the first day of the Spring Festival, people pay New Year’s calls, giving best wishes to one another.2,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标志着春节的结束。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虽然不尽相同,但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是几项最常见的民间习俗。吃元宵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唐宋时期开始流行。元宵有团圆之意,因此,吃元宵喻示着家庭团圆,和谐幸福。
The Yuanxiao Festival in China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celebrated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n the lunar calendar.Yuanxiao festival is the first important festival after the Spring Festival, marking the end of the latter.Although, customs of the festival vary from region to region, the most common ones include Ying lantern exhibits, trying to solve 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 and eating Yuanxiao.It is said that that the custom of eating Yuanxiao originated from Han Dynasty and became popular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Yuanxiao has the connotation of “ reunion”, thus eating Yuanxiao signifies family reunion and a happy harmonious family life.3,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龙舟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民祛病防疫的日子。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端午节就变成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草药,喝黄酒等习俗。
Duanwu festival, also known as Dragon Boat Festival,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lunar month.It originated in China and used to serve as a time to ward off illness and prevent epidemics.Later on it is said that Qu Yuan, the patriotic poet, passed away on this day.Thus, Duanwu festival became a traditional festival to commemorate the brilliant poet Qu Yuan.The main activities of the festival include eating zongzi, holding dragon boat races, hanging herbal medicine, and drinking yellow rice wine.4,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因而有很多与丝绸相关的艺术,刺绣就是其中的一种。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从事刺绣的多位女子,因此刺绣又被称为“女红”。刺绣在中国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刺绣可用来装饰衣物及其他日常用品, 各种绣法不仅风格有差异,主题也各有不同。
China is home to silk, thereby having a variety of arts related to silk, one of which is embroidery.Embroidery, with at least two or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art and crafts.Since most embroiderers are women, it is also called “women’s needlework”.Embroidery has been wildly popular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It can be used to decorate clothing and other articles of daily use, each having its own style and different themes.5, 京剧是中国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剧种,被认为是中国的“国剧”,至今已有约两百年历史。京剧演员主要运用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在京剧中,男性的角色被称为“生”,女性角色被称为“旦”,小丑被称为“丑”。每个角色都在脸上画不同的脸谱。如今,京剧已成为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书房当中必备的宝贝,被称为“文房四宝”。用笔墨书写绘画在中国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秦时已用不同硬度的毛和竹管制笔;汉代以人工制墨替代了天然墨;有了纸张以后,简牍锦帛逐失其用;砚台则随笔墨的使用而发展。 “文房四宝”到宋朝以后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可以说文房四宝书写了整个中华文明。
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The writing brush, ink stick, ink stone, and paper were requisite treasures in the study of the scholars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y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The writing brush and ink stick have been used by the Chinese to write and paint since 5,000 years ago. In the Qin Dynasty (221BC---206BC), people already used feathers of different hardness and bamboo trunks to make brushe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206BC-220AD), man-made ink was used instead of natural ink. After paper was invented by the Chinese, bamboo slips, wooden tablets, brocade and silk, which originally functioned as writing surfaces, gradually faded out. The ink stone was first developed with the use of writing brushes and ink. After the Song Dynasty (960AD---1279AD), 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particularly referred to hubi, the writing brush produced in Huzhou, Zhejiang province; huimo, the ink stick produced in Huizhou, Anhui province; xuan paper, a kind of paper produced in Xuanzhou, Anhui province; and duanyan, the ink stone made in Zhaoqing,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was earlier called Duanzhou). Indeed, 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have writtin the whole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it is.
阳历:Solar calendar
阴历:Lunar calendar
闰年:Leap year
十二生肖:Zodiac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
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
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
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
春联:Spring couplets
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
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 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ear
庙会:Temple fair
爆竹:Firecracker
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
舞龙:Dragon dance
舞狮:Lion dance
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
花灯:Festival lantern
灯谜:Lantern riddle
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
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e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unar 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
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
Traditional holiday treats include nian gao (rice pudding), ba bao fan (eight treasure rice), jiao zi (crispy dumplings), candied fruits and seeds.
四合院:Siheyuan/ Quadrangle
亭/阁:Pavilion/attic
刺绣:Embroider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
偏旁:Radical
战国:Warring States
门当户对:Perfect Match/ Exact Match
人才流动:Brain Drain/Flow
铁饭碗:Iron Bowl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孟子:Mencius
火锅:Hot Pot
《诗经》: The Book of Songs
《史记》: Historical Record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西游记》: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水浒》: Water Margin/Outlaws of the Marsh
《红楼梦》: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
兵马俑:Cotta Warriour/ Terracotta Army
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火药:Gunpowder
印/玺:Seal/Stamp
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秦腔:Crying of Qin People/Qin Opera
相声:Cross-talk/ Comic Dialogue
电视小品:TV Sketches/TV Skit
太极拳:Tai Chi
天坛:Altar of Heaven in Beijing
故宫博物馆:The Palace Museum
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小吃摊:Snack Bar/Snack Stand
春卷:Spring Roll(s)
莲藕:Lotus Root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1.中国传统文化专用六级翻译词汇
2.2017英语六级翻译高频词汇盘点
3.2016年英语六级翻译高频词汇
4.英语六级词汇的积累及翻译
5.英语六级翻译常用词汇
6.2016年英语六级翻译必备词汇
7.英语六级段落翻译常用词汇
8.英语六级翻译高频词汇汇总
9.英语六级翻译高频词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发展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 还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 或者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 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 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生态翻译学是一种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与时代社会和学术发展的方向是相符合的;同时, 它也是从新的视角对当代翻译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延伸, 反映了译学理论研究由单一学科视阈转向跨学科整合一体的发展趋势。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 2009年得到全面发展, 到了今天取得一定成果。
1 生态翻译学的含义和发展
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 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 或者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研究。生态翻译学涉及到生态学与翻译学, 因此是边缘学科。“生态”原指生物存在的状态, 现指世界万物和谐相处的状态。“生态学”则强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性 (Krohne, 2001:11) 。“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 (王春林, 2001:94) 。而生态翻译学主要从翻译生态的视角出发, 取生态之要义, 喻翻译之整体, 强调翻译适应选择。
2001年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并自主研究创建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或研究范式, 至今生态翻译学有了令人欣喜的发展。生态翻译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还成立了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下, 生态翻译学着重强调译者为中心, 强调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围绕这一理论, 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专题论文, 成绩斐然。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是“适应与选择”, 而这一理念本是西方的思想, 却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生态翻译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寻求这两者深层次的联系和探索生态翻译学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和未来。
2 翻译生态环境与生态翻译学
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 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 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 (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 (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 造成系统成分缺损 (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结构变化 (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 , 能量流动受阻, 物质循环中断, 一般称为生态失调, 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今天, 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国际上出现了神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学者们强调指出,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达到从根本上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 全球各国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同时, 地球人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生态环境归根到底就是“自然选择”, 即使生命体要“适应”自然环境、要接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将“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翻译中去, 就是:译者 (译品) 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翻译生态环境”指的就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既语言、交际、文化和社会, 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生态环境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是, 翻译影响环境。同时, 翻译受到人、社会、历史、地理、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者是读者与 (译文和原文) 两个不同世界的协调者。因此, 生态翻译学学派堪称诠释这种沟通协调的一个典范。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 另一方面有一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
由中国学者发起的生态翻译学范式翻译研究, 是与古代中国的“厚生惟和”的生态大智慧密切相联的。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中庸”、“人本”、“天下大同”等思想, 就是该哲学观念的具体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些由儒家、道家、佛家所提倡的关于自然共存、和睦相处的古典生态概念, 是翻译学研究的生态学范式的理论基础。为什么中国学者首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这和中国文化又什么关系呢?
3 中国文化与生态翻译学
中国幅员辽阔, 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 景色优美, 正是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包容性的传统文化, 以“仁”为基本道德观的儒家思想和以“道”为思想学说的道家都有所反应。“仁”涵盖了人爱心、同情、慈善、人性和善良。在儒家思想中, “仁”是人性的几何, 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争取的品质, 是不断追求道德完美的渴望。道家中的“道”则是“道生万物”, “道”是世上所有物质和变化的法则, 统治世上一切的变化和生命。道家思想是宇宙论和生命论的学说, 具有自然主义和神秘主义特点。道教的创始人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 如:兴旺与衰亡、有为与无为、成功与失败、喧嚣与宁静。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 这种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想通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大自然 (包括人类) 是一个生命世界, 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 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人们在这种观赏中, 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 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颢三皈依:“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 周敦颐喜欢“绿满床前草不除”。
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中国画家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 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 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鱼万物都术语一个大生命世界, 表明人与万物一体, 生死与共, 休戚相关。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美”, 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生态意识, 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 极富现代意蕴。这些内容, 既是民族的, 又是全人类的, 既是传统的, 又是现代的, 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当一些人急于从西方寻找思想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时, 当有人任意贬低中国文化时, 季羡林却说出了石破天惊的话:二十一世纪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一定会在世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 就是和谐。当时, 一片哗然, 如今, 和谐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谐文化的形成, 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认同和向往。和谐文化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对翻译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要求。我国作为一个翻译大国, 几千年的翻译实践更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外来文化对于丰富自身文化的重要性。翻译不仅是信息交流, 也是文化交流, 季羡林曾说“中国文化之所以能长保青春, 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这也是生态翻译学最先由中国学者提出来的并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原因。
4 生态翻译学在中国的发展和未来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翻译事业的发展也随之不断壮大和拓宽。基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 翻译更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许建忠教授认为, 生态学翻译的作用和任务就是要我们平等地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 以确保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生态学翻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 中国具有其他国家不曾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比如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宽容的民族心态。因此, 生态翻译学在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中必定会有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朗, 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59-66.
[2]徐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三峡出版社, 2009.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6) :11-15.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72-73.
[5]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9-10.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钱继芳.和合翻译思想初探[J].上海翻译, 2010 (3) :11-15.
[8]钱继芳.试论和合翻译思想的文化底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1 (6) :126-131.
[9]莫运国.和合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 :157-160.
[10]吴志杰.和合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 2011 (4) :5-13.
[关键词]翻译出版业 新媒体翻译 新媒体化
一、新媒体翻译的崛起
(一) 什么是新媒体翻译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从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而言,起根本作用的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所使用的传播工具和技术,新的媒介会改变人的感觉,创造新的环境,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1]这种说法虽然饱受争议,但是却指出了技术对社会、对受众的巨大影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翻译这项古老的跨文化行为也受到了冲击。新媒体语境下的翻译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新兴的翻译方式开始出现并迅速传播。我们将这些新兴的翻译方式统称为新媒体翻译。
新媒体翻译是指以新媒体(如网络、手机等)为平台,以翻译为手段,以外文材料为来源文本,以译文为目的文本,以新媒体发表为形式的新兴文化传播现象。新媒体翻译肇始于20世纪末的网络影视字幕组,随着微博、自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翻译也突破了原来拘泥于互联网的单一形态。现阶段新媒体翻译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影视字幕组、专业网络翻译网站、专业网络翻译论坛及翻译博客、翻译微博、移动翻译传播等。
国内也有人将这些新兴翻译形式称为网络翻译[2]。之所以用新媒体翻译来取代网络翻译,是因为新媒体翻译这个名称比网络翻译具有更强的包容性。网络翻译仅仅反映了新媒体翻译发展中的一种形态或者一个阶段,不能全面反映新兴翻译形式复杂的操作和发表平台。而冠以新媒体,则可以囊括所有从早期的互联网到现在的社交媒体、微博等为平台的翻译形式。因此,网络翻译这个名称强调共时性,而新媒体翻译则可以具有历时性的延展。
(二)新媒体翻译的特点
1. 传受二元对立局面的消解和翻译主体的解放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传统的传受二元对立的局面得以消解,原文的逻各斯中心地位遭到颠覆。翻译行为的两大主体,译者和受众都因此获得解放,主体性大大提高。
从译者角度来看,新媒体语境下的译者不再像传统译者那样“戴着脚镣跳舞”,而是更自由地在翻译作品中彰显着自己的个性。比如,字幕组翻译中常常在译文背后发现表达译者愤慨、同情或者其他情感的评论。
不过,虽然译者主体性有所提高,但是主体性得到充分张扬,地位与空间得到充分扩展的还是受众。在传统翻译出版模式下,受众不仅没有对作品的选择权,也没有机会与译者沟通。而在新媒体语境中,传统翻译出版模式下“译者→读者”的单向传播变成了以新媒体平台为核心,多元主体交互的循环传播。
2. 新媒体翻译的互动性
新媒体翻译的互动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译者之间的互动。传统翻译出版模式下,翻译一般是个体,最多是小群体的活动,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基于新媒体平台众多交流工具的即时性,全球各地的不同译者可以随时沟通,交流翻译心得,商讨翻译难点;二是译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可以实时与译者交流或者提出意见,也可以借助译文订制功能获得自己需要的译文;三是受众之间的互动。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对某个翻译作品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也可以形成兴趣团体等临时性群体。当然,在新媒体翻译的过程中,这三种互动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杂糅或者交替进行。
3. 新媒体翻译传播的时效性
时效性强是新媒体翻译广受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译言网在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2天就将美国家紧急救援局网站上的《地震搜救手册》翻译完毕并制作成PDF版放在网上供网友免费下载。而另一个新媒体翻译组织则在9天内就将700多页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翻译成中文,比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官方中文版早了近三个月。
与新媒体翻译的时效性相比,囿于选题、版权谈判、组稿、翻译、编辑审读、加工到出版发行等许多环节和一系列的具体手续的制约,传统翻译出版业出版一本译著则需要较长的出版周期。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翻译出版业
(一)新媒体翻译对传统翻译出版业的冲击
新媒体翻译对传统翻译出版业的冲击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对翻译理论的颠覆。这种颠覆首先表现在翻译标准上。如上文所述,新媒体语境下译者和受众主体性的空前解放,传统的“信、达、雅”让位于个性的张扬。当传统翻译界还在拘泥于“归化还是异化”的讨论时,新媒体译者早已打碎脚上的镣铐,在新的平台上尽情舞蹈。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在数字化时代,“你不必再阅读别人心目中的新闻和别人认为值得占据报纸版面的消息”。[3]具体到新媒体翻译传播语境下,我们可以说“你不必再阅读别人心目中的作品和别人认为值得翻译的书籍”。其次表现在翻译伦理上。新媒体翻译常常表现为聚合式的集体行为,抛开这种行为是否合法和其译作质量的争论,这种聚合式翻译的新模式对传统翻译出版业的价值体系、运行模式以及盈利模式都带来颠覆性的冲击。
传统翻译出版业的价值体系与聚合式模式截然相反,前者是以一人之力译成连贯之美文的线性体系,体现的是对原作的敬畏。而后者则是聚各家之功速译入眼之作的横向互动,追求的是兴之所至。从运行模式来看,按部就班的传统翻译出版流程进程缓慢。囿于选题、版权谈判、组稿、翻译、编辑审读、加工到出版发行等许多环节和一系列的具体手续的制约,其中,单是翻译一项,就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跨度。因此,传统翻译出版业出版一本译著,特别是精品译著需要较长的出版周期,而新媒体翻译通过聚合式的模式,理论上可以将翻译周期无限缩短。
第二层是对市场的争夺。市场则是传统翻译出版业的生存保证。新媒体翻译的低廉、快捷、互动性吸引了大量传统翻译出版业的受众,蚕食了传统翻译出版业的市场份额。而这对于因为受到现代社会知识碎片化、速食化影响,市场已经萎缩的传统翻译出版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翻译出版业的相对优势
面对新媒体翻译的竞争,传统翻译传播业并不是毫无招架之力,也有自身的优势。
首先,传统翻译出版业拥有稳定和高质量的译者资源。经过长期合作与积累,传统翻译出版业往往与许多翻译家以及优秀译者都保持紧密良好的关系。这些译者一般都具有很高的中外文水平和翻译经验,这是传统翻译出版业保证译作质量的前提之一。
其次,传统翻译出版业具有健全的把关机制。由于新媒体翻译的自身特点,比如兴起时间短,传播主体的隐匿性、随意性等,造成其在宏观(包括政府管理、法律监督)和微观(包括平台自身监管和译者自身管理)层面的把关行为缺乏或者式微的局面。而传统翻译出版机构,特别是大型的翻译出版机构,有从专家学者、专业编辑个人层面到出版社机构层面以及主管部门宏观层面的多层次的把关格局,保证了较高的翻译与出版质量。
再次,传统翻译出版业具有成熟的操作和商业模式。传统翻译出版业在策划、选题、翻译还是出版发行等方面都有成熟的团队和运作模式。同时,经过三十余年市场化的洗礼,传统翻译出版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运作和营销模式,而这都是新媒体翻译所不具备的。新媒体翻译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并未形成规模化产业,也没有稳定成熟的商业化模式。实际上,大多数新媒体翻译机构只是兴趣集合体,并没有形成商业化经营。
nlc202309031927
最后,传统翻译出版业具有合法性。新媒体翻译最为业界所诟病的就是其版权问题。尽管有个别新媒体翻译者已经注意到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但大多数新媒体翻译行为还是无授权的非法行为。而传统翻译出版业进行出版的前提就是通过购买版权获得授权,从而合法进行翻译出版工作,并不存在版权上的纠纷。
三、传统翻译出版业新媒体化的路径
新媒体翻译带来的理论层面的颠覆以及实践层面原有受众群体的流失和新受众群体的断层给传统翻译出版业敲响了警钟。传统翻译出版业要想走出目前的窘境,必须顺应媒介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要求,从新兴的新媒体翻译形式中寻找新鲜血液和新的增长点。通过与新媒体翻译的合作与良性监督,提高翻译质量,扩展翻译出版的路径,促进市场良性竞争局面的形成,实现传统翻译出版理念的变革,促进传统翻译出版业向数字化的转变,将受众重新吸引到翻译作品周围。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我们只有以对话方式才能谋求人生活在一起的乐趣,保持人对人相互尊敬的可能。除了对话我们还能有更好的交流方式吗?[4] 传统翻译出版业与新媒体翻译的关系应该是在对话与合作基础上的共赢关系,这是二者优势互补的必然选择,也顺应出版数字化的发展潮流。
对于如何实现传统翻译出版业与新媒体翻译的结合,目前业界有两种路径探索。第一种路径是从新媒体翻译到传统翻译出版业。这种路径包含两种模式。第一是译者首先通过新媒体平台翻译、发表译作并获得高点击率,然后由传统翻译出版机构发现并修改出版。译林出版社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都是先成形于新媒体平台,然后被传统翻译出版机构发现并出版。第二种模式是由新媒体翻译机构选题、获得授权、翻译,然后找到传统翻译出版机构出版。这样的模式目前比较少见,国内第一本由新媒体翻译社区引入、翻译并最终通过传统出版机构正式出版的书是译言网的《从零到百亿:Facebook创业故事》。[5]
第二种路径是从传统翻译出版业到新媒体翻译。这种路径目前也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的特点是由传统翻译出版机构自办新媒体翻译平台,然后利用新媒体翻译平台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译者和受众的交流。这方面的尝试,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论坛。该论坛的投稿版块就打出“给你空间,想写就写、想译就译;给你机会,想成为作家、翻译家的就来吧!”的口号。第二种模式则是传统翻译出版业选题、获得授权,然后委托新媒体翻译机构进行聚合式的翻译。这种模式的特点也有人称之为“互联网翻译众包”[6]。例如,2011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乔布斯传》,就是由新媒体翻译机构——东西网负责完成的。东西网通过全球招募,组织译者在一个月完成了翻译,给出版社后来的营销创造了时间优势。
不过,目前两种路径的探索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传统翻译出版业与新媒体翻译的合作并不紧密,或者说两者一直处于若即若离的两张皮的状态。看似繁华的新媒体翻译并没有形成产业,新媒体译作中也并没有多少正式出版,而传统翻译出版业的自建新媒体平台大多“门前冷落车马稀”或者干脆沦为出版社的广告平台。
从传统翻译出版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自建平台还是与现有新媒体翻译机构结合,都不应该流于表面或形式,要实现实质性的深入和全面的合作,真正将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为我所用,加强与译者和受众的交流,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自己的出版计划。在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翻译流程网络化的同时,发挥自身的把关优势,从受众监督和自身把关两方面双管齐下保证翻译质量,这可能是传统翻译出版业重新崛起的机会,也是将来翻译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自建平台需要相当规模的资金和人员配置,前期投入和后期运营成本都很高。而采用收购或者合作的方式与现有新媒体翻译机构实现融合,既能减少投入,避免重复建设,又可以利用新媒体翻译机构的平台达到自身的新媒体化,这也许是传统翻译出版业新媒体化和数字化的最佳选择。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11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新媒体语境下的翻译文化研究”(项目编号:zb201103)及2011年度青岛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8.
[2] 公文.网络翻译与翻译出版业:对话还是对立[J] .编辑之友,2011(4).
[3]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 .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81.
[4] 彼得斯.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 .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52.
[5]郑廷鑫,杨潇. 译言——互联网盗火者
[EB/OL]. http://www.infzm.com/content/22
705/0./2009-01-13.
[6] 郑爽. 从《抉择时刻》到《乔布斯传》:出版业翻译尝试“互联网众包”[N]. 第一财经日报,2011-12-20.
【传统节日英文翻译】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英文简介10-16
传统节日及法定节日06-12
传统节日资源11-15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07-05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11-05
高二作文传统节日11-09
传统节日小年习俗11-25
二年级 传统节日12-12
所有的中华传统节日06-06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介绍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