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9篇)
方忠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
●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二是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农牧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写进了中央文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部分,笔者仅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村庄及农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沿公路建房,居住点散乱;建新房不拆旧房,村庄建设用地浪费较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农民反复拆建自有住房,不仅影响农民自身财富的积累,而且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了资源环境的紧张。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据有关部门2005年组织的调查,我国41%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40%的村庄行路难,72%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混杂,68%的村庄垃圾随处丢放,95%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在农村居住区,每年工业和建筑废弃物总量达6.5亿吨,农村自身又产生2.8亿吨生活垃圾,很多地方直排的生活污水污染了农村的沟渠、水塘、溪流和地下水。不少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少。
农村人居环境落后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规划建设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政府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手段。规划是否先行到位,是否科学,是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是认真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按照“山上往山下靠、小村往大村靠、农村往城镇靠”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适应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科学预测和确定县(市)域、镇(乡)城内需要保留的村庄。加强与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通过村庄布点布局规划,统筹考虑城乡交通、能源、通信、电网、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二是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行动计划。县市级规划建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提出人居环境治理计划,以村容村貌治理、废旧露天粪坑整治、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庄内主要道路以及和人居环境治理涉及的“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建庭院经济、建设沼气池或太阳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厕、改圈、改厨,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建设治理为目标,使治理后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证,农牧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加强对村庄环境治理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稳妥分步分批组织实施,要结合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结合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注意区别地域性、阶段性特征,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
2、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核心目标。新农村规划和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培育产业为支撑,始终坚持与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抓好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村庄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人居环境优美村庄、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园创建活动。“村容整洁”不能单纯理解为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等形象工程,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要围绕
解决农村的“六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话难、看电视和收听广播难),加强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创造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3、坚持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妥善处理建设中涉及农民的经济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全面周密的筹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严格把握好政策,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涉及需要农牧民出资等重大事项,要严格办事程序,坚持民主决策,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没有条件的项目,不强搞;群众没有统一认识的,不强推。坚持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推进城乡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共建共享。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既要防止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又要防止增加农牧民负担。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村庄布局分散,具有高山峡谷、广阔草原等复杂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必须按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突出特色。对过于零乱分散,不利于生产、生活的自然村落,特别是偏远村寨,高山村寨要进一步实施移民工程,逐步进行相对集中,集约使用土地,降低设施配套成本。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保护农村自然生态风貌,力求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乡土气息。避免“千村一面”的类同现象。一要体现地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融草原风光、田园风光、自然山水和现代文明于一体。二要体现产业特色。认真分析每一个村的产业特色,抓住重点,并办求在规划中体现出来。三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要善
于融入藏羌各民族的人文元素,使农牧民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四要体现建筑风格特色,使不同的村寨体现出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区域特色。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产业结构,进行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选择抓好不同类型的示范点,既要抓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风景名胜区附近基础好的村庄,也要关注高山、偏远和基础薄弱的村庄,积极探索高山峡谷村寨、草原村寨和城乡结合部等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并结合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观光农牧业、土地整理、移民工程,依托重点建设等项目发展不同产业的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防止一刀切。注重实效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5、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进取的历史任务。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和环资源境保护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的矛盾十分突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极不适应。要切实改变规划建设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工作机制及队伍建设,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充实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人员队伍,工作职能向村镇延伸,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标准,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监察服务和指导,组织更多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人员下乡服务,加强规划设计、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经营等各类专业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对村干部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农民建设新农村基本技能的培训,科学指导农民建房,注重村庄安全建设,规范农村建筑市场,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帮助农民用好管好村庄公用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建立起以农民为主的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和资源、环境保护机制。
一、主要做法
㈠切实加强领导, 广泛宣传发动酒泉市委、市政府多次对村庄整治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 并把它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抓手。主要领导不但亲自部署, 还深入一线进行指导督查。同时,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 开设专栏、制作专题节目、跟踪回访、电视曝光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 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城乡互动、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合力推进村庄整治建设的工作格局。一是各县 (市、区) 都专门召开村容村貌 (环境卫生) 集中整治动员大会, 对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活动进行动员部署, 同时利用村民大会、党团员会议、乡村组干部会议广泛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目的、意义和重点任务。二是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各县 (市、区)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利用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三是积极组织社会力量进行宣传。各县 (市、区) 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制作黑板报、出动宣传车、设立公益广告牌等形式, 动员社会力量对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活动进行了宣传。四是开展了入户宣传工作。各县 (市、区) 都派出村组干部深入部分农户家中, 对农民群众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活动的现场宣传动员, 帮助农户改厨、改厕、改水, 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陋习、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集中整治和宣传、引导、教育农民群众, 农民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得到普及, 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㈡明确目标任务, 落实部门责任为形成部门协调, 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市上制定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实施意见》, 明确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同时, 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分解细化到各相关部门和乡镇 (街道) , 进一步明确任务, 强化责任, 以确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各县市区将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公路段等相关部门的职能向农村进一步延伸, 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层层分解落实任务, 划段包干, 责任到村、到组、到人, 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同时, 成立了由新农办、政府督查室、爱卫办、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等相关单位参加的联合检查组, 深入农村一线和重点地段, 对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开展不间断的督查检查, 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卫生、工商、交通、建设等部门都承担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任务, 明确了整治标准要求及责任人。
㈢加大投入力度, 突出基础建设在村容村貌整治过程中, 酒泉市一手抓建章整治, 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实施了以乡村道路、沼气能源、安全饮水、居民点道路硬化、绿化、门面粉刷改造、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村容村貌集中整治与“十镇百村”示范点建设、与村组道路建设、与农户圈舍改造和沼气入户工程紧密结合,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㈣强化政策措施, 完善工作机制为巩固村容村貌整治建设成果, 在健全长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了村组道路、居民点街道、门前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连续几年对示范村镇进行资金和物资的补助。
二、主要成效
㈠农村环境明显改观以村庄示范整治为抓手, 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促进了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的一体化。尤其是近年来开展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 以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通村道路硬化、洁化、绿化, 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和以规范、提升、改造、建设、管理为重点, 实行立体整治, 成效明显, 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敦煌市共整治居民点479个、道路225条335.8公里, 清理“三堆”9.34万立方米, 拆除建筑物1175座, 硬化居民街道44个11.2万平方米, 粉刷墙面27万平方米, 新建和改造围墙1925米、蓠芭墙4630米, 有59个村、269个组建立了卫生管理制度, 有45个村、205个组划定了垃圾存放点, 有217个组确定了保洁员。
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通过村容村貌整治这个载体, 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新建改造农村道路3801公里, 87.69%的乡镇通了油路, 90.27%的行政村通了等级公路, 100%的乡镇和92.4%的行政村通了班车。全市整体改造提升的自然村已达416个, 涉及农户12701户;累计建成小康住宅3万多套, 其中新建标准化小康住宅21728户, 改建11134户;架设路灯1431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07台;建设沼气池14236座, 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形成了小城镇聚集型、旧村改造提升型、中心村建设型等建设模式。
摘 要 当前,在人民银行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和指引下,支付结算制度逐渐向农村蔓延,然而受到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的影响,网点逐渐减少,基础设施较差等多种因素,农村支护环境较差,影响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延缓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重点论述了当前农村的确支护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助于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支付环境 三农”经济 对策
在农村构建优质的支付环境,对开辟城乡之间资金流通的多种渠道,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推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当前农村支付环境网点不足、资金投入难、基础设施差、渠道不畅等问题,难以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续期,从而开辟多种农村结算渠道,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
当前,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理念逐渐增加,网点布局城化特点非常明显,再加上农村经济效益较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逐渐撤出农村,尤其是各乡镇内的网点逐渐减少,极大地制约了当地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有关调查得知,截止2012年底鹿泉市金融服务网点仅仅只有53个,比2001年减少了78%,其中农村服务网点从216个(包括信用站)减少到了36个,减少幅度为83.3%。全县13个乡镇208个村,农户11.42万户,农民达到了29.41万人 ,平均每个网点要为约6个行政村3172个农户近8169人提供金融服务。
(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投入高、产出低
县城尤其是乡镇金融网点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网点供不应求和ATM、POS机具等受理终端缺少的问题比较严重。设置ATM、POS机具尤其是新设立银行网点投入成本高,然而由于农村支付能力不强以及农民价格负担能力低,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效益低下。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严重削弱了银行机构在县城尤其是在乡镇新增支付服务设施投入的积极性。
(三)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农村银行网点受到人员、成本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未开设接入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级支票影响系统,而是经过其县城网点接入,造成同城垮系统的业务耗费三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很多商业银行在设立后,由于受到功能的制约还未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仅仅只办理个人银行卡和存储取业务,跨行、跨地区支付业务还未开通。
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推进“三农”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构农村金融组织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力度
在农村构建以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为主的银行网络系统,政府大力扶持乡村农村信用社的运营。多年农村的经营实践得知,邮政、信用社金融服务深入广大农民所欢迎,当前邮政、信用社电子网络技术已经成熟,积累了很多丰富的银行业务拓展经验。另外加强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充分发挥其金融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的形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大力扶持,激发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当地财政机构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农村覆盖面积和农民实际消费能力等情况制定合理的财政补贴政策,对那些积极投身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金融机构给与一定的补贴,从而激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财政引导作用。另外对于那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建议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纳入到金融机具下乡补贴项目中。同时人民银行积极主动对新增加ATM、POS机具的金融机构及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合作商户给予财政补贴【2】。
(三)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元化支付结算工具,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开设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满足由于交通不畅、缺乏金融服务地区农民的基本支付需要,缓解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的形势,减少柜台工作量,有效拓展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另外加快推广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的非现金支付工具,进一步拓展市场类支付工具的运用,在城乡结合地带,交易频繁,现金使用量较多的市场,把农机农具、农药化肥、化肥饲料批发和畜牧产业大户等列为主要业务对象,广泛宣传非现金支付服务业务,另外进一步增强银行卡业务推广力度。促进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广泛运用,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支付环境,新增 ATM、POS 等机具,加强推广电话 POS 等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使用。
(四)规范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
当前银行业竞争激烈,各银行间业务收费标准不一样,从而出现了“各自为战”的竞争局面【3】。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制定有关管理规则,统一收费标准,引导各商业银行减少农民办理银行卡费用,也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减少农民金融业务费用,从而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这不仅仅是地方金融部门的职责,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只有农村金融体系逐渐完善,政府积极支持,并大力推广和运用多元化支付工具,逐渐形成软硬设施齐全的农村金融网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支付环境,从而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工行河北分行营业部鹿泉支行积极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2).
[2]高小琼.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中国金融.2012(07).
一、附城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做法
——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大力拓展兴村富民新产业。
近两年来,他们结合村情实际,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主题,全面实施了支柱产业做法强做大,民营个体上档升级战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村两委充分利用上级关小改中建大的产业政策,对煤矿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落实了资源整合措施,多方筹措资金上交了资源价款和安全风险抵押资金,扩大了煤炭储量和煤田面积,增强了支柱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采取集体搭台,群众唱戏的办法,积极引导,大胆启用能人,努力创新一社一企发展模式,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全村8个分社,已发展了6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好的集体企业,其中包括两化工厂、两个铸造厂和两个免烧砖厂。全村新增个体经营户50多户。在个体企业发展方面,围绕做强做大“附城牛肉丸”这一传统产品,给予大力引导和扶持发展,培育了一批大户,开拓了农民增收的新空间。
——以实施三项工程为突破,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新水平。
凤山寄宿制小学建设工程。原先的村小学是在一座破庙里,一住就是几十年,人民群众怨声载道。村两委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建设新农村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项上马修建全县第一、晋城一流的凤山小学。工程于XX年10月规划立项,总投资700多万元,新建三栋三层办公楼、教学楼、住宿楼共三栋160间,总建筑面积5457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名教职员工和学生。工程经过近两年的施工建设,于XX年8月竣工剪彩投入使用。同时他们还立足于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新修建了凤山人民剧场,创建了德育教育基地和农民培训中心,为人才兴村、丰富人民群众文体生活、提高农民素质提供了活动场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老西街拆迁拓宽改造工程。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大力度投入的思路和要求,共拆迁单位和农户81个,房屋296间,厕所38个,拆迁面积3100平方米,补偿资金130余万元。总投资745万元,新建房屋412间,安排个体工商户169户,改造硬化街道和道路9公里,铺建下水道500米。改造后的街道设计新颖美观;街道宽阔整洁,基础设施配套,美化镇容村貌,扩大了商贸场所,成为了富民强村的商贸产业街。
新建路开发建设工程。该路地处附城集镇西街与晋陵一级路接轨地段,全长500米,宽34米,工程经过城建部门的合理规划,总投资1100万元,建成三层单面楼280间,经过两年多的施工,目前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硬化、亮化、美化、绿化配套工程也已基本完成。新建路的开发与建设,必将成为全村甚至全镇对外经济交流的平台,大大提升招商引资的外部环境。
——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目的,实现环境卫生状况新改善。
附城村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作为一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在“村容整洁”上为全镇做出示范。为此,他们首先是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动员农民群众开展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各级沼气建设扶持政策,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短短5个月时间,全村就有200余户用上沼气这一清洁能源。其次是建立了一支专门的环境卫生清洁队伍,并组建了一支由离退休老干部组成的环境卫生监督队伍,常年对集镇环境卫生进行治理和管理,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干净、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第三是突出治理乱堆乱放乱设摊点的不良习惯,设立了40个高标准的垃圾池,配备了10辆三轮车,做到了主要街道天天扫,小街小巷三六九,较好的实现了规划科学、设施配套、道路畅通、村容整洁的目标。第四是强化制度,规范了村民的生活行为,开展了“爱我家乡,建我附城”的文明创建活动,新建了村民活动中心和门球场,配备了20套健身器材,并种植了多种花卉,突出展示了新农村的新形象新气息。
二、基本经验及几点启示
附城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既有令人鼓舞的成绩,也不乏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也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新农村建设要有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在旧街拆迁过程中,涉及面广,利益重,政策强,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全体成员分兵把口,和群众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零距离的接触,公开公正操作,为了拆迁不拆心,做好群众的工作最重要。在修建学校过程中,他们又发动群众举行了“家乡情感功德之旅”的捐资建校活动,仅短短十天时间收到捐款210余万元,捐款人员广泛,气氛热烈动人,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是必须要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建设新农村是一具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千头万绪都需要干,但从哪里取得突破呢?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附城村选准修建学校作为突破就选对了,经济发展要靠人才,谁家的子弟都要上学,所以,群众就非常拥护。
三是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在修建新小学的过程,还是在开发新建路施工中,大大小小的工程现场,都能够体会到党总支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三项工程”(修建学校、西街改造、新建路开发)领导,他们成立了强有力的工程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负责,两委干部部分包工程,老干部负责质量监工。在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村两委一班人同舟共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了友谊,锻炼了班子,经受了考验,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附城村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是对农村及农业的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附城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等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也还存在着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五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政策要求,附城村乃至全附城镇的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等方面做好文章,下足功夫。
——农业产业化方面,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保障社会化方面,要全面深化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村镇文明化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乐天溪司法所
傅格云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各地对新农村建设有许多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并取得良好成效。本文根据笔者在乐天溪镇农村工作实际及实践,分析建立农村社区组织、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可行性、必要性,并提出一些设想。
一、农村社区组织的历史演变
一个村落,就是一个社区,就有公共事务,就需社区组织。农村社区组织是政权的延伸,是政府的末梢神经。过去虽然没有“社区组织”这个概念,但适应一家一户经营体制建立起来的“理事组织”依然存在,比如,过去几乎村村都有的村庙、姓氏单一村的宗祠以及“社学”等,这些组织肩负着修桥补路、调解争讼、制定村规民约等公共事务,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号召力。如,庙会可以发动全村捐款、捐物,开展大型的民间活动;宗祠有“祭田”“祭山”等公共产业;过去的“社学”最早为官府倡导下兴办的“学人课艺、绅耆讲睦”之所,即相当于现在的学校,后来社会纷乱,则逐渐演变为“群防群治”性质的组织。农村理事组织对外作为政府联系村民的桥梁、纽带,对内作为村民管理公共事务、规范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协调化解内部矛盾、促进农村稳定的理事机构,起到了政府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农村理事组织被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适应“大锅饭”体制建立起来的“生产队”。“生产队体制”虽然不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其集“生产、收入、分配”于一身,在对农民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上却是相当有效,相当便捷的。
“大锅饭”解体后,“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村民小组不属于一级组织,一些地方农村社区事务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二、成立农村社区组织的必要性
1、村民自治的“先天不足”,需要社区组织补充完善
农村现有村委会组织大多脱胎于“大锅饭”时期的“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细则”规定“大的村可以设置几个村委会”,而目前村委会自治规模普遍过大,人口多的数千人,少的也有近千人,辖十几个自然村。自治规模过大,村民感触不到“小团体”利益,觉得村委会兴衰与己无关,没有把村委会当成是自己的组织,仍然存在吃“大锅饭”思想,特别是近几年的合村并组,使原来村委会组织更大,合并后的村与村之间的隔膜还没有完全消除。村委会自治规模过大,村民之间、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村委会之间的利益差异大,村民自治难以形成共同意志,自治功能难发挥,村委会名曰自治,实际上成了一级“准政府”。“自治难”还大大增加了村委会自治成本,致使村委会除了支付村干部工资等“非生产性开支”外,难以腾出更多资金兴办公益事业,村民对此有意见。一些村委会对村民不但没有“向心力”,反而存在“离心力”。
村委会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要让其担负起村民社区事务,显然因其“不贴身”而鞭长莫及,力不从心。
目前,村民小组只设小组长一人,既没有办事场所,又没有工作经费,作用难发挥,一些地方农村社区事务处于“真空”和“失管”状态,上级有关政策传达到“行政村”一级,就很难再传达下去了,即出现所谓“断层”、“村梗阻”现象。
2、新农村建设呼唤建立农村社区组织
农村社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失去桥梁、纽带,党委、政府就难以掌握村民的“脉搏”,村民的诉求也就没有一个畅通的反映渠道,农村工作就没有落脚点,甚至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面对千家万户,政府竟不知跟谁打交道,好像谁都是代表,谁都不能代表。
农村社区组织是农村的“基础性组织”,没有“基础性组织”,成立其他社会、产业组织,必然是舍本而求末;各个部门诸如宣传中心户、计生中心户等伸向农村的“腿”,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发挥作用。
一个村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决不是依靠以个人身份出现的少数乡村干部的“外力”能起作用的,它必须有由村落中“长者”、“智者”组成的“主流社会”,通过形成社会舆论来约束、规范群体行为。
农村分田到户后,各人“自扫门前雪”,农民处于一盘散沙状态,一些诸如不赡养老人、乱倒垃圾、侵占公共物产等本应由道德、舆论约束的事,由于没有社区组织,形不成主流意识与舆论,而失去约束。一旦侵占公共物产之类的事失去约束,让刁钻者占便宜,不良导向便开始起作用,歪风邪气由此抬头。
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农民致富问题,如果农民富了,一幢幢房子盖得很漂亮,而村落街不像街,路不像路,甚至垃圾成堆,村民没处休闲、没处娱乐,夜幕降临,昏暗的灯光下这里一堆,那里一撮,扔骰子、拔扛、赌博„„这绝不是我们为之而奋斗的新农村景象。
党中央提出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这种占领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具体的。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占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良好民风的形成、农村的稳定等都必须依赖于农村社区组织去落实,去实现;农村的公共卫生、修桥补路等公共事务也必须依靠社区组织去办理。
3、村民的事让村民作主,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治能量 村民的事由村民作主,能使各种矛盾最小化。比如,低保户的评选、灾款灾物的发放、征地款的分配等等,这类事只有让农村社区组织去办理,才能发挥村民相互监督、互相制衡作用,保证公正、透明,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村民的事由村民作主,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治能量。只有在农村社区较小的范围,兴办事关每个村民切身利益的事,义务投工、投劳、投资才能成为可能,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甚至办成平时想办而办不到的大事。
三、成立农村社区组织的设想
1、划分农村社区,成立村民议事会
村民小组,是以生产资料——即土地为依据维系隶属关系的,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新建房、新村规划、灾后重建等,村民小组之间的居住界线已完全打乱,特别是有多个村民小组的大村,各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已完全混居在一块。因此,农村社区应以村民居住地为依据重新划分,每一个社区成立村民议事会,选举德高望众、热心公共事务的3~5人作为理事,议事会设召集人(或称会长)一人;大的村可视情况划分若干社区,成立若干农村社区议事会。要通过制定议事会章程、完善议事、理事程序等,来规范议事会管理,使其真正运作起来,建立起一个党和政府联系村民、反应便捷的“全覆盖网络”。
2、建场所,解决村民无公共活动场所问题 村民议事会不是无形的空中楼阁,它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来承载,这个载体即为场所(或称村民“议事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当前一些地方农村兴起建祠堂热,有些祠堂还添置锅碗瓢盆,作为族人办红白喜事之所,因而深受欢迎,相关部门还研究推广祠堂文化。一族一姓能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祠堂,作为党和政权的末梢组织——村民议事会,为何不可建一个休闲、娱乐、议事之所呢?目前,农村大部分“公共活动场所”为30多年前“生产队”时期遗留下来的谷楼、凉亭之类,大多已破烂不堪,而且还有相当部分村没有公共活动场所。
因此,从某种意上说,建文化活动中心是农民最受欢喜、最迫切,并且有立竿见影之效的实事之一,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文化活动中心应集休闲、娱乐、议事等多功能于一体,以“民办公助”为主,充分调动村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村民居住分散的村,可在适当地方设置村民憩息点,增设长椅、长凳之类。新村规划、灾后建新村等应预留公建用地。
文化活动中心不仅是村民议事、活动之所,更重要的是党和政府伸向农村的有形阵地,这一阵地作用发挥得好,农村工作将为此翻开新的一页。
3、转变村委会职能,探索民主的自治组织 现有村委会已由过去“摊粮派款”的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农村实现社区化管理后,“行政村”一级的职能更多的是协助政府搞好管理、服务,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后,“农村工作难”有可能“迎刃而解”,乡镇政府一级的事务将大大减少,从而能够抽调相当数量的乡镇干部下派到村委会协助工作。成立村民议事会后,村民小组还应暂时保留,因为农村兴修水利、开设机耕路、分配征地补尝款等还应以村民小组为受益单位。村民小组可探索向产业协会之类的组织转变。
2009年我镇在沙坪村沙道湾农村社区试点建立村民议事会,对建设管理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议事、理事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镇将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镇全面展开,只要方向是对的,加上脚踏实地的工作,就有可能取得成功,获得上级的支持,从而找到开启“农村工作难”的金钥匙。
×××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13625”建设思路,“八步走”全力建设新农村,确保农民增收。“13625”,即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培育“红枣、养殖、劳务”三大产业,实施“产业开发、基础建设、村容整治、农民教育、社会发展、组织建设”六大工程,创建“六位一体”型和城镇社区型两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重点打造柏树坪、郭家腰、砖窑山、齐家山和丁家湾五个示范村。“八步走”,一是进村入户广泛动员农民群众,调动其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建设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二是结合要求,吃透村情,摸清底子,制定详细建设方案,量化、细化建设任务,责任到人,规定时限,确保按时完成。三是尊重农民意愿,统一规划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一次到位建设庭院经济、种植养殖、沼气开发等综合配套,全面开展“脏、乱、差”环境整治,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四是结合村情,以培育种植养殖大户为突破口,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大力发展红枣、核桃等特色经济林和羊子、肉猪、蛋鸡、蚕桑、蜜蜂等特色养殖,促使服务业和加工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五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搞好通村公路、入户道路、生产道路、庭院道路的畅化、硬化、绿化,解决群众生产生活行路难问题。六是加快村级培训服
务设施建设,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和“农业实用技术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七是解决农村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建设村级卫生室、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等,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补助,推进新农合和农村养老保险,着力改善民生。八是以争先创优为契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及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促进管理民主。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无人植保机
2015年2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 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文件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1 阜新市农村生态环境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广大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阜新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科学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 农村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但和农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
阜新市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 气候干旱、少雨, 土壤多为沙壤, 土质脊薄, 地力不足, 而且风沙大, 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 旱灾频繁, 是典型的农业旱作区。一般春旱频率为73.7%, 伏旱频率为33%, 秋旱频率为36.6%。再加上长期以来, 阜新市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处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 土壤板结、沙化, 地力逐渐下降, 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 由于科尔沁沙地不断南侵, 我市已由科尔沁沙地南缘, 变为科尔沁沙地南部。沙化面积和沙漠化程度均为辽宁之首的彰武县, 距沈阳市区的直线距离仅百余km, 如按7级-8级风速计算, 沙尘仅需1个多小时就能抵达沈城, 对以沈阳为中心的经济区生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风沙肆虐, 土壤沙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是辽宁省内浮尘、扬沙天气的主要发源地。
2 阜新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到2014年末,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了262万千瓦, 拖拉机保有量达5.75万台, 机引农具保有量达10.36万台, 全市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4.1%, 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9.1%和23.1。目前, 阜新市97%以上耕地实现了机械化耕整地;95%以上的玉米实现了机械化播种;90%以上的花生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玉米脱粒、花生摘果等环节基本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除此之外, 我市马铃薯机械化播种和收获、水稻育秧、插秧等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在提高农机化水平的同时, 阜新市农机局结合全市农业生产实际, 突出重点, 注重农机农艺相结合, 大力推广适合阜新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由大田主要粮食作物逐步向经济作物、水田作物、棚菜生产和畜牧业、养殖业等多方面扩展, 实施面积不断扩大。先后实施推广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棚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花生全程机械化技术、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水稻工厂式育秧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等10余项先进的农机新技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有力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我市农机化不断发展、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田抗旱增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今后, 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不再把自然界视为任意掠夺和征服的对象, 而是要培植资源、合理利用土地, 采取适合的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 使农业持续稳定地增产, 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完美结合。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和措施, 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选择。为更好的改善阜新市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根据我市农机化发展情况, 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3.1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物质保障
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大量推广应用, 使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 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3.1.1 要切实按照“扩大总量, 优化结构, 节能降耗, 低碳环保”的要求
采取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市场驱动、规范管理、协调发展等综合措施,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在涉农项目建设中广泛采用农机技术, 特别要把机耕道、田间道路、提灌站、机库等农机基础设施列入建设内容, 规范设计和建设标准, 提高农机化资源的有效作用。
3.1.2 要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 增强示范基地的农机装备综合能力
力争将农机示范基地建设成为试验、引进、展示、示范、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引导农机化结构调整和农机人才培训基地, 并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性和导向性工程。同时要积极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提高全市农机化水平, 切实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降低生产成本, 改善粮食品质, 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
3.1.3 要以“平安农机”建设为主线, 从宣传教育入手, 以专项治理为手段
以增强农民安全生产意识为目标, 全面提升农机化安全监管水平, 依法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管理,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建立科学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和健全的农机安全管理网络, 切实实现农机化生产高效、经济、低碳、环保安全和谐发展。
3.2 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机部门要结合全市农业生产实际, 注重农机农艺相结合, 大力推广适合我市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抗旱增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2.1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 改变传统的耕种模式, 提高土壤储水保肥能力和自然降雨的利用率,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保水、保土的耕作模式。通过秸秆机械化还田变政府禁烧秸秆为农民主动利用秸秆资源, 从而有效控制农民焚毁农作物秸秆, 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2.2 推广机械深松技术
利用深松机完成农田深耕、疏松作业, 打破传统耕作方式形成的犁底层, 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数量, 减少径流, 减少水份蒸发损失, 保护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因翻地使土壤裸露造成的扬沙和浮尘天气,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3 推广无人机植保技术
阜新市地处丘陵地带, 农作物种植面积达780万亩, 每年需要大量的植保作业。而我市目前农作物的植保作业基本上是人工作业。在植保作业季, 每年都有农药中毒及因农药中毒而死亡的事件发生, 且农药残留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农机部门要大力推广无人植保机, 采用微量喷洒技术, 减少农药使用量, 减轻农作物残留农药和对农村环保的影响, 提高喷洒作业安全性, 避免作业人员因农药中毒引发伤亡。
3.3 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 阜新市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条件已经具备, 截止2014年底, 全市经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76个, 合作社入社成员数达1863户;从业人员达2974人;资产总额3.1亿元;可为5.8万余户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利用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降低农产品单位成本, 提高农业产量。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减小对环境的威胁, 做到科学使用农药、化肥, 减轻农业的面源污染, 从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3.3.1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财政支持,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 扶优扶强, 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将各种强农、惠农政策优先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在实行土地流转过程中, 将土地流转与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两项工作统一起来, 使原来的单户农民变为农机合作社社员, 使广大农民与合作社成为利益共同体, 将流转的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 建立高产创建和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3.3.2 加强对农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
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针对阜新市农业生产实际加强对机械覆膜播种、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玉米机收、水稻机插、设施农业机械化、林果业机械化等农机技术的培训。把合作社作为农机手培训基地、农机维修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不断提升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机手的实际操作能力, 进而推动全市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3 为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机、农业、财政、工商、税务、质监等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 共同为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证件办理、财务管理、产品销售、技术指导等方面, 要尽量结合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更简捷、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措施, 让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可以更省力、省心, 一门心思去搞规模化农业生产。
3.4 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维护农村生态环境, 必须依靠农民。要大力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 探索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 促进我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3.4.1 以阜新农业学校为依托, 开展涉农服务培训
阜新农业学校是阜新市唯一一家农业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基地、辽宁省农委现代农业基地, 阜新市普惠制、创业就业、阳光工程等培训基地。要以阜新农业学校为教育培训基地, 立足大农业, 扩大教学规模, 为我市农村培养和输送农机、农业、畜牧、园林园艺等方面的实用型人才,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3.4.2 以科普之冬活动为契机, 开展农机技术培训
要紧紧围绕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工作, 利用科普之冬活动, 大力普及农机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要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化深松技术、花生全程机械化技术、棚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畜牧机械化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等为主要内容, 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编发资料等形式,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户用沼气池;农村;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45
1 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户用沼气池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实际效果,需要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沼气建设农户以及没有建沼气池农户进行对比研究,并且对农户室内空气、地表径流水质以及土壤等进行监测,比较二者差异。
1.1样品采集
一是土壤监测,在2016年4月和5月分别对9个乡(镇)进行采样,这些乡(镇)均采用不同的生态模式,对其具有典型代表的18个非沼气池用户以及27个沼气户进行采样,每个乡(镇)中选取的非沼气户以及沼气户地理条件大致相同,选择非沼气户2户以及沼气户3户进行采样,非沼气户选择完全使用化肥的农田,选用的沼气户与非沼气户土质相同,但是沼液、渣的用量超过80%,土壤采样选用网格布点法;二是地表径流水质监测,选用非沼气户3户和沼气户5户作为本次的采样对象,每户都需要在自家院内挖径流池,径流池设置于低洼积水处,径流池的长为1.3米,宽为1.3米,深为1.5米,其主要作用为集聚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共采集9次;三是室内空气监测,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非沼气用户3户以及沼气用户5户作为本次采样对象,每季采样一次,每次采样需连续3天,每天需采样3次,采样持续时间为60分钟,分别在早、中、晚进行。采样后需标注样品标签、采样时间、采样农户等信息。
1.2样品检测
在样品采集结束后立即送至实验室,对样品的成分进行反复测试。
2试验结果分析
2.1土壤质量的改善
在户用沼气池建成后,部分化肥可用沼液沼渣替代,沼液沼渣中含有大量的养分,可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由检测结果发现,对上述农户土壤样品进行监测时,非沼气户和沼气户土壤中的pH值、铁、锰、铜、锌、铅、汞含量的差异不明显,地理位置的不同,各物质的含量也有所不同。同时,非沼气户和沼气户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等含量较大,如图1所示。土壤养分分级标准来看,沼气户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土壤养分分级标准1级标准,这说明沼气户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丰富。经研究结果表明,沼渣沼液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铁、锰、铜、锌等含量不高,这就意味着农户建设沼气池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时也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有着积极影响。
2.2水质的改善
这些乡(镇)采用的是“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当前农村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且主要污染形式为面源污染,对造成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为地表径流。为了明确沼气池用户和非沼气池用户之间的差异,需要进行现场采样监测,选取一年中多次降水中降雨量最大的一次作为采样点,测定COD、NH3-N、TP浓度,对比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非沼气用户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浓度高于沼气池用户。沼气池用户地表径流中的COD、NH3-N、TP等项目的平均浓度没有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质要求,并且COD的平均浓度也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水质要求。相较而言,非沼气池用户地表径流中只有COD的平均浓度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V类水质的相关要求,NH3-N、TP等的平均浓度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质要求,这就说明非沼气池用户地表径流水质较差,水环境恶劣,进入地表水之后水质恶化严重。
2.3空气质量的改善
通过对多个乡(镇)沼气用户以及非沼气用户的室内空气进行采集和监测,发现非沼气用户室内空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较多,明显高于沼气用户室内空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CO以及CO2。由检测结果可见,处于不同生态模式下沼气池用户与非沼气池用户室内空气有很大差异,沼气池农户室内空气CO浓度有所降低。因为户用沼气池的建设中,会使用清洁型原来替代传统能源,燃烧效率更高,产生的CO量也会所有减少。与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标准比对,沼气池用户空气中的CO浓度相对较高,而非沼气池用户空气中的CO远远超过标准。由此可见,户用沼气池建设对于改善农户室内空气质量有积极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户用沼气池投入使用后,农户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或者粪便都可以直接应用于沼气池中,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沼气池可变废为宝,减少了农村垃圾,缓解了农村地区空气污染以及土壤污染问题。因此,户用沼气池建设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彩萍,马国华.浅谈影响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持续发展的原因及建议[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2(05):6-7.
[2]雷平.莱阳市沼气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3(01):172-17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06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将传达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安排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增收,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抓好我县“三农”工作,全面
推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希望大家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并结合各地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05年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回顾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大力推进“2个135”农业丰产增效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开展工作,克服了禽流感、非典疫情、持续干旱和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甘蔗、桑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产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气象、农机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特困户“低保”救助、“五保户”供养制度的建设与管理不断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统计,2005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农业增加值达11.01亿元,农业总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4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86元,比上年增加378元,增长17.1。
(一)战胜严重干旱及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去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挥决策下,全县上下全力以赴,勇斗洪魔,连续作战14天,夺取了抗洪抢险的阶段性胜利,全县的85座中小型水库经受了超标准洪水的考验,发挥了关键的削峰蓄洪作用,各水库共拦蓄洪量3100万立方米,减免农田受灾面积4.98万亩,减免受灾人口4.50万人,减免其它设施受淹53处,避免经济损失3.50亿元,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有效地减轻了洪灾损失。
至去年7月25日止,全县完成水毁水利渠道修复198公里,引水坡坝修复103处,水毁水库修复8座,累计完成各类水毁水利工程修复2862处,累计投资704.72万元;共恢复灌溉面积18.971万亩,解决人饮困难0.83万人。经过艰苦奋战,全县水毁水利工程全部修复通水,确保了晚稻能及时用水,不误农时。工作成效得到了自治区、市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
我县紧紧围绕市里“2个135”农业丰产增效工程,按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稳定粮、蔗种植面积,重点发展优质优价谷和和高产高糖良种蔗,大力发展桑蚕业、优质水果、速丰林,抓好秋冬菜开发,加快发展木薯生产,抓好农产品流通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粮食生产略有提高。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0.09万亩,占计划的100.15,同比增长1.6。其中秋粮面积25.46万亩,增长2.21,总产7.29万吨,增产1.67。水稻播种面积45.71万亩,增长1.62。其中早稻25.23万亩,增1.77;晚稻20.48万亩,增1.44。玉米播种面积5.77万亩,增长7.25。其中春玉米4.37万亩,秋玉米1.4万亩。豆类播种面积5.56万亩,减1.94。杂粮播种面积3.05万亩,减2.87。中平镇的韦太香获自治区推荐评选全国种粮大户。
2、桑蚕生产有新的突破。据统计,今年新种桑树2.06万亩,桑园总面积达12.26万亩,增长20.2,养蚕总量31.5万张,比上年增长49.8,鲜茧总产量23.62万担,增长62.9,产量在全区排名今年有望上升到第三位,鲜茧总产值2.39亿元,增长106。5月23日,全区生态蚕业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3、瓜菜生产力度加大。据统计,春夏菜落实面积5.01万亩,西(香)瓜0.75万亩,占春瓜菜种植计划的97.7;到12月底止,秋冬菜播种面积13.1万亩,占来宾市下达计划的100.76,其中种植蘑菇6万平方米,马铃薯0.73万亩,豆类3.35万亩,香西瓜0.66万亩,其他瓜类0.56万亩,白菜类4.03万亩,番茄0.25万亩,辣椒0.26万亩,萝卜0.75万亩,肉芥菜0.82万亩,其他1.71万亩。
4、木薯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县木薯种植面积3.46万亩,增长12.3,预计总产5.26万吨,总产值1900万元,增长15。
(三)水产畜牧业稳步发展。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推广
规模养殖的成功经验,完善防控预案,加强免疫,战胜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W病和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情给我县畜牧业发展带来的威胁,确保了我县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肉类总产量5.59万吨,增长5.15,累计建有规模养殖小区68个,其中规模养牛小区36个。生猪出栏66.31万头,增长5.8;肉牛出栏4.95万头,增长
12.24;山羊出栏2.33万只,增长18.9;家禽出栏463.7万羽,增长11.9;水产品产量9650吨,增长8.3。期末生猪存栏24.99万头,增长2.8,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71万头,增长10.6;存栏牛9.52万头,增长1.7;山羊存栏2.3万只,增长25.6;水产养殖面积32280亩,增长0.3。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产品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
通过扩大农业招商,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县共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5家,重点培育壮大了××缫丝公司、××缫丝公司、××饲料公司、××三和米厂、××太粮米业公司和××纸浆厂、××纸业公司等7家龙头企业。通过内联外引,新上了××米业公司等5家大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总值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45,实现利税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5;成功注册了三和缘、神念、神州缘、恒昌缘、脚霸和泉水等6个商标,其中粮油贸易公司的“吉象”商标还被评为自治区著名商标之一,有东糖××公司和××三和米厂2个企业通过ISO质量认证,2005荣获自治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称号。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全方位拓宽农业招商领域。目前,全县共签订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8个,引资2953万元,到位资金2309万元。利用蚕茧加工优势,引进××缫丝公司对蚕茧进行深加工,引资2000万元,到位资金1060万元;利用米产品加工优势,引进6位老板在××镇、××镇和××乡等乡镇兴办企业,对大米进行深加工,引进资金4960万元,到位资金2280万元。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1、以水利工程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2004~2005,全县冬春水利建设累计完成处数496处,累计完成投资2287.99万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座,城区防洪堤1座,水毁工程142处,农村人饮工程35处,组建用水者协会46个,渠道防渗28.14公里,机电泵维修119台5168千瓦,斗闸门维修更新30座,渠道清淤833.8公里。其中,完成处数占计划任务的116,完成投资占计划任务的117.2。通过冬春水利建设,共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8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81万亩,解决4.01万人饮水困难,水利工程的效益得到了恢复和提高。全县冬春修水利建设荣获自治区水利厅二等奖,全市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继续在国营水利工程推行承包经模式,将水库、电站、水厂、水利渠道全部承包给职工经营管理。到目前为止,全县五大工程均出台了《内部承包实施方案》,马坪电灌和石龙电灌已全部完成竞标承包,并签定了承包合同。
2、林业生态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稳步推进。营林绿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造林总面积36236.2亩。其中速丰林34020.3亩,占县计划30000亩的113.4;绿色工程建设3288亩,占市规划3075亩的106.9。完成新封面积5298亩,占计划5000亩的106。新育面积80亩,占计划80亩的100,全部为容器育苗,品种为良种桉和良种松,共880万株。
3、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认真抓好扶贫项目编报及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县实施“整村推进”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报和实施2005年扶贫项目。村屯道路建设项目:全年计划修建村屯道路8条34.3公里,项目已于10月获审批。有4条22公里已经于9月开工建设,该项目力争于2006年1月底前全部竣工交付使用。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计划全年共建人饮工程项目11处,其中提水8处,引水3处,建蓄水池11座1100M3,铺设引(输)水管道39800M。现已竣工11处,占计划任务100。产业开发项目:扶持妙皇乡大梭、花候、新造3个贫困村种植茶叶500亩,扶持象州、水晶、中平、百丈、大乐、寺村、运江、罗秀等8个乡镇12个贫困村种良种桑2000亩,扶持马坪、石龙两个村养鸡4万羽,项目总投资90万元。扶贫贷款:全年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300万元,其中3000万元用于扶持两家制糖公司推广高产高糖良种甘蔗种植。9月30日,全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妙皇乡召开。
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为构建我县和谐和美社会,实现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六)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十五”期间,我县全面完成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免农业税的有关政策。两年来,共减免农业税费5074.74万元,人均减负25.15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等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总体来看,2005年,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是显著的。尤其在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取得以上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正确指引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思路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投入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农业结构仍不合理,低效益农产品所占比重大;三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获利不多,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四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五是是我县农民从中央和自治区支农惠农政策中受惠不多,而农资涨价又造成生产成本负担过重;六是我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力不强。此外,我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好当前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珍惜和保持来之不易的农村好形势,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根据当前的形势,结合象州实际,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2006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区人大十届四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围绕“农业强县、工业富县、商贸活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全力推进和谐和美新××建设。
今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6亿元,增长15左右(其中一产实现12.25亿元,增长10,二产实现7.31亿元,增长20,三产实现6.47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3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实现1.725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2844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31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亿元,增长15;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8‰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8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将努力做到“十个新”。
(一)、工业经济要有新突破。
要继续坚持“工业富县”的战略,做大做强××工业,实现新的突破,确立工业在我县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计划实现16.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10.3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增加值实现5.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税金1.24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0.93亿元,同比增长15。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一是制糖产业。要实现年产机制糖达到12万吨,重点引资开发食用酵母精等新产品,实现蔗糖产业工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二是钡盐产业。要在沉淀硫酸钡的基础上开发超细沉淀硫酸钡、氢氧化钡、碳酸钡及低铁硫化碱、硫脲等钡盐系列化工产品。努力使冠峰公司年产沉淀硫酸钡突破2万吨,联壮公司年产沉淀硫酸钡由目前的1.5万吨提高到5万吨,实现全县年产钡盐产品7万吨。年产10万吨重晶石精矿的象州宏源重晶石浮选厂建成投产。同时,尽快与有关科研单位联系开发新产品,重点放在钡盐的后续加工上,突破钡盐深加工系列。三是茧丝绸加工业。县联鸿公司、佳绫公司、缫丝厂的蚕茧加工要有新突破。争取完成湖州丝绸公司建设,年内建成投产,实现全县年产800吨白厂丝。争取引进资金开发精细蚕粉利用项目。四是新兴产业。重点是大米、木薯、林化等农产品的加工规模翻一番。争取年内立项建设水泥厂。争取引进1-2家水产畜牧、水果加工企业。五是国有企业改革要全面完成。力争在2006年6月以前完成全县国企改制任务。六是工业园区建设要有新进展。加快建设县城重工业集中区和石龙轻工业集中区,做好园区土地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工业园区吸引项目,以项目支撑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有新起色。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益优化,但总体看,还不够理想,主要是规模还不够大,生产技术还不够到位,单产低,质量不高等。今年要在这几方面下功夫。一是桑蚕生产。调整部分水田及好地扩大桑园面积,实现桑园面积15万亩,增长25,全年养蚕38万张,增长20.63,产茧30万担,增长27的目标。全面推广小蚕共育、科学简易蚕房技术,全面推行桑蚕标准化生产。加强桑蚕养殖技术培训,特别是蚕病防治技术。提高桑蚕养殖水平和单产。二是甘蔗生产。甘蔗生产作为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关系着几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尽一切努力,确保原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亩、良种达95以上,努力争取2006/2007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到130万吨。三是优质谷生产。我们要围绕粮食深加工,做强粮食产业,使我县优质谷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四是木薯生产。要扩大木薯种植面积,增加木薯进厂量。目标是全县实现有薯面积5万亩。农业部门、加工企业要紧密配合,推广良种、良法等,提高木薯产量。五是水果、畜牧水产业。今后,我县要坚持经济林建设方向,在加强原有速生丰产林基地管理同时,大力发展水果等经济林的建设,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40以上。加快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狠抓示范样板建设。特别是要抓好秸杆牧草养杂交牛和奶水牛,争取引进特色牛肉加工企业。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进步。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一是要抓好28个试点示范村建设。二是要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抓好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此外,要将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实现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四)、招商引资、民营化进程要有新提高。
我们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紧抓好,力争年内落实招商引资项目80个,到位资金4.65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3亿元。因此,我们要在优化环境上狠下功夫,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特色资源,进一步对接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引进有基础、有后劲的企业。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真正让客商在象州投资放心、经营顺心、生活舒心。
(五)、项目建设要有新成效。
要选准项目,抓大项目,不要饥不择食,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要盘活土地存量,妥善解决项目建设用地。要坚持“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坚持“在建项目抓投产、开工项目抓建设、签约项目抓开工、在谈项目抓签约”的方法抓项目建设。要积极引导企业到县城工业集中区和石龙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以项目支撑工业集中区。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各类资金投向工业,力争今年工业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抓好立项项目的前期工作,保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六)、统筹城乡,城镇化建设要有新面貌。
一是城镇基础建设要有新项目。重点抓好县城和寺村、石龙等3个自治区重点镇,强化规划,合理布局,建成完善功能,设施配套,环境协调的集镇。坚持项目带动,推行项目整体招商,积极探索通过经营土地筹集公用设施建设资金的新途径、新方法,达到城建“以地生财”的目标。突出抓好县城××新城、步行街、商贸中心、行政中心小区、外环东路、××公园、××公园等县城建设重点工程的建设,确保县城建设有新面貌。二是城区治理改造和执法有新提高。继续大力实施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提高城区供水供电能力,加强城市的管护,大力整治各种违法违章行为。重点整治县城的脏乱差、占道经营等现象。坚决打击乱写办证广告等乱涂滥画行为,彻底清理城市“牛皮癣”。改造几条主要街道路面,不断改善城镇的形象,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三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要有新举措。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加强土地储备特别是城镇项目建设土地储备工作,重点是做好县城工业集中区和石龙工业集中区土地的储备。健全和完善土地经营运作方式,严格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挂牌、招标、拍卖出让。四是城镇化要有新推进。重点抓好人口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城镇化,要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载体功能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就业、进城建房、进城居住,繁荣城镇经济,扩大城镇规模,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
(七)、第三产业要有新发展。
年内××山温泉度假村、××生态峡谷要建成投产。加快××迷宫、××古镇的开发建设。要加快××商贸城和步行街、新汽车客运中心等项目的建设进度,为象州旅游增添硬件设施,同时,加强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加强旅游服务行业的规范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象州旅游形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旅游企业,引导旅游企业成立旅行社、饭店协会等,加快旅游资源的市场化、产业化开发。积极创造条件把××融入××、××大旅游圈,成为××、××大旅游圈中的重要一员。
(八)、财政收入要上新台阶。
一是要做大做强支柱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既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税源情况的调查和征管,又要办强对契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的征管。二是把农村建房契税和建设占用耕地税征收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把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收上来。三是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的清理。及时把各级各部门所欠县财政的欠款追收回来。四是要建立健全财政收入增长激励机制。对财政收入增长快、增长质量高、财政管理好的乡镇给予奖励。五是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在支出安排上要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压缩一般”和“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原则安排支出,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水平。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九)、各项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的一年里,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快发展服装工业城、鞋厂、缫丝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全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和新增就业岗位目标实现。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三是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加快县中创建全区示范性高中步伐。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机校、县师范学校资源,成立县职业培训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四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应广大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五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提升公共卫生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六是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努力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突出抓好道路交通、矿山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要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平安象州活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认真做好“三大纠纷”调处工作,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七是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依法强化对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农村沼气池建设、土壤改良、天然林和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八是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法制素质。坚持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办事水平,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双拥模范县成果。九是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十)、政府建设有新推进。
1、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努力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政府和法治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改善政务环境,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动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加强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形成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的良好政风。
2、加强为民办实事工作,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2006年要完成13件为民办实事工作。①全面启动××新城区建设,改善县城人居环境;②建设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③在××新城区建设教师公寓楼,改善教师住宿条件;④建设××工业集中区,解决工业用地储备问题;⑤开工建设通村等级路5条20公里,村屯道路7条30公里,新建××、××2个乡镇客运站,修建××、××、××桥等一批乡村桥梁,提高道路通畅水平;⑥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0处,解决12000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沼气池3000座;⑦完善龙头新村等2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有条件的村屯再实施7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⑧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机校、教师进行学校资源,成立县职业培训中心,实施农民培训10000人,县内新增劳动就业3000人,实现劳动力转移10000人;⑨成立××县民营企业商会,提高对民营经济协调服务质量,加强民营经济发展;⑩在50个20户以上村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1建设6个五保村;12在县城区安装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平安县城;13启动县城安全饮水工程。
同志们,2006年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面临不小的挑战,也有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在市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为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和平安××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荐阅读: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09-06
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10-26
持续深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09-18
推进新农村建设之我见10-27
推进“两新”工程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12-31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11-11
加强村干部团结 推进新农村建设12-18
浅论扎实推进城关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