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瓦楞纸箱标准

2025-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瓦楞纸箱标准(精选11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瓦楞纸箱标准 篇1

村镇规划标准

Standard for Planning of Town and Village

GB 50188—93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6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村镇规划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3]732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有关计委,各计划单列市建委: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村镇规划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六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3年9月27日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地编制村镇规划,加强村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的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县城以外的建制镇规划亦按本规标准执行。

1.0.3 编制村镇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村镇规模分级

2.1 村镇规模分级

2.1.1 村庄集镇按其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宜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镇、中心镇四个层次。

2.1.2 村镇规划规模分级应按其不同层次级规划常住人口数量,分别划分为大、中、小开型三级,并应符合 表2.1.2 的规定。村镇规模分级

2.2 村镇人口预测

2.2.1 村镇总人口应为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其发展预测应按下式计算:

Q = Q0(1+K)n + P

式中Q----总人口预测数(人);

Q0----总人口现状数(人);

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人);

n-----规划期限(年)。

2.2.2 集镇规划中,在进行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时,应按其居住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

2.2.3 集镇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应按 表2.2.3 的规定计算。

2.2.4 集镇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应按下列方法进行计算。

2.2.4.1 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宜按平均增长法计算人口的发展规模。计算时应分析近年来人口的变化情况,确定每年的人口增长数增长率。

2.2.4.2 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稳定的情况下,宜按带眷系数法计算人口规模。计算时应分析从业者的来源、婚育、落户等状况,以及村镇的生活环境和建设条件等因素,确定增加从业人数及其带眷人数。

2.2.4.3 根据土地的经营情况,预测农业劳力转移时,宜按劳力转化法对村镇所辖地域范围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平衡,计算规划期内农业剩余劳力的数量,分析村镇类型、发展水平、地方优势、建设条件#和政策影响等因素,确定进镇的劳力比例和人口数量。2.2.4.4根据村镇的环境条件,预测发展的合理规模时,宜按环境容量法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建设条件及环境,生态状况等因素,计算村镇的适宜人口规模。

2.2.5 村庄规划中,在进行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时,可不进行分类,其人口规模应按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因素进行计算。村镇用地分类 3.1 用地分类

3.1.1 村镇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9大类、28小类。

3.1.2 村镇用地的类别就在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的代号,适用于规划文件的编制和村镇用地的统计工作。

3.1.3 村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3.1.3 的规定。村镇用地分类 3.2 用地计算

3.2.1 村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

3.2.2 分片布局的村镇,应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3.2.3 村镇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村镇用地的计算单位为公顷(ha)。

3.2.4 用地面积计算的精确度,应按图纸比例尺确定。1﹕10000、1﹕2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个位数;1﹕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1﹕1000、1﹕2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两位。

3.2.5 村庄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0.1GPCZ101的规定;集镇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0.2GPCZ102的规定。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1 一般规定

4.1.1 村镇建设用地应包括本标准表3.1.3GPCZ31村镇用地分类中的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8大类之和。

4.1.2 村镇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构成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部分。

4.1.3 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值。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4.2.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 表4.2.1 的规定分为五级。

4.2.2 新建村镇的规划,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按 表4.2.1中第三级确定,当发展用地偏紧时,可按第二级确定。

4.2.3 对已有的村镇进行规划时,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以现状建设用地的人均水平为基础,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确定,并应符合表4.2.3及本条各款的规定。

注:允许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的增减数值。

4.2.3.1 第一级用地指标可用于用地紧张地区的村庄;集镇不得选用。

4.2.3.2 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村镇,应根据所在省,自治区政府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确定。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3 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4.3.1 村镇规划中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及绿化用地中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 表4.3.1 的规定。

4.3.2 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中心镇,其公共建筑用地所占比例宜选取规定幅度内的较大值。

4.3.3 邻近旅游区及现状绿地较多的村镇,其公共绿地所占比例可大于6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4 建设用地选择

4.4.1 村镇建设用地的选择应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占地的数量和质量、现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拆迁和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4.4.2 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当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人工牧场。

4.4.3 村镇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向阳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4.4.4 村镇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发震断裂带等片段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片段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的地下采空区。4.4.5 村镇建设用地宜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所穿越。居住建筑用地

5.0.1 村民宅基地和居民住宅用地的规模,应根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用地面积指标进行确定。

5.0.2 居住建筑用地的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0.2.1 居住建筑用地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

5.0.2.2 居住建筑用地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

5.0.2.3 居住建筑用地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并避开风口和窝风地段。5.0.2.4 居住建筑用地应具有适合建设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5.0.3 居住建筑用地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5.0.3.1 居住建筑用地规划应符合村镇用地布局的要求,并应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

5.0.3.2 居住建筑用地规划应根据不同住户的需求,选定不同的住宅类型,相对集中地进行布置。

5.0.4 居住建筑的布置,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居住建筑的类型、朝向、层数、间距和组合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0.4.1 居住建筑的布置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

5.0.4.2 居住建筑的平面类型应满足通风要求。在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的Ⅱ、Ⅲ、Ⅳ气候区,居住建筑的朝向应使夏季最大频率风向入射角大于15°;在其他气候区,应使夏季最大频率风向入射角大于0°。

5.0.4.3 建筑的间距和通道的设置应符合村镇防灾的要求。

5.0.4.4 宅院宜缩小沿巷路一侧的边长;宅院组合宜采用一条巷路服务两侧住户的组合型式。公共建筑用地

6.0.1 公共建筑项目的配置应符合 表6.0.1 的规定。

注:表中 ●--应设的项目; ○--可设的项目。各类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积指标应符合 表6.0.2 的规定。

6.0.3 村庄和中小型的集镇的公共建筑用地,除学校和卫生院以外,宜集中布置在位置适中、内外联系方便的地段。商业金融机构和集贸设施宜设在村镇入口附近或交通方便的地段。6.0.4 学校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

6.0.5 集贸设施用地应纸盒考虑交通、环境与节约用地等因素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0.5.1 集贸设施用地的选址应有利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并不得占用公路、主要干路、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影响镇容环境和易燃易爆的商品市场,应设在集镇的边缘,并应符合卫生、安全防护的要求。

6.0.5.2集贸设施用地的面积应按平集规模确定;非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并应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用的场地。生产建筑和仓储用地

7.0.1 生产建筑用地应根据其对生活环境和影响状况进行选址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0.1.1 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一类工业用地可选择在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用地附近。7.0.1.2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二类工业用地应选择在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止风侧及河流的下游,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7.0.1.3本标准用地分类中的三类工业用地应按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选址,并严禁在该地段内布置居住建筑。

7.0.1.4 对已造成污染的二类、三类工业,必须治理或调整。

7.0.2 工业生产用地应选择在靠近电源、水源,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生产项目应予以分隔。7.0.3 农业生产设施用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7.0.3.1 农机站(场)、打谷场等的选址,应方便田间运输和管理。

7.0.3.2 大中型饲养场的选址,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宜布置在村镇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以及通风、排水条件的良好的地段,关应与村镇保持防护距离。7.0.3.3 兽医站宜布置在村镇边缘。

7.0.4 仓库及堆场用地的选址,应按存储物品的性质确定,关应设在村镇边缘、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段。粮、棉、木材、油类、农药等易燃易爆和危险品仓库与厂房、打谷场、居住建筑的距离应符合防火和安全的的关规定。

7.0.5 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的规划,应保证建筑和各项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并应设置消防通路。道路、对外交通和竖向规划 8.1 道路和对外交通规划

8.1.1 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村镇之间的联系和村镇各项用地的功能、交通流量,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并有利于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8.1.2 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的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应划分为公路和村镇道路两类,其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8.1.2.1 公路规划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8.1.2.2 村镇道路可分为四级,其规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 表8.1.2 的规定。

注:表中一、二、三级道路用地按红线宽度计算,四级道路按车行道宽度计算。

8.1.3村镇道路系统的组成,应符合 表8.1.3 的规定。

注:①表中 ●--应设的级别;○--可设的级别。

②当大型中心镇规划人口大于30000人时,其主要道路红线宽度可大于32m。

8.1.4 集镇道路应根据其道路现状和规划布局的要求,按道路的功能性质进行合理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8.1.4.1 连接工厂、仓库、车站、码头、货场等和道路,不应穿越集镇的中心地段。8.1.4.2位于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大型公共建筑前的路段,应设置必要的人流集散场地、绿地和停车场地。

8.1.4.3商业、文化、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可布置为商业步行街,禁止机动车穿越;路口处应设置停车场地。

8.1.5 汽车专用公路,一般公路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从村镇内部穿过;对于已在公路两侧形成的村镇,应进行调整。道路、对外交通和竖向规划 8.2 竖向规划

8.2.1 村镇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标高; 2.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及排水构筑物;

3.进行土方平衡及挖方、填方的合理调配,确定取土和弃土的地点。8.2.2 村镇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保留原有绿地和水面; 2.有利于地面水排除;

3.符合道路、广场的设计坡度要求; 4.减少土方工程量。

8.2.3 建筑用地的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高。

8.2.4 村镇建设用地的地面排水,应根据地形特点、降水量和汇水面积等因素,划分排水区域,确定坡向,坡度和管沟系统。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1 给水工程规划 9.1.1 给水工程规划中,集中式给水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水质净化、给水设施、管网布置;分散式给水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取水设施。

9.1.2 集中式给水的用水量应包括生活、生产、消防、浇洒道路和绿化、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水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9.1.2.1 生活用水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按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计算。

(2)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也可按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8%~25%进和估算。

9.1.2.2 生产用水量应包括乡镇工业用水量、畜禽饲养用水量和农业机械用水量,可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9.1.2.3 消防用水量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9.1.2.4 浇洒道路和绿地的用水量,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

9.1.2.5 管网漏失水量及未预见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5%计算。9.1.3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9.1.4 水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量充足,水源卫生条件好、便于卫生防护; 2.原水水质符合要求,优先选用地下水;

3.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安全经济,具备施工条件;

4.选择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作为给水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

9.1.5 给水管网系统的布置,干管的方向应与给水的主要流向一致,并应以最短距离向用水大户供水。给水干管最不利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按5~10m计算,建筑物每增加一层应增压3m。

分散式给水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2 排水工程规划

9.2.1 排水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排水量、排水体制、排放标准、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方式。

9.2.2 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应包括生活污水量和生产污水量,并应按下列要求计算。

9.2.2.1 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

9.2.2.2 生产污水量及系数应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和用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

9.2.2.3 雨水量宜按邻近城市的标准计算。

9.2.3 排水体制宜选择分流制。条件不具备的小型村镇可选择合流制,但在污水排入系统前,应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进行预处理。

9.2.4 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有关规定。

9.2.5 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迳流和沟渠排除;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的管、渠均应按重力流设计。

9.2.6 分散式与合流制中的生活污水,宜采用净化沼气池、双层沉淀或化粪池等进行处理;集中式生活污水,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技术处理。生产污水的处理设施,应与生产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污水采用集中处理时,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应选在村镇的下游,靠近受纳水或农田灌溉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3 供电工程规划

9.3.1 供电工程规划应包括预测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的供电负荷、确定电源和电压等级,布置供电线路、配置供电设施。

9.3.2 村镇所辖地域范围供电负荷的计算,应包括生活用电、乡镇企业用电和农业用电的负荷。

9.3.3 供电电源和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应以县域供电规划为依据,并符合建站的建设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

9.3.4 变电站出线电压等级应按所在地区规定的电压标准确定。9.3.5 供电线路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沿公路、村镇道路布置; 2.宜采用同杆并架的架设方式;

3.线路走廊不应穿过村镇住宅、森林、危险品仓库等地段; 4.应减少交叉、跨越、避免对弱电的干扰; 5.变电站出线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设置。

9.3.6 供电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应根据生活用电、乡镇企业用电和农业用电的负荷确定。9.3.7 重要公用设施、医疗单位或用电大户应单独设置变压设备或供电电源。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4 邮电工程规划

9.4.1 邮电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邮政、电信设施的位置、规模、设施水平和管线布置。9.4.2 邮电设施的规划应依据县域邮政、电信规划制定。9.4.3 邮政局(所)的选址应利于邮件运输,方便用户。9.4.4 电信局(所)的选址,应符合下规定: 9.4.4.1 宜靠近上一级电信局来线一侧。9.4.4.2 应设在用户密度中心。

9.4.4.3 应设在环境安全、交通方便,符合建设条件的地段。

9.4.5 电话普及率应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百人拥有的电话机部数。9.4.6 电信线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9.4.6.1 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土坡塌方以及有严重污染等地区。9.4.6.2 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9.4.6.3 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另一侧。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9.5 村镇防洪规划

9.5.1 村镇所辖地域范围的防洪规划,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邻近大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文物古迹和风景区等防护对象的村镇,当不能分别进行防护时,应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按现行的国家标准《防洪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9.5.2 村镇的防洪规划,应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的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圩垸和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设施。

9.5.3 位于蓄、滞洪区内的村镇,当根据防洪规划需要修建围村埝(保庄圩)、安全庄台、避水台等就地避洪安全设施时,其位置应避开分洪口、主流顶冲和深水区,其安全超高宜符合 表9.5.3 的规定。

9.5.4 在蓄、滞洪区的村镇建筑内设置安全层时,应统一进行规划,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注:安全超高是指在蓄、滞洪时的最高洪水以上,考虑水面浪高等因素,避洪安全设施需要增加的富裕高度。

表A.0.1 村庄用地计算表

A.0.1 村庄用地计算表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表A.0.2 集镇用地计算表

A.0.2 集镇用地计算表应符合表A.0.2的规定。

附加说明: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 参加单位:

主要起草人: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村镇建设研究会 陕西省村镇建设研究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瓦楞纸箱标准 篇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滚动轴承深沟球轴承外形尺寸》等43项国家标准, 现予以公布。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八日

2013年第20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车用乙醇汽油 (E10) 》等35项国家标准, 现予以公布。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日

2013年第21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纸和纸板尘埃度的测定》等89项国家标准, 现予以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瓦楞纸箱标准 篇3

2010-12-13 来源:物流学会 作者:

标签: 物流园区分类 物流标准 国家标准

摘要: 本标准给出了我国物流园区的分类类型与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物流园区的界定,也可以作为对物流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与规范管理的依据。

前言

本标准给出了我国物流园区的分类类型与基本要求。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都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西北物流园区、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华中理工大学、上海市物流学会、宝鼎威物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GB/TXXX—200x

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我国物流园区的分类类型与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物流园区的界定,也可以作为对物流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与规范管理的依据。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8354 物流术语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 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使用指南

GB 5002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 5022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82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 50289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50293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 50318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CJJ 17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 34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JTJ 231 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术语和定义

GB/T 18354确立的以及以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物流园区 logistics park

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

物流信息平台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为入驻的物流企业或关联企业所涉及的物流需求及服务相关信息进行沟通而提供的基础信息化平台。以最优的资源配置来满足企业一体化物流的需求。

物流服务 logistics service

为满足客户需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物流活动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

物流企业 logistics enterprise

从事物流基本功能范围内的物流业务设计及系统运作,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提供专业物流服务,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物流设施 logistics facilities

具备物流相关功能和提供物流服务的场所。

一体化物流服务 Integrated logistics service

根据客户需求所提供的多功能、全过程的物流服务。分类方法

4.1 分类原则

分类原则如下:

a)符合3.1的园区;

b)按依托对象的主导性原则;

c)以某一服务对象为主要特征,将延伸服务合并为同一类型。物流园区类型

根据物流园区的依托对象来划分物流园区类型,以物流园区规划指标为推荐性要求。

5.1货运服务型

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应符合以下要求:

a)依托空运或海运或陆运枢纽而规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运输形式或两条不同的运输干线衔接;

b)提供大批量货物转换的配套设施,实现不同运输形式的有效衔接;

c)主要服务于国际性或区域性物流运输及转换。

注1: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机场,以空运、快运为主,衔接航空与公路转运;

注2:海港物流园区依托港口,衔接海运与内河、铁路、公路转运;

注3:陆港物流园区依托陆港,以公路干线运输为主,衔接公铁转运。

5.2生产服务型

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应符合以下要求:

a)依托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产业园区而规划;

b)提供制造型企业一体化物流服务;

c)主要服务于生产制造业物料供应与产品销售。

5.3商贸服务型

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应符合以下要求:

a)依托各类大型商品贸易现货市场、专业市场而规划,为商贸市场服务;

b)提供商品的集散、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

c)主要服务于商贸流通业商品集散。5.4 综合服务型

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应符合以下要求:

a)依托城市配送、生产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多元对象而规划;

b)位于城市交通运输主要节点,提供综合物流功能服务;

c)主要服务于城市与区域运输和配送体系的组织。

物流园区建设基本要求

6.1规划与评审

6.1.1 物流园区的规划应结合国家物流产业规划要求、所属地的物流产业导向,根据所属地的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和交通设施规划等进行选址,编制符合所属地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物流园区详细规划,并通过规划评审。

6.1.2 物流园区建设应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建设适合物流企业集聚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吸引区域内物流企业逐步集中,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聚集。

6.1.3 物流园区建设应加强土地集约使用,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和贸易服务型物流园区所配套的行政办公、商业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应小于园区总用地面积的15%,综合服务型应小于20%。

6.2交通影响评价与规划

6.2.1应开展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对区域内各类交通设施的供应与需求的影响分析,评价其对周围交通环境的影响,包括建设项目产生的交通对各相关交通系统设施的影响,分析交通需求与路网容纳能力是否匹配,并对交通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检验。

6.2.2 按交通影响评价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出减小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对周围道路交通影响的改进方案和措施,处理好建设项目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的衔接,提出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

6.2.3 物流园区应建有能满足入驻企业活动所需的由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辅助道路构成的道路系统,其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应纳入城市道路系统统一规划建设。

6.3 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

6.3.1 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6.3.2 物流园区应建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和监管系统,并定期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活动。

6.3.3 物流园区的环境空气应达到GB 3095中的二级标准。

6.3.4 物流园区装卸作业区环境噪音应达到JTJ231中装卸作业库场标准,非装卸作业区环境噪音应符合GB12348中规定的Ⅳ类标准。

6.3.5 物流园区应规划环卫设施,组织收集入驻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并委托有资质的经营单位来收购和处理这些废弃物。

6.3.6 鼓励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通过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6.4 基础设施建设

6.4.1 物流园区应配套建设与园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电力、供排水、通讯、道路、消防和防汛等基础设施。

6.4.2 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应遵循“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原则,防止重复建设,以降低基础设施的配套成本。

6.4.3 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并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

6.4.4 物流园区各种基础设施的地下管线敷设,应符合GB 50289要求。

6.4.5 物流园区应提供满足入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电力设施,应根据所属地电网规划的要求,建设符合GB 50293和GB 50052要求的电力设施和内部应急供电系统。6.4.6 物流园区应遵守节约用水的原则,提供满足入驻企业的供水设施,并编制符合GB 50282规定要求的用水规划;应建设完善的排水设施,应编制符合GB 50318规定要求的排水规划,并与所属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宜。

6.4.7 物流园区如需进行供热设施建设,应符合CJJ 34的规定要求;如需进行燃气设施建设,应符合GB 50028的规定要求。

6.4.8 物流园区应统一建设消防设施和防汛除涝设施,其消防设施工程应由具有消防工程施工资质单位建设,各类建筑的建设应符合GBJ 16的要求;物流园区内各种防汛除涝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及所属地相关法律和规章的规定。

6.4.9物流园区应为工商、税务、运管、检验检疫等政府服务机构的进驻提供条件,并逐步完善“政府一站式服务”的功能;应为银行、保险、中介、餐饮、住宿、汽配汽修等各项支持服务机构的进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并为入驻企业提供必要的商业服务功能。

6.5 信息化设施建设

6.5.1 物流园区应建设具有基础通信平台、门户网站、信息管理平台、电子服务平台以及信息安全等功能的信息化设施。

6.5.2 物流园区应为入驻企业提供具有数据通信、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和有线电视等方面基础功能的基础通讯设施。

6.5.3 物流园区应逐步建设具有对外宣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园区信息管理等功能一体化的门户网站,并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物流公共信息;设有保税物流中心的物流园区,应建设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附录A 物流园区规划的推荐性指标

(资料性附录)

货运服务型

指标 指标单位 指标值 备注

空港型 海港型 陆港型

投资强度

(基础设施)万元/亩 ≥100 ≥120 ≥80 推荐性要求

园区规模 Km2 0.5~ 2 2~ 8 1~ 5

园区物流强度 万吨/Km2.年 ≥100 ≥2000 ≥500

物流信息平台 能为入驻物流企业提供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生产服务型

指标 指标单位 指标值 备注

投资强度

(基础设施)万元/亩 ≥100 推荐性要求

园区规模 Km2 0.3~1

园区物流强度 万吨/Km2.年 ≥100

物流信息平台 能为入驻物流企业和工业园区提供公共信息平台和实时信息交换系统

贸易服务型

指标 指标单位 指标值 备注

投资强度

(基础设施)万元/亩 ≥100 推荐性要求

园区规模 Km2 1~5

园区物流强度 万吨/Km2.年 ≥50

物流信息平台 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物流公共信息和在线交易服务

综合服务型

指标 指标单位 指标值 备注

投资强度

(基础设施)万元/亩 ≥100 推荐性要求

园区规模 Km2 0.3~ 5

园区物流强度 万吨/Km2.年 ≥200

物流信息平台 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物流公共信息和在线交易服务

附录B 物流园区推荐性指标的计算方法

(资料性附录)

1.投资强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

计算公式:

投资强度=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项目总用地面积

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

2.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 项目用地范围行政办公、商业及生活服务设施占用土地面积(或分摊土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

行政办公、商业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行政办公、商业及生活服务设施占用土地面积÷项目总

用地面积×100%

3.园区物流强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物流处理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瓦楞纸箱标准 篇4

化倾向日益走强。目前我国商品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等,而这些国家大多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针对进口商品包装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与法规,旨在保证商品的运输安全性,保护消费者安全及自然环境。在出口商品使用的包装材料中,瓦楞纸箱由于使用方便、成本相对低廉,强度也能够满足各类产品的包装要求,因此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及其瓦楞纸箱供应商应对我国及主要出口国的出(进)口商品瓦楞纸箱检验标准保持高度关注,避免因瓦楞纸箱不符合要求而影响商品的出口贸易。

我国出口商品瓦楞纸箱检验标准

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瓦楞纸箱检验所依据的标准是《出口商品运输包装瓦楞纸箱检验规程》(SN/T 0262-1993),该标准规定了出口商品瓦楞纸箱的技术要求、检验项目、抽样与检验方法,适用于海运、陆运及空运出口商品包装用单瓦楞、双瓦楞纸箱的检验。该标准按照内装物最大重量、最大内综合尺寸(即纸箱长、宽、高总和)及使用瓦楞纸板的种类,将瓦楞纸箱分为8种,如表1所示。

表1 SN/T 0262-1993中出口商品瓦楞纸箱的分类

容包括外观检验、性能检验及型式检验。

(1)外观检验

①标志:标志的相关要求应依照《包装储运图示标志》执行,同时瓦楞纸箱上还应印有商检部门规定的代码和代号。

②印刷要求:瓦楞纸箱箱面上印刷的图案、文字应清晰正确、深浅一致、位置准确。

③压痕线:单瓦楞纸箱的压痕线宽度不大于12mm,双瓦楞纸箱的压痕线宽度不大于17mm;折线居中,不得有破裂、断线、重线等缺陷,瓦楞纸箱上不得有多余的压痕线。

洞直径不超过5mm。

⑤箱钉:箱钉应使用带有镀层的低碳钢扁丝,不应有锈斑、剥层、龟裂或其他使用上的缺陷;间距均匀,单钉距不大于55mm,双钉距不大于75mm;首尾钉至压痕边线的距离为(13±7)mm;钉合接缝处应钉牢、钉透,不得有叠钉、翘钉、不转脚钉等缺陷。

⑥结合:钉合搭接舌宽为35~55mm,箱钉应沿搭接舌中线钉合,排列整齐,偏斜不超过5mm;黏合搭接舌宽不小于30mm,黏合剂应涂布均匀、充分、无溢出,黏合面剥离时面纸不分离;纸箱二片接头对齐,大型箱的剪刀差(结合部位上下端压痕线处两刀距离之差)不大于7mm,中型箱不大于6mm,小型箱不大于4mm,箱体方正。

皱、透胶或有污迹;里纸拼接不得超过二次,拼接头处距摇盖压痕线不得小于30mm;每平方米瓦楞纸板内脱胶面积不得大于20cm2;大型箱楞斜不超过3个,中、小型箱楞斜不超过2个。

⑧摇盖耐折度:瓦楞纸箱成型后,摇盖开合270度,往复三次,面纸、里纸应无裂缝。

⑨含水率:应为(12±4)%。

⑩内尺寸和厚度:大型箱内综合尺寸应大于或等于2000mm,中型箱内综合尺寸应小于2000mm而大于1000mm,小型箱内综合尺寸应小于或等于1000mm。内尺寸长、宽、高单项极限偏差及纸板厚度要求详见表2。

表2 SN/T 0262-1993中出口商品瓦楞纸箱内尺寸长、宽、高单项极限偏差和纸板厚度的要求

(2)性能检验

主要包括耐破强度、戳穿强度、边压强度、黏合强度、抗压力试验等。相关要求详见表3。

表3 SN/T 0262-1993中出口商品瓦楞纸箱性能检测的要求

(3)型式检验

主要包括堆码试验和垂直冲击跌落试验。堆码试验要求样箱均不倒塌且无破损;垂直冲击跌落试验要求样箱均无破损、内装物无撒漏。

SN/T 0262-1993规定,外观检验的样箱从同一检验批次的产品中随机抽取;性能检验和型式检验的样箱从外观检验合格的样箱中抽取,抽样数量如表4所示。

表4 SN/T 0262-1993性能检测、型式检验的抽样数量

国外常用的瓦楞纸箱检验标准参数

除SN/T 0262-1993外,国内瓦楞纸箱生产企业在生产出口商品瓦楞纸箱时,还可借鉴使用国际上通用的瓦楞纸箱检验标准,如ISO(国际标准组织)或TAPPI(美国纸与纸浆工业技术协会)的《瓦楞原纸和纸板测试标准》。但这类标准通常为实验检测方法类标准,对瓦楞纸箱的很多具体参数及技术要求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于出口美国、英国的瓦楞纸箱,我们常常会使用美国国家机动车货物运输分级规定第222项条例、统一货物运输分级规定第41条规则和英国出口纸箱标准。此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会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出口地要求及物流经验等制订自己的企业标准,如德国VDW公司就制定了瓦楞纸箱标准DIN 55 468。很多国外客户也会根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及物流、仓储环境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93与上述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相关瓦楞纸箱标准进行对比,对比对象为内装物最大重量为20kg左右的三层瓦楞纸板以及内装物最大重量为30kg左右的五层瓦楞纸板,详情如表5所示。

表5 我国和美、英、德等国家的瓦楞纸箱检验标准参数对比

准依据瓦楞纸板类别,对内装物最大重量和最大内综合尺寸,以及纸板的耐破强度、边压强度等都有相关要求。但综合来看,各国的要求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内装物最大重量为20kg左右的三层瓦楞纸板,英国对其耐破强度要求略高于美国,美国略高于我国;而内装物最大重量为30kg左右的五层瓦楞纸板,我国对其耐破强度的要求则要高于美国。所以,商品的出口国不同,相关的技术参数要求也会有所差异,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及其瓦楞纸箱包装供应商应对出口国的相关标准有所了解。

出口商品瓦楞纸箱的其他要求

除了专门针对瓦楞纸箱的检验标准外,一些环保法规、商品标识规定等也不容忽视。

1.卫生与环保要求

出口欧盟的电子电气产品(包括其包装在内)都应符合RoHS指令的要求,铅、汞、六价铬、多溴化联苯(PBB)和多溴化二苯醚(PBDE)的最大含量为1000ppm,镉的最大含量为100ppm。欧盟包装指令(94/62/EC)还要求:铅、汞、六价铬、镉这4种重金属有害物的含量总和不能超过100ppm。因此,出口欧盟商品的瓦楞纸箱最好使用环保型油墨,减少胶黏带用量,尽量不使用覆膜、涂蜡的瓦楞纸板等。,以便消费者回收处理,内盒及外箱上不能使用U型钉,应采用胶黏带。胶黏带要使用无蜡制品、无胶质类的牛皮纸等材料。有些欧洲公司还会要求供应商签订《废弃物收费回收契约》,以便确认废弃包装流向。加拿大实施产品包装回收费用先行支付制度,对注重包装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成本要求。

2.文字、图案的印刷要求

部分国家对于瓦楞纸箱的印刷图文都有所要求,因此出口商品瓦楞纸箱上的文字、图案要满足各进口国的相关规定要求。总体来说,瓦楞纸箱箱体上的图案应简单明了,最好采用单一颜色。但各个进口国消费者的喜好和禁忌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瓦楞纸箱装潢设计时应特别注意。箱体上应体现哪些信息,要参照各进口国的具体规定,例如美国《联邦法典》第16卷《商业规则-销售包装和标签法》中对如何在包装和标签上标注信息做出了明确规定;在阿根廷,玩具产品的包装要根据法规要求将标识(包括品名、商号或商标、制造商或进口商的地址)以及使用注意事项一起附上。

3.包装整体安全性能

出口商品瓦楞纸箱应能够通过进口商要求的一系列运输包装标准测试,以显示瓦楞纸箱有能力保护内装商品,能抵御长途跨洋运输过程中受到的冲击、震动、挤压等危险因素的破坏。瓦楞纸箱上还应印上相关警示标示及保护能力提示标识。

出口商品瓦楞纸箱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设计时应特别注重保护性和方便运输性

在设计出口商品瓦楞纸箱的箱型时,要考虑到运输途中的外部冲击作用力,箱型要尽量简单,易于搬运,注意减小模切工艺对瓦楞纸箱整体性能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商品装箱方式和装箱方便性。)的尺寸时,不但要适合内装商品的尺寸,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集装箱的箱型特点,以提高托盘和集装箱的装填率,避免空间浪费,这也有助于提升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此外,还要充分考虑运输成本,才能设计出既能满足安全要求,又便于运输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此外,还应注重出口商品瓦楞纸箱的人性化设计,尽量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商品损坏的可能性;同时还应根据进口国当地的运输、搬运情况,在较大的瓦楞纸箱上增加提手孔等设计,以方便搬运。

2.控制包装材料质量

在生产出口商品瓦楞纸箱时,瓦楞纸箱生产企业要充分考虑包装材料的环保性和卫生安全性,可优先选用进口国所能接受的包装材料。瓦楞纸箱生产企业可要求包装材料(如瓦楞纸板、胶黏剂等)供应商提供相应的检验报告,特别是卫生安全方面的承诺,此外还应对包装材料的质量进行持续监控,保证包装材料质量的稳定性,以顺利通过商检部门的检测。

3.对瓦楞纸箱的整体性能进行测试

瓦楞纸箱生产企业可依据国外企业标准或国际通行标准,自主开展或到专业包装检测机构对瓦楞纸箱整体性能进行测试,以满足进口商的相关要求。国际上常用的测试标准有:FedEx(主要适用于空运)、ASTM D4169、IEC、ISTA系列等标准。

纸箱检验标准 篇5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是我国外贸体系中负责进出口商品检验和把关的管理部门,其中也包括了对出口纸箱质量的控制。这个部门有他自己的检验标准(检验检疫标准),并包含纸箱的检验标准。与国标不同的是,国标含盖了我国对纸箱这一包装形式的所有共性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标准,检验检疫标准则针对出口纸箱这一个别领域,有其特殊性,描述更详尽。所以了解这些标准对纸箱生产企业而言,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检验检疫标准中,SN/T0262-93《出口商品运输包装瓦楞纸箱检验规程》详细地规定了对出口纸箱应进行的检验及出口纸箱应达到的技术要求,此标准适用于海运、陆运及空运出口商品包装用单瓦楞、双瓦楞纸箱的检验。检验项目包括外观检验、物理性能检验、运输性能检验等等。外观检验

首先,根据生产批量确定抽验数量,记录下检验过程中的轻重缺陷(轻重缺陷的技术要求在标准中有详细描述),其次,依据标准判定这批纸箱外观是否合格。物理性能检验

先将纸箱按其各自的内装物最大质量、最大内综合尺寸(长+宽+高),分成如表6的八大类,每类在标准中都规定有各自的合格判定参数,大于合格判定参数,即此批纸箱物理性能检验达标。物理性能检验的项目和方法与国标的规定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细节上有所差异 :边压强度、耐破强度、戳穿强度、粘合强度、厚度、水分都是在三个样箱上取得(除非特例),边压强度试验样块9块、耐破强度试验样块12块、戳穿强度试验样块12块、粘合强度试验样块12块。表6 表7

空箱抗压样箱数为3个,理论值按下面公式计算:

P=K×G(-1)×9.8

式中: P——抗压力值N K——劣变系数(见表7)

G——单件包装毛重kg H——堆积高度m

h——箱高m

运输性能检验

运输性能检验的项目和方法与国标基本一致。

此次侧重要介绍的是,我们检验检疫局对装运危险品的纸箱的检验标准,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对涉及安全卫生的领域管理越来越严格,中国也不例外。

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根据联合国的《国际危险货物规则》制定了《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规程》,例如:SN 0449.1-95《海运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规程 总则》;SN/T 0805.1-1999《铁路运输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规程总则》;SN/T 0370-1995 《空运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规程 总则》等等,针对纸箱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

外观纸箱上必须清晰地,牢固地标明标记、标志、毛重、净重、唛头。纸箱的标记形式为:(见图5)型式试验

在对纸箱进行检测前,要将其放置在温度23℃±2℃、相对湿度50%±2%的环境下处理24小时,接着进行堆码和跌落试验。

堆码试验所需试样三个,堆码载荷按下面公式计算:

M0 =(-1)〃M1

式中: M0——加载的负荷,kg

X—— 堆码高度(最低不小于3m),m

H—— 单个包装件高度,m

M1——单个包装件毛重,kg ——取整数

试验方法与前期国标中相关标准方法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说明。

跌落试验的试样数量为5个,每次跌落一个,跌落的高度根据包装类别(X代表I类包装,Y代表Ⅱ类包装,Z代表Ⅲ类包装)而定,I类包装为1.8m;Ⅱ类包装为1.2m;Ⅲ类包装为0.8m。跌落的次序为:①箱底与冲击面平行,并撞击在冲击面上;②箱顶与冲击面平行,并撞击在冲击面上;③箱的一长侧面与冲击面平行,并撞击在冲击面上;④箱的一短侧面与冲击面平行,并撞击在冲击面上;⑤重力线通过箱的一短棱或一角与冲击面垂直,并撞击在冲击面上。

以上是对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行业标准中相关纸箱标准的介绍,希望对广大纸箱领域的工作者有所帮助,在检验检疫标准中对装运不同商品的纸箱还有特殊的标准,例如:SN/T 0716-1997《出口机械设备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SN/T 0717-1997《出口电器仪表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SN/T 0773-1997《出口五金交电工具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 ;SN/T 0608-1996《出口易碎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SN/T 0774-1999《出口鲜活水产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SN/T 0609-1996《出口动物皮毛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SN/T 0714-1997《出口金属罐装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SN/T 0715-1997《出口冷冻食品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SN/T 0718-1997《出口服装纺织品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SN/T 0720-1997《出口鞋帽、文体用品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详释了。在国标中也有类似的标准,上期未提及,这里一并提一下,例如:GB/T 13384-1992《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1019-1989《家用电器包装通则》;GB/T 9380-1988《彩色电视广播接收机包装》;GB/T 4838-2000《农药乳油包装》;GB/T 3042-1992《洗衣粉包装》 ;GB/T 3873-1983《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4856-1993《针棉织品包装》等等。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 篇6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GB/T 12234-2007《石油、天然气工业用螺柱连接阀盖的钢制闸阀》第1号修改单、GB/T 12235-2007《石油、石化及相关工业用钢制截止阀和升降式止回阀》第1号修改单、GB/T17241.6-2008《整体铸铁法兰》第1号修改单,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现予以公布。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GB/T 12235-2007《石油、石化及相关工业用钢制截止阀和升降式止回阀》第1号修改单

页码:第15页

章条:5.11条

GB/T 17241.6-2008《整体铸铁法兰》第1号修改单

1.页码:3

“表2 PN6整体铸铁法兰尺寸”中对应公称尺寸DN500的整体铸铁法兰厚度c由20修改为30。

2.页码:5

3.页码:8

“表7 Class150(PN20)整体铸铁法兰尺寸”中对应公称尺寸NPS24/DN600的螺栓孔直径L由32.5修改为35.5。

2011年第8号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GB 23936-2009《工业氟硅酸钠》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自2011年8月1日起实施,现予以公布。

二O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GB 23936-2009《工业氟硅酸钠》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一、标准4.2表1中项目栏第3行“105℃干燥减量w/%”和第4行“氯化物(以C1计)w/%”后面均增加“≤”。

二、标准5.4.4计算公式修改为:

式中:

V——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试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氟硅酸钠的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M=47.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瓦楞纸箱标准 篇7

关于制定电子汇划收费标准的通知

计价格[2001]7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物价局,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为适应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规范银行结算收费,现就银行电子汇划收费有关问题做如下规定:

一、银行电子汇划收费标准适用于人民银行电子联行和建立有行内电子汇兑系统的各商业银行的异地汇划业务。

二、银行电子汇划收费标准为,汇划金额在l万元以下(含l万元)每笔收取5元,1万元以上至10万元每笔收取10元,10万元以上至50万元每笔收取15元,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每笔收取20元,100万元以上每笔按汇划金额的万分之零点二收取,最高不超过200元。

三、根据客户书面委托,保证在2小时内资金到帐的加急即时业务,以上述规定收费标准为基数加收30%。

四、汇划财政金库、救灾、抚恤金等款项免收电子汇划费。

五、汇划职工工资、退休金、养老金等,每笔收取2元。

六、银行收取电子汇划费后,不得再向客户收取邮费、电报费。银行结算业务中的汇兑手续费及其他各项结算业务收费仍按《国家计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结算收费的通知》(计价费

[1996]184号)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瓦楞纸箱标准 篇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法规。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8号公布 施行过一部国家安全法,主要是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履行的职责特别是反间谍工作方面的职责。但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这部法律已难以适应全面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的需要。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相应废止了1993年2月22日通过的国家安全法。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29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法律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共7章84条,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安全法》共7章84条,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总 则,规定了国家安全的定义,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全民义务、法律责任、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第2章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规定了各领域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第3章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规定了各部门、各地方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第4章国家安全制度,规定了十项国家安全制度和机制;第5章国家安全保障,规定了法治、经费、物资、人才等一系列国家安全保障措施;第6章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规定了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应当履行的义务和依法享有的权利;第7章附则,规定了《国家安全法》的施行日期。维护国家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 篇9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GB/T 21823-2008《地理标志产品都江堰川芎》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自2014年4月10日起实施, 现予以公布。

二〇一四年四月八日

GB/T 21823-2008《地理标志产品都江堰川芎》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在表1理化指标中增加“阿魏酸”项目和指标, 表1修改后如下:

2014年第7号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GB 11032-2010《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 现予以公布。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GB 11032-2010《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增加附录S。

附录S

(资料性附录)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用1 000 k V避雷器主要技术参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瓦楞纸箱标准 篇10

1、什么是保密法?

答:人们在涉及国家秘密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都称为保密关系。保密法就是调整保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保密法》的作用是什么?

答:《保密法》的作用有3点:

(一)是保障国家秘密安全的法律武器;(二)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保密工作进行的重大改革;(三)是健全和完善我国保密法规体系的根本依据。

3、什么是国家秘密?

答: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4、问:《保密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适用于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

5、问:这次保密法修订主要增加了哪些内容?

答:这次保密法修订的幅度较大。修订后,保密法共6章53条,新增加1章,增加18条。在总则部分,强调了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依法管理等原则,同时,还规定了信息资源合理利用和依法公开原则。在定密方面,规定了定密权限、定密责任人、解密审查、定密监督等内容。在保密措施方面,增加了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管理、保密审查、涉密人员分类管理等规定。在监督管理方面,规范了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在规章制定以及组织开展保密宣传教育、保密检查、保密技术防护和泄密案件查处等方面的职责。在法律责任方面,增加了机关、单位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责任和定密不当的责任,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等。

6、问:国家秘密的基本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答:下列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泄露后可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安全和利益的,应当确定为国家秘密:

(1)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3)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

(7)经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秘密事项。

政党的秘密事项中符合前款规定的,属于国家秘密。

7、问:新保密法规定了哪十二种禁止行为?

答:新保密法规定了十二种禁止行为,只要有这些危害行为就要追究法律责任,这是从“结果犯”到“行为犯”的一个显著转变,这十二种禁止行为是:

(1)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的;

(2)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

(3)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的;

(4)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或者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5)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6)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的;

(7)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

(8)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的;

(9)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

(10)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

(11)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的;

(12)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8、问:这次保密法的修订在违反保密义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方面作了一些重大修改,主要有哪些?

答:为了强化法律责任并增强可操作性,主要增加了4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增加了严重违反保密规定,尚未造成泄密后果行为的法律责任。列举了12种严重违规行为,有其中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所在机关、单位予以处理。二是增加了机关、单位的法律责任,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关机关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同时,还规定定密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机关、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三是增加了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的有关法律责任。四是增加了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保密管理职责中的法律责任。此外,针对当前泄密案件查处难、责任人处理难等问题,还加大了处分监督的力度。

9、问:适应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修订后的保密法主要作了哪些规定?

答:主要是在吸收现行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3项措施:一是实行分级保护。将涉密信息系统按照涉密程度分为绝密级、机密级、秘密级,按不同标准,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二是加强技术防护。规定了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标准配备保密设施、设备;保密设施、设备应当与涉密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涉密信息系统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三是明确禁止事项。针对当前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使用中违规行为,增加了不得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等一些禁止性规定。

10、问: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必须杜绝哪些行为?

答:(1)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

(2)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3)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4)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

(5)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

11、问:新保密法对定密工作有了新的规定,秘密不再实行“终身制”,主要作了哪些规定?

答:“定密责任人”被首次写入了保密法,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工作。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不超过十年。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已满的,自行解密。

12、个人能否保存密件?

答:个人不能私自存留密件。主要是指以下四种情形:

(一)调出原工作单位,或者离休、退休、退职、辞职等不在单位工作,其原来经手的密件应向单位交还;

(二)因某项工作任务的需要由个人暂时使用的密件,在工作任务完成后,应向单位交还;

(三)个人阅办完毕应当清退的密件,不按规定清退的;

(四)参加涉密会议领取的密件,会后应交单位管理。

13、某单位不产生国家秘密,是否就没有保密工作了?

答:国家秘密不是所有的机关、单位都能产生,有的机关、并不产生国家秘密,但是,不产生国家秘密并不等于不需要做保密工作,也不是无密可保了。因为:一是有可能持有其他部门的国家秘密载体;二是工作中可能知悉其他机关、单位的国家秘密。即使不持有、知悉其他机关、单位的国家秘密,还会有本单位产生的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因此,仍需要做好保密工作。

14、问:对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的保密管理,修订后的保密法主要作了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瓦楞纸箱标准 篇11

(1990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保密局第1号令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保密工作部门是国务院的职能机构,根据《保密法》和本办法主管全国的保密工作。

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的保密工作部门,在上级保密工作部门的指导下,依照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管理本行政区域的保密工作。

第三条 中央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主管或者指导本系统的保密工作,组织和监督下级业务部门执行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主管业务方面的保密规章。

第四条 某一事项泄露后会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应当列入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以下简称保密范围):

(一)危害国家政权的巩固和防御能力;

(二)影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

(三)损害国家在对外活动中的政治、经济利益;

(四)影响国家领导人、外国要员的安全;

(五)妨害国家重要的安全保卫工作;

(六)使保护国家秘密的措施可靠性降低或者失效;

(七)削弱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

(八)使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失去保障。

第五条 保密范围应当根据情况变化适时修订,修订的程序依照《保密法》第十条的规定办理。

第六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机关、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保密教育和检查,落实各项保密措施,使所属人员知悉与其工作有关的保密范围和各项保密制度。

第二章 确定密级、变更密级和解密 第七条 各机关、单位依照规定确定密级、变更密级和解密,应当接受其上级机关和有关保密工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各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应当依照保密范围的规定及时确定密级,最迟不得超过十日。

第九条 密级确定以后,确定密级的机关、单位发现不符合保密范围规定的,应当及时纠正;上级机关或者有关保密工作部门发现不符合保密范围规定的,应当及时通知确定密级的机关、单位纠正。

第十条 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的事项,依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绝密级由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二)机密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或者其上级的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三)秘密级由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或者其上级的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其他机关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审定,可以在其主管业务方面行使前款规定的确定密级权。

第十一条 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的事项,产生该事项的机关、单位无相应确定密级权的,应当及时拟定密级,并在拟定密级后的十日内依照下列规定申请确定密级:

(一)属于主管业务方面的事项,逐级报至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审定的有权确定该事项密级的上级机关;

(二)其他方面的事项,逐级报至有权确定该事项密级的保密工作部门。

接到申请的机关或者保密工作部门,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批复。

第十二条 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行使确定密级权的保密工作部门和其他机关,应当将其行使确定密级权的情况报至规定保密范围的部门。

第十三条 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由确定密级的机关、单位标明密级;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确定密级的,由提出申请的机关、单位标明密级。

属于国家秘密的事项不能标明密级的,由产生该事项的机关、单位负责通知接触范围内的人员。

第十四条 国家秘密事项的密级,应当根据下列情形之一,由确定密级的机关、单位及时变更:

(一)该事项泄露后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损害程度已发生明显变化的;

(二)因为工作需要,原接触范围需作很大改变的。情况紧急时,可以由上级机关直接变更密级。

第十五条 对保密期限内的国家秘密事项,根据情况变化,有下列情形之一,由确定密级的机关、单位及时解密:

(一)该事项公开后无损于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

(二)从全局衡量公开后对国家更为有利的。

情况紧急时,可以由上级机关直接解密。

第十六条 对于上级机关或者有关保密工作部门要求继续保密的事项,在所要求的期限内不得解密。

第十七条 各机关、单位确定密级、变更密级或者决定解密,应当由承办人员提出具体意见交本机关、单位的主管领导人审核批准;工作量较大的机关、单位可以由主管领导人授权本机关、单位的保密工作机构或者指定负责人员办理批准前的审核工作。

前款规定的执行情况应当有文字记载。

第十八条 国家秘密事项变更密级或者解密后,应当及时通知有关的机关、单位;因保密期限届满而解密的事项除外。

国家秘密事项变更密级或者解密后,应当及时在有关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上标明;不能标明的,应当及时将变更密级或者解密的决定通知接触范围内的人员。

第十九条 确定密级的机关、单位被撤销或者合并,有关变更密级和解密的工作由承担其原职能的机关、单位负责;无相应的承担机关、单位的,由有关的上级机关或者保密工作部门指定的机关负责。

第三章 保密制度

第二十条 接触国家秘密事项的人员或者机关、单位的范围,由确定密级的机关、单位限定。接触范围内的机关、单位,由其主管领导人限定本机关、单位内的具体接触范围。

工作需要时,上级机关、单位可以改变下级机关、单位限定的国家秘密的接触范围。

第二十一条 复制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或者摘录、引用、汇编其属于国家秘密的内容,不得擅自改变原件的密级。

第二十二条 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对方以正当理由和途径要求提供国家秘密时,应当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呈报有相应权限的机关批准,并通过一定形式要求对方承担保密义务。

对外提供国家秘密涉及多部门的,可以由有关的保密工作部门进行组织、协调工作。对外提供涉及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国家秘密,批准机关应当向同级政府的保密工作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具有属于国家秘密内容的会议,主办单位应当采取下列保密措施:

(一)选择具备保密条件的会议场所;

(二)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参加会议人员的范围,对参加涉及绝密级事项会议的人员予以指定;

(三)依照保密规定使用会议设备和管理会议文件、资料;

(四)确定会议内容是否传达及传达范围。

第二十四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重要活动,主办单位可以制定专项保密方案并组织实施;必要时,有关保密工作部门应当会同主办单位工作。

第二十五条 属于国家秘密不对外开放的场所、部位的保密措施,由有关机关、单位制定或者与保密工作部门共同商定。

第二十六条 发生泄密事件的机关、单位,应当迅速查明被泄露的国家秘密的内容和密级、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事件的主要情节和有关责任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有关保密工作部门和上级机关。

第四章 奖惩

第二十七条 凡有下列表现之一的个人或者集体,由其所在机关、单位、上级机关或者当地政府依照规定给予奖励:

(一)在危急情况下,保护国家秘密安全的;

(二)对泄露或者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行为及时检举的;

(三)发现他人泄露或者可能泄露国家秘密,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者减轻损害后果的;

(四)在涉及国家秘密的专项活动中,严守国家秘密,对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作出重要贡献的;

(五)在国家保密技术的开发、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或者显著成绩的;

(六)一贯严守国家秘密或者长期从事保密工作管理,事迹突出的;

(七)长期经管国家秘密的专职人员,一贯忠于职守,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第二十八条 对于为保守国家秘密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集体,各级保密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的保密工作机构,应当向有关机关、单位或者政府提出奖励的建议;需要时,也可以直接给予奖励。

第二十九条 凡泄露国家秘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有关机关、单位应当依照规定并根据被泄露事项的密级和行为的具体情节,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对泄露国家秘密尚不够刑事处罚,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给予行政处分:

(一)泄露国家秘密已造成损害后果的;

(二)以谋取私利为目的泄露国家秘密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不大但次数较多或者数量较大的;

(四)利用职权强制他人违反保密规定的。

第三十一条 泄露国家秘密已经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以及被依法免予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从重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泄露秘密级国家秘密,情节轻微的,可以酌情免予或者从轻给予行政处分;泄露机密级国家秘密,情节轻微的,可以酌情从轻给予行政处分,也可以免予行政处分;泄露绝密级国家秘密,情节特别轻微的,可以酌情从轻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各级保密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的保密工作机构,可以要求有关机关、单位对泄密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对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决定持有异议时,可以要求对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进行复议。

第三十四条因泄露国家秘密所获取的非法收入,应当予以没收并上交国库。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保密法》和本办法规定中的“泄露国家秘密”是指违反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下列行为之一

(一)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

(二)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而不能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

第三十六条 《保密法》和本办法规定中的“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的事项”,是指在有关的保密范围中未作明确规定,而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事项。

第三十七条 不属于国家秘密的其他秘密或者机关、单位的内部事项,不适用《保密法》和本办法。第三十八条 《保密法》施行前所确定的各项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应当依照《保密法》和本办法进行清理,重新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或者解密。

尚未进行清理的,仍应当按照原定密级管理;发生、发现泄露行为时,应当依照《保密法》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所涉及的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重新加以确认。

第三十九条 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根据本系统、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保密法》和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保密工作部门负责解释。

上一篇:工作鉴定说明下一篇:给山区朋友写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