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精选8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篇1

摘 要:机械制图是中级技术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学好这门“工程语言 ”,学生才能运用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基本几何体中正六棱柱的三视图为例,着重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机械制图 三视图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讲授,学生练习,讲授的知识点多、细、难,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任务设计、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三个阶段。笔者以基本几何体中正六棱柱的三视图为例,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

一、任务设计

1.分析教学内容,明确任务目标

教学内容:基本几何体中正六棱柱三视图的学习,包括正六棱柱三视图的画法及尺寸标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绘制正六棱柱的三视图及标注尺寸。

任务目标:通过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2.根据学生特点及知识储备,确定任务项目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及物体上顶点、棱线、表面的投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此外,正六棱柱的形体结构比较简单、常见、易懂,因此,教师要抓住机会,让学生接受任务、完成任务,以满足其成就感和求知欲。在教学时,学生对于基本几何体并不陌生,教师要理清步骤,让学生按照步骤一步步完成。

3.确定具体任务目标

任务1:课前制作正六棱柱,加深学生对正六棱柱形体结构的认识。

任务2:分析正六棱柱结构特点。

任务3:正确绘制正六棱柱的三视图。

任务4:在三视图正确地标注正六棱柱的尺寸。

二、任务实施

1.任务引导

课前展示正六棱柱的制作过程,学生在课前完成制作。教师在课上根据学生制作的模型来讲解正六棱柱的概念,结合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启发学生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习中见过哪些外形是六棱柱的物体,或含有六棱柱结构的物体。利用模型引导学生分析正六棱柱的结构特点,即:两底面是全等的正六边形;六个侧面是全等的矩形,且都与底面垂直;六条棱线等高,且与底面垂直。在分析时,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采用对学生分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课堂任务,突破难点、重点。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这些错误会让学生的探索更加深入,此时,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任务演示

教师合理摆放正六棱柱模型,启发学生思考围成正六棱柱的各个平面的种类名称,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分析正六棱柱的三视图,要注意分析两个底面和六个侧面的投影,特别注意分析形体上的投影面垂直面的投影。分析时要结合前面所学过的物体棱线的投影和物体表面投影的有关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最后,学生动手尝试三视图的草图绘制。

3.任务执行

演示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根据演示来进行三视图的绘制及标注尺寸,尤其注意左视图和俯视图要符合宽相等的投影规律。以往学生绘制时往往使其宽度等于主视图的“长”,教师要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分析出长和宽,即:长等于正六边形的对角距,宽等于对边距,两者是不相等的。教师要特别强调,防止学生出现错误。

三、任务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推荐优秀的绘制图形让大家欣赏,并请学生分析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师根据整个过程的实施和结果,总结该次课程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情况及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该次课程虽然内容简单,却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总之,任务驱动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教师而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助于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相结合,学生的操作技能、识图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篇2

《汽车机械制图》是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通过对汽车常见零件的测量、绘制、公差标注及识读等任务, 研究用正投影法绘制零件图、装配图的理论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正确、快速地阅读工程图样及具有一定的绘图能力, 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技能[1]。

1 目前汽车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没有合适的技能型教材, 缺少与汽车相关联的专业性知识;

(2) 教学方法上, 没有彻底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并没有起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3) 在制图标准上、在知识的更新上没有与时俱进;

(4) 在创新意识培养上, 并没有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和自我设计的锻炼机会;

(5) 教学效果上并不理想, 学生对单纯的理论讲解并不感兴趣;

(6) 制图教师对汽车典型零件的特点、用途、技术参数的了解程度低。

2 任务驱动法介绍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工作任务相结合, 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自我建构[2]。长期以来, 制图类的课程都是以非常教条的方式出现, 缺少生动的互动, 致使部分学生不理解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最重要的特征, 就是能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教学任务的设计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关键问题在于任务的设计, 有了合理的任务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我们在任务设计上主要遵循了以下几条:

(1) 任务设计要有突破性。针对高职学生重视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的特点, 任务设计过程中始终突出以应用为目标, 贯彻以“必需、够用”的教学原则, 不过分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改变那些交叉重复、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 补充一些新的、企业需要的、对学习提高有用的相关知识;

(2) 内容选取要有专业性。立足高职汽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内容选取时, 内容与顺序完全重排, 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 以完成任务为主要切入点, 与专业能力需求相结合, 结合专业知识、汽车典型零件、绘图及测量技术, 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绘图技巧;

(3) 保证每个任务的完整性。不论任务的大小, 都要保持内容和步骤的完整性, 每一个任务都要包含基本图形、尺寸标注、技术要求、图框、标题栏等信息, 同时图形的绘制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投影知识、投影原理、作图方法等基本知识要正确, 这样所有的元素都蕴含在每一个任务中, 让每一个任务都是一次完整的设计;

(4) 任务的选择实施具有递进性。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弱化学习难点。设置任务要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获得新的成长。因此, 任务的提出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不能太简单, 也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 要有一定的梯度, 遵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指导完成任务时, 也要尽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启发, 使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得更多的感悟;弱化难点, 使基础薄弱的同学通过努力思考、动手实践、师生互助也能顺利的完成任务;

(5) 任务设计要有多样性。改变传统的教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教师画什么, 学生仿什么。可以采取多样的任务实施形式, 比如可以由学生自制模型, 并进行测量绘制;自行设计创意产品图、分组完成不同的图形绘制、选取汽车零件测量与绘制、以比赛促进学习兴趣、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题目绘制等, 从多个角度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 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结合科研提取实践性任务。加强学生制图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制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若学生对所学知识仅停留在“学”的层面而不会“用”, 则失去了制图学习的意义。可以从教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中衍生出具有科研背景的各种题目, 让学生参与进来, 协助设计基本方案, 绘制加工图纸, 并在实施过程中检验所绘图纸的准确程度,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一方面又让学生接触到工程实践, 理解制图知识在工程中的真正运用, 为今后从事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在科研活动所表现出的品质, 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精神、态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7) 任务的设计要侧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每一个任务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知识点、技能点, 哪些细节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品质、团队协作的意识, 这些重要的职业能力因素始终都要在每一个任务中体现, 在过程评价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4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实施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 我们将汽车机械制图的课程设计成十六个任务,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主动去学习制图的基本知识、方法、技巧, 并在实施过程中掌握国标规定、数据测量、公差选定、装配图识读等知识点, 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调动了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制图测绘比赛、优秀作品展览、过程性成绩公开等一系列措施,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总之, 职业教育就必须遵循本身的特点, 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核心、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能力服务的方向, 任务驱动法在汽车机械制图课程中的运用起到了很有效的作用。

摘要:针对汽车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将知识点结合在若干与汽车专业相关的图形测量及绘制任务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专业实践性。

关键词:任务驱动,汽车机械制图,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华园.《汽车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探讨[J].新课程 (上) , 2014 (02)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 项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提出

笔者首先分析传统的授课模式下造成机械制图教学“瘫痪”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态度差

制图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这种能力,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天生具备的,大部分学生是靠老师去培养的,而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制约了这门课的学习。

2.传统教材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

对于一门新课的学习,入门的学习内容,必须具备的因素为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而我们传统的教材,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很多图样陈旧老套,一看就很难,学生很难找到这门课学习的“入口”,还没学或者只学了一点就放弃了。我们的课本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学习热情。

3.传统学习内容太多

以前我们使用的是劳动版的《机械制图》,这本书作为老师的教参很好,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很严谨,但是作为技校生的课本,内容拖沓冗长,沉闷,缺乏针对性。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以往我们的课堂由于时间比较紧,以及对学生的偏见,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先画,学生跟着画,教师习惯了“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独立的思考的机会和成功的惊喜。

面对制图教学的“举步维艰”现状,经过多方的调研,我们提出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

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的实施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主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图备课组的老师采用了“学案式”的编写结构,用任务驱动的模式编写,以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为主线,将原有课本的内容分为8个教学项目,8个教学项目的内容分解为35个学习任务。项目中包括相应的任务,每个任务基本按“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实施”“知识拓展”“思考和实践”6个环节编写。

1.引言

每个项目都有启发性的引言。一是通过趣味引入,吸引学生;二是承前启后,体现项目与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项目的基本内容。

2.学习目标

说明该项目的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

3.任务目标

对项目学习的总目标进行分解和具体化,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来完成任务目标,促进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4.任务内容

任务内容是学习任务的具体描述。也是引言中提到的零件的简化。

5.知识链接

以“学以致用”为前提,介绍任务中“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6.任务实施

采用分步图解的方法阐述任务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制图教学以图为主的特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7.知识拓展

为了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拓展该次任务的相关知识点,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提供一些阅读资料,或给出相对于该节课任务难度大一点的三视图。其目的主要为学习潜力大的学生拓展学习和创新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8.思考与实践

为使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设计与该次任务对应的开放式、探究性的相关思考和操作题,通过练习实践活动来消化和领悟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做补图补线的题目,对该堂课知识的巩固。

三、实施效果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将近两年了。这对学校传统的教学是一次“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经过2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其实施效果是明显的。对照以前制图教学的“弊端”,我们看到了制图教学的希望,看到了学校数控专业的希望。

四、小结

总而言之,“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技工院校的学生,拯救了我们的数控专业,也让我们这些制图教师重拾“失落已久”的“教学热情”。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敢于挑战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改变,就没有出路,改变了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篇4

关键词:三维建模技术;机械制图;组合体;剖视图

机械制图是机电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但由于机械制图课程具有抽象、难懂的特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因此教师就应该探索较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轻松学习。

一、传统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构思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会利用一些木质的模型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便提高学生对实物、图形相应面线关系的理解能力。但是由于购买的模型大都比较简单,而且也不够全面,因此有些老师就会自制教具,以弥补教学模型的不足。但复杂的模型,特别是一些具有复杂相贯线和截交线的模型难以制造,且费时费力,成本较高。为了解决制图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现在很多教材都配备了多媒体课件,但是这些多媒体课件在形式上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一些轴测图或者是立体图也不能实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几何体的形状、内部结构,仍然不能解决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清楚空间几何体的形体这一难题。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大胆创新,探求新的教学手段,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于是我想到了将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在制图教学中,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

二、三维建模技术的特点

三维建模技术是采用参数化和特征造型技术由二维草图创建任意复杂的实体,灵活地生成工程图,快捷地组成装配体,并可以进行装配体干涉检查,生成爆炸图,而且还可以针对实体进行后续的数控加工仿真及编程等工作。随着三维建模技术的大力

发展和广泛应用,其相应的软件种类也增多,如UG、Pro/Engineer、

Solid Works等等,在机械、电子、建筑、汽车等各个领域均有应用。

三、三维建模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三维立体模型

在组合体视图画法的教学中,题型多为补画第三视图和补缺线,要求学生由三视图想象出空间三维实体的形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因想象困难而导致不愿想、想不清,不能完成视图补画及线条补画,而老师讲解起来也很困难,其结果就是学生很难画出正确的三视图,

现在我们可以借助三维建模软件,方便快捷地建立物体的三维模型,逐步向学生演示组合体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建立起二维视图和实物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讲解截交线、相贯线时,可以直观地将立体表面的交线修改成其他的颜色,着重表示或者从立体上提取出来,加强学生对其形状的了解;也可利用三维建模软件的参数化功能,修改立体的尺寸或相对位置,观察截交线、相贯线的变化。

2.直观展示各种剖视图

剖视图是表达机件内部形状和结构的常用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不知道如何合理选择剖切方法及剖切平面的剖切位置,在作图时搞不清哪些部分被剖切平面剖切,哪些地方要画剖面线。于是我们可以先对几何体造型,然后在不同位置对几何体进行剖切,并生成工程图,引导学生分析剖切位置对剖视图画法的影响,由学生发现最合理的方法,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剖视图画法的理解。

3.直观展示装配图中零件间的装配关系

识读装配图是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掌握的一部分内容,对此也可以借助三维建模软件分别建立各零件的模型,并可根据不同的位置和装配约束关系组装成部件。使学生深入了解各零件间的装配关系,还可以将装配好的部件进行爆炸式分解,进一步展示各零件的相对位置和装配关系。同时可利用三维建模软件的动画功能生成动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部件的工作原理、装拆顺序,提高学生画图与读图的能力。

综上所述,利用三维模型的直观性、形象性、易修改等特点,将三维建模技术与机械制图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可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海霞.利用CAD三维技术提高工程制图教学.中国水运,-04.

[2]卢志伟,王丹.UG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广西轻工业,-09.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篇5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任务驱动法俨然成为当前各专业教学的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法是是指从表到里、逐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并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专业知识理论。信息技术课是互联网迅速发展而衍生的专业教学课程,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对于现代人们日常办公与生活交流愈来愈重要,许多学校都相继开展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计算机能力。1.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由于小学生自身条件与学习基础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和知识领悟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传统固定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化与创新性的发展,这与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理念不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结合学生个性化差异需求来制定教学任务,并能够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的潜在能力。例如,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制定一个任务主题,引导学生对任务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当对办公软件word字体如何设置课程进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布置有关办公软件word字体设置和变化的主题任务,比如当你参加校园演讲比赛时认为在自我介绍阶段word字体设置为怎样的颜色更好。这样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并提出自身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宋体字样相对较好,有的学生可能人认为黑体字更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2.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取得的成就与任务主题设置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教学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前应当要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研读,并掌握课程的中心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与个性化发展需求来预设教学任务。进行课堂任务设计时应当要对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充分考虑,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并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主题任务,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二、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课堂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仅要让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还需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教育结果来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1.设置情景教学,提高学习热情

在设置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任务时应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现象来展开教学活动,譬如,当教师在教学Outlook Express的邮件发送操作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给其他学生发送携带附件的电子邮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执行针对性的方案,一是让学生学会电子邮箱申请流程,并拥有独立的电子邮箱;二是让学生增强对Outlook Express各项操作的了解与掌握;三是学生能够发送携带附件的电子邮件。通过不同形式的情景设置来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点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2.注重教学任务的布置思路

根据小学目前的教育教学形式所取得的成就来看,活动表演法相对于其他教学形式更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活动表演法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与新颖性,符合学生对事物认知的思维。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生动的形象进行了解,因此教师如何给予小学生建立起生动的形象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要注重“形象”教学,指引学生将凝固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形象”,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学科的教学需求,还能满足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也可以采用活动表演法展开教学。比如在对《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采访爱读书的人,并制作整个访谈的记录,例如在进行诗歌类型的课文教学时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展开教学,《最后一分钟》课文可以通过朗诵法的方式展开教学,对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很大帮助。再如对课文《打电话》进行教学时可以使用表演再现法,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感悟文章作者思想情感有着重大帮助。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相互的。比如在对课文《秦兵马俑》进行教学时,课文内容详细介绍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与独特的个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使用精读课文“长城”与“颐和园”中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来对秦兵马俑文章进行了解,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类型的兵马俑进行谈论,并表述自身的感受和看法。例如小学课文“观潮”和“雅鲁布臧布江大峡谷”以及“济南的冬天”,这几篇课文都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只是景物所描写的对象有所差异,作者观察感受也有着很大不同。通过对比阅读的模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辨别能力。

4.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当学生完成课堂中所布置的各项任务后,教师应当要对学生的答案以及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总结,然后分析任务主题的优劣,以不断优化任务主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与任务主题讨论后,可以对任务主题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述和分析。例如,某同学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可以结合多媒体或者展会等方式来介绍作品内容,并让其他学生和教师针对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完成作品评价后可以让小学生对任务主题展开二次分析,并重新构造新型的知识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篇6

经过历代学者的悉心经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也遇到了一个瓶颈期——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同时由于课程学时的缩减,教师在课内讲授的内容有限,学生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同时拓展课外学习,让课外学习成为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这些问题也一直是我们讲授中极力想解决的问题。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也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中国两千多年来文学发展的历史、历代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知识。这门课程是在大学阶段开设的,在各个院校一般开设2~4学期不等。如今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处在信息时代下,传统“满堂灌”式的讲授模式亟待注入新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让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时期让更多的年轻学者喜爱。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由教师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教师扮演的角色是设计师、指导者、辅助者。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任务的承办者,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发现问题,在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与探究的状态,而教师与学生又始终处于良好的多维互动模式中,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能更好地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大量电子信息的冲击下学生更喜欢关注时尚变换的信息,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一些在我们看来很有魅力的篇章对于学生来说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入教师精心创设的任务中,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学生深入学习情境之中,随着任务完成的逐步深入,学生会不自觉地被古代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所吸引,会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有对美的感悟、都有不断学习探索知识的愿望,一旦在情境的引导下深入任务,他便想要在这个自己所付出辛苦的任务上去继续探索,去探索某种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在完成任务之后,学生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设立激励模式,这样在学生每一次完成任务之后都会有一种满足感,久而久之,会转变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中,教师一般是“独白式”的讲授模式,学生被动参与或根本不参与,课堂中较少有互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在每一次接受任务、完成任务、接受评价的过程中都要与教师有互动,教师在全过程中基本是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亦师亦友,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会有很多。学生既能享受到教师一对一的辅导,又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任务圆满完成的期待,在此影响下,学生会对教师设计的任务甚至这门课程都特别用心,以此教师可以真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互动中学习。

3.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拓展学习内容

在教改的“春风”影响下,很多课程培养方案都做了修改。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学时也作了压缩,这样设计到底科学与否我们暂不做评价,但是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面对知识含量极大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课堂内讲授的内容极其有限。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呢?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采用就可以拓展课内学时,教师设计任务,相当于学生在课下与教师一起备课,一起互动,一起学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 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技巧

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很多教师自己设计的任务自己都不感兴趣,如果与学生换位自己都不愿参与,这样的任务学生也不会配合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技巧:

1.任务难易程度适中

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任务时,难易程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太简单的任务难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太难的任务学生又不愿意承担。所以一般教师可先由外围去导入,然后逐步以阶梯式递进的方式去接近核心知识,这样符合学生接受规律。如讲到屈原与楚辞,教师可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屈原所处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情况,接下来搜集屈原的生平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彼此分享,然后再逐步去接近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样学生在逐步推进的任务中逐步获得知识与成就感,最后接近核心内容讲解时就已经将外围知识都消化了,那么教师讲解就事半功倍了。

2.任务设计要知己知彼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独具匠心、知己知彼,知道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沟通会更有效,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也会更加配合。如教师可在所代课班级先创建一个微博群或QQ群,像一些让学生做的微作品评论或举办的实训活动VCR,就可以在微博群里分享。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评论或小论文或是一些其他的作品在微博中被点击、被其他同学分享,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逐渐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完成任务。

3.任务设计采取小组合作模式

一个人再优秀不会有一个团队优秀,团队一起完成任务可以彼此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而且团队合作可以增强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集思广益。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最好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这样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相互带动,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阶段可分为任务导入、任务实施、任务评估阶段。

1.任务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任务时要精心设计,要让任务导入能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如讲到《诗经》这一章,将学生最耳熟能详的诗作展示给学生,这样首先在《诗经》与学生中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学生接受任务时,因接触到自己所熟悉的诗歌,会有小小的自信感,同时对他们即将学习到的内容会更有探索的热情。

2.任务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可以采取一些新鲜的模式。如接下来讲到诗经的内容时,有爱情诗、战争徭役诗、宴飨诗等,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分别展示各自所收集的诗经作品,然后可分阶段进行《诗经》诵读大赛、《诗经》作品赏析座谈会、《诗经》记诵之星大赛、开心状元之《诗经》微电影创作等活动。这些实训内容的展示时间可灵活掌握,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诗经》作品,掌握《诗经》作品的艺术特色,增强鉴赏《诗经》作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任务评估阶段

当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评价首先要认真、及时。教师的评价要在学生期待最热切时给予,此所谓合时,因为学生一般在提交了任务之后,最渴望教师能最快给予回复,这时的及时回复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评价要适当,既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也要指出学生的不足;最后,评价体系要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评分标准时可从应知、表达、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分情况进行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篇7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发动机维修课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提高技能,而且能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再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是任务设计的简单化,任务不等同于课堂练习,把操作练习当作任务,一节课教师把知识点演示一遍,然后布置一些任务学生去完成,这不是真正运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汽车发动机维修课以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系统检测维修的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发动机系统的诊断与检修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构建学习情境、设计工作任务、建设仿真和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典型的工作任务所涉及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评价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评价一一对应,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获得未来工作所必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发动机维修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也成了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发动机维修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很好地激发求知欲望。所以这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汽车发动机维修课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通常包含以下四个过程。

(一)创设情境。

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工作任务适合于在课程的一个周期内完成,小的任务可以在两节课的周期内完成,大的任务可能通过一个教学单元完成,但是应该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可以在两节课中完成的子任务,使得每次学习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比如在学习“冷却系统检修”一节时,我在屏幕上就冷却系统进行任务描述:一辆奥迪A6轿车行驶途中,发动机舱冒大量蒸气,且行车无力,经维修人员诊断为发动机“开锅”,需对冷却系统进行检修,以进一步确定故障部位,便于维修或更换。让学生感知以后的维修工作中碰到冷却系统方面的故障,激发学生去排除故障的兴趣,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确定问题。

指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任务)。任务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学生接受任务后,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这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我在“冷却系统检修”一节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即呈现奥迪A6冷却系统检修,通过启发和帮助,使学生对于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需要分别独立或者依次可以完成的子任务,并且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应用发动机维修技术。要求学生要知道冷却系的各部件安装位置,会对冷却系统的主要部件进行检测和修复,进而分析冷却系统的典型故障并能正确诊断与排除。

(三)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指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争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人对该问题的理解,找出并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巡查的方式或者参与一个小组的方式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一方面发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倾向性问题,加以引导,对于技能知识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使工作任务的完成与学习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独立探索,亲历完成任务的全部过程,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因此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学生可以自学也可以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与人共事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学习倾向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指导,这种指导不仅仅是技能与方法方面的,更加重要的是学习态度与思维方法方面的。例如,对于那些程度较差的而又具有逆反型学习倾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加鼓励与帮助,增强他们学习发动机维修课的兴趣和信心;而对于那些程度比较好而又是顺应型学习倾向的学生,当他们基本完成任务时,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鼓励他们进行学习拓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样,在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应强调学生的学习及动手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

(四)学习效果评价。

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点评应以激励表扬为主,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点拨评析成果,完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汇报各小组情况,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比如在“冷却系统检修”学习效果评价阶段,让各小组长汇报小组完成情况,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馈,同时小组进行互评,最后找出最佳方案,教师进行归纳与总结。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做好四件事:创设情境应尽可能真实;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学习效果评价。

三、汽车发动机维修课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在汽车发动机维修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汽车发动机维修具有内容广博、技术发展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汽车发动机维修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在汽车发动机维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接合点。

四、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之以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比较适合汽车发动机维修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引导,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鼓励互相合作,进一步促成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下,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是前提,确定问题以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是关键,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重点,最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形成反馈信息是总结提高阶段。每一个过程都必须统筹安排,合理兼顾。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汽车发动机维修课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汽车专业课实践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作者结合实践, 总结出了该教学法在汽车发动机维修课教学中的优势和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通过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 经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的过程,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主动学习、探索,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维修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

参考文献

[1]袁亮, 雷春国.汽车发动机维修.人民交通出版社.

[2]吴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统计教育, 2007, (12)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篇8

课程改革任务驱动法机械制图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学习目的和动力,将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把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任务,即融入到一些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具体任务,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最终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熟练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目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及专业发展状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设计教学任务,体现出典型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可迁移性。每个任务必须涵盖一定的工作过程,有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要突出重点,以“适度够用”为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典型工作任务获得的技能和能力,可以迁移对到未来从事的工作中去,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也包括一些社会实践的基本技能。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和以后工作的必备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及实训密不可分。根据我院数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现场工作的实际状况,以石油装备制造过程中的典型零件为载体,制定学习性的任务,按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规划出6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2~4个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任务拓展训练,将知识学习融于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例如,针对油田和其它工业领域常用的齿轮减速器,我们分别设置了主动轴、从动轴、齿轮、轴承盖、箱体、箱盖等零件的测绘任务,学生亲自完成相关的工作并绘制出零件图,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为后续的专业实践和下厂实习提供技术准备。

三、配套教材的编写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教材内容的合适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教学方式、目的、任务的变化,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方式也要相应调整。因此,根据我院的实际培养目标及课程建设情况,着手编写了具有我院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所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按照适量够用为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取舍,使每一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让学生对该项工作任务的解决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教材编排上,注重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便利性,并为每个任务编写了任务单、评价单、反馈单、习题,这些内容都以活页的形式安排在教材的相应部分,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避免以前的学与用脱离的状况,可明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任务的实施

1.布置任务

教师课前将任务单分发给学生,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只提出一些要求和必要的注意事项。按照任务的复杂程度及具体要求,将学生分组,每组人数4~8人。考虑到学生技能层次上的差异,教师可以把不同层次学生编在一个小组,共同协作完成相同任务,互相促进。

2.信息资讯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在任务单上为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缩小查找资料的范围,如获取有关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必要的参考资料等。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选择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3.制定方案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讨论,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想法表达出来,包括完成任务的条件和方法,进一步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学生在讨论中,对任务的兴趣、完成任务的信心不断增加,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设计自己的活动。教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任务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制定出解决任务的方案,由教师审查后,学生方可进行完成任务的具体工作。

4.完成任务

按照制定的方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由组长组织协调本组的工作分工、进程,并详细记录任务的进展情况。对于遇到的问题,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使各组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5.评价成果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促进作用,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占总评价成绩的20%。自我评价时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总结出自己工作的优缺点。然后,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介绍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同学提问、质疑,进行互相评价,占总评价成绩的40%。最后,教师要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点评,并给出评价成绩,占总评价成绩的40%。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

五、学习成绩的评定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的表现和能力,所以最终的成绩评定采用“过程+结果”的形式进行,并且要大幅提高过程部分所占的比例。我们根据我院课程的实际情况,采用“70%+30%”的分配比例,即平时的评价成绩占70%,期末的考核成绩占30%。

六、教师角色的转变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将教学的中心向学生转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重新交回到学生手中。但是,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被全盘否定,相反,却变得更加重要起来,而且对教师的知识、管理、技能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当组织者、管理者、激励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在教师的配备上,我们专门挑选了工作经验丰富的、具有双师资质的教师,并从现场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一个教学团队。所有的教师都经过了相关的学习培训,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在现实中胜任这种角色的转变。

七、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在遇到学习、工作上的困难时,学生不再退缩,而是胸有成竹地迎接挑战。实践证明,按照任務驱动教学法培养的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明显强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朱建兴.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协作分组式教学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9).

上一篇:2022七夕句子下一篇:成立党委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