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教学评价方案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及效果的重要途径。为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激励和改进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探索建立具有中职特点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制订本方案。
一、评价的主要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力求建立既体现中职教育教学规律,又有利于师生平等交流的简便易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形式。
2.坚持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价相结合,实行以学生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教学主管部门核定评价结果的运作方式。
3.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定性指标要素转换成直截了当的用语,通过设等赋分把应答式定性阐述的等次结果转化为相应的分数,实现评价结果的量化。
4.坚持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质量优秀奖评定相结合,以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为主要依据实施教学绩效奖励,探索建立精品课程评价机制。
二、评价的指标体系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以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评价客体,学生和教师(含本人、同行和督导组)作为评价主体,针对不同评价主客体的性质特征,分别制订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附件)。
三、评价的实施办法
1.每学期开学第9-10周,教务科对本学期开设的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发放学生课堂评价表,对所开设课程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表按甲、乙、丙、丁分别对应100、80、60、60分以下的标准,转换成分值,乘以相应的权重(详见评价指标体系)取平均,即得到该门课程的评价得分(四舍五入取整)。开学第12周,教务科汇总学生评价得分结果,并将学生评价的结果和意见书面反馈至各课任教师,同时并将优秀和不及格的课程反馈给各教研组和学校教学督导组。
3.各教研组和学校教学督导组对学生评价为优秀和得分低于60分的课程,根据其教学进度自行组织同行和督导组成员进行评价打
分,并于学期结束前汇总评价得分结果交教务科。
4.学校教学督导组除进行以上评价外,每学期还仍继续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听课和抽查,填写督导组听课评价表,该结果连同学生评教一起作为学校核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和评定教学优秀奖的参考和补充。
5.每学期末教务科组织学生班干部按照评议问卷的指标要素,召开一次学生评教座谈会,座谈会的评价结果作为核定课程优秀和不合格等级的修正参考依据之一。
四、评价结果的核定与应用
1.评价结果最终以等级形式记载,90分及以上为优秀,70-90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59分及以下为不合格。
2.学生评价得分在60-90分的课程,以学生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不再进行修正和复核。
3.学生评价得分为60分以下或优秀的课程,由教务科汇总督导组和同行评价得分,按5:3:2的权重对应学生、督导组和同行的评价结果,核定优秀或不合格课程。
4.实施学生学习绩效加分,授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对应课程的各种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果的(含校外各级体育运动会组团组队的比赛),依据获奖的级别及取得的名次,给予该教师相应课程的评价加分(此加分需由任课教师申请,报教务科批准备案),依次按省级、市级、镇级和校级的一等奖对应5、4、3、2的分值加分,二等奖及以下奖项依次比照一等奖按每等降低0.3分后的分值加分。但该项累计加分最高不超过10分。
5.实施课程教学评价与日常教学情况挂钩,日常教学中出现较大教学事故的课程,该门课程的评价结果相应降低一等;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该门课程的评价结果相应降低二等。并取消该门课程任课教师参评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资格。
6.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本人,作为教学质量优秀奖和精品课程评定的主要依据。
7.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为不合格的课程,要暂停任课教师该门课程的教学,限期整改,经考核达标的,准予试教;第二次评价仍为不合格,又无其他课程讲授的,将调离教学岗位另行安排工作,直至解聘。
教务科
1 高职经管类项目式教学课程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 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互相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寻找这两个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的习惯。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 正是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途径,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内在动机, 关注学的过程, 强调“在做中学”, 能较好地解决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我国高职经管类课程旨在培养综合应用型管理人才, 将项目式教学应用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去, 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养成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的习惯, 更能实现对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多重培养目标。
高职经管类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总体沿着“明确目标——转变方式——激发动机——多元评价”的能力培养及发展为核心的思路与构想。但是, 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往往重成绩轻素质, 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学质量、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的评价普遍存在失衡现象, 很难对项目式教学起到相应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 教学质量评价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等同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却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组织及管理层面的综合评估。对于项目式教学来说,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仅对教师做出考评的教学质量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
2 高职经管类项目式教学课程质量评价方案设计原则
2.1 评价目标变“知识”为“能力”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多从普通高校毕业, 受的都是学术型“知识”教育, 教师平时上课、备课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传授和积累知识上, 所有的课堂活动设计都是以如何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为出发点, 很少考虑“能力训练”的问题, 与高职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以培养综合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高职经管类课程, 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应以“能力”为目标, 重点考察学生在课程项目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2 评价主体变“教师”为“学生”
高职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接受、积累知识, 更要在学习中提高实践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变“教师”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必须避免老师在前面“个人秀”, 而是要扮演好“引导者”、“辅助者”、“鼓舞者”的角色, 保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项目中去, 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在学习中锻炼能力, 掌握相关的知识, 得到可检验的成果, 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2.3 评价重心变“结果”为“过程”
高职经管类项目式教学课程以“激发自主学习动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以“强化理论、培育能力”为核心, 以企业实际问题、综合案例和研究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着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力和综合能力。如果对于课程教育质量的评价仍然沿袭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一贯做法, 以考试通过率、证书获取率为最终评价的准则和目标, 重结果而轻过程, 显然很难真正评估和促进高职项目式教学改革。
3 高职经管类项目式教学课程质量评价方案的组织实施
项目式教学实施流程分为前期准备、中期执行和后期检验三个阶段, 针对不同阶段应当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实现评价过程阶段化、评价标准多元化, 从而保证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合理。
3.1前期评价
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点的确认和重组, 确定课程项目任务,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策划和组织, 制订出具体的课堂实施计划。这一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考查教师在项目设计和实施方案上是否体现出实践性、可行性和时效性。
3.2中期评价
中期执行阶段, 教师负责介绍项目具体情况、学生分组、合理分工, 并在整个执行阶段予以启发指导, 辅助学生尽快融入项目任务情景中去,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考查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启发、辅助和引导的作用以及学生对项目任务的接受理解程度和在整个执行阶段师生互动的情况。
3.3后期评价
后期检验阶段是学生分组汇报项目完成情况展示成果, 并自我点评、分组互评, 最后由教师对各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总结评价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针对学生项目成果进行考评, 检验学生通过完成项目, 思考力、行动力和执行力是否得到锻炼和提高。
4高职经管类项目式教学课程质量评价结果的运用
传统的高职经管类课程教育质量评价, 一般采取教师自检、师生互评、督导打分三种方式, 对课堂教学和教师工作进行评估。这样的检测方法往往存在德育与智育评价、理论与实践评价、教学质量与教学组织和管理评价、单项质量与教学质量整体评价等多方面的失衡现象。高职经管类项目式教学课程教育质量评价方案, 遵循“学生评价为主、督导监督为辅,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侧重于过程引导、价值引导的功能, 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经济学基础、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管理概论等多门课程中应用项目式教学教育质量评价。通过多次实践比较, 认为参与评价的各类人员在综合评分中按学生评分60%、教师自评的10%、教师互评10%、督导评价20%的比例合计, 结果最为科学、直观,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教学质量的真实水平, 反馈信息更准确。评价过程中, 不少师生表示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质量评价, 对项目式教学的教材选择、项目设计和课堂实施等各方面的更新和完善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对高职经管类项目式教学课程教育质量评价方案持肯定态度。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成败。高职经管类项目式教学课程质量评价, 对高职项目式教育改革能够起到一定的鉴定、引导、完善、激励和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式教学,课程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隋艳, 魏灿欣.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实施课堂项目化教学中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 (12) .
[2]陈宏敏, 卢宇.基于建构主义的IT新技术项目式教学策略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
[3]刘霞.基于能力发展的管理类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企业文化》课程为例[J].福建教育研究, 2011 (6) .
[4]闫瑞祥.高校课堂教学评价要素的反思和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 .
[摘 要] 对于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来说,只有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技能评价为主、知识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转变学生不重视平时技能训练的状况,提高学生教学技能发展水平,从而保证高师教学技能培养目标的达成。形成性评价方案的设计,要体现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对师范生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还要保证对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英语教师技能 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 形成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衡量教学是否达成目标的重要依据。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应该是一门体现如下基本理念的课程: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对话、研究的英语教学文化;密切结合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真实环境,体现问题意识和实践取向,注重问题解决和案例研究;以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反映时代发展对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因此,对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来说,仅仅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很片面的,容易使学生产生依靠书本知识来取得高分的心理,而实际上其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得不到保证。所以,只有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技能评价为主、知识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转变学生不重视平时技能训练的状况,提高学生教学技能发展水平,从而保证高师教师技能培养目标的达成。这种评价方式既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也有助于学生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实效。
一、形成性评价方案要体现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研究者使用了诸多的概念来表述教师专业技能,如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师基本功,等等。英国的微格教学工作者特罗特把在教学中能够观察、能够表现、能够实行量化分析并为教师所熟悉的教学行为,设定为六种教学技能:变化的技能、导入的技能、强化的技能、提问的技能、例证的技能和说明的技能。
澳大利亚学者特尼等人将教学技巧分类如下:①动力技巧,包括加强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参与,接受并支持学生的观点等;②讲授及交流技巧,包括解释、戏剧化、阅读,使用视听教学辅助器具,终止、使用幽默,鼓励学生反馈等;③提问技巧,包括反复集中与指导、引导等;④小组个人辅导技巧;⑤培养学生思考技能,包括鼓励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等;⑥评估技巧,包括认识与评价学生的进步,确定学习困难与提出补救措施,鼓励自我评估及组织评估讨论;⑦课堂管理和纪律。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一书将教师常用的教学技巧归纳为九个方面:导入的技巧、强化的技巧、变化刺激的技巧、发问的技巧、分组活动的技巧、教学媒体运用的技巧、沟通表达的技巧、结束的技巧和补救教学的技巧。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几项对于教师技能的研究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中,课堂教学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但不是全部。
在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以及教学研究五类。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大纲主要设定了九项基本技能:导入、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和变化技能。各类教师技能培养的教程,便是根据这一大纲编写的。例如,由肖惜主编的《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包括了英文书写及教学技能、英语歌曲教唱技能、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简笔画辅助教学技能、常规教具制作与电教仪器使用技能、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技能、备课技能、课堂教学微技能、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教学技能、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技能、课外活动组织技能、测试技能、教研与自修技能等。这些技能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该在英语教师技能的评价方案中得到重视与强调。所以,我们在评价方案中将英语课堂教学设计、CAI英语课件制作、模拟课堂教学、教学游戏设计、英语歌曲演唱及教唱、英文板书及简笔画、英语教学研究等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二、形成性评价方案
要体现对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培养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不容忽视,只有注重专业情意的培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专业情意的培养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但当前对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培养方式,多采用宣传与说教的方式,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有蜡烛的奉献精神”,等等。这种方式对师范生专业情意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远远不够。在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究培养教师专业情意的有效方式。
听故事、讲故事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中,故事的意义与作用不可忽略。我们在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中设置了“最能触动你心灵的教育故事”专题,并列为评价内容的组成部分,倡导学生广泛阅读教育教学故事,选择最触动自己心灵的教育故事写出反思;写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故事,向同一学习小组的成员讲述自己的故事,每个学习小组每次推荐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讲述。通过听教育故事、读教育故事、讲教育故事的方式,加强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下面是两个摘自学生教育故事笔记的片段:
叫出他的名字
小学时,我是个怯懦内向的孩子,在同学中间我就像落入大海的针一样绝望。老师很少注意我,经常有老师上了一学期的课仍然叫不出我的名字。到后来,我甚至习惯了没有名字的生活。我的成绩也是不上不下,什么时候也没有成为老师眼中优秀的“骄点”,或者糟糕的“焦点”,我似乎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五年级时,来了一个新英语老师,她很喜欢在课堂上提问,还喜欢让我们表演课文中的角色。一周后,她又让我们表演,班里一些口齿伶俐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我呆呆坐在角落里,等着看同学表演,突然我听见老师说:“胡彬,你来演狐狸。”我站起来,有点紧张,但更多是激动——老师竟然这么快就知道我名字了!她一定对我印象深刻,所以才记得我!我内心感到了一种莫大的荣幸。我那天的表演很出色,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有成功的潜力。从此,在课堂上我学会了踊跃发言,与人交流时也不再吞吞吐吐。
多年以后,我成了一名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在给学生上课前,我一定会花很大力气,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哪怕他是多么不抢眼,多么沉默。我从不吝啬自己的呼唤。有一次,当我准确叫出一个孩子的名字时,我分明看见他木讷的表情变得生动无比,眼睛甚至流露出一丝带有惊慌的欣喜。
感悟:
这轻轻的一声呼唤,足以唤醒一个尘封的心灵,让他知道并没有被世界遗忘。现在作为学生,我依旧有这种体会:当一个新老师来时,我渴望在下次见到他(她)时,能听见自己的名字从老师口中滑出,那种兴奋、那种喜悦是无法掩饰的……
等到我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他们交流、沟通,记住他们的名字,在下节课时能准确叫出他们的名字,无论他在哪一个黑暗的角落里,我愿用我的声音唤醒他们尘封的心灵,用我的微笑为他们带去阳光的温暖,我不会遗忘每一张可爱的脸庞。
激励的故事
有一群顽劣的孩子淘气,往一个独居老人的院子里扔石头,老人非常气愤,但孩子们感觉好玩,所以屡禁不止。老人无奈之下心生一计,对孩子们说:“我已经喜欢你们这样做了,以后你们每这样一次,我给每人一元钱。”于是,孩子们干得更起劲了。过了一阵,老人说:“现在不成了,我没钱了,以后你们再这样一次,我只能给你们一角钱了。”孩子们不屑地说:“你想得挺好,给那么少,谁干啊!”
伯恩斯曾提出三种激励规则:一是为“所能获得的奖赏而做”,二是为“正在得到的奖赏而做”,三是为“美好的东西而做”。第一种激励是结果取向的,第二种激励是过程取向的,第三种激励是理想取向的。人们在面对第一种激励时常算计,但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激励却能不计较且乐此不疲。故事中的老人之所以聪明就在于,通过把过程激励转变为结果激励,达到制止孩子淘气行为的目的。
三、形成性评价方案
要体现对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视
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一方面要侧重培养英语师范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如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要及时把最新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最前沿的英语教学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内化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通过准教师这一载体使先进的英语教学理论转化为英语教育实践活动。
由于师范生走进中学英语课堂的机会有限,在反复进行模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之后、进入教育实习之前很难有走上中小学英语课堂讲课的机会。这种情况阻碍了师范生进一步探究英语实践教学,阻碍了对师范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中设立了“一对一英语学习指导教师”这一专题,并作为形成性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从第一周开始布置师范生寻找一个自己的帮助对象(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利用网络通讯进行远程指导,建议为小学或初中的学生,当然,其他层次学生也可以)。师范生担任学生的英语学习顾问,但不同于做家教,否则性质的改变将影响师范生能力的培养。师范生详细记录对学生的辅导帮助过程并作为作业上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安排时间讨论师范生作为学习顾问所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方法。师范生通过这种真实的英语教学活动,通过与中小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对辅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解决,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下面几段摘自一位师范生的辅导日记:
……
成成说老师上课讲的语法他听不太懂,所以今天我就给他简单讲了一下句子成分,我觉得对于初二学生不必用那么多专业术语讲,那样一开始就会让他觉得一下子接触了好多难生词,这样讲过之后,第二次提到的时候他不一定会记得这个单词的意思,更不用说它所代表的成分的意义。如果要让学生增加词汇量,老师不妨在讲语法前一天向学生介绍这些句子成分的名称,给他们时间来理解、记忆,在这之后再进行语法讲解……
我想不论教什么内容,都不要在刚开始时把学生吓住,不要说“今天的内容有难度,大家要认真听”之类的话,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内容很重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
晚上,妈妈问我:“你给成成讲的东西,他都能听明白吗?”这倒提醒了我:不要问学生“你们听明白了吗?”因为我觉得无论是教一个学生还是一个班,人多少都会有虚荣心,学生也许会因为别人说明白而自己有问题也不会再提了,或是不好意思说还不懂。老师可以通过设计练习来判断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样更客观。就算那些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同学也可能在某处存在问题而自己没有意识到……
今天是周六,成成打电话告诉我他在期中考试中英语考了第二,我很为他高兴。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你一定要相信他们能做到。
成成还告诉我,他们可以报名参加英语二级考试。只是感觉备考中记忆单词比较困难,让我帮他想点办法。我告诉他,词汇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不可期望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当然也有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根据词根加上前缀和后缀,或者记住一个名词,再联想它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来记忆。我不同意按照词汇手册的顺序记忆单词,因为很多类似的单词背诵多了,很容易混淆。
表1是我们的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发展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中评价的内容构成与计分比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考核方案中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占很大比例,其目的在于:①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与对他人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这是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必须要具备的技能之一;②变被动接受教师一个人的评价为主动参与评价,并在多人的评价中更加全面认识自己;③学生参与评价也为学生之间阅读学习他人的作品提供了机会;④培养团体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⑤培养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荀渊.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教师教育,2004(8).
[2] 梁树森.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新视野[J].教育科学,2002(12).
[3]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汪家宝,刘丽. 构建教学技能训练的新模式[J]. 广西高教研究,2002(8).
[6] 周红,董志澄,祝智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7] 肖惜主编.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外语系)
(该方案自2014年9月1日执行)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精神,按照《山东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宗旨。突出课程评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行为不断优化的最终目标。
二、评价原则
课程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潜力,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要重视和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控制好考试规模和考试总量的前提下,着重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要依据高中教育新课标,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理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自己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1、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要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2、评价标准要多元化。既重视个体差异,又彰显个性发展。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采用具有开放性的,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互动化。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班主任和专家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过程动态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6、评价体系科学化。构建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对象与主体
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互动化是课程评价的具体表现。让学生、教师、家长、班主任和专家等共同参与课程评价,以多渠道的信息反馈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1、学生──形成教师、自我、家长、同学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形成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年级主任、同事、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评价主体的各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在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的评价过程中交互作用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评价内容与目标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全面提高。评
价内容的设置应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并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从而促进各项目标的实现,使其不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一)、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1、基础性发展目标:
具体包括: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等。(1)、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3)、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具有团队精神;尊重并能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具有合作意识;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具有自控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4)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备锻炼身体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具有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5)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学会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6)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热爱公益事业,有爱心,有公心。
2、学科学习目标:
参看各学科课程标准列出的本学科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对评价方式提出的建议。
(二)、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1、职业道德。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乐于奉献;出事公正、待人诚恳,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和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3、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年级主任和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教案和学案。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热
爱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专业水平。
5、参加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自编教材活动,探索教学新理论、新模式、新路子;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争取发表。
6、教学成果。积极参加学校、县、市、省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评选;积极参加教改实验、课题实验,并积极撰写文章,总结科研成果。
7、工作量和工作纪律。所教班级、班额不同,评价结果不同;满 工作量要鼓励,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的评价得分要低;不满工作量和长期请病假的评价要低。
五、评价方法与措施
评价方法努力做到多样化,对不同对象或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使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一)评价方法:
1、全员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全员评价就是要求全体学生、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课程评价。全面评价就是要以“知识+能力+创新”为重点,既要注重全面综合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的评价。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要以定性评价为主。可测可评的采用量化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教师的积极性。3、平时考核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加强平时抽查与考核,使人人注重平时,把考核结果作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看待。平时考核为单项或几项工作的考核,定期评价为全面考核,要进行综合评定。
(二)具体措施:
1、学生评价方面:
(1)、评价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要把功夫下在平时。(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结果的资料。
(3)、考试、考查应根据学科特点,按照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笔试、口试、实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
(4)、考查学科的成绩评定,可采用及时评定或延时评定的方法。延时评定即暂不打分、延时给分。鼓励加“分”,舍得送“分”,允许学生在考查之后重考,成绩如有提高,可改变原来的成绩,记较高一次的成绩。
(5)、每学期、每学年结束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
2、教师评价方面:
(1)、完善《教师考核表》,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年级主任、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3)、以校为本,注重教师行为的过程评价,培养教师的团结协作
精神、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成长。(4)、不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六、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呈现形式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定性评价采用评语的形式。
评价结果的表述形式,要注重事实性、描述性、发展性评价用语的开发,慎用判断性结论。要侧重于激励,以调动积极性。
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要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指导激励学生、教师不断改进发展,逐步缩小与目标的差距。基础型课程评价
一、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活动,占学校教育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具有显著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集中体现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性、发展特长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的成功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贯彻“重基础、重能力、求创新、求发展”的教育教学原则,努力达到使学生“学做人、会求知、能创新、健身心、有特长”的育人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资源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真正做到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体系,提高课堂教学45分钟的效益,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宗旨。
(一)课堂目标
在“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认知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法律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评价内容 1.基础性
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学会基本方法。还应体现:㈠面向全体学生;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面向全体: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得当,不任意拔高。(2)德育教育:结合教材有机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目的性、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3)双基要求:符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要求;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注意总结基本方法。
(4)难点突破:把握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掌握。(5)学法指导:结合教学过程,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活动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还应包括: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活动;㈡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和充分的活动时间,使学生既实现认知、理解、探索和创造,又能够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㈢教师恰当运用各种有
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觉活动。活动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讨论,发表见解。
(2)讲座式教学:避免满堂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展开各种形式讨论(如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提问式讨论)。
(3)知识形成过程: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中形成知识。(4)师生互动性:师生配合,关系融洽。(5)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媒体和手段 a.课本 b.课堂练习c.信息技术 d.实验演示 e.教具、挂图展示等 3.民主性
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学相长。
还强调: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潜能,给每个学生同样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允许学生在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㈡要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融洽关系,通过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民主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情鼓励,不存在歧视行为。(2)鼓励发挥潜能: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见解。
(3)重视情感、意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和认知差异。4.层次性
课堂教学应体现层次性:㈠由浅入深;㈡既有统一要求,又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的要求,坚持分类推进,类类提高。层次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把握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识的普遍水平,有明确的基本要求。
(2)体现拓展性要求:适应认知水平较高学生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开拓、综合和提高。
(3)作业的层次性: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拓展性、提高性作业。5.技能性和专业性
素质教育课堂除具备上述主要特征外,还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良好的专业水平,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教学的艺术。技能性和专业性的主要评价内容:
(1)教态:亲切、自然、得体、富有激励性。(2)板书:清晰、规范、美观、有创意。
(3)言语表达:使用普通话教学,表达清楚、简练、有吸引力。(4)课堂节奏:节奏恰当,合理安排时间。
(5)上、下课时间:准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课。
(6)教案:认真备课,书写规范,有创造性,体现现代教育理念。(7)课程资源选择:除运用课本外,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如最新科技、新观点以及各种有效练习。
(四)评价方式
1.根据上述评价内容,逐项评出等第:
较好地体现评价内容要求的评为“良好”,基本能体现的评为“较好”,未能达到或较差者评为“一般”。
2.建立个人自评为主,教研组教师、有关行政领导、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1)个人自评:由个人逐项确定等第,并在征求学生意见后写出“自我总体评价及改进教学设想”。
(2)教研组评价:由教研组给予逐项评价,并写出“教研组总体评价及改进教学建议”。
(3)评课教师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时,应充分尊重执教教师本人意见,允许执教教师保留自己的意见。
(4)评价表由教研组长签字,并收交校教研室。(5)课堂教学评价表:(见附件1)
(6)学生评议:(《课堂教学学生评议表》见附件2)
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和感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评价时应注意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评价课时的代表性和感受表达的直觉性。学生评议调查要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生和一定时段的课时(一般不选择某一特
定课时)。《课堂教学学生评议表》提供问卷调查的一般内容,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学的具体情况增删某些内容。
二、考试评价
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运用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指导考试评价工作,充分体现“面向学生,立足发展,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
(一)评价原则
基本理念: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循序渐进的原则:考试要求符合新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规定,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步到位,循序渐进。
2、承认差异的原则:承认学生在认知水平、方法习惯的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潜力,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3、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试卷批改和评价,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弄虚作假。
4、师生互动的原则,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坚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考试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考试评价工作中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促进教师改进工作。
(二)具体规定
1、严格掌握考试的难度
根据考试的目的和性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命题并控制易(识记)、中(理解、一般应用)、难(综合应用)比例,杜
绝设置怪题、偏题和脱离课程标准或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难题。期中期末考应力争达到两个70%(及格率70%,平均得分率70%)。
2、实事求是地评定成绩
教师应及时实事求是地认真批改试卷,评定成绩。认真统计分析考试情况,明确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准把教师使用的质量分析表上的学生考试成绩公布,更不准对成绩未能达到要求的学生歧视。
3、正确对待考试结果
正确对待考试结果。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考试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要通过对每一位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4、试行重要考试书面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体现考试评价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精神,通过师生互动,使考试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改进方法、开发潜能、自我发展”的过程,决定试行重要考试书面评价制度:
(1)重要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毕业班各级质量检查)每位科任老师应选择5—10名学生(科任教师确定的“帮扶学困生”和“培养优秀生”的学生为必评对象)进行书面评价。
(2)书面评价前备课组长应把试卷各题难度类型通知科任教师,并由科任教师通知学生并指导进行评价。
(3)学生自评:应总结失分的主要类型,分析主要原因(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方法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心理
因素)。
(4)教师在学生自我分析、评价基础上进行评价,评价时应实事求是,有针对性、有启发性,并注意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三)《考试质量分析表》《考试评价表》《学生成绩报告单》(见附件3、4、5)
三、教学方案评价
设计一个切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和考试实际的教学方案,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和保证,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教师课堂教学方案的结构及评价标准规定如下:
(一)课前系统
1、分析教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节教材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学生: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3、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4、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5、设计教学方式: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
技巧。
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二)课堂系统
1、课前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围绕“凝神、起兴、点题”的功用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在设计中要注意下列问题:(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2)从学生角度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师生互动方式;(4)准备1—2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案例;(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教材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适当减少统一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1)引导学生回忆、巩固所学知识的问题及方案;(2)设计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三)课后系统
1、评价实行结果(即教学后记):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实施效果,课后及时做出自我评价,并写出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2、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根据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案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四、教学方案的评价标准:
1、教案要体现出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成果,体现出教师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方案的创造性。
(1)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掌握,同一备课组教师在教案中要有一致的表述。
(2)教案应与备课组教学进度表规定的课时数一致。
(3)教案要求手写,写在学校统一使用的教案纸上;借鉴教学参考书,应经过筛选取舍,体现教师自己的教学意图及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2、教案格式规范,项目齐全,内容充实
项目一般有周次、授课时间、教学案累计总节数、课型、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1)根据学科性质,必备项目应齐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精神。
(3)教学过程应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且详略得当,层次清楚。
(4)重点、难点处理得当,教法运用合理。(5)重视学生活动的计划,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6)设计教案应同时考虑作业、练习的配置。
3、教案书写要认真、清晰、工整。要保存当学年的教案,以备学校随时检查。教案检查评价情况将记入教师工作考核中。抄袭他人的教案或从网上全文下载的教案定为不合格。
4、中、青年教师要写详案,老年教师(老年≥50周岁)可写简案。
五、作业布置及批改的评价
(一)指导原则:
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总体要求:
1、根据学科特点,作业规格统一(同一学科作业样式统一;要求统一;格式统一;批改符号统一)。
2、作业注意分层次要求,对各类学生的作业要求要具体。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规范、完整、及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增强责任心,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作业要有批改时间及评价等级或分数。要积极探索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的方法。
4、批语应恰当、合理,形式多样,对存在问题明确指出,并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启发性、指导性。
5、及时处理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努力培养学生改错的好习惯。
6、重视后进生的帮教,平日注意加强辅导,对他们的作业力争面批面改。
7、重视实验、制作、调查等形式作业的批改,及时总结表彰,不断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和社会实践能力。
8、重视学生作业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9、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教育,敦促其改正错误做法。科任教师要教育学生不抄袭作业。
10、科任教师要登记每次作业缴交情况(也可由科代表登记),并于学期结束前交到教务处;科任教师应要求学生保留当学期的作业,以
备学校随时检查。
(三)作业量控制:
1、教学时间与作业时间的比例:
数学科:1:1;物理科:1:0.8;化学科:1:0.6; 语文科、英语科:1:0.5;
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布置作业,有的作业可以当堂完成;
2、题量控制:每次布置的作业,题目要达到一定的数量。
3、书面作业之外,还要布置口头作业(包括预习、复习、背诵、熟读课文等)和一定的课外练习。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问卷调查表(见附件6)
六、拓展型课程评价
拓展型课程包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评价包括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两个内容,校本课程评价包括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三个内容。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拓展型课程评价方法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课程方案评价表、评价项目、评价要求、分数。
1、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占20%)(1)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得3分;(2)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得7分;
(3)课程宗旨的体现,得5分;
(4)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得5分。
2、课程目标的确立(20%)(1)目标明确、清晰,得7分
(2)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得6分;
(3)考虑到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得7分;
3、课程内容(40%)
(1)内容组织好,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得10分;
(2)内容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得15分;
(3)内容的新科技、新观点、新教学思想含量高,得15分
4、课程评价(20%)
(1)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得20分。
(三)、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1、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 指导思想(10分)
(1)、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得4分;
(2)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得3分;
(3)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得3分。
2、目标内容(8分)
(1)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得4分;
(2)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得4分。
3、指导过程(24分)(1)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 1/2 课 时,得4分;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善于设趣导疑,得5分;
(3)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得3分;
(4)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得3分;
(5)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得6分;
(6)设计训练针对性强,课堂灵活、生动,得3分。
4、教师素质(8分)
(1)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得4分;
(2)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得2分;
(3)板书科学、新颖、美观,得2分。
5、全体性(12分)
(1)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得6分;
(2)全体学生都有收获,得6分。
6、全面性(13分)
(1)掌握学法,习惯良好,7分;
(2)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6分。
7、主动性(11分)
(1)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5分;
(2)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6分
8、创新性(14分)
(1)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7分;
(2)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7分。
等级分数 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90分,合格60分—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1、本表由学生、家长、指导教师认真如实填写。
2、本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之一,装入学生成长记录挡案袋。
3、该课程总评成绩填入学生学习成绩报告单。
(五)教师综合评价
1、教学方案
教师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状况认真备课。备课要写出教案,教案应有下列项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及教学反思等项,要求中、青年教师写详案,老年教
师可写略案。每学期结束,青年教师应缴交全学期教案以备查阅考评,中年教师应缴交两篇优秀教案作为考核的材料。
2、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具体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设计应贯穿每节课的始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传授知识,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充分发挥和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力争课堂内解决问题。应采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上好实验课。
3、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
科任教师布置学生作业内容必须精选,分量与难度要适当,作业数量要有弹性,分必做与选做,选做题可以有较高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探讨思考。科任教师要督促学生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要认真及时检查作业,发现不交作业的学生要及时催讨,作业缴交情况要记入《作业登记表》。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好讲评。要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外作业时数建议为:数学科1:1;物理科1:0.8;化学科1:0.6;语文科、英语科1:0.5;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布置。语文科每学期作文8大篇8小篇,可以课内课外结合。
4、听课评课
教师都有听课责任和被听课的义务。教师每学期最少听课16节,听课记录每学期结束上交教务处检查、登记。
5、辅优、转差
教师要主动、及时对学生辅导,为学生解惑释难。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耐心帮助,使其树立信心,改进学习方法;对少数学科尖子生,要提出新要求,培养其自学能力,鼓励成才。每位教师每学年应重点帮扶学困生2—3人,培育优秀生1—2人,并填写表格学年结束时交到教务处。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科任教师应互相配合协调,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提倡因人而异,个别辅导,当面释疑解惑。
6、辅导学生竞赛
积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争创好成绩。
7、教研活动
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中考、的要求和动向。尤其要重视新大纲、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级主管部门布置的教研教改活动。教师之间要团结协作,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辅导材料。要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制定兴趣小组活动计划,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竞赛,以培养发展学生特长。备课组要在组长领导下,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每两周集体备课一次(每两周课时数小于四节的学科,每个月集体备课一次)。有中心发言人主讲,分析教材,统一要求,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积极参加说课、公开课活动。
8、论文发表
教师要钻研教学业务,积极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和业务进修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及时了解教研、教改动态。要大胆进行教改探索,开展教改项目,要主动承担教学研究课、教改示范课,互教互评。学校鼓励教师总结交流经验,撰写教学论文。
9、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
组织学生从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辅导学生、作业量、拖堂现象、对学生管理的参与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0、期中、期末成绩评价
出好有关考试的测试题,认真做好评卷工作,评分要客观、公正,做好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努力提高各科及格率、平均分、优秀率。教师要把期中考、期末考的成绩及质量分析表上交教务处。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2、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小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3、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4、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6、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三、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我们所应用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可信等。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其需求,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目标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的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中
小 订阅
一、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旨在及早让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刻接触最有智慧的经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其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依据
今天,有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诵读经典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其基本理论有以下几条:
(1)经典诵读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灵越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被无所不在的浅俗、甚至庸俗、低劣的“快餐文化”包围着,造成他们“阅读面太窄,快餐式的阅读太多,名著读得太少,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读的不是精品,而像鲁迅先生说的,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从儿童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20世纪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被逐渐丢失了。”在学生记忆力强的时期诵读的经典可以作为一种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储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
(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正如古人所说,这一时期的儿童“多记性,少悟性”,小学生的记忆潜力很大。如王财贵先生所说,小学生好像是一头有四个胃的牛。如果不让他们好好储存下一些经典,正是饿牛。对小学生进行经典教育就是先让他们“食饱”,而后慢慢“反刍”。朱光潜先生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曾经就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之间效应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学习能力的项次记有: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加强阅读能力、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好、提升作文能力、增加语汇、认识更多字、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专注力、持续力增加、开发理性等。
(3)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简单易行,成效显著
古诗文诵读采取的是“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小学生每天用10—20分钟诵读经典,重在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因而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反而开拓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空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施目标与定位
(一)实施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全体学生和教师理解“诵读经典”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在学生中开展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得以“童蒙养正”。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古诗文,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品味古代文化的鉴赏能力,感受先辈们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3、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重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使学生在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得失成败等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升,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韧、孝仁礼仪等道德品质。在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参照中,使学生在少年时就站在了相对高的道德起点上直面人生。
4、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积极探索出一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的青少年道德建设新途径,进一步提高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5、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定位
对于经典诵读我们在大力推进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这一门课程的定位问题,如何使经典诵读真正收到实效而不加重学生负担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之一。因此,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定位如下:
1、“有所知”,即属于了解的层面。
小学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重要的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领导着时代的潮流。而经典就是我们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经典,了解古文化的丰厚博大,对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2、“有所得”,即真正有所收获。
通过经典诵读,我们想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教学的效益。
一是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因为,古诗文经典毕竟比较抽象,而且拗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是比较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是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四、主要措施
(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马洪国副组长:韩秋
成员:蔡翠翠刘建华李云孙启峰张丽君
(二)参加对象:全校师生
(三)诵读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和学生的实际,我校编印首批校本教材共四册。分别为《三字经》(供一二年级使用),《弟子规》(供三四年级使用),《增广贤文》(供五六年级使用),《论语》选读(供六年级使用)。
(四)实施措施
A.营造书香氛围
1.利用教室内黑板报,教室走廊墙裙,展示学生所读、所得。间周定时更换,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2.学校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或成果展示等活动,以赛促学,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本次活动之中。
3.提倡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读书,同写反思,共同成长,为全体学生做乐读、善思、勤写的典范,带动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的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
B.体验“诵读”乐趣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我们设想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开展“诵诗会”、“诗文图展”、“诗文接龙赛”以及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书画比赛等活动,每班评选“背诗大王”、“背诗能手”,还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与学生共读经典、共同成长”活动。既让全体师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C.关注“诵读”过程
1.学生借助图画、注解和助读,感悟诗文的意境,熟读成诵。
2.语文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
3.要学以致用,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诵读形式与时间
1.晨诵——在晨曦中唱响经典
“记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前30分钟为固定的诵读时间。每天清晨,伴随新一天的开始,班级采用教师随班陪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诵读经典、感悟经典。在强化记忆力训练、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师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午读——让阅读成为习惯
为了引领学生与书为友,与经典同行,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我们充分利用午间空闲时间,号召学生在教室内静静的自由阅读、做读书笔记。假以时日,阅读一定会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3.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
号召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用随笔、日记或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形式、不限篇幅、但力求真实。
除此之外,教师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阅读经典。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六)诵读要求
1.各班诵读力求做到: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味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2.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
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五、评价方法
1.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主要依据《榴园镇中心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常规检查细则》中的有关规定,对教师的计划、备课、上课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方式体现多样化,要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式结合起
(1)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2)学校抽查。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到各班级随机抽查学生的经典诗文诵读情况,将结果纳入到教师的评价之中。
一、发展性学业评价的目的
发展性学业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 不仅关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 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发展。运用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教育功能, 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实践、创新, 促进其知识、技能和情感多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二、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方式与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 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既有对课程学习过程中课堂表现和课程实践的过程性评价, 又有对课程操作活动表现及期末理论知识考核的终结性评价;既有教师评价, 又有同伴的评价和自己的反思, 力求多渠道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
1.课堂表现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是过程性评价方式, 注重对课程学习过程情况的评价。目的是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 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和问题的态度, 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具体方法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听课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小组及全班讨论时是否积极参与、发言次数、发言内容、对其他同学提问的回应、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分为A、B、C、D、E五个等级, 见表一。
2.课程实践评价
课程实践评价的目的是考查学生见习期间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情况, 对幼儿园的生活制度及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了解。
具体方法是根据见习报告、个案观察记录、见习结束后带队教师和见习幼儿园的评价意见、主题研究报告或调查分析报告等进行评分, 见表二。
3.期末终结考核
期末终结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程度和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方法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内容拟订一份试题, 题型主要有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和理论应用题。对试卷评出分数, 以百分制记分。
4.操作活动表现测评
操作活动表现测评是终结性评价方式, 注重对课程学习的操作活动的测评。
考核形式:分组考核, 以两三人为一组, 现场抽签, 每组抽取两个问题, 进行情景设计、现场模拟操作并说明。
问题设定:由师生共同商定, 以《幼儿卫生与保健》中的可操作部分为主, 例如:病儿护理和意外事故急救处理等技能部分, 不少于20个问题。
考核评价: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发展总体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目标为基准, 符合学科基本理论与实操训练的要求, 由主讲老师与课程组其他学科老师同时进行评价。纪律及学习态度 (15分) 回答问题情况 (15分) 倾听态度 (15分) 课堂参与情况 (20分) 作业质量
评价标准: (1) 技术性标准 (总分50分) , 根据各问题的具体操作措施和步骤确定; (2) 非技术性标准 (总分30分, 每项6分) , 包括:态度诚恳、情绪稳定, 表情平和、神态自然, 角色投入、合作积极, 动作轻柔、连贯一致, 操作熟练、表述完整; (3) 语言表达 (总分20分, 每项4分) , 包括:脱稿表达、思路清晰、口齿清楚、语调平和、语句连贯。见表三。
三、发展性学业评价的管理
学生学业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进行有效管理, 要从课堂表现、实践表现、期末理论考核、情境设计现场模拟操作等多个方面, 对学生学业做出总体评价, 具体见表四:
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提高考评的透明度, 评价表应一式两份, 一份由“课代表”或“班长”代管, 主讲老师定期将记录转存。
目前, 《幼儿卫生与保健》发展性学业评价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各种评价方式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但具体细节还要进一步完善, 形成既有可操作性又较规范的评价体系, 使之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并能为其他专业课程迁移推广。
参考文献
[1]江婷.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发展性评价方案的设计[J].中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11) .
1. 评价目标的发展性。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生硬、粗暴、结论性的语言。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评价方法的开阔性。积极的教师期望和教学评价,学生欣赏式的自评和互评,是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有效刺激。带着亲切、友善情感的积极评价可以激励孩子,可使他们乐于接受的指导和帮助。《新课标》提倡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无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评还是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或点拨、启迪,并以友爱的情感,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民主的态度调控评价过程,赞许的目光,宽容的微笑,亲切的动作,多用你的大拇指,少用你的小拇指。
3.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我们不仅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学生的作品发布出去,将网友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为学生们的作品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为学生创设一个表演平台,他们将会给你一份惊喜,一份收获。学会欣赏别人是一种重要的品格和交际的本领,也是向别人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点评要得法,巧妙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
4.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在实践中,我们将评价方式定位于基本概念的测试、基本技能的测试、作品创作能力的测试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作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对“认知理论+实践操作”进行教学评价。其中,认知理论的评价吸取其它常规教学的方法,采取量化评分的方式。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对策
1. 师生多元评价。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在进行评价时对于学生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并且可以进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评价、学习后填写学习反馈表、定期进行学生座谈会、教师听课评课研讨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2.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信息技术的重要方式。教师对每个小组给出不同的级别,例如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每个小组的评价阶段对应分数不一,叫做小组分。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是自己的个人分加上小组分,生成自己的成绩。
3. 发展性评价。将评价的目的侧重于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而不是分等级、鉴定、奖惩,评价要面向未来的,而不是面向过去,要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档案袋、开放性作业等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记载,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空间,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发展的目光去评价学生。
4. 全面性评价。现在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现在的评价中除了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试卷性评价、操作技能的考试评价外,对于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与信息作品的鉴赏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协同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也要进行一定的评价。
5. 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对于有些评价不能直接用完全定量的试卷分数进行评价的要将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对于一些完全无法量化的评价可采用定性评价来起到一个反馈激励作用,在现在的教学中往往采用选做提高作业对一些好的学生在基础的量化作业上再进行一定的定性评价,平时对学生的评价则通过教师的一种激励性的质化评价语句。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不能只用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而更多的使用档案袋评价、日记评价、作品评价等评价方法,使学习的结果和学习过程变得同等重要。
【精品课程教学评价方案】推荐阅读:
【精品】语文教学计划10-22
高中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方案(精品)12-04
【精品】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07-22
《一面五星红旗》第二课时精品教学设计09-12
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反思精品教学反思07-22
语文(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鸿门宴》教学设计10-14
《网络营销实务》课程标准(精品课)09-24
[精品资料]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0-09
精品课程学习效果06-14
精品课程特色示范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