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产内部质量控制方案(精选7篇)

生产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篇1

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不良品的原因有很多,从理论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未严格执行文件要求做好产品的首检与抽检工作。首检的目的是通过产品的首件确认,在无质量异常的情况下投入批量生产,防止不良发生。而抽检是确定工序的稳定性,通过抽检进一步掌握产品的质量动态,并根据其波动情况对生产工艺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保证产品质量。

二、过程质量控制不合理。对于生产的产品质量控制由生产部门自行把握,极易出现质量失控状态,并且未做好相应的监督、检查工作。

三、对于发生的质量问题不重视。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不仅没及时进行原因分析,而且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也未采取任何的控制措施,同样还是按习惯生产,结果导致第二次质量事故的发生。

四、人为的工作习惯、经验不能作为生产操作的标准和依据。如果仅靠习惯和经验做事,走不出习惯和经验的人,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所以要靠SOP来规范作业流程。介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突显了过程控制的重要,同时也说明了有效的过程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手断,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进行有效的过程质量控制。

一、全面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培训。中小企业的生产操作人员普遍存在素质较低的现象,企业招聘的工人更多的是“农民工”而非真正的技术“工人”,他们的脑海里根本没有“质量”的概念。因此,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则首先要从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开始。

二、严格执行工艺规程。产品的生产加工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工艺要求生产。因为制造过程是产品形成的直接过程,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过程的有效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产品出现不合格。此外,在严格按工艺要求生产的同时,还必需提高生产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抓好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将影响产品质量、工序能力及生产效率的因素都管起来,建立一支能持续稳定的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生产队伍。

三、合理的设置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的合理设置是产品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因此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必需设置相应的控制环节。如:原材料的进货检验、半成品的过程检验和成品的最终检验;其次,建立“三检”制度,设置内部质量控制人员,在生产的各个关键工序建立控制点,并确定各级主管为质量第一责任人;最后,还需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质量监督、检查人员。其中须注意的是,质控人员必须独立于生产部门,归口质管部直属企业最高领导管理,这样质量控制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

四、建立畅通的质量信息传递渠道。质量信息的滞后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落后,没有畅通的质量信息反馈渠道,是很难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因此“信息的及时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五、进行不良品的有效控制。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处理不良产品的时候,往往忽视不良原因分析、措施制定等有效控制手段,对问题的处理仅局限性于表面的责任落实与处罚,结果是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因此,对问题的处理必须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不良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未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处理和教育不放过。总之,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质量检验是基础,过程控制是核心,不管是在质量控制阶段还是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过程控制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程控制打破了原有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将相互独立的各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贯穿与生产和技术的全过程(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和使用过程)。真正的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明白,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断,进而将质量管理从事后的处理、落实,推进到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进而发展到事前的把关和预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质量控制,最终将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上升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而形成全系统的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三步曲

第一步曲:培养三种意识

做为品质培训,讲得最多得就是什么叫做品质,怎样做好品质,往往你在台上讲得口干舌头软,台下受训者想睡觉。培训完后,受训者交头接耳,最后汇成一句话:好是好,就是对我们不实用!作为培训者听了,半条小命又气没了。我也曾在企业培训过什么是质量,其实就是简简单单一句话:质量=良心+责任心,这样受训者又好记,也容易理解。有时员工自己也会问,我拿了公司的钱,又没干好活,是不是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如果因自己没干好的事情,造成公司大的损失,良心更过不去,生产和品检人员也同样会反问。大家有了这个意识,再适当往下引导,这个质量原因也不是很难控制,只要稍微有点责任心,就不会出这个质量事故了。因为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怕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他们会主动问你,以后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品质呢?此时孺子可教也,可以培养员工品质的三种意识了!

一是自检意识。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生产质量控制的密决是:让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产品。要求员工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要自我进行检验,只有自己认为是合格品,才可以流向下道工序或车间,在自检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要自已做好标识并把它分开放置。二是互检意识。对于上道工序或车间流过来的产品,必须员工不要看都不看,就忽拉拉往下做,要检验认为是合格品,才可以进行生产,对查到上工序或车间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反馈。坚决做到不制造不良品,不接收不良品,不传递不良品。三是专检意识。做了自检和互检的动作后,生产主管就可以对专职检验员灌输了:员工一边要生产,一边都在做自检和专检的工作,做为专职的检验员,就更应该有强烈的质量控制意识。专职的检验员如是你部门的下属,那更好沟通;假如不是你部门的人员,他也会接受你的教导!第二步曲:紧跟过程控制在管理中,大家都看中结果。因此,很多朋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如果没有过程,哪来的结果呢?我们是注重过程,没有好的过程,难有好的结果!对于品质的控制,我认为只有紧跟了过程控制,才可控制住品质;因此在向友人传授中,我让他一定要紧跟过程控制。一是首检控制。在产品上线前,必须要求班组长、品检人员和员工,对在要投入生产的物料,都要仔细核实;要使用的工装配备,要确认性能是否稳定完好。然后小批量生产三只产品,确认产品是否合格。合格后再上线生产,不合格要查找原因,直至合格才能批量生产。

二是巡检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和品检要对产品进行抽查,要用80%的精力关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如:生手员工、关键设备、关键岗位等。三是终检控制。在收线时,对于最后的产品,要重点控制,往往此时员工的心态都比较急躁。举例,一位员工有快下班时,还缺一只产品装箱,他就找一只不合格品,叫人返修一下,没经过检验人员就直接装箱。被班组长立马纠出,此只产品有严重质量缺陷。何况产品收线时,还有一部分产品等待返修,所以越是快完成的工作,所要严加控制!

第三步曲:再加二把武器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不是在上升,就是在下降。如果要实现品质管理的“长治久安”,管理人员就必须随身携带二把武器:“明刀”和“暗箭”。第一把武器是“明刀”—“三分析三不放过”活动。俗话说明刀易躲,但也要看谁在使刀,又是一把什么样的刀。如是一位武林高手,手中拿着一把木刀,我想也没有谁说好躲:但如果是一位没练过功夫的人,手中握着明晃晃的宝刀,你敢说好躲吗?我所传授的武器是有刀谱的“明刀”。每天生产早会上,都要分析昨日生产中出现和碰到的质量问题,深入分析这些质量问题的危害性,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不合格品一旦出厂,不仅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将损害用户利益,接下来分析产生这些质量的原因,层层追溯,明确质量责任,找出漏洞;在此基础上,分析应采取的措施付诸实施,及时改进不足。整个活动过程要真正做到“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质量责任未明确不放过,纠正措施未落实不放过。”管理者每刀手握“明刀”,每天追求质量提高一点点。第二把武器是“暗箭”—人员质量意识试验法。俗话说暗箭难防,在品质控制中,如果没有这把“暗箭”,怎能杜绝员工麻痹大意思想。人员质量意识试验法的实施过程是这样的:管理者不定期地找一些质量缺陷不明显的不合格品,记下编号或做好标识后,混入一大堆同类产品中间,看员工能否把它们及时、如数地检查出来。那些质量意识不强、工作不细致的员工,在碰到这种事先不打招呼,且随时随地都可能举行的“考试”时,就往往很难得到高分。所以,要想经受住“暗箭”的考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心和责任心,“不接收来自上道工序的不合格品,不把不合格品传递给下道工序”。

综上所述:针对现在车间的质量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一、施行首件检验制度,全员参与,每位员工都发放一本首件检验记录表(锻造车间按照生产线划分,每条生产线一本,由班组长负责,铸锻车间也按照班组、班次,由班组长负责,装配车间也按班组为单位,金工及钢结构以员工为单位),在首件产品下机后进行自检,并将数据记录下来,自检合格方可继续生产。(当班第一件产品、每次调机的第一件产品、不同种类产品的第一件),要求员工对产品的所有尺寸都进行检验,不能只检验自己负责的工序。

二、施行封样制度,每位员工在首件检验自检之后确认产品无误的情况下进行封样,采用透明塑封袋保存在工作台上,等待质检员核实,经质检员核实尺寸无误后可继续生产,同时将封样产品放回周转箱。相反如果检验结果不符合要求则停止生产进行整改,整改过后的产品从新报检检验,直到合格后方可批量生产。

三、施行自检制度,全员参与,每位员工都发放一本自检记录表,在当天的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自检,频次设定为5次/天,每次自检要求将检验尺寸、时间、数量等内容作好记录,以备查阅,个别工序生产频次较高的可以另行设置,如线带材成型机可设定为10次/天,冲床可设定为8次/天,如果自检中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通知车间负责人及质检员,排查前期做的产品,由生产计划部及安质环保部共同解决,同时车间负责尽快对该产品加工工艺进行确认,保证调试后产品合格,方可继续生产,同时继续执行首件检验,自检等规范。要求员工对产品的所有尺寸都进行检验,不能只检验自己负责的工序。

四、实施巡检制度,巡检制度由车间主任、副主任、技术员三人负责,填写巡检记录表,记录产品尺寸,检验时间、检验数量、该产品操作人员。每天限定最少对全车间各道工序巡检3次。要求对产品的所有尺寸都进行检验,不能只检验自己负责的工序。

生产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篇2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有效发现并提示风险, 被认为是企业风险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部审计质量作为内部审计的安身立命之本, 对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IIA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同时,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12年4月发布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 (试行) 》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 (试行) 》, 对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2 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风险的关系 (问题的提出)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理事会于2001年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另外,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诸多的相同点:它们都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要想取得效果都需非常重视过程管理;一方面,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 另一方面, 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因此,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都是为风险管理服务的, 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为企业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有助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3 文献综述

如何加强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 也是我国学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王小力 (2012) 认为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较多, 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和审计人员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3个直接因素。同时,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可以借鉴COSO内部控制理念, 这为构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框架提供了新思路。吴晓凤 (2012) 对内部审计质量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审计业务主体单元和内部审计的八要素3个维度进行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设计。《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 (试行) 》设计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 即可以从内部审计环境和内部审计业务两大方面进行评估, 为内部审计机构进行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总之, 内部审计质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战略、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专业管理与专业技术等, 这些方面相互联系、制约, 具有系统性。下面, 本文在分析当前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借鉴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理念, 从5个方面构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4 基于COSO框架五要素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在COSO框架中, 内部控制的5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控。基于这个思路, 笔者从5个方面构建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 包括:内部审计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内部审计活动和监控。

4.1 内部审计环境

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 塑造企业文化, 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 是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中, 控制环境是基础, 是关键, 如果控制环境不好, 企业的内部控制就不会好。而在内部审计建设中, 内部审计环境同样也是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内部审计环境影响全体员工的意识, 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基础。笔者认为, 内部审计环境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等多个方面。

4.1.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从世界各国内部审计实践看,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大体有3种类型:受董事会领导、受总裁或总经理领导、受财务负责人领导。不管哪种隶属类型, 都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 独立于领导的意志, 内部审计行为才会不受限制, 内部审计结论才具有客观公正性, 审计建议才能被适当采纳。在我国, 目前实际上大多数内审机构在总经理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同时接受政府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的指导, 在部门设置上公司内部审计与其他职能部门并行, 这将难以避免内部审计受各方利益牵制, 难以开展独立的审计活动。实际上, 内部审计部门既受公司董事会领导, 又受总经理的牵制, 加之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高度重叠, 这种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难以发挥。

基于此, 笔者建议, 内部审计部门应在董事会下设置, 其地位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同时, 在审计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 在行政上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以此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除此之外, 公司审计部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 在很大程度上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因此, 公司要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基本的经费, 提供必要的设备 (比如计算机硬件、软件) 、办公条件及用车等, 同时审计人员的工资也要有合理的保证, 不能过低, 这样才能保证有优秀的人才愿意到内部审计机构工作。

4.1.2 内部审计负责人

责任权限及管理理念和风格。除了上述从机构设置方面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之外, 内部审计负责人权利权限也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负责人的权限不宜过低, 过低则没有话语权, 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 进而影响审计的结论和审计决议的实施。结合上述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一般来说, 内部审计应该在董事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同时再设一名具体审计工作的负责人。

同时, 内部审计负责人的管理理念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是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及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包括目标是否与组织同步、接受风险的类型和程度、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等。为确保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负责人首先要对内部审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 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同时还要确保其管理理念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最后, 要加强对风险的关注, 并为公司风险管理和预警服务。此外, 内部审计负责人还要对上与组织管理层有效沟通以获得支持, 对下选拔人才并以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引导全体内部审计人员, 起到良好的沟通和桥梁作用。

4.1.3 人力资源政策

道德价值观及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是靠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的, 因此, 内部审计质量还受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价值观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IIA和CIIA均颁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人员首要的强制性遵循的规定。道德和胜任能力这两个重要的因素,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现代经济的调整发展,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负责人在实施人力资源政策时, 必须从诚信、客观、保密、应有的职业审慎等多个方面考核其道德价值观;此外, 还要从其所具备的审计知识、技能以及诸如调研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等其他能力方面进行考核。为了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专业胜任能力, 还要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此外, 公司还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手册。把内部审计活动、内部审计流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等以明文的方式规范下来, 并传达给每一个人。

4.2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是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同样也应以风险控制为基础予以开展,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就是规避和降低风险的过程。内部审计的实质是揭示风险, 如果内部审计不能发现并规避风险, 内部审计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要想做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必须关注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成就。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考虑的风险包括被审计单位风险和审计风险。

(1) 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在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时, 要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重点关注行业状况, 诸如: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等因素;还要关注和本行业有关的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有没有重大变化;此外, 还应该考虑整体的经济环境对本公司有没有冲击。一般来说, 公司的下列事项可能会给被审计单位带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的诚信、重要岗位人员有没有变化、公司治理结构有没有严重的缺陷、组织结构是否有效率、公司的研发水平能否跟得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市场占有率如何、有没有重大的战略性投资活动等, 因此, 内部审计评价内部环境时要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来考核。

(2) 审计风险。内部审计要为风险管理服务, 必须关注自身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开展内部审计的第一步, 也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和起点。制订详尽周密的计划, 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更能有效地发现风险。在计划中, 除了对人员分工和时间作出安排之外, 还要指出审计的重点领域和拟解决的重要问题。其次是审计证据的搜集。依据审计计划, 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保证。在搜集审计证据时, 随着信息了解的深入, 还要关注公司新的风险点, 并对新的风险点进行调查, 获取证据。最后, 形成完善的审计报告并予以落实。内部审计报告的形成和落实, 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因为即便是审计计划和过程做得再好, 如果因为某种压力或者原因, 最终没有在审计报告中体现, 在内部管理中也没有予以实施, 内部审计质量最终会受到严重损害。基于此, 完善的报告 (提出问题) 和落实 (解决问题) 是质量控制体系中关键的一步。此外, 审计风险还要关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在风险管理中, 还要注重各个风险管理的环节: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应对, 三者环环相扣, 紧密相连。

4.3 内部审计活动

必要的内部审计活动是内部审计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 借鉴外部审计的经验, 内部审计活动流程应当包括制订详尽的计划、了解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的审计程序。风险评估在上文中已经陈述, 此处不再展开。内部审计必须执行的程序应该包括:多方面的检查文件和记录, 包括财务资料相关的文件和其他文件;定期和不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必要时对与外部单位的交易进行函证;同时, 还要综合运用内部的信息和外部的信息进行分析, 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内部审计应在分析内外部信息的基础上, 对审计业务各阶段进行质量管理, 以提高审计质量。

4.4 信息与沟通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离不开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信息并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内部及外部及时传递和沟通, 信息与沟通既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也是进行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的重要手段。信息与沟通贯穿于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信息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

(1) 内部信息沟通。内部审计机构应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与内部审计相关的信息, 并确保信息在本部门、管理层、员工之间有效沟通。首先, 本部门沟通有利于内部审计理念、技术和经验在部门内部充分共享并达成共识, 使内部审计人员能清楚地理解自身工作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内部审计负责人对本部门沟通起关键的作用, 其审计理念和态度会决定整个内部审计部门的环境。其次, 内部审计还要重视与管理层即上级进行沟通。一方面, 内部审计部门应适时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与管理层沟通, 有助于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重大事项上提供建议和忠告, 发挥管理职能;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部门也要通过与管理层沟通来进一步了解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和定位, 以便于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工作, 为协助管理层决策和加强内部控制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 内部审计部门还要与员工即下级做好沟通。众所周知, 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 内部审计质量的加强也同样离不开员工。公司员工对公司存在问题和风险有着更切身的了解, 因此, 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注重向员工搜集信息;同时, 内部审计部门还是管理层与员工沟通的桥梁, 一方面把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管理层, 另一方面也需要把管理层的理念和应对措施传递给员工来具体执行。

(2) 外部信息获取。很多时候, 浏览外部信息相比内部信息, 更能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好的审计思路, 更易于找到公司的风险点, 特别是当这家公司是公众公司即上市公司时, 外部信息至关重要。因此, 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时, 绝不应该仅仅依靠企业内部信息。要获取外部信息有多种来源:首先要关注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可以了解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率、公司技术能力是否能跟得上行业发展步伐, 这些都是评价公司风险的重要指标;其次, 如果是上市公司, 还可以从报纸、杂志、网络等多个渠道了解外部对公司的评价, 再结合内部信息, 来发现公司存在的重大问题和风险。

获取行业信息最经常使用且有效的办法之一, 是与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行业协会汇集着本行业各类信息, 并设有专业研究机构, 对理念和实务操作均具有指导性和引领性, 从行业及时获取信息能推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提升。

内部审计部门不管是与公司内部的员工、管理层还有本部门做内部信息沟通, 还是了解外部信息时, 都需要建立流畅的沟通机制, 必要时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 以有利于上下级、内外部和部门内部的有效沟通。

4.5 内部审计质量监控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 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需要时时监控与改进。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监控包括公司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估。

(1) 内部监控。内部监控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包括日常的持续监控和定期的内部评估。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持续监控体制, 来对审计项目进行实时、全过程的监控。一般来说,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因为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 其职位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因此应当由其来担当最终监控人。此外, 为了使得内部监控更有效和具体可行, 内部审计机构专项审计岗位经理对自己手下的人员进行具体的监控。最终监控人需要监控全局性的问题, 比如评价重要或者关键的内部控制、公司重大的事项以及管理层和治理层关心的重要问题等;而内审岗位经理则需要对审计程序的适当性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以及工作人员是否胜任进行具体监控, 并就监控中的重大问题向上一级监控人即内部审计负责人报告, 并对其负责。此外, 定期进行内部评估也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体系的关键。内部评估小组的成员, 除了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成员之外, 还可以由财务部门、审计委员会以及公司内部管理层和治理层成员组成, 尽量避免仅仅由内部审计部门人员来做自我评估。这种评估最好形成一种常态, 每年末或者半年进行一次, 随机抽取一定项目进行检查, 并出具评估报告, 就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与内部审计机构沟通, 以促使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2) 外部评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均对内部审计的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做了规范性的要求。2012年5月,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内部审计质量进行了评估, 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项目, 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进入了实质阶段。外部评估形式可以采用同业检查, 也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检查。外部评估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比如近年来讨论的全面质量管理、ISO评估模型等。在评估时, 要注重一些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指标。

5 内部审计五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上述五要素之间, 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其表现为: (1) 内部审计环境是基础, 是做好其他4个要素的关键。比如内部审计环境中, 要求制定详细的内部控制手册, 而这个手册要发挥作用, 还要依赖信息与沟通要素, 把手册下发到每一个员工手里, 做好信息的沟通;同时在内部审计活动中, 要求相关人员认真执行。内部审计环境较好, 基于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为内部审计活动和内部审计监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信息与沟通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体系的基本手段。因为不管是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还是业务过程中的审计活动、对内部审计监控与风险管理, 都离不开沟通这个手段。 (3) 风险管理是五要素的灵魂。基于前面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都是为管理当局进行风险管理服务的, 进而实现为组织增值。因此, 考核内部审计质量, 离开不开风险管理这个因素。

参考文献

[1]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 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 (试行) [S].2012.

[3]吴晓凤.借鉴COSO理论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模式[J].中国内部审计, 2012 (9) :58-59.

[4]阎银泉.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财会通讯, 2012 (33) :46-47.

[5]于伯新.依托内部控制体系开展审计质量内部评估[J].中国内部审计, 2013 (5) :32-33.

[6]王旭辉, 时现.基于二维视角的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 (上) , 2013 (5) :106-109.

浅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篇3

一、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内部审计在健全组织内部控制,促进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内部审计质量越来越成为影响内部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不但能够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效率,而且能有效地保证组织方针、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因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势在必行。

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质量标准,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所谓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它是内部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实施程序的各个阶段。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而要有满意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就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效果,促进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

质量低下的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通过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这项管理工作,可以控制一些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不良因素的发生或形成;对一些已发生或形成的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则通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可以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和消除,从而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

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都要讲究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的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审计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即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有赖于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在不断提高其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而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又必须不断提高其质量,加强其质量控制,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适应宏观审计法规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控制内部审计质量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必须适时做出调整。近年来,国家审计署、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五个具体准则的实施,结束了内部审计参照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的历史,使内部审计有了公认的目标、作业标准和质量标准。但是,目前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审计法规的变化反应滞后,在实际工作中仍参照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二)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

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其中,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核心,但往往也是现实中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导致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

(三)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现有人员中懂一般财务审计的多,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比较单一,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其次,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一些审计机关的领导,在工作上、思维上的一些惯性还比较强,审计工作中“满足现状、四平八稳、不思进取、但求无过”的思想还比较突出。有的人传统财务审计的观念比较浓,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查账的目的就是处罚;有的思维方式单一,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给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和震撼。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电子商务的推广和运用,使企业内部控制发生了改变,人工控制改变为计算机程序控制,纸质信息改变为电子信息等,使得传统的“黑箱”审计方法已不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审计规范体系不建全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它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审计组织根据职业特性的具体情况,为适应自身规律的需要而建立的。它不同于审计准则,也有别于审计法规。客观地讲,这些年我国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上明显地偏重于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忽视了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审计规范体系建设。

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具体对策

(一)依法审计,客观公正

“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是审计工作内在的、固有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一是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严格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二是坚持每项审计都要摸清真实情况,充分揭露问题;三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地认定和处理问题。审计实践说明,“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最高原则,“客观公正”是审计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

(二)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核心在于工作的规范。一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二是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即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制定审计方案,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等;编制审计底稿,要事实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编写审计报告,要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三)精心部署,周密履行审计程序

一是要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二是要突出审计重点;三是要强化综合分析。所谓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指将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制定审计方案时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等;编制审计底稿时,要事实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编写审计报告时,要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四)强化措施,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理论、审计业务、政策法规的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审计规范的自觉性,增强审计人员规避审计风险的能力。

(五)重视审计风险,采用可靠、有效的审计方法

现代审计已由制度基础审计发展为风险基础审计,强调以风险为导向,不仅检查企业内部业务的经营风险,还要评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用以确定某一时期需要审计的主要项目及其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审计人员在选择了最小风险方案并予以实施后,还应跟踪审计业务过程,进行审计风险分析,以便发现方案不足之处和新的潜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内部控制工作方案 篇4

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操作指引的通知》、《88县财政局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全面提高系统内控机制建设的质量和系统化程度,经研究,决定在全局开展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公开透明、制约有效的内控机制,保证权力正确行使,资金规范运行,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健康发展。

二、活动实施步骤

整个活动分宣传发动、清理规范、健全制度、总结提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 年 月上旬)

各单位要抓好专题学习,全面进行动员部署,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增强参与内控机制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结合业务特点,梳理现有职权,分析研究权力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内控机制建设思路,让全体干部职工都了解内控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

第二阶段:清理规范(20 年 月下旬)

各单位要全面清理本单位的职权,坚持职权法定,不得自行创设权力,要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及进行廉政风险排查。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严格执行并带头厘清自己主管、分管和监督职权,明确用权规则,克服用权随意性。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严格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履行职责。

第三阶段:健全制度(20 年 月)

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健全完善各项制度:

l、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抓好权力分解,实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组织人事、计划财务、建设工程、物资采购制度,对“一把手”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在领导班子内部建立相互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问题,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

2、进一步固化权力运行流程和操作规程。各单位要按照完善内部规范、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排查权力运行风险点,通过立、改、废并举,完善权力运行风

内控方式方法和手段适宜性等方面进行剖析,不断修复、完善内控机制。在此基础上,局内控评价监督办公室将对各单位内控机制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考核。凡因为内控机制建设工作不力,导致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造成不良影响的,按照党风廉政责任制的相关规定,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20 年 月)各单位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查找机制制度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推进机关部门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活动成果。要把促进制度落实,推进工作开展作为内控机制建设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注重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切实增强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工作要求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内控机制建设,深刻认识推进内控机制建设是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反腐败战略方针、构建惩防体系的迫切要求,是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的客观需要。要以科学的态度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做到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效,监督更加有力,从而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会计信息质量与内部控制 篇5

会计信息质量与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出了会计范畴而演变成一种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其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这一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提出了相关设想.

作 者:张利军 ZHANG Li-jun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F231.5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 篇6

一、内部审计的全面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机构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内审机构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 以便于审计人员有据可依。分别从审计人员的管理、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 督促审计人员对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确保审计人员按照各专业的审计实务操作手册开展规范的审计业务;保证审计机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定期开展内审的风险评估, 处理重大审计风险, 并通过相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确保审计的质量。一方面, 内部审计机构要制订出内部审计的风险清单, 并划分风险等级, 根据ERM风险管理模型, 制定评价框架;另一方面, 定期开展风险的评估, 对存在有重要风险的活动或事项制订应对措施并有效落实。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大精细化管理程度, 通过构建科学的内审管理体系进行日常行政以及业务管理, 如明确工作纪律要求、员工绩效考核标准等, 通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来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积极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 如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 并对计算机审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充分的审计调查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计算机审计结果的复核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保证。计算机审计复核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对计算机审计人员的作业文档进行复核;二是对计算机审计的线索进行核实, 反过来验证计算机审计结果。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结合, 进行充分的事前、事后两个阶段的计算机审计复核, 从而使之成为保证计算机审计质量的重要关口。

二、内部审计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 应体现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需要与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项目时, 应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即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制度。

(一) 事前控制

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选题机制。通过对公司风险评估的结果选出对公司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在项目筛选过程中, 要把握以下原则:重要性原则, 选取领导、员工关心的, 对公司有较大影响的;效益性原则, 选择紧扣公司发展大局, 紧密联系当前的环境变化综合考虑;可行性原则, 选择项目是审计人力物力所及, 审计环境较好的项目;增值性原则, 具有改进空间的项目。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方案应在审计实施前编制完成, 并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批准后的审计方案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活动。在执行过程中, 若有必要, 应按规定的程序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审计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 确定审计方案内容的繁简程度;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并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

(二) 事中控制

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 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 用以证实审计事项, 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 (1) 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2) 审计项目的各级复核人应在各自责任范围内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予以复核。 (3) 内部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 应当考虑下列基本因素:适当的抽样方法;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成本与效益的合理程度以及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判断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 以做出获取审计证据的决策。 (4) 内部审计人员应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工作底稿中。 (5) 内部审计机构经批准后可聘请其他专业机构或人士对审计项目的某些特殊问题进行鉴定, 以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引用该证据的可靠性负责。 (6) 对于被审计单位存有异议的审计证据, 内部审计人员应作进一步核实。一般审计证据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盖章。如果证据提供者拒绝,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和日期, 该证据依然可作为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 (7) 内部审计人员应做好审计证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工作, 保证已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在评价审计证据时, 应充分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

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 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 由内部审计机构中比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更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 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 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应注明索引编号和顺序编号。相关工作底稿之间如存在勾稽关系应予以清晰反映, 相互引用时应交叉注明索引编号;在具体审计过程中, 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对工作底稿进行现场复核并负责, 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 复核人员应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 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重编工作底稿。

(三) 事后控制

主要是审计报告编制复核和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 (1)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实施结束后, 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 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 出具审计报告。如有必要,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提交期中报告,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 (2) 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 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具体来说, 报告的编制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事项;应要素齐全、格式规范, 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编制应及时, 以便适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报告应针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 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报告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 (3)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持有异议的, 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进行研究、核实、复查, 并及时给予答复, 对确需采纳的意见应修改审计报告。 (4) 内部审计机构应将审计报告提交被审计单位和组织适当管理层, 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落实纠正措施。

(四) 后续审计质量控制

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时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应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合理、有效。机构负责人如果初步认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已采取了有效的纠正措施, 后续审计可以作为下次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当被审计单位基于成本或其他考虑, 决定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采取纠正措施, 并做出书面承诺时,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 确定后续审计时间和人员安排, 编制审计方案, 应考虑审计决定和建议的重要性、纠正措施的复杂性、落实纠正措施所需要的期限和成本、纠正措施失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被审单位的业务安排和时间要求。因此, 内部审计人员在确定后续审计范围时, 应分析原有审计决定和建议是否仍然可行。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或其他因素发生变化, 使原有审计决定和建议不再适用时, 则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订。

参考文献

生产内部质量控制方案 篇7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其实质是单位领导人员和职能部门通过管理工作使得经济活动按标准对其调整以达到目标的过程。它是所有经济组织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是管理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与管理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内部控制的意义和作用愈显重要。

1.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要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舞弊,通过内部控制,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减少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尽管现代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防止舞弊,而且有防弊为主发展为以兴利为主,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始终是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目标。

2.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事实上,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来看,关键往往不在于会计人员本身舞弊,而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盈余调节甚至财务操纵,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大量的事实证明,内部控制失效,会计信息失真的症结主要是权利操纵。因此,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决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内部控制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利保证。内部控制的控制程序主要有: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这些控制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如实反映,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与舞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目前的会计信息质量堪忧。一些企业为了自身某些利益,编造财务报表,美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我们在2003年会计信息质量执法检查中,发现某企业2001年度会计决算报表上实现利润为57万元,实际上企业当年有数额巨大的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挂帐,按照会计准则其实际亏损高达千万余元。还有部分企业同时设几套帐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当他们需要从银行申请贷款融资时,就用能表明其赢利多,资产负债率低,偿债能力强的一套帐;当申报纳税时,又用其隐匿了收入,虚增成本,调减利润的一套帐,从而达到偷漏税款的目的。从原始凭证到会计帐簿,会计报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做假问题,诸如此类,触目惊心。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和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最为重要的是企业普遍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其表现为:①对内控不重视,缺乏内控理念。在检查中,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内控制度,即使有也只是对供产销环节进行程序控制,其它的一片空白。造成企业资产不清,债权债务不实。有的企业领导不仅自身不注重遵守有关控制规定,频频使用例外原则,甚至还对违规行为一味宽容。许多企业的销售部门不仅有权批准赊销,还经手收款,导致内控形同虚设。②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但我们在检查中发现许多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这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企业的内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在内部稽查,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都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外部监督和企业治理乏力的情况下,又缺乏必要的内控和健康积极的内控环境,财务报告处于少数领导的绝对控制之下,会计信息的内在生成机制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以《会计法》为准绳,强化内控制度的构建。首先,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相容职务应当严格分离,同时,企业还应当明确规定实物接触和保护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其次,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并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第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企业应明确财务处理权限,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将不同功能工作分由几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来完成,以防止一个部门和人员操纵整个帐务的处理过程。

2.强化内部监督,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为了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提高内审的地位,保证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其他内控的再控制,它可以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为改进内控提供建设性意见,因此,要把内审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企业的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建议上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3.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使内控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因为内控制度失效和会计风险的产生,行为主体是人,因此需要从把握相关人员行为和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两方面入手,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上一篇:启示的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下一篇:大一新生贫困助学金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