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1

语文的高考知识点总结1

【新闻类文本】

一、标题作用

引题——引出正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标题核心,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补充正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

①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②分析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④分析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⑤分析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二、新闻导语

①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

②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氛围。

③制造悬念(或呈现具动感和现场感的典型镜头),激发阅读兴趣。

④结构上可引出下文事件的陈述。

⑤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三、新闻背景

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②突出人物特征。

③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主题,增强新闻厚度和深度。

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客观真实,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段落作用

①段落内容能体现与相关事实、事物的关系。

②能表现新闻主题,使之更有深广的意义。

③照应上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④充实新闻内容,增强真实性、针对性、知识性,增强表达效果。

五、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新闻结构完整。

②可以增加补充信息,增强新闻厚度。

③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六、语言特色

①客观平实,或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烈,使报道具有感染力。

②短句简洁通俗,长句严谨准确。

③更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新闻主题。

七、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

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

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八、新闻的真实性

①分析再现采访过程。

②分析再现现场情形。

③分析从叙述人称选择。

④分析细节描写作用。

⑤分析新闻数据运用。

九、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①思考材料角度是否不同。

②思考材料联系是否层进。

③思考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十、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思考能否深化主题。

②思考结构是否完整。

③思考群众能否想到。

十一、表达技巧的巧妙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

①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②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生动形象,增强现场感、可读性。

③对受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④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

语文的高考知识点总结2

【传记文学】

一、筛选整合信息要点

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信息主要有:

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②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

③文中的概括句;④文中的过渡句。选择题: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

①意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

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⑦不成因果。问答题:找准位置,认真理解,抓住特点,分点概括。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鉴赏分析形象

要明确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任何伟大的人物或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存在的。方法:一是抓住主要事件,高度提炼。二是联系社会背景。把握传主形象特点(性格、精神品质等):①抓评议性、概括性的关键词句。②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表现与细节描写,分析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起到什么作用等。③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此外,作者意图也会影响我们对传主特点的判断。作者会通过材料取舍,通过评议概括等方面的词句向读者传递其意图。

三、理解分析句子含义

重要句子:主旨句、文眼句、总起句、概括句、过渡句、总结句、哲理句、含义深刻的语句等。分析时注意句子所在的文段、前后文。分析可能包括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表里两层(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方法: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一是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二是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1.位于文章的开头①点明主旨,领起下文。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④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2.位于文章的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衬托作用。③渲染,烘托气氛。④点明主旨。3.位于文章末尾①总结上文。②呼应上文。③卒章显志。三是从分析表达的感情入手。

四、体会评价选材剪裁

方法:这方面主要从传主的优越品质出发。看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详写:读者陌生;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略写:读者熟悉;不符合主题。

五、领会把握结构安排

段落作用或效果1、开头段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2、中间段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3、结尾段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首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3)从效果上来看: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中间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符合作用题统一的思路,但是在结构上主要就是承上启下。(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末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内容:①表层:写了什么(可能会涉及结尾段的段意,或者结尾段中某一句话或景物的内涵)②深层主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有可能是暗示主题),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结构:卒章显志、呼应开头,照应题目。(3)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真实可信;手法的效果。(4)备用术语: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等。

六、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人称、顺序、描写、修辞、表达,有首尾呼应、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1.人称

① 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面对面直接进行感情交流。

③ 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引用

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表达方式

记叙顺序作用: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楚。

倒叙:①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②强调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放到开头强调了传主的什么。(与传主精神、品质等的关系)③表达作者对传主怎样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关系)④深化了主旨。(与主旨的关系)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

内容上:①(如果是引述的他人的话,或是传主自己的话、书信等)突出了传记的真实性,使文章内容更充实。②深化了文章主题。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④(如果是引述他人的话等就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了传主的什么。⑤(如果插叙的语段拿传主和其他人对化)通过比,衬托出了传主的什么。

结构上:⑥避免了结构的平铺直叙,使行文起伏多变,使结构更紧凑集中。⑦对什么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采分点与插叙、倒叙同)

七、标题作用

① 解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② 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③ 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传记、小说、散文)④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了读者(与读者的关系)⑤ 表现了传主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与传主的关系)⑥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与主题和情感的关系)⑦ 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⑧修辞上:双关、反复、比喻、拟人、对比、引用

八、认识探究问题

1.解答探究题的原则:有文本意识、“小论文”表述意识、条理意识。(1)有明确的观点,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论证要分点列出依据。(3)联系社会现实适当展开,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4)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5)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2.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第一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二步:联系文本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并且联系生活。第三步: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3.探究题的考查方向(1)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方法:将传主的品质放入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的表达。(2)对文本的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特色: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方法:联系文章谈为何营造此种特色?它的好处、效果或不足以及你的建设性意见。(3)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方法:从传主印象入手,找出传主的人生观,指出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有何积极意义。

语文的高考知识点总结3

【论述类文本】

一、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以全为偏)

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

二、事实与判断

1、已然与未然:将“即将出现或没有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或者相反。

2、或然与偶然:将“或许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偶然出现的情况”,或者相反。

3、可然与必然:将“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必然出现的情况”,或者相反

三、时间的先后与多少

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或分析的时间上设置干扰。

四、主要与次要

将“主要”事物 和“次要”事物理解颠倒;或者过于强调、忽视同样重要性的事物。

五、选择与兼备

事物产生某种结果需要原因或条件,有的是单一即可产生的;有的是兼有几项才能产生。

六、原因与结果错用

将因果关系颠倒;强加因果关系;隐含的因果关系没理解。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2

一、文字运用———逻辑思维

文字运用是语文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它是学生文字的书写、组合、选择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其考查的知识点通常以词语搭配、句式对应、病句修改、修辞运用等方式呈现。以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为例,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分别考查了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成语的运用、诗句对仗的工整性、交际用语的得体性、语句排列的顺序性、看图配字的科学性等几个知识要点。对学生来讲,要掌握好文字运用这一技能,就应当关注、培养并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第一,基本词意理解。如“用心”与“匠心”, 前者多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的投入度高,后者是指创造性的构思。在正确辨别之后,就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这需要学生在复习中提高对词汇的意思、搭配、用法等方面的掌握。第二,生活常识鉴别。比如交际用语的选择,这需要学生加强对文明礼仪、礼貌用语、谦辞等方面知识的了解;比如对句式的排列选择,哪一种会更符合实际,哪一种更加自然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常识的一个表现。第三,语意语感判断。比如选用哪一个更贴切、更符合人们的情感诉求等。总的来讲,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教师在复习时应当从点滴的细节入手,字、词、句、段落、文章这样由小到大,由浅至深地去挖掘知识要点。

二、现代文体———理解剖析

从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来看, 其考查的内容大部分是对文体内容的概括、对写作手法的运用理解、对作者思想精神以及文章中心的一个解读等,这些归纳起来都是对现代文体的一种理解与剖析。第一,最基本的内容概括。这是高考复习中最常复习到的一个知识要点,即如何正确地概括文章内容。一般来讲,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段的概括到整篇文章的概括, 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并围绕文章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这一知识要点基本上可以在每篇文章中得到训练。第二,深层次的中心思想概括。与内容对比起来,中心思想已经上升到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所处时代、创作初衷、影响意义、精神状态、思想境界等方面的理解与剖析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开头结尾、中心句等加以理解与概括。这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上教会学生如何去判断并捕捉关键词、如何从开头与结尾来推论作者的创作状态、如何从中心句 来反推假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第三,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重点理解。考虑到每一篇文章都会详略分布,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就需要学生对详细部分进行扩大化理解,而这就是考查学生的细节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可以多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增强细节解读能力,以更好地提高对整个现代文体的理解与剖析能力。

三、文言文体———句式语意

与现代文体对比起来,文言文体的复习显得更有规律、更为具体,它考查的内容一般是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用法,特别是与现代文体的差异等。以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为例,其中就包括对“益”“责”“攻”“爱”这四个词汇的理解,“其”的一词多义及一词多用;将“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与“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这两句文言文翻译为现代语;以及对中心思想的解读这几种考查形式。这些都说明了高考语文对文言文体中关于句式、语意方面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日常复习时应当抓住以下三个知识要点:第一,一词多用。特别是对于“其”“于”等介词,教师应当在复习高中所有文言文时进行梳理与归纳,并将同一词汇的多种用法以举例的方式各自成册,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第二,词语活用。特别是名词用作形容词、动词用作名词等灵活用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进行归纳总结。第三,古今差异。这里指的是同一个词语或是句式, 在现代文与文言文中分别有不同的意思与用法,这也是高考经常考查的考点,它同样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复习时进行归纳与梳理。

四、古诗文体———感情领悟

这里主要指的是诗词鉴赏,新课标也明确提及“应当培养学生在诗词歌赋等方面的欣赏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从心出发”,以感情领悟的方式去通达古诗文体。对比上文提到的文字运用、现代文体、文言文体而言,古诗文体的复习会显得较为抽象与可变,而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与领悟能力, 教师在复习时可以抓住以下两点:第一,题眼鉴别。如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中“不遇又空还”等句,它们往往是诗歌中的点睛之笔或浓缩之句,只要学生能够正确鉴别并捕捉,一般就不会偏离中心思想。第二,情感判断。如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与《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同样是“不遇”,但两首诗歌的感情却各不相同。要正确判断诗人的情感,教师在日常复习时可以多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特别是诗歌体裁上的情感偏向与内容选择等。一般高考所选取的诗歌都出自名家之手,都是学习中经常可以碰到的,只要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诗人的写作规律,就可以从共性出发来进行思考。

五、名篇诵读———重在积累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名篇诵读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如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名句名篇默写部分,基本上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章节,答题难度较低,只要学生熟练背诵了要求章节即可完成。但除了教材中对经典文章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背诵外,教师还应当提醒并鼓励学生加强个人的积累,这既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的积累量,教师应当利用好课前和课后的几分钟,还有教室正面黑板与背面的黑板报等。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前与学生分享一句话或一小段名篇,在黑板或其他可利用的地方书写经典名言警句等。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或是在课堂上或是在其他地方与同学进行分享。总的来讲,在名篇诵读这一板块复习上,教师应当以潜移默化、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拓展眼界,以更好地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推荐的同时应告知学生其基本意思、用法出处等,避免学生机械地背诵。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策略 篇3

一、图文并茂的板书意识

以图文并茂的板书形式去理清知识点无疑在知识的精简性、审美性、直观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性、混乱性、琐碎性。

以图文并茂的板书去整理知识、简化知识易于使学生产生接受的心理。文本中的一个个知识点不再是死而僵化的,而具有立体感和生命感。文字与图画的组合,让人在视觉上可享受到一种心理上的立体架构之美,使记忆的效率大大提高。如我在复习记叙文叙事过程中通过侧面描写去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时,设计了一个板书:

在记叙文中,适时、适地、适当地点缀一点景物来侧写人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具体描写景物时要注重其特征性,而描写其特征要注意多角度性手法的运用,即感官角度、观察角度、修辞角度等,如此丰富和突出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而这种侧写在诗歌鉴赏中可以称为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这种图文并茂的板书在学生脑海中呈现出美的画面,记忆这种枯燥的学习行为也显得富有情趣,记忆的质量无疑会得到提高。

二、宏观把握的思路意识

高考语文的知识点十分繁多,如何让这些知识点,组线,构面,织网,形成在整体上宏观把握的思路意识,无疑会起到提纲挈领,散而不乱的效果。作为教师,应“教者传授有思路”,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就会“学者识记易寻路”。教师的主导性之一就表现在:导方向、导思路。这种宏观把握上的思路意识,是在有效地导控知识点的方向性、顺序性、线索性,让学生的记忆更便捷、高效。如在训练记叙文整体写作思路上有如此知识点结构图。

即从整体上,让学生理解记叙文写作首先要解决三大问题:

1.why:为何而写,即记叙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揭示的观点道理。

2.what:写何内容,主题立意总要找到一个载体。记叙文中主题思想的载体就是人和事。在写人叙事时,首先要根据主题来确定人物的性格,依据性格再选择事件,而事件亦是人物性格得以呈现的载体,所以在叙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先确定典型画面(场面或事件),而在描写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三个特性:即过程性、细节性、障碍性。如此叙事才能具体生动。

3.How:怎么去写,就是去如何润饰和描摹选材内容里的人和事,需要学生注意整体和局部构思。

这种知识结构图就是一种宏观把握的思路意识,即使临场作文,按照此思路拟作文提纲,会使学生避免边想边写,愈写愈乱的紧张心理。

三、三维角度的思维意识

江苏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其实包含在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教学两大模块中。这两大模块有一条经络之线贯穿其中。这一条贯穿的主线其实是一个三维角度,它们的次序在不同的文体中可以灵活组合应用。这个三维角度就是三个层面:What角度:写什么(内容、对象);Why角度:为何写(目的、意图);How角度:怎样写(方法、技巧)。无论何种文体,何种模块,这个三维角度是根本,把握它,阅读和写作整体思路和框架就掌握了,学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如上述第二点宏观把握的思路意识里提到的记叙文写作整体思路,如上图的模式即为:

Why+What+How

而议论文写作里也牵涉到这个三维角度。如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形成分论点时,也是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具体观点或话题要具体对待,看从三维角度哪一个角度好切入分解。

这种What+Why+How的递进式结构亦可迁移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和段落层次题型的考查学习上。而解答这道题型的解题思路也是从这三维角度入手的。如下图:

首先:提出问题

What或立论:通过某现象或名人名言引出某:

话题、观点、现象(常考)

或驳论:通过摆出他人某观点或话题进行

反驳确立自己的观点或话题

其次:分析问题

Why①或分析观点(话题)产生的原因或利弊

优劣等

②或某个观点(话题)的意义、价值、影响、

作用等。

③或从某角度、层面(手法、内容)等去阐述

某观点(话题)的内涵

最后:解决问题

How①或针对提出问题(观点或话题)——采取

措施、办法、策略、建议等

②或作者本人呼吁、希望、祈求什么,表达一

种态度或反思。

③或某个观点(话题)的意义、价值、影响、作

用等。

④或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所以说,语文知识点的复习看似繁杂,其实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自己内在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学生的复习就会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四、文体特征的要点意识

江苏语文高考除了对语言基础题型的考查外,重点在于对诗歌、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等文体的考查。而每一种文体的考点又很庞杂。如何在不同的学习内容模块和文体板块中理出要点,对于每一种文体和模块的复习都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在诗歌鉴赏教学模块中,可重点把握“四语”意识。如图:

景语即指景物、事物形象,是诗歌赏析的起点。而一切景语皆情语,情语是赏析诗歌的一个归宿点。通过景语这个起点和载体,可考查景物营造的意境(境语),以及描写景物的手法(法语)等。

所以增强复习各种文体的要点意识,就会让你在茫茫的知识海洋里拥有了一个罗盘,不至于在大海中迷失方向。

五、以点串面的整合意识

语文知识点的复习内容看似是由相对独立的各个模块、板块构成,但很多时候每个模块的知识点之间不是割裂开来的,它们之间有交叉、交融。找到每个模块之间的共同点、交叉点、贯穿点就能很好地以点串面,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如高三语文复习中有一个知识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那就是汉语句子成分知识点。如图:

句子六大语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其顺序及其词性构成的隐性考查涉及到高考语病题、对联题、文言文翻译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题以及江苏省高考文科附加题里的文言断句等。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4

十五点:四个方面分别有3、4、5、3个要点。

其中经济方面的内容可这样记忆:

“三局”: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设置邮政局。

“两算”: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一奖”:奖励创造发明。

【例2】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可以这样记忆:

五次重大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次重大的人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三次中国社会性质的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两个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一个中国的命运: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5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高考语文知识要点总结 篇6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作文、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1.两个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词义缩小,如“亲戚”;4.词义转移,如“婚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 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改变 );2.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谢:1.为我谢曰(致意 );2.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

二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如,负、亡、见、从、令、让、权、夷、迁、多、伐、行、休、观、寻、序、极、事、奉、被、齿、服、图、尚、使、货、备、经、审、将、居、顾、封、修、信、适、复、拜、度、除、绝、贾、乘、称、造、资、案、疾、朔、唱、售、断、旋、率、属、绳、朝、策、善、靡、微、引等等。

第三,假借义

假借,六书之一。音同而义异的借音字。许慎《说文解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说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中学语文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把假借与通假等同起来,不再细化。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这里我们姑且统一使用教材的提法。

教材中的这种情况很多。如,1.“不”通“否”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4.“反”通“返”。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列传》) 5.“见”通“现”。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6.“具”通“俱”。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7.“要”通“邀”。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8.“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0.“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11.“菁”通“精”。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逝”通“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等。

第四、虚词。

高考语文语言知识综合训练(五) 篇7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话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形式,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是当时“说话”艺人演讲、说唱的底本。

B.文学史上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说,“两司马”指的是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C.《家》《上海屋檐下》《寒夜》等小说,都着力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劳动人民遭受重重压迫和剥削的痛苦生活。

D.拜伦是英国诗人,其代表作是诗体小说《唐·璜》;歌德是德国诗人,其代表作是诗剧《浮士德》。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B.《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编,成书于梁,我国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孔雀东南飞》选自其中。

C.民间文学是一种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加工、润色的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寓言和谜语等。

D.《猎人笔记》《少年维特之烦恼》《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依次是俄国的法捷耶夫、德国的歌德和英国的哈代。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浩然、王维和王昌龄、岑参分别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过故人庄》《鸟鸣涧》和《芙蓉楼送辛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火花派”,其代表性的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锻炼锻炼》等。

C.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的特点是深刻地表现出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

D.莫里哀,英国喜剧作家,代表作《伪君子》塑造了伪君子达尔杜弗的形象,《悭吝人》塑造了吝啬鬼阿巴贡的形象。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婉约词是宋词的一大流派,作品大都抒情婉转,语言清丽,刻画精细。代表作家有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B.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桃花扇》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等,都是元杂剧中的重要作品。

C.现代文学作品《阿Q正传》《围城》《王贵和李香香》《日出》的作者,分别是鲁迅、钱钟书、李季和曹禺。

D.“诸子百家”的“百”是虚指,言其多之意。“百家”有儒、道、兵、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是《昭明文选》,由昭明太子萧统等编纂。

C.夏洛蒂·勃朗特,英国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简爱》;爱米丽·勃朗特,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著有长篇小说《呼啸山庄》。

D.萨克雷,英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名利场》和《福尔摩斯探案集》等。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的《女神》是我国最早的新诗集之一,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反封建的短篇白话小说。

B.《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就诗的体裁内容而言,后三者就诗的表现手法而言。

C.“建安七子”是指魏晋时期的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因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被誉为“建安七子”。

D.卢梭,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主要著作有《论科学和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忏悔录》等。

7.文学常识填空。(任选两小题)

(1)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指的是。

(2)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两首史诗是。

(3)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是,作品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女性的典型。

8.文学常识填空。(任选三小题)

(1)北宋“文学三苏”指文学家与其子苏轼、。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采用了 ____________的创作手法。

(3)“四史”指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即_________的、班固的、范晔的《后汉书》以及的《三国志》。

(4)雨果,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有等。

9.文学常识填空。(任选两小题)

(1),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______(朝代)文学家、史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著有作品集《 》。

(2)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 (朝代)小说家,所著小说《 》为我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3)都德,19世纪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和《柏林之围》等。

【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3),失之千里。(《魏书·乐志》)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司马迁《鸿门宴》》)

(3)天行健,君子以;地势坤,君子以。(《易经》)

(4),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5),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衔远山,吞长江,, ____________;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____________。(杜甫《兵车行》)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4),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endprint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5)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__________。(杜甫《望岳》)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庄子·逍遥游》)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______________。(《史记·屈原列传》)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6.根据要求填写名句。

(1)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化用了杜牧《泊秦淮》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根据要求填写名句。

(1)在当今深化改革的时代,许多站在改革前沿的开拓者,探索创业新路时,多引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高适《别董大》中也有两句诗,正好与上述诗句中的“无故人”意思想反,这两句诗是:“,

?”

8.根据要求填写名句。

(1)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

(2)王之涣《登鹳雀楼》中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的两句诗是:“。”

9.根据要求填写名句。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这些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声音的名句。

(2)游山玩水,赏心悦目。人们对山水的不同感受,全因心情有别。

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两句话,写出了游山玩水的饱满激情,它们是

“,”。

10.填空。

(1)陆游《书愤》一诗,表达出壮志难酬情怀的一联是“,”。

(2)古代诗词很讲究借鉴,唐代温庭筠词有“梧桐树,三更雨”之句,宋代秦观也有“雨打梨花深闭门”之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与此意境相仿。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凭谁问:,?

11.补写出下列语段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

(1)纵观“登高”诗,先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占据时间高度;复有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占领空间制高点;至杜甫《登高》,达到“登高”诗之巅峰,其颔联“”,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2)稼轩以词名,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愤尤深,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尚能饭否?”“稼轩”即,是 朝人。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12.仿照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

现如今,个性早已成为新新人类的代言词,“你真有个性”成为一种语言的时尚。其实,个性不是奇装异服,不是夸夸其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热切与无望;

;。当个性化为一种精神、一份力量,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一种风度时,你能不快乐地接受并享有吗?

(答案在本期中找)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8

基础点: 1.重要词语

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散文阅读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类词:

(1)体现作者态度或情感主旨的词语

俗话说“字斟句酌”,词语的运用需要仔细考虑与锤炼。很多情况下,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主旨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关系密切。仔细体味这类词语,就能理解句意甚至文章的主旨,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单个的词语,本身是没有修辞手法的,只有运用到句子中,才显示出其运用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词语,能够取得丰富的表达效果。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等)的词语

具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就是指代词,它包括指代词与指代短语两类。前者有人称代词及指示代词,如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自己、人家、别人,这、此、那等。后者如这些、那些、某些、这样、那样、如此、之所以如此、既然这样等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有些词语,单独存在时,并没有特殊的表达作用。当其一旦进入语境,与具体的文本发生关系时,就有了明显的表达效果。这类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还可以是反复出现的词语等。(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有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词典义、表面义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在新的语境中,其产生了特殊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1)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2)含蓄句

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一些深层意义,或者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3)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等是常用的修辞手法。

(4)主旨句

主旨句即“文眼句”,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重难点:散文对于词和句子的考查,无论是何种形式,都要求分析时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这就要求分析时,一定要抓住词和句子的思想性,尤其是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考法综述] 分析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一定要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六看”。句内三看,看关键词、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

命题法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及作用 典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题。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

(2)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解析] 首先要从事件本身来看,一些人为了争牛犊,对簿公堂,结果却得不偿失,具有讽刺性。其次通过老规矩的被破坏,表现了以前那种质朴的水乡观念受到挑战,美好的东西被玷污,表明了作者的无奈。

解题法

1----------------------

1.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2.理解词语含义的四个角度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典例1] 中的“黑色幽默”就是暗含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作者把“黑色幽默”用在水乡村民对牛犊的争夺上,既有讽刺意味,又暗含了作者的无奈。

(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思 理解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

(3)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可以是词、短语、句子,也可以是句群、段落。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紧扣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解答时要通过理解上下文,再由近及远地捕捉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归纳来推断确定词语的指代义。

(4)有临时词义的词语→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命题法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典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过 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我”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我们根据上文知道山路“异常滑溜”,溪谷升起茫茫浓雾,作者觉得如在云端,说明雾大得看不清路了,马意识到了危险,“不能驰骋”;而人却在雾里飘飘然,感觉骑马登山充满诗意,还想不顾危险地走下去,认为马不通人意,表面上是埋怨马,其实是赞赏马。

解题法2

----------------------

1.设问方式

(1)怎样理解×××句在文中的含意?(2)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结合文本,说说你对×××句的理解。(4)×××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理解句意的五种角度(1)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对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

理解[典例2] 中的句子可以从“竟”入手,“竟”于此有竟然之意,可知前后句意相对。

(2)从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任何语言文本,都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特别是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3)从特殊位置入手。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段首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往往在文章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它时,可先考虑它在文章或语段中处于什么位置,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间,确定基本含意。

(4)从分析修辞入手。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5)从文章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相关的联系。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句子,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只有把握好主旨,才能深刻体会句子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高考生物重要的知识点 篇9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 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10min. 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 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 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语文知识点的总结与复习 篇10

【关键词】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的学习过程漫长,可以说贯穿许多人的在校学习阶段,它是一个不断积累、整固、跃升的过程。总结与复习不是单调乏味地机械重复,而是要整体、全面地回顾审视过往所学到的知识点,在分门别类、条分缕析之后系统地掌握,并使语文素养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语文的知识点涉及丰富内涵,既有分散性,也具交叉性,理清其中的关系与脉络至关重要。总之,进一步地归纳总结、温故知新,可以有效巩固已有所学,而且助益日后的学习和深造。

在语文学习告一段落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搜集整理好历年所学过的完整教材,依据相关性将所有内容进行目录式的归类登记,以便于复习查找。另外,必备的工具书也要准备好。最好能把日常用过的教辅资料、练习题册、考试卷子等一并保存,对其中的重点、难点、错点明显标记出来。这样复习起来更有示例性和针对性。

然后根据学科特点和规律,可将语文知识点从宏观的角度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分成两大部分予以归纳,每部分再依据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分类加以总结。

狭义的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然而古代汉语肇始于洪荒,延续发展形成如今的现代汉语,其演化变迁以“五四”白话文运动为节点,二者既血脉相承但也差异巨大。学习文言文,可以比较完整地知晓汉语的前世今生。并且具备古汉语基础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的帮助较为通顺地认读普通古籍文章才能承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国家民族有更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心。二者应得以兼顾、相互贯通,而不可偏废、顾此失彼。

语言知识主要从语法的角度分别研习语文课程中最基本的字、词、句及其所呈现的音、形、义。首先要整合和区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异同,大致明确二者之间演变发展的脉络。从汉字起源入手,了解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化载体折射出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厚重与博大精深,其形与义的延续、演变能充分体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生存适应性。汉字注音方面,要知晓《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出台的缘由,重要的是拼音的使用规则要扎实掌握。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要学好汉语知识,基本的语法学内容必须掌握,如词的结构、词形变化、词类和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与类型等。鉴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存在的变异要做到区别对待,善加分析。其次,修辞法要单独归纳,能够精确地掌握并运用常用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等修辞方法。它是我们在表达准确无误、清楚明白的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和艺术美感的手段和方法,因此熟悉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可以使我们以最恰切完美的语言加工形式去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另外,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它能帮助我们确切地理解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其种类和运用及所处位置也需引起重视。

文学知识,大致应以古今、中外的时空关系来加以复习。具体而言,整个语文学习期间教材所选文章的编排或以主题,或以文体的不同相区别,但在整体上会缺乏系统的认识。按创作时间顺序和空间差异把所有接触过的作家及其作品搜集整理到一起有利于在熟知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的状态和风貌的基础上对应地领悟到作家的处境和他们的创作动因,对文意的鉴识、文风的赏析都有更深入地把握。

针对每一位作家亦可遵循此法将其所有被选入教材的作品依据创作时间的先后加以罗列,结合对其个人生平的了解再次研读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不同时期,作者创作意向和语体风格的变化,较为系统地认清作品的文学特色。

文学体裁相关知识的总结十分必要。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文学作品形式的一个要素,也是文学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众多的体裁样式,构成生动丰富的文学形态,产生着不同的美感效果,因而是进一步深入认识和把握文学作品特点的主要内容之一。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将文体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归纳完毕后,若能结合典型篇目重新阅读理解一番,就会有更为真切、深刻的认识。

写作知识的总结是在前述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掌握得扎实、牢固的基础上进行的。具备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的经验之后,回顾自身创作的得与失,对作文过程中的立意、选材、布局、表述等方方面面的原则、技巧都会更为娴熟,使个人的思想情感更为艺术地得以表达,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下笔自如!

文学创作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素材积累的基础之上,写作方法、技巧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无法之中求有法。通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然后是有法之中求变化。进一步掌握包括写作的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古人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标志。

所有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知识点的总结和复习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兼顾并使它们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重,胡银根.促进语言知识向学生语文素养转化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8(9).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11

原因: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修约遭到拒绝时间:1856---1860年

《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十口通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二、洋务运动近代化:文明(科技)发展程度,主要指机器生产

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体,西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用”实质上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1、前期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创办一批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为策划海防,建成北洋(海军)、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为培养科技人才,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结果(评价):A、洋务运动没有使清朝达到富强(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12

现代文阅读中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和情感的语句;在结构层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结构复杂的语句等。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很重要的能力,考生一定要注意。

做题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首先要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把语段或篇章的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若干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与文章的主旨结合起来,而后再做题。对于选择性试题,要注意辨析对句子的不同解释之间的细微差别,常见的干扰法有:用已然偷换未然,用部分代替整体,用一般偷换特殊,把相对说成绝对,把特称说成全称等,或者相反。就语言、内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别注意那些形同神异或形异神同的选项。对于主观性试题,则要注意选用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对句子进行概括:对于句子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隐含意思,则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义。具体做法如下:

1、从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

[方法指点]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要特别注意,定、状、补这些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如高考全国卷第9题: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砘疃??斐傻脑帜选闭饩浠暗睦斫猓?徽?返囊幌钍牵?),其中,要理解的句子中灾难的定语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就暗示了其原因在于人类的主观性。同时,对于复句还要注意明确其句间的关系,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

[方法示例](高考全国卷第17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附第一自然段原文]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运动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解题指导]这一自然段中,假说后面有两句话,注意首句中机能的定语高度发达,而后面的长句也正是说明为什么高度发达,由此来看,A项理解是正确的;后句中,注意作者所表达的重点应该在转折连词但是后面,但是后面强调了冬眠的哺乳动物体温调节机制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人类当然属于非冬眠动物,因此,C项理解也是正确的;D项的考查重点是变换角度,不过,明确句子的语法结构仍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的主语在前面,即冬眠的哺乳动物,这样分析,再来与D项内容对照,就容易看出此项说的是句子的前提意义,即不论冬眠的哺乳动物还是非冬眠的哺乳动物都能够调节体温,只不过有强有弱,因此,D项理解也是正确的。B项的错误则是把状语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偷换为在更宽的范围里,属偷换概念,这也是辨析题中常用的干扰法之一。

2、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来分析

[方法指点]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注意它本身的结构(特别是修饰、限制成分)的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方法示例](高考全国卷第8题)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解题指导]在梳理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之时,应当注意,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呼应了第一自然段,总结了二、三自然段,所以首先必须注意四个选项是否出自要理解句子的管辖范围之内。注意到这一点,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其中,A、C、D三项基本出自原文,理解没有错误,B项两句都是以偏概全,所以应选B项。

3、从句子的邻句及语言背景来分析

[方法指点]有些重要句子,要结合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的还必须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这个中心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比如在分析含有修辞格的语句时,要准确理解其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反语的讥刺性等,这就要与文章中心和内容相结合。有的还要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还要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的作用。

[方法示例](高考全国卷第23题)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附答案](1)人是有思想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2)人生包含着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上一篇:夫妻投靠落户申请书下一篇:卫生监督综合检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