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第七单元检测(共8篇)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科书第90~91页例
1、例2和“想想做做”第1~3题)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别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观察者与观察对象间的位置关系,发展几何直观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不同形状。教学难点
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学准备
四人一组,每组一只玩具小猴和一个飞机模型;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设疑导入:小朋友,有两只小鸟为同一个杯子照相,拍到了这样的照片。同一个杯子,为什么两只小鸟拍到的照片不一样呢?
2.小结并揭题:因为所在的位置不同,所以观察到的杯子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实践感知
1.教学例1。
谈话:小朋友喜欢拍照吗?老师也喜欢拍照,课前就拍了两张照片,你能看出拍的是哪儿吗?
老师拍的两张都是我们教室的照片,为什么不一样?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摄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小组交流:反馈意见。引导学生从教室的桌椅、设施等区分教室的前面和后面,从而判断出是站在教室的哪一面拍摄的。
小结:同一个教室,分别从前面和后面观察,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2.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观察两张照片,说说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学生判断,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3.教学例2。(1)导入。
谈话:看了这些照片,小朋友想不想自己也来动手拍一拍?
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每个小组也有这么一只,请小组长快速地拿出小猴,把它脸朝黑板放在课桌上。(2)拍照活动。
演示:等会儿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拿出小手做好“照相机”,正对小猴,蹲下,眼睛平视,“咔嚓”,把小猴的样子拍下来。
要求:请小朋友自己给小猴拍照,边拍边思考:我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了小猴的什么? 学生开始做拍照片活动,并思考拍到的应该是小猴的哪一面,想想什么样子。(3)组织交流。
①1号同学,说一说你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了小猴的什么? 1号学生具体描述后,出示四张照片。
请小朋友找找看,他说的是四张照片中的哪一张?
②3号同学,你在小猴的哪一面?你看到了小猴的什么? 找找看,他看到的又是哪一张照片?
③4号同学,你在小猴的哪一面?能看到小猴的什么? 看一看,这四张照片中哪张是他看到的?(4)换位观察。小朋友,刚才我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能看到小猴的一个面,想不想从其他三个位置观察小猴?
下面我们按顺时针方向换位,1号到2号,2号到3号,3号到4号,4号到1号。换好位置,像刚才一样,正对着小猴,蹲下,平视观察,听明白了吗?
①开始还,观察好了吗?
问:你看到的是四幅中的哪一幅图?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②第二次换,观察好了吗?现在你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 ③第三次换,观察好了吗?现在你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 ④回到原来的座位。
刚才每个小朋友都从小猴的前后左右进行了观察。看,这张照片是在小猴的哪一面看到的?仔细观察,然后轻轻地站到那一边去。
你们都站到了小猴的左边,为什么?
想一想,如果站到小猴的右边去,你看到的小猴应该是怎样的?
比较小结:看来,站在小猴的左面和右面观察,看到的小猴的样子正好是相反的。4.例2连线题。
5.请小朋友看课本上,小青、小明、小玲和小梅4个同学同样的方法为一只小猴拍了照片,仔细观察他们所站的位置,想想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请小朋友在书上连一连。
交流:说一说,你先找谁拍的的照片,再找谁拍的照片,把小朋友和小猴连线时怎样想的?
小结:连线时,我们可以先找小青看到的照片,他看到的是小猴的正面;再找小青对面的同学——小玲看到的照片,她在小猴的后面,看到的是小猴的背面。然后找小梅看到的照片,她正好在我们看图里小猴的位置上,看到的是小猴左边的样子;小明在小梅的对面,看到的图片和小梅看到的正好是相反的,也就是小猴右边的样子。所以不同位置看到的样子、形状不同。我们平时观察物体时,也要注意自己在什么位置看的,看到的是什么样子;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有什么变化和不同。
三、巩固训练,内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小朋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的情况,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瞧,校园里停了一辆汽车,三个小朋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想一想,他们分别在汽车的哪一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哪位小朋友看到的?请在书上连一连。集体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飞机模型放在桌上,并将飞机头部朝教室的前面放好。每个同学在自己位置上蹲下,眼睛平视观察飞机模型,记住你看到的样子的形状。
出示编上号的4幅飞机模型图。
先想一想你看到的是第几幅图,再猜一猜你们小组里其他三位同学看到的分别是哪幅图。
交流:把你看到的和猜到的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验证猜得对不对。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判断,你觉得自己有什么小窍门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提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欣赏:观察物体时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它。其实换一个角度观察物体,有时会发现更多美妙的东西。
第七单元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练习(教科书第92~93页练习十五第1~7题)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思考,进一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能根据具体情境辨别物体的形状是从哪个位置观察到的,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能通过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变化判断物体的简单运动过程。
2.使学生通过判断、观察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感受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及位置的变化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主动交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日常生活里的数学现象和内容。教学重点
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学难点
判断物体形状完全相反的观察位置。教学准备
四人一组分坐课桌四面,每组准备1本《新华字典》、1个水壶和1个杯子。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忆激活。
(1)回忆:小朋友在上节课学习了观察物体,你还记得学到了什么吗?把你上节课的收获再来交流交流。
(2)交流:课前让小朋友从前面、后面看一看我们的教室,找找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你现在能告诉大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
2.引入课题。
小朋友上节课学得真不错,知道观察物体时,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结果会不同;还观察了教室,说出了从前面、后面看到的不同之处。今天我们练习观察物体,进一步感受观察物体的经验、知识。
二、做做说说
1.做练习十五第2题。让学生看图,分别说说观察桌上的什么物体,想想每幅图中两人各在什么位置观察的。引导:两位小朋友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下面的形状各是谁看到的呢?请你想一想、连一连。
交流:你怎样连的,怎样想的? 追问:电视机左右两人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女孩看到的是左边这个形状,男孩看到的是右边这个形状?
指出:在确定各人看到的是哪个形状时,要看他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想想他看到的上下、左右各是怎样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
2.做练习十五第3题。
让学生读一读题,说说你知道题里说的一件什么事。说明:“按时间顺序”给3幅图编号,就是轿车从他前面开过去,他看到轿车时先是哪幅图,编1号;接着看到的是哪幅图,编2号;哪幅图是他最后看到的,编3号。明白了吗?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讨论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再给3幅图编号。
交流:你是怎样编号的?
谁来说说,我们是根据什么这样编号的?
说明:我们可以观察轿车的位置变化来编号,轿车从左往右开,先是在人行横道线的左边,再开到人行横道线上,最后开到了人行横道线右边;也可以按小明观察到的轿车形状编号,轿车开过时,先看到的应该是轿车的前面,再看到的是轿车的侧面,最后看到的是轿车的后面;还可以按轿车在小明面前的位置编号,轿车从左往右开,先是在小明左边,再开到小明前面,最后开到小明右边。
3.做练习十五第4题。
让学生读题,给3幅图按时间顺序编号。交流时怎样编号的,编号时怎样想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小船从远处划来,可以看河道的长短、远近编号,河道越长、离得越远,就是越先看到的,也就是由远到近编号;也可以根据物体的大小变化编号,看到的物体最小时是最先看到的,看到的物体最大时是最后看到的,也就是由小到大编号。
4.回顾反思。
提问:上面两题都是物体位置变化的编号。回顾一下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要告诉大家的?先自己想一想。
交流:把你的体会和大家说一说,好吗?
指出:一个物体位置移动变化时,观察到的形状也会变化。在按时间顺序给运动变化的物体编号时,先看物体运动变化的方向,再根据它的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远近或者不同的大小来确定先看到的是哪个,再看到的是哪个,最后看到的是哪个。
三、看看连连
1.做练习十五第5题。
(1)让学生拿出《新华字典》放在课桌上,字典上部朝黑板方向。引导:小朋友蹲下观察《新华字典》,眼睛平视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形状记在脑子里,再闭眼想想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
交流:先在小组里说说你看到的是哪里,什么样子的。提问坐在教室前后方向的两人,让他们说说看到的各是什么样子,然后全班说说这两人看到的字典样子不同在哪里。
(2)阅读课本上第5题,了解要求。让学生连一连。
交流时怎样连线的,是怎样想的。
追问:下面两幅字典图有什么不同?连线时是怎样想的?
指出:当观察到的形状完全相反时,要仔细看看两人坐的位置,想想他们看到的上下、左右各应该是怎样的,再确定各是谁看到的。
2.做练习十五第6题。
让学生拿出一个书包放在课桌上,正面朝黑板方向。要求学生在原座位上观察是什么形状,再顺时针方向每次换一个位置观察,记住每次看到的是哪一面,什么形状,最后转换到原来位置上。
要求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 全班交流:在每个位置上看书包,你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
追问:哪两边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反?那怎样区分在哪边观察到的呢? 3.做练习十五第7题。
要求学生把水壶、杯子按题里位置放在课桌上。
让学生观察,再轮换位置观察,最后回到原位置坐好。讨论:在小组里说说不同位置各看到的什么形状,可以根据什么区分各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完成连线。
交流连线结果,说说确定各是谁看到的时候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判断的。
说明:小朋友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会不同。这里连线时,可以根据每个小朋友坐的位置,看杯子在水壶的左边还是右边,是看到壶把还是看不到壶把,来确定各是谁看到的。
四、回顾小结
引导: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这节课的练习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一、本单元主要是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比较小数的大小及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的检测。从学生答题的总体情况看,“小数的读写”、“比较小数的大小”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三个内容学生掌握较好。这些内容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中,像3.6-2.88这样的计算还要加强练习,有部分学生失分。
二、本次检测 发现不足之处。
1、本次检测学生掌握不好的则是“小数的意义”这一部分。如:大于0.5而小于0.6的两位小数有()个。从看,多。
2、还有一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仔细审题导致失分较多。如:7/10-4/10=()-()=()1元-6角=()-()=()(都用小数表示)学生没有发现后面的要求,直接按自己的想法解答。
三、今后改进措施。
二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P67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使学生知道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的三个盲人,为什么对大象得不同的结论呢? 教师说明:三个盲人由于他们摸的地方不同,所以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结论。今天我们要学会观察物体。出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魔方或不同颜色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请三个同学从不同位置(正、反、侧面)去观察这个物体。 提问:你最多看到几个面的颜色,你看到什么颜色的一面?要想看到其他颜色的一面,你需要怎么办? 2、出示一个准备好的动物玩具,请三个同学从正面、后面、侧面去观察,说出你看到物体的形状。 提问: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全貌吗? 教师说明:由于从不同位置同时观察同一个物,只看到物体的某一部分,它们的形状是不同的。 3、出示一个闹钟,请全班同学从正面、侧面、后面看到。 提问: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闹钟的哪面?一个同学没有看到分针和时针,只看到有几个旋钮,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闹钟的哪面? 4、教科书P67例1。 提问:小明、小亮和小红他们正在观察什么物体?你能说说这些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他们三人,为什么看到恐龙玩具的图形是不同的呢? 教师说明: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图形也不一样。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全貌呢? 教师说明:只有从不同位置去观察,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就能知道恐龙的全貌了。 三、练习。 1、分小组请同学坐到桌子的四边。 (1) 观察玩具,说说都看到物体的哪部分?互相交换座位继续观察,又都看到什么? (2) 观察一摞数学书,互相说说都看到什么? 2、教科书P67:“做一做”,在书上连线。 3、教科书P70练习十五的第1题,连线。 4、教科书P103的第7题,连一连。 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8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什么是轴对称。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形,引出课题。 出示:蜻蜓、蝴蝶,树叶、脸谱图形。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板书课题:“对称” 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对称吗?(意思对就可以) 二、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对称?哪些是不对称图形? △ △ △ □ ( ) 教师说明: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是对称的。 三、剪一剪。 想一想,用你准备好的纸怎样剪才能得到对称的图形,几个人可先商量,然后再动手剪一剪,说说你怎样做就得到对称图形了。 教师说明:把纸对折一下,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剪出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出的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任何对称的图形都有对称轴。 请同学指出上面教师出现的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儿? 四、教科书P68的“做一做”。 这些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五、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我们人的身上有对称的物体吗? 教师说明:生活中的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对称给人以美感。 提问: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圆呢?折一折,画一画。 六、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P70的第3题。 讨论:怎样就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的图形? 教师说明:要画出某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线段的对称图形。方法是①先数对格距。②在对应的一方数好同样的格距点好点。③连起来,即成对称图形。 请同学在书上画一画。 镜面对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9的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出示教科书P69的例3放大图或看书。 提问:水果怎么能有岸上的小房子呢?镜子里怎么会又出现一个同学和桌面上的东西呢?湖面或镜面两边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穿衣镜前的实践活动。 提问: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在镜子前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 请同学分别到镜子前,面对镜子站好亲自体验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怎样运动,是不是像你们刚才所说。 教师说明:请你想像一下,当你左手拿书,右手拿铅笔的样子,镜子里会是怎样拿的? 请三个同学要求到穿衣镜前试一试,观察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说给同学听。 教师说明:当我们拿东西照镜子时,发现了左手拿的东西,在镜子里变成右手拿,右手拿的东西变成了左手。这就说明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提问: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利用镜子做的对称活动,镜面反映出的东西正好和我们相反,这叫做镜面对称。 板书课题:镜面对称。 3、练一练。 教科书P71练习十五的第5题,请同学说一说,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并圈出来。(可以让学生运用想象直接判断,如果有困难,也可以拿出镜子照一照后再判断。) 二、学生动手实践。 1、拿出各自准备好的镜子,照一照书上的图或字。你从镜面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用镜子照一照纸上的钟表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事先印好的钟表图形。) 教师说明:通过同学们用镜子照着书上的图、钟表的图和字,你们发现镜面上的力学和字都是反方向的。 3、教科书P71“智慧狗”给我们带来的思考题。 提问:题里给的数字和时间都是哪里的数字和时间? 提问:从前面我们做的实践活动,知道镜子里的数字和时间都是什么样的?(反方向的) 请你看镜子写出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最后,教师带领同学运用两次镜子像能还原的道理,帮同学们验证一下,也就是拿出一面镜子对着教科书照一下,镜子里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4、发现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提问:镜面对称现象在我们周围你发现过吗?有哪些? 教师说明:镜面对称现象在我们身边有许多。镜面对称反映出的物体的形象与方向都是相反的。
一、语言的实际运用
l、下面的语句有不连贯的地方,请修改。
(1)由于树木茂密,我们的骑兵队伍起初没有被发现,直到听到了马蹄声,山头上的敌军才鸣枪报警。
答:
(2)我沿着小路走着,两旁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春风吹来,是一丛丛五颜六色的野花。
答:
(3)少年闰土和作者纯真的友谊,但这时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使他们中间隔上了一堵厚墙。
答:
(4)咸丰年间,淮北农民在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下,土地集中,租税沉重,逼得人民走投无路。
答:
(5)气死了金兀术,老牛皋笑死了。
答:.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请在其前或后加些话,使原句的意思变得明确。
(1)我要炒肉丝。
答:
(2)开刀的是他父亲。
答:
(3)这饭不热了。
答:
(4)当了县委书记的女人。
答:.被铁道部评为部级先进单位的 XX 坎特快列车乘务组,除主动、热情服务外,(甲),及时反映各类旅客的不同意见,(乙),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活动。
(甲)处正确的选项是:
A、还从每节车厢内推选出一至两位乘客代表
B .还由每节车厢民主推选一至两位乘客代表
C、还让每节车厢推选出一至二位当乘客代表
D、还在每节车厢中推选出一至二名乘客作代表
(乙)处最恰当的选项是:
A、随后遵照这些意见 B 于是听取这些反映
C .接着考虑这些反映 D 然后根据这些意见
二、阅读
(一)阅读下列唱段,后回答问题。
(l)喜(唱)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帐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麦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2)杨(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包了很多层,一层一层剥开,原来是红头绳,边剥边唱)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起来!
(喜儿跪在杨膝前,杨白劳给她扎头绳。)喜(唱)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回来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哎!扎呀扎起来。
(3)帐房穆仁智上,手提红灯,上面有“积善堂黄”四个字。
穆(唱)讨租讨租,要帐要帐,我有四件宝贝身边藏:一支香来一支枪,一个拐子一个筐,见了东家就烧香,见了佃户就放枪,能拐就拐,能诓就诓。
(4)黄(唱)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堂上堂下齐欢笑,酒不醉人人自醉。我家自有谷满仓,那管他穷人饿肚肠。、从(l)的唱段,可以知道当时的情景是怎么样的?
答:.(2)杨白劳和喜儿的唱段为什么一样的?从这两唱段可以知道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答:.从(3)(4)的唱段我们可以知道穆仁智、黄世仁是怎样的人?
答:.在(3)中,为什么要特别提及红灯上的“积善堂黄”四个字呢?
答:.黄世仁唱段中有“谷满仓”和“饿肚肠”的对比,说明了怎样的现实?
答:
(二)(甲文)陈毅:(打量房间)齐先生就住这里?
齐仰之:对,好多年了。
陈毅:我倒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齐仰之:(高兴地)不不,过奖了,过奖了!
陈毅:不过刘禹锡的陋室是“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齐先生的这间陋室嘛,则是“苦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
齐仰之:(笑)陈市长真是善于谈笑。
(乙文)齐仰之:这种化学,与我何干?不知亦不为耻。
陈毅:先生之言差矣。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齐先生自己也说嘛,致力于化学 40 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哟?并非齐先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想当初,齐先生从海外学成归国,雄心勃勃,一心想振兴中国的医学工业,可是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先生奔走呼告,尽遭冷遇,以致心灰意冷,躲进书斋,闭门研究学问以自娱,从此不再过问世事。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甲文中,写陈毅引用刘禹锡的《陋室铭》来评价齐先生的房间,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10、乙文中陈毅的对白可以分为几层?从对白中可见陈市长是怎样的人?
答:
(三)①我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让我 6 岁就上学。那时,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 4 元;但是要凑够这 4 元钱也是十分困难的。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我的学费/是从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流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出。
②领回新书的时候,全家都围着那新书啧啧感叹,也许这是几代人见到的真正的书。我的爷爷乐得簌簌掉下的眼泪,落在那书上,溅起一片墨香;娘找了块家里新的的粗布给我包书;书包呢,是奶奶一针一线缝的。书成了我们家的上帝,再没有其他什么东西能得到这样的礼遇。
③我在这样的条件下读完了小学,考到了离家 15 里的乡中。我永远难忘,有一个阴雨天,很冷。上语文课时,我才发觉忘带书了。第二节下课后,我见爹等在教室门外。他脸色白中发青,身于微微发着抖,一身淋湿的衣掌已冻得干硬。爹见到我,笑着说:“你忘带书了,我给你送来了。”说完,他解开外衣,从怀里掏出语文书,摸了摸,高兴地说:“还好,没有湿。”我说:“你咋不叫我?”
爹说:“我怕影响你读书。”捧着那带着父亲体温的书,我心一热,眼泪夺眶而出。
④上初三的时候,爷爷得了大病,就在奄奄一息的时刻,他让我拿给他一本书。他捧着,我看见他干涸的眼睛里,涌出了清澈晶莹的泪珠,打在书上,他又闻了闻,笑着对我说:“这是香味啊!
咱家总算出了个读书人。我们都没本事,也不能给你什么。要记住,书就是你的爹娘,它什么都会给你的。要下劲儿读书啊!”他顿了顿又接着对爹说:“我死以后,不要给我操办什么,简单地埋了就行。省点东西和钱给老大买书吧,书是他的爹娘,不能让他没爹娘。”我哭,爹也哭,全家人都哭,哭得那书馨香愈发浓烈。
⑤我上高中了,花的钱多了,家里的光景就更惨谈了。有一次我对爹说:“爹,我不想读了。”爹说:“咋?你是不是觉得家里穷?没事儿。要记住你爷临死前说的话,书就是你的爹娘。我们都没啥本事,不能给你什么。你只有下劲儿读书啊!要爱你的爹娘。”我听着,又是泪流满面了。
⑤十几年后的今天,我早已成人了,但我想说的还是一句话:要永远爱我们的爹娘。、本文的记叙是以()为顺序的。.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l)第①段中“昂贵”是指();第②段中“真正的书”是指();(2)第④段中“他干涸的眼睛里,涌出了清澈晶莹的泪珠,打在书上。”“干涸”在文中的含义是(),它的作用是()。.第③段中将“淋湿”与“干硬”对比来写的作用是()。、(2)-(5)段在刻画人物是运用了细节描写,其中反复渲染了()的情景。.本文题目“爹娘”实质上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二是指()。
16.④段中“哭得那书馨香愈发浓烈”一句的意思是 ___。.文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一句话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第③④段的主要意思。
第③段:第④段:
三、作文
19.题目:十年后
要求:不限文体,充分发挥想像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十年后,我们的生活空间将出现什么?我们的周围将发生哪些变化呢?……
答案:
五册七单元
一、1、(1)使主语一致,让后面的分句省略主语。可修改为:由于树木茂密,山头上的敌军起初并没有发现我们的骑兵队伍,直到听到了马蹄声,才鸣枪报警。(2)可先写我,后讲路两旁的景:春风吹来,我沿着小路走着;路的两旁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和一丛丛五颜六色的野花。(3)第一分句应该加一个谓语如“十分深厚”之类,才能与下面的分句连贯。因此可改为:少年闰土和作者纯真的友谊十分深厚(或十分感人),但这时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使他们中间隔上了一堵厚墙。(4)“淮北农民”怎么样?
句中没有着落,造成句子残缺。可在“……剥削下”之后加上“过着悲惨的生活。”这样上下文就连贯了。(5)两个分旬结构不同,读起来不顺畅。可改为:气死了金兀术,笑死了老牛皋。2、(1)①可理解为:我要/炒肉丝,一种菜名。可以在前边加“你要清蒸鱼”;②可以理解为:我要炒/肉丝,炒一种菜。可以在“我要炒肉丝”后边加“你把油拿来。”(2)①可理解为:“开刀的”是指医生,是施事者。可在前边加“小弟弟得了阑尾炎,”开刀的是他父亲。②可理解为:“开刀的”是指病人,是受事者。可在前边加“他母亲没脖,开刀的是他父亲。(3)有两个词会产生歧义①是“饭”:可指米饭;也可泛指每天定时吃的饭食。②是“热”:可指温度;也可指加温行动。据此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表达清楚。(4)女人有两种含义:①指性别;③指为人妻。所以此句可理解为;①这个人的丈夫是县委书记(当了县委书记的妻子)②她本人是县委书记(成了县委书记的女人)3.甲处选 C.C.A 三项简缩后,其句子主干大致是“乘务组推选乘客(当)代表”,显然,与给定的文字的意思不合。而 C 项中,“推驯的主语是“每节车厢(乘客)”,这项与上下文衔接就合情合理了。乙处选 D 项。从上下文看,“反映”者是乘客代表,提“意见”者是乘客,乘务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反映”来接受“意见”,再根据“意见”改进工作。而不是这些“反映”本身。据此可排除 BC 两项。再看 A 项,“遵照”是无条件执行,乘务组没有自己的分析取舍,显然用词不当。所以选 D
森林里的故事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宴会上还为小动物准备了许多好吃的,看,都有什么?你知道这些食物分别是给谁准备的吗?
二、探索新知:
1.师: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小熊猫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呢,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这些竹笋分给两只熊猫,该怎么分呢?)2初步认识平均分.(1)学生随意分,交流分法:谁愿意把你的分会给大家说一说? 师:你们都是怎样分的,有不同的分法吗?
师概括板书:(5,1)(4,2)(3,3)(2)小结分法:
观察分法,引导学生总结分东西包括每一份不一样多和每一份同样多)板书:不一样多,同样多(3)揭示概念
师:只有分得同样多才能让每只熊猫都满意,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说给同桌听一听。再用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3、理解平均分
(1)尝试平均分(平均每只猴子分几个桃子?)①师:刚才同学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熊猫分完了竹笋,小猴子也觉得这种分法非常好,它们也要求平均分。12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子,你能提一个问题吗?(学生提问题)你会这样分吗?
②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③汇报分法(课件演示)
④归纳方法。师:尽管刚才我们的分法不太一样,有的是1个1个分的,有的是3个3个分的,还有的是4个4个分的,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都是一样多的,也就是说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2)体验平均分
①出示问题:如果每只小兔子分4个萝卜,这些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子呢? ②学生动手分 ③学生交流分法
④动态演示,理解平均分
三、巩固平均分
基本练习:自主练习1.2.3 开放练习:(用学具摆一摆)
小游戏:12人排队,每排6人,可以排几排?
12人排队,排成4排,平均每排几人?
你们还想怎么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平均分,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平均分
(5,1)(4,2)不一样多
(3,3)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森林聚会练习课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50页。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基础训练P40 1判断平均分
说明理由
2、先圈一圈,再填空
学生读题,审题;学生做题(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圈、填)
3、想一想、填一填
(1、2)自主完成(3、4)可用学具分完再填
4、动脑筋,你能行
12个桃子,放到盘子里,使每个盘子里的桃子个数相等,可以怎样放? 小组合作,摆一摆,填一填
5、设计队形
先独立设计,再展示设计方法。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平均分
第3课时:信息窗2---动物联欢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大屏出示:12只小熊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16只松鼠分组做游戏,每组只数相等。——每组几只?分成了几组?
师:屏幕上既有信息窗提出的问题,也有同学们自己的疑问,你们有信心找到这些问题的案例吗?
二、探索新知。
(一)按份数平均分 12只小熊怎样分组?
1、师:12只小熊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你想用什么方法去寻找答案呢?(引导学生自觉地使用学具,发现动手摆一摆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你能用你的巧手摆出答案吗?
2、学生独立动手,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成果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看哪同学说得明白。
3、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组的?
(学生回答分法及分的过程,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平均的结果和过程)可能出现:
平均分2组,每组6只;○○○○○○
○○○○○○
平均分3组,每组4只;○○○○
○○○○
○○○○
平均分4组,每组3只;○○○
○○○
○○○
○○○
平均分6组,每组2只;○○
○○
○○
○○
○○
○○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分好了组,16只小松鼠也着急了。那16只松鼠分组做游戏,要求每组只数都相等,你想几只分一组?能分成几组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16只松鼠,若每组2只,可以分成8组,若每组4只,可以分成4组;若每组8只,则可以分成2组。
2、师:谁愿意把你的分组方法告诉大家?(学生交流,教师可用课件展示学生分法,并训练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三、巩固练习。.第一题: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并说出自己的想法。2.第二题:圈一圈,填一填。(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2)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平均分
第4课时:动物联欢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练习、基础训练相关练习。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3,并说出自己的想法。2.第4题:分一分,填一填。与同位合作,边分边记录。
3、学生自己完成自主练习5,教师集体订正。
4、摆一摆
每把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捆呢?
动手摆一摆,再汇报,注意语言的完整性。
二、基础训练 P44
1-3
三、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平均分
第5课时: 信息窗3---水中救援
除法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角度理解除法的意义,明确除法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建立平均分与除法的联系,初步认识除法。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信息图,学生看图讲故事,了解图中信息
2、将相关的信息进行重整,并提出问题。
有15只小鹿,每只船最多能救3只,救小鹿需要多少只船? 有8只小熊,每只船最多能救2只,救小熊需要多少只船? 有10只救生员,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救生员?
二、探究新知
(一)救小鹿需要多少只船?
1、先用学具摆一摆,再汇报
2、汇报,引导:要求救小鹿需要多少只船?就是求:把15每3个每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既15里面有几个3?
3、师:前面求几个几是多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现在的平均分能不能也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
(学生思考,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过程明确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板书:15÷3=5(只)
读作:15除以3等于5
(二)每组几只救生员?
1、学具摆,交流结果。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
2、算式:10÷2=5(组)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3、教学除法各部份名称。(可让知道的学生讲解)学生每个练写一遍
三、巩固练习
1、解决救小熊的问题 就是求什么?列式及各部分的意义及名称
2、自主练习1、2 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再填空。有学生会用口诀做。交流时都让其说明白算式的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清算式里已知信息与所求问题,以防学生列式出现错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自我评价一下。
板书:
除法的认识
有15只小鹿,每只船最多能救3只,救小鹿需要多少只船?
15÷3=5(只)读作:15除以3等于5 有10只救生员,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救生员? 10÷2= 5(组)
教学反思:
第6课时:除法认识练习课 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会列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教学难点:会列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1.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3,并说出自己的想法。2.第4题:
此题渗透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读图把信息补充完整,再列式,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列式的依据,即乘除法所表示的意义。
3、讲故事
二、基础训练相关练习P48 2、3、4
三、你知道吗?
四、小结。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课后反思:
第7课时 信息窗4---猴子捞月
有关0的除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4.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讨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2.计算练习
3.分橡皮 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小组合作,记录所有可能的结果
5、独立完成 交流
6、涂一涂
先思考一下,确定结果,再涂色
四、你学会了吗?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0的除法
0÷5=0
0÷2=0
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后反思:
课堂作业:
第8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的整理复习
课型:复习课
1、借助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
2、培养学生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练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除法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愿望。
3、通过数学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练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交流法
教具: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练习
1、有15个小圆片,你能摆几行?每行摆几个?生汇报,师板书算式。利用学生所列算式复习除法各部分名称、读法及意义。
三、我学会了吗?
认真观察图,找出数学信息,再独立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全班交流
四、完成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五、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9课时单元测试
第10课时讲评试卷 除法初步认识试卷讲评
课型:讲评课 讲评目的:
1、通过试卷讲评,让学生查漏补缺,正视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剖析错题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讲评加深对除法知识的理解。
3、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输理知识的前后联系。
重难点:能够认真剖析自己错题的原因,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查
1、自己检查出错原因,自己改错
2、将不会改的题目做好标记
二、总结检测情况
共35人,优秀32人,优秀率91%,及格率100%。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学的不够牢实,对除法的意义理解还是不透彻,从填空及操作题看出学生学的有扎实,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分析能力不够。
三、小组合作,相互讲解不会的题目。
四、集体讲评
五、巩固练习
六、自我评价
课后反思:
一、自主练习。
1、多媒体出示“自主练习” 第1题:分一分。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收集有用信息,列出乘法算式并做答。学生先用学具分一分,再与同学交流。指名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再列出乘法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0÷2=5(个),0÷2=0(个)
2、多媒体展示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做完后举手向教师报告。强调: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计算乘法算式时用口诀计算更简便。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讲解,并板书: 0÷3=0 0÷5=0 0÷7=0 85-68=17 8×9=72 6×0=0 6×4=24 54+36=90
2、自主练习第3题:分橡皮 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列出除法算式。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3、自主练习第4题。看图审题: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已知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幅图中的已知信息“18个木块”,第二幅图中的已知信息“两个人分”和“8个小方块”,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集体订正。
4、自主练习第5题。让学生数一数,完成填空和除法算式,集体订正,指名说算式的意义。
5、自主练习第
6题:涂一涂。学生独立涂一涂,集体交流展示,明确:第一幅图每行涂不同的颜色,第二幅图每列涂不同的颜色。
1---5 CABCD 6---10 ADBBD
二、完形填空
1---5 BCDAB 6---10 BADCC 11---15 BADBC
三、阅读理解
1---5 BACBB
四、词汇
Ⅰ. 根据所给中文提示及首字母写出所缺单词
1. quietly 2. whistle 3. likely 4. correct 5. alone
6. wings 7.frighten 8. trouble 9. brushes 10. chase
11. shoppers 12. difficult 13. through 14. traffic 15.famous
Ⅱ. 用方框中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bad 2. throwing 3. shops 4. more 5. makes
6. care 7. was given 8. them 9. to use 10. how
一、填空。
1、三千八百万零五十四写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
2、五百零二万写作( ),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 )。
3、0.6表示6个( ),0.8里面有( )个0.01。
4、□3465335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应填( )。
5、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
6、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 )。
7、长方形广场,长300米,宽200米,合( )公顷。
二、选择正确,填在括号里。
1、42390157=。
A.27
B.207
C.270
2、20元4角用小数表示是()。
A.元
B.20.04元
C.20.4元
三、计算下面各题。
0.48+4.83=
91032-89056=
587306=
69800340=
四、求未知数x。
x+1.86=2.07
x-3470=3470
78x=19422
59472x=708
五、简算下面各题。
31485
480032
30056
12524
六、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720868205
403-39483321
七、列式并计算下面各题。
1、208扩大145倍是多少?
2、4.12比什么数多1.85?(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解答出来.)
八、应用题。
1、果园里有苹果树1011棵,是桃树的3倍.果园里有桃树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一个匀速组装某种机器的流水线28天组装机器3500台,照这样计算,再组装1750台,还需要几天?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以及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的。教材呈现的是小女孩参观姥爷的花圃的情境。蓝天、小鸟、蜻蜓、树木、花草、老人和小朋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通过图中提供的各种花卉的棵数和已卖出花卉的棵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和小丽一起来到了姥姥家,给姥姥、姥爷带来了礼物,还参观了养鸭场。今天,我们再和小丽一起去姥爷的花圃看一看,好吗?
(课件显示不出现数学信息的画面)
谈话:姥姥家的花圃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和情景图的引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去姥姥家”的系列活动(买礼物—参观养鸭场—参观花圃)为素材,构成“情景串”,既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又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观察思考,合作交流。
1、出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提出问题。
一串红:上午卖出80棵
下午卖出110棵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月 季:下午卖出78棵
(画面上显示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 )
谈话:很多人都来买姥爷种的花,姥爷细心地把每天的卖花情况做好记录,这是其中一天的记录。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一串红一共卖出多少棵?
(2)这三种花一共卖出多少棵?
(上述问题可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
谈话:看到这些卖花的信息,你还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1)这些花原来各有多少棵?
(2)卖出后,各剩下多少棵?(师随着回答 板书:各剩下多少棵?)
(学生能谈出想法即可,如果谈不出教师也不必勉强。)
谈话:小丽也想了解还有哪些信息,我们和她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设计意图]先出示关于卖花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简单的做一分析之后,主动地想到“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这一数量关系,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一种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对信息的选择也多了几分目的性和自主性。
2、出示其他信息,再分析提出问题。
郁金香
300棵
月季
比郁金香多60棵
一串红
450棵
山菊花
比一串红少180棵
(画面上补充显示其他信息 )
谈话: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从中了解到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
(1)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
(2)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知道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算式:450-180
(3)根据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可以求出月季原来有多少棵,算式:300+60
谈话:我们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有关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也可能自主的提出以下问题)
(1) 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2) 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3) 月季花剩下多少棵?
(4) 原来山菊花和一串红一共有多少棵?
(5) 郁金香和月季花原来一共有多少棵?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将信息分层次地出现,有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分析、整合、梳理。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照顾到个体差异。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真棒!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一串红、山菊花、月季花各剩下多少棵?”好吗?
(1)解决问题:“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求出“一串红剩下多少棵?”都要了解哪些信息,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
引导学生回到情境图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并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①用一串红原有450棵减去上午卖出80棵,再减去下午卖出110棵,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棵,算式:450-80-110
②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用原来的-卖出的=剩下的,算式:450-(80+110)
交流时讲清思路,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倡导算法多样化。
(2)解决“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知道“山菊花剩下多少棵”,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① 一串红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
②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谈话:你想怎样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二种分析思路:
①从问题入手。要求剩下多少棵山菊花,先求出原来有多少棵山菊花,再减去卖掉的,算式:450-180-35
②从条件入手。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求出山菊花有多少棵,再减去卖掉的,就可以求出剩下的,算式:450-180-35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解题思路即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450-180-35,提问先算什么,求出什么?后算什么,又求出什么?)
(3)解决“月季剩下多少棵?”
谈话:大家能自己完整地找出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分析思路,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由板演的同学当小老师,讲述解题思路以及计算方法。
(4)让学生口头解决剩下的其他几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本信息窗呈现了丰富的信息,学生通过分析整合可能提出大大小小许多不同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决定从分析“卖花”信息入手,着重解决“三种花各剩下多少棵?”这一问题。其中“一串红剩下多少棵?”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接受,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山菊花剩下多少棵?”相比较而言较难理解一些,因此解决时教师引导学生找信息,小组合作分析解题思路;至于“月季还剩下多少棵?”由前面的学习做基础,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增强团队意识。
2、自主练习第2题(如果时间充分,可再补充一些混合运算式题)
以“争夺小红旗”的形式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订正。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旗多。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比赛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式题以比赛的形式出现,既调动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同时倡导小组合作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总结。
【二上数学第七单元检测】推荐阅读:
二上语文第七单元备课10-15
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09-2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八九单元测试卷06-15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教案06-26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10-29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质量检测题参考答案09-26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06-03
二上语文第五单元备课10-09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卷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