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篇1

莘县明天小学 樊学雄

于永正老师在莘县的学术报告会2月28日上午结束了,直到现在,我的心中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眼前闪现的仍是于老师在习作课堂上那精彩的一幕幕,耳畔回响的仍是于老师感人至深、实实在在的教诲。

童心·年轻

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即使是七十二岁的高龄。在《写好人物对话》的习作课堂上,创设“小猴子和猴妈妈”对话的情景时,于老师童心未泯,形象逼真地模仿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动作,蹦蹦跳跳,抓耳挠腮。模仿童真的语言,这哪里像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呢?有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有了这样生动的再现,学生能不兴致盎然吗?能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吗?

经常看到这样的话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是弯下腰,甚至蹲下跪下和学生对话吗?我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很重要,让自己变成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把握住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于老师给了我们极好的示范。

因为拥有一颗童心,于老师的心态永远年轻;因为拥有年轻的心态,于老师的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让人感触至深。

手把手·实打实

于老师的习作课堂是“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这一教育思想很好的体现。指导学生分段,学习写提示语,这也是写好人物对话最为关键的两点。于老师把这种训练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落实。

于老师特别让学生关注了当提示语在句子不同位置时的标点,让学生们认真看,用心记,还安排了抄写对话和听写对话的环节,让教学目标真真正正落到了实处,从而为后面“依据对话编故事”奠定了坚实的习作基础。

正如于老师所说:教孩子,要仔仔细细地教,踏踏实实地教。

教书·育人

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点滴的进步,于老师的课堂诠释着这一切。当面批完学生的作业后,于老师双手拿作业还给学生,有学生用一只手接,于老师不给,学生随即明白了,双手接过作业。什么叫育人?这就叫育人!“教育无处不在”,于老师的话令人深思。育人于细节中,还用得着给学生讲多少道理吗?

当一平时不爱写作文的男生得到了于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于老师问他想说点什么。这个孩子看着于老师的眼睛,哭了。哽咽着说:“谢谢于老师教我写作文!”于老师把他揽入怀,拍着他的肩膀,勉励他只要今后多读书,作文会写得更好。

我落泪了。为这课堂上感人的一幕,为于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为孩子内心涌动的感激。让我更加意识到: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加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相信这节课会让这个孩子乃至全班所有的孩子刻骨铭心、受益终身。

目标·过关

于老师的《目标意识 过关意识》的讲座,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做了透彻的分析,呈现出了语文教学的精髓:听读和说写。而“过关意识”则重点强调了落实,落实字、词、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写话、篇章、修改等。有了这两种意识,教师才能明确目标,落实目标,才能把学生的语文根基打牢、夯实。

于老师的讲座也如他的课一样,没有什么高深的玄论,非常朴实、扎实,教给了我们如何去教语文,如何去引导学生学语文,让我们受益匪浅。牢记于老师的两句话:“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

于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将会以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求知的心田!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篇2

一、重情趣, 巧妙导入

于老师课前不急于上课, 而是跟学生交流, 用幽默的语言风趣地向学生们介绍自己:“我姓于, 干钩于, 一个‘干’带着‘钩’就把‘于’钓起来了……”让学生了解他的姓名、年龄、籍贯。亲切地问学生姓名, 热情地和学生握手, 很快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们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 消除了畏惧感, 从心里喜欢他, 为上好习作课打下基础。在和学生交流中他就用上了有趣的歇后语, 如:哑巴开会———没说的;铁锤敲锣———响当当……巧妙地导入了本堂课要上的内容———用歇后语编故事。同时也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 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歇后语。于老师别具匠心的开场白, 令人赞不绝口。

二、重积累, 作好铺垫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由此就能获得新的更多的知识。于老师认为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 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 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 都学不好语文。因为习作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 所以于老师在本堂教学中也很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他用课件出示了许多歇后语, 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狐狸开商店———没好货;屎壳郎腾空———硬充战斗机;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麻雀下鹅蛋——瞎吹……这些歇后语意思浅显, 让学生容易接受, 并容易用故事表演。于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得很周到,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戏可演, 有事可写, 为后面的说、演、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重感悟, 拓展思路

所谓感悟, 就是先感后悟。先感知歇后语, 后悟其义。于老师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歇后语, 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使每个学生在习作前有了一种欲望, 一种冲动, 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学生们自由组合排练表演歇后语的故事内容。有的三个一组, 有的四个一组……共同选择歇后语, 共同出谋划策, 一块儿编, 一块儿演, 互相提示, 互相配合。

于老师也既导又演, 与学生们共同合作, 精彩的表演, 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更主要的是生动有趣的表演, 激起了学生们用歇后语编故事的浓厚兴趣, 打开了学生们的习作思路, 拓展了学生们习作的空间, 丰富了学生们习作的想像, 让学生们感悟到习作中人物语言对话的重要, 让学生们掌握了最好的习作素材, 为下一步动手习作埋下了伏笔。

四、重迁移, 妙笔生花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 就是运用, 就是在读的基础上重视写的训练, 加强读写集合, 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实际上是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于老师的教学是由积累、感悟、演说到写的迁移。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于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指导学生构思、动笔习作。提示学生注意写事的六要素, 还要大胆地想像, 要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 要把故事内容写具体。学生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便于编故事的歇后语进行习作。杜甫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而于老师指导的学生参与歇后语故事表演后, 挥笔速写, 二十分钟过去了, 大部分学生的习作都能完成。学生们选择编写的歇后语不同, 构思新颖, 根据歇后语的意思编出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用词准确、想像丰富的故事, 最后揭示出歇后语的来历, 真是妙笔生花, 令人欣慰。

五、重习惯, 点评鼓励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习”就是练习和实践。“学”就要“习”, 只有“习”才能“惯”, 久而久之, 便成习惯。于老师重视习惯的培养, 他鼓励学生说, 习作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要求写好的学生要反复修改, 而且要大声地念, 这样才能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写好的学生按照于老师的要求去做, 部分学生在吟诵中确实发现了问题, 再进行修改, 习作又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有个学生选择的歇后语是“狐狸开商店——没好货”, 写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一只狐狸到处找工作, 可是谁都不雇用它。有一天, 它就想自己开商店, 自己当老板。没多久, 它的店就开张了。许多动物听说后, 都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 拥挤在狐狸的店里购买自己需要的货物。小熊买了腰带, 小狗买了发卡, 小猫买了蝴蝶结……生意很红火, 狐狸开心极了。可是好景不长, 没几天小熊的腰带断了不能系, 小狗的发卡坏了不能卡, 小猫的蝴蝶结烂了不能用……最后狐狸被告上了动物法庭, 营业执照被没收了。

这个学生写了很多的动物, 这些动物买的东西不同, 东西坏的程度也不一样。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她确实做到了大胆想像, 敞开心扉, 把故事编得曲折而形象, 具体而生动, 完整而优美, 得到了在场老师的高度赞赏。

于老师在点评习作时, 给写得好的学生打满分;给书写好的、阅读能强的学生加十分、二十分。问学生高兴不高兴?学生开心地说:“很高兴。”于老师追问:“为什么?”学生高兴地说:“因为我的习作从来没有得过这么高的分数。”就这样, 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学生, 在他们的习作得到于老师的认可后, 脸上洋溢着习作成功的快乐。许多学生高高地举着自己的手, 想早让老师发现自己, 欣赏自己的习作, 也能得到老师的赞赏。于老师让学生在短时间里轻松愉快地完成了高质量的习作, 使学生终生受益, 怎能不养成爱写习作的习惯呢?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1 篇3

民族小学蔡瑞华

12月20日,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莘县实验小学,为我们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不用任何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当于老师讲到“嗔怪”时,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课前查字典了吗?全班同学无人回应。这不禁也让我想到我自己,想到了我的学生们。我平时要求同学们有查字典的习惯吗?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有字典吗?曾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让同学查一个字的读音,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带字典的。虽然我有时也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多查字典,但没落实到行动,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

接着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在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尤其是读好书。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听完感觉余音袅袅,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用在朗读课文上,对自己和学生都提高要求,真正的做到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篇4

源于一本《教海漫谈》,源于两节精彩的课堂实录,对于永正老师有了了解。于永正老师成为了我最熟悉,最崇拜的名家。当听到校长告诉我,让我去听于老师的报告时,心中不由得窃喜。居然能亲自听于老师的课,真是太棒啦!到了会场,第一感觉人真的太多了,可见想一睹大师风采的人真多啊。

经过一天的学习,真是收益颇丰。

首先是于老师的一堂《爱如茉莉》让我深有感触:

一、于老师的课堂轻松而实在。

在课堂上,于老师不是肢解分析课文,也不是抄词解句,更不是下定义,而是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展开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指导,更是饱含深情地进行了范读,在读的基础上指引学生品析文章。于老师还非常注重“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虽然只有短短的一节课,但我相信他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重大。纵观整堂课,普普通通的五年级学生、平淡无奇的教学语言、司空见惯的教学方法,到了于老师这里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像被魔术棒点化了一般,居然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反思我们的教学,今后一定要抓好基本功训练,踏踏实实的进行教学。

二、课堂上的于老师是亲切的。

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无不透着于老师的和蔼可亲。每当指名学生

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于老师总是一首帮学生拿着话筒,一手扶着肩膀,无形之中一定会让学生感到温暖、感到踏实。当于老师让一名女生回答“妈妈为什么生气时?”那名学生可能是紧张,一时回答不出来。于老师轻抚学生的肩膀,温暖的说道:“没关系,都怪于老师太着急了。”这是一种怎样的评价啊!我听了以后,一股暖暖的热流在我心头涌动。

三、课堂上的于老师是风趣的。

当一位学生读完之后(此同学读时错了一个字,当时他自觉改正了过来,这时另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他读错了字”),于老师说:“他已经知道错了,再指出他的错,他会难为情的。”这一句风趣的话,不仅缓解了尴尬气氛,而且也拯救了读书者的“面子”。

当讲解“回眸”——瞳仁|人、眸子、回眸一笑、回眸一笑百媚生。71高龄的于老和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演绎回眸一笑百媚生,那个嗲啊,让人发笑。当一名同学读母亲生病时说得一段话时,因读的铿锵有力,于老师一句“你没有病,出院吧!”让人忍俊不禁。

总之,于老师实在如斯、亲切如斯、风趣如斯的课。给学生留下了扎扎实实的 “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实实在在的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再来看于老师的《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报告更让我们不虚此行。

一、于老师从爱因斯坦一句话,从他自身的经验,从家长角度,从中学老师期盼什么几个方面思考语文究竟给孩子留下什么?单单这些就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老师教学,不能埋头只教自己的课,应该多方面思考,想想学生,想想家长,想想周围的人。好明确我们教学的方向,这样才能教高效率的课,才能行之有效的课。

二、语文教育到底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老师给我们了明确的答案:

1、留下语言。(1)识字(2)积累词语(3)培养语感

2、留下能力。(1)书写能力(2)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3)表达能力(说、写)写比说重要

3、留下情感

4、留下兴趣和喜欢

5、留下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不由得我反思:我的语文课堂能给我的学生留下些什么? 首先,我想我应该能教给学生一手好的书写——是书写不是书法。书法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国书法,其内涵历代书法家都难以参透何况我一普通教师。但是,凭着自己对书写的认真、爱好,相信我的孩子们会把最基本的书写握在自己手中。能达到什么境界不是我能揣

测的,我只是尽我所能所知所爱给予他们书写和书法的启迪,能走多远还要靠孩子们自己。

其次,我想我应该也能教给学生读好书。我应该告诉孩子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也应该常常用通俗的语言跟那些目不识丁的孩子的爷爷奶奶们说,会看书的孩子跟不会看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的聪明。

再次,有了前面写好字读好书的基础,我想我的孩子们里作好文应该不远了吧。

上一篇:三峡大学学生干部培训通知下一篇:美女和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