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的三环节教学反思(推荐13篇)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一、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视唱练耳是音乐课中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极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单调乏味,如果教师能收集一些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民歌小调作为教材,开展“唱着民歌去旅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就会感到新鲜而提高积极性。
二、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例如在学习小三和弦时可先复习大三和弦,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根音与三音,三音与五音之间都是三度,根音与五音之同是纯五度)和不同的地方(大小三度位置的互换),学生极易理解。再如,在学习自然小调时,可先复习自然大调的歌曲和音阶,当学生唱自然小调音阶时就会发现与自然大调的关系,然后把两调的音阶进行板书对照,从中发现主音各异,半音位置移位有不同之处,用两调所谱写的歌曲情调也有所个同。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学生接受也不难。
三、结尾要精彩。
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毕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可以在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中结尾,也可以在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甚至可以在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中结尾。把一堂课的结尾搞得生动活跃,热热闹闹,使学生像听小说连播,观看连续剧那样在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周音乐课的到来。
强调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可以忽略。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件”,只有每个“部件”运转正常,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是小学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好的导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新课的开始就能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新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 提高课堂效率。音乐课中, 每首歌都蕴含着一定的品德教育内容, 往往我们会关注这一点, 从一个非音乐的内容导入本课, 这样就失去了音乐课的味道。记得一位老教师曾经说过, “音乐课要从音乐进入”, 也就是说音乐课要有音乐的味道, 从导入开始, 就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音乐特殊的魅力。以音乐的形式导入, 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比如直接用本课歌曲导入, 也可以用与本课中心情感相关的歌曲导入, 还可以用律动、练声导入。如我在教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踩雨》和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老鸟小鸟》中, 就分别采用了律动导入和练声导入。
二、听赏环节
感受音乐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 音乐欣赏则是直接感受音乐的实现方式, 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每一首乐曲都有它特有的“音乐形象”,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以丰满的音乐形象打动听者。从小培养学生学会理解音乐形象, 就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提升音乐素养。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 都依赖于听觉, 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和方法是音乐欣赏的关键。因此, 我在进行低年级欣赏教学时, 仔细把握好音乐内涵的欣赏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听觉主动性为主, 仔细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多层次提问, 引导学生要听、想听、会听。
(一) 初听歌曲, 自由想象
在第一次听到一首歌曲时, 学生总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的音乐形象, 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就说什么。也许学生仅仅感受到了一种情绪, 一种感觉, 而且这时学生感知的音乐形象可能会单薄, 甚至会有一些偏差, 但是教师不能在这里封锁住学生的音乐想象, 要激励和引导学生继续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音乐, 感受音乐。
(二) 学唱歌曲, 突出形象
音乐之所以美, 是由于音乐表演体现了艺术形象的美。音乐的艺术形象, 是由歌唱、演奏家或指挥家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结晶。声乐作品必须经过演唱 (也包括器乐伴奏) , 才能塑造出音乐的艺术形象, 才能把音乐作品的美由潜形态转化为显形态, 才能为听众所接受和欣赏。因此, 在保持音乐形象的前提下, 进入学唱阶段时, 音乐形象的感知就更为重要。在学唱初期, 让学生跟伴奏轻声哼唱两遍, 这时, 歌曲的音乐形象逐渐凸显出来, 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
(三) 听赏情感, 理解形象
到歌曲基本学会之后, 就要在演唱中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 这便是听赏环节的又一境界。情来自形象, 形象逼真, 情感也就生动, 形象不准确, 感情就会产生失误。歌曲中所描写的形象, 是客观事物的形象, 演唱时必须使主观感情与客观形象相吻合, 否则, 演唱者在塑造音乐形象时就会失去分寸。若过分夸张, 就没有真实感;如不够, 就显得呆板, 缺少“神韵”, 感染不了听众, 所以在唱情时必须注意感情是否真切, 是否符合声乐作品的形象要求。这一环节, 要求教师要深钻教材, 仔细体会教材本身的内涵, 对歌曲的音乐形象有正确想象与理解, 并能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从不同乐句中体会情感, 理解歌曲, 使课本上原本仅仅是平面的铅字变成丰满的、生动的音乐形象, 并在自己演唱中充分表现出来。比如, 教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小足球赛》, 当学生基本学会演唱整首歌曲时, 让其再次聆听歌曲, 会让音乐形象更加突出。
三、学唱环节
学唱是达成本节课目标的重要方法。学唱阶段其实应该分为三个层次, 即会唱、唱好、唱美。
会唱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听赏、模唱、哼唱、轻声跟唱等多个方法达到会唱歌曲的目的。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 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 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达到基本会演唱歌曲, 基本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的目的, 尤其在“旋律”的指导上要非常注意学生唱的准确性, 如有偏差要进行及时的纠正指导。
唱好的要求就更高了一个层次。在这个环节时可以融入一些音乐知识的学习, 将这些知识放在每个乐句中去学习, 这样, 既能掌握好相关的音乐知识, 又能使音乐知识服务于乐曲,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演唱技巧, 把歌曲唱好。比如, 在学习湘教版四年级上册《我爱妈妈像可爱的中华》这首歌时, 在第二行第二小节八分休止符要格外强调, 这个休止符在这里不仅仅起到调节呼吸的作用, 还能使歌曲显得很俏皮, 有助于表现音乐形象。
唱美的过程其实是“美唱”。在扎扎实实做好会唱、唱好的基础上, 也要让学生体会音乐形象, 并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歌曲, 甚至演绎歌曲。再现歌曲是整个唱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由歌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充分体现了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针对每一首歌曲的特点, 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与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如表演唱、带小乐器唱、创编歌曲等, 整个环节要展现学生主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引导运用音乐语言正确评价, 可以采用全班练唱、小组练唱、个人演唱、积极评价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美唱”, 让学生“美美的唱”才是学习音乐课的最终目标。
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 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 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一节音乐课只有导入、听赏、学唱三个环节都扎扎实实做到位, 才能成为一节真正落实“三维目标”的音乐课。其中, 听赏、学唱并不是孤立的, 而应该是穿插进行, 互为基础, 交错提升的两个环节。在一节音乐课中, 学会唱一首歌, 仅仅是眼前的一点收获, 每一个音乐教师都不应只满足于此, 而应该立足于一节课, 着眼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甚至于为学生一生热爱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他们能够终生享受音乐的无限魅力。
摘要:一般来说, 音乐课包括导入、听赏、学唱三个环节, 一节音乐课只有将这三个环节都扎扎实实做到位, 才能成为一节真正落实“三维目标”的成功的音乐课。
皮亚杰、鲍德温等心理学家认为: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性。从儿童心理的特征与发展特点来看,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外在的引导必须通过儿童的内因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靠儿童主体的兴趣发动力量来实现。因此,在每一节新课教学中,课堂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开门彩”,它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投石击水,激起学生思维浪花,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作用。
1. 设疑激趣,疑中求索。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巧妙设疑引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从“疑中生奇”变为“疑中生趣”,进而达到“疑中求索”的状态。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教师可设疑:还有一个没有回归祖国的宝岛叫什么名字?知道那里的名胜古迹吗?说一说那里的生活习俗和应用的语言文字?又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人种有不同》一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人种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带着疑问去探究,各组选一个同学发表看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疑中求索的导入法,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又是学生不是特别了解的内容。教师通过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想继续了解的好奇心理,这堂课的导入效果才会更好。
2.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一堂课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太多“华丽”的导课势必会浪费时间,因此,开门见山,直达教学主题不失为一种导课法。在寻找导入的切入口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截了当,直奔教学主题。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时,必须考虑所找切入口与本节所学主题的关系,使学生迅速转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之中。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教师可直接让学生拿出笔和纸,写一写我们祖国有几个民族,然后,教师汇总小结,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开门彩”,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地把握和巧妙地运用导入这个环节。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是有效导入的基本原则,偏离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也就无法发挥其根本作用。
二、课中教学
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文字内容少、插图多,任课教师如果不认真学习大纲,认真备课,在思品课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以说理教育充当生活性要求进行教学;以各种形式表演替代活动性和综合性进行教学;以学生评价与讨论当开放性进行教学,完全违背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原则。
1.《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设计了很多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只是依教材“说”教,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还会让学生厌烦。教师一定要尽量避免依教材以“理”说理,而是要强调依形象事物以“事”说理。依纲靠本,融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亲身经历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明了易懂,而且还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活动性与综合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重要特点,很多教师上课喜欢用说唱弹跳的教学方式,求“新”求“花哨”,虽然课堂教学看似活跃了,学生活动看似愉快了,但品德课教学含金量低了,背离了《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设计的宗旨。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资源,拓宽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与其为鼓励学生与好书交朋友而开展一场汇演,不如让学生说一说你所读过的书中的好词好句,激发学生读书欲。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是寓主题内容于其中,让儿童在参与各种主题活动之中悟出内涵,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悟,达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
3.开放课堂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教学一定要去除过分依赖教材,从教材来到教材去的做法,应把教科书知识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学时间应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相配合,在系列活动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应走向开放、多元。部分思品课教师为了避免麻烦,只让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班级开几场交流讨论会,以此充当课程的开放性,进行纸上教学。围着花圃看花当春游;捡捡纸屑、拔拔草当环境保护,完全违背开放性教学的宗旨。学校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第一手的调查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课后升华
知、情、意、行四个主要因素构成儿童的品德,知、情是学生初步的认知,目的是要学生会意,从而落实到行为上,是为了情感与认知相结合,形成动机。课前的导和课中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认知,从认知达到学生的意会和情感体验,而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结合,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情感是主因,意志为调控。苏霍姆林斯基说:“信念是形成学生品德的首要因素,而认知转化为信念并不是靠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要使学生有情感,只有带着情感从事正确的道德行为,他的道德动机才是高尚、固定的、永久的。
1.情境模拟,从导入手。
虽然学生有了对知识的初步认知,但由于小学生的动力定型低,易波动,不容易形成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课后必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模拟消化。如组织高年级学生走出校门,到学校附近小区进行实地演练。模拟那些需要关爱和帮助的人,让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并进行判断。由认知转化为行为,使课本知识和道德教育升华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2.督促制约,转为自觉。
一时的正确道德行为,在存有不同动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做到,但要转化为无意识的自觉行为,则需要比较高的道德境界。因此,学校、教师在进行一系列的品德教育后,尚须相应制定一些制约机制,对学生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此来督促学生,规范学生,由督促学生而后慢慢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品德与生活(社会)》《品德与社会(生活)》每一课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其目的不仅仅只是为教学而传授知识,所以,照本宣科、华丽导课、热闹课堂的教学法都不是品德课所要求的课前的导、课中的教,都是为了学生把课本所学到的知识理念升华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境界。
——学习学三环节教学点滴做法有感
课堂既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又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更是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同时也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在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而县局提出的“课前预习——课中实施(预习交流、精讲点拨、拓展延伸、系统总结)——限时作业”三环教学模式,正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调动,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探究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互教互学的乐园,成为学生彰显魅力的舞台,达到了轻松减负增效提质的目的。下面简单谈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实施有效教学,学案设计是前提
一个好的教案,一个好的课件,都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要件,那么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学案的顺利实施,则是为实现有效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三环节教学实践证明:好的学案的使用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条件和机会。依据学案学生能有条不紊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学案导学中归纳和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应用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科学指导生活;依据学案学生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自学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且,教师指导学生将用过的学案整理装订成册成为重要的复习资料,可供学生随时查阅和备考复习用。因此,精心设计高质量的学案,可以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实现有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探究,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感悟之二:实施有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是重点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三环节教学实践证明:不论用任何简单或复杂的手段和方式,只要能让学生开始喜欢并能尊重学习的过程,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是成功的开始。
感悟之三:实施有效教学,教师思想认识是关键
三环节教学成功经验证明:让老师走下讲台,实现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是顺利实现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在这里,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学习成为生命的狂欢;教与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成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精神世界的完整过程。而决定成功的先决条件在教师的思想,观念是决定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感悟之四:实施有效教学,原来还有那么多的疑问与期待
在三环节实施过程中,一个个的疑问涌出来:如何监控学生的预习?怎样设计能让学案卷发挥最大的作用?老师应该怎么准备?准备哪些是有效地?„„又一个个的疑问被解决,疑问充斥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的疑问,为我们教研教改提供了课题。有句话说:“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心中拥有教育的梦想,就会与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上共同成长,就会与学生共同演绎精彩的人生!
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带有根本性的。谈到对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很多名家各有论述。我们是教数学的,华罗庚教授谈读书的两句话给我们的印象很深。他说:先“钻进去,把书读厚”,再“跳出来,把书读薄”。我们力图使这两句话具体化。
一、预习环节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引领学生先钻进去,把书读厚
学生在读数学课本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浮在面上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不会深入思考,提不出问题。教师怎样引导他们呢?首要的是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在思考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既是初步思考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前提。把书读“厚”的过程正是在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提出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预习的进程中,当扫除了一般性的障碍之后,教师设计情景问题,引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思考和提问题:
1、深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的实质。
2、广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做出推论或推广。
3、纵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基础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
4、横的方面,就是抓平行概念(或性质等)之间的联系。
5、用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有什么用途以及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关键是“深”字。深入钻研的程度决定了广、纵、横、用的水平。这样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养成深入钻研问题的兴趣和习惯。他们不再满足于对课文的一般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透些。
二、课上精讲,学生总结,再跳出来,把书读薄
书越读越厚,认识越来越深广,这是读书进程的第一阶段,或称分析阶段。这时所获得的知识虽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还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有待于发展到归纳总结阶段,或称综合阶段,很多课本的章末小结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我们所说的归纳总结是着力于探索揭示本章的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纵、横”联系。
三、课后复习、巩固、回味、加深
教师可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按下面的步骤复习:
1、回忆每章教材结构是怎样建立的。通过回忆既温习了局部,又胸有全局,更突出了知识之间的在联系。这是复习数学的根本。
2、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解题的能力。学生习惯于记住例题的.类型去作习题。教师应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联想理论,站在理论之上分析问题。
3、学会总结解题的经验。对于典型习题,做后要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什么是决定性的一步?什么是主要困难?在解题中暴露出在知识上或思路⊥的弱点或不足?解法是否可以改进?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条件中哪些是本质性的?哪些是非本质性的?能否把这个题目做出推广从而发现同类问题的一般解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加深了对题目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高了解题能力。这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措施
4、做错了题一定要找出原因。教师应要求学生回到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的运算、绘图上。
5、做章末解题小结。教师在一章教学之后,应要求学生把本章分散做过的习题进行一次系统的分类,总结出每一类题目的解法和技巧。而且把它们上升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读书能力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内容上,要把知识教学和方法教学相结合。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不同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某个方面的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2、在教学进程上,一般应先见森林(或树木)后看树木(或森林)。处理好知识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个学科要这样做,一个单元也应如此。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把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出来,诱导学生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在教学形式上,把读书和研究相结合。在某种意义上讲,读书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是读书进程的继续和发展。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读书趋向更高更深的阶段。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在阅读教材中引导学生狠抓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使读书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2)在阅读教材中引导学生模拟科研人员发现真理的某些过程,是读书和研究相结合。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名称
初中作文互评互改三环节教学模式研究
二、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1、作文互评互改:强调学生在小组内通过互相评改组内的作文,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习科学的评改方法,发展评价作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增进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联系。
2、三环节:根据作文过程中评改步骤,将评改细化成三环节,有利于教师在组织学生互评互改时操作,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的评改工作。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能熟练地掌握评改的要领,提高评改的质量,达到预定效果。
三、课题的国内外、市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 学校改不完带回家里改。教师话的精力很多,学生的收获却很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改学生看”这种劳而少功的现象,并不能给学生点滴的进步。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也随着年级的增高反而越来越低。人民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这是终身受用的。” 当前,尝试作文互评互改的一线教师比较多,互联网上也有很多关于作文互评互改的文章,但都是停留在表面的尝试,如:评改内容和评改方式方面的尝试。都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形成一整套全面的系统的可操作互评互改模式。没有真正以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进行作文的互评互改,更没有把学生的互评互改与教师讲评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还没有人将作文的互评互改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四、研究目的、意义与实践价值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想探索新课程中教师作文教学理念的变化,树立起以生为本的作文互评互改理念,引起学生作文评改方式的改革,从而树立起全新的作文教学观,为作文教学的评改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师生共同进入实践、创造、升腾的新天地,促使师生掌握作文互评互改的技巧和方法,让作文评改不再只是教师的事情而导致作文评改低效。而是让 “学生习作”、“老师批改”这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静态的环节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和主题作用。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启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同时又让学生在相互评改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4、创新程度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作文教学中的评改问题进行研究,课题组实验教师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及时反思与调整,已取得看一些经验,课题的开展有着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舞台。其创新之处在于能扎根于教学实践,有鲜活的课题研究素材。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课题组的积极探索会形成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形成与我县语文发展性阅读想匹配的三环节作文互评互改模式。这种模式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辐射作用,改变当前低效的作文评改方式。
五、研究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环节:互评互改,相互学习
1、准备工作
(1)全班学生每人准备一支红色的笔用于批注和写评语。
(2)教师按照学生写作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成每四人一小组,其中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三个小组为一个大组,其中一名小组长担任大组长。(3)教师讲解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让学生明确评改的重点。
2、评改方式
小组内每人负责评改本组内的其余三份作文。
3、评改内容
评改内容一般由十项:文体是否符合要求;中心是否明确;是否有错别字和病句;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规范;内容是否具体;条理是否清楚和结构是否完整;语言是否通顺简洁;格式是否正确;书写是否端正以及文面是否整洁。
4、评改过程
第一、通读全文,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地方并采用夹批的方式修改。同时勾画出文中的好词佳句,采用旁批或者夹批的方式给予点评。最后在文末指出书写和文面方面的优缺点。
第二、再读文章,评改内容。读第二遍文章后主要评改文体、中心、内容、条理、结构等方面的优缺点。评改这些内容时,可采用不过眉批、旁批等。当然,不必每次评改都全面涉及,教师可以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学生侧重评改某些方面的内容。
第三、写出总评语。在文末写出一定字数的对这篇文章的总评语。评语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切中要害,既要肯定有点,又要指出不足和改进措施。用语要准确、严密、中肯、具体,不能笼统给人以模棱两可之感,更不能说套话,废话。评语字数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自行定度,年级越高字数要求越高。一般在60——100字。第四、评定等级。
评改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对所评改的文章评定等级或者打分,同样要求学生客观公正,不能给人情分,更不能出现美文低评的现象。第五、签署姓名
评改者将自己的姓名签署在总评语的末尾。签名时,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签名。
以上评改过程中,教师要统一规定评改作文时常用的符号。为使文便保持整洁美观,提高工作效率,教师要根据评改的要求,规定统一的符号。如错字、别字、缺字、余字、病句、删句、更换词序句序、增删标点符号等,都用专用符号来表示。
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创造民主和谐的评改氛围,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评改任务,培养评改能力。在学生评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评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拟写评语。另一方面,随时发现并订正学生在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典型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既发挥了群体的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提高了评改能力。第二环节:个人反思,以待提高 评改完毕后,将本子返还给本人。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本,看同伴是如何评改自己的文章的,认真阅读同伴写的评语。然后在篇末写上自己的反思,认真总结自己在作文过程中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和途径。学生在写反思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字数的规定。建议不少于100字。
第三环节:推选佳作,展示交流
每一个小组推选一篇佳作,在大组内交流分享。然后每个大组推选一篇佳作在班上展示。展示的方式可以派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朗读推选的作品,也可以让被推选的文章的作者自己来朗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品评。
在班上展示的时候,教师要作细致的点评。包括:
1、对文章进行点评。即字、词、句、篇方面的优缺点。
2、批改内容和评语的优缺点。主要看评改是否全面细致,评语是否客观、具体。对评语中的套话要作具体的纠正,必要时,教师要作示范。
展示交流时,教师也可以先让每组推选一名学生发言,针对某一篇习作谈评改情况;然后让评改人与原作者面对面地交换意见,并将原作归还本人后进行修改,并且每组推荐一名优秀习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促进班级的总体水平。
六、研究的主要思路
1、视角:第一,从当前的新课改形势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形势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第二,从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看,作文的批改是一项艰巨的体力活儿,也是一项繁重的脑力活儿,学生互评互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第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以往的“教师改,学生看”的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主要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研究:(1)调查研究法
调查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形式,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以便在工作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确定研究的方案。
一是调查以前在“学生写,教师改”的模式下,学生是如何对待教师的评改的,以及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态度,对作文评改的收获。二是调查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存在哪些疑难困惑,以便教师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2)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互评互改的方法。(3)案例研究法
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教师对某一组或者某一个班为案例,进行跟踪观察、分析、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寻求解决的办法。(4)实验研究法
我校每位语文教师都是担任两个半的语文教学,可以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其中一个半就作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互评互改的方式进行作文评改,对照班才传统的教师评改的方式。经过一定时间后,将两个半的学生作文水平和修改作文的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个班的差异。
3、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措施
(1)本课题研究对象:董家中学2013、2014级全体学生。(2)研究过程及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
①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②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③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④调查作文评改的现状及分析。(前测)⑤组织课题申报工作。◆阶段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6月)
前期工作:①通过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品读文章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②组建作文互评互改小组,并制定相关的小组管理措施和评价办法。
后期工作:①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并收集材料。②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课题进行阶段性小结反思。③召开课题研讨会,根据效果调整并完善课题设计。④收集、整理学生在互评互改过程中的优秀作品,进一步指导。⑤教学案例研究,选择优秀实验教师优秀课例组织教师进行研究讨论。并收集、整理教师教学案例、反思等。◆阶段成果:课题阶段总结,教师论文、学生作品、中期实验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①调查作文互评互改的现状及分析。(后测)②撰写研究报告③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最终成果:形成课题结题报告、论文集。
七、课题的组织管理与分工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黄素华(董家中学校长)
副组长:赵帮满(董家中学教导处主任)
兰中兴(董家中学教科室主任)
谭凇文(董家中学教科室副主任)课题研究小组: 具体负责人:许亚平
实验教师:兰中兴、伯志权、杜光泽、黄银、王芳业、易伟生。
具体分工:
兰中兴、伯志权、杜光泽:实验教师、讲座、培训、教学公开课及教学案例的设计等。王芳业:电脑打字,消息报道和各活动报道的撰写。
黄银:学生活动方案的形成,会议记录,资料的打印收集与整理。兰中兴:各项活动的准备、摄像,学生作品的发奖,作品的展示等。
易伟生:前测后测调查分析,写分析报告,及各研究成果总结和阶段小结。许亚平:负责课题研究的落实,各种活动的开展,资料上传、分类及整理。
八、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主要是对课题进行适时总结、实验教师写论文、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同时向上级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在课题的总结阶段主要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及论文、实验教师上互评互改展示环节的公开课。学生形成性作品展。
九、经费预算
1、研讨、外出培训、交流学习费:10000元
2、书籍资料费:1500元
3、打印费:1500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将抽象的数学融入一定的情境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步入互动生成的课堂做好铺垫和准备。教材的每一个信息窗或情境图都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利用教材情境。
可以采用三种主要的呈现方式:直接性呈现、故事化呈现、生活化呈现。
(2)现实生活素材。
现实生活素材也是创设情境的好资源,教师要有“素材开发”意识,在深入研究教材,灵活把握教材,大力挖掘教材,有效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使数学回归生活,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2. 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需要解决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创设了问题情境之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从丰富情境中综合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后经过师生、生生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加工,并引导学生提出涉及本节课知识点且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自主尝试。同时,提出问题的过程也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了知识和方法的准备。其间教师要不断地引导、组织,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进而体会问题的含义,做到“师生互动”。
二、自主尝试,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问题的价值又决定了自主尝试探究的有效度,所以围绕本节课知识点且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去分析问题,自主尝试寻求探究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尝试能力的着眼点。
1. 自学例题,分析问题
自学例题,是学生自主尝试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认真自学例题的习惯,正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开始,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学例题时,主要依据的就是文本和教师给出的导学提纲,导学提纲要关注学什么、怎样学、学后有哪些思考等方面的学法导引,所以导学提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学效果,甚至是整节课的成败。教师在设计导学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注意知识的层次,注意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注意知识的趣味性,注意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对少数自学例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巡视指导,把握学生动向,对导学提纲加以修订,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自学例题要教给学生“一看、二划、三批注”的方法,重点看例题的有关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的旁注,书写的格式,有插图的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考,领会了再读下去,有的地方要反复读,对有的内容要开展讨论,重视实际操作,防止学生盲目阅读、走过场。
2. 展示交流,理解问题
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在学生个体自主尝试自学例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搭建一个展示交流平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各自的思维方法及分析问题过程。在这一平台上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评价、纠正等措施来调控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通过数学化的过程理解问题,适时引领学生构建数学模型。
(1)展示。
学生在自学例题的前提下,借助例题的解题思路,经过内化,自我展示,或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和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为交流获得丰富的资源。
(2)交流。
全班学生可以针对展示者所展示的成果提出质疑,进行辩解,本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修正,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论,从而使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通过人人参与,个个交流,营造学习氛围。生生之间对话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完成知识构建,解决自身存在的疑难,获取知识和技能。师生对话,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点拨。
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评价,教师点拨指导、例题讲解来进一步理解问题、提升问题、梳理新知,将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初步结论在交流、评议、点拨过程中补充、完善,使结论系统化、条理化。还可从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升问题,达到“师生共学”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努力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方法、规律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拓展,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通过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还要对所学内容进行纵向或横向拓展,做到当堂反馈,及时订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 基础训练。
教师设计与例题同类型、同结构或难度较小的基础习题,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结论运用到实践之中,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主尝试成功之乐”,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练习。
2. 综合训练。
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设置有一定梯度的变式题、综合题等。教师在疑惑处和堵塞处巧作点拨,并让学生在基础训练中得到的方法、规律和结论再次在变式训练中加以运用。这次训练要根据学生差异,分层设计,分层达标,提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时间和机会,提供加强训练、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平台,提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拓展中都有明显的发展与进步。
3. 反馈评价。
让每位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开展自主合作、尝试学习,使知识迁移成问题,使问题迁移成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要悦纳和包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分析错误原因,科学而理性地给予认真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在启发性、激励性、赏识性、反思性评价中树立学生自信,张扬个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体验到生命成长。使学生“问题”、文本“问题”、教师“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和谐、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实现“师生同乐”。
一、课前预习——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预习是达成高效课堂的前提,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培养。课前预习做得好,课上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心理需求。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课,这样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前预习我们重点落实了两个步骤:
1.上好“预习指导课”。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少,知识经验和学习经验也很少,所以要先给学生上好预习指导课。在上预习时,我们按照"一标、一画、一读、二想”的步骤进行。一标,即用阿拉伯数字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一画:在课文中用圆圈或横线画出生字条里的生字及在文中组成的词语。三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二想:想记住生字的办法,想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2.“预习效果”的检查。一年级学生年龄太小,几乎没有组织能力,检测最好在课上进行。检测预习效果要在小组内进行,小组长负责检查组内成员的读书情况及生字认读情况,可以采用画笑脸的方法,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可以画个笑脸,生字全认识的再画一个笑脸。这样各个小组再评比,哪个小组笑脸多,教师可以给其加一颗小红星。用这种办法可以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并激发其求胜心。
虽然孩子们在课下有一个检测过程,不过教师可以在自习课上抽时间检查整体预习效果,以便二次备课之需。
二、课中改进——引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能否高效,关键在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最佳效果呢?
首先,我认为,对于我们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特别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堂,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必要条件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不只是指认真听老师的讲课,还包括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接受或筛选有用信息。另外,孩子在课上回答问题时,我们要注意让孩子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说话有条理,用词准确,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也可以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真正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说到这里,我想到我在教学一年级识字4这一课的片段。当时我要教孩子“观察”这个词的意思,我提问:“谁知道‘观察’是什么意思?”孩子们一片寂静……我立刻意识到,我的提问肯定是不恰当的。于是,我转变了方法:让孩子们认真看挂图,然后告诉我,图上哪些小朋友在“观察”?孩子们很容易说出来:“图上有一个小朋友在用放大镜认真仔细地看蚂蚁。”于是,我找准时机,说:“对!像这样认真、仔细地看,就叫做‘观察’。”就这样,我将“观察”的意思“解释”给了一年级的孩子们。
再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中,趣味性很重要。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集中的时间短,只有教师积极想办法,换着花样、变着招数设计课堂的教学环节,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我们在课上采用的游戏、比赛等环节,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这个环节的课堂效率是很高的。
最后,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基础。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还要善于学习,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三、限时作业——实现高效课堂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会用知识,限时作业是检测高效课堂的又一重要手段。我们可从四方面入手:
1.规范作业时间。教师每节课都要布置相应的作业,避免学生产生知识缺陷积累。每节课留出5—10分钟的时间做限时作业,闭卷、当堂完成,提高作业效率。
2.完善作业设计。作业要有层次性,既要以基础性为主,又要适当拓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加强作业批改。每次都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而且做好记录,及时了解和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矫正或补救措施。如果时间充足,我们也会采用同桌互改的方式,及时订正,及时反馈。
4.强化作业讲评。每次作业我们都要进行适当讲评,针对出现问题较多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适当进行针对性训练,诊断学习效果,矫正学习认知。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课堂教学、限时作业三个环节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整体,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铺垫,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因此,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打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始环节,学生按时、保质的预习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因而,做好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课前预习的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预习学案,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通过设计具体的预习学习任务,引领学生细致阅读教材,整体感知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起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任务的设计是学案设计的关键环节,左右着学生预习质量的高低,在数学学案中是这样设计学习任务的。第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题目,要有层次性。第三,对于学习任务的描述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把任务以目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其次,抓好课前预习的检查。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分两步进行,一是学生小组内的检查,每个小组安排了一名学案检查人员,主要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并填好课前预习检查记录,上交课代表,再有课代表把检查记录本和学案交给任课教师。二是教师抽样(一般抽2-3个小组)检查,主要通过查阅各小组课前预习检查记录,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和预习疑问,同时,再根据学生的学案,了解学生对要所学知识的感知情况,及时进行“二次备课”,增强课上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中实施:
课中实施是引领、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教与学的过程。我们在课堂实施中,重点突出了一下几个环节: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反思拓展、系统总结。
1、交流展示
一是学生汇报自学成果,交流预习成果和学案中记下的疑难、疑惑问题;二是学生通过交流仍存在的和新产生的疑惑。我们更应重视学生在交流中分析出的新问题,提出的新疑点或困惑,为教师的精讲点拨做好准备。我们决不能让交流展示只停留在核对答案这个层面。当然,这个环节教师应深入到各小组中,及早发现学生的疑难,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2、精讲点拨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精讲点拨”上。在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连续进位或连续退位)时,从个位算起,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各位加“十”再减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反思拓展
“反思拓展”环节内容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去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体现拓展题目应有的宽度和深度,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设计题目还应考虑是否是典型题目或特例的训练?训练中是否有方法的归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系统总结
学生前面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获得的,不够系统和稳定,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建立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交流后,学生能说出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补充。
三、限时作业
通过限时作业检测知识的落实,也是教学中必不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弥补教学和学习缺陷。为此,学校安排了每节课的“达标测评”,即限时作业。限时作业:是根据学生对本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缺漏点,进行再一次有针对性检查、弥补,试题都是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上交,教师及时批阅、反馈,真正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依照:“课前预习、课中实施、限时作业”这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的。当然,要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我认为还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集体备课。确保制定科学合理的预习学案。具体操作是备课组内每个人在集体备课前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措施、课前预习任务设计、反思拓展内容设计、达标题命制设想等几方面对每一课时进行分析。
二是做好知识落实。对我们学科来讲,课下几乎没有学习或复习的时间,必须向45分钟要效率。课堂要快节奏,高效率。首先是预习的检查反馈,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督促每一位学生按时、保质的预习。反馈时以鼓励表扬为主,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每一知识点拨后要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领悟体会,并在课上加大检查力度。最后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记忆。
三是做好学生辅导。对于我们学科来讲,任何学生只要下功夫都能学好。对考试成绩不好的同学,课上加大的提问的机会督促他学;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检查记忆情况,及时地表扬,这样,让学生知道你很重视他,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四是做好限时作业的反馈、检查和落实。教师全批全阅,并及时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矫正,弥补知识缺漏,真正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
总之,只有扎扎实实落实好“三环节教学,才能打造高效课堂,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三环节工作总结
牛村中心小学
——小学党支部
为全面做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的各项工作,按照《洮南市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我校领导班子整改落实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工作原则
(一)总体要求
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坚持敬终如始,聚焦 “四风”问题,对照“三严三实”,围绕班子“四抓”和班子成员“三件事”,切实做到“四个回应”。通过扎实有效整改,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和治校能力,集中解决制约学校当前改革和发展的矛盾障碍,着力解决广大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密切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联系,建立健全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转变作风,严防“四风”反弹为重点,聚焦“四风”突出问题,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整改落实,着力形成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加快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建 设步伐,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广大师生员工。
(三)工作原则
1.坚持领导带头,率先垂范。班子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整改工作,主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重点、难点,既要抓好领导班子的整改,又要督促班子成员搞好个人整改。对整改不力、整改不严、效果不好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2.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结合学校实际,把整改工作与学校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把握节点,集中力量,有序推进。近期要着力解决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热点问题和影响发展、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
3.坚持责任落实,分步实施。根据存在问题性质、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明确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内容、措施、时限,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考虑工作的系统性,分步实施,逐项解决。
4.坚持标本兼治,着眼长远。落实整改措施,集中整治当前存在突出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研究和探索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未来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5.坚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既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又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要通过整改工作,让师生员工切实感受到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新变化。
二、整改任务和措施
(一)立行立改事项 1.理论学习重形式、不重效果 整改措施:
⑴加强中心组学习,规定班子成员先学、必学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就重点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式学习,达到思想深层的交流,使每位党员干部养成热爱学习、自觉学习,养成踊跃学习、勇于提高、追求高尚、学有所得的良好习惯。
⑵规范每周例会学习,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政策理论精神,强调先学、先会、先懂,带头就向广大党员干部宣讲、讨论,把握方针、把握大局、把握精神实质,切实收到学习效果。
⑶丰富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按照上级规定内容,结合工作实际,增加实践教育、情景教育方式比例,充实科学管理知识、现代办学理念知识,提高领导班子治学办学和科学执政能力。
⑷督促检查学习效果,强调上级规定内容每人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平时学习每人必有读书学习笔记,重要内容每人必有学习心得体会,学习讨论必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责任人:——
责任单位:中心校党支部 完成时限:已完成 2.对领导作风、工作作风方面存在问题认识不足,贯彻上级政策措施不力。
整改措施:
⑴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接受群众监督。⑵修订相关规章制度。
⑶规范会议管理。严格会议纪律,实行签到制、督办制,做好会议记录。
⑷加强决议督办检查。印制决议事项督办签并认真施行。
责任人:——
责任单位:中心校党支部 完成时限:已完成
3.讲排场、比阔气及公务接待问题 整改措施:
⑴落实制度,严格把关。
⑵公开举报电话,加强群众监督。责任人:—— 责任单位:工会 完成时限:已完成
(二)专项治理的事项
1.服务态度差,群众办事难问题(重点)整改措施:
⑴加强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⑵进一步建章立制,强化制度约束。⑶推行服务承诺,落实责任追究。
⑷开展标兵办公室评比或文明办公室创建活动。责任人:—— 责任单位:各办公室 完成时限:2014年9月底前 2.办公设施、条件改善问题 整改措施:
⑴制订教学实施改造和办公条件改善方案,经过论证提交学校有关部门。
⑵按照方案分步实施,同时加强施工监督,确保质量。
责任人:—— 责任单位:后勤
完成时限:2014年9月底前初步改善
(三)近中期整改事项
1.缺乏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思想上主管保守,因循守旧,开拓创新意识不强。
整改措施:
⑴加强管理科学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政治素养和科 学管理水平。
⑵加强学术交流,开阔思想视野,增进管理技能。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开展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责任人:——
责任单位: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完成时限:2014年9月底前
2.协调解决部门配合、工作效率低问题(重点)整改措施:
⑴进一步调查研究,澄清有关问题责任。⑵主动同有关部门沟通、协商,就有关问题搞好分工协作。
⑶必要时汇报主管校领导协调解决。责任人:—— 责任单位:工会
完成时限:2014年9月底前
(四)远期整改事项 1.网络课程建设问题 整改措施:
⑴搞好前期调研、准备,制订网络课程建设计划。⑵根据轻重换进和建设计划,分布落实计划内容。⑶加强监督检查,逐步完善网络教学体系与课程内 容,确保网络课程建设效率和质量。
责任人:—— 责任单位:教导处
完成时限:2015年12月底前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要强化整改落实工作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对整改落实工作负总责、亲自抓。班子成员在抓好个人整改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分管部门整改落实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抓好整改方案的落实工作。
(二)明确任务,推进整改
各责任单位要在分管领导带领下,根据整改任务时限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落实措施,切实做好整改工作。对整改落实不力的,由党总支进行问责。
(三)开门整改,接受监督
整改工作向广大师生公开,让师生参与评判,自觉接受师生监督。整改内容、目标、时限、责任和进度情况要通过一定方式向师生公开,认真听取、吸纳师生意见和建议,及时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整改措施,提升整改成效。
(四)强化督导,确保实效
党总支要从严从实抓督导,严格对照上级明确规定抓整改,按照整改承诺抓兑现,全程跟踪了解各部门整改落实情 7 况,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师生满意。
(五)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办公室要利用各种媒介,跟进报导学校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映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采取各种形式宣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先进典型,为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小学党支部
第一环节,依题设问,即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抓住能带动全文解读的重点问题,着重探究“写什么”,以求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如,谁教最后一课?哪些人听最后一课?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教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何不同寻常之处?作者通过最后一课要告诉我们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以“最后一课有何不同寻常之处”这一问题为重点,兼及其它,阅读探究、讨论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这是国土沦亡之时,韩麦尔先生在执教了四十年的教室里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明天就“只许教德语了”。这最后一课安安静静,气氛严肃。没有往日的喧闹:韩麦尔先生非同寻常地温和,穿上了“只有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韩麦尔先生教育“我们”,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语言,要牢牢记住他们;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板书了“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用手势宣布放学。由此,学生可以感知小说的情节和内容。初步感受到悲壮的爱国主义主题。
第二环节,依文设问,即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问,着重探究阅读疑难,领悟关键词句的含义,以求对课文内容的基本理解。对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则作为疑难,通过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获得理解。如,教室的气氛为何异乎寻常?韩麦尔先生为何要穿上漂亮的礼服?为何一向讨厌的法语,“今天听讲。我全懂了”“似乎挺容易,挺容易”?为什么“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为何会“脸色惨白”“哽住了”?为什么写了“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讨,可以解决阅读疑难,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环境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一、预习的意义
预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 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课前预习不是一个新名词, 我们以前经常对学生说:“下课后大家要充分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由于要求不明确, 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 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 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 导致学生往往在新的知识面前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 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预习动力大大缺失。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任何事情想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学习也是如此。西方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 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 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 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 不再是一味听讲, 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 不再是一味讲解……唯有如此, 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 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 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所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
二、预习的措施
新时期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如前所述, 在现实语文教学中, 有些教师布置预习, 只是要求学生简单地读读课文, 扫清生字词的障碍, 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效果不够理想;而有些教师有关新课的预习却又布置得太繁杂, 有时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实践证明, 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 预习愈充分, 愈有利于上课时教师预设目标的实现和既定任务的完成。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对新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学会动脑去发现、思考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去接受新知识, 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接受, 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从下面几点去尝试:
1.指导预习的方法。要达到预习的目的, 就要教给一般的预习方法。如教学《散步》一文时, 我首先明确了预习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整体感知课文, 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我设计了预习任务:任务一: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得多。任务二:初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任务三: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一是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散步人有哪些?散步的地点是哪儿?在什么季节散步?散步中发生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二是结合课文内容, 试分析从文中的字里行间, 分析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给这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预习内容明确具体, 难易适中,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 并能按课文内容自己解答, 有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通过预习, 学生在上课时对要学的新知识已有所了解, 知道疑难所在,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检查预习的结果。检查分口头检查和书面检查两种方式。口头检查主要是让学生说说预习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书面检查主要是检查学生做的情况, 并给一定的评价。
3.培养预习的习惯。一是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进行评比, 适当鼓励, 开展“课前先锋评比”,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4.提高预习的效率。除了一般的预习方法, 学生还要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预习中去, 不断地提高预习效果。学贵有疑, 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等于不会读书。例如, 一个学生预习在预习《散步》的时候, 提出了疑问:“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怎样理解?”可见, 学生的预习不只停留在表面上, 而是真正起到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的作用。
三、预习后的检查
现在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为龙为凤、骄横霸道,与小朋友相处也是自私自利、不懂谦让。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情还不知悔过,从而失去更多朋友。《大熊的拥抱节》是一篇富有童趣、令人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它以森林城的小动物举行拥抱节为线索,描绘了大熊从快乐—伤心—感动的情感发展变化。通过本次教学,可以让孩子们学会交往、善待朋友,让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知道霸道的行为会让自己失去很多朋友,使幼儿领悟到“知错就改”还是会得到朋友的原谅的,以此教育幼儿要珍惜友谊,与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前,我认真熟悉了教案。作为一篇成熟教案,我把重心放在了自己对教案的理解和把握上,力求在活动中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给孩子充分的情感体验机会。经过试上活动,我对本次教学活动也进行了反思。
1、教学活动中的情景设置,带给幼儿充分情感体验。在导入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幼儿理解拥抱的含义“那拥抱代表什么意思?”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拥抱表示是好朋友”,“拥抱表示爱”,“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和新娘会拥抱”,“在送别人离开的时候会拥抱”……不一样的回答都是他们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孩子们善于观察的最好体现。而在接下来的环节“找个朋友抱一抱”时,他们显得很兴奋,场面显得有点乱,但给了孩子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和好朋友拥抱时是开心的,温暖的、幸福的,这远比空口问答来得有效果。而在最后环节再让幼儿自己相互拥抱时,孩子们都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与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互拥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孩子们拥抱了两次,但这两次的拥抱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不一样的。
2、表演环节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分段的欣赏理解故事并不难,在这个环节中,在个别学习、集体学习对话的基础上,我以分组的形式让幼儿进行了情景表演,以此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表演时,孩子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在说到“哼,才不理你呢”这句话时,孩子们把头一偏,脚一跺,那个赌气不爱理人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
3、活动中ppt的运用,给了幼儿一个惊喜,他们听故事时特别专注,加上音乐背景对大熊没有朋友拥抱时的失落心情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使故事听起来特别有感染力,对让孩子体验大熊和小动物之间的情感发展脉络起到了重要作用。
存在的不足之处:
1、教师的回应手段还需改进,在捕捉到幼儿的信息时不能迅速做出准确回应,回应语言不够丰富,在幼儿的精彩回答之处也没有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2、在表演时我设想让全体幼儿都站起来,加上动作、语气、表情来表演,可是这样就凸显不出故事的层次性,大熊、小山羊、小白兔、红狐狸的故事角色没有区分开来,情境性不够。
【音乐课堂教学的三环节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07-18
音乐课堂教学呼唤教师钢琴伴奏的回归07-19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07-24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教学动态的生成策略06-04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1-01
音乐听觉感受能力的教学反思10-06
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09-13
怎样有效的提高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09-27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10-10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音乐游戏课后的反思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