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公开课教学案例

2025-03-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石吟》公开课教学案例(精选9篇)

《化石吟》公开课教学案例 篇1

《化石吟》开篇,诗人就用一组反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积累诗中的常用词语。

②了解化石的一般常识,丰富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①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感情美、节奏美、韵律美。

②感知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理清诗歌结构。

③激活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②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激活联想想像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屏幕放映一则新闻并展示一些化石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板书课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我国虽然是诗的国度,但在科普园地里,科学诗这朵小花还开得不太绚丽,这大概是写科学诗,既要懂科学又要懂诗歌,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和诗歌兼通的人却不多的原因吧!因此,张锋的这首科学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我们看看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指明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屏幕显示字词,指明学生注音;师生评议;全班读两遍)

给红色字注音:

奇幻〔huàn〕骸〔hái〕骨 潜〔qián〕行 葱茏〔lóng〕

裹〔guǒ〕藏猛犸〔mǎ〕引颈〔jǐng〕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标清诗节的序号,然后听朗读录音,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练读课文

师:(朗读指导)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节拍是诗歌的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朗读这首诗歌时要做到节拍鲜明,韵脚要突出,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味道。下面老师以第一节为例,划分一下节奏,这一小节是5拍、5拍、6拍、5拍;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把韵脚读出来,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小节,并把诗行的节拍和韵脚划出来,注意,韵脚用空心的圈画。然后,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再学读。)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

(以下几节都由同学们自己划分节奏,找出韵脚。教师适当指导,如:第二节仍然是以五节拍为主,押韵的字也就是韵脚是“话”;第三小节:五节拍、四节拍,压“话”韵;第四小节:节拍多的诗行和节拍少的诗行,在表达情感是否一样呢?第五小节,4节拍、6节拍和8节拍;第六小节,韵脚是:雅、家,此节节拍逐渐减少,同学们在朗读中品味一下,逐渐减少的节拍,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样的效果。第七小节又恢复5节拍 结尾用了一个7节拍的长句。)

师:这首科学诗在形式上整切严谨。全诗的偶句都押“a”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歌时有一种回环往复,又富有变化的感觉。这是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从形式上要注意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练读。

3、指明学生朗读。(分别找学生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师生评议。)

4、分角色读(男女生各一名,女生读一、二节,男生读三、四、五节;全班学生读六、七节。后教师评议。)

5、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屏幕打出思考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1、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示例: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3、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呢?

《化石吟》教学实录 篇2

《化石吟》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师:有一首动听的歌《木鱼石的传说》,是这样唱的: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歌里会说话的石头就是化石,同学们一定也不陌生《侏罗纪公园》吧!它也是通过保存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让我们窥见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引领我们遨游那远古的神秘世界,沧海桑田的变迁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让我们跟随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再次接触这些“会说话的石头。”

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生: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

师:《化石吟》从体裁上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

生:《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师: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

生: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技法归纳

师: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生: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师:同学们认为通过哪些途径学习这篇课文比较合适?

生:①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②可以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例分析一

例题一: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

生(讨论后回答):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典例分析二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③“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师生互动: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互动探究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师:诗歌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连续的问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师: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能否互相调换?

生:最后一节照应了第二节,第二节用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结尾时,用陈述的语气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拓展阅读:《化石吟》有关资料

【两栖类的祖先】

1938年12月的一天,印度洋里有条渔船,在靠近非洲东海岸的较深的海里,捕到一条奇怪的鱼。

渔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鱼,它大约15米长,长得倒不难看,全身钢青色,眼睛深蓝色。最特别的是它身子下面的鳍很大,有点像腿。

这条鱼离了水,只活了四个来小时。船长觉得这的确是一条特别的鱼,在科学上或许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所以船一靠岸,他就给那儿博物院的管理员拉蒂曼去了一封信。可是那个季节,非洲正热不可耐,这条肥鱼已经开始腐烂了。

拉蒂曼看了这条鱼,也认为这是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应当好好保存下来,给科学家去观察,去研究。她请了一位专门做标本的人,把这条怪鱼的皮剥了下来,塞进些草,做成一个标本。她想,这条怪鱼一定是个新发现的种类,因此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这条鱼,叫它做“拉蒂曼鱼”。现在通常叫做矛尾鱼。

化石吟教学反思 篇3

连接导入与整体感知的这一环节的失误影响了我接下来的精读细读环节。因为学生并没有通过两次的朗读就自己领会全诗的意思,他们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把握是从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得并不透彻,这也限制了他们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在请一位学生读第三节的时候,有几个生字“骸”“腐朽”“悄然潜行”“躯壳”等还不是很确定读音,我应该就这一情况再次着重强调这几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并引导学生朗读巩固,而我只用几句话强调了一下,并没有要求学生再读以巩固学习,而“躯壳”的“壳”字在纠正字音之后我自己因为平时的习惯在之后的讲解中又读错了两次,这也于无形当中让学生犯迷糊,到底是读哪个呢,所以这是这堂课让我最惭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错误习惯的确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化石吟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过程中,先进行预习反馈,再以图片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听录音,划节奏。学生齐读、自由读、活跃气氛。在整体感知中,学生先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接着第三环节,由于时间掌控不精确,这一环节的重点——观察图片,放飞梦想,进行练笔只能在课后完成。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1、在处理生字词上花费时间过多,各环节之间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这是我备课准备不充分、课堂的掌控能力不足造成的。2、在第三环节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我出示ppt,学生誊抄笔记的过程,缺乏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课堂氛围变得冷清,缺乏活力。

化石吟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乌有 骸骨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潜行”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会快速默读评析探究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适宜诵读的情景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法

【课前准备】

1、请教生物老师,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3、多角度评析诗歌:找一句说说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可从修辞 感情 词语 结构等方面来回答)

例如:“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妙在用比喻生动地把生命信息比成“密码”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简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不息迸发的特点。

3、请你说说诗的第一、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4、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歌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六 作业设计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2同题诗文赏读

鱼化石——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 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1.诗.以时间为序叙事了鱼化石的形成过程:(生活)—(石化)—(出土); 2.写法(以物喻人)

3.“绝对的” “毫无”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修饰.加强语气)

《化石吟》教学设计 篇6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⑴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①概括诗歌的主要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②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⑵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2、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三、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5、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

化石吟教学大纲 篇7

一、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绐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我们台江文昌宫就有五亿年前生活在我们地方的海洋古生物化石,除三叶虫、疑源类、双壳类和遗迹化石外,尚有棘皮动物、触手动物、多孔动物、刺胞动物、原体腔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蠕虫类、菌藻类等十余门类的化石。国际第四纪联全会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资深院士刘东生说:“台江动物群是国内很可能也是全球发现的早期生物遗迹的最丰富的地点和动物群。这对于研究生物起源和演化至关重要。”美国东华盛顿大学教授、国际寒武系委员会委员林德教授赞誉:“台江是古生物化石的摇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科学抒情诗——《化石吟》,也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化石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的热爱我们的家乡。

二、整体感知:

(《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2、分析本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诗歌开篇(第一节),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在此基础上,诗歌第二节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第一二节,作者通过设问句形式,激发我们去想象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

第三至六节:作者为我们抒写了遐想的内容,是全诗主体部分。

第三节地一句:“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到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作用。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化石的存在,否定了上帝造人、上帝造万物的荒谬认识,告诉了我们生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第四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生命科学的大门。

第五节:“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用比喻写化石,人脸的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的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第六节: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重现远古的林木,于是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在本诗的主体部分里,诗人用了四节诗,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解迷指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第七节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强化了主旨。

三、课堂小结

这首科学诗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盛赞了化石,赞美了科学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既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文章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进而将读者引入对远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体抒写了遐思的内容。最后回答问题,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四、作业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学 篇8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奇幻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的一种名称。在文中有“赞颂”的意思。教学这首诗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理解诗的内容和感情,二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这首诗便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教学中适合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还要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世界那奇幻的景象。

【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及诗歌中的生词的音、形。

2.认识三个多音字:“壳”、“载”、“悄”,学习区分读音的方法。

3.学习押韵的概念,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4.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会并学习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通过小组研讨式学习,理解诗歌中较难理解的句子。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的意识,培养其对生物进化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世界那奇幻的景象。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某些词句含义。

【教学方法】

1.多角度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

2.合作探究法:通过给学生展现神奇的生物进化知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调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基本掌握生字词,查找有关资料。

2.教学多媒体课件。

【授课用时】

共计2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每当我们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那个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而引发我们这种无限遐想的,却是一块块冰冷坚硬的化石。是的,正是化石在为我们演绎着远古的生命故事,叙说着亿万年前那些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首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化石吟》。(板书:文题与作者姓名)(PPT显示化石图片)

〖诗题解析〗

《化石吟》教学方法与步骤 篇9

《化石吟》是一首关于科学方面的诗歌,对于文本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对于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

(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5.放录音,学生跟读全诗。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阅读文段,完成1~2题。

人常说,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真正的痛苦。虽然我们是小小少年,生活的天空晴多阴少,但我们依然在每一天为达成我们的每一个小小心愿劳碌拼搏。那一个个来去匆匆的身影,凝聚了几多苦乐悲欢。用笔用心记录下达成愿望的心路上的一段心绪,一缕情怀,让心怀通过倾诉变得更加健康而亮丽。

春天的小语是枝头的青绿,

夏天的欢声是翻腾的热浪。

秋天的吟唱是大地奉献给人类的渴望,

冬天的倾诉是白雪带给我们的肃穆与冥想。

拥有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湛蓝而高远的天空,是我们

少年人的向往!

上一篇:登泰山观日出暑假的作文下一篇: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