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卢沟桥的狮子》鄂教版三年级上册(共10篇)
执教人:江夏区第一小学 刘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词义。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卢沟桥的狮子多、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的特点。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描述方法。
3.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从石柱上雕刻的狮子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
2.学会抓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学习观察与联想相结合的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责任感。
教具准备:
课件、词卡、田字格磁贴
教学过程:
创设氛围,课前互动
1.出示一幅卢沟桥的大图,师述:卢沟桥是一座举世的桥梁,到此游览的中外游客都会被卢沟桥的狮子深深地吸引住。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游览一下这座著名的卢沟桥,好吗? 2.播放多幅带有狮子的卢沟桥画面(伴随音乐,由远及近、从高到低、从正面到侧面,用简要的话语指引学生欣赏卢沟桥)。
谁能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你眼前的卢沟桥。(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抓住最大的特点:狮子多。)
同学们,咱们开始上课了,好吗?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着重向我们介绍卢沟桥的狮子的。板书:卢沟桥的狮子(边写边指导写“卢”:“卢”字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横,不要写成“户”)。
生齐读课题。咱们先来读读词语吧!二.扫清字词障碍,初读课文
1.检查词语,纠正读音。课件出示:
长吼 偎依 淘气 甚至 大概 挑衅 建筑 抗日 数不清 歇后语
liángǒngshuxiēgàitiǎoxìn
jiànzhù
kànghǒuwēiyī
táo
shân联拱石桥 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
(指名读,一个人读一行词语,字音不对的请小老师纠正;然后重点停留:指出多音字“挑”,另一个读音组词:挑水,理解本课“挑衅”的意思,注意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简笔画理解“联拱石桥”;最后简介“歇后语”的相关文化,明确文中开篇第一句歇后语的用意,突出卢沟桥的狮子多的特点,引起全文。)
2.初读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有什么特点?
yì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有什么特点?(课件提示读书要求)
生自由读文。三.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课文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有什么特点? 生:写了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师相机板书:多、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
师:三个词语出现在同一句话里,你们发现了吗? 生:第三自然段。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句子: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全班学生读句子。
师:卢沟桥的狮子真是很难数清楚。出示第一段文字,读悟“多”“数不清”,抓关键词语体会狮子多的特点。从歇后语、数据,要不仔细数是数不清楚的,仔细数,你们知道有多少只狮子呢?(增加课外资料补充,仔细数出来的具体数字是501只狮子,体会“多”)。
师:还因为什么“很难数清楚”呢?
生:是因为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个不一定答得出来,可以直指第二自然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请同学们拿起铅笔,默读第二段,用横线画出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异的句子。出示句子: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去感受、体会大小不一的狮子“真有意思”。)
出示句子: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 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请同学们找到你最喜欢的狮子,自己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狮子(结合图文进行不同形式品读、演读)。
(预设)
生1: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
师:这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猜它们在做什么游戏呢? 生:捉迷藏。
师:也许他还会说什么呀?
生:它们好像在说:“你找不着我的,找不着我的。”
师:一边读一边想象,就能把课文读好。谁还想读?
生2: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师:老师发现你按得比较温柔,这是只温柔的狮子妈妈。
师:还喜欢读哪一句?继续。
生3: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
师:出示词卡“偎依”——“依偎”,学生读词,师生配合演读体会。说说还知道那些类似于这样的词语,例如:来往——往来。师:她用虚声读,好像怕吵醒了小狮子的梦,太有味道了。生4: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
师:猜猜看,这是怎样的狮子?长长的吼叫,是怎么吼叫?狮子大王真威风!谁来吼一吼?一生表演狮子的动作,一生再读这句。
生5: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我觉得这是只喜欢安静的小狮子。
师:这些不动的石头狮子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力,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觉得这些狮子是有人情味的,是有灵气的,老师也忍不住想和同学们一起读读。
(PPT完整呈现排比句式)
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 ....有的低着头, 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 ....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 ....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师:你们发现没有,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都用了“有的......好像.......”句式。
师:意义相关结构相同的几个分句排列在一起,中间用分号隔开,这是排比句,达到加强语气的效果。
生2:我看到句子的前半部分是作者观察到的狮子的形态,后半部分是由此产生的联想。(分男女生合作读。)
师:这样边观察、边想象的句子让人读起来感到既生动又有趣。师:这段话的最后出现了省略号,说明狮子的形态远远不止5种,你能不能帮作者再接着想下去?
(出示思考题)
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形态的狮子呢?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有的(),好像(); 有的(),好像(); 还有的(),好像()。
(预设)
生:有的小狮子在玩皮球,好像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
生:有的小狮子抬头望着天,好像在尽情地沐浴着阳光。
生:有的小狮子趴在一起,好像在窃窃私语。
生:有的大狮子在给小狮子舔肚皮,好像正在给小狮子洗澡。
生:还有的一群狮子亲热地挨在一起,好像在照全家福。
„„
师:难怪说“这些狮子真有意思。”这句话出现在哪儿?
生:这句话出现在第二段的开头。(齐读这句话“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师:(PPT出示第二段的文字)无论是大小不一的狮子还是形态各异的狮子,都是在说明“这些狮子真有意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生:“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是第二段的中心句,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具体说明了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师:中心句可以放在一段话的开头也可以放在一段话的结尾。出示填空,师生合作背诵第二自然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小的只有(),甚至()。.........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有的低着头, 好像........();有的(),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 .....师:我们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背下来了。这些特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
再次出示第三段句子: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齐声回读).理解“形态各异”:师范写“异”,注意“异”的上面部分 “巳”,“各异”在这里是指?为什么不是“形状各异”?(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说出,渗透词语习得方法。)
四.了解历史补充“七七事变”的历史,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是我国人发反抗侵略者永不屈服的写照。
师:这么多可爱的狮子,在和平、祥和的气氛当中,它们为卢沟桥的美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都出自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之手。每一尊狮子都是栩栩如生,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卢沟桥的出名不仅是因为石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记载着一段沉痛的历史。
学生自读最后一段,交流“七七事变”时间、地点,挑衅的事由、结果。师生共同交流: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这就是“挑衅”)遭到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军人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全班一起读一读: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师:“七七事变”是我国人发反抗侵略者永不屈服的写照,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五.总结
师: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说过: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齐读这句话)
今天我们一起参观了卢沟桥,欣赏了卢沟桥的狮子,还了解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真是收获不少!
下课!转身向全体听课的老师说:“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板书设计:
11.卢沟桥的狮子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读通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偎依、挑衅”;练说句式“有的……好象……”,学会在一定情境下想象。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法、读书指导法,充分展开练说句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卢沟晓月”的美好意境;收集、交流“七七事变”的资料,激发爱国情感。培养主动获取信息、主动读书的态度。
教学流程:
一、歇后语导入。
1、理解马可·波罗的话:“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2、板书: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是什么意思?
过渡: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是独一无二的?
二、读课文,检查巩固字词。
出示词语:联拱石桥 长吼 偎依 大概 侵华 挑衅 驻宛平歇后语 淘气 厘米 卢沟桥
难字书空:联 偎 侵 歇 卢
回答问题。
板书: 多 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
狮子 独一无二
战争考验
三、品读课文,启发想象,体会和平年代里狮子的无忧无虑。
过渡:卢沟桥的狮子到底有多少?请你一边读,一边找。
(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交流。补充文物工作者三易数狮子的只数。
过渡:卢沟桥的狮子真多,更有意思的是这五百多只狮子形状也各不相同。
2、请大家自由读下面的课文,最喜欢的狮子重点练读。
3、指名读最喜欢的一句,重点指导后面三句。
(二)创设意境,激发想象。
1、欣赏“卢沟晓月”,配画外音。体会卢沟桥的美丽壮观。
2、齐读课文第二段。(配乐)
3、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能帮作者再想下去吗?
有的狮子(),好象()。
想象要跟周围的整个氛围协调。
狮子们都在尽情地享受着这份祥和与美丽呢。
4、再读马可·波罗的话。
过渡:就是这么一座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却被日寇的铁蹄打破了是那么美好的意境。鲜血染红了洁白的石柱。
四、了解历史、渲染气氛,想象战争年代里狮子饱受沧桑。
1、交流信息,了解历史。
(1)、读课文最后一段。
(2)、跟朋友交流自己查找的关于七七事变的资料。
(3)、通过相互交流信息,你最气愤的是什么?你最感到欣慰的又是什么?
(4)、看“七·七“事变的录象。
(5)理解“挑衅”。
过渡: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枪林弹雨中的狮子,也许你的情感,你的想象已经发生变化。
一、联系情境,改写课文。
1、看录象。(枪林弹雨中的狮子)
2、联系当时的情景来改写或补写课文。
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好象()。
有的低着头,好象()。
有的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好象()。
有的(),好象()。
任选一句写,联想要符合当时的情景。
3、交流反馈。
4、学生怀着激愤、气愤、悲愤的心情连起来读自己改写的课文。
5、小结,提问:面对这些枪林弹雨中的狮子,你想说些什么?
6、这在战争年代里饱受沧桑的狮子却依然那么壮丽、美观地屹立在今天的北京,这不得不让我们惊讶,如果此时你要在卢沟桥建一块碑,你会用来赞扬谁?
二、总结全文,升华延伸。
1、学完课文,你对马可·波罗这句话有什么新的体会?
2、学完了课文,老师写下了一首诗,和大家交流我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延伸课外。
1、对卢沟桥,你还想了解什么?
2、出示相应的网站,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指引回家继续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l、课件演示,形象感知。
(cAI出示四季景象)教师导语: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
你们看,大自然这位画家为我们描绘了春夏秋冬各不相同的景象,尤其是夏天和冬天,有着截然不同的季节特点。平时,我们也一定留心过周围景象的变化吧。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课文中去感受两个季节的不同情趣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勾画生字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①同桌或小组互读互评。
注意读准词语:打卷儿煮熟转圈口哨麦穗
②指名读,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思考:读了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不同的季节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景象是什么?
4.全班评读井交流感受。
教师小结:是啊,夏季天气闷热,经常有雷雨倾盆;冬季,天气寒冷,冰天雪地,雪花飘飘,北风呼啸。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特点。让我们首先学习第一篇短文,走进夏季吧!
三、细读课文,了解夏季特点
(一)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1--2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里感受到夏天炎热?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教师相机贴出“柳叶”、“小花”、“有鱼的湖水”3张图片)
2.读句子,想象画面,体会夏季的“热”。
①CAI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
“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小花低着头,湖水冒着热气,小鱼该不会煮熟了吧!
②引导想象:这两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同学听。
③全班交流:你是抓住哪些词语想象画面的,
(理解:“打着卷儿”、“低着头”、“冒着热气”等)
④教师小结:作者把柳叶、小花、湖水当成人来写,我们读了以后,感到特别形象生动。
3联系生活,指导仿说:同学们。平时你一定观察过很多夏季的景物,它们在大火球似的太阳照耀下.都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着再说几句。
(如:大树垂下双肩。小草耷拉着脑袋。)
4.引导体验,练习朗读。
①天气这么热.如果这时你看到了柳叶、小花,特别是看到小鱼在冒着热气的湖水里游.你有什么想法?(担心)
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二句话呢?(学生练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②正在我们担心时,蜻蜒低飞.向我们报告了要下雨的好消息,应该怎么来读蜻蜓的话呢?(指名读,学生评读)
5.齐读1、2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指名读3、4自然段,思考:文小写了雷雨时的哪些景象,
2.山示课件(雷雨景象),听雨声录音.想象人们的心情。[
《信任》是本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介绍的是“我”和姐姐看到“自采桃子”的告示而去看个究竟,在桃林里自采桃子,充分感受到了被主人信任的快乐。作者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整个故事的:告示牌引起兴趣,去桃林要探究竟→小屋子没人看守,留下纸条表明心意→自采桃子无比畅快,告别桃林享受信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并掌握多音字“撒”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反复诵读,对相关内容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2、用自己的话描述了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故事中体会被人信任的愉悦之情,并由此崇尚与人相处时相信别人和取信于人。
课前准备:生字词的简章课件,本课的情境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导入本课。
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信任”?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生字词课件,学生开火车读一读。
3、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丰硕、沁人心脾、沉浸、小心翼翼,朴实等。
4、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描述整个故事。首先是看见告示牌,感到有趣,想去看个究竟;之后是去摘桃子很欢愉;最后是离开桃林,体会到了被信在的喜悦。)
2、出示本课情境图片:两个孩子抱亲自摘的桃子,笑得那么开心,她们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她们仅仅为摘到桃子而开心吗?
3、充分发挥你们的想像,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我”和姐姐来到小屋,读了主人留下的纸条,可能会想些什么?
②“我们”采完了桃子,又会想些什么?
③果园的主人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经营方式?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身边的“被人信任”或是“相信他人”的事例,并写一写。
一、填一填。(20分)
1.爸爸的哥哥是我的();我是奶奶的();妈妈的妈妈是我()。
2、急救电话是()。火警电话是()、报警电话是()。
3、自己的事情()做,不给家人添麻烦。
4、做了错事()承认,并记住下次改正。
5、()玩火,火是很危险的。
6、()是交朋友的基础。
二、选一选。(5分)
1.当有人生病需要急救时,我们可以拨打电话()求救。
A.120B.110C.119
2./家里人吵架我应该这样做()
A 劝解B 不理了C 出去玩
3.班上来了新同学,我们应该()。
A.不理不睬,与好朋友一起品头论足。
B.主动与他打招呼,与他玩。
4、星期天爸妈不在家,同学约我出去玩,我应该:()
A.写张留言条告诉爸妈或电话告诉他们
B、直接出去,关门走人。
5、别人发言是;我们应该;()
A、认真倾听,给予鼓励。
B、干自己的事情。
三、答一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你一定很了解你的同桌,他(她)有哪些优点呢?夸夸他(她)吧!
附答案:一。填一填;
1、叔叔孙子 外婆2、1201191103、自己
4、主动
5、不能
6、真诚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雷鸟太太在冬天和春天会穿上不一样的服装。那么,她在夏天和秋天会穿怎样的服装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24课《雷鸟太太的时装》
板书课题:雷鸟太太的时装(二)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课文。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3、师生共同正音、纠错。
三、交流学习体会,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议。
2、默读课文。
思考: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并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学习体会: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号。
4、全班交流。
5、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的问题当场解决)
四、写字指导
1、独立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想一想应该如果记忆。
2、小组内交流。
3、将比较难记和易错的字在全班交流。
五、课堂练习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雷鸟太太在夏天和秋天各穿怎样的服装?
指名回答。
2、它为什么要穿这样的服装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
要求:找出雷鸟太太换装的原因,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
2、小组交流。
把自己找到的句子和原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交流学习收获,探究原因。
(1)雷鸟太太夏天穿什么服装?为什么?
指名回答。
师生共同评议。
(2)如果你是雷鸟太太,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服装。
(3)秋季来临,雷鸟太太的时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雷鸟太太的新衣服究竟是什么颜色呢?指名描述。
4、雷鸟太太为什么一年四季总要换衣服呢?
(1)小组交流、讨论。
(2)教师随机采访,学生汇报。
三、拓展练习;
1、同学们,你们想对雷鸟太太说点什么呢?
2、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雷鸟太太的时装》这个故事。
3、还有哪些动物也会变换“衣服”的颜色?
板书设计:
雷鸟太太的时装(二)
夏天----像浓浓的树影
避开敌害 适应生存
秋天----像秋天的落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字,认识8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词与关键词语。
3、默读课文,能完整地讲这个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鸟太太在夏天和秋天各穿怎样的服装。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地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雷鸟太太在夏天和秋天各穿上了怎样的服装,引导学生探究其奥秘,激发学生的兴趣
妈妈是用眼睛关心我的,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眼睛是着急的。
有一天,我放学回来,觉得浑身发热,头重脚轻,便躺在床上。妈妈走过来,看到我无力的样子,摸了摸我发烫的额头,嘴巴变成了“O”字形,但又镇定下来。看着窗外的倾盆大雨,二话不说,拿着雨伞背起我就往医院赶。在路上,我听到了妈妈微微的喘气声与急促的脚步声,还有哗啦啦的雨水声。心想:医院啊医院,我以前觉得你离我家很近,可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遥远?终于到了医院,医生给我做了检查。看着妈妈被汗水与雨水湿透的衣服,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
妈妈是用手关心我的,在我夜晚着凉时,妈妈的手是温暖的。
一个冬天的夜晚,外面北风呼呼,雪花飘飘,我被惊醒了。微微地睁开眼睛,发现妈妈正给我盖被子,借着微弱的光,我看见妈妈那慈祥般的脸,刹那间,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使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
大潭小学 詹桂梅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9个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剧痛、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等词语的意思。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桑兰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悟桑兰面对“一切”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乐观。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桑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初识桑兰。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桑兰
1、提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和句子的朗读。
3、再读课文,思考,桑兰除了是名“优秀的运动员”,她还给你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交流,感受不幸
1、学生交流桑兰是怎样受伤的?
2、脊梁骨骨折,对桑兰姐姐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3、面对这天大的不幸,桑兰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质
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4自然段,桑兰姐姐哪些坚强的表现让你感动呢?找到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出来。
预设㈠学习第三自然段:
“但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
1、学生交流,结合“没有掉一滴眼泪”谈感受,读句子。
2、联系上句队友的表现,理解“失声痛哭”是怎样的哭?想象队友们为什么会失声痛哭?对比着读,感受桑兰的坚强。
3、结合“急切询问”体会桑兰内心的坚强。
4、师生合作朗读第三段,感受段落结构。
预设㈡学习第四自然段 :
“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
1、生交流,谈感受,读句子。
2、引导理解忍着“剧痛”,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剧痛”,感受桑兰的坚强。
3、围绕“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展开想象,感受桑兰内心世界,体会其坚强与乐观。
4、指导朗读。 用“一边......一边......”口头说句子。
5、齐读医生的话。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是什么支撑着桑兰能够如此坚强地、微笑着去面对这一切呢?让我们在下节课里继续学习与探究。
作业:
1、收集桑兰资料,了解她1998-20的不平凡生活。
2、摘抄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板书设计】
20 微笑着面对一切
优秀 桑兰 坚强
但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询问
一边忍着剧痛一边轻轻哼着
12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 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言
4、总结
【教案:《卢沟桥的狮子》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一》教案11-10
1《卢沟桥的狮子》10-11
三年级科学上册 鸡教案 鄂教版11-11
卢沟谣合唱教案06-06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6-20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09-29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四边形》教案12-1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01-02
六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