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精选7篇)
下陆环保分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4】16号)和《黄石市审计局关于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的通知》(黄审财通【2014】46号)的要求,我分局认真组织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根据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黄石市“五小”企业关闭、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黄政办函[2013]104号)文件要求,结合市政府和签订区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内容,下陆区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积极开展“五小”企业关闭和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整治工作。现全区24家“五小”企业已全部关闭到位;30家重点污染源单位已经整治到位27家,各单位已经按照各自整治方案安装污水处理设施4套,污水在线监控装臵3套,应急或循环水池8座,烟粉尘治理设施8套,噪声治理设施1套,规范建设厂区物料储存库5座,实施雨污分流企业7家,基本确定关闭或搬迁企业9家,共投入资金近2800万元。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1.水污染防治计划。组织开展磁湖、大冶湖重点流域污染隐患排查,全面摸清辖区内磁湖、大冶湖的基本情况,全面排查重点流域的环境安全隐患,彻底查清影响水质安全的违法排污企业等。建立隐患排查整治台账和风险源名录。坚决关闭取缔重点流域内所有直接向两湖排污口的排污口和与保护重点流域环境无关的违规新建建设项目,坚决消除影响重点水域水质安全的环境污染和隐患等。
2.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情况。“十二五”期间,下陆区对八个村进行全面推动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修建和整治村庄道路、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村舍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推动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性污染,积极开展和推广土壤污染防治工程。以治理农村畜禽养殖污水和粪便为主,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通过以上治理工程的实施,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环境意识得到提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生态行为得到强化,形成公众参与机制。目前,八个村庄的整治正在进行。
3.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进展情况。目前,下陆区已完成“五小”企业关闭24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完成整治27家,正在整改3家。
4.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情况。我分局在审批项目时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验收的规定;在新、扩、改建项目时,坚持环保设施配套,采用物耗能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并有可行治理方案的清洁工艺;在服务企业、发展经济、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积极推进污染的集中控制,提高治理投资效益和污染防治能力;坚持引导和限制的原则,积极防治出现新的污染;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三废”资源化,减少向环境排污;在吸引外商投资、引进产品和项目时,要注意引进高、新、尖技术。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意识淡薄。今年我区关闭“五小”企业24家,将30家企业纳入重点工业污染源整治环保规范化管理,逐步解决了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噪声、粉尘、污水等问题。但是部分企业法人以效益不好、资金短缺为借口,迟迟不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将环保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当作额外经济负担,超标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个别涉水企业由于法人存在侥幸心理,规避环境监管,追逐利益最大化,使得污染防治设施运转不能正常运行,处理效果不标达。
(二)执法环境不理想。违法成本太低,处罚力度与一些环境违法行为严重性不相适应。我区对于企业违法一般处以1到5万元经济处罚,相对企业因环境违法所得利益微乎其微,难以发挥应有震慑作用,难以改变目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正常现象。有的环境标准尚未制定,有的虽有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但操作性不强。公众参与度不够,缺乏发动和依靠群众参与环境保护有效机制,导致一些愿意参加的群众不能全面参与环境执法,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质量。
(三)保障经费投入不足。环保治理经费经常捉襟见肘,仪器设备严重滞后于形势需要,造成很多污染程度、种类、数据无法确定,以致环境执法难度加大。目前我区无监测站,不能及时获取断面监测、国省控重点污染源监测以及重点区域污染状况信息,错失了及时有效处臵时效;无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全区乃至重点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变化不易把握,信息不灵;全区没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居民生活污水大多处于无序排放状态。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和打算
根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内容,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分局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克服困难,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在适应现代开放型、法制型经济基础上,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序、合法地进行。下陆区要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工业污染治理、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强化司法保障和行政执法,发挥好环境保护法庭的作用,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法可依,环境监督有章可循,使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得到及时、公开、公正、严厉的惩处,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动员社会各界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群众合法的环境权益。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性宣传,及时报道和表扬环境保护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为环保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三)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切实增加环境保护投入。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充分运用税收、信贷、折旧等经济手段,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及引进外资等方面,制订、完善并落实各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要切实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吸引高水平的环保技术咨询、中介和投资公司进区,提供社会专业的环保服务。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增加环保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
关键词:跟踪审计,问题表现,贯彻落实
一、总体评述表现
在审计署发布的今年7月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中, 重点审计了财政存量资金、闲置土地盘活、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中央政策落实及简政放权等方面的情况, 抽查了451个单位、229个项目, 涉及中央财政资金981.83亿元。从审计情况看, 有关部门和地区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等方面力度还不够, 有的政策措施落实和简政放权不到位, 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推进缓慢。如部分中央部门和地区存在资金沉淀和土地闲置问题, 22个省及两个部门存在此类问题, 涉及资金564.47亿元。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客观因素的影响, 但究其本质, 还是主观原因占大头。一些措施于自身没有利益可言, 反而要承担风险、费时费力、得罪既得利益者, 于是政策执行者就患上了“选择性拖延症”。或者是水平有限、能力不足, 面对庞大的项目不知从何入手, 只能等待观望。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导致了政策、资金”原地转圈”, 落不到实处。
二、跟踪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 闲置土地总面积较多
尽管中央政府已经三令五申要进一步提高土地使用率, 但在7月份的“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中却依然发现大量土地被闲置。例如审计发现22个省及2个部门存在土地闲置问题, 涉及总面积约3.6万公顷, 其中安徽省闲置土地面积最大, 为1.66万公顷。
造成土地闲置的原因主要有企业原因和政府原因。一般认为土地闲置是因为企业通过囤地推高房价实现利益最大化, 但实际上根据官方说法, 50%以上的土地闲置是政府原因所导致的。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不利, 缺乏良好的拆迁方案, 资金不到位以及乱作为和不作为等原因, 都可能导致土地闲置。
(二) 中央政策措施落实不力
审计发现, 10个地区、部门存在落实中央政策不到位的问题, 其中山西、湖北、安徽、贵州、宁夏5个省份6.83亿元支农再贷款资金流向煤炭开采、房屋建设等非涉农领域。
1、未及时细化相关政策、制定配套措施, 影响政策措施的落实。
如民政部未根据国务院相关要求按时出台慈善组织及社会捐赠等3项具体措施;黑龙江由于省发展改革委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两家主管部门意见不一, 未按时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计划。
2、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为突出。
如福建出台的财政资金扶持办法不利于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陕西、河北的个别金融机构通过“以贷转存”等方式变相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费用;江苏个别企业融资被增加了存单质押、年中年底存款等多项附加条件。
3、推动企业信用公开、“三个一”通关便利等措施力度不够。
今年上半年长春海关、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办理“一次申报”进口数量占全部进口申报数量的比例分别仅为5.05%和3.7%。
(三) 重点建设项目推进缓慢
审计发现, 部分重点建设项目推进缓慢, 有18个项目推进慢的问题较为突出, 涉及项目投资502.73亿元。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1、前期论证不充分, 规划缺乏科学性与全局性。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实施的深圳市民田输变电工程等7个项目总投资22.64亿元, 分别应于2010年和2012年6月完工。截至2015年6月底, 受选址变更等影响, 实际仅完成投资7.2亿元, 完成率32%, 导致11家单位用电报装需求无法满足, 影响投入使用。
2、部门间工作缺乏统筹, 影响项目顺利推进。
如2013年8月, 山西省发展改革委批复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总投资185.15亿元, 建设期为2013年至2018年。因市政府的资本金不到位, 该项目于2014年9月暂停施工, 直至2015年5月才复工。截至6月底, 市财政局仅拨付项目资本金4524.9万元, 工程实际仅完成投资1.54亿元 (占总投资的0.83%) , 建设进展迟缓。
(四) 存量资金沉淀严重, 未及时盘活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是当前财政管理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今年年初,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 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审计发现, 财政存量资金沉淀严重:一是2个中央部门财政存量资金收回不完整;二是16个地区财政专户结存的财政存量资金未及时盘活, 部分中央专项资金未及时分配下达, 形成财政资金结存。
22个省和两个中央部门的564.47亿元资金趴在账上不发挥效益, 其中有10个省收回的存量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 甚至形成二次沉淀, 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尽管中央政府已经三令五申要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 但在审计署7月所做的“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中却依然发现了巨额资金沉淀的问题。陕西等省违规将国库资金70.82亿元转入专户存放, 至6月底尚有16.3亿元未支出。之所以产生大规模财政存量资金, 除了预算编制不够科学、专款专用类资金沉淀较多之外, 预算执行困难或不及时也是重要原因。
三、切实推动跟踪审计结果落地生根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 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先和最后一公里”, 破除“中梗阻”, 让中央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效显得尤为重要。7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 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 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将2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存量资金调整用于在建重大项目;对闲置土地处置不力的收回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此次跟踪审计将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土地盘活情况作为重点关注内容, 就是推动跟踪审计结果落地生根的具体举措。
1、发挥监督合力, 确保审计监督效果实现。如在今年6月国务院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大督查中, 将2015年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列为督查的重点事项, 由国务院督查组亲自进行现场督查, 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核查问责。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合力, 推动问题整改, 促进审计建议落实。
2、加大检查力度, 强化追责问责机制。加大对跟踪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检查力度, 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及时整改, 并对整改情况进行通报。督促相关部门和地区加大追责问责力度, 对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措施中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的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 要严肃追究责任。
3、持续公开跟踪审计结果。各部门、地区应建立任务清单制度, 进一步加大跟踪审计力度, 及时研究解决政策措施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上报审计结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 采取多种宣传形式, 反映各地各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中的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 对改革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积极宣传;对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的问题深度曝光,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4、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健全常态化督查机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各类问题建立台账, 明确时限, 严格问责, 推动整改。同时要加强督查结果运用, 把突出问题整改与领导干部的考核和监督结合起来。
结语:跟踪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种重要方式, 已经在审计中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走过场、做表面功夫, 不作为、慢作为,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或多或少存在的不良风气, 让一些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项目效果打了折扣。跟踪审计结果的公开使有关地方和部门能够切实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使中央的“好政策”取得“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志军.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提升问题探微[J].新经济, 2015, 14:101.
[2]丁时勇, 朋薇, 陈永康, 吕炜.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与内容界定[J].审计月刊, 2013, 03:8-10.
[3]纪瑾.开展政策跟踪审计的策略浅探[N].中国审计报, 2015-02-27002.
[4]张羽非.关于深入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的探析[J].财经界, 2014, 07:253-254.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未来经济指标预期向我们展示一个重要信息——2013年以稳增长、防通胀、惠民生、求改革为主。主要指标预测及其内涵如下:
(1)2013年GDP目标增速为7.5%,与上年持平,预测经济或阶段性企稳、13年GDP增速反弹至8.2%;
(2)2013年CPI目标3.5%,高于去年2.6%的实际值,预测13年CPI为3%,通胀温和回升;
(3)2013年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比去年增加4000亿,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倾向;
(4)2013年M2目标增速13%,比上年下降1%,表明货币政策从偏松转中性,但并未收紧。
(5)2013年实现人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6)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来政府在应对危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三农、民生、重要领域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并指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第二、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矛盾;第三、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并存;第四、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矛盾;第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第六、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新一届政府将要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给出了具体的判断依据,我们认为2013年经济将更多呈现需求端稳定,供给端收缩(各类生产要素价格改革),而通胀将较12年温和回升局面:
对于2013年经济增速目标维持7.5%,阶段性稳定的判断依据:第一、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条件,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令经济阶段性下台阶。
2013年CPI目标3.5%的判断依据:第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始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2012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主要是: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农产品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加码,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理顺能源资源价格需要留出一定空间;2012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约有1个百分点。
为了实现既定经济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表现在财政赤字目标扩大和M2增速目标略降上。具体而言: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2013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2012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主要考虑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2013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会令财政赤字增加。目前我国债务负担率相对较低,2012年赤字率在2%左右,处于安全水平;第二、加快推进营改增试点,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第三、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四、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第二、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第三、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惠民生的具体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也进一步提高。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有如下价格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重点行业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
总结来看,2013年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经济增长有望维持稳定,而物价水平保持温和增长,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财税、金融、投融资、收入分配改革将逐步推进。
(作者系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关部署,近年来,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现将第十四大点“以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中第1-3点内容提供材料如下: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情况
(一)优化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根据科技形势的变化,我市相继出台了《**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指导意见》,起草《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和修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文件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通过加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完善。
(二)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鼓励规模以上的企业设立各级研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我市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的奖励。目前,我市拥有国家南方种苗工程863基地、南方国家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和国家对虾良种繁育中心等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企业工程中心22家、院士工作站1家。
(三)加大企业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围绕我市重点产业设立科技重大专项,明确以企业为第一承担单位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568个,比2010年增长82.1%;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预计330亿元,比2010年增长50.0%。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家,超5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企业共27家;国联水产和冠豪是我市现有的2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双林药业是上市公司振兴生化的核心企业;国联水产、恒兴饲料实业2013年总收入分别为10.65亿元和10.63亿元,是全市最大的高新企业。高新区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完善和落实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政策措施情况
(一)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市委、市政府2012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产业人才的实施意见》,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面向国内外引进和培养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或创新团队,对入选市级产业领军人才或创新团队并落户**的,可享受50-2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近两年组织评审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7个,共资助950万元。同时积极实施《**市优秀拔尖人才评选及奖励办法》,2013年评选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9人,每人发放奖金10万元。
(二)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2013年,我市根据科技发展形势变化,修订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提高奖金额度,增设专利金奖和专利优秀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由5万增加到10万元,一等奖由3万增加到5万元,二等奖由2万增加到3万元,三等奖由1.5万增加到2万元;新增的市专利奖金奖奖金定为5万元,优秀奖奖金定为2万元获奖项目与产业化挂钩,对新增税收明显的科技成果给予额外奖励,三年(获奖当年以及前两年)累计地方留成部分税收达到100万元以上,奖励比例为新增税收的5%,奖励最高额度为20万元。我市于2014年6月25日召开了**市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颁发了78项科学技术奖,其中专利奖23个。
(三)汇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我市组建了科技兴湛高级顾问团、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全市科技人才建立了市级科技评估专家库。还邀请了徐匡迪等10多名院士牵头成立**循环经济专家委员会,为研究拓宽**钢铁、石化基地的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技术服务。
通过以上措施,大大调动和发挥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五年崛起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三、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健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情况;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进展情况
根据**大工业发展需要,市科技局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重点支持科技服务大厅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包括科技服务超市、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家用电器协同创新服务中心等。
(一)引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钢铁产业,引进北京科技大学建设北京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石化产业,引进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化学化工和公共安全检测中心、广州技术转移中心**中心;围绕海洋产业,引进中山大学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海洋研究院;围绕家电产业,引进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建设**家电产业创新中心;围绕智慧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引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设航天技术(奋勇)产业园。通过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强集成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二)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我市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楼设立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包括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业苗圃三大板块。目前已引进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兴科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办事处、礼源文化大学生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服务中心、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分中心、渤海商易交易所**营业部、**天达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立足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与高校开展联合攻关,构建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我市建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2家,市级5家,涵盖海洋、家电、医药、电子、蔗糖等领域。
通过这些平台建设较好的促进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助推我市科技成果的聚集、孵化和辐射功能,加速我市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四)科技投入情况。2013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融资新格局,市直财政科技投入共7351万元,其中2014年达到4678万,同比增长75%,为历年最高。与2013年相比,2014年科技投入经费在安排上侧重于重大科技专项建设,重点用于南方海谷项目建设工作和海洋、家电产业等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工作。两年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科技专项资金达到4040万元,其中2013年1470万,2014年2570万,为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市科技局突出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引导社会科技投入方向,大大提升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效率,拉动企业研发投入达7.97亿元。多数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都达到销售收入3%以上,成为科技创新投入和研究开发的主体。
(五)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进展情况。2013年以来,我市财政资金科技专项资助40万以上的项目共有16项,其中2013年5项,2014年11项。**市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014年承担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资助950万,目前该项目于2014年6月底完成合同书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内设大学生创业苗圃77间,容纳创业大学生300名。可入孵企业30家。现已入驻43个创业团队,创业大学生221人,已签约入孵企业10家(其中4家挂牌运作),引进科技创新平台7家,科技服务机构6家;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2013年承担的“**市公共安全及化学化工检测平台”项目资助200万,目前已按照合同书要求完成人才引进、设备购置以及近1000平方米的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建设,同时承担了政府监督抽查检测500 批次以上、服务食品药品行业企业100 家、为企业提供分析检测服务500 批次、研发检测技术1 项等;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承担的“**东海岛重大工业区循环经济研究”项目资助80万元,目前已经就国内外钢铁和石化工业循环经济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按照项目的时间节点进行。
四、地方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相关建议
在落实过程中我局发现如下问题:高水平创新平台较少。目前我市还没有一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湛设立分支机构也仅处于起步阶段,未能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方向中的市场导向有待于加强,企业的科技意识、前瞻性和承接能力也有待于提高。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支持**建设海洋科技研发中心。**作为广东乃至中国在东盟的“桥头堡”,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享有“北有青岛,南有**”的美誉,我市拟借助国家级农业科技园获批和打造“南方海谷”的契机,在**地区打造集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科技企业孵化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功能于一体的科技研发中心,使之成为北部湾科技研发和产业化的创新中心。希望省将此建设与广东省的各项战略和规划相衔接,实现省市共建,把**建设成为我省海洋科技示范市。
(二)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孵化器建设,既是提升科技创新示范辐射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局根据**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争取在2017年前培育若干个国家级孵化器,并以完善的孵化服务体系为支撑,培育一批具有行业规模的孵化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希望省从政策、人才、资金、科研条件等方面全力支持科技孵化基地建设。
为落实全市“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滨海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贯彻天津市《关于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25条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新区航空航天、新能源、新兴信息与网络、高端设备制造、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节能减排、海洋工程、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给予各类资金支持。安排4000万元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对公用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等给予资金补助。
二、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成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安排9.7亿元科技专项资金,重点实施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科技创新成果,引进和培育“顶天立地”科技小巨人和领军企业;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推动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实施科技孵化载体建设和自主创新重大平台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
三、推动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2012年在建重大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
中小企业新建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安排2000万元招商引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引进、落户的前期费用及奖励补助等。围绕“十大战役”和新区大项目建设举办各种类型的产需对接会,支持企业参与新区建设。
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安排2000万元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安排4000万元节能专项资金,给予节能减排项目贴息支持,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安排2000万元新能源产业链培育资金,针对吸引和聚集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相关资源、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要素环境、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升级等方面给予贷款贴息或资金补助。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新区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上新水平。
五、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服务业重大项目给予贴息支持,对新引进的总部项目和亿元纳税楼宇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支持;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商业和旅游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六、推动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进金融机构落户、金融交易市场建设、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等方面;安排5000万元上市企业培育和奖励资金,对新区拟上市股份制改制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前期
费用补助、担保风险补贴及前期费用补贴等,推动企业加快上市融资步伐;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股权投资基金融资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利用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购(租)房补助、风险补偿、收益补贴、“助学”借款、政府跟投、挂牌资助和股权收购等。
七、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安排3000万元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国际电子商务等信息和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出口风险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专业展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外经外贸联动发展。
八、实施强街强镇战略,促进街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安排农业发展专项资金1.4亿元,用于支持滨海农业科技示范园和高效设施化农业项目建设;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用于农村城市化专项贴息;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示范小城镇项目。安排基层组织建设、弱势群体帮扶、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等各类资金5000万元,支持街镇经济和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九、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打造人才高地。安排4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加大对人才引进、培养的资金投入;对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的引进建立绿色通道。
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构建和谐社会。通过“构建一个格局、深化两个体系、强化三项机制、打造四大亮点”,全力推进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各类社会群体服务管理、基层基础建设、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司法服务保障等十个领域的创新工作,不断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创新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健全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安排7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宣传教育、质量监督等项目。
十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服务环境。积极争取市级部门进一步下放审批事项和职能事权,完善对口工作程序和机制,落实好“新区的事在新区办”。进一步完善新区行政服务中心、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积极推行现场审批、联合审批,推出一批立等可取、当场受理、当场审批、当场办结的审批事项。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机制,建立快速审批通道,促进项目尽快开工。
十二、着力打造“文化滨海”,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安排2亿元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扶优扶强,集中使用,重点突破,着力培育新区文创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促进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支持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工程、文化广场“千百万”工程、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滨海“2191”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社区文化交流展示工程以及“滨海情”慰问十大战役建设者巡回演出。
十三、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高标准新建、改扩建一批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实施幼儿园星级达标工程,落实民办幼儿园经费补贴。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现代化建设标准。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一批区域名校,建设一批特色高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推进职业教育联盟建设,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办好社区院校。
十四、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名医、名院、名科工程,加快建设空港国际医院,筹建新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急救中心、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卫生信息中心等一批医疗卫生机构,启动建设国际医疗城,搞好与知名医疗机构高位嫁接、合作共建,打造一批具有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力争年内创建两所三甲医院。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
十五、进一步完善订单商品房、蓝白领公寓等多层次保障模式。创新供给方式,扩大覆盖面,年内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00万平方米,确保竣工100万平方米,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和企业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
十六、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稳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力争使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全面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援助机制,全年新增就业11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其他困难群体安置率85%以上。
十七、推进“老有所养”和“困有所助”。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私营企业、新建项目等重点领域参加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力争达到98%。启动建设滨海新区第二、第三社会福利院,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日间照料。统一各区域低保救助标准和城乡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建立分类救助机制,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边缘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5日 07时01分
来源:人民日报
6894公里的运营里程、近1.2万公里的在建规模、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规模„„稳增长、扩内需,高铁是牵引力巨大的“火车头”。
缩短铁路旅客逾一半的出行时间,人均能耗仅为飞机的2.5%、汽车的20%„„调结构、惠民生,高铁被誉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杠杆”。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铁路事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十七大后,成为我国历史上政府对铁路投资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建设水平最高、创新成果最明显的时期。其中,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发展新成果的“国家名片”。
从无到有,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铁网
夏末秋初,京石、石武高铁上的测试列车奔跑不息,联调联试正有序推进。年底,这两条高铁与武广高铁连通运营,中国又将新添一条贯穿南北的高速大动脉。
京广高铁的全线运营只是我国高铁发展的一个缩影。以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为序幕,中国高铁从无到有。短短4年,21条高铁相继开通运营。截至2012年7月底,我国高铁总里程达6894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以石太、合武等为代表的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铁3324公里,以京沪、武广等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3570公里。发展高铁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幅员广阔,东西南北纵横5000公里,资源和工业布局极不平衡,大量货物需要通过铁路进行跨区域交流。我国又是人口大国,地区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大量的中长途旅客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要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铁路大动脉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此,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2008年,国务院又对该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以“四纵四横”为重点,构建快速客运网的主要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
令人振奋的是,今年我国将有3500公里高铁投入运营。今年底,《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高铁“四纵”干线就将全部贯通,高铁运营版图将有重大刷新。
从北京出发,向关外挺进,沿京津、津秦、秦沈、哈大高铁,一路向北飞奔,京哈高铁纵贯东北三省,形成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各地的快速客运网络。届时,哈尔滨至大连将由9小时缩短为4小时。
从北京出发,由中部而下,沿京石、石武、武广、广深高铁,一路向南驰骋,京广高铁将全线贯通。这条大动脉连接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武汉都市圈、珠三角经济区,有望使北京到石家庄、武汉、广州的列车运行时间分别缩短为1小时、4小时与8小时。
从北京出发,自东部而下,沿京沪、沪杭、杭甬、甬台温、温福、福厦,一路向南,沿海高速大动脉基本成型。届时,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将借由高铁牵手。聚焦长三角,宁杭、合蚌、杭甬三条新线,将与沪宁、沪杭客专等衔接,构成区域城际铁路骨架网。今年,长三角地区打“铁的”上下班,将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常态表现。
从追赶到领跑,成为高铁技术最全面的国家
2010年12月3日,国产“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跑出了486.1公里的时速,成为历史上地面运行最快的交通工具。然而,在本世纪初,我国铁路列车时速仍然较低,客车装备制造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
近10年,作为后来者,高铁研发旋即掀起了一场中国科技创新的革命。
战略上,高铁研发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资源上,高铁研发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整合了全国的科技资源,打造了战略性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
高铁项目把国家战略的号召力,与知识分子的报国之心和兴趣点结合起来,把分散在全国的设备、资金、人才集中整合。最终,高铁项目凝聚了我国六大中央企业、25所大学、11个研究院所、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的科技资源,68位院士、500多名教授,以及数万名普通科技人员组成了一支响当当的“科研国家队”,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又加快了成果转化效率,使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的时间缩短了十几倍。
中国高铁不仅将核心技术学到手,用到位,而且还不断自我超越,根据中国国情、路情,不断填补高铁技术空白,将高铁理论与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工程建设屡破世界难题。我国在高铁路基工程技术上,攻克了松软土、湿陷性黄土、岩溶、沿海软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在高铁桥梁工程技术上,攻克了跨越大江大河和艰险山区的深水基础施工、大吨位钢梁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在高铁隧道工程技术上,突破大断面黄土隧道、江河水下隧道、高压富水岩溶隧道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设计、风险评估和施工技术难题;建成了大胜关长江大桥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工程。
高速列车抢占世界高点。我国已构建时速200公里、时速300公里等级高速列车的设计制造与维护体系,并实现了两个速度等级的动车组的国内设计制造。其中,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时速500公里试验列车,已在滚动试验台跑出了逾600公里的最高时速,各项指标良好;其9列时速350公里的国产高铁于今年4月中标香港高铁,迈出了中国高铁闯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如今,中国高铁不仅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还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由系统集成、动车组、线路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运营调度和客运服务7个子系统组成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系统掌握时速300公里高铁技术的国家。
从聚人到聚财,引发经济社会新变革
如今,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已占全国铁路旅客发送总量的25.7%,每天1579列高铁穿行于大江南北,运送133万旅客往来东西。高铁不仅成为最具人气的时代列车,更开启了“大动脉”服务民生、助推经济的新速度。高铁似公交,车次多、间隔短却高速无拥堵,使铁路旅行时间至少减少一半,使“同城效应”更明显。高铁创造了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形成合理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相邻大城市的“同城效应”。已满4周岁的京津城际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过8800万人次,公交化的运行模式使旅客可随到随走,旅客发送量年均增幅超过20%,“北京上班、天津置业”成为一种新时尚,而这种“异地如同城”的生活概念正在沪宁、广珠、长吉、昌
九、沪杭高铁沿线悄然流行。
高铁如鲶鱼,迫使民航降价、公路调线,使运输结构更优化、百姓得实惠。高铁开通对500公里以下航线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以合武、合宁客专为例。从武汉到上海乘坐高铁二等席相当于三点五折机票。相对较低的价格与大幅缩短的旅行时间,将大量消费者从空中分流到轨道,促使该航线的机票常年提供半价优惠。高铁对于中长途公路客运的冲击也相当严重,一些定位高端商务客流的班线遭遇了客流流失严重、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不得不调转车头,调整班线,为亟待发展的农村客运市场补充了大量运力。
高铁像磁石,“聚客效应”强大,沿线旅游更热,服务业更火,刺激消费大幅增长。京津城际的开通运营,天津市接待游客的数量增加了35%,许多餐饮店和观光景点人员爆满。郑西高铁开通以来,沿线郑州、洛阳、三门峡、华山、渭南、西安等设高铁车站的城市旅游增长都在20%以上。开通一年的京沪高铁,使沿线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增长了62.8%。“京沪高铁开通后,仅2011年7月至12月,曲阜三孔景区接待游客2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在各类酒店急剧扩张的情况下,全市酒店入住率仍提高了5%,节假日城区酒店客房几乎爆满。高铁挖掘出了曲阜旅游的巨大潜力!” 山东曲阜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周鹏说。高铁是杠杆,连接区域、覆盖城乡,撬动了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宜居建设的新活力,加快了区域融合的新步伐。截至今年7月10日,武广高铁日开行列车由最初28对增至现在的80对,日均发送旅客由最初的3.7万人增加至现在的11.8万人,其公交化、大运量的运输模式促进了珠三角、长株潭、长江中下游城市群资源的深度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小时经济圈”。大批广东客商到湘鄂两省投资,加速了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江苏徐州是京沪高铁沿线唯一开通始发动车的地级城市,日均发送旅客1.1万人以上。“京沪高铁为徐州经济转型升级送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今年上半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60.7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了65.3%!”徐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钱钢说。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下行状态,2011年GDP各季度的增长速度分别为9.7%、9.5%、9.2%和8.9%,2012年1季度GDP增长率降到了8.1%。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风险在不断加大。为此,稳增长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词,尤其是把增长稳定在2012年初要求的7%的底线以上。
对于如何实现稳增长,目前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救市,通过救市的方式把增长速度稳定在7%以上,而目标则是7.5%。随着增长速度下行的风险加大,这种呼声越来越强烈。另外一种思路是强调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以此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笔者反对救市这一思路。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这次实际上没有救市的能力,提出救市也不可能救市。如果救市,必定需要动用两个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另一个是财政政策。而这两个政策基本上没有动用的空间。
首先,从货币政策看,我国GDP为47.3万亿元,货币供应量85.5万亿元,比例达到了190%。远远高于2007、2008年的指标,超过了国际标准100%。在发达国家,若达到100%就应该下降了,如美国的比例为50%左右。国际上的做法至多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其次,从财政政策看,救市意味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借债刺激经济。经济学界对于使用经济财政政策有一个上限,即借债的余额最高限度不能超过当年GDP的60%。以这个指标来衡量,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使用空间也不大。
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目前我国地方债务有10万亿元,中央政府债务5万亿元,加起来共15万亿~16万亿元,占GDP的30%左右。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我国各种债务加起来已经达到28万亿元,相当于GDP的70%,并且其中还不包括BT项目以及社保基金的差额。
2012年财政政策主要用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稳定中小企业,即对中小型企业进行结构性减税。其二是向民生倾斜,即加大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支出。但是无论如何,像2009年那样大规模地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能的。
反对救市的第二个原因是,当前经济下行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出现了深层次问题。这是救市不能解决的。如果救市,将延缓现在的问题,而且使问题更加严重,未来可能更难以解决。
二、解决对策: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
对于当前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就是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一)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包括对现有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进行调整,解决民营经济的调整与发展问题以及城乡二元经济问题。
1. 调整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
当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必须进行调整,真正把这一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的重点是重新界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因为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的核心是政府,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企业,只有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才能保证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调整包括八个方面的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政府与企业都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两大平等的社会组织,而不是谁引导谁的关系。现代人类社会由三大社会组织构成:企业、政府与NGO(非政府组织)。这三大组织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平等的社会组织。中国没有NGO法,民间组织在某种意义上还没有法律的平台。因此,现在最主要的还是政府和企业这两大社会组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各司其职,企业依法经营,政府依法管理。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心是企业不是政府,政府将成为一个社会公共管理主体。因此,未来对政府的考核不应以GDP作为目标,因为GDP是财富增长的概念。
第二个要点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所谓市场就是企业之间平等竞争;资源在企业的平等竞争中得以配置,就是所谓市场配置。政府不再是资源配置主体,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即使要参与资源配置,也不能采取行政的方式,而应采取市场化的方式。中国有三项资源的配置离不开政府:土地、公共建设、政府消费。政府对这些资源的配置应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土地不能批而必须拍卖,公共建设项目不能审批而必须招标,政府消费不能政府买东西而必须走向政府采购。
第三个要点是,政府必须从审批制转向备案制。备案制就是政府公布准入条件。在发达国家,备案的依据是第三方的证据,即邮局的邮戳。企业把文件送到政府之前交给邮局,邮局给一个邮戳,邮局送给政府的时候也给一个邮戳。发达国家试验的第三方依据可能比较准确,因此应坚持所谓的第三方依据,以邮局的邮戳为主。
第四个要点是,政府的公共权利必须受到一定约束。按照政治学对人类社会的划分,人类社会由三大权利体系构成:人权体系、财产权体系和公权体系。公共权利包括行政权利和司法权利,都属于公共权利体系。人权、财产权、公权(行政、司法权),之间不能相互掺合。行政部门没有司法权,不能参与财产权分配。事实上,司法机关也不能随便参与,要以立案为依据。
第五个要点是,企业对政府有完整的法律诉讼权。企业可以告政府,企业应该考虑维护自己的利益。近期调研表明,企业在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
第六个要点是,政府不能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发达国家的国有资产由财产公司管理,这个公司是企业,不是政府。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
第七个要点是,政府对企业税收的收取,不应该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依据,而应该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依据。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体,它在提供服务时需要成本,因此应该收税,但收多少税则应该以政府提供的服务为依据,而不应以经济增长的速度为依据。不调整这种税收依据,企业就很难再有继续推动增长的动力。
第八个要点是,政府不能与企业争利。政府应该是投向公共产品。政府是一个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盈利机构,因此不能与企业争利。政府应该投资在公共产品上,而盈利项目则应由企业来投资。比如修一条高速公路,收费的就应该让企业来投,不收费的可以由政府来做。
2. 民营经济的调整与发展问题
深化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营经济的调整与发展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积极性问题;二是法律障碍问题。
首先是积极性问题。浙江、重庆等地召开了振兴民营经济大会。但笔者的调研结果是,民营经济发展缺乏积极性。“玻璃门”与“弹簧门”问题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其次是法律障碍问题。宪法规定了公有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民营经济是“并存”,不是主体。那么,经济能否是混合经济?为什么不能是主体?主体是怎么定义的呢?是否为经济主体成分有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经济增长贡献、税收、就业、技术创新。
2004年至今,民营经济的增长贡献达63%以上。对税收的贡献是60%以上,对就业的贡献是80%以上,对技术的贡献也非常大。
3. 解决二元经济问题
深化改革的第三个方面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事实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本身就是能量释放,以此释放经济增长的力量。
城乡一体化,包含三个一体化。
一是城乡价格体系一体化。即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工业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一样,农村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城市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一样。河南省的小麦10年前与现在是同一个价格,价格一上涨一些企业就打压价格。因此,需要放开价格,加大农产品补贴。
二是城乡民生享受一体化。农民和城市居民应该平等享受国家的民生支出。民生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目前农民不能享受城市的民生支出,城乡民生享受没有一体化。比如教育,大约有6500万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调研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的最大奢望是“与父母在一起”,这是一个心理成长问题。即使与父母在一起,也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比较差,切身感受的不公平,将不利于将来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民生享受一体化可以解决,因为已经富裕了,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想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所谓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就是农村的产权制度和城里的应该一样,现在不一样。比如,农民宅基地不能抵押也不能买卖,耕地没有产权性质,而城市的可以。调研发现,大产权与小产权的区别在于土地收益的所有权。
另外,公权对私权的约束。很多地方存在公有制,不一定就不好,主要是权力制定和界定问题。资本也不是万恶之源。比如,美国房子的草坪问题案例——规定马路旁房子前的草坪不准修篱笆墙,体现了利益的分配与制度的设计。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获得新动力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经济深度调整的重要内容。
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有三个要素:外需、人口红利和投资。这三个要素形成了所谓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以低成本为特点的增长方式,或者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当前这三大增长元素的力量已经在开始弱化。
最近由于美国和欧盟出了问题,我国出口下滑很大。美国的失业率很高,要解决失业;欧盟由于欧债危机,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劳动力价格将高速增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民营企业消失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很大关系。至于投资拉动,政府借债没有空间。出口导向拉动、低成本拉动、投资拉动已经弱化,中国需要寻找新的拉动增长的元素,逐渐转到内需、技术创新和消费等方式上来。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原来的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转向出口内需的增长方式;从原来以成本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转向以技术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从原来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转为消费支撑型的增长方式。
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难度却非常大。比如技术创新。从原来的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增长方式的关键是技术创新。调研发现,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实际上不简单是技术的问题。技术创新搞得好的国家有两个要点。一是实验室经济。实验室经济就是现代化的实验室以企业方式运作。美国的实验室经济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物质基础,是重要的经济形态。但这种经济形态的公私制定,以及这种产权制度都需要新的体制的配合。如果没有这种形态的支持,很难实现技术创新。二是人才制度。人才制度是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实验室经济的人才制度强调以人的差别为核心。强调人的差别是四种差异的统一:天赋的差别决定能力的差别;能力的差别决定岗位的差别;岗位的差别决定收入方式的差别;收入方式差别决定收入水平的差别。在这种差异制度安排下,科学经营和技术经营才能脱颖而出。技术创新的背后不仅是经济而且是社会心理状态的调整。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是整个民族的思维的创新,没有这种理念很难实现转变。
另外,这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把消费作为重要支撑点,而把消费作为重要支撑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居民收入。要重新调整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要调整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劳动收入的关系。这种调整背后是利益的重新调整。
(三)调整经济结构
对我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的第三个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
从短期来看,有两个产业的调整非常重要:一是房地产,二是服务业。这两个产业是短期内能够发挥作用的。
调整房地产的目的包括两个:一是房价回归理性,二是让房地产继续释放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作用。中国已经形成多个社会阶层的社会,因此调整可能要从现在的“一刀切”转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房价不能讲“平均”问题,平均无意义。保障房与豪宅区分开来。不同收入的人群,不同地段的房价,平均的计算不出真的含义。鼓励富人购买高价房产,房产拉动。奢侈品不计算在CPI里面,富人的豪宅不能计算在平均房价里。
服务业的调整包括四类服务:消费服务,主要包括餐饮和商贸等;商务服务,从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到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会议中心培训机构等等都属于商务服务;生产服务,指直接为生产过程服务的服务业;精神服务,如娱乐、影视、旅游、文化、出版等。这四大类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很有意义,尤其短期增长很有意义。
从中长期看,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也是两个产业:一是现代制造业,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缺乏现代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已经被美国和欧盟瓜分。我国需要发展现代制造业。比如飞机、装备(石化设备、光纤设备)等现代制造业都靠进口。一旦救市,又将沿袭传统制造业,不能转向现代制造,从这个意义上笔者也反对救市。目前是我国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绝佳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比如材料领域:反材料、超薄材料、纳米。
今明两年,如果房产与服务业搞好了,7.5%的增长没有问题。从长期看,需要调整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三、小结
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才能更好实现稳增长的目标。这种深度调整涉及改革的深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如果这几个方面得到推进,中国经济将会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稳中求进。
摘要:2011年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下行状态, 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出了深层次问题。解决之策是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 包括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调整经济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 实现稳增长。
关键词:稳增长,调结构,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
参考文献
[1]迟福林.以公平与可持续为目标的发展方式转型.中国市场, 2010, (7) .
[2]林金冰.温家宝: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EB/OL].http://finance.qq.com/a/20120521/002433.htm.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推荐阅读:
贯彻落实“稳增长、促和谐”情况汇报05-26
外贸稳增长项目申请09-24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事关大局05-31
财政政策与动经济增长论文10-08
创新促改革12-04
增长的极限书评06-18
经济增长的动因06-28
感想经济增长方式09-13
增长极理论11-01
经济增长的背景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