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共9篇)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1

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地位不容忽视。读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读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泉,是表达地理思想的重要手段。在高考中可以说是题必图,特别注重读图能力的考查。在地理教学中,重视读图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好地理的钥匙——读图技能,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明确地图三要素,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步骤

要学会读图、用图,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三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点、线和图形,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其中图例是地理事物的标记,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学生通过熟悉图例、联系地图上的符号,最终达到能够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同时,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先明确方向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在观察每一幅地图时,应注意先看清图名,直到地图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再阅读图例注记、比例尺和方向,知道地图的表现方法;最后,要深入到地图内部,关注具体的内容和信息,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读图效率。

二、诱导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兴趣

要让学生多看地图,培养学生经常读图的习惯。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创设一些与地图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地图是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次,还要让学生与现实生活联系,明确地图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作指导,通过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读图来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板图板画、一件件生动逼真的地理教具模型,也易产生欢愉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还可课下让学生做拼图游戏等,同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将地理知识的传授融于地图之中,使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经常化,使学生养成爱读图,会用图的习惯,使地图成为学生获得巩固地理知识和扩大知识面的源泉。

三、强化读图训练,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阅读地图不仅要看清地图上的显性信息,还要挖掘地图中的隐性信息,更重要的是探究和发现隐藏在地图语言背后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不仅要静态地看清地理事物的位置、特点,而且要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两种维度中的变化趋势。因此应不断强化读图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使用地图的能力,使地理知识和读图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地理填充图册》的使用功能和作用,让学生多看地图,分析地图,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教师也可用多图并用的指导和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图技巧。运用技能,反复练习,最终解决问题。教学本身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技能,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然而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认识、理解、练习,再认识、再理解、再练习,最后达到熟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对每一节地理课,都要精心设计,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四、养成绘图习惯,提高用图水平

绘图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及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养成绘图习惯重在老师引导。绘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引导学生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目前地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如近几年地球知识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多以抽象图出现,难度大,如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转绘成平面图问题就很好解决,因而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五、加强图文互换和图图转换能力的培养

学生习惯文字的表达方式,不习惯利用图来表达地理现象,更不用说在这两者之间转换。有时候文字的表述过于累赘,用图形来表示会清晰很多,有时候图的表达不够详细,要文字的补充说明。有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要进行图图转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训练学生的图文和图图转换能力。例如:太阳光照图中侧视图和极地图的转换,抽象图和平面图的转换。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2

一、教师教学方面

1.理清读图思路, 切勿杂乱无章

很多学生遇到地图问题时就变得毫无头绪, 喜欢抬起头来想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因为地理图表不是干扰学生答题, 而是帮助学生答题的, 一道题目能否答好答完整, 解题方法很重要, 但其中第一步, 就是读图。我认为, 解题的顺序归纳一下, 就是三句话:读题、读图、读图例。在这三者认真解读的基础上, 分析读出来的数值及特征, 然后运用原理来解题。

2.以本为本, 举一反三

读图第一步, 要将课本上的图理清楚, 比如说晨昏线图、热力环流图等等, 因为出现这些图的题目大部分学生都感觉非常的难, 而这些图的变式又非常的多, 所以我们首先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图形, 只有这样你才可以知道这些图形是怎么变化的, 最好的方法是将变式图形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来做, 这样会大大的提高正确率。

3.区域地图的判读

近几年江苏高考虽说弱化了区域地理, 但是区域定位题却无处不在, 如何判读区域地图成为许多学生的大弱点。对于区域地图的判读, 还是要由大及小, 由浅入深, 比如说中国地图, 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四个极点, 先把他在某个区域内固定下来, 然后再慢慢的细化, 这样当比例尺放大, 范围缩小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很精确的判断出此处为中国。其次就是要选取参照物, 我在讲解中国地理的时候, 一般都是以长江和黄河为参照物, 然后根据长江黄河画出重要的经纬线, 因为在中国地理中重要的地形区易考点几乎都在长江黄河流经的范围内, 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学生学习方面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在平时的课堂当中也应该勤加训练, 在课堂中, 我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动眼

这点看起来简单,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有点麻烦, 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地图不一定都是课本上的原图, 许多事地图的变式, 所以看到地图, 首先学会观察, 包括图前面的文字和后面的图例, 将一切尽收眼底之后, 方可进行答题。

2.动手

即画图, 复杂的图进行描图, 还有就是填写空白图。画图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简单的图, 比如像光照图, 热力环流图、季风环流图等等, 要会画会默, 做到脑中有图, 带着图去解题, 事半功倍。描图针对一些比较难画的图, 比如像世界中国地图等, 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自己画, 特别是在平时的练习当中, 有图的部分一定要然学生自己上练习本画出来, 当然这样的题目要精选, 一般一个考点选择一个题目,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 记忆会更加深刻。最后一个空白图的填充, 在区域地理当中的气候类型和主要地形的要求会高一些, 这时候, 还是要注意叫他们选择一些参照物, 比如说秦岭淮河, 比如说大兴安岭, 这些参照物对于识别其他的地形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我认为, 画图必须一次到位, 否侧会在学生脑子里留下错误的印象, 再要改正的话就会很难。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在此方面多下功夫, 在遇到题目的时候才能获得准确的地理数据。

3.动脑

许多题目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表象, 里面还有一些隐藏的条件就需要动脑, 将自己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整合, 将其运用到题目中去, 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这也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勤于动脑思考, 多做多练, 多接触不同的图形, 目前高考中常见的地图形式较多, 有叠加图、变式图、区域图、等值线图、以及统计图表等等, 其中比较困难的就是书本上图形的变式, 这需要有良好的基础作为支撑, 另外较难的就是等值线图, 因为其涉及面比较广, 比如说等高线、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 每一种类型都可能与书上其他的知识点相联系, 形成新的题目, 所以等值线的判读尤为重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其原理, 比如像“凸高则低、凸低则高”“大于大的, 小于小的”等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篇3

一、明确要素,引导读图

在看图时先看清地图的名称,了解地图的主题,再阅读图例、注记和比例尺,知道地图的表现方法。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都是组成地图的要素。

1.指导学生看懂图例

图例是地理事物的标记,让学生懂得地图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是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学生通过熟悉图例、联系地图上的符号,最终达到能够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

2.指导学生看图要细、要详

看图表内容时要仔细认真,不落死角。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

3.指导学生按正确顺序读图

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就可以提高读图效率。然而,看图顺序不是绝对的,根据需要和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读图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

1.熟读巧记,趣味学习

比如,在记忆中国新疆的地形特点时,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为:三山夹两盆。在识记各省区时,要形象生动,如,广东省像大象的鼻子,黑龙江省好似白天鹅,青海省像兔子,云南省好似孔雀,台湾省好像一面香蕉叶,湖北省好似警察叔叔的大沿帽,湖南像男人头,江西像女人头等。

2.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学生使用地图刚起步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使他们学得轻松,理解得深刻。一般要先对地理事物的整体有个初步认识,并把它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再细致地观察各个部分,最后将各部分加以综合,形成完整的认识。

3.在读图时要注意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要注重师生的交流,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去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习惯。对的要及时表扬肯定,错的要及时纠正,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主动回答问题。

4.培养学生的绘图动手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进行共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能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地理位置、变化规律、形成原因等进行全面、直观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印象。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可以制作一些教具辅助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以达到生动易懂的效果。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更是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读图能力,让地图成为学生获息的工具。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4

摘要: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初中生学习效率的有力武器。地理教师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注重提高初中生的地理技能;利用地图等教学工具,提高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初中地理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中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读图是学习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地图,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地形地貌和地理现象。地图是与地理共同发展的,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这是地理的一个特点。地图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要想有很大的进,首先就必须能够看懂地图。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强化地图知识的讲解,加强对图例的记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工具,在初中地理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地图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对地图基础知识详细讲解。比如,比例尺的查看方法,各省市及河流的分布,山脉矿产的地理位置等。我在教学生认识地图时会通过编口诀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在讲各省份的时候编一套通俗易懂的口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这里的两湖指的是湖南湖北,两广指的是广东广西,两河山指的`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通过巧妙记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遇到相应问题时就会迅速做出回答。同时,地理教材及地图册中包含大量的图例,这些图例都是总结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图,所以在教学生学习地图知识时,我会让学生增强对图例的记忆,帮助他们分析图例当中的考点和难点,将图例作为读图的关键,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给地图赋予更具有灵动的精神,调动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训练,锻炼其探究学习能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地图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无论是从省份城市还是从山川河流上都使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在日常练习或者考试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锻炼读图能力的形式有很多,如我会引导初中生选择强化记忆地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和析图时的切入点。我还会让学生观察地图,去自己发现地形的特点。比如,中国的整体轮廓像一只雄起的公鸡,黑龙江省像一只天鹅,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等。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读图能力,把读图和地理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地图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同时,地理课堂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兴趣浓了才会对地理更加热爱。在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在教他们读图的时候不宜选择太复杂的地形或者目标,因为太复杂会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出现迷茫。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我分析中找到规律,给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前充分的备课,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点图型详细点拨,培养初中生的读图技巧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不仅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还要符合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初一的学生,我会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图和识图;对于初二的学生,我会教他们绘制基本的图形等。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争取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在地理课堂有所进步。地图中有很多重点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和记忆,针对这样的图形我通常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如趣味教学法,不仅将知识教给学生,还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中成长,这是初中地理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读图技巧。比如,在讲《世界人口分布》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大致掌握什么地区人口稠密,什么地区人口稀疏。当学生在整体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还会进行拓展提问,比如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稠密地区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初中生自己去分析和总结,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鼓励学生使用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任,我会适当的引导学生,给予他们帮助。

四、优化绘图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要进行绘图训练,绘图是对读图的升华。在信息化时代,初中地理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把抽象的地理符号用图表、声音、视频等方式形象具体的展示,增强地理教学的课堂效果,给予学生对地图的直观讲解,增强初中生对地图的兴趣。我在地理教学中会让学生多进行绘图训练,如从简单的绘制等高线或者等深线,到复杂的绘制经纬图等,在不断的训练当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生学习的课程比小学时多了很多,因此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利用绘制地图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能力,给学生带来整体素质的提升,让初中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应用地图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地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地图将成为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成绩的有力助手,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读图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初中生掌握读图和绘图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玉娟.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15).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5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1、目的和意义: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具体、生动、概括等特点,它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图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无法替代的,也是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必要工具。学生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在与地图打交道。而且纵观近十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大有“无图不题”之势。因此,提高高中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我教的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读图、识图、辨图感到惧怕,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考试中主要失分也就是读图题。可见,读图题已成为学生学习地理、提高成绩的“拦路虎”,让很多的学生对地理敬而远之。那么,造成学生读图、识图、辨图能力差的原因有哪些呢?作为地理教师我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呢?为此我希望借助这个课题的研究,从中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高中学生读图、识图、辨图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打造出真真的地理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解题的能力和水平。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策略和途径,为高中地理教师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2)实践价值:地图的学习是高中地理学习的生命线,也是地理教学的主旋律。提高学生对地图判断、分析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高中教师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判读能力,改善目前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3)推广价值:高中学生对地图判断、分析能力普遍较差,为此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一些专家对此也做了不少的研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著,提出了不少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但有些不够全面,有些方法效果不够显著。对此,我愿意通过的不懈努力,为提高高中学生地理的读图能力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使读图、识图不再成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拦路虎”。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教材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构建学生头脑中的地图,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是我们地理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真真理解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并且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我校地理教学的质量。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6

潜江市浩口一小洪宋校区 黄知荣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幼儿时期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的指导是必要的。成人可以借助幼儿从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时期,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学会阅读、喜爱阅读,并终身受益。

(一)幼儿语言心理发展的需要。

3—6岁是人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帮助幼儿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还不完全识字,甚至不识字,但是他们能够阅读各种图文并茂的书,能够与书进行对话,成为成功的自主阅读者,唯有成为自主阅读者,才算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分享阅读的本质适于《纲要》中的要求,它生动、活泼的形象,重复出现的文字符号和大幅色彩鲜艳的画面激起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欲望,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翻开图书时想说、乐说,正符合了幼儿言语发展从生动形象到具体想象的规律。

(二)幼儿阅读教学改革的呼唤。

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领域中,有许多的故事、儿歌,虽然图文并茂,但文字往往占较大篇幅,一本幼儿用书,融汇了诗歌、故事、看图讲述、语言游戏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落实分享阅读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分享阅读”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Holdaway于上世纪中下旬提出,在此后几十年里,它逐渐发展为国外开展早期阅读的主流方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走入中国,由北师大心理学院舒华教授与国内外专家成立专门的核心课题组,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已研发了一套功能性的“分享阅读”读本,按年龄段分为托、小、中、大班,每学期有18本完整的故事图画书,12本为园内教学,6本为家庭亲子阅读:书中的图画色彩鲜明,图案生动,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形象一出现就牢牢地吸引住幼儿的视线。书中的文字大而简单,在页面中占的位置较少,不会因文字而给幼儿造成负担,而且语言幽默、刺激。从中仔细观察画面,预知故事情节发展和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得以培养与发展。

(三)推进幼儿课程建设的探索。

本园自实施“分享阅读”教学的探索以来。我们深知,有了好的教育载体,如何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困难的,需要我们结合幼儿园实际和班内的幼儿水平,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老师非常重视该项工作,对幼儿阅读活动充满了热情,她们自发动员家长订阅幼儿书籍,并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引导。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把图书不加选择地直接给于孩子,或认为看书才是“阅”,如: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领域中,有许多的故事、儿歌,虽然图文并茂,但文字往往占较大篇幅,一本幼儿用书,融汇了诗歌、故事、看图讲述、语言游戏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落实分享阅读读图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而对早期阅读环境的创设、阅读角区设置、公共读书交流氛围的营造等认识不足,缺乏采用一定的指导策略等。而且孩子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他们喜欢听故事,看图画书,但缺乏细致的观察力和连贯的表达能力,分享阅读是通过老师或父母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使幼儿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幼儿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桥梁。我们一致认为它是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良好材料,同时也是落实《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它可以让孩子——在互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分享阅读,由新西兰教育学家Holdaway首创,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分享阅读迅速在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地的家庭和学校中普及开来。逐渐成为这些国家开展早期阅读的主流方式。

自 1996 年开始,在美国spencer 基金会的支持下,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实验室主任舒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中国阅读学会副主席伍新春教授为核心的课题组,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密切合作,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儿童早期阅读和分享阅读的系统研究和实践。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以北师大心理学院舒华教授等专家为核心的课题组,开始在中国开展分享阅读的中国化研究和实践,从中探索有效解决汉语儿童早期阅读困难与不足的最佳途径。“分享阅读”就是张守礼根据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教育体系和产品,通过与儿童心理研究学者的合作推出的。“它是比较系统地解决3到6岁的儿童及其父母和教师应该怎样和儿童一起阅读,最后帮助儿童迅速、尽快地过渡到独立阅读的产品。”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根据中国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结合汉语儿章语言发展的特点和现实的语言教育环境,专家们研发出一套功能性的分享阅读读本,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教学体系。我园拟在借鉴已有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实践园本化教学探索,找到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适合广大幼儿发展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三、概念界定

1、读图能力是指在阅读图类书籍时,幼儿能够按照画面的顺序,通过观察画面的背景、色彩,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及其常用符号等。知道图与图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从而理解图书内容的一种能力。

2、分享阅读,有时也译为“大书阅读”,主要指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材料,配合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实施的一种不以学习为直接目的、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起初,以成年人为儿童逐字朗读为主,多次重复之后,随着对故事情节和语言的熟悉性增加,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使其在整个阅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最终过渡到儿童自己独立阅读。

3、阅读活动是指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同时在观察、思维、想像等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种过程。

四、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

《纲要》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因而,在大班进行“阅读活动材料的投放与使用”的研究,能扩大阅读的面,拓展阅读的形式,是符合纲要精神的。

2、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具有视觉集中现象:凡是活动东西、响亮的或色彩鲜艳的东西,以及人脸等刺激物更能引起儿童的注视。类似肢体语言表演、生活活动、熟悉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与书本相比更形象、更生动、更贴近幼小孩子的认识水平,更易被接受。因而在阅读书本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幼儿周围生活活动的阅读。

3、师生共同成长理论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得益者是幼儿,但教师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幼儿早期阅读特点和规律的充分了解和把握;自身有广泛阅读兴趣,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具有较强的活动设计能力以及随机调控能力等。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最家的阅读效果,实现“心灵的交流、智慧的对话、生命的呼唤”。

五、主要研究目标

紧扣研究方向,对照幼儿园《纲要》有关精神,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阅读现状以及家长需求,确立了如下目标: 托班:

通过让幼儿观察画面,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为提高幼儿的看图能力奠 小班: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口头语言流畅、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中班:

1、促进幼儿读图能力的发展,能把图画的主要内容与文字对应起来,从图画中展现文字中没有的内容。

2、采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倾听、观察、理解、表达、思维、想象、自信等综合素质。大班:

1、通过穿插故事、预见结尾、续编等手段在观察、想象、讲述中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

2、从多种角度看图书,培养孩子数、形、空间思维等方面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重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促进幼儿读图能力的发展。

六、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专门设计一些内容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并加以记录和分析。对幼儿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

2、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真实的早期阅读教育环境中,教师们按照语言活动的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3、文献资料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阅读活动中幼儿读图能力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风车幼儿园全体幼儿为研究对象,对该幼儿园2—6岁不同年龄段幼儿分享阅读的读图能力进行研究。

(三)研究时间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在一年内完成。2012年2月|——2013年1月

七、研究措施

在幼儿园我们侧重做好园中的阅读教学,在幼儿与教师共同阅读大书、幼儿与同伴一起阅读小书的实践过程中达成目标的实现。家庭中的亲子阅读作为辅助探索。基于在教学中,怎样做好大书阅读的分享,同伴间如何进行阅读的练习与展示,教师如何操作以达成最佳效果,这些都将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整体化、生活化的的早期阅读环境

1、为幼儿开辟图书角。我园的活动室内都设有图书角,并配有小书架, 同时还提供了多彩的地垫及各式的靠垫,为幼儿营造了温馨的阅读环境,同时为幼儿投放了适宜的图书,并定期进行更换,教师还会把一些图片,照片都贴在图书区墙上,让幼儿随时都能训练读图能力。在每天的活动区和自由活动时间,幼儿都可以自由选择图书进行阅读。

2、生活化的阅读环境。环境是隐形的教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盥洗室内投放有关洗手步骤的照片和图片,并在每幅图下都附有相应的简单的话语;同时在幼儿园的楼梯墙上挂上由幼儿自己画的阅读作品画,每幅作品都记录有作者姓名、年龄,以及孩子对这幅画面的描述的语句。在给幼儿以美感,突出艺术氛围的基础上,拓展了幼儿阅读的空间,丰富了阅读内容,给每个走过楼梯的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良性感官刺激。

(二)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幼儿的读图能力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幼儿正式进行分享阅读之前,恰当地引导幼儿观察插图。它除了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更专心地投入以后的阅读活动之外,还能让幼儿依据看到的图画内容,自行编辑故事情节,想象细节内容,把故事叙述完整,体验到语言叙述的内在逻辑顺序。如在遮盖故事文字的情况下,幼儿进行的插图观察法中,可让幼儿进行观察故事封面猜测故事内容,可让幼儿观察故事中的每页插图猜测故事细节内容,也可让幼儿利用小书分组观察插图自行编辑故事内容等。幼儿读图是要鼓励幼儿充分地说,大胆地说,对于有趣的画面让幼儿和大家分享讨论,给幼儿创造更多地运用语言的机会,还能够锻炼他们利用已有的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指读法指读法包括点读和划读,是指在分享阅读时教师结合故事内容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读图后,教师阅读故事。在阅读过程中先用手指点读句子,幼儿熟悉故事后采用划读句子法,阅读到哪个字就要点、划到那个字,指读的速度与朗读的速度同步,才能起到建立音、形、义联结的作用。

3、小书阅读法

小书阅读法指在分享阅读中,让幼儿通过小书用手指指着图画下面的文字自己阅读故事,以建立音形的联结,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小书阅读中,幼儿的分享阅读能力存在着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我们教师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通过幼儿间不同的阅读组合形式对幼儿 的阅读进行精加工。教师在幼儿的阅读过程中要善于观察、了解、倾听幼儿的不同阅读特点,关注幼儿在分享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4、拓展法

拓展法指对在分享阅读故事中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扩展性的学习,是幼儿原由经验与当前学习内容更好地结合,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扩展法的形式多种多样。

(1)排图活动: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一副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规律和自己的理解判断,将图片按序排列。如《在浴室里》一书的拓展活动中,我们将书中图的顺序打乱,引导幼儿以小组的形式重新排列。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培养幼儿有序思维的能力,为幼儿有序地讲述语言奠定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绘图与读图能力 篇7

一、绘图能力和读图能力

工程制图是一个统称, 对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侧重内容, 其名称也随专业而定, 如机械制图、化工制图、水工制图、建筑制图等等, 其中机械制图为最典型的代表, 本文只谈机械制图, 以下所称机械制图均指后面这种狭义的机械制图。

什么是绘图能力?所谓绘图的能力就是指把空间物体和构成它的各种几何要素 (点、线、面) 及其空间相对位置关系表示在平面图形上的能力, 具体地说, 就是将模型、机件或装配体, 根据制图国家标准, 按照投影规律, 应用形体分析和结构分析法等方法分别绘制其三视图、零件图或装配图, 包括确定恰当的表达方案、正确地绘制图形、完整地标注尺寸、合理地注写技术要求等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空间到平面图形的能力。什么是读图能力?所谓读图能力就是将已知的三视图、零件图或装配图 (包括相关尺寸和技术要求) , 按投影规律, 应用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恢复原形法和结构分析法等, 完全理解其图形、尺寸、基准、技术要求、标题栏、明细表等内容, 并“归位”还原想象出所表达的空间物体、机件或装配体, 必要时画出其轴测图,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平面图形到空间物体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 并且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这就象人们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一样。

二、培养学生绘图与读图能力的方法

(一) 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绘图与读图能力的前提条件。

孔子说过:“知之者, 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 不如乐知之者”。这充分说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明确的学习目的。从普通中学来到工科院校的学生, 在学习制图的初期, 学习目的不很明确, 这是很自然的。此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绪论课除了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外, 还要讲清为什么学, 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 都必须学好制图。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 就必然会对制图课产生初步的学习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兴趣会逐渐淡漠, 特别是在学到点线面的投影时, 往往因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碰上困难就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此时, 教师除了进行经常性的学习目的教育外, 还可讲述一些杰出人物克服困难的故事来激励他们, 帮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 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绘图与读图能力。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里的“愤”就是指积极思考问题, 但还处在想而不懂的时候, 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去正确思考, 叫做“启”;这里的“悱”是指想表达但又表达不清楚的时候, 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去正确表达, 叫做“发”。总之, 当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这就叫启发式教学。启发式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他们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爱学。因此, 启发式的教学应贯穿在整个制图教学中。

学习目的明确后, 制图课通常可采用分析启发、矛盾启发、对比启发、比喻启发、温故启发等来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剖视图时, 先用模型启发学生对比该形体剖切前后的变化, 展现出“剖切”的动态过程, 再用PPT演示剖视图与视图的异同, 进而归纳小结出剖视的概念和剖视图的画法。

(三) 认真讲授新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中心环节。

教师在教授新课时, 要做到生动活泼、举例鲜明、有条有理、发人深思、重点突出、推理严密、难点突破, 能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方式。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 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时就解错题”。为了在第一次接触制图课时, 就能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 给学生一个正确、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 制图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常常采用讲授法, 在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小结巩固、布置作业的五环节中, 显然讲授新课是最关键的一环。

制图课教师在讲授新课时, 应该做到:1、巧妙设计教学引入环节:可采用问题引入法, 悬念设置法、实例引入法、模型观察法、温故知新法、兴趣导入法、致误析误法等;2、精心组织教学的内容:要做到循序渐进, 逐步深化;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设置难度, 注意坡度;3、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讲解法、讲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4、合理安排教学的节奏:做到既有紧张又有轻松, 既要安静又要活跃。

(四) 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绘图与读图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习抽象的投影理论和原则性很强的制图国标, 比较枯燥, 难懂易忘, 若在讲授时能充分利用生动直观、通俗易懂的教具, 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便于启迪学生思维, 而且记忆牢固。

制图课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已有的模型、PPT等直观的教学资源外, 还要尽可能利用教学环境。例如在讲直线或平面的投影时, 可把教室抽象为三投影面体系, 把圆规或三角板抽象为直线或平面, 以此讲解各种位置直线或平面的投影特性, 并要求学生也把铅笔、三角板跟着教师演示和复习。这样做生动直观, 学生容易理解, 而且记忆牢固。

(五) 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是培养制图能力的必要措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师与生, 教与学, 是教学过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 统一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方法就是使教师的教, 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学。也就是说, 教师既要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法, 更要研究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愿学乐学, 还要对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使学生会学善学。善学与否的效果, 正如中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所说:“善学者, 师逸而攻倍;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

好的学习方法很多, 不能生搬硬套,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程的特点来选择。例如, 画法几何主要是研究空间几何问题的图示法和图解法,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经常注意空间几何关系的分析和空间问题与平面图样的对应关系;实践证明, 这种“从空间到平面, 再由平面到空间”的反复分析和思维的方法就是学好画法几何的有效方法。再如, 部分学生错误认为, 只有预先具备了充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才能学好画法几何, 此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说明白, 画法几何本身就有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空间思维能力的任务, 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是认真学习它的结果, 而不是学习前的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 工程制图教学, 就是要学生学习制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其基本技能, 提高其图示能力、图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树立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加强培养其绘图与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画法几何学陈忠建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教学艺术王兆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篇8

一、读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带着问题去读图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解惑,进而掌握相关知识。如第一单元第五节,在学习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时,让学生读图1.25“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读图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地提问问题:“长江三角洲的发育从A到D南北两岸是否对称?”学生经观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哪一侧发育程度高?为什么?”教师可举例:雨天打伞时,如果转动伞柄,雨滴将沿着伞檐斜着飞出去,可以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现象。这时进一步让学生读图和读课文,理解偏向力的规律,最后布置一道练习题:京广线上火车自北京向广州急驶时,铁轨更容易受到磨损的是哪侧?

2.创设意境析图 教师在讲解新课前,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本插图,效果更佳。如在讲大气运动之前,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火锅,这时桌子上方的日光灯却在不停的晃动,这是为什么?经过讨论后,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分析图2.9“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火锅的近上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导致日光灯处的气压升高,致使空气发生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开水的运动现象来分析。

3.填表读图更直观 有些图像较为复杂,包含着比例关系,为了使之清晰明了,可启发学生分类将相关内容填入表格之中,进一步说明图表之间的差别。如引起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之一是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课本上采用图5.39“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来说明,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地图,教师可列表对比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分别在1950年、1975年、1990年的比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4.总结讨论读图 教师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讨论图表内容,在学生的热烈发言中启发学生总结出图中的相关知识。如图2.39“1992年至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首先找出我国的酸雨区、重酸雨区,进而讨论我国酸雨区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四大直辖市中属于重酸雨区的是哪个城市,为什么?进而让学生分析本市的酸雨危害。

5.动态释图浅显化 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读图来启发学生思考,将深奥的知识直观化,将复杂的地理过程浅显化。如讲解三圈环流时,应让学生读懂图2.16“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这幅图较为复杂,教师应边讲边画,从赤道地区上空直至画到极地,变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大气运动的动态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以及解释现实地理现象和问题的价值观和能力。新教材为适应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需要,设计了一些活动项目。如自学篇、技能篇、活动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大纲还列举供学生选择或参与的26个研究性课题,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1. 野外观察 新教材第一单元安排了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变化规律的活动。对此,我把班级按同桌甲乙分成两个小组,同桌甲进行前半个月月相的观察和记录,制成相应的表格,并试着分析后半个月的月相规律;同桌乙进行后半个月月相的观察和记录,试着填补前半个月的月相规律。活动结束后,同桌讨论总结出月相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判断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是上弦月的是: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参观调查 结合教学内容,参观相关地理事象,利用所学知识做一些相应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的意识,如学习农业区位选择时,带领学生参观市郊农业,学生目睹了前几年大片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正在转化为大棚蔬菜基地。学生讨论认为,这是城市化水平加快、市场需求量扩大及当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在学习工业区位选择后,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深入到经济技术开发区——二十铺工业园区调查,从地形、可持续发展以及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3.学会查阅资料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教材的容量毕竟有限,即便是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新教材也在所难免,再加上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差异很大,因此,教会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而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尤为重要。如新教材第六单元,在讲述城市的起源时,主要讲城市出现需要的基本条件,有的学生对此颇感兴趣,教师可鼓励他们利用图书馆或网站,进行查阅早期城市的相关资料。讨论早期城市的分布与河流、地形、气候的关系。

4.成果演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有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学生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鉴此,鼓励学生成果演示,能强化他们的动手和创作能力。如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一些地理模型、投影胶片、简易学具等,并让他们亲自在班级演示。在学习日照和城市方位之后,有的学生利用家电塑料垫膜做出城市街道模型,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光线,然后利用模型反复演示寻找街道的最佳布局,这种让学生亲自实践的效果比教师反复在讲台上讲解要好得多。

5.地理班会与地理墙报 举办地理班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其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在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事物及社会生活内容进行重组、加工、整理,形成一种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理解的形式进行演讲或表演,也可以针对某一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如环保、节水、西部大开发等,各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举办地理墙报和时事地图快报能够宣传普及地理知识、公布和解释与重要时事有密切联系的地理事实和问题,如北方地区的沙尘暴、“3.15”绿色消费、太阳耀斑的爆发等都是很好的地理素材。

创新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9

创新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高科技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而人才来源教育。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即教材的现象。每一节课都有指定的教学内容,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忽略同一年龄层次上,学生的知识差异性。这样的教学,造成好的学生有的不学就懂,后进生学了也不懂,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作了些调整或补充,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达到灵活驾驶教材的地步。再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有时也会组织四人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但课堂气氛严肃、沉闷,违背学生的意愿,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无形中拉开了教师与学生距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思想都是教师的“克隆”。培养出的学生其知识水平最高也只能赶上教师而已。面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根据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尽量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学形式开放民主化,尽量以学生的意愿为准则开展教学。我们假设,如果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民主化的教学形式作用于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将会更大的提高,我们可以培养出“比教师聪明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未来时代的需要,在教学改革中跨出了一大步。一、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1、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以实际生活事例为例题,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做到学生知识实际水平的提高为主,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辅。让学生清楚明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教材进行改革。教材的改革应从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两方面来进行。在教材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单一性又要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在编排教材时新授知识教学后,应该编排一些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去的练习题。此外,在编排教材时应有意识地编排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把新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来自于生活实际,学好新知识又能为生活服务。2、教学形式以开放、民主为主,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是教师提问题,学生集体协作解决;可以是学生提问题,学生解决;也可以采用学生授课等形式。其中学生之间的讨论,主要以自由组合为主,课堂上可以随意走动。我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以人为主的教学理念,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又是不同,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方法,应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允许一道题目有多种解题的方法,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哪一种方法较为简便。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又可以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二、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1、严与爱的统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待学生要严格要求,由于数学活动课是由几个班的学生组合起来的,如果没有具体的措施,具体规章制度,势必会造成乱,难以控制纪律,所以接到班的第一件事是要训练学生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2、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课堂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讨论: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离开座位讨论,也可以为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我经常参加学生的讨论,有时也会发表一点意见,学生可以对我的意见进行反驳,有时甚至作出否定的结论。真正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上我与学生的关系是同学关系,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只是在控制纪律,组织教学时才是师生关系。课外,我们更像是朋友关系,我也充分利用这一点,要求学生向我提意见,一个学期下来,总会收到许多学生的意见书,有向我提喜欢什么教法,不喜欢什么教法的,有希望增加练习难度的,也有向我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有说我好的,也有说我不好的,总之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有。我把这些意见进行分类,然后在课堂上或课外进行反馈。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教学环节,更主要的是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二)、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现已退居二线,已经有学生讲课,由学生组织讨论,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2、讲解一节课还不如给学生10分钟,像这样的场面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一个学生讲解完一道题目之后,下面的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有时一个问题会出现五、六种解法,而且一种比一种简单,因此也就出现了好多以学生命名的方法。有时一个问题会出现几种答案,但正确的只有一个,我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来讲解解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时下面的学生会及时提出错的地方,也有的学生自己讲着讲着发现了错的原因,这样一个问题不用你老师说一句话,学生就可以完全解决了,而且,把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充分地暴露出来。3、师生关系互换,教学事半功倍。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可以互换,让学生充当老师讲解题目,教师坐到学生座位上去,听学生分析讲解,有时也会向讲解的学生提几个问题,在重点或难点的地方故意多提几个为什么?这样既突出重点,也解决了难点,更主要的是训练了讲解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大智若愚”也何尝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一定要聪明,关键是怎样让学生聪明,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我有时也得装一下笨,表现出教师不是什么都会的,不必迷信教师,激发学生与教师争高下。比如遇到难题,我会跟学生讲:“这道题老师一时也想不出来,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想出,”或者,在讲解难题的时候,故意在重要的地方讲不清楚了,让学生来指正你的说法。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我觉得教育人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学生比老师聪明。 5、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刚接到班时,主要是要训练学生会讲、会分析题目,虽然刚开始口齿不清,逻辑性差,也有可能会前后矛盾,但久而久之,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了,讲课的学生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听的学生说,因为学生讲的比老师的通俗易懂,容易掌握,也就喜欢听了。现在班里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平时讲得多的学生,进步最快。

6、相信学生,彻底放手。到了总复习我总是给学生几天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小学阶段学了哪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分类,自己认为重点的,找出典型题目,然后组织全体学生轮流反馈自己收集的情况,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掌握的不理想的问题,编成一张试卷,同学之间交换练习,共同提高。(三)、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数学教学的方法也是如此,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大胆尝试新的教法,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的学生向我提出,他们喜欢让学生讲题的方法,不喜欢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针对这一意见,我提出了以学生多讲,教师少讲,甚至不讲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提出小组讨论不能拘于形式,固定几名学生讨论,而是应该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针对这一意见,我采用课堂上可以走动讨论的形式,针对学生中出现难题巧解的情况,我采用以学生姓名命名的方法等等。我觉得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势必要求我们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要有越前意识,想出多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上一篇:四年级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下一篇: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我爱喝水》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