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效果分析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预期效果分析(通用8篇)

预期效果分析 篇1

执教教师: 张华

教学依据:(通课标)本节课教学设计,依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绘画与手工》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紧密结合教学建议设计了本节课:

1、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学观。

2、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

3、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多给学生感悟作品的机会。

5、有机融入康复训练。

教学设计意图:本节课在选材上,特别关注到其操作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要渗透康复教育理念、操作方法,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及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帮助小绵羊做新衣服、过山路——帮助它回到大草原”这条主线展开,体现其系统性。

1、导入环节

播放制作的电子相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欣赏美丽的大草原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逐步引出主题“可爱的小绵羊”。

2、新授环节

(展示课件)把操作步骤制作成视频,展示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掌握知识重点的同时,更好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练习、活动环节

练习环节中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小绵羊做“新衣服”,使学生掌握粘贴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手眼协调能力和手部

小肌肉的灵活性。活动环节有机融入了康复训练,设计了一个帮助小绵羊到大草原吃草的故事情节。通过由易到难、走两条宽窄不一样的山路,训练学生的平衡能力。在帮助小绵羊的同时,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师生共评作业。这个环节,在使学生得到有效地训练之后,能够更好的检验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4、知识拓展环节

在使学生掌握粘贴技能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绵羊的毛可以做成毛衣、大衣等。

5、小结、欣赏、作业环节

通过对本节课小结,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通过欣赏更多的粘贴画作品,激发学生对美工课的兴趣。

预期效果分析 篇2

关键词:房地产,预期政策,税收,货币

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失灵问题, 房价长期居高不下, 房地产的有效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 住房结构性问题突出。在政府和房地产商的共同作用下, 许多城市盲目建造高档商品住宅和别墅, 而对中低档普通商品住房, 特别是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等的建设, 则经常被忽视, 甚至是出现空档。一方面, 地产和商品房大量囤积和闲置, 另一方面, 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政府的房地产调控以控制房贷、提高贷款利率、限购等措施为主, 长时间以来并未解决商品房结构性难题。究其原因, 政府调控效果微弱, 本质在于缺乏调控的动力。地方政府近年来财政困难, 基本依靠土地出售和收取土地增值税、土地 (房产) 契税等预算外收入维持运转。房价越高, 涨幅越大, 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越高。加之地方政府考核以经济为主要导向, 调控政策的最终结果往往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因此, 就形成了房价“越调越高”的局面。

然而, 房价的调控却是一个始终摆在现实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 相关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先后产生了开征物业税 (房产税) 、规范土地增值税和继续货币利率调节等房地产政策调控构想, 这些政策在未来的时间内可能陆续推行。在这里, 将集中对其政策可行性进行分别讨论。

1 物业税

近期, 社会各界对于是否征收物业税的反响很大, 争议颇多。许多学者认为物业税将有效对房价产生遏制。然而, 仔细分析, 物业税对房价的调控作用将十分有限。综合看来, 原因有二。首先, 房价高企的症结在于市场上强大的住房需求, 无论征税与否, 民众都不可能放弃既有的住房要求。不可否认, 在目前房价高企的诱发因素中, 投机势力过于兴盛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在投机因素的驱使下, 进行大量的住房囤积, 引发住房价格的上升。然而, 拥有多套住房的投机客, 其住房通常不会闲置, 大多已经投入出租市场。在物业税征收后, 他们完全可以将这部分支出转嫁给租客。由于物业税是一种全民税种, 不可能只向一部分投机者征收, 因此, 当这一税种面世的时候,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 必然是那些收入不高的普通民众, 而不是投机者。这样一来, 物业税的开征将明显增加民众的住房负担, 房价也不可能因为这一税种的出现而大幅度下滑。其次, 影响住房价格的因素有很多, 物业税只是其中之一, 长远而言, 物业税对于平抑住房价格的作用将非常有限。况且, 物业税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税率的设定。如果税率过低, 势必对房价的影响微乎其微;如果税率过高, 投资性购房行为将严重受到限制, 消费性购房行为则受到影响有限, 而投机性购房行为反而将因为房地产投机交易成本的降低而受到鼓舞, 效果将完全与预期背道而驰。

2 土地增值税

作为房价的影响因素之一, 近期, 土地增值税改革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土地增值税, 指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 以转让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为计税依据向国家缴纳的一种税赋, 不包括以继承、赠与方式无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课税对象指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所取得的增值额。一方面, 土地增值税自始至终都是房地产税收体系中, 税种设计最复杂、征税成本最高、税制最不统一、官企扯皮最多的一个税种。众所周知, 房地产行业经营情况比较复杂, 土地增值税税制设计也比较复杂, 土地增值税的清算需要审核大量跨若干年度的收入、成本和费用情况, 税收征管难度大, 并容易产生执法风险。另一方面, 土地增值税也成为城市房价上升的推手。根据中国土地国有的制度, 政府收入的部分所占比例较大, 房价的相当一部分由房地产税和土地出让金构成, 税费冗杂, 各种税费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自然对房价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考虑土地增值税上述弊端, 真正意义重在用之于财政而非用之于民。因此, 取消土地增值税有助于解决税制混乱, 推动房价回归合理区间。进而保持财政稳定, 维护税收的正常用途。

3 利率手段

在货币手段层面, 银行贷款利率和人民银行准备金率的调整对于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住房困难和房价居高不下的难题。深层次看来, 利率手段在调整房价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缺陷。第一, 利率政策存在滞后性, 调控的效应有待进一步考察。分析其原因, 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的国土资源部和中央银行, 在数据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中, 尚未建立数据信息的共享机制, 利用各自渠道收集的数据信息的误差较大, 难以及时获得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的精确数据, 导致利率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再加上房地产开发本身的滞后性, 使得宏观调控的滞后更加明显。第二, 由于我国房地产的需求旺盛, 从而也影响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众所周知, 贷款利率的调整将同时作用于房地产市场供求双方, 通过影响供求曲线来影响房地产价格。然而, 近乎无弹性的需求曲线对于小幅度的利率政策调整反应极其不敏感, 对于资金比较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商与房地产投资者, 其供给曲线的弹性也不大, 小幅度的利率变动对他们也没有多大影响。第三, 在我国房地产成本中, 土地成本占了很大一部分, 直接制约着利率政策的效果。然而, 人民银行只能调整货币政策, 而无法有效的对土地交易进行调控。在利率提高时,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抬高房价来转移利息成本, 将增加的融资成本转嫁到房地产价格上,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利率政策的效果, 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上涨, 甚至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混乱。

4 结语

因此, 根据以上分析, 中国房地产未来可能推行的政策, 从深层次考虑, 其可行性和政策预期等方面并不乐观。在学理上, 除土地增值税改革外, 其他政策很难对房价的调控形成正面影响。而土地增值税改革作为单一税种的调整, 对房价降低的程度也非常有限。据此来看, 未来的房地产政策仍需要继续调整和修正。

参考文献

[1]陈祝平.房地产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物业税调控的作用[J].国际商务研究, 2008 (2) .

[2]郭桂萍.关于土地增值税改革的若干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4) .

[3]王家庭、张换兆.利率变动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1) .

[4]王茂明.我国开征房地产物业税的可行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央行沟通、市场预期与降息效果 篇3

【关键词】降息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

图1 我国历次调整后的存贷款利率示意图

数据来源:央行网站。

央行的本次降息措施出乎市场预料,先前的市场预期可能要到2015年第一季度才能降准或降息。这说明中央银行采取宏观调控的实际干预措施前并没有与市场主体进行充分的沟通,也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市场预期。本文就本次降息前的银行沟通、市场预期,以及本次降息的近短期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央行的调控提出展望。

一、央行沟通和市场预期

近年来,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将中央银行沟通纳入目前货币政策工具的范畴之内,作为一项长期的货币政策工具,用以引导市场预期的呼声日益高涨。王雅烱(2012)利用我国2003年至2010年数据实证研究后发现,随着市场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央银行沟通将直接影响到利率、汇率等价格要素,进而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也将对中央银行沟通做出越来越强烈的反映。[1]陆蓓和胡海鸥(2009)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中央银行沟通的精确度和市场反应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认为当前要坚持实际政策操作和公开信息披露内容一致,建立货币政策的可信度。[2]李云峰(2011)通过研究西方中央银行沟通行为对市场预期的影响,认为中央银行沟通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通过沟通渠道影响利率、汇率,提高市场参与者预测货币政策决定的能力,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这表明中央银行沟通有助于预期管理。[3]冀志斌与周先平(2010)利用我国数据实证分析了央行沟通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可行性,认为中央银行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这些传统政策工具的同时,应当不断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并创造条件不断提升这一工具的效力,这样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能力。[4]李云峰与李仲飞(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央银行沟通能够创造信息,影响利率变化,有助于利率变化的预测。[5]综合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央行沟通行为有利于统一市场预期,有助于其之后的货币政策的执行。

二、本次降息前的央行沟通和市场预期

本次央行“意外”降息大大出乎了市场的预料。我们可以从一些报刊和门户网站的评论员文章中窥知一二。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只要就业不出现太大问题,就不需要强刺激举措。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今年(2014)很多时候央行该降息降准的时候都不降。”同时,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认为:央行在2014年度会继续维持局部调整的基调,避免出台类似于2008年时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利得中国财富管理研究院研究员王玮认为2014年4月的定向降准效果不太明显,有进一步扩围定向降准的必要。从以上学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市场预期央行不会采取全面降准或者降息的调控手段。而国内普遍预期央行降息的最佳窗口期在2015年第一季度,这说明了本次降息前缺乏有效的沟通,市场预期与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有明显的不对称性。2014年前三季度,面对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加,CPI持续走低,央行除了在2014年4月25日进行一次“定向降准”以外,并没有出台或释放任何有关降息降准的政策或信息,这更加动摇了市场对于央行是否会通过降息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的判断。

而在2014年,央行沟通的内容普遍为定向宽松、SLO(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备借贷便利)以及MLF(中期借贷便利)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释放流动性,央行通过这样迂回的沟通以达到其政策目的的方式也极大地增加了市场对于不全面降准、不降息的预期。因此在本次央行降息之前,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其货币政策的微调一直给予市场一种央行不会通过降息或全面降准这样的“强刺激”去激活经济的预期。而相较于2006年至2010年底这五年间央行频繁使用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从2011年开始,我国央行开始大幅减少使用利率政策的频率,改为使用非常规的货币调控工具,这就给市场带来了全新的预期,即央行在未来会保持一种“微刺激”的新常态,以确保宏观经济整体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市场预期的不降息、不全面降准以及央行会继续频繁的使用再贷款、PSL(抵押补充贷款)、SLF等货币投放工具到央行的始终通过“微刺激”的货币政策去调控宏观经济,市场预期与央行的政策意图已经完全对称并保持了一致,而央行在11月21日晚突然打破市场预期,实行了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政策,这种“突然性”也打破了市场预期与央行沟通预期的平衡,进而引发了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剧烈反应。

三、本次降息的近短期影响分析

(一)降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调息是调剂货币市场资金余缺的重要工具,一般认为,提高利率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同时会促使资本市场中的资金流入银行;降低利率会增加流通中的现金数量,同时会促使储户将资金由银行转入资本市场以谋求更高的收益。我们知道,政策传导到资本市场的速度最快,因此我们首先分析本次降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本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对股市带来的反效应是异常显著的,降息当日,上证综指与深圳成指分别大涨1.85%和2.95%,之后一个月内,中国股市走出一波又一波上涨行情,沪指冲破3100点,创下4年多新高,月内沪深股指涨幅均超过25%。我们认为,本次调整基准利率引致资本市场反向效果是符合预期结果的,其原因在于我国股市自2011年以来一直维持相对低位的震荡格局,大多数股票已经具备相当的投资价值,在降息消息的刺激下,资金开始逐渐转移至资本市场并逐步推动股指上涨。

我们认为,本次降息极大地刺激了长期疲软的资本市场,对于我国股市重新进入牛市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我们相信,本次降息将会彻底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转折点。

(二)降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降低贷款利息对于房地产市场可谓是重大利好消息,据测算,本次降息后,若购房者贷款100万元,5年分期贷款,月供将减少298元,总利息将减少17939元;10年分期贷款,月供将减少204元,总利息将减少24327元;20年分期贷款,月供将减少234元,总利息将减少56179元;30年分期贷款,月供将减少262元,总利息将减少94074元。这无疑直接刺激房地产市场回暖。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了降息对楼市的影响,部分城市楼市出现止跌回稳的态势。据统计局数据,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环比下降的城市有67个,最大降幅为1.4%,但降幅收窄了0.2个百分点。部分城市二手房价格出现了上涨,二手房价格下降的城市比10月份减少6个。上涨城市有6个,比10月份增加4个,均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其中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环比无一下降。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较10月份有所放大,创下年内新高。

由于房地产市场对政策的敏感程度要远远小于资本市场,因此政策效果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滞。为了更好地说明降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我们对比了央行上一次连续降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如图2所示,从2012年5月开始至2012年7月,央行连续两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从6.56%调整至6%,我们从贷款利率与当月北京地区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当贷款利率下调以后,当月新建住宅价格指数立即停止下滑,但是直到该年11月份指数才开始进入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之中,而此时距离降息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

为了更加有效地说明利率与房价指数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Eviews软件测度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者呈现一个负相关的关系,这也是符合我们的理论预期的,即降低贷款利率会促使更多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而使得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最终推高房价。

表1 当月住房价格指数与贷款利率的相关性

图2 当月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北京地区)与贷款利率示意图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我们认为,本次央行降息对11月份的房地产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与2012年类似,楼市在降息当月就止跌,但是楼市真正回暖或者触底反弹可能仍然需要数月的时间。

(三)降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降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我们采用的指标是贷款基准利率与社会月度信贷总额,信贷是衡量当今社会经济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当经济发达时期信贷量就会明显放大;反之,当经济社会萧条萎靡,信贷量也会萎缩。我们通过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央行持续降息措施对当月新增信贷总额的影响来分析本次降息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刺激效果。

图3 当月新增信贷总额与贷款利率示意图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为此,我们利用Eviews软件测度了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与格兰杰因果关系,分别如表2与表3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当月信贷额度与同期的贷款利率之间存在着一个负相关关系,这也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分析,即利率升高会引致信贷额度的下降,利率降低会引致信贷额度的上升。

表2 当月信贷量与贷款利率的相关性

表2为不同滞后长度下的二者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我们选取滞后长度为2,5,10,得出的结果也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期,即贷款利率是信贷量的格兰杰原因,而信贷量不是贷款利率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贷款利率的变化会引起信贷量的变化,而信贷量的改变不会影响贷款利率的变化。

表3 贷款利率R与当月信贷额M的格兰杰检验结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央行本次大幅降低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后,信贷额也会出现类似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信贷交易量井喷式放大的情况,而巨大的信贷交易量也意味着更多的资金会投资于实体经济中,这将更加有利于减轻我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极大地刺激与活跃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

四、未来央行货币政策的展望

以上我们分析了央行本次降息对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近短期影响,从近期的影响看,降息对于这三大市场的效果异常显著,那么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CPI指数连创新低的情况,我国央行是否还会继续使用降息的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呢?

我们认为,央行本次的突然降息为以后的降准降息打开了空间,也就是说,本次的降息只是一个开始,2015年市场将有望看到更多的全面降息与降准的货币政策。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央工作会议上,对于2015年的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与之前保持一致,但是新增一句“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我们认为,2014年,我国央行频繁的使用SLO、SLF、MLF以及定向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在面临经济持续下滑的“新常态”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央行在11月不得已使用了降息的“强刺激”来稳定经济。考虑到2015年的经济形势更加复杂,经济下行的压力并未解除,所以我们认为在2015年央行会再度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或者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延缓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

我们认为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将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我们知道,本次央行降息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之一,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必将迎来存贷款利率的持续降低,两者之间的息差也将会逐步缩小。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会直接影响这三个利率,因此完善此项改革是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方式。

第二,继续加大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的力度;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单纯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不在是调控经济或稳定经济的最佳手段和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引入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因此也就有了上文中提到的定向宽松、SLO、SLF、MLF等新型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今,面对不利的经济状况,非传统的政策工具不能显著地改善经济状况,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波动,因此这就要求央行必须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完善货币政策组合。

第三,加强央行与市场之间的沟通,完善不同信息主体之间的对称性。从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央行的及时沟通对于统一市场预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建议,未来央行应当将央行沟通行为作为一种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央行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使得市场预期与其即将采用货币政策保持一致,进而大幅减少政策的时滞时间,使政策最快发挥其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雅烱.通胀预期管理下中央银行沟通的有效性研究——基于中国2003~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2.

[2]陆蓓,胡海鸥.中央银行信息沟通的经济效应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

[3]李云峰.西方中央银行沟通视角下的预期管理研究:渠道、手段及效果[J].金融教育研究,2011.

[4]冀志斌,周先平.中央银行沟通可以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吗——基于中国数据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1.

[5]李云峰,李仲飞.中央银行沟通策略与效果的国际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

如何让企业培训获得预期的效果 篇4

1.积极性

企业经常抱怨培训效果不好,员工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活跃,但课后工作中没有显著的提高,导致高额的培训费用打了水漂。企业甚至将怨气对准了培训公司。实际上,多数企业在培训中忽略了员工对待学习的态度:往往拥有主动学习意愿的员工培训效果最好,而被动意愿的员工效果则很差。尽管讲师可以在课堂上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因为员工对待培训的不端正态度,使得在培训结束后便将所学知识忘记。对此,企业应该培养员工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将之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

2.针对性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变得更加谨慎、整个培训计划制订的也更加详细,但还是经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培训计划的制订要有针对性,这里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针对企业与受训企业进行分析;针对课程与授训员工能力进行分析;针对讲师与受训员工进行分析,

在培训市场中,没有一家培训公司擅长所有的领域,因此在选择时,要了解培训企业所擅长的领域是否与自身企业相同,在讲师的选择上,切莫因为讲师的众多头衔而忽视工作实战经验,在课程的选择上,要考虑是为了让员工的能力获得更高的提升,还是为了弥补员工的不足,如果是后者,课程要根据每个员工的缺点有针对性的设计。

3.系统化

一个人,从进入学校开始到步入社会,要经过十年左右的系统化学习,企业培训同样如此。企业的培训不应该仅仅针对员工的技能,还应该涉及到企业文化、个人素养等其他领域,使员工获得整体的提高。员工的成长史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不要局限在一朝一夕,而是根据员工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培训。一家企业,并非培训的次数越多越好,相反,有目的、系统的培训才是核心。

4.统一性

预期效果分析 篇5

—基于城市商业银行服务转型的体会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营环境变化和同业竞争加剧,商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发展模式已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如何认清形势,主动转型,是城市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富滇银行作为一家知名的本土商业银行,以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业、促进云南经济发展为己任,切实做到“心以致远,行于维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努力做到发展创新、与时俱进。本文以富滇银行小企业信贷专营中心开展信贷业务为前提,基于贷前(营销)、贷中(维护)、贷后(管理)的管理方式,立足当前经济形势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理念,提出了城市商业银行开展服务营销的策略,力求提高同业竞争力,使经营更加健康,发展更加可持续。

一、建立以“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营销理念 “以顾客为中心”,坚持客户至上,说到底就是要求银行充分了解客户关切、满足客户要求。对于富滇银行的信贷业务而言,依法设立的“富滇银行小企业信贷专营中心”,即符合“以中小企业”为基本的市场定位,平台建立的目的旨在强化金融产品的开发、营销和客户服务的职能,以不断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维系原有客户的忠诚度。

二、银行金融产品的服务和创新共同发展

富滇银行作为城市商业银行,有其服务的特殊性,要本着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思想,主推一系列符合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特色产品,建立健全城市商业银行的特色产品体系。我行小企业信贷专营中心微贷部根据市场要求,推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富滇微贷标准化产品、富滇微贷螺丝湾便利化产品、抵押贷款与信用贷款组合产品等,未来将会推出专业化市场内符合行业特征的产品,如基于云南野生菌市场周期性、时令性较强的特点,以此为创新推出的农贸贷;又如基于云南省是鲜花产出大省,斗南作为最大的鲜花贸易基地,基于鲜花交易时节、淡旺季等特点,以此为创新推出花农贷等产品,无一不是立足市场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客户和市场量身定做产品,实施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打造差异化的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三、新型的营销渠道与全员营销相结合

富滇银行小企业信贷专营中心微贷部以初期客户经理上门营销为主,中后期维护客户、客户互相推荐(口碑营销)为辅,整合其他营销手段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信贷信息推送功能、开发商圈贴近商户的银行便捷服务功能,如代缴水电费、通讯费等营销渠道的开拓。银行在培养专才的同时,更注重银行职员的全面发展,培养员工的主动营销意识,做到人人熟悉本行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力求以更专业更全面的知识素能服务每一个客户,服务好现有客户、抓住每一个潜在客户,构建全员营销体系,“创建人人参与营销、个个积极营销”新型营销氛围,新型的营销渠道与全员营销相结合,不仅能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资源,而且也是新经济形势下银行业生存的必经之路。

四、产品宣传与后期维护齐头并进

预期效果分析 篇6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各级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来约束和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乱收费问题,但教育乱收费却始终禁而不止。2003年,中央政府建立了由教育部和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牵头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了对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但教育乱收费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且连续几年高居价格违法举报之首。2007年初,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当前规范教育收费的任务仍然很重,一些地方和学校乱收费行为还时有发生。比如:公办学校以改制为名乱收费;教辅材料过多过滥;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不规范;一些学校自行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或变相提高收费标准;一些地方和部门超越管理权限,违规出台教育收费政策等。2008年4月初,在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发布的《关于2008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中,再次要求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强对学校收费的监督。这说明教育乱收费已经成为一个教育顽疾,虽屡次下药,却收效甚微。那么,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的教育乱收费始终禁而不止的根本原因何在?研究拟从成本——收益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教育乱收费的成本与收益

按照成本——收益理论,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收益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收益则是通过投资或付出而获得的利益与效用。当收益大于成本时,付出就是值得的。教育乱收费也存在着成本与收益。教育乱收费的成本是乱收费必须承担的风险成本,而其收益则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教育乱收费现象之所以长期禁而不止,与其收益与成本的严重不对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教育乱收费的低成本性

教育乱收费面临的成本不是直接经济成本,而是可能的风险与心理成本。从近年对教育乱收费查处的情况来看,这种风险成本不外乎被撤职、党纪政纪处分、被勒令清退乱收费资金等类型。之所以称之为可能的风险成本,是因为这种成本只是一种潜在成本,且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概率很小,对于一般学校的乱收费行为不具有震慑力。这一点从乱收费的普遍性与受到查处的学校与人员数量的有限性即可见一斑。

近年来,教育乱收费一直居于各项价格举报之首,2006年达27637件。对于教育乱收费的查处却不尽如人意。2003年起,中央政府加大了对于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2005年,各地共派出检查组5.6万个,检查各地学校87万多所,查处违规收费案件1.9万件,受到党政纪处分5931人,其中撤销校长794人。岡假定每所学校仅违规收费一件,那么,查处的违规收费案件仅相当于被检查学校87万所中的2.18%,受到党政纪处分者如果分属于5931所学校,则仅相当于所检查学校的0.68%,而撤销的校长仅占被检查学校的0.09%。再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来看,2006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据统计,各地共派出1.9万个检查组,对全国25万余所学校进行了检查,查出教育乱收费资金5.72亿元,清退教育乱收费资金3.49亿元,3510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被检查的25万所学校中,仅有3510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假如一所学校查处一人,其查处率仅为1.40%,换句话说,乱收费的风险仅占被检查学校的1.40%;如果把全国所有学校都纳入其中,那么,乱收费被查处的风险概率会小之又小。如此小的风险成本,无法给乱收费学校以强大的外部压力,很难对其乱收费行为产生有效的抑制力;而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力,也无法对一些学校的乱收费行为形成有效的内在约束力,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教育乱收费的禁而不止。

(二)教育乱收费的高收益性

与极低的风险成本相比,乱收费却可以使学校、教师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以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为例,在将初中部民办化为“知达实验学校”以后,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从中获得了极大利益。据一位知情教师说:“知达”早年实行梯级收费,根据考生成绩优劣,每个学生3年最低收1.5万元,高至3万元,有些甚至被索要8万至10万元。近几年,学校实行统一标价,每生交费两万元。所办班数,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2个;每班人数,多数接近或超过60人。以此推算,几年来,“知达”的收费达到上亿元。其支出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笔用于教师的外出进修、学习以及招待检查部门和迎来送往。但相当一部分——数千万元——一是发放月奖金和代课、补课的费,除工资外,任课教师凭此两项可额外领到三四千元;二是发放年终奖:退休教师象征性领取千八百元,普通教职工3000元,相当一部分教师分到几万元,甚至接近10万元;三是游山玩水,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每年让骨干教师去“放松”,2007年夏天,有些足迹远至港、澳、台。由此可见,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是学校乱收费的助推器。

二、教育乱收费低风险的内在原因分析

教育乱收费的低风险性一方面与监管部门的查处不力有关,同时也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

(一)教育乱收费的群体性

教育乱收费属于行业性乱收费,具有集体陸与群体性特点和广泛的社会与行业基础。在重点中小学,乱收费现象普遍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一些学校顶风乱收费,大多数学校则是随大流,亦步亦趋,紧紧追随同类同等学校的脚步,结果,普遍的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进一步泛化了教育乱收费现象,也强化了整个行业的负面公众形象,学校不再是圣洁之地,教师的形象也不再高尚,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教育乱收费的隐蔽性

当前对于乱收费的查处数量非常有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较大的隐蔽性。很多学校在收费时,只收费不开票,学生在交费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凭证,学校以机构“信誉”保证交费学生在该校上学的学位或参与某种活动的资格,学生家长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接受学校的做法。最终,虽有乱收费之实或价格违法举报,结果却查无实据,不了了之。收费不开票成为各个学校应对乱收费检查并从根本上化解风险的重要法宝,这就在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查处难度,乱收费现象也变得以肆意横行。另有一些学校则通过将乱收费合法化逃避查处风险,其主要做法是将强制性的教育乱收费转化为学生家长的自愿陸捐款,通过改变乱收费的性质使其变得更加隐蔽。

(三)教育乱收费的可融通性

这里所说的可融通性是指有些乱收费从道理上似乎是可以讲得通的,如补课的费。因为补课多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或者是在教师的正常劳动时间以外进行的,占用的是教师的合法休息时间,利用这样的时间给学生补课,给教师一定的补偿是应该的,从道理上是可以讲得通的。由于学校不可能获得该方面的财政拨款支持,对教师的劳动补偿只能通过向其劳动或服务对象学生征收。如此以来,课余时间对于学生的补课活动就变成了教师的有偿服务活动,只不过,一般情况下这种服务不是自愿进行的,而是强制性的,服务的收费标准也不是通过师生双方协商确定的,而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制定的。尽管关于有偿服务有着明确的政策规定,如“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必须坚持自愿和不盈利原则,严禁采取强制或变相强制手段提供服务和进行收费。”但是,高考指挥棒下社会推动型应试教育使得许多重点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不得不采取强制、有偿教学服务(补课或提高)的形式。在这里,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是否接受服务上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对服务价格讨价还价的权利,不管学生是否愿意,都必须服从学校的安排。虽然这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易,但却是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交易。学生与家长的意见不在于补课或提高本身,也不在于收费本身,而在于其高收费。(四)教育乱收费的利益共享性

所谓利益共享,是指乱收费不仅使学校可以从中得益,同时也使得地方政府与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从中获益。这就使得几个获利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利益联盟关系,对于学校的乱收费行为,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会表示默认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其结果必然会纵容学校的乱收费行为。2006年3月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在“教育乱收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六成违规收费由政府引起”。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在对17个省(市、区)50个县(市、区)2002年和2003年上半年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及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时发现:有45个县违规教育收费4.13亿元,其中43个县地方政府及财政、税务、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挤占、挪用、滞留教育资金4.45亿元,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克扣教育经费的总额,比教育违规收费的总额还要多。地方政府部门的违规行政必然导致学校的乱收费,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监管部门对于乱收费的默认与“迁就”,自然成为乱收费得力且持久的外在动力。

(五)教育乱收费的政策诱致性

这种诱致性主要体现在学校及其政策上双轨制的影响。教育乱收费,不仅有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分,更有公办学校与以体制创新名义存在的转制学校之分,不同学校,收费政策与标准不同。以1999年率先在全省4万多所中小学中实行初中部转制的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知达实验学校为例,其在原有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不变的情况下,开始收取高额学费,初中3年学费达几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此的是,其东相距约1000米的太原市第五十一中学、其西不足500米的三十八中、其北约2000米的二十七中等公办学校,都免收学费,只收取书本费和杂费,每学年一两百元。办学体制的变化导致收费政策的变化,不同学校不同对待,从而人为制造并扩大了学校之间的收费差别和福利待遇差别,导致了一些学校领导与一般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也成为推动学校转制和高收费乱收费的内在经济动力。虽然自2006年起,各级政府部门全面停止了审批新的改制学校,清理改制学校也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学校改制及在改制名义下实行的高收费乱收费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很难在短期内消失。

(六)教育乱收费风险的自我化解性

在乱收费的同时,许多学校还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教育乱收费风险的自我化解。一是钻政策的空子。即利用中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收费政策的不一致、或者政府收费政策前后的不一致乱收费。二是不认真落实业已建立起来的收费听证制度、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规章制度,在很多学校,这些制度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在实际办学活动中,对于学校的乱收费行为自然也起不到公众监督与阻隔作用。三是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与社会资本。重点中小学往往聚集了不少权力者的子女,在关键时刻学校总会千方百计利用这些可资利用的家长资源尽可能化解其面临的危机。由于重点中小学学生家长背景的特殊性和权力的集中性,在应对地方性教育乱收费的检查中,学校往往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从而实现权力者得益、学校得益的双赢结果。

总之,由于教育乱收费的特点及学校自身对于乱收费风险的化解,使得乱收费的风险成本大大降低;而与此同时,教育乱收费的预期收益则大大提高,对于学校来说,其诱惑力便也大大加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教育乱收费,必须加大乱收费者的风险成本。

三、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对策

(一)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这种一致性和连贯性不仅体现在上下级政府之间的政策要一致、连贯,同一级政府前后的政策也必须一致和连贯。长期以来,在教育乱收费的治理方面,各级政府政策的不一致是导致一些乱收费冠冕堂皇、有恃无恐的政策根源。为了防止一些学校钻政策的空子,2008年4月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发布的《关于2008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地方自行制定的与国家教育收费政策不符的文件规定一律废止,以消除政策之间的摩擦,为提高政策的执行力扫清障碍。

(二)提高教育乱收费的风险成本

要从根本上治理教育乱收费,就要提高其收费的风险成本,并且要提高到有足够震慑力的程度,使学校不敢轻易乱收费。这就要求对于乱收费一定要严加查处,真正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追究学校校长与主要领导的相关责任。对于社会上举报的乱收费行为,必须严加追查,在发挥专门监管机构责任的同时,充分利用家长及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于重点中小学收费的审计、监督与惩处,提高其乱收费的风险,抑制其乱收费的冲动。“十一万”期间,政府准备采取两个“三管齐下”规范教育收费。其中之一是加大思想教育力度,构建“不愿为”的自律机制;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形成“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和惩处力度,强化“不敢为”的惩治机制。如果两个“三管齐下”能落到实处,将会大大影响学校乱收费的成本与收益,并达到有效治理乱收费的目的。

(三)消除学校与收费上的双轨制

双轨制学校的存在是教育乱收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双轨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普通中小学区分为重点与非重点;一是在办学体制上分为公办与民办。不同学校,政策与待遇不同,但都对乱收费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办法,尽快缩小公办中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供给方面为所有学生提供大致相同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消除择校热,从而消除乱收费的温床。对于后者,不是消除公办与民办的区别,而是区分真民办与假民办,从根本上纠正公办学校改制和名校办民校的错误,使义务教育学校回归到政府办学的轨道上,实行统一的收费与免费政策,不给乱收费留下任何活动空间。

(四)斩断乱收费的利益链,杜绝政府部门的惩罚性经济行为

预期效果分析 篇7

关键词: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医改,监管

前述文章已经论证了“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是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预付制方式,将一揽子解决看病贵等系列问题。对于任何一项政策,必须是政府便于监管、易于操作,才能够顺利实施。本文即从政府监管与操作角度进行阐述,回答该支付方式是否能够达到温总理提出的“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的标准,以下将从组合支付方式本身设计出发,展开定性推论,并辅以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组织者和提供者的意向论证。

1 指标易于测算与调整

1.1 指标明确

“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的实施,所需要设立的指标非常明确。在实施的第一年,监管部门只需设立“总额”和“服务单元收费标准”两类指标,即仅需设定适宜的医疗机构业务收入总额、每次门诊和每床日收费水平。之后每年或每2~3年,只需要在前一年基础上按照一定原则进行调整即可。

1.2 基准指标易于测算

医疗机构业务收入总额指标的测算,仅需从当地卫生统计年鉴获得该地区前一年或几年医疗机构业务收支数据即可。当然,使用几个年度的数据时,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或物价的变化,进行必要调整。

对于每次门诊和每床日平均收费标准的基准设定,监管部门同样仅需获取前一年或几年的医疗机构每门诊人次收费和每床日平均收费水平,结合物价水平进行调整即可完成测算。

测算基准指标所需的数据均来自于当地统计年鉴或卫生统计年鉴,易于获得。

1.3 指标易于调整

在业务收入总额和单元服务收费基准制定基础上,以后每年或是每2~3年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及时调整。

对于业务收入总额指标的调整,可以从当地统计年鉴中获得前一年或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计算相邻两年或几个年份的年均粗增长率,据此为准即可轻松完成调整。

对于单元服务收费指标的调整,则根据从年鉴中获得的前一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或是获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计算相邻两年或几个年份的年均粗增长率作为调整指标也可。其中,具体制定调整指标时,可以结合当地实情,结合诊疗人次预期变化,再以价格指数或收入增长率为基础上进行微调。

当然,如果实施中一旦发现指标设定过低或过高,可以在下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例如单元服务收费标准过高,下年可以适度调低增长速度。又如为了引导百姓形成合理就诊流向,必须针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分别设定单元服务收费水平增幅。

可见,相对于按项目支付方式下监管部门必须设立林林总总的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而言,该组合支付方式下监管部门所需设立的指标较少、测算方法简单,每年调整非常简单,一旦出现指标不合理的情况,也非常容易调整。具体测算方法详见《“总额预付+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的现实设计》(刊登于本刊2011年第1期第39页)一文。

2 预期效果易考核

对于任何一项改革,尤其是重大改革,政府必须对效果进行考核。“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从扭转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入手,促使医疗机构“少开点药、少做点检查”,在此基础上,将对百姓等各方产生显著效果,有效解决社会突出问题。对于这些预期效果,政府能够很方便地进行考核。

预期效果一:百姓看病不贵。对于百姓“看病贵”的感觉,可从居民意向调查获取数据以考核。消除百姓高额费用风险,可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家庭或个体的高额医疗费用分布情况;也可以利用医疗机构门诊或住院数据库,分析在该机构就诊的人群的高额医疗费用分布情况。百姓实际医疗费用负担降低,可通过专题入户调查获得居民医疗费用数据,分析医疗费用及其占居民收入比例等指标;也可通过全国常规统计数据获取人群的平均医疗费用及其占人均收入比例等指标。

预期效果二:医疗机构少开点药、少做点检查的行为形成,业务收入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具有合理空间。政府对此进行考核时,仅需从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中获取医疗机构相关指标,如业务收支、药品收支与各项检查开展数量等,即可明确把握。通过比较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支出,即可明确医疗机构的获利空间,当然也可分析医疗机构对其所获净收益的具体使用方向,以判断其是否真正实现了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鲜明特征的内涵式发展。

预期效果三:消除药品市场混乱。政府可从药品市场薄利多销局面是否形成、质优价廉药品是否易销、百业经营药品现象是否消失、低水平重复建设药厂是否减少以及真正的新药研发是否大幅增加等角度来评价。

预期效果四:确保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政府或社会或个人对卫生总费用的承担责任明确。政府可通过卫生总费用的总量、占GDP比例、三方构成及增长趋势等指标来具体评价。

预期效果五:确保医保收支平衡。政府可很方便地运用医疗费用和医保筹资的增长速度数据来评价。

3 潜在问题易监管

任何一项政策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组合支付方式也会带来一些潜在问题。按照组合支付方式的设计原理,这些潜在问题是明确的,并且应对措施也是明确的。只要监管部门履行管理本职,很容易监管。

第一,由于单元服务定额包干,医疗机构可能会推诿病情较严重的病人。其中,低级别医疗机构将严重病人推诿至高级别医疗机构,可认为是合理的转诊,是长期以来希望建立的,有助于形成各级医疗机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体系(认同率91.3%);同级别医疗机构间推诿严重病人,是不合理的,必须坚决防范,也是监管的重点(认同率94.7%)。对于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推诿,监管部门只需要设定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病人转诊指征,鼓励合理转诊,包括低级别医疗机构上转至高级别医疗机构,或是病情稳定后从高级别医疗机构转向低级别医疗机构,惩罚推诿病人行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解决这一问题,对此有96.0%的被调查者表示认同。

第二,医疗机构还可能会减少必要的诊疗服务,盲目节约成本,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业务收入总额和单元收费标准大小包干之下,结余归己,为了增加收益,医疗机构会主动寻找能够降低成本、减少服务的依据,自然配合诊疗常规、临床路径的制定。因此,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合理的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的制定将不再是难题(认同率达95.3%),据此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管也将成为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

第三,在总额预算下,如果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尚未达到总额,为了追足总额,医疗机构可能通过诱导服务、分解服务等方式提高服务量。监管部门可利用诊疗常规、临床路径,以及门诊重复就诊率、住院指征等指标进行有效管理,对此的认同率高达86.0%。

第四,由于医疗机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少开药、少开贵药、少做检查、少做高精尖检查”,小部分高需求人群可能会抱怨“服务水平下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指导某些机构提供自费特需服务,大力发展补充医疗保险,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对此,94.7%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抱怨。

第五,由于医疗机构合理使用药物,众多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制药企业以及药品流通部门和药店,将不得不面临兼并、重组或破产,也意味着一定比例的职工将下岗,这将引起一定的社会震荡。对此,政府可以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指导下岗工人再就业,减小社会震荡,对此的认同率高达97.7%。

预期效果分析 篇8

【关键词】班主任 教育预期 角色

“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教育者倘若从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中发现问题,定会有更多的感知体验。特别是对后进生,尤其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和因势利导,“防止他朝着坏的方向滑得更远。”走进学生,了解他们愿望和需求,主动和他们沟通交流,能在赢得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角色互换方法活化教学模式,能使得教育变得更富有人文关怀性,更加沉着、冷静、和谐。

一、案例回放

小A是我们班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班级里与同学追逐打闹是常有的事情,为此我头疼不已。但是刚开始接触这个学生的时候我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疲于应付。今天又和哪个同学发生矛盾了,打了人家一顿。于是把他带到办公室好好教育一通,他也保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隔个几天他的手又痒了,又和一个学生打了一架。这样经过了一个月,我有点困惑了:怎么回事呢?我警觉了,和他的家长联系,进行了很深入的交谈,想方设法了解他这种颇具攻击性的行为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后来我认为了解清楚了,家长也表达了急切的愿望,希望我能够帮到这个孩子。此时,我的教育预期就是希望以我的行动干预能够帮助小A克服这种爱动手打闹习惯。这种愿望太强烈了,导致我犯了错误。那天我进班级找学生交代问题,突然发现小A又和一个男同学打成一团。我气急败坏的问他“出了什么事情?怎么又动手打人?”孩子总是要解释的,可是我没有听他的解释,要求他到我办公室去反省。后来,我脑海中盘旋着该如何处理这个调皮的孩子。进入办公室后他还是站在我的办公桌旁边,但是显然很生气。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很奇特的念头?他的父亲看起来文质彬彬,母亲显然也是贤妻良母型的。为什么这个孩子就这么不可理喻呢?

二、原因剖析

小A父母的形象角色使我发现孩子的性格特征后天生成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我的教育期望与其父母的角色不成正比,使得他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厌恶。深思发现:(1)小A很多行为的根本目的是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希望得到关注。无论是上课违反纪律还是课后与同学交流失当后导致的冲突,都有明显的引起别人注意的倾向。(2)小A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容易走神,以及做作业中磨磨蹭蹭的习惯就是明显的例子。

三、角色换位法运用策略

1.用父母无私至爱主动和家长沟通

尽管后进生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外界的教化影响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启蒙老师,其示范作用不可小觑。

推己及人,将小A当成自己的孩子,多向其家长询问,定会有所收获。晚上,我和小A进行了沟通,从家长关切小A因与同学打架事情而主动道歉中,我深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我们的方法过于粗暴简单,让他们不愿接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是为人父母应该具有的胸怀,更是师者仁者之心的准则。

2.以朋友身份主动接近关注学生

任何同学都有朋友,小A也不例外。放下师者尊严,多参与学生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靠近的过程中说出心中秘密,更利于零距离沟通。以这样的身份更能够赢得学生的青睐,克服单纯说教的枯燥无味问题。

针对小A问题,我私下里和他的好朋友B进行沟通,摸清小A的全面情况,以真诚的热心主动和他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小A也渐渐地认同和接纳了我。通过交往发现小A与人交流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正义感,是非观念清晰并且执着。在很多次同学矛盾中他给我说出的理由基本上都是别的同学没有遵守规则或者是有些人欺负别的同学让他看不惯。教师则可根据了解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引导,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3.以重塑自我因势利导发现闪光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帮助后进生走出心理阴霾,以重塑自我和展现自我新形象为基础,能在调动学生主动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激情的基础上,更利于他们扬长避短。

上一篇: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真题下一篇:同在蓝天下演讲稿